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2541B - 電鍋 - Google Patents

電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2541B
TWI772541B TW107136939A TW107136939A TWI772541B TW I772541 B TWI772541 B TW I772541B TW 107136939 A TW107136939 A TW 107136939A TW 107136939 A TW107136939 A TW 107136939A TW I772541 B TWI772541 B TW I7725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ot body
rice
accommodating recess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2154A (zh
Inventor
長谷祐次
佐藤一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西羅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西羅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西羅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54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2Control mechanisms for pressure-coo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4Locking devices
    • A47J27/0815Locking devices where vessel and lid have adapted shapes to provide for the lock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6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built-in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9Safety devices
    • A47J27/092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releasing pressure before op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Abstract

提供一種新穎構造之電鍋,其不需要複雜之控制,可以簡單之構造來煮成更美味之米飯。煮飯鍋12由陶器製之鍋本體18及蓋體22所構成,並且於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中,蓋體22曝露於外部,另一方面,於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煮飯鍋12之鍋本體18之間形成有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102,並且送風路102之上端開口部104係於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另一方面,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與煮飯器本體16內連通,控制部82於煮飯之燜步驟中驅動送風扇80,使從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導入外氣不會滯留於送風路102內,而從上端開口部104中連續排出。

Description

電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陶器製之煮飯鍋之電鍋。
先前,作為容易管理加熱時間等、可簡便地煮飯之機器,廣泛使用電鍋。近年來,加熱效率高且可快速煮成美味米飯的如日本專利第4910441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電磁感應加熱式之電鍋亦普及。
已知,使用陶器製之土鍋來煮熟之米飯由於利用熱源直接加熱,故而藉由來自經加熱之陶器之輻射熱之效果,而均勻地加熱至大米之芯,煮成一粒一粒飽滿地立起之美味米飯。因此,如專利公報1所記載,亦提出有如下構造:即便為電磁感應加熱式之電鍋,亦採用陶瓷製之內鍋,於內鍋之底部及底部近旁塗佈介電效率高之金屬製膏,藉此,藉由電磁感應加熱而使金屬製膏進行感應發熱,間接地加熱內鍋。
但,若採用陶瓷等非金屬製之內鍋,則與磁性金屬製之內鍋之情形相比,導熱性劣化而容易產生熱不均,難以實現被煮物之均勻加熱。因此提出有如下結構:使藉由以來自送風扇之風,將電磁感應加熱機構冷卻而獲得之熱風,不會滯留於設置於內鍋側部之周圍的間隔狹窄之熱風積存空間內,藉此,將內鍋之低溫部分加溫而實現內鍋之均熱化。
然而,以由熱風積存而引起之內鍋之加溫程度,無法實現充分且快速之內鍋之均熱化,結果,對於進行令需要者滿意之煮飯而言並不充分。 而且,出於加熱內鍋之目的而必須利用送風扇,因此於煮熟步驟之既定時機進行送風,或者於燜步驟中斷續地驅動送風扇等,送風扇之驅動控制容易變得複雜,存在問題。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910441號公報
本發明係以上述情況為背景而形成,提供一種不需要複雜之控制,可以簡單之構造來煮成更美味之米飯的新穎構造之電鍋。
以下,記載為解決如上所述之課題而形成之本發明之形態。此外,以下記載之各形態中所採用之構成要素僅可能採用任意之組合。
本發明之第一形態為一種電鍋,其包括:煮飯鍋,其容納被煮物;煮飯器本體,其具有以可取出之方式容納該煮飯鍋之鍋容納凹處;電加熱器,其設置於該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對上述煮飯鍋進行加熱;送風扇,其設置於該煮飯器本體內;以及控制部,其控制該電加熱器及該送風扇;上述電鍋之特徵在於:上述煮飯鍋由容納上述被煮物之陶器製之鍋本體以及覆蓋該鍋本體之開口部之蓋體所構成,並且於在上述煮飯器本體之上述鍋容納凹處中容納有上述煮飯鍋之狀態下,於該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上述蓋體曝露於外部,另一方面,於該鍋容納凹處之周壁部與該煮飯鍋之該鍋本體之間形成有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並且上述送風路之上端開口部係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之上述上方開口部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另一方面,上述送風路之下端 開口部係與上述煮飯器本體內連通,上述控制部於煮飯之燜步驟中驅動上述送風扇,使從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下端開口部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上述送風路內,而從上述上端開口部中連續排出。
依據本發明,採用如下構造:不僅於煮飯器本體之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設置電加熱器,而且於該鍋容納凹處中容納陶器製之鍋本體,利用電加熱器來直接加熱鍋本體。藉此,與傳統之爐灶同樣,可藉由巧妙地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直接加熱之情形時之鍋本體之緩慢之溫度上升性或溫度上升時之均熱化、進而加熱後之高蓄熱性,而美味地煮熟大米。而且,由於熱源係利用電加熱器,故而可由控制部來控制電加熱器之開啟‧關閉,預約煮飯等電鍋之便利性亦可原樣保持。
進而,覆蓋煮飯鍋之陶器製鍋本體之開口部的蓋體係於在煮飯器本體之鍋容納凹處容納有煮飯鍋之狀態下,於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曝露於外部。藉此,穩定地確保由蓄熱性高之材料所構成之煮飯鍋之向上方之散熱性,可有利且簡便地防止由陶器製鍋本體之高蓄熱性所引起的不必要之大米之焦糊等。
此外,形成於鍋容納凹處之周壁部與煮飯鍋之鍋本體之間的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的上端開口部係於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對於此種構造之送風路,控制部於煮飯之燜步驟中,驅動送風扇而使從送風路之下端開口部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送風路內,而從上端開口部中連續排出。因此,於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成為問題之燜步驟中,僅藉由驅動送風扇,即可使外氣連續通過送風路,可促進鍋本體之整體之冷卻。尤其由於送風路之上端開口部與外部直接連通,故而可實現來自送風路之快速之空氣之排出,可防止空氣之滯留而有助於鍋本體之快速冷卻。
此外,煮飯鍋中,蓋體未必需要為陶器製,除陶器製之外,可 使用鑄件製或玻璃製等任意材料。另外,陶器製之鍋本體為保持高蓄熱性,由JIS A 1509所測定之體密度設為1.5g/cm3~2.3g/cm3,較佳為設為2.0g/cm3~2.1g/cm3。此外,陶器製之鍋本體之由JIS A 1509所測定之吸水率設為6~12%,較佳為設為8~10%。
本發明之第二形態係如上述第一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控制部從上述燜步驟之開頭起歷經該燜步驟之整個期間之7成以上之期間,連續驅動上述送風扇而使外氣連續通過該送風路,並且將上述電加熱器關閉。
依據本形態,於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成為問題之燜步驟中,從開頭起歷經整個期間之7成以上之期間,電加熱器關閉,並且連續地向送風路中繼續導入外氣,可快速地實行鍋本體之散熱,可維持適合於燜步驟之鍋本體之溫度,可煮成飽滿之美味米飯。此外,本形態之送風扇之連續驅動及電加熱器之關閉之狀態若於從燜步驟之開頭起7成以上之期間實施即可,根據煮飯之內容,亦可於燜步驟之最後不驅動送風扇且將電加熱器關閉,併入去除多餘水分之步驟,或於燜步驟之整個期間中維持送風扇之連續驅動及電加熱器之關閉之狀態。
本發明之第三形態係如上述第一或第二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燜步驟以外之步驟中,不驅動上述送風扇。
依據本形態,由於在燜步驟以外之步驟中不驅動送風扇,故而可防止由通過送風路之外氣所引起之陶器製之鍋本體之散熱,可有利地實現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之煮飯。
本發明之第四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三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送風路呈現出環形狀,其遍及上述鍋容納凹處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鍋本體之間之全周而擴展,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上端開口部係由形成於上述周壁部之上端緣部與該鍋本體之上端緣部之間的上側環狀間隙所構成,另一方面, 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下端開口部係由設置於上述周壁部與上述底壁部之間的下側環狀間隙所構成。
依據本形態,送風路呈現出遍及鍋容納凹處之周壁部與鍋本體之間之全周而擴展之環形狀,且送風路之上端開口部與下端開口部均呈現出遍及全周而開口之環形狀。藉此,不會阻礙通過送風路之外氣之插通,可實現更快速之外氣之插通以及由其引起之鍋本體之冷卻。
本發明之第五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四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送風路中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鍋本體之間之間隙尺寸朝向上述上端開口部而擴大。
依據本形態,由於送風路之間隙尺寸朝向上端開口部而擴大,故而可更確實地避免外氣於送風路內之滯留,可實現更快速之外氣之插通以及由其引起之鍋本體之冷卻。
本發明之第六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五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於上述煮飯器本體之上述上方開口部側,於上方開口之環狀凹槽部係與上述周壁部之外周側連接而設置,且該環狀凹槽部之底壁係以較上述周壁部之前端部位於下方之方式來設置,另一方面,於上述煮飯鍋之上述鍋本體之上端緣部設置有向外周側擴展之凸緣部,且該凸緣部之外周端面係以位於上述環狀凹槽部之正上方之方式來設置,並且於該凸緣部之底面帶有隨著朝向外周側而與上述環狀凹槽部之上述底壁接近之下方傾斜。
依據本形態,設置於鍋本體之上端緣部上之凸緣部之外周端面位於設置於其下方之煮飯器本體之環狀凹槽部之正上方。藉此,即使於煮飯時之沸溢等順著凸緣部而漏出至外部之情形時,亦可容納於環狀凹槽部中,可簡便地進行使用後之清掃等。而且,於凸緣部之底面上帶有隨著朝向外周側而與環狀凹槽部之底壁接近之下方傾斜,因此,預先防止沸溢順著凸緣部之底面而 進入鍋容納凹處側。
本發明之第七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六中任1個形態中所記載者,其中,上述煮飯鍋之上述蓋體包含:內蓋,其覆蓋上述鍋本體之開口部且平坦地擴展;以及外蓋,其設置於該內蓋之上方且在與該內蓋之間形成蒸氣收納空間;並且於該內蓋上,壁厚尺寸大於該外蓋之壁厚尺寸。
依據本形態,煮飯鍋之蓋體設為內蓋與外蓋之雙重部蓋構造,且於內蓋與外蓋之間形成有蒸氣收納空間,因此可穩定地保持煮飯時之鍋本體內部之加壓狀態或均熱化。進而,由於內蓋不僅覆蓋鍋本體之開口部且平坦地擴展,而且較外蓋形成為厚壁,故而可藉由內蓋之重量而更確實地保持煮飯時之鍋本體內部之加壓,可實現良好之煮飯。
本發明之第八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七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電加熱器係包含以下而構成:第一護套加熱器,其載置上述鍋本體之底部中央;以及第二護套加熱器,其載置上述鍋本體之底部周緣。
依據本形態,可根據煮飯之步驟,對第一護套加熱器與第二護套加熱器進行各自之開啟/關閉或功率控制。藉此,可更有利地調整煮飯時之鍋本體之溫度分佈。
本發明之第九形態係如上述第八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控制部於煮飯之升溫步驟中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及上述第二護套加熱器之兩者,另一方面,於其後之煮熟步驟中,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及上述第二護套加熱器中之至少一者。
依據本形態,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於煮熟步驟中,可使用載置鍋本體之底部中央之第一護套加熱器及第二護套加熱器之至少一者。藉此,可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來省電地煮飯。
本發明之第十形態係如上述第九形態中所記載者,其中,於上述煮熟步驟 中僅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
本發明之第十一形態係如上述第八至第十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第一及第二護套加熱器之上述升溫步驟中之功率值係於上述升溫步驟之開頭,低於吸水步驟之功率值。
依據本形態,巧妙地利用吸水步驟之時間,對加溫需要時間之陶器製之鍋本體進行加溫,可從升溫步驟之開頭起實現所需之鍋本體內之溫度。進而,藉由暫時於升溫步驟之開頭降低加熱器之功率,可將鍋本體內之溫度保持為最適合於煮飯之狀態。
本發明之第十二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十一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控制部包含乾燥模式,其係於未容納被煮物之上述鍋本體容納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中之狀態下,驅動上述電加熱器及上述送風扇而促進上述鍋本體之乾燥。
依據本形態,可於將使用後之陶器製之鍋本體容納於鍋容納凹處中之狀態下進行鍋本體之乾燥步驟。藉此,使用者可確實地實行容易忘記之使用後之鍋本體之乾燥,可實現鍋本體之製品狀態之維持或耐久性之提高。
本發明之第十三形態係如上述第一至第十二中任1個形態所記載者,其中,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中央配設有溫度感測器之感測器部,另一方面,於上述鍋本體之底面配置有構成該底面之一部分且抵接上述感測器部之檢溫板,並且上述檢溫板係由熱傳遞率高於上述陶器之素材所構成。
依據本形態,由於壓接溫度感測器之感測器部的檢溫部係由熱傳遞率高於陶器之素材所構成,故而與檢溫板之內表面所接觸之鍋本體內之溫度快速地傳遞至溫度感測器之感測器部,且藉由壓接於陶器表面之感測器部來偵檢之情形相比,可更正確地檢測鍋本體內之溫度。此外,溫度感測器之感測器部係以藉由彈性構件而偏置於上方之狀態來配設,藉此可有利地兼具偵檢煮 飯鍋之有無的機構。另外,檢溫板之素材若為熱傳遞率高於陶器之素材,則可為任意者,較佳為可採用鋁或鋁合金等金屬製、或碳製者。
本發明之第十四形態係如上述第十三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檢溫板設為畫成上述鍋本體之外周面之外表面側之直徑尺寸小於畫成上述鍋本體之內周面之內表面側的帶台階之圓柱形狀,且於上述檢溫板之上述外表面之中央部設置有容納上述感測器部之容納凹處。
依據本形態,由於檢溫板設為帶台階之圓柱形狀,故而可相對於鍋本體之底面而以階差部分來確實地保持,可將檢溫板穩定地配設於鍋本體之底面。而且,於外表面之中央部設置有容納凹處,因此可將感測器部穩定地定位保持。另外,可藉由設置容納凹處而使與檢溫板部之感測器部抵接之部位之板厚變薄,可更確實且快速地偵檢鍋本體之內部之溫度。
本發明之第十五形態係如上述第十四形態所記載者,其中,上述檢溫板之大直徑部與小直徑部之間之階差面設為隨著向內周側行進而下降之下方傾斜面,另一方面,上述容納凹處之周壁部具有隨著向下方行進而向直徑方向外側擴展之錐面形狀。
依據本形態,由於小直徑部與大直徑部之間之階差面設為下方傾斜面,故而可於檢溫板之對鍋本體之底壁部之卡止部分中消除局部之應力集中。進而,容納凹處設為朝向下方而向直徑方向外側擴展之錐面形狀,因此可將感測器部一面對準中心一面容納,可更順利地進行檢溫板與感測器部之定位。
依據本發明,採用不僅於煮飯器本體之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上設置電加熱器,而且利用電加熱器來直接加熱鍋本體之構造。藉此,可巧妙地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直接加熱之情形時之鍋本體之緩慢之溫度上升性或溫度上 升時之均熱化、進而加熱後之高蓄熱性,將大米美味地煮熟。而且,由於熱源利用電加熱器,故而預約煮飯等電鍋之便利性亦可原樣保持。進而,蓋體於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曝露於外部。藉此,穩定地確保由蓄熱性高之材料所構成之煮飯鍋之向上方之散熱性,可有利且簡便地防止由陶器製鍋本體之高蓄熱性所引起的不必要之大米之焦糊等。此外,送風路之上端開口部於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對於此種構造之送風路,控制部於煮飯之燜步驟中,驅動送風扇而使從送風路之下端開口部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送風路內,而從上端開口部中連續排出。因此,於陶器製之鍋本體之蓄熱性成為問題之燜步驟中,僅藉由驅動送風扇,即可使外氣連續通過送風路,可促進鍋本體之整體之冷卻。
10:電鍋
12:煮飯鍋
14:鍋容納凹處
16:煮飯器本體
18:鍋本體
20:上方開口部(開口部)
22:蓋體
24:周壁部
26:底部(底面)
28:上端緣部
30:凸緣部
32:底面
34:上表面
36a、36b:階差面
38:檢溫板
40:貫通孔
42:大直徑部
44:小直徑部
46:階差面
48:容納凹處
50:內表面
52:內蓋
54:外蓋
56:把手
58:卡止片
60:突部
62:把手
64:泄壓孔
66:蒸氣收納空間
68:底壁部
70:周壁部
70a:上方周壁部
70b:下方周壁部
72:護套加熱器(電加熱器)
72a:第一護套加熱器
72b:第二護套加熱器
74:貫通孔
76:溫度感測器
76a:感測器部
78:底面
80:送風扇
82:控制部
84: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
84a:底壁
84b:底壁周緣
86:護套加熱器容納孔
90:溫度感測器支持部
92a、92b:吸氣口
93:外罩
94:腳部
96:外周緣部
98:橡膠突部
100:周壁部
102:送風路
104:上端開口部
106:上方開口部
108:下端開口部
110:環狀凹槽部
112:底壁
114a:內周側壁
114b:外周側壁
116:切口部
118:操作面板
122:外罩
α:上側環狀間隙
β:下側環狀間隙
t1~t4:壁厚尺寸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電鍋的整體立體圖。
圖2係圖1所示之電鍋之平面圖。
圖3係圖1所示之電鍋之底面圖。
圖4係圖2中之IV-IV剖面擴大圖。
圖5係用以對本實施方式之電鍋之煮飯之步驟進行說明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4中示出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電鍋10。電鍋10包括以下而構成:煮飯鍋12,其容納作為被煮物之飯米或水等;以及煮飯器本體16,其具有以可取出之方式容納煮飯鍋12之鍋容納凹處14。此外,以下之說明 中,所謂上方係指圖1、4中之上方,所謂下方係指圖1、4中之下方,另外,所謂前方係指圖1~2、4中之左方,所謂後方係指圖1~2、4中之右方。
如圖4所示,煮飯鍋12包括:陶器製之鍋本體18,其容納作為被煮物之飯米或水等;以及蓋體22,其覆蓋鍋本體18之開口部之上方開口部20。鍋本體18與蓋體22均設為具有表面開口之多個微小空間之多孔質之陶器製。鍋本體18包括一體地形成之朝向上方開口部20而擴大直徑之大致圓筒形狀之周壁部24以及大致圓板狀之底部26,整體呈現出大致圓鍋形狀。本實施方式中,周壁部24之壁厚尺寸係從底部26朝向上方開口部20而逐漸成為厚壁,從周壁部24之中間起上端之壁厚尺寸:t2大於底部26之壁厚尺寸:t1(t1<t2)。另外,於煮飯鍋12之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上,以如下方式設置有凸緣部30:朝向外周側且以大致矩形剖面形狀而突出,且遍及外周側之大致全周而擴展。於該凸緣部30之底面32上帶有隨著朝向外周側而向下方突出之下方傾斜。即,上述下方傾斜係如後所述,以與環狀凹槽部110之底壁112接近之方式構成。進而,於凸緣部30之上表面34上亦帶有隨著朝向外周側而向下方突出之下方傾斜。此外,於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之內周側,遍及大致全周而設置有大致L字剖面形狀之階差面36a、36b。此處,階差面36b較階差面36a形成於下方且內側。
另外,如圖4所示,於位於煮飯鍋12之鍋本體18之底面上的底部26之中央部形成有貫通孔40,其配設檢溫板38且具有與檢溫板38大致相似之剖面形狀。由於檢溫板38之外形與貫通孔40具有大致相似之T字剖面形狀,故而檢溫板38可穩定地保持於貫通孔40內。而且,檢溫板38不僅構成底部26之一部分,而且抵接後述煮飯器本體16之感測器部76a。上述檢溫板38係由較構成鍋本體18或蓋體22之陶器熱傳遞率高之素材所構成,該素材為各種金屬或金屬化合物、或者碳或氧化鋁或氮化鋁等。藉此,與溫度感測器76之感測器部76a壓接於陶器表面之情形相比,可更正確地檢測鍋本體18內之溫度。此處,由於檢 溫板38之外形與貫通孔40具有大致相似之T字剖面形狀,故而以下以檢溫板38為例,對其形狀進行詳細說明。檢溫板38之畫成鍋本體18之內周面的底部26之內表面側設為大直徑部42,另一方面,畫成鍋本體18之外周面的底部26之外表面側設為小直徑部44,整體呈現出大致帶台階之圓柱形狀。而且,檢溫板38之大直徑部42與小直徑部44之間之階差面46設為隨著向內周側行進而下降之下方傾斜面。以上之形狀係檢溫板38之外形與貫通孔40之相似之T字剖面形狀。此外,於檢溫板38上設置有容納凹處48,其與貫通孔40不同,於外表面之中央部朝向下方而開口來容納後述感測器部76a。此處,上述容納凹處48之周壁部之內表面50具有隨著向下方行進而向直徑方向(圖4中,左右方向)外側擴展之錐面形狀。
如上所述,由於檢溫板38設為帶台階之圓柱形狀,故而相對於設置於鍋本體18之底部26上的相似形狀之貫通孔40,可由階差部分來確實地保持,可將檢溫板38穩定地配設於鍋本體18之底部26上。而且,由於在外表面之中央部設置有容納感測器部76a之容納凹處48,故而可將感測器部76a穩定地定位保持。另外,可藉由設置容納凹處48而使抵接感測器部76a之部位之板厚變薄,因此可更確實地偵檢鍋本體18之內部之溫度。此外,由於檢溫板38之大直徑部42與小直徑部44之間之階差面46設為下方傾斜面,故而可於檢溫板38之對鍋本體18之底部26之卡止部分消除局部之應力集中,且於製造步驟中,容易於兩者之間流入黏接劑,製造性之提高亦可實現。進而,由於容納凹處48之周壁部之內表面50具有隨著向下方行進而向直徑方向外側擴展之錐面形狀,故而可將感測器部76a引導而容納於容納凹處48中,可順利地進行檢溫板38與感測器部76a之定位。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煮飯鍋12之蓋體22係包含內蓋52及外蓋54而構成。本實施方式中,均與鍋本體18同樣,設為陶器製。內蓋52具有整體 平坦地擴展之大致圓板形狀,於直徑方向中央部分,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之柱狀之把手56。另外,內蓋52之壁厚尺寸:t3大於底部26之壁厚尺寸:t1或外蓋54之壁厚尺寸:t4,且小於從周壁部24之中間起上端側之壁厚尺寸:t2(t1≒t4<t3<t2)。進而,於內蓋52之外周緣部之上端部分,一體地形成有遍及大致全周而向外周側延伸出之凸緣狀之卡止片58。此外,於內蓋52上,未圖示之泄壓用之泄壓孔係於壁厚方向上貫通內蓋52而形成。另外,於內蓋52之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朝向下方而以大致圓頂形狀突出之突部60。設為此種構造之內蓋52係如圖4所示,藉由以把持把手56之狀態下,使內蓋52之卡止片58卡合於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之階差面36b上,從而可覆蓋鍋本體18之開口部之上方開口部20。另一方面,外蓋54係如圖1、4所示,整體具有大致球殼形狀,且於直徑方向中央部分,設置有朝向上方而突出之大致筒狀之把手62。另外,如圖2所示,於把手62之後方(圖2中,右方),形成有以大致圓形剖面形狀而貫穿設置之泄壓孔64。設為此種構造之外蓋54係如圖4所示,藉由以把持把手62之狀態,使外蓋54之外周緣部卡止於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之階差面36a上,從而可設置於內蓋52之上方且在與內蓋52之間形成蒸氣收納空間66。如此一來,蓋體22設為內蓋52與外蓋54之雙重部蓋構造,而且於內蓋52與外蓋54之間形成有蒸氣收納空間66,因此可穩定地保持煮飯時之鍋本體18內部之加壓狀態或均熱化。進而,內蓋52覆蓋鍋本體18之上方開口部20而平坦地擴展,並且較外蓋54設為厚壁,因此可藉由內蓋52之重量而更確實地保持煮飯時之鍋本體18內部之加壓,可實現良好之煮飯。
如圖4所示,煮飯器本體16包括鍋容納凹處14,另一方面,上述鍋容納凹處14係包括以下而構成:底壁部68,其於俯視時為大致圓形狀;以及周壁部70,其從底壁部68之外周緣部起遍及大致全周而以大致球殼形狀向上方突出。於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上,設置有作為加熱煮飯鍋12之電加熱器的 護套加熱器72,並且於貫穿設置於護套加熱器72之中央部之貫通孔74內配設有溫度感測器76。進而,於位於護套加熱器72之下方的煮飯器本體16之底面78側之煮飯器本體16內,包括送風扇80、以及控制送風扇80及護套加熱器72之控制部82。
護套加熱器72係如圖4所示,具有如下構造:對於整體具有大致碟形狀之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84,而保持有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及第二護套加熱器72b。上述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84設為金屬製,上表面側設為與鍋本體18之底部26大致相似之形狀,另一方面,於下表面側,用以容納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及第二護套加熱器72b而保持之護套加熱器容納孔86向下方開口,並且於圓周方向上以大致漩渦狀延伸出而形成。更詳細而言,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保持於設為大致碟形狀之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84之大致圓板形狀之底壁84a上,另一方面,第二護套加熱器72b保持於設為大致碟形狀之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84之大致圓環形狀之底壁周緣84b上。如次一來,構成電加熱器之護套加熱器72係包含以下而構成:大致圓板形狀之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其載置鍋本體18之底部26之中央;以及大致圓環形狀之第二護套加熱器72b,其載置鍋本體18之底部26之周緣。此外,上述護套加熱器72係相對於煮飯器本體16內之既定位置而由未圖示之固定機構所固定。其結果為,藉由根據煮飯之步驟來對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及第二護套加熱器72b進行功率控制,可有利地調整煮飯時之鍋本體18之溫度分佈。
如圖4所示,於構成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的護套加熱器72之中央部設置有貫通孔74,且於上述貫通孔74內,溫度感測器76之感測器部76a係以藉由壓縮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未圖示)而偏置於上方之狀態,配設為於上下方向上伸縮自如。藉此,亦可有利地兼具偵檢煮飯鍋12之有無之機構。溫度感測器76具有如下之公知構造:前端面設為感測器部76a,且於該感測器部 76a中藉由抵接被檢測物而檢測出被檢出物之溫度。另外,溫度感測器76係與設置於溫度感測器76之下方之溫度感測器支持部90連結,另一方面,溫度感測器支持部90透過壓縮螺旋彈簧而固定於煮飯器本體16上。進而,溫度感測器76係以從貫通孔74之上方開口部中向上方突出之狀態來配置。藉此,當鍋本體18之底部26載置於護套加熱器72上時,溫度感測器76之感測器部76a係基於壓縮螺旋彈簧之偏置力,而對配置於鍋本體18之底部26之中央部的檢溫板38之容納凹處48之底面壓接。
另外,如圖4所示,於位於構成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的護套加熱器72之下方的底面78側之煮飯器本體16內,於後方側(圖4中,右方側)設置有送風扇80,另一方面,於前方側(圖4中,左方側)設置有包含電路基板之控制部82。於設置有上述送風扇80之煮飯器本體16之底面78上形成有吸氣口92a,其包含遍及大致整個面而大致放射線狀地延伸之多個大致長條狀之貫通孔,另一方面,於設置有控制部82之煮飯器本體16之底面78上形成有吸氣口92b,其包含遍及大致整個面而於大致前後方向(圖3中,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多個大致長條狀之貫通孔(參照圖3、4)。藉由上述吸氣口92a、92b,可高效率地於煮飯器本體16內引入外氣。更詳細而言,從吸氣口92a中引入至煮飯器本體16內之外氣向上方輸送,將構成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的護套加熱器72進行空氣冷卻,並且通過於後述鍋容納凹處14與鍋本體18之間所畫成之送風路102而向上方排氣。另外,從吸氣口92b中引入至煮飯器本體16內之外氣向上方輸送,將控制部82及護套加熱器72進行空氣冷卻,並且通過於後述鍋容納凹處14與鍋本體18之間所畫成之送風路102而向上方排氣。進而,於控制部82之上方配設有朝向控制部82而開口之大致矩形箱體狀之合成樹脂製之外罩93,可有利地實現:防止水等對控制部82之黏附或阻斷來自護套加熱器72之熱。另外,於煮飯器本體16之底面78上,於在圓周方向上隔離之4個部位上設置有以大致 實心圓錐台形狀而突出之腳部94(參照圖3、4)。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係從相對於構成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的護套加熱器72之外周緣部96而向外側隔離之位置,以朝向上方而逐漸擴大直徑之大致圓筒形狀,向上方突出而形成。於上述周壁部70之上下方向之大致中央部,於在圓周方向上以等間隔來隔離之4個部位,設置有向鍋容納凹處14之內側突出之橡膠突部98。而且,藉由於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橡膠突部98壓接於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外周面上,則於在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外周面之間形成有既定尺寸之間隙之狀態下,鍋本體18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藉由上述間隙,而於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外周面之間形成有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102。而且,周壁部70係以橡膠突部98為邊界,上方側設為上方周壁部70a,另一方面,下方側設為下方周壁部70b。構成上述周壁部70之上方周壁部70a與下方周壁部70b均設為金屬製,且分別獨立成形。
另外,如圖4所示,於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送風路102之上端開口部104係於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另一方面,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與煮飯器本體16內連通。更詳細而言,送風路102呈現出環形狀,其遍及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外周面之間之全周而擴展。而且,送風路102之上端開口部104係由形成於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之上端緣部與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之間的上側環狀間隙:α所構成,另一方面,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係由設置於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構成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的護套加熱器72之間的下側環狀間隙:β所構成。藉此,不會阻礙通過送風路102之外氣之插通,可實現更快速之外氣之插通及由其引起之鍋本體18之冷卻。進而,送風路 102中之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周壁部70a與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間之間隙尺寸:γ向上端開口部104擴大。其結果為,可更確實地避免外氣於送風路102內之滯留,可實現快速之外氣之插通,因此鍋本體18可快速冷卻。
此外,於煮飯器本體16之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側,向上方開口且遍及上方周壁部70a之外周之大致全周而延伸出之環狀凹槽部110係與上方周壁部70a之外周側連接而設置。上述環狀凹槽部110設為大致溝槽形狀,包括:底壁112、從底壁112之內周側之端緣部向上方突出之內周側壁114a、以及從底壁112之外周側之端緣部向上方突出之外周側壁114b。而且,形成為:環狀凹槽部110之內周側壁114a之前端部與上方周壁部70a之前端部連接,且底壁112較上方周壁部70a之前端部位於下方。另一方面,環狀凹槽部110之外周側壁114b之前端部形成為:越過上方周壁部70a之前端部而向上方突出,且於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較鍋本體18之凸緣部30之上表面34之外周緣部位於稍下方。另外,於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設置於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上的凸緣部30之外周端面係位於設置於其下方之煮飯器本體16之環狀凹槽部110之正上方。藉此,於煮飯時沸溢等順著凸緣部30之上表面34而漏出至外部之情形時,亦可容納於環狀凹槽部110中,因此可簡便地進行使用後之清掃等。而且,於凸緣部30之底面32上,朝向外周側而帶有下方傾斜,預先防止沸溢等順著凸緣部30之底面32而進入至鍋容納凹處14側。另外,於凸緣部30之上表面34上亦朝向外周側而帶有下方傾斜,因此煮飯時之沸溢等可順著凸緣部30之上表面34而確實地容納於環狀凹槽部110中。進而,於將煮飯鍋12設置於煮飯器本體16之鍋容納凹處14中時,以手指來把持鍋本體18之凸緣部30之情形時,藉由凸緣部30之底面32之下方傾斜,手指對凸緣部30之卡合性提高,可實現穩定之操作性。此外,於煮飯器本體16之周壁部100之對向之上端部切成大致矩形狀而形成之切口部116中(參照圖1),雖省 略圖示,但係形成為:環狀凹槽部110之外周側壁114b之前端部較上方周壁部70a之前端部位於下方。藉此,藉由將兩手之手指插入切口部116中,則可於將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時,有利地減少乃至消除將手指夾於煮飯鍋12與煮飯器本體16之間的顧慮。
此外,於煮飯器本體16之周壁部100之前方側(圖4中,左側)之外表面上,設置有具備例如液晶顯示器或各種觸控面板式操作開關之操作面板118。於上述操作面板118之內側,配設有操作面板118用之控制部120。另外,於控制部120之後方(圖4中,右方)配設有朝向控制部120而開口之大致矩形箱體狀之合成樹脂製之外罩122,可有利地實現:防止水等對控制部120之黏附或阻隔來自護套加熱器72之熱。
依據上述本實施方式之構造之電鍋10係如圖4所示,以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來使用。此外,於上述狀態下,於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中,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以及蓋體22之大致整體曝露於外部。
煮飯之步驟係如圖5所示,包括吸水步驟、升溫步驟、煮熟步驟、及燜步驟。首先,實行吸水步驟。上述吸水步驟係如圖4所示,以於容納於煮飯器本體16之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的煮飯鍋12之鍋本體18內,容納有未圖示之作為被煮物之飯米或水等之狀態來進行。由於鍋本體18設為導熱性低之陶器製,故而溫度難以上升,而且容易產生溫度不均。因此,本實施方式中,於升溫步驟前之吸水步驟中,進行預先加熱之預熱作業。上述預熱作業係如圖5所示,於吸水步驟中,藉由控制部82使用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以例如50%左右之功率值加熱20分鐘左右來實行。藉此,巧妙地利用吸水步驟之時間來進行鍋本體18之加熱,將加熱需要時間之陶器製之鍋本體18從升溫步驟之開頭起,實現所需之鍋本體18內之溫度。此外,於上述預熱作業中之吸水步驟 中,由控制部82將送風扇80設為關閉(不工作)狀態。
於上述吸水步驟後,實行升溫步驟。該升溫步驟中,如圖5所示,繼續藉由控制部82使用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來加熱鍋本體18而實行。上述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升溫步驟中之功率值於升溫步驟之開頭之升溫(i)(參照圖5)中,成為例如20%、10%且5分鐘,低於吸水步驟中之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功率值之50%。如此一來,藉由暫時於升溫步驟之開頭降低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功率,可利用陶器之蓄熱性,將鍋本體18內之溫度消除溫度不均,從而設為最適合於煮飯之狀態。進而,於升溫步驟之升溫(ii)(參照圖5)中,藉由將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功率值以例如90%、50%加熱10分鐘,可將鍋本體18內之溫度升溫至最適合於煮飯之溫度。此外,於上述升溫步驟中,亦由控制部82將送風扇80設為關閉(不工作)狀態。
繼而,於升溫步驟後,實行煮熟步驟。上述煮熟步驟中,如圖5所示,藉由控制部82僅使用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來加熱鍋本體18而實行。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之煮熟步驟中之功率值於煮熟步驟之開頭之煮熟(i)(參照圖5)中設為例如40%且5分鐘,另一方面,於煮熟步驟之後半之煮熟(ii)中設為例如20%且5分鐘。如此一來,於煮熟步驟中,藉由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蓄熱性,可僅使用載置鍋本體18之底部26中央之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來進行。因此,可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蓄熱性來省電地煮飯。此外,於上述煮熟步驟中,亦由控制部82將送風扇80設為關閉(不工作)狀態。
最後,於煮熟步驟後實行燜步驟。於上述燜步驟中,如圖5所示,於燜步驟之開頭之燜(i)(參照圖5)中,控制部82將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功率值設為例如0%且15分鐘左右,並且驅動送風扇80。藉此,可使從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中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送風路102內,而從上端開口部104中連續排出,因此可促進鍋本體18之整體之冷卻。另外,於燜步 驟之後半之燜(ii)(參照圖5)中,控制部82僅將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之功率值設為例如10%且5分鐘左右,並且將送風扇80設為關閉(不工作)狀態。藉由以上,煮飯之步驟整體結束,以後成為保溫步驟。如此一來,控制部82連續地驅動送風扇80而使外氣連續地通過送風路102中,並且將護套加熱器72a、72b關閉之燜步驟之開頭之燜(i)之期間(15分鐘)歷經燜步驟之整個期間(15分鐘+5分鐘)之7成以上之期間。藉此,控制部82可從燜步驟之開頭之燜(i)起歷經燜步驟之7成以上之期間,將護套加熱器72a、72b關閉,並且連續地向送風路102中繼續導入外氣。因此,可快速地實行鍋本體18之散熱而維持適合於燜步驟之鍋本體18之溫度,可煮成飽滿之美味米飯。另外,如圖5所示,於燜步驟以外之步驟中,控制部82不驅動送風扇80,因此,可防止由通過送風路102之外氣所引起之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散熱,可有利地實現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蓄熱性來煮飯。
藉由設為依據上述本發明之構成的電鍋10,則利用設置於煮飯器本體16之鍋容納凹處14之底壁部68上之護套加熱器72來直接加熱煮飯鍋12之鍋本體18。因此,與傳統之爐灶同樣,藉由巧妙地利用由於直接加熱陶器製之鍋本體18所引起之鍋本體18之緩慢之溫度上升性或溫度上升時之均熱化以及加熱後之高蓄熱性,可將大米美味地煮熟。而且,由於利用護套加熱器72,故而藉由控制部82,預約煮飯等電鍋10之便利性亦可原樣保持。
進而,於煮飯鍋12容納於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於鍋容納凹處14之上方開口部106中,鍋本體18之上端緣部28以及蓋體22之大致整體曝露於外部。藉此,不僅穩定地確保由蓄熱性高之材料所構成之煮飯鍋12之向上方之散熱性,而且可有利且簡便地防止由上述高蓄熱性所引起的不必要之大米之焦糊等。
此外,於鍋容納凹處14之周壁部70與鍋本體18之周壁部24之外 周面之間形成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102,且送風路102之上端開口部104與外部直接連通,另一方面,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與煮飯器本體16內連通。藉此,於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蓄熱性成為問題之燜步驟中僅藉由驅動送風扇80,即可使從送風路102之下端開口部108中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送風路102內,而從上端開口部104中連續排出,因此可促進鍋本體18之整體之冷卻。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控制部82具有乾燥模式。上述乾燥步驟係於僅將未容納作為被煮物之飯米或水等之鍋本體18容納於煮飯器本體16之鍋容納凹處14中之狀態下進行。更詳細而言,乾燥步驟係藉由控制部82使構成電加熱器之護套加熱器72及送風扇80驅動,而促進鍋本體18之乾燥。藉由上述乾燥步驟,可確實地進行容易忘記之使用後之鍋本體18之乾燥,因此可維持鍋本體18之初始狀態,可實現鍋本體18之耐久性之維持.提高。
以上,已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其僅為例示,本發明並非藉由上述實施方式中之具體記載而進行任何限定性之解釋。
例如,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煮飯鍋12之蓋體22亦與鍋本體18同樣地設為陶器製,但蓋體22並非必須為陶器製,除陶器製之外,還可使用鑄件製或玻璃製等任意材料。另一方面,為保持高蓄熱性,陶器製之鍋本體的由JIS A 1509所測定之體密度設為1.5g/cm3~2.3g/cm3,較佳為設為2.0g/cm3~2.1g/cm3,本實施方式中成為2.05g/cm3~2.08g/cm3。此外,陶器製之鍋本體之由JIS A 1509所測定之吸水率設為6~12%,較佳為設為8~10%,本實施方式中成為9%。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電加熱器設為護套加熱器72,但並不限定於此,還可採用陶瓷加熱器或碳加熱器等公知之電加熱器。
進而,上述實施方式中,於燜步驟之後半之燜(ii)中,僅將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之功率值設為例如10%且5分鐘左右,並且將送風扇80設為關 閉(不工作)狀態,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亦可於不僅連續地驅動送風扇80,而且將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功率值為零之期間設為燜步驟之整個期間之7成以上之狀態下,於燜步驟之後半之燜(ii)中不驅動送風扇80,將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關閉而組入去除多餘水分之步驟。或者,亦可於燜步驟之整個期間中如本實施方式之燜(i)般,維持送風扇80之連續驅動以及兩個護套加熱器72a、72b之關閉之狀態。
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由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及第二護套加熱器72b來構成電加熱器之例,但,藉由使用單一之電加熱器,僅利用陶器製之鍋本體18之蓄熱性且於燜步驟中進行送風扇80之強制冷卻來進行煮飯之形態當然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於煮熟步驟中將第二護套加熱器72b關閉,僅使用第一護套加熱器72a之例,但亦可根據煮好之口味而變更為使用第一護套加熱器72a及第二護套加熱器72b中之至少一者。即,於煮熟步驟中,可將第一護套加熱器72a關閉而僅使用第二護套加熱器72b,亦可使用第一、第二護套加熱器72a、72b之兩者。
除此以外,並未一一列舉,但本發明能夠以基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之知識而加以各種變更、修正、改良等之形態來實施,另外,此種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則當然任一者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電鍋
12‧‧‧煮飯鍋
14‧‧‧鍋容納凹處
16‧‧‧煮飯器本體
18‧‧‧鍋本體
20‧‧‧上方開口部(開口部)
22‧‧‧蓋體
24、70、100‧‧‧周壁部
26‧‧‧底部(底面)
28‧‧‧上端緣部
30‧‧‧凸緣部
32、78‧‧‧底面
34‧‧‧上表面
36a、36b、46‧‧‧階差面
38‧‧‧檢溫板
40、74‧‧‧貫通孔
42‧‧‧大直徑部
44‧‧‧小直徑部
48‧‧‧容納凹處
50‧‧‧內表面
52‧‧‧內蓋
54‧‧‧外蓋
56、62‧‧‧把手
58‧‧‧卡止片
60‧‧‧突部
64‧‧‧泄壓孔
66‧‧‧蒸氣收納空間
68‧‧‧底壁部
70a‧‧‧上方周壁部
70b‧‧‧下方周壁部
72‧‧‧護套加熱器(電加熱器)
72a‧‧‧第一護套加熱器
72b‧‧‧第二護套加熱器
76‧‧‧溫度感測器
76a‧‧‧感測器部
80‧‧‧送風扇
82‧‧‧控制部
84‧‧‧護套加熱器保持構件
84a、112‧‧‧底壁
84b‧‧‧底壁周緣
86‧‧‧護套加熱器容納孔
90‧‧‧溫度感測器支持部
92a、92b‧‧‧吸氣口
93、122‧‧‧外罩
94‧‧‧腳部
96‧‧‧外周緣部
98‧‧‧橡膠突部
102‧‧‧送風路
104‧‧‧上端開口部
106‧‧‧上方開口部
108‧‧‧下端開口部
110‧‧‧環狀凹槽部
114a‧‧‧內周側壁
114b‧‧‧外周側壁
118‧‧‧操作面板
120‧‧‧控制部
t1、t2、t3、t4‧‧‧壁厚尺寸
α‧‧‧上側環狀間隙
β‧‧‧下側環狀間隙
γ‧‧‧間隙尺寸

Claims (14)

  1. 一種電鍋,其包括:煮飯鍋,其容納被煮物;煮飯器本體,其具有以可取出之方式容納該煮飯鍋之鍋容納凹處;電加熱器,其設置於該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對上述煮飯鍋進行加熱;送風扇,其設置於該煮飯器本體內;以及控制部,其控制該電加熱器及該送風扇;上述電鍋之特徵在於:上述煮飯鍋由容納上述被煮物之陶器製之鍋本體以及覆蓋該鍋本體之開口部之蓋體所構成,而且於在上述煮飯器本體之上述鍋容納凹處中容納有上述煮飯鍋之狀態下,於該鍋容納凹處之上方開口部中,上述蓋體曝露於外部,另一方面,於該鍋容納凹處之周壁部與該煮飯鍋之該鍋本體之間形成有向圓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之送風路;並且上述送風路之上端開口部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之上述上方開口部中與外部直接連通,另一方面,上述送風路之下端開口部與上述煮飯器本體內連通;上述控制部於煮飯之燜步驟中驅動上述送風扇,使從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下端開口部導入之外氣不會滯留於上述送風路內,而從上述上端開口部中連續排出;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燜步驟以外之步驟中,不驅動上述送風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控制部從上述燜步驟之開頭起歷經該燜步驟之整個期間之7成以上之期間,連續驅動上述送風扇而使外氣連續通過該送風路,並且將上述電加熱器關閉。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送風路呈現出環形狀,其遍及上述鍋容納凹處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鍋本體之間之全周而擴展,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上端開口部係由形成於上述周壁部 之上端緣部與該鍋本體之上端緣部之間之上側環狀間隙所構成,另一方面,上述送風路之上述下端開口部係由設置於上述周壁部與上述底壁部之間之下側環狀間隙所構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送風路中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鍋本體之間之間隙尺寸係朝向上述上端開口部而擴大。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於上述煮飯器本體之上述上方開口部側,於上方開口之環狀凹槽部係與上述周壁部之外周側連接而設置,且以該環狀凹槽部之底壁較上述周壁部之前端部位於下方之方式來設置;另一方面,於上述煮飯鍋之上述鍋本體之上端緣部設置有於外周側擴展之凸緣部,且以該凸緣部之外周端面位於上述環狀凹槽部之正上方之方式來設置,於該凸緣部之底面帶有隨著朝向外周側而與上述環狀凹槽部之上述底壁接近之下方傾斜。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煮飯鍋之上述蓋體包含:內蓋,其覆蓋上述鍋本體之開口部而平坦地擴展;以及外蓋,其設置於該內蓋之上方,且在與該內蓋之間形成蒸氣收納空間;並且於該內蓋上,壁厚尺寸大於該外蓋之壁厚尺寸。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電加熱器係包含以下而構成:第一護套加熱器,其載置上述鍋本體之底部中央;以及第二護套加熱器,其載置上述鍋本體之底部周緣。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控制部於煮飯之升溫步驟中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及上述第二護套加熱器之兩者,另一方面,於其後之煮熟步驟中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及上 述第二護套加熱器中之至少一者。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鍋,其中於上述煮熟步驟中,僅使用上述第一護套加熱器。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第一及第二護套加熱器之上述升溫步驟中之功率值於上述升溫步驟之開頭,低於吸水步驟之功率值。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控制部包含乾燥模式,其於未容納被煮物之上述鍋本體容納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中之狀態下,驅動上述電加熱器及上述送風扇而促進上述鍋本體之乾燥。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鍋,其中於上述鍋容納凹處之底壁部中央配設有溫度感測器之感測器部,另一方面,於上述鍋本體之底面配置有構成該底面之一部分且抵接上述感測器部之檢溫板,並且上述檢溫板由熱傳遞率高於上述陶器之素材所構成。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檢溫板設為帶台階之圓柱形狀,其畫成上述鍋本體之外周面之外表面側之直徑尺寸小於畫成上述鍋本體之內周面之內表面側;並且於上述檢溫板之上述外表面之中央部設置有容納上述感測器部之容納凹處。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電鍋,其中上述檢溫板之大直徑部與小直徑部之間之階差面設為隨著向內周側行進而下降之下方傾斜面,另一方面,上述容納凹處之周壁部具有隨著向下方行進而 向直徑方向外側擴展之錐面形狀。
TW107136939A 2017-10-27 2018-10-19 電鍋 TWI7725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7-208160 2017-10-27
JP2017208160A JP6553151B2 (ja) 2017-10-27 2017-10-27 電気炊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154A TW201922154A (zh) 2019-06-16
TWI772541B true TWI772541B (zh) 2022-08-01

Family

ID=6624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939A TWI772541B (zh) 2017-10-27 2018-10-19 電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53151B2 (zh)
KR (1) KR102351771B1 (zh)
CN (1) CN111278334A (zh)
TW (1) TWI772541B (zh)
WO (1) WO20190830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7490B2 (ja) * 2019-05-27 2023-02-22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7161244B1 (ja) * 2021-06-18 2022-10-26 シロカ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DK181195B1 (en) * 2021-09-24 2023-04-24 Norqi Aps Electrically heated cook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74207A (ja) * 1989-04-17 1990-11-08 Hitachi Home Tec Ltd 加熱調理器
JPH03261415A (ja) * 1990-03-12 1991-1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H09248242A (ja) * 1996-03-15 1997-09-22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JPH10262817A (ja) * 1997-03-22 1998-10-06 Paloma Ind Ltd ガス炊飯器
JP2009273743A (ja) * 2008-05-16 2009-11-26 Rinnai Corp 調理鍋
JP2009293806A (ja) * 2008-06-02 2009-12-17 Nagatani Seito Kk 加熱調理器とそれを構成するカバー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0441B1 (zh) 1968-01-05 1974-03-11
JP4437773B2 (ja) * 2005-08-10 2010-03-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910441B2 (ja) * 2006-03-23 2012-04-04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KR101632742B1 (ko) * 2014-05-28 2016-06-22 정원식 인덕션 조리기
CN204698350U (zh) * 2015-05-13 2015-10-14 黄俊杰 双层锅盖的陶瓷锅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74207A (ja) * 1989-04-17 1990-11-08 Hitachi Home Tec Ltd 加熱調理器
JPH03261415A (ja) * 1990-03-12 1991-1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H09248242A (ja) * 1996-03-15 1997-09-22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JPH10262817A (ja) * 1997-03-22 1998-10-06 Paloma Ind Ltd ガス炊飯器
JP2009273743A (ja) * 2008-05-16 2009-11-26 Rinnai Corp 調理鍋
JP2009293806A (ja) * 2008-06-02 2009-12-17 Nagatani Seito Kk 加熱調理器とそれを構成するカバー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66658A (ko) 2020-06-10
CN111278334A (zh) 2020-06-12
JP2019076661A (ja) 2019-05-23
TW201922154A (zh) 2019-06-16
KR102351771B1 (ko) 2022-01-18
WO2019083005A1 (ja) 2019-05-02
JP6553151B2 (ja)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2541B (zh) 電鍋
US20100230397A1 (en) Vapor cooker
US20170181564A1 (en) Multifunctional Cooking Pot
JP2014128729A (ja) 炊飯器
JP6239014B2 (ja) 炊飯器
JP2004065553A (ja) 加熱調理器
JP6030286B2 (ja) 炊飯器
JP2019076661A5 (zh)
JP6986759B2 (ja) 炊飯器
KR101754358B1 (ko) 휴대용 전기 조리기기
JP2005174705A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149674Y1 (ko) 전기보온밥솥의 뚜껑
JP2002142975A (ja) 炊飯器
KR200406414Y1 (ko) 직화 냄비
JP727193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9285232A (ja) 炊飯器
JP2004065536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5185389A (ja) 炊飯器
JP5872646B1 (ja) 炊飯器
JP2009072254A (ja) 炊飯器
JPH10201617A (ja) 電磁誘導加熱式炊飯保温釜
KR970004835Y1 (ko) 전기밥솥
KR20230001259U (ko) 다기능 조리기
JPS6314968B2 (zh)
JPH1156611A (ja) ジャー炊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