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2805A -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2805A
CN114692805A CN202111457105.6A CN202111457105A CN114692805A CN 114692805 A CN114692805 A CN 114692805A CN 202111457105 A CN202111457105 A CN 202111457105A CN 114692805 A CN114692805 A CN 114692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con
docking
signal
sensor
dock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71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祖乙
刘昌德
崔正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 Way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 Way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 Way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 Way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92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28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82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 G06F21/85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e.g. bus-connected or in-lin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7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locating or positioning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1Access control lists [AC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4Grouping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5Multiple levels of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rket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内容揭露一种管理系统,包含信标标签装置、扩充基座装置及后台服务器。信标标签装置包含无线通信芯片及处理器。无线通信芯片用以发送信标信号。扩充基座装置包含接口、感测器、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无线网络收发电路及控制电路。后台服务器通信连接至扩充基座装置。当感测器接收到信标信号时,控制电路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扩充基座装置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管理系统利用信标信号的发送与接收以完成人员的签到或签退。

Description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管理系统及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包含存取点、复数个扩充基座装置及后台服务器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工作场域的管理,现代经营者有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将公司的所有计算机联网并达成有效率的数据传输、记录人员的出勤情形以及防止公司机密被员工以电子装置携出等。此些需求通常需通过不同的装置来分别实现,而无法仅以单一装置来帮助经营者管理公司。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例揭露一种用于签到及签退的管理系统,包含信标标签装置以及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信标标签装置用以发送信标信号。信标标签装置包含无线通信芯片以及处理器。处理器耦接至无线通信芯片。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包含感测器、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以及控制电路。感测器用以接收信标信号。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控制电路耦接至感测器及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且用以当感测器接收到信标信号时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通过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通信连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的信标强度门槛通过后台服务器通信连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而设定为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信标标签装置用以以信标期间定期发送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信标标签装置用以仅于信标标签装置的近距感测器在预设短距离内感测到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时发送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信标标签装置进一步包含发送键,用以启动信标标签装置的无线通信芯片以发送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扩充基座装置进一步包含启动键,用以在特定期间内启动感测器。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扩充基座装置进一步包含显示器屏幕,耦接至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并用以显示桌位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其中桌位信息进一步包含二维条形码,当二维条形码通过行动装置扫描时,后台服务器接收来自行动装置的数据并执行签到或签退。
本揭示内容的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用于签到及签退的扩充基座装置,包含感测器、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以及控制电路。感测器用以自信标标签装置接收信标信号。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控制电路耦接至感测器且用以当感测器接收到信标信号时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通过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通信连接扩充基座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其中该信标强度门槛通过该后台服务器通信连接该扩充基座装置而设定。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其中该感测器用以以信标期间接收该信标信号,该信标信号由该信标标签装置定期发送。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其中该感测器用以仅于该信标标签装置的近距感测器在预设短距离内感测到该扩充基座装置时接收该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其中该信标标签装置进一步包含发送键,用以启动该信标标签装置的无线通信芯片以发送该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进一步包含启动键,用以在特定期间内启动该感测器。
扩充基座装置通过感测器接收来自信标标签装置的信标信号,并以控制电路判断信标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而可用于人员之签到或签退。
附图说明
为使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多个扩充基座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A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6B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标标签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举实施例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运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揭露所涵盖的范围。另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或相似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在全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除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揭露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
此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含相关列举项目中一或多个项目的任意一个以及其所有组合。
于本文中,当元件被描述为“连接”、“耦接”或“电性连接”至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为直接连接、直接耦接或直接电性连接至该另一元件,亦可为该二元件之间有额外元件存在,而该元件间接连接、间接耦接或间接电性连接至该另一元件。然而,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连接”、“直接耦接”或“直接电性连接”至另一元件时,该二元件应被理解为其中是没有额外元件存在的。此外,当元件被描述为“连线”、“通信连接”至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为通过其他元件而间接与另一元件进行有线与/或无线通信,亦可为元件无需通过其他元件而实体连接至另一元件。此外,虽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语描述不同元件,该用语仅是用以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例可以用在工作场域的管理,例如可以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出勤状况或信息安全设定等。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100的示意图。建筑物BUD为用作工作场域的建筑物,在建筑物BUD中具有多个楼层,图1中仅绘示第N楼层FLN及第N+1楼层FLN+1作为例示,各楼层中分别包含多个桌位用以让员工办公,例如第N楼层FLN包含桌位TAB4~TAB6,第N+1楼层FLN+1包含桌位TAB1~TAB3。应注意的是,图1中的楼层数量及桌位数量并非意欲限制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而仅为例示性质。
于一些实际例子中,员工办公可能会携带个人的笔记本电脑至公司,惟当员工于桌位办公时可能有使用多个或较大屏幕的需求,或需要链接至公司内部局域网络、连接到因特网、投影到大屏幕、连接电源、或需要进行出勤签到,而通过一个多功能扩充基座(docking station)安装在员工的桌位上即可将笔记本电脑的画面输出至另一屏幕,亦可满足员工链接公司网络、出勤签到或签退以及座位管理等需求。因此,在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中,桌位TAB1~TAB6上具有扩充基座装置110。为了使员工计算机联网,各个桌位的扩充基座装置110间彼此必需能相互通信连接,且扩充基座装置110亦需能够连接至外部的因特网,以下实施例将详细说明如何在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之间形成网状网络以及对外连线。
本揭示内容揭露一种管理系统。请参照图2,图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管理系统200的示意图。管理系统200包含存取点AP、复数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及后台服务器120。存取点AP用以根据无线网络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扩充基座装置110包含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及控制电路CTC1。
接口112用以耦接一个以上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装置、显示器、鼠标、耳机、移动电话及/或键盘等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112为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及/或显示器接口(例如HDMI或DP)。本揭示内容将于后续实施例中再详细说明接口112。感测器114用以量测数值,例如网络流量、电流及/或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强度,以量测桌位的网络流量或用电量或让员工进行签到及签退。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器114为网络流量计数器、电流感测计及/或无线射频辨识读卡机。本揭示内容将于后续实施例中再详细说明感测器114。
无线感测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收发电路WSN1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对其他扩充基座装置110接收及传送数据,举例来说,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可以是蓝牙(Bluetooth)通信电路、低功率蓝牙(Bluetooth LowEnergy,BLE)通信电路、Zigbee或Thread通信电路。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用以根据无线网络协定对存取点AP接收及传送数据,于一些实施例中,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可以采用Wi-Fi无线网络协定,于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待机与进行通信时的耗电量低于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较适合维持长时间连线用以在较近距离内传输较低频宽的封包,另一方面,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进行通信时的传输距离与传输速度高于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较适合在较远距离传输较高频宽的封包。控制电路CTC1耦接至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及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控制电路CTC1用以接收并处理扩充基座装置110中其他元件的信号,并对其他元件发出指令以进行特定操作。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CTC1为处理器。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CTC1及其他元件实施于不同于扩充基座装置的装置中,而仍能执行本揭示内容所揭露的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200适用于管理或控制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请参照图3。图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架构示意图。图3的实施例中包含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且每个扩充基座装置110皆包含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及控制电路CTC1。
关于管理系统200的数据传输,请再参照图2。在管理系统200中,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各自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彼此相互通信连接,以形成网状网络(meshnetwork)。网状网络为将扩充基座装置110或节点链接在一起的网络,并在所链接的节点中形成多个信息传输路径,借此提升网络在有节点或其连结失效时的韧性(resilience)。在完全网状网络(full mesh network)中,每一节点皆直接连结至其他所有节点。在部分网状网络(partial mesh network)中,一节点仅直接连结至一些节点。在一些情况下,一节点欲将数据传送至一特定节点,其间必得先经过另一节点。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此网状网络可进行数据传输。后台服务器120通信连接至存取点AP及扩充基座装置110中的一者以上。详细言之,后台服务器120通信连接至至少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后台服务器120即能先将数据或信号传输至该台扩充基座装置110,再通过该台扩充基座装置110与其他扩充基座装置110间形成的网状网络,来传输信号或数据至网状网络所链接的扩充基座装置110。
在实际操作上,扩充基座装置110先通过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及/或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自另一装置接收数据,再根据数据传输目的地,通过网状网络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若数据传输目的地为扩充基座装置110间形成的网状网络所涵盖,则通过即可将数据传输至目的地。若数据传输目的地不为网状网络所涵盖,此时后台服务器120发送选定信号SS0至其中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以选定该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汇集节点(hub node),该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转传选定信号SS0至控制电路CTC1,控制电路CTC1发送启动信号AS0至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启动该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网络,使该扩充基座装置110通信连接至存取点AP。如此一来,网状网络中的数据能够先通过网状网络传输至汇集节点,汇集节点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存取点AP,以将数据传输至网状网络以外的目的地。关于管理系统200的数据传输方式,将以实施例于后详细说明。
以上为管理系统200中数据传输的简单说明,以下进一步说明如何结合网状网络及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请参照图4。图4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400的示意图。管理系统400包含两个群组G1及G2、后台服务器120以及存取点AP。后台服务器120以及存取点AP的功能及操作与图1实施例中的后台服务器120及存取点AP相同,可参照前述说明。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400包含复数个存取点AP。群组G1包含28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其中包含扩充基座装置110a、110b、110c、110d、110e、110f及110g。群组G2包含20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其中包含扩充基座装置110h、110i、110j及110k。图4的扩充基座装置110的功能及操作与图2实施例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相同且同样具有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控制电路CTC1及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可参照前述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群组G1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通信连接而形成网状网络,群组G2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通信连接而形成另一网状网络,后台服务器120与群组G1的网状网络及群组G1的网状网络相连,将分组信号GS0通过此二网状网络发送至所有的扩充基座装置110,以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入群组G1及G2中。在一实施例中,群组G1、G2皆具有少于N值的扩充基座装置110,换言之,后台服务器120根据预定的N值发送分组信号GS0并对扩充基座装置110进行分组,当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总数超过N时,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成不同群组,以利后续的数据传输。举例来说,在图4的实施例中,总共有48个扩充基座装置110,若N值被设定为29,后台服务器即根据N值发送分组信号GS0,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成群组G1(包含28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及群组G21(包含20个扩充基座装置110),且群组G1及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数量皆少于N值,而不会再进一步分组。
在一实施例中,后台服务器120是根据空间数据库产生分组信号GS0,空间数据库中包含所有扩充基座装置110间的距离及角度数据。换言之,后台服务器120根据扩充基座装置110的相对位置及角度决定应将哪些扩充基座装置110分入同一群组中。如在图4的实施例中,群组G1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彼此邻近,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彼此邻近,群组G1的扩充基座装置110与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间则距离较远。
在一实施例中,在管理系统400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入群组G1、G2后,后台服务器120通过群组G1、G2的网状网络发送选定信号SS0至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以选定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汇集节点HBN,用以接收各群组中的数据并连接至存取点AP,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网状网络外的数据传输。详细而言,后台服务器120将选定信号SS0发送至群组G1中的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及群组G2中的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群组G1及G2的网状网络发送选定信号SS0至所有的扩充基座装置110,而当被选定为汇集节点HBN的扩充基座装置110接收到选定信号SS0时,其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将选定信号SS0转传至控制电路CTC1,控制电路CTC1发送启动信号AS0至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开启被选定为汇集节点HBN的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网络,进而与存取点AP连线。
举例而言,在图4的实施例中,群组G1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e、110f被选为汇集节点HBN而与存取点AP通信连接,群组G2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i、110j被选为汇集节点HBN而与存取点AP通信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汇集节点HBN是由后台服务器120利用算法根据每一扩充基座装置110所接收无线信号的强度及转传次数所自动选定,换言之,后台服务器120根据每一扩充基座装置110在进行数据传输期间所接收的信号强度,以及将数据自该扩充基座装置110传送至另一扩充基座装置110所需经过的转传次数,决定应以各群组中的哪些扩充基座装置110来作为汇集节点HBN,以使数据传输具有足够强度的信号,及/或减少数据传输期间的转传次数。
以下说明管理系统400的数据传输模式。在一实施例中,于管理系统400中,数据需从群组G1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a发送至群组G2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如图4所示,扩充基座装置110a先发送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d,扩充基座装置110d再转传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f,扩充基座装置110f再发送数据至存取点AP,存取点AP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至群组G2中的汇集节点HBN(即扩充基座装置110i或扩充基座装置110j),利用群组G2的网状网络将数据发送至目的地。于此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d作为转传结点(relay node)而用以接收并转传来自扩充基座装置110a的数据,使数据进一步往数据目的地传输,扩充基座装置110f为群组G1的汇集节点HBN而用以汇集群组G1的数据并发送至存取点AP。
在一实施例中,于管理系统400中,数据需从群组G1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b发送至群组G2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如图4所示,扩充基座装置110b先发送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c,扩充基座装置110c再转传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e,扩充基座装置110e再发送数据至存取点AP,存取点AP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至群组G2的网状网络。于此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c作为转传结点而用以接收并转传来自扩充基座装置110b的数据,扩充基座装置110e为汇集节点HBN而用以汇集群组G1的数据并发送至存取点AP。虽然在群组G1中扩充基座装置110e及扩充基座装置110f皆为汇集节点HBN,不过由于扩充基座装置110c与扩充基座装置110e的距离较近,因此扩充基座装置110c通过扩充基座装置110e将数据传输至存取点AP,而不如前一实施例是通过扩充基座装置110f将数据传输至存取点AP。
在一实施例中,于管理系统400中,数据需从群组G1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g发送至群组G2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如图4所示,扩充基座装置110g先发送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e,扩充基座装置110e再发送数据至存取点AP,存取点AP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至群组G2的网状网络。于此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g直接将数据发送至作为汇集节点HBN的扩充基座装置110e,而不如前二实施例需通过转传节点将数据发送至群组G1中的汇集节点HBN。
在一实施例中,于管理系统400中,数据需从群组G1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发送至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h,当存取点AP自群组G1的汇集节点HBN接收数据后,存取点AP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i,扩充基座装置110i再将数据发送至扩充基座装置110h。于此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i的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为开启状态而作为汇集节点HBN,故可通过无线网络对存取点AP接收数据,亦可通过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对扩充基座装置110h发送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于管理系统400中,数据需从群组G1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发送至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k,当存取点AP自群组G1的汇集节点HBN接收数据后,存取点AP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群组G2的扩充基座装置110j,扩充基座装置110j再将数据发送至扩充基座装置110k。于此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j的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为开启状态而作为汇集节点HBN,故可通过无线网络对存取点AP接收数据,亦可通过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对扩充基座装置110k发送数据。虽然在群组G2中扩充基座装置110i及扩充基座装置110j皆为汇集节点HBN,不过由于扩充基座装置110j与扩充基座装置110k的距离较近,因此存取点AP将数据传送至扩充基座装置110j,而不如前一实施例将数据传送至扩充基座装置110i。
在一实施例中,若汇集节点HBN的数量小于最少汇集节点数,后台服务器120再选定一个以上的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举例来说,若最少汇集节点数设定为3,群组G1、G2每一者中的汇集节点HBN数量少于最少汇集节点数,此时后台服务器120通过分别连结群组G1及G2中的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而通过群组G1及G2的网状网络发送选定信号SS0至管理系统400中的所有扩充基座装置110,以于群组G1及G2中分别再选出一台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
在一实施例中,若汇集节点HBN的任一者具有大于传输门槛值的传输负载,后台服务器120再选定一个以上的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举例来说,当扩充基座装置110e、110f、110i及110j中的任一者的传输负载超过预设的传输门槛值时,将此情形通过群组G1及G2的网状网络传送至后台服务器120,后台服务器120通过群组G1及G2的网状网络发送选定信号SS0以选定一个或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直到汇集节点HBN的传输负载不再大于传输门槛值。
综上所述,利用如图2或图3实施例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并通过如图4实施例所示的数据传输方式,可根据数据传输发送地及目的地采用网状网络或无线网络来进行数据传输,达到有效率的传输。
本揭示内容亦揭露一种网状网络控制方法。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5。图5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的流程图。在一实施例中,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包含步骤S510及S512,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先判断是否有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即步骤S510),若否,则以节点间的距离及角度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即步骤S512),其中空间数据库用以将节点分入群组。以图4的实施例举例说明,后台服务器120先判断是否已有空间数据库,若否,则后台服务器120通过扩充基座装置110间的网状网络接收扩充基座装置110间的距离及角度数据并建立空间数据库,以利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入群组中。
在一实施例中,当已有空间数据库用以将节点分入不同群组时,判断节点的数量是否小于预定的最少数量N值(即步骤S520),若否,则将该些节点分入复数个群组中(即步骤S522),其中每一群组具有少于N值的节点。换言之,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在步骤S520及S522根据预定的N值将节点分入不同群组,使每一群组的节点数量不超过N值。以图4的实施例举例说明,在扩充基座装置110被分为群组G1、G2之前,管理系统400中总共有四十八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当N值被设定为二十九时,由于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数量并不小于N值,后台服务器120即会通过网状网络发送分组信号GS0,将扩充基座装置110分为两个群组,且两个群组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数量皆小于N值。在一实施例中,当后台服务器120决定将哪些扩充基座装置110分入同一个群组时,会依据先前实施例中的空间数据库,根据扩充基座装置110间的距离及角度信息进行分组,如图4的实施例中将位置较近的扩充基座装置110纳入同一组别,而分成群组G1及G2。
承前实施例,若节点数量小于最少数量N值或在将节点分入不同群组后,根据无线信号强度及信号的转传次数,在群组的每一者中选定一个以上节点作为汇集节点(即步骤S530)。关于汇集节点的选定可参考前述图4实施例中汇集节点HBN的选定方式,亦即后台服务器120发送选定信号SS0以于群组G1及G2中选定汇集节点HBN。在一实施例中,选定节点作为汇集节点HBN是通过启动每一节点的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来达成,例如在图2实施例中当后台服务器120发送选定信号SS0至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时,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将选定信号SS0传送至控制电路CTC1,控制电路CTC1发送启动信号AS0至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启动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网络,使之作为汇集节点HBN。
承前实施例,接着,判断在每一群组中汇集节点HBN的数量是否大于最少汇集节点数(即步骤S540),当汇集节点HBN的数量小于最少汇集节点数时,再选定节点中的一或多者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即图5中当步骤S540判断为是,则回到步骤S530再次选择汇集节点HBN),其中最少汇集节点数为预先决定的群组中汇集节点数。以图4的实施例举例说明,若最少汇集节点数设定为3,由于群组G1及G2中分别有两个汇集节点HBN,后台服务器120通过网状网络发送选定信号SS0,自群组G1及G2中分别再选出一个新的汇集节点HBN。
承前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当步骤S540判断每一群组的汇集节点HBN数量大于最少汇集节点数时,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根据每一节点的转传次数,找出群组中的转传节点(即步骤S550)。以图4实施例为例,在扩充基座装置110a传送数据至存取点AP的路径中,扩充基座装置110a将数据传至汇集节点HBN(即扩充基座装置110f)之前尚需通过扩充基座装置110d转传数据,扩充基座装置110a此数据发送地与汇集节点HBN间的节点即称为转传结点,惟并非所有数据传送路径中皆有转传结点,例如扩充基座装置110g传送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e是数据发送地直接连接至汇集节点HBN,或扩充基座装置110i传送数据至扩充基座装置110h是汇集节点HBN直接连接至数据目的地,皆不需通过转传节点的协助。
承前实施例,接着,在一实施例中,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包含判断任一汇集节点HBN是否具有大于传输门槛值的传输负载(即S560),若是,再选定节点的一或多者作为新增的汇集节点HBN(即图5中当步骤S560判断为是,则回到步骤S530再次选择汇集节点HBN)。换言之,若汇集节点HBN的传输负载超过传输门槛值,即依先前关于图4实施例的说明选定新的汇集节点HBN,以减轻汇集节点HBN的传输负载,直到各汇集节点HBN的传输负载不大于传输门槛值。
经过上述步骤,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即完成节点间网络的配置而适于进行数据传输。在一实施例中,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其中的N值、最少汇集节点数及/或传输门槛值,而重复进行对应的各步骤。
综上所述,网状网络控制方法500以步骤S510~S560决定网状网络中节点的分组、选定节点作为汇集节点HBN以利数据传输、并于汇集节点HBN少于最少汇集节点数或汇集节点HBN的传输负载过大时加入新的汇集节点HBN,进而通过网状网络及无线网络来达成有效率的数据传输。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系统。请参照图6A。图6A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600的示意图。管理系统600包含信标标签装置620、扩充基座装置110以及后台服务器120。信标标签装置620包含无线通信芯片622及处理器624。无线通信芯片622用以发送信标信号(Beacon Signal)BS0。扩充基座装置110包含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及控制电路CTC1。接口112用以耦接一或复数个电子装置。感测器114用以接收信标信号BS0。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用以根据无线网络协接收及传送数据。控制电路CTC1耦接至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及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后台服务器120通信连接至扩充基座装置110。图6A实施例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及后台服务器120,在结构上与前述图2实施例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及后台服务器120相似,相似部分可参考先前段落的说明。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CTC1及其他元件实施于不同于扩充基座装置的装置中,而仍能执行本揭示内容所揭露的功能。
扩充基座装置110可直接通信连接至后台服务器120,或通过网状网络而经由其他台扩充基座装置110而间接通信连接至后台服务器,可参考本揭示内容前述关于网状网络控制系统及方法的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另一扩充基座装置110间接地链接至后台服务器120。
以下进一步说明图6A的管理系统600。在图6A中,扩充基座装置110置于桌位TAB1上,而有使用者(例如公司员工、会议室预订者或桌位预订者)手持信标标签装置620接近桌位TAB1及扩充基座装置110,其中图6A中的桌位TAB1及扩充基座装置110代表图1实施例中的桌位TAB1及扩充基座装置110,换言之,管理系统600是在如图1实施例的情境中执行,亦即使用者于用作工作场域的建筑物中手持信标标签装置620接近桌位TAB1上的扩充基座装置110而欲进行签到或签退动作。
请再参照图6A。信标标签装置620上的无线通信芯片622会发出信标信号BS0,当感测器114接收到信标信号BS0时,感测器114将信标信号BS0传送至控制电路CTC1,由控制电路CTC1判断信标信号BS0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其中信标强度门槛是由系统预先设定的值,在一实施例中,公司管理者通过后台服务器120通信连接扩充基座装置110以设定信标强度门槛。若控制电路CTC1判定信标信号BS0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大于设定的信标强度门槛,控制电路CTC1传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由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发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后台服务器12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另一被选为汇集节点的扩充基座装置110间接地连接至后台服务器120。在此实施例中,在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控制电路CTC1传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其自身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后,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通过两个扩充基座装置110间所形成的网状网络传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另一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接着,另一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其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传输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后台服务器120。后台服务器120根据签到签退信号CS0记录该用户签到或签退的时点。如此一来,用户即借由管理系统600完成一次的签到或签退。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模块板。请参照图6B,图6B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600’的示意图。管理系统600’包含信标标签装置620、电子装置610以及后台服务器120。电子装置610包含模块板612及接口112。模块板612包含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及控制电路CTC1。图6B所示实施例中的信标标签装置620、后台服务器120、接口112、感测器114、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WFT1以及控制电路CTC1与图6A所示实施例中的对应者在功能上及操作上相同或相似。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10为物联网装置,模块板612用以插入电子装置610中,自信标标签装置620接收信标信号BS0,并直接或间接传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后台服务器120。换言之,当模块板612被插入电子装置610中时,其致使电子装置610能够如同图6A所示实施例中的扩充基座装置110一般执行签到签退的功能。在一实施例中,模块板612为卡片的形式,且设计为能够通过接口112插入并连接电子装置610。应注意的是,接口112是存在于电子装置610中,而不在模块板612上。
请再参照图6A。在一实施例中,管理系统600包含多个扩充基座装置110(如图1的实施例),对不同扩充基座装置110设定不同的信标强度门槛,以区分不同扩充基座装置110所能判定的信标标签装置620。在一实施例中,信标信号BS0包含用户的识别码,扩充基座装置110包含用户的预定座位数据,扩充基座装置110先根据识别码及预订座位数据确认该座位为该使用者的预定座位,始进行后续签到或签退的判断。
在一实施例中,信标标签装置620的无线通信芯片622以特定的信标期间(beaconinterval)定期发送信标信号BS0。换言之,无线通信芯片622每隔一段信标期间便发出一次信标信号BS0,当无线通信芯片622每次发出信标信号BS0时,扩充基座装置110的感测器114皆会接收信标信号BS0,并对信标信号BS0判断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将签到签退信号CS0发送至后台服务器120。在一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芯片622以低功率定期发送信标信号BS0。在以上二实施例中,由于无线通信芯片622会定期发送信标信号BS0,公司管理者可通过后台服务器120接收一连串的签到签退信号CS0,进一步确认使用者于特定时点或期间是否在位,以利掌握人员状况。换言之,在一实施例中,于使用者签到后(即扩充基座装置110判断信标信号BS0大于信标强度门槛后),信标标签装置620绑定于扩充基座装置110,而扩充基座装置110定期判断信标信号BS0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则判定对应扩充基座装置110的座位为占用(occupancy)状态。在一实施例中,信标标签装置620绑定于扩充基座装置110后,若扩充基座装置110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侦测到大于信标强度门槛的信标信号BS0,则扩充基座装置110判定该座位为自动签退(auto check-out)。
在一实施例中,信标标签装置620进一步包含近距感测器。请同时参照图6A及图7。图7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标标签装置620的示意图,图7的上方为图6A中扩充基座装置110的一部分,由于图7为了显示扩充基座装置110与信标标签装置620的相对位置,故仅简单绘示扩充基座装置110于图中。在图7的实施例中,信标标签装置620除包含无线通信芯片622及处理器624外,尚包含近距感测器626。当近距感测器626在发送距离SD0内(即图7中以近距感测器626为中心并以发送距离SD0为半径所构成的圆形灰阶区域中)感测到扩充基座装置110时,近距感测器626发送驱动信号DS0至处理器624,处理器624驱动无线通信芯片622以发送信标信号BS0。换言之,无线通信芯片622并非持续或定期发送信标信号BS0,而仅在近距离感测到扩充基座装置110时始发出信标信号BS0。
请再参照图6A。在一实施例中,信标标签装置620进一步包含发送键,当用户按下信标标签装置620上的发送键时,无线通信芯片622发送信标信号BS0。于此实施例中,由于无线通信芯片622仅在发送键按下时才会发送信标信号BS0,可减低信标标签装置620的电力消耗。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进一步包含启动键,用以启动感测器114。详细而言,当按下启动键时,感测器114在一定时间内为启动状态,感测器114在特定时间内能够感测信标信号BS0。于此实施例中,由于感测器114仅在启动键按下时才会接收信标信号BS0,可降低感测器114的电力消耗。
在一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进一步包含显示屏幕。显示屏幕耦接至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显示屏幕显示扩充基座装置110所在的桌位的信息。后台服务器120直接或间接传送该桌位的信息(下称桌位信息)至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传送桌位信息至显示屏幕。桌位信息包含签到或预定该桌位者的姓名、桌位编号及/或桌位的可使用性(availability)。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屏幕基于该桌位不整洁或其他因素,例如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显示为不可使用。在一实施例中,桌位信息包含桌位的位置、现在时点及/或桌位的网络连线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桌位信息通过后台服务器120设定。
承前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桌位信息进一步包含二维条形码(two-dimensionalbarcode),二维条形码用以协助使用者签到或签退。在一实施例中,二维条形码为快速反应条形码(quick response code,QR code)。详细而言,当用户通过行动装置(例如移动电话)扫描二维条形码时,行动装置将传输数据至后台服务器120,后台服务器120将响应于该数据执行签到或签退。
以下进一步说明以上实施例的实际操作情形。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8。图8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800的示意图。图8实施例的桌位TAB1及TAB2与图1实施例的桌位TAB1及TAB2相同,代表用作工作场域的建筑物中的两个桌位,且其上皆有扩充基座装置110。若桌位TAB1及TAB2上扩充基座装置110的信标强度门槛设定为相同大小,当较靠近桌位TAB1的信标标签装置620发出信标信号BS0时,桌位TAB1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因接收到大于信标强度门槛的信标信号BS0,发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后台服务器120;相反地,信标标签装置620与桌位TAB2上的扩充基座装置110具有较远的距离,因此桌位TAB2上扩充基座装置110接收到的信标信号BS0并未具有大于信标强度门槛的强度,故桌位TAB2上扩充基座装置110不会发送签到签退信号CS0至后台服务器120。于此情形,持有信标标签装置620的用户即完成了桌位TAB1的签到或签退,而不会对桌位TAB2进行签到或签退。
综上所述,在以上实施例中,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感测器114可接收来自信标标签装置620的信标信号BS0,并以控制电路CTC1判断信标信号BS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而可用于人员的签到或签退。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方法。请参照图9。图9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900的流程图。管理方法900包含:以信标期间定期发送信标信号(即步骤S902);接收信标信号(即步骤S904);以及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即步骤S906),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即步骤S908)。在一实施例中,管理方法900包含设定或调整信标强度门槛。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方法。请参照图10。图10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1000的流程图。管理方法1000包含:判断信标标签装置与扩充基座装置间的距离是否小于发送距离(即步骤S1002),若是,发送信标信号(即步骤S1004);接收信标信号(即步骤S1006);以及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即步骤S1008),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即步骤S1010)。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方法。请参照图11。图1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1100的流程图。管理方法1100包含:判断是否按下发送键(即步骤S1102),若是,发送信标信号(即步骤S1104);接收信标信号(即步骤S1106);以及判断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即步骤S1108),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即步骤S1110)。换言之,于此实施例中,仅在按下发送键时始发送信标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管理方法1100进一步包含判断是否按下启动键,若是,在一定时间内接收信标信号。换言之,于此实施例中,仅在按下启动键时始接收信标信号。
综上所述,在以上实施例中,利用信标信号的发送与接收完成人员的签到或签退。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系统。请参照图12。图1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系统1200的示意图。管理系统1200包含扩充基座装置110及后台服务器120。扩充基座装置110包含接口112、集线器控制器(hub controller)116、单芯片系统(System on aChip,SoC)控制电路118及物联网收发电路119。接口112用以接收电子装置1210的信号SG0。集线器控制器116耦接接口112及主机1220,用以管理电子装置1210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耦接集线器控制器116,用以执行操作系统以判断电子装置1210的装置类型。物联网收发电路119耦接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后台服务器120通信连接物联网收发电路119,后台服务器120包含权限数据。
在管理系统1200中,扩充基座装置110通过接口112耦接电子装置1210。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为键盘、鼠标、耳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接口112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口而可耦接复数个电子装置1210。
在接口112接收到来自电子装置1210的信号SG0后,扩充基座装置110中的集线器控制器116根据信号SG0判断电子装置1210是否具有高传输速度,若否,集线器控制器116直接允许电子装置1210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换言之,若集线器控制器116识别电子装置1210为Low-Speed或Full-Speed的装置(例如鼠标或键盘通常具有低传输速度),判定电子装置1210具有低传输速度,于此情形集线器控制器116即允许电子装置112存取主机1220。相反地,若集线器控制器116识别电子装置1210为Hi-Speed或SuperSpeed的装置(例如存储装置或用于存储数据的电磁装置通常具有高传输速度),判定电子装置1210具有高传输速度,于此情形开始进行后续的判断步骤。存储装置或电磁装置可能被用来窃取公司数据,而存储装置或电磁装置通常有较高传输速度,鼠标或键盘等装置则通常有较低传输速度,因此通过以上方式根据传输速度的快慢直接允许鼠标或键盘等装置存取主机1220,而不用进行后续判断。
在一实施例中,若电子装置1210通过特定输入/输出端口连接接口112,集线器控制器116直接允许电子装置1210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而不判断电子装置1210的传输速度。例如电子装置1210通过接口112的显示端口(display port)或高画质多媒体接口端口(HDMI port)连接至接口112时,由于电子装置1210为显示器装置,其用以窃取公司数据或机密或侵害公司计算机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集线器控制器116直接放行通过此些端口连接至接口112的电子装置1210,并允许其存取主机1220。在一实施例中,预先设定白名单(white list)以协助集线器控制器116认定可直接放行而毋庸经过后续判断的电子装置1210。
接着,若集线器控制器116判定电子装置1210具有高传输速度,如图12所示,集线器控制器116进一步将信号SG0传送至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根据信号SG0判断电子装置1210的装置类型并产生类型数据TD0。详细而言,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包含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用以判断电子装置1210的装置类型。类型数据TD0为关于电子装置1210装置类型的信息,用以进行后续的判断步骤。在一实施例中,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为图2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CTC1。在一实施例中,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及其他元件内嵌于或实施于不同于扩充基座装置的装置中,而仍能执行本揭示内容所揭露的功能。
在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判断完成电子装置1210的装置类型并产生类型数据TD0后,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传送类型数据TD0至物联网收发电路119,物联网收发电路119发送类型数据TD0至后台服务器120。在一实施例中,物联网收发电路119为图2实施例中的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WSN1,并利用如图4实施例的网状网络通信连接至后台服务器120。
后台服务器120根据类型数据TD0及权限数据判断电子装置1210是否有存取主机1220的权限并回传结果数据RD0至扩充基座装置110。详细而言,公司管理者在后台服务器120中预先设定哪些电子装置1210可以存取主机1220并进行数据传输,亦即公司管理者预先决定特定员工对于主机1220插入电子装置1210种类的权限。
当后台服务器120自扩充基座装置110的物联网收发电路119接收到类型数据TD0时,后台服务器120将类型数据TD0与权限数据进行比对,根据电子装置1210的装置类型判断是否应允许电子装置1210连接至主机1220。于后台服务器120判断完毕后,将此判断结果以结果数据RD0的形式回传至物联网收发电路119,扩充基座装置110再通过内部元件的耦接关系(即物联网收发电路119耦接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118耦接集线器控制器116)根据结果数据RD0来进行后续步骤。在一实施例中,公司管理者可以对后台服务器120中的权限数据再为修改,以变更主机1220所能连接的装置类型。
若根据结果数据RD0电子装置1210有存取主机1220的权限,集线器控制器116允许电子装置1210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反之,若根据结果数据RD0电子装置1210没有存取主机1220的权限,集线器控制器116不允许电子装置1210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换言之,在集线器控制器116接收到结果数据RD0后,集线器控制器116决定是否允许电子装置1210存取主机1220。若结果数据RD0显示电子装置1210无存取主机1220的权限,集线器控制器116即不会连通集线器控制器116与主机1220的线路(即图12中集线器控制器116与主机1220间相连的直线),电子装置1210无法存取主机1220中的数据。相反地,若结果数据RD0显示电子装置1210有存取主机1220的权限,集线器控制器116即连通集线器控制器116与主机1220的线路,让用户能以电子装置1210存取主机1220中的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接口112同时接收复数个电子装置1210的复数个信号SG0,扩充基座装置110及后台服务器120根据前述实施例方式分别判断是否允许电子装置1210的每一者与主机1220间的信号传输。换言之,用户时常通过扩充基座装置110而欲将多个电子装置1210连接至主机1220,此时扩充基座装置110可同时且分别对此些电子装置1210判断是否允许存取主机1220。
综上所述,管理系统1200先根据外接装置的传输速度放行具有较慢速度的装置而允许其存取主机1220,再判断具有较高速度的装置为何种装置类型,并根据默认的权限数据判定应否让主机1220连接此种装置类型,进而降低公司人员以外接装置窃取公司数据或侵害公司计算机的风险。
本揭示内容另揭露一种管理方法。请参照图13。图1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的管理方法1300的流程图。管理方法1300包含接收电子装置的信号;执行操作系统以根据信号判断电子装置的装置类型并产生类型数据;以及根据类型数据及权限数据判断电子装置是否有存取主机的权限,若是,允许电子装置与主机间的信号传输,若否,不允许电子装置与主机间的信号传输。
在步骤S1302中,接收电子装置的信号。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302同时接收来自复数电子装置的复数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在接收电子装置的信号后,判断电子装置是否具有高传输速度(即步骤S1304)。若判定电子装置具有低传输速度,允许电子装置与主机的信号传输(即步骤S1305),亦即图13中若步骤S1304判断为否则向左至步骤S1305,直接允许电子装置存取主机。反之,若步骤S1304判断为是,则向下至步骤S1306。
在步骤1306中,执行操作系统以根据信号判断电子装置的装置类型并产生类型数据。换言之,根据接收到的电子装置信号,通过操作系统判断电子装置的装置类型,并将此判断结果输出为类型数据,类型数据显示电子装置的装置类型。
在步骤S1308中,根据类型数据及权限数据判断电子装置是否有存取主机的权限。换言之,预先设定权限数据以代表主机所能连接的电子装置,在得到类型数据后,将类型数据与权限数据进行比对,若根据权限数据电子装置有存取主机的权限,即允许电子装置与主机间的信号传输(即步骤S1310),若根据权限数据电子装置没有存取主机的权限,即不允许电子装置与主机间的信号传输(即步骤S1312)。如此即完成应否让电子装置存取主机的判断。
在一实施例中,同时接收复数个电子装置的复数个信号,并分别判断是否允许每一电子装置与主机间的信号传输,亦即可同时针对多个不同的电子装置进行判断,且此些判断为各自独立的。在一实施例中,管理方法1300进一步包含修改权限数据以变更主机所能连接的装置类型。
综上所述,管理方法1300利用电子装置传输速度及/或电子装置的装置类型,决定电子装置有无存取主机的权限。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揭示文件提出的管理系统中后台服务器可以收集多个扩充基座装置回报的信息,并管理人员的出勤状态、网络连线方式及连接装置的安全权限,本揭示文件的各实施例可以相互搭配使用,以提高办公室自动化管理的效率。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及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及润饰。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符号说明】
为使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符号的说明如下:
100:管理系统
110:扩充基座装置
110a、110b、110c、110d、110e、110f、110g、110h、110i、110j、110k:扩充基座装置
112:接口
114:感测器
116:集线器控制器
118:单芯片系统控制电路
119:物联网收发电路
120:后台服务器
1200:管理系统
1210:电子装置
1220:主机
1300:管理方法
200:管理系统
400:管理系统
600:管理系统
600’:管理系统
610:电子装置
612:模块板
620:信标标签装置
622:无线通信芯片
624:处理器
626:近距感测器
800:管理系统
AP:存取点
AS0:启动信号
WSN1: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
WSNN: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
BS0:信标信号
BUD:建筑物
CS0:签到签退信号
CTC1:控制电路
CTCN:控制电路
DS0:驱动信号
FLN:第N楼层
FLN+1:第N+1楼层
G1:群组
G2:群组
GS0:分组信号
HBN:汇集节点
RD0:结果数据
S510、S512、S520、S522、S530、S540、S550、S560:步骤
S902、S904、S906、S908:步骤
S1002、S1004、S1006、S1008、S1010:步骤
S1102、S1104、S1106、S1108、S1110:步骤
S1302、S1304、S1305、S1306、S1308、S1310、S1312:步骤
SD0:发送距离
SG0:信号
SS0:选定信号
TAB1、TAB2、TAB3、TAB4、TAB5、TAB6:桌位
TD0:类型数据
WFT1:无线网络收发电路
WFTN:无线网络收发电路。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签到及签退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信标标签装置,用以发送信标信号,该信标标签装置包含:
无线通信芯片;以及
处理器,耦接至该无线通信芯片;以及
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包含:
感测器,用以接收该信标信号;
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以及
控制电路,耦接至该感测器及该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且用以当该感测器接收到该信标信号时判断该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该后台服务器通过该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通信连接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的该信标强度门槛通过该后台服务器通信连接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而设定为相同或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标标签装置用以以信标期间定期发送该信标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标标签装置用以仅于该信标标签装置的近距感测器在预设短距离内感测到该至少一扩充基座装置时发送该信标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标标签装置进一步包含发送键,用以启动该信标标签装置的该无线通信芯片以发送该信标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扩充基座装置进一步包含启动键,用以在特定期间内启动该感测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扩充基座装置进一步包含显示器屏幕,耦接至该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并用以显示桌位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桌位信息进一步包含二维条形码,当该二维条形码通过行动装置扫描时,该后台服务器接收来自该行动装置的数据并执行签到或签退。
9.一种用于签到及签退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感测器,用以自信标标签装置接收信标信号;
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用以根据短程或低耗能为主的无线网络通信协定接收及传送数据;以及
控制电路,耦接至该感测器且用以当该感测器接收到该信标信号时判断该信标信号的接受信号强度指标是否大于信标强度门槛,若是,发送签到签退信号至后台服务器,该后台服务器通过该无线感测网络收发电路通信连接该扩充基座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标强度门槛通过该后台服务器通信连接该扩充基座装置而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感测器用以以信标期间接收该信标信号,该信标信号由该信标标签装置定期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感测器用以仅于该信标标签装置的近距感测器在预设短距离内感测到该扩充基座装置时接收该信标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标标签装置进一步包含发送键,用以启动该信标标签装置的无线通信芯片以发送该信标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扩充基座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启动键,用以在特定期间内启动该感测器。
CN202111457105.6A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Pending CN1146928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31327P 2020-12-29 2020-12-29
US63/131,327 2020-12-29
US17/444,388 US11743701B2 (en) 2020-12-29 2021-08-04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check in and out using beacon technology
US17/444,388 2021-08-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2805A true CN114692805A (zh) 2022-07-01

Family

ID=7722660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7610.0A Pending CN114760607A (zh)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以及控制网状网络的服务器
CN202111457105.6A Pending CN114692805A (zh)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CN202111462953.6A Pending CN114756908A (zh)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7610.0A Pending CN114760607A (zh)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以及控制网状网络的服务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2953.6A Pending CN114756908A (zh) 2020-12-29 2021-12-02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6) US11743701B2 (zh)
EP (4) EP4024238B1 (zh)
CN (3) CN114760607A (zh)
TW (4) TWI7797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24238B1 (en) * 2020-12-29 2024-01-03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access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a host
US11818644B2 (en) * 2021-03-17 2023-11-14 Dell Products, Lp Dock-assis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diversifying dual-b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s
US20230236632A1 (en) * 2022-01-21 2023-07-27 Synaptics Incorporated Network-capable docking station
US20240187326A1 (en) * 2022-12-05 2024-06-06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perational state management of connected user devices
TWI824920B (zh) * 2023-01-11 2023-12-01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中繼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0235A (zh) * 2015-08-20 2017-03-01 西安云景智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签到的数据处理方法、服务器和系统
CN107527198A (zh) * 2016-06-19 2017-12-29 谷歌公司 识别特定于用户计算设备的位置
WO2020080191A1 (ja) * 2018-10-16 2020-04-23 健一 石原 コンピュータロック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ロックシステムの動作方法
US20200218324A1 (en) * 2019-01-04 2020-07-09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mart workspace manageme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2917A (en) 1996-03-19 1998-05-19 Siemens Medical Systems, Inc. Network connectivity for a portable patient monitor
JP4332820B2 (ja) 1998-11-12 2009-09-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US20050164664A1 (en) 2000-07-21 2005-07-28 Difonzo Daniel F.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wireless networks (DRWiN)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uch networks
US20050288571A1 (en) * 2002-08-20 2005-12-29 Welch Allyn, Inc. Mobile medical workstation
US20040142744A1 (en) 2003-01-08 2004-07-22 Acres Gaming Incorporated Mobile data access
US7803053B2 (en) 2003-01-08 2010-09-28 Igt System for real-time game network tracking
US7899583B2 (en) 2005-04-12 2011-03-01 Ehud Mendelson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navigating to empty parking spaces
US7860798B2 (en) 2006-01-20 2010-12-2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media items
US7478191B2 (en) 2006-04-14 2009-01-13 Standard Micro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witching USB peripherals between USB hosts
US8874024B2 (en) * 2007-12-05 2014-10-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event attendance processing and attendee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ed devices
US20120066003A1 (en) 2008-05-30 2012-03-15 Collier Ronald L Automobile sales training and promotion system
US8935436B2 (en) 2009-02-18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keup trigger to support multiple user interfaces, environments, and/or virtual machines
US8626932B2 (en) 2009-09-01 2014-01-07 Apple Inc. Device-dependent selection between modes for asymmetric serial protocols
US20110112866A1 (en) 2009-11-12 2011-05-12 Gerrans Lawrence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etized Electronic Mobile Commerce
US8832345B2 (en) * 2010-08-24 2014-09-09 Belkin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two electrical devices and method therefore
US8364870B2 (en) * 2010-09-30 2013-01-29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USB port connected to multiple USB compliant devices
US9143359B2 (en) 2010-12-17 2015-09-2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obile phone docking station for VoIP
CN106879047B (zh) 2012-05-02 2020-06-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近场传递信息的方法、信息传达和接受客户端、信息系统
US20130311694A1 (en) * 2012-05-21 201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direct pairing in a wireless docking system
EP2768269B1 (en) * 2013-02-15 2019-03-13 Fujitsu Limited Automatic ad-hoc network of mobile devices
US9244146B2 (en) 2013-03-07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ing beacon transmitter
US9619299B2 (en) * 2014-06-18 2017-04-11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using device pairings with docking stations
US9641969B2 (en) * 2014-07-25 2017-05-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reless bridge hardware system for active RFID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tracking
WO2016036969A1 (en) 2014-09-03 2016-03-10 Nantomics, Llc Synthetic genomic variant-based secure transac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5812029A (zh) 2014-12-31 2016-07-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群配对方法
CN105869225A (zh) * 2015-01-23 2016-08-17 上海达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eacon技术的学生点名签到方法及系统
AU2016242904A1 (en) 2015-04-02 2017-11-23 Driving Management System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hibiting ope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within a zone
TWI657675B (zh) 2015-04-10 2019-04-21 聚眾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連線模組、電腦程式產品及其網路連線之方法
US9468078B1 (en) 2015-05-01 2016-10-11 Abl Ip Holding Llc Lighting system with cellular networking
US20160353382A1 (en) * 2015-05-27 2016-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energy wireless network applications
TWI607336B (zh) 2015-07-08 2017-12-01 台灣色彩與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的監控方法
US20230045879A1 (en) 2015-07-15 2023-02-16 Logicmark, Inc. Preference-driven adverti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9967884B2 (en) * 2015-11-10 2018-05-08 Netgear, Inc. Dedicated backhaul for whole home coverage
US9852098B2 (en) 2016-02-26 2017-12-26 Essential Products, Inc. System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ly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sources of universal serial bus signals
US20170345292A1 (en) 2016-05-30 2017-11-30 Autotalks Ltd. Wireless pedestrian notification
US10270610B2 (en) 2016-06-12 2019-04-23 Apple Inc. Selection of a coordinator device for an automated environment
US10705566B2 (en) 2016-09-09 2020-07-07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ative and virtualized video in a hybrid docking station
US10039147B2 (en) * 2016-09-30 2018-07-31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triggering a wireless docking session between a mobile device and a wireless docking device
TWI636676B (zh) 2016-10-27 2018-09-21 承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comotive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system
TWM552170U (zh) * 2017-05-22 2017-11-21 Cannex Tech Inc 數位學習智慧識別證
US10663498B2 (en) 2017-07-20 2020-05-26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mote power management and discovery
TWM569978U (zh) 2017-12-26 2018-11-11 極京雲端股份有限公司 Bluetooth beacon electronic patrol system
DE112018005895T5 (de) 2018-01-25 2020-07-30 Intel Corporation Stromverwaltung von diskreten kommunikationsportkomponenten
US10877518B2 (en) 2018-03-29 2020-12-29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ocking component
IL265929B (en) 2018-04-09 2022-07-01 Mobilitie LLC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secure operation of a device
US10488910B1 (en) * 2018-06-06 2019-11-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ealthcare asset track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11065077B (zh) * 2018-10-17 2023-08-1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蓝牙Mesh网络及其通信方法、设备与存储介质
TWM579197U (zh) 2018-12-06 2019-06-11 王郁興 Space safety identification unlocking system
TWM580223U (zh) 2018-12-27 2019-07-01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A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sign-in based on Bluetooth low-power beacon technology
US11470120B2 (en) 2019-03-18 2022-10-11 Dell Products L.P. Providing different levels of resource access to a computing device that is connected to a dock
CN111746465A (zh) 2019-03-27 2020-10-0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车锁系统及其自动锁车方法和解锁方法
KR20220062551A (ko) * 2019-09-09 2022-05-17 타거스 인터내셔널 엘엘씨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도킹 스탠드 조립체에 제거가능하게 부착가능한 도킹 스테이션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1044327U (zh) * 2019-10-31 2020-07-17 上海乂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生签到设备
CN110910524B (zh) 2019-12-20 2021-06-2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自动签到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579653B2 (en) 2020-06-25 2023-02-14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Docking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setting uplink port
CN112102511A (zh) * 2020-07-24 2020-12-18 焦作大学 一种基于社科教育学习的学生实时考勤数据采集系统
EP4024238B1 (en) 2020-12-29 2024-01-03 Good Way Technology Co., Ltd. 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access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a hos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0235A (zh) * 2015-08-20 2017-03-01 西安云景智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签到的数据处理方法、服务器和系统
CN107527198A (zh) * 2016-06-19 2017-12-29 谷歌公司 识别特定于用户计算设备的位置
WO2020080191A1 (ja) * 2018-10-16 2020-04-23 健一 石原 コンピュータロック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ロックシステムの動作方法
US20200218324A1 (en) * 2019-01-04 2020-07-09 Targus International Llc Smart workspace management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10627A1 (en) 2022-06-30
TW202231020A (zh) 2022-08-01
CN114756908A (zh) 2022-07-15
EP4024238C0 (en) 2024-01-03
TW202231021A (zh) 2022-08-01
EP4024246A1 (en) 2022-07-06
TW202341697A (zh) 2023-10-16
US20220210730A1 (en) 2022-06-30
EP4296869A2 (en) 2023-12-27
TWI781711B (zh) 2022-10-21
CN114760607A (zh) 2022-07-15
TWI800882B (zh) 2023-05-01
TW202230292A (zh) 2022-08-01
US11743701B2 (en) 2023-08-29
US20240015491A1 (en) 2024-01-11
EP4024160A1 (en) 2022-07-06
EP4024238A1 (en) 2022-07-06
EP4024238B1 (en) 2024-01-03
US12004062B2 (en) 2024-06-04
EP4296869A3 (en) 2024-02-28
US20230354001A1 (en) 2023-11-02
US20220206985A1 (en) 2022-06-30
TWI779761B (zh) 2022-10-01
US11800338B2 (en) 2023-10-24
US20240305966A1 (en) 202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92805A (zh) 管理系统以及扩充基座装置
US20210160133A1 (en) Bluetooth mesh network provisioning
US9560471B2 (en) Peer-to-peer host station
EP2198652B1 (en) Rfid based network admission control
CN1663180A (zh) 预先通知无线局域网中连接可能丢失
US750883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detection method
CN100548077C (zh) 个人区域网络
KR20040017084A (ko) 컴퓨터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 랜 모듈 전원 관리방법 및 그장치
CN101573876A (zh) 用于控制多个无线电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CN103850505B (zh) 智能地锁的控制管理方法、系统与智能地锁
JP4090808B2 (ja) 近接トランザクション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1843146A (zh) 根据移动单元位置控制其对网络服务访问的系统和方法
CN110196696A (zh) 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存储介质及显示控制方法
US728902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c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US8340059B2 (en) Respons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dynamic personality assignment
CN100527105C (zh) 管理设备、输出设备和设备管理方法
JP2003110569A (ja) 無線通信方式切替装置
US20050215235A1 (en) Security system,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ecurity method
KR100737693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에서의 지그비 통신을 위한 인터페이스방법과 이를 위한 이동통신 단말
JP2710455B2 (ja) 無線通信方式
JP2003102063A (ja) 無線通信機器及び他の携帯型無線通信機器の接近通知方法
JPH04235421A (ja) 無線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式
JP2013207353A (ja) オーダ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KR20060032261A (ko) 휴대용 컴퓨터의 네트워크 연결상태 확인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