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4118B -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4118B
TWI724118B TW106107102A TW106107102A TWI724118B TW I724118 B TWI724118 B TW I724118B TW 106107102 A TW106107102 A TW 106107102A TW 106107102 A TW106107102 A TW 106107102A TW I724118 B TWI724118 B TW I7241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isplay device
component
loading platform
attach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7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218A (zh
Inventor
崔明吉
李政玟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4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41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02Bending or folding
    • B29C53/04Bending or folding of plate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4Electrical apparatus, e.g. sparking plugs or parts thereof
    • B29L2031/3475Displays, monitors, TV-sets, compute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於本發明的一態樣中,設備包括載物平台和設置於平台上之彎曲單元,其中顯示裝置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係安置於載物平台之上。彎曲單元係配置以彎曲顯示單元的部件,並使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顯示裝置的部件中的另外一部分。

Description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聲明於西元2016年03月04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之韓國專利申請號:10-2016-0026675的優先權及效益,其揭露內容藉由參考併入本文。
所述之技術廣泛說來係關於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和設備。
已開始廣泛使用以移動為基礎的電子裝置。近來除了例如手機之小型電子裝置之外,廣泛使用平板電腦。
為了支援各種功能,行動裝置包括提供使用者例如影像或視頻之視覺訊息之顯示裝置。隨著驅動此種顯示裝置的部件變得微型化,電子裝置中的顯示器的密度逐漸增加。再者,已發展可從平坦狀態彎曲成具有預定角度之結構。
一個具有進步性之態樣係關於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及設備,其最小化元件彎曲時施加於元件的應力。
另一個態樣為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其包括於其上安置顯示裝置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之載物平台;以及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以附著於元件並彎曲該元件且使元件的一部分附著於元件的其他部分之彎曲單元,其中彎曲單元包括支撐單元;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以於第一方向中線性移動的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連接於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以附著於元件並彎曲元件的第一轉動單元;以及於其上設置有支撐單元,且在異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中線性移動支撐單元的第二線性移動單元。
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可包括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以線性移動之第一移動滑塊;以及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以線性移動第一移動滑塊之第一線性驅動單元。
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設置在第一移動滑塊和支撐單元之間的第一導引單元。
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第一移動滑塊和第一轉動單元之第一連接托座。
第一轉動單元可包括連接於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之第一轉動驅動單元;以及可轉動地連接於第一轉動驅動單元,以附著元件的第二表面至其之第一附著單元。
第一轉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第一減速器,其配置以連接第一轉動驅動單元和第一附著單元。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第二轉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和第一轉動單元並轉動第一轉動單元。
第二轉動單元可包括設置於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之上之第二轉動驅動單元;以及第二轉動托座,其設置以讓第一轉動單元固定於第二轉動托座,第二轉動托座於第二轉動驅動單元驅動時轉動。
第二轉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第二減速器,其配置以連接第二轉動驅動單元和第二轉動托座。
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可包括於其上提供有支撐單元並線性移動之第二移動滑塊;以及連接第二移動滑塊,以線性移動第二移動滑塊之第二線性驅動單元。
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於其上提供有第二移動滑塊之第二導引單元。
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連接托座,其配置以連接第二移動滑塊和支撐單元。
彎曲單元可進一步包括第三線性移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和支撐單元並在異於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第三方向中線性移動支撐單元。
第三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於其上提供有支撐單元之第三移動滑塊;以及連接第三移動滑塊,以線性移動第三移動滑塊之第三線性驅動單元。
第三線性移動單元可進一步包括第三導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三移動滑塊和第二線性移動單元並導引第三移動滑塊的動作。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連接載物平台,以線性移動載物平台之載物平台驅動單元。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以依據元件的位置移動載物平台的對齊單元。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的移動路徑之上,以感測載物平台之上元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偵測單元。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與彎曲單元分隔設置,以感測彎曲單元的下表面上之元件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偵測單元。
設備可進一步包括設置於第一轉動單元之上,以把彎曲元件的一部分壓向於元件的其他部分之加壓器。
元件可包括第一表面和異於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且彎曲單元可附著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元件以將第一表面的一部分附著於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另一個態樣為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其包括:安置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於載物平台上;將元件佈置於彎曲單元的下表面上;以及附著彎曲單元於該元件,並沿著該元件的彎曲路徑彎曲該元件。
方法可進一步包括比較元件的實際位置和元件的預設位置。
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依據元件的實際位置和元件的預設位置之比較定位該元件。
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經由施加壓力於元件使元件的一部分附著於附著件。
附著件可小於元件。
元件可為可撓的。
方法可進一步包括感測載物平台上之元件的位置。
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依據元件的位置改變載物平台的位置。
元件可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板(PCB)和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
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及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可於元件彎曲時彎曲。
元件可包括彎曲單元附著至其的附著區域。
元件可包括第一表面和異於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且彎曲單元可附著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元件,以附著第一表面的一部分於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另一個態樣為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設備包括:於其上安置顯示裝置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之載物平台;以及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的彎曲單元,該彎曲單元係配置以i)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並ii)使顯示裝置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顯示裝置部件的其他部分。彎曲單元包括支撐單元;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以在第一方向中線性移動的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連接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並配置以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之第一轉動單元;以及於其上設置有支撐單元,並配置以在異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中線性移動支撐單元之第二線性移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包括: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之第一移動滑塊;以及設置於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第一線性驅動單元以線性移動第一移動滑塊之第一線性驅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設置在第一移動滑塊和支撐單元之間的第一導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第一移動滑塊和第一轉動單元之第一連接托座。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轉動單元包括:連接於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之第一轉動驅動單元;以及可轉動地連接於第一轉動驅動單元,並配置以附著顯示裝置的部件的第二表面至其之第一附著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轉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第一轉動驅動單元和第一附著單元之第一減速器。
上述設備進一步包括第二轉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和第一轉動單元並轉動第一轉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一轉動單元包括配置以附著顯示裝置的部件的第二表面至其之第一附著單元,且其中第二轉動單元包括:設置於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之上,並配置以轉動第一附著單元的第二轉動驅動單元;以及設置以使第一轉動單元固定於第二轉動托座之第二轉動托座,第二轉動托座配置以於第二轉動單元轉動第一附著單元時轉動。
在上述設備中,第二轉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第二轉動驅動單元和第二轉動托座之第二減速器。
在上述設備中,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包括:於其上設置有支撐單元,並配置以線性移動之第二移動滑塊;以及連接於第二移動滑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第二移動滑塊之第二線性驅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二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於其上設置有第二移動滑塊之第二導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二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第二連接托座,其配置以連接第二移動滑塊和支撐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彎曲單元進一步包括第三線性移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和支撐單元並在異於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第三方向中線性移動支撐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三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其上設置有支撐單元之第三移動滑塊;以及連接第三移動滑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第三移動滑塊之第三線性驅動單元。
在上述設備中,第三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第三導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第三移動滑塊和第二線性移動單元並導引第三移動滑塊。
設備進一步包括連接載物平台,並配置以線性移動載物平台之載物平台驅動單元。
設備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並配置以依據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位置移動載物平台的對齊單元。
設備進一步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的移動路徑之上,並配置以感測載物平台上之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偵測單元。
設備進一步包括與彎曲單元分隔設置,並配置以感測彎曲單元的表面上之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偵測單元。
設備進一步包括設置於第一轉動單元之上,並配置以將顯示裝置的彎曲部件的一部分壓向顯示裝置的部件的其他部分之加壓器。
在上述設備中,顯示裝置的部件包括第一表面及異於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且其中彎曲單元配置以附著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以使第一表面的一部分附著於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另一個態樣為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方法包括:放置顯示裝置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於載物平台上;佈置顯示裝置的部件於彎曲單元的表面上;以及附著彎曲單元於顯示裝置的部件,並沿著顯示裝置的部件的彎曲路徑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
上述方法進一步包括比較顯示裝置的部件的實際位置和顯示裝置的部件的預設位置。
上述方法進一步包括顯示裝置的部件的實際位置和顯示裝置的部件的預設位置之比較定位顯示裝置的部件。
上述方法進一步包括施加壓力於顯示裝置的部件以將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附著件。
在上述方法中,附著件小於顯示裝置的部件。
在上述方法中,顯示裝置的部件為可撓的。
上述方法進一步包括感測載物平台上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位置。
上述方法進一步包括依據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位置改變載物平台的位置。
上述方法中,顯示裝置的部件可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板(PCB)和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
上述方法中,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及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於顯示裝置的部件彎曲時彎曲。
上述方法中,顯示裝置的部件包括讓彎曲單元附著至其的附著區域。
上述方法中,顯示裝置的部件包括第一表面和異於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其中彎曲單元係配置以附著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以附著第一表面的一部分於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上述方法中,於彎曲顯示裝置的部件時施加應力於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一部分,以預防顯示裝置的部件翹曲。
另一個態樣為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設備包括:於其上安置顯示裝置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之載物平台;以及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並配置以使顯示裝置的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部件其他部分來彎曲部件的彎曲單元。
當元件彎曲時,可經由施加應力於部件的一部分來防止顯示裝置的部件翹曲。
1:設備
10:元件
20:顯示面板
21:基板
22:緩衝層
23:主動層
23-1:源極區域
23-2:汲極區域
23-3:通道區域
24:閘極絕緣層
25:閘極電極
26:中間絕緣層
27:鈍化層
27-1:源極電極
27-2:汲極電極
28:有機發光二極體
28-1:像素電極
28-2:中間層
28-3:相對電極
29:像素定義層
30:可撓性印刷電路板
40:附著件
100:容置座
200:載物平台
210:固定件
300,300A:彎曲單元
310,310A:支撐單元
320,320A:第一線性移動單元
321,321A:第一移動滑塊
322,322A:第一線性驅動單元
322-1:第一馬達
322-2:第一滑輪
322-3:第一皮帶
322-4:第一滾珠螺桿
323,323A:第一導引單元
324,324A:第一連接托座
330,330A:第一轉動單元
331,331A:第一轉動驅動單元
332,332A:第一附著單元
333,333A:第一減速器
340,340A:第二線性移動單元
341,341A:第二移動滑塊
342,342A:第二線性驅動單元
342-1:第二馬達
342-2:第二滾珠螺桿
343,343A:第二導引單元
344,344A:第二連接托座
350,350A:第二轉動單元
351:第二轉動驅動單元
352:第二轉動托座
353:第二減速器
360,360A:第三線性移動單元
361:第三移動滑塊
362:第三線性驅動單元
362-1:第三汽缸
363:第三導引單元
370,370A:加壓器
400:載物平台驅動單元
500:對齊單元
600:第一位置偵測單元
700:第二位置偵測單元
800:力量供應單元
A1:第一對齊標記
A2:第二對齊標記
C:接墊單元
D:顯示單元
DA:顯示區
E:薄膜封裝層
H1:接觸孔
H2:孔
NDA:非顯示區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T:附著區域
TFT:薄膜電晶體
X-X’:截線
X1,X2:X方向的差值
Y1,Y2:Y方向的差值
θ1,θ2:旋轉角度
第1圖為根據實施例之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之平面圖。
第2圖為第1圖的設備的前視圖。
第3圖為第1圖繪示之彎曲單元的實施例的透視圖。
第4圖為繪示由第1圖的設備含括的第二位置偵測單元拍攝的元件影像之圖式。
第5圖至第7圖為藉由使用第1圖的設備解釋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之剖面圖。
第8圖為第1圖之彎曲單元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透視圖。
第9圖第1圖的設備含括的顯示面板的平面圖。
第10圖為沿著第9圖的截線X-X’截取之剖面圖。
一般來說,當彎曲可撓性元件時,會施加彎曲並接著扭曲(twisted)可撓性元件時產生之壓縮力(condensing force)和張力於可撓性元件,並因此損壞可撓性元件。在此狀況中,會降低顯示裝置的品質。
現詳細參考其示例描繪於附圖中之實施例,其中全文中相似的參考符號表示相似的零件。在此方面,本實施例可具有不同形式而不應被理解為限於本文陳述的說明內容。因此,實施例僅藉由參考圖式描述於下以解釋本說明內容的態樣。如用於本文中,用語「及/或(and/or)」包括一或多個相關所列物件的任何以及全部組合。在零件的表單之後加上例如「至少其一(at least one of)」之表述語(expression)時係修改整個零件列表而非修改整個零件列表中的個別零件。
因為所述技術允許各種改變和許多實施例,特定實施例將描繪於圖式及詳細描述於書面的說明內容中。下文中,將參考其中繪示例示性實施例之附圖更加充分地描述所述技術的特徵和效果及達成其的方法。然而,可所述技術以許多不同形式實施(be embodied)而不應被理解為限於本文陳述的例示性實施例。
一種或多種例示性實施例將藉由參考附圖在下文詳細描述。相同或相應的這些部件都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而與圖示編號無關,並省略多餘的解釋。
將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使用「第一(first)」、「第二(second)」等用語來描述各種部件,這些部件不應當被這些用語限制。這些詞彙僅用來從另一個部件區分出一個部件。
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楚地指示,否則本文使用的單數形式「一(a)」、「一(an)」和「該(the)」也意圖包括複數形式。
將進一步理解的是本文使用的用語「包括(comprises)」及/或「包括(comprising)」指明所述特徵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或部件。
圖式中零件的尺寸可為了方便解釋而誇大。換句話說,因為圖式中的部件的厚度和尺寸係為了方便解釋而任意繪示,故以下實施例不因此受限。
在以下示例中,x軸、y軸和z軸不限於直角座標系統而可廣義地詮釋。舉例來說,x軸、y軸和z軸可互相垂直,或可表示互相不垂直的不同方向。
可以不同方式執行特定實施例時,可不同於所述順序地執行特定流程順序。舉例來說,可實質上同時執行或以相反於所述順序地執行兩個連續敘述的程序。在本揭露中,用語「實質上(substantially)」包括完全地、幾乎完全地或在一些應用且根據所述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情況下為至任何顯著程度之意思。再者,「於上方形成(formed over)」、「於上方設置(disposed over)」、「位於…上方(positioned over)」也可意謂「於…上形成(formed on)」、「於…上設置(disposed on)」、「位於…上(positioned on)」。用語「connected(連接)」包括電性連接。
第1圖為根據實施例之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1之平面圖。第2圖為第1圖的設備1的前視圖。第3圖為第1圖繪示的彎曲單元300之實施例的透視圖。 第4圖為繪示由第1圖的設備含括的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拍攝的元件影像之圖式。第5圖至第7圖為藉由使用第1圖的設備1解釋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之圖式。
參考第1圖至第7圖,設備1包括容置座100、載物平台200、彎曲單元300、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對齊單元500、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及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
可固定容置座100。容置座100可包括複數個框架、複數個平板及其相似物。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容置座100係以腔體(chamber)形狀形成。
元件10可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元件10可包括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PCB)及顯示面板20中之至少其一。為了方便解釋,現將詳細描述元件10包括顯示面板20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之情況。
元件10可具有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第二表面S2可為面對載物平台200之表面,而第一表面S1可為異於第二表面S2之表面。部分第二表面S2可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而部分第二表面S2可與載物平台200相隔。 舉例來說,顯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S2可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可與載物平台200相隔。
顯示區域(未繪示)可設置於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之其一之上。另一表面可為其上未形成顯示區域的顯示面板20的背面。為了方便說明,現將詳細描述顯示區域形成在顯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S2之上之情況。
載物平台200可以平板形狀形成。用以將元件10穩固安置其上並將固定元件10至其之元件固定件210可設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元件固定件210可以各種形狀形成。舉例來說,元件固定件210可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200上之 靜電式吸盤(electrostatic chuck)或黏附性吸盤(adhesive chuck)。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元件固定件210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的夾持器(clamp)、夾具(jig)或其相似物。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元件固定件210包括流動通道(flow path)和連接至流動通道之幫浦,其中流動通道和幫浦係形成在載物平台200之上。為了方便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元件固定件210包括設置於載物平台之上的黏附性吸盤之情況。
載物平台200可設置於容置座100上以能夠線性移動。載物平台200可於第二方向(X方向)線性移動。
彎曲單元300可固定於容置座100。彎曲單元300可附著於元件10的一部分並彎曲元件10,使得元件10的部分可與元件10的其他部分附著(attach)。舉例來說,彎曲單元300可附著於第二表面S2的一部分並彎曲元件10,使得第一表面S1的一部分可附著於第一表面S1的其他部分。舉例來說,彎曲單元300可附著於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部分第二表面S2並彎曲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和顯示面板20的一部分。
彎曲單元300可包括支撐單元310、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第一轉動單元330、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第二轉動單元350、第三線性移動單元360及加壓器370。
支撐單元可設置於第一方向(Z方向)。第一方向(Z方向)可為垂直(或相交)容置座100的一個表面之方向。支撐單元310可以框架形狀形成。
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可設置於支撐單元310之上且於第一方向(Z方向)線性移動。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可包括第一移動滑塊321、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第一導引單元323及第一連接托座324。
第一移動滑塊321可設置於支撐單元310之上以能夠線性移動。第一移動滑塊321可連接第一導引單元323並可沿著第一導引單元323移動。
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可連接第一移動滑塊321並線性移動第一移動滑塊321。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可以各種形狀形成。舉例來說,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包括滾珠螺桿和連接滾珠螺桿之馬達。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係依據線性馬達的形狀形成,並可與第一移動滑塊321一起構成線性馬達。於此情況下,可不設置第一導引單元323。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包括連接第一移動滑塊321之汽缸(cylinder)。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包括第一馬達322-1、連接第一馬達322-1且互相分隔之多個第一滑輪322-2、與將分隔的第一滑輪322-2互相連接之第一皮帶322-3以及連接兩個第一滑輪322-2中之其一並連接至第一移動滑塊321之第一滾珠螺桿322-4。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不限於此,且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可包括線性移動第一移動滑塊321之任何裝置及結構。然而,為了方便解釋,現將詳細描述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包括第一馬達322-1、第一滑輪322-2、第一皮帶322-3及第一滾珠螺桿322-4之情況。
第一導引單元323可設置於支撐單元310和第一移動滑塊321之間並可導引第一移動滑塊321的移動。第一導引單元323可包括線性動作導引。
第一連接托座324可固定於第一移動滑塊321。第一連接托座324可根據第一移動滑塊321的動作,與第一移動滑塊321線性移動。
第一轉動單元330可連接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並將第二表面附著於第一轉動單元330且轉動元件10。第一轉動單元330可直接連接於第一連接 托座324。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轉動單元330連接於第二轉動單元350。然而,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第一轉動單元330連接於第二轉動單元350之情況。
第一轉動單元330可包括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第一附著單元332及第一減速器333。
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可連接第一附著單元332並轉動第一附著單元332。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可以各種形狀形成。舉例來說,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包括連接第一附著單元332之第一轉動馬達。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包括第一轉動馬達以及連接第一轉動馬達和第一附著單元332之齒輪單元。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包括連接於第一附著單元332之轉動汽缸。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包括第一轉動馬達、連接第一轉動馬達之第一轉動滑輪、連接第一轉動滑輪之第一轉動皮帶以及連接第一轉動皮帶與第一附著單元332之第二轉動滑輪。然而,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包括轉動馬達之情況。
第一附著單元332可連接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以在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轉動時轉動。第二表面S2可附著於第一附著單元332。
第一附著單元332可直接連接於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或經由第一減速器333連接於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然而,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第一附著單元332經由第一減速器333連接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之情況。
第一附著單元332可以各種形狀形成,使得元件10的第二表面S2可附著於第一附著單元332。舉例來說,第一附著單元332包括靜電式吸盤或黏附性吸盤。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第一附著單元332為透過調整流動通道的壓力吸 附元件10的類型,而流動通道的壓力係藉由使用流動通道和連接流動通道之幫浦調整。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第一附著單元332為黏附性吸盤之情況。
第一減速器333可連接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和第一附著單元332。於此情況下,第一減速器333可減少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的力矩並傳送減少的力矩至第一附著單元332。
支撐單元310可設置於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之上。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可在異於第一方向(Z方向)之第二方向(X方向)線性移動支撐單元310。第一方向(Z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可互相交叉。
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可包括第二移動滑塊341、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第二導引單元343和第二連接托座344。
第二移動滑塊341可設置以沿著容置座100的一個表面線性移動。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可連接第二移動滑塊341並於第二方向(X方向)線性移動第二移動滑塊341。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可與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41相同或相似。為了方便解釋,現將詳細解釋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包括第二馬達342-1和第二滾珠螺桿342-2之情況。
第二導引單元343可設置於容置座100和第二移動滑塊341之間。 第二導引單元343可形成為導引第二移動滑塊341的線性移動之線性動作導引。
第二連接托座344可固定於第二移動滑塊341。支撐單元310可固定於第二連接托座344。
第二轉動單元350可連接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和第一轉動單元330。第二轉動單元350可轉動第一轉動單元330。
第二轉動單元350可包括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第二轉動托座352和第二減速器353。
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可固定於第一連接托座324。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形成為相同或相似於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並從而於此省略其詳細描述。
第一轉動單元330可設置於第二轉動托座352之上。舉例來說,第一轉動單元331和第一減速器333固定於第二轉動托座352。
第二減速器353可設置於第一連接托座324之上。第二減速器353可連接第二轉動托座352和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並可減少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的力矩並傳送減少的力矩至第二轉動托座352。
第三線性移動單元360可設置於支撐單元310和第二連接托座344之間。第三線性移動單元360可在異於第一方向(Z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之第三方向線性移動支撐單元310。第三方向(Y方向)可垂直於第一方向(Z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
第三線性移動單元360可包括第三移動滑塊361、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和第三導引單元363。第三移動滑塊361可固定於支撐單元310。舉例來說,第三移動滑塊361可與支撐單元310一體形成。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可以各種形狀形成並與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32和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相同或相似。然而,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包括第三汽缸362-1之情況。 第三導引單元363可連接第三移動滑塊361和第二連接托座344。舉例來說,第三導引單元363具有線性動作導引,以於第三移動滑塊361移動時導引第三移動滑塊361。
加壓器370可連接於第一轉動單元330。舉例來說,加壓器370設置於第一附著單元332之上。加壓器370可具有筒柱形狀並從而加壓元件10。舉例來說,當彎曲元件10時,加壓器370經由下壓元件10第一表面S1的一部分於元件10第一表面S1的其他部分以避免元件10翹曲。
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可設置於容置座100和載物平台200之間。 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可包括使載物平台200於第二方向(X方向)往復運動之任何裝置或結構。舉例來說,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包括連接載物平台200之滾珠螺桿以及連接滾珠螺桿之馬達。根據另一個實施例,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包括連接容置座100和載物平台200之線性馬達。根據另一個實施例,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包括連接容置座100和載物平台200並具有變化長度之汽缸。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包括線性馬達之情況。
對齊單元500可設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於此情況下,對齊單元500可改變載物平台200的位置。舉例來說,對齊單元500於第二方向(X方向)和第三方向(Y方向)中之其一中移動載物平台200。對齊單元500也可於第二方向(X方向)和第三方向(Y方向)形成的平面上轉動載物平台200。對齊單元500可為設置於載物平台200附近的馬達、汽缸或其相似物。
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可設置於載物平台200的移動路徑之上。舉例來說,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設置於載物平台200的初始位置和彎曲單元300之間。
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可感測載物平台200上之元件10的位置。舉例來說,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為電荷耦合裝置(CCD),並拍攝載物平台200上之元件10且外部傳輸元件10的影像。
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可設置於彎曲單元300附近以與彎曲單元300隔開。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可感測安置於彎曲單元300下表面上之元件10的位置。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可形成為相同或相似於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
關於上述設備1的操作,元件10可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之上。藉由使用外部提供的機械手臂或使用其上穩固地安置元件10的梭動機構(shuttle)等,可將元件10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上。
當元件10穩固地安置於載物平台200上時,載物平台驅動單元400可線性移動載物平台200。此時,載物平台200可經由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移至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載物平台200可於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之下停止。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可拍攝於載物平台200上之元件10的位置。
控制器可比較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拍攝之元件10的位置和預設位置,並因而確認元件10的位置。舉例來說,當元件10包括顯示面板20及設置於顯示面板20上的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時,於顯示面板20之上形成第一對齊標記(mark)A1。舉例來說,於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第一對齊標記A1。 於此情況下,第一位置偵測單元600可拍攝第一對齊標記A1並分別比較被拍攝的第一對齊標記A1和預設的對齊標記。依據比較結果,對齊單元500可精密調整載物平台200的位置。舉例來說,對齊單元500改變載物平台200於第二方向(X方向)和第三方向(Y方向)中之至少其一中的位置或於第二方向(X方向)和第三方向(Y方向)形成的平面上轉動載物平台200的位置。
當完成對齊時,載物平台200可朝向彎曲單元300移動並可置於彎曲單元300之下。此時,第一附著單元332可面向元件10的第二表面S2。
如上述放置的第一附著單元332可於第一方向(Z方向)移動,以附著於元件10的第二表面S2。此時,第一附著單元332可附著於元件10,使得第一附著單元332避開元件10上形成之端點(terminal)、接墊(pads)及導電線。舉例來說,元件10包括第一附著單元332附著至其的附著區域T。附著區域T可為在其上未形成如上述的外部連接端點和接墊及內部形成的導電線之區域
第一附著單元332可沿預設彎曲路徑彎曲元件10。舉例來說,根據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32、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和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的操作(詳見第5圖和第6圖),第一附著單元332沿預設彎曲路徑移動。
舉例來說,操作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以在第一方向(Z方向)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從而將第一附著單元332附著於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此時,部分元件10可從載物平台200突出,且可將元件10第二表面S2的一部分暴露於外。
當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如前述附著於第一附著單元332時,可操作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及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以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此時,第一附著單元332可在第二方向(X方向)線性移動,同時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升或下降。根據第一附著單元332的位置,元件10的第一表面S1可經由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的操作而彎曲。此時,彎曲的元件10部分可為顯示面板20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中之至少其一的一部分。舉例來說,彎曲的顯示面板20部分為顯示區域以外的部分,並為其上未形成後述的顯示單元的部分。當彎曲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時,彎曲的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部分為其上無形成端點、接墊和相似物的部分。
可預設元件10沿著其彎曲的彎曲路徑。舉例來說,元件10的彎曲路徑係鑒於例如元件10的類型、元件10的位置和元件10彎曲時施加於元件10的應力而設定。彎曲路徑可為鑒於上述這些條件以表格形式預設的狀態。
當第一附著單元332沿彎曲路徑移動時,元件10的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可如第5圖至第7圖所示地彎曲。此時,可彎曲並上移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此時,顯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S2可與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一起移動,且因此可彎曲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的一部分並從而可面對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的其他部分。此時,附著件40可設置於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上且可接觸彎曲之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的部分。
附著件40可形成為具有異於元件10之尺寸。舉例來說,附著件40形成為具有小於元件10之尺寸。舉例來說,附著件40形成為具有小於顯示面板20之尺寸。
在執行此類彎曲時,加壓器370可加壓於元件10的一部分以預防元件10彎曲。舉例來說,加壓器370加壓顯示面板20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中之至少其一,以從而預防顯示面板20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中之至少其一彎曲。
完成如上述之元件10的彎曲後,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可偵測元件10的位置。舉例來說,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拍攝於顯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S1之上的第一對齊標記A1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之上的第二對齊標記A2。
依據拍攝的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控制器可於元件10完全彎曲後判定元件10的實際位置是否同等於預設位置。舉例來說,當依據第4圖比較預設位置和元件10的實際位置時,第4圖繪示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 的部分第二表面S2和顯示面板20的部分第一表面S1。於此情況下,控制器可依據第4圖中擷取的影像比較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並因而可判定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實際位置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預設位置在第二方向(X方向)及第三方向(Y方向)中差多少。
控制器可計算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之間於第二方向(X方向)中的差異。預設對齊標記可為當元件10彎曲時,元件10準確地附著於附著件40的時候,第二對齊標記A2的位置。根據另一個實施例,預設對齊標記為當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被彎曲並接著相較於元件10的顯示面板20位置準確地置於預設位置時,第二對齊標記A2的位置。根據另一個實施例,預設對齊標記為元件彎曲時,元件10的一部分準確地置於預設位置,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中之至少其一的位置。然而,為了方便解釋,現將詳細描述預設對齊標記為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被彎曲並接著相較於元件10的顯示面板20位置準確地置於預設位置時,第二對齊標記A2的位置之情況。
舉例來說,控制器計算第4圖中的左側上的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之間於第二方向(X方向)中的差值X1。控制器計算第4圖中的右側上的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之間於第二方向(X方向)中的差值X2。當差值X1和差值X2的數值不為0時,控制器可判定彎曲元件10的最終位置異於預設位置。於此情況下,可使用等式1計算彎曲元件10的最終位置和預設位置之間在第二方向(X方向)中的差值:[等式1]X=(X1+X2)/2
其中,X1和X2於第二對齊標記A2與預設位置在一方向中分隔時可具有負值,而X1和X2於第二對齊標記A2與預設位置在相對於一方向中分隔時可具有正值。然而,為了方便解釋,現將基於第4圖詳細描述差值X1和差值X2於第二對齊標記A2於預設位置下方時具有正值而差值X1和差值X2於第二對齊標記A2於預設位置上方時具有負值之情況。
如上描述,依據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擷取的影像,控制器可計算彎曲元件10的最終位置和預設位置之間於第三方向(Y方向)中的差值。舉例來說,控制器計算第4圖左側上的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之間於第三方向(Y方向)中的差值Y1。控制器也可計算第4圖右側上的第二對齊標記A2和預設對齊標記之間於第三方向(Y方向)中的差值Y2。於此情況下,可使用等式2計算彎曲元件10的最終位置和預設位置之間在第三方向(Y方向)中的差值:[等式2]Y=(Y1+Y2)/2
其中,Y1和Y2於第二對齊標記A2與預設位置在一方向中分隔時可具有負值,而Y1和Y2於第二對齊標記A2與預設位置在相對於一方向中分隔時可具有正值。然而,為了方便解釋,現將基於第4圖詳細描述差值Y1和差值Y2於第二對齊標記A2位於預設位置的左側時具有負值而差值Y1和差值Y2於第二對齊標記A2位於預設位置的右側時具有正值之情況。
當如上述完成差值X和差值Y的計算時,控制器可計算從預設位置旋動到元件10的最終位置的旋轉角度(θ)。舉例來說,控制器基於第二位置偵測單元700拍攝的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計算旋轉角度(θ)。舉例來說,控制器計算第4圖的左側上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和 穿過第二對齊標記A2同時平行於第三方向(即Y方向)的線(即基線)之間的角度θ1。控制器也計算第4圖的右側上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和穿過第一對齊標記A1同時平行於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線(即基線)之間的角度θ2。可使用等式3計算旋轉角度(θ):[等式3]θ=(θ1+θ2)/2
其中,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從基線於一方向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可具有負值,而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從預設位置相對於一方向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可具有正值。舉例來說,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負值,而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正值。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正值,而當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負值。為了方便解釋,現將詳細描述並聚焦在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負值而連接第一對齊標記A1和第二對齊標記A2的線相對於基線逆時針旋轉時,θ1和θ2於量測時具有正值之情況。
當如上述計算X、Y和θ的數值時,可操作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和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來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使得X和Y的數值相抵。另一方面,可操作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以轉動第一附著單元332,使得X和Y的數值對應於θ的估計(calculated)值。舉例來說,當差值X具有正值,第二線性驅動單元 342可於-X方向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當差值X具有負值時,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可於+X方向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當差值Y具有正值時,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可於-Y方向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另一方面,當差值Y具有負值時,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可於+Y方向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在θ數值的情況下,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32可轉動第一附著單元332,使得第一附著單元332被置於預設位置。依據θ的數值之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的操作程度可以表格形式儲存。
當如上述完成元件10的實際位置和預設位置的比較時,彎曲單元300可依據比較結果將元件10的實際位置改變至預設位置。舉例來說,依據第4圖,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於X方向中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而第三線性驅動單元362於Y方向中移動第一附著單元332。第二轉動驅動單元351可被順時針轉動。
當於彎曲元件10後未執行如此精密的調整時,元件10與預設位置不匹配,而因此可施加預設應力之外的其他應力。於此情況下,在元件10附著於附著件40並接著完成元件10的彎曲後,元件10可被損毀或破壞。因此,如所述,將元件10的一部分的位置調整至預設位置,且因此可最小化因為彎曲後產生之應力集中所致之元件損毀或破壞。
當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如上述彎曲時,可操作力量供應單元800以對可撓性印刷電路板30的第二表面S2和顯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S2中之至少其一加壓。根據力量供應單元800的操作,第一附著單元332可從第二表面S2分離,且顯示面板20的部分第一表面S1可附著於附著件40。
於此情況下,力量供應單元800可具有任意的各種形狀。舉例來說,力量供應單元800包括汽缸。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力量供應單元800可包括滾珠螺桿及連接滾珠螺桿的馬達。力量供應單元800不限於此,且力量供應單元 800可包括透過在第一方向(Z方向)線性移動,經由施加力於元件10而將元件10的一部分附著於附著件40的任何裝置及結構。
力量供應單元800可含括在彎曲單元300中或可含括在除了彎曲單元300之外的設備1之其他部分。
彎曲單元300可恢復至初始狀態。元件10的完全彎曲可經由特殊機械手臂或其相似物實行。
因此,設備1可經由避免於彎曲元件10時施加過度應力於元件10來最小化元件10的損毀或破壞。再者,設備1可藉由提供最佳化彎曲路徑來最小化彎曲元件10所需的時間,並可改善生產率。
第8圖為第1圖之彎曲單元300的另一個實施例,彎曲單元300A的透視圖。
參考第8圖,彎曲單元300A包括支撐單元310A、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A、第一轉動單元330A、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A、加壓器370A及力量供應單元(未繪示)。
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A可包括第一移動滑塊321A、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A、第一導引單元323A及第一連接托座324A。第一轉動單元330A可包括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A、第一附著單元332A及第一減速器333A。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A可包括第二移動滑塊341A、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A、第二導引單元343A和第二連接托座344A。
支撐單元310A、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A、第一轉動單元330A、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A及加壓器370A相同或相似於前述的對應元件,且從而於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關於彎曲單元300A的操作,首先,可經由第一位置偵測單元(未繪示)檢查於載物平台(未繪示)上之元件(未繪示)的位置,並接著可精密調整載物平台以調整元件的位置。調整元件位置的方法與上述相同或相似,且從而於此省略其詳細描述。
當元件設置於彎曲單元300A的下表面之下時,可操作支撐單元310A、第一線性移動單元320A、第一轉動單元330A、第二線性移動單元340A及加壓器340A來彎曲元件。
舉例來說,操作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A,以將第一附著單元310A設置於元件的第二表面(未繪示)之下表面之下。也可驅動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A以將第一附著單元310A附著於第二表面。第一附著單元332A可接觸第二表面並附著於其。
當完成此種程序,可操作第二線性驅動單元342A、第一線性驅動單元322A及第一轉動驅動單元331A以彎曲元件。此時,元件可於第一方向(Z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移動並同時於第一方向(Z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形成的平面上轉動。舉例來說,元件沿預設彎曲路徑彎曲。預設彎曲路徑可為第一附著單元310A沿著其移動之路徑。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當元件沿上述彎曲路徑彎曲時,元件的部分第一表面(未繪示)可被置於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當元件如上述彎曲時,加壓器370A可加壓於第二表面,並可依據加壓器370A的操作預防元件的彎曲或凸起。
之後,力量供應單元可加壓於第二表面。此時,元件的部分第一表面可移至元件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並可接觸及附著於附著件(未繪示)。此時,根據彎曲單元300A的操作,第一附著單元332A可從元件的第二表面分離。
當完成此種程序時,元件可被完全彎曲。此後,可經由外部機械手臂或其相似物於載物平台上實踐元件10的完全彎曲。
因此,製造顯示裝置之設備(未繪示)可經由提供最佳化彎曲路徑來最小化彎曲元件所需的時間,並可改善生產率。
第9圖第1圖的設備1的顯示面板20的平面圖。第10圖為沿著第9圖的線X-X’截取之剖面圖。
參考第9圖及第10圖,顯示面板20包括於基板21之上的顯示區DA。顯示單元D可設置於顯示區DA中,且電源接線(未繪示)或其相似物可設置於非顯示區NDA中。接墊單元C可設置於非顯示區NDA中。現將更詳細描述顯示面板20的顯示區DA。
顯示面板20可包括基板21、顯示單元D以及薄膜封裝層E。可於基板21上堆疊各種各樣的層。基板21可以塑膠材料形成,或可使用例如鋼用不銹鋼(steel use stainless,SUS)或鈦(Ti)之金屬材料。或者,基板21可以聚醯亞胺(polyimide,PI)形成。
基板21可包括複數個基板。舉例來說,基板21可包括第一基板(未繪示)以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互相堆疊。第一基板可以塑膠材料形成,或可使用例如鋼用不銹鋼(SUS)或鈦(Ti)之金屬材料。或者,第二基板可以聚醯亞胺(PI)形成。第二基板可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eleneterepthalate,PET)或聚醯亞胺(PI)形成。且開口可形成於第二基板之中。第二基板的開口可位於第一基板的彎曲區域。
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基板21只包括第一基板且基板21係以聚醯亞胺形成之情況。
顯示單元D可形成於基板21之上。顯示單元D可包括薄膜電晶體TFT、覆蓋薄膜電晶體TFT之鈍化層27以及形成於鈍化層27之上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28。
以有機化合物及/或無機化合物形成的緩衝層22進一步形成於基板21的上表面之上。緩衝層22可以矽氧化物(SiOx,x
Figure 106107102-A0305-02-0031-1
1)或矽氮化物(SiNx,x
Figure 106107102-A0305-02-0031-2
1)形成。
以預定圖案(pattern)排列的主動層23形成於緩衝層22之上,並接者被閘極絕緣層24掩蔽(buried)。主動層23包括源極區域23-1和汲極區域23-2,且更進一步包括通道區域23-3於源極區域23-1和汲極區域23-2之間。
主動層23可以各種材料形成。舉例來說,主動層23係以例如非晶矽或結晶矽之無機半導體材料形成。作為另一個示例,主動層23係以氧化物半導體形成。作為另一個示例,主動層23係以有機半導體材料形成。然而,為了方便描述,現將詳細描述主動層23係以非晶矽形成之情況。
主動層23可經由於緩衝層22之上形成非晶矽層,結晶化非晶矽層以形成多晶矽層並圖案化多晶矽層而形成。主動層23的源極區域23-1和汲極區域23-2依據例如驅動TFT(driving TFT)、開關TFT(switching TFT)等之TFT類型摻入雜質。通道區域23-3可形成於源極區域23-1和汲極區域23-2之間。
面對主動層23之閘極電極25以及掩蔽閘極電極25的中間絕緣層26形成於閘極絕緣層24的上表面上。
接觸孔H1形成於中間絕緣層26和閘極絕緣層24之中,且接著源極電極27-1和閘極電極27-2形成於中間絕緣層26之上,使得源極電極27-1和閘極電極27-2分別接觸源極區域23-1和汲極區域23-2。
鈍化層27形成於如上述形成的薄膜電晶體TFT之上,且有機發光二極體28的像素電極28-1形成於鈍化層27之上。像素電極28-1透過形成於鈍化層27之中的孔H2接觸薄膜電晶體TFT的源極電極27-2。鈍化層27可以無機材料及/或有機材料形成並形成為單層或多層。鈍化層27可形成為平坦化層,使得無論鈍化層27之下的下層的是否不平整,其上表面仍為平坦的。或者,可根據下層的不平整形成不平整的鈍化層27。鈍化層27可以透明絕緣體形成,從而達成共振效應。
於鈍化層27之上形成像素電極28-1後,以有機材料及/或無機材料形成像素定義層29,使得像素定義層29覆蓋像素電極28-1和鈍化層27。像素定義層29具有經由其暴露像素電極28-1的洞孔。
至少於像素電極28-1之上形成中間層28-2及相對電極28-3。
像素電極28-1用作為陽極,而相對電極28-3用作為陰極。或者,像素電極28-1用作為陰極,而相對電極28-3用作為陽極。
像素電極28-1和相對電極28-3透過中間層28-2互相絕緣,並分別施加相反極性的電壓至中間層28-2以誘導有機發光層中之發光。
中間層28-2可包括有機發光層。舉例來說,中間層28-2包括有機發光層。然而,中間層28-2可進一步包括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 電子傳輸層(ETL)及電子注入層(EIL)中之至少其一。本實施例不限於此,且除了有機發光層之外中間層28-2可進一步包括各種其他的功能層(未繪示)。
單個單元像素包括複數個子像素,而複數個子像素可發出各種顏色的光。舉例來說,單元像素可包括分別發出紅光、綠光和藍光之複數個子像素,或分別發出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之複數個子像素。
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複數層無機層或包括無機層和有機層。
薄膜封裝層E的有機層係以聚合物形成,並其可為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醯亞胺(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環氧樹脂(epoxy)、聚伸乙烯(polyethylene)或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形成之單層或堆疊層。有機層可以聚丙烯酸酯形成。舉例來說,有機層係聚合包括二丙烯酸酯系(diacrylate-based)單體及三丙烯酸酯系(triacrylate-based)單體之單體成分的產物。單體成分可進一步包括單丙烯酸酯系(monoacrylate-based)單體。單體成分可進一步包括例如三甲基苯二苯基氧化磷(trimethyl benzoyl diphenyl phosphine oxide,TPO)之習知光引發劑(photoinitiator),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薄膜封裝層E的無機層可為包括金屬氧化物及金屬氮化物之單層或堆疊層。舉例來說,無機層可包括SiNx、Al2O3、SiO2或TiO2
薄膜封裝層E中暴露於外側之最上層可以無機層形成,以預防濕器滲入至有機發光二極體28。
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至少一個夾層結構,夾層結構中至少一層有機層插設於至少兩層無機層之間。或者,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至少一個夾層結構,夾層結構中至少一層無機層插設於至少兩層有機層之間。或者,薄膜封裝 層E可包括至少一層有機層插設於至少兩層無機層之間之夾層結構以及至少一層無機層插設於至少兩層有機層之間之夾層結構。
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從有機發光二極體28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之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及第二無機層。
或者,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從有機發光二極體28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之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第二無機層、第二有機層及第三無機層。
或者,薄膜封裝層E可包括從有機發光二極體28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之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第二無機層、第二有機層、第三無機層、第三有機層及第四無機層。
包括氟化鋰(LiF)之鹵化金屬層可進一步含括於有機發光二極體28和第一無機層之間。鹵化金屬層可於經由濺鍍法形成第一無機層時避免有機發光二極體28損毀。
第一無機層可具有小於第二無機層之區域,而第二無機層也可具有小於第三無機層之區域。
實施例可經由最小化彎曲元件後施加於元件的應力而減少元件的損毀或破壞。
實施例經由提供彎曲元件之最佳化路徑而能快速製造產品。
應理解的是本文描述的實施例應僅視為描述性觀念而非限制用途。各實施例的態樣或特徵之敘述通常應視為可用於其他實施例中相似的態樣或特徵。
雖然此具進步性之技術已參考圖式描述,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是,可對其進行各種形式上及細節上的改變而未悖離下列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範圍和精神。
1:設備
10:元件
20:顯示面板
30:可撓性印刷電路板
40:附著件
100:容置座
200:載物平台
300:彎曲單元
500:對齊單元
600:第一位置偵測單元
700:第二位置偵測單元
A1:第一對齊標記
A2:第二對齊標記
T:附著區域

Claims (35)

  1. 一種製造一顯示裝置的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載物平台,該顯示裝置的一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係安置於該載物平台之上;以及一彎曲單元,其設置於該載物平台之上,並配置以i)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並ii)使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中的一部分附著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其他部分,其中該彎曲單元包括:一支撐單元;一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其設置於該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以於一第一方向中線性移動;一第一轉動單元,其連接於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並配置以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以及一第二線性移動單元,於其上設置有該支撐單元,並配置以在異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中線性移動該支撐單元;其中該第一轉動單元包括配置以附著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單一表面至其之一第一附著單元,且當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時,該第一附著單元係與該部件的該單一表面保持接觸且兩者之間無相對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包括:一第一移動滑塊,設置於該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以及 一第一線性驅動單元,設置於該支撐單元之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該第一移動滑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設置在該第一移動滑塊和該支撐單元之間的一第一導引單元。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該第一移動滑塊和該第一轉動單元之一第一連接托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轉動單元包括:一第一轉動驅動單元,其連接於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以及該第一附著單元,其可轉動地連接於該第一轉動驅動單元,並配置以附著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第二表面至其。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轉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該第一轉動驅動單元和該第一附著單元之一第一減速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第二轉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和該第一轉動單元,並轉動該第一轉動單元。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轉動單元包括:一第二轉動驅動單元,其設置於該第一線性移動單元之上,並配置以轉動該第一附著單元;以及 一第二轉動托座,設置以使該第一轉動單元固定於該第二轉動托座,該第二轉動托座配置以於該第二轉動驅動單元轉動該第一附著單元時轉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轉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該第二轉動驅動單元和該第二轉動托座之一第二減速器。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包括:一第二移動滑塊,其上設置有該支撐單元,並配置以線性移動;以及一第二線性驅動單元,其連接於該第二移動滑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該第二移動滑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其上提供有該第二移動滑塊之一第二導引單元。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以連接該第二移動滑塊和該支撐單元之一第二連接托座。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其中該彎曲單元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線性移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該第二線性移動單元和該支撐單元,並在異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之一第三方向線性移動該支撐單元。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三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移動滑塊,其上設置有該支撐單元;以及 一第三線性驅動單元,連接於該第三移動滑塊,並配置以線性移動該第三移動滑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三線性移動單元進一步包括一第三導引單元,其配置以連接該第三移動滑塊和該第二線性移動單元,並導引該第三移動滑塊。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載物平台驅動單元,其連接於該載物平台,並配置以線性移動該載物平台。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對齊單元,其設置於該載物平台之上,並配置以依據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之位置移動該載物平台。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第一位置偵測單元,其設置於該載物平台的移動路徑之上,且配置以感測該載物平台上之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位置。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第二位置偵測單元,其與該彎曲單元分隔設置,並配置以感測該彎曲單元的表面上之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位置。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進一步包括一加壓器,其設置於該第一轉動單元之上,並配置以將該顯示裝置之彎曲的該部件的一部分壓向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其他部分。
  2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設備,其中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包括一第一表面及異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且其中該彎曲單元係配置以附著該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以讓該第一表面的一部分附著於該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22. 一種製造一顯示裝置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放置該顯示裝置的一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於一載物平台上;佈置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於一彎曲單元的表面上;以及附著該彎曲單元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並沿著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彎曲路徑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其中該彎曲單元係透過附著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單一表面至其之一第一附著單元附著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且當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時,該第一附著單元係與該部件的該單一表面保持接觸且兩者之間無相對移動。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比較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實際位置和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預設位置。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依據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該實際位置和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該預設位置之比較,定位(positioning)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
  25.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施加壓力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以將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一附著件。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附著件小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
  27.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係為可撓的。
  28.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感測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於該載物平台上的一位置。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依據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該位置改變該載物平台的一位置。
  30.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包括一可撓性印刷電路板(PCB)及一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方法,該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及該顯示面板中之至少其一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彎曲時彎曲。
  32.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包括讓該彎曲單元附著至其的一附著區域。
  3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包括一第一表面及異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且其中該彎曲單元係配置以附著該第二表面的一部分至其並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以附著該第一表面的一部分於該第一表面的其他部分。
  34.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於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時施加應力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部分,以預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翹曲。
  35. 一種製造一顯示裝置的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載物平台,於該載物平台之上安置該顯示裝置的一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彎曲單元,其設置於該載物平台之上,並配置以使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部分附著於該部件的其他部分以彎曲該部件, 其中該彎曲單元係透過附著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的一單一表面至其之一第一附著單元附著於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且當彎曲該顯示裝置的該部件時,該第一附著單元係與該部件的該單一表面保持接觸且兩者之間無相對移動。
TW106107102A 2016-03-04 2017-03-03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TWI724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26675A KR102577002B1 (ko) 2016-03-04 2016-03-04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2016-0026675 2016-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218A TW201735218A (zh) 2017-10-01
TWI724118B true TWI724118B (zh) 2021-04-11

Family

ID=5972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7102A TWI724118B (zh) 2016-03-04 2017-03-03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5715B2 (zh)
KR (1) KR102577002B1 (zh)
CN (1) CN107154467B (zh)
TW (1) TWI7241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56068B1 (ko) * 2016-10-28 2024-04-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압착 장치 및 이의 압착 방법
CN107705709B (zh) * 2017-11-03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弯折治具
US10839723B2 (en) * 2018-08-31 2020-11-1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KR102122388B1 (ko) * 2018-10-04 2020-06-12 (주)에프피에이 Fpcb 밴딩 부착 장치
KR102052901B1 (ko) * 2018-11-30 2019-12-11 (주)에프피에이 다관절 로봇을 이용한 fpcb 밴딩 부착 장치
CN111688171B (zh) * 2019-03-13 2022-05-17 立讯智造(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折弯整形治具及折弯整形机台
KR102215006B1 (ko) * 2019-10-29 2021-02-10 팸텍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용 fpcb 폴딩장치
KR20210079431A (ko) * 2019-12-19 2021-06-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모듈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2280220B1 (ko) * 2020-04-01 2021-07-21 팸텍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용 fpcb 언폴딩장치
KR20210128542A (ko) 2020-04-16 2021-10-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10141803A (ko) 2020-05-13 2021-11-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322643B1 (ko) * 2020-06-17 2021-11-09 팸텍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용 fpcb 자동 언폴딩 시스템
KR20220077260A (ko) 2020-12-01 2022-06-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제조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33870A1 (en) * 2013-08-02 2015-02-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est apparatus for a flexible device
KR20150114407A (ko) * 2014-03-28 2015-10-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벤딩 장치
US20160001536A1 (en) * 2014-07-02 2016-01-0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Bo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curve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3080A (ja) * 2002-02-05 2003-08-22 Lg Phillips Lcd Co Ltd 合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323234B4 (de) * 2003-05-22 2008-10-30 Webasto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ewölbten Scheiben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US8123894B2 (en) * 2008-05-07 2012-02-28 Apple Inc. 3-dimensional curved substrate lamination
JP2011018492A (ja) * 2009-07-08 2011-01-27 Canon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957978B1 (ko) * 2012-12-26 2019-03-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의 기판 부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2081650B1 (ko) * 2013-04-10 2020-02-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3406272U (zh) * 2013-08-03 2014-01-22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柔性基板封装的简易弯折装置
KR102117265B1 (ko) * 2013-11-28 2020-06-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벤딩 장치
TWI690076B (zh) * 2014-03-27 2020-04-01 美商飛利斯有限公司 可撓顯示器最適安裝技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33870A1 (en) * 2013-08-02 2015-02-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est apparatus for a flexible device
KR20150114407A (ko) * 2014-03-28 2015-10-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벤딩 장치
US20160001536A1 (en) * 2014-07-02 2016-01-0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Bo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curve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54467B (zh) 2021-12-28
US20170257988A1 (en) 2017-09-07
KR102577002B1 (ko) 2023-09-12
US10165715B2 (en) 2018-12-25
TW201735218A (zh) 2017-10-01
KR20170104102A (ko) 2017-09-14
CN107154467A (zh) 2017-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4118B (zh) 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方法
US11444265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multi-thickness function layer
US10137672B2 (en) Lamination device and method
US1096065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US998141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KR102630638B1 (ko) 마스크 조립체,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06334A (ko)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121556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상에 필름을 부착하기 위한 장치
TWI690105B (zh) 用於製造顯示裝置的設備及利用其製造顯示裝置的方法
US1138743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US1046863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KR102575483B1 (ko)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KR20190120463A (ko) 패널 이송 장치 및 패널 이송 방법
US20230249286A1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KR102669513B1 (ko) 캐리어,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2022038477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US2023026304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CN114725304A (zh) 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设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