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519B -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7519B
TWI727519B TW108143088A TW108143088A TWI727519B TW I727519 B TWI727519 B TW I727519B TW 108143088 A TW108143088 A TW 108143088A TW 108143088 A TW108143088 A TW 108143088A TW I727519 B TWI727519 B TW I7275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ate
response
terminal device
aforementioned
no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672A (zh
Inventor
金子直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8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51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終端裝置(1)係具備:通信部(11),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及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在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令通信部(11)以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通信部(11)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當通信部(11)成功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

Description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以多重跳躍(multi-hop)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通信系統(system)及通信方法。
採用多重跳躍通信方式的智慧電表(smart meter)通信系統係以屬於終端裝置的智慧電表、集中裝置、屬於中央處理系統的頭端(head end)系統所構成。集中裝置及智慧電表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通信。在下述之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的通信系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1-244045號公報
近年來,智慧電表的各種利用方法持續在研究中,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的通信系統的傳輸量(throughput)可望跟著提升。就使通信系統的傳輸量提升的方法而言,可考慮將智慧電表的傳輸速度高速化 的方法。相對地,一般而言當將通信機器的傳輸速度高速化時,接收靈敏度會變差,傳輸距離會變得比高速化前的傳輸速度更短。因此,當將既設的智慧電表的傳輸速度高速化,原本能夠以高速化前的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智慧電表便有可能變成無法以高速化後的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當因為將傳輸速度高速化而產生變得無法進行通信的智慧電表,由於無法藉由來自頭端系統或集中裝置的指示來將傳輸速度回復成原本的速度,故必須由運用人員前往智慧電表的設置處重新設定或前往設置處個別抄表。如上述,無法進行通信的智慧電表一旦產生,便非常地費時費工。
本發明乃係鑒於上述情事而研創,目的在於獲得既抑制運用人員的作業量又能夠在使用多重跳躍通信方式的通信系統中使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提升的終端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的終端裝置係具備通信部,該通信部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此外,終端裝置係具備傳輸速度控制部,該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在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令通信部以第1傳輸速度報知用以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一事的屬於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通信部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成功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
本發明的終端裝置係達到既抑制運用人員的作業量又能夠在使用多重跳躍通信方式的通信系統中使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提升之效果。
1、1-1至1-11:終端裝置
2、2-1、2-2:集中裝置
3:中央處理系統
4:MDMS(電表資料管理系統)
5:網路
11、21、24、31、105:通信部
12:傳輸速度控制部
13、22、32:通信控制部
14、23、101:控制部
15、25、34、103:記憶部
33:收集管理部
102:輸入部
104:顯示部
106:輸出部
107:系統匯流排
201:通信電路
202:處理器
203:記憶體
S1至S24:步驟
Ta:週期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通信系統的構成例之圖。
第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終端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集中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終端裝置的硬體構成例之圖。
第5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中央處理系統的構成例之圖。
第6圖係顯示實施實施形態1的中央處理系統之計算機系統的構成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終端裝置從集中裝置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時所實施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順序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分時式的傳輸速度的設定例之概念圖。
第9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10圖係將第1圖所示構成例的一部分抽出之圖。
第1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從中央處理系統到終端裝置為止的處理的流程的一例之圖表(chart)。
第1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終端裝置從集中裝置接收到傳輸速度變 更通知時所實施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順序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1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的一例之流程圖。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另外,本發明並不受下述實施形態所限定。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的通信系統的構成例之圖。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通信系統係具備稱為智慧電表的終端裝置1-1至1-11、集中裝置2-1、2-2及稱為頭端系統(HES(Head End System))的中央處理系統3。中央處理系統3係連接至電表資料管理系統(MDMS(Meter Data Management System))4。中央處理系統3與集中裝置2-1、2-2係藉由網路(network)5而連接。網路5係例如為光纖網路、行動電話網路,但並沒有限定於該些網路。
以下,當終端裝置1-1至1-11的各者不區別表示時係記載為終端裝置1,當集中裝置2-1、2-2的各者不區別表示時係記載為集中裝置2。在第1圖中係分別圖示有11台終端裝置1與2台集中裝置2,但這僅是一例,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數目並沒有限定於第1圖所示的例子。
終端裝置1-1至1-11係分別設置在家庭、事業單位等處,對家庭、事業單位等的電力量進行計量,將計量結果發送往對應的集中裝 置2。終端裝置1-1至1-11係各自規定有對應的集中裝置2。集中裝置2係將發送自終端裝置1-1至1-11的資料集中,進行終端裝置1-1至1-11與中央處理系統3之間的通信的中繼。
集中裝置2及終端裝置1-1至1-11係藉由無線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通信。亦即,集中裝置2及終端裝置1-1至1-11係構成無線多重跳躍網路。集中裝置2及終端裝置1-1至1-11係遵照路徑控制協定(protocol)週期性地交換控制訊息(message),保持有路徑資訊亦即與無線多重跳躍網路的連接位置相關的資訊作為路徑資訊。路徑控制協定的一例乃係RPL(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低功耗及有損網路之路徑協定),但路徑控制協定並沒有限定為此。以下,將從終端裝置1-1至1-11往集中裝置2的通信方向稱為上行方向,將從集中裝置2往終端裝置1-1至1-11的通信方向稱為下行方向。
具體而言,在各終端裝置1所保持的路徑資訊係儲存有表示上行方向之路徑上的下一個終端裝置1或集中裝置2的資訊。以下,構成無線多重跳躍網路的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各者亦稱為節點(node)。此外,將各智慧電表的上行方向及下行方向之路徑上的下一個終端裝置1或集中裝置2稱為下一個節點。關於下行方向之路徑,亦可在由集中裝置2將資料發送給各終端裝置1時,將要經由的節點亦即表示要經由的終端裝置1的資訊儲存在該資料,關於下行方向係亦可由各終端裝置1保持按每個目的地而設的下一個節點的資訊作為路徑資訊。
終端裝置1係當檢測到通信故障時,遵照路徑控制協定實施 路徑探索。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定期性地實施路徑探索。進行路徑探索的週期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一天進行一次路徑探索。此外,設無線多重跳躍網路的跳躍數係規定有上限。跳躍數的上限係例如為20,但跳躍數的上限並沒有限定於此。
終端裝置1-1至1-11係將自身所測量到的計量結果發送往對應的集中裝置2。此處,關於終端裝置1將資料發送往集中裝置2,具體而言,係指根據各終端裝置1所保持的路徑資訊將資料發送給下一個節點。各終端裝置1係當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資料,在所接收到的資料為指名給集中裝置2的資料時,便根據自身所保持的拓樸(topology)資訊將資料轉送給下一個節點。該轉送係直到資料抵達集中裝置2為止,依序藉由路徑上的各終端裝置1進行。針對下行方向亦同樣地,藉由將資料依序轉送至下一個節點,而使資料從集中裝置2抵達各終端裝置1。下行方向之路徑係例如藉由集中裝置2指定。
集中裝置2係將從終端裝置1接收到的計量結果集中,經由網路5發送給中央處理系統3。集中裝置2係例如設置在電線桿等。中央處理系統3係從集中裝置2收集計量結果,將所收集到的計量結果發送給MDMS 4。MDMS 4係管理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的計量結果。此外,集中裝置2係當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指名給終端裝置1的資料,便將所接收到的資料發送往終端裝置1。
第1圖中所示的將構成無線多重跳躍網路的節點間連接的線為通信路徑的一例,一個節點能夠進行無線連接的節點的數目並沒有限定為一個。此外,終端裝置1通常係與一個集中裝置2建立有對應關係, 但亦可設定有後備的集中裝置2。藉此,終端裝置1係在建立有對應關係的集中裝置2發生故障時等能夠與後備的集中裝置2進行通信。
第2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1的構成例之圖。終端裝置1係具備通信部11、傳輸速度控制部12、通信控制部13、控制部14及記憶部15。通信部11係藉由來自通信控制部13的控制,而在與其他終端裝置1或與集中裝置2之間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係能夠變更。在本實施形態中,通信部11的速度係能夠設定100kbps、200kbps、400kbps三種傳輸速度的其中任一種,藉由設定,使得能夠在該三種傳輸速度之中變更傳輸速度。另外,能夠設定的傳輸速度的數目並沒有限定為三個,只要為兩個以上即可。此外,傳輸速度亦沒有限定在上述的100kbps、200kbps、400kbps三種例子。
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設定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並且實施供傳輸速度的變更之用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關於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詳情,於後文中說明。通信控制部13係實施遵照路徑控制協定的處理。通信控制部13係將遵照路徑控制協定而得的路徑資訊儲存至記憶部15。此外,通信控制部13係以如下方式控制通信部11:將以終端裝置1內或連接至終端裝置1的未圖示的計量計所得的計量結果,依照路徑資訊發送往集中裝置2。計量結果係可從計量計輸出至通信部11,亦可暫時儲存在記憶部15,並藉由控制部14從記憶部15讀出而傳遞至通信部11。此外,通信控制部13係以如下方式控制通信部11:將經由通信部11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的要給集中裝置2的資料,依照路徑資訊轉送至下一個節點。此外,通信控制部13係以如下方式控制通信部11:將要給其他 終端裝置1的下行方向的資料,依照路徑資訊或儲存於資料中的路徑進行轉送。
控制部14係控制終端裝置1的全體動作。控制部14係以如下方式控制通信部11:以諸如30分鐘的週期,定期性地將計量結果發送往中央處理系統3。此外,控制部14係實施依照經由通信部11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的指示之動作。例如,當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計量結果的發送之要求,便依照指示將計量結果從記憶部15讀出並經由通信部11進行發送。此外,當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後述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便將所接收到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交給傳輸速度控制部12。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集中裝置2的構成例之圖。如第3圖所示,集中裝置2係具備通信部21、通信控制部22、控制部23、通信部24及記憶部25。通信部21係在與終端裝置1之間進行無線通信。通信部21係將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的計量結果儲存至記憶部25。通信部21的傳輸速度係能夠變更。在本實施形態中,通信部21的速度係能夠設定100kbps、200kbps、400kbps三種傳輸速度的其中任一種,藉由設定,使得能夠在該三種傳輸速度之中變更傳輸速度。
通信控制部22係實施遵照路徑控制協定的處理。通信控制部22係將遵照路徑控制協定而得的路徑資訊儲存至記憶部25。通信部24係在與中央處理系統3之間進行經由網路5的通信。控制部23係控制集中裝置2的全體動作。例如,控制部23係以如下方式控制通信部24:將儲存在記憶部25的計量結果集中,發送給中央處理系統3。此外,控制部23係實施依照經由通信部24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的指示之動作。例如, 當從中央處理系統3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便將所接收到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經由通信部21報知給終端裝置1,並且將通信部21的傳輸速度變更為藉由傳輸速度變更通知而指定的變更後的傳輸速度。另外,亦可為,集中裝置2具備與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控制部12相同的功能部,並與終端裝置1相同地進行傳輸速度的變更處理。
針對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硬體構成進行說明。第4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1的硬體構成例之圖。如第4圖所示,終端裝置1係具備通信電路201、處理器(processor)202及記憶體(memory)203。第2圖中所示的通信部11係藉由通信電路201而實現。第2圖中所示的傳輸速度控制部12、通信控制部13及控制部14係藉由處理器202讀出記憶在記憶體203的程式(program)再藉由處理器202執行而實現。記憶體203係亦作為處理器202所實施的各處理的主記憶體來使用。此外,第2圖中所示的記憶部15係藉由記憶體203而實現。供實現傳輸速度控制部12、通信控制部13及控制部14之用的程式係可分別為個別的程式,亦可為一體化的程式。傳輸速度控制部12、通信控制部13及控制部14的功能係能夠藉由改寫記憶在記憶體203的程式而更新。
集中裝置2的硬體構成例係與終端裝置1相同,能夠使用第4圖所示構成例。當集中裝置2以第4圖中所示的硬體構成例來實現時,第3圖中所示的通信部21及通信部24係藉由通信電路201而實現。但此時,通信電路201係具備與通信部21對應的電路及與通信部24對應的電路。此外,第3圖中所示的通信控制部22及控制部23係藉由處理器202讀出記憶在記憶體203的程式再藉由處理器202執行而實現。記憶體203 係亦作為處理器202所實施的各處理的一次記憶體來使用。此外,第3圖中所示的記憶部25係藉由記憶體203而實現。供實現通信控制部22及控制部23之用的程式係可分別為個別的程式,亦可為一體化的程式。通信控制部22及控制部23的功能係能夠藉由改寫記憶在記憶體203的程式而更新。
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中央處理系統3的構成例之圖。如第5圖所示,中央處理系統3係具備通信部31、通信控制部32、收集管理部33及記憶部34。通信部31係經由網路5而與集中裝置2進行通信,並且與MDMS 4進行通信。通信控制部32係經由通信部31管理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通信。通信控制部32係例如管理終端裝置1與集中裝置2的對應。此外,在變更由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構成的無線多重跳躍網路中各裝置的傳輸速度時,通信控制部32係生成通知變更傳輸速度一事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並經由通信部31發送給集中裝置2。收集管理部33係將經由通信部31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的計量結果儲存至記憶部34作為計量資訊。此外,收集管理部33係將儲存在記憶部34的計量資訊,在規定好的時序(timing)或當有來自MDMS 4的要求時,透過通信部31發送給MDMS 4。
中央處理系統3具體而言為計算機系統,亦即為電腦(computer)。藉由在該計算機系統上執行記述中央處理系統3執行的處理之程式而作為中央處理系統3發揮功能。該程式係包括令電腦執行本實施形態的通信方法中的中央處理系統3的處理之用的程式。
第6圖係顯示實現本實施形態的中央處理系統3之計算機系統的構成例之圖。如第6圖所示,該計算機系統係具備控制部101、輸 入部102、記憶部103、顯示部104、通信部105及輸出部106,上述構件係經由系統匯流排(bus)107而連接。
在第6圖中,控制部101係例如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控制部101係執行本實施形態的認證處理程式。輸入部102係例如以鍵盤(keyboard)、滑鼠(mouse)等構成,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者(user)係為了進行各種資訊的輸入而使用。記憶部103係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各種記憶體及硬碟(hard disk drive)等儲存設備(storage device),記憶前述控制部101所應執行的程式、處理過程中所獲得的必要的資料等。此外,記憶部103係亦做為程式的暫時性的記憶區來使用。顯示部104係以LCD(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面板(panel))等構成,係對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者顯示各種畫面。通信部105係實施通信處理的通信電路等。通信部105係亦可採用與複數種通信方式分別對應的複數個通信電路來構成。輸出部106係將資料輸出至印表機(printer)、外部記憶裝置等外部裝置的輸出介面(interface)。另外,第6圖僅是一例,計算機系統的構成並沒有限定為第6圖的例子。
第5圖中所示的通信部31係藉由通信部105而實現。第5圖中所示的通信控制部32及收集管理部33係藉由控制部101而實現。第5圖中所示的記憶部34係藉由記憶部103而實現。
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1係亦可藉由對已設置在各用戶亦即既設的終端裝置的程式進行更新來實現。一般而言,既設的終端裝置亦即既設的智慧電表係在硬體方面多能夠支援複數種傳輸速度。在本實施形 態中,假設終端裝置1的其中至少一部分係對已設置在用戶的既設的終端裝置的程式進行更新來實現。
詳細而言,在既設的終端裝置中,同樣具備有第2圖中所示的通信部11、通信控制部13、控制部14及記憶部15,故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1係藉由在既設的終端裝置增設傳輸速度控制部12而實現。傳輸速度控制部12的功能係藉由對既設的終端裝置1的程式進行更新而增設至既設的終端裝置1。亦即,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係能夠藉由終端裝置1的軟體(software)的更新而實現。在集中裝置2執行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情形中,同樣能夠藉由集中裝置2的軟體的更新而實現。此外,當在既設的無線多重跳躍網路增設新的終端裝置1時,增設的終端裝置1係亦可從一開始便具備傳輸速度控制部12。
中央處理系統3的使用者係當欲對儲存在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程式進行更新時,亦可為,藉由操作輸入部102,而從第6圖中未圖示的外部記憶媒體令更新後的程式經由通信部31發布給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或者,中央處理系統3亦可從未圖示的外部裝置接收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更新後的程式,再經由通信部31發布給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另外,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程式的更新方法並沒有限定為要透過中央處理系統3的方法,亦可藉由直接分別操作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來更新程式。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在後述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實施前設定在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傳輸速度稱為第1傳輸速度。此外,將藉由傳輸速度變更處理而變更後的傳輸速度稱為第2傳輸速度。第2傳 輸速度係比第1傳輸速度高速。在從未實施過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狀態中,第1傳輸速度係既設的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在當初設置時所設定的傳輸速度。以下,舉將既設的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的傳輸速度從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在當初設置時所設定的傳輸速度進行變更的情形為例進行說明。當如前所述能夠在終端裝置1設定100kbps、200kbps、400kbps三種傳輸速度時,既設的終端裝置1當初被設置到用戶時所設定的傳輸速度係例如為100kbps。在此狀態下,當為了將傳輸速度變更為200kbps而進行傳輸速度變更處理時,第1傳輸速度即100kbps,第2傳輸速度即200kbps。
傳輸速度的設定之變更係能夠藉由儲存在各終端裝置1及各集中裝置2的程式之變更來實施。亦即,傳輸速度的設定之變更係能夠藉由各終端裝置1的軟體的變更來實施。在本實施形態中,傳輸速度的設定之變更係在後述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中進行,但亦能夠將傳輸速度的設定之變更與傳輸速度變更處理分開進行。
中央處理系統3的使用者係當欲變更由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構成的無線多重跳躍網路中各裝置的傳輸速度時,藉由操作第6圖中所示的輸入部102,對通信控制部32下達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之生成的指示。此時,使用者係藉由操作輸入部102而亦將變更後的傳輸速度指示給通信控制部32。藉此,通信控制部32係根據指示,生成含有表示變更後的傳輸速度之資訊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經由通信部31發送給集中裝置2。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進行說明。如同前述,假設在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實施前,終端裝置1及集中裝置2係以 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依據終端裝置1間的距離及通信環境,可能會有即便以第1傳輸速度能夠進行通信,以第2傳輸速度卻無法進行通信的情形。因此,若單純地將全部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便有可能出現無法進行通信的區間,而產生無法與集中裝置2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就算在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後,執行路徑探索,欲以繞過無法進行通信的區間的方式重新設定通信路徑,若存在無法與其他的任何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該終端裝置1便無法設定與集中裝置2之間的通信路徑。集中裝置2係無法從如上述的終端裝置1接收到計量結果,就結果來說,MDMS 4便無法從該終端裝置1取得計量結果。由於在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後變成無法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也無法藉由來自集中裝置2的指示將傳輸速度回復成第1傳輸速度,故必須由運用人員前往終端裝置1的設置處重新設定。如上述,一旦產生無法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便非常地費時費工。
此外,為了避免產生無法進行通信的狀態,可考慮如下方法:由運用人員考量個別智慧電表的設置位置來判斷是否能夠高速化,根據判斷結果,僅將能夠高速化的智慧電表高速化,高速化後會變成無法進行通信的智慧電表則設定成高速化前的傳輸速度。就算如上述將能夠高速化的智慧電表高速化並使一部分的智慧電表沒有高速化,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仍比全部的智慧電表皆沒有高速化時提升。然而,在由運用人員如上述考量個別智慧電表的設置位置來判斷是否能夠高速化的方法中,運用人員要花上不少工夫。尤其,由於必須根據要變更傳輸速度的智慧電表的位置來進行上述判斷,故亦必須考量到智慧電表的移設及新設,對運用人員而 言,上述的考量個別智慧電表的設置位置判斷是否能夠高速化的方法係非常地費時費工。
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抑制運用人員的作業量並同時能達成使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提升,係如下所述,由終端裝置1進行將傳輸速度高速化後是否仍能夠進行通信的試驗,並在能夠進行通信時才將傳輸速度高速化。
第7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1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時所實施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順序的一例之流程圖。終端裝置1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時所實施的屬於傳輸速度變更處理之第1處理係藉由終端裝置1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而開始。此時的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係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第1處理係在與集中裝置2直接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實施。在第1圖的構成例中,由終端裝置1-3、1-4、1-8、1-10實施該處理。
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的終端裝置1係首先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用以報知開始傳輸速度之試驗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步驟(step)S1)。具體而言,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生成傳輸速度試驗通知,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送出給通信部11,並且對通信部11下達以廣播方式(broadcast)進行發送的指示。傳輸速度試驗通知係儲存表示屬於試驗對象之傳輸速度之第2傳輸速度之資訊。傳輸速度試驗通知係以廣播方式發送。如後所述,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係在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針對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回應後,將傳輸速度暫時性地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
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有針對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終端裝置1記錄至記憶部15(步驟S2)。接著,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從第1傳輸速度暫時性地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步驟S3)。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對通信部11下達發送屬於報知信號之Beacon Request(信標要求)的指示,通信部11係發送Beacon Request(步驟S4)。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已暫時性地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因此Beacon Request係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Beacon Request係只要為要求回應的報知信號即可,關於內容並無特別限制。
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判斷是否已接收到屬於針對Beacon Request的回應之Beacon Response(信標回覆)(步驟S5)。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已暫時性地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因此Beacon Response係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在步驟S5,當在一定時間以內從一個以上的終端裝置1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通信部11係判斷為「是(Yes)」。此外,通信部11係當接收到Beacon Response,便將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通知給傳輸速度控制部12。通信部11係當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對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發送屬於對於Beacon Response的回應之ACK(ACKnowledgement(確認))(步驟S6)。該ACK係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
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根據在步驟S2中記錄到的終端裝置1及從通信部11通知的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判斷是否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皆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步驟S7)。具體而言,在步驟S2中記錄到的終端裝置1係針對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 的傳輸速度試驗通知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回應的終端裝置1。因此,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能夠判斷為是能夠與在步驟S2中記錄到的終端裝置1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另一方面,Beacon Request係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Beacon Response係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故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能夠判斷為與所接收到的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當成功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亦即在步驟S2中記錄到的終端裝置1中全部的終端裝置1皆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能夠判斷為與周邊的終端裝置1全部的終端裝置1皆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
從上述,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皆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步驟S7,「是」),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步驟S8),然後結束處理。之後,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
另一方面,當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中有未接收到Beacon Response的終端裝置1時(步驟S7,「否(No)」),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步驟S9),然後結束處理。
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中的未接收到Beacon Response的終端裝置1係預期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但並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將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但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稱為無 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因此,在存在如上述的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的情形中,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從此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便無法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而有無法與集中裝置2進行通信的可能。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當在步驟S7中為「否」時,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藉此,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並且為了與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之間進行通信而設置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期間。
如以上所述,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在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便令通信部11以第1傳輸速度報知用以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之屬於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通信部11以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成功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
此外,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接收到針對第1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第1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記錄下來。當成功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皆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 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在屬於第1時間段之T2的期間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屬於第2時間段之T1的期間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
第8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分時式的傳輸速度的設定例之概念圖。本實施形態的分時式的傳輸速度,係指將週期Ta進行分時而按分時後的每個時間段設定的傳輸速度。在第8圖所示的例子中係將週期Ta分割成T1與T2兩個期間。通信部11在T1的期間係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在T2的期間係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Ta、T1、T2的值例如分別為30秒、29秒、1秒,但Ta、T1、T2的值並沒有限定於上述。一般而言係將T1設定為比T2長。此外,構成為終端裝置1間實施時刻同步,在相鄰的終端裝置1間,週期Ta的開始的時序係大概一致。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係在T2的期間實施與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之通信。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亦即藉由實施第2處理而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係在T2的期間實施與成為第2處理的開始的觸發(trigger)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之間的通信。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係亦可構成為在T1的期間亦能夠進行通信。藉此,能夠在成功從別的終端裝置1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時再次實施第2處理。
回到第7圖的說明,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沒有接收到任何Beacon Response時(步驟S5,「否」),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步驟S10),亦即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回復成變更前的傳輸速度,然後結束處理。
第9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的一例之流程圖。終端裝置1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時所實施的屬於傳輸速度變更處理之第2處理,係藉由終端裝置1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開始。
如第9圖所示,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係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回應給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將傳輸速度從第1傳輸速度暫時性地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步驟S11)。具體而言,經由通信部11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對通信部11下達發送回應的指示,然後,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從第1傳輸速度暫時性地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
接著,終端裝置1係判斷是否接收到了Beacon Request(步驟S12)。詳細而言,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判斷是否經由通信部11從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接收到了Beacon Request。當接收到Beacon Request時(步驟S12,「是」),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下達發送Beacon Response的指示給通信部11,通信部11係將Beacon Response發送給Beacon Request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步驟S13)。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判斷是否經由通信部11接收到了與在步驟S13中發送的Beacon Response對應的ACK(步驟S14)。ACK係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因此在Beacon Response的發送後,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回復為第1傳輸速度。
當在步驟S14中接收到ACK時(步驟S14,「是」),同第7圖的步驟S1一樣,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步驟S15)。後續 同第7圖的步驟S2至步驟S4一樣地實施步驟S16至步驟S18。於步驟S18後,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令通信部11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ACK給該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步驟S19)。
於步驟S19後,與第7圖的步驟S7至步驟S9同樣地實施步驟S20至步驟S22。於步驟S21及步驟S22後,結束處理。另外,ACK的發送係亦可為於步驟S21及步驟S22後。當在步驟S12中為「否」時及在步驟S14中為「否」時,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步驟S23),然後結束處理。
藉由以上的處理,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係當成功以第2傳輸速度從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接收到針對Beacon Response的ACK時,將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步驟S21),或者將傳輸速度設定成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步驟S22)。分時式的傳輸速度係與在第7圖之例中所說明的分時式的傳輸速度相同。
如上所述,終端裝置1係當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屬於試驗通知之第2試驗通知,便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接著,終端裝置1係當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第2報知信號時,令通信部11發送屬於針對第2報知信號的回應之第1回應,當成功接收到屬於針對第1回應的回應之第2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終端裝置1係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第1回應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此外,終端裝置1係當成功接收 到第2回應時,令通信部11以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傳輸速度試驗通知之第3試驗通知,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來發送第3報知信號,當接收到針對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發送針對該接收到的回應之回應。
此外,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接收到針對第3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第3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記錄為周邊終端,當成功從周邊終端的全部皆接收到針對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從周邊終端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周邊終端其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係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係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
第2處理係依序藉由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所實施。例如,第1圖中所示的中央處理系統3將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發送至集中裝置2-2,從集中裝置2-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的終端裝置1-8係實施第1處理。在接收到發送自終端裝置1-8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6及終端裝置1-7實施第2處理。藉由在終端裝置1-6實施第2處理而接收到發送自終端裝置1-6的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5實施第2處理。如上述,第2處理係依序在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的周邊的終端裝置1實施。
第10圖係將第1圖所示構成例的一部分抽出之圖。在第10圖中,終端裝置1間的虛線的箭頭係表示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與第2傳輸 速度兩種速度進行通信,終端裝置1間的實線的箭頭係表示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但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在第10圖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1-6與終端裝置1-8係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與第2傳輸速度兩種速度進行通信,終端裝置1-8與終端裝置1-7係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但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此外,終端裝置1-5與終端裝置1-6係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與第2傳輸速度兩種速度進行通信。
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從中央處理系統3到終端裝置1為止的處理的流程的一例之圖表。第11圖係以第10圖所示的例子為前提的圖表。在第11圖中,中央處理系統3與集中裝置2之間的實線的箭頭以外的實線的箭頭係表示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的傳輸,虛線的箭頭係表示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的傳輸。中央處理系統3與集中裝置2-2之間的實線的箭頭係表示經由網路5進行的傳輸。在第11圖中,當從中央處理系統3獲得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之發送,集中裝置2-2便報知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終端裝置1-8係當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便開始第7圖中所示的第1處理。藉此,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從終端裝置1-8發送給終端裝置1-6及終端裝置1-7。第11圖中所示的步驟編號係表示第7圖及第9圖中的步驟編號。在第11圖中係顯示第7圖及第9圖中所示的處理的一部分,省略了其餘的處理的圖示。接收到發送自終端裝置1-8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6及終端裝置1-7係開始第2處理。藉此,終端裝置1-8、終端裝置1-6及終端裝置1-7的傳輸速度係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該處理係相當於第7圖的步驟S2、第9圖的步驟S11。
當終端裝置1-8藉由第1處理的步驟S4而發送Beacon Request,終端裝置1-6係由於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來與終端裝置1-8進行通信而發送Beacon Response。另一方面,終端裝置1-7並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來與終端裝置1-8進行通信,故沒有發送Beacon Response。終端裝置1-8係當從終端裝置1-6接收到Beacon Response,便藉由第1處理的步驟S6而發送ACK。由於終端裝置1-8係從終端裝置1-6接收Beacon Response,從終端裝置1-7則沒有接收Beacon Response,故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
在終端裝置1-7中係藉由第2處理的步驟S23而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在終端裝置1-6係當從終端裝置1-8接收到ACK,便藉由第2處理的步驟S15而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然後,終端裝置1-6係實施第9圖中所示的步驟S16起的處理,從終端裝置1-5接收Beacon Response,藉此,執行第9圖中所示的步驟S21。藉此,終端裝置1-6的傳輸速度係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終端裝置1-5係藉由從終端裝置1-6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開始第2處理,因此,以第2處理的S15發送傳輸速度試驗通知。後續實施第2處理的後續步驟。
於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後,實施定期性的路徑探索處理或藉由運用人員的指示而實施路徑探索處理,藉此,在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裝置間建構通信路徑。另外,以分時方式設定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係在T2的期間以第1傳輸速度來與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在T1的期間以第2傳輸速度將從終端裝置1接收到的資料轉送給其他終端裝置。此外,以分時方式設定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係將在T1的期間從其他終端裝置1接收到的要給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 的資料,在T2的期間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給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
另外,藉由終端裝置1依序實施第2處理,亦會有下述情形:已從某個終端裝置1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將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從別的終端裝置1接收以第2傳輸速度作為試驗對象的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此時,終端裝置1雖然可依據從別的終端裝置1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再次實施第2處理,但當已將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時,亦可不實施第2處理。不過,即便為從某個終端裝置1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實施過第2處理的終端裝置1,藉由第2處理而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係較佳為再次實施第2處理。儲存表示屬於變更後的傳輸速度之第2傳輸速度之資訊。此處理之理由在於:即使為與某個終端裝置1之間並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但與其他終端裝置1之間仍有可能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
例如,在第1圖所示的構成例中,也有可能有例如終端裝置1-1雖然與終端裝置1-3並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但與終端裝置1-2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情形。此時,終端裝置1-1雖然會藉由從終端裝置1-3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在第2處理中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但只要終端裝置1-2在與終端裝置1-3之間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便從終端裝置1-2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此時,終端裝置1-1係只要藉由從終端裝置1-2接收傳輸速度試驗通知而實施第2處理,便能夠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或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此外,此時,終端裝置1-1係亦可對屬於成為第一次的第2處理的觸發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3,通知已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 輸速度或分時式的傳輸速度。終端裝置1-3由於無法與終端裝置1-1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而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但當從終端裝置1-1被通知已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或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時,若在步驟S2中記錄到的終端裝置1中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只有終端裝置1-3,便能夠將傳輸速度從分時式的傳輸速度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
另外,在第9圖所示的例子中,當在第9圖的步驟S12中為「否」時,終端裝置1係不進行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發送給其他終端裝置1的處理,而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傳輸速度變更處理開始前的傳輸速度之第1傳輸速度。但並不限定於此例,亦可構成為當在第9圖的步驟S12中為「否」時,實施第7圖的步驟S1至步驟S10的處理。
此外,也有可能存在有僅有只能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存在複數個的區域(area)。在本實施形態中,就路徑資訊的上行的下一個節點而言擁有只能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的只能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係在T1的期間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此外,就路徑資訊的上行的下一個節點而言擁有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的只能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係與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在T2的期間進行通信。藉此,即使存在有僅有只能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存在複數個的區域,當在比該區域更往上行路徑上的上位存在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時,係藉由該終端裝置1將該區域的終端裝置1的資料在T1的期間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傳輸。此外,當在比該區域更往上行路徑上的上位沒有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存在時,係將該些區域的終端裝置1的資料以第1傳輸速度傳輸給集中裝置2。
如上所述,能夠與周邊的全部的終端裝置1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係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能夠與周邊的終端裝置1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1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係設定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此外,無論與周邊的哪個終端裝置1皆無法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係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藉此,能夠抑制在傳輸速度的變更後產生變成無法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就算一部分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沒有變更,只要有一部分的區間變更為第2傳輸速度,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便提升。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運用人員係只要從中央處理系統3令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發送便可。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抑制運用人員的作業量,能夠使通信系統全體的傳輸量提升。
此外,在終端裝置1有實施過本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後,亦可為了更進一步的高速化而實施第二次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在進行第二次以後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時,前述的第1傳輸速度即為前一次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所要求過變更的傳輸速度。如上所述,一部分的終端裝置1在進行過傳輸速度變更處理後,實際上傳輸速度並沒有變更。因此,在進行第二次起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時,傳輸速度係有變成三種以上的可能。此時,在設定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時,亦可將一個週期分割成三個期間以上而能夠支援三種以上的傳輸速度。
實施形態2.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進行說明。在本 實施形態中,傳輸速度控制部12的處理有一部分不同於實施形態1,而除了該不同點,本實施形態的通信系統的構成及構成通信系統的各裝置的構成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具有與實施形態1相同功能的構成要素係給予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省略重複說明。以下,以與實施形態1的不同點為主進行說明。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終端裝置1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時所實施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的一例之流程圖。如第12圖所示,從集中裝置2接收到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的終端裝置1係同實施形態1一樣地實施步驟S1,然後,實施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步驟S3至步驟S5。當在步驟S5中為「否」時,終端裝置1係同實施形態1一樣地實施步驟S10,然後結束處理。
當在步驟S5中為「是」時,同實施形態1一樣地實施步驟S6。在步驟S6後,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步驟S9),然後結束處理。分時式的傳輸速度係同實施形態1一樣地,例如表示如第8圖所示將時間段分割成兩個期間並按每個時間段設定的傳輸速度。
第1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接收到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的步驟順序的一例之流程圖。步驟S11至步驟S18、步驟S23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於步驟S18後,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判斷是否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步驟S24),當接收到Beacon Response時(步驟S24,「是」),令通信部11以第1傳輸速度發送ACK給該Beacon Response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步驟S19),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步驟S22),然後結束處理。步驟S24為 「是」時的步驟S19與步驟S22的順序係亦可顛倒。另外,在步驟S24中,終端裝置1係同第12圖的步驟S5一樣地,只要有接收到一個Beacon Response就判斷為「是」。當在步驟S24中為「否」時,終端裝置1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步驟S22),然後結束處理。另外,自步驟S15之後的處理,係在步驟S14中成功接收到ACK時才實施,因此在步驟S24中係設想能夠從成為第2處理的開始的觸發之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至少接收到Beacon Response。因此,步驟S24通常不會是「否」。
在實施形態1中,終端裝置1係將能夠以第1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先記錄下來,當能夠與所記錄的終端裝置1的全部皆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時,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而非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實施形態1中將傳輸速度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的案例(case),在本實施形態中亦是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亦即,傳輸速度控制部12係當成功以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通信部11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係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係設定為第2傳輸速度。藉此,能夠比實施形態1增加能夠與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的數目,能夠確保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的後備(backup)的通信路徑。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係當無法與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時,能夠在T2的期間與其他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例如,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係當無法與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時,能夠在T2的期間以廣播方式發送要求通信開始的資料,與有回應的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成 為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的通信對象之以分時方式設定傳輸速度的終端裝置1係將在T2的期間接收到的資料,以第2傳輸速度按照以路徑探索所探索到的路徑發送給其他終端裝置1,將在T1的期間接收到的要給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的資料,在T1的期間發送給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相較於實施形態1,在T2的期間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有變得更多的可能。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第8圖中所示的T2對T1之比設為比實施形態1大。例如,當設Ta為30秒時,設T2為25秒、設T1為5秒。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較佳為以使路徑路探索在T1的期間進行的方式做調整。藉此,可在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間建構通信路徑。此外,無法高速化的終端裝置1係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能夠在T2的期間以第1傳輸速度來與傳輸速度試驗通知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1進行通信。Ta、T1、T2的值並沒有限定於上述。本實施形態的上述外的動作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
另外,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中,由中央處理系統3將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發送給集中裝置2,由集中裝置2將傳輸速度變更通知發送給終端裝置1,藉此實施上述各實施形態的傳輸速度變更處理。但並不限於此,亦可藉由更新終端裝置1的軟體而將全部的終端裝置1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分時式的傳輸速度。軟體的更新係如上所述,例如,藉由來自中央處理系統3的指示而實施。此時,藉由在T1的期間進行路徑探索,自動地設定能夠以第2傳輸速度進行通信的終端裝置1之間的通信路徑。各終端裝置1係優先使用藉由在T1的期間進行的路徑探索而設定的通信路 徑,無法藉由在T1的期間的路徑探索而設定通信路徑的終端裝置1係在T2的期間進行路徑探索而建構通信路徑。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傳輸速度係使用100kbps、200kbps、400kbps進行說明,但並沒有限定為該些傳輸速度,例如,亦可使用更高速的傳輸速度。
上述的實施形態揭示的構成僅係本發明內容的例示,本發明既能夠與別的公知技術組合,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範圍內,亦能夠省略、變更構成的一部分。
1:終端裝置
11:通信部
12:傳輸速度控制部
13:通信控制部
14:控制部
15:記憶部

Claims (12)

  1.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通信部,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及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在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前述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當成功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前述第1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記錄下來,當成功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皆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係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係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2.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通信部,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及 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在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前述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當成功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成功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從其他終端裝置接收到屬於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2試驗通知,便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前述其他終端裝置接收到第2報知信號時,令前述通信部發送屬於針對前述第2報知信號的回應之第1回應,當成功接收到屬於針對前述第1回應的回應之第2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回應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成功接收到前述第2回應時,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 驗通知之第3試驗通知,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並發送第3報知信號,當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令前述通信部發送針對該接收到的回應之回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成功接收到前述第2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終端裝置係計量電力量的智慧電表。
  7.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通信部,係以多重跳躍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及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在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前述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1試驗通知,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發送第1報知信號,當成功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從其他終端裝置接收到屬於通知進行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2試驗通知,便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前述其他終端裝置接收到第2報知信號時,令前述通信部發送屬於針對前述第2報知信號的回應之第1 回應,當成功接收到屬於針對前述第1回應的回應之第2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第1回應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成功接收到前述第2回應時,令前述通信部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屬於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之第3試驗通知,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並令前述通信部發送第3報知信號,當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令前述通信部發送針對該接收到的回應之回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傳輸速度控制部係當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前述第3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記錄為周邊終端,當成功從前述周邊終端的全部皆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前述周邊終端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前述周邊終端其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第3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前述通信部的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及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終端裝置係計量電力量的智慧電表。
  11. 一種通信系統,係具備含有第1終端裝置及第2終端裝置的複數個終端裝置及集中裝置,且前述複數個終端裝置與前述集中裝置構成多重跳躍網路之通信系統; 前述第1終端裝置係當在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從前述集中裝置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前述第1傳輸速度高速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將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發送報知信號,當成功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前述第2終端裝置係當從前述第1終端裝置接收到前述試驗通知,便將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接收到前述報知信號時,將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發送給前述第1終端裝置;前述第1終端裝置係當接收到針對前述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前述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記錄下來,當成功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皆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12. 一種通信方法,係通信系統的通信方法,該通信系統係具備含有第1終端裝置及第2終端裝置的複數個終端裝置及集中裝置,且前述複數個終端裝置與前述集中裝置構成多重跳躍網路,該通信方法係含有下述步驟:報知步驟,係前述第1終端裝置當在傳輸速度設定為第1傳輸速度的狀態下從前述集中裝置接收到將傳輸速度變更為比前述第1傳輸速度高速 的第2傳輸速度之變更通知,便以前述第1傳輸速度報知用以通知進行前述第2傳輸速度下的無線通信的試驗的試驗通知;變更步驟,係前述第2終端裝置當從前述第1終端裝置接收到前述試驗通知,便將傳輸速度變更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設定步驟,係前述第1終端裝置在前述報知步驟後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發送報知信號,當成功以前述第2傳輸速度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在至少一部分時間段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及設定步驟,係前述第1終端裝置當接收到針對前述試驗通知的回應,便將針對前述試驗通知的回應的發送來源之終端裝置記錄下來,當成功從所記錄的全部的終端裝置皆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當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一部分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並且無法在一定時間以內從所記錄的終端裝置其中的其餘部分的終端裝置接收到針對前述報知信號的回應時,將傳輸速度在第1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1傳輸速度,並且在第2時間段設定為前述第2傳輸速度。
TW108143088A 2018-12-04 2019-11-27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TWI7275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4574 WO2020115816A1 (ja) 2018-12-04 2018-12-04 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WOPCT/JP2018/044574 2018-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672A TW202038672A (zh) 2020-10-16
TWI727519B true TWI727519B (zh) 2021-05-11

Family

ID=70975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3088A TWI727519B (zh) 2018-12-04 2019-11-27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46015B1 (zh)
CN (1) CN113170338B (zh)
MY (1) MY194421A (zh)
TW (1) TWI727519B (zh)
WO (1) WO20201158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3642B2 (ja) 2021-01-22 2024-05-1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サーバー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8922A (en) * 2006-10-17 2008-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5162820A (ja) * 2014-02-27 2015-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15203926A (ja) * 2014-04-11 2015-11-16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1384A (ja) * 2000-03-08 2001-09-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04221710A (ja) * 2003-01-10 2004-08-05 Toshiba Corp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lanシステムの通信制御方法
JP4105604B2 (ja) * 2003-07-18 2008-06-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WO2005043945A1 (ja) * 2003-10-31 2005-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伝送速度決定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
JP4689714B2 (ja) * 2008-11-21 2011-05-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機、通信制御方法
JP5402556B2 (ja) * 2009-11-19 2014-0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端局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JP5877388B2 (ja) * 2010-12-20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6240055B2 (ja) * 2014-10-22 2017-11-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8922A (en) * 2006-10-17 2008-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5162820A (ja) * 2014-02-27 2015-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15203926A (ja) * 2014-04-11 2015-11-16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5816A1 (ja) 2020-06-11
MY194421A (en) 2022-11-30
JPWO2020115816A1 (ja) 2021-02-15
CN113170338A (zh) 2021-07-23
JP6746015B1 (ja) 2020-08-26
CN113170338B (zh) 2024-04-16
TW202038672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8767B2 (en) Discovery of a set of nodes in a network
JP6031894B2 (ja) 中継プログラム、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US20220417086A1 (en) Management of IoT De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WI727519B (zh) 終端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CN104038427A (zh) 路由更新方法和路由更新装置
JP2014155133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通信方法
JP661771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717023B (zh) 中央處理裝置、資料收集系統及資料收集方法
CN108235800A (zh) 一种网络故障探测方法及控制中心设备
KR20190078677A (ko) 원격 검침 시스템, 그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원격검침단말장치 및 원격검침단말장치의 동작 방법
JP609047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共通サービス制御装置、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09493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4164479A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326124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5194134A1 (ja) 通信状態推定装置、通信状態推定方法及び通信状態推定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する記録媒体
JP2013138326A (ja) センサノード、センサノード制御方法、及び、センサノード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47230B2 (ja) データ収集方法、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14068286A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媒体の切替え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支援方法
JP2013118507A (ja) 中継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JP7492585B2 (ja) 測位情報の処理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US1117805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5672033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5165633A (ja) 情報配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情報配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Bjurefors Measurements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EP332798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multicast latency and reliability of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building automation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