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1753B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1753B
TWI731753B TW109124531A TW109124531A TWI731753B TW I731753 B TWI731753 B TW I731753B TW 109124531 A TW109124531 A TW 109124531A TW 109124531 A TW109124531 A TW 109124531A TW I731753 B TWI731753 B TW I7317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electric layer
semiconductor
forming
hard mas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5379A (zh
Inventor
陳柏安
Original Assignee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45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1753B/zh
Priority to CN202110417436.0A priority patent/CN11396417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1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175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5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537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17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1725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1733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5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含:在基板上依序形成磊晶層及半導體層。在半導體層上形成圖案化硬遮罩層。圖案化硬遮罩層包含至少二開口。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以移除至少二開口下方的半導體層。移除介於至少二開口之間的圖案化硬遮罩層。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及磊晶層,以使磊晶層具有凹槽及凸部。凸部位於凹槽的底表面上且在介於至少二開口之間的圖案化硬遮罩層的下方。移除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在半導體層及磊晶層上形成具有第一溝槽的第一介電層。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特別是關於其內包含有凹槽及凸部的磊晶層的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由於溝槽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trench MOSFET)中存在溝槽結構,而使其具有較小的元件間距(device pitch)與較低的閘汲極電容(C gd),因此能夠有效降低導通電阻(R ds_on)且降低開關損耗(switching loss)。然而,隨著使用者需求的提升,電晶體被期望具有更小的尺寸、更快的響應速度及更低的開關損耗。如果需要縮小電晶體的尺寸,通常需要相應縮小溝槽的寬度。即使如此,閘汲極電荷(Q gd)或閘汲極電容仍無法有效地變小,致使開關速度沒有顯著的改善。
因此,目前發展出了遮蔽閘極溝槽式(shielded gate trench,SGT)MOSFET。SGT-MOSFET內設置有作為遮蔽電極(shield electrode)的源極電極,也就是在其內設置有源極遮蔽(source shielded)結構。因此,SGT-MOSFET能夠基於電荷平衡技術,來獲得更低的導通電阻與更優良的開關性能。
惟,雖然現存的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已逐步滿足它們既定的用途,但它們仍未在各方面皆徹底的符合要求。因此,關於進一步加工後可做為SGT-MOSFET之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藉由進一步設置作為遮蔽電極的汲極電極,也就是進一步設置有汲極遮蔽(drain shielded)結構,以使半導體結構中的電場與電荷更加均勻,來獲得更優良的電性特徵。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含:在基板上依序形成磊晶層及半導體層。在半導體層上形成圖案化硬遮罩層。圖案化硬遮罩層包含至少二開口。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以移除至少二開口下方的半導體層。移除介於至少二開口之間的圖案化硬遮罩層。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及磊晶層,以使磊晶層具有凹槽及凸部。凸部位於凹槽的底表面上且在介於至少二開口之間的圖案化硬遮罩層的下方。移除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在半導體層及磊晶層上形成具有第一溝槽的第一介電層。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含:基板、磊晶層、半導體層、介電層、源極及閘極。基板具有第一導電型態。磊晶層具有第一導電型態,設置於基板上,包含凹槽及設置於凹槽的底表面上的凸部。半導體層具有不同於第一導電型態的第二導電型態,設置於磊晶層上,且不設置於凹槽上。介電層設置於磊晶層及半導體層上。源極設置於介電層上。閘極設置於介電層上。
本發明的半導體結構可應用於多種類型的半導體裝置,為讓本發明之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揭露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範例,用於實施所提供的半導體結構之不同元件。各元件和其配置的具體範例描述如下,以簡化本發明實施例。當然,這些僅僅是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舉例而言,敘述中若提及第一元件形成在第二元件之上,可能包含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間,使得它們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實施例可能在不同的範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及/或字母。如此重複是為了簡明和清楚,而非用以表示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形態之間的關係。
以下描述實施例的一些變化。在不同圖式和說明的實施例中,相似的參考數字被用來標明相似的元件。可以理解的是,在方法的前、中、後可以提供額外的操作,且一些敘述的操作可為了該方法的其他實施例被取代或刪除。
第1至18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說明形成第19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在各個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參照第1圖,在基板100上依序形成磊晶層200及半導體層300。基板100可為塊材(bulk)半導體。基板100可為晶圓,例如為矽晶圓。
磊晶層200可包含矽、鍺、矽與鍺、III-V族化合物或上述之組合。上述磊晶層200可藉由磊晶成長(epitaxial growth)製程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基板100及磊晶層200具有第一導電型態,且半導體層300具有不同於第一導電型態的第二導電型態。舉例而言,若基板100及磊晶層200具有的第一導電型態為N型,則半導體層300具有的第二導電型態為P型;反之,若基板100及磊晶層200具有的第一導電型態為P型,則半導體層300具有的第二導電型態為N型。第一導電型態與第二導電型態可依據需求調整,同時,摻雜濃度、摻雜深度及摻雜區域大小亦可依據需求調整。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0及磊晶層200具有N型導電型態;且半導體層300具有P型導電型態。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層300亦可於後續形成閘極之後再形成。
參照第2圖,在半導體層300上形成圖案化硬遮罩層400。圖案化硬遮罩層400包含至少二開口OP。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開口OP暴露出半導體層30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圖案化硬遮罩層400可包含氧化物、氮化物或其組合。可理解的是,能夠依據製程條件搭配適合的硬遮罩材料,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並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為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半導體層300上形成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步驟可進一步包含:沉積氧化物層於半導體層300上:形成光阻層於氧化物層上;依照需求對光阻層進行曝光,以獲得圖案化光阻層;以及使用圖案化光阻層作為蝕刻遮罩,蝕刻氧化物層來形成圖案化氧化物層,以獲得在半導體層300上的圖案化硬遮罩層400。氧化物層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沉積、或其他合適的製程而得。
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400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300,以移除在圖案化硬遮罩層400中的至少二開口OP內的半導體層300。亦即,移除對應至少二開口OP的半導體層300的部分,使得半導體層300形成對應於至少二開口OP的凹槽301、及介於凹槽301之間的凸部302,也就是說,半導體層300的表面具有淺雙溝槽構形(shallow twin-trench formation)。在一些實施例中,經蝕刻的半導體層300未被貫穿,換句話說,半導體層300仍完全覆蓋磊晶層200的上表面,而不暴露磊晶層200的上表面。可理解的是,能夠根據需求調整蝕刻半導體層300的深度。
參照第3至5圖,移除介於至少二開口OP之間的圖案化硬遮罩層400。可藉由執行蝕刻製程或其他合適的製程來移除圖案化硬遮罩層400。蝕刻製程可包含乾蝕刻、濕蝕刻或其他蝕刻方法(例如,反應式離子蝕刻)。蝕刻製程也可以是純化學蝕刻(電漿蝕刻)、純物理蝕刻(離子研磨)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硬遮罩層400可包含介於至少二開口OP之間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以及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可相鄰於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與相鄰於其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之間具有開口OP。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可介於兩個相鄰的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執行蝕刻製程來移除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並保留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來調整作為後續蝕刻製程的蝕刻遮罩的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圖案。
詳細而言,如第3圖所示,在移除介於至少二開口OP之間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之前,形成光阻層500於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上。光阻層500的形成可藉由旋轉塗佈製程來塗佈合適的光阻劑於半導體層300及圖案化硬遮罩層400上,並使用適合的光罩以曝光光阻劑來形成僅遮蔽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而未遮蔽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的光阻層500。接著,如第4圖所示,移除未被光阻層500遮蔽的介於至少二開口OP之間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以暴露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下方的半導體層300。也就是說,藉由移除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暴露出半導體層300的凸部302的頂表面及側壁。半導體層300的凸部302可對應於已被移除之圖案化硬遮罩400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下方的位置處。然後,如第5圖所示,在移除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之後,再移除光阻層500。光阻層500可使用灰化(ashing)及/或濕式去除(wet strip)製程來移除。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藉由設置光阻層500於圖案化硬遮罩層400上;移除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一部分,也就是移除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且保留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剩餘部分,也就是保留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來調整作為後續蝕刻製程的蝕刻遮罩的圖案化硬遮罩層400的圖案。
參照第6圖,使用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亦即使用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半導體層300及磊晶層200,根據特定的蝕刻速率及蝕刻選擇性,使得半導體層300的表面的圖案轉移到磊晶層200的表面上。由於半導體層300的表面具有凹槽301及介於凹槽301之間的凸部302,因此經過蝕刻製程後,磊晶層200亦可具有凹槽210及凸部220。半導體層300雖設置於磊晶層200上,但不設置於凹槽210上。凹槽210朝向基板100的方向凹入。在磊晶層200中,凹槽210的底表面最接近基板100。凸部220可位於凹槽210的底表面上。凸部220可對應於已被移除之圖案化硬遮罩400的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下方、及半導體層300的凸部302的下方的位置處。
在一些實施例中,凸部220從凹槽210的底表面沿著遠離基板100的方向外延伸。且以第6圖中的虛線作為虛擬基準線時,凸部220具有高度H。較佳地,高度H可為溝槽深度L的1/2~1/6,其中溝槽深度L為半導體層300的底部至第6圖中的虛擬基準線的距離;更佳地可為1/3~1/5。凸部220的寬度W可對應於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的寬度。較佳地,寬度W可為磊晶層200的凹槽210的寬度的1/2~3/1;更佳地可為1/1~2/1。在此,磊晶層200的凸部220可作為汲極遮蔽結構(drain shielded structure),設置於後續所形成的SGT-MOSFET中。因此,本發明能夠藉由設置汲極遮蔽結構,增加遮蔽電極在漂移區域的深度,進一步改善電荷平衡效應,使得電荷能夠分布地更加均勻,同時讓最大的電場強度遠離溝槽的角落位置,來達到降低導通電阻及提高元件崩潰電壓的目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開口OP的寬度對應於凸部220與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距離D,因此可藉由調整開口OP的寬度來調整凸部220與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距離D。較佳地,距離D不為0。較佳地,距離D與寬度W的比例為1:3~2:1;更佳地為,1:2~1:1。進而,藉由改變凸部220與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距離D,調整介於凸部220與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電容大小,來降低磊晶層200中的磊晶阻抗(epitaxy resistance),使導通電阻降低,崩潰電壓提高,且維持閘極電荷(Qg),而不使閘極電荷增加。所以,後續所形成的SGT-MOSFET的效能指數(Figure of Merits,FOM)能夠更加改善,而達到降低高壓端的切換損耗、降低低壓端的導通損耗、及提升電路效率的目的。
參照第7圖,移除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以暴露半導體層300的上表面。移除第二圖案化硬遮罩400B的製程與移除第一圖案化硬遮罩400A的製程相同,或者可以任何合適製程進行移除。接者,在半導體層300及磊晶層200上形成具有第一溝槽T1的第一介電層600,以獲得本發明的半導體結構。第一介電層600可為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高介電常數(high-k)介電材料、或其它任何適合之介電材料、或上述之組合。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之材料可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矽化物、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氮化物、過渡金屬矽化物、金屬的氮氧化物、金屬鋁酸鹽、鋯矽酸鹽、鋯鋁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600可包含氧化物。
第一介電層600可藉由CVD或熱氧化法形成。CVD可為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法(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CVD)、低溫化學氣相沉積法(low temperat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TCVD)、快速升溫化學氣相沉積法(rapid 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RTCVD)、PECVD、原子層化學氣相沉積法之原子層沉積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其它合適的CVD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600順應性地形成於磊晶層200及半導體層300上。具體而言,第一介電層600設置於半導體層300的頂表面及側壁上、磊晶層200的凹槽210的側壁及底表面上、及磊晶層200的凸部220的側壁及頂表面上。
需特別說明的是,一般而言,SGT-MOSFET可分為左右分離閘極式(left and right split gate)及上下分離閘極式(up and down split gate)。常見地,左右分離閘極式的遮蔽電極夾設於閘極之間,而上下分離閘極式的遮蔽電極則設置於閘極下方。本發明的半導體結構可廣泛地應用於上述兩種常見的SGT-MOSFET,且本發明的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能夠在僅改變少數步驟的情況下,增設汲極遮蔽結構來進一步改善SGT-MOSFET的電性特徵。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藉由調整第一介電層600的形狀,來調整後續形成的源極700及/或閘極800的形狀,進而改變閘極以及汲極電容,來提升效能。此外,本發明的半導體結構可藉由執行進一步的製程來形成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600具有第一溝槽T1。第一溝槽T1具有實質上平坦的底表面,且第一溝槽T1的底表面實質上平行於凸部220的頂表面,因此,於後將包含此種第一介電層600形狀的半導體結構稱為半導體結構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600具有第一溝槽T1。第一溝槽T1的底表面實質上不為平坦。第一溝槽T1具有對應於遠離基板100延伸的凸部220的凸出形狀,因此,於後將包含此種第一介電層600形狀的半導體結構稱為半導體結構2(繪示於第20圖)。
以下,以SGT-MOSFET的左右分離閘極式為範例進行說明:
參照第8至13圖,基於半導體結構1,在第一溝槽T1具有實質上平坦的底表面的情況下,形成源極700及閘極800於第一介電層600上。其中,形成源極700於磊晶層200的凸部220上。形成閘極800於磊晶層200的凹槽210上,但不形成於磊晶層200的凸部220上,而形成於源極700的兩側的位置處。
詳細而言,如第8圖所示,填入第一材料於第一介電層600的第一溝槽T1中,以形成源極700。第一材料為導電材料,且可包含多晶矽、非晶矽、金屬、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他合適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可為多晶矽。填入第一材料的方法包含:CVD、濺鍍法、電阻加熱蒸鍍法、電子束蒸鍍法、或其它任何適合的沈積製程,但不限於此。此外,在填入第一材料之後,可進一步執行回蝕刻(etchback)或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製程,以使源極700的頂表面與第一介電層600的頂表面實質上共平面。
接著,如第9圖所示,回蝕(etching back)源極700,使源極700的頂表面低於第一介電層600的頂表面。如第10圖所示,蝕刻第一介電層600,直至露出半導體層300的上表面,露出源極700的側壁的一部份,且露出磊晶層200的凹槽210的側壁的一部分,以形成第二溝槽T2。第二溝槽T2介於半導體層300與源極700之間。如第11圖所示,順應性地形成第二介電層610於第二溝槽T2上、半導體層300上及源極700上。第二介電層610具有第三溝槽T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610與第一介電層600可以相同或不同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610可為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低介電常數(low-k)介電材料、或其它任何適合之介電材料、或上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610可包含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610與第一介電層600可以相同或不同的製程形成。
如第12圖所示,填入第二材料於第三溝槽T3中,以形成閘極80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材料與第一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材料與第一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的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材料可為多晶矽。
如第13圖所示,當填入第二材料於第三溝槽T3後,可進一步執行平坦化製程,以平坦化第二材料,直至露出源極700的上表面,且保留第二介電層610的至少一部分於半導體層300上。源極700可夾設於閘極800之間。平坦化製程可包含使用例如:CMP製程來進行。
如第14圖所示,形成第一摻雜區310於半導體層300的遠離基板100之表面。形成第一摻雜區310的方式包含:舉例而言,離子植入(ion implantation)或擴散(diffusion)製程來形成,但不限於此。另外,還可藉由快速熱退火(rapid thermal annealing,RTA)製程來活化被植入的摻質。
如第15圖所示,形成層間介電(interlayer dielectric)層900於第一摻雜區310、源極700、閘極800及第二介電層610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900與第二介電層610可以相同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900與第二介電層610可以相同或不同的製程形成。
如第16圖所示,形成接觸通孔CT。接觸通孔CT可貫穿第一摻雜區310、第二介電層610及層間介電層900。接觸通孔CT不貫穿半導體層300。接觸通孔CT暴露設置於磊晶層200上的半導體層300的一部分。
如第17圖所示,形成第二摻雜區320於接觸通孔CT下且於半導體層300中。第一摻雜區310與第二摻雜區320具有不同的導電型態。如第18圖所示,填入通孔材料於接觸通孔CT中,以形成接觸插塞330。在一些實施例中,通孔材料可包含金屬材料、導電材料、或其他合適的材料。如第19圖所示,形成金屬層910於層間介電層900上,使金屬層910與接觸插塞330彼此接觸,以獲得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0、磊晶層200、以及第一摻雜區310具有第一導電型態。第一摻雜區310的摻雜濃度可高於基板100及磊晶層200的摻雜濃度。半導體層300及第二摻雜區320具有不同於第一導電型態的第二導電型態。第二摻雜區320的摻雜濃度可高於半導體層300的摻雜濃度。具體而言,當基板100與磊晶層200為N型,半導體層300為P型,則第一摻雜區310可為重摻雜之N+型態,且第二摻雜區320可為重摻雜之P+型態。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可包含源極700、閘極800及凸部220。源極700夾設於閘極800中。源極700可為作為遮蔽電極(shield electrode)的源極電極。閘極800可為閘極電極。凸部220則可為作為遮蔽電極的汲極電極。藉由於磊晶層200中進一步設置凸部220,改變凸部220與磊晶層200的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電容,來提升SGT-MOSFET左右分離閘極式的電性性能。
以下,另以SGT-MOSFET的上下分離閘極式為範例進行說明:
為使便於說明,由於在此之前的所有步驟皆參照第1至6圖所述,因此不再加以贅述。此外,與前述步驟類似之步驟亦不再多加贅述。
類似於第7至13圖,參照第20至25圖,將源極700形成於磊晶層200的凹槽210上,並將閘極800形成於源極700上,以使閘極相較於源極700更遠離基板100。
須說明的是,如第20圖所示,由於源極700的底表面的形狀會受到第一介電層600的第一溝槽T1的影響,因此在下文中,基於半導體結構2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因為第一介電層600順應性地形成於磊晶層200及半導體層300上方,所以第一介電層600在對應於凸部220的相對位置上方形成突出表面600a,使得第一介電層600的第一溝槽T1的底表面實質上不為平坦,亦即第一溝槽T1具有對應於遠離基板100延伸的凸部220的凸出形狀。如上所述,接續進行形成源極700及閘極800於第一介電層600上的步驟的說明。此外,當基於半導體結構1,也就是當第一溝槽T1具有實質上平坦的底表面時,可形成具有對應的平坦底表面的源極700,且此半導體結構1仍可執行進一步製程來獲得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
如第21圖所示,填入第一材料於第一介電層600的第一溝槽T1中,以形成源極700。其中,由於第一介電層600的第一溝槽T1中形成有對應於磊晶層200的凸部220的凸出形狀,亦即對應於第一介電層600的突出表面600a,因此,設置於第一溝槽T1中的源極700具有對應於磊晶層200的凸部220的凹入形狀。換句話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700具有朝向基板100延伸的兩個延伸部分,而在源極700的延伸部分之間的部分係以遠離基板100的方向凹入。
如第22圖所示,蝕刻第一介電層600並移除源極700的一部分,直至第一介電層600的頂表面與源極700的頂表面實質上共平面,且第一介電層600的頂表面低於磊晶層200與半導體層300的界面,以形成第二溝槽T2。
如第23圖所示,形成第二介電層610於第二溝槽T2上、及半導體層300上。第二介電層610具有第三溝槽T3。如第24圖所示,填入第二材料於第三溝槽T3中,以形成閘極800。閘極800的寬度可大於源極700。此外,填入第二材料之後,可進一步執行CMP製程,以使閘極800的頂表面與第二介電層610的頂表面實質上共平面。如第25圖所示,回蝕閘極800,使閘極800的頂表面低於第二介電層610的頂表面。
接續上述,類似於第14至19圖,參照第26至31圖,形成第一摻雜區310、第二摻雜區320、接觸插塞330、層間介電層900、及金屬層910,以獲得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在此,與上述內容相似的敘述不在加以贅述。特別地,由於在本實施例中閘極800的頂表面低於第二介電層610的頂表面,因此於設置層間介電層900於第二介電層上時,層間介電層900具有朝向基板100延伸的部分。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可包含源極700、閘極800及凸部220。源極700設置於閘極800下。源極700可為作為遮蔽電極的源極電極。凸部220則可為作為遮蔽電極的汲極電極。藉由於磊晶層200中進一步設置凸部220,改變凸部220與磊晶層200的凹槽210的側壁之間的電容,來提升SGT-MOSFET上下分離閘極式的電性性能。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本發明藉由同時設置源極遮蔽結構與汲極遮蔽結構來進一步改善電性性能。舉例而言,能夠降低導通電阻、降低開關損耗。此外,由於本發明藉由調整磊晶層的形狀,來設置凸部於磊晶層上,因此本發明所述的形成方法能夠廣泛應用於各種電晶體的改良,舉例而言,無論是SGT-MOSFET左右分離閘極式或上下分離閘極式皆適用。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以上概述數個實施例,以便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更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觀點。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該理解,他們能以本發明實施例為基礎,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以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之目的及/或優勢。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該理解到,此類等效的製程和結構並無悖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且他們能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之下,做各式各樣的改變、取代和替換。
1, 2:半導體結構 100:基板 200:磊晶層 210,301:凹槽 220,302:凸部 300:半導體層 310:第一摻雜區 320:第二摻雜區 330:接觸插塞 400:圖案化硬遮罩層 400A:第一圖案化硬遮罩 400B:第二圖案化硬遮罩 500:光阻層 600:第一介電層 600a:突出表面 610:第二介電層 700:源極 800:閘極 900:層間介電層 910:金屬層 CT:接觸通孔 D:距離 H:高度 L:深度 OP:開口 T1:第一溝槽 T2:第二溝槽 T3:第三溝槽 W:寬度
藉由以下的詳述配合所附圖式,我們能更加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工業上的標準慣例,一些部件(feature)可能沒有按照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了能清楚地討論,不同部件的尺寸可能被增加或減少。 第1圖至第18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在各個階段形成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19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由半導體結構形成的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的剖面示意圖; 第20圖至第30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以及 第31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由半導體結構形成的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的SGT-MOSFET的剖面示意圖。
100:基板
200:磊晶層
220:凸部
300:半導體層
310:第一摻雜區
320:第二摻雜區
330:接觸插塞
600:第一介電層
610:第二介電層
700:源極
800:閘極
900:層間介電層
910:金屬層

Claims (15)

  1. 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包含: 在一基板上依序形成一磊晶層及一半導體層; 在該半導體層上形成一圖案化硬遮罩層,該圖案化硬遮罩層包含至少二開口; 使用該圖案化硬遮罩層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該半導體層,以移除該至少二開口下方的該半導體層; 移除介於該至少二開口之間的該圖案化硬遮罩層; 使用該圖案化硬遮罩層的剩餘部分作為蝕刻遮罩,並蝕刻該半導體層及該磊晶層,以使該磊晶層具有一凹槽及位於該凹槽的底表面上且在介於該至少二開口之間的該圖案化硬遮罩層的下方的一凸部; 移除該圖案化硬遮罩層的該剩餘部分;以及 在該半導體層及該磊晶層上形成具有一第一溝槽的一第一介電層。
  2. 如請求項1之形成方法,其中在移除介於該至少二開口之間的該圖案化硬遮罩層之前,形成一光阻層於該圖案化硬遮罩層的該剩餘部分上,且其中在移除介於該至少二開口之間的該圖案化硬遮罩層之後,再移除該光阻層。
  3. 如請求項1之形成方法,更包含一電極形成步驟,該電極形成步驟包含: 形成一源極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上;以及 形成一閘極於該磊晶層的凹槽上,且該閘極不形成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上。
  4. 如請求項3之形成方法,其中該電極形成步驟更包含: 填入一第一材料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溝槽中,以形成該源極; 蝕刻該第一介電層,直至露出該半導體層的上表面,以形成一第二溝槽; 形成一第二介電層於該第二溝槽上、該半導體層上及該源極上,該第二介電層具有一第三溝槽;以及 填入一第二材料於該第三溝槽中,以形成該閘極,其中形成該閘極的步驟更包含: 平坦化該第二材料,直至露出該源極的上表面,且保留該第二介電層的至少一部分於該半導體層上。
  5. 如請求項1之形成方法,更包含一電極形成步驟,該電極形成步驟包含: 形成一源極於該磊晶層的該凹槽上;以及 形成一閘極於該源極上,以使該閘極相較於該源極更遠離該基板。
  6. 如請求項5之形成方法,其中該電極形成步驟更包含: 填入一第一材料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溝槽中,以形成該源極; 蝕刻該第一介電層,直至該第一介電層的頂表面與該源極的頂表面共平面,以形成一第二溝槽;形成一第二介電層於該第二溝槽上、及該半導體層上,該第二介電層具有一第三溝槽;以及填入一第二材料於該第三溝槽中,以形成該閘極。
  7. 如請求項6之形成方法,其中在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溝槽中形成對應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的一凸出形狀,以使該源極具有對應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的一凹入形狀。
  8. 如請求項1之形成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形成一第一摻雜區於該半導體層;形成一層間介電層於該第一摻雜區上;形成一接觸通孔,該接觸通孔暴露設置於該磊晶層上的該半導體層的一部分;形成一第二摻雜區於該接觸通孔下且於該半導體層中;填入一通孔材料於該接觸通孔中,以形成一接觸插塞;形成一金屬層於該層間介電層上,使該金屬層與該接觸插塞彼此接觸。
  9. 如請求項8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基板、該磊晶層、以及該第一摻雜區具有一第一導電型態,且該半導體層及該第二摻雜區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導電型態的一第二導電型態。
  10. 一種半導體結構,其包含: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導電型態;一磊晶層,具有該第一導電型態,設置於該基板上,包含一凹槽及設置於該凹槽的底表面上的一凸部;一半導體層,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導電型態的一第二導電型態,設置於該磊晶層上,且不設置於該凹槽上; 一介電層,設置於該磊晶層及該半導體層上,且具有對應於該凸部的形狀;一源極,設置於該介電層上;以及一閘極,設置於該介電層上。
  11.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介電層設置於該半導體層的頂表面及側壁上、該磊晶層的該凹槽的側壁及該底表面上、及該磊晶層的該凸部的側壁及頂表面上。
  12.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源極設置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上;以及該閘極設置於該磊晶層的該凹槽上,且不設置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上。
  13.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源極設置於該磊晶層的該凹槽上,其中該源極具有對應於該磊晶層的該凸部的一凹入形狀,該凹入形狀相較於該源極的底表面更遠離該基板;及該閘極設置於該源極上,該閘極相較於該源極更遠離該基板。
  14.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閘極的寬度大於該源極的寬度。
  15. 如請求項10之半導體結構,其包含:一第一摻雜區,具有該第一導電型態,設置於該半導體層上;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介電層上;一接觸插塞,貫穿該層間介電層、該介電層、以及該第一摻雜區,且不貫穿該半導體層; 一第二摻雜區,具有該第二導電型態,設置於該半導體層,與該接觸插塞接觸;以及一金屬層,設置於該層間介電層上,與該接觸插塞接觸。
TW109124531A 2020-07-21 2020-07-21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31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4531A TWI731753B (zh) 2020-07-21 2020-07-21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202110417436.0A CN113964176B (zh) 2020-07-21 2021-04-19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4531A TWI731753B (zh) 2020-07-21 2020-07-21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1753B true TWI731753B (zh) 2021-06-21
TW202205379A TW202205379A (zh) 2022-02-01

Family

ID=77517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531A TWI731753B (zh) 2020-07-21 2020-07-21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4176B (zh)
TW (1) TWI7317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4121B (zh) * 2022-02-18 2024-03-01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6139A1 (en) * 2009-12-28 2011-06-30 Force Mos Technology Co. Ltd. Super-Junction trench mosfet with resurf step oxide and the method to make the same
US20130168760A1 (en) * 2011-12-30 2013-07-04 Force Mos Technology Co. Ltd. Trench mosfet with resurf stepped oxide and diffused drift region
US20130200451A1 (en) * 2012-02-02 2013-08-08 Hamza Yilmaz Nano mosfet with trench bottom oxide shielded and third dimensional p-body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36009B2 (en) * 2008-07-09 2011-05-03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hielded gate trench FET with an inter-electrode dielectric having a low-k dielectric therein
US9673299B2 (en) * 2015-04-17 2017-06-06 Su Zhou Oriental Semiconductor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plit-gate power device
CN110164967B (zh) * 2018-02-11 2022-02-15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6139A1 (en) * 2009-12-28 2011-06-30 Force Mos Technology Co. Ltd. Super-Junction trench mosfet with resurf step oxide and the method to make the same
US20130168760A1 (en) * 2011-12-30 2013-07-04 Force Mos Technology Co. Ltd. Trench mosfet with resurf stepped oxide and diffused drift region
US20130200451A1 (en) * 2012-02-02 2013-08-08 Hamza Yilmaz Nano mosfet with trench bottom oxide shielded and third dimensional p-body contac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4121B (zh) * 2022-02-18 2024-03-01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4176B (zh) 2023-05-09
CN113964176A (zh) 2022-01-21
TW202205379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28356A1 (en) Mechanisms for Forming FinFET Device
TWI662652B (zh) 形成積體電路的方法
TWI462295B (zh) 溝渠型功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US9991378B2 (en) Trench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137570A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036448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I731753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KR102350485B1 (ko) 반도체 소자
WO2014131239A1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68272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isolation layer
TWI763033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13314605B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242083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151605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51765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928025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I788100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46094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13937163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835349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US11011608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13314595B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2103249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0875255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9273407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