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2748B - 充放電試驗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充放電試驗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2748B
TWI782748B TW110137924A TW110137924A TWI782748B TW I782748 B TWI782748 B TW I782748B TW 110137924 A TW110137924 A TW 110137924A TW 110137924 A TW110137924 A TW 110137924A TW I782748 B TWI782748 B TW I7827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mode
switching element
charge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5722A (zh
Inventor
冨澤豊
庄司秀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體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體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體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74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9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charge maintenance, battery initiation or rejuven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0Modifications of basic electric elements for use in electric measuring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uch elements with such instruments
    • G01R1/203Resistors used for electric measuring, e.g. decade resistors standards, resistors for comparators, series resistors, shu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5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tinuous-Control Power Sources That Use Transistor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Gas-Insulated Switchgears (AREA)
  • Testing Relating To Insulation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目的]提供一種可以對高輸出型或是低輸出型的二次電池進行精度高的充放電特性的評量之充放電試驗裝置。 [構成]本發明包含:橋式電路,其係包含,以第1連接點來串聯連接之第1及第2切換元件、以及以第2連接點來串聯連接之第3及第4切換元件;以及控制部,其係在模式訊號表示為第1模式的情況下,為了使第1及第4切換元件與第2及第3切換元件交互斷續而控制第1~第4切換元件,在模式訊號表示為第2模式的情況下,實施把第3切換元件控制成關閉狀態、把第4切換元件控制成開啟狀態,並且,在充電控制時對第1切換元件、在放電時對第2切換元件,經由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電壓上下變化的類比電壓,使流動的電流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

Description

充放電試驗裝置
本發明有關使二次電池充放電並試驗之充放電試驗裝置。
提案有使用含有藉由4個切換元件所構成的橋式電路之電力轉換裝置,來測定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之技術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該電力轉換裝置包含:相互串聯連接之第1及第2切換元件與相互串聯連接之第3及第4切換元件並聯連接在高電位線及接地線間之橋式電路、電感、及平滑用的電容。電感係其中一端被連接到第1及第2切換元件彼此的連接點,另一端被連接到第1輸出點。在第3及第4切換元件彼此的連接點連接第2輸出點,在該第1及第2輸出點間連接平滑用的電容。尚且,除了該電感,也有設置有該其中一端被連接到第3及第4切換元件彼此的連接點,另一端被連接到第2輸出點之第2電感的情況。
在此,在把成為充放電特性的測定對象之二次電池的正極連接到第1輸出點、把負極連接到第2輸出點的狀態下,首先,把第1及第4切換元件設定成開啟狀態,把第2及第3切換元件設定成關閉狀態。經此,透過由第1切換元件、電感、第4切換元件所構成的電流路徑對二次電池供給充電電流,該二次電池成為充電狀態。之後,把第1及第4切換元件切換成關閉狀態、把第2及第3切換元件切換成開啟狀態的話,該二次電池放電,透過由第3切換元件、電感、第2切換元件所構成的電流路徑來流動放電電流。
亦即,在使用該電力轉換裝置來進行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的試驗的情況下,如上述般交互切換第1~第4切換元件的開啟、關閉狀態(稱為切換方式),藉此,使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反覆充放電。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43874號專利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採用了上述的電力轉換裝置所致之切換方式之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試驗中,檢測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根據該檢測的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評量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
順便一說,藉由切換方式使二次電池充放電的話,在其充電電流及放電電流,被重疊有起因於切換動作之漣波或雜訊。
此時,例如在以電動車的電池等的高輸出型的二次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佔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的大小之漣波或雜訊的比例很微量的緣故,所以可以根據檢測出的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來進行正當的評量。
但是,例如在以攜帶型的資訊機器用的低輸出型的二次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與把高輸出型的二次電池作為試驗對象的情況相比,佔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的大小之漣波或是雜訊的比例變高。
因此,在低輸出型的二次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會有起因於隨切換動作的漣波或雜訊,充放電特性的評量結果的可靠性變低的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的問題點而為之創作,其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是對高輸出型及低輸出型之任一的二次電池,可以進行可靠性高的充放電特性的評量之充放電試驗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有關本發明的充放電試驗裝置,是一種對二次電池進行充放電試驗之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具有:第1及第2輸出端子,其係連接前述二次電池的兩端;橋式電路,其係透過第1連接點相互串聯連接之第1及第2切換元件、以及透過第2連接點相互串聯連接之第3及第4切換元件係在電源線及接地線間並聯連接;充放電電流路徑,其係包含分路電阻及第1電感,從前述第1連接點經過前述第1輸出端子及前述第2輸出端子一直到前述第2連接點;電容,其係連接在前述第1及第2輸出端子間;以及控制部,其係接受指定第1或是第2模式之模式訊號,根據前述模式訊號來控制前述第1~第4切換元件;前述控制部,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1模式的情況下,為了使前述第1及第4切換元件、以及前述第2及第3切換元件交互開啟及關閉而控制前述第1~第4切換元件,以前述第1及第4切換元件的開啟時間與前述第2及第3切換元件的開啟時間的時間比來進行充電控制或是放電控制。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實施把前述第3切換元件控制成關閉狀態、把前述第4切換元件控制成開啟狀態,並且,在充電控制時對前述第1切換元件、在放電控制時對前述第2切換元件使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連續上下變化之控制。尚且,也可以是,設置與第4切換元件並聯的短路開關,在模式訊號表示為第2模式的情況下,把該短路開關設定成開啟狀態。
經由所述之構成,在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為高輸出型的情況下,以對由第1~第4切換元件所構成的橋式電路做切換控制的方式,使該二次電池充放電。此時,於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重疊有隨切換控制之漣波或雜訊,但是,在以高輸出型的二次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本身為大的緣故,佔其電流的大小之漣波或雜訊的比例是為微量。因此,可以根據檢測出的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來進行可靠性高的評量。
另一方面,在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為低輸出型的情況下,把第3切換元件設定成關閉狀態、把第4切換元件設定成開啟狀態,並且,不用使在充電控制時對第1切換元件、在放電控制時對第2切換元件流動的電流開啟或是關閉之切換控制,而是以為了使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而控制橋式電路的方式,來使該二次電池充放電。因此,在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為低輸出型的情況下,不以切換動作,而是以串聯調節(series regulate)方式來動作的緣故,產生的漣波或是雜訊實質上為零。
因此,根據有關本發明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即便對高輸出型及低輸出型之任一種二次電池,可以進行可靠性高的充放電特性的評量。
以下,有關本發明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參閱圖面並說明之。 圖1為表示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構成之方塊圖。尚且,在圖1中,表示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連接到該充放電試驗裝置100之狀態。
充放電試驗裝置100包含:DC偏壓電源部21、控制部22、電晶體Q1~Q4所構成的橋式電路、選擇器SEL、直流電源B1、電感L1及L2(也包含僅有L1的情況)、短路開關SW1及SW2(無L2的情況為非必要)、分路電阻SR及平滑用的電容C1。
DC偏壓電源部21係接受指定切換模式及串聯調節模式中的其中一方之模式訊號MOD。DC偏壓電源部21係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把具有直流的電位V1(例如數百伏特)之電源電位VDD施加到電源線n0,並且,把接地電位GND施加到接地線n1。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把具有比電位V1還低的直流的電位V2(例如數十伏特)之電源電位VDD施加到電源線n0,並且,把接地電位GND施加到接地線n1。
控制部22係產生:對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交互產生充電及放電之控制訊號g1~g4、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ga2。尚且,控制部22接受上述的模式訊號MOD,根據該模式訊號MOD所表示的切換模式及串聯調節模式之任一個,改變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g4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ga2的訊號型態。
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係產生交互表示比電晶體(Q1~Q4)的閾值電壓還高的第1電位及比該閾值電壓還低的第2電位之2值訊號作為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及g4,並且,產生使該2值訊號的相位反轉之訊號作為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及g3。
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係產生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的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及ga2。更進一步,控制部22係產生:維持比電晶體Q3的閾值電壓還低之規定的低電位的狀態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3、維持比電晶體Q4的閾值電壓還高之規定的高電位的狀態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4。
控制部22把如上述般產生出的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供給到電晶體Q1的閘極(控制端子),把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供給到電晶體Q2的閘極(控制端子),把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3供給到電晶體Q3的閘極(控制端子),把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4供給到電晶體Q4的閘極(控制端子)。
電晶體Q1~Q4之各個,係由作為切換元件之例如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所構成的。尚且,作為電晶體Q1~Q4之各個,也可以使用雙極性電晶體或是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的切換元件。
電晶體Q1的集極連接到電源線n0,透過該電源線n0接受電源電位VDD。電晶體Q1的射極係透過接點n11連接到電晶體Q2的集極。電晶體Q1係配合被供給到本身的閘極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而被設定成開啟狀態或是關閉狀態。電晶體Q1係在被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情況(電晶體Q4為開啟時),把基於電源電位VDD之電流作為充電電流,從本身的射極送出到接點n11。
電晶體Q2的射極連接到選擇器SEL。電晶體Q2係配合被供給到本身的閘極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或是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而被設定成開啟狀態或是關閉狀態。電晶體Q2係在被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情況(電晶體Q3為開啟時),把透過接點n11而被供給的電流,從本身的射極送出到選擇器SEL。
選擇器SEL係例如由轉換觸點式的繼電器等所構成。選擇器SEL係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把電晶體Q2的射極連接到接地線n1。亦即,此時,在電晶體Q2的射極,透過該接地線n1被施加有接地電位GND。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選擇器SEL把電晶體Q2的射極連接到直流電源B1的負極端子。
直流電源B1係於隨電晶體Q2的開啟阻抗值、分路電阻SR的阻抗值、及連接其之配線阻抗的阻抗值之電壓下降份,產生加上了規定的裕度電壓之直流的電壓Vm。在此,如圖1表示般,直流電源B1的正極端子連接到接地線n1。因此,在電晶體Q2的射極透過選擇器SEL連接到直流電源B1的負極端子的情況下,在該電晶體Q2的射極,施加相對於接地電位具有負極性的電位之負極性偏壓電位(-Vm)。
電晶體Q3的集極連接到電源線n0,透過該電源線n0接受電源電位VDD。電晶體Q3的射極係透過接點n12連接到電晶體Q4的集極。電晶體Q3係配合被供給到本身的閘極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3而被設定成開啟狀態或是關閉狀態。電晶體Q3係在被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情況(電晶體Q2為開啟時)下,把隨著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的放電而流動的放電電流,從本身的射極送出到接點n12。
電晶體Q4的射極連接到接地線n1。電晶體Q4係配合被供給到本身的閘極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4而被設定成開啟狀態或是關閉狀態。電晶體Q4係在被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情況(電晶體Q1為開啟時),把透過接點n12而被供給的充電電流,從本身的射極送出到接地線n1。
電感L1的其中一端連接到接點n11,其另一端連接到分路電阻SR的其中一端。
短路開關SW1係例如由半導體繼電器、機械式的繼電器、或是光耦合器等之無接點繼電器等所構成,連接到電感L1的兩端。短路開關SW1係接受上述的模式訊號MOD,在該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成為開啟狀態,把電感L1的兩端短路。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短路開關SW1成為關閉狀態,解除電感L1的兩端的短路狀態。
在分路電阻SR的另一端連接正側輸出端子TM0。分路電阻SR(或者也可以是用於檢測電流的電流感測器等)乃是於充放電試驗中,為了檢測供給到二次電地BT的充電電流、及從該二次電地BT送出的放電電流的電流量而設置之要件,與檢測該放電電流及充電電流之電流計(未圖示)相連接。
平滑用的電容C1係其中一端連接到正側輸出端子TM0,另一端連接到負側輸出端子TM1。
尚且,在充放電試驗時,如圖1表示般,成為試驗對象的電池BT的正極端子連接到正側輸出端子TM0,該電池BT的負極端子連接到負側輸出端子TM1。
電感L2的其中一端連接到接點n12,另一端連接到負側輸出端子TM1。
短路開關SW2係例如由半導體繼電器、機械式的繼電器、或是光耦合器等之無接點繼電器等所構成,連接到電感L2的兩端。短路開關SW2係接受上述的模式訊號MOD,在該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成為開啟狀態,把電感L2的兩端短路。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短路開關SW2成為關閉狀態,解除電感L2的兩端的短路狀態。
以下,有關充放電試驗裝置100所致之充放電試驗的動作,分成以下情況詳細說明:成為試驗對象的電池BT為高輸出(數百伏特)型的電池之情況、以及為低輸出(數伏特~十數伏特)型的電池之情況。尚且,在充放電試驗中,交互執行使電池BT充電之充電行程、以及使其放電之放電行程,並且,進行於該充電行程中供給到電池BT的充電電流、及於放電行程中從電池BT送出的放電電流的檢測。
首先,有關在以高輸出型的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的充放電試驗,參閱在表示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動作之圖2所表示的時序圖並進行說明。
[高輸出型電池的充放電試驗] 在成為試驗對象的電池BT為高輸出型的情況下,把表示切換模式的模式訊號MOD供給到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經此,DC偏壓電源部21把比電池BT所產生的電壓還高的電位V1之電源電位VDD施加到電源線n0。
而且,配合表示切換模式的模式訊號MOD,短路開關SW1及SW2係如圖2表示般一起成為關閉狀態,選擇器SEL成為電晶體Q2的射極連接到接地線n1的狀態。
而且,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係如圖2表示般,產生交互反覆表現出維持高電位VH的狀態、及維持低電位VL的狀態之2值的PWM訊號作為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及g4。更進一步,控制部22係如圖2表示般,產生使該PWM訊號的相位反轉的訊號作為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及g3。
此時,如圖2表示般,電晶體Q1係涵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維持在高電位VH的期間成為開啟狀態,涵蓋該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維持在低電位VL的期間成為關閉狀態。電晶體Q2係涵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維持在高電位VH的期間成為開啟狀態,涵蓋該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2維持在低電位VL的期間成為關閉狀態。電晶體Q3係涵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3維持在高電位VH的期間成為開啟狀態,涵蓋該控制訊號g3維持在低電位VL的期間成為關閉狀態。電晶體Q4係涵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4維持在高電位VH的期間成為開啟狀態,涵蓋該控制訊號g4維持在低電位VL的期間成為關閉狀態。
因此,在切換模式下,如圖2表示般,交互反覆實施:電晶體Q1及Q4成為開啟狀態、電晶體Q2及Q3成為關閉狀態之充電行程CY1,以及電晶體Q2及Q3成為開啟狀態、電晶體Q1及Q4成為關閉狀態之放電行程CY2。
在該充電行程CY1中,如圖3的粗線箭頭表示般,透過由電源線n0、電晶體Q1、電感L1、分路電阻SR、正側輸出端子TM0、負側輸出端子TM1、電感L2、電晶體Q4及接地線n1所構成的電流路徑,對電池BT供給充電電流。因此,涵蓋充電行程CY1的期間,電池BT藉由該充電電流被充電。此時,藉由分路電阻SR而被檢測的充電電流係經由電感L1、L2及電容C1所構成的LC電路,如圖2表示般涵蓋從充電行程CY1的開始時點到結束時點為止的期間徐徐地增加。
另一方面,在放電行程CY2中,如圖4的粗線箭頭表示般,形成由電源線n0、電晶體Q3、電感L2、負側輸出端子TM1、正側輸出端子TM0、分路電阻SR、電感L1、電晶體Q2、選擇器SEL、接地線n1所構成的電流路徑。經此,電池BT放電,送出隨該放電之放電電流。此時,在分路電阻SR流動的放電電流,係相對於上述的充電電流逆向流動。因此,藉由該分路電阻SR而被檢測的放電電流係經由電感L1、L2及電容C1所構成的LC電路,如圖2表示般,涵蓋從放電行程CY2的開始時點到結束時點為止的間徐徐地下降。
如此,在切換模式下,以電晶體Q1及Q4的開啟時間、及電晶體Q2及Q3的開啟時間的時間比,來進行充電控制或是放電控制。
接著,有關在以低輸出型的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的充放電試驗,參閱在表示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動作之圖5A及圖5B所表示的時序圖並進行說明。
[低輸出型電池的充放電試驗] 在成為試驗對象的電池BT為低輸出型的情況下,把表示串聯調節模式的模式訊號MOD供給到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經此,DC偏壓電源部21把具有比電池BT所產生的電壓還高的電位V2(V2<V1)之電源電位VDD施加到電源線n0。
而且,配合表示串聯調節模式的模式訊號MOD,短路開關SW1及SW2係如圖5A或是圖5B表示般一起成為開啟狀態,把電感L1的兩端短路,並且把電感L2的兩端短路。更進一步,成為選擇器SEL把電晶體Q2的射極連接到直流電源B1的負極端子之狀態。因此,在電晶體Q2的射極,被施加有負極性偏壓電位(-Vm)。
而且,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係如圖5A表示般,在充電行程中,產生電晶體Q1的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
尚且,在圖5A表示的其中一例中,在充電行程中,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係其訊號位準從接地電位GND的狀態上升到比閾值電壓Vth還高的電位Vgc1的話,充電電流就開始流動。接著,上升到比該電位Vgc1還高的電位Vgc2的話,上升到與閘極電位相當的充電電流。而且,閘極電位下降到閾值電壓Vth以下的話,充電電流就不會流動。此時,控制部22係如圖5A表示般,把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的訊號位準維持在,接地電位GND、或是以切換元件所保證的範圍內的負偏壓電位。
而且,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係如圖5B表示般,在放電行程中,產生電晶體Q2的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尚且,在圖5B表示的其中一例中,在放電行程中,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係其訊號位準從接地電位GND的狀態上升到比閾值電壓Vth還高的電位Vgd1的話,放電電流開始流動。接著,上升到比該電位Vgd1還高的電位Vgd2的話,上升到與閘極電位相當之放電電流。而且,閘極電位下降到閾值電壓Vth以下的話,放電電流就不會流動。此時,控制部22係如圖5B表示般,把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的訊號位準維持在接地電位GND(或是以切換元件所保證的範圍內的負偏壓電位)。
尚且,在圖5A及圖5B表示的其中一例中,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及ga2係使其訊號位準階梯式上下變化。但是,作為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及ga2,也可以採用以閾值電壓Vth為邊界讓訊號位準上下且徐徐地變化之例如正弦波狀的訊號,其波形本身並沒有限定。
因此,在圖5A表示的充電行程中,如圖6的粗線箭頭表示般,透過由電源線n0、電晶體Q1、短路開關SW1、分路電阻SR、正側輸出端子TM0、負側輸出端子TM1、短路開關SW2、電晶體Q4及接地線n1所構成的電流路徑,對電池BT供給充電電流。經此,電池BT藉由該充電電流而被充電。此時,在充電行程中,藉由分路電阻SR所檢測的充電電流係如圖5A表示般,成為追隨供給到電晶體Q1的閘極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的訊號位準者。例如,如圖5A表示般,在電位Vgc1(Vgc1>Vth)的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供給到電晶體Q1的閘極的期間,電晶體Q1成為開啟狀態,送出與該電位Vgc1對應的電流值Ic1的充電電流。因此,該電流值Ic1的充電電流係透過分路電阻SR而被檢測。之後,如圖5A表示般,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的訊號位準上升到電位Vgc2的話,電晶體Q1送出與該電位Vgc2對應的電流值Ic2的充電電流的緣故,該電流值Ic2的充電電流係透過分路電阻SR而被檢測。之後,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的訊號位準下降到接地電位GND(GND<Vth)的話,如圖5A表示般,電晶體Q1成為關閉狀態,充電電流的電流值為零,其係透過分路電阻SR而被檢測。
另一方面,在圖5B表示的放電行程中,如圖7的粗線箭頭表示般,形成由正側輸出端子TM0、分路電阻SR、短路開關SW1、電晶體Q2、選擇器SEL、直流電源B1、電晶體Q4、短路開關SW2及負側輸出端子TM1所構成的電流路徑。經此,電池BT放電,伴隨其放電之放電電流從電池BT被送出。此時,在放電行程中,藉由分路電阻SR所檢測的放電電流係如圖5B表示般,成為追隨供給到電晶體Q2的閘極之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的訊號位準者。更進一步,在分路電阻SR中,相對於上述的充電電流流動在反方向。因此,例如,如圖5B表示般,在電位Vgd1(Vgd1>Vth)的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供給到電晶體Q2的閘極的期間,電晶體Q2成為開啟狀態,與該電位Vgd1對應的電流值Id1的放電電流係相對於上述的充電電流流動在反方向。因此,透過分路電阻SR來檢測負極性的電流值Id1的放電電流。之後,如圖5B表示般,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2的訊號位準上升到電位Vgd2的話,電晶體Q2送出與該電位Vgd2對應之電流值Id2的放電電流。因此,透過分路電阻SR,來檢測負極性的電流值Id2的放電電流。隨著該放電,電池BT的電壓徐徐地下降。
尚且,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中,以設置直流電源B1的方式,於串聯調節模式時,一直到電池BT的電壓值為零為止,都可以做使電池BT放電之放電試驗。假設,在尚未設置直流電源B1的情況下,在電晶體Q2的射極施加有接地電位GND。此時,隨著電池BT的放電,該電池BT的電壓值下降到伴隨電晶體Q2的開啟阻抗值、電感L1的阻抗值、分路電阻SR的阻抗值、及配線阻抗的阻抗值之電壓下降份的電壓值的話,在該時間點,電晶體Q2成為關閉狀態。因此,在電池BT的電壓值為零之前可惜放電試驗就結束。
在此,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中,在串聯調節模式時,取代接地電位GND,把在直流電源B1產生出的負極性偏壓電位(-Vm)施加到電晶體Q2的射極,藉此,一直到電池BT的電壓值成為零為止,都可以持續放電。
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在串聯調節模式時,以把電晶體Q4固定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方式,形成充電電流及放電電流共通的電流路徑。但是,此時,在該電晶體Q4的集極、射極間電壓變大的情況下,是有例如電晶體Q4的電力損失變大,該電晶體Q4的發熱超過規定溫度的可能性。在此,也可以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電晶體Q4的集極、射極間並聯連接機械式繼電器,以把該機械式繼電器設定成開啟狀態的方式,形成接點n12及接地線n1間的電流路徑。
圖8為表示有鑑於所述之點而為之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他的其中一例之方塊圖。
尚且,在圖8表示的構成下,除了例如重新設置機械式繼電器等所構成的切換元件SW3,並且,取代控制部22採用控制部22a之特點,其他的構成係與圖1表示的相同。
控制部22a係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切換模式的情況下,把與控制部22同樣的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1~g4供給到電晶體Q1~Q4,並且,把切換元件SW3設定成關閉狀態之控制訊號SS供給到切換元件SW3。亦即,切換元件SW3係在切換模式時被固定設定成關閉狀態。
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MOD表示為串聯調節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22a係把與控制部22同樣的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3供給到電晶體Q3,把類比輸出控制訊號ga1~ga2供給到電晶體Q1~2。更進一步,此時,控制部22a係把電晶體Q4設定成關閉狀態之開關輸出控制訊號g4供給到該電晶體Q4,並且,把切換元件SW3設定成開啟狀態之控制訊號SS供給到切換元件SW3。經此,在串聯調節模式時,藉由切換元件SW3,形成接點n12及接地線n1間的電流路徑。迴避了串聯調節模式時中的電晶體Q4的高溫化。
尚且,上述的實施例中,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中,關於透過電感L1及L2連接用於連接試驗對象的電池BT的正側輸出端子TM0及負側輸出端子TM1以及橋式電路(Q1~Q4)之間,是可以省略任意其中一方的電感。
圖9為表示有鑑於所述之點而為之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變形例之電路圖。尚且,在圖9表示的構成下,除了省略掉連接在橋式電路(Q1~Q4)的接點n12(橋式電路的第2連接點)與負側輸出端子TM1之間的電感L2及短路開關SW2之特點,其他的構成與圖1表示的相同。
以上,如詳述般,充放電試驗裝置100具備:用於連接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之第1及第2輸出端子、以下般的橋式電路、充放電電流路徑、電容、及控制該橋式電路之控制部。
亦即,橋式電路乃是,透過第1連接點(n11)相互地串聯連接之第1切換元件(Q1)及第2切換元件(Q2)、以及透過第2連接點(n12)相互地串聯連接之第3切換元件(Q3)及第4切換元件(Q4)係在電源線(n0)及接地線(n1)間並聯連接者。充放電電流路徑係包含分路電阻(SR)及第1電感(L1),從第1的連接點(n11)經過第1輸出端子(TM0)及第2輸出端子(TM1)一直到第2連接點(n12)為止。電容(C1)連接在第1及第2輸出端子間。控制部(22)係接受指定第1模式(切換模式)或是第2模式(串聯調節模式)之模式訊號(MOD),根據該模式訊號,控制第1~第4切換元件。亦即,控制部係在模式訊號表示為第1模式的情況下,把使第1及第4切換元件、以及第2及第3切換元件交互開啟及關閉之2值的開關輸出控制訊號供給到第1~第4切換元件各個的控制端子(閘極),藉此,使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充放電。
另一方面,在模式訊號表示為第2模式的情況下,控制部係把第3切換元件設定成關閉狀態、把第4切換元件設定成開啟狀態,並且,不用使第1及第2切換元件開啟或是關閉之切換控制,把讓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訊號供給到第1及第2切換元件。亦即,控制部係不用使在充電控制時對第1切換元件、在放電控制時對第2切換元件流動的電流開啟或是關閉之切換控制,而是以把使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連續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施加到第1及第2切換元件的方式,使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充放電。
經由所述之構成,在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為高輸出(數百伏特)型的情況下,以第1模式(切換模式)切換控制橋式電路的各切換元件(Q1~Q4)。尚且,以第1模式控制橋式電路的話,伴隨切換動作產生的漣波或雜訊重疊到充電電流及放電電流。但是,在以高輸出型的二次電池為試驗對象的情況下,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為大的緣故,佔其電流的大小之漣波或雜訊的比例是為微量。因此,不會發生根據檢測出的充電電流或是放電電流而招致可靠性的下降,可以進行充放電特性的評量。
另一方面,在成為試驗對象的二次電池(BT)為低輸出(數伏特~數十伏特)型的情況下,以第2模式(串聯調節模式)控制橋式電路(Q1~Q4)。亦即,在第2模式,以為了使流動在第1切換元件(Q1)或是第2切換元件(Q2)之電流上下且徐徐地變化而控制第1及第2切換元件的方式,不用如上述般的切換動作,而是以串聯調節方式進行動作的緣故,所以產生的漣波或是雜訊實質上為零。
因此,根據有關本發明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即便對高輸出型及低輸出型之任一種二次電地,可以進行可靠性高的充放電特性的評量。
尚且,在上述的實施例中,作為第1~第4切換元件而使用電晶體,但是,至少第1及第2切換元件(Q1,Q2)為電晶體的話,第3及第4切換元件為繼電器也是可以的。
22:控制部 100:充放電試驗裝置 B1:直流電源 BT:電池 L1,L2:電感 Q1~Q4:電晶體 SR:分路電阻 SEL:選擇器 SW1,SW2:短路開關 TM0,TM1:輸出端子
[圖1]有關本發明的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構成的其中一例之方塊圖。 [圖2]表示切換模式下的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動作之時序圖。 [圖3]表示在切換模式(充電行程)中,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流動的充電電流的路徑之圖。 [圖4]表示在切換模式(放電行程)中,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流動的放電電流的路徑之圖。 [圖5A]表示在串聯調節模式(充電行程)中,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動作之時序圖。 [圖5B]表示在串聯調節模式(放電行程)中,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動作之時序圖。 [圖6]表示在串聯調節模式(充電行程)中,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流動的充電電流的路徑之圖。 [圖7]表示在串聯調節模式(放電行程)中,在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內部流動的放電電流的路徑之圖。 [圖8]表示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構成的另一例之方塊圖。 [圖9]表示充放電試驗裝置100的構成的變形例之方塊圖。
21:DC偏壓電源部
22:控制部
100:充放電試驗裝置
B1:直流電源
BT:電池
C1:平滑用的電容
g1:g4:控制訊號
ga1,ga2:類比輸出控制訊號
GND:接地電位
L1,L2:電感
MOD:模式訊號
n0:電源線
n1:接地線
n11,n12:接點
Q1~Q4:電晶體
SEL:選擇器
SR:分路電阻
SW1,SW2:短路開關
TM0,TM1:輸出端子
VDD:電源電位
-Vm:負極性偏壓電位

Claims (8)

  1. 一種對二次電池進行充放電試驗之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具有:第1及第2輸出端子,其係連接前述二次電池的兩端;橋式電路,其係透過第1連接點相互串聯連接之第1及第2切換元件、以及透過第2連接點相互串聯連接之第3及第4切換元件係在電源線及接地線間並聯連接;充放電電流路徑,其係包含分路電阻及第1電感,從前述第1連接點經過前述第1輸出端子及前述第2輸出端子一直到前述第2連接點;電容,其係連接在前述第1及第2輸出端子間;以及控制部,其係接受指定第1或是第2模式之模式訊號,根據前述模式訊號來控制前述第1~第4切換元件;前述控制部,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1模式的情況下,為了使前述第1及第4切換元件、以及前述第2及第3切換元件交互開啟及關閉而控制前述第1~第4切換元件,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實施把前述第3切換元件控制成關閉狀態、把前述第4切換元件控制成開啟狀態,並且,在充電控制時對前述第1切換元件、在放電控制時對前述第2切換元件使閘極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連續上下變化之控制。
  2. 如請求項1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前述第1電感連接在前述充放電電流路徑中的前述第1 連接點及前述第1輸出端子間;前述充放電電流路徑包含:連接在前述第2連接點及前述第2輸出端子間之第2電感。
  3. 如請求項1或是2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前述第1及第2切換元件為電晶體;前述控制部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把讓前述第1切換元件或是前述第2切換元件的閾值電壓以上的類比電壓上下變化之類比輸出控制訊號供給到前述第1及第2切換元件的控制端子。
  4. 如請求項2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還包含:連接到前述第1電感的兩端之第1短路開關;以及連接到前述第2電感的兩端之第2短路開關;前述控制部,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1模式的情況下,把前述第1及第2短路開關一起設定成關閉狀態,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已把前述第1及第2短路開關設定成開啟狀態,來使前述第1電感的兩端短路,並且使前述第2電感的兩端短路。
  5. 如請求項1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前述第1~第4切換元件之各個係具有第1及第2訊號端,乃是把與被供給到本身的控制端子之控制訊號相應之電流流動到前述第1及第2訊號端間之電晶體, 前述第1切換元件的前述第2訊號端與前述第2切換元件的前述第1訊號端連接到前述第1連接點,前述第3切換元件的前述第2訊號端與前述第4切換元件的前述第1訊號端連接到前述第2連接點。
  6. 如請求項5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及第3切換元件各個的前述第1訊號端連接有前述電源線,在前述第4切換元件的前述第2訊號端連接有前述接地線;充放電試驗裝置更包含:直流電源,其係在前述接地線連接正極端子;以及選擇器,其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1模式的情況下,把前述第2切換元件的前述第2訊號端連接到前述接地線,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前述第2切換元件的前述第2訊號端連接到前述直流電源的負極端子。
  7. 如請求項6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前述直流電源係於伴隨前述第2切換元件的開啟阻抗值、第1的電感的阻抗值、前述分路電阻的阻抗值及配線阻抗的阻抗值之電壓下降份,產生具有加上了規定的裕度電壓之電壓值之直流電壓。
  8. 如請求項5~7中任1項的充放電試驗裝置,其中,更包含:第3短路開關,其係連接到前述第4切換元件的前述第1訊號端及前述第2訊號端; 前述控制部,係在前述模式訊號表示為前述第2模式的情況下,把前述第3短路開關設定成開啟狀態,藉此,使前述第4切換元件的前述第1訊號端及前述第2訊號端間短路。
TW110137924A 2020-12-16 2021-10-13 充放電試驗裝置 TWI782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8863 2020-12-16
JP2020208863A JP7025057B1 (ja) 2020-12-16 2020-12-16 充放電試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722A TW202225722A (zh) 2022-07-01
TWI782748B true TWI782748B (zh) 2022-11-01

Family

ID=81124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924A TWI782748B (zh) 2020-12-16 2021-10-13 充放電試驗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4047446A4 (zh)
JP (1) JP7025057B1 (zh)
KR (1) KR20220093374A (zh)
CN (1) CN115039329A (zh)
CA (1) CA3163916C (zh)
TW (1) TWI782748B (zh)
WO (1) WO202213073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03860A1 (en) * 2012-06-01 2014-04-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and battery charger using the same
JP2015045553A (ja) * 2013-08-28 2015-03-12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を備える二次電池の充放電装置
US20150214847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Hitachi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td. Dc-dc converter, secondary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c-dc converter
CN106972603A (zh) * 2017-05-11 2017-07-21 湖南大学 一种采用高频链矩阵变换器的v2g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49379A (zh) * 2019-12-23 2020-04-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充放电式dc-dc变换电路及其充放电系统
US20200313441A1 (en) * 2019-03-26 2020-10-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Bidirectional on-board charg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0533B2 (ja) * 1993-10-29 1997-11-19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蓄電池充放電電源装置
US7508176B2 (en) * 2004-05-14 2009-03-24 O2Micro International Limited Controller for a DC to DC converter having linear mode and switch mode capabilities
JP200612187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Sony Corp 充電回路
US7498769B1 (en) * 2005-03-04 2009-03-03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ual mode battery charger with linear and switched control modes based on operating conditions
JP2008035620A (ja) * 2006-07-28 2008-02-14 Fujitsu Access Ltd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US20080258687A1 (en) * 2007-04-17 2008-10-23 Advanced Analogic Technologies, Inc. High Efficiency PWM Switching Mode with High Accuracy Linear Mode Li-Ion Battery Charger
US9716403B2 (en) * 2008-11-25 2017-07-25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Battery charger circuit for changing between modes during operation based on temperature and battery voltage and method therefor
JP5250818B1 (ja) 2012-05-22 2013-07-31 東洋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フルブリッジ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3020577B3 (de) * 2013-12-13 2015-02-19 Micronas Gmbh Spannungsregl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03860A1 (en) * 2012-06-01 2014-04-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and battery charger using the same
JP2015045553A (ja) * 2013-08-28 2015-03-12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を備える二次電池の充放電装置
US20150214847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Hitachi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td. Dc-dc converter, secondary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c-dc converter
CN106972603A (zh) * 2017-05-11 2017-07-21 湖南大学 一种采用高频链矩阵变换器的v2g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200313441A1 (en) * 2019-03-26 2020-10-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Bidirectional on-board charg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1049379A (zh) * 2019-12-23 2020-04-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充放电式dc-dc变换电路及其充放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5057B1 (ja) 2022-02-24
CN115039329A (zh) 2022-09-09
CA3163916A1 (en) 2022-06-23
KR20220093374A (ko) 2022-07-05
CA3163916C (en) 2024-02-13
EP4047446A4 (en) 2023-12-27
JP2022095502A (ja) 2022-06-28
WO2022130735A1 (ja) 2022-06-23
EP4047446A1 (en) 2022-08-24
TW202225722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44367B1 (ko) 충방전 장치의 전원장치
US7498784B2 (en) Average current detector circuit
US10554137B2 (en) DC/DC converter
JP4356749B2 (ja) 蓄電器制御装置
US6548966B2 (en) Discharge lamp lighting device
TWI511437B (zh) 功率元件驅動器失效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
JPH089655A (ja) 低圧蛍光ランプのためのスイッチング制御回路と制御装置
JP2010130786A (ja) パワースイッチング素子の駆動回路
CN101361268B (zh) 定时器电路和方法
TWI782748B (zh) 充放電試驗裝置
JP4880630B2 (ja) Dc/dc電力変換装置
US20240219469A1 (en) Charge and discharge testing device
JP6962308B2 (ja) ゲート駆動回路
JP3713828B2 (ja) 充電方法、充電装置及び充電制御回路
JP5429656B1 (ja) 直流電源装置
US10263540B2 (en) Suppression of a DC component in a transformer of a voltage converter
TWI805407B (zh) 能減弱振鈴的升降壓切換式電源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JP6075089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S5932226Y2 (ja) 周波数変換装置におけるゲ−ト・ドライブ装置
CN111884288A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开关的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JP2009165322A (ja) 電源装置
JPH0591720A (ja) 高速スイツチング回路の電源回路
JPH10253724A (ja) 電池放電特性測定方法および電池放電特性測定用試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