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131B - 散熱板 - Google Patents
散熱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44131B TWI744131B TW109143531A TW109143531A TWI744131B TW I744131 B TWI744131 B TW I744131B TW 109143531 A TW109143531 A TW 109143531A TW 109143531 A TW109143531 A TW 109143531A TW I744131 B TWI744131 B TW I74413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ining wall
- limiting
- circuit board
- heat dissipation
- extens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5—Heat-dissipating body thermally connected to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via thermal paths through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509—Multiple-component heat spreaders; Multi-component heat-conducting support plates; Multi-component non-closed heat-conducting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075—Supports for plates or plate assembl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14—Fastening; Joining by using form fitting connection, e.g. with tongue and groove
- F28F2275/143—Fastening; Joining by using form fitting connection, e.g. with tongue and groove with pin and hol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散熱板,包括主擋牆、左擋牆與右擋牆以及限位結構。主擋牆具有第一側邊、第二側邊與第三側邊。左擋牆與右擋牆分別與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連接,其中,主擋牆、左擋牆與右擋牆形成U型結構。限位結構包括延伸部與限位部,延伸部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與第三側邊連接,限位部與延伸部的第二端部連接。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散熱板。
散熱板廣泛地應用於市面上的各式產品,藉由散熱板與各式產品中的發熱件接觸,使發熱件發出之熱能可傳導至散熱板,再由散熱板傳導至外部環境,以避免產品因為過熱損壞,達到散熱的效果。
然而,由於目前散熱板與發熱件之間的組裝方式僅為彼此接觸,因此散熱板與發熱件兩者無法緊密的貼合而影響散熱的效果。此外,對於插件式或黏貼式的發熱件來說,由於散熱板與發熱件之間並無相應的限位結構,導致發熱件容易發生歪斜或偏位的情形。
特別是目前電子產品設計越來越趨向於小型化,而這些電子產品中的發熱件,也必須借助散熱板來幫散熱。由於習知的設計仍是不夠完善,無法將散熱板與發熱件緊密的貼合在一起定位,導致散熱效果不佳。有鑑於此,發明人潛心研究,研發出本散熱板,以期克服習知技術的缺失。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散熱板,可與發熱件緊密的貼合在一起定位,防止發熱件發生歪斜、偏位,進而提升散熱效果。
鑒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散熱板,包括主擋牆、左擋牆與右擋牆以及限位結構。主擋牆具有第一側邊、第二側邊與第三側邊。左擋牆與右擋牆分別與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連接,其中,主擋牆、左擋牆與右擋牆形成U型結構。限位結構包括延伸部與限位部,延伸部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與第三側邊連接,限位部與延伸部的第二端部連接。
於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散熱板,包括主擋牆、第一限位結構以及第二限位結構。主擋牆具有第一側邊、第二側邊與第三側邊。第一限位結構包括第一延伸部與第一限位部,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面與第一側邊連接,第一限位部與第一延伸部的第一側面連接。第二限位結構包括第二延伸部與第二限位部,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面與第二側邊連接,第二限位部與第二延伸部的第二側面連接。其中,主擋牆、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形成一U型結構,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分別與主擋牆之間具有第一間距與第二間距。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之散熱板,透過上述結構設計,使散熱板之主擋牆與發熱件接觸時,可藉由主擋牆延伸出的結構(如上述左擋牆與右擋牆以及限位結構、或者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在多個方向上固定住發熱件並且讓發熱件與散熱板能夠緊密貼合,達到提高散熱效果且避免發熱件發生歪斜、偏位或浮起的情形。
圖1為本發明散熱板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如圖1至圖3所示,散熱板1可廣泛地應用於市面上的各式產品,藉由散熱板1與各式產品中的發熱件接觸,使發熱件的熱傳導至散熱板1,再由散熱板1傳導至外部環境,以避免產品因為過熱損壞,達到散熱的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發熱件例如可為汽車上的引擎、電腦主機板上的電子零件或者是電子裝置中的電路板模組。散熱板1有以下多個實施例,茲分別配合圖式說明。
如圖1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散熱板1包括主擋牆10、左擋牆20與右擋牆21以及限位結構30。主擋牆10具有第一側邊11、第二側邊12、第三側邊13及第四側邊14,其中第一側邊11與第二側邊12分別位於主擋牆10的相對側,第三側邊13與第四側邊14分別位於主擋牆10的相對側且連接於第一側邊11與第二側邊12之間。
如圖1所示,左擋牆20與右擋牆21分別與第一側邊11與第二側邊12連接,且主擋牆10、左擋牆20與右擋牆21形成一U型結構。限位結構30包括延伸部31與限位部32,延伸部31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311與第二端部312,第一端部311與第三側邊13連接,限位部32與延伸部31的第二端部312連接。
承上,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的左擋牆20及右擋牆21分別與主擋牆10垂直,且左擋牆20及右擋牆21分別由主擋牆10的第一側邊11及第二側邊12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而形成U型結構。在其他實施態樣中,散熱板1的左擋牆20及右擋牆21亦可不垂直於主擋牆10,例如彼此之間的夾角可為任意角度,視所應用之發熱件的形狀而定。
再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結構30的延伸部31與限位部32皆為板體,延伸部31與左擋牆20及右擋牆21朝相同方向延伸,而限位部32是由延伸部31的第二端部312朝主擋牆10的第二側邊12延伸而出,使限位結構30之延伸部31與限位部32形成L型結構。在其他實施態樣中,限位結構30的限位部32亦可由延伸部31的第二端部312朝主擋牆10的第一側邊11延伸而出以形成L型結構,或者限位部32亦可由延伸部31的第二端部312朝主擋牆10的第四側邊14延伸而出以形成L型結構。
再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結構30之延伸部31是由主擋牆10之第三側邊13的中間處131延伸而出,但此並不侷限,在其他實施態樣中,限位結構30之延伸部31亦可鄰近於第一側邊11或第二側邊12,此外,限位結構30的數量亦可為兩個以上。
如圖1所示,散熱板1整體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例如散熱板1可由一金屬板(例如鋁板或銅板)一體彎折形成。在其他實施態樣中,散熱板1亦可為分件式結構,例如散熱板1的左擋牆20、右擋牆21或限位結構30中的至少其中一者為分件,分件可透過黏著、焊接或卡扣等組裝的方式固定於主擋牆10上。
藉此,散熱板1可藉由主擋牆10延伸出的結構(左擋牆20與右擋牆21以及限位結構30)在多個方向上固定住發熱件並且讓發熱件與散熱板1能夠緊密貼合。
承上,例如圖2與圖3所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與立體圖。電子裝置4例如可為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電源供應器、變壓器或充電器等。電子裝置4具有電路板模組40。電路板模組40包括第一電路板42與第二電路板43。
再如圖2與圖3所示,電路板模組40的第一電路板42具有前側面422、後側面423、左側邊424、右側邊425、頂側邊426以及底側邊427,其中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分別位於第一電路板42的相對側,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分別位於第一電路板42的相對邊,頂側邊426與底側邊427分別位於第一電路板42的另一相對邊,其中左側邊424、右側邊425、頂側邊426以及底側邊427皆相連於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之間。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具有缺口4261,第一電路板42的底側邊427具有至少一個接腳4271(在此為多個接腳4271)。
再如圖2與圖3所示,電路板模組40的第二電路板43具有插孔432與貫孔431。其中,第一電路板42的接腳4271對應插接於第二電路板43的插孔432,再透過焊接,使第一電路板42固定於第二電路板43,並且使彼此的電路能導通。
此外,第一電路板42與第二電路板43皆可安裝電子零件50,電子零件50例如為插件式電子零件、黏貼式電子零件,積體電路、電晶體、電阻等。在本實施例中,電子零件50為黏貼式電子零件,以增加電子零件50在電路板模組40的密度,進而使電子裝置4的尺寸趨向於小型化。
又如圖2至圖3所示,散熱板1更包括固定部60,此固定部60設置於左擋牆20或右擋牆21的下側。在此固定部60為鉚釘並可透過鎖固、鉚合或是黏著等方式固定在左擋牆20的下側,再藉由鉚合的方式將散熱板1的固定部60穿設並固定於第二電路板43上的貫孔431,使散熱板1固定於第二電路板43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部60與散熱板1也可以為一體成型。
如圖2至圖3所示,散熱板1之限位結構30的延伸部31對應穿設至第一電路板42的缺口4261並抵壓於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藉此,使第一電路板42在上下方向(在此為Z軸方向)受到散熱板1限位,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與浮起的情形。此外,由於限位結構30的延伸部31穿設至缺口4261中,更能使散熱板1與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彼此拘束限位。
承上,如圖2至圖3所示,散熱板1之限位結構30的限位部32與主擋牆10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使散熱板1與第一電路板42在前後方向(在此為X軸方向)拘束彼此,達到緊密貼合而提高散熱效果。此外,散熱板1的左擋牆20與右擋牆21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使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進一步受到散熱板1限位,避免發生偏位的情形。
綜上,因此散熱板1之主擋牆10與第一電路板42接觸時,可藉由主擋牆10、左擋牆20、右擋牆21以及限位結構30在多個方向上固定住第一電路板42並且讓第一電路板42與散熱板1能夠緊密貼合,達到提高散熱效果且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偏位或浮起的情形。
承上,如圖2所示,散熱板1的主擋牆10與第一電路板42的後側面423之間,可黏貼有導熱墊片51例如導熱矽膠或導熱膏,以增加散熱效果。在其他實施態樣中,電子裝置4的電路板模組40也可以只包括一個電路板,例如第一電路板42。
圖4為本發明散熱板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如圖4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散熱板1a包括主擋牆10a、左擋牆20a與右擋牆21a以及二個限位結構30a。主擋牆10a具有第一側邊11a、第二側邊12a、第三側邊13a及第四側邊14a,其中第一側邊11a與第二側邊12a分別位於主擋牆10a的相對側,第三側邊13a與第四側邊14a分別位於主擋牆10a的相對側且連接於第一側邊11a與第二側邊12a之間。第三側邊13a的左端處132a與右端處133a分別鄰近於第一側邊11a與第二側邊12a。
如圖4所示,左擋牆20a與右擋牆21a分別與第一側邊11a與第二側邊12a連接,且主擋牆10a、左擋牆20a與右擋牆21a形成一U型結構。各限位結構30a包括延伸部31a與限位部32a,各延伸部31a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311a與第二端部312a,各第一端部311a分別與第三側邊13a的左端處132a與右端處133a連接,各限位部32a分別與各延伸部31a的第二端部312a連接。
承上,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a的左擋牆20a及右擋牆21a分別與主擋牆10a垂直。且左擋牆20a及右擋牆21a分別由主擋牆10a的第一側邊11a及第二側邊12a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而形成上述U型結構。
再如圖4所示,各限位結構30a的限位部32a可朝相同方向延伸也可朝不同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各限位結構30a的延伸部31a與限位部32a皆為板體。各延伸部31a與左擋牆20a及右擋牆21a朝相同方向延伸,而鄰近於左端處132a的限位部32a是由延伸部31a的第二端部312a朝主擋牆10a的第二側邊12a延伸而出,鄰近於右端處133a的限位部32a是由延伸部31a的第二端部312a朝主擋牆10a的第一側邊11a延伸而出,藉此,使限位結構30a之各延伸部31a與各限位部32a形成二個朝向彼此且互相對稱的L型結構。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二個限位結構30a具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排列態樣,其中一限位結構30a之限位部32a可由延伸部31a的第二端部312a朝主擋牆10a的第一側邊11a、第二側邊12a或第四側邊14a延伸而出,而另一限位結構30a之限位部32a亦可由延伸部31a的第二端部312a朝主擋牆10a的第一側邊11a、第二側邊12a或第四側邊14a延伸而出。
再如圖5與圖6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與立體圖。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在鄰近於左側邊424以及右側邊425分別具有缺口4262。散熱板1a之各限位結構30a的延伸部31a分別對應穿設至第一電路板42的各缺口4262並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藉此,使第一電路板42在上下方向(在此為Z軸方向)受到散熱板1a限位,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與浮起的情形。此外,由於各限位結構30a的延伸部31a穿設至各缺口4262中,更能使散熱板1a與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彼此拘束限位。
承上,如圖5至圖6所示,散熱板1a之各限位結構30a的限位部32a與主擋牆10a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使散熱板1a與第一電路板42在前後方向(在此為X軸方向)拘束彼此,達到緊密貼合而提高散熱效果。此外,散熱板1a的左擋牆20a與右擋牆21a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使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進一步受到散熱板1a限位,避免發生偏位的情形。
此外,由於各限位結構30a的延伸部31a與限位部32a形成二個L型結構,分別對應抵壓第一電路板42,因此散熱板1a與第一電路板42間的拘束力能均勻分布。且各延伸部31a分別位於第三側邊13a的左端處132a與右端處133a,因而散熱板1a與第一電路板42之間的拘束能更為穩固。藉此,除了能達到提高散熱效果,同時也能兼顧避免在第一電路板42上產生應集中,進而增加產品的妥善率。
圖7為本發明散熱板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如圖7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散熱板1b包括主擋牆10b、左擋牆20b與右擋牆21b以及限位結構30b。主擋牆10b具有第一側邊11b、第二側邊12b、第三側邊13b及第四側邊14b,其中第一側邊11b與第二側邊12b分別位於主擋牆10b的相對側,第三側邊13b與第四側邊14b分別位於主擋牆10b的相對側且連接於第一側邊11b與第二側邊12b之間。
如圖7所示,左擋牆20b與右擋牆21b分別與第一側邊11b與第二側邊12b連接,其中,主擋牆10b、左擋牆20b與右擋牆21b形成一U型結構。限位結構30b包括延伸部31b與限位部32b,延伸部31b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311b與第二端部312b,第一端部311b與第三側邊13b連接,限位部32b與延伸部31b的第二端部312b連接。
再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b的限位結構30b更包含另一延伸部33b,另一延伸部33b具有相對的第三端部331b與第四端部332b,第三端部331b與第三側邊13b連接,限位部32b連接於延伸部31b的第二端部312b與另一延伸部33b的第四端部332b之間。
承上,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b的左擋牆20b及右擋牆21b分別與主擋牆10b垂直。而左擋牆20b及右擋牆21b分別由主擋牆10b的第一側邊11b及第二側邊12b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
再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結構30b的延伸部31b,33b與限位部32b皆為板體,延伸部31b,33b與左擋牆20b及右擋牆21b朝相同方向延伸,而限位部32b是由延伸部31b的第二端部312b朝主擋牆10b的第二側邊12b延伸至另一延伸部33b的第四端部332b,使限位結構30b之延伸部31b,33b與限位部32b形成一U型結構。
再如圖8與圖9所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與立體圖。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在鄰近於中間位置分別具有缺口4261,4263。散熱板1b之限位結構30b的各延伸部31b,33b分別對應穿設至第一電路板42的各缺口4261,4263並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藉此,使第一電路板42在上下方向(在此為Z軸方向)受到散熱板1b限位,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與浮起的情形。此外,由於各限位結構30b的延伸部31b穿設至各缺口4261中,更能使散熱板1b與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彼此拘束限位。
承上,如圖8至圖9所示,散熱板1b之限位結構30b的限位部32b與主擋牆10b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使散熱板1b與第一電路板42在前後方向(即X軸方向)拘束彼此,達到緊密貼合而提高散熱效果。此外,散熱板1b的左擋牆20b與右擋牆21b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使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即Y軸方向)進一步受到散熱板1b限位,避免發生偏位的情形。
此外,由於限位結構30b的延伸部31b與另一延伸部33b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因而散熱板1b與第一電路板42間的拘束力能均勻分布。藉此,能夠避免在第一電路板42上產生應集中,進而增加產品整體的妥善率。
如圖1、圖4及圖7所示,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中,散熱板1,1a,1b的左擋牆20,20a,20b、右擋牆21,21a,21b、延伸部31,31a,31b,33b皆由主擋牆10,10a,10b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皆僅需透過一道工序的金屬衝壓便能完成製作,進而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又如圖1、圖4及圖7所示,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中,主擋牆10,10a,10b的第三側邊13,13a,13b具有凹部134,134a,134b。其中,在第一實施例至第二實施例中,如圖1與圖4所示,延伸部31,31a的第一端部311,311a與凹部134,134a的底面連接,延伸部31,31a及限位部32,32a形成L型結構。
又如圖7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限位結構30b更包含另一延伸部33b,另一延伸部33b具有相對的第三端部331b與第四端部332b,延伸部31b的第一端部311b與另一延伸部33b的第三端部331b分別與凹部134b的底面相連接,限位部32b連接於延伸部31b的第二端部312b與另一延伸部33b的第四端部332b之間。
綜上,由於在主擋牆10,10a,10b的第三側邊13,13a,13b上具有凹部,因此在金屬衝壓製作散熱板1,1a,1b的加工上,能讓限位結構30,30a,30b的延伸部31,31a,31b,33b折彎成型更為順利,進而提升產品的製作良率。
圖10為本發明散熱板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圖。如圖10所示,在第四實施例中,散熱板1c包括主擋牆10c、第一限位結構70c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c。主擋牆10c具有第一側邊11c、第二側邊12c、第三側邊13c、第四側邊14c及前平面15c,其中第一側邊11c與第二側邊12c分別位於主擋牆10c的相對側,第三側邊13c與第四側邊14c分別位於主擋牆10c的相對側且連接於第一側邊11c與第二側邊12c之間。
如圖10所示,第一限位結構70c包括第一延伸部71c與第一限位部72c,第一延伸部71c的第一端面711c與第一側邊11c連接,第一限位部72c與第一延伸部71c的第一側面712c連接。第二限位結構80c包括第二延伸部81c與第二限位部82c,第二延伸部81c的第二端面811c與第二側邊12c連接,第二限位部82c與第二延伸部81c的第二側面812c連接。且主擋牆10c、第一限位結構70c與第二限位結構80c形成一U型結構。
承上,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c的第一限位結構70c及第二限位結構80c分別與主擋牆10c垂直。且第一限位結構70c的第一延伸部71c及第二限位結構80c的第二延伸部81c分別由主擋牆10c的第一側邊11c及第二側邊12c鄰近於第三側邊13c之區域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第一限位結構70c的第一限位部72c與第二限位結構80c的第二限位部82c及第一延伸部71c與第二延伸部81c朝同方向延伸而出而形成上述U型結構。
承上,如圖10所示,第一延伸部71c連接於主擋牆10c的第一側邊11c之部分區域與第一限位部72c的部分區域之間,第二延伸部81c連接於主擋牆10c的第二側邊12c之部分區域與第二限位部82c的部分區域之間,並且第一限位部72c與第二限位部82c分別與主擋牆10c的前平面15c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
再如圖11與圖12所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與立體圖。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在鄰近於左側邊424以及右側邊425分別具有二個缺口4264。散熱板1c之第一限位結構70c的第一延伸部71c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c的第二延伸部81c分別對應穿設至第一電路板42的各缺口4264並抵壓於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藉此,使第一電路板42在上下方向(在此為Z軸方向)受到散熱板1c限位,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與浮起的情形。
承上,如圖11至圖12所示,散熱板1c之第一限位結構70c的第一限位部72c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c的第二限位部82c與主擋牆10c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使散熱板1c與第一電路板42在前後方向(在此為X軸方向)拘束彼此,達到緊密貼合而提高散熱效果。此外,散熱板1c的第一限位結構70c的第一延伸部71c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c的第二延伸部81c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使散熱板1c與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拘束彼此,避免發生偏位的情形。
綜上,因此散熱板1c之主擋牆10c與第一電路板42接觸時,可藉由主擋牆10c、第一限位結構70c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c在多個方向上固定住第一電路板42並且讓第一電路板42與散熱板1c能夠緊密貼合,達到提高散熱效果且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偏位或浮起的情形。
此外,由於第一限位結構70c與第二限位結構80c,分別對應抵壓第一電路板42,因此散熱板1c與第一電路板42間的拘束力能均勻分布。且第一限位結構70c與第二限位結構80c分別位於第一側邊11c與第二側邊12c,因而散熱板1c與第一電路板42之間的拘束能更為穩固。藉此,除了能達到提高散熱效果,同時也能兼顧避免在第一電路板42上產生應集中,進而增加產品的妥善率。
圖13為本發明散熱板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圖。如圖13所示,在第五實施例中,散熱板1d包括主擋牆10d、第一限位結構70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主擋牆10d具有第一側邊11d、第二側邊12d、第三側邊13d、第四側邊14d及前平面15d,其中第一側邊11d與第二側邊12d分別位於主擋牆10d的相對側,第三側邊13d與第四側邊14d分別位於主擋牆10d的相對側且連接於第一側邊11d與第二側邊12d之間。
如圖13所示,第一限位結構70d包括第一延伸部71d與第一限位部72d,第一延伸部71d的第一端面711d與第一側邊11d連接,第一限位部72d與第一延伸部71d的第一側面712d連接。第二限位結構80d包括第二延伸部81d與第二限位部82d,第二延伸部81d的第二端面811d與第二側邊12d連接,第二限位部82d與第二延伸部81d的第二側面812d連接。且主擋牆10d、第一限位結構70d與第二限位結構80d形成一U型結構。
承上,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d的第一限位結構70d及第二限位結構80d分別與主擋牆10d垂直。且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延伸部71d及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延伸部81d分別由主擋牆10d的第一側邊11d及第二側邊12d靠近第三側邊13d之區域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限位部72d與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限位部82d及第一延伸部71d與第二延伸部81d朝同方向延伸而出而形成上述U型結構。
承上,如圖13所示,第一延伸部71d連接於主擋牆10d的第一側邊11d之部分區域與第一限位部72d的部分區域之間,第二延伸部81d連接於主擋牆10d的第二側邊12d之部分區域與第二限位部82d的部分區域之間,並且第一限位部72d與第二限位部82d分別與主擋牆10d的前平面15d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
又如圖13所示,散熱板1d更包括左擋牆20d及右擋牆21d,左擋牆20d與右擋牆21d分別與第一側邊11d與第二側邊12d連接,其中主擋牆10d、左擋牆20d與右擋牆21d形成一U型結構。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1d的左擋牆20d及右擋牆21d分別與主擋牆10d垂直。而左擋牆20d及右擋牆21d分別由主擋牆10d的第一側邊11d及第二側邊12d朝同一方向延伸而出。
再如圖14與圖15所示,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與立體圖。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在鄰近於左側邊424以及右側邊425分別具有二個缺口4265。散熱板1d之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延伸部71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延伸部81d分別對應穿設至第一電路板42的各缺口4265並抵壓於第一電路板42的頂側邊426,藉此,使第一電路板42在上下方向(在此為Z軸方向)受到散熱板1d限位,避免第一電路板42發生歪斜與浮起的情形。
承上,如圖13至圖14所示,散熱板1d之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限位部72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限位部82d與主擋牆10d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前側面422與後側面423,使散熱板1d與第一電路板42在前後方向(在此為X軸方向)拘束彼此,達到緊密貼合而提高散熱效果。此外,散熱板1d的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延伸部71d與左擋牆20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延伸部81d與右擋牆21d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使散熱板1d與第一電路板42在左右方向(在此為Y軸方向)拘束彼此,避免發生偏位的情形。
此外,由於第一限位結構70d的第一延伸部71d與左擋牆20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的第二延伸部81d與右擋牆21d分別抵壓第一電路板42的左側邊424與右側邊425,因此散熱板1d與第一電路板42間的拘束力能均勻分布。且第一限位結構70d與左擋牆20d以及第二限位結構80d與右擋牆21d分別位於第一側邊11d與第二側邊12d,因而散熱板1d與第一電路板42之間的拘束能更為穩固。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a,1b,1c,1d:散熱板
10,10a,10b,10c,10d:主擋牆
11,11a,11b,11c,11d:第一側邊
12,12a,12b,12c,12d:第二側邊
13,13a,13b,13c,13d:第三側邊
131:中間處
132a:左端處
133a:右端處
134,134a,134b:凹部
14,14a,14b,14c,14d:第四側邊
15c,15d:前平面
20,20a,20b,20d:左擋牆
21,21a,21b,21d:右擋牆
30,30a,30b:限位結構
31,31a,31b:延伸部
311,311a,311b:第一端部
312,312a,312b:第二端部
32,32a,32b:限位部
33b:延伸部
331b:第三端部
332b:第四端部
4:電子裝置
40:電路板模組
42:第一電路板
422:前側面
423:後側面
424:左側邊
425:右側邊
426:頂側邊
4261,4262,4263,4264,4265:缺口
427:底側邊
4271:接腳
43:第二電路板
431:貫孔
432:插孔
50:電子零件
51:導熱墊片
60:固定部
70c,70d:第一限位結構
71c,71d:第一延伸部
711c,711d:第一端面
712c,712d:第一側面
72c,72d:第一限位部
80c,80d:第二限位結構
81c,81d:第二延伸部
811c,811d:第二端面
812c,812d:第二側面
82c,82d:第二限位部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圖1]係本發明散熱板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3]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
[圖4]係本發明散熱板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5]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6]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
[圖7]係本發明散熱板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8]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9]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
[圖10]係本發明散熱板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1]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12]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散熱板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15]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散熱板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模組的立體圖。
1:散熱板
10:主擋牆
11:第一側邊
12:第二側邊
13:第三側邊
131:中間處
134:凹部
14:第四側邊
20:左擋牆
21:右擋牆
30:限位結構
31:延伸部
311:第一端部
312:第二端部
32:限位部
4:電子裝置
40:電路板模組
42:第一電路板
422:前側面
423:後側面
424:左側邊
425:右側邊
426:頂側邊
4261:缺口
427:底側邊
4271:接腳
43:第二電路板
431:貫孔
432:插孔
50:電子零件
51:導熱墊片
60:固定部
Claims (10)
- 一種散熱板,包括: 一主擋牆,具有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與一第三側邊; 一左擋牆與一右擋牆,該左擋牆與該右擋牆分別與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連接,其中該主擋牆、該左擋牆與該右擋牆形成一U型結構;以及 一限位結構,包括一延伸部與一限位部,該延伸部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三側邊連接,該限位部與該延伸部的該第二端部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散熱板,其中該延伸部及該限位部形成L型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散熱板,其中該限位結構更包含另一延伸部,該另一延伸部具有相對的一第三端部與一第四端部,該第三端部與該第三側邊連接,該限位部連接於該延伸部的該第二端部與該另一延伸部的該第四端部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散熱板,其中該第三側邊具有一凹部。
- 如請求項4所述的散熱板,其中該延伸部的該第一端部與該凹部的底面連接,該延伸部及該限位部形成L型結構。
- 如請求項4所述的散熱板,其中該限位結構更包含另一延伸部,該另一延伸部具有相對的一第三端部與一第四端部,該延伸部的該第一端部與該另一延伸部的該第三端部分別與該凹部的底面相連接,該限位部連接於該延伸部的該第二端部與該另一延伸部的該第四端部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散熱板,更包括一固定部,該固定部設置於該左擋牆或該右擋牆的下側。
- 一種散熱板,包括: 一主擋牆,具有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與一第三側邊; 一第一限位結構,包括一第一延伸部與一第一限位部,該第一延伸部的一第一端面與該第一側邊連接,該第一限位部與該第一延伸部的一第一側面連接;以及 一第二限位結構,包括一第二延伸部與一第二限位部,該第二延伸部的一第二端面與該第二側邊連接,該第二限位部與該第二延伸部的一第二側面連接; 其中,該主擋牆、該第一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結構形成一U型結構,該第一限位部與該第二限位部分別與該主擋牆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與一第二間距。
- 如請求項8所述的散熱板,更包括一左擋牆及一右擋牆,該左擋牆與該右擋牆分別與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連接,其中該主擋牆、該左擋牆與該右擋牆形成一U型結構。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散熱板,更包括一固定部,該固定部設置於該左擋牆或該右擋牆的下側。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43531A TWI744131B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散熱板 |
CN202011620396.1A CN114615856A (zh) | 2020-12-09 | 2020-12-31 | 散热板 |
US17/170,385 US20220183179A1 (en) | 2020-12-09 | 2021-02-08 | Heat dissipation plat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43531A TWI744131B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散熱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44131B true TWI744131B (zh) | 2021-10-21 |
TW202224545A TW202224545A (zh) | 2022-06-16 |
Family
ID=80782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3531A TWI744131B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散熱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183179A1 (zh) |
CN (1) | CN114615856A (zh) |
TW (1) | TWI7441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74798B2 (ja) * | 2020-05-18 | 2022-05-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回路接続モジュール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45884U (en) * | 2002-09-12 | 2003-08-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Heat dissipating assembly |
TWM371393U (en) * | 2009-08-05 | 2009-12-21 |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 Integrated fastener having the heat-dissipation function |
CN106255394A (zh) * | 2016-09-27 | 2016-12-21 |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电源处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225155A (zh) * | 2019-05-29 | 2019-09-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背夹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54901A (en) * | 1975-10-14 | 1977-10-18 | Thermalloy, Inc. | Index mounting unitary heat sink apparatus with apertured base |
US4204248A (en) * | 1978-11-20 | 1980-05-20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Heat transfer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 solid state device connected to a circuit board |
US4388967A (en) * | 1980-09-02 | 1983-06-21 | Thermalloy Incorporated | Solderable mounting stakes for heat sinks |
US4709302A (en) * | 1986-12-16 | 1987-11-24 | Thermalloy Incorporated | Alignment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 |
US6233159B1 (en) * | 1997-02-10 | 2001-05-15 | Del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Bracket for supporting and aligning a circuit component with respect to a circuit board |
US5991154A (en) * | 1997-10-07 | 1999-11-23 | Thermalloy, Inc. | Attachm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s to heat sinks |
CN112584690B (zh) * | 2018-08-02 | 2024-06-14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屏蔽罩组件 |
-
2020
- 2020-12-09 TW TW109143531A patent/TWI744131B/zh active
- 2020-12-31 CN CN202011620396.1A patent/CN114615856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2-08 US US17/170,385 patent/US2022018317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45884U (en) * | 2002-09-12 | 2003-08-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Heat dissipating assembly |
TWM371393U (en) * | 2009-08-05 | 2009-12-21 |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 Integrated fastener having the heat-dissipation function |
CN106255394A (zh) * | 2016-09-27 | 2016-12-21 |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电源处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225155A (zh) * | 2019-05-29 | 2019-09-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背夹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4545A (zh) | 2022-06-16 |
CN114615856A (zh) | 2022-06-10 |
US20220183179A1 (en) | 2022-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4165231A (ja) |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及び固定構造 | |
US20140151891A1 (en) | Semiconductor package | |
TWI744131B (zh) | 散熱板 | |
US11404829B2 (en) | Pluggable electronic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heat-sink assembly | |
US6901993B2 (en) | Heat sink assembly having combined fins | |
TWI487476B (zh) | 散熱裝置 | |
WO2012164756A1 (ja) | 放熱構造 | |
TW201427583A (zh) | 散熱裝置 | |
JP6190732B2 (ja) | 放熱板及び半導体装置 | |
JP5733260B2 (ja) | 電源モジュール | |
JP6501925B2 (ja) | 放熱装置および放熱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 |
JP2004363521A (ja) | 半導体装置の放熱構造 | |
JP4535004B2 (ja) | 両面冷却型半導体装置 | |
JP5117303B2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JP2008103577A (ja) |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の放熱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制御装置 | |
JP6182440B2 (ja) | 固定構造 | |
CN101730447B (zh) | 散热装置组合 | |
US20200103181A1 (en) | Heat Sink And Housing Assembly | |
JPH047860A (ja) | 半導体スタック | |
JPH1098289A (ja) | 電子部品の放熱構造 | |
WO2021029105A1 (ja) | 固定金具および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 |
KR102642224B1 (ko) | 히트 싱크 및 전자 기기 유닛 | |
WO2015049849A1 (ja) | 電子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
JP2010040996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JP2003289118A (ja) | ヒートシンクを有する基板への実装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