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3871B - 開關裝置 - Google Patents

開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3871B
TWI743871B TW109122835A TW109122835A TWI743871B TW I743871 B TWI743871 B TW I743871B TW 109122835 A TW109122835 A TW 109122835A TW 109122835 A TW109122835 A TW 109122835A TW I743871 B TWI743871 B TW I7438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air
operating
light source
switch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2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3198A (zh
Inventor
野村秀和
橋本裕介
小林久也
莎賓娜 拉姆勒
董思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3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3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3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38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16Indicators for switching condition, e.g. "on" or "off"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開關裝置,可在不會導致開關裝置大型化的情況下,根據操作手柄的操作狀態,而僅使操作手柄兩側之操作部中的一者發光。 本發明之開關裝置(1)包含:操作手柄(3)、光源(51a)、稜鏡(11)、一對遮光部(10L、10R)及一對稜鏡(91L、91R)。操作手柄(3)係進行當將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時,另一者會抬起的翹板動作,並具有設於兩側之操作部(3L、3R)的一對透光窗(31L、31R)。稜鏡(11)係將來自光源(51a)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透光控制機構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中的任一個透光窗射出。

Description

開關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開關裝置,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具備有翹板型之操作手柄的開關裝置。
文獻1(日本特開2003-151402號公報)所記載的開關(開關裝置)包含:操作手柄、稜鏡及光源。操作手柄係可依操作者的操作而擺動的手柄。在操作手柄的一端部設有透光窗。稜鏡係將來自光源的光引導至透光窗,並使引導而來的光從透光窗射出,而使透光窗發光。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開關中,係僅於操作手柄的一端部設有透光窗,並僅可使操作手柄的一端部發光。在如此之開關中,當在操作手柄的兩端部(兩側的操作部)各設有透光窗,而使操作手柄的兩端部可發光時,必須在每個透光窗具備稜鏡及光源,故會有開關大型化這樣的問題。
又,當在操作手柄的兩端部各設有透光窗,而使操作手柄的兩端部可發光時,會期望能根據操作手柄的操作狀態,而使操作手柄的兩端部中之一者發光。藉此,可藉由透光窗的發光,而掌握操作手柄的操作狀態。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開關裝置,可在不會導致開關裝置大型化的情況下,根據操作手柄的操作狀態,而使操作手柄兩側之操作部中的一者發光。
依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開關裝置包含:操作手柄、光源、稜鏡及透光控制機構。該操作手柄,係進行當將兩側之操作部中的任何一者向下按壓時,則另一者會往上抬起的翹板動作,並且具有設於該兩側之操作部的一對透光窗。該稜鏡,係將來自該光源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導入該一對透光窗。該透光控制機構,係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使藉由該稜鏡引導而來的光,僅從該一對透光窗中的任何一個透光窗射出。
(實施態樣1) 參照圖1~圖14,說明本實施態樣的開關裝置1。在以下的說明中,除非另有其他說明,否則係使用圖示於圖1之上下、左右、前後的箭頭,來說明並界定開關裝置1的上下、左右、前後之方向。該等箭頭僅單純以補助說明的目的記載,並未具有實體。又,上述方向的界定,其主旨並非係限定本實施態樣之開關裝置1的使用形態。
本實施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翹板式(亦稱為倒扳式或搖捍式)之操作用的開關裝置,用於切換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狀態。開關裝置1例如可應用為裝設於屋內的壁面,而用於切換設於屋內之照明器具(負載)的點燈及熄燈的開關裝置。
如圖1及圖2所示,開關裝置1具有殼體2,其收納有包含開閉接點的電路零件。在殼體2的前面22J設有翹板式的操作手柄3。在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更詳細而言,例如係兩端部31e、31f),設有兩側一對的透光窗31L、31R。在殼體2的後面21b設有使來自外部之配線插入的複數(例如四個)配線孔22k。藉由使來自外部的配線插入配線孔22k,而將配線與殼體2內的電路零件電性連接。
此開關裝置1係進行「當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時,另一者會抬起的翹板動作」。藉由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交互地向下按壓,而交互地進行殼體2內之開閉接點的開閉。此時,在此開關裝置1中,係僅使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的透光窗發光。
更詳細而言,開關裝置1具有位置顯示功能與指示功能。位置顯示功能係僅使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的透光窗發光,而與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狀態(動作及停止)無關。指示功能係根據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狀態,而僅使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的透光窗發光。例如,指示功能係在負載停止中的情況,使一對透光窗31L、31R不發光,而在負載動作中的情況,僅使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的透光窗發光。
在本實施態樣中,一對透光窗31L、31R各自可選擇性地發出彼此不同的兩個光色(例如紅色光及白色光)的光。例如,指示功能係發出紅色光,而位置顯示功能係發出白色光。
(詳細說明) 如圖5~圖13所示,開關裝置1除了上述殼體2及操作手柄3之外,亦包含:接點裝置4、光源單元5、翻轉手柄6、翻轉彈簧7、變換彈簧8、導光構件9、一對遮光部10L、10R(參照圖8)及稜鏡11。
殼體2係收納開關裝置1之構成元件(操作手柄3、接點裝置4、光源單元5、翻轉手柄6、翻轉彈簧7、變換彈簧8、導光構件9及稜鏡11)的外殼。殼體2包含:合成樹脂製之本體21,其呈前面形成有開口之長方體形的箱狀;及合成樹脂製的蓋體22,形成為具有開口部22c的矩形框狀,並與本體21的前面側結合。
本體21包含複數(例如四個)組裝突起部21a(參照圖6)。複數組裝突起部21a係在本體21的短邊方向(上下方向)中之兩外側面中,於本體21的長邊方向上分開設置。組裝舌片22a係從蓋體22的後端緣往後方延伸(參照圖7)。藉由將設於組裝舌片22a的組裝孔22b與組裝突起部21a互相嵌合,而將本體21與蓋體22互相結合(參照圖1)。
如圖7所示,蓋體22的開口部22c包含第一開口部22d與第二開口部22e。第一開口部22d係用於配置翻轉手柄6的開口部,例如呈矩形。第一開口部22d係設於從蓋體22之長邊方向的中央,往蓋體22之長邊方向的其中之一側(例如右側)偏移的位置。第二開口部22e係用於配置稜鏡11的開口部,其係小於第一開口部22d的矩形開口部。第二開口部22e係設於第一開口部22d的左側(亦即與第一開口部22d偏移方向之側為相反側)。第一開口部22d與第二開口部22e係互相連接而構一個開口部22c。
蓋體22包含一對軸承凸片22f、一對軸承凹部22h及一對嵌合凹部22i。
一對軸承凸片22f係在蓋體22的前面22j,且在短邊方向(上下方向)的兩側緣部,從長邊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往前方突出。在一對軸承凸片22f各自的相向面,形成有使操作手柄3之後述一對軸突起部32插入的軸承孔22g。亦即,一對軸承孔22g係配置於蓋體22中的長邊方向之中央,並在上下方向上貫通。一對軸承孔22g係分別呈前部為三角形而後部為矩形之略五角形的孔。
一對軸承凹部22h係使翻轉手柄6之後述一對軸突起部61d插入的部分。一對軸承凹部22h係在蓋體22的第一開口部22d中的短邊方向之兩側的內側面中,呈凹狀地設於該內側面的長邊方向之中央。在從上下方向的正面觀察下,一對軸承凹部22h分別例如為略三角形的凹部。
一對嵌合凹部22i係和稜鏡11之後述一對嵌合突起部16嵌合的部分。一對嵌合凹部22i係呈凹狀地設於第二開口部22e中的短邊方向之兩側的內側面。在從上下方向的正面觀察下,一對嵌合凹部22i分別例如為矩形的凹部。
在本體21中,收納有接點裝置4及光源單元5(參照圖6)。
接點裝置4包含:開閉接點,用於切換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狀態(動作及停止);及外部連接端子,用於與來自外部的配線連接。如圖6所示,接點裝置4包含:端子板41~43、支撐板44、開閉元件45及互鎖簧46。
端子板41~43係分別與外部配線電性連接的部分。端子板41、42係收納於本體21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的一端部(例如左端部)。端子板43係收納於本體21之長邊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右端部)。在端子板41、42中,設有固定接點41a、42b。在固定接點41a、42b之間配置有開閉元件45。在端子板41、42中分別收納各一個的互鎖簧46,而在端子板43中,收納有二個互鎖簧46。
支撐板44係配置於本體21之底面的中央,並與端子板43電性連接。開閉元件45係收納於本體21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開閉元件45的下端係抵接於支撐板44。開閉元件45可將其下端作為支點而在支撐板44上擺動。
開閉元件45例如為板狀。在開閉元件45的前端部,設有使翻轉手柄6之後述筒部62的周緣嵌入的溝槽45c。開閉元件45係在兩側的主面分別具有可動接點45a、45b(參照圖3)。以可動接點45a與固定接點41a構成一個開閉接點,並以可動接點45b與固定接點42b構成一個開閉接點。藉由使開閉元件45擺動,而交互地切換兩個開閉接點的閉狀態及開狀態。此兩個開閉接點係構成上述開閉接點。
又,如此之藉由共通的開閉元件45而交互地切換兩個開閉接點的開關裝置,係稱為三路開關。此三路開關例如可作為「分別設於樓梯的上層及下層,以切換照亮樓梯之共通照明器具的點燈及熄燈的開關裝置」而使用。又,在本實施態樣中,開關裝置1雖為三路開關,但並不限定於三路開關。
於本體21的後壁中,在與四個互鎖簧46各自對應的部位設有配線孔22k(參照圖2)。電線係通過配線孔22k而插入本體21的內部,藉此電線的前端部會被夾持在互鎖簧46與端子板41、42、43之間。藉此,電線的前端部會與端子板41~43電性連接。該等端子板41~43係構成上述外部連接端子。
如圖6所示,光源單元5包含:電路基板52、及兩個光源,分別為光源51a(第一光源)及光源51b(第二光源)。
兩個光源51a、51b係將「從一對透光窗31L、31R射出之光」加以射出的光源。兩個光源51a、51b係射出互相不同光色(例如紅色光及白色光)的光。光源51a係位置顯示功能用的光源,例如射出白色光。光源51b係指示功能用的光源,例如射出紅色光。兩個光源51a、51b例如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兩個光源51a、51b係在電路基板52的前面,以並列的狀態設於本體21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上。
光源51a係與接點裝置4中的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通電或斷電無關(亦即,與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及停止無關),其始終點燈。光源51b係根據接點裝置4的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通電或斷電(亦即,根據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及停止),而切換點燈及熄燈。具體而言,當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通電狀態時(亦即負載為動作中時),光源51b會熄燈,當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斷電狀態時(亦即,負載停止中時),光源51b會點燈。
光源單元5係在本體21內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之一端部(例如左端部)中,收納於端子板41、42的上側。亦即,兩個光源51a、51b係收納於本體21內之長邊方向的一端部(左端部)側,並且在本體21的長邊方向上並列。
如圖9所示,翻轉手柄6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將接點裝置4之開閉接點加以開閉的手柄。翻轉手柄6包含翻轉手柄本體61及筒部62。
翻轉手柄本體61包含:底部61a、兩個側壁部61b、複數(例如四個)嵌合突起部61c及一對軸突起部61d。底部61a呈矩形板狀。兩個側壁部61b分別呈矩形板狀。兩個側壁部61b係從底部61a的上下兩緣部往前方突出。四個嵌合突起部61c係用於固定變換彈簧8的突起部。四個嵌合突起部61c分別呈例如圓柱狀。四個嵌合突起部61c係在兩個側壁部61b各設有兩個。設於各側壁部61b的兩個嵌合突起部61c,係在側壁部61b之前面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上並列配置。一對軸突起部61d係可擺動地被蓋體22之一對軸承凹部22h所支撐的部分。一對軸突起部61d分別呈例如前端為頂角的三角柱狀。一對軸突起部61d係設置成從一對側壁部61b各自的外側面突出。
筒部62係收納翻轉彈簧7的部分。筒部62係設置成從翻轉手柄本體61的後面(亦即底部61a的後面)往後方突出。筒部62的後側周緣係卡合於開閉元件45之前端部的溝槽45c(參照圖6)。在此狀態下,由線圈彈簧所構成的翻轉彈簧7係被固持於筒部62與開閉元件45之間。
翻轉手柄6係配置於蓋體22的第一開口部22d內(圖4參照)。在此狀態下,翻轉手柄6的一對軸突起部61d會插入蓋體22的一對軸承凹部22h。藉此,翻轉手柄6可將一對軸突起部61d的前端作為支點,而相對於蓋體22擺動。亦即,翻轉手柄6能以「通過一對軸突起部61d之前端的旋轉軸(第二旋轉軸)L2」為中心擺動(亦即,可進行翹板動作)。藉由翻轉手柄6的擺動,將從翻轉彈簧7作用於開閉元件45之彈簧力的方向加以翻轉,而使任一個可動接點45a、45b和對應於該可動接點45a,45b的固定接點41a、42b接觸。亦即,與開閉元件45電性連接的端子板43會擇一地與兩個端子板41、42中的任一者連接。
操作手柄3係接受操作者之操作的部分。操作手柄3係呈後面形成有開口之淺底的箱狀。如圖8所示,操作手柄3包含:操作手柄本體31、一對軸突起部32、四個接觸部33及固定突起部34。操作手柄本體31包含主壁部31a及周壁部31b。主壁部31a呈矩形的板狀。主壁部31a係沿著中心線L3(參照圖5)而彎曲成略V字形。藉此,主壁部31a中的中心線L3之兩側的部分,會傾斜成往前方突出。又,中心線L3係在主壁部31a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往主壁部31a之短邊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周壁部31b係從主壁部31a的整個外周緣往主壁部31a的後方豎立。周壁部31b係將上壁部31c、下壁部31d、左壁部31e及右壁部31f一體地連接成環狀而構成。上壁部31c及下壁部31d會因應主壁部31a之略V字形的彎曲,而彎曲成略V字形。
操作手柄本體31具有一對透光窗31L、31R。一對透光窗31L、31R係將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射出的部分。一對透光窗31L、31R係藉由將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射出而發光。一對透光窗31L、31R係設於操作手柄本體31兩側的操作部3L、3R,以貫通操作手柄本體31的內外。所謂操作手柄本體31兩側的操作部3L、3R,係指以中心線L3將操作手柄本體31分成兩邊之左右兩側的部分。更詳細而言,一對透光窗31L、31R係設於操作手柄本體31之左右的兩端部(亦即,左壁部31e及右壁部31f)。又,操作手柄本體31兩側的操作部3L、3R係構成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
一對軸突起部32係被蓋體22的一對軸承孔22g所支撐的部分。一對軸突起部32係設置成從操作手柄本體31之上下兩側的內側面(亦即,上壁部31c及下壁部31d各自的內側面)突出。一對軸突起部32係設於操作手柄本體31之上下兩側的內側面之後緣中央。一對軸突起部32分別呈前端為頂點的略三角形。
在將一對軸突起部32插入蓋體22之一對軸承孔22g的狀態下,操作手柄3可將軸突起部32的前端作為支點而相對於蓋體22擺動(亦即,可進行翹板動作)。亦即,操作手柄3能以「通過一對軸突起部32之前端的旋轉軸L1(第一旋轉軸)」為中心擺動(亦即,可進行翹板動作)。又,旋轉軸L1、L2係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並互相平行,但彼此不一致的旋轉軸。在操作手柄3可擺動地被蓋體22所支撐的狀態下,操作手柄3係配置於蓋體22之前面的中央,以覆蓋住蓋體22之開口部22c整體(參照圖1)。在此狀態下,操作手柄3係配置於翻轉手柄6的前側。
四個接觸部33係變換彈簧8所接觸的部分。四個接觸部33係設置成從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亦即主壁部31a的背面)往後方突出。又,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係與翻轉手柄6的相向面。四個接觸部33係沿著操作手柄本體31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而延伸。各接觸部33中的突出方向之前端部(以下,亦僅記載為「接觸部33的前端部」)會與變換彈簧8接觸。四個接觸部33例如設於操作手柄本體31之背面的四個角隅部附近。四個接觸部33中,上側左右兩個接觸部33a、33b係構成一對接觸部,下側兩個左右兩個接觸部33a、33b係構成一對接觸部。
四個接觸部33中,左側的接觸部33a(第一接觸部)與右側的接觸部33b(第二接觸部),係互相不同的起伏形狀。左側的接觸部33a及右側的接觸部33b係設於操作手柄3之旋轉軸L1的左右兩側。所謂起伏形狀,係指從側面觀察接觸部33時,接觸部33之前端部(亦即變換彈簧8側的端部)的形狀。在本實施態樣中,左側的接觸部33a之前端部,例如係沿著接觸部33a的長邊方向而傾斜(起伏)成略直線狀,並且越左側越遠離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右側的接觸部33b的前端部,例如係沿著接觸部33b的長邊方向而傾斜(起伏)成彎曲狀(例如,略拋物線狀),並且越右側越接近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
固定突起部34係固定導光構件9的部分。固定突起部34係設置成從操作手柄本體31之背面的中央突出。
一對遮光部10L、10R(透光控制機構)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將從稜鏡11射出至一對透光窗31L、31R的光加以遮擋的部分。一對遮光部10L、10R係與一對透光窗31L、31R對應,並將從稜鏡11射出至對應之透光窗31L、31R的光加以遮擋。一對遮光部10L、10R係設置成從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突出。一對遮光部10L、10R係在操作手柄本體31之背面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中,配置於包夾住中央的兩側。一對遮光部10L、10R係在操作手柄本體31的背面中,沿著短邊方向(上下方向)而延伸。
變換彈簧8係將操作手柄3的動作傳遞至翻轉手柄6的零件。變換彈簧8係配置於操作手柄3與翻轉手柄6之間,例如,固定於翻轉手柄6,並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接觸(參照圖3)。
如圖10所示,變換彈簧8包含一對彈簧體81及一對連接片82。一對彈簧體81係分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並在上下方向上並列配置。一對彈簧體81的左端彼此係以其中之一個連接片82連接,一對彈簧體81的右端彼此係以另一個連接片82連接。一對彈簧體81係形成為彼此鏡像對稱(亦即上下對稱)。一對彈簧體81係一對一地對應於翻轉手柄6的兩個側壁部61b,並一對一地對應於操作手柄3之上下二對接觸部33。
一對彈簧體81係分別包含:基板部81a、固定片81b、定位片81c及一對彈性片81d、81e(第一彈性片及第二彈性片)。亦即,變換彈簧8包含:一對基板部81a、一對固定片81b、一對定位片81c及二對彈性片81d、81e。
基板部81a係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狀。固定片81b係從基板部81a中的橫寬方向(上下方向)之一端(例如,與另一個彈簧體81相向的一端)往寬方向外側突出。固定片81b具有在厚度方向(前後方向)上貫通的穿通孔81f。翻轉手柄6中之對應的側壁部61b之一對嵌合突起部61c中的一者,係嵌合於穿通孔81f。定位片81c係與翻轉手柄6中之對應的側壁部61b之側面(例如外側面)接觸的部分。定位片81c係從基板部81a的橫寬方向之一端(例如,與另一個彈簧體81相向的一端)往後方突出。在本實施態樣中,定位片81c係從固定片81b的左右兩側往後方突出,其兩個突出的部分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互相連接。
一對彈性片81d、81e係與操作手柄3中之對應的一對接觸部33a、33b接觸的部分。一對彈性片81d、81e係從基板部81a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之兩端往長邊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並以往前方突出的方式例如彎曲成倒V字形。一對彈簧體81之左側的彈性片81d之左端彼此係以其中之一個連接片82連接,一對彈簧體81之右側的彈性片81e之右端彼此係以另一個連接片82連接。一對連接片82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帶狀。
在將變換彈簧8固定於翻轉手柄6的狀態下(參照圖3),一對定位片81c會與翻轉手柄6的兩個側壁部61b之外側面接觸。又,一對固定片81b的穿通孔81f會與「兩個側壁部61b各自的一對嵌合突起部61c中的其中之一個(例如左側)嵌合突起部」嵌合。藉由上述的接觸及嵌合,將變換彈簧8相對於翻轉手柄6的上下左右方向之相對位置加以固定。又,一對彈性片81d、81e係位於翻轉手柄6之旋轉軸L2的左右兩側。
又,在本實施態樣中,翻轉手柄6係相對於操作手柄3而稍微偏右側地配置。因此,變換彈簧8為了抵消該偏置,係與左右兩個嵌合突起部61c中的左側之嵌合突起部61c嵌合。藉此,變換彈簧8係相對於翻轉手柄6而稍微偏左側地受到固定。
又,在變換彈簧8固定於翻轉手柄6的狀態下,四個彈性片81d、81e會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的四個接觸部33a、33b接觸(參照圖3)。更詳細而言,上側的彈簧體81之左右一對彈性片81d、81e會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之上側的左右一對接觸部33a、33b接觸。又,下側的彈簧體81之左右一對彈性片81d、81e會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之下側的左右一對接觸部33a、33b接觸。
導光構件9係將從稜鏡11往一對透光窗31L、31R射出的光,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的構件。導光構件9係固定於操作手柄3的背面(參照圖4)。如圖11所示,導光構件9包含:一對稜鏡91L、91R(透光控制機構、一對第二稜鏡)、一對連接部92及固定片93。導光構件9係由具有透光性的樹脂構件(例如,聚碳酸酯樹脂或丙烯酸樹脂)一體地形成。
一對稜鏡91L、91R係分別將從稜鏡11往一對透光窗31L、31R射出的光,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的部分。一對稜鏡91L、91R係一對一地對應於一對透光窗31L、31R。一對稜鏡91L、91R分別具有嵌合部91a及稜鏡本體91b。嵌合部91a係與對應之透光窗31L、31R嵌合的部分,並呈「與相向之透光窗31L、31R大致相同形狀大小之平面形狀(例如矩形)」的板狀。稜鏡本體91b在從前後方向的俯視觀察下,呈略梯形的平板狀。稜鏡本體91b包含上下方向之寬度相對狹窄的窄幅端面91c、及上下方向的寬度相對寬廣的寬幅端面91d。稜鏡本體91b係從窄幅端面91c往寬幅端面91d逐漸變寬。稜鏡本體91b的寬幅端面91d係與嵌合部91a的內側主面連接。在此稜鏡91L、91R中,稜鏡本體91b的窄幅端面91c係作為入射面95,嵌合部91a的外側主面係作為射出面96。入射面95係用於將外部的光導入稜鏡91L、91R內的面,射出面96係將在稜鏡91L、91R內傳播的光射出至外部的面。以下,有時係將左側之稜鏡91L的入射面95及射出面96分別記載為入射面95L及射出面96L。有時係將右側之稜鏡91R的入射面95及射出面96分別記載為入射面95R及射出面96R。
嵌合部91a中之長邊方向(上下方向)的兩端部會從稜鏡本體91b的橫寬方向(上下方向)之兩側突出。各稜鏡91L、91R之嵌合部91a的上端部彼此,係經由其中之一個連接部92而互相連接,各稜鏡91L、91R之嵌合部91a的下端部彼此,係經由另一個連接部92而互相連接。在此狀態下,一對稜鏡91L、91R的入射面95L、95R,係朝向一對稜鏡91L、91R之相向方向(左右方向)的內側。又,一對稜鏡91L、91R的射出面96L、96R係朝向一對稜鏡91L、91R之相向方向的外側。各稜鏡91L、91R中,入射面95係分別位於比射出面96更後方。亦即,各稜鏡91L、91R中,入射面95係分別相對於連接部92的長邊方向而傾斜,而突出至比連接部92更後方。
固定片93呈略棒狀,並設置成橫跨一對連接部92各自的中央部。固定片93具有嵌合孔93a。嵌合孔93a係使操作手柄3之固定突起部34嵌合的孔。
導光構件9係固定於操作手柄3的背面,而收納於操作手柄3的內部。在此固定狀態下,如圖4所示,一對嵌合部91a係與一對透光窗31L、31R嵌合。又,固定片93係與操作手柄3的背面接觸,並且操作手柄3的固定突起部34會嵌合於固定片93的嵌合孔93a。藉此,導光構件9會固定於操作手柄3的背面。又,在此固定狀態下,一對稜鏡91L、91R各自的入射面95L、95R係在操作手柄3之背面的中央,於操作手柄3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上互相隔著間隔而相向配置。又,一對稜鏡91L、91R各自的入射面95L、95R係與一對遮光部10L、10R的前端鄰接(後側)配置。導光構件9因為固定於操作手柄3,故會與操作手柄3一體地動作。
稜鏡11(第一稜鏡)係將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分別分支成兩道,並將分支後的光分別朝向一對透光窗31L、31R射出的構件。如圖12所示,稜鏡11包含稜鏡本體12及兩個分支路13、14。又,稜鏡11包含兩個入射面11a(第一入射面)及入射面11b(第二入射面)、及兩個射出面11L、11R。
稜鏡本體12係使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入射,並將入射的光引導至兩個分支路13、14。稜鏡本體12包含第一導光部121及第二導光部122。兩個入射面11a、11b係形成於第一導光部121的一端面。入射面11b係配置於入射面11a的右側(第二導光部122延伸之側的旁邊)。第一導光部121係在相對於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而傾斜的方向(例如右斜前方向)上延伸。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彼此為相同方向,例如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第二導光部122係從第一導光部121的一端部(例如右端部),往與入射面11a、11b之光軸L4、L5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兩個分支路13、14係從第二導光部122的一端部(亦即,與第一導光部121側為相反側的端部,例如右端部),往「與入射面11a、11b之側(後側)相反之側(前側)」突出。又,在本實施態樣中,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係和使光入射至入射面11a、11b之光源(在本實施態樣中為光源51a、51b)的光軸一致。以下,亦將光軸L4、L5記載為光源51a、51b的光軸。
第一導光部121包含左側面121a(第一反射面)與右側面121b(第二反射面)。左側面121a及右側面121b係與設有入射面11a、11b之上述一端面之兩側鄰接的側面。左側面121a係相對於入射面11a、11b之光軸L4、L5而往右側傾斜45度,並在光軸L4、L5的方向上,與上述一端面重疊。右側面121b係與左側面121a平行的面,但在光軸L4、L5的方向上,不與上述一端面重疊。
第二導光部122包含右側面122a(第三反射面)。右側面122a係與「第二導光部122中之與第一導光部121所連接之側」為相反側的側面。右側面122a係與第一導光部121之左側面121a平行的面,並相對於入射面11a、11b之光軸L4、L5而往右側傾斜45度。右側面122a係與在光軸L4、L5垂直的左右方向(第二導光部122所延伸的方向)上,與第一導光部121的左側面121a重疊。右側面122a係配置成在光軸L4、L5的方向上,與兩個分支路13、14的基端(與第二導光部122的連接面)相向。
兩個分支路13、14係與稜鏡本體12一體地形成,並將在稜鏡本體12傳播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分別將分支過的光從射出面11L、11R射出至外部。兩個分支路13、14係從第二導光部122的一端部(右端部),往「與入射面11a、11b之側(後側)相反之側(前側)」突出。兩個分支路13、14係在第二導光部122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並列配置,並往彼此相向之方向(左右方向)的外側傾斜。兩個分支路13、14一對一地對應於一對透光窗31L、31R。
兩個射出面11L、11R係由兩個分支路13、14各自的一端面形成。各射出面11L、11R例如為平面。兩個射出面11L、11R的法線係互相朝向幾乎相反的方向。兩個射出面11L、11R的法線大致朝向對應之透光窗31L、31R的方向。兩個分支路13、14包含相向側面13a、14a。相向側面13a、14a係兩個分支路13、14中之彼此相向的側面。分支路13、14的相向側面13a、14a係分別位在「設於其分支路之射出面11L、11R」的相反側,並且相對於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而傾斜。此傾斜係傾斜成「使從射出面11L、11R射出的光大致射出至對應的透光窗31L、31R之方向」的角度。
入射面11a係使來自第一光源51a的光入射。入射面11b係使來自第二光源51b的光入射。兩個入射面11a、11b係在第二導光部122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上並列。兩個入射面11a、11b例如呈半凸透鏡狀,亦可呈平面透鏡狀。兩個入射面11a、11b係在光軸L4、L5方向上互相錯開配置,但亦可互相不錯開。
稜鏡本體12包含狹縫15。狹縫15係構成將在稜鏡本體12內傳播的光加以反射的反射面。狹縫15為薄平板狀的穿通孔,並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貫通稜鏡本體12。狹縫15係設於第一導光部121與第二導光部122的連接部分。換言之,狹縫15係在光軸L4、L5方向上,配置於兩個側面121a、121b之間,並且在與光軸L4、L5垂直的左右方向上,配置於兩個側面121a、122a之間。狹縫15係與各側面121a、121b、122a平行,即相對於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而往右側傾斜45度。
稜鏡11更包含一對嵌合突起部16。一對嵌合突起部16係設置成從稜鏡11(更詳細而言,例如第二導光部122)之上下方向兩側的主面突出。一對嵌合突起部16係與蓋體22的一對嵌合凹部22i嵌合。藉此。稜鏡11會被固定於殼體2(更詳細而言係蓋體22的第二開口部22e)。
如圖4所示,在此固定狀態下,稜鏡11的兩個分支路13、14係從蓋體22的略中央往蓋體22的前側突出。又,稜鏡11的第二導光部122之右側部分,係配置於翻轉手柄6的兩個側壁部61b之間。又,稜鏡11的稜鏡本體12係從蓋體22的略中央往蓋體22的左斜後方延伸。更詳細而言,稜鏡11的第二導光部122係沿著蓋體22的前面配置,而稜鏡11的第一導光部121係往蓋體22的左斜後方向延伸。又,稜鏡11的兩個入射面11a、11b係分別配置於光源單元5之兩個光源51a、51b的前側。
參照圖13,並說明在稜鏡11內的光之傳播方式。
在此稜鏡11中,從第一光源51a往前方向射出的光C1,係透射過入射面11a再藉由左側面121a反射而往右方向傳播。又,該光C1係藉由右側面121b反射而往前方向傳播。此時,該往前方向傳播的光C1中之左側的光C1a,不會被狹縫15反射而係往前方向傳播,再藉由左側面121a反射。又,當該光C1a在左側面121a與狹縫15之間一邊重複反射,一邊往前方向傳播,並傳播至比狹縫15更前側時,係藉由在左側面121a的反射而往右方向傳播,並入射至比右側面122a之中央位置P1靠前的區域R1。又,該光C1a係被右側面122a往前方向反射而傳播至右側的分支路14內。又,該光C1a係在右側的分支路14內一邊反射一邊傳播,而從射出面11R往右側的透光窗31R射出。
另一方面,上述光C1中的右側之光C1b,係藉由狹縫15反射而往右方向傳播,並入射至比右側面122a之中央位置P1靠後的區域R2。亦即,光C1b係入射至與區域R1不同的區域R2。又,該光C1b係藉由右側面122a往前方向反射而傳播至左側的分支路13內。又,該光C1b係在左側的分支路13內一邊反射,一邊傳播,而從射出面11L往左側的透光窗31L射出。又,右側面122a的中央位置P1係與「從兩個分支路13、14之境界點P2以平行於光軸L3、L4的方式繪製之線L6」相交的位置。
如此,來自第一光源51a的光C1,係藉由在稜鏡11內傳播,而在稜鏡11內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並從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
又,如圖14所示,在此稜鏡11中,從第二光源51b往前方向射出的光C2中的左側之光C2a,係透射過入射面11b而藉由左側面121a反射往右方向傳播。又,該光C2a係入射至右側面122a的後側區域R3,而藉由右側面122a往前方向反射並傳播至左側的分支路13內。又,光C2a係入射至與區域R1、R2不同的區域R3。又,該光C2a係在左側的分支路13內一邊反射一邊傳播,而從射出面11L往左側的透光窗31L射出。
另一方面,來自第二光源51b之上述光C2中的右側之光C2b,係往前方向傳播並藉由左側面121a而反射。該光C2b係在左側面121a與狹縫15之間一邊重複反射,一邊往前方向傳播,當傳播至比狹縫15更前側時,藉由在左側面121a的反射而往右方向傳播,並入射至右側面122a的前側區域R4。亦即,光C2b係入射至與區域R1~R3不同的區域R4。又,該光C2b係藉由右側面122a往前方向反射而傳播至右側的分支路14內。又,該光C2b係在右側的分支路14內一邊反射一邊傳播,而從射出面11R往右側的透光窗31R射出。
如此,來自第二光源51b的光C2,係藉由在稜鏡11內傳播,而在稜鏡11內大致均等分支成兩道,並從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
又,當使來自光源51a、51b的光C1、C2同時入射至稜鏡11時,係成為將圖13的光C1之傳播與圖14的光C2之傳播重合的狀態。又,來自兩個光源51a、51b的光C1、C2係分別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而從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亦即,藉由一個稜鏡11,可將來自在左右方向上互相錯開配置的兩個光源51a、51b之光C1、C2,分別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而從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此情況下,光C1a、C1b、C2a、C2b係彼此入射至不同的區域R1~R4,而反射至分支路13、14。
在此稜鏡11中,稜鏡本體12之內面當中,光所反射的面(右側面121b、122a、左側面121a及狹縫15),係相對於入射面11a、11b的光軸L4、L5而彼此往相同側(例如右側)傾斜45度。
在此開關裝置1中,光源51a、51b係從左右方向(長邊方向)的中心往左側偏移而配置在本體21中,但藉由使用稜鏡11,可使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而從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
接著,參照圖3,說明開關裝置1的動作(操作手柄3及翻轉手柄6的動作)。
當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例如,左側的操作部3L)向下按壓(操作)時,操作手柄3會以旋轉軸L1(參照圖8)為中心旋轉,而使另一者(例如,右側的操作部3R)從蓋體22的前面22j往前方抬起。在此狀態下,變換彈簧8係彈性地支撐操作手柄3,以維持操作手柄3的此操作狀態。
此時,將操作手柄3之其中一者向下按壓時的操作力,會經由變換彈簧8而傳遞至翻轉手柄6。此時,變換彈簧8的四個彈性片81e、81d係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之對應的接觸部33接觸。在此接觸狀態下,四個彈性片81e、81d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而一邊在對應的接觸部33上沿著接觸部33的長邊方向滑行,一邊將上述操作力擋住而傳遞至翻轉手柄6。藉此,上述操作力會從操作手柄3順暢地傳遞至翻轉手柄6。亦即,翻轉手柄6會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而以旋轉軸L2(參照圖9)為中心順暢地旋轉。此情況下,翻轉手柄6的左右兩側之部分中的左側之部分(亦即,與操作手柄3之向下按壓側的操作部相同側的部分),會被變換彈簧8向下按壓,而以旋轉軸L2為中心旋轉。藉由此旋轉,而切換接點裝置4的開閉接點。
又,在此開關裝置1中,翻轉手柄6的旋轉軸L2係相對於操作手柄3的旋轉軸L1往右方向偏移。因此,在將操作手柄3之左側的操作部3L向下按壓時,與在將操作手柄3之右側的操作部3R向下按壓時,翻轉手柄6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而動作的時間點會不同。具體而言,在此情況下(旋轉軸L2相對於旋轉軸L1往右方向偏移的情況),將操作手柄3之左側的操作部3L向下按壓時,其上述時間點會晚於將操作手柄3之右側的操作部3R向下按壓時。
相對於此,在此開關裝置1中,係在操作手柄3的四個接觸部33當中,使該等起伏形狀在左側的接觸部33a與右側的接觸部33b中彼此不同。具體而言,係將右側之接觸部33b的起伏形狀設為曲線狀而使操作力難以傳遞,並將左側之接觸部33a的起伏形狀設為直線狀而使操作力易於傳遞。藉此,無論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翻轉手柄6亦會在相同的時間點動作。此結果,無論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操作感覺亦會相同。
如此,在此開關裝置1中,操作手柄3及翻轉手柄6能以各別的旋轉軸L1、L2為中心動作,並藉由變換彈簧8而將操作手柄3的動作傳遞至翻轉手柄6。因此,藉由調整變換彈簧8與各手柄3、6的接觸方式,可獨立調整各手柄3、6各自的動作(例如,旋轉角度及旋轉速度)。又,藉由使翻轉手柄6的旋轉角度相對於操作手柄3的旋轉角度較小,可使翻轉手柄6在殼體2內的空間較小,而可提高各構成元件之配置佈置的自由度。
接著,參照圖4,說明開關裝置1之一對遮光部10L、10R及一對稜鏡91L、91R的動作。
在此開關裝置1中,當將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例如,左側的操作部3L)向下按壓時,另一者(例如,右側的操作部3R)會從蓋體22的前面22J往前方抬起。根據此操作手柄3的動作,設於操作手柄3的一對遮光部10L、10R及一對稜鏡91L、91R,會對於稜鏡11(更詳細而言係兩個射出面11L、11R)相對位移。
更詳細而言,一對遮光部10L、10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右側之操作部3R)的遮光部10R,係位移至不會遮擋住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R之正面的位置(例如,偏移至比射出面11R更前方側的位置)。藉此,來自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R的射出光,不會被遮光部10R所遮擋,而會往對應之透光窗31R射出。另一方面,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向下按壓側(例如,左側之操作部3L)的遮光部10L,係位移至遮擋住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L之正面的位置(例如,射出面11L的正面位置)。藉此,來自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L的射出光,會被遮光部10L所遮擋,而不會往對應之透光窗31L射出。
又,一對稜鏡91L、9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例如,右側之操作部3R)的稜鏡91R,係位移至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R之正面位置(亦即,可使來自射出面11R的射出光從入射面95R入射的位置)。藉此,來自稜鏡11之射出面11R的射出光,會入射至稜鏡91R的入射面95R而從射出面96R射出。亦即,來自稜鏡11之射出面11R的射出光,會從透光窗31R射出。另一方面,設於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向下按壓側(例如,左側之操作部3L)的稜鏡91L,係位移至從稜鏡11之對應的射出面11L之正面往例如後方偏移的位置(亦即,無法使來自射出面11L的射出光從入射面95L入射的位置)。藉此,來自稜鏡11之射出面11L的射出光,不會入射至稜鏡91L的入射面95L,而不會從對應的透光窗31L射出。
此結果,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會從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例如,右側之操作部3R)的透光窗31R,射出來自光源51a、51b的光,而不會從向下按壓側(例如,左側之操作部3L)的透光窗31L,射出來自光源51a、51b的光。
接著,參照圖4,說明開關裝置1的點燈動作(位置顯示功能及指示功能)。
在此開關裝置1中,光源51a(例如白色光源)係始終點燈。藉此,來自光源51a的光(例如白色光)係始終入射過稜鏡11的入射面11a而從稜鏡11的兩個射出面11L、11R射出。此結果,來自光源51a的光會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的透光窗射出。亦即,當將操作手柄3加以操作,而使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抬起時,該抬起側的透光窗31L、31R係始終例如以白色光發光。藉此,藉由該發光,即使在黑暗中,亦可容易以視覺識別出操作手柄3的位置(位置顯示功能)。
另一方面,在此開關裝置1中,光源51b(例如紅色光源)係根據操作對象之負載的動作及停止,而切換點燈及熄燈。例如,光源51b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中的情況下,會熄燈,而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停止中的情況下,會點燈。
藉此,由於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熄燈,因此,即使將操作手柄3加以操作,而使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抬起,來自光源51b的光亦不會從該抬起側的透光窗31L、31R射出。亦即,該抬起側的透光窗31L、31R不會發光。另一方面,由於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停止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點燈,因此,當操作操作手柄3,而使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抬起時,來自光源51b的光(例如紅色光)會從該抬起側的透光窗31L、31R射出。亦即,該抬起側的透光窗31L、31R會以紅色光發光。藉此,藉由該發光,即使在黑暗中,可容易以視覺識別出操作手柄3中之用於使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的部位(指示功能)。又,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指示功能與位置顯示功能係一起實施,因此,此情況下,由指示功能所發出之紅色光與由位置顯示功能所發出之白色光會從透光窗31L、31R射出。
以上,根據本實施態樣,可使操作手柄3及翻轉手柄6以各別的旋轉軸L1、L2為中心動作,並藉由變換彈簧8將操作手柄3的動作傳遞至翻轉手柄6。藉此,藉由調整變換彈簧8與各手柄3、6的接觸方式,可獨立調整各手柄3、6各自的動作(例如,旋轉角度及旋轉速度)。
又,由於具備將來自光源51a、51b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的稜鏡11,故藉由一個光源51a或51b,便可確保一對透光窗31L、31R的光源。亦即,由於不需要在每個透光窗31L、31R具備稜鏡11及光源51a、51b,故可抑制開關裝置1的大型化。又,藉由透光控制機構(在本實施態樣中為遮光部10L、10R及稜鏡91L、91R),可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亦即操作狀態),而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中的任一個透光窗射出。此結果,可在不會導致開關裝置1大型化的情況下,根據操作手柄3的操作狀態,而僅使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一者發光。
(變形例) 接著,說明上述實施態樣的變形例。下述變形例亦可組合而實施。
(變形例1) 上述實施態樣中,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熄燈,而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停止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點燈。然而,亦可相反地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點燈,而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停止中的情況下,光源51b會熄燈。此情況下,僅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動作中的情況下,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操作手柄3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抬起側之透光窗會發光。
(變形例2) 上述實施態樣中,亦可將稜鏡11固定於操作手柄3,以代替固定於蓋體22(亦即殼體2)。又,導光構件9(亦即一對稜鏡91L、91R)亦可固定於蓋體22,以代替固定於操作手柄3。一對遮光部10L、10R亦可固定於蓋體22,以代替固定於操作手柄3。又,變換彈簧8亦可固定於操作手柄3而彈性地與翻轉手柄6接觸,以代替固定於翻轉手柄6而彈性地與操作手柄3接觸。
(變形例3) 上述實施態樣中,就透光控制機構之一例而言,係例示一對遮光部10L、10R及導光構件9(一對稜鏡91L、91R)。又,所謂透光控制機構,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中之任一個透光窗射出的機構。在上述實施態樣中,亦可省略一對遮光部10L、10R及導光構件9中的一者。
(變形例4) 上述實施態樣中,光源51b係根據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的導通及斷開,而切換點燈及熄燈,亦可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亦即,將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哪一者向下按壓),而切換點燈及熄燈。
(變形例5) 本實施態樣中,透光窗31L、31R係設於操作手柄3的兩側端面3L、3R,但亦可設於操作手柄3之前面(主壁部31a之前面)的左右兩側區域。
(總結) 第一態樣的開關裝置(1)包含:操作手柄(3)、光源(51a)、稜鏡(11)及透光控制機構(一對遮光部10L、10R及一對稜鏡91L、91R)。操作手柄(3)係進行當將兩側之操作部(3L、3R)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時,另一者會抬起的翹板動作,並具有設於兩側之操作部(3L、3R)的一對透光窗(31L、31R)。稜鏡(11)係將來自光源(51a)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透光控制機構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中的任一個透光窗射出。
根據此構成,由於包含將來自光源(51a)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的稜鏡(11),因此藉由一個光源(51a),便可確保一對透光窗(31L、31R)的光源。亦即,由於不需要在每個透光窗具備稜鏡(11)及光源(51a),故可抑制開關裝置(1)的大型化。
又,藉由透光控制機構,可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亦即操作狀態),而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中的任一個透光窗射出。
此結果,可在不會導致開關裝置(1)大型化的情況下,根據操作手柄(3)的操作狀態,而僅使操作手柄(3)之兩側的操作部(3L、3R)中之一者發光。
第二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態樣中,透光控制機構係使由稜鏡(11)引導的光,僅從一對透光窗(31L、31R)當中,設於操作手柄(3)之兩側的操作部(3L、3R)中之抬起側的透光窗射出。
根據此構成,藉由從透光窗(31L、31R)射出的光,即使在夜間,亦可識別出操作手柄(3)之兩側的操作部(3L、3R)中之抬起側的位置。
第三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或第二態樣中,透光控制機構包含一對遮光部(10L、10R),其對應於一對透光窗(31L、31R),並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對稜鏡(11)相對位移。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一對遮光部(10L、10R)中的一個遮光部,會遮擋住從稜鏡(11)往與一個遮光部對應之透光窗射出的光,而另一個遮光部,不會遮擋住從稜鏡(11)往與另一個遮光部對應之透光窗射出的光。
根據此構成,能以簡單的構成實現透光控制機構。
第四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三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將稜鏡(11)設為第一稜鏡(11)。透光控制機構包含一對第二稜鏡(91L、91R),其與一對透光窗(31L、31R)對應,並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對第一稜鏡(11)相對位移。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一對第二稜鏡(91L、91R)中的一個第二稜鏡,會位移至可使從第一稜鏡(11)射出之光入射的位置,並將入射的光引導至對應的透光窗。另一個第二稜鏡,會位移至使從第一稜鏡(11)射出的光不會入射的位置,並且不會將從第一稜鏡(11)射出的光引導至對應的透光窗。
根據此構成,能以簡單的構成實現透光控制機構。又,由於使用第二稜鏡(91L、91R),因此,可效率良好地從透光窗射出從第一稜鏡(11)射出的光。
第五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四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光源(51a)係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切換點燈及熄燈。
根據此構成,可增加操作手柄(3)之動作與透光窗(31L、31R)之發光組合的變化。
第六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四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包含開閉接點(可動接點45a與固定接點41a、可動接點45b與固定接點42b),根據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而開閉。光源(51a)係根據接點裝置(4)中之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通電或斷電,而切換點燈及熄燈。
根據此構成,可根據閉狀態在開閉接點間為通電或斷電,而切換光源(51a)的點燈及熄燈。藉此,例如,可僅在操作對象之負載停止中時,使僅設於操作手柄(3)之兩側的操作部(3L、3R)中之一側(例如抬起側)的透光窗發光。
第七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六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包含殼體(2),其係以能使操作手柄(3)進行翹板動作的方式,支撐操作手柄(3)。透光控制機構係設於操作手柄(3),而稜鏡(11)係設於殼體(2)。
根據此構成,由於係將稜鏡(11)設於殼體(2),故不需在殼體(2)中確保稜鏡(11)的動作空間,能夠有助於開關裝置(1)的小型化。
第八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六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將光源(51a)設為第一光源(51a)。開關裝置(1)包含第二光源(51b),其射出與光源(51a)不同光色的光。稜鏡(11)係將來自第一光源(51a)及第二光源(51b)的光,分別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一對透光窗(31L、31R)。
根據此構成,可使兩種光色的光從透光窗(31L、31R)射出。藉由改變透過光色而通知的內容,可通知使用者各種內容。例如,可藉由白色光而通知操作手柄(3)的配置位置,藉由紅色光而通知操作手柄(3)的動作狀態(亦即操作狀態)。
第九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一~第八態樣中的任一個態樣中,稜鏡(11)包含稜鏡本體(12)及兩個分支路(13、14)。稜鏡本體(12)係使來自光源(51a)的光入射。兩個分支路(13、14)係與稜鏡本體(12)一體地形成,並將在稜鏡本體(12)傳播的光分支成兩道,且分別射出分支的光。稜鏡本體(12)包含狹縫(15),其將在稜鏡本體(12)傳播的光加以反射。
根據此構成,由於包含狹縫(15),因此可藉由一個稜鏡(11),而將來自光源(51a)的光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並分別從兩個分支路射出。特別是,即使在具備兩個光源(51a、51b)的情況下,亦可藉由一個稜鏡(11),而將來自兩個光源(51a、51b)的光分別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
第十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九態樣中,稜鏡本體(12)之內面當中,反射在稜鏡本體(12)傳播之光的反射面(121a、121b,122a,15),係相對於光源(51a)的光軸(L4)而傾斜45度。
根據此構成,能以較簡單的稜鏡(11)之形狀,將來自光源(51a)的光大致相等地分支成兩道。
第十一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九或是第十態樣中,稜鏡本體(12)包含第一導光部(121)及第二導光部(122)。第一導光部(121)具有包含「使來自光源(51a)的光入射之入射面(11a)」的一端面,並以相對於入射面(11a)之光軸(L4)而傾斜45度的方式延伸。第二導光部(122)係從第一導光部(121)的一端部往與光軸(L4)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導光部(121)包含第一反射面(121a)及第二反射面(121b)。第一反射面(121a)係相對於光軸(L4)而傾斜45度,並在光軸(L4)的方向上與上述一端面重疊。第二反射面(121b)係與第一反射面(121a)平行,並在光軸(L4)的方向上與上述一端面不重疊。第二導光部(122)係與「連接第一導光部(121)之側」為相反側的側面,並具有與第一反射面(121a)平行的第三反射面(122a)。兩個分支路(13、14)係從第二導光部(122)中之與「第一導光部(121)所連接側」為相反側的端部,往與「入射面(11a)之側」為相反側突出。狹縫(15)係設於第一導光部(121)與第二導光部(122)的連接部分。
根據此構成,能以簡單的形狀,形成可使入射光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並從兩個分支路(13、14)射出的稜鏡(11)。
第十二態樣的開關裝置(1)係在第十一態樣中,將光源(51a)設為第一光源(51a),將入射面(11a)設為第一入射面(11a)。上述一端面包含第二入射面(11b),在第一入射面(11a)中之第二導光部(122)延伸之側的旁邊,使來自有別於第一光源(51a)之第二光源(51b)的光入射。
根據此構成,可使來自兩個光源的光入射,並分別大致均等地分支成兩道而從兩個分支路射出。
1:開關裝置 2:殼體 3:操作手柄 3L,3R:操作部 4:接點裝置 5:光源單元 6:翻轉手柄 7:翻轉彈簧 8:變換彈簧 9:導光構件 10L,10R:遮光部 11:稜鏡(第一稜鏡) 11a:入射面(第一入射面) 11b:入射面(第二入射面) 11L,11R:射出面 12:稜鏡本體 13,14:分支路 13a,14a:相向側面 15:狹縫 16:嵌合突起部 21:本體 21a:組裝突起部 21b:後面 22:蓋體 22J,22j:前面 22a:組裝舌片 22b:組裝孔 22c:開口部 22d:第一開口部 22e:第二開口部 22f:軸承凸片 22g:軸承孔 22h:軸承凹部 22i:嵌合凹部 22k:配線孔 31:操作手柄本體 31L,31R:透光窗 31a:主壁部 31b:周壁部 31c:上壁部 31d:下壁部 31e:左壁部 31f:右壁部 32:軸突起部 33,33a,33b:接觸部 34:固定突起部 41~43:端子板 41a,42b:固定接點 44:支撐板 45:開閉元件 45a,45b:可動接點 45c:溝槽 46:互鎖簧 51a:光源(第一光源) 51b:光源(第二光源) 52:電路基板 61:翻轉手柄本體 61a:底部 61b:側壁部 61c:嵌合突起部 61d:軸突起部 62:筒部 81:彈簧體 81a:基板部 81b:固定片 81c:定位片 81d,81e:彈性片 81f:穿通孔 82:連接片 91L,91R:稜鏡(第二稜鏡,透光控制機構) 91a:嵌合部 91b:稜鏡本體 91c:窄幅端面 91d:寬幅端面 92:連接部 93:固定片 93a:嵌合孔 95,95L,95R:入射面 96,96L,96R:射出面 121:第一導光部 121a:左側面(第一反射面) 121b:右側面(第二反射面) 122:第二導光部 122a:右側面(第三反射面) C1,C2,C1a,C1b,C2a,C2b:光 L1,L2:旋轉軸 L3:中心線 L3,L4,L5:光軸 L6:線 P1:中央位置 P2:境界點 R1~R4:區域
圖1係從前側觀察依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之開關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從後側觀察上述開關裝置的立體圖。 圖3係圖1之A1-A1線的剖面圖。 圖4係圖1之A2-A2線的剖面圖。 圖5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7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蓋體的立體圖。 圖8係從後側觀察上述開關裝置之操作手柄的立體圖。 圖9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翻轉手柄的立體圖。 圖10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變換彈簧的立體圖。 圖11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導光構件的立體圖。 圖12係顯示上述開關裝置之稜鏡的立體圖。 圖13係顯示上述稜鏡內之光傳播之方式的側視圖。 圖14係顯示上述稜鏡內之另一光傳播之方式的側視圖。
2:殼體
3:操作手柄
3L,3R:操作部
5:光源單元
6:翻轉手柄
7:翻轉彈簧
9:導光構件
10L,10R:遮光部
11:稜鏡(第一稜鏡)
11a:入射面(第一入射面)
11b:入射面(第二入射面)
11L,11R:射出面
12:稜鏡本體
13,14:分支路
16:嵌合突起部
21:本體
22:蓋體
22J:前面
22d:第一開口部
22e:第二開口部
31L,31R:透光窗
34:固定突起部
44:支撐板
45:開閉元件
51a:光源(第一光源)
51b:光源(第二光源)
61b:側壁部
62:筒部
91L,91R:稜鏡(第二稜鏡,透光控制機構)
91a:嵌合部
93:固定片
93a:嵌合孔
95L,95R:入射面
96L,96R:射出面
121:第一導光部
122:第二導光部

Claims (12)

  1. 一種開關裝置,包含:操作手柄,進行當將兩側之操作部中的任一者向下按壓時,另一者會抬起的翹板動作,並具有設於該兩側之操作部的一對透光窗;光源;第一稜鏡,將來自該光源的光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該一對透光窗;及透光控制機構,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使由該第一稜鏡引導的光,僅從該一對透光窗中的任一個透光窗射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透光控制機構係使由該第一稜鏡引導的光,僅從該一對透光窗當中,設於該操作手柄之該兩側的操作部中之抬起側的透光窗射出。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透光控制機構包含:一對遮光部,與該一對透光窗對應,並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對該第一稜鏡相對位移;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該一對遮光部中的一個遮光部,會遮擋住從該第一稜鏡往與該一個遮光部對應之該透光窗射出的光,而另一個遮光部,不會遮擋住從該第一稜鏡往與該另一個遮光部對應之該透光窗射出的光。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透光控制機構包含:一對第二稜鏡,與該一對透光窗對應,並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對該第一稜鏡相對位移;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該一對第二稜鏡中的一個第二稜鏡,會位移至可使從該第一稜鏡射出的光入射的位置,並將入射的光引導至對應的該透光窗,而另一個第二稜鏡,會位移至無法使從該第一稜鏡射出的光入射的位置,且不會將從該第一稜鏡射出的光引導至對應的該透光窗。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光源係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切換點燈及熄燈。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更包含:開閉接點,根據該操作手柄的動作狀態而開閉;該光源係根據該接點裝置中之閉狀態在該開閉接點間為通電或斷電,而切換點燈及熄燈。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更包含:殼體,以能使該操作手柄進行翹板動作的方式支撐該操作手柄;該透光控制機構係設於該操作手柄,該第一稜鏡係設於該殼體。
  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將該光源設為第一光源;該開關裝置更包含:第二光源,射出與該光源不同光色的光;該第一稜鏡係將來自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的光,分別分支成兩道並引導至該一對透光窗。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第一稜鏡包含:稜鏡本體,使來自該光源的光入射;及兩個分支路,與該稜鏡本體一體地形成,並將在該稜鏡本體傳播的光分支成兩道,而分別射出分支後的光;該稜鏡本體具有狹縫,其將在該稜鏡本體傳播之光加以反射。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稜鏡本體的內面當中,將在該稜鏡本體傳播之光反射的反射面,係相對於該光源的光軸而傾斜45度。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該稜鏡本體包含:第一導光部,其具有包含使來自該光源的光入射之入射面的一端面,並且相對於該入射面之光軸而傾斜45度;及 第二導光部,從該第一導光部之一端部往與該光軸垂直的方向延伸;該第一導光部具有:第一反射面,相對於該光軸而傾斜45度,並在該光軸的方向上與該一端面重疊;及第二反射面,與該第一反射面平行,並在該光軸的方向上與該一端面不重疊;該第二導光部具有:第三反射面,係與該第一導光部所連接側為相反側的側面,並與該第一反射面平行;該兩個分支路,係從該第二導光部中之與該第一導光部所連接側為相反側的端部,往與該入射面之側為相反側突出,該狹縫係設於該第一導光部與該第二導光部的連接部分。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開關裝置,其中,將該光源設為第一光源;將該入射面設為第一入射面;該一端面包含:第二入射面,在該第一入射面中之該第二導光部所延伸之側的旁邊,使來自有別於該第一光源之第二光源的光入射。
TW109122835A 2019-07-08 2020-07-07 開關裝置 TWI743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7242A JP7308408B2 (ja) 2019-07-08 2019-07-08 スイッチ装置
JP2019-127242 2019-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3198A TW202103198A (zh) 2021-01-16
TWI743871B true TWI743871B (zh) 2021-10-21

Family

ID=74115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2835A TWI743871B (zh) 2019-07-08 2020-07-07 開關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08408B2 (zh)
TW (1) TWI743871B (zh)
WO (1) WO20210061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1194A (ja) * 1994-01-18 1995-08-11 Ichikoh Ind Ltd イルミネーション付トグルスイッチ
JP3890957B2 (ja) * 2001-11-15 2007-03-0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4145687B2 (ja) * 2003-03-25 2008-09-03 次夫 近藤 遊技機の施錠装置
JP4228743B2 (ja) * 2003-03-26 2009-02-2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CN2715319Y (zh) * 2004-08-13 2005-08-03 苏州交通电器厂有限公司 具有状态显示的汽车用翘板式开关
JP2006209291A (ja) * 2005-01-26 2006-08-10 Casio Comput Co Ltd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470779B2 (ja) * 2005-03-24 2010-06-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用プリズ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波動スイッチ
JP7211194B2 (ja) 2019-03-25 2023-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排出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8408B2 (ja) 2023-07-14
TW202103198A (zh) 2021-01-16
WO2021006102A1 (ja) 2021-01-14
JP2021012833A (ja) 2021-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14725Y2 (zh)
US6301026B1 (en) Holographic illumination device
TWI743871B (zh) 開關裝置
JP2007115439A (ja) 面発光装置
JP7442090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751513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6237987B2 (ja) リレー
JP202116364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470779B2 (ja) スイッチ用プリズ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波動スイッチ
JP7481955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H0436506Y2 (zh)
JP2022036788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581282B2 (ja) 発光表示装置
JP6413852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4177178B2 (ja) 反射型光電スイッチの検出ヘッド
JP2022116459A (ja) 電子機器用照明部材および電子機器用照明部材の取付構造
JP7116674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0167036A (ja) スイッチ構造
JP7476758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128431B2 (ja) 操作装置
JPH08235922A (ja) 照光装置
TWI661454B (zh) 開關用把手及開關
JPH0535376Y2 (zh)
TW201825940A (zh)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CN118264239A (zh) 非接触式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