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2990B -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 Google Patents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2990B
TWI782990B TW107119327A TW107119327A TWI782990B TW I782990 B TWI782990 B TW I782990B TW 107119327 A TW107119327 A TW 107119327A TW 107119327 A TW107119327 A TW 107119327A TW I782990 B TWI782990 B TW I7829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light
cutting
region
view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9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5871A (zh
Inventor
岩間進
瀧澤直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9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1)具備交互地設有複數個透光帶(11)及複數個遮光帶(12)之百葉層(10),且具有第一端部區域(1a)、第二端部區域(1b)、及形成於第一端部區域(1a)與第二端部區域(1b)之間之中央區域(1c),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其光射出側係向中央區域側傾斜,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比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

Description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發明係關於控制一種藉由圖像顯示裝置等所顯示的圖像的視角之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具備視角控制體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申請案根據2017年6月5日在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7-110880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援用其內容。
就顯示並且輸入資訊用的裝置而言,有一種具備帶有觸控面板(touch panel)的圖像顯示裝置之資訊輸入輸出機器很普及。在此資訊輸入輸出機器中,有時顯示於圖像顯示裝置之圖像會含有隱密資訊,因而在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設置片狀的視角控制體,用來在不影響從前方側的辨識性之情況下防止從左右側及從對向側之偷窺。
作為防偷窺用之視角控制體,已知的有將交互地設有透光帶及遮光帶之百葉(louver)層、設於百葉層的一側的面之透明保護層、設於前述百葉層的另一側的面之透明性的 黏著層予以層疊而成之積層體(專利文獻1)。另外,還已知有一種係在控制視角之百葉層使遮光帶傾斜來調整光的射出方向之視角控制體(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125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2-249102號公報
然而,在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設置如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時,就會有在顯示面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降低之情形。尤其,近年來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有大型化之傾向,在大型的顯示面之情況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降低的情形更是顯著。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裝置等的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偷窺也難以辨識圖像之防偷窺性,同時還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之視角控制體之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
另外,本發明之目的還有提供一種具有防偷窺性,同時確保了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發明係包含以下的態樣。
[1]一種具備交互地設有複數個透光帶及遮光帶的百葉層之視角控制體,具有:第一端部區域,包含在沿著前述視角控制體的面方向之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第二端部區域,包含在前述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以及形成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間之中央區域;其中,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遮光帶,係以光射出側靠近前述中央區域之形態相對於前述視角控制體的表面而傾斜,而關於如下述規定之設置角,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比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大,設置角:相對於視角控制體表面的垂直方向之遮光帶的角度,係在0°以上且未滿90°之範圍內之角度。
[2]一種如[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係在俯視時呈長方形,前述方向A係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一種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1°以上20°以下,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0°以上且未滿4°。
[4]一種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一中間區域,在前述第二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二中間區 域,前述第一中間區域其遮光帶的設置角係比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小且比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大,前述第二中間區域其遮光帶的設置角係比設於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小且比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大。
[5]一種如[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10°以上20°以下,設於前述第一中間區域及前述第二中間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1°以上且未滿10°,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0°以上且未滿4°。
[6]一種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彼此相鄰接的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之差係大於0°且在7.5°以下。
[7]一種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遮光帶的設置角從前述方向A上的視角控制體的中央起往端部而逐漸變大。
[8]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具有:將透光帶用薄片(sheet)及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複數層而形成積層體之積層體形成步驟、對前述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塊體之塊體形成步驟、以及以如下述規定之切斷角成為0°以上20°以下之範圍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而形成百葉層之切斷步驟,其中,前述切斷步驟中,係形成第一切斷區域、第二切斷區域、及配設於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二切斷區域之間 之第三切斷區域,且使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比前述第一切斷區域及前述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小。切斷角:係相對於透光帶用薄片表面及遮光帶用薄片表面的垂直方向之在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的角度,且為在0°以上且未滿90°之範圍之角度。
[9]一種如[8]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前述切斷步驟中,係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將塊體予以切斷。
[10]一種如[9]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使前述曲面的曲率半徑在200mm以上2000mm以下。
[11]一種如[8]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切斷步驟中,係使前述第一切斷區域及前述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1°以上20°以下,使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
[12]一種如[8]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切斷步驟中,係在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四切斷區域,而且在前述第二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五切斷區域;且使前述第四切斷區域的切斷角比前述第一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小且比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大,使前述第五切斷區域的切斷角比前述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小且比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大。
[13]一種如[1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切斷步驟中,係使前述第一切斷區域及前述第二 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10°以上20°以下,使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使前述第四切斷區域及前述第五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1°以上且未滿10°。
[14]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有:圖像顯示體、以及設於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之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
[15]一種如[1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隱密資訊係顯示於前述圖像顯示體,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前述隱密資訊之顯示重疊。
[1]一種具備交互地設有複數個透光帶及複數個遮光帶的百葉層之視角控制體,該視角控制體具有:第一端部區域,包含在交互地設有前述複數個透光帶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第二端部區域,包含在前述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以及在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間之中央區域;其中,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及設於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前述遮光帶的光射出側係向前述中央區域側傾斜;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A及設於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B,係比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C大; 前述設置角係前述視角控制體的厚度方向與前述遮光帶之朝從光射入側往光射出側之方向畫出的中心線所夾之銳角;前述平均值A、前述平均值B、及前述平均值C各自獨立地為0°以上且未滿90°。
[2]一種如[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係在俯視時呈長方形,前述方向A係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一種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平均值A及前述平均值B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20°以下,前述平均值C為0°以上且未滿4°。
[4]一種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一中間區域,在前述第二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二中間區域,設於前述第一中間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D係比前述平均值A小且比前述平均值C大,設於前述第二中間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E係比前述平均值B小且比前述平均值C大。
[5]一種如[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平均值A及前述平均值B各自獨立地為10°以上20°以下,前述平均值D及前述平均值E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且未滿10°,前述平均值C為0°以上且未滿4°。
[6]一種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平均值A與前述平均值C之差係大於0°且在7.5° 以下,前述平均值C與前述平均值B之差係大於0°且在7.5°以下。
[7]一種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從視角控制體的中央起沿著前述方向A往端部而逐漸變大。
[8]一種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中央區域的寬度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20%以上80%以下為佳,在30%以上60%以下更佳。
[9]一種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第一端部區域的寬度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的寬度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10%以上40%以下為佳,在20%以上35%以下更佳。
[10]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具有:將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對前述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塊體之步驟、以及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而形成百葉層之步驟,其中,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係包含以讓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c比第一切斷區域的切斷角a及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角b小之方式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之步驟;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係位於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二切斷區域之間;前述切斷角a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一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 前述切斷角b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前述切斷角c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前述切斷角a、前述切斷角b、及前述切斷角c係各自獨立地為0°以上且未滿90°。
[11]一種如[10]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係包含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將塊體予以切斷之步驟。
[12]一種如[1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曲面的曲率半徑係在200mm以上2000mm以下。
[13]一種如[10]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前述切斷角a及前述切斷角b係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20°以下,前述切斷角c為0°以上且未滿4°。
[14]一種如[10]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還包含:在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四切斷區域之步驟、及在前述第二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五切斷區域之步驟;且前述第四切斷區域的切斷角d係比前述切斷角a小且比前述切斷角c大,前述第五切斷區域的切斷角e係比前述切斷角b小且比前述切斷角c大。
[15]一種如[1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 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前述切斷角a及前述切斷角b係各自獨立地為10°以上20°以下,前述切斷角c為0°以上且未滿4°,前述切斷角d及前述切斷角e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且未滿10°。
[16]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有:圖像顯示體、以及設於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之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
[17]一種如[16]所記載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隱密資訊係顯示於前述圖像顯示體,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顯示前述隱密資訊之區域重疊。
在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中,較佳為使透光帶的寬度遍及視角控制體全體都相同。
在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中,較佳為使百葉層的厚度為固定。
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較佳為還具備有:設於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之第一透明保護層、及設於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入側的面之第二透明保護層。
在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中,較佳為使前述透光帶用薄片的厚度為固定。
在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中,較佳為以讓使百葉層的厚度為固定之方式將塊體予以切斷。
本態樣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較佳為還具有:在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積層第一透明保護層之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在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入側的面積層第 二透明保護層之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不僅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偷窺也難以辨識圖像之防偷窺性,而且還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根據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可容易地製造具有上述的效果之視角控制體。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有防偷窺性,同時確保了顯示於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
1、2、3‧‧‧視角控制體
1a、2a、3a‧‧‧第一端部區域
1b、2b、3b‧‧‧第二端部區域
1c、2c、3c‧‧‧中央區域
3d‧‧‧第一中間區域
3e‧‧‧第二中間區域
10、40、50‧‧‧百葉層
11‧‧‧透光帶
12‧‧‧遮光帶
20‧‧‧第一透明保護層
30‧‧‧第二透明保護層
100‧‧‧塊體
101a、102a、103a‧‧‧第一切斷區域
101b、102b、103b‧‧‧第二切斷區域
101c、102c、103c‧‧‧第三切斷區域
103d‧‧‧第四切斷區域
103e‧‧‧第五切斷區域
110‧‧‧透光帶用薄片
120‧‧‧遮光帶用薄片
Wa、Wb、Wc、Wd、We‧‧‧寬度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之概略斷面圖。
第2圖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之概略斷面圖。
第4圖係用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之概略斷面圖。
第6圖係用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 方法之示意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進行說明。
第1圖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係在俯視時呈長方形之片狀,且具備有:交互地設有複數個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之百葉層10、設於百葉層10的一側的面的全體之第一透明保護層20、以及設於百葉層10的另一側的面的全面之第二透明保護層30。前述視角控制體1係設於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適合使用作為防偷窺體。
在視角控制體1,第二透明保護層30係配置於光射入側(亦即圖像顯示體側),第一透明保護層20係配置於光射出側。
本實施形態中,以長方形的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為X方向(在第1圖中為紙面的左右方向),以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在第1圖中為紙面的垂直方向)為Y方向,以視角控制體1的表面的垂直方向為(亦即視角控制體1的厚度方向)為Z方向。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之長方形若是外形的概略形狀形成為長方形即可。例如,可對長方形的四個直角的至少一個角做切角加工。另外,亦可在長方形的周緣的任一部分形成切口,亦可形成從長方形的邊局部地突出之突出部。 又,長方形的邊可局部為非直線狀(例如曲線狀、鋸齒狀等)。
視角控制體1全體的透光率在45%以上為佳,在5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在45%以上100%以下為佳,在55%以上100%以下更佳。前述透光率的上限較高者為佳,但為了確保充分的防偷窺性,80%左右為極限。
本說明書中之透光率的值係設為:在使用JIS Z 8720中所規定之D65作為光源且利用受光感測器測定從光源射出的檢查光的強度之裝置中,以在前述檢查光的光路上沒有被測定物的狀態之受光感測器的輸出值為A,以在檢查光的光路上放置被測定物且穿透被測定物的穿透光由受光感測器受光的狀態下的輸出值為B時,利用透光率=(B/A)×100(單位:%)求出之值。
在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中,具有:包含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一端部之第一端部區域1a、包含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部之第二端部區域1b、以及形成於第一端部區域1a與第二端部區域1b之間之中央區域1c。
如後述,在第一端部區域1a和第二端部區域1b、以及中央區域1c中,構成百葉層10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不同。如本實施形態所揭示的,第一端部區域1a、第二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較佳為各自在俯視時為四角形。
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雖係依視角控制體1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在多數的使用對象物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 體1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20%以上80%以下為佳,在30%以上60%以下更佳。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若在前述範圍,則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就很適合用作為防偷窺體,而且可更加提高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第一端部區域1a的寬度Wa及第二端部區域1b的寬度Wb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10%以上40%以下為佳,在20%以上35%以下更佳。
第一端部區域1a的寬度Wa與第二端部區域1b的寬度Wb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係相同。在第一端部區域1a與第二端部區域1b的寬度Wa、Wb相同之情況,第一端部區域1a或第二端部區域1b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全長之比例(%),可從(100-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的比例(%))/2之算式求出。
此處所謂的各區域的寬度Wa,Wb,Wc,係指在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之各區域的長度。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逐漸變化,要進行區域的區分並不容易,因此亦可例如設為將在中央附近的區域中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80%之區域設為中央區域1c,而將在其他區域之中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之區域設為第一端部區域1a,且將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之區域設為第二端部區域1b等,來適當地決定區域的寬度。
此外,本說明書中,細微的「長度」、「厚度」及「寬 度」是針對任意的十個部位以測定顯微鏡加以測定長度、厚度或寬度,然後將其測定值予以平均所得到之值。
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並沒有限制,可在例如120mm以上1500mm以下。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的效果對於顯示面大的圖像顯示體尤其有用。因此,視角控制體1其長邊方向的長度在例如250mm以上很有用,在300mm以上更是有用。實用上,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在600mm以下為佳,在500mm以下更佳。具體而言,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在250mm以上600mm以下為佳,在30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50mm以上為佳,在150mm以上更佳,在175mm以上尤佳。另一方面,實用上,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1000mm以下尤佳,在500mm以下更佳,在300mm以下尤佳。具體而言,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50mm以上1000mm以下為佳,在15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在175mm以上300mm以下尤佳。
(百葉層)
百葉層10係包含直線狀的透光帶11、直線狀的遮光帶12各複數個,且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係交互地反複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係沿著Y方向而形成。
本實施形態中,各透光帶11的寬度及各遮光帶12的寬度都是在其長度方向設為固定。此處所謂的「固定」也 包含寬度的設計值±5%以內之範圍。而且,所有的透光帶11的寬度都相同,所有的遮光帶12的寬度都相同。但是,本發明中之寬度的「相同」係容許若干的差異。在透光帶11,相對於位於最中央的透光帶11的寬度在±10%以內之範圍也包含在「相同」中,在遮光帶12,相對於位於最中央的遮光帶12的寬度在±10%以內之範圍也包含在「相同」中。又,所謂的「寬度」係指在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的面之透光帶11或遮光帶12的X方向的長度。
在百葉層10,從使防偷窺及顯示畫面的辨識性同時成立的觀點來看,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在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基於同樣的理由,複數個遮光帶12的寬度的平均值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更佳。
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在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基於同樣的理由,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寬度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更佳。
本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10的厚度係做成固定。此處所謂的「固定」也包含厚度的設計值±5%以內之範圍。而且,所謂的「厚度」係指百葉層10的Z方向的長度。百葉層10的厚度,可在視角控制體1或百葉層10的單體的斷面相片上進行量測而求出,係量測十個部位所得到的值的平均值。
百葉層10的厚度在100μm以上5000μm以下為佳, 在120μm以上1000μm以下更佳,在150μm以上500μm以下尤佳。
百葉層10的厚度若在前述範圍內,就可容易地調整視角,且可容易地製作。
在本實施形態之百葉層10中,遮光帶12係設成使設置角從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X方向)的中央起往端部而逐漸變大。因此,在第一端部區域1a、第二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之各區域內,遮光帶12的設置角也並非固定,而是逐漸變化。此處,所謂的設置角,係指視角控制體1的表面的垂直方向(Z方向)與遮光帶12之在從光射入側往光射出側的方向畫出的中心線所夾之銳角(但是,在0°以上且未滿90°之範圍內)。在從Y方向看遮光帶12所見的形狀為四角形之情況,遮光帶12之在從光射入側往光射出側的方向畫出的中心線係表示通過上邊的中點及下邊的中點之線。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之中的至少一部分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係遮光帶的光射出側向前述中央區域側傾斜。在第一端部區域1a,光射出側向中央區域側傾斜之遮光帶的比例,係以相對於設在第一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遮光帶12的總數在90~100%為佳,在95~100%更佳。在第二端部區域1b,光射出側向中央區域側傾斜之遮光帶的比例,係以相對於設在第二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遮光帶12的總數在90~100%為佳,在95~100%更佳。另外,設於第一端部 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比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
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遮光帶12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遮光帶12,係各自以光射出側比光射入側靠近中央區域1c之形態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表面而傾斜。而且,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各自比設於中央區域1c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大。
此外,第1圖係本態樣的視角控制體的概略圖,記載了少數的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而且將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之遮光帶12的設置角顯示得較大。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在0°以上且未滿90°為佳,在1°以上20°以下更佳。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在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在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
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在0°以上且未滿4°為佳。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若未滿前述上限值,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如上述,在本態樣中,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比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舉例來說,在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為2°之情況,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為比2°大之角度。
在第一端部區域1a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二端部區域1b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以及在第二端部區域1b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中央區域1c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各自以大於0°且在7.5°以下為佳,在1°以上5°以下更佳,在1°以上2.5°以下尤佳。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越大,透光率越降低。因此,前述設置角之差較大的話,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之差會變大,在視覺上會看到明顯的濃淡之差,會損及視角控制體1的外觀。前述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之差會變小,視覺上的濃淡之差也會變小。
遮光帶12的設置角,可利用數位分度規(digital protractor),在視角控制體1或百葉層10的單體的斷面相片上,以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的表面為基準,進行量測而作為遮光帶12之在從光射入側往光射出側的方向畫出的中心線與視角控制體1的表面的垂直方向所夾之銳角。
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利用上述設置角的測定方法分別測定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然後將所得到之值予以平均後之值。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1°以上20°以下為佳。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若各自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在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0°以上且未滿4°為佳。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若各自未滿前述上限值,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如上述,在本態樣中,設於第一端部區域1a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係比設於中央區域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大。舉例來說,在設於中央區域 1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為2°之情況,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各自成為比2°大之角度。
[透光帶]
構成透光帶11之材料,可採用能夠讓目標的可見光的波長穿透之樹脂材料。穿透透光帶11之光的波長可為可見光的整個範圍380nm以上830nm以下,亦可為其中的一部分。
構成透光帶11之樹脂材料,可採用透明性高之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可舉出例如纖維素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矽氧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其中以矽氧樹脂為佳,且就柔軟性、耐熱性及透明性高這一點而言以矽氧橡膠為佳。
矽氧橡膠例如可舉出由分子鏈末端經羥基矽基或乙烯基矽基封端之二有機聚矽氧烷及有機過氧化物所構成之一般稱為混煉型橡膠之矽氧橡膠組成物;於在分子中至少具有兩個鍵結於矽原子的乙烯基之二有機聚矽氧烷中,調配有在分子中至少具有三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亦即SiH鍵)之有機氫聚矽氧烷及白金系觸媒之所謂的加成反應型的有機矽氧橡膠組成物等。
透光帶11之使光沿著Z方向只對透光帶11射入時的透光率在75%以上為佳,在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在75%以上100%以下為佳,在85%以上100%以下更佳。
[遮光帶]
構成遮光帶12之材料,可採用以構成透光帶11之樹脂材料作為基材並在其中添加顏料、染料等著色劑之著色樹脂。
遮光帶12中含有的樹脂材料,可使用與透光帶11中含有的樹脂材料同等者。遮光帶12中含有的樹脂材料可與透光帶11中含有的樹脂材料相同,亦可不同。從使透光帶11與遮光帶12的接著性變高這一點來看,遮光帶12中含有的樹脂材料以與透光帶11中含有的樹脂材料相同為佳。
遮光帶12的色調若可在遮光帶12中得到良好的遮光性即可,可為例如黑色、紅色、黃色、綠色、藍色、水藍色等。遮光帶12的色調可透過著色劑的種類及添加量加以調整。
遮光帶12的色調構成觀看百葉層10時所見之色調,所以以也考慮視角控制體1的外觀性來設計為佳。
遮光帶12之使光沿著X方向只對遮光帶12射入時的透光率在40%以下為佳,在10%以下更佳。具體而言,在0%以上40%以下為佳,在0%以上10%以下更佳。若是如此的透光率,就會具有充分的遮光性。
遮光帶12中含有的著色劑的具體例,可舉出的有:碳黑、氧化鐵、氧化鈦、黃色氧化鐵、雙偶氮黃(disazo yellow)、酞菁藍(phthalocyanine blue)等一般的有機顏料或無機顏料。著色劑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合併使 用兩種以上。
在不使用黑色顏料作為著色劑之情況,為了確保遮光性,較佳為合併使用白色顏料。
(第一透明保護層、第二透明保護層)
第一透明保護層20及第二透明保護層30係為由透明樹脂材料所構成之層,係設於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的面而作為百葉層10的保護層發揮功能。
第一透明保護層20及第二透明保護層30之使光沿著Z方向射入時的透光率在75%以上為佳,在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在75%以上100%以下為佳,在85%以上100%以下更佳。
構成第一透明保護層20及第二透明保護層30之透明樹脂材料的例子,可舉出例如聚碳酸酯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烯烴系樹脂(特別是環烯烴聚合物)、纖維素系樹脂等。此等透明樹脂材料之中,從透明性及耐熱性要高的觀點來看,以聚碳酸酯樹脂或聚酯樹脂為佳。
透明樹脂材料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合併使用兩種以上。
第一透明保護層20及第二透明保護層30的厚度在0.01mm以上0.5mm以下為佳,在0.1mm以上0.2mm以下更佳。第一透明保護層20及第二透明保護層30的厚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充分保護百葉層10,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就可確保充分的透光率。
第一透明保護層20與第二透明保護層30可相同,亦 可不同。
(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可採用具有百葉層形成步驟及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之方法來製造。其中,百葉層形成步驟具有積層體形成步驟及塊體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
[積層體形成步驟]
積層體形成步驟係將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
透光帶用薄片可藉由將構成透光帶11之樹脂材料成形成薄片狀來製造。遮光帶用薄片可藉由將構成遮光帶12之樹脂材料成形成薄片狀來製造。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各自成形成具有固定的厚度。將樹脂材料成形成薄片狀之成形方法,可採用例如擠出成形、壓延成形、沖壓成形等。
積層體之形成中,可將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一次一片依序交互地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亦可預先製作出複數個交互地積層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而成之積層單元然後將該等積層單元予以積層而形成積層體。
此外,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可使用接著劑而相接著。
[塊體形成步驟]
塊體形成步驟係對前述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塊體之 步驟。
積層體之加壓可使用例如軋輥(roll)或沖壓機等。加壓之際,為了提高薄片彼此的接著力,以加熱為佳。加熱溫度可依據所使用的材料而適當地選擇。加熱溫度太高時會損及薄片的厚度的均一性,加熱溫度太低時則會使薄片間的接著力有時會變弱。
[切斷步驟]
切斷步驟係以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90°之方式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之切斷步驟。此處,所謂的切斷角,係為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各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但是,在0°以上且未滿90°之範圍內)。亦即,所謂的切斷角係為:於以從在塊體的厚度方向畫出的線L對於前述切平面畫出垂線時之線L與垂線的交點、線L與前述切平面的交點、及垂線與前述切平面的交點為頂點之三角形上之線L與前述切平面所夾之銳角。所謂的任意的點,只要是在切斷區域的切斷面上的點即可,亦可為中心點以外的點。所謂的塊體的厚度係指構成塊體之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積層的方向。切斷角可依各切斷區域以數位分度規加以測定。
本實施形態中之切斷步驟係如第2圖所示,是以形成切斷角逐漸變化之曲面的切斷面之方式將塊體100切斷而切出片狀的百葉層10。此時,係以切斷角在0°以上20°以下之方式將塊體100予以切斷。
切斷角若在20°以下,就可在所得到的百葉層10充分 確保防偷窺性。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百葉層10的厚度成為固定之方式將塊體100予以切片。
切斷方法可舉出例如:將會切出想要的曲面狀的切斷面之彎曲的切斷刃從使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兩者露出之塊體100的一表面切入,而同時將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予以切斷之方法。
此外,作為另一個切斷方法,也可採用:將切斷刃從只有透光帶用薄片110或只有遮光帶用薄片120露出之塊體100的一表面切入,並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使切斷刃或塊體100移動,而交互地將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予以切斷之方法。
如本實施形態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將塊體100切斷而得到之百葉層10雖然是彎曲狀的薄片,但前述薄片為樹脂製的且薄,所以可撓性高。因此,將得到的彎曲狀薄片放置在平面上之際,會沿著平面而平貼。
在本實施形態中,當使切出的彎曲狀薄片成為平面狀時,就會成為遮光帶傾斜且使遮光帶的傾斜從中央起往端部而逐漸變大之薄片。因此,如上述使切斷面成為曲面狀之情況,可形成切斷角大之第一切斷區域101a及第二切斷區域101b、以及被該等區域包夾且切斷角比第一切斷區域101a及第二切斷區域101b的切斷角小之第三切斷區域101c。第一切斷區域101a為與上述的第一端部區域1a對應之區域,第二切斷區域101b為與上述的第二端部區域1b對應之區域,第三切斷區域101c為與上述的中央區域1c對應之區域。因此,可藉由上述切斷步驟而得到本實施形態之百葉層10。
在前述切斷步驟中,較佳為使第一切斷區域101a及第二切斷區域101b的切斷角在1°以上20°以下之範圍內變化且使第三切斷區域101c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之範圍內變化。若使各切斷區域的切斷角在前述範圍內,就可容易地使遮光帶的設置角成為目標的角度。尤其,若使第一切斷區域101a及第二切斷區域101b的切斷角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在第一端部區域1a及第二端部區域1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藉由前述切斷步驟而形成之曲面狀的切斷面較佳為為圓柱的側面的模樣。
如本實施形態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將塊體100切斷之際,以使前述曲面的曲率半徑在200mm以上2000mm以下為佳,在500mm以上1700mm以下更佳。若使前述曲面有如此的曲率半徑,就可容易地使切斷角在前述較佳的範圍內,可容易地得到目標的百葉層10。具體而言,若使曲面的曲率半徑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充分確保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中的圖像的辨識性,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就可充分確保防偷窺性。
[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
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係在藉由切斷步驟而得到的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積層第一透明保護層之步驟。
積層第一透明保護層之方法,可舉出例如:預先將構成第一透明保護層之材料成形成薄片狀,再將得到的透明薄片黏貼於百葉層的一側的面之方法。在透明薄片的黏貼之際可使用接著劑,亦可不使用接著劑而是進行熱壓接。
使用接著劑之情況,較佳為使用硬化後的透光率高者作為接著劑。具體而言,係以使用硬化後的接著劑層單體的透光率在65%以上者為佳,在80%以上者更佳。具體而言,在65%以上100%以下為佳,在80%以上100%以下更佳。
如此的接著劑可舉出例如:環氧系接著劑、胺酯(urethane)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三聚氰胺系接著劑、聚酯系接著劑、矽氧系接著劑等。並且,接著劑可為熱硬化型接著劑、多液反應型接著劑、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等任一種。
[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
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係在藉由切斷步驟而得到的前述百葉層的光射入側的面積層第二透明保護層之步驟。
在百葉層積層第二透明保護層之方法,係與在百葉層積層第一透明保護層之方法一樣。
(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係具備有:圖像顯 示體、以及設於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之上述視角控制體。視角控制體的大小及形狀做成為與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對應之大小及形狀為佳。
圖像顯示體可舉出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顯示影像訊號之圖像顯示裝置。通常,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畫面)係為以相對於使用者的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之長方形。因此,長方形之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係配置成使其長邊方向沿著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的長邊方向。
圖像顯示體亦可為印刷於紙或塑膠片之印刷物,印刷物的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適合於長方形的印刷物之情況。
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為長方形之情況,其長邊方向的長度在250mm以上者就有用,在300mm以上者尤其有用。實用上,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在600mm以下為佳,在500mm以下更佳。具體而言,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在250mm以上600mm以下為佳,在30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50mm以上為佳,在150mm以上更佳,在175mm以上尤佳。另一方面,實用上,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1000mm以下為佳,在500mm以下更佳,在300mm以下尤佳。具體而言,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在50mm以上1000mm以下為佳,在15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在175mm 以上300mm以下尤佳。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特別適合使用於所具備有的圖像顯示裝置係帶有觸控感測器(touch sensor)的資訊輸入輸出機器。這是因為在資訊輸入輸出機器顯示及輸入隱密資訊的情況很多,並且大多會要求防偷窺之緣故。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被控制成視角變小,使其防偷窺性很高之區域。因此,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較佳為與顯示隱密資訊之區域重疊。
顯示隱密資訊之區域的寬度相對於圖像顯示體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在20%以上80%以下為佳,在30%以上60%以下更佳。
顯示隱密資訊之區域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的寬度在10%以上100%以下為佳,在10%以上90%以下更佳。
在資訊輸入輸出機器,通常大多將隱密資訊顯示於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中央附近。因此,在將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設置到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之際,可容易地將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重疊於隱密資訊的顯示上,可防止隱密資訊受到偷窺。
在將習知的視角控制體設置到圖像顯示體顯示面之情況,對於位於中央區域的正面之使用者而言,顯示於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區域之圖像有時無法進入到藉由百葉層進行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因此,對於位於中央區域 的正面之使用者而言,會難以辨識顯示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然而,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中,係使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的遮光帶向中央區域側傾斜,以調整光的射出方向為朝向使用者側。因此,位於中央區域的正面之使用者在觀看顯示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之際,會因為該圖像進入到藉由視角控制形成的視角範圍內而容易辨識。同時,在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也因為被控制成視角變小,所以確保了防偷窺性。
尤其,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係使遮光帶的設置角從長邊方向的中央起往端部而逐漸變大,所以較容易使所有的透光帶的光射出方向都朝向使用者。因此,會更容易使防偷窺性及顯示於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同時成立。
<第二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進行說明。
第3圖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2係除了百葉層的形態不同之外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百葉層40係使設於第一端部區域2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設於第二端部區域2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及設於中央區域2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各個區域內為固定。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2a及第二端部區域2b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比設於中央區域2c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大,此點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10一樣。在第一端部區域 2a之設置角與在第二端部區域2b之設置角可相同,亦可不同。
本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40在其厚度、透光帶11的寬度、構成透光帶11之材料、遮光帶12之設置角、遮光帶12之寬度、構成遮光帶12之材料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10一樣。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2之第一製造例進行說明。
製造視角控制體2之第一製造例係除了切斷步驟不同之外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亦即,本製造例中之切斷步驟係如第4圖所示,區分為切斷角各自為固定之第一切斷區域102a、第二切斷區域102b及第三切斷區域102c,以切斷面成為凹狀且形成有三個平面之方式進行塊體100之切斷而切出片狀的百葉層40。
第一切斷區域102a係對應於上述第一端部區域2a,第二切斷區域102b係對應於上述第二端部區域2b,第三切斷區域102c係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2c。
本實施形態中,為了使遮光帶12的設置角成為目標的角度,較佳為使第一切斷區域102a及第二切斷區域102b的切斷角在0°以上20°以下且使之為固定,並且使第三切斷區域102c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且使之為固定。另外,更佳為使第一切斷區域102a及第二切斷區域102b的切斷角在10°以上20°以下且使之為固定,並且使第三切 斷區域102c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且使之為固定。若使第一切斷區域102a及第二切斷區域102b的切斷角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2a及第二端部區域2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端部區域2a及第二端部區域2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另外,在本態樣中,各區域的切斷角即使在前述範圍,第一切斷區域102a及第二切斷區域102b的切斷角也一樣是比第三切斷區域102c的切斷角大。
切斷方法的例子,可舉出例如:以可得到想要的彎折的切斷面之方式將切斷刃從使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兩者露出之塊體100的一表面切入,而同時將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予以切斷之方法。
就其他切斷方法而言,也可採用:將切斷刃從只有透光帶用薄片110或只有遮光帶用薄片120露出之塊體100的一表面切入,並以會得到想要的彎折切斷面之方式使切斷刃或塊體100移動,而交互地將透光帶用薄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予以切斷之方法。
在第一製造例中,以切斷面成為彎折的三個平面之方式進行塊體100的切斷而得到之百葉層雖然是彎折的薄片,但前述薄片為樹脂製的且薄,所以可撓性高。因此,將得到的薄片放置在平面上之際,會沿著平面而平貼。
在成為平面狀之薄片中,會如上述,第一切斷區域 102a對應於上述第一端部區域2a,第二切斷區域102b對應於上述第二端部區域2b,第三切斷區域102c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2c。因此,藉由上述切斷步驟而得到本實施形態之百葉層40。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2之第二製造例進行說明。
製造視角控制體2之第二製造例係具有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積層體形成步驟、塊體形成步驟、切斷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之方法。本例中之塊體形成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的製造方法中的塊體形成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形成步驟,係形成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複數層而形成之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對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然後以遮光帶的設置角會成為目標的角度之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切斷而製作出積層單元之步驟。
製作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之際之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積層,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的積層體形成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之加壓方法,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塊體形成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的切斷,係調整切斷的角度等來製作出第一積層單元及第二積層單元及第三積層單元。
在第一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一端部區域2a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積層有複數層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在第二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二端部區域2b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積層有複數層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在第三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中央區域2c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積層有複數層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本例中之積層體形成步驟,係將藉由積層單元形成步驟而得到之第一積層單元及第二積層單元及第三積層單元予以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
前述步驟中,係以將第三積層單元配置於第一積層單元與第二積層單元之間之方式將各積層單元予以積層。
本例中之切斷步驟,係將藉由塊體形成步驟而得到之塊體予以切斷而得到百葉層之步驟。
就切斷步驟中的切斷方法而言,可舉出例如:將切斷刃從使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兩者露出之塊體的一表面以垂直於前述表面之方式切入,而同時將透光帶用薄 片110及遮光帶用薄片120予以切斷之方法。
此外,就另一個切斷方法而言,也可採用:將切斷刃從只有透光帶用薄片或只有遮光帶用薄片露出之塊體的一表面垂直切入,並使切斷刃或塊體移動,而交互地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予以切斷之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使用形態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因此,藉由將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設置到圖像顯示體顯示面,可確保防偷窺性。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也使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中的遮光帶向中央區域側傾斜,以調整光的射出方向為朝向使用者側。因此,位於中央區域的正面之使用者在觀看顯示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之際,會因為該圖像進入到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而容易辨識。
<第三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進行說明。
第5圖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3係除了百葉層的形態不同之外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百葉層50係除了第一端部區域3a、第二端部區域3b及中央區域3c之外,還在第一端部區域3a與中央區域3c之間具有第一中間區域3d,並且在第二端部區域3b與中央區域3c之間具有第二中間區域3e。
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 平均值,係比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小,且比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設於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比設於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小,且比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
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係比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小,且比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大。設於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係比設於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小,且比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大。
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設於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設於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各自在各區域內為固定。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比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大這一點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10一樣。
本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50在其厚度、透光帶11的寬度、構成透光帶11之材料、遮光帶12之寬度、構成遮光 帶12之材料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百葉層10一樣。
中央區域3c的寬度Wc雖係依視角控制體3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在多數的使用對象物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20%以上80%以下為佳,在30%以上60%以下更佳。中央區域3c的寬度Wc若在前述範圍內,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3就很適合用作為防偷窺體,而且可更加提高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第一中間區域3d的寬度W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寬度We雖係依視角控制體3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在多數的使用對象物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5%以上20%以下為佳,在10%以上17.5%以下更佳。第一中間區域3d的寬度W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寬度We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減小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可減小視覺上的濃淡之差。第一中間區域3d的寬度W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寬度We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就可充分確保防偷窺性及顯示於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
第一端部區域3a的寬度Wa及第二端部區域3b的寬度Wb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5%以上20%以下為佳,在10%以上17.5%以下更佳。
第一端部區域3a的寬度Wa與第二端部區域3b的寬度Wb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係相同。第一中間區域3d的寬度W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寬度We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係相同。
在第一端部區域3a與第二端部區域3b的寬度Wa,Wb相同之情況,第一端部區域3a或第二端部區域3b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全長之比例(%),可從(100-中央區域3c的寬度Wc的比例(%)-第一中間區域3d的寬度Wd的比例(%)-第二中間區域3e的寬度We的比例(%))/2之算式求出。
此處所謂的各區域的寬度Wa,Wb,Wc,Wd,We,係指在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之各區域的長度。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在10°以上20°以下為佳。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及設於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在1°以上且未滿10°為佳。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 區域3e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在0°以上且未滿4°為佳。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若未滿前述上限值,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如上述,在本態樣中,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比中央區域3c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大。舉例來說,中央區域3c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為2°之情況,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的平均值係為比2°大之角度。
在第一端部區域3a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二端部區域3b之設置角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在第一中間區域3d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二中間區域3e之設置角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
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10°以上20°以下為佳。設於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 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1°以上且未滿10°為佳。設於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若各自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在0°以上且未滿4°為佳。設於中央區域3c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若各自未滿前述上限值,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如上述,在本態樣中,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係比中央區域3c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設置角大。舉例來說,中央區域3c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各自為2°之情況,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中之複數個遮光帶12的設置角係各自為比2°大之角度。
在第一端部區域3a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一中間區域3d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在第一中間區域3d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中央區域3c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在第二端部區域3b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第二中間區域3e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以及在第二中間區域3e之設置角的平均值與在中央區域3c之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各自以大於0°且在7.5°以下為佳,在1°以上5°以下更佳,在1°以上2.5°以下尤佳。前述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在第一端部區域3a、第二端部區域 3b、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之圖像的辨識性就會更變高。另一方面,前述設置角的平均值之差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之差會變小,視覺上的濃淡之差也會變小。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3之第三製造例進行說明。
製造視角控制體3之第三製造例係除了切斷步驟不同之外都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亦即,本製造例中之切斷步驟係如第6圖所示,區分為切斷角各自為固定之第一切斷區域103a、第二切斷區域103b、第三切斷區域103c、第四切斷區域103d及第五切斷區域103e,以切斷面成為凹狀且形成有五個平面之方式進行塊體100之切斷而切出片狀的百葉層50。
第一切斷區域103a係對應於上述第一端部區域3a,第二切斷區域103b係對應於上述第二端部區域3b,第三切斷區域103c係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3c,第四切斷區域103d係對應於上述第一中間區域3d,第五切斷區域103e係對應於上述第二中間區域3e。
為了使遮光帶12的設置角成為目標的角度,較佳為使第一切斷區域103a及第二切斷區域103b的切斷角在10°以上20°以下之範圍內且使之為固定,使第三切斷區域103c的切斷角在0°以上且未滿4°之範圍內且使之為固定,以及使第四切斷區域103d及第五切斷區域103e的切斷角在1°以上且未滿10°之範圍內且使之為固定。尤其,若使 第一切斷區域103a及第二切斷區域103b的切斷角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端部區域3a及第二端部區域3b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若使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切斷角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就可使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的視野範圍向使用者側集中,防偷窺性就會更變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在第一中間區域3d及第二中間區域3e形成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就會變容易。
切斷方法的例子,可採用與第二實施形態中之塊體的切斷方法一樣之方法。
在第三製造例中,以切斷面成為彎折的五個平面之方式進行塊體100的切斷而得到之百葉層雖然是彎折的薄片,但前述薄片為樹脂製的且薄,所以可撓性高。因此,將得到的彎折的薄片放置在平面上之際,會沿著平面而平貼。
在成為平面狀之薄片中,會如上述,第一切斷區域103a對應於上述第一端部區域3a,第二切斷區域103b對應於上述第二端部區域3b,第三切斷區域103c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3c,第四切斷區域103d對應於上述第一中間區域3d,第五切斷區域103e對應於上述第二中間區域3e。因此,藉由上述切斷步驟而得到本實施形態之百葉層50。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3之第 四製造例進行說明。
製造視角控制體3之第四製造例係具有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積層體形成步驟、塊體形成步驟、切斷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之方法。本例中之塊體形成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1的製造方法中的塊體形成步驟、第一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二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形成步驟,係形成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複數層而形成之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且對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然後以遮光帶的設置角會成為目標的角度之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切斷而製作出積層單元之步驟。
製作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之際之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積層,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的積層體形成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製作用積層體之加壓方法,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中之塊體形成步驟一樣。
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的切斷,係調整切斷的角度等來製作出第一積層單元、第二積層單元、第三積層單元、第四積層單元及第五積層單元。
第一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一端部區域3a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配置有透光帶用 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第二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二端部區域3b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配置有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第三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中央區域3c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配置有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第四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一中間區域3d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配置有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第五積層單元之製作,係以會形成以與上述第二中間區域3e中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對應之角度配置有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之單元的方式將積層單元製作用塊體予以切斷。
本例中之積層體形成步驟,係將藉由積層單元形成步驟而得到之第一積層單元、第二積層單元、第三積層單元、第四積層單元及第五積層單元予以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前述步驟中,係以將第四積層單元配置於第一積層單元與第三積層單元之間,將第三積層單元配置於第四積層單元與第五積層單元之間,將第五積層單元 配置於第三積層單元與第二積層單元之間之方式將各積層單元予以積層。
本例中之切斷步驟,係將藉由塊體形成步驟而得到之塊體予以切斷而得到百葉層之步驟。
就切斷步驟中的切斷方法而言,可舉出例如:將切斷刃從使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兩者露出之塊體的一表面以垂直於前述表面之方式切入,而同時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予以切斷之方法。
此外,就另一個切斷方法而言,也可採用:將切斷刃從只有透光帶用薄片或只有遮光帶用薄片露出之塊體的一表面垂直切入,並使切斷刃或塊體移動,而交互地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予以切斷之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使用形態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因此,藉由將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設置到圖像顯示體顯示面,可確保防偷窺性。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也使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中的遮光帶向中央區域側傾斜,以調整光的射出方向為朝向使用者側。因此,位於中央區域的正面之使用者在觀看顯示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之際,會因為該圖像進入到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而容易辨識。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視角控制體係具有中間區域,因此與第二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相比較,可微細地調整遮光帶的設置角,可減小彼此相鄰接的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之差。
近年來,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有大型化之傾向,在將視角控制體設置於顯示面之情況,會有顯示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降低之傾向。不過,若使用可微細地調整視野角且可容易地減小相鄰接的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之差之本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即使使用於大型顯示面之圖像顯示裝置也可容易地使防偷窺性及端部區域的辨識性同時成立。
<其他的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透光帶及遮光帶可並非沿著Y方向而形成,亦可相對於Y方向傾斜而形成。在透光帶及遮光帶相對於Y方向傾斜而形成之情況,其傾斜角可為例如相對於Y方向在1°以上20°以下。在將視角控制體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的表面之情況,採用相對於Y方向傾斜而形成之透光帶及遮光帶可容易地抑制干涉條紋之發生。
在將透光帶及遮光帶相對於Y方向傾斜而形成之情況,各區域的形狀係為梯形或平行四邊形。
又,如上述實施形態將透光帶及遮光帶沿著Y方向而形成之情況,為了防止干涉條紋之發生,可將視角控制體在畫面上設置成透光帶及遮光帶會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的短邊方向(Y方向)傾斜而配置。此情況之傾斜角也一樣設成例如相對於Y方向在1°以上20°以下。
在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中,遮光帶的設置角係遍及視角控制體全體逐漸變化,在第二實施形態及第三 實施形態中,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在各區域內為固定。然而,在本發明中,亦可混合設置遮光帶的設置角逐漸變化之區域、及遮光帶的設置角為固定之區域。例如,亦可在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使遮光帶的設置角為固定。亦可在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使遮光帶的設置角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同樣的,亦可在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一端部區域及第二端部區域使遮光帶的設置角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此外,亦可在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一中間區域及第二中間區域使遮光帶的設置角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
另外,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一中間區域及第二中間區域還可再分割為複數個區域,且使遮光帶的設置角在分割出的各區域內都不同。不過,在此情況也一樣,使設於較遠離中央區域的區域中之遮光帶的設置角比設於較接近中央區域的區域中之遮光帶的設置角大。分割出的各區域內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可為固定的,亦可為逐漸變化的。
在本發明中,視角控制體亦可為在俯視時並非為長方形,而是為例如正方形、或其他的形狀(菱形、四角形以外的多角形、圓形、橢圓形等)。不過,因為圖像顯示裝置的畫面通常為長方形,所以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較佳為與之對應而為如上述實施形態之長方形。
視角控制體在俯視時並非為長方形之情況,第一端部區域係為包含在沿著視角控制體的面方向之任意的一方向 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之區域,第二端部區域係為包含在前述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之區域。中央區域為第一端部區域與第二端部區域之間的區域。方向A可依據視角控制體的形狀或圖像顯示體的形狀等而適當地決定,可例如以相對於透光帶及遮光帶的長邊方向垂直之方向為方向A。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可在光射出側的透明保護層之面及光射入側的透明保護層之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設置黏貼層。此黏貼層係由透明性高之黏著劑或接著劑所構成之層,係用來將視角控制體固定至圖像顯示體、觸控面板等被附著體之層。
黏貼層之使光沿著Z方向射入時的透光率在75%以上為佳,在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在75%以上100%以下為佳,在85%以上100%以下更佳。
黏貼層由黏著劑構成之情況,黏著劑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胺酯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等。另外,可使用彈性體(elastomer)來作為黏著劑。彈性體的具體例,可舉出的有矽氧橡膠、矽氧凝膠、胺酯橡膠、胺酯凝膠等,其中,就殘膠少,透明性高這一點而言以矽氧橡膠為佳。
黏著劑可為具有再剝離性的。再剝離性黏著劑只要是透明的即可,可無限制地使用市售品。
黏著劑由彈性體所構成之情況,係藉由對黏貼層的表面進行鏡面加工而得到再剝離性。
黏貼層由接著劑構成之情況,接著劑可使用例如丙烯 酸系接著劑、胺酯系接著劑等。此等接著劑之中,丙烯酸系接著劑因為接著力高所以較佳。
黏著劑及接著劑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合併使用兩種以上。
積層黏貼層之方法,可舉出例如:在對離型片表面塗覆黏貼劑而形成黏貼層後,將該黏貼層貼合於透明保護層而積層之方法。此外,積層黏貼層之其他方法,例如還可舉出:直接將黏貼層形成用黏貼劑塗覆在透明保護層而形成黏貼層,然後視需要而將離型片積層到黏貼層之方法。
又,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亦可不具備第一透明保護層及第二透明保護層之至少其中之一,而具備作為代替之黏貼層。亦即,可為在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設有第一透明保護層且在光射入側的面設有黏貼層之視角控制體、或在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設有黏貼層且在光射入側的面設有第二透明保護層之視角控制體。
又,在本發明中,亦可不具有第一透明保護層及黏貼層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將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使用於具備有的圖像顯示裝置係帶有觸控感測器的資訊輸入輸出機器之情況,通常,視角控制體係配置於圖像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之間。
在製作前述資訊輸入輸出機器之際,可在將視角控制體安裝於圖像顯示體之後將觸控面板安裝至視角控制體,亦可在將視角控制體安裝至觸控面板之後將圖像顯示體安 裝至視角控制體。
安裝之際,可使用設於視角控制體之黏貼層,亦可不使用。
[實施例]
以下雖然進行實施例之揭示,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實施例。
(實施例1)
製造出第1圖所示構成之視角控制體。
首先,準備由透明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E153U)所構成之厚度200μm的透光帶用薄片。
此外,還準備了由在100質量份的透明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E153U)中添加了15質量份的碳黑之材料所構成之厚度20μm的遮光帶用薄片。
將透光帶用薄片及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複數層而形成積層體後,對該積層體進行加熱同時加壓,得到使該等複數個薄片一體化而成之塊體。
接著,將該塊體以對各薄片表面的切斷角為5°,切斷面的曲率半徑會為1240mm且厚度會為360μm之方式加以切割而得到百葉層10。
接著,在得到的百葉層10之成為光射出側之面上貼合塗覆有熱硬化型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E1825)之聚碳酸酯片(第一透明保護層20),使接著劑熱硬化。
接著,在得到的百葉層10之成為光射入側之面上貼合 塗覆有熱硬化型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E1825)之聚碳酸酯片(第二透明保護層30),使接著劑熱硬化。藉此,得到在俯視時的形狀呈長方形,長邊方向的長度為340mm,短邊方向的長度為200mm之視角控制體。
將得到的視角控制體放置在全面印有圖像之紙面之上,以目視觀察防偷窺性、顯示面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進行評價。此時,眼睛與紙面的距離為300mm。
本例之視角控制體不僅在中央區域,而且在端部區域也具有防偷窺性,而且可充分地辨識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
(比較例1)
將實施例1中之塊體以對各薄片表面成垂直,亦即切斷角為0°且厚度會為360μm之方式加以切割而得到百葉層。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一樣而得到視角控制體。
針對本例之視角控制體,也與實施例1一樣以目視觀察防偷窺性、顯示面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進行評價。
本例之視角控制體雖然在中央區域及端部區域具有防偷窺性,但並無法辨識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不僅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偷窺也難以辨識圖像之防偷窺性,而且還可確保顯示於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
根據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可容易地製造具有上述的效果之視角控制體。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有防偷窺性,而且確保了顯示於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之圖像的辨識性。
1‧‧‧視角控制體
1a‧‧‧第一端部區域
1b‧‧‧第二端部區域
1c‧‧‧中央區域
10‧‧‧百葉層
11‧‧‧透光帶
12‧‧‧遮光帶
20‧‧‧第一透明保護層
30‧‧‧第二透明保護層
Wa、Wb、Wc‧‧‧寬度

Claims (12)

  1. 一種視角控制體,係具備交互地設有複數個透光帶及複數個遮光帶的百葉層者,該視角控制體具有:第一端部區域,包含在交互地設有前述複數個透光帶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第二端部區域,包含在前述方向A上之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以及在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間之中央區域;其中,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及設於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前述遮光帶的光射出側係向前述中央區域傾斜;設於前述第一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A及設於前述第二端部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B,係比設於前述中央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C大;前述設置角係前述視角控制體的厚度方向與前述遮光帶之朝從光射入側往光射出側之方向畫出的中心線所夾之銳角;前述平均值A、前述平均值B、及前述平均值C各自獨立地為0°以上且未滿90°;前述第一端部區域的寬度及前述第二端部區域的寬度相對於前述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在10%以上40%以下; 前述平均值A與前述平均值C之差係大於0°且在7.5°以下,前述平均值C與前述平均值B之差係大於0°且在7.5°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係在俯視時呈長方形,前述方向A係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一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一中間區域,在前述第二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二中間區域,設於前述第一中間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D係比前述平均值A小且比前述平均值C大,設於前述第二中間區域之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設置角的平均值E係比前述平均值B小且比前述平均值C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遮光帶的設置角係從視角控制體的中央起沿著前述方向A往端部逐漸變大。
  5. 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具有:將複數個透光帶用薄片及複數個遮光帶用薄片交互地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對前述積層體進行加壓而形成塊體之步驟、以及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而形成百葉層之步驟,其中,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係包含以讓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角c比第一切斷區域的切斷角a及第二切斷區 域的切斷角b小之方式將前述塊體予以切斷之步驟;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係位於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二切斷區域之間;前述切斷角a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一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前述切斷角b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二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前述切斷角c係為前述塊體的厚度方向與在前述第三切斷區域的切斷面的任意的點之切平面所夾之銳角;前述切斷角a、前述切斷角b、及前述切斷角c係各自獨立地為0°以上且未滿9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係包含以切斷面成為曲面之方式將塊體予以切斷之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曲面的曲率半徑係在200mm以上2000mm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前述切斷角a及前述切斷角b係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20°以下,前述切斷角c為0°以上且未滿4°。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還包含:在前述第一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四切斷區域之步驟、及在前述第二切斷區域與前述第三切斷區域之間形成第五切斷區域之步驟;且前述第四切斷區域的切斷角d係比前述切斷角a小且比前述切斷角c大,前述第五切斷區域的切斷角e係比前述切斷角b小且比前述切斷角c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百葉層之步驟中,前述切斷角a及前述切斷角b係各自獨立地為10°以上20°以下,前述切斷角c為0°以上且未滿4°,前述切斷角d及前述切斷角e各自獨立地為1°以上且未滿10°。
  11. 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有:圖像顯示體、以及設於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隱密資訊係顯示於前述圖像顯示體,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顯示前述隱密資訊之區域重疊。
TW107119327A 2017-06-05 2018-06-05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TWI782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0880 2017-06-05
JP2017110880 2017-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871A TW201905871A (zh) 2019-02-01
TWI782990B true TWI782990B (zh) 2022-11-11

Family

ID=64565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9327A TWI782990B (zh) 2017-06-05 2018-06-05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05231B2 (zh)
TW (1) TWI782990B (zh)
WO (1) WO20182257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9953B (zh) * 2020-07-29 2023-06-16 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窗
CN113009697A (zh) * 2021-03-17 2021-06-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近眼显示光学系统及近眼显示设备
DE102021108786B4 (de) 2021-04-08 2023-03-02 Sioptica Gmbh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Bildschirm für einen freien und einen eingeschränkten Sichtmodus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JP2024010360A (ja) * 2022-07-12 2024-01-24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視野角制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94980B (en) * 2004-03-23 2008-03-2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2033434A (zh) * 2009-09-29 2011-04-2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和曝光装置、照明、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US8233124B2 (en) * 2005-12-28 2012-07-31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292457B2 (ja) * 2011-12-28 2013-09-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視角制御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4740A (ja) * 1986-06-03 1987-12-10 信越ポリマ−株式会社 微細すだれ状防眩シ−ト
JPH077214Y2 (ja) * 1989-03-31 1995-02-22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カバー
JP4924941B2 (ja) 2006-10-13 2012-04-2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照明光学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94980B (en) * 2004-03-23 2008-03-2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233124B2 (en) * 2005-12-28 2012-07-31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033434A (zh) * 2009-09-29 2011-04-2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和曝光装置、照明、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JP5292457B2 (ja) * 2011-12-28 2013-09-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視角制御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5714A1 (ja) 2018-12-13
JPWO2018225714A1 (ja) 2020-04-02
TW201905871A (zh) 2019-02-01
JP7105231B2 (ja)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2990B (zh)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CN11158718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374315B (zh)
JP2006337837A (ja) 光射出方向制御フィルム
TW201905892A (zh)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JP6624714B2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シート、照明装置及び光センサー装置
KR101550004B1 (ko) 보안필름
JP6751566B2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シート
KR20140148204A (ko) 표시장치용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9191259A (ja) 視野角制御シート
KR20120102496A (ko) 내장된 불순물을 가지는 도광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7212507A (ja) 覗き見防止体
TWI731139B (zh) 光透過方向控制片
JP4675759B2 (ja) 覗き見防止体の製造方法
CN109387891A (zh) 光透射方向控制片
WO2021187301A1 (ja) 積層体
JP7304283B2 (ja) ルーバーフィルム、ルーバーフィルム連結体、ルーバー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21124680A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体、ルーバー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透過方向制御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010716A (ja) 覗き見防止体
JP2007140040A (ja) 覗き見防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9876B2 (ja) 光学フィルター
JP4810839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H0727081B2 (ja) 傾斜した積層面を有する防眩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24014236A1 (ja) 視野角制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345894B1 (ko) 광변색 광학적층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