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5892A -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 Google Patents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5892A
TW201905892A TW107119171A TW107119171A TW201905892A TW 201905892 A TW201905892 A TW 201905892A TW 107119171 A TW107119171 A TW 107119171A TW 107119171 A TW107119171 A TW 107119171A TW 201905892 A TW201905892 A TW 2019058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viewing angle
sheets
t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9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間進
瀧澤直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89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9/00Advertising or displa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9F19/12Advertising or displa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optical effec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1)具備交錯設置有複數個透光帶(11)及複數個遮光帶(12)的百葉層(10),並且具有:包含交錯設置有前述複數個透光帶(11)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12)的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1)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區域(1a);包含前述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1)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區域(1b);以及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之間的中央區域(1c);設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Description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來控制藉由圖像顯示裝置等所顯示的圖像之視角的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具備視角控制體的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申請案是依據2017年6月5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特願2017-110879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援用其內容。
就顯示並且輸入資訊用的裝置而言,有一種具備附觸控式面板的圖像顯示裝置的資訊輸入輸出機器相當普及。在該資訊輸入輸出機器當中,有時在圖像顯示裝置所顯示的圖像包含隱密資訊,因此在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設有用來防止從左右側及對向側的窺視但不會損及從前方側的辨識性的片狀視角控制體。
作為防止窺視用的視角控制體,已知有一種積層了使透光帶及遮光帶交錯設置而成的百葉(louver)層,設在百葉層的一面的透明保護層,以及設在前述百葉層的另一面的透明性的黏著層而成的積層體(專利文獻1)。又,也已知有 一種在控制視角的百葉層當中使透光帶的寬度逐漸變化來限制視角控制體全體的視角者(專利文獻2、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125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2-24910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107404號公報
然而,若在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設置如專利文獻1至3所記載的視角控制體,則有時在顯示面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會降低。尤其,近年來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有大型化的傾向,於大型的顯示面的情況下,在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降低更為顯著。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裝置等的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窺視也不容易辨識圖像的窺視防止性,同時還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的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
又,本發明之目的還有提供一種具有窺視防止性,並且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的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發明包含以下樣態。
[1]一種片狀的視角控制體,具備交錯設置有複數個透光帶及遮光帶的百葉層,其中該視角控制體具有:包含沿著該視角控制體之面方向的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區域;包含前述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區域;以及形成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之間的中央區域;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透光帶之沿著前述方向A的寬度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之沿著前述方向A的寬度大。
[2]如[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為長方形,前述方向A是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如[1]或[2]所記載的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4]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1中間區域,並且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2中間區域,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 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
[5]如[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各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被調整成使彼此相鄰接的區域的視角的差成為15°以下。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各區域內的透光帶的寬度是相同的。
[8]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將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複數個而形成積層體的積層體形成步驟;對前述積層體加壓而形成塊體的塊體形成步驟;以及將前述塊體對於前述各片材表面垂直地切斷的切斷步驟,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具有:將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遮 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複數個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的第1積層單元形成步驟;將比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的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複數個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的第2積層單元形成步驟;以及將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複數個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的第3積層單元形成步驟;並且,在第1積層單元與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2積層單元。
[9]如[8]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將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設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使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及前述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10]如[8]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又具有:將比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複數個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的第4積層單元形成步驟;將比第3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積層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的第5積層單元形成步驟;並且,在第1積層單元與第2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4積層單元,在第2積層單元與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5積層單元,在第4積層單元與第5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2積層單元。
[11]如[10]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將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設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使 前述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使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比前述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使前述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使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比前述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12]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圖像顯示體;以及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側之[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
[13]如[1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顯示隱密資訊,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在前述隱密資訊的顯示重疊。
又,本發明還包含以下樣態。
[1]一種視角控制體,具備交錯設置有複數個透光帶及複數個遮光帶的百葉層,其中該視角控制體具有:包含交錯設置有前述複數個透光帶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區域;包含前述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區域;以及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之間的中央區域;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 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2]如[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在俯視時為長方形,前述方向A是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4]如[1]或[2]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1中間區域,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2中間區域,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5]如[4]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1端部 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視角與前述中央區域的視角的差為15°以下,前述中央區域的視角與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視角的差為15°以下。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在前述中央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
[8]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中央區域的寬度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20%以上80%以下為佳,30%以上60%以下更佳。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 第1端部區域的寬度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寬度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10%以上40%以下為佳,20%以上35%以下更佳。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為1μm以上50μm以下為佳,10μm以上30μm以下更佳。
[11]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包含:將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對前述積層體加壓而形成塊體之步驟;以及將前述塊體沿著使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的方向切斷之步驟;形成前述積層體之步驟包含: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的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之步驟;以及在前述第1積層單元與前述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
[12]如[1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前述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及前述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 30μm以下的範圍。
[13]如[11]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積層體之步驟又包含:將比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4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3透過帶用片材薄且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5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之步驟;在前述第1積層單元與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4積層單元之步驟;在前述第2積層單元與前述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5積層單元之步驟;以及在前述第4積層單元與前述第5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
[14]如[13]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前述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前述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前述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前述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15]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圖像顯示體;以及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側的[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視角控制體。
[16]如[15]所記載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顯示隱密資訊,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顯示前述隱密資訊的區域重疊。
本樣態的視角控制體當中,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較佳為遍及視角控制體全體都是相同的。在此所謂的設置角度是遮光帶的相對於視角控制體表面之垂直方向的角度,為0°以上未滿90°之範圍的角度。
本樣態的視角控制體當中,百葉層的厚度較佳為固定的。
本樣態的視角控制體當中,遮光帶的寬度較佳為遍及視角控制體1的全體都是相同的。
本樣態的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當中,較佳為以百葉層的厚度成為固定的方式切斷塊體。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窺視也不容易辨識圖像的窺視防止性,同時還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根據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可容易製造出具有上述效果的視角控制體。
本發明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有窺視防止性,並且 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1、2、3‧‧‧視角控制體
1a、2a、3a‧‧‧第1端部區域
1b、2b、3b‧‧‧第2端部區域
1c、2c、3c‧‧‧中央區域
2d‧‧‧第1中間區域
2e‧‧‧第2中間區域
10、40、50‧‧‧百葉層
11‧‧‧透光帶
12‧‧‧遮光帶
20‧‧‧第1透明保護層
30‧‧‧第2透明保護層
100‧‧‧塊體
110‧‧‧透光帶用片材
111‧‧‧第1透光帶用片材
112‧‧‧第2透光帶用片材
113‧‧‧第3透光帶用片材
114‧‧‧第4透光帶用片材
115‧‧‧第5透光帶用片材
120‧‧‧遮光帶用片材
121‧‧‧第1遮光帶用片材
122‧‧‧第2遮光帶用片材
123‧‧‧第3遮光帶用片材
124‧‧‧第4遮光帶用片材
125‧‧‧第5遮光帶用片材
Wa、Wb、Wc‧‧‧寬度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概略剖面圖。
第2圖是用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的示意圖。
第3圖是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概略剖面圖。
第4圖是用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的示意圖。
第5圖是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概略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加以說明。
第1圖顯示出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1是長方形的片狀,且具備:交錯設置有複數個透光帶11及複數個遮光帶12的百葉層10;設在百葉層10的一面的全體的第1透明保護層20;以及設在百葉層10的另一面的全面的第2透明保護層30。前述視角控制體1設在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適合用來作為窺視 防止體。
視角控制體1當中,第2透明保護層30配置在光射入側,也就是圖像顯示體側,第1透明保護層20配置在光射出側。
本實施形態中是將長方形的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設為X方向(第1圖當中為紙面的左右方向),將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第1圖當中為紙面的垂直方向)設為Y方向,將視角控制體1的表面的垂直方向(也就是視角控制體1的厚度方向)設為Z方向。
此外,本實施形態當中的長方形若是外形的概略形狀在從Z方向觀看視角控制體1時(在俯視時)形成長方形即可。例如,長方形的直角的至少一個角亦可經過切角加工。另外,亦可在長方形的周緣的任一部份形成切口,亦可形成有從長方形的邊局部突出的突出部。又,長方形的邊亦可局部形成非直線狀(例如曲線狀、鋸齒狀等)。
視角控制體1的全體的透光率為45%以上為佳,55%以上更佳。前述透光率的上限以較高者為佳,但為了確保充分的窺視防止性,80%左右為極限。具體而言,45%以上80%以下為佳,55%以上80%以下更佳。
本說明書當中的透光率的值係設為:在使用JIS Z 8720中所規定的D65作為光源並利用受光感測器來測定從光源射出的檢查光的強度的裝置當中,將在前述檢查光的光路上沒有被測定物的狀態下的受光感測器的輸出值設為A,將在檢查光的光路上放置被測定物且穿透被測定物 的穿透光由受光感測器受光的狀態下的輸出值設為B時,以透光率=(B/A)×100(單位;%)求出的值。
在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1當中,具有:包含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區域1a;包含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區域1b;以及形成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之間的中央區域1c。
如後文所述,在第1端部區域1a和第2端部區域1b、以及中央區域1c中,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如本實施形態所示,第1端部區域1a、第2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較佳為分別在俯視時是四角形。
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依視角控制體1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是在大多的使用對象物當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20%以上80%以下為佳,30%以上60%以下更佳。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若在前述範圍,則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1就適合作為窺視防止體,而且可更為提高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第1端部區域1a的寬度W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寬度Wb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10%以上40%以下為佳,20%以上35%以下更佳。
第1端部區域1a的寬度W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寬度Wb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是相同的。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寬度Wa、Wb相同的情況下, 第1端部區域1a或第2端部區域1b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的比例(%)可從(100-中央區域1c的寬度Wc的比例(%))/2的式子求出。
在此所謂各區域的寬度Wa、Wb、Wc是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當中各區域的長度。
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沒有限制,例如可設為120mm以上1500mm以下。本發明之視角控制體的效果對於顯示面較大的圖像顯示體特別有用。因此,視角控制體1其長邊方向的長度為例如250mm以上者相當有用,300mm以上者特別有用。實用上,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為600mm以下為佳,500mm以下更佳。具體而言,視角控制體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為250mm以上600mm以下為佳,30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50mm以上為佳,150mm以上更佳,175mm以上尤佳。另一方面,實用上,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1000mm以下為佳,500mm以下更佳,300mm以下尤佳。具體而言,視角控制體1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50mm以上1000mm以下為佳,15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175mm以上300mm以下尤佳。
(百葉層)
百葉層10包含各複數個的直線狀的透光帶11及直線狀的遮光帶12,並且使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交錯反覆來配置。本實施形態中是沿著Y方向形成有透光帶11及遮 光帶12。此外,第1圖是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概略圖,記載了少數的透光帶11及遮光帶12。
本發明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且設在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本實施形態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也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各者的寬度大,且設在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也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較佳為相同。設在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較佳為相同。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較佳為相同。
本實施形態當中,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在各區域內是相同的。若透光帶11的寬度在各區域內相同,便可容易製作出視角控制體1。
本實施形態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第2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的所有遮光帶12的寬度是相同的。
本實施形態當中,各透光帶11的寬度及各遮光帶12的長度都是相同的。
前述所謂「寬度」是指在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之面 當中的透光帶11或遮光帶12的X方向的長度。所謂X方向是指使複數個透光帶11及複數個遮光帶12交錯設置的方向。
前述所謂「各透光帶11的寬度及各遮光帶12的長度」是指在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之面當中的透光帶11或遮光帶12的Y方向的長度。
上述透光帶11的寬度及遮光帶12的寬度的「相同」容許若干的差異,也包含寬度的設計值±5%以內的範圍。
視角控制體1當中,在第1端部區域1a、第2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任一個皆設有遮光帶12,因而視角受到控制。
中央區域1c比起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透光帶11的寬度較小,因而視角比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小。因此,中央區域1c成為窺視防止性更高的區域。
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比起中央區域1c,透光帶11的寬度較大,因而視角較大,但由於視角受到控制,因此可確保窺視防止性。
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可確保充分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 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
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可確保充分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
設在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與設在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1a 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第1端部區域1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以及第2端部區域1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1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被調整成使視角的差為15°以下較佳,為0.5°以上10°以下更佳,為1°以上5°以下尤佳。由於視角越大則透光率越為增加,因此前述視角的差若大,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大,視覺上濃淡的差看起來會變大,並且有損視角控制體1的外觀。前述視角的差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也會變小。
視角首先可從arctan(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透光帶11的厚度)的式子求出透光帶11當中的穿透光的最大角度θ1(相對於百葉層10表面的法線的最大角度)。所謂透光帶11的厚度是指Z方向的長度。視角受到透光帶11的折射率n1、第1透明保護層20的折射率n2、空氣的折射率n3影響。透光帶11與第1透明保護層20的光的折射以sinθ1/sinθ2=n2/n1來表示(θ2是朝向第1透明保護層20射出的光的射出角)。又,第1透明保護層20與空氣的光的折射以sinθ2/sinθ3=n3/n2來表示(θ3是相對於百葉層10表面的法線之朝向空氣中射出的光的射出角)。
根據上述事項而成為sinθ3=((n1×sinθ1)/n3),將θ1、n1、n3的值代入該式子,利用反三角函數求出θ3。視角可由2×θ3求出。
複數個遮光帶12的寬度的平均值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
複數個遮光帶12各者的寬度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
本實施形態的百葉層10的厚度是固定的。在此所謂的「厚度」是百葉層10的Z方向的長度。百葉層10的厚度可透過利用視角控制體1或是百葉層10的單體的剖面照片來量測而求出,是量測十個部位以上而得的值的平均值。又,厚度中所謂的「固定」也包含厚度的設計值±5%以內的範圍。
百葉層10的厚度為100μm以上5000μm以下為佳,120μm以上1000μm以下更佳,150μm以上500μm以下尤佳。
百葉層10的厚度若在前述範圍內,可容易調整視角,且可容易製作。
此外,本說明書當中的「長度」、「厚度」及「寬度」是針對任意十個部位,利用測定顯微鏡來測定長度、厚度或寬度,並且將其測定值加以平均後的值。
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是利用上述寬度的測定方法來分別測定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並將所得的 值加以平均後的值。
複數個遮光帶12的寬度的平均值是利用上述寬度的測定方法來分別測定複數個遮光帶12的寬度,並將所得的值加以平均後的值。
本實施形態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第2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的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全部相同。在此所謂的設置角度是指遮光帶12的相對於視角控制體1表面的垂直方向的角度,是0°以上未滿90°之範圍的角度。
又,設置角度的「相同」也包含設置角度的設計值±2°的範圍。
遮光帶12的具體的設置角度為0°以上3°以下為佳,0°以上1°以下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1a、第2端部區域1b及中央區域1c的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能夠在視角控制體1或百葉層10的單體的剖面照片當中,以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的表面為基準進行量測而作為遮光帶12的中心線與前述表面的垂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
[透光帶]
構成透光帶11的材料可使用能讓目標的可見光的波長穿透的樹脂材料。穿透透光帶11的光的波長可為可見光的整個範圍380nm以上830nm以下,亦可為其一部份。
構成透光帶11的樹脂材料可使用透明性高的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舉出纖維素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矽氧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這些當中以矽氧樹脂為佳,從柔軟性、耐熱性及透明性高的觀點來看,以矽氧橡膠更佳。
就矽氧橡膠而言,例如可舉出由分子鏈末端經羥基矽基或乙烯基矽基封端的二有機聚矽氧烷及有機過氧化物所構成之一般被稱為混煉型橡膠的矽氧橡膠組成物;於在分子中至少具有兩個鍵結於矽原子的乙烯基的二有機聚矽氧烷中,調配有在分子中至少具有三個鍵結於矽原子的氫原子(亦即SiH鍵)的有機氫聚矽氧烷及白金系觸媒之所謂加成反應型的有機矽氧橡膠組成物等。
透光帶11之使光沿著Z方向只對於透光帶11射入時的透光率為75%以上為佳,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75%以上100%以下為佳,85%以上100%以下更佳。
[遮光帶]
構成遮光帶12的材料可使用以構成透光帶11的樹脂材料為基材並對其添加了顏料、染料等著色劑的著色樹脂。
遮光帶12所含的樹脂材料可使用與透光帶11所含的樹脂材料同等者。遮光帶12所含的樹脂材料可與透光帶11所含的樹脂材料相同,亦可不同。從透光帶11與遮光 帶12的接著性提高的觀點來看,遮光帶12所含的樹脂材料以與透光帶11所含的樹脂材料相同為佳。
遮光帶12的色調是若可在遮光帶12當中得到良好的遮光性即可,例如可為黑色、紅色、黃色、綠色、藍色、水藍色等。遮光帶12的色調可藉由著色劑的種類及添加量來調整。
遮光帶12的色調構成觀看百葉層10時所看到的色調,因此以也考慮視角控制體1的外觀性來設計為佳。
遮光帶12之使光沿著X方向只對於遮光帶12射入時的透光率為40%以下為佳,10%以下更佳。具體而言,0%以上40%以下為佳,0%以上10%以下更佳。若是這樣的透光率,就具有充分的遮光性。
遮光帶12所含的著色劑的具體例可舉出:碳黑、氧化鐵、氧化鈦、黃色氧化鐵、雙偶氮黃(disazo yellow)、酞菁藍(phthalocyanine blue)等一般的有機顏料或無機顏料。著色劑可單獨使用一種或是同時使用兩種以上。
著色劑不使用黑色顏料的情況,為了確保遮光性,較佳為同時使用白色顏料。
(第1透明保護層、第2透明保護層)
第1透明保護層20及第2透明保護層30是由透明樹脂材料構成的層,設在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之面而作為百葉層10的保護層發揮功能。
第1透明保護層20及第2透明保護層30之使光沿著Z方向射入時的透光率為75%以上為佳,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75%以上100%以下為佳,85%以上100%以下更佳。
構成第1透明保護層20及第2透明保護層30的透明樹脂材料例如可舉出聚碳酸酯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烯烴系樹脂(尤其是環烯烴聚合物)、纖維素系樹脂等。從透明性及耐熱性高的觀點來看,這些透明樹脂材料當中是以聚碳酸酯或聚酯樹脂為佳。
透明樹脂材料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同時使用兩種以上。
第1透明保護層20及第2透明保護層30的厚度為0.01mm以上0.5mm以下為佳,0.1mm以上0.2mm以下更佳。第1透明保護層20及第2透明保護層30的厚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充分保護百葉層10,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可確保充分的透光率。
第1透明保護層20與第2透明保護層30可相同,亦可不同。
(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1可利用具有百葉層形成步驟及第1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及第2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的方法來製造。此外,百葉層形成步驟具有積層體形成步驟及塊體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
[積層體形成步驟]
積層體形成步驟是使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分別交錯積層而形成積層體的步驟。
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是形成具有三個積層單元的積層體。亦即,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具有第1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第2積層單元形成步驟及第3積層單元形成步驟。
第1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2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的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3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的步驟。
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是在第1積層單元與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2積層單元。
第1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1端部區域1a,第2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中間區域1c,第3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2端部區域1b。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的具體方法可舉出以下的方法。
首先,事先個別製作第1積層單元、第2積層單元及第3積層單元。亦即,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該時,亦可使用接著劑來接著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
接下來,在第2積層單元的一面積層第1積層單元,且在第2積層單元的另一面積層第3積層單元而形成積層體。在將積層單元彼此積層時亦可使用接著劑。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的其他具體方法可舉出以下方法。
亦即,首先,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接下來,在第1積層單元的一面,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接下來,在第2積層單元的另一面,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並形成積層體。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當中,使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在50μm以上未滿200μm的範圍內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 上,可充分確保中央區域1c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本說明書當中,複數個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是利用上述厚度的測定方法分別測定複數個片材的厚度,並將所得到的值加以平均後的值。
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1c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及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及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端部區域1a的透光帶11的寬度,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端部區域1b的透光帶11的寬度。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當中,使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在50μm以上未滿200μm的範圍內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複數個 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充分確保中央區域1c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1c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及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及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1端部區域1a及第2端部區域1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端部區域1a的透光帶11的寬度,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端部區域1b的透光帶11的寬度。
並且,使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
使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在1μm以上5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在10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
透光帶用片材可藉由使構成透光帶11的樹 脂材料成形為片狀來製造。遮光帶用片材可藉由使構成遮光帶12的樹脂材料成形為片狀來製造。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各自成形為固定的厚度。使樹脂材料成形為片狀的成形方法可使用例如擠出成形、壓延成形、沖壓成形等。
[塊體形成步驟]
塊體形成步驟是對前述積層體加壓而形成塊體的步驟。
積層體的加壓例如可使用軋輥(roll)或沖壓機等。加壓時,為了提高片材彼此的接著力,以加熱為佳。加熱溫度可依所使用的材料適當選擇。加熱溫度過高時,有損片材的厚度的均一性,加熱溫度過低時,片材彼此的接著力有時會變弱。
[切斷步驟]
切斷步驟是將藉由塊體形成步驟而得的塊體切斷而獲得百葉層的步驟。本實施形態是如第2圖所示,以百葉層10的厚度成為固定的方式將塊體100切斷。
切斷步驟當中的切斷方法例如可舉出:對於透光帶用片材110(第1透光帶用片材111、第2透光帶用片材112、第3透光帶用片材113)及遮光帶用片材120(第1遮光帶用片材121、第2遮光帶用片材122、第3遮光帶用片材123)交錯並列的方向垂直地將切斷刀刃切入,而將透光帶用片 材110及遮光帶用片材120同時切斷的方法。
另外,以其他切斷方法而言,還可舉出:從只有透光帶用片材110或只有遮光帶用片材120露出的塊體100的一個表面垂直地將切斷刀刃切入並且使切斷刀刃或塊體移動,而將透光帶用片材110及遮光帶用片材120交錯地切斷的方法。
[第1透明保護積層步驟]
第1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是在藉由切斷步驟而得的百葉層的光射出側之面積層第1透明保護層的步驟。
積層第1透明保護層的方法例如可舉出:事先使構成第1透明保護層的材料成形為片狀,並將所得的透明片材黏貼於百葉層的一面的方法。透明片材的黏貼時可使用接著劑,也可進行熱壓接而不使用接著劑。
使用接著劑時,接著劑以硬化後的透光率高者為佳。具體而言,硬化後的接著劑層單體的透光率較佳為使用65%以上者,更佳為使用80%以上者。具體而言,65%以上100%以下為佳,80%以上100%以下更佳。
這種接著劑例如可舉出:環氧系接著劑、胺酯(urethane)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三聚氰胺系接著劑、聚酯系接著劑、矽氧系接著劑等。並且,接著劑亦可為熱硬化型接著劑、多液反應型接著劑、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等任一種。
[第2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
第2透明保護層積層步驟是在藉由切斷步驟而得的百葉層的光射入側之面積層第2透明保護層的步驟。
將第2透明保護層積層在百葉層的方法與將第1透明保護層積層在百葉層的方法相同。
(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圖像顯示體;以及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面的上述視角控制體。視角控制體的大小及形狀設為對應於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大小及形狀為佳。
圖像顯示體可舉出液晶顯示裝置或是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用來顯示影像訊號的圖像顯示裝置。通常,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畫面)是以相對於使用者的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長方形。因此,長方形的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是以其長邊方向沿著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方式配置。
圖像顯示體亦可為印刷在紙上或塑膠片上的印刷物。印刷物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適合長方形的印刷物的情況。
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為長方形的情況,其長邊方向的長度為250mm以上者就有用,為300mm以上者特別有用。實用上,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為600mm以下為佳,500mm以下更佳。具體而言,圖像顯示體的顯 示面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為250mm以上600mm以下為佳,30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50mm以上為佳,150mm以上更佳,175mm以上尤佳。另一方面,實用上,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1000mm以下為佳,500mm以下更佳,300mm以下尤佳。具體而言,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短邊方向的長度為50mm以上1000mm以下為佳,150mm以上500mm以下更佳,175mm以上300mm以下尤佳。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特別適合被用在具備附有觸控式感測器的圖像顯示裝置的資訊輸入輸出機器。這是因為資訊輸入輸出機器當中大多會顯示及輸入隱密資訊,並且大多會要求窺視防止性。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是被控制成視角變小且窺視防止性特別高的區域。因此,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較佳為與顯示隱密資訊的區域重疊。
顯示隱密資訊的區域的寬度相對於圖像顯示體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在20%以上80%以下為佳,在30%以上60%以下更佳。
顯示隱密資訊的區域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的寬度在10%以上100%以下為佳,10%以上90%以下更佳。
資訊輸入輸出機器當中,通常隱密資訊大多顯示在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的中央附近。因此,將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設在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時,可使視角控制體的 中央區域容易與隱密資訊的顯示重疊,可防止隱密資訊的窺視。
將習知的視角控制體設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時,對於位在中央區域之正面的使用者而言,在顯示面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有時無法進入到藉由百葉層進行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因此,對於位在中央區域之正面的使用者來說,不容易辨識在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然而,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當中,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中央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且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視角變大。因此,位於中央區域之正面的使用者在觀看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時,該圖像會進入到藉由視角控制形成的視角範圍內,因此可容易辨識。而且,在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當中也是被控制成視角變小,因此可確保窺視防止性。
〈第2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加以說明。
第3圖顯示出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2除了百葉層的形態不同以外,其餘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亦即,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百葉層40除了第1端部區域2a、第2端部區域2b及中央區域2c之外,還在第1端部區域2a與中央區域2c之間具有第1中間區域2d,並 且在第2端部區域2b與中央區域2c之間具有第2中間區域2e。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本實施形態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以及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在各區域內分別被設為是固定的。設在第1端部區域2a及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這點與第1實施形態的百葉層1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百葉層40當中,關於其厚度、構成透光帶11的材料、遮光帶12的寬度、及構成遮光帶12的材料也與第1實施形態的百葉層10相同。
中央區域2c的寬度Wc依視角控制體2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在大多的使用對象物當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2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20%以上80%以下為佳,30%以上60%以下更佳。若中央區域2c的寬度Wc在 前述範圍,則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2會成為適合作為窺視防止體者,而且可更為提高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第1中間區域2d的寬度Wd及第2中間區域2e的寬度We依視角控制體2的使用對象物而異,但在大多的使用對象物當中,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2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5%以上20%以下為佳,10%以上17.5%以下更佳。若第1中間區域2d的寬度Wd及第2中間區域2e的寬度We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縮小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且可縮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若第1中間區域2d的寬度Wd及第2中間區域2e的寬度We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可充分確保窺視防止性以及在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第1端部區域2a的寬度Wa及第2端部區域2b的寬度Wb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2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5%以上20%以下為佳,10%以上17.5%以下更佳。
第1端部區域2a的寬度Wa與第2端部區域2b的寬度Wb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是相同的。第1中間區域2d的寬度Wd與第2中間區域2e的寬度We可相同,亦可不同,但通常是相同的。
第1端部區域2a及第2端部區域2b的寬度Wa、Wb相同的情況下,第1端部區域2a或第2端部區域2b的寬度相對於視角控制體2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的比例(%)可從(100-中央區域2c的寬度Wc的比例(%)-第1中間區域2d的寬度Wd的比例(%)-第2中間區域2e的寬度We的比例 (%))/2的式子求出。
在此所謂各區域的寬度Wa、Wb、Wc、Wd、We是視角控制體2的長邊方向當中各區域的長度。
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為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確保充分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中間區域2d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2a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 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中間區域2e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端部區域2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確保充分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 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與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1中間區域2d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與設在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1端部區域2a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與設在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2中間區域2e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 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設在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與設在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2端部區域2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
第1端部區域2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第1中間區域2d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第2端部區域2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第2中間區域2e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2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被調整成使視角的差為15°以下較佳,為0.5°以上10°以下更佳,為1°以上5°以下尤佳。由於視角越大則透光率越為增加,因此前述視角的差若大,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大,視覺上濃淡的差看起來會變大,並且有損視角控制體2的外觀。前述視角的差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也變小。
本實施形態當中,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第2端部區域2b、中央區域2c、第1中間區域2d及第2中間區域2e的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全部相同。在此所謂設置角度的「相同」也包含設置角度的設計值±2°的範圍。
遮光帶12的具體的設置角度為0°以上3°以下為佳,0°以上1°以下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2a、第2端部區域2b、中央區域2c、第1中間區域2d及第2中間區域2e的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2的製造方法加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2的製造方法除了積層體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不同以外,其餘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積層體形成步驟是將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積層體的步驟,並且形成具有五個積層單元的積層體。亦即,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具有第1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第2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第3積層單元形成步驟、第4積層單元形成步驟及第5積層單元形成步驟。
第1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2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的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 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3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4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4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的步驟。
第5積層單元形成步驟是將比第3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5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的步驟。
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是在第1積層單元與第2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4積層單元,在第2積層單元與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5積層單元,在第4積層單元與第5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2積層單元。
第1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1端部區域2a,第2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中央區域2c,第3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2端部區域2b,第4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1中間區域2d,第5積層單元會成為上述第2中間區域2e。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的具體方法可舉出以下方法。
首先,事先個別製作第1積層單元、第2積層單元、第3積層單元、第4積層單元及第5積層單元。亦即,將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4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5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該時,亦可使用接著劑來接著透光帶用片材及遮光帶用片材。
接下來,在第2積層單元的一面積層第4積層單元。並且在第2積層單元的另一面積層第5積層單元。又,在與第2積層單元為相反側的第4積層單元的面積層第1積層單元。在與第2積層單元為相反側的第5積層單元的面積層第3積層單元而形成積層體。在將積層單元彼此積層時亦可使用接著劑。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的其他具體方法可舉出以下方法。
亦即,首先,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接下來,在第1積層單元的一面交錯積層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4遮光帶用片材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接下來,在與第1積層單元為相反側的第4積層單元的面交錯積層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接下來,在與第4積層單元為相反側的 第2積層單元的面交錯積層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5遮光帶用片材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接下來,在與第2積層單元為相反側的第4積層單元的面交錯積層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並形成積層體。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當中,使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在50μm以上未滿200μm的範圍內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充分確保中央區域2c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則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2c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中間區域2d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中間區域2d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 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2a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端部區域2a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中間區域2e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中間區域2e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端部區域2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端部區 域2b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與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可相同,亦可不同。
前述積層體形成步驟當中,使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在50μm以上未滿200μm的範圍內為佳,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範圍內更佳。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可充分確保中央區域2c的透光性,若未滿前述上限值,窺視防止性更為提高。
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2c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比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第1中間區域2d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中間區域2d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比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 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與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1端部區域2a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1端部區域2a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比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厚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中間區域2e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中間區域2e的透光帶11的寬度。
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比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與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各者的厚度的差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第2端部區域2b的圖像的辨識性更為提高,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彼此相鄰接的區域間的透光率的差變小,視覺上濃淡的差變小。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對應於上述第2端部區域2b的透光帶11的 寬度。
本實施形態的切斷步驟是如第4圖所示,以百葉層40的厚度成為固定的方式將塊體100切斷。
切斷步驟的切斷方法例如可舉出:對於使透光帶用片材110(第1透光帶用片材111、第2透光帶用片材112、第3透光帶用片材113、第4透光帶用片材114、第5透光帶用片材115)以及遮光帶用片材120(第1遮光帶用片材121、第2遮光帶用片材122、第3遮光帶用片材123、第4遮光帶用片材124、第5遮光帶用片材125)交錯並列的方向垂直地將切斷刀刃切入,而將透光帶用片材110及遮光帶用片材120同時切斷的方法。
另外,就其他切斷方法還可舉出:從只有透光帶用片材110或只有遮光帶用片材120露出的塊體的一個表面將切斷刀刃垂直地切入並且使切斷刀刃或塊體移動,而將透光帶用片材110及遮光帶用片材120交錯地切斷的方法。
藉由上述切斷步驟,可形成具有透光帶11的寬度不同的五個區域的百葉層40。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使用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透過將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設在圖像顯示體的顯示面,可確保窺視防止性。又,在本實施形態當中也是,由於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中央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因此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視角變大。因此,位在中央區域正面的使用者在觀看於顯 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時,該圖像會進入到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因而可容易辨識。
再者,本實施形態當中,由於視角控制體具有中間區域,因此比起第1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可細微地調整透光帶的寬度,並縮小相鄰接的區域間的視角的差。
近年來,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有大型化的傾向,在顯示面設置有視角控制體的情況,會有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變低的傾向。然而,若使用可細微調整視角並且容易縮小相鄰接的區域間的視角的差的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即使使用在大型顯示面的圖像顯示裝置,也可容易兼顧窺視防止性及端部區域的辨識性。
〈第3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加以說明。
第5圖顯示出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3除了百葉層的形態不同以外,其餘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百葉層50也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具有第1端部區域3a、第2端部區域3b及中央區域3c。
又,本實施形態的百葉層50係設為透光帶11的寬度是從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X方向)的中央起隨著越往端部而逐漸變大。因此,在第1端部區域3a、第2端部區域3b及中央區域3c各區域內,透光帶11的寬度也並不相同,而是逐漸變化。
本實施形態也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中央區域3c的寬度Wc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20%以上80%以下為佳,30%以上60%以下更佳。
第1端部區域3a的寬度Wa及第2端部區域3b的寬度Wb以相對於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總長度為5%以上20%以下為佳,10%以上17.5%以下更佳。
然而,本實施形態當中,由於透光帶11的寬度是逐漸變化,視覺上不容易進行區域的區分,因此例如亦可設為:在中央附近的區域,將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80%的區域設為中央區域3c,而在剩餘的區域,將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的區域設為第1端部區域3a,且將視角控制體3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的區域設為第2端部區域3b等,來適當決定區域的寬度。
本實施形態當中也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設在中央區域3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3a及第2端部區域3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中央區域3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
又,設在中央區域3c的複數個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10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佳。設在第1端部區域3a及第2端部區域3b的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3c的透光帶11各者的寬度大 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為佳,大5μm以上15μm以下的範圍更佳。
本實施形態也是,第1端部區域3a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3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以及第2端部區域3b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與中央區域3c的複數個透光帶11的寬度的平均值的差被調整成使視角的差為15°以下較佳,為0.5°以上10°以下更佳,為1°以上5°以下尤佳。
本實施形態的百葉層50當中,關於其厚度、構成透光帶11的材料、遮光帶12的設置角度、遮光帶12的寬度、及構成遮光帶12的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百葉層10相同。
針對製造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3的製造方法加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3的製造方法除了積層體形成步驟不同以外,其餘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是使用厚度逐漸不同的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來形成積層體。亦即,本實施形態的積層體形成步驟是將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積層體的步驟,係在使積層在遮光帶用片材的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逐漸變薄直到成為前述積層體的目標厚度的一半厚度為止之後,使積層在遮光帶用片材的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逐漸變厚直到成為前述積層體的目標厚度為止。藉此,形成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從積 層體的中央起隨著越往端部而變厚的積層體。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3的製造方法包含:在透光帶用片材a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a的步驟(a);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a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a薄的透光帶用片材c,且接下來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c的步驟(c);以及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c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厚的透光帶用片材b,且接下來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b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b的步驟(b)。
前述步驟(a)包含:在透光帶用片材a1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a1;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a1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a1薄的透光帶用片材a2;以及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a2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a2
前述步驟(c)包含: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a2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a2薄的透光帶用片材c1;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1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c1;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c1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1薄的透光帶用片材c2;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2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c2;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c2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2厚的透光帶用片材c3;以及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3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c3
前述步驟(b)包含: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c3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c3厚的透光帶用片材b1;在前述透光帶用片材b1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b1;在前述遮光帶用片材b1 上積層比前述透光帶用片材b1厚的透光帶用片材b2;以及在透光帶用片材b2上積層遮光帶用片材b2
透過將以此方式得到的積層體藉由切斷步驟切斷,可形成透光帶11的寬度從X方向的中央起隨著越往端部而逐漸變大的百葉層50。
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的使用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透過將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設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可確保窺視防止性。又,本實施形態當中也是,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中央區域的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視角變大。因此,位在中央區域正面的使用者在觀看於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時,該圖像會進入到視角控制的視角範圍內,因此可容易辨識。
尤其,本實施形態的視角控制體是從其長邊方向的中央起隨著越往端部而使透光帶的寬度逐漸變大,因此視角會從長邊方向的中央起隨著越往端部而逐漸變大。因此,更容易兼顧窺視防止性以及於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而且,還可縮小相鄰接的區域間的濃淡的差,使視角控制體的外觀更為良好。
〈其他實施形態〉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透光帶及遮光帶亦可不沿著Y方向形成,而亦 可相對於Y方向斜斜地形成。在透光帶及遮光帶相對於Y方向斜斜地形成的情況,其傾斜角度例如可設為相對於Y方向為1°以上20°以下。將視角控制體設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表面時,若使用相對於Y方向斜斜地形成的透光帶及遮光帶,可容易抑制干涉條紋的產生。
在使透光帶及遮光帶相對於Y方向斜斜地形成的情況,各區域的形狀形成梯形或平行四邊形。
又,如上述實施形態所示,在透光帶及遮光帶沿著Y方向形成的情況,為了防止干涉條紋的產生,亦能夠以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的短邊方向(Y方向)使透光帶及遮光帶斜斜地配置的方式將視角控制體設置在畫面。該時的傾斜角度也是例如被設為相對於Y方向為1°以上20°以下。
各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例如,第1端部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中央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第2端部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中央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第1中間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中央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第2中間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中央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第1中間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第1端部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第2中間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與第2端部區域的遮光帶的設置角度亦可不同。
然而,為了可容易製造出視角控制體,較佳為遍及視 角控制體的全體使遮光帶的設置角度相同。
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當中,係在各區域內將透光帶的寬度設為相同。然而,本發明當中,亦可混合存在有透光帶的寬度逐漸變化的區域以及透光帶的寬度相同的區域。例如,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當中,亦可使透光帶的寬度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同樣地,在第2實施形態的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當中,亦可使透光帶的寬度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又,在第2實施形態的第1中間區域及第2中間區域當中,亦可使透光帶的寬度隨著從中央區域離開而逐漸變大。在第3實施形態的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當中,透光帶的寬度亦可相同。
又,第3實施形態的第1中間區域及第2中間區域亦可再被分割成複數個區域,並且在分割的各區域內使透光帶的寬度不同。然而,在此情況下也是,使設在離中央區域較遠的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靠近中央區域的區域的透光帶的寬度更大。在分割的各區域內的透光帶的寬度可以相同,亦可逐漸變化。
本發明當中,視角控制體亦可不是長方形,例如亦可為正方形,或是其他形狀(菱形、四角形以外的多角形、正圓、橢圓等)。然而,通常圖像顯示裝置的畫面為長方形,因此與其對應而使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如上述實施形態為長方形者為佳。
視角控制體非為長方形的情況,第1端部區域是包含沿著視角控制體的面方向的任意一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的區域,第2端部區域是包含前述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的區域。中央區域是第1端部區域與第2端部區域之間的區域。方向A可由視角控制體的形狀或圖像顯示體的形狀等適當決定,例如可相對於透光帶及遮光帶的長邊方向將垂直方向設為方向A。
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亦可在光射出側的透明保護層的面以及光射入側的透明保護層的面的至少一方設有黏貼層。該黏貼層是由透明性高的黏著劑或接著劑構成的層,是用來將視角控制體固定在圖像顯示體、觸控式面板等被附著體的層。
黏貼層之使光沿著Z方向射入時的透光率為75%以上為佳,85%以上更佳。具體而言,75%以上100%以下為佳,85%以上100%以下更佳。
黏貼層由黏著劑構成的情況,黏著劑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胺酯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等。又,黏著劑可使用彈性體(elastomer)。彈性體的具體例可舉出矽氧橡膠、矽氧凝膠、胺酯橡膠、胺酯凝膠等,這些當中,就殘膠少,透明性高這一點而言以矽氧橡膠為佳。
黏著劑可為再剝離性者。就再剝離性黏著劑而言,只要是透明的,則可沒有限制地使用市售品。
黏著劑由彈性體構成的情況,透過對黏貼層的表面進行鏡面加工,可獲得再剝離性。
黏貼層由接著劑構成的情況,接著劑例如可使用丙烯酸系接著劑、胺酯系接著劑等。這些接著劑當中也是以接著力強的丙烯酸系接著劑為佳。
黏著劑及接著劑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同時使用兩種以上。
積層黏貼層的方法可舉出例如:在對離型片表面塗布黏貼劑而形成黏貼層之後,將該黏貼層貼合在透明保護層而積層的方法。又,積層黏貼層的其他方法例如還可舉出:在透明保護層直接塗布黏貼層形成用黏貼劑而形成黏貼層,並且依需要在黏貼層積層離型片的方法。
又,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亦可不具備第1透明保護層及第2透明保護層的至少一方,而是可取而代之具備黏貼層。亦即,亦可為在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設有第1透明保護層並且在光射入側的面設有黏貼層的視角控制體、或是在百葉層的光射出側的面設有黏貼層並且在光射入側的面設有第2透明保護層的視角控制體。
又,本發明當中亦可不具有第1透明保護層及黏貼層的至少一方。
在將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使用在具備附有觸控式感測器的圖像顯示裝置的資訊輸入輸出機器的情況,通常視角控制體被配置在圖像顯示裝置與觸控式面板之間。
製作前述資訊輸入輸出機器時,可在將視角控制體安裝於圖像顯示體之後再將觸控式面板安裝於視角控制體, 亦可在將視角控制體安裝於觸控式面板之後再將圖像顯示體安裝於視角控制體。
安裝時可使用設在視角控制體的黏貼層,亦可不使用。
又,本發明例如也包含下述者:在中央附近的區域,將長方形的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80%的區域設為中央區域,而在剩餘的區域,將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的區域設為第1端部區域,且將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的10%的區域設為第2端部區域等,於為了方便決定區域寬度時,使設在第1端部區域及第2端部區域的透光帶的平均寬度比設在中央區域的透光帶的平均寬度大者。
透光帶的平均寬度可利用視角控制體或百葉層單體的剖面照片來量測各區域內所有透光帶的寬度,並將這些值加以平均而求出。
[實施例]
以下顯示出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實施例。
(實施例1)
製造第1圖所示之構造的視角控制體。
首先,準備由透明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稱:KE153U)構成的厚度190μm的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第3透光帶用片材。並且,準備由透明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稱:KE153U)構成的厚度150μm 的第2透光帶用片材。
在這之外,另準備由對於透明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稱:KE153U)100質量份添加了15質量份的碳黑的材料所構成的厚度20μm的遮光帶用片材。將其用來作為第1遮光帶用片材、第2遮光帶用片材及第3遮光帶用片材。
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將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
接下來,以在第1積層單元與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第2積層單元的方式,將三個積層單元接著而形成積層體。將該積層體一邊加熱一邊加壓,獲得使三個積層單元一體化而成的塊體。接下來,將前述塊體對於各片材表面垂直切割而獲得百葉層10。
接下來,在所獲得的百葉層10的光射出側的面貼合塗布有熱硬化型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稱:KE1825)的聚碳酸酯片材(第1透明保護層20),並且使接著劑熱硬化。
接下來,在所獲得的百葉層10的光射入側的面貼合塗布有熱硬化型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稱:KE1825)的聚碳酸酯片材(第2透明保護層30),並且使接著劑熱硬化。藉此,獲得在俯視時的形狀為長方形,且長 邊方向的長度為340mm、短邊方向的長度為200mm的視角控制體。
將所獲得的視角控制體放置在全面印刷有圖像的紙面上,透過目視觀察窺視防止性及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的辨識性並加以評價。該時是將眼睛與紙面的距離設為300mm。
本例的視角控制體不只在中央區域,連在端部區域也具有窺視防止性,而且可充分辨識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
(比較例1)
除了使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及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都設為150mm以外,其餘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而獲得視角控制體。
關於本例的視角控制體也是與實施例1相同,目視觀察窺視防止性以及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的辨識性,並加以評價。
本例的視角控制體雖在中央區域及端部區域具有窺視防止性,但無法辨識顯示面端部區域的圖像。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具有即使由圖像顯示體所顯示的圖像被窺視也不容易辨識圖像的窺視防止性,同時還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根據本發明的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可容易製造出具有上述效果的視角控制體。
本發明的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有窺視防止性,並且可確保在圖像顯示體顯示面的端部區域所顯示的圖像的辨識性。

Claims (13)

  1. 一種視角控制體,具備交錯設置有複數個透光帶及複數個遮光帶的百葉層,其中該視角控制體具有:包含交錯設置有前述複數個透光帶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的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區域;包含前述方向A當中的視角控制體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區域;以及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之間的中央區域;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視角控制體在俯視時為長方形,前述方向A是視角控制體的長邊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及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1中間區域,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與前述中央區域之間具有第2中間區域,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 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小,並且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1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中央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設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比設在前述第2中間區域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的平均值大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前述第1端部區域的視角與前述中央區域的視角的差為15°以下, 前述中央區域的視角與前述第2端部區域的視角的差為15°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其中,在前述第1端部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在前述第2端部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在前述中央區域內的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的寬度分別相同。
  8. 一種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包含:將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對前述積層體加壓而形成塊體之步驟;以及將前述塊體沿著使前述複數個透光帶用片材及前述複數個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的方向切斷之步驟;形成前述積層體之步驟包含:將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1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1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的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2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3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3積層單元之步驟;以及在前述第1積層單元與前述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前述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及前述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積層體之步驟又包含:將比前述第1透光帶用片材薄且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4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4積層單元之步驟;將比前述第3透過帶用片材薄且比前述第2透光帶用片材厚的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及複數個第5遮光帶用片材交錯積層而形成第5積層單元之步驟;在前述第1積層單元與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4積層單元之步驟;在前述第2積層單元與前述第3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5積層單元之步驟;以及在前述第4積層單元與前述第5積層單元之間配置前述第2積層單元之步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前述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前述複數個第1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4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 範圍,前述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2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前述複數個第3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比前述複數個第5透光帶用片材的厚度的平均值厚1μm以上30μm以下的範圍。
  12. 一種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具備:圖像顯示體;以及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的圖像顯示側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視角控制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其中,在前述圖像顯示體顯示隱密資訊,前述視角控制體的中央區域係與顯示前述隱密資訊的區域重疊。
TW107119171A 2017-06-05 2018-06-04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TW201905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0879 2017-06-05
JP2017110879 2017-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892A true TW201905892A (zh) 2019-02-01

Family

ID=64567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9171A TW201905892A (zh) 2017-06-05 2018-06-04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225643A1 (zh)
TW (1) TW201905892A (zh)
WO (1) WO20182256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4549B2 (ja) * 2020-10-21 2022-05-10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光制御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
CN113281925A (zh) * 2021-05-17 2021-08-2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线控制膜和显示面板
JP2024010360A (ja) * 2022-07-12 2024-01-24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視野角制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3717B2 (ja) * 2006-10-23 2012-12-12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光学装置、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09025621A (ja) * 2007-07-20 2009-02-05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ディスプレイ表面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23996A (ja) * 2009-03-19 2010-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視野角制御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14026012A (ja) * 2012-07-25 2014-02-06 Akira Oba 裸眼立体(3d)映像装置及びそのアダプター
JP6484841B2 (ja) * 2015-03-13 2019-03-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付学習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225643A1 (ja) 2020-04-16
WO2018225643A1 (ja) 2018-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2990B (zh)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TWI521244B (zh) 光控制薄膜及多層光學薄膜堆疊
TW201905892A (zh)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JP7153763B2 (ja) 窓ガラス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JP6624714B2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シート、照明装置及び光センサー装置
JP2008102278A (ja) 電卓用視野角制御フィルム及び電卓
JP2013020118A (ja) 機能性遮光フィルム
JP6751566B2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シート
JP2019191259A (ja) 視野角制御シート
JP2004020725A (ja) 光射出方向制御フィルム
WO2021187301A1 (ja) 積層体
JP2007072239A (ja) 視野角制御体
JP2012163905A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機能付遮光フィルム
JP2009025472A (ja) 視野角制御シート
JP2007212507A (ja) 覗き見防止体
TWI731139B (zh) 光透過方向控制片
JP4675759B2 (ja) 覗き見防止体の製造方法
JP4907958B2 (ja) 表示画面用覗き見防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9876B2 (ja) 光学フィルター
WO2024014236A1 (ja) 視野角制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7995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10716A (ja) 覗き見防止体
KR102345894B1 (ko) 광변색 광학적층체
JP2022182109A (ja) 加飾部材、加飾部材付き表示装置
JP2021124680A (ja) 光透過方向制御体、ルーバー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透過方向制御体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