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1711B -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 Google Patents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1711B
TWI781711B TW110128812A TW110128812A TWI781711B TW I781711 B TWI781711 B TW I781711B TW 110128812 A TW110128812 A TW 110128812A TW 110128812 A TW110128812 A TW 110128812A TW I781711 B TWI781711 B TW I7817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sion base
devices
transceiver circuit
node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8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1021A (zh
Inventor
彭祖乙
劉昌德
崔正鋼
Original Assignee
東碩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碩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碩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1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1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1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171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82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 G06F21/85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e.g. bus-connected or in-lin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7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locating or positioning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1Access control lists [AC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4Grouping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5Multiple levels of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rket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內容揭露一種管理系統,包含存取點、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及後台伺服器。每一擴充基座裝置包含介面、感測器、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無線網路收發電路及控制電路。介面用以耦接電子裝置。感測器用以量測數值。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用以對其他擴充基座裝置接收及傳送資料。無線網路收發電路用以對存取點接收及傳送資料。後台伺服器通訊連接至存取點及擴充基座裝置中的一者以上。擴充基座裝置相互通訊連接以形成網狀網路。

Description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本案係關於一種管理系統及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包含存取點、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及後台伺服器的管理系統及方法。
關於工作場域之管理,現代經營者有各種不同的需求,例如將公司的所有電腦連網並達成有效率的資料傳輸、記錄人員的出勤情形以及防止公司機密被員工以電子裝置攜出等。此些需求通常需透過不同的裝置來分別實現,而無法僅以單一裝置來幫助經營者管理公司。
本揭示內容之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管理系統,包含存取點以及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存取點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每一者包含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及控制電路。介面用以耦接一或複數個電子裝置。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 定對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其他者接收及傳送資料。無線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對存取點接收及傳送資料。控制電路耦接至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無線網路收發電路。其中,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用以透過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相互通訊連接以形成網狀網路,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第一者透過網狀網路自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或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接收資料,並傳送接收的資料至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第二者。
本揭示內容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擴充基座裝置,用以形成網狀網路。擴充基座裝置包含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及控制電路。介面用以耦接一或複數個電子裝置。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對至少一或複數個其他擴充基座裝置接收及傳送資料。無線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對存取點接收及傳送資料。控制電路耦接至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無線網路收發電路。其中,擴充基座裝置用以透過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通訊連接至少一額外擴充基座裝置以形成網狀網路,擴充基座裝置透過網狀網路自介面、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或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接收資料,並傳送接收的資料至至少一額外擴充基座裝置。
本揭示內容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以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網狀網路由擴充基座裝置所形成。伺服器用以透過網狀網路傳送選定訊號至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 的至少一者,以選定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為至少一匯集節點。其中當至少一匯集節點的控制電路傳送啟動訊號至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時,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通訊連接至存取點。
本揭示內容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以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網狀網路由擴充基座裝置所形成。伺服器用以透過網狀網路傳送分組訊號至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以將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分入複數個群組中。複數個群組的每一者具有少於N值的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
為使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符號之說明如下:
100:管理系統
110:擴充基座裝置
110a、110b、110c、110d、110e、110f、110g、110h、110i、110j、110k:擴充基座裝置
112:介面
114:感測器
116:集線器控制器
118: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
119:物聯網收發電路
120:後台伺服器
1200:管理系統
1210:電子裝置
1220:主機
1300:管理方法
200:管理系統
400:管理系統
600:管理系統
600’:管理系統
610:電子裝置
612:模組板
620:信標標籤裝置
622:無線通訊晶片
624:處理器
626:近距感測器
800:管理系統
AP:存取點
AS0:啟動訊號
WSN1: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
WSNN: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
BS0:信標訊號
BUD:建築物
CS0:簽到簽退訊號
CTC1:控制電路
CTCN:控制電路
DS0:驅動訊號
FLN:第N樓層
FLN+1:第N+1樓層
G1:群組
G2:群組
GS0:分組訊號
HBN:匯集結點
RD0:結果資料
S510、S512、S520、S522、S530、S540、S550、S560:步驟
S902、S904、S906、S908:步驟
S1002、S1004、S1006、S1008、S1010:步驟
S1102、S1104、S1106、S1108、S1110:步驟
S1302、S1304、S1305、S1306、S1308、S1310、S1312:步驟
SD0:發送距離
SG0:訊號
SS0:選定訊號
TAB1、TAB2、TAB3、TAB4、TAB5、TAB6:桌位
TD0:類型資料
WFT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
WFTN:無線網路收發電路
為使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3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多個擴充基座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第4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第6A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 圖。
第6B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信標標籤裝置的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9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第10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第11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第12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第13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下列係舉實施例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但所提供之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所涵蓋的範圍,而結構運作之描述非用以限制其執行順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組合之結構,所產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裝置,皆為本揭露所涵蓋的範圍。另外,圖示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 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或相似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在全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之用詞(terms),除有特別註明除外,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此揭露之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
此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此外,本文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相關列舉項目中一或多個項目的任意一個以及其所有組合。
於本文中,當一元件被描述為係『連接』、『耦接』或『電性連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為直接連接、直接耦接或直接電性連接至該另一元件,亦可為該二元件之間有一額外元件存在,而該元件間接連接、間接耦接或間接電性連接至該另一元件。然而,當一元件被描述為係『直接連接』、『直接耦接』或『直接電性連接』至另一元件時,該二元件應被理解為其中是沒有額外元件存在的。此外,當一元件被描述為係『連線』、『通訊連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為透過其他元件而間接與另一元件進行有線與/或無線通訊,亦可為一元件無須透過其他元件而實體連接至另一元件。此外,雖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語描述不同元件,該用語僅是用以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本揭示內容之一些實施例可以用在工作場域的管理,例如可以管理辦公室人員的出勤狀況或資訊安全設定等。請參照第1圖。第1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100的示意圖。建築物BUD為用作工作場域的建築物,在建築物BUD中具有多個樓層,第1圖中僅繪示第N樓層FLN及第N+1樓層FLN+1作為例示,各樓層中分別包含多個桌位用以讓員工辦公,例如第N樓層FLN包含桌位TAB4~TAB6,第N+1樓層FLN+1包含桌位TAB1~TAB3。應注意的是,第1圖中的樓層數量及桌位數量並非意欲限制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而僅為例示性質。
於一些實際例子中,員工辦公可能會攜帶個人的筆記型電腦至公司,惟當員工於桌位辦公時可能有使用多個或較大螢幕的需求,或需要連結至公司內部區域網路、連接到網際網路、投影到大螢幕、連接電源、或需要進行出勤簽到,而透過一個多功能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安裝在員工的桌位上即可將筆記型電腦的畫面輸出至另一螢幕,亦可滿足員工連結公司網路、出勤簽到或簽退以及座位管理等需求。因此,在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中,桌位TAB1~TAB6上具有擴充基座裝置110。為了使員工電腦連網,各個桌位的擴充基座裝置110間彼此必須能相互通訊連接,且擴充基座裝置110亦須能夠連接至外部的網際網路,以下實施例將詳細說明如何在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之間形成網狀網路以及對外連線。
本揭示內容揭露一種管理系統。請參照第2圖,第2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例之管理系統200的示意圖。管理系統200包含存取點AP、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110及後台伺服器120。存取點AP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擴充基座裝置110包含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及控制電路CTC1。
介面112用以耦接一個以上的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裝置、顯示器、滑鼠、耳機、行動電話及/或鍵盤等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面112為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及/或顯示器介面(例如HDMI或DP)。本揭示內容將於後續實施例中再詳細說明介面112。感測器114用以量測數值,例如網路流量、電流及/或接收訊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強度,以量測桌位的網路流量或用電量或讓員工進行簽到及簽退。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器114為網路流量計數器、電流感測計及/或無線射頻辨識讀卡機。本揭示內容將於後續實施例中再詳細說明感測器114。
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收發電路WSN1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對其他擴充基座裝置110接收及傳送資料,舉例來說,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可以是藍芽(Bluetooth)通訊電路、低功率藍芽(Bluetooth Low Energy,BLE)通訊電路、Zigbee或Thread通訊電路。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對存取點AP接收及傳送資料,於一些實施例中,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可以採用Wi-Fi無線網路協定,於一些實施例中,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待機與進行通訊時的耗電量低於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較適合維持長時間連線用以在較近距離內傳輸較低頻寬的封包,另一方面,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進行通訊時的傳輸距離與傳輸速度高於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較適合在較遠距離傳輸較高頻寬的封包。控制電路CTC1耦接至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及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控制電路CTC1用以接收並處理擴充基座裝置110中其他元件的訊號,並對其他元件發出指令以進行特定操作。在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CTC1為處理器。在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CTC1及其他元件實施於一不同於擴充基座裝置的裝置中,而仍能執行本揭示內容所揭露之功能。
在一實施例中,管理系統200適用於管理或控制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請參照第3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的架構示意圖。第3圖之實施例中包含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且每個擴充基座裝置110皆包含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及控制 電路CTC1。
關於管理系統200的資料傳輸,請再參照第2圖。在管理系統200中,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各自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彼此相互通訊連接,以形成網狀網路(mesh network)。網狀網路為將擴充基座裝置110或節點連結在一起的網路,並在所連結的節點中形成多個資訊傳輸路徑,藉此提升網路在有節點或其連結失效時的韌性(resilience)。在一完全網狀網路(full mesh network)中,每一節點皆直接連結至其他所有節點。在部分網狀網路(partial mesh network)中,一節點僅直接連結至一些節點。在一些情況下,一節點欲將資料傳送至一特定節點,其間必得先經過另一節點。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此網狀網路可進行資料傳輸。後台伺服器120通訊連接至存取點AP及擴充基座裝置110中的一者以上。詳細言之,後台伺服器120通訊連接至至少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後台伺服器120即能先將資料或訊號傳輸至該台擴充基座裝置110,再透過該台擴充基座裝置110與其他擴充基座裝置110間形成的網狀網路,來傳輸訊號或資料至網狀網路所連結的擴充基座裝置110。
在實際操作上,擴充基座裝置110先透過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及/或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自另一裝置接收資料,再根據資料傳輸目的地,透過網狀網路或無線網路,進行資料傳輸。 若資料傳輸目的地為擴充基座裝置110間形成的網狀網路所涵蓋,則透過即可將資料傳輸至目的地。若資料傳輸目的地不為網狀網路所涵蓋,此時後台伺服器120發送選定訊號SS0至其中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以選定該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匯集節點(hub node),該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轉傳選定訊號SS0至控制電路CTC1,控制電路CTC1發送啟動訊號AS0至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啟動該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網路,使該擴充基座裝置110通訊連接至存取點AP。如此一來,網狀網路中的資料能夠先透過網狀網路傳輸至匯集結點,匯集結點再透過無線網路傳輸至存取點AP,以將資料傳輸至網狀網路以外的目的地。關於管理系統200的資料傳輸方式,將以實施例於後詳細說明。
以上為管理系統200中資料傳輸的簡單說明,以下進一步說明如何結合網狀網路及無線網路進行資料傳輸。請參照第4圖。第4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400的示意圖。管理系統400包含兩個群組G1及G2、後台伺服器120以及存取點AP。後台伺服器120以及存取點AP的功能及操作與第1圖實施例中的後台伺服器120及存取點AP相同,可參照前述說明。在一實施例中,管理系統400包含複數個存取點AP。群組G1包含28個擴充基座裝置110,其中包含擴充基座裝置110a、110b、110c、110d、110e、110f及110g。群組G2包含20 個擴充基座裝置110,其中包含擴充基座裝置110h、110i、110j及110k。第4圖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的功能及操作與第2圖實施例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相同且同樣具有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控制電路CTC1及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可參照前述說明。
在一實施例中,群組G1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通訊連接而形成一網狀網路,群組G2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通訊連接而形成另一網狀網路,後台伺服器120與群組G1的網狀網路及群組G1的網狀網路相連,將分組訊號GS0透過此二網狀網路發送至所有的擴充基座裝置110,以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入群組G1及G2中。在一實施例中,群組G1、G2皆具有少於N值的擴充基座裝置110,換言之,後台伺服器120根據預定的N值發送分組訊號GS0並對擴充基座裝置110進行分組,當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總數超過N時,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成不同群組,以利後續之資料傳輸。舉例來說,在第4圖的實施例中,總共有48個擴充基座裝置110,若N值被設定為29,後台伺服器即根據N值發送分組訊號GS0,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成群組G1(包含28個擴充基座裝置110)及群組G21(包含20個擴充基座裝置110),且群組G1及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數量皆少於N值,而不會再進一步分組。
在一實施例中,後台伺服器120是根據一空間資 料庫產生分組訊號GS0,空間資料庫中包含所有擴充基座裝置110間的距離及角度資料。換言之,後台伺服器120根據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相對位置及角度決定應將哪些擴充基座裝置110分入同一群組中。如在第4圖的實施例中,群組G1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彼此鄰近,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彼此鄰近,群組G1的擴充基座裝置110與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間則距離較遠。
在一實施例中,在管理系統400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入群組G1、G2後,後台伺服器120透過群組G1、G2的網狀網路發送選定訊號SS0至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以選定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匯集結點HBN,用以接收各群組中的資料並連接至存取點AP,以透過無線網路進行網狀網路外的資料傳輸。詳細而言,後台伺服器120將選定訊號SS0發送至群組G1中的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及群組G2中的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群組G1及G2的網狀網路發送選定訊號SS0至所有的擴充基座裝置110,而當被選定為匯集結點HBN的擴充基座裝置110接收到選定訊號SS0時,其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將選定訊號SS0轉傳至控制電路CTC1,控制電路CTC1發送啟動訊號AS0至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開啟被選定為匯集結點HBN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網路,進而與存取點AP連線。
舉例而言,在第4圖的實施例中,群組G1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e、110f被選為匯集節點HBN而與存取 點AP通訊連接,群組G2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i、110j被選為匯集節點HBN而與存取點AP通訊連接。在一實施例中,匯集節點HBN是由後台伺服器120利用演算法根據每一擴充基座裝置110所接收無線訊號的強度及轉傳次數所自動選定,換言之,後台伺服器120根據每一擴充基座裝置110在進行資料傳輸期間所接收的訊號強度,以及將資料自該擴充基座裝置110傳送至另一擴充基座裝置110所需經過的轉傳次數,決定應以各群組中的哪些擴充基座裝置110來作為匯集節點HBN,以使資料傳輸具有足夠強度之訊號,及/或減少資料傳輸期間的轉傳次數。
以下說明管理系統400的資料傳輸模式。在一實施例中,於管理系統400中,資料須從群組G1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a發送至群組G2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如第4圖所示,擴充基座裝置110a先發送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d,擴充基座裝置110d再轉傳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f,擴充基座裝置110f再發送資料至存取點AP,存取點AP透過無線網路將資料傳送至群組G2中的匯集結點HBN(即擴充基座裝置110i或擴充基座裝置110j),利用群組G2的網狀網路將資料發送至目的地。於此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d作為轉傳結點(relay node)而用以接收並轉傳來自擴充基座裝置110a的資料,使資料進一步往資料目的地傳輸,擴充基座裝置110f為群組G1的匯集結點HBN而用以匯集群組G1的資料並發送至存取點AP。
在一實施例中,於管理系統400中,資料須從群組G1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b發送至群組G2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如第4圖所示,擴充基座裝置110b先發送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c,擴充基座裝置110c再轉傳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e,擴充基座裝置110e再發送資料至存取點AP,存取點AP透過無線網路將資料傳送至群組G2的網狀網路。於此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c作為轉傳結點而用以接收並轉傳來自擴充基座裝置110b的資料,擴充基座裝置110e為匯集結點HBN而用以匯集群組G1的資料並發送至存取點AP。雖然在群組G1中擴充基座裝置110e及擴充基座裝置110f皆為匯集結點HBN,不過由於擴充基座裝置110c與擴充基座裝置110e的距離較近,因此擴充基座裝置110c透過擴充基座裝置110e將資料傳輸至存取點AP,而不如前一實施例是透過擴充基座裝置110f將資料傳輸至存取點AP。
在一實施例中,於管理系統400中,資料須從群組G1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g發送至群組G2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如第4圖所示,擴充基座裝置110g先發送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e,擴充基座裝置110e再發送資料至存取點AP,存取點AP透過無線網路將資料傳送至群組G2的網狀網路。於此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g直接將資料發送至作為匯集結點HBN的擴充基座裝置110e,而不如前二實施例須透過轉傳節點將資料發送至群組G1中的匯集結點HBN。
在一實施例中,於管理系統400中,資料須從群組G1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發送至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h,當存取點AP自群組G1的匯集結點HBN接收資料後,存取點AP透過無線網路發送至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i,擴充基座裝置110i再將資料發送至擴充基座裝置110h。於此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i的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為開啟狀態而作為匯集結點HBN,故可透過無線網路對存取點AP接收資料,亦可透過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對擴充基座裝置110h發送資料。
在一實施例中,於管理系統400中,資料須從群組G1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發送至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k,當存取點AP自群組G1的匯集結點HBN接收資料後,存取點AP透過無線網路發送至群組G2的擴充基座裝置110j,擴充基座裝置110j再將資料發送至擴充基座裝置110k。於此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j的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為開啟狀態而作為匯集結點HBN,故可透過無線網路對存取點AP接收資料,亦可透過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對擴充基座裝置110k發送資料。雖然在群組G2中擴充基座裝置110i及擴充基座裝置110j皆為匯集節點HBN,不過由於擴充基座裝置110j與擴充基座裝置110k的距離較近,因此存取點AP將資料傳送至擴充基座裝置110j,而不如前一實施例將資料傳送至擴充基座裝置110i。
在一實施例中,若匯集節點HBN的數量小於最少匯集節點數,後台伺服器120再選定一個以上的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舉例來說,若最少匯集結點數設定為3,群組G1、G2每一者中的匯集節點HBN數量少於最少匯集節點數,此時後台伺服器120透過分別連結群組G1及G2中的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而透過群組G1及G2的網狀網路發送選定訊號SS0至管理系統400中的所有擴充基座裝置110,以於群組G1及G2中分別再選出一台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
在一實施例中,若匯集節點HBN的任一者具有大於傳輸門檻值的傳輸負載,後台伺服器120再選定一個以上的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舉例來說,當擴充基座裝置110e、110f、110i及110j中的任一者的傳輸附載超過預設的傳輸門檻值時,將此情形透過群組G1及G2的網狀網路傳送至後台伺服器120,後台伺服器120透過群組G1及G2的網狀網路發送選定訊號SS0以選定一個或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直到匯集節點HBN的傳輸負載不再大於傳輸門檻值。
綜上所述,利用如第2圖或第3圖實施例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並透過如第4圖實施例所示的資料傳輸方式,可根據資料傳輸發送地及目的地採用網狀網路或無線網路來進行資料傳輸,達到有效率的傳輸。
本揭示內容亦揭露一種網狀網路控制方法。請同時參照第4圖及第5圖。第5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的流程圖。在一實施例中,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包含步驟S510及S512,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先判斷是否有已建立的空間資料庫(即步驟S510),若否,則以節點間的距離及角度資料建立空間資料庫(即步驟S512),其中空間資料庫用以將節點分入群組。以第4圖的實施例舉例說明,後台伺服器120先判斷是否已有空間資料庫,若否,則後台伺服器120透過擴充基座裝置110間的網狀網路接收擴充基座裝置110間的距離及角度資料並建立空間資料庫,以利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入群組中。
在一實施例中,當已有空間資料庫用以將節點分入不同群組時,判斷節點的數量是否小於一預定的最少數量N值(即步驟S520),若否,則將該些節點分入複數個群組中(即步驟S522),其中每一群組具有少於N值的節點。換言之,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在步驟S520及S522根據預定的N值將節點分入不同群組,使每一群組的節點數量不超過N值。以第4圖的實施例舉例說明,在擴充基座裝置110被分為群組G1、G2之前,管理系統400中總共有四十八個擴充基座裝置110,當N值被設定為二十九時,由於擴充基座裝置110的數量並不小於N值,後台伺服器120即會透過網狀網路發送分組訊號GS0,將擴充基座裝置110分為兩個群組,且兩個群組中的擴充基座裝 置110的數量皆小於N值。在一實施例中,當後台伺服器120決定將哪些擴充基座裝置110分入同一個群組時,會依據先前實施例中的空間資料庫,根據擴充基座裝置110間的距離及角度資訊進行分組,如第4圖的實施例中將位置較近的擴充基座裝置110納入同一組別,而分成群組G1及G2。
承前實施例,若節點數量小於最少數量N值或在將節點分入不同群組後,根據無線訊號強度及訊號的轉傳次數,在群組的每一者中選定一個以上節點作為匯集節點(即步驟S530)。關於匯集節點之選定可參考前述第4圖實施例中匯集節點HBN之選定方式,亦即後台伺服器120發送選定訊號SS0以於群組G1及G2中選定匯集結點HBN。在一實施例中,選定節點作為匯集節點HBN是透過啟動每一節點的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來達成,例如在第2圖實施例中當後台伺服器120發送選定訊號SS0至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時,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將選定訊號SS0傳送至控制電路CTC1,控制電路CTC1發送啟動訊號AS0至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啟動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網路,使之作為匯集結點HBN。
承前實施例,接著,判斷在每一群組中匯集節點HBN的數量是否大於最少匯集節點數(即步驟S540),當匯集節點HBN的數量小於最少匯集節點數時,再選定節點中的一或多者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即第5圖中當 步驟S540判斷為是,則回到步驟S530再次選擇匯集節點HBN),其中最少匯集節點數為預先決定的群組中匯集節點數。以第4圖的實施例舉例說明,若最少匯集結點數設定為3,由於群組G1及G2中分別有兩個匯集結點HBN,後台伺服器120透過網狀網路發送選定訊號SS0,自群組G1及G2中分別再選出一個新的匯集結點HBN。
承前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當步驟S540判斷每一群組的匯集節點HBN數量大於最少匯集節點數時,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根據每一節點的轉傳次數,找出群組中的轉傳節點(即步驟S550)。以第4圖實施例為例,在擴充基座裝置110a傳送資料至存取點AP的路徑中,擴充基座裝置110a將資料傳至匯集結點HBN(即擴充基座裝置110f)之前尚須透過擴充基座裝置110d轉傳資料,擴充基座裝置110a此一資料發送地與匯集結點HBN間的節點即稱為轉傳結點,惟並非所有資料傳送路徑中皆有轉傳結點,例如擴充基座裝置110g傳送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e是資料發送地直接連接至匯集節點HBN,或擴充基座裝置110i傳送資料至擴充基座裝置110h是匯集結點HBN直接連接至資料目的地,皆不需透過轉傳節點的協助。
承前實施例,接著,在一實施例中,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包含判斷任一匯集節點HBN是否具有大於傳輸門檻值的傳輸負載(即S560),若是,再選定節點的一或多者作為新增的匯集節點HBN(即第5圖中當步驟S560 判斷為是,則回到步驟S530再次選擇匯集節點HBN)。換言之,若匯集節點HBN的傳輸負載超過傳輸門檻值,即依先前關於第4圖實施例之說明選定新的匯集節點HBN,以減輕匯集節點HBN的傳輸負載,直到各匯集節點HBN的傳輸負載不大於傳輸門檻值。
經過上述步驟,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即完成節點間網路之配置而適於進行資料傳輸。在一實施例中,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其中的N值、最少匯集節點數及/或傳輸門檻值,而重複進行對應之各步驟。
綜上所述,網狀網路控制方法500以步驟S510~S560決定網狀網路中節點的分組、選定節點作為匯集節點HBN以利資料傳輸、並於匯集節點HBN少於最少匯集節點數或匯集節點HBN的傳輸負載過大時加入新的匯集節點HBN,進而透過網狀網路及無線網路來達成有效率的資料傳輸。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系統。請參照第6A圖。第6A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600的示意圖。管理系統600包含信標標籤裝置620、擴充基座裝置110以及後台伺服器120。信標標籤裝置620包含無線通訊晶片622及處理器624。無線通訊晶片622用以發送信標訊號(Beacon Signal)BS0。擴充基座裝置110包含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及控制電路CTC1。介面112 用以耦接一或複數個電子裝置。感測器114用以接收信標訊號BS0。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接收及傳送資料。控制電路CTC1耦接至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及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後台伺服器120通訊連接至擴充基座裝置110。第6A圖實施例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及後台伺服器120,在結構上與前述第2圖實施例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及後台伺服器120相似,相似部分可參考先前段落之說明。在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CTC1及其他元件實施於一不同於擴充基座裝置的裝置中,而仍能執行本揭示內容所揭露之功能。
擴充基座裝置110可直接通訊連接至後台伺服器120,或透過網狀網路而經由其他台擴充基座裝置110而間接通訊連接至後台伺服器,可參本揭示內容前述關於網狀網路控制系統及方法之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如第6A圖所示,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另一擴充基座裝置110間接地連結至後台伺服器120。
以下進一步說明第6A圖的管理系統600。在第6A圖中,擴充基座裝置110置於桌位TAB1上,而有一使用者(例如公司員工、會議室預訂者或桌位預訂者)手持信標標籤裝置620接近桌位TAB1及擴充基座裝置110,其中第6A圖中的桌位TAB1及擴充基座裝置110係代表第1圖實施例中的桌位TAB1及擴充基座裝置110,換言 之,管理系統600是在如第1圖實施例的情境中執行,亦即使用者於用作工作場域的建築物中手持信標標籤裝置620接近桌位TAB1上的擴充基座裝置110而欲進行簽到或簽退動作。
請再參照第6A圖。信標標籤裝置620上的無線通訊晶片622會發出信標訊號BS0,當感測器114接收到信標訊號BS0時,感測器114將信標訊號BS0傳送至控制電路CTC1,由控制電路CTC1判斷信標訊號BS0的接受訊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其中信標強度門檻是由系統預先設定之值,在一實施例中,公司管理者透過後台伺服器120通訊連接擴充基座裝置110以設定信標強度門檻。若控制電路CTC1判定信標訊號BS0的接受訊號強度指標大於設定的信標強度門檻,控制電路CTC1傳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由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發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後台伺服器120。在一實施例中,如第6A圖所示,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另一被選為匯集節點的擴充基座裝置110間接地連接至後台伺服器120。在此實施例中,在擴充基座裝置110的控制電路CTC1傳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其自身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後,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透過兩個擴充基座裝置110間所形成的網狀網路傳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另一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接著,另 一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其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傳輸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後台伺服器120。後台伺服器120根據簽到簽退訊號CS0記錄該使用者簽到或簽退的時點。如此一來,使用者即藉由管理系統600完成一次的簽到或簽退。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模組板。請參照第6B圖,第6B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600’的示意圖。管理系統600’包含信標標籤裝置620、電子裝置610以及後台伺服器120。電子裝置610包含模組板612及介面112。模組板612包含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及控制電路CTC1。第6B圖所示實施例中的信標標籤裝置620、後台伺服器120、介面112、感測器114、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WFT1以及控制電路CTC1與第6A圖所示實施例中的對應者在功能上及操作上相同或相似。
在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10為物聯網裝置,模組板612用以插入電子裝置610中,自信標標籤裝置620接收信標訊號BS0,並直接或間接傳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後台伺服器120。換言之,當模組板612被插入電子裝置610中時,其致使電子裝置610能夠如同第6A圖所示實施例中的擴充基座裝置110一般執行簽到簽退之功能。在一實施例中,模組板612為卡片的形式,且設計為能夠透過介面112插入並連接電子裝置610。應注意的是,介 面112是存在於電子裝置610中,而不在模組板612上。
請再參照第6A圖。在一實施例中,管理系統600包含多個擴充基座裝置110(如第1圖的實施例),對不同擴充基座裝置110設定不同的信標強度門檻,以區分不同擴充基座裝置110所能判定的信標標籤裝置620。在一實施例中,信標訊號BS0包含使用者的識別碼,擴充基座裝置110包含使用者的預定座位資料,擴充基座裝置110先根據識別碼及預訂座位資料確認該座位為該使用者的預定座位,始進行後續簽到或簽退的判斷。
在一實施例中,信標標籤裝置620的無線通訊晶片622以特定的信標期間(beacon interval)定期發送信標訊號BS0。換言之,無線通訊晶片622每隔一段信標期間便發出一次信標訊號BS0,當無線通訊晶片622每次發出信標訊號BS0時,擴充基座裝置110的感測器114皆會接收信標訊號BS0,並對信標訊號BS0判斷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若是,將簽到簽退訊號CS0發送至後台伺服器120。在一實施例中,無線通訊晶片622以低功率定期發送信標訊號BS0。在以上二實施例中,由於無線通訊晶片622會定期發送信標訊號BS0,公司管理者可透過後台伺服器120接收一連串的簽到簽退訊號CS0,進一步確認使用者於特定時點或期間是否在位,以利掌握人員狀況。換言之,在一實施例中,於使用者簽到後(即擴充基座裝置110判斷信標訊號BS0大於信標強度門檻後),信標標籤裝置620綁定於擴充基座裝置110,而擴充基座裝置 110定期判斷信標訊號BS0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若是,則判定對應擴充基座裝置110的座位為佔用(occupancy)狀態。在一實施例中,信標標籤裝置620綁定於擴充基座裝置110後,若擴充基座裝置110在預定的時間內沒有偵測到大於信標強度門檻的信標訊號BS0,則擴充基座裝置110判定該座位為自動簽退(auto check-out)。
在一實施例中,信標標籤裝置620進一步包含近距感測器。請同時參照第6A圖及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信標標籤裝置620的示意圖,第7圖的上方為第6A圖中擴充基座裝置110的一部份,由於第7圖係為了顯示擴充基座裝置110與信標標籤裝置620的相對位置,故僅簡單繪示擴充基座裝置110於圖中。在第7圖的實施例中,信標標籤裝置620除包含無線通訊晶片622及處理器624外,尚包含近距感測器626。當近距感測器626在發送距離SD0內(即第7圖中以近距感測器626為中心並以發送距離SD0為半徑所構成的圓形灰階區域中)感測到擴充基座裝置110時,近距感測器626發送驅動訊號DS0至處理器624,處理器624驅動無線通訊晶片622以發送信標訊號BS0。換言之,無線通訊晶片622並非持續或定期發送信標訊號BS0,而僅在近距離感測到擴充基座裝置110時始發出信標訊號BS0。
請再參照第6A圖。在一實施例中,信標標籤裝置620進一步包含發送鍵,當使用者按下信標標籤裝置620上的發送鍵時,無線通訊晶片622發送信標訊號BS0。於 此實施例中,由於無線通訊晶片622僅在發送鍵按下時才會發送信標訊號BS0,可減低信標標籤裝置620的電力消耗。
在一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進一步包含啟動鍵,用以啟動感測器114。詳細而言,當按下啟動鍵時,感測器114在一定時間內為啟動狀態,感測器114在特定時間內能夠感測信標訊號BS0。於此實施例中,由於感測器114僅在啟動鍵按下時才會接收信標訊號BS0,可降低感測器114的電力消耗。
在一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進一步包含顯示螢幕。顯示螢幕耦接至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顯示螢幕顯示擴充基座裝置110所在的桌位的資訊。後台伺服器120直接或間接傳送該桌位的資訊(下稱桌位資訊)至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傳送桌位資訊至顯示螢幕。桌位資訊包含簽到或預定該桌位者之姓名、桌位編號及/或桌位的可使用性(availability)。在一實施例中,顯示螢幕基於該桌位不整潔或其他因素,例如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顯示為不可使用。在一實施例中,桌位資訊包含桌位的位置、現在時點及/或桌位的網路連線狀態。在一實施例中,桌位資訊透過後台伺服器120設定。
承前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桌位資訊進一步包含二維條碼(two-dimensional barcode),二維條碼用以協助使用者簽到或簽退。在一實施例中,二維條碼為快 速反應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QR code)。詳細而言,當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例如行動電話)掃描二維條碼時,行動裝置將傳輸資料至後台伺服器120,後台伺服器120將回應於該資料執行簽到或簽退。
以下進一步說明以上實施例的實際操作情形。請同時參照第1圖及第8圖。第8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800的示意圖。第8圖實施例的桌位TAB1及TAB2與第1圖實施例的桌位TAB1及TAB2相同,代表用作工作場域的建築物中的兩個桌位,且其上皆有擴充基座裝置110。若桌位TAB1及TAB2上擴充基座裝置110的信標強度門檻設定為相同大小,當較靠近桌位TAB1的信標標籤裝置620發出信標訊號BS0時,桌位TAB1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因接收到大於信標強度門檻的信標訊號BS0,發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後台伺服器120;相反地,信標標籤裝置620與桌位TAB2上的擴充基座裝置110具有較遠的距離,因此桌位TAB2上擴充基座裝置110接收到的信標訊號BS0並未具有大於信標強度門檻的強度,故桌位TAB2上擴充基座裝置110不會發送簽到簽退訊號CS0至後台伺服器120。於此情形,持有信標標籤裝置620的使用者即完成了桌位TAB1的簽到或簽退,而不會對桌位TAB2進行簽到或簽退。
綜上所述,在以上實施例中,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感測器114可接收來自信標標籤裝置620的信標訊號BS0,並以控制電路CTC1判斷信標訊號BS0的接收訊 號強度指標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而可用於人員之簽到或簽退。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方法。請參照第9圖。第9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900的流程圖。管理方法900包含:以信標期間定期發送信標訊號(即步驟S902);接收信標訊號(即步驟S904);以及判斷信標訊號的接受訊號強度指標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即步驟S906),若是,發送一簽到簽退訊號至一後台伺服器(即步驟S908)。在一實施例中,管理方法900包含設定或調整信標強度門檻。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方法。請參照第10圖。第10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1000的流程圖。管理方法1000包含:判斷信標標籤裝置與擴充基座裝置間的距離是否小於發送距離(即步驟S1002),若是,發送信標訊號(即步驟S1004);接收信標訊號(即步驟S1006);以及判斷信標訊號的接受訊號強度指標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即步驟S1008),若是,發送簽到簽退訊號至後台伺服器(即步驟S1010)。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方法。請參照第11圖。第11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1100的流程圖。管理方法1100包含:判斷是否按下發送鍵(即步驟S1102),若是,發送信標訊號(即步驟S1104);接收信標訊號(即步驟S1106);以及判斷信標訊號的接受訊號強度指標是否大於信標強度門檻(即步驟S1108), 若是,發送簽到簽退訊號至後台伺服器(即步驟S1110)。換言之,於此實施例中,僅在按下發送鍵時始發送信標訊號。
在一實施例中,管理方法1100進一步包含判斷是否按下啟動鍵,若是,在一定時間內接收信標訊號。換言之,於此實施例中,僅在按下啟動鍵時始接收信標訊號。
綜上所述,在以上實施例中,利用信標訊號的發送與接收完成人員的簽到或簽退。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系統。請參照第12圖。第12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系統1200的示意圖。管理系統1200包含擴充基座裝置110及後台伺服器120。擴充基座裝置110包含介面112、集線器控制器(hub controller)116、單晶片系統(System on a Chip,SoC)控制電路118及物聯網收發電路119。介面112用以接收電子裝置1210的訊號SG0。集線器控制器116耦接介面112及主機1220,用以管理電子裝置1210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耦接集線器控制器116,用以執行作業系統以判斷電子裝置1210的裝置類型。物聯網收發電路119耦接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後台伺服器120通訊連接物聯網收發電路119,後台伺服器120包含權限資料。
在管理系統1200中,擴充基座裝置110透過介面112耦接電子裝置1210。在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為鍵盤、滑鼠、耳機、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顯示器或通 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裝置。在一實施例中,介面112具有多個輸入/輸出埠而可耦接複數個電子裝置1210。
在介面112接收到來自電子裝置1210的訊號SG0後,擴充基座裝置110中的集線器控制器116根據訊號SG0判斷電子裝置1210是否具有高傳輸速度,若否,集線器控制器116直接允許電子裝置1210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換言之,若集線器控制器116識別電子裝置1210為Low-Speed或Full-Speed的裝置(例如滑鼠或鍵盤通常具有低傳輸速度),判定電子裝置1210具有低傳輸速度,於此情形集線器控制器116即允許電子裝置112存取主機1220。相反地,若集線器控制器116識別電子裝置1210為Hi-Speed或SuperSpeed的裝置(例如儲存裝置或用於儲存資料的電磁裝置通常具有高傳輸速度),判定電子裝置1210具有高傳輸速度,於此情形始進行後續的判斷步驟。儲存裝置或電磁裝置可能被用來竊取公司資料,而儲存裝置或電磁裝置通常有較高傳輸速度,滑鼠或鍵盤等裝置則通常有較低傳輸速度,因此透過以上方式根據傳輸速度的快慢直接允許滑鼠或鍵盤等裝置存取主機1220,而不用進行後續判斷。
在一實施例中,若電子裝置1210透過特定輸入/輸出埠連接介面112,集線器控制器116直接允許電子裝置1210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而不判斷電子裝置1210的傳輸速度。例如電子裝置1210透過介面112的 顯示埠(display port)或高畫質多媒體介面埠(HDMI port)連接至介面112時,由於電子裝置1210為顯示器裝置,其用以竊取公司資料或機密或侵害公司電腦的可能性較低,因此集線器控制器116直接放行透過此些埠連接至介面112的電子裝置1210,並允許其存取主機1220。在一實施例中,預先設定白名單(white list)以協助集線器控制器116認定可直接放行而毋庸經過後續判斷的電子裝置1210。
接著,若集線器控制器116判定電子裝置1210具有高傳輸速度,如第12圖所示,集線器控制器116進一步將訊號SG0傳送至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根據訊號SG0判斷電子裝置1210的裝置類型並產生類型資料TD0。詳細而言,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包含嵌入式作業系統(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用以判斷電子裝置1210的裝置類型。類型資料TD0為關於電子裝置1210裝置類型之資訊,用以進行後續的判斷步驟。在一實施例中,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為第2圖實施例中的控制電路CTC1。在一實施例中,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及其他元件內嵌於或實施於一不同於擴充基座裝置的裝置中,而仍能執行本揭示內容所揭露之功能。
在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判斷完成電子裝置1210的裝置類型並產生類型資料TD0後,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傳送類型資料TD0至物聯網收發電路119, 物聯網收發電路119發送類型資料TD0至後台伺服器120。在一實施例中,物聯網收發電路119為第2圖實施例中的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WSN1,並利用如第4圖實施例的網狀網路通訊連接至後台伺服器120。
後台伺服器120根據類型資料TD0及權限資料判斷電子裝置1210是否有存取主機1220的權限並回傳結果資料RD0至擴充基座裝置110。詳細而言,公司管理者在後台伺服器120中預先設定哪些電子裝置1210可以存取主機1220並進行資料傳輸,亦即公司管理者預先決定特定員工對於主機1220插入電子裝置1210種類的權限。
當後台伺服器120自擴充基座裝置110的物聯網收發電路119接收到類型資料TD0時,後台伺服器120將類型資料TD0與權限資料進行比對,根據電子裝置1210的裝置類型判斷是否應允許電子裝置1210連接至主機1220。於後台伺服器120判斷完畢後,將此判斷結果以結果資料RD0的形式回傳至物聯網收發電路119,擴充基座裝置110再透過內部元件的耦接關係(即物聯網收發電路119耦接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單晶片系統控制電路118耦接集線器控制器116)根據結果資料RD0來進行後續步驟。在一實施例中,公司管理者可以對後台伺服器120中的權限資料再為修改,以變更主機1220所能連接的裝置類型。
若根據結果資料RD0電子裝置1210有存取主機 1220的權限,集線器控制器116允許電子裝置1210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反之,若根據結果資料RD0電子裝置1210沒有存取主機1220的權限,集線器控制器116不允許電子裝置1210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換言之,在集線器控制器116接收到結果資料RD0後,集線器控制器116決定是否允許電子裝置1210存取主機1220。若結果資料RD0顯示電子裝置1210無存取主機1220的權限,集線器控制器116即不會連通集線器控制器116與主機1220的線路(即第12圖中集線器控制器116與主機1220間相連的直線),電子裝置1210無法存取主機1220中的資料。相反地,若結果資料RD0顯示電子裝置1210有存取主機1220的權限,集線器控制器116即連通集線器控制器116與主機1220的線路,讓使用者能以電子裝置1210存取主機1220中的資料。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12圖所示,介面112同時接收複數個電子裝置1210的複數個訊號SG0,擴充基座裝置110及後台伺服器120根據前述實施例方式分別判斷是否允許電子裝置1210的每一者與主機1220間的訊號傳輸。換言之,使用者時常透過擴充基座裝置110而欲將多個電子裝置1210連接至主機1220,此時擴充基座裝置110可同時且分別對此些電子裝置1210判斷是否允許存取主機1220。
綜上所述,管理系統1200先根據外接裝置的傳輸速度放行具有較慢速度的裝置而允許其存取主機1220,再 判斷具有較高速度的裝置為何種裝置類型,並根據預設的權限資料判定應否讓主機1220連接此種裝置類型,進而降低公司人員以外接裝置竊取公司資料或侵害公司電腦的風險。
本揭示內容另揭露一種管理方法。請參照第13圖。第13圖為根據本揭示內容之實施例之管理方法1300的流程圖。管理方法1300包含接收電子裝置的訊號;執行作業系統以根據訊號判斷電子裝置的裝置類型並產生類型資料;以及根據類型資料及權限資料判斷電子裝置是否有存取主機的權限,若是,允許電子裝置與主機間的訊號傳輸,若否,不允許電子裝置與主機間的訊號傳輸。
在步驟S1302中,接收電子裝置的訊號。在一實施例中,步驟S1302同時接收來自複數電子裝置的複數訊號。
在一實施例中,在接收電子裝置的訊號後,判斷電子裝置是否具有高傳輸速度(即步驟S1304)。若判定電子裝置具有低傳輸速度,允許電子裝置與主機的訊號傳輸(即步驟S1305),亦即第13圖中若步驟S1304判斷為否則向左至步驟S1305,直接允許電子裝置存取主機。反之,若步驟S1304判斷為是,則向下至步驟S1306。
在步驟1306中,執行作業系統以根據訊號判斷電子裝置的裝置類型並產生類型資料。換言之,根據接收到的電子裝置訊號,透過作業系統判斷電子裝置的裝置類型,並將此判斷結果輸出為類型資料,類型資料顯示電子裝置 的裝置類型。
在步驟S1308中,根據類型資料及權限資料判斷電子裝置是否有存取主機的權限。換言之,預先設定權限資料以代表主機所能連接的電子裝置,在得到類型資料後,將類型資料與權限資料進行比對,若根據權限資料電子裝置有存取主機的權限,即允許電子裝置與主機間的訊號傳輸(即步驟S1310),若根據權限資料電子裝置沒有存取主機的權限,即不允許電子裝置與主機間的訊號傳輸(即步驟S1312)。如此即完成應否讓電子裝置存取主機之判斷。
在一實施例中,同時接收複數個電子裝置的複數個訊號,並分別判斷是否允許每一電子裝置與主機間的訊號傳輸,亦即可同時針對多個不同的電子裝置進行判斷,且此些判斷為各自獨立的。在一實施例中,管理方法1300進一步包含修改權限資料以變更主機所能連接的裝置類型。
綜上所述,管理方法1300利用電子裝置傳輸速度及/或電子裝置的裝置類型,決定電子裝置有無存取主機的權限。
基於上述實施例,本揭示文件提出的管理系統中後台伺服器可以收集多個擴充基座裝置回報的資訊,並管理人員的出勤狀態、網路連線方式及連接裝置的安全權限,本揭示文件之各實施例可以相互搭配使用,以提高辦公室自動化管理的效率。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之人,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及潤飾。本揭示內容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0:管理系統
110:擴充基座裝置
112:介面
114:感測器
120:後台伺服器
AP:存取點
AS0:啟動訊號
WSN1: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
CTC1:控制電路
SS0:選定訊號
WFT1:無線網路收發電路

Claims (23)

  1. 一種管理系統,包含:一存取點,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每一者包含:一介面,用以耦接一或複數個電子裝置;一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對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其他者接收及傳送資料;一無線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對該存取點接收及傳送資料;以及一控制電路,耦接至該介面、該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其中,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用以透過該些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相互通訊連接以形成一網狀網路;以及一後台伺服器,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分組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以將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分入複數個群組中,該些群組的每一者具有少於一N值的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以形成該網狀網路,其中,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用以透過該些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相互通訊連接以形成該網狀網路,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一第一者透過該網狀網路自該介面、該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或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接收一資料,並傳送接收的該資料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一 第二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管理系統,進一步包含一後台伺服器,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選定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為至少一匯集節點,其中當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時,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後台伺服器用以根據一空間資料庫產生該分組訊號,該空間資料庫包含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距離及角度資料。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3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後台伺服器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選定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為至少一匯集節點,其中當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時,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該第一者用以透過該存取點傳送接收的該資料至位於該網狀網路之外的另一裝置。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由一演算法根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每一者接收的無線訊號強度及轉傳次數所自動選定。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若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數量小於一指定最少數量,該後台伺服器用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一或多者為新增的該些匯集節點。
  8.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7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若該些匯集節點的任一者具有大於一傳輸門檻值的傳輸負載,該後台伺服器用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一或多者為新增的該些匯集節點。
  9. 一種擴充基座裝置,用以形成一網狀網路,包含:一介面,用以耦接一或複數個電子裝置;一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短程或低耗能為主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對至少一或複數個其他擴充基座裝置接收及傳送資料;一無線網路收發電路,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對該存取點接收及傳送資料;以及一控制電路,耦接至該介面、該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 其中,該擴充基座裝置用以透過該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通訊連接至少一額外擴充基座裝置以形成該網狀網路,該擴充基座裝置透過該網狀網路自該介面、該無線感測網路收發電路、及/或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接收一資料,並傳送接收的該資料至該至少一額外擴充基座裝置,當該擴充基座裝置透過該網狀網路自一後台伺服器接收一分組訊號時被分入複數個群組中,該複數個群組中的每一者具有少於一N值的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以形成該網狀網路。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進一步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自一後台伺服器接收一選定訊號以被選定為一匯集節點,該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用以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使該匯集節點通訊連接至一存取點,該存取點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其中該分組訊號由該後台伺服器根據一空間資料庫產生,該空間資料庫包含該擴充基座裝置及該至少一額外擴充基座裝置的距離及角度資料。
  12. 如請求項9或請求項11所述之擴充基座裝 置,進一步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自該後台伺服器接收一選定訊號以被選定為一匯集節點,該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用以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使該匯集節點通訊連接至一存取點,該存取點用以根據無線網路協定接收及傳送資料。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進一步用以透過該存取點傳送接收的該資料至位於該網狀網路之外的另一裝置。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其中該匯集節點用以由該後台伺服器以一演算法根據該些擴充基座裝置每一者的無線訊號強度及轉傳次數所自動選定。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進一步用以當該後台伺服器判定該些匯集節點的數量小於一指定最少數量時,透過該網狀網路自該後台伺服器接收一選定訊號以被選定為一匯集節點,該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用以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使該匯集節點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16.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擴充基座裝置,進一步用以當該後台伺服器判定該些匯集節點的任一者具有大於一傳輸門檻值的傳輸負載時,透過該網狀網路自該後台伺 服器接收一選定訊號以被選定為一匯集節點,該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用以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以使該匯集節點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17. 一種用以控制一網狀網路的伺服器,該網狀網路由如請求項9之擴充基座裝置所形成,該伺服器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選定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為至少一匯集節點,其中當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時,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伺服器,進一步用以由一演算法根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每一者接收無線訊號強度及轉傳次數,自動選定至少一匯集節點。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伺服器,進一步用以若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數量小於一指定最少數量,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一或多者為新增的該些匯集節點。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伺服器,進一步用以若該些匯集節點的任一者具有大於一傳輸門檻值的傳輸負載,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一或多者為新增的該些匯集 節點。
  21. 一種用以控制一網狀網路的伺服器,該網狀網路由如請求項9之擴充基座裝置所形成,該伺服器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分組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以將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分入複數個群組中,該複數個群組的每一者具有少於一N值的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伺服器,進一步用以根據一空間資料庫產生該分組訊號,該空間資料庫包含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的距離及角度資料。
  23. 如請求項21或請求項22所述之伺服器,進一步用以透過該網狀網路傳送一選定訊號至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以選定該複數個擴充基座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為至少一匯集節點,其中當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的該控制電路傳送一啟動訊號至該無線網路收發電路時,該至少一匯集節點用以通訊連接至該存取點。
TW110128812A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TWI781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31327P 2020-12-29 2020-12-29
US63/131,327 2020-1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1021A TW202231021A (zh) 2022-08-01
TWI781711B true TWI781711B (zh) 2022-10-21

Family

ID=77226606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0645A TW202341697A (zh) 2020-12-29 2021-08-04 用以進行簽到及簽退的控制方法
TW110128812A TWI781711B (zh)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TW110128810A TWI779761B (zh)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
TW110128811A TWI800882B (zh)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0645A TW202341697A (zh) 2020-12-29 2021-08-04 用以進行簽到及簽退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8810A TWI779761B (zh)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
TW110128811A TWI800882B (zh) 2020-12-29 2021-08-04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5) US20220206985A1 (zh)
EP (4) EP4296869A3 (zh)
CN (3) CN114760607A (zh)
TW (4) TW20234169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06985A1 (en) * 2020-12-29 2022-06-30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access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a host
US11818644B2 (en) * 2021-03-17 2023-11-14 Dell Products, Lp Dock-assis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diversifying dual-b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s
US20230236632A1 (en) * 2022-01-21 2023-07-27 Synaptics Incorporated Network-capable docking station
TWI824920B (zh) * 2023-01-11 2023-12-01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中繼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85462A1 (en) * 2014-06-18 2017-06-29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using device pairings with docking stations
TW202017350A (zh) * 2018-10-17 2020-05-01 香港商阿里巴巴集團服務有限公司 藍牙Mesh網路及其通信方法、設備與儲存媒體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2917A (en) * 1996-03-19 1998-05-19 Siemens Medical Systems, Inc. Network connectivity for a portable patient monitor
US20050164664A1 (en) * 2000-07-21 2005-07-28 Difonzo Daniel F.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wireless networks (DRWiN)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uch networks
US20050288571A1 (en) * 2002-08-20 2005-12-29 Welch Allyn, Inc. Mobile medical workstation
US7803053B2 (en) * 2003-01-08 2010-09-28 Igt System for real-time game network tracking
US20040142744A1 (en) * 2003-01-08 2004-07-22 Acres Gaming Incorporated Mobile data access
US7899583B2 (en) 2005-04-12 2011-03-01 Ehud Mendelson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navigating to empty parking spaces
US7860798B2 (en) * 2006-01-20 2010-12-2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media items
US7478191B2 (en) 2006-04-14 2009-01-13 Standard Micro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witching USB peripherals between USB hosts
US8874024B2 (en) * 2007-12-05 2014-10-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event attendance processing and attendee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ed devices
US20120066003A1 (en) * 2008-05-30 2012-03-15 Collier Ronald L Automobile sales training and promotion system
US8935436B2 (en) 2009-02-18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keup trigger to support multiple user interfaces, environments, and/or virtual machines
US8626932B2 (en) 2009-09-01 2014-01-07 Apple Inc. Device-dependent selection between modes for asymmetric serial protocols
US20110112866A1 (en) * 2009-11-12 2011-05-12 Gerrans Lawrence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etized Electronic Mobile Commerce
US8832345B2 (en) * 2010-08-24 2014-09-09 Belkin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two electrical devices and method therefore
US8364870B2 (en) * 2010-09-30 2013-01-29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USB port connected to multiple USB compliant devices
US9143359B2 (en) 2010-12-17 2015-09-2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obile phone docking station for VoIP
CN106879047B (zh) 2012-05-02 2020-06-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近场传递信息的方法、信息传达和接受客户端、信息系统
US20130311694A1 (en) * 2012-05-21 201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direct pairing in a wireless docking system
EP2768269B1 (en) 2013-02-15 2019-03-13 Fujitsu Limited Automatic ad-hoc network of mobile devices
US9244146B2 (en) 2013-03-07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ing beacon transmitter
US9584965B2 (en) 2014-07-25 2017-02-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proximity detection and location tracking
AU2015311866B2 (en) * 2014-09-03 2018-06-07 Nant Holdings Ip, Llc Synthetic genomic variant-based secure transac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5812029A (zh) 2014-12-31 2016-07-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群配对方法
CN105869225A (zh) 2015-01-23 2016-08-17 上海达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eacon技术的学生点名签到方法及系统
WO2016161099A1 (en) 2015-04-02 2016-10-06 Driving Management System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hibiting ope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within a zone
TWI657675B (zh) 2015-04-10 2019-04-21 聚眾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連線模組、電腦程式產品及其網路連線之方法
US9468078B1 (en) 2015-05-01 2016-10-11 Abl Ip Holding Llc Lighting system with cellular networking
US20160353382A1 (en) * 2015-05-27 2016-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energy wireless network applications
TWI607336B (zh) 2015-07-08 2017-12-01 台灣色彩與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的監控方法
US20230045879A1 (en) 2015-07-15 2023-02-16 Logicmark, Inc. Preference-driven adverti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9967884B2 (en) * 2015-11-10 2018-05-08 Netgear, Inc. Dedicated backhaul for whole home coverage
US9852098B2 (en) 2016-02-26 2017-12-26 Essential Products, Inc. System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ly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sources of universal serial bus signals
US20170345292A1 (en) * 2016-05-30 2017-11-30 Autotalks Ltd. Wireless pedestrian notification
US10270610B2 (en) 2016-06-12 2019-04-23 Apple Inc. Selection of a coordinator device for an automated environment
US10705566B2 (en) 2016-09-09 2020-07-07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ative and virtualized video in a hybrid docking station
US10039147B2 (en) * 2016-09-30 2018-07-31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triggering a wireless docking session between a mobile device and a wireless docking device
TWI636676B (zh) 2016-10-27 2018-09-21 承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comotive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system
TWM552170U (zh) 2017-05-22 2017-11-21 Cannex Tech Inc 數位學習智慧識別證
US10663498B2 (en) 2017-07-20 2020-05-26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mote power management and discovery
TWM569978U (zh) 2017-12-26 2018-11-11 極京雲端股份有限公司 Bluetooth beacon electronic patrol system
CN111149077A (zh) 2018-01-25 2020-05-12 英特尔公司 分立式通信端口组件的电源管理
US10877518B2 (en) 2018-03-29 2020-12-29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ocking component
MX2019004073A (es) 2018-04-09 2019-11-25 Mobilitie LLC Sistema y metodo para el funcionamiento seguro de un aparato.
US10488910B1 (en) 2018-06-06 2019-11-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ealthcare asset track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TWM579197U (zh) 2018-12-06 2019-06-11 王郁興 Space safety identification unlocking system
US11360534B2 (en) * 2019-01-04 2022-06-14 Targus Internatonal Llc Smart workspace management system
US11470120B2 (en) * 2019-03-18 2022-10-11 Dell Products L.P. Providing different levels of resource access to a computing device that is connected to a dock
KR20220062551A (ko) * 2019-09-09 2022-05-17 타거스 인터내셔널 엘엘씨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도킹 스탠드 조립체에 제거가능하게 부착가능한 도킹 스테이션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1044327U (zh) 2019-10-31 2020-07-17 上海乂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生签到设备
US11579653B2 (en) 2020-06-25 2023-02-14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Docking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setting uplink port
CN112102511A (zh) 2020-07-24 2020-12-18 焦作大学 一种基于社科教育学习的学生实时考勤数据采集系统
US20220206985A1 (en) * 2020-12-29 2022-06-30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access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a hos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85462A1 (en) * 2014-06-18 2017-06-29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using device pairings with docking stations
TW202017350A (zh) * 2018-10-17 2020-05-01 香港商阿里巴巴集團服務有限公司 藍牙Mesh網路及其通信方法、設備與儲存媒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6985A1 (en) 2022-06-30
CN114756908A (zh) 2022-07-15
TW202231021A (zh) 2022-08-01
CN114692805A (zh) 2022-07-01
TWI779761B (zh) 2022-10-01
US11743701B2 (en) 2023-08-29
TW202341697A (zh) 2023-10-16
US20240015491A1 (en) 2024-01-11
TWI800882B (zh) 2023-05-01
US20220210627A1 (en) 2022-06-30
EP4024160A1 (en) 2022-07-06
TW202231020A (zh) 2022-08-01
EP4024246A1 (en) 2022-07-06
EP4024238C0 (en) 2024-01-03
US20220210730A1 (en) 2022-06-30
EP4024238B1 (en) 2024-01-03
EP4296869A2 (en) 2023-12-27
US11800338B2 (en) 2023-10-24
US20230354001A1 (en) 2023-11-02
CN114760607A (zh) 2022-07-15
EP4024238A1 (en) 2022-07-06
EP4296869A3 (en) 2024-02-28
TW202230292A (zh)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1711B (zh) 管理系統以及擴充基座裝置以及控制網狀網路的伺服器
US11563631B2 (en) Bluetooth mesh network provisioning
EP2547044B1 (en) Method and mobile device for prioritizing a discovered device list
US9560471B2 (en) Peer-to-peer host station
US8254992B1 (en) Wireless docking system and pairing protocol for multiple dock environments
US72603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d hoc group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254176B2 (ja) 複数のコンピュータでコンピュータ入力デバイスを利用するための技法
WO2018010533A1 (zh)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网关
US8352595B2 (en)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apparatus, management method and management program
US750883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detection method
KR101279439B1 (ko) 무선 usb를 이용하여 적어도 하나 이상의 디바이스들과접속 가능한 호스트 장치 및 상기 호스트 장치의 접속 방법
JP2011254238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N103558986A (zh) 文件传输方法及文件传输系统
CN102541326B (zh) 用于触摸屏系统的数据发送、接收方法
CN106131839A (zh) 物联网终端鉴权的方法及系统
US20050278450A1 (en) Wireless proximity area network connectivity platform
WO2023241257A1 (zh) 设备建立连接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