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1847B - 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1847B
TWI741847B TW109136519A TW109136519A TWI741847B TW I741847 B TWI741847 B TW I741847B TW 109136519 A TW109136519 A TW 109136519A TW 109136519 A TW109136519 A TW 109136519A TW I741847 B TWI741847 B TW I7418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olysilicon
isolation structure
insulato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6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7977A (zh
Inventor
鄭有宏
吳政達
劉珀瑋
杜友倫
張煜群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7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7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1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184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0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4Making of localized buried regions, e.g. buried collector layers, internal connections substrate contacts
    • H01L21/743Making of internal connections, substrat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trench refilling with dielectr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64SOI together with lateral isolation, e.g. using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or dielectric or polycristalline material refilled trench or air gap isolation regions, e.g. completely isolated semiconductor islands
    • H01L21/76286Lateral isolation by refilling of trenches with polycristallin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3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42Isolation within the component, i.e. internal isolation
    • H01L29/0649Dielectric regions, e.g. SiO2 regions,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64SOI together with lateral isolation, e.g. using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or dielectric or polycristalline material refilled trench or air gap isolation regions, e.g. completely isolated semiconductor isla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72Monocri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quartz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51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54Mon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積體晶片,所述積體晶 片包括半導體裝置、多晶矽隔離結構以及第一絕緣體襯墊及第二絕緣體襯墊。半導體裝置設置在基底的前側上。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半導體裝置且從基底的前側朝基底的後側延伸。第一絕緣體襯墊及第二絕緣體襯墊分別環繞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一最外側壁及第二最外側壁。基底包括佈置在第一絕緣體襯墊與第二絕緣體襯墊之間的單晶態小平面。單晶態小平面的頂部位於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第一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第二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上方。本發明也涉及一種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Description

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現代積體晶片包括形成在半導體基底(例如,矽)上的數百萬或數十億個半導體裝置。積體晶片(Integrated chip,IC)可根據積體晶片的應用而使用諸多不同類型的半導體裝置。為減小積體晶片的面積,可彼此緊靠地形成半導體裝置。為防止半導體裝置之間發生干擾,正研究在積體晶片中進行裝置隔離的技術及/或特徵。除其他之外,深溝槽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DTI)結構是在半導體裝置之間提供電隔離以提高的裝置性能而不會在積體晶片上佔據大面積的有發展前景的候選特徵。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積體晶片,包括:半導體裝置,設置在基底的前側上;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所述半導體裝置且 從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朝所述基底的後側延伸;以及第一絕緣體襯墊及第二絕緣體襯墊,分別環繞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一最外側壁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二最外側壁,其中所述基底包括佈置在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與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之間的單晶態小平面,其中所述單晶態小平面的頂部位於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上方。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積體晶片,包括:單晶態基礎層;主動層,佈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上方;絕緣體層,將所述主動層與所述單晶態基礎層隔開;多晶矽隔離結構,將所述主動層的內側區與所述主動層的外側區連續地隔開,其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延伸穿過所述主動層且延伸到所述單晶態基礎層中;以及絕緣體襯墊,覆蓋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外側壁且設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的上方,其中所述單晶態基礎層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從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向外延伸且佈置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所述突出部具有位於所述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上方的頂部。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在基底中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基底圖案化,以形成連續地環繞所述基底的中心部分的溝槽,其中所述溝槽在與所述基底的頂表面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朝所述基底的底表面延伸;沿所述溝槽沉積絕緣體層;從界定所述溝槽的底部的所述基底的水平 延伸表面移除所述絕緣體層,使得絕緣體襯墊覆蓋由所述基底的側壁界定的所述溝槽的外表面;以及在所述溝槽中及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生長多晶矽,其中所述多晶矽在與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正交且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朝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生長。
100A、100C、200A、300、400、500、600A、700、800A、900、1000A、1100A、1100B、1100C、1100D、1200、1300、1500:剖視圖
100B、600B、800B、1000B、1400:俯視圖
101:基底
101b、302b:底表面
101c:中心部分
101o:外側部分
101t、112t、302t:頂表面
102:基礎層
102b:水平延伸表面
104:絕緣體層
106:主動層
108:深溝槽隔離結構
108i: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
108o: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
110:多晶矽隔離結構
110b:晶界
110g:晶粒
110t:最頂表面
112:絕緣體襯墊
112a:第一絕緣體襯墊/絕緣體襯墊
112b:第二絕緣體襯墊/絕緣體襯墊
112u:上側壁
114:小平面
114p:頂點
120:半導體裝置
200B:示意圖
204:介電結構
206:隔離觸點
302:單個基底
508:罩幕結構
510:第一氧化物層
512:第一氮化物層
514:第二氧化物層
602:光阻層
604a:第一開口
604b:第二開口
702:第一蝕刻製程
802:第二蝕刻製程
804a:第一溝槽
804b:第二溝槽
806:虛線
902:共形氧化物層
1002:第三蝕刻製程
1101:多晶矽生長製程
1102:裂隙
1103:由下而上方向
1104:多晶矽
1600:方法
1602、1604、1606、1608、1610、1612:步驟
AA’、CC’:剖視線
B:區域
d1:非零距離
h1:第一最大高度/第一高度
s1:平均粒徑
t1:第一厚度
V1:第一電壓端子
V2:第二電壓端子
VD:汲極電壓端子
VG:閘極電壓端子
VS:源極電壓端子
w1:第一最大寬度
w2:第二最大寬度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能最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各方面。注意,根據行業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為論述的清晰起見,可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A、圖1B及圖1C說明具有深溝槽隔離(DTI)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各種視圖,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實質上沒有缺陷且環繞半導體裝置。
圖2A及圖2B說明具有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視圖,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具有凹陷在絕緣體襯墊下方的多晶矽填料。
圖3說明具有位於基體半導體基底中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圖5、圖6A、圖6B、圖7、圖8A、圖8B、圖9、圖10A、圖10B、圖11A、圖11B、圖11C、圖11D以及圖12到圖15說明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各種剖視圖及俯視圖,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是使用選擇性生長製程來形成以在 生長多晶矽期間減輕空隙的形成。
圖16說明闡述圖4到圖15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以下發明內容提供諸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實施所提供主題的不同特徵。下文闡述組件及佈置的具體實例以使本發明簡明。當然,這些僅是實例並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來說,在以下說明中,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的上方或形成在第二特徵上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還可包括額外特徵可形成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以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不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發明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使用參考編號及/或字母。此重複是出於簡明及清晰目的,本質上並不規定所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便於說明起見,本文中可使用例如「在...之下(beneath)」、「在...下方(below)」、「下部(lower)」、「在...上方(above)」、「上部(upper)」等空間相對用語來闡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外的元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如圖中所說明。除了圖中所繪示的定向之外,所述空間相對用語還旨在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可以其他方式對設備進行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同樣地可據此對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符加以解釋。
在一些應用中,可將一個以上半導體裝置集成到同一基底上。然而,隨著裝置大小減小及電壓操作條件提高(例如,大於 50伏特),可能難以防止電流洩漏、半導體裝置之間發生串音及/或最終的裝置性能劣化。為減輕電流洩漏及裝置性能劣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可將多個半導體裝置集成於在主動層與基礎層之間包括絕緣體層的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上。在其他實施例中,為將半導體裝置佈置得更靠近彼此且提供更可靠的裝置隔離,可形成隔離結構以將半導體裝置彼此電隔開。舉例來說,可形成填充有多晶矽的深溝槽隔離(DTI)結構以連續地環繞半導體裝置中的每一者。可對多晶矽進行摻雜,且可在操作期間對所述多晶矽施加隔離偏壓以實現電隔離並提高裝置性能。
為在例如絕緣體上矽基底中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可形成從頂部基底的頂表面延伸到絕緣體層的溝槽。生長氧化物層以為所述溝槽加襯,且可生長多晶矽以填充氧化物層之間的溝槽。可在熔爐及/或外延腔室(epi chamber)中生長所述多晶矽。然而,通常,多晶矽可從溝槽的相對的側壁向外朝溝槽的中間生長,且多晶矽最終在溝槽的中間交會而在多晶矽中形成空隙。空隙可危害深溝槽隔離結構的機械性質(例如,屈服應力)及電性質(例如,電阻)。此外,多晶矽可具有不平整的頂表面,因而需要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CMP))來依照頂部基底的頂表面將深溝槽隔離結構的頂表面平坦化。除會延長製造時間且提高成本之外,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還可能會損壞多晶矽,尤其是在接近頂部基底的頂表面的高度處存在空隙的情況下。
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涉及用以減少多晶矽中的空隙且借此產生可靠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選擇性多晶矽生長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絕緣體上矽基底中形成溝槽,所述絕緣體上矽基底具有通過絕緣體層隔開的主動層與基礎層。所述溝槽穿過主動層並延伸到基礎層中,使得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界定溝槽的底部。沿界定所述溝槽的內表面沉積氧化物層,且進行蝕刻製程以從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移除所述氧化物層。進行選擇性生長製程以在由下而上方向上生長多晶矽,使得多晶矽在不在氧化物層上開始生長的情況下從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生長到主動層的頂表面。此外,在實現高的多晶矽生長速率(例如,大於每分鐘2微米)的條件下進行選擇性生長製程以高效地填充溝槽,從而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所述選擇性生長製程能減少圈閉在深溝槽隔離結構中的空隙,且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多晶矽的頂表面因由下而上生長而實質上平滑,因此不需要化學機械平坦化步驟。因此,選擇性生長製程提供高效且可靠的方法來產生有效地電隔離基底上的半導體裝置的深溝槽隔離結構。
圖1A說明具有深溝槽隔離(DTI)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00A,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延伸到絕緣體上矽(SOI)基底的基礎層中。
積體晶片包括嵌置在基底101內的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1可以是絕緣體上矽基底,且包括基礎層102、佈置在基礎層102的上方的絕緣體層104、及佈置在絕緣 體層104的上方的主動層106。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絕緣體層104是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氧化鍺)。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底可以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等)的基體基底。
在一些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包括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多晶矽隔離結構110佈置在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與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之間。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從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例如,基底101的前側)朝基底101的底表面101b(例如,基底101的後側)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最頂表面110t、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頂表面112t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頂表面112t以及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實質上共面。在一些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可具有大於大約7微米的第一最大高度h1。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也可具有第一最大寬度w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最大寬度w1處於大約1.5微米與大約3微米之間的範圍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彼此通過基底101間隔開的兩個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例如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及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在其他實施例(未示出)中,基底101中可存在一個或兩個以上深溝槽隔離結構108。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完全延伸穿過主動層106及絕緣體層104,使得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的底表面直接接觸基礎層102。
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礎層102可包括朝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最頂表面110t突出的小平面114。在一些實施例中, 包括小平面114的基礎層102是單晶態半導體材料。舉例來說,基礎層102可包含單晶態矽或單晶態鍺。在一些實施例中,從剖視圖100A來看,小平面114可包括三角形輪廓。小平面114的頂點114p可位於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的最底表面上方。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小平面114的頂點114p可位於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最底表面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最底表面及/或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最底表面上方。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小平面114的頂點114p也可位於絕緣體層104的最底表面上方。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可將小平面114的頂點114p以及在頂點114p處交會的小平面114的側壁與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隔開。環繞小平面114的基礎層102的表面可直接接觸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底表面。因此,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可包含例如直接接觸小平面114的單晶態矽材料的多晶矽。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可包含例如經過摻雜的多晶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可耦合到第一電壓端子V1,且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可耦合到第二電壓端子V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壓端子V1與第二電壓端子V2可以是相同的電壓端子,使得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與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具有相同的偏壓。因此,可對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中的每一者中的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加偏壓以在位於基底101上的各種半導體裝置之間提供充分的電隔離。
圖1B說明環繞半導體裝置的DTI隔離的一些實施例的 俯視圖100B。
俯視圖100B說明剖視線AA’,剖視線AA’可對應於1A的剖視圖100A。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絕緣體襯墊112的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可連續地環繞具有絕緣體襯墊112的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且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可連續地環繞半導體裝置120。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可分別展現出某種類型的「環狀」形狀,所述「環狀」形狀可意味著深溝槽隔離結構108是連續連接的結構。舉例來說,在俯視圖100B的一些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分別具有矩形環狀的形狀,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展現出例如圓形環狀的形狀、橢圓形環狀的形狀或一些其他環狀的幾何形狀。應瞭解,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省略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以節約基底101上的空間,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利用兩個以上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來改善半導體裝置120的電隔離。
圖1C說明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00C,剖視圖100C對應於圖1B的剖視線CC’。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20可以是例如電晶體裝置,例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在此類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20(例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可設置在基底101的主動層106的前側上,且包括耦合到閘極電壓端子VG的閘極結構、耦合到源極電壓端子VS的源極區、及耦合到汲極電壓端子VD 的汲極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可與半導體裝置120間隔開。然而,半導體裝置120可設置在主動層106的一部分中,由絕緣材料(絕緣體層104、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的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環繞以輔助將半導體裝置120電隔離。此外,可對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i及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108o充分地加偏壓以減輕半導體裝置120的洩漏,借此減小集成在基底101上的其他裝置的電力損耗及所述其他裝置之間的串音(cross-talk)。
圖2A說明包括位於絕緣體上矽基底中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附加實施例的剖視圖200A。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204上覆在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上。隔離觸點206設置在介電結構204內,且耦合到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的多晶矽隔離結構110。隔離觸點206可以是耦合到第一電壓端子V1及第二電壓端子V2的一種或多種導電材料,使得可對多晶矽隔離結構加偏壓以將基底101上的半導體裝置(圖1B的120)電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最頂表面110t可位於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頂表面112t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頂表面112t以及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下方。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最頂表面110t可位於絕緣體襯墊112a、112b的頂表面下方的非零距離d1處。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頂表面112t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頂表面112t以及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仍可實質 上共面。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從剖視圖200A來看,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可具有不共面的外側壁,這可能是由於例如製造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殘餘效應。
圖2B說明圖2A的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區域B中的晶粒結構的示意圖200B的一些實施例。
圖2B的示意圖200B顯微地示出圖2B的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具有多晶矽的晶粒110g,舉例來說,所述晶粒110g被晶界110b隔開。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平均粒徑s1來量化某一區域中晶粒110g的平均大小。舉例來說,可使用各種技術(例如,線性截距方法、單位面積粒徑方法(grain size per area)及其他軟件方法)來從微結構圖像計算平均粒徑,然而,可將平均粒徑量化為平均粒徑直徑(例如,長度、寬度、高度)。此外,諸多因素皆會對材料的平均粒徑產生影響,例如處理方法、處理條件(例如溫度、壓力等)以及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可具有大於大約300奈米的平均粒徑s1,在一些實施例中,這可指示在製造期間多晶矽的生長速率是高的。
圖3說明包括位於基底中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可嵌置在單個基底302內,單個基底302包含在單個基底302的頂表面與底表面之間延伸的相同半導體材料。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當使用單個基底302而不是絕緣體上矽基底(圖1A的101)時,為補償絕緣體 層(圖1A的104)的缺乏,可在相同的條件下圍繞半導體裝置佈置更多的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在其他實施例中,一個深溝槽隔離結構108仍可足以隔離單個基底302上的半導體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可具有磨圓的底表面,這可部分地是由於處理條件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單個基底302可以是單晶態半導體材料(例如,單晶態矽)。在一些實施例中,單個基底302包括小平面114。因此,在此類實施例中,小平面114也是與單個基底302相同的單晶態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從剖視圖300來看,小平面114可展現出總體三角形的形狀,但具有粗糙或非共面的邊緣。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可從單個基底302的頂表面302t朝單個基底302的底表面302b延伸,但不會完全延伸穿過單個基底302。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小平面114可具有佈置在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最底表面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最底表面上方的頂部。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可延伸成接近單個基底302的底表面302b,以在不犧牲單個基底302的機械強度的情況下提供盡可能多的電隔離。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的下表面可與單個基底302的底表面302b間隔開一定距離,所述距離處於10奈米與100奈米之間的範圍中。
圖4到圖15說明形成深溝槽隔離(DTI)結構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及俯視圖400到1400,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具有實質上沒有缺陷的多晶矽隔離結構以實現可靠的電隔離。儘 管關於方法闡述圖4到圖15,但應瞭解,圖4到圖15中所公開的結構並不僅限於此方法,而是可獨立於所述方法而單獨作為結構。
如圖4的剖視圖400所示,提供基底101。基底101可以是絕緣體上矽基底,所述絕緣體上矽基底包括基礎層102、位於基礎層102的上方的絕緣體層104、及位於絕緣體層104的上方的主動層106。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礎層102包含單晶態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等)。類似地,主動層106也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等。在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106可包含例如摻雜有硼的p型矽。在此類實施例中,主動層106的摻雜濃度可以是例如每立方公分1015個摻雜物原子(例如,硼)。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底101可包括任何類型的半導體主體(例如,矽/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基體、SiGe等)。在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106具有處於在例如大約6.5微米與大約7.5微米之間的範圍中的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主動層106具有等於大約7微米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體層104可以是基體氧化物,所述基體氧化物包括例如氧化矽。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體層104可包含例如氮化物、碳化物或一些其他介電材料。絕緣體層104可具有處於例如在大約0.2微米與大約0.4微米之間的範圍中的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體層104可具有等於大約0.3微米的厚度。
如圖5的剖視圖500中所示,在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的上方形成罩幕結構508。罩幕結構508可用於例如將基底101圖 案化且也保護基底101。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結構508包括一個或多個硬遮罩層(例如,氮化矽層、碳化矽層等)。舉例來說,在剖視圖500中,罩幕結構508可包括包含氧化矽的第一氧化物層510、包含氮化矽的第一氮化物層512及包含氧化矽的第二氧化物層514的堆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氧化物層510可以是生長在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上的原生氧化物。可通過一種或多種沉積技術(例如,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lasma enhanced CVD,PE-CV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濺射等)來形成罩幕結構508。
如圖6A的剖視圖600A中所示,可在罩幕結構508的上方沉積光阻層602,並將所述光阻層602圖案化以界定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可經由旋轉塗布製程沉積光阻層602。然後,可根據光罩將光阻層602選擇性地暴露於電磁輻射。電磁輻射修改光阻層602內的暴露區的溶解性以界定可溶解區。隨後,將光阻層602顯影以在移除所述可溶解區之後界定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
在一些實施例中,剖視圖600A對應於沿圖6B的俯視圖600B中的剖視線AA’的實施例。
從俯視圖600B來看,光阻層602中的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是連續連接的開口。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暴露出罩幕結構(圖6A的508)的第二氧化物層514的區域。第 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將界定內側深溝槽隔離(DTI)結構及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圖1A的108i、108o)。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積體晶片的每個半導體裝置僅包括一個深溝槽隔離結構,且因此,將在光阻層602中形成第一開口604a或第二開口604b中的任一者。然而,可在基底(圖6A的101)中實質上形成多個深溝槽隔離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可各自具有處於例如大約1.5微米與大約3微米之間的範圍中的第一最大寬度w1
如圖7的剖視圖700中所示,可進行第一蝕刻製程702(例如,濕式蝕刻、乾式蝕刻)以移除罩幕結構508的未被光阻層602覆蓋的部分。在第一蝕刻製程702之後,第一開口604a及第二開口604b延伸穿過罩幕結構508以暴露出基底101的一些部分。
如圖8A的剖視圖800A中所示,可剝除光阻層(圖7的602),且進行第二蝕刻製程802以在基底101內形成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是由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圖7的604a、604b)界定。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蝕刻製程802利用乾式蝕刻劑而不是濕式蝕刻劑,以實現第一溝槽804a與第二溝槽804b的實質上共面的側壁。第一溝槽804a的側壁及第二溝槽804b的側壁是由基底101的內表面界定。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具有實質上垂直的側壁,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可具有 虛線806所說明的帶角度側壁。在基底101是絕緣體上矽基底的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延伸到基礎層102中,使得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界定第一溝槽804a的底部及第二溝槽804b的底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溝槽及第二溝槽可具有從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測量的第一最大高度h1,第一最大高度h1大於大約7微米。
在一些實施例中,剖視圖800A對應於沿圖8B的俯視圖800B中的剖視線AA’的實施例。
從俯視圖800B來看,基礎層102未被罩幕結構(圖8A的508)的第二氧化物層514覆蓋。應瞭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各自具有矩形環狀的形狀,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各自展現出例如圓形環狀的形狀、橢圓形環狀的形狀或一些其他環狀(例如,連續連接)的幾何形狀。第一溝槽804a可連續地環繞基底101的中心部分101c,且將基底101的中心部分101c與基底101的外側部分101o隔開。
如圖9的剖視圖900中所示,在基底101的上方生長共形氧化物層902。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熔爐腔室中通過熱生長製程形成共形氧化物層902。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通過沉積製程(例如,化學氣相沉積、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等)形成共形氧化物層902。在一些實施例中,共形氧化物層902可包含氧化物,例如氧化矽。在其他實施例中,共形氧化物層902可包含一些其他介電 材料,例如碳化矽、氧化矽或氮氧化矽。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共形氧化物層902可具有處於例如大約300奈米與大約500奈米之間的範圍中的第一厚度t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不完全填充有共形氧化物層902,且共形氧化物層902之間仍存在具有第二最大寬度w2的空腔。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最大寬度w2處於例如大約400奈米與大約500奈米之間的範圍中。
如圖10A的剖視圖1000A中所示,進行第三蝕刻製程1002以沿水平延伸表面移除共形氧化物層(圖9的902)的一些部分,使得保留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分別覆蓋第一溝槽804a的側壁及第二溝槽804b的側壁。第三蝕刻製程1002從第一溝槽804a的底部及第二溝槽804b的底部移除共形氧化物層(圖9的902),使得在第三蝕刻製程1002之後暴露出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蝕刻製程1002利用垂直的乾式蝕刻劑,因此不需要罩幕層。由於進行第三蝕刻製程1002,因此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上側壁112u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上側壁112u可具有磨圓的邊緣。換句話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上部部分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上部部分的厚度可小於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下部部分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下部部分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三蝕刻製程1002的殘餘效應,罩幕結構508的高度可減小。然而,罩幕結 構508仍可覆蓋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
在一些實施例中,剖視圖1000A對應於沿圖10B的俯視圖1000B中的剖視線AA’的實施例。
從俯視圖1000B來看,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未被氧化物覆蓋。應瞭解,基礎層102是晶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晶圓具有總體圓形的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製造過程中的此時,基底101(例如,晶圓)的至少50%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覆蓋。因此,構成基底101的晶圓的少於50%的頂表面區域是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所述少於50%的頂表面區域是暴露的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通過使晶圓至少50%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覆蓋來增大多晶矽(參見圖11A到圖11D)從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的生長速率。此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在製造過程中的此時,基底101(例如,晶圓)的至少98%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覆蓋。因此,在此類其他實施例中,構成基底101的晶圓的少於2%的頂表面區域是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所述少於2%的頂表面區域是暴露的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通過使晶圓至少98%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覆蓋,多晶矽(參見圖11A到圖11D)從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的生長速率可比晶圓約50%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覆蓋大2到3倍。在又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俯視圖1000B中暴露出的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等於構成基底101的晶圓的頂表面面積的約1.29%。換句話說,從俯視圖1000B來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氧化物層514在晶圓 上具有第一總表面積,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在晶圓上具有第二總表面積,且晶圓上暴露出的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具有第三總表面積。第一總表面積、第二總表面積及第三總表面積的和可等於例如第四總表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總表面積對第四總表面積的比率可小於約50%。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總表面積對第四總表面積的比率可例如小於或等於約1.3%。
圖11A到圖11D說明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在不同時間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100A。舉例來說,圖11A說明在多晶矽生長製程剛開始之後的時間的剖視圖1100A,而圖11D說明接近多晶矽生長製程結束的時間的剖視圖1100D。
進行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以使用多晶矽填充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可將基底101裝載到腔室中以供進行物理氣相沉積(PVD)或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基底101裝載到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ow pressure CVD,LPCVD)腔室中。調整腔室條件以使得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具有快速的生長速率以填充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並且對基礎層102(例如,矽)具有高選擇性而對氧化物(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第二氧化物層514)無選擇性。考慮到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可具有大於7微米的第一高度(圖8A的h1),而所述大於7微米的第一高度對典型的多晶矽生長製程來說是大的,因此期望快速的生長速率來增大吞吐量。此外,期望對 基礎層102具有高選擇性以使得多晶矽在由下而上方向上生長。舉例來說,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在與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到基底101中,而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被控制為在也與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正交且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生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促成高生長速率,將腔室的溫度設定成處於例如大約850攝氏度與大約1100攝氏度之間的範圍中,且可將腔室的壓力設定成處於例如大約10托與大約300托之間的範圍中。此外,高的氧化物表面積覆蓋率可促成多晶矽的高生長速率。因此,如上文關於圖10B所呈現,基底101(例如,晶圓)至少50%的頂表面區域被氧化物(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第二氧化物層514)覆蓋。因此,基底101(例如,晶圓)少於50%的頂表面區域是基礎層102的水平延伸表面102b以促成多晶矽的高生長速率,所述少於50%的頂表面區域是暴露的半導體材料(例如,矽)。
此外,上述溫度及壓力參數以及第一前驅體的成分與濃度可輔助多晶矽高選擇性地生長到基礎層102的暴露的半導體材料(例如,矽)上。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前驅體可包含用於矽生長的二氯矽烷氣體(DCS)、用於在生長期間移除缺陷的氯化氫氣體(HCl)及用於在生長期間摻雜矽的硼氣體(B2H6)。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期間腔室中HCl對DCS的比率處於約2與約8的範圍中。在其他實施例中,腔室中HCl 對DCS的比率高於5以減輕氧化物中的顆粒形成缺陷,且低於10以防止HCl的蝕刻效應過大而致使多晶矽生長太慢。隨著HCl對DCS的比率增大,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對矽更具選擇性。在一些實施例中,HCl以大約每分鐘400標準立方公分的速率流動到腔室中,且DCS以在大約每分鐘70標準立方公分與大約每分鐘200標準立方公分之間的範圍中的速率流動到腔室中。在一些實施例中,B2H6以大約每分鐘200標準立方公分的速率流動到腔室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1104的硼濃度可處於大約每立方公分2x1018個摻雜物原子(例如,硼)與大約每立方公分2x1019個摻雜物原子(例如,硼)之間的範圍中。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1104可具有比主動層106高的摻雜物濃度。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主動層106與多晶矽1104可具有相同的摻雜類型。
如圖11A的剖視圖1100A中所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中的第一時間期間,形成小平面114,小平面114是基礎層102的一部分。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小平面114及基礎層102是同一單晶態矽的部分。小平面114是由於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的高選擇性而形成。DCS使得暴露的基礎層102隨單晶態矽生長,但HCl蝕刻掉正在生長的單晶態矽的一些部分。小平面114是保留下來的單晶態矽。小平面114包括矽的主平面111,由於與矽結構中的其他晶格平面相比平面111具有最高的填裝密度,且因此具有最高的表面能量。因此,矽的平面111可阻止HCl的蝕刻,且小平面114與基礎層102的三角形狀的突 出部相似。由於小平面114是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的結果,因此小平面114位於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的最底表面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的最底表面上方,且因此,小平面114是在形成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之後生長而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1104在小平面114與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或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中的一者之間的裂隙1102處開始生長。因此,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對單晶態矽具有選擇性,且在接近裂隙1102處且在與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或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中的一者接觸時,所述生長從單晶態矽到多晶矽改變。
如圖11B的剖視圖1100B中所示,說明在大於第一時間的第二時間期間的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多晶矽1104繼續在由下而上方向1103上在第一溝槽804a及第二溝槽804b中生長。由於熔爐的條件以及第一前驅體的組成及濃度,多晶矽1104繼續在由下而上方向1103上從自身選擇性地生長,且多晶矽1104的生長不起源於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也不起源於罩幕結構508。在一些實施例中,熔爐的選擇性條件可如下:溫度是大約1040攝氏度、壓力是大約80托、基底101大約1.29%的表面區域未被氧化物覆蓋,且HCl對DCS的比率是5.7,其中HCl具有大約每分鐘400標準立方公分的流動速率,且其中DCS具有大約每分鐘70標準立方公分的流動速率。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沉積多晶矽1104期間對多晶矽1104進行摻雜。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混合有氫的硼(B2H6)以大約每分鐘200標 準立方公分的流動速率對多晶矽1104進行摻雜,使得可更有效地對多晶矽1104加偏壓以實現電隔離。此選擇性條件可允許多晶矽1104的生長速率等於約每分鐘2微米。由於高生長速率,多晶矽1104可具有大於300奈米的平均粒徑。此外,由於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具有選擇性,因此多晶矽1104可在由下而上方向1103上生長,從而減輕空隙存留。
如圖11C的剖視圖1100C中所示,在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中第二時間之後的預定時間,多晶矽1104可具有位於與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相同的水平高度或約相同的水平高度處的頂表面。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是在由下而上方向1103上進行,因此多晶矽1104具有最小空隙且可具有在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處或在頂表面101t下方的頂表面。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1104可具有實質上平滑或平坦的頂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預定時間停止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使得多晶矽1104的頂表面位於與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相同或約相同的水平高度處。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1104的頂表面可略低於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參見圖2A),在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在預定時間停止的此類實施例中,方法可繼續到圖13,且因此,跳過圖11D及圖12中的步驟。
如圖11D的剖視圖1100D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可繼續到預定時間之後的第四時間,使得多晶矽1104可生長成在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上方。儘管可生長比 圖11C的剖視圖1100C多的多晶矽1104,但由於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是在由下而上方向1103上進行,因此多晶矽1104仍可沒有或大多沒有空隙。
如圖12的剖視圖1200中所示,如果多晶矽生長製程(圖11D的1101)在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上方生長(如在圖11D中),則對多晶矽1104進行平坦化製程。可進行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使得多晶矽1104、第一絕緣體襯墊112a及第二絕緣體襯墊112b以及罩幕結構508具有實質上共面的上表面。
如圖13的剖視圖1300中所示,移除罩幕結構(圖12的508)。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通過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移除罩幕結構(圖12的508)。在一些實施例中,圖12的平坦化製程及圖13的平坦化製程可以是單個且相同的平坦化製程。在移除罩幕結構(圖12的508)之後,將每一者皆包括多晶矽隔離結構110的深溝槽隔離(DTI)結構108嵌置在基底101內,且深溝槽隔離結構108具有與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實質上共面的上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多晶矽生長製程1101使得多晶矽(圖12的1104)高於基底101的頂表面101t(參見圖11D),則移除罩幕結構(圖12的508)也會移除多晶矽(圖12的1104)的一些部分。
在其他實施例中,罩幕結構(圖12的508)的移除從圖 11C的實施例繼續,借此跳過圖11D及圖12的步驟。因此,在移除罩幕結構(圖12的508)的平坦化製程期間,不會移除多晶矽(圖11C的1104)。因此,通過在預定時間停止多晶矽生長製程(圖11C的1101),可省略圖12的剖視圖1200中所說明的平坦化製程,借此節約材料且提高吞吐量。
如圖14的俯視圖1400中所示,可形成半導體裝置120,使得深溝槽隔離結構108連續地環繞半導體裝置120。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20可以是電晶體裝置,例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可使用常見的製造方法(例如,層沉積、光刻及蝕刻製程)製造半導體裝置120。
如圖15的剖視圖1500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基底101的上方形成介電結構204,且可在介電結構204中形成隔離觸點206,且隔離觸點206耦合到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的每一多晶矽隔離結構11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204可包含例如氮化物(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碳化物(例如,碳化矽)、氧化物(例如,氧化矽)、硼矽酸鹽玻璃(boro silicate glass,BSG)、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ric 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低介電常數(low-k)值氧化物(例如,摻雜碳的氧化物、SiCOH)等。可在形成由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環繞的半導體裝置(圖14的120)之後形成介電結構204及隔離觸點206。隔離觸點206可將偏壓供應到沒有空隙的多晶矽隔離結構110,使得深溝槽隔離結構108為半導體裝置(圖14的 120)提供充分的電隔離。
圖16說明圖4到圖15中所說明的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的方法16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雖然下文將方法1600說明且闡述為一系列步驟(acts)或事件,但應瞭解,不應在限制意義上對這些步驟或事件的所說明排序加以闡釋。舉例來說,除本文中所說明及/或所述的次序之外,一些步驟還可按照不同的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可不需要所說明的所有步驟來實施本文中的說明的一個或多個方面或實施例。此外,可在一個或多個單獨的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中所繪示的步驟中的一者或多者。
在步驟1602處,將基底圖案化,以形成連續地環繞基底的中心部分的溝槽。圖8A說明與步驟1602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800A。
在步驟1604處,沿溝槽沉積氧化物層。圖9說明與步驟1604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900。
在步驟1606處,從由基底的水平延伸表面界定的溝槽底部移除氧化物層,以形成絕緣體襯墊。圖10A說明與步驟1606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000A。
在步驟1608處,在溝槽中及在絕緣體襯墊之間生長多晶矽,使得多晶矽在由下而上方向上生長。圖11A到圖11D說明與步驟1608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100A到1100D。
在步驟1610處,在基底上形成半導體裝置,使得多晶矽 環繞所述半導體裝置。圖14說明與步驟1610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圖1400。
在步驟1612處,在半導體裝置上形成第一觸點且在多晶矽上形成第二觸點,其中所述觸點嵌置在介電結構中。圖15說明與步驟1612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500。
因此,本發明涉及一種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的方法,通過在由下而上方向上生長實質上沒有缺陷的多晶矽以使用所述多晶矽填充深溝槽隔離結構,從而在集成到同一基底上的各種半導體裝置之間提供可靠的電隔離。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積體晶片,所述積體晶片包括:半導體裝置,設置在基底的前側上;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所述半導體裝置且從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朝所述基底的後側延伸;以及第一絕緣體襯墊及第二絕緣體襯墊,分別環繞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一最外側壁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二最外側壁,其中所述基底包括佈置在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與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之間的單晶態小平面,其中所述單晶態小平面的頂部位於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是單晶態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從剖視圖中看,所述單晶態小平面具有三角形輪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包括:半導體基礎層;絕緣體層,位於所述半導體基礎層的上方;以及半導體主動層,位於所述絕緣體層的上方,且在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基礎層包括所述單晶態小平面。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包括大於300奈米的平均粒徑。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具有位於所述基底的最頂表面下方的最頂表面。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積體晶片,所述積體晶片包括:單晶態基礎層;主動層,佈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上方;絕緣體層,將所述主動層與所述單晶態基礎層隔開;多晶矽隔離結構,將所述主動層的內側區與所述主動層的外側區連續地隔開,其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延伸穿過所述主動層且延伸到所述單晶態基礎層中;以及絕緣體襯墊,覆蓋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外側壁且設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的上方,其中所述單晶態基礎層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從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向外延伸且佈置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所述突出部具有位於所述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上方的頂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具有大於或等於約7微米的高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在頂點處交會的側壁,且其中所述側壁通過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而與所述絕緣體襯墊隔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包含p型摻雜多晶矽。在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附加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且通過所述主動層的所述外側區而與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隔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 具有位於所述絕緣體襯墊的最頂表面下方的最頂表面。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本發明涉及在基底中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基底圖案化,以形成連續地環繞所述基底的中心部分的溝槽,其中所述溝槽在與所述基底的頂表面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朝所述基底的底表面延伸;沿所述溝槽沉積絕緣體層;從界定所述溝槽的底部的所述基底的水平延伸表面移除所述絕緣體層,使得絕緣體襯墊覆蓋由所述基底的側壁界定的所述溝槽的外表面;以及在所述溝槽中及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生長多晶矽,其中所述多晶矽在與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正交且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朝所述基底的頂表面生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是在腔室中使用第一前驅體生長,所述第一前驅體包含介於約5與約8之間的氯化氫氣體對二氯矽烷氣體的比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前驅體還包含硼氣體以對所述多晶矽進行摻雜。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是在介於約850攝氏度與約11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及介於約10托與約300托之間的壓力下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晶矽的生長具有大於每分鐘2微米的生長速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多晶矽生長超過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之前的預定時間,所述多晶矽的生長停止。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預定時間,所述多晶矽具有實質上平坦的最頂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是具有圓形形狀的晶圓,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移除所述絕緣體層之後且 在生長所述多晶矽之前,所述基底的少於50%被暴露出。
上述內容概述了數個實施例的特徵,以使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各方面。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瞭解,其可容易地使用本發明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以實現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達成相同的優勢的基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應意識到這些等效構造並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且其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在本文中做出各種變化、替代及更改。
100A:剖視圖
101:基底
101b:底表面
101t:頂表面
102:基礎層
104:絕緣體層
106:主動層
108:深溝槽隔離結構
108i:內側深溝槽隔離結構
108o:外側深溝槽隔離結構
110:多晶矽隔離結構
110t:最頂表面
112a:第一絕緣體襯墊/絕緣體襯墊
112b:第二絕緣體襯墊/絕緣體襯墊
114:小平面
114p:頂點
h1:第一最大高度/第一高度
V1:第一電壓端子
V2:第二電壓端子
w1:第一最大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積體晶片,包括:半導體裝置,設置在基底的前側上;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所述半導體裝置且從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朝所述基底的後側延伸;以及第一絕緣體襯墊及第二絕緣體襯墊,分別環繞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一最外側壁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第二最外側壁,其中所述基底包括佈置在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與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之間的單晶態小平面,其中所述單晶態小平面的頂部位於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所述第一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第二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上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晶片,其中從剖視圖中看,所述單晶態小平面具有三角形輪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晶片,其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具有位於所述基底的最頂表面下方的最頂表面。
  4. 一種積體晶片,包括:單晶態基礎層;主動層,佈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上方;絕緣體層,將所述主動層與所述單晶態基礎層隔開;多晶矽隔離結構,將所述主動層的內側區與所述主動層的外側區連續地隔開,其中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延伸穿過所述主動層且延伸到所述單晶態基礎層中;以及 絕緣體襯墊,覆蓋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外側壁且設置在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水平延伸表面的上方,其中所述單晶態基礎層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從所述單晶態基礎層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向外延伸且佈置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所述突出部具有位於所述絕緣體襯墊的最底表面及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的最底表面上方的頂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積體晶片,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在頂點處交會的側壁,且其中所述側壁通過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而與所述絕緣體襯墊隔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積體晶片,還包括:附加多晶矽隔離結構,連續地環繞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且通過所述主動層的所述外側區而與所述多晶矽隔離結構隔開。
  7. 一種在基底中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基底圖案化,以形成連續地環繞所述基底的中心部分的溝槽,其中所述溝槽在與所述基底的頂表面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朝所述基底的底表面延伸;沿所述溝槽沉積絕緣體層;從界定所述溝槽的底部的所述基底的水平延伸表面移除所述絕緣體層,使得絕緣體襯墊覆蓋由所述基底的側壁界定的所述溝槽的外表面;以及在所述溝槽中及在所述絕緣體襯墊之間生長多晶矽,其中所述多晶矽在與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正交且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的第二方向上從所述基底的所述水平延伸表面朝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生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晶矽是在腔室中使用第一前驅體生長,所述第一前驅體包含介於約5與約8之間的氯化氫氣體對二氯矽烷氣體的比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多晶矽生長超過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之前的預定時間,所述多晶矽的生長停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底是具有圓形形狀的晶圓,且其中在移除所述絕緣體層之後且在生長所述多晶矽之前,所述基底的少於50%被暴露出。
TW109136519A 2019-10-25 2020-10-21 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TWI741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663,659 US11594597B2 (en) 2019-10-25 2019-10-25 Selective polysilicon growth for deep trench polysilicon isolation structure
US16/663,659 2019-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7977A TW202117977A (zh) 2021-05-01
TWI741847B true TWI741847B (zh) 2021-10-01

Family

ID=75542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6519A TWI741847B (zh) 2019-10-25 2020-10-21 積體晶片以及形成隔離結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594597B2 (zh)
CN (1) CN112713156A (zh)
TW (1) TWI7418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82312A1 (en) * 2021-09-16 2023-03-16 Magvision Semiconductor (Beijing) Inc. Image Sensor Pixel with Deep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TWI815531B (zh) * 2022-01-25 2023-09-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ip結構及具有pip結構之高壓元件與電容元件之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0241A (zh) * 2013-04-01 2014-10-16 Omnivision Tech Inc 具有加偏壓深溝渠隔離之增強光子偵測裝置
WO2016064811A1 (en) * 2014-10-20 2016-04-2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Circuitry for biasing light shielding structures and deep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s
EP2416361B1 (en) * 2010-08-02 2018-01-03 IMEC vzw Arrays for CMOS imagers and thei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W201935613A (zh) * 2018-02-19 2019-09-01 新加坡商格羅方德半導體私人有限公司 低導通電阻之高電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
US20190288057A1 (en) * 2017-02-24 2019-09-19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Power trench capacitor compatible with deep trench isolation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7494B1 (en) * 1994-12-29 2001-03-27 Infin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Isolation collar nitride liner for DRAM process improvement
US5914523A (en) 1998-02-17 1999-06-22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polysilicon bias voltage contact
US6362064B2 (en) * 1998-04-21 2002-03-26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Elimination of walkout in high voltage trench isolated devices
US6555891B1 (en) * 2000-10-17 2003-04-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OI hybrid structure with 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of silicon
US7176109B2 (en) * 2001-03-23 2007-02-13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forming raised structures by controlled 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of facet using spacer
US6566227B2 (en) * 2001-08-13 2003-05-2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trap resistance using selective oxidation to cap DT poly before STI etch
US6902980B2 (en) * 2003-06-05 2005-06-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high performance MOSFET device featuring formation of an elevated source/drain region
JP4421811B2 (ja) * 2002-06-25 2010-02-24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92293B2 (ja) * 2004-10-21 2010-06-30 株式会社Sumco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46624B3 (de) * 2005-09-29 2007-03-22 Atmel Germany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Halbleiteranordnung
US7820519B2 (en) * 2006-11-03 2010-10-2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Process of form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extending through a buried insulating layer
KR100836766B1 (ko) * 2007-01-22 2008-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전압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전압반도체 소자
US8836016B2 (en) * 2012-03-08 2014-09-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with high mobility and high energy bandgap materials
US20170221983A1 (en) * 2016-01-28 2017-08-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situ doped then undoped polysilicon filler for trenches
US11024737B2 (en) * 2016-03-30 2021-06-01 Intel Corporation Etching fin core to provide fin doubling
US10600809B2 (en) * 2017-02-13 2020-03-24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358258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ngle mask level forming both top-side-contact and isolation trench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6361B1 (en) * 2010-08-02 2018-01-03 IMEC vzw Arrays for CMOS imagers and thei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W201440241A (zh) * 2013-04-01 2014-10-16 Omnivision Tech Inc 具有加偏壓深溝渠隔離之增強光子偵測裝置
WO2016064811A1 (en) * 2014-10-20 2016-04-2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Circuitry for biasing light shielding structures and deep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s
US20190288057A1 (en) * 2017-02-24 2019-09-19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Power trench capacitor compatible with deep trench isolation process
TW201935613A (zh) * 2018-02-19 2019-09-01 新加坡商格羅方德半導體私人有限公司 低導通電阻之高電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94597B2 (en) 2023-02-28
US20220352308A1 (en) 2022-11-03
TW202117977A (zh) 2021-05-01
US20210126089A1 (en) 2021-04-29
CN112713156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8426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TWI683783B (zh) 具有改進的內間隔件的奈米片電晶體
US11393727B2 (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WI708283B (zh) 形成有犧牲間隔件之奈米片場效電晶體
US1208060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fin structures
TW201924051A (zh) 半導體裝置
TWI762196B (zh) 半導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US20220352308A1 (en) Selective polysilicon growth for deep trench polysilicon isolation structure
JP2008506271A (ja) Sti集積を行わない半導体成長プロセスを用いた能動領域の形成
KR102123919B1 (ko) 상향식 갭 충전을 위한 선택적 막 성장
US2022026267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3793834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TW202230719A (zh) 利用具有<111>晶體取向之主體半導體基板的裝置整合方案
US20160149003A1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11830772B2 (en) FinFETs with epitaxy regions having mixed wavy and non-wavy portions
US2020038154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TW202207282A (zh) 設置接觸插塞的不對稱磊晶區域
CN105826200A (zh) 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TWI854217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I843337B (zh) 積體電路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855167B2 (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nanosheet structure
US2023031779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90012583A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202324539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202316514A (zh) 半導體裝置之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