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5940A -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 Google Patents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5940A
TW201825940A TW107101014A TW107101014A TW201825940A TW 201825940 A TW201825940 A TW 201825940A TW 107101014 A TW107101014 A TW 107101014A TW 107101014 A TW107101014 A TW 107101014A TW 201825940 A TW201825940 A TW 2018259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cident
light
area
guide member
refl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1225B (zh
Inventor
劉文彩
簡烱喻
陳宇笙
羅彩秀
鄭思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5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5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1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1225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其能將與光朝入射區的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中之尺寸抑制為較小。導光構件(1)的本體(11)具有:來自外部的光射入的入射區(A1、A2);及將光射出至外部的出射區。入射區(A1、A2)及出射區,以排列於第1方向(D1)的方式,本體(11)的各別的面。出射區係沿著第1方向(D1)的細長區域。本體(11)具有:第1反射部;及第2反射部(140)。第1反射部將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反射至從光朝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觀察為與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第2反射部(140)將由第1反射部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反射。

Description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特別係關於用以於內部反射從入射區射入的光並使從出射區射出的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習知已揭示一種開關用稜鏡,其從開關裝置將光導引至設於手柄的顯示窗(例如日本國專利申請公開號碼2008-4510(以下稱「文獻1」))。
文獻1的開關用稜鏡,具備將光從複數個入射部導引至1個射出部的功能。開關用稜鏡,具有互相平行的底面與頂面。開關用稜鏡的底面與頂面排列於上下方向,而於側面觀察具備於上下延長的形狀。於頂面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形成凸出部,此凸出部的端面成為開關用稜鏡的射出部。又,其底面成為開關用稜鏡的入射部,入射部與射出部排列於上下方向。
於文獻1的開關用稜鏡中,從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射入至底面的光,在與光朝向入射部(入射區)的入射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兩者平行的平面中,藉由開關用稜鏡的內面反射後,從作為射出部的頂面射出至外部。在此,若於入射部與射出部排列的上下方向欲擴大射出部的尺寸,則必須於開關用稜鏡的內面設置使光朝向射出部廣角度反射的反射面。因此,可能使光的入射方向(水平方向)中的開關用稜鏡的尺寸變大。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其能將與光朝向入射區的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中之尺寸抑制為小。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導光構件具備本體,該本體具有:來自外部的光射入之至少一入射區、及將光射出至外部之出射區。該入射區與該出射區,以排列於第1方向的方式,位於該本體的各別的面。該本體具有:至少一第1反射部;及至少一第2反射部。該第1反射部將從該入射區射入至該本體內部的光,反射至從光朝向該入射區的入射方向觀察為與該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該第2反射部將藉由該第1反射部所反射的光,朝向該出射區反射。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開關手柄,係用以切換開關裝置的導通/斷開的開關手柄,其具備:該導光構件;及安裝有該導光構件的手柄本體。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配線器具,其具備:該開關手柄、及該開關裝置,該開關裝置具備:以可移動狀態下安裝該開關手柄的本體。
以下所述實施形態,僅為本發明的各種實施形態之一。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不限於下述實施形態,此實施形態以外亦可包含。又,下述的實施形態只要不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可因應設計等進行變更。
(1)概要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配線器具10具備:開關裝置2;及開關手柄3。以下說明中,於圖1等中,如以「上」、「下」、「左」、「右」、「前」、「後」的箭頭所示,界定各方向。但此等方向並非用以界定導光構件1、開關裝置2、開關手柄3及配線器具10的設置方向。又,顯示圖式中的方向的箭頭,僅係為了說明而表記,並非實體。
開關裝置2以安裝框50安裝於結構材料90(牆壁等)。開關裝置2具備電連接於例如照明器具等的負載與電源間的接點。於開關裝置2,安裝有用以切換接點的導通/斷開的開關手柄3。當開關裝置2的接點對應開關手柄3的操作而成為導通時,則成為對負載供給電力的狀態(若為照明負載則成為負載點亮的狀態)。又,當開關裝置2的接點對應開關手柄3的操作而成為斷開時,則成為對負載不供給電力的狀態(若為照明負載則成為負載熄滅的狀態)。
於開關裝置2的本體21,內設有光源22,該光源係用以利用光來顯示負載的動作狀態或開關裝置2的設置位置。光源22為例如輸出白色光的發光二極體,但亦可為霓虹燈等。於本體21的前面,在對應光源22的部位設置穿孔,於此穿孔,安裝有具透光性的蓋件23。當光源22點亮時,則光源22所輸出的光通過蓋件23而射出至本體21的外側。
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開關手柄3,於開關手柄3的後面側具備導光構件1。開關手柄3具有於前後方向貫穿開關手柄3的穿孔314,於此穿孔314安裝有透鏡32。導光構件1係用以將從光源22所輸出的光導引至透鏡32。
(2)詳細 以下,根據圖1~圖7C,說明配線器具10的各部的構成。
(2.1)開關裝置的說明 首先,參考圖1及圖2說明開關裝置2的構成。
如圖1所示,開關裝置2的本體21為長方體形狀,固持於埋入配線器具用的安裝框50。
安裝框50為左右方向成為長邊方向的矩形框狀,具備:於左右方向相對的一對框片51;及於上下方向相對的一對框片52。一對框片51與一對框片52,例如藉由將板金衝壓加工而構成為一體。安裝框50以安裝框50的長邊方向與水平方向成平行的方式,固定於結構材料90。安裝框50不限為金屬製,亦可為合成樹脂製。又,安裝框50的安裝方向不限於上述方向,安裝框50亦可以安裝框50的長邊方向與鉛直方向成平行的方式,固定於結構材料90。
於一對框片52,分別設置複數個(圖示例中為6個)插入孔53,於該插入孔53插入有設於開關裝置2的本體21的凸起24。於本體21的上下的各側面,分別設置2個凸起24。於安裝框50最多可安裝3個開關裝置2。於安裝框50安裝3個開關裝置2的情形時,以排列於安裝框50的長邊方向(亦即左右方向)的狀態下,將3個開關裝置2安裝於安裝框50(參考圖2)。因此,藉由將2個凸起24,分別插入於各框片52的6個插入孔53中與本體21的安裝位置相對應的2個插入孔53,而將開關裝置2的本體21安裝於安裝框50。
於一對框片51,分別設置用以插入固定用螺栓的長孔54。於一對框片51抵接於設於結構材料90的安裝用孔91的邊緣部分的狀態下,使用已插入於長孔54的螺栓而將安裝框50固定於結構材料90。
於安裝框50的前面側,以圍住本體21周圍的方式,安裝板件60。板件60由板框70與裝飾板80所構成。板框70利用安裝螺栓72固定於安裝框50。於裝飾板80的背面,設置爪件。藉由將裝飾板80的爪件卡勾於設於板框70的孔73的周緣,而將裝飾板80安裝於板框70。
在此,於本體21的前面,安裝後述的開關手柄3。安裝於本體21的開關手柄3,配置於板件60的開口(亦即,板框70及裝飾板80的開口71、81)內(參考圖2)。
於開關裝置2的本體21的前面,於長邊方向中的一端側(圖示例中的上端側)設有軸體25,於長邊方向中的靠近另一端處(圖示例中的靠近下端處)設有按鈕26。於本體21的內部,收納著接點,當按鈕26每次被按壓時,接點就交互從導通切換成斷開、或從斷開切換成導通。於開關手柄3的後面,在對應軸體25的部位,設置以可旋轉狀態支撐軸體25的軸承部。藉由使軸承部支撐軸體25,而以可對本體21旋轉的狀態安裝開關手柄3。當使用者以手按壓開關手柄3的長邊方向中的另一端側(圖示例中的下端側)時,開關手柄3以軸體25為中心旋轉,藉由開關手柄3的背面按壓按鈕26。藉此,內設於本體21的接點從導通切換成斷開、或從斷開切換成導通。當使用者將手從開關手柄3移開,則按鈕26回到被按壓前的位置,而開關手柄3回復至操作前的位置。
(2.2)開關手柄及導光構件的說明 參考圖3~圖5,說明具備導光構件1的開關手柄3的構成。
開關手柄3具備:手柄本體31;透鏡32;光色片33;導光構件1;減光構件34;及一對板彈簧35。
手柄本體31為合成樹脂製,具備:從前方所見形狀為矩形的主片311;及從主片311的周緣部朝後方凸出的側部312。於手柄本體31的後面,於手柄本體31的長邊方向中的一端側(上側),設置插入軸體25的一對渠溝313、313(參考圖4)。一對渠溝313、313排列於左右方向。於一對渠溝313、313上,分別安裝一對板彈簧35、35。在此,利用渠溝313與板彈簧35,構成以可旋轉狀態支撐本體21的軸體25的軸承部。使手柄本體31的長邊方向與本體21的長邊方向(上下方向)成平行,而將手柄本體31安裝於本體21。
於手柄本體31上,將於厚度方向(前後方向)貫穿手柄本體31的穿孔314,設置於手柄本體31的長邊方向中的一端側(上側)。穿孔314係於手柄本體31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為長的長孔狀。於手柄本體31的後面,設置梯形凹部316,於凹部316的底面,設置橢圓狀凹部315。穿孔314形成於凹部315的底面。
於手柄本體31的後面,於手柄本體31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中之凹部316兩側,分別設置用以固定導光構件1的肋條317。又,於手柄本體31的後面,於手柄本體31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中之凹部316兩側,分別設置用以固定減光構件34的肋條318。肋條317與肋條318排列於手柄本體31的長邊方向(上下方向),且肋條317較肋條318更位於上側。
透鏡32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樹脂(例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樹脂等)所形成。透鏡32具備:板狀主部321,從後方插入至手柄本體31的穿孔314;凸緣部322,從主部321的後部朝外凸出。於將透鏡32的主部321從後方插入至手柄本體31的穿孔314的狀態下,使透鏡32的凸緣部322收納於凹部315內。
光色片33藉由已著色成既定顏色(例如黄色)之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樹脂而形成為薄板狀。光色片33收納於手柄本體31的凹部316,並配置於安裝於手柄本體31後面的導光構件1與手柄本體31之間。光色片33用以調整從導光構件1射出的光的顏色。本實施形態的光色片33著色成黄色,並構成為使從導光構件1射出的光的顏色變成黄色。又,光色片33亦具備遮光功能,使從導光構件1射出的光不會射入至手柄本體31中之透鏡32以外的部位。於光色片33的後面,由於將透鏡32對應的區域331以外的部位332,藉由印刷等著色成黑色,故可抑制來自導光構件1的光射入至手柄本體31中之透鏡32以外的部位。
其次,參考圖3~圖7C,說明導光構件1。
導光構件1由透明的合成樹脂(例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樹脂等)所形成。導光構件1具備:本體11;及一對安裝片12,分別設於本體11的左右兩側。導光構件1形成相對於左右方向的中心線L1成線對稱的形狀(參考圖7A)。
如圖7A~圖7C所示,本體11具備:一對光導入部111、112,分別具有入射區A1、A2;光導出部113,具有出射區B1;及中間部114,成為一對光導入部111、112與光導出部113之間的光路。在此,一對光導入部111、112、光導出部113及中間部114,以相同材料形成為一體。
一對光導入部111、112配置於光導出部113的左右兩側。一對光導入部111、112從中間部114朝後方凸出,以愈往上側愈與中間部114遠離的方式傾斜。一對光導入部111、112的後面,分別成為光射入的入射區A1、A2。
光導出部113從中間部114朝上方凸出。光導出部113上部的前面,成為光射出的出射區B1。又,光導出部113上部的後面,成為作為第2入射部的入射區A3。在此,本體11中的入射區A3的背側成為出射區B1。
在此,成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A1、A2、成為第2入射部的入射區A3、及出射區B1,分別由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亦即,本體11表面的一部分)所構成。
本實施形態中,一對入射區A1、A2與出射區B1位於本體11的各別的面,如圖7B所示,一對入射區A1、A2與出射區B1沿著第1方向D1排列。亦即,於第1方向D1中,一對入射區A1、A2配置於出射區B1的兩側。第1方向D1為開關手柄3的短邊方向,亦即為與開關手柄3的穿孔314的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本實施形態中,開關手柄3的透鏡32,係左右方向尺寸較上下方向尺寸為長之矩形,導光構件1的出射區B1亦成為左右方向(第1方向D1)尺寸較上下方向尺寸為長之矩形區域。
又,本體11具有:第1反射部130,將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予以反射;及第2反射部140,將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
在此,光導入部111、112各自的前面(外側面)成為第1反射部130。第1反射部130將射入至入射區A1、A2中所對應的入射區的光,朝向第2方向D2反射。若將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中所對應的入射區的入射方向設為D10,則從入射方向D10觀察,第2方向D2係對在與第1方向D1平行的方向成交叉的方向。
第2反射部140具有:第1反射面141,將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予以反射;及第2反射面142,將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圖6A、圖7B及圖7C中,以一點虛線顯示從入射區A1射入並進入導光構件1的內部的光的光路。圖6B中,以箭頭線顯示從入射區A3射入並進入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的光路,從入射區A3射入的光從出射區B1直接射出。在此,從入射區A3射入的光,沿著與入射方向D10平行的方向D30,從出射區B1射出。圖6A、圖6B、圖7B及圖7C所示的光路為一例,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路不以此為限。又,顯示圖6A、圖7B及圖7C的光路的一點虛線、及顯示圖6B的光路的箭頭線,僅為了說明而表記,並無實體。
在此,入射區A1、A2在與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D10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參考圖7C)。本實施形態中,入射區A1、A2例如為拋物面。入射區A1、A2的拋物面,因設計成使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側的光集中於第1反射部130的既定範圍,故可減少因反射所致的光損失。
第1反射部130在與入射方向D10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射部130為例如焦點位於本體11內側的拋物面。此拋物面因設計成使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集中於第2反射部140的既定範圍,故可減少因反射所造成的光損失。
第1反射面141及第2反射面142分別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第1反射面141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參考圖7A及圖7B)。於圖6A及圖7B的例中,第1反射面141將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朝方向D3反射。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射面141例如為拋物面。第1反射面141因設計成使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集中於第2反射面142的既定範圍,故可減少因反射所造成的光損失。
第2反射面142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內側凸出的彎曲面(參考圖7A及圖7B)。於圖6A及圖7B的例中,第2反射面142將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朝方向D4反射。本實施形態中,第2反射面142例如為拋物面。第2反射面142設計成使藉由第2反射面142所反射的光擴散並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如此,藉由第1反射面141與第2反射面142,可調整朝向出射區B1反射的光的方向。
又,本體11更具備:第3反射部150,將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反射至出射區B1。光導出部113的上端部的後面,成為相對於光導出部113的前面成傾斜的傾斜面,此傾斜面成為第3反射部150。第3反射部150因將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故藉由第3反射部150所反射的光,從出射區B1朝向本體11外側射出。圖7C的方向D20,顯示光從出射區B1朝前方射出之射出方向。又,第3反射部150因將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故可減少非從出射區B1射出的光,藉此可增加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光量。
減光構件34以光穿透率低於導光構件1之合成樹脂,形成為T字型。減光構件34具備減少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第2入射部(入射區A3)的光的功能。本實施形態的減光構件34與導光構件1形成為不同個體,並與導光構件1共同安裝於手柄本體31,但減光構件34亦可與導光構件1形成為一體。
減光構件34具有:主部341,為矩形板狀;及一對安裝片342,分別從主部341的左右方向的兩端緣凸出。主部341以於前後方向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3重疊的方式配置,並減少通過主部341而射入至入射區A3的光的光量。於主部341的上端,設有插入至手柄本體31後面的渠溝319的凸起344。於一對安裝片342上,各自設置於前後方向貫穿安裝片342的孔343,於孔343插入手柄本體31的肋條318。
此開關手柄3以如下方式加以組合。
首先,將透鏡32的主部321從後側插入至手柄本體31的穿孔314,且將透鏡32的凸緣部322收納於手柄本體31的凹部315內。其次,以覆蓋透鏡32的方式,將光色片33插入至手柄本體31的凹部316內。接著,將導光構件1以覆蓋光色片33的方式配置於手柄本體31的後面,並利用熱等使插入至安裝片12的孔121的肋條317變形(所謂熱斂縫),藉此使導光構件1固定於手柄本體31。之後,將減光構件34的主部341配置於一對光導入部111、112之間,以使凸起344插入至手柄本體31的渠溝319的方式,將減光構件34配置於導光構件1的後側。利用熱等使插入至安裝片342的孔343的肋條318變形,藉此使減光構件34固定於手柄本體31。又,板彈簧35藉由例如壓入而固定於手柄本體31的渠溝313。如上所述,將開關手柄3加以組合,但組合的順序僅為一例,可適當改變。
圖5係從後側所見之開關手柄3的立體圖。減光構件34的主部341較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3更配置於後側。亦即,減光構件34的主部341,配置於開關裝置2的光源22與入射區A3之間。又,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1、A2,配置於減光構件34的主部341的左右兩側。在此,入射區A1、A2較入射區A3更位於後側。因此,在與光從本體21的光源22射入至入射區A1~A3的入射方向D10平行的方向(前後方向)中,入射區A1、A2(第1入射部)位於本體21的光源22與入射區A3(第2入射部)之間。
此開關手柄3藉由將本體21的軸體25插入至手柄本體31後面的渠溝313,而以可對本體21旋轉的狀態安裝。於將開關手柄3安裝於已安裝於安裝框50的本體21的情形時,開關手柄3配置於板件60的開口71、81內(參考圖2)。
在此,於本實施形態的配線器具10中,為了提升開關手柄3的操作性,使開關手柄3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較開關裝置2的本體21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為大(參考圖2)。
因此,於3個開關裝置2於左右方向排列並安裝於安裝框50的情形時,於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開關裝置2中,開關手柄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與本體2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於左側或右側的開關裝置2中,開關手柄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與本體2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偏離。
因此,於中央的開關裝置2中,本體21的蓋件23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3相對,開關裝置2的光源22的光射入至入射區A3。於右側的開關裝置2中,本體21的蓋件23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1相對,開關裝置2的光源22的光射入至入射區A1。於左側的開關裝置2中,本體21的蓋件23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2相對,開關裝置2的光源22的光射入至入射區A2。
在此,針對光從開關裝置2的光源22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1的情形時的光路,參考圖6A、圖7B及圖7C加以說明。光從開關裝置2的光源22射入至入射區A2的情形時的光路,因與光射入至入射區A1的情形時的光路相同,故省略其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於光射入至入射區A1的情形、及光射入至入射區A2的情形時,光皆同樣從出射區B1射出,故不必各別設置出射區B1。又,只要使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中之任一個,則可使光從出射區B1射出。
從入射區A1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藉由第1反射部130而朝第2方向D2反射後,藉由第1反射面141與第2反射面142反射而入射至第3反射部150。第3反射部150將藉由第2反射面142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亦即朝向前方)反射,而使光從出射區B1射出至本體11的外部。接著,從出射區B1射出至本體11的外部的光,通過光色片33與透鏡32,而從透鏡32朝前方射出。
在此,入射區A1在與光的入射方向D10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拋物面,射入至入射區A1的光,以集中於焦點的方式,於入射區A1折射。因此,通過入射區A1而射入至第1反射部130的光集中於既定範圍。藉由使射入至第1反射部130的光的射入角大於既定的臨界角,可使從入射區A1射入的光藉由第1反射部130全反射。
又,第1反射部130在與光的入射方向D10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射部130為拋物面,因其焦點設計成較第1反射面141更位於內側,故射入至第1反射部130的光,以集中於焦點,藉由第1反射部130反射。因此,藉由第1反射部130反射之後,射入至第1反射面141的光的射入角,被設定成既定範圍。因此,藉由使射入至第1反射面141的光的射入角大於既定的臨界角,可使射入至第1反射面141的光藉由第1反射面141全反射。
又,第1反射面141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的外側凸出的彎曲面。第1反射面141相較於第1反射部130,因其曲線較平緩,故相較於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以擴散成較廣範圍之狀態射入至第2反射面142。第1反射面141因設計成使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射入至第2反射面142的射入角大於既定的臨界角,故可使射入至第2反射面142的光藉由第2反射面142全反射。
又,第2反射面142因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內側凸出的彎曲面,故射入至第2反射面142的光,藉由第2反射面142於第1方向D1中廣角度反射。因此,藉由第2反射面142所反射的光,以於第1方向D1中擴散之狀態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接著,第3反射部150將藉由第2反射面142所反射的光朝前方反射,並從出射區B1射出至本體11外部。如此,射入至第2反射面142的光,由於藉由第2反射面142於第1方向D1中廣角度反射,故可於第1方向D1中,減少從出射區B1射出的光(亦即從透鏡32射出的光)的亮度的差異。
又,因本實施形態中出射區B1為平面,故於出射區B1中射出至本體11外部的光的方向不易變化。因此,與出射區B1為彎曲面的情形時相比,於第1方向D1中從出射區B1射出的光的亮度不易有差異。
另一方面,於左右方向中的中央的開關裝置2中,本體21的蓋件23隔著減光構件34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3相對,開關裝置2的光源22的光,通過減光構件34而射入至入射區A3。從入射區A3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通過本體11內部,從出射區B1射出至本體11外部。接著,從出射區B1射出至本體11外部的光,通過光色片33及透鏡32,從透鏡32朝前方射出。
本實施形態中,於光從作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A1、A2射入的情形、及光從作為第2入射部的入射區A3射入的情形時,因光皆同樣從出射區B1射出,故不必各別設置出射區B1。又,只要使光射入至作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A1、A2及作為第2入射部的入射區A3之任一個,則可使光從出射區B1射出。
另外,從入射區A1或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至少經過4次反射而從出射區B1射出至外部,相對於此,從入射區A3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不在內部反射而從出射區B1射出至外部。因此,從入射區A3所射入的光於本體11的內部的衰減量,較從入射區A1、A2所射入的光於本體11內部的衰減量為小。因此,若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光的亮度與射入至入射區A3的光的亮度相同,則相較於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情形,於光射入至入射區A3的情形時,從出射區B1所輸出的光較明亮。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於光源22與導光構件1的入射區A3之間,配置減光構件34。減光構件34使射入至入射區A3的光較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光更為減少。如此,藉由減光構件34減少射入至入射區A3的光,而使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情形與光射入至入射區A3的情形時,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光量的差變小。
又,本實施形態中,於光射入至入射區A1~A3的入射方向D10中,於光源22與作為第2入射部的入射區A3之間,具有作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A1、A2。因此,相較於光源22與入射區A1、A2間的距離,光源22與入射區A3間的距離較長。因此,與來自光源22的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情形相較,來自光源22的光射入至入射區A3的情形時,來自光源22的光以較為擴散之狀態射入至入射區A3。因此,可使光射入至入射區A3的範圍,較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範圍更為擴大,即使於擴大第1方向D1中的出射區B1的尺寸的情形時,亦可減少第1方向D1中出射區B1的亮度的差異。
(3)變形例 以下,列舉上述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以下所說明的變形例的各構成,可與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各構成適當組合而應用。
(3.1)變形例1 上述實施形態的導光構件1,於光導出部113的上端部具備第3反射部150,但第3反射部150並非必要構成。如圖8所示,亦可於光導出部113的上端部,設置以隨著愈往下側愈靠近手柄本體31後面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160,並於此傾斜面160表面實施紋理加工(於表面形成凹凸形狀的粗面加工)。此傾斜面160成為出射區B1,當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射入至出射區B1,則藉由出射區B1的表面的凹凸,可使光從出射區B1朝前方射出。
(3.2)變形例2及變形例3 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1中,第2反射部140係由第1反射面141與第2反射面142所構成,但第2反射部由1個反射面(彎曲面或平面)所構成亦可,由3個以上的反射面(彎曲面或平面)所構成亦可。
圖9顯示第2反射部140A為具有3個反射面(第1反射面141、第2反射面142、第3反射面143)的變形例2。圖9中,以一點虛線顯示從入射區A2射入並進入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的光路。圖9所示的光路為一例,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路不以此為限。又,光從入射區A1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情形時,與光從入射區A2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情形時,因於同樣的光路反射而射出至導光構件1外部,故省略其說明。又,顯示圖9中的光路的一點虛線,僅為了說明而表記,並無實體。
變形例2中,第1反射面141與第2反射面142相連設置,而第3反射面143則設於導光構件1中與第1反射面141及第2反射面142分開的部位。圖示例中,光導出部113的側面成為第3反射面143。
變形例2中,射入至入射區A2的光,藉由第1反射部130反射後,藉由第1反射面141、第2反射面142及第3反射面143反射而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接著,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的光,藉由第3反射部150朝前方反射,並從出射區B1射出至外部。
又,圖10顯示第2反射部140B由1個反射面180所構成的變形例3。圖10中,以一點虛線顯示從入射區A2射入並進入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的光路。圖10所示的光路為一例,導光構件1內部的光路不以此為限。又,光從入射區A1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情形時,與光從入射區A2射入至導光構件1的情形時,因於同樣的光路反射而射出至導光構件1外部,故省略其說明。又,顯示圖10中的光路的一點虛線,僅為了說明而表記,並無實體。
變形例3中,射入至入射區A2的光,藉由第1反射部130反射後,藉由反射面180反射而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接著,射入至第3反射部150的光,藉由第3反射部150朝前方反射,並從出射區B1射出至外部。在此,反射面180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內側凸出的彎曲面。反射面180例如為拋物面。此拋物面因設計成使從第1反射部130射入的光於第1方向D1擴散並反射,故可減少第1方向D1中從出射區B1射出的光的亮度的差異。第2反射部140B由1個反射面180構成的情形時,光從第1反射部130射入至反射面180的射入角變小,可能造成射入至反射面180的光的一部分從反射面180射出至外部。因此,於變形例3中,於反射面180最好形成例如鍍銀等的鍍敷層,可使射入至反射面180的光確實朝向第3反射部反射。
又,本實施形態中,本體11具備分別對應於2個入射區A1、A2的2個第2反射部140、140,但2個第2反射部140、140亦可由1個彎曲面所構成。此情形時,彎曲面的一部分用為第1反射面141,而彎曲面的另外的一部分用為第2反射面142。例如,從入射區A1射入而藉由第1反射部130反射的光,於彎曲面的一部分反射後,藉由彎曲面的其他的一部分而朝向出射區B1反射即可。
(3.3)他的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安裝框50的長邊方向與水平方向成平行的方式,使安裝框50安裝於結構材料90,但亦可以安裝框50的長邊方向與鉛直方向成平行的方式,使安裝框50安裝於結構材料90。此情形時,安裝於安裝框50的3個開關裝置2,於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因此,透鏡32及出射區B1的長邊方向,成為與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而排列著入射區A1、A2與出射區B1的第1方向D1,成為與下方向平行的方向。
上述實施形態中,入射區A1、A2分別由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1個彎曲面所構成,但亦可構成為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2個以上的彎曲面相連的形狀。
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反射部130由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1個彎曲面所構成,但亦可構成為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2個以上的彎曲面相連而成的形狀。
導光構件1於第1方向D1中的出射區B1兩側,具有成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A1、A2,但成為第1入射部的入射區可為1個,只要成為第1入射部的1個入射區與出射區排列於第1方向D1即可。
上述實施形態中,導光構件1與減光構件34形成為不同個體,且導光構件1與減光構件34安裝於手柄本體31,但導光構件1與減光構件34亦可一體化,而使導光構件1具備減光構件34的功能。
(4)結論 如上所述,第1態樣的導光構件(1)具備本體(11),該本體(11)具有:來自外部的光射入的至少一入射區(A1、A2);及將光射出至外部的出射區(B1)。入射區(A1、A2)與出射區(B1),以排列於第1方向(D1)的方式位於本體(11)的各別的面。本體(11)具有:至少一個第1反射部(130);及至少一個第2反射部(140)。第1反射部(130)將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反射至從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D10)觀察為與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第2反射部(140)將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
第1態樣中,第1反射部(130)將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反射至從入射方向(D10)觀察為與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因此,為了擴大第1方向(D1)中的出射區(B1)的尺寸,只要擴大第2反射部(140)的尺寸即可,故可縮小在與入射方向(D10)平行的方向中導光構件(1)的尺寸。因此,可將與光朝向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中之尺寸抑制為小。
第2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態樣中,第2反射部(140)包含:第1反射面(141);及第2反射面(142)。第1反射面(141)將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予以反射。第2反射面(142)將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
依據第2態樣,藉由第1反射面(141)與第2反射面(142)可調整朝出射區(B1)反射的光的方向。
第3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2態樣中,第1反射面(141)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第1反射面(141)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依據第3態樣,因第1反射面(141)為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故可將藉由第1反射面(141)所反射的光集中於第2反射面(142),可減少因反射所致的光損失。
第4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2或第3態樣中,第2反射面(142)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第2反射面(142)在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內側凸出的彎曲面。
依據第4態樣,因第2反射面(142)為朝本體(11)內側凸出的彎曲面,故可擴大由第2反射面(142)所致的反射光射入至出射區(B1)的範圍。因此,即使於擴大第1方向(D1)中出射區(B1)的尺寸的情形時,亦可減少於第1方向(D1)中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亮度的差異。
第5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至4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本體(11)更具有第3反射部(150),第3反射部(150)將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
依據第5態樣,因第3反射部(150)將藉由第2反射部(140)所反射的光,朝向出射區(B1)反射,故可增加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光量。
第6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5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出射區(B1)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出射區(B1)為平面。
依據第6態樣,因出射區(B1)為平面,故相較於出射區(B1)為彎曲面的情形,可減少出射區(B1)中的亮度的差異。
第7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6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入射區(A1、A2)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入射區(A1、A2)在與入射方向(D10)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依據第7態樣,因入射區(A1、A2)為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故可將從入射區(A1、A2)射入至本體(11)內部的光集中於第1反射部(130),可減少因反射所致的光損失。
第8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7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第1反射部(130)為本體(11)的外側面的一部分。第1反射部(130)在與光射入至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及第2方向(D2)二者平行之平面內,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依據第8態樣,因第1反射部(130)係朝本體(11)外側凸出的彎曲面,故藉由第1反射部(130)所反射的光可集中於第2反射部(140),可減少因反射所致的光損失。
第9的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8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本體(11)除了由入射區(A1、A2)所成的第1入射部(A1、A2)之外,更具有來自本體(11)外部的光射入的第2入射部(A3)。從第2入射部(A3)射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直接射出至出射區(B1)。
依據第9態樣,於光射入至第1入射部(A1、A2)的情形時、及光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情形時,光皆由出射區(B1)射出,故不必分別設置出射區。又,只要使光射入至第1入射部(A1、A2)及第2入射部(A3)中之任一個,則可使光從出射區(B1)射出。
第10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9態樣中,更具備:減光構件(34),減少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光量。
依據第10態樣,因減光構件(34)減少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光量,故於光從第1入射部(A1、A2)射入的情形、及光從第2入射部(A3)射入的情形時,可減少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亮度差。
第11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9或第10態樣中,光從光源(22)射入至第1入射部(A1、A2)的入射方向,與光光從光源(22)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入射方向平行。於光射入至第1入射部(A1、A2)及第2入射部(A3)的入射方向,第1入射部(A1、A2)位於光源(22)與第2入射部(A3)之間。
依據第11態樣,相較於光源(22)與第1入射部(A1、A2)間的距離,光源(22)與第2入射部(A3)間的距離較長。因此,可使光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範圍,較光射入至第1入射部(A1、A2)的範圍更為擴大,即使於擴大第1方向中的出射區(B1)的尺寸的情形時,亦可減少第1方向中出射區(B1)的亮度的差異。
第12態樣的導光構件(1)中,係於第1~11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中,入射區(A1、A2)、第1反射部(130)及第2反射部(140)分別有複數個。於第1方向(D1),複數個入射區(A1、A2)排列於出射區(B1)的兩側。從複數個入射區(A1、A2)分別射入的光,藉由複數個第1反射部(130)中所對應的1個第1反射部(130)、及複數個第2反射部(140)中所對應的1個第2反射部(140)予以反射,而從出射區(B1)射出至外部。
依據第12態樣,即使於光射入至複數個入射區(A1、A2)的任一個的情形時,亦可同樣地使光從出射區(B1)射出,故不必於每個入射區皆設置出射區。
第13態樣的開關手柄(3),切換開關裝置(2)的導通/斷開。開關手柄(3)具備:第1~第12中任一態樣的導光構件(1);及安裝有導光構件(1)的手柄本體(31)。
依據第13態樣,可提供具備導光構件(1)的開關手柄(3),該導光構件(1)可將與光朝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中之尺寸抑制為小。
第14態樣的開關手柄(3),係於第13的態樣中,更具備減光構件(34)。本體(11)除了由入射區(A1、A2)所成的第1入射部(A1、A2)之外,更具有來自本體(11)外部的光射入的第2入射部(A3)。從第2入射部(A3)射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直接射出至出射區(B1)。減光構件(34)減少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光量。
依據第14態樣,因減光構件(34)減少射入至第2入射部(A3)的光量,故於光從第1入射部(A1、A2)射入的情形、及光從第2入射部(A3)射入的情形時,可減少從出射區(B1)所射出的光的亮度差。
第15態樣的配線器具(10)具備:第13或14態樣的開關手柄(3);及開關裝置(2)。開關裝置(2)具備以可移動狀態安裝開關手柄(3)的本體(21)。
依據第15態樣,可提供具備導光構件(1)的配線器具(10),該導光構件(1)可將與光朝入射區(A1、A2)的入射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中之尺寸抑制為小。
1‧‧‧導光構件
11‧‧‧本體
111、112‧‧‧光導入部
113‧‧‧光導出部
114‧‧‧中間部
12‧‧‧安裝片
121‧‧‧孔
130‧‧‧第1反射部
140、140A、140B‧‧‧第2反射部
141‧‧‧第1反射面
142‧‧‧第2反射面
143‧‧‧第3反射面
150‧‧‧第3反射部
160‧‧‧傾斜面
180‧‧‧反射面
2‧‧‧開關裝置
3‧‧‧開關手柄
31‧‧‧手柄本體
311‧‧‧主片
312‧‧‧側部
313‧‧‧渠溝
314‧‧‧穿孔
315、316‧‧‧凹部
317、318‧‧‧肋條
319‧‧‧渠溝
32‧‧‧透鏡
321‧‧‧主部
322‧‧‧凸緣部
33‧‧‧光色片
331‧‧‧區域
332‧‧‧部位
34‧‧‧減光構件
341‧‧‧主部
342‧‧‧安裝片
343‧‧‧孔
344‧‧‧凸起
35‧‧‧板彈簧
10‧‧‧配線器具
21‧‧‧本體
22‧‧‧光源
23‧‧‧蓋件
24‧‧‧凸起
25‧‧‧軸體
26‧‧‧按鈕
50‧‧‧安裝框
51、52‧‧‧框片
53‧‧‧插入孔
54‧‧‧長孔
60‧‧‧板件
70‧‧‧板框
71、81‧‧‧開口
72‧‧‧安裝螺栓
73‧‧‧孔
80‧‧‧裝飾板
90‧‧‧結構材料
91‧‧‧安裝用孔
A1、A2‧‧‧入射區(第1入射部)
A3‧‧‧入射區(第2入射部)
B1‧‧‧出射區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D3、D4‧‧‧反射方向
D10‧‧‧入射方向
D20‧‧‧射出方向
D30‧‧‧射出方向
L1‧‧‧中心線
【圖1】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配線器具的分解立體圖。 【圖2】圖2係同上之配線器具的前視圖。 【圖3】圖3係從前方所見之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開關手柄的分解立體圖。 【圖4】圖4係從後方所見之同上之開關手柄的分解立體圖。 【圖5】圖5係從後方所見之同上之開關手柄的立體圖。 【圖6】圖6A係說明光射入至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導光構件的第1入射部時的光路的立體圖。圖6B係說明光射入至同上之導光構件的第2入射部時的光路的立體圖。 【圖7】圖7A係同上之導光構件的前視圖。圖7B係同上之導光構件的後視圖。圖7C係同上之導光構件的圖7A的C1-C1線剖面圖。 【圖8】圖8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的導光構件的剖面圖。 【圖9】圖9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的導光構件的立體圖。 【圖10】圖10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3的導光構件的立體圖。

Claims (15)

  1. 一種導光構件,其具備本體,該本體具有:來自外部的光射入的至少一入射區;及將光射出至外部的出射區, 該入射區與該出射區,以排列於第1方向的方式位於該本體的各別的面, 該本體更具有: 至少一第1反射部,將從該入射區射入至該本體內部的光,反射至從光朝該入射區的入射方向觀察為與該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及 至少一第2反射部,將藉由該第1反射部所反射的光,朝向該出射區反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第2反射部包含:第1反射面,將由該第1反射部所反射的光予以反射;及第2反射面,將由該第1反射面所反射的光朝向該出射區反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第1反射面係該本體的外側面的一部分, 該第1反射面在與該第1方向及該第2方向二者皆平行之平面內,係朝該本體的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第2反射面係該本體的外側面的一部分, 該第2反射面在與該第1方向及該第2方向二者皆平行之平面內,係朝該本體的內側凸出的彎曲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本體更具有:第3反射部,將由該第2反射部所反射的光朝向該出射區反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出射區係該本體的外側面的一部分, 該出射區係平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入射區係該本體的外側面的一部分, 該入射區在與該入射方向及該第2方向二者皆平行之平面內,係朝該本體的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第1反射部係該本體的外側面的一部分, 該第1反射部在與該入射方向及該第2方向二者皆平行之平面內,係朝該本體的外側凸出的彎曲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本體除了由該入射區所成的第1入射部之外,更具有來自該本體外部的光射入的第2入射部, 從該第2入射部射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直接射出至該出射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導光構件,其更具備: 減光構件,將射入至該第2入射部的光量予以減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光從光源射入至該第1入射部的入射方向,與光從該光源射入至該第2入射部的入射方向係平行的, 於光射入至該第1入射部及該第2入射部的入射方向,該第1入射部係位於該光源與該第2入射部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其中, 該入射區、該第1反射部及該第2反射部分別有複數個, 於該第1方向,該複數個入射區係排列於該出射區的兩側, 從該複數個入射區分別射入的光,藉由該複數個第1反射部中所對應的1個第1反射部、及該複數個第2反射部中所對應的1個第2反射部予以反射,而從該出射區射出至外部。
  13. 一種開關手柄,其係用以切換開關裝置的導通/斷開的開關手柄,其具備: 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導光構件、及安裝有該導光構件的手柄本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開關手柄,其更具備減光構件, 該本體除了由該入射區所成的第1入射部之外,更具有來自該本體外部的光射入的第2入射部, 從該第2入射部所射入的光之至少一部分直接射出至該出射區, 該減光構件將射入至該第2入射部的光量予以減少。
  15. 一種配線器具,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開關手柄、及該開關裝置, 該開關裝置具備能以可移動狀態安裝該開關手柄之該本體。
TW107101014A 2017-01-13 2018-01-11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TWI681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712A JP6811396B2 (ja) 2017-01-13 2017-01-13 導光部材、スイッチハンドル、及び配線器具
JP2017-004712 2017-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5940A true TW201825940A (zh) 2018-07-16
TWI681225B TWI681225B (zh) 2020-01-01

Family

ID=62911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014A TWI681225B (zh) 2017-01-13 2018-01-11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1396B2 (zh)
TW (1) TWI68122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8483A (ja) * 2011-05-30 2012-12-13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照光キースイッチ
JP5963084B2 (ja) * 2012-09-28 2016-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CN203118810U (zh) * 2012-11-15 2013-08-07 杨国基 一种可发光的电气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1396B2 (ja) 2021-01-13
JP2018113240A (ja) 2018-07-19
TWI681225B (zh) 2020-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36416A1 (ja) ターンランプ
US7641375B2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WO2011148580A1 (ja) 照明装置及びカメラ
KR101684117B1 (ko) 차량용 무드등
JP5051119B2 (ja) 照明装置
WO2015016048A1 (ja)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228420A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照明器具
US8390470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8147876A (ja)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照明器具
JP2004152496A (ja) 導光板
JP4161972B2 (ja) 照明器具
JP484012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TW201825940A (zh) 導光構件、開關手柄及配線器具
CN114034020B (zh) 灯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JP6867109B2 (ja) ドアミラー用ターンランプ及びターンランプ付きドアミラー
WO2018131137A1 (ja) 操作部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6496995B2 (ja) インジケータ
JP2002032042A (ja) 表示用照明器具
JP2012069324A (ja) 光源ユニット
JP2014071978A (ja) 照明装置
JP2008191570A (ja) レンズ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テレビジョン受像器
JP2016201332A (ja) 照明モジュール
JP2019117751A (ja) ライトガイド装置
JP7116674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3220370U (ja) 導光板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