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3118B -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3118B
TWI733118B TW108117902A TW108117902A TWI733118B TW I733118 B TWI733118 B TW I733118B TW 108117902 A TW108117902 A TW 108117902A TW 108117902 A TW108117902 A TW 108117902A TW I733118 B TWI733118 B TW I7331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mber
drive
developing
develop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7316A (zh
Inventor
杉本聡太
佐藤昌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3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31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Abstract

進行顯影輥的驅動、停止的控制。一種匣,具有可移動至可朝向顯影輥傳達驅動力的傳達位置、和可就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進行遮斷的遮斷位置的驅動傳達構材。

Description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可對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以下,稱為影像形成裝置)的裝置主體進行裝卸的匣。
於此,影像形成裝置,係利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處理而在記錄媒體形成影像者。並且,影像形成裝置之例方面,係例如包含電子照相複印機、電子照相印表機(例如,雷射印表機、LED印表機等)、傳真裝置及文字處理機等。
此外,匣,係可對於影像形成裝置進行裝卸者。匣方面,係存在將作為像載體(image carrier)的電子照相感光鼓(以下,稱為感光鼓)與顯影劑乘載體(以下,稱為顯影輥)一體地匣化者、將感光鼓與顯影輥分別地匣化者等。尤其將感光鼓與顯影輥分別匣化者之中將具有感光鼓者稱為感光鼓匣,將具有顯影輥者稱為顯影匣。
此外,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係匣以外的影像形成裝置的其餘的部分。
歷來,於影像形成裝置,係採用處理匣方式,該處理匣方式係將感光鼓及作用於感光鼓的處理手段一體地匣化,使此匣可對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裝置主體進行裝卸。
依此處理匣方式時,可不依賴維護人員下使用者自身進行影像形成裝置的保養,故可格外使操作性提升。
為此,此處理匣方式係廣泛用於影像形成裝置。
於此,已提出設置離合器的處理匣(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1-337511)、影像形成裝置(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3-208024)等,該離合器係進行在影像形成時驅動顯影輥、在非影像形成時遮斷對於顯影輥的驅動的驅動切換。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337511方面,於顯影輥端部設置供驅動切換用的彈簧離合器。
此外,於日本專利特開2003-208024方面,供於進行對於顯影輥的驅動切換用的離合器被設於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改善歷來的供於進行對於顯影輥的驅動切換用的構成。
代表性的構成,係一種處理匣,可對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裝置主體進行裝卸,具有:感光體;可在供於對前述感光體上的潛像進行顯影用的顯影位置、和比前述顯影位置從前述感光體分離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的顯影輥;可在可朝向前述顯影輥傳達驅動力的傳達位置、和可就驅動力被傳達至前述顯影輥而進行遮斷的遮斷位置之間移動的驅動傳達構材;將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位置朝向前述遮斷位置而賦勢的彈性構材;和可移動至反抗透過前述彈性構材下的彈性力而將前述驅動傳達構材維持於前述傳達位置的維持位置、和容許前述驅動傳達構材被透過前述彈性力而移動至前述遮斷位置的容許位置的維持構材。
依本發明時,可適切地進行對於顯影輥的驅動切換。
1‧‧‧感光鼓
6‧‧‧顯影輥
72‧‧‧解除凸輪
圖1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2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影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3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影像形成裝置的透視圖。
圖4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剖面圖。
圖5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6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7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之側面圖。
圖8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9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10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11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12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13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14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15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16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17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18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19係第1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20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21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22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透視圖。
圖23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24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25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26係第2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 圖及透視圖。
圖27係第3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28係第3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29係第3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0係第3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1係第3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2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33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34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35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36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7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8係第4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39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40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解除構材及周邊構件的透視圖。
圖41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42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43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44係第5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45係第6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46係第6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47係第6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48係第6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49係第6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示意圖及透視圖。
圖50係第7實施例相關的處理匣的透視圖。
圖51係第7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52係第7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圖53係第7實施例相關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實施例1〕 〔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的一般性說明〕
以下,利用圖說明有關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
另外,在以下的實施形態係作為影像形成裝置,例示可裝卸4個處理匣的全彩影像形成裝置。
另外,裝戴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匣的個數係不限定於此。依需求而酌情設定。
例如,形成單色影像的影像形成裝置的情況下,裝戴於前述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匣的個數係1個。此外,在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係例示印表機作為影像形成裝置的一例。
〔影像形成裝置的示意構成〕
圖2係本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的剖面示意圖。此外,圖3(a)、圖3(b)係本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的透視圖。此外,圖4係本實施例的處理匣P的剖面 圖。此外,圖5係從驅動側視看本實施例的處理匣P時的透視圖,圖6係從非驅動側視看本實施例的處理匣P時的透視圖。
如示於圖2,此影像形成裝置1,係利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處理下的4色全彩雷射印表機,對於記錄媒體S進行彩色影像形成。影像形成裝置1係處理匣方式,將處理匣可卸除地裝載於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而將彩色影像形成於記錄媒體S。
於此,在影像形成裝置1方面,使設置前門3之側為正面(前面)、使與正面相反側的面為背面(後面)。此外,從正面視看影像形成裝置1時將右側稱為驅動側,將左側稱為非驅動側。圖2係從非驅動側視看影像形成裝置1時的剖面圖,紙面此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的非驅動側,紙面右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的正面,紙面另一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的驅動側。
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係4個處理匣P(PY、PM、PC、PK)被配置於水平方向。4個匣,分別係第1處理匣PY(黃)、第2處理匣PM(紫紅)、第3處理匣PC(青藍)、第4處理匣PK(黑)。
第1~第4處理匣P(PY、PM、PC、PK)各者,係分別具有同樣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處理機構,保有的顯影劑(色料)的顏色個別不同。於第1~第4處理匣P(PY、PM、PC、PK)係從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的驅動 輸出部傳達旋轉驅動力。細節後述。
此外,對於第1~第4各處理匣P(PY、PM、PC、PK)係從影像形成裝置主體2供應偏壓(帶電偏壓、顯影偏壓等)(未圖示)。
如示於圖4,本實施例的第1~第4處理匣P(PY、PM、PC、PK),係分別具有感光鼓單元(感光體單元、像載體單元)8。感光體單元8,係具備感光鼓4、作為作用於此感光鼓4的處理手段的帶電手段及清潔手段。
此外,第1~第4各處理匣P(PY、PM、PC、PK)係具有顯影單元9,該顯影單元9係具備就感光鼓4上的靜電潛影進行顯影的顯影手段。
第1處理匣PY,係在顯影框體29內收容黃(Y)的顯影劑,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黃色的顯影劑影像。
第2處理匣PM,係在顯影框體29內收容紫紅(M)的顯影劑,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紫紅色的顯影劑影像。
第3處理匣PC,係在顯影框體29內收容青藍(C)的顯影劑,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青藍色的顯影劑影像。
第4處理匣PK,係在顯影框體29內收容黑(K)的顯影劑,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黑色的顯影劑影 像。
在第1~第4處理匣P(PY、PM、PC、PK)之上方,係設置作為曝光手段的雷射掃描器單元LB。此雷射掃描器單元LB,係對應於影像資訊而輸出雷射光Z。並且,雷射光Z,係通過匣P的曝光窗部10而就感光鼓4的表面進行掃描曝光。
於第1~第4匣P(PY、PM、PC、PK)的下方,係設置作為轉印構材的中間轉印帶單元11。此中間轉印帶單元11,係具有驅動輥13、拉伸輥14、15,架設具有可撓性的轉印帶12。
第1~第4各匣P(PY、PM、PC、PK)的感光鼓4,係其下表面接於轉印帶12之上表面。該接觸部為一次轉印部。於轉印帶12的內側,係予以與感光鼓4對向而設置1次轉印輥16。
此外,2次轉印輥17在與拉伸輥14對向的位置,被隔著轉印帶12而配置。轉印帶12與2次轉印輥17的接觸部為2次轉印部。
在中間轉印帶單元11的下方,係設置進給單元18。此進給單元18,係具有積載而收容記錄媒體S的供紙盤19、供紙輥20。
在圖2中的裝置主體2內的左上方,係設置定影單元21、排出單元22。裝置主體2之上表面係作為排出盤23。
被轉印顯影劑影像的記錄媒體S,係被透過設於定影單元21的定影手段而定影後,被往排出盤23排出。
匣P,係呈現可經由可抽出的匣盤60而對於裝置主體2進行裝卸的構成。圖3(a),係示出從裝置主體2將匣盤60及匣P抽出的狀態。圖3(b)係示出將匣盤6從裝置主體2卸除的狀態。
〔影像形成動作〕
供於形成全彩影像用的動作係如下。
第1~第4各匣P(PY、PM、PC、PK)的感光鼓4被以既定的速度而旋轉驅動(圖4箭頭D方向、圖2中繞逆時針)。
轉印帶12亦被以與感光鼓4的速度對應的速度而旋轉驅動於順向於感光鼓的旋轉(圖2箭頭C方向)。
雷射掃描器單元LB亦被驅動。同步於掃描器單元LB的驅動,由於帶電輥5使得感光鼓4的表面被同樣帶電為既定的極性、電位。雷射掃描器單元LB係就各感光鼓4的表面依各色的影像信號而以雷射光Z進行掃描曝光。
藉此,在各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依照對應色的影像信號下的靜電潛影。此靜電潛影,係透過被以既定 的速度而旋轉驅動(圖4箭頭E方向、圖2中繞順時針)的顯影輥6而被顯影。
透過如此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處理,於第1匣PY的感光鼓4係形成與全彩影像的黃色成分對應的黃色的顯影劑影像。並且,該顯影劑影像被一次轉印於轉印帶12上。
同樣地於第2匣PM的感光鼓4係形成與全彩影像的紫紅色成分對應的紫紅色顯影劑影像。並且,該顯影劑影像被與已轉印的黃色的顯影劑影像重疊而一次轉印於轉印帶12上。
同樣地於第3匣PC的感光鼓4係形成與全彩影像的青藍色成分對應的青藍色顯影劑影像。並且,該顯影劑影像被與已轉印的黃色、紫紅色的顯影劑影像重疊而一次轉印於轉印帶12上。
同樣地於第4匣PK的感光鼓4係形成與全彩影像的黑色成分對應的黑色顯影劑影像。並且,該顯影劑影像被與已轉印的黃色、紫紅色、青藍色的顯影劑影像重疊而1次轉印於轉印帶12上。
作成如此,於轉印帶12上形成黃色、紫紅色、青藍色、黑色的4色全彩的未定影顯影劑影像。
另一方面,記錄媒體S在既定的控制時間點被1次1個分離而進給。該記錄媒體S,係在既定的控制時間點被導入至是2次轉印輥17與轉印帶12的接觸部的 2次轉印部。
藉此,記錄媒體S被往前述2次轉印部搬送的過程中,轉印帶12上的4色重疊的顯影劑影像被依序總括轉印於記錄媒體S的面。
〔處理匣的整體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第1至第4匣P(PY、PM、PC、PK),係具有同樣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處理機構,所收容的顯影劑的顏色、顯影劑的充填量等個別不同。
匣P,係具備作為感光體的感光鼓4、作用於感光鼓4的處理手段。於此,處理手段係具有帶電輥5、顯影輥6、清潔片7等。帶電輥係使感光鼓4帶電的帶電手段(帶電構材、帶電裝置)。顯影輥6係就形成於感光鼓4上的潛像進行顯影的顯影手段(顯影構材、顯影劑乘載體)。清潔片7,係供於將殘留於感光鼓4的表面的殘留顯影劑進行除去用的清潔手段。並且,匣P,係被分為感光鼓單元8與顯影單元9。
〔感光鼓單元的構成〕
如示於圖4、圖5、圖6,感光鼓單元8,係具有作為感光體的感光鼓4、帶電輥5、清潔片7、作為感光體框體的清潔容器26、廢棄顯影劑收納部27。此外感光鼓單元8,係具有匣蓋構材(圖5、圖6中的驅動側 匣蓋構材24與非驅動側匣蓋構材25)。另外,於廣義的感光體框體方面,係屬狹義的感光體框體的清潔容器26以外,亦包含廢棄顯影劑收納部27、驅動側匣蓋構材24、非驅動側匣蓋構材25(以下的實施例中亦同)。另外,匣P被裝戴於裝置主體2時,感光體框體係被固定於裝置主體2。
感光鼓4,係被透過設於匣P的長邊兩端的匣蓋構材24、25而旋轉自如地支撐。於此,將感光鼓4的軸線方向定義為長邊方向。
匣蓋構材24、25,係在清潔容器26的長邊方向的兩端側,被固定於清潔容器26。
此外,如示於圖5,於感光鼓4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係設置供於對感光鼓4傳達驅動力用的耦合構材4a。圖3(b),係裝置主體2的透視圖,未圖示匣盤60及匣P。匣P(PY、PM、PC、PK)的各自的耦合構材4a,係與示於圖3(b)的裝置主體2的作為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的感光鼓驅動輸出構材61(61Y、61M、61C、61K)卡合。藉此,裝置主體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被傳達至各匣的感光鼓4。
帶電輥5,係被以對於感光鼓4接觸而可從動旋轉的方式,而支撐於清潔容器26。
此外,清潔片7,係被以與感光鼓4的周表面以既定的壓力接觸的方式,而支撐於清潔容器26。
透過清潔手段7從感光鼓4的周面所除去的轉印殘顯影劑,係被收納於清潔容器26內的廢棄顯影劑收納部27。
此外,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4、非驅動側匣蓋構材25,係設置供於將顯影單元9可轉動地支撐用的支撐部24a、25a(圖6參照)。
〔顯影單元的構成〕
顯影單元9,係如示於圖1,以顯影輥6、顯影片31、顯影框體29、軸承構材45、顯影蓋構材32等而構成。於此,於廣義的顯影框體,係顯影框體29以外,包含軸承構材45及顯影蓋構材32等(以下的實施例中亦同)。另外,匣P被裝戴於裝置主體2時,顯影框體29係可相對於裝置主體2移動。
此外,於廣義的匣框體方面,係包含前述的廣義的感光體框體及廣義的顯影框體(以下的實施例方面亦同)。
顯影框體29,係具有將供應至顯影輥6的顯影劑進行收納的顯影劑收納部49、及就顯影輥6周面的顯影劑的層厚進行限制的顯影片31。
此外,如示於圖1,軸承構材45,係被固定於顯影框體29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此軸承構材45,係將顯影輥6可旋轉地支撐。顯影輥6,係在其長邊端部具有 顯影輥齒輪69。細節後述。此外,設於顯影單元9的驅動側端部的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上游側傳達構材)37,係與示於圖3(b)的裝置主體2的作為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主體側傳達構材)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62Y、62M、62C、62K)卡合。據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方面,係呈現被傳達來自設於裝置主體2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的構成。
並且顯影蓋構材32,於匣P的長邊方向上,被固定於軸承構材45的外側。此顯影蓋構材32,係被構成為覆蓋顯影輥齒輪69等。
〔感光鼓單元與顯影單元的組裝〕
於圖5、圖6,示出將顯影單元9與感光鼓單元8組裝的樣子。在匣P的長邊一端側,係使顯影蓋構材32的圓筒部32b的外徑部32a可轉動地嵌合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4的支撐部24a。此外,在匣P的長邊另一端側,係使從顯影框體29突出而設的突出部29b可轉動地嵌合於非驅動側匣蓋構材25的支撐孔部25a。藉此,顯影單元9,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轉動。於此,將顯影單元9的相對於感光鼓單元的轉動中心(轉動軸線),稱為轉動中心(轉動軸線)X。此轉動中心X,係將支撐孔部24a之中心與支撐孔部25a之中心連結的軸線。
〔顯影輥與感光鼓的接觸〕
如示於圖4、圖5、圖6,顯影單元9係被透過屬彈性構材(賦勢構材)的加壓彈簧95而賦勢,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被構成為透過此旋轉使得顯影輥6接近並接觸於感光鼓4。亦即,呈現如下的構成:透過加壓彈簧95的賦勢力,使得顯影單元9被按壓於圖4中的箭頭G方向,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作用箭頭H方向的力矩。
藉此,顯影輥6可接近於感光鼓4,以既定壓而接觸於感光鼓4。此外,使顯影單元9相對於此時的感光鼓單元8的位置為接近位置(接觸位置、顯影位置)。此外有時亦將顯影輥6相對於此時的感光鼓4的位置稱為接近位置(接觸位置、顯影位置)。顯影輥6位於接近位置,使得可對於感光鼓4供應色料(顯影劑),而就形成於感光鼓4的潛像(靜電潛影)進行顯影。
此外,對抗於加壓彈簧95的賦勢力(彈性力),而使顯影單元9朝與箭頭G方向逆向而移動時,顯影輥6可從感光鼓4分離。亦即,顯影輥6係被構成為可相對於感光鼓4而接近及分離。
〔顯影輥與感光鼓的分離〕
圖7係從驅動側視看匣P時的側面圖。此圖 中,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匣P被裝戴於裝置主體2時,感光鼓單元8係被定位於裝置主體2。
在本實施例,係受力部45a被設於軸承構材45。另外,受力部45a,係不限於設在軸承構材45,可設於匣P的任一處(例如,顯影框體等)。作為賦勢力承受部(分離力承受部)的受力部45a,係呈現可與作為設於裝置主體2的主體側賦勢構材(分離力賦予構材)的主體分離構材80卡合的構成。
此作為主體側賦勢構材的主體分離構材80,係呈現如下的構成:可接受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而沿著導軌81移動於箭頭F1、F2方向。
圖7(a),係示出感光鼓4與顯影輥6彼此接觸的狀態。此時,受力部45a與主體分離構材80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
圖7(b),係示出如下的狀態:以圖7(a)的狀態為基準,主體分離構材80往箭頭F1方向移動距離δ1。此時,受力部45a係與主體分離構材80卡合。此結果,受力部45a係從主體分離構材80受力。
並且如前所述,顯影單元9係呈現可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而轉動的構成。為此受力部45a受力,使得於圖7(b)中顯影單元9係成為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於箭頭K方向上轉動角度θ1的狀態。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分離距離ε1的狀態。
圖7(c),係示出如下的狀態:以圖7(a)的狀態為基準,主體分離構材80朝箭頭F1方向移動δ2(>δ1)。顯影單元9,係成為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2的狀態。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分離距離ε2的狀態。
另外,本實施例(以下的實施例中亦同)中,受力部45a與感光鼓4的旋轉中心的距離落在13mm~33mm的範圍。
此外,本實施例(以下的實施例中亦同)中,受力部45a與轉動中心X的距離,係落在27mm~32mm的範圍。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1、圖8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此處驅動連結部,係被從在圖3所示的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輸入驅動,對於顯影輥6就驅動進行傳達及遮斷的機構。
首先,說明概略。
圖8,係從驅動側視看處理匣P時的透視圖,示出卸除驅動側匣蓋構材24及顯影蓋構材32的狀態。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4係設置開口24d及24e。並且,呈現如下的構成:從開口24d,係設於感光鼓4的端部的耦合構材4a曝露,從24e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曝露。如 前所述,耦合構材4a,係呈現如下的構成:與示於圖3(b)的裝置主體2的感光鼓驅動輸出構材61(61Y、61M、61C、61K)卡合,接受裝置主體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呈現如下的構成:與示於圖3(b)的裝置主體2的作為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62Y、62M、62C、62K)卡合,被傳達來自設於裝置主體2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
此外,於顯影單元9的端部,係被可旋轉地設置作為第一驅動傳達構材的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上游側傳達構材)37、作為第二驅動傳達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下游側傳達構材)38。此外,如細節將於後述,呈現如下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以彼此的爪部進行卡合時,可從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往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傳達驅動。再者,設於作為第二驅動傳達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齒輪部38g,係亦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藉此,呈現如下的構成:被傳達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驅動,係經由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
利用圖9,而說明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具有作為接合部(耦合部)的爪部37a,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具有作為接合部(耦合部)的爪部38a。爪 部37a與爪部38a係被構成為可彼此卡合。亦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被構成為可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連結。於本實施例,爪部37a與爪部38a係分別具有6個爪。另外,於本實施例,爪部37a及爪部38a係雖分別示出6個的情況,惟個數不限於此。例如,於圖10,係示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的爪部1037a及爪部1038a的個數分別為9個的情況。爪的個數越多,作用於1個爪的負載越小,可減低爪的變形、磨耗等。在另一方面,使耦合的外徑為固定的情況下,增加爪的個數時,有時爪的形狀變小,存在爪的剛性降低等的懸念。爪的個數,係優選上鑑於作用於1個爪的負載、必要的剛性等而酌情決定。
此外,雖分別採用爪37a作為設於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接合部(突起部),採用爪38a作為設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接合部(突起部),惟並非各卡合部的形狀限制為爪狀。各卡合部彼此卡合(干涉)時可傳達驅動即可。
此外,如示於圖9,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之中央係設置孔部38m。此孔部38m,係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小徑的圓筒部(圓形的柱部,軸部)37m卡合。換言之,圓筒部37m係貫通孔部38m。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旋轉且可沿著各軸線而滑動。
於圖11,係示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定位構成個別不同。圖11(a),係如在圖9所示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孔部38m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小徑的圓筒部37m直接卡合從而進行兩者的定位的本實施例的構成。
另一方面,亦可採取與本實施例係不同的構成。圖11(c),係經由與各驅動傳達構材係不同構材的軸(柱部、軸部)44,而使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2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238被定位的構成。具體而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237的孔部1238m與軸44的外周部44d、及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的孔部1037s與軸44的外周部44d分別被支撐為可旋轉且可沿著各自的軸線而滑動。藉此,進行相對於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8的定位。
可採用示於圖11(a)的構成及圖11(c)的構成中的任一者。另一方面,示於圖11(a)的構成方面,比起圖11(c)的構成,具有可減低供於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定位用的構件數的優點。其結果,容易保持各驅動傳達構材的旋轉精度。
圖11(b),係示出以說明如下的狀態:示於圖11(a)的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無法從驅動解除狀態往驅動傳達狀態轉移。有關驅動傳達、解除動作細節後述。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 38的孔部38m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小徑的圓筒部37m之間係產生嵌合齒隙(backlash)。圖中,係為了說明刻意放大顯示嵌合齒隙(backlash)。假設前述的嵌合齒隙大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卡合時,係產生在由於前述的嵌合齒隙使得兩構件相對地離心的狀態下無法卡合的可能性(圖11(b))。因此,需要收束於可容許如此的嚙合齒隙的範圍。在圖11(a)之構成,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直接卡合,故具有容易將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之間產生的嚙合齒隙縮小的優點。
另一方面,圖11(d),係示出如下的狀態:示於圖11(c)的作為第一驅動傳達構材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與作為第二驅動傳達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8無法從驅動解除狀態往驅動傳達狀態轉移。由於構件數及其尺寸誤差的影響,使得如圖所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8係成為相對地離心的狀態。此時的相對的離心量係有可能在示於圖11(d)的構成方面成為比示於圖11(b)的構成大。如此,從驅動解除狀態往驅動傳達狀態轉移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1038在相對地離心的狀態下使各自的耦合的爪部1037a與爪部1038a卡合時,可能發生以下的可能性。亦即如示於圖11(d),耦 合的爪部1037a與爪部1038a容易成為各自的前端部接觸的狀態,有可能對驅動傳達產生影響。
從上述的觀點而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優選上為彼此直接定位的構成(示於圖9及圖11(a)的構成)。此外,示於圖11(a)的構成係亦可獲得構件數削減、及組裝工時削減等的效果。
然而,並非不可採用圖11(c)的構成而是只要更嚴密管理各構材的尺寸,則仍可將嚙合齒隙抑制為可容許的範圍,仍可穩定進行驅動傳達。
軸承構材45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24而設置以下。亦即如揭露於圖1般解除凸輪72、作為第二耦合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作為賦勢構材的屬彈性構材的彈簧70、作為第一耦合構材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顯影蓋構材32。此等構材,係設於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相同直線上。亦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彈簧70、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等,係被沿著相同的旋轉軸線而配置為同軸狀,能以相同的軸線為中心而旋轉。
於本實施形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45、解除凸輪72、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彈簧70、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顯影蓋構材32、驅動側匣蓋構材24而構成。解除凸輪(凸輪構材)72,係解除機構的一 部分,亦為耦合解除構材,亦為作用構材。
於圖12,示出解除凸輪72與軸承構材45的關係。解除凸輪72,係具有實質上環狀的環狀部72j。此環狀部72j係具有作為第二被導引部的外周面72i,軸承構材45係具有作為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內周面45i。此內周面45i係被構成為與外周面72i卡合。此外,解除凸輪72的外周面72i及軸承構材45的內周面45i係同時被相對於轉動中心X配置於相同直線上(同軸狀)。亦即,解除凸輪72係可相對於軸承構材45及顯影單元9,沿著轉動軸線X(軸線方向)而滑動(平移運動)。此外解除凸輪72係被支撐為亦可相對於顯影單元9而旋轉於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
此外,作為耦合解除構材的解除凸輪72的環狀部72j,係具有作為受力部的抵接部(斜面、凸輪部)72a。此外,軸承構材45,係作為供於將力施加於抵接部72a用的力賦予部而具有抵接部(斜面、凸輪部)45r。抵接部72a、抵接部45r係相對於顯影單元4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而移動的方向而傾斜的傾斜部。
並且解除凸輪72的抵接部72a與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被構成為可接觸。如細節將於後述,解除凸輪72與軸承構材45係構成凸輪機構,此凸輪機構係透過顯影單元9的移動而作動。
圖13,係示出設於解除凸輪72及清潔容器 26的限制部26d的構成。於本實施例中設於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雖設置於清潔容器內側,惟依清潔容器26的形狀而設置於清潔容器26的任一處皆無妨。此外,解除凸輪72,係具有從前述環部72j突出的突出部72m。此突出部,係具有作為第二被導引部的受力部72b。此受力部72b,係與作為清潔容器26的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限制部26d卡合,從而從清潔容器26受力。此受力部72b,係呈現如下的構成:從顯影蓋構材32突出,與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卡合。此限制部26d與受力部72b卡合,使得解除凸輪72係呈現如下的構成:相對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4,可滑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亦即解除凸輪72係相對於感光鼓單元(清潔容器26)旋轉受到規制(限制)。
此外,顯影蓋構材32的圓筒部32b的外徑部32a,係呈現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4的滑動部24a(圓筒內面)滑動的構成。亦即,外徑部32a係可轉動地與滑動部24a結合。
另外,於後述的驅動切換動作,解除凸輪72滑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時,存在相對於軸線方向發生偏軸之虞。偏軸的發生使得須擔憂驅動連結、解除動作的時機等的驅動切換性能的不良化。為了抑制解除凸輪72的偏軸,降低解除凸輪72的外周面72i與軸承構材45的內周面45i的滑動阻抗、及解除凸輪72的受力 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的滑動阻抗即可。
根據以上,解除凸輪72,係與軸承構材45的內周面45i、和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兩者卡合。亦即,解除凸輪72,係相對於顯影單元9可滑動(可旋轉)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與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另一方面,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驅動側匣蓋構材24),解除凸輪72係呈現可滑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的構成。
於此,圖15(a)係示意性示出作用於顯影單元9的力的匣P的透視圖,圖15(b)係示出沿著軸線X方向視看匣P時的側面圖的一部分。
於顯影單元9,係作用來自加壓彈簧95的反作用力Q1、隔著顯影輥6從感光鼓4所承受的反作用力Q2、及自重Q3等。除此之外,驅動連結動作時,解除凸輪72係與清潔容器26卡合而承受反作用力Q4(細節後述)。此等反作用力Q1、Q2、Q4、及自重Q3的合力Q0,係變成作用於將顯影單元9可轉動地支撐的驅動側、及非驅動側匣蓋構材24、25的支撐孔部24a、25a、及軸承構材45。
亦即,沿著軸線方向視看匣P時的情況(圖15(b))下,於合力Q0的方向,係需要與顯影蓋構材32接觸的驅動側匣蓋構材24的滑動部24a。亦即,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4的滑動部24a,係具有承受合力Q0的合 力承受部24a1(圖14參照)。另一方面,合力Q0的方向以外方面,係未必需要顯影蓋構材32的圓筒部32b、驅動側匣蓋構材24的滑動部24a等。於本實施例,係考量上述,在與顯影蓋構材32的驅動側匣蓋構材24滑動的圓筒部32b的一部分,且在非合力Q0的方向的方向(本實施例係與合力Q0相反側)設置開口32c。此外,於該開口32c,配置與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卡合的解除凸輪72。
於圖16(a)、(b)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圓筒部38p(圓筒內面)與軸承45的第一軸承部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圓筒部38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32的內徑部32q彼此卡合。亦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透過軸承構材45與顯影蓋構材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圓筒部37p(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32的孔部32p彼此卡合。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顯影蓋構材32而滑動(可旋轉)。
再者,軸承構材45的第一軸承部45p(圓筒外面)、顯影蓋構材32的內徑部32q、及孔部32p,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上 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此外,如前所述,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圓筒部37m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孔部38m卡合(圖9參照)。藉此,結果上,變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亦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16(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彼此卡合的狀態。
此外,在示於圖16(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有關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17(a)、圖17(b)。此外,於圖17(c), 係示出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17(a)、(b)、(c),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17(a),係分別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對、及解除凸輪72與軸承構材45對個別示出。於圖17(a),軸承構材45係僅顯示包含抵接部45r的一部分,此外清潔容器26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26d的一部分。此外,此時,呈現如下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係彼此具有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傳達。此外,如前所述,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圖59參照)。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驅動力,係被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而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此外,將此時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位置特稱為傳達位置(連結位置、卡合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72的位置特稱為維持位置(賦勢位置)。解除凸輪72在維持位置時,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對抗於彈簧70的彈性力而朝向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賦勢。據此解除凸輪72係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保持於傳達位置。
亦即解除凸輪72係作用為供於對下游側驅動 傳達構材38賦勢而維持於傳達位置用的維持構材(賦勢構材)。
〔狀態2〕
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b),主體分離構材80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如前述,顯影單元9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其結果,顯影輥6係從感光鼓4分離距離ε1。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內的軸承構材45,係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連動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另一方面,解除凸輪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13,受力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卡合。為此即使顯影單元9轉動,解除凸輪72仍不會轉動。
於此,解除凸輪72與軸承構材45,係成為與顯影單元9的移動(轉動)連動而移動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凸輪機構。軸承構材45相對於解除凸輪72而相對旋轉時,解除凸輪72係沿者X軸而移動。解除凸輪72沿著X軸而移動,使得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亦與解除凸輪72一起沿著X軸而移動。
顯影單元9旋轉於箭頭k1方向(圖7(b)參照)時,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相對於解除凸輪72的抵接部72a而相對移動。此時解除凸輪72係被隔著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透過彈簧70而按壓。為此,抵接部 72a利用彈簧70的力相對於抵接部45r而滑動。解除凸輪72本身亦利用彈簧70的力相對於軸承構材45而往X軸的N方向滑動。亦即解除凸輪72係朝從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分離的方向退避。
解除凸輪72退避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一面透過彈簧70的力而將解除凸輪72往N方向按壓,一面移動於N方向。
顯影單元9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的狀態(圖7(b)參照)下,係如示於圖18(a)、(b)、(c),解除凸輪72的抵接部72a相對於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往箭頭N方向移動p1。此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亦往箭頭N方向移動p1。此移動量p1係比q小,故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18(a))。亦即可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仍位於傳達位置。
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及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受力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受力部72b被相對於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 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受力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之間隙消失,受力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如示於圖7(c)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19(a)、圖19(b)。軸承構材45與顯影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轉動。此時,解除凸輪72,係其受力部72b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圖13參照)。此外,解除凸輪72的抵接部72a係相對於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滑動。作為此結果,解除凸輪72及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由於彈簧70的按壓力而往箭頭N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19及圖16(b)參照)。
此時,移動量p2比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的卡合量q大,故爪37a及爪38a的卡合被解除。隨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係被從裝置主體2輸入驅動力故持續旋轉,在另一方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停止。結果上,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此外,將此時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位置特稱為遮斷位置(解除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72的位置特稱為容許位置。解除凸輪72係從維持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使得容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透過彈簧70的力而移動至遮斷位置。
另外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位於遮斷位置時,若驅動傳達被遮斷,則亦可採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旋轉時爪37a與爪38a斷續地接觸的構成。此狀態下亦可視為上游側及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連結被解除。其中要抑制爪37a、爪38a等的磨耗或驅動傳達被解除的狀態下產生擾音,則優選上在驅動連結被解除的時間點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a的爪37a不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總結時,處理匣係具有可旋轉且可進行沿著軸線方向的移動的驅動傳達構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可在此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上游側傳達構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驅動連結的傳達位置(圖16(a))、和消解驅動連結的遮斷位置(圖16(b))之間移動。
隨著顯影輥6從與感光鼓4接近的狀態而分離(亦即隨著顯影輥從接近位置朝分離位置移動),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傳達位置朝遮斷位置移動。
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輥6的驅動。
此情況下,為利用配置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之間的彈簧70的彈性力而移動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構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可利用彈性力從傳達位置朝遮斷位置穩定移動,故可確實依顯影輥6的分離而切斷驅動傳達。
顯影輥6的未使用時,顯影輥6從感光鼓4分離而停止顯影輥6的驅動,使得可減低施加於顯影輥6、承載於顯影輥6的色料等的負載。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隨著顯影輥6從與感光鼓4分離的狀態而接近(亦即隨著顯影輥6從分離位置朝接近位置移動),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遮斷位置(圖16(b))朝傳達位置(圖16(a))移動。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成如示於圖19(a)、(b)、(c)。亦即,成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 材37的爪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18(a)、(b)、(c)的狀態)。
在此狀態下,係解除凸輪72的受力部72d與清潔容器26的接合部26d卡合而不轉動。為此軸承構材45相對於解除凸輪72而相對移動。此結果,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係一面相對於解除凸輪72的抵接部72a滑動,一面將抵接部72a賦勢。解除凸輪72,係由於從抵接部45r所受的力而朝箭頭M方向滑動。
此外,與往解除凸輪72的箭頭M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72的賦勢部(力賦予部)的按壓面72c,將作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被賦勢部(受力部)的被按壓面38c按壓(賦勢)。藉此,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對抗彈簧70的按壓力而往箭頭M方向移動,使得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爪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爪38a彼此卡合。
軸承構材45的抵接部45r,係作用為凸輪部,該凸輪部係將供於顯影單元9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旋轉移動用的力,轉換為供於將解除凸輪72、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等賦勢於箭頭M方向用的力。抵接部45r與 抵接部72a接觸而產生的力,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往傳達位置移動。
此外解除凸輪72,係作用為移動構材(賦勢構材),該移動構材係反抗彈簧70的力而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賦勢,予以移動至驅動傳達位置。藉此,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接近及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係解除凸輪72的受力部72b雖採取與清潔容器26的限制部26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受力部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4卡合的構成。驅動側匣蓋構材24亦如同清潔容器26為構成感光鼓單元8的構材。
<實施例2>
接著,說明有關依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下的匣。另外,有關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在第1實施例中在傳達位置與遮斷位置之間沿著軸線方向而移動(平移運動)的驅動傳達構材,係下游側傳達構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中係上游側的驅動傳達構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在傳達位置(圖23(a))與遮斷位置(圖23(b))之間移動。據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切換相對於下游側傳達構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驅動連結狀態與驅動連結的消解狀態。以下,詳細進行說明。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20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首先,說明概略。
軸承構材245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2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224而設置以下。亦即作為第二耦合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下游側傳達構材)238、作為賦勢構材的屬彈性構材的彈簧70、作為第一耦合構材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上游側傳達構材)237、解除凸輪272、顯影蓋構材232。此等構材,係設於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相同直線上。於本實施形 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245、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彈簧70、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解除凸輪272、顯影蓋構材232、驅動側匣蓋構材224而構成。此外解除凸輪272,係解除機構的一部分,為耦合解除構材,亦為作用構材。
於圖21,示出解除凸輪272與顯影蓋構材232的關係。解除凸輪272,係具有實質上環狀的環狀部272j。此環狀部272j,係具有作為第二被導引部的外周面272i,顯影蓋構材232係具有作為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內周面232i。此內周面232i係被構成為與外周面272i卡合。此外,解除凸輪272的外周面272i及顯影蓋構材232的內周面232i係皆被相對於轉動中心X配置於相同直線上(同軸)。亦即,解除凸輪272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顯影蓋構材232及顯影單元9滑動於軸線方向,且亦可旋轉於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
此外,作為耦合解除構材的解除凸輪272的環狀部272j,係具有作為受力部的抵接部(斜面)272a。此外,顯影蓋構材232,係具有抵接部(斜面)232r。於此,解除凸輪272的抵接部272a與顯影蓋構材232的抵接部232r被構成為可接觸。
圖22,係示出驅動連結部及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構成。解除凸輪272,係具有從前述環部272j突出的突出部272m。此突出部,係具有作為第二被導引部的 受力部272b。此受力部272b,係與作為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限制部224d卡合,從而從驅動側匣蓋構材224受力。此受力部272b,係呈現如下的構成:從設於顯影蓋構材232的圓筒部232b的一部分的開口232c突出,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限制部224d卡合。此限制部224d與受力部272b卡合,使得解除凸輪272係呈現如下的構成:相對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24,可滑動(平移運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此外,如同第一實施形態,顯影蓋構材232的圓筒部232b的外徑部232a,係呈現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滑動部224a(圓筒內面)滑動的構成。亦即,外徑部232a係可轉動地與滑動部224a結合。
根據以上,解除凸輪272,係與屬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顯影蓋構材232的內周面232i、和屬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限制部224d兩者卡合。亦即,解除凸輪272,係相對於顯影單元9可滑動(可旋轉)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與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另一方面,呈現解除凸輪272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及固定於感光鼓單元8的驅動側匣蓋構材224係可滑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的構成。
於圖23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與軸承245的第一軸承部2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下游側驅動 傳達構材238的圓筒部238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232的內徑部232q彼此卡合。亦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係透過軸承構材245與顯影蓋構材2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圓筒部237p(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232的孔部232p彼此卡合。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顯影蓋構材232而滑動(可旋轉)。
再者,軸承構材245的第一軸承部245p(圓筒外面)、顯影蓋構材232的內徑部232q、及孔部232p,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此外,如前所述,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圓筒部237m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孔部238m卡合。藉此,結果上,變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亦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23(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彼此卡合的狀態。此外,在示於圖23(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有關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24(a)、(b)。此外,於圖24(c),係示出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24,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24(a),係分別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對、及解除凸輪272與顯影蓋構材232對個別示出。此外,顯影蓋構材232係僅顯示包含抵接部232r的一部分,此外驅動側匣蓋構材224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224d的一部分。
此外,此時,呈現如下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係彼此具有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傳達。此外,如前所述,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 材237的驅動力,係被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而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此外將此時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位置特稱為傳達位置(驅動傳達位置、卡合位置)。另外此時,解除凸輪272係在維持位置,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對抗彈簧270的力而賦勢。亦即解除凸輪272係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保持於傳達位置。
〔狀態2〕
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b),主體分離構材80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如前述,顯影單元9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其結果,顯影輥6係從感光鼓4分離距離ε1。併入於顯影單元9內的顯影蓋構材232,係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連動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另一方面,解除凸輪2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22,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卡合。為此解除凸輪272係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的轉動受到限制。此外,解除凸輪272係被透過彈簧270而按壓。為此,顯影單元9轉動時,解除凸輪272係如同實施例1的解除凸輪72,不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轉動而往X軸的 M方向滑動(平移運動)。如示於圖25(a)、圖25(b),成為解除凸輪272的抵接部272a將顯影蓋構材232的抵接部232r往箭頭M方向移動p1的狀態。此時,p1係成為比q小的移動量,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25(a))。亦即可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尚在傳達位置。
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及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受力部272b被相對於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之間隙消失,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c)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26(a)、圖26(b)。與顯影 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顯影蓋構材232轉動。此時,解除凸輪272的抵接部272a係相對於顯影蓋構材232的抵接部232r滑動。此外,如前所述,解除凸輪272,係其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圖22參照)。為此,結果上,解除凸輪272及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透過彈簧70的按壓力往箭頭M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26及圖26(b)參照)。
此時,移動量p2比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的卡合量q大,故爪237a及爪238a的卡合被解除。隨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係被從裝置主體2輸入驅動力故持續旋轉,在另一方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係停止。結果上,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此外,將此時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位置特稱為遮斷位置(驅動遮斷位置、卡合解除位置、驅動連結消解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272的位置特稱為容許位置。解除凸輪272係從維持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使得容許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透過彈簧270的力而移動至遮斷位置。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輥6的驅動。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如示於圖26,成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25的狀態)。此狀態下解除凸輪272的受力部272d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接合部224d卡合,解除凸輪僅滑動於箭頭N方向。此外,與往解除凸輪272的箭頭N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272的賦勢部的按壓面272c,將作為上游驅動傳達構材237的被賦勢部的被按壓面237c按壓(賦勢)。藉此,上游驅動 傳達構材237對抗彈簧270的按壓力而往箭頭N方向移動,使得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爪237a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爪238a彼此卡合。藉此,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雖採取解除凸輪272的受力部272b與驅動側匣蓋構材224的限制部224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與清潔容器226卡合的構成。
<實施例3>
接著,說明有關依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下的匣。另外,有關與前述的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在本實施例,係設於匣的驅動傳達構材(驅動輸 入構材90)從傳達位置(圖28(a))移動至遮斷位置(圖28(b))。據此驅動輸入構材90消解與設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感光鼓驅動輸出構材61)的驅動連結。以下,進行說明。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27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此外,如細節將於後述,設於顯影單元9的驅動側端部的驅動輸入構材90,係與示於圖3的作為裝置主體2的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62Y、62M、62C、62K)卡合。呈現如下的構成:透過此卡合,使得被傳達來自設於裝置主體2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
首先,說明概略。
圖27,係從驅動側視看處理匣P時的透視圖,示出卸除驅動側匣蓋構材324及顯影蓋構材332的狀態。在驅動側匣蓋構材324係設置開口324d。並且,呈現設於感光鼓4的端部的耦合構材4a從開口324d曝露的構成。如前所述,耦合構材4a,係呈現如下的構成:與示於圖3(b)的裝置主體2的感光鼓驅動輸出構材61(61Y、61M、61C、61K)卡合,接受裝置主體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
此外,於顯影單元9的端部,係可旋轉地設 置驅動輸入構材90。此外,驅動輸入構材90的齒輪部90g,係亦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藉此,呈現如下的構成:被驅動輸入構材90傳達的驅動,係經由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
軸承構材345與驅動側匣蓋構材3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3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324而設置以下。亦即:為解除機構的一部分、為耦合解除構材、作為作用構材的解除凸輪372、驅動輸入構材90、作為賦勢構材的屬彈性構材的彈簧70、顯影蓋構材332。此等構材,係被設置於與驅動輸入構材90相同直線上。於本實施形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345、解除凸輪372、驅動輸入構材90、彈簧70、顯影蓋構材332、驅動側匣蓋構材324而構成。
有關解除凸輪372與軸承構材345的關係、及解除凸輪372與設於清潔容器326的限制部326d的構成係如同實施例1,故此處係從略。
於圖28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驅動輸入構材90的圓筒部90p(圓筒內面)與軸承構材345的第一軸承部3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驅動輸入構材90的圓筒部90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332的內徑部332q彼此卡合。亦即,驅動輸入構材90,係透過軸承構材345與顯影蓋構材3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再者,軸承構材345的第一軸承部345p(圓筒外面)、顯影蓋構材332的內徑部332q、及孔部332p,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驅動輸入構材90,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28(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驅動輸入構材90與作為裝置主體2的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卡合的狀態。此外,在示於圖28(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有關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3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29(a)。此外,於圖29(b),係示出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29,係為了說明,未 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29(a),係分別將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對、及解除凸輪372與軸承構材345對個別示出。於圖29(b)中,軸承構材345係僅顯示包含抵接部345r的一部分,此外清潔容器326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326d的一部分。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係呈現如下的構成:具有彼此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輸入。此外,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材90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驅動輸入構材90的驅動力,係被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此外將此時之驅動輸入構材90的位置特稱為傳達位置(驅動傳達位置、卡合位置)。另外此時,解除凸輪372係在維持位置,將驅動輸入構材90對抗彈簧70的力而賦勢。亦即解除凸輪372係將驅動輸入構材90保持於傳達位置。
〔狀態2〕
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b)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如前述,顯影單元9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其結果,顯影輥6係從感光鼓4分離距離 ε1。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內的軸承構材345,係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連動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另一方面,解除凸輪3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13,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卡合。此外,被透過彈簧70而按壓。為此,顯影單元9轉動時,如同實施例1的解除凸輪72,解除凸輪372係不轉動而往X軸的N方向滑動。如示於圖30(a)、圖30(b),成為解除凸輪372的抵接部372a將軸承構材345的抵接部345r往箭頭N方向移動p1的狀態。此時,p1係成為比q小的移動量,驅動輸入構材90的爪90a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30(a))。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驅動輸入構材90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受力部372b被相對於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之間隙消失,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 達狀態如示於圖7(c)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31(a)、圖31(b)。與顯影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軸承構材345轉動。此時,解除凸輪372的抵接部372a係相對於軸承構材345的抵接部345r滑動。此外,如前所述,解除凸輪372,係其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圖13參照)。為此,結果上,解除凸輪372及驅動輸入構材90係由於彈簧70的按壓力而往箭頭N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31及圖28(b)參照)。
此時,移動量p2比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量q大,故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被解除。隨此,驅動輸入構材90係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解除而停止。作為此結果,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此外,將此時之驅動輸入構材90的位置特稱為遮斷位置(驅動遮斷位置、卡合解除位置、驅動連結消解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372的位置特稱為容許位置。解除凸輪372係從維持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使得容許驅動輸入構材90透過彈簧70的力而移動至遮斷位置。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輥6的驅動。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如示於圖31,成為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30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係解除凸輪372的受力部372d與清潔容器326的接合部326d卡合,解除凸輪372僅滑動於箭頭M方向。此外,與往解除凸輪372的箭頭M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372的賦勢部的按壓面372c,將作為驅動輸入構材90的被賦勢部的被按壓面90c按壓(賦勢)。藉此,驅動輸入 構材90對抗彈簧70的按壓力而往箭頭M方向移動,使得驅動輸入構材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卡合。藉此,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係雖採取解除凸輪372的受力部372b與清潔容器326的限制部326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與驅動側匣蓋構材324卡合的構成。
<實施例4>
接著,說明有關依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下的匣。另外,有關與前述的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係驅動傳達構材(下游側驅動傳達 構材438)、解除構材(解除凸輪472)移動時不利用如在實施例1所示的彈簧70的彈性構材。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32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首先,說明概略。
軸承構材445與驅動側匣蓋構材4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4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424設置以下。亦即,解除凸輪472、設置於解除凸輪472的內側的作為第二耦合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顯影蓋構材432、作為第一耦合構材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此等構材,係設於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相同直線上。於本實施形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445、解除凸輪472、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顯影蓋構材432、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驅動側匣蓋構材424而構成。此外解除凸輪472,係解除機構的一部分,為耦合解除構材,為作用構材。
於圖33,示出解除凸輪472與軸承構材445的關係。本實施例中解除凸輪472與軸承構材445,亦係依顯影單元9的旋轉動作,而使解除凸輪472移動的凸輪機構。
解除凸輪472,係具有實質上環狀的環狀部472j。此環狀部472j係具有作為第二被導引部的桿部 472i,軸承構材445係具有作為第二導引部的導引溝445i。此導引溝445i係被構成為可相對於桿部472i而滑動。此外,解除凸輪472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軸承構材445及顯影單元9滑動於軸線方向,且亦可旋轉於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
圖34,係示出解除凸輪472及設於清潔容器426的限制部426d的構成。於本實施例中設於清潔容器426的限制部426d雖設置於清潔容器內側,惟依清潔容器426的形狀而設置於清潔容器426的任一處皆無妨。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與作為清潔容器426的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的限制部426d卡合,從而從清潔容器426受力。此桿部472i,係呈現如下的構成:從顯影蓋構材432突出,與清潔容器426的限制部426d卡合。此限制部426d與桿部472i卡合,使得呈現解除凸輪472係可相對於驅動側匣蓋構材424滑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的構成。此外,顯影蓋構材432的圓筒部432b的外徑部432a,係呈現與驅動側匣蓋構材424的滑動部424a(圓筒內面)滑動的構成。亦即,外徑部432a係可轉動地與滑動部424a結合。
根據以上,解除凸輪472,係與軸承構材445的導引溝445i(凸輪溝)、和清潔容器426的限制部426d兩者卡合。亦即,解除凸輪472,係相對於顯影單元9可滑動(可旋轉)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與 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此外相對於感光鼓單元8、及固定於感光鼓單元8的驅動側匣蓋構材424,解除凸輪472係呈現可滑動(可旋轉)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的構成。
於圖35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圓筒部438p(圓筒內面)與軸承445的第一軸承部4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圓筒部的面438c與解除凸輪472的面472c,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圓筒部的面438d與解除凸輪472的面472d分別卡合。藉此,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透過解除凸輪472往軸線X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此外,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圓筒部438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432的內徑部432q彼此卡合。亦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透過軸承構材445與顯影蓋構材4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的圓筒部437p(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432的孔部432q彼此卡合。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的主體側圓筒部437q與驅動側匣蓋構材424的耦合孔424e彼此卡合。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係被支撐為可相對於顯影蓋構材432及驅動側匣蓋構材424而滑動(可旋轉)。
再者,軸承構材445的第一軸承部445p(圓 筒外面)、顯影蓋構材432的內徑部432q、及耦合孔424e,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35(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彼此卡合的狀態。此外,在示於圖35(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36(a)。此外,於圖36(b),係示出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36,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36(a),係分別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對、及解 除凸輪472與軸承構材445對個別示出。於圖36(b)中,軸承構材445係僅顯示包含導引溝445i的一部分,此外清潔容器426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426d的一部分。此時,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係成為被夾在軸承構材445的導引溝445i之中最靠驅動側匣蓋構材424的位置的狀態。此外,此時,呈現如下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彼此具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傳達。此外,如前所述,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圖59參照)。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的驅動力,係被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而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此外,將此時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位置特稱為傳達位置(驅動傳達位置、卡合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472的位置特稱為第1維持位置(卡合維持位置、驅動連結維持位置)。解除凸輪472在第1維持位置時,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透過賦勢部(按壓面472c)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保持於傳達位置。
〔狀態2〕
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 狀態如示於圖7(b)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如前述,顯影單元9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其結果,顯影輥6係從感光鼓4分離距離ε1。被併入顯影單元9內的解除凸輪472、軸承構材445等,係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連動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另一方面,解除凸輪4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34,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卡合。此外,由於軸承構材445的導引溝445i使得顯影單元9轉動時,解除凸輪472係不相對於感光鼓單元而轉動。桿部472i在導引溝445i之間滑動,使得解除凸輪472係往X軸的N方向滑動。
更詳言之,桿部472i在導引溝445i滑動時,與導引溝445i的面445b接觸,使得桿部472i係往X軸的N方向滑動。面445b,係對解除凸輪472施加朝向N方向之力的力賦予部。另一方面,與面455b接觸的桿部472i的接觸部,係從受力部受力的受力部。
面445b,係相對於顯影單元9的移動方向(旋轉方向)而傾斜的傾斜面(傾斜部)。面445b,係亦為如下的凸輪面(凸輪部):將使顯影單元9相對於感光鼓單元而移動之力,轉換為將解除凸輪472、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等賦勢於X軸方向之力。亦即溝445i配合顯影單元的旋轉相對於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而相對移動時,桿部472i與面445b接觸而受力。由於此力使 得解除凸輪472、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等沿著X軸而移動。
如示於圖37(a)、圖37(b),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成為將軸承構材445的導引部445i往箭頭N方向移動p1的狀態。
此時,解除凸輪472的按壓面(賦勢部,力賦予部)472d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朝N方向賦勢,予以移動距離p1移動。p1係成為比q小的移動量,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37(a))。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及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桿部472i被相對於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之間隙消失,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c)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38(a)、圖38(b)。與顯影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軸承構材445轉動。此時,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係相對於軸承構材445的導引溝部445i滑動。此外,如前所述,解除凸輪472,係該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圖34參照)。此外桿子472i在溝445i滑動時,從溝445i的面445b往箭頭N方向受力。
為此,結果上,解除凸輪472及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僅往箭頭N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38及圖38(b)參照)。亦即解除凸輪472的按壓面472d(圖35(b))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移動移動量p2。
此時,移動量p2比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卡合量q大,故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卡合被解除。隨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係被從裝置主體2輸入驅動力故持續旋轉,在另一方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係停止。結果上,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此外,將此時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位置特稱為遮斷位置(驅動遮斷位置、卡合解除位置、驅 動連結消解位置)。此外,將此時的解除凸輪472的位置特稱為第2維持位置(容許位置)。解除凸輪472係從第1維持位置移動至第2維持位置,使得透過賦勢部(按壓面472d)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從傳達位置往遮斷位置移動。並且按壓面472d係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保持於遮斷位置。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顯影單元9轉動時,面455b與桿部472i卡合(接觸),使得產生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往遮斷位置移動之力。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輥6的驅動。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如示於圖38,成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37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係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與清潔容器426的接合部426d卡合,解除凸輪472沿著軸承構材445的導引溝445i僅滑動於箭頭M方向。亦即解除凸輪472的桿子472i在溝445i滑動的過程中,桿子472i從溝445i的面445a受到箭頭M方向的力。由於此力使得解除凸輪472移動於箭頭M方向。面445a係供於對解除凸輪472施力用的力賦予部,與面455a接觸的桿子472i的接觸部係從力賦予部受力的受力部。
面455a,係將使顯影單元9相對於感光鼓單元而移動之力轉換為將解除凸輪472、下游側傳達構材438等賦勢之力的凸輪部(凸輪面)。此外,面445a係亦為從顯影單元的旋轉方向傾斜的傾斜面(傾斜部)。
面445a,係與面445b隔著間隔而對向。亦即由面445a與面445b而形成凸輪溝(導引溝445i)。
解除凸輪472的一部分(亦即桿子472i)隨著顯影單元9的旋轉在面445a與面445b之間的空間移動。
此外,與往解除凸輪472的箭頭M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472的賦勢部的按壓面472c,將作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被賦勢部的被按壓面 438c按壓(賦勢)。按壓面472c係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賦勢的第二賦勢部。透過按壓面472c的賦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往箭頭M方向移動,使得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彼此卡合。
亦即顯影單元9旋轉時,由於面455a與桿部472i的卡合(接觸),使得產生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往傳達位置移動之力。
經過上述的程序,使得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總結以上時,依顯影單元相對於感光體單元而移動(旋轉),移動構材(解除凸輪472)及導引溝445i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移動,切換驅動傳達的狀態。解除凸輪472及導引溝445i,係如下的凸輪機構:將顯影單元9的旋轉動作,轉換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 的移動動作。
詳言之,由於導引溝445i的面(凸輪)455b與桿部472i的接觸而產生之力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移動至遮斷位置而切斷驅動的傳達。另一方面,由於面455a與桿部472i的接觸而產生之力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移動至傳達位置,而確保驅動的傳達。
實際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移動者係解除凸輪472。在解除凸輪的按壓面472c與按壓面472d之間配置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的至少一部分。藉此,解除凸輪472移動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8被從解除凸輪472賦勢而移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解除凸輪472的桿部472i,係雖採取與清潔容器426的限制部426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與驅動側匣蓋構材424卡合的構成。
<實施例5>
接著,說明有關依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下的匣。另外,有關與前述的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在第4實施例係解除凸輪472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移動從而使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的結合解除。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係解除凸輪572使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移動,從而使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的結合解除。以下,主 要特別說明與第4實施例的差異,有關與實施例4同樣的構成係有時省略說明。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39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首先,說明概略。
軸承構材545與驅動側匣蓋構材5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5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524設置以下。亦即作為第二耦合構材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顯影蓋構材532、解除凸輪572、設置於解除凸輪472的內側並作為第一耦合構材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437。此等構材,係設於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相同直線上。於本實施形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545、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顯影蓋構材532、解除凸輪572、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驅動側匣蓋構材524而構成。解除凸輪572,係解除機構的一部分,為耦合解除構材,為作用構材。
於圖40,示出解除凸輪572與軸承構材545的關係。另外,為了說明而未圖示在解除凸輪572與軸承構材545之間的構件。在本實施例,係不同於實施例4,被分為作為軸承構材545的第二導引部的導引溝545i分離時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532。此導引溝545i係桿部572i被構成為可滑動。此外,解除凸輪572係被支撐為可相對 於軸承構材545及顯影單元9滑動於軸線方向,且亦可旋轉於以軸線X為中心的旋轉方向。
另外,在本實施例雖在軸承構材545設置導引溝,惟設置顯影蓋構材532、驅動側匣蓋構材524等亦無妨。
有關解除凸輪572與清潔容器526的限制部係與實施例4同樣的構成故從略。
於圖41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的圓筒部538p(圓筒內面)與軸承545的第一軸承部4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的圓筒部538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532的內徑部532q彼此卡合。亦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透過軸承構材545與顯影蓋構材5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圓筒部537p(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532的孔部532q彼此卡合。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圓筒部的面537c與解除凸輪572的面572c,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圓筒部的面537d與解除凸輪572的面572d分別卡合。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係透過解除凸輪572往軸線X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此外,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主體側圓筒部537q與驅動側匣蓋構材524的耦合孔524e彼此卡合。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係被 支撐為可相對於顯影蓋構材532及驅動側匣蓋構材524而滑動(可旋轉)。
再者,軸承構材545的第一軸承部545p(圓筒外面)、顯影蓋構材532的內徑部532q、解除凸輪572、及耦合孔524e,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41(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彼此卡合的狀態。此外,在示於圖41(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2(a)。此外,於圖42(b),係示出驅動 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42,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42(a),係分別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對、及將解除凸輪572與軸承構材545對個別示出。於圖42(b)中,軸承構材545係僅顯示包含導引溝545i的一部分,此外清潔容器526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526d的一部分。此時,解除凸輪572的桿部572i,係成為軸承構材545的導引溝545i之中被夾在從驅動側匣蓋構材524最分離的位置的狀態。此外,此時,呈現如下的構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彼此具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傳達。此外,如前所述,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圖59參照)。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驅動力,係被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而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狀態2〕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b)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3(a)、圖43(b)。此時,如前述,顯影單元9以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其結果,顯影輥6係從感光鼓4分離距 離ε1。被併入顯影單元9內的解除凸輪572、軸承構材545等,係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連動而朝箭頭K方向轉動角度θ1。另一方面,解除凸輪5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43(b),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卡合。此外,由於軸承構材545的導引溝545i使得顯影單元9轉動時,解除凸輪572係未轉動而桿部572i在導引溝545i之間滑動,使得往X軸的M方向滑動。此時,如示於圖43(a)、圖43(b),解除凸輪572的桿部572i成為將軸承構材545的導引部545i往箭頭M方向移動p1的狀態。此時,p1係成為比q小的移動量,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43(a))。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及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桿部572i被相對於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之間隙消失,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c)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4(a)、圖44(b)。與顯影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軸承構材545轉動。此時,解除凸輪572的桿部572i係相對於軸承構材545的導引溝部545i滑動,從溝部544i受力。此外,如前述,解除凸輪572,係該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為此,結果上,解除凸輪572及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僅往箭頭M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44及圖44(b)參照)。
此時,移動量p2比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的卡合量q大,故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的卡合被解除。隨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係被從裝置主體2輸入驅動力故持續旋轉,在另一方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係停止。結果上,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 輥6的驅動。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如示於圖44,成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43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係解除凸輪572的桿部572i與清潔容器526的接合部526d卡合,解除凸輪572沿著軸承構材545的導引溝545i僅滑動於箭頭N方向。此外,與往解除凸輪572的箭頭N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572的賦勢部的按壓面572c,將作為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的被賦勢部的被按壓面537c按壓(賦勢)。藉此,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往箭頭N方向移動,使得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538彼此卡合。藉此,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 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解除凸輪572的桿部572i,係雖採取與清潔容器526的限制部526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與驅動側匣蓋構材524卡合的構成。
<實施例6>
接著,說明有關依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下的匣。另外,有關與前述的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在第4實施例係解除凸輪472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移動從而切換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驅動連結狀態。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係解除凸輪使匣側的驅動傳達構材(驅動輸入構材690)移動從而切換與主體側的驅動傳達構材(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驅動連結狀態。以下,主要特別說明與第4實施例的差異, 有關與實施例4同樣的構成係有時省略說明。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
利用圖45而說明有關驅動連結部的構成。首先,說明概略。
軸承構材645驅動側匣蓋構材624之間,係從軸承構材645朝向驅動側匣蓋構材624而設置以下。亦即:為解除機構的一部分、為耦合解除構材、作為作用構材的解除凸輪672、設置於解除凸輪672的內側的驅動輸入構材690、顯影蓋構材632。此等構材,係被設置於與驅動輸入構材690相同直線上。於本實施形態,驅動連結部,係以軸承構材645、解除凸輪672、驅動輸入構材690、顯影蓋構材632、驅動側匣蓋構材624而構成。
有關解除凸輪672與軸承構材645的關係、及解除凸輪672與設於清潔容器626的限制部626d的構成係如同實施例4,故此處係從略。
於圖46示出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
驅動輸入構材690的圓筒部690p(圓筒內面)與軸承645的第一軸承部645p(圓筒外面)彼此卡合。此外,驅動輸入構材690的圓筒部的面690c與解除凸輪672的面672c,驅動輸入構材690的圓筒部的面690d與解除凸輪672的面672d分別卡合。藉此,驅動輸入構材690,係透過解除凸輪672往軸線X方向的移動受 到限制。此外,驅動輸入構材690的圓筒部690q(圓筒外面)與顯影蓋構材632的內徑部632q彼此卡合。亦即,驅動輸入構材690,係透過軸承構材645與顯影蓋構材632,而可旋轉地支撐其兩端。
再者,軸承構材645的第一軸承部645p(圓筒外面)、顯影蓋構材632的內徑部632q,係被配置於與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相同直線上。亦即,驅動輸入構材690,係被支撐為能以顯影單元9的轉動中心X為中心而旋轉。
在示於圖46(a)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驅動輸入構材690與作為裝置主體2的主體側驅動傳達構材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卡合的狀態。此外,在示於圖46(b)的驅動連結部的剖面圖,係示出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分離的狀態。
〔驅動解除動作〕
以下,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接觸的狀態往分離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
〔狀態1〕
如示於圖7(a),主體分離構材80與軸承構材45的受力部45a,係具有間隙d而分離。此時,感光 鼓4與顯影輥6係成為彼此接觸的狀態。將此狀態稱為主體分離構材80的狀態1。示意性將此時的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7(a)。此外,於圖47(b),係示出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的透視圖。另外,圖47,係為了說明,未圖示一部分的構件。此外,於圖47(a),係分別將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對、及將解除凸輪672與軸承構材645對個別示出。於圖47(b)中,軸承構材645係僅顯示包含導引溝645i的一部分,此外清潔容器626係僅顯示包含限制部626d的一部分。此時,解除凸輪672的桿部672i,係成為被夾在軸承構材645的導引溝645i之中最靠驅動側匣蓋構材624的位置的狀態。此外,此時,呈現如下的構成: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係具有彼此卡合量q而卡合,可進行驅動輸入。此外,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材690係與顯影輥齒輪69卡合(圖59參照)。為此,從裝置主體2輸入至驅動輸入構材690的驅動力,係被傳達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顯影輥6被驅動。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接觸位置,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
〔狀態2〕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接觸、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b)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1時的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8(a)、圖48(b)。解除凸輪672,係雖被併入於顯影單元9,惟如示於圖48,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卡合。此外,由於軸承構材645的導引溝645i使得顯影單元9轉動時,解除凸輪672係未轉動而桿部672i在導引溝645i之間滑動,使得往X軸的N方向滑動。如示於圖48(a)、圖48(b),解除凸輪672的桿部672i成為將軸承構材645的導引部645i往箭頭N方向移動p1的狀態。此時,p1係成為比q小的移動量,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係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圖48(a))。為此,從裝置主體2往驅動輸入構材690輸入的驅動力,係經由顯影輥齒輪69而往顯影輥6傳達。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另外,於前述的狀態1,係亦可未必為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抵接的構成。亦即,亦可狀態1下桿部672i被相對於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具有間隙而配置。此情況下,係變成從狀態1往狀態2的動作中,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之間隙消失,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抵接。
〔狀態3〕
將主體分離構材80從上述顯影分離、驅動傳達狀態如示於圖7(c)往圖中箭頭F1方向移動δ2時的 驅動連結部的構成示於圖49(a)、圖49(b)。與顯影單元9的角度θ2(>θ1)的轉動連動,而軸承構材645轉動。此時,解除凸輪672的桿部672i係相對於軸承構材645的導引溝部645i滑動,從導引溝部645i受力。此外,如前述,解除凸輪672,係該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卡合而被限制為僅可移動於軸線方向(箭頭M及N方向)(圖49參照)。為此,結果上,解除凸輪672及驅動輸入構材690係僅往箭頭N方向滑動移動量p2。(圖49(a)及圖49(b)參照)。
此時,移動量p2比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量q大,故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被解除。隨此,驅動輸入構材690係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解除而停止。作為此結果,顯影輥齒輪69、顯影輥6的旋轉停止。將各構件之上述狀態稱為分離位置,亦稱為顯影分離、驅動遮斷狀態。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K方向的轉動連動而將往顯影輥6的驅動遮斷的動作。透過採用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可一面旋轉一面分離,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遮斷往顯影輥6的驅動。
〔驅動連結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顯影輥6與感光鼓4彼此分離的狀態往接觸的狀態變化時的驅動連結部的動作。此動作,係從上述的顯影接觸狀態往顯影分離狀態的動作的相反。
顯影分離狀態(如示於圖7(c)般,顯影單元9轉動角度θ2的狀態)下,驅動連結部係如示於圖49,成為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
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時,顯影單元9成為轉動角度θ1的狀態(示於圖7(b)及圖48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係解除凸輪672的桿部672i與清潔容器626的接合部626d卡合,解除凸輪672沿著軸承構材645的導引溝645i僅滑動於箭頭M方向。此外,與往解除凸輪672的箭頭M方向的移動連動,作為解除凸輪672的賦勢部的按壓面672c,將作為驅動輸入構材690的被賦勢部的被按壓面690c按壓(賦勢)。藉此,驅動輸入構材690往箭頭M方向移動,使得驅動輸入構材690與裝置主體2的顯影驅動輸出構材62彼此卡合。藉此,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力被傳達至顯影輥6,顯影輥6被旋轉驅動。另外,此時,顯影輥6與感光鼓4係保持彼此分離的狀態。
再者從上述的狀態,逐漸使顯影單元9往示於圖7的箭頭H方向轉動,使得可使顯影輥6與感光鼓4 接觸。
以上,說明與往顯影單元9的箭頭H方向的轉動連動的往顯影輥6的驅動傳達的動作。透過上述構成,使得顯影輥6相對於感光鼓4,一面旋轉一面接觸,可依顯影輥6與感光鼓4的分離距離而往顯影輥6傳達驅動。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解除凸輪672的桿部672i,係雖採取與清潔容器626的限制部626d卡合的構成,惟未必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與驅動側匣蓋構材624卡合的構成。
<實施例7>
利用圖1、圖16等在前所述的實施例1的匣,係彈簧70的其中一端部與顯影蓋構材32接觸,彈簧70的另一端部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接觸。此情況下,驅動力被經由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而傳達至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相對於彈簧70旋轉。如此一來彈簧70的端部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之間產生摩擦。由於此摩擦,使得有可能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彈簧70相接的部分發生磨耗(被削)。
為此於實施例1的構成,係考量採取如下的應對:使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為抗磨耗的材質,或使下游側驅 動傳達構材38、彈簧70的材料等為容易減低摩擦力的材質。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係說明有關與此等係不同的應對策略。
在圖50、圖51所示的本實施例,係將實施例1的構成一部分變更下的構成例。另外圖51(a),係示出進行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耦合(結合)而可在兩者之間進行驅動傳達的狀態。圖51(b)係示出如下的狀態:兩者的耦合被消解,於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7的旋轉時,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未傳達驅動力(旋轉力)。
本實施例的匣,係具有在實施例1所說明的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其中在本實施例係與實施例1不同,在此等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之間夾著板構材(中介構材、緩和構材)80。板構材80,係介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之間的中介構材,亦為供於將施加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負載進行緩和用的緩和構材。
透過板構材80使得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係不直接接觸。為此,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旋轉時,可使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之間產生的摩擦消失。
另一方面,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可相對於板構材80旋轉的構成。亦即下游側傳達構材38從上游 側驅動傳達構材37承受驅動力時,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係相對於板構材80旋轉。此時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板構材80之間係產生摩擦。
其中比起於實施例1中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彈簧70承受的負載,於本實施例中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板構材80承受的負載一般而言較小。原因在於實施例1中比起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彈簧70接觸的面積,本實施例中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板構材80承受的面積較大。其結果,比起實施例1中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彈簧70承受的壓力,本實施例中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從板構材80承受的壓力較小。藉此,即使在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與板構材80之間產生摩擦,仍可減低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的磨耗。
此外亦可為了減低在板構材80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38之間產生的摩擦,而在兩者的接觸部塗上潤滑劑。
另外本實施例係使實施例1的構成變形者,惟亦可將在實施例2(圖23參照)、實施例3(圖28參照)等所說明的構成與本實施例同樣地變形。就如此的變化例利用圖52、圖53說明於下。
在示於圖23的實施例2的構成,係彈簧70的其中一端部與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接觸,另一端部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接觸。相對於此在圖52,係 如下的構成:實施例2之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彈簧70之間、及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與彈簧70之間分別夾著板構材180、181。另外圖52(a),係示出如下的狀態:進行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的耦合(結合)而可在兩者之間進行驅動傳達。圖52(b)係示出如下的狀態:兩者的耦合被消解,於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的旋轉時,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係未傳達驅動力(旋轉力)。板構材180及板構材181,係與前述的板構材80同樣之中介構材(緩和構材)。在圖52之構成,彈簧70不與傳達構材237、238直接接觸。
在示於圖52之構成方面,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將彼此的耦合消解下的狀態(圖52(b)參照),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旋轉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相對於板構材181旋轉。此時,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板構材181之間雖產生摩擦力,惟其係比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7與彈簧70直接接觸的情況下產生的摩擦力小。
另外,彈簧70與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之間亦配置板構材181。此情況下,即使彈簧70相對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旋轉,乘於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238與板構材181之間的摩擦力仍小。
在圖53,係在實施例3(圖28參照)中的驅 動輸入構材90與彈簧70之間夾著板構材280的構成。圖53(a)係示出如下的狀態:傳達構材(驅動輸入構材90)位於朝向匣的外部而進出的進出位置(傳達位置),與驅動輸出構材62耦合(結合)。圖53(b)係示出如下的狀態:驅動輸入構材90位於退避至匣的內部的退避位置(遮斷位置),消解與驅動輸出構材62的耦合。
如示於圖28,在實施例3中彈簧70的其中一端部係與顯影單元的顯影蓋構材332接觸,彈簧70的另一端部係與驅動輸入構材90接觸。相對於此在示於圖53的構成方面彈簧70係未與驅動輸入構材90接觸,而與板構材280接觸。
此板構材280係與板構材80實質上同樣的構成。驅動輸入構材90被從裝置主體輸入而承受驅動力而旋轉時驅動輸入構材90相對於板構材280旋轉。驅動輸入構材90從板構材280承受的負載係相較下小。
圖52、圖53的構成,亦如同圖50的構成,可抑制由於彈簧70而產生的傳達構材(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驅動輸入構材)的磨耗。此外,示於圖52、53的構成方面係可在板構材與驅動傳達構材之間賦予潤滑劑。此外在本實施例所示的各構成,係中介構材方面,雖採用薄的板狀的構材,惟只要可抑制傳達構材的磨耗,則無必要為如此的形狀。其中使中介構材為板狀時,可抑制中介構材的厚度,可抑制匣、裝戴其的 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等的大小。
[產業利用性]
依本發明時,提供可適切地進行對於顯影輥的驅動切換的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4‧‧‧感光鼓
4a‧‧‧耦合構材
24‧‧‧匣蓋構件
26‧‧‧清潔容器
26d‧‧‧限制部
29‧‧‧顯影框體
32‧‧‧顯影蓋構材
32a‧‧‧外徑部
32b‧‧‧圓筒部
37‧‧‧上游側驅動傳達構材
38‧‧‧下游側驅動傳達構材
45‧‧‧軸承構材
69‧‧‧顯影輥齒輪
70‧‧‧彈簧
72‧‧‧解除凸輪
X‧‧‧轉動中心
H、K、M‧‧‧箭頭
N‧‧‧方向

Claims (22)

  1. 一種處理匣,其為可對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裝置主體進行裝卸者,具有:感光體;顯影輥,其可在供於對前述感光體上的潛像進行顯影用的顯影位置、和比前述顯影位置從前述感光體分離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驅動傳達構材,其可移動至可朝向前述顯影輥傳達驅動力的傳達位置、和可就驅動力被傳達至前述顯影輥而進行遮斷的遮斷位置;和凸輪部,其予以產生響應於前述顯影輥從前述分離位置移動至前述顯影位置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遮斷位置移動至前述傳達位置的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處理匣具有:感光體單元,其具備前述感光體;和顯影單元,其具備前述顯影輥,且被構成為相對於前述感光體單元移動,從而使前述顯影輥移動至前述顯影位置與前述分離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凸輪部具有相對於一移動方向而傾斜的傾斜部,前述移動方向為相對於前述感光體單元的前述顯影單元的移動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 具有一移動構材,前述移動構材承受透過前述凸輪部下的力,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遮斷位置往前述傳達位置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具有從前述遮斷位置朝向前述傳達位置將前述驅動傳達構材賦勢的賦勢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具有供於與前述凸輪部卡合用的接合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的接合部為桿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凸輪部為第1凸輪部,前述處理匣進一步具有第2凸輪部,該第2凸輪部予以產生響應於前述顯影輥從前述顯影位置移動至前述分離位置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位置移動至前述遮斷位置的力。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第1凸輪部及前述第2凸輪部形成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具有:第2凸輪部,其予以產生依前述顯影輥從前述顯影位置移動至前述分離位置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 位置移動至前述遮斷位置的力;和移動構材,其承受透過前述第2凸輪部下的力,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位置往前述遮斷位置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具有供於與前述第2凸輪部卡合用的接合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的接合部為桿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凸輪部為第1凸輪部,前述處理匣進一步具有:第2凸輪部,其予以產生依前述顯影輥從前述顯影位置移動至前述分離位置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位置移動至前述遮斷位置的力;和移動構材,其承受透過前述凸輪部下的力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遮斷位置往前述傳達位置移動,承受透過前述第2凸輪部下的力而使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從前述傳達位置往前述遮斷位置移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具有供於卡合於前述第1凸輪部與前述第2凸輪部用的接合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的接合部為桿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移動構材具有:第1賦勢部,其用於從前述遮斷位置朝向前述傳達位置將前述驅動傳達構材賦勢;和第2賦勢部,其用於從前述傳達位置朝向前述遮斷位置將前述驅動傳達構材賦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構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第1賦勢部與前述第2賦勢部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處理匣具有供於對前述驅動傳達構材傳達驅動力用的上游側傳達構材,前述驅動傳達構材於前述傳達位置與前述上游側傳達構材連結,於前述遮斷位置將前述連結消解。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處理匣具有供於從前述驅動傳達構材承受驅動力用的下游側傳達構材,前述驅動傳達構材於前述傳達位置與前述下游側傳達構材連結,於前述遮斷位置將前述連結消解。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處理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構材被構成為從設於前述裝置主體的主體側傳達構材承受驅動力, 前述驅動傳達構材於前述傳達位置與前述主體側傳達構材連結,於前述遮斷位置將前述連結消解。
  21.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0項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和前述裝置主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的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裝置主體具有供於將供於使前述顯影輥移動至前述分離位置用的分離力施加於前述處理匣用的分離力賦予構材,前述處理匣具有供於從前述分離力賦予構材承受前述分離力用的分離力承受部。
TW108117902A 2016-03-04 2017-03-03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733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2554 2016-03-04
JP2016042554 2016-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316A TW201937316A (zh) 2019-09-16
TWI733118B true TWI733118B (zh) 2021-07-11

Family

ID=5974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9397A TW202328831A (zh) 2016-03-04 2017-03-03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07064A TWI668533B (zh) 2016-03-04 2017-03-03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10120802A TWI799888B (zh) 2016-03-04 2017-03-03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8117902A TWI733118B (zh) 2016-03-04 2017-03-03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9397A TW202328831A (zh) 2016-03-04 2017-03-03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07064A TWI668533B (zh) 2016-03-04 2017-03-03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10120802A TWI799888B (zh) 2016-03-04 2017-03-03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0534313B2 (zh)
JP (3) JP6983518B2 (zh)
TW (4) TW202328831A (zh)
WO (1) WO20171507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202328831A (zh) * 2016-03-04 2023-07-16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CN115877688A (zh) 2017-06-15 2023-03-3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JP7034651B2 (ja) * 2017-09-28 202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80678B2 (ja) 2018-03-13 202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208488651U (zh) * 2018-07-18 2019-02-12 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0231762A (zh) * 2019-07-11 2019-09-1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组件、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17908344A (zh) 2019-08-09 2024-04-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
JP2022050266A (ja) * 2020-09-17 2022-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7514A (zh) * 2009-03-30 2014-12-16 Canon Kk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WO2015083842A1 (en) * 2013-12-06 2015-06-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0141B2 (ja) 1991-04-08 2001-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5331373A (en) 1992-03-13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JP3352155B2 (ja) 1992-06-30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966566A (en) 1993-03-24 1999-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7319362A (ja) 1994-05-19 1995-12-0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052733B2 (ja) * 1994-06-15 2000-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28222A (ja) 1997-02-17 1998-08-2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89552B2 (ja) 1997-04-07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45124B2 (ja) 1997-10-23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37424B2 (ja) 1997-10-27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290619B2 (ja) 1997-11-20 2002-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61131A (ja) 1997-11-29 1999-06-1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96051A (ja) 1998-04-08 1999-10-2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768710B2 (ja) 1999-01-2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47492A (ja) 1999-06-09 2000-12-15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7511A (ja) * 2000-05-26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612771B2 (ja) 2000-11-28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現像剤収納部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278415A (ja) 2001-03-16 2002-09-2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762B2 (ja) 2001-06-18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3884960B2 (ja) * 2002-01-15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71B2 (en) 2002-01-15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switchable, contact and spaced, clutch-operated developing units
JP2003307993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7992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6006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現像剤
JP4018517B2 (ja) 2002-11-29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
JP4227488B2 (ja) * 2003-08-29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50892B2 (ja) 2004-01-30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150B2 (ja) 2004-05-14 2009-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70274B2 (ja) 2004-03-31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92A (ja) 2004-04-28 2005-11-10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08289A1 (en) 2004-07-06 2006-0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617122B2 (ja) 2004-09-08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50883B2 (ja) 2004-10-06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1821160A4 (en) * 2004-12-09 2013-01-16 Seiko Epson Corp DEVELOPMENT DEVICE, IMAGE GENERATING DEVICE, IMAGE GENERATION SYSTEM, CARTRIDGES, DEVELOPMENT UNIT AND PHOTO RECEPTOR UNIT
JP4681946B2 (ja) 2005-05-27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660550B2 (en) 2006-12-11 2010-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079575B1 (ko) * 2007-01-26 2011-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유니트 구동장치 및 방법과, 이 구동장치를 채용한화상형성장치
JP4839337B2 (ja) 2008-05-27 2011-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20100007788A1 (en) 2008-07-09 2010-01-14 Vizi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non-used areas of a digital video display when video of other aspect ratios are being displayed
JP5371627B2 (ja) * 2008-08-27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4881A (ja) * 2008-10-01 2010-04-15 Kyocera Mita Corp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49999B2 (ja) * 2009-02-16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70877B2 (en) * 2009-04-28 2012-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176649B1 (en) 2010-01-28 2021-03-31 Ninestar Corporation Cartridge
JP4678891B1 (ja) * 2010-07-05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A2875930C (en) * 2012-06-15 2023-06-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980064B2 (ja) 2012-09-1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136372B2 (ja) * 2013-03-04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WO2015149110A1 (en) 2014-04-01 2015-10-08 Ict Global Systems Pty Limited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audio alert system
JP6584138B2 (ja) 2014-06-1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55964B2 (ja) 2014-11-28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289427B2 (ja) * 2015-09-30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TW202328831A (zh) * 2016-03-04 2023-07-16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KR20180017427A (ko) * 2016-08-09 2018-02-21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80678B2 (ja) 2018-03-13 202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7514A (zh) * 2009-03-30 2014-12-16 Canon Kk 顯影劑補給容器及顯影劑補給系統
WO2015083842A1 (en) * 2013-12-06 2015-06-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9888B (zh) 2023-04-21
JP2021185440A (ja) 2021-12-09
TW202328831A (zh) 2023-07-16
US20200125028A1 (en) 2020-04-23
US20180373199A1 (en) 2018-12-27
JP7387850B2 (ja) 2023-11-28
TW201937316A (zh) 2019-09-16
US20220035309A1 (en) 2022-02-03
TW202138939A (zh) 2021-10-16
US11175624B2 (en) 2021-11-16
JP7150959B2 (ja) 2022-10-11
TWI668533B (zh) 2019-08-11
US11573524B2 (en) 2023-02-07
JP2022174307A (ja) 2022-11-22
JP2017161904A (ja) 2017-09-14
US10824110B2 (en) 2020-11-03
WO2017150741A1 (ja) 2017-09-08
US20210003965A1 (en) 2021-01-07
US10534313B2 (en) 2020-01-14
TW201800881A (zh) 2018-01-01
JP6983518B2 (ja)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3118B (zh)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US11614710B2 (en)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036181B2 (en)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781810B (zh) 顯像卡匣、製程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2016177269A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