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984B -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 Google Patents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984B
TWI744984B TW109123932A TW109123932A TWI744984B TW I744984 B TWI744984 B TW I744984B TW 109123932 A TW109123932 A TW 109123932A TW 109123932 A TW109123932 A TW 109123932A TW I744984 B TWI744984 B TW I7449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welded
connecting pipe
uni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3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4843A (zh
Inventor
劉義明
Original Assignee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39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498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9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4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484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包含一第一連通管設有一第一空間,該第一連通管外緣設有第一開口貫通至該第一空間;一第二連通管設有一第二空間,該第二連通管外緣設有第二開口貫通至該第二空間;至少一冷凝單元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與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該冷凝單元設呈為扁管狀,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該等第一流道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至少一散熱鰭片焊固於該冷凝單元的外表面;一蒸發單元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及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與該冷凝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藉以縮小體積、提高散熱效率。

Description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可以達到體積最小化,以及提高散熱效率之層疊式散熱器構造構造。
由於目前的電子產品於工作時容易產生高溫,而高溫則會影響到整個工作的效率及品質。因此針對高溫必須予以立即進行散熱,因此有各種不同的散熱器構造產生,藉以解決散熱的問題。
例如有中華民國93年10月1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246690號「相變化散熱裝置」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兩相互平行之板體及至少一管體。每一板體呈中空,其內設有空腔,於該板體之內壁設有毛細結構物,且空腔內盛裝有適量工作介質。該至少一管體兩端分別與兩板體相連,該管體呈中空,具有流道,該流道與兩板體之空腔連通,管體之內壁亦設有毛細結構物。
惟該專利前案的空腔內部均為中空狀況,缺少輔助的散熱構造,因此散熱表面積小,所能提供的散熱效果有限。
又有中華民國109年5月1日所公告之發明第I692613號「散熱器」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平板狀的基底盤,與發熱體熱連接;第一散熱片,透過熱傳導構件與該基底盤熱連接;第二散熱片,與該第一散熱片的側端部鄰接,並藉由端部安裝於該基底盤而與該基底盤熱連接;以及第三散熱片,與該第二散熱片的側端部鄰接,並透過該熱傳導構件與該基底盤熱連接,其中該第一散熱片的表面並不平行於該第二散熱片的表面,該第三散熱片的表面並不平行於該第二 散熱片的表面;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片、以及該第三散熱片係排列在該基底盤上;該第二散熱片藉由不透過與該基底盤熱連接的熱傳導構件而只與該基底盤熱連接;該第一散熱片與該第三散熱片不接觸該基底盤;冷卻風在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片、以及該第三散熱片的排列方向以及相對於該基底盤之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從該第一散熱片側供給到該第三散熱片側。
該專利前案之散熱管係通過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片及該第三散熱片,由於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片及該第三散熱片係為水平方向延伸,造成整個散熱器的體積過大,一旦縮小體積又會影響到散熱效率,故於使用上並不理想。
爰此,有鑑於目前習知的散熱器具有上述的缺點。故本發明提供一種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包含有:一第一連通管,設有一第一空間,該第一連通管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貫通至該第一空間;一第二連通管,設有一第二空間,該第二連通管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貫通至該第二空間;至少一冷凝單元,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與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該冷凝單元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冷凝單元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該等第一流道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至少一散熱鰭片,係焊固於該冷凝單元的外表面;一蒸發單元,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及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該第二流道的二端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連接。
上述第一空間係貫穿該第一連通管,該第一空間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以密封該第一空間。
上述第一封蓋設有一灌注端。
上述第二空間係貫穿該第二連通管,該第二空間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以密封該第二空間。
上述第二空間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的截面積。
上述第一連通管係由複數第一組合塊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位於其中一端的該第一組合塊係設有一灌注端。
上述第二連通管係由複數第二組合塊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
上述蒸發單元係由一上蓋及一下蓋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該上蓋或該下蓋內部等距間隔設置有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該等凸柱於該蒸發單元內部形成該第二流道,該第二流道的二端設有一第三開口,該二第三開口分別與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的另一端連接。
上述上蓋或該下蓋內部設有呈S形排列的一擋牆,利用該擋牆及該等凸柱共同形成有該第二流道。
上述設有二組以上的該冷凝單元,設有二組以上的該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係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之間。
上述技術特徵具有下列之優點:
1.可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選擇第一連通管及第二連通管之尺寸,並且對應選擇適當數量的冷凝單元及散熱鰭片配合堆疊安裝,藉以可有效的應用空間,並減少整體的體積,以達到體積最小化。
2.藉由各個構件分別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製造而成,並且利用焊接方式予以固定,故可以縮短製造及安裝的工時,而且可以達到較佳的精度,以及提高散熱效率。
1:第一連通管
11:第一空間
12:第一封蓋
121:灌注端
13:第一開口
2:第二連通管
21:第二空間
22:第二封蓋
23:第二開口
3:冷凝單元
31:第一流道
4:散熱鰭片
5:蒸發單元
51:上蓋
52:下蓋
53:凸柱
54:第二流道
55:第三開口
1A:第一連通管
11A:第一空間
13A:第一開口
14A:第一組合塊
141A:灌注端
2A:第二連通管
21A:第二空間
23A:第二開口
24A:第二組合塊
3A:冷凝單元
31A:第一流道
4A:散熱鰭片
5A:蒸發單元
51A:上蓋
52A:下蓋
53A:凸柱
54A:第二流道
55A:第三開口
1B:第一連通管
11B:第一空間
12B:第一封蓋
121B:灌注端
13B:第一開口
2B:第二連通管
21B:第二空間
22B:第二封蓋
23B:第二開口
3B:冷凝單元
31B:第一流道
4B:散熱鰭片
5B:蒸發單元
51B:上蓋
52B:下蓋
53B:凸柱
54B:第二流道
55B:第三開口
1C:第一連通管
11C:第一空間
12C:第一封蓋
121C:灌注端
13C:第一開口
2C:第二連通管
21C:第二空間
22C:第二封蓋
23C:第二開口
3C:冷凝單元
31C:第一流道
4C:散熱鰭片
5C:蒸發單元
51C:上蓋
52C:下蓋
53C:凸柱
54C:第二流道
55C:第三開口
1D:第一連通管
11D:第一空間
12D:第一封蓋
121D:灌注端
13D:第一開口
2D:第二連通管
21D:第二空間
22D:第二封蓋
23D:第二開口
3D:冷凝單元
31D:第一流道
4D:散熱鰭片
5D:蒸發單元
51D:上蓋
52D:下蓋
53D:凸柱
56D:擋牆
54D:第二流道
55D:第三開口
T:熱源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七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八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五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包含有:第一連通管1、第二連通管2、至少一冷凝單元3、至少一散熱鰭片4及蒸發單元5,其中:第一連通管1,係設有貫穿的一第一空間11,該第一空間11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12,以供密封該第一空間11,該第一封蓋12設有一灌注端121。又該第一連通管1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13貫通至該第一空間11。該第一連通管1之尺寸係可供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決定。
第二連通管2,設有貫穿的一第二空間21,該第二空間21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11的截面積。該第二空間21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22,以供密封該第二空間21。又該第二連通管2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23貫通至 該第二空間21。該第二連通管2之尺寸係可供配合該第一連通管1之尺寸而對應設置。
至少一冷凝單元3,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與該第二連通管2之間,藉以循環輸送該工作流體。該冷凝單元3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冷凝單元3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31,該等第一流道31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13及該第二開口23。
至少一散熱鰭片4,係焊固於該冷凝單元3的外表面。本實施例係設有二組該散熱鰭片4,該等散熱鰭片4係互相垂直堆疊而間隔交錯焊固於該冷凝單元3的外表面。
蒸發單元5,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及該第二連通管2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3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5係由一上蓋51及一下蓋52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其中該上蓋51〔或該下蓋52〕內部設置有等距間隔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53,利用該等凸柱53於該蒸發單元5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54。又該第二流道54的二端於該上蓋51開設有貫通的一第三開口55,該二第三開口55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11及該第二空間21的另一端連接,藉以連通該第一空間11及該第二空間21。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21對於該蒸發單元5及該冷凝單元3所構成的該循環散熱迴路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採用R134a或R1234yf等高壓冷媒〕。
使用時,如第一圖及第三圖所示,係將該蒸發單元5固定於一熱源T,該熱源T所產生之熱能係可傳導至該蒸發單元5的內部,該熱能並與該第二流道54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係蓄積該熱能後變為氣態,然後流經該第一連通管1的該第一空間11,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3內的該等第一流道31,並與該冷凝單元3外表面的該等複數散熱鰭片4進行熱交換後而降溫,降溫後的 該工作流體則會變回液態,再進入到該第二連通管2之該第二空間21內,然後回流到該蒸發單元5的該第二流道54內,藉以構成完整的一循環散熱作用。
請參閱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包含有:第一連通管1A、第二連通管2A、複數冷凝單元3A、至少一散熱鰭片4A及蒸發單元5A,其中: 第一連通管1A,係設有貫穿的一第一空間11A,該第一連通管1A係由複數第一組合塊14A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位於其中一端的該第一組合端14A係密封該第一空間11A。該等第一組合塊14A之數量係可供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決定。其中位於該一端的該第一組合塊14A係設有一灌注端141A。
第二連通管2A,設有貫穿的一第二空間21A,該第二空間21A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11A的截面積。該第二連通管2A係由複數第二組合塊24A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位於其中一端的該第二組合端24A係密封該第二空間21A,該等第二組合塊24A之數量係可供配合該等第一組合塊14A之數量而對應設置。又該第二組合塊24A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23A貫通至該第二空間21A。
複數冷凝單元3A,係互相垂直堆疊而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A與該第二連通管2A之間,藉以循環輸送該工作流體。本實施例係設有三組該冷凝單元3A,該等冷凝單元3A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等冷凝單元3A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31A,該等第一流道31A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13A及該第二開口23A。
至少一散熱鰭片4A,係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A的外表面。本實施例係設有四組該散熱鰭片4A,該等散熱鰭片4A係互相垂直堆疊而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A之間。
蒸發單元5A,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A及該第二連通管2A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3A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5A係由一上蓋51A及一下蓋52A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其中該上蓋51A〔或該下蓋52A〕內部設置有等距間隔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53A,利用該等凸柱53A於該蒸發單元5A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54A。又該第二流道54A的二端於該上蓋51A開設有貫通的一第三開口55A,該二第三開口55A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11A及該第二空間21A的另一端連接,藉以連通該第一空間11A及該第二空間21A。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41A對於該蒸發單元5A及該冷凝單元3A所構成的該循環散熱迴路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採用R134a或R1234yf等高壓冷媒〕。
使用時,如第四圖及第六圖所示,係將該蒸發單元5A固定於一熱源T,該熱源T所產生之熱能係可傳導至該蒸發單元5A的內部,該熱能並與該第二流道54A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係蓄積該熱能後變為氣態,然後流經該第一連通管1A的該第一空間11A,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3A內的該等第一流道31A,並與該等冷凝單元3A外表面的該等複數散熱鰭片4A進行熱交換後而降溫,降溫後的該工作流體則會變回液態,再進入到該第二連通管2A之該第二空間21A內,然後回流到該蒸發單元5A的該第二流道54A內,藉以構成完整的一循環散熱作用。
請參閱第七圖及第八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包含有:第一連通管1B、第二連通管2B、複數冷凝單元3B、至少一散熱鰭片4B及蒸發單元5B,其中:第一連通管1B,係設有貫穿的一第一空間11B,該第一空間11B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12B,以供密封該第一空間11B,該第一封蓋12B設有一灌注端121B。又該第一連通管1B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13B貫通至該第 一空間11B。該第一連通管1B之尺寸係可供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決定。
第二連通管2B,設有貫穿的一第二空間21B,該第二空間21B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11B的截面積。該第二空間21B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22B,以供密封該第二空間21B。又該第二連通管2B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23B貫通至該第二空間21B。該第二連通管2B之尺寸係可供配合該第一連通管1B之尺寸而對應設置。
複數冷凝單元3B,係互相垂直堆疊而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B與該第二連通管2B之間,藉以循環輸送該工作流體。本實施例係設有二組該冷凝單元3B,該等冷凝單元3B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等冷凝單元3B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31B,該等第一流道31B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13B及該第二開口23B。
至少一散熱鰭片4B,係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B的外表面。本實施例係設有三組該散熱鰭片4B,該等散熱鰭片4B係互相垂直堆疊而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B之間。
蒸發單元5B,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B及該第二連通管2B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3B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5B係由一上蓋51B及一下蓋52B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其中該上蓋51B〔或該下蓋52B〕內部設置有等距間隔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53B,利用該等凸柱53B於該蒸發單元5B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54B。又該第二流道54B的二端於該上蓋51B開設有貫通的一第三開口55B,該二第三開口55B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11B及該第二空間21B的另一端連接,藉以連通該第一空間11B及該第二空間21B。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21B對於該蒸發單元5B及該冷凝單元3B所構成的該循環散熱迴路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採用R134a或R1234yf等高壓冷媒〕。
使用時,如第七圖及第九圖所示,係將該蒸發單元5B固定於一熱源T,該熱源T所產生之熱能係可傳導至該蒸發單元5B的內部,該熱能並與該第二流道54B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係蓄積該熱能後變為氣態,然後流經該第一連通管1B的該第一空間11B,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3B內的該等第一流道31B,並與該等冷凝單元3B外表面的該等複數散熱鰭片4B進行熱交換後而降溫,降溫後的該工作流體則會變回液態,再進入到該第二連通管2B之該第二空間21B內,然後回流到該蒸發單元5B的該第二流道54B內,藉以構成完整的一循環散熱作用。
請參閱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包含有:第一連通管1C、第二連通管2C、複數冷凝單元3C、至少一散熱鰭片4C及蒸發單元5C,其中:第一連通管1C,係設有貫穿的一第一空間11C,該第一空間11C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12C,以供密封該第一空間11C,該第一封蓋12C設有一灌注端121C。又該第一連通管1C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13C貫通至該第一空間11C。該第一連通管1C之尺寸係可供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決定。
第二連通管2C,設有貫穿的一第二空間21C,該第二空間21C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11C的截面積。該第二空間21C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22C,以供密封該第二空間21C。又該第二連通管2C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23C貫通至該第二空間21C。該第二連通管2C之尺寸係可供配合該第一連通管1C之尺寸而對應設置。
複數冷凝單元3C,係互相垂直堆疊而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C與該第二連通管2C之間,藉以循環輸送該工作流體。本實施例係設有三組該冷凝單元3C,該等冷凝單元3C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等冷凝單元3C內部設有複 數第一流道31C,該等第一流道31C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13C及該第二開口23C。
至少一散熱鰭片4C,係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C的外表面。本實施例係設有四組該散熱鰭片4C,該等散熱鰭片4C係互相垂直堆疊而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之間。
蒸發單元5C,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C及該第二連通管2C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3C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5C係由一上蓋51C及一下蓋52C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其中該上蓋51C〔或該下蓋52C〕內部設置有等距間隔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53C,利用該等凸柱53C於該蒸發單元5C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54C。又該第二流道54C的二端於該上蓋51C開設有貫通的一第三開口55C,該二第三開口55C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11C及該第二空間21C的另一端連接,藉以連通該第一空間11C及該第二空間21C。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21C對於該蒸發單元5C及該冷凝單元3C所構成的該循環散熱迴路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採用R134a或R1234yf等高壓冷媒〕。
使用時,如第十圖及第十二圖所示,係將該蒸發單元5C固定於一熱源T,該熱源T所產生之熱能係可傳導至該蒸發單元5C的內部,該熱能並與該第二流道54C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係蓄積該熱能後變為氣態,然後流經該第一連通管1C的該第一空間11C,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3C內的該等第一流道31C,並與該等冷凝單元3C外表面的該等複數散熱鰭片4C進行熱交換後而降溫,降溫後的該工作流體則會變回液態,再進入到該第二連通管2C之該第二空間21C內,然後回流到該蒸發單元5C的該第二流道54C內,藉以構成完整的一循環散熱作用。
請參閱第十三圖及第十四圖所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包含有:第一連通管1D、第二連通管2D、複數冷凝單元3D、至少一散熱鰭片4D及蒸發單元5D,其中:第一連通管1D,係設有貫穿的一第一空間11D,該第一空間11D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12D,以供密封該第一空間11D,該第一封蓋12D設有一灌注端121D。又該第一連通管1D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13D貫通至該第一空間11D。該第一連通管1D之尺寸係可供根據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決定。
第二連通管2D,設有貫穿的一第二空間21D,該第二空間21D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11D的截面積。該第二空間21D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22D,以供密封該第二空間21D。又該第二連通管2D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23D貫通至該第二空間21D。該第二連通管2D之尺寸係可供配合該第一連通管1D之尺寸而對應設置。
複數冷凝單元3D,係互相垂直堆疊而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D與該第二連通管2D之間,藉以循環輸送該工作流體。本實施例係設有三組該冷凝單元3D,該等冷凝單元3D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等冷凝單元3D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31D,該等第一流道31D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13D及該第二開口23D。
至少一散熱鰭片4D,係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D的外表面。本實施例係設有四組該散熱鰭片4D,該等散熱鰭片4D係互相垂直堆疊而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3D之間。
蒸發單元5D,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1D及該第二連通管2D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3D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5D係由一上蓋51D及一下蓋52D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其中該上蓋51D〔或該下蓋52D〕內部設置有等 距間隔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53D,以及設呈為S形排列的擋牆56D,利用該等凸柱53D及該擋牆56D於該蒸發單元5D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54D。又該第二流道54D的二端於該上蓋51D開設有貫通的一第三開口55D,該二第三開口55D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11D及該第二空間21D的另一端連接,藉以連通該第一空間11D及該第二空間21D。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21D對於該蒸發單元5D及該冷凝單元3D所構成的該循環散熱迴路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採用R134a或R1234yf等高壓冷媒〕。
使用時,如第十三圖及第十五圖所示,係將蒸發單元5D固定於一熱源T,該熱源T所產生之熱能係可傳導至該蒸發單元5D的內部,該熱能並與該第二流道54D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係蓄積該熱能後變為氣態,然後流經該第一連通管1D的該第一空間11D,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3D內的該等第一流道31D,並與該等冷凝單元3D外表面的該等複數散熱鰭片4D進行熱交換後而降溫,降溫後的該工作流體則會變回液態,再回流到該蒸發單元5C的該第二流道54C內,藉以構成完整的一循環散熱作用。
如此,本發明可根據上述所欲散熱的熱源體積大小,而選擇該第一連通管的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連通管的該第二空間之尺寸配合。尤其可對應選擇適當數量的該等冷凝單元及散熱鰭片,以配合垂直方向的朝上互相堆疊安裝,藉以可有效的應用有限空間,並減少散熱器整體的體積,以達到體積最小化之功效。並且進一步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分別製造該第一連通管、第二連通管、複數冷凝單元與複數散熱鰭片,並且分別予以焊接固定,故可以縮短製造及安裝之工時,並且可達到較佳的精度,以及提高散熱效率。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 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第一連通管
11:第一空間
12:第一封蓋
121:灌注端
13:第一開口
2:第二連通管
21:第二空間
22:第二封蓋
23:第二開口
3:冷凝單元
31:第一流道
4:散熱鰭片
5:蒸發單元
51:上蓋
52:下蓋
53:凸柱
54:第二流道
55:第三開口

Claims (5)

  1. 一種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包含有:一第一連通管,設有一第一空間,該第一連通管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一開口貫通至該第一空間,該第一連通管係由複數第一組合塊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該第一空間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一封蓋,以供密封該第一空間,該第一封蓋設有一灌注端;一第二連通管,設有一第二空間,該第二連通管的外緣設有至少一第二開口貫通至該第二空間,該第二連通管係由複數第二組合塊互相堆疊焊固組合而成,該第二空間的其中一端焊固有一第二封蓋,以供密封該第二空間;至少一冷凝單元,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與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該冷凝單元係設呈為一扁管狀,且該冷凝單元內部設有複數第一流道,該等第一流道的二端分別連通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至少一散熱鰭片,係焊固於該冷凝單元的外表面;一蒸發單元,係焊固連通於該第一連通管及該第二連通管之間,而與該冷凝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蒸發單元內部形成有一第二流道,該第二流道的二端係分別與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連接;進一步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分別製造該第一連通管、第二連通管、複數冷凝單元與複數散熱鰭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其中,該第二空間的截面積係小於該第一空間的截面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其中,該蒸發單元係由一上蓋及一下蓋所共同焊固組合而成,該上蓋或該下蓋內部等距間隔設置有呈點狀排列的複數凸柱,該等凸柱於該蒸發單元內部形成該第二流道,該第二流 道的二端設有一第三開口,該二第三開口分別與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的另一端連接。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其中,該上蓋或該下蓋內部設有呈S形排列的一擋牆,利用該擋牆及該等凸柱共同形成有該第二流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層疊式散熱器構造,其中,設有二組以上的該冷凝單元,設有二組以上的該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係間隔交錯焊固於該等冷凝單元之間。
TW109123932A 2020-07-15 2020-07-15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TWI744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3932A TWI744984B (zh) 2020-07-15 2020-07-15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3932A TWI744984B (zh) 2020-07-15 2020-07-15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4984B true TWI744984B (zh) 2021-11-01
TW202204843A TW202204843A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0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3932A TWI744984B (zh) 2020-07-15 2020-07-15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498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8884A (ja) * 2001-11-13 2003-05-2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
CN101017065A (zh) * 2006-02-10 2007-08-15 株式会社电装 热回收装置
CN102345992A (zh) * 2010-07-30 2012-02-08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梯度驱动的低压环路式热虹吸装置
CN106482558A (zh) * 2016-06-15 2017-03-08 苏州纵贯线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热管换热器
US20190154352A1 (en) * 2017-11-22 2019-05-23 Asia Vital Components (China) Co., Ltd.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8884A (ja) * 2001-11-13 2003-05-2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
CN101017065A (zh) * 2006-02-10 2007-08-15 株式会社电装 热回收装置
CN102345992A (zh) * 2010-07-30 2012-02-08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梯度驱动的低压环路式热虹吸装置
CN106482558A (zh) * 2016-06-15 2017-03-08 苏州纵贯线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热管换热器
US20190154352A1 (en) * 2017-11-22 2019-05-23 Asia Vital Components (China) Co., Ltd.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4843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4239B2 (en) Cooling apparatus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US6357517B1 (en) Cooling apparatus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WO2022007721A1 (zh) 一种散热器及通信设备
CN114383453A (zh) 散热装置
TWI744984B (zh) 層疊式散熱器構造
CN210537197U (zh) 热超导板及热超导散热器
CN217428571U (zh) 一种散热器及功率模块
CN214891554U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JPH1098142A (ja) 沸騰冷却装置
JP2001116485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TWM626102U (zh) 層狀式熱交換裝置
TWM628154U (zh) 用於記憶體模組的氣液雙冷型散熱器
CN114430647A (zh) 铲齿相变散热器
CN210399239U (zh) 一种散热构件、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TWM635408U (zh) 分隔式之自體循環熱交換裝置
KR102387580B1 (ko) 전기소자 냉각용 열교환기
CN213543313U (zh) 散热装置
CN220823556U (zh) 散热模组
CN216253685U (zh) 一种逆变器模组
CN217275761U (zh) 新型空气流道内嵌3d均温板结构
CN217721818U (zh) 散热组件及电气设备
CN214701840U (zh) 一种岐管式微通道风冷换热器
CN217303681U (zh) Vc散热器
JP3663689B2 (ja) 沸騰冷却装置
US20230392873A1 (en) Remote directional vapor chamber heat s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