TWI784878B - 門把手 - Google Patents

門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878B
TWI784878B TW111104663A TW111104663A TWI784878B TW I784878 B TWI784878 B TW I784878B TW 111104663 A TW111104663 A TW 111104663A TW 111104663 A TW111104663 A TW 111104663A TW I784878 B TWI784878 B TW I7848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pring
bearing
door hand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3956A (zh
Inventor
新川和秀
向野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神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神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神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3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3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87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門把手,其減少在旋轉軸的固定中所需的部件數,並且減少旋轉軸的安裝作業的負擔。本發明涉及的門把手(1)具備基座部(2)和操作部(3)。操作部(3)通過軸(4)可轉動地與上述基座部(2)連接。基座部(2)具有彈簧(7),所述彈簧(7)可轉動地固定於開閉桿(6),並且對開閉桿(6)施加作用力。彈簧(7)的第1端部與上述開閉桿(6)接觸,彈簧(7)的第2端部與上述軸(4)的端部接觸。操作部(3)通過開閉桿(6)對彈簧(7)施加作用力,基座部(2)在具有第1軸承部(12)的同時還具有連接用軸承部,在第1軸承部(12)設有引導部(18)。引導部(18)具有傾斜的內壁面,軸(4)插通引導部(18)、第1軸承部(12)及連接用軸承部。

Description

門把手
本發明涉及一種門把手。
在安裝於車門等的門把手中,已知一種結構比較簡單的門把手,其中,大致板狀的把手主體部(操作部)和支承把手主體部的基座部通過旋轉軸芯(以下稱作“軸”)連接,將把手主體部(操作部)進行開閉操作時,通過軸來操作構成門的開閉機構的一部分的開閉桿。
把手主體部通過旋轉軸可轉動地安裝於基座部,當操作者的手離開把手主體部時,使門處於關閉狀態的機構被彈簧施力而返回至規定的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611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978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12005號公報
這種門把手的部件數量少且廉價,但其組裝作業略顯複雜。首先,需要將支承把手主體的軸插通於設置在把手主體部(操作部)和基座部上 的貫通孔,並且在旋轉軸的兩端部嵌入頂推螺母等卡止部件,以使得在安裝時或安裝後即使反復開閉把手,旋轉軸也不會偏移或脫落。這些作業都需要熟練的作業者的直覺和經驗,難以通過機械進行自動化。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够進一步減少在旋轉軸的固定中所需的部件數、並且能够減少旋轉軸的安裝作業的負擔的門把手。
本發明的門把手,其特徵在於,具備基座部(2)和操作部(3),上述操作部(3)通過軸(4)可轉動地與上述基座部(2)連接,上述基座部(2)具有彈簧(7),所述彈簧(7)可轉動地固定於開閉桿(6)並且對上述開閉桿(6)施加作用力,上述彈簧(7)的第1端部(7a)與上述開閉桿(6)接觸,上述彈簧(7)的第2端部(7b)與上述軸(4)的末端部(42)接觸,上述操作部(3)通過上述開閉桿(6)對上述彈簧(7)施加作用力,上述基座部(2)具有第1軸承部(12),上述操作部(3)具有連接用軸承部,在上述第1軸承部(12)設有引導部(18),上述引導部(18)具有傾斜的內壁面,上述軸(4)插通上述引導部(18)、上述第1軸承部(12)及上述連接用軸承部。
在本發明的門把手中,對開閉桿施力的彈簧在通過開閉桿對操作部施力的同時還具備防止將基座部和操作部可轉動地連接的軸脫落的功能,能够進一步降低在作為門把手的旋轉軸的軸的固定中所需的部件數。
另外,在該門把手的製造中,進行組裝作業的難度的原因之一在於:為了防止軸脫落,作業者需要進行如下作業:將堵塞軸貫通孔的入口部分的被施力的彈簧部件用力插入軸的前端,推開、撬開彈簧,從而使軸插通貫通孔。而且,該作業是空中作業,不能在放置於作業台等上的狀態下作業,因此有可能導致部件掉落。另外,用手指捏住金屬制的細軸而推開被施力的金屬制彈簧的作業也會導致受傷。
在本發明的門把手中,通過引導部與彈簧的配置關係能够排除這樣的原因。
因此,通過這樣的構成,使門把手容易組裝。另外,可實現門把手的組裝的自動化,並且能够有助於部件數量的減少。
根據上述的門把手,其特徵在於,上述基座部(2)具有彈簧卡止部(11),上述彈簧(7)的上述第2端部(7b)進一步與上述彈簧卡止部(11)接觸。
根據上述的門把手,其特徵在於,上述基座部(2)具有軸收容部(21),上述軸(4)被上述第1軸承部(12)、上述連接用軸承部及上述軸收容部(21)支承。
這樣構成的門把手,能够使門把手容易組裝,並且有助於部件數量的減少。
根據上述的門把手,其特徵在於,上述軸(4)的前端部(41)為錐形形狀。
這樣構成的門把手,能够使門把手更容易組裝。
本發明的門把手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工序:將上述基座部(2)與上述操作部(3)組合並保持;以及使上述軸(4)朝向上述基座部(2)的上述引導部(18)推壓,將上述軸(4)插通上述引導部(18)、上述第1軸承部(12)及上述連接用軸承部,使上述軸(4)的上述末端部(42)移動至超出上述彈簧(7)的上述第2端部(7b)為止。
通過這樣的製造方法,能够使門把手的軸容易插入,進而能够使基座部與操作部的連接作業變得容易,能够易於製造門把手,並且能够有助於減輕作業者的負擔。
本發明的門把手的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保持裝置(201),將上述基座部(2)與上述操作部(3)組合並把持,使上述引導部(18)朝上地沿鉛垂方向載置;以及推壓裝置(202),位於上述保持裝置(201)的鉛垂方向的上方,使上述軸(4)朝向上述引導部(18)向鉛垂方向的下方推壓。
通過這樣的製造裝置,從而將基座部與操作部組合並把持,能够將軸從引導部沿鉛垂方向自動插入,在門把手的製造中有助於減輕作業者的負擔,並且還能提高製造效率。
本發明的門把手能够減少在旋轉軸的固定中所需的部件數、並且能够減輕旋轉軸的安裝作業的負擔。
1:門把手
2:基座部
3:操作部
4:軸
41:前端部
42:末端部
5:支承部
6:開閉桿
61:輔助構件
7:彈簧
7a:第1端部
7b:第2端部
8:固定構件
9:連接部
10:彈簧抵接部
11:彈簧卡止部
12:第1軸承部
13:第2軸承部
14:軸固定部
15a:第3軸承部
15b:第4軸承部
16:把手抵接部
17:開閉桿抵接部
18:引導部
19:推壓棒
20:錐形部
21:軸收容部
100:門
200:自動插入裝置
201:保持裝置
202:推壓裝置
SW:開關
圖1(a)是安裝於車門100的門把手1的正視圖,圖1(b)是從車門側觀察門把手1得到的後視圖,圖1(c)是門把手1的側視圖。
圖2(a)是基座部2的後視圖,圖2(b)是基座部2的側視圖,圖2(c)是基座部2在A-A綫上的剖視圖,圖2(d)是操作部3的後視圖,圖2(e)是操作部3的側視圖。
圖3是門把手1的分解立體圖。
圖4示出圖1(c)中的門把手1的A-A綫剖視圖及側視圖,圖4(a)、圖4(b)是將軸4插入引導部18之前的剖視圖及側視圖,圖4(c)、圖4(d)是在將軸4插入引導部18的中間階段的剖視圖及側視圖,圖4(e)、圖4(f)是在將軸4插入各軸承部的中間階段的剖視圖及側視圖,圖4(g)、圖4(h)是在將軸4完全插入各軸承部的階段的剖視圖及側視圖。
圖5是對引導部18及第1軸承部12附近的構成進行說明的放大剖視圖。圖5(a)示出引導部18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位置關係,圖5(b)示出彈簧7的第2端部7b與軸4之間的位置關係,圖5(c)示出關於引導部18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配置的其他例子,圖5(d)示出關於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截面形狀的其他例子,圖5(e)示出使用推壓棒19的軸4的插入工序。
圖6是向門把手1中插入軸4的自動插入裝置200的概念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以下的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主旨的認定中均不提供限定性的解釋。另外,對同一或同種的構件,標記相同的參照符號,有時省略說明。
(實施方式1:門把手的構成)
圖1(a)是安裝於車門100的門把手1的正視圖,圖1(b)是從車門側觀察門把手1的後視圖,圖1(c)是門把手1的側視圖。
圖2(a)是基座部2的後視圖,圖2(b)是基座部2的側視圖,圖2(c)是基座部2在圖2(b)中的A-A綫上的剖視圖,圖2(d)是操作部3的後視圖,圖2(e)是操作部3的側視圖。
圖3是門把手1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a)所示,門把手1安裝於車門100,具備基座部2和操作部3。另外,門把手1可適當設置電子鎖用的開關SW。
需要說明的是,門把手1的安裝方向不限於圖1(a)所示的方向,門把手1可安裝於例如旋轉90度的方向等適宜的方向。
另外,可以代替開關SW而設置鑰匙的插入部,也可以不設置開關SW等。
操作部3(例如,操作把手部)通過截面為圓形的棒狀的軸4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基座部2。
在基座部2設有圓柱狀的支承部5、開閉桿6及彈簧7。開閉桿6及彈簧7被保持於支承部5。
彈簧7例如可由扭轉彈簧(torsion spring)適當地構成。
如圖3所示,在支承部5嵌入彈簧7及開閉桿6。
進而,在支承部5的端部安裝有固定構件8(例如,擋塊)。固定構件8防止彈簧7及開閉桿6從支承部5脫離。
支承部5構成開閉桿6的旋轉軸,開閉桿6被支承部5可轉動地支承。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將固定構件8安裝至支承部5,可以適當使用輔助構件61(例如,間隔件)。在通過超聲波焊接、熱焊接將固定構件8固定至支承部5的工序中,輔助構件61能够阻礙從固定構件8向支承部5的熱傳導、防止開閉桿6的組裝精度的偏差、提高組裝的穩定性。
在開閉桿6的一端部設置有用於連接傳遞開閉桿6的動作的(未圖示的)電纜的連接部9。開閉桿6的運動通過與連接部9連接的電纜而被傳遞至(未圖示的)門開閉機構。
需要說明的是,以門關閉的狀態或維持關閉狀態的狀態作為關閉狀態,以可以打開門的狀態作為打開狀態,門開閉機構為能够切換關閉狀態和打開狀態的機構,可以使用公知的門開閉機構。
如圖1(c)所示,第1端部7a(例如,彈簧7的一端)與開閉桿6的彈簧抵接部10接觸,第2端部7b(例如,彈簧7的另一端)與基座部2的彈簧卡止部11接觸。彈簧7的第1端部7a及第2端部7b的位置通過彈簧卡止部11和彈簧抵接部10來確定。在組裝有門把手1的狀態下,第2端部7b與彈簧卡止部11接觸而被卡止。
利用彈簧7的作用力,第1端部7a推壓開閉桿6的彈簧抵接部10,第2端部7b推壓彈簧卡止部11。通過彈簧7對開閉桿6向圍繞支承部5旋轉的方向(圖1(b)中以箭頭α所示的旋轉方向)施加作用力。另外,向使門成為關閉狀態的方向對開閉桿6施力。
在基座部2設置具有貫通孔的第1軸承部12(例如,末端側軸承部)。軸4插通第1軸承部12。
彈簧7的第2端部7b被彈簧卡止部11定位成與軸4的末端部42(例如,軸4的第1軸承部12側的端部)接觸。彈簧7的第2端部7b推壓軸4的末端部42,防止軸4向其長度方向移動而從基座部2脫離(參照圖1(c))。
需要說明的是,將軸4的插入側端部稱作前端部41,將前端部41的相反側的端部稱作末端部42。
進而,在基座部2設有與第1軸承部12相對的第2軸承部13(例如,前端側軸承部)。第2軸承部13具有貫通孔,能够從其一端側的開口部插入軸4。另外,在第2軸承部13的另一端側設有軸固定部(例如,軸擋塊)14。(參照圖1(b))
通過使軸4的前端部41抵接軸固定部14,從而防止軸4的前端部41超出軸固定部14而向圖1中左方向移動。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上述目的,也可以不使用軸固定部14而是使第2軸承部13的一端部開口、並且將另一端部阻塞。第2軸承部13與軸固定部14的組合構成一端開口、另一端阻塞的軸收容部21,具有在支承軸4的同時收容軸4的前端部41側的功能。
這樣,軸4的末端部42被兩端開口的第1軸承部12支承,軸4的前端部41被一端開口、另一端阻塞的軸收容部21支承。
如圖3所示,在操作部3設置具有貫通孔的第3軸承部15a(例如,連接用軸承部)、第4軸承部15b(例如,連接用軸承部)。在門把手1中,在以串聯排列的方式對齊於一條直綫上的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中插通軸4,軸4被第1軸承部12、第2軸承部13、第3軸承部15a 及第4軸承部15b可轉動地支承。通過軸4將操作部3與基座部2可轉動地連接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插通軸4,第1軸承部12、第2軸承部13及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具有截面為圓形的貫通孔,在全長上具有大致相同(實質上相同)的內徑。
在此,大致相同(實質上相同)是指允許加工精度的範圍的偏差的相同。
在第1軸承部12設有引導部18。引導部18位於軸4的插入側、即與操作部3相反的一側。(參照圖2(c))
如後所述,引導部18容易插入軸4。在門把手1的製造工序中,使操作部3與基座部2組合後,軸4被引導部18引導而插通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通過軸固定部14,可阻止軸4向插入方向的移動。其結果:操作部3通過軸4可轉動地與基座部2連接。
在開閉桿6設有把手抵接部16(例如,操作把手推壓部),在操作部3設有開閉桿抵接部17(例如,開閉桿推壓部)。
另外,作為開閉桿6的旋轉軸的支承部5與軸4交叉,優選使支承部5與軸4正交。
對開閉桿6施加圖1(b)所示的箭頭α方向的彈簧7的作用力,把手抵接部16推壓操作部3的開閉桿抵接部17。
通過由開閉桿6對開閉桿抵接部17附加的彈簧7的作用力,從而使操作部3對軸4的周圍附加圖1(c)所示的箭頭β方向的旋轉力。
即,通過被支承部5可轉動地支承的開閉桿6的把手抵接部16和被軸4可轉動地支承的操作部3的開閉桿抵接部17,箭頭α方向的彈簧7的作用力被轉換至箭頭β所示的方向,並施加於操作部3。
這樣,彈簧7的作用力通過開閉桿6而轉換方向,並且被傳遞至操作部3。通過被傳遞至操作部3的彈簧7的作用力,從而使操作部3保持在使門為關閉狀態的位置。
(門把手操作)
在完成的門把手1中,操作者的手放在操作部3上,使操作部3圍繞軸4轉動,由此操作部3的開閉桿抵接部17推壓開閉桿6的把手抵接部16,開閉桿6圍繞支承部5轉動。通過與設置於開閉桿6的連接部9連接的電纜,操作者的使門從關閉狀態變成打開狀態的這一指令被傳遞至車身。
在操作者的手離開操作部3時,通過彈簧7而被施力的開閉桿6的把手抵接部16推壓操作部3的開閉桿抵接部17,操作部3回到使門為關閉狀態的位置。
(門把手製造工序)
以下,對作為門把手1的製造工序的主要組裝工序之一的、利用軸4連接基座部2與操作部3的連接工序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在第1軸承部12的軸4的插入側設有引導部18。引導部18的內壁具有錐形形狀,以使軸4的插入側(入口側)擴大。
圖4表示圖1(c)中的門把手1的A-A綫剖視圖及側視圖,示出將軸4插入門把手1的基座部2及操作部3的工序。
需要說明的是,側視圖是從軸4的末端部42側觀察的側視圖,示出軸4與基座部2之間的相對的位置關係。
圖4(a)、圖4(b)為將軸4插入引導部18及第1軸承部12之前的A-A綫剖視圖及放大側視圖,圖4(c)、圖4(d)為在將軸4插入引導部18的中間階段的A-A綫剖視圖及放大側視圖,圖4(e)、圖4(f)是在將軸4插入引導部18及第1軸承部12、進而插入第3軸承部15a的中間階段的A-A綫剖視圖及放大側視圖,圖4(g)、圖4(h)是在將軸4插通引導部18、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且軸4的前端部41與軸固定部14抵接的階段的A-A綫剖視圖及放大側視圖。
需要說明的是,圖4(b)、圖4(d)、圖4(f)、圖4(h)是引導部18附近的放大側視圖。
另外,圖5是對引導部18及第1軸承部12附近的各構成要素等進行說明的放大剖視圖。圖5(a)示出引導部18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位置關係,圖5(b)示出彈簧7的第2端部7b與軸4之間的位置關係,圖5(c)示出關於引導部18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配置的其他例子,圖5(d)示出關於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截面的其他例子,圖5(e)示出使用推壓棒19的軸4的插入工序。
首先,如圖4(a)、圖4(b)所示,使基座部2與操作部3組合,使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在圖4中的X方向上平行地對齊而並列地排列於直綫上,將軸4與該直綫平行地配置。在該狀態下,彈簧7的第2端部7b受到作用力作用而推壓彈簧卡止部11,因此第2端部7b位 於與彈簧卡止部11接觸的位置。彈簧7的第2端部7b位於排列有各軸承部的直綫上,與軸4的插入路徑干涉,妨礙軸4的插入。
如圖4(b)所示,引導部18的入口側(插入側)的開口端為橢圓形,具有在(圖4中箭頭所示的)Y方向上較長的形狀。在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上方(與Y方向相反的方向)優選設有比軸4的直徑(d0)長的空隙(長度g)(g>d0)。引導部18的Y方向的長度(H1)比軸4的直徑(d0)長,為從與彈簧卡止部11接觸的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外壁面至引導部18的下端部的距離h與空隙g之和(H1=h+g)(參照圖4(a)、圖5(a))。
引導部18的內壁面的橫向寬度(圖4(a)的w)與軸4的直徑大致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大致相同是考慮製造上的尺寸偏差而能够使軸4的外壁面與引導部18的內壁面接觸而插入的值,例如軸4的直徑可以設為附加了軸4及引導部18的尺寸偏差的值。
在引導部18的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上方的區域(以下稱作插入區域。)能够插入軸4。軸4的前端部41配置為朝向引導部18的插入區域(參照圖4(a))。
插入區域為在引導部18中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不重疊的區域、即不干涉的區域。
需要說明的是,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關於它們的內徑的尺寸,也與引導部18的內壁面的橫向寬度相同。
在引導部18與第1軸承部12接觸的部位中,引導部18的截面形狀與第1軸承部12的截面形狀相同。
引導部18的橫向寬度可以以從與第1軸承部12接觸的部位向著入口側開口端部變大的方式來設定。
引導部18的開口部的尺寸可適當地設定,以便使軸4容易插入。
另外,基本上,軸4由截面為同一直徑的圓形的棒狀體構成,如圖4(a)、圖5(b)所示,為了使軸4更容易插入引導部18,可以使軸4的前端部41為錐形形狀。
另外,可以將空隙的長度g設定成比軸4的前端部41的最前端的直徑(d1)長(g>d1),空隙的長度g也可以比軸4的主體部的直徑(d0)短。
需要說明的是,軸4的主體部表示被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第2軸承部13支承的部分。
接著,如圖4(c)、圖4(d)所示,使軸4向圖中X方向移動,使其插入第1軸承部12的引導部18。通過彈簧卡止部11來阻止彈簧7的第2端部7b移動的一側(在圖4(c)中為上方側)的引導部18的內壁面設置成錐形(傾斜)(以下有時稱作錐形面。)。
因此,軸4的前端部41在與引導部18的內壁的錐形面接觸的同時向箭頭s方向移動。
其結果:軸4的側面擠壓彈簧7的第2端部7b,第2端部7b向離開彈簧卡止部11的方向(圖中Y方向)移動。
接著,如圖4(e)、圖4(f)所示,在進一步使軸4向圖中X方向移動時,軸4插入到第1軸承部12及第3軸承部15a。
被插入的軸4的側壁面在與第1軸承部12及第3軸承部15a接觸的同時向圖中X方向移動。軸4的側壁面擠壓彈簧7的第2端部7b,彈簧7的第2端部7b進一步向離開彈簧卡止部11的方向移動。在該時點,彈簧7的第2端部7b離開軸4的插入路徑(各軸承部的貫通孔部),不妨礙軸4的移動。
接著,如圖4(g)、圖4(h)所示,進一步使軸4向圖中X方向移動,完全插入引導部18、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及第2軸承部13。在軸4的前端部41抵接軸固定部14時,阻止軸4向X方向移動。
軸4的全長(圖4(g)中L)為軸固定部14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距離(圖4(a)中WD)以下(L
Figure 111104663-A0305-02-0016-1
WD)。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軸4、基底部2等的製造上的尺寸偏差,在實際使用上設定為L<WD。
在軸4被完全插入時,彈簧7的第2端部7b從來自軸4的側壁面的壓力中得到釋放,通過彈簧7的彈力而回到與彈簧卡止部11接觸的位置。
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側壁面與軸4的末端部42(前端部41的相反側端部)的壁面(底面)接觸,防止軸4向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而從門把手1脫離。
其結果,軸4被保持在軸固定部14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彈簧7的第2端部7b可以構成為在引導部18的內部中與軸4的末端部42接觸,但是,也可以如圖5(c)所示那樣構成為在引導部18的外部與軸4的末端部42接觸。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位置可根據彈簧卡止部11的位置、第2端部7b的形狀(彎曲形狀等)來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在製造門把手1時,在將軸4插入第1軸承部12的工序中,將軸4向插入方向(圖4中X方向)移動時,通過設置於第1軸承部12的插入側的具有傾斜的內壁面的引導部18,將軸4向與插入方向(圖4中X方向)垂直的方向(圖4中Y方向)引導。通過引導部18,引導軸4向第1軸承部12插入,使插入變得容易,並且將彈簧7的第2端部7b向與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圖4中Y方向)擠壓,使其移動。
進一步,使軸4依次插通第1軸承部12、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及第2軸承部13,軸4的全體被插入,則彈簧7的第2端部7b從由軸4的側壁産生的壓力中得到釋放。然後,彈簧7的第2端部7b借由其作用力(彈力)而回到與彈簧卡止部11接觸的位置,與軸4的末端部42接觸。
與軸4的末端部42接觸的彈簧7的第2端部7b阻止軸4向圖4中右方向(圖4中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防止軸4從門把手1脫離。
另一方面,通過軸固定部14來阻止軸4的前端部41向圖4中X方向移動,軸4被保持在介於軸固定部14與彈簧7的第2端部7b之間的空間中。
需要說明的是,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截面形狀不限定為圓形,可以為如圖5(d)所示那樣的矩形、橢圓形,能够進行適當設定。
另外,所圖示的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寬度Ds(例如,直徑)示出了軸4的直徑(d0)以下的例子,但是並不限定於此,能够進行適當設定。
在將軸4通過引導部18插入第1軸承部12等的情況下,組裝作業者可以用手指推壓軸4的末端部42,也可以如圖5(e)所示那樣用推壓棒19(例如,推桿)推壓軸4的末端部42。
在軸4的末端部42被插入至超出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位置時,第2端部7b借由彈簧7的彈力向圖5中箭頭A方向移動而與軸4的末端部42的側面接觸。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以與引導部18的前端部的引導部18的錐形面的形狀一致的方式設置錐形部20。
如上所述,通過使軸4向圖4中的X方向移動,從而可以完成軸4向基座部的軸承部(第1軸承部12、第2軸承部13)與操作部3的軸承部(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中的插入和軸4的卡止。因此,在門把手1的軸4的組入工序中,例如可利用圖6所示的自動插入裝置200(例如,自動組裝製造裝置)進行自動化。
例如,軸4的自動插入工序可由以下的工序來構成。
(步驟1)將基座部2與操作部3組合,在支承部5將彈簧7及開閉桿6通過固定構件8固定於基座部2的狀態下,將基座部2和操作部3載置於保持裝置201。作為保持裝置201,可使用例如公知的夾具裝置等。
(步驟2)與保持裝置201對置地配置軸4的推壓裝置202。推壓裝置202把持軸4,通過內置於推壓裝置202的推壓棒(推桿)(例如參照圖5(e)。),將軸4向基座部2的引導部18推壓(使推桿伸長)。
(步驟3)軸4移動,在軸4的末端部42超出(通過)彈簧7的第2端部7b的階段、或者軸4的前端部41與軸固定部14抵接的階段,使推桿縮回。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測量推桿的伸長量、或者利用壓力傳感器檢測軸4的前端部41與軸固定部14抵接等,可以確定使推桿縮回的時機。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將已組合的基座部2和操作部3沿水平方向載置,也可以沿鉛垂方向載置。在沿鉛垂方向載置的情況下,將引導部18朝上地沿鉛垂方向載置,將軸4向鉛垂方向的下方推壓,插入引導部18。插入軸4後,即使使推桿縮回,軸4也不會從引導部18拔出。在該情況下,將推壓裝置202配置於保持裝置201的鉛垂方向的上方。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示出了操作部3的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分別分離的例子,但是第3軸承部15a、第4軸承部15b也可以構成為一體化的一個軸承部(或連接用軸承部)。
産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減少部件數量、並且能够容易地組裝的門把手。能够應用於各種的門,可以有助於減輕車輛的製造工序的作業負擔,産業上的可利用性高。
1:門把手
2:基座部
3:操作部
4:軸
5:支承部
6:開閉桿
7:彈簧
7a:第1端部
7b:第2端部
8:固定構件(擋塊)
9:連接部
10:彈簧抵接部
11:彈簧卡止部
12:第1軸承部(末端側軸承部)
14:軸固定部(軸擋塊)
16:把手抵接部(推壓部)
17:開閉桿抵接部
100:門
SW:開關

Claims (7)

  1. 一種門把手(1),其特徵在於,具備基座部(2)和操作部(3),所述操作部(3)通過軸(4)可轉動地與所述基座部(2)連接,所述基座部(2)具有彈簧(7),所述彈簧(7)可轉動地固定於開閉桿(6)並且對所述開閉桿(6)施加作用力,所述彈簧(7)的第1端部(7a)與所述開閉桿(6)接觸,所述彈簧(7)的第2端部(7b)與所述軸(4)的末端部(42)接觸,所述操作部(3)通過所述開閉桿(6)對所述彈簧(7)施加作用力,所述基座部(2)具有第1軸承部(12),所述操作部(3)具有連接用軸承部,在所述第1軸承部(12)設有引導部(18),所述引導部(18)具有傾斜的內壁面,所述軸(4)插通所述引導部(18)、所述第1軸承部(12)及所述連接用軸承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門把手(1),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部(2)具有彈簧卡止部(11),所述彈簧(7)的所述第2端部(7b)進一步與所述彈簧卡止部(11)接觸。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門把手(1),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部(2)具有軸收容部(21),所述軸(4)被所述第1軸承部(12)、所述連接用軸承部及所述軸收容部(21)支承。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門把手(1),其特徵在於,所述軸(4)的前端部(41)為錐形形狀。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門把手(1),其特徵在於,所述軸(4)的前端部(41)為錐形形狀。
  6. 一種如請求項1所述的門把手(1)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將所述基座部(2)與所述操作部(3)組合並保持;以及使所述軸(4)朝向所述基座部(2)的所述引導部(18)推壓,將所述軸(4)插通所述引導部(18)、所述第1軸承部(12)及所述連接用軸承部,使所述軸(4)的所述末端部(42)移動至超出所述彈簧(7)的所述第2端部(7b)為止。
  7. 一種如請求項1所述的門把手(1)的製造裝置,其具備:保持裝置(201),將所述基座部(2)與所述操作部(3)組合並把持,使所述引導部(18)位於上方而沿鉛垂方向載置;以及推壓裝置(202),位於所述保持裝置(201)的鉛垂方向的上方,使所述軸(4)朝向所述引導部(18)向鉛垂方向的下方推壓。
TW111104663A 2021-02-15 2022-02-09 門把手 TWI784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2112 2021-02-15
JP2021022112A JP6941246B1 (ja) 2021-02-15 2021-02-15 ドアハンド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3956A TW202233956A (zh) 2022-09-01
TWI784878B true TWI784878B (zh) 2022-11-21

Family

ID=77847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4663A TWI784878B (zh) 2021-02-15 2022-02-09 門把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1246B1 (zh)
TW (1) TWI78487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860U (zh) * 1990-08-21 1992-04-17
TWI224646B (en) * 2003-03-27 2004-12-01 Takigen Mfg Co Door strike for door handle lock
JP2013096144A (ja) * 2011-11-01 2013-05-2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02936C2 (sv) * 1991-11-04 1996-02-26 Itw Fixfast Ab Metod för montering av en dörrhandtagsenhet, och dörrhandtagsenhe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860U (zh) * 1990-08-21 1992-04-17
TWI224646B (en) * 2003-03-27 2004-12-01 Takigen Mfg Co Door strike for door handle lock
JP2013096144A (ja) * 2011-11-01 2013-05-2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1246B1 (ja) 2021-09-29
JP2022124377A (ja) 2022-08-25
TW202233956A (zh)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31103B2 (ja) 車両用ハンドル装置
EP2317034A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unit
TWI784878B (zh) 門把手
WO2012153572A1 (ja) 可動部材へのケーブル連結構造
JP5926106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4140974B2 (ja) 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US11964631B2 (en) Damper device
JP2021006678A (ja) 仮設足場における連結ジョイント
JP2005076363A (ja) 車両開閉部のロック装置
JP3662740B2 (ja) ピストンピンクリップ装着装置
JP4665714B2 (ja) ドライブロボット用のシフトレバーノブ把持機構
JP4355649B2 (ja) オープナ装置
WO2018008531A1 (ja) ハンドル装置及びハンド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218970B2 (ja) 二段階開放型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4020422B2 (ja) 車両用曲がりシフトレバー
JP4586351B2 (ja) 標本ホルダ及びこれを具えたステージ及び顕微鏡
JP7024652B2 (ja) 円形媒体処理装置用レバーの取付構造
JP4257922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ステー装置
US6178941B1 (en) Device in a power-driven tool
KR200300245Y1 (ko) 볼죠인트조립구조
JP3755084B2 (ja) 蝶番
EP1918184A2 (en) Locking device
KR100813758B1 (ko) 기계식 브레이크 작동장치
JP4131652B2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
JP4830745B2 (ja) 異品かしめ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かしめ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