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171B - 斜倚式床 - Google Patents

斜倚式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171B
TWI722171B TW106113257A TW106113257A TWI722171B TW I722171 B TWI722171 B TW I722171B TW 106113257 A TW106113257 A TW 106113257A TW 106113257 A TW106113257 A TW 106113257A TW I722171 B TWI722171 B TW I7221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shoulder
aforementioned
support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8174A (zh
Inventor
古賀慎弥
渡利祐吾
清本太郎
木下慎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福樂賜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福樂賜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福樂賜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8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8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1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0/00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 A47C20/08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wo or more rests simultaneous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02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 A61G7/015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adjustable sections, e.g. for Gatch posi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揭示有減輕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對身體之負擔的斜倚式床。此床(1)中,承載躺臥者之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5)具有:承載躺臥者之較上半身之肩膀下側之既定部分之能升降的背部承台(9)、以及承載躺臥者之至少肩膀起之上側部分之能升降的肩部承台(10)。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使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往前方彎曲,抬起躺臥者之肩膀與頭部。

Description

斜倚式床
本發明,係關於設成能使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相對於基台升降之斜倚式床。
以往,主要在醫院用或看護用等,廣泛利用能抬起躺臥者上半身之斜倚式床。
此斜倚式床,係設成能使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相對於基台升降之構成,藉由相對於基台使上半身承台立起,來抬起躺臥者之上半身(背部或頭部)。
然而,此斜倚式床,在為了以上半身承台支承躺臥者之背部或頭部而使上半身承台立起時,係以該立起之傾斜角度同時抬起背部與頭部。
因此,針對斜倚式床,正在開發將於上半身承台端部支承躺臥者頭部之頭靠部設成能升降,可藉由頭靠部抬起躺臥者頭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83761號公報
然而,上述習知之設有頭靠部之斜倚式床,係以頭靠部支承躺臥者後頭部,在使頭靠部立起後成為躺臥者頭部從脖子彎曲之姿勢。
如上述,上述習知之設有頭靠部之斜倚式床,由於躺臥者頭部因頭靠部而成為從脖子被彎曲之姿勢,而會對躺臥者之脖子或喉嚨產生負擔。特別是,對於常見於高齡者之背部彎曲之駝背的躺臥者而言,頭部從脖子強制地被彎曲,反而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是以,上述習知之設有頭靠部之斜倚式床,在抬起上半身之狀態下無法放鬆,成為降低斜倚式床使用感受之原因。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緩和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對躺臥者身體之負擔。
本發明之其他目的,透過以下說明即可明瞭。
依據一個實施形態,係一種斜倚式床,係將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設成能升降,其特徵在於:上半身承台具有:肩部承台,承載從上半身之肩膀起之上側第一部分;以及背部承台,承載上半身之較第一部分下側之第二部分;肩部承台能相對於背部承台升降,藉由使肩部承台立起以抬起躺臥者之肩膀與頭。
根據此構成,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上半身成為放鬆之姿勢。亦即,藉由使肩部承台相對於背部承台立起,能抬起躺臥者之肩膀與頭部,能減輕在使躺臥者上半身立起之狀態下對躺臥者之脖子或喉嚨之負擔。又,對駝背之躺臥者亦能減輕對身體之負擔。
此床亦可構成為,於用以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之驅動機構連接有控制裝置,控制裝置,能以在使肩部承台從水平狀態立起 至既定角度後使背部承台從水平狀態立起之方式進行控制。
根據此構成,在開始使上半身從水平狀態抬起時,藉由較背部承台先使肩部承台立起至某程度之角度,而能減輕對上半身之負擔。
又,此床亦可構成為,於分別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之驅動機構連接有控制裝置,於用以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之驅動機構連接有控制裝置,控制裝置,能以在使背部承台立起至既定角度後使肩部承台相對背部承台傾倒之方式進行控制。
根據此構成,在使背部承台立起至某程度之角度後,進一步將其立起時,藉由減少肩部承台相對於背部承台之彎曲,防止將頭部與肩膀過度抬起至過大角度。藉此,減輕對躺臥者身體之負擔。
又,亦可為能以設在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間之彎曲部使肩部承台相對背部承台升降,接著,彎曲部之位置能調整。
根據此構成,能因應躺臥者之身體尺寸(身高等)調節上半身承台之彎曲部位置,床對身體之適應性高。
又,床亦可構成為,具備:承載躺臥者之臀部之臀部承台;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以及承載躺臥者小腿之小腿部承台;小腿部承台能相對大腿部承台而彎曲;能在使大腿部承台立起之狀態下,小腿部承台之至少一部位於較臀部承台下方處。
根據此構成,在抬起躺臥者之上半身時,由於使腳伸展某程度而使腳降至腰下方,因此能緩和對躺臥者之負擔。
又,床亦可具備:可動之腳掌承台,在使大腿部承台立起之狀態下承載躺臥者之腳掌。藉由以腳掌承台支承腳尖,能給予躺臥者穩定 感或安心感。
又,床亦可為,能以設在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間之第一彎曲部使肩部承台相對背部承台升降;第一彎曲部之位置能在既定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予以調節。又,床亦可為,第一彎曲部之位置能在既定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予以調節;能以設在大腿部承台與小腿部承台之間之第二彎曲部使小腿部承台相對大腿部承台彎曲;第二彎曲部之位置能在既定膝位置調整範圍予以調節。又,亦可構成為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較膝位置調整範圍大。
根據此構成,由於能因應躺臥者之身體尺寸(身高等)分別調節上半身之彎曲位置與膝部之彎曲位置,對身體之適合性高。又,藉此亦可使斜倚式床之使用感受提升。
又,設於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間之彎曲部,亦可位於躺臥者之胸椎列之第2胸椎至第7胸椎之間。根據此構成,上半身承台,係在躺臥者背部之後彎部分附近彎曲,能支承背部之自然後彎形狀同時抬起上半身,因此能以輕鬆姿勢抬起躺臥者。
或者,設於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間之彎曲部,亦可位於躺臥者之胸椎列之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間。根據此構成,上半身承台,能在躺臥者上半身中較容易彎曲之部分(從鳩尾起往下側之部分)彎曲同時抬起上半身,因此能以輕鬆姿勢抬起躺臥者。
又,床亦可具備使肩部承台相對於背部承台升降之機構或致動器。藉由使用致動器而使用機械式連桿機構,肩部承台相對於背部承台之彎曲角之控制自由度較大。
又,床亦可具備使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一致動器、使肩部承台相對於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二致動器、使或背部承台之運動與肩部承台之運動連結之連桿機構。
只要使用第一與第二致動器即能個別控制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運動。只要使用連桿機構,即能以一個致動器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雙方連動。
又,床亦可具備使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一致動器、承載躺臥者大腿部之能升降之大腿部承台、使大腿部承台升降之第二致動器、以及將肩部承台之運動與大腿部承台之運動予以連結之連桿機構或第三致動器。 由於能藉由此等三個致動器個別控制肩部、背部及大腿部之三個承台之運動,對躺臥者之各種要求之適合性高。
又,床亦可具備調節致動器之驅動速度之速度調節裝置。速度調節,例如,可依據來自附屬於床之遙控器之使用者指示來進行,或者,亦可依據來自既定感測器之感測資訊,自動地進行用以控制致動器之控制程式。
根據此構成,由於能因應躺臥者之個人差或喜好調整各承台之升降速度,因此對躺臥者之各種要求之適合性高。
又,床亦可具備:伸縮機構,係對應於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至少一方之升降而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間之距離變化。根據此構成,可抑制在上半身承台彎曲時之上半身承台與載置於其上之床墊之間之位置偏移。又,由於能調整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距離之調節、躺臥者之上半身之彎曲形狀(曲率),因此能減輕對身體之負擔。
又,床亦可具備:立起解除機構,係在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至少一個處於立起狀態時,回應解除指令,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雙方同時從立起狀態立即移行至水平狀態。根據此構成,例如,在如躺臥者身體狀況劇烈變化之緊急事態時,能使斜倚式床瞬間從立起狀態成為水平狀態,因此使躺臥者成為水平狀態而易於施以應急處置。
又,床亦可具備:控制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運動之控制裝置。控制裝置具有:定義了肩部承台之動作點與背部承台之動作點之相對關係之控制模式;以及回應於要求上半身之升降之指令,按照控制模式使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一方或雙方升降的手段。
根據此構成,能依據控制模式,執行對躺臥者身體之負擔少之適切之上半身升降。
又,控制裝置亦可控制裝置進一步具有:在使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一方或雙方升降中時、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動作點到達控制模式上之第1動作點之情形時,停止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升降的手段。
根據此構成,藉由將第1動作點選擇為例如對躺臥者而言較理想之姿勢(例如最輕鬆之姿勢)的點,上半身之升降動作即會在成為躺臥者較理想之姿勢的時點自行停止。
又,控制裝置亦可具有:在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動作點到達控制模式上之第1動作點之情形時,將到達第1動作點一事報知使用者的手段。
根據此構成,藉由將第1動作點選擇為例如對躺臥者而言較 理想之姿勢(例如最輕鬆之姿勢)的點,在上半身之升降動作中躺臥者會得知已到達該理想之姿勢,即能在該處停止升降動作。
又,控制裝置亦可進一步具有:在使肩部承台與背部承台之至少一方升降時控制大腿部承台之升降之手段。根據此構成,由於大腿部承台之升降能與肩部承台及背部承台之升降連動,因此在抬起上半身時能加入下半身之支承,因此能將躺臥者之身體姿勢改善成更舒適。
又,控制裝置亦可具有:根據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動作點,掌握躺臥者之身體之第一部位與第二部位各自之彎曲程度之手段;以及以在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立起時,第一部位與第二部位各自之彎曲程度不超過各自之既定上限值之方式,控制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動作點之至少一個的手段。
根據此構成,能仔細地控制躺臥者之身體彎曲程度,能將躺臥者之身體負荷適切地限制。
又,控制裝置亦可具有:回應於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之升降速度增減之指令,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之升降速度增減之手段。根據此構成,能因應躺臥者之速度要求。
又,控制裝置亦可具有:回應於要求立起解除之指令,使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全部從現在之動作點立即移行至水平狀態之手段。根據此構成,在躺臥者之身體狀況急遽變化等之緊急事態時,能立即使床成為水平而易於進行應急處置。
又,一種斜倚式床,係將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設成能升降而成,其亦可為,上半身承台具備:分別承載在上半身之身高方向位置不同之3以上之部分之能相互彎曲之3以上之上半身部分承台;3以上之上半身部分承台之相互間之彎曲部之至少一個,配置於與上半身之第2胸椎與第12胸椎之間之至少一個之位置對應的位置。根據此構成,由於上半身承載部中之彎曲部多,因此能使上半身承台更細微地彎曲成配合躺臥者身體之形狀。
又,上半身承台,亦可係以柔軟材料或形狀柔軟地改變之機構構成。若採用此構成,即能使上半身承台彎曲成更配合躺臥者身體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能緩和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對躺臥者身體之負擔。
1,54‧‧‧斜倚式床
2‧‧‧基台
3‧‧‧承台
4‧‧‧臀部承台
5‧‧‧上半身承台
6‧‧‧下半身承台
7‧‧‧框架
8‧‧‧網部
9‧‧‧背部承台
10‧‧‧肩部承台
11‧‧‧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
12‧‧‧框架
13‧‧‧網部
14‧‧‧樞接部
15‧‧‧安裝孔
16‧‧‧框架
17‧‧‧網部
18‧‧‧安裝孔
19‧‧‧鉸鏈
20,211‧‧‧連結體
22‧‧‧旋轉軸
23‧‧‧連結銷
24‧‧‧輔助體
25‧‧‧連結帶
26‧‧‧大腿部承台
27‧‧‧小腿部承台
28‧‧‧膝位置調節機構
29‧‧‧腳掌承台
30‧‧‧框架
31‧‧‧網部
32‧‧‧樞接部
33‧‧‧安裝孔
34‧‧‧框架
35‧‧‧網部
36‧‧‧支承體
37‧‧‧安裝孔
38‧‧‧鉸鏈
39,400‧‧‧連結體
41‧‧‧旋轉軸
42‧‧‧連結銷
43‧‧‧輔助體
44‧‧‧連結帶
45‧‧‧框架
46‧‧‧網部
47‧‧‧樞接部
48~51‧‧‧驅動機構
52‧‧‧控制裝置
53‧‧‧床墊
L1‧‧‧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
L2‧‧‧膝位置調節範圍
100‧‧‧連桿機構
101‧‧‧第1連結構件
102‧‧‧連桿機構
103‧‧‧第2連結構件
104‧‧‧旋轉軸
110‧‧‧致動器
120‧‧‧致動器
200‧‧‧連桿機構
201‧‧‧第3連結構件
202‧‧‧旋轉臂
203‧‧‧輥
300‧‧‧連桿機構
301‧‧‧旋轉托架
302‧‧‧輥
303‧‧‧第4連結構件
400‧‧‧伸縮機構
404‧‧‧第5連結構件
405‧‧‧旋轉托架
406‧‧‧第6連結構件
410‧‧‧旋轉托架
411‧‧‧安裝板
412‧‧‧連結構件
420‧‧‧銷
421‧‧‧銷
500‧‧‧伸縮機構
501‧‧‧第1連結構件
502‧‧‧第2連結構件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之俯視圖。
圖2(a),(b)係顯示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之俯視圖(a)、側面剖面圖(b)。
圖3(a),(b)係顯示膝位置調節機構之俯視圖(a)、側面剖面圖(b)。
圖4係顯示斜倚式床之傾倒狀態之說明圖。
圖5係顯示斜倚式床之立起狀態之說明圖。
圖6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之說明圖。
圖7係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動作說明圖。
圖8係顯示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升降機構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升降機構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0係顯示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升降機構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1係顯示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升降機構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2係其他變形例之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上升機構之說明圖。
圖13係其他變形例之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之上升機構之說明圖。
圖14係使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連動之連桿機構之說明圖。
圖15係使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連動之連桿機構之說明圖。
圖16係使大腿部承台與肩部承台連動之連桿機構之說明圖。
圖17係使大腿部承台與肩部承台連動之連桿機構之說明圖。
圖18係伸縮機構之說明圖。
圖19係伸縮機構之說明圖。
圖20係伸縮機構之說明圖。
圖21係其他變形例之伸縮機構之說明圖。
圖22係其他變形例之伸縮機構之說明圖。
圖23係斜倚式床與躺臥於該斜倚式床之使用者(躺臥者)之身體部位之位置關係之說明圖。
圖24係說明斜倚式床之各承台角度之定義之示意圖。
圖25係斜倚式床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之流程圖。
圖26係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經時動作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27係顯示背部承台之角度與肩部承台之角度之經時關係之圖。
圖28係斜倚式床之大腿部承台之動作控制之流程圖。
圖29係其他例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之流程圖。
圖30係背部承台與肩部承台與大腿部承台之經時動作之其他例之說明圖。
圖31係背部承台之角度與肩部承台之角度與大腿部承台之角度之經時關係圖。
圖32係前傾防止控制流程圖。
圖33係說明斜倚式床相對於躺臥者之角度之定義之示意圖。
圖34係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流程圖。
圖35係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流程圖。
圖36係承台移動速度調節控制之流程圖。
圖37係升降解除控制之流程圖。
圖38係說明其他例之斜倚式床之承台的圖。
圖39係說明其他例之斜倚式床之承台的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斜倚式床之數個實施形態相關之構成。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斜倚式床1,係設有承台3,該承台3將躺臥者身體支承於在前視時前後延伸成縱長狀之基台2之上部。此外,此處為了說明方便,係以躺臥於斜倚式床1之人之腳側作為前側,以頭側作為後側來說明。
承台3,係以主要用以承載躺臥者臀部載重之(從下方支承躺臥者臀部)之臀部承台4、主要用以承載躺臥者上半身(較臀部上側)載重之(從下方支承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5、主要用以承載躺臥者下半身(較臀部下側)載重之(從下方支承躺臥者下半身)之下半身承台6構成。
臀部承台4,係固定於基台2之大略中央部,於矩形框狀之框架7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8。
上半身承台5,藉由將前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樞接於基台2後側(較臀部承台4後側),設成能相對基台2或臀部承台4升降。
此上半身承台5,被分割成用以承載較躺臥者肩膀(肩胛骨)下側之背部(背骨)之載重(從下方支承較躺臥者肩膀(肩胛骨)下側之背部(背骨))之背部承台9、用以承載從躺臥者肩膀(肩胛骨)起之上側之肩膀及頭部之載重(從下方支承從躺臥者肩膀(肩胛骨)起之上側之肩膀及頭部)之肩部承台10,於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設有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此外,肩部承台10,不僅承載躺臥者頭部亦承載肩膀(肩胛骨),此點與僅承載頭部之習知頭靠部有明確差異。
背部承台9,係於矩形框狀之框架12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13。此背部承台9,係透過具有旋轉軸之樞接部14將框架12之前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安裝於基台2。於框架12之左右後部,用以安裝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之貫通狀之安裝孔15在前後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
肩部承台10,係於矩形框狀之框架16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17。此肩部承台10,係藉由將前端部透過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 上下旋動自如地連結於背部承台9後端部而設成能相對背部承台9升降。於框架16之左右前部,用以安裝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之貫通狀之安裝孔18在前後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
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如圖2所示,於背部承台9及肩部承台10之左右側部安裝有一對鉸鏈19,19。各鉸鏈19,係以旋轉軸22將前後之連結體20,21上下旋動自如地連結。連結體20,21,係以剖面ㄈ字狀往前後延伸,於上下貫通之連結孔安裝有連結銷23。又,於左右之連結體20,21安裝有往左右延伸之兩支輔助體24,24。輔助體24,係以連結帶25連結於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
此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藉由將前側之連結體20安裝於背部承台9之後部,且將後側之連結體21安裝於肩部承台10之前部,即能將肩部承台10之前端部以旋轉軸22為中心能升降地安裝於背部承台9之後端部。
又,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能依據躺臥者之身體(特別是肩膀位置)變更前側之連結體20與背部承台9之安裝位置(以連結銷23連結之安裝孔15之位置)或後側之連結體21與肩部承台10之安裝位置(以連結銷23連結之安裝孔18之位置),在既定範圍(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調節旋轉軸22之前後方向位置。
下半身承台6,如圖1所示,藉由將後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樞接於基台2前側(較臀部承台4前側),而設成能相對基台2或臀部承台4升降。
此下半身承台6,被分割成用以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載重之 (從下方支承躺臥者大腿)之大腿部承台26、與用以承載躺臥者小腿之載重之(從下方支承躺臥者小腿)之小腿部承台27,於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之間設有膝位置調節機構28。於小腿部承台27之前端部設有承載腳掌之(從下方支承腳掌)腳掌承台29。
大腿部承台26,於矩形框狀之框架30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31。此大腿部承台26,透過具有旋轉軸之樞接部32將框架30之後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安裝於基台2。於框架30之左右前部,在前後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用以安裝膝位置調節機構28之貫通狀安裝孔33。
小腿部承台27,於矩形框狀之框架34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35。此小腿部承台27,透過膝位置調節機構28將後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安裝於大腿部承台26之前端部,藉此設成相對於大腿部承台26彎曲自如。
又,小腿部承台27,係以設於基台2之支承體36從下方支承框架34之中途部(參照圖3。)。藉此,小腿部承台27,藉由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而相對於大腿部承台26往下方彎曲,此時,小腿部承台27之前端部成為位於較臀部承台4上面更下側。於框架34之左右後部,在前後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用以安裝膝位置調節機構28之貫通狀安裝孔37。
膝位置調節機構28,如圖3所示,於大腿部承台26及小腿部承台27之左右側部安裝有一對鉸鏈38,38。各鉸鏈38,係將前後之連結體39,40以旋轉軸41上下旋動自如地連結。連結體39,40,係以剖面ㄈ字狀往前後延伸,於上下貫通之連結孔安裝有連結銷42。又,於左右之連結體39,40安裝有往左右延伸之一支輔助體43。輔助體43,係以連結帶44而 連結於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
此膝位置調節機構28,藉由將後側之連結體40安裝於大腿部承台26之前部,且將前側之連結體39安裝於小腿部承台27之後部,而能於大腿部承台26之前端部將小腿部承台27之後端部安裝成能以旋轉軸41為中心升降。
又,膝位置調節機構28,能依據躺臥者之身體(特別是膝蓋位置)變更後側之連結體4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安裝位置(以連結銷42連結之安裝孔33之位置)或前側之連結體39與小腿部承台27之安裝位置(以連結銷42連結之安裝孔37之位置),在既定範圍(膝位置調節範圍L2)調節旋轉軸41之前後方向位置。
此外,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與膝位置調節範圍L2亦可設為相同廣度(長度),雖亦可使膝位置調節範圍L2較廣,但此處係將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設為較膝位置調節範圍L2廣。上述斜倚式床1,由於在上半身承台5設有承載躺臥者肩膀之肩部承台10,因此在使上半身承台5或下半身承台6立起時,相較於在躺臥者之膝蓋與膝位置調節機構28之間產生間隙(餘裕),在躺臥者肩膀與肩部承台10之間不會產生間隙(餘裕)。是以,藉由使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更廣而能彈性地對應躺臥者肩膀之位置。
腳掌承台29,如圖1所示,於矩形框狀之框架45安裝有以金屬線編成之網部46。此腳掌承台29,透過具有旋轉軸之樞接部47而將框架45後端部上下旋動自如地安裝於小腿部承台27之前端部。此外,腳掌承台29,雖係連結於小腿部承台27而設置,但不限於此,亦可與小腿部承台 27個別獨立地於基台2設成能移動。
承台3,係如以上說明般構成,如圖4所示,於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腳掌承台29,連接有用以使各承台立起或傾倒之驅動機構48~51。此等驅動機構48~51由控制裝置52驅動及控制。此外,此處雖於各承台9,10,26,29分別設有獨立之驅動機構48~51,但並不限於此,亦可連接一個或複數個驅動機構與連動機構,並以一個或複數個驅動機構使所有承台9,10,26,29連動來驅動。
又,斜倚式床1,在如圖4所示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腳掌承台29傾倒成水平之狀態下,承台3之上面成為水平面,在承台3上部,躺臥者透過床墊53而成為傾倒姿勢。
其後,斜倚式床1,在如圖5所示相對基台2(臀部承台4)使背部承台9立起且相對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立起後,躺臥者上半身即被抬起,且頭部亦從躺臥者之肩膀被抬起。如此,斜倚式床1中,由於將承載躺臥者肩膀之肩部承台10設成能升降,因此藉由使肩部承台10立起即能使躺臥者之肩膀與頭部配合而同時立起。藉此,斜倚式床1,能減輕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之狀態下對躺臥者之脖子或喉嚨之負擔。又,對駝背之躺臥者亦能減輕對身體之負擔。
又,斜倚式床1,在如圖5所示在相對於基台2(臀部承台4)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後,小腿部承台27即相對於大腿部承台26往下方彎曲,躺臥者大腿部被往上方抬立起且小腿部往下方傾倒,而能成為使躺臥者之膝蓋彎曲之就座姿勢。此時,斜倚式床1,由於小腿部承台27之前端部成為傾斜至較臀部承台4上面更下側,因此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 能使躺臥者之小腿部在不對膝蓋造成負擔下良好地伸展至腳尖(腳後根)位於較腰下方側之位置為止。
再者,斜倚式床1,在如圖5所示相對小腿部承台27使腳掌承台29立起後,腳掌承台29即移動至躺臥者之腳掌而以腳掌承台29支承躺臥者之腳掌。藉此,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而使腳尖(腳後根)往腰下方伸展時,能以腳掌承台29支承腳尖,能給予躺臥者安心感或穩定感。
如以上所說明,上述斜倚式床1,為將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5相對於基台2設成能升降,將上半身承台5分割成承載從躺臥者肩膀起之下側之背部承台9與承載從躺臥者肩膀起之上側之肩部承台10,而成為能相對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之構成。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1,藉由使肩部承台10立起即能使躺臥者之肩膀與頭配合而同時抬起,能減輕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之狀態下對躺臥者之脖子或喉嚨之負擔,且對駝背之躺臥者亦能減輕對身體之負擔,因此能使躺臥者上半身立起而成放鬆姿勢,提升斜倚式床1之使用感受。
又,上述斜倚式床1,能以設在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之旋轉軸22為中心相對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而能調節旋轉軸22之位置。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1,由於能因應躺臥者之身體(身高等)調節背彎曲位置,因此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1之使用感受。
又,上述斜倚式床1,係將承載躺臥者臀部之臀部承台4固 定於基台2,且將承載躺臥者大腿之大腿部承台26設成能相對基台2升降,將承載躺臥者小腿之小腿部承台27設成相對大腿部承台26彎曲自如,在相對於基台2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之狀態下,小腿部承台27彎曲至較臀部承台4下方。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時使腳尖(腳後根)伸展至較腰下方側,而能更加減輕對躺臥者之負擔,更加提升斜倚式床1之使用感受。
又,上述斜倚式床1,在相對基台2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之狀態下,設置成能使承載躺臥者腳掌之腳掌承台29相對基台2移動。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臥者上半身而使腳尖伸展至較腰下方處時,能以腳掌承台29支承腳尖,能給予安心感或穩定感,藉此亦能提升斜倚式床1之使用感受。
再者,上述斜倚式床1,能以設在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之旋轉軸22為中心相對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能在既定範圍(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調整旋轉軸22之位置,且能以設於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之間之旋轉軸41為中心相對於大腿部承台26使小腿部承台27彎曲,而能在既定範圍(膝位置調節範圍L2)調節旋轉軸41之位置,將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L1設為較膝位置調節範圍L2廣。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1,能因應躺臥者之身體(身高等)分別調解背彎曲位置與膝位置,藉此亦能提升斜倚式床1之使用感受。
[第2實施形態]
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1,雖具備承載躺臥者腳掌之腳掌承台29,但本發明中,腳掌承台29並非必須之構成要素,亦可如圖6及圖7所示之斜倚式床54般,由以臀部承台4、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構成之上半身承台5、以及以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構成之下半身承台6來構成。此外,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54中,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1相同構成者賦予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此斜倚式床54,如以下所說明,藉由控制裝置52使各承台9,10,26,27連動而立起、傾倒。此外,此處雖於各承台9,10,26分別設有獨立之驅動機構48~50,但不限於此,亦可連接一個或複數個驅動機構與連動機構並以一個或複數個驅動機構連動全部之承台9,10,26,27並加以驅動。
首先,斜倚式床54在初始狀態下,係如圖7(a)所示使肩部承台10、背部承台9、臀部承台4、大腿部承台26、小腿部承台27成為水平傾倒之狀態。
其後,斜倚式床54,係如圖7(b)所示,藉由控制裝置52驅動驅動機構48而僅使肩部承台10從水平狀態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藉此,能以肩部承台10抬起躺臥者之肩膀與頭。
其後,斜倚式床54,如圖7(c)所示,藉由控制裝置52驅動驅動機構48~50而使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且使背部承台9從水平狀態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配合於此,使大腿部承台26從水平狀態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此外,小腿部承台27係與大腿部承台26一起立起。藉此,能使躺臥者之上半身與下半身連動 被抬起。
其後,斜倚式床54,如圖7(d)所示,藉由控制裝置52驅動驅動機構48~50而使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且使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持續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配合於此,使大腿部承台26往成為水平狀態之方向傾倒。藉此,可在不對躺臥者腹部造成負擔(壓迫)之情形下抬起上半身。
此外,斜倚式床54,如圖7(d)所示,藉由控制裝置52驅動驅動機構48~50而使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持續立起至成為既定傾斜角度,配合於此,使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往成為水平狀態之方向傾倒,且使大腿部承台26往成為水平狀態之方向傾倒。藉此,可在不對躺臥者脖子或腹部造成負擔(壓迫)之情形下抬起上半身。
此外,斜倚式床54,能從圖7(e)所示之立起狀態往圖7(a)所示之水平狀態進行與上述動作相反之動作。
如以上所說明,上述斜倚式床54,係進行控制以將控制裝置52連接於用以分別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升降之驅動機構48,49,在以控制裝置52使肩部承台10從水平狀態立起至既定角度後,使背部承台9從水平狀態立起。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54,能在使肩部承台10立起時減輕對躺臥者上半身之負擔,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54之使用感受。
又,上述斜倚式床,係以在以控制裝置52使背部承台9立起至既定角度後使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加以傾倒之方式進行控制。
因此,上述構成之斜倚式床54,能減輕在使肩部承台10立起時對躺臥者之脖子或腹部之負擔,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54之使用感受。
〔升降機構〕
其次,說明前述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54中之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升降之升降機構之一例。
此外,以下說明之升降機構之一例,不僅適用於第2實施形態,對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1亦能非常合適地適用。
圖8~圖11係說明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升降機構之一例的圖。
如圖8所示,於斜倚式床54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基台2側設有連桿機構100(升降機構)。
連桿機構100具備第1連結構件101、旋轉托架102、第2連結構件103。
第1連結構件101之一端側,透過其他連桿機構可旋轉地連結於背部承台9,另一端側可旋轉地連結於旋轉托架102。
旋轉托架102,設成能以旋轉軸102a為中心旋轉,第2連結構件103之一端側可旋轉地連結於此旋轉托架102。
第2連結構件103之另一端側透過安裝構件可旋轉地連結於肩部承台10。
從而,背部承台9伴隨藉由致動器而上升,第1連結構件101被拉往箭頭A1方向。如此,旋轉托架102即繞旋轉軸102a往箭頭A2方向旋轉,且藉由此旋轉托架102之旋轉,第2連結構件103被壓往箭頭A3方向。
肩部承台10,係被第2連結構件103往上推壓,而繞設於背部承台9之間之旋轉軸104順時針旋轉。其結果,肩部承台10隨著背部承台9上升而跟著上升。
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在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基台2)之角度超過既定角度(後述角度θ 2)後,第2連結構件103之移動方向則成為相反(箭頭A4),肩部承台10開始往與上升方向相反之方向下降。接著,在背部承台9之角度成為上限角度θ x後,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Φ成為0(零)(參照圖11)。
此處,作為一例,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既定角度θ 2為50度,背部承台9之上限角度θ x為70度。
前述實施形態中,雖係例示說明了使用設在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之連桿機構100連結於背部承台9之上升而使肩部承台10上升的情形,但並不限於此。
例如,亦可如圖12~圖13所示,於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代替連桿機構100而改設置致動器110。
圖12及圖13係說明其他變形例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上升機構之圖。
如圖12所示,致動器110,一端係透過安裝構件固定於背部承台9,且另一端透過安裝構件固定於肩部承台10。
從而,如圖13所示,在致動器110往箭頭B1方向延伸後,被致動器110之一端往上壓之肩部承台10,即繞旋轉軸104旋轉而上升。如此,由於肩部承台10之升降能藉由致動器110控制,因此不僅能與背部 承台9之動作連動而升降,亦能與背部承台9之動作非連動地升降。
其次,說明使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連動於肩部承台10之動作之連桿機構200(升降機構)。
圖14及圖15,係說明使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連動於肩部承台10之動作之連桿機構200的圖。
如圖14所示,連桿機構200(升降機構)具備第3連結構件201、旋轉臂202、輥203。
第3連結構件201之一端透過安裝構件連結於肩部承台10,另一端連結於旋轉臂202之一端側。
於旋轉臂202之另一端側可旋轉地設有旋轉輥203。
如圖15所示,如以前述變形例所說明般,於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設有致動器110,藉由此致動器110使肩部承台10上升。如此,藉由第3連結構件201被拉往箭頭C1方向,旋轉臂202即繞旋轉軸202a之逆時針(繞箭頭C2)旋轉。其結果,大腿部承台26被輥203往上壓而上升。
如上述,藉由於斜倚式床54設置連桿機構200,而能與肩部承台10之上升連動地使大腿部承台26上升,能以簡單之連桿機構確實地進行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連動。
其次,說明使肩部承台10之動作連動於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的連桿機構300(升降機構)。
圖16及圖17,係說明使肩部承台10之動作連動於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的連桿機構300的圖。
如圖16所示,連桿機構300具備旋轉托架301、旋轉輥302、第4連結構件303、致動器120。
旋轉托架301,設成能繞旋轉軸301a之逆時針旋轉,於此旋轉托架301之一端側可旋轉地設有輥302。
於旋轉托架301之另一端側連結有第4連結構件303之一端側,第4連結構件303之另一端側透過安裝構件連結於肩部承台10。
致動器120之一端側固定於基台2,設成能伸縮之另一端側連結於旋轉托架301。
藉此,在如圖17所示,使致動器120往箭頭D1方向伸展,使旋轉托架301往旋轉軸301a之逆時針(繞箭頭D2)旋轉後,設於旋轉托架301之輥302將大腿部承台26往上壓。
接著,連結於旋轉托架301之第4連結構件303係往箭頭D3方向移動而將肩部承台10往上壓。
是以,藉由連桿機構300,能使肩部承台10連動於大腿部承台26之上升而跟著上升,藉由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連動動作,躺臥者能以更輕鬆之姿勢升降。
其次,說明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伸縮之伸縮機構400。圖18~圖20係說明伸縮機構400之圖。
如圖18所示,伸縮機構400具有連結構件410、銷420、銷421。
連結構件410,一對安裝板411,412,係以各自之旋轉部411a,412a連結成可相對旋轉。
於各安裝板411,412設有安裝孔411b,412b,於此安裝孔411b,412b插入銷420,421。
安裝板411係在組合於背部承台9之狀態下,銷420插入背部承台9之銷孔9a而連結於背部承台9,且安裝板412在組合於肩部承台10之狀態下,銷421插入肩部承台10之長孔10a而連結於肩部承台10。
插入有銷421之長孔10a,由於形成為在長度方向(躺臥者之身高方向)較長,因此銷421能移動於長孔10a之長度方向。
是以,如圖19所示,在藉由致動器(未圖示)等使背部承台9上升後,第5連結構件404即被拉往箭頭E1方向,且連結於第5連結構件404一端側之旋轉托架405繞箭頭E2旋轉。
其結果,連結於旋轉托架405之另一端側之第6連結構件406,被往箭頭E3方向往上壓。如此,藉由第6連結構件406,肩部承台10上升,且插入於肩部承台10之長孔10a之銷421之位置在長孔10a內移動,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移動至在長度方向離開之位置(參照圖20)。圖18~圖20所示之一例,肩部承台10相對背部承台9之距離從L3增加至L4。
如此,由於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距離,係與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之上升(降下)連動而變化,因此能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最佳位置關係,適切地配合於躺臥者從水平狀態成為立起狀態(或從立起狀態成為水平狀態)之期間之上半身(特別是第2胸椎至第12胸椎之範圍)姿勢之變化。
又,前述伸縮機構400不僅在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 間,亦可於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之間等其他承台之間亦設有一個或複數個。
藉由將此種伸縮機構400設於各承台之間,而能在不改變基台2之情形下簡單地改變承台3長度。是以,不需要配合躺臥者身高來準備複數個斜倚式床1,能謀求設置場所之省空間化,設置/設備成本之削減。
其次,說明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伸縮之伸縮機構500。圖21及圖22係說明伸縮機構500的圖。
如圖21所示,伸縮機構500具備第1連結構件501、第2連結構件502。
第1連結構件501之一端501a側對背部承台9可旋轉地連結,另一端501b側可旋轉地連結於肩部承台10之一端側。
又,第2連結構件502之一端502a側亦係對背部承台9可旋轉地連結,另一端502b側亦係可旋轉地連結於肩部承台10之一端側。
此處,第1連結構件501與第2連結構件502彼此設成平行,且第1連結構件501,設定成較第2連結構件502長之長度。
是以,如圖22所示,肩部承台10,在藉由致動器(例如前述致動器110)或連桿機構(例如前述連桿機構200)等而上升後,肩部承台10即上升,且第1連結構件501與第2連結構件502旋轉。
實施形態中,由於第1連結構件501與第2連結構件502往逆時針旋轉,因此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分離既定距離亦即第1連結構件501與第2連結構件502之長度量。
相較於在肩部承台10未上升時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間 之距離為L5(參照圖21),在肩部承台10已上升時,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之距離為較距離L5大之距離L6(參照圖22)。
如上述,能以使用長度相異之兩個連結構件之簡單機構調整各承載部間之長度。
〔斜倚式床之控制方法〕
其次,說明前述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之控制方法之一例。
此外,此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之控制方法,亦可非常合適地適用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之控制方法。
圖23係說明斜倚式床與躺臥於該斜倚式床之使用者(躺臥者)身體之部位之位置關係的圖。圖24,係說明斜倚式床之各承台角度之定義的示意圖。
如圖23所示,係以在躺臥者900躺臥於斜倚式床54之情形時,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之旋轉軸22(彎曲部)位於躺臥者脊椎列之第2胸椎至第7胸椎間(該圖斜線910之區域)之方式,設定斜倚式床中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長度及位置。
此處,在躺臥者900躺臥於斜倚式床54之情形,將斜倚式床中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長度及位置設定成,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間之旋轉軸22(彎曲部)位於躺臥者之脊椎列之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間(該圖斜線920之區域),亦非常合適。
如圖24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斜倚式床54中,臀部承台4被設成相對於基台2呈平行,基台2被設成相對於水平面呈平行。是以, 臀部承台4,係相對於水平面呈平行。
此第2實施形態中,係將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水平面)之角度設為θ,將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設為Φ,將大腿部承台26相對於臀部承台4(水平面)之角度設為η。又,將肩部承台10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角度設為α(α=θ+Φ:亦稱為前傾防止角)。
此外,前述斜倚式床54中,係於驅動各承台(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或小腿部承台27)各自之致動器,設有用以切換致動器之驅動力之傳達/不傳達之離合器機構(未圖示)。
又,此等離合器機構之作動部連接於共通之線(未圖示),藉由操作此共通之線,能將設於各承台之所有離合器機構同時設為不傳達。此外,離合器機構能適用公知之各種離合器。
〔背升起(下降)動作控制〕
首先,說明透過躺臥者(使用者)進行之斜倚式床54之背升起(下降)動作控制。此斜倚式床54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係藉由相對於臀部承台4使肩部承台10與背部承台9分別上升既定角度來進行。
圖25係說明斜倚式床54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26,係說明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經時動作之一例的圖,上圖係顯示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Φ之經時動作,中圖係顯示背部承台9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角度θ之經時動作,下圖係顯示大腿部承台26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角度η之經時動作。
圖27係顯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 經時關係的圖。
如圖25所示,在步驟S101,操作裝置(未圖示),藉由躺臥者按下操作裝置(未圖示)之背升起按鈕,而對控制裝置52(參照圖6)輸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驟S102,控制裝置52以背升起指令作為觸發,取得背部承台9之現在角度θ(動作點)與肩部承台10之現在角度Φ(動作點)。
在步驟S103,控制裝置52判定背部承台9之現在角度θ(動作點)與肩部承台10之現在角度Φ(動作點)是否位於儲存於控制裝置52之既定控制模式之上。
此處,說明儲存於控制裝置52之各承台之控制模式。
控制裝置52,針對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之各個具有控制模式(參照圖3)。控制裝置52係以躺臥者之背升起指令作為觸發,根據此控制模式控制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
如圖26之上圖所示,在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控制模式下,角度Φ隨著時間經過而增加,在成為既定時間T1之時點成為上限角度Φ x,並維持一定角度Φ x至既定時間T2為止。
角度Φ,在既定時間T2以後隨著時間經過而減少,在成為時間Tx之時點成為最小角度0(零)。
實施形態中,上限角度Φ x為20度,肩部承台10,係相對於背部承台9在0度至20度之範圍彎曲。
如圖26之中圖所示,在背部承台9之角度θ之控制模式下,角度θ在至肩部承台10之角度成為Φ 1(例如5度)之時間Ta為止為0(零) 而維持一定,在超過時間Ta(角度Φ成為Φ 1之時間)後,隨著時間經過而徐徐增加。接著,背部承台9在成為上限角度θ x之時點停止。
實施形態中,上限角度Φ x為70度,背部承台9相對於基台2(水平面)在0度至70度之範圍彎曲。
如圖26之下圖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控制模式下,角度η隨著時間經過而徐徐增加。接著,角度η在既定時間T3成為上限角度η 1,其後隨著時間經過而減少。接著,角度η,在成為最大時間Tx之時點成為角度0(零),大腿部承台20停止。
此實施形態中,上限角度η x為25度,大腿部承台26,相對於基台2(水平面)在0度至25度之範圍彎曲。
是以,如圖27所示,若觀察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關係,則在背部承台9之角度θ為0(零)時,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徐徐增加至Φ 1為止。接著,隨著背部承台9之角度θ之增加,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亦徐徐增加。
在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從θ 1(例如30度)至θ 2(例如50度)之期間,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係在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成為一定,在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超過θ 2後,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即徐徐減少,在角度θ成為上限角度θ x(例如70度)之時點,肩部承台之角度Φ成為0(零)。
接著,返回圖25,在前述步驟S103,控制裝置52,判定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是位於顯示角度θ與角度Φ之關係之控制模式(參照圖27)之哪個位置。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角度θ與角度Φ位於圖27所示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103,是),在步驟S104,控制裝置52則按照該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往圖26之右方向移動),而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動作。
在步驟S105,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在步驟S104使之動作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之情形時,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
控制裝置52,係將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一事通知躺臥者,解除且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驟S101。
將此背部承台9之角度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之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亦稱為第1動作點,隨著使斜倚式床54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移動至此第1動作點,而能做出對於一般躺臥者而言最輕鬆之立起姿勢。
在步驟S106,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例如70度)、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之情形時,即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
控制裝置52,由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因此即將結束各承台之動作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返回至步驟S101。
此處,在步驟S1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背部 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不在圖27所示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103,否),在步驟S107,控制裝置52則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動作(改變角度θ與角度Φ),而使角度θ(動作點)與角度Φ(動作點)移動至控制模式上。
其後,進至步驟S104,控制裝置52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動於圖27之右方向),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按照控制模式動作。
其次,在進形斜倚式床之背下降之情形時,操作裝置(未圖示),根據躺臥者之背下降操作,對控制裝置52輸出背下降指令(步驟S101)。
控制裝置52,將背下降指令作為觸發而取得角度θ與角度Φ(步驟S102),且判定角度θ與角度Φ是否位於圖27所示之控制模式上(步驟S103)。
接著,控制裝置52,按照該控制模式使角度θ減少(使之移動於圖27之左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動作(步驟S104)。
在步驟S105,控制裝置52,在判定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之情形時,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接著,控制裝置52,將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下降指令返回至步驟S101。
此外,控制裝置52,在步驟S105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後,躺臥者等持續按下操作裝置(未圖示)之背升起按鈕一定時間之情形時,係解除停止而再度開始背升起動作。
或者,控制裝置52,在步驟S105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後,躺臥者等再度按下操作裝置(未圖示)之背升起按鈕之情形時,即解除停止而再度開始背升起動作。
在步驟S106,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例如70度)、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之情形時,即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動作。接著,控制裝置52,由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因此將將結束各承台動作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驟S101。
此處,在步驟S1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不在圖27所示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103,否),在步驟S107,控制裝置52則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動作(改變角度θ與角度Φ),使角度θ(動作點)與角度Φ(動作點)移動於控制模式上。
其後,進至步驟S104,控制裝置52,使角度θ減少(使之移動於圖27之左方向),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按照控制模式動作。
〔大腿部承台之控制〕
其次,說明躺臥者(使用者)使斜倚式床54之大腿部承台26相對於臀部承台4上升(降下)既定角度之情形。
圖28係說明斜倚式床54之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控制之一例之流程圖。
在步驟S201,操作裝置(未圖示)根據躺臥者之背升起操 作而對控制裝置52輸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驟S202,控制裝置52,以背升起指令作為觸發,取得大腿部承台26現在之角度η(動作點)。
在步驟S203,控制裝置52,判定折返旗標是否成為ON。
此處所謂折返旗標,係如圖26之下圖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超過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時所設定(ON)之旗標。亦即,其意指在圖26之下圖中,在上限角度η x左側未設定有折返旗標(折返旗標OFF),右側則設定有折返旗標(折返旗標ON)。
控制裝置52,在設定有折返旗標(ON)之情形時,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徐徐增加,而判定為已超過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接著,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未設定有折返旗標(OFF)之情形時,即判定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未超過上限角度η x。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設定有折返旗標(ON)之情形時(步驟S203,是),即進至步驟S204,控制裝置52判定角度η是否為0(零)。
控制裝置52在判定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為0(零)之情形時(步驟S204,是),在步驟S205,控制裝置52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返回至步驟S201。
控制裝置52,在判定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非為0(零)之情形時(步驟S204,否),在步驟S206,控制裝置52即以使角度η減少之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動作,返回至步驟S201。
此處,在步驟S2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折返旗標非為ON(亦即OFF)之情形時(步驟S203,否),在步驟S207,控制裝置52係 判定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是否為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η為上限角度η x之情形時(步驟S207,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步驟S208),進至步驟S209。
在步驟S209,控制裝置52係設定折返旗標(ON),返回至步驟S201。
另一方面,在步驟207,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η非為上限角度η x之情形時(步驟S207,否),即以使角度η增加之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步驟S210),返回至步驟S201。
其次,在根據躺臥者(使用者)之背下降指令(步驟S201)使大腿部承台26下降之情形時,控制裝置52即在以背下降指令作為觸發取得大腿部承台26現在之角度η(動作點)後(步驟S202),判定折返旗標是否為OFF(步驟S203)。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未設定有折返旗標(OFF)之情形時(步驟S203,是),即判定角度η是否為0(零)(步驟S204)。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為0(零)之情形時(步驟S204,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步驟S205),返回至步驟S201。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非為0(零)之情形時(步驟S204,否),即以使角度η減少之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動作(步驟S206),返回至步驟S201。
此處,在步驟S2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折返旗標非為OFF(亦即ON)之情形時(步驟S203,否),即判定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 η是否為上限角度η x(步驟S207)。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η為上限角度η x之情形時(步驟S207,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步驟S208),進至步驟S209。
在步驟S209,控制裝置52係解除折返旗標之設定(OFF),返回至步驟S201。
另一方面,在步驟207,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η非為上限角度η x之情形時(步驟S207,否),即在以使角度η增加之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步驟S210),返回至步驟S201。
其次,說明斜倚式床54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之其他例。
前述控制中,雖係例示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連動並使之動作之情形來說明,但亦可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連動來動作。
圖29係其他例之背升起動作控制之流程圖。
圖30係說明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經時動作之其他例的圖,上圖係顯示肩部承台10相對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Φ之經時動作,中圖係顯示肩部承台10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角度θ之經時動作,下圖係顯示大腿部承台26相對於臀部承台4之角度η之經時動作。
圖31係顯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經時關係的圖,上圖係顯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關係,下圖係顯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關係,右圖係顯示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關係。
如圖29所示,在步驟S301,操作裝置(未圖示)係根據躺臥者(使用者)之背升起操作,對控制裝置52輸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驟S302,控制裝置52係以背升起指令作為觸發,取得背部承台9現在之角度θ(動作點)與肩部承台10現在之角度Φ(動作點)與大腿部承台26現在之角度η(動作點)。
在步驟S303,控制裝置52判定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是否位於顯示角度θ與角度Φ之關係的控制模式(參照圖31之上圖)之哪個位置,且判定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是否位於顯示角度θ與角度η之關係之控制模式(參照圖31之下圖)之哪個位置或者所取得之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是否位於顯示角度Φ與角度η之關係之控制模式(參照圖31之右圖)之哪個位置。
此處,背升起動作控制之其他例之控制模式,由於除了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控制模式以外,其他係與前述控制模式相同,因此主要係說明不同之部分。
如圖30之下圖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控制模式下,角度η隨著時間經過而增加,在成為既定時間T1之時點成為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維持上限角度η x至既定時間T2為止。
角度η,在既定時間T2以後隨著時間經過而減少,在成為時間Tx之時點成為0(零)。
因此,如圖31之右圖所示,在顯示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關係之控制模式下,與角度Φ增加成正比地角度 η亦增加。
返回圖29,控制裝置52在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位於各自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303,是),在步驟S304,控制裝置52係按照該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動於圖31之右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動作。
在步驟S305,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在步驟S304使之動作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之情形時,則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
接著,控制裝置52將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上限角度η x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驟S301。
將此背部承台9之角度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之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 x(例如25度)亦稱為第1動作點,隨著將斜倚式床54之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移動至此第1動作點,能做出對於一般躺臥者而言最輕鬆之立起姿勢。
在步驟S306,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0(零)之情形時,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
接著,控制裝置52,由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0(零),因此將結束動作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驟S301。
此處,在步驟S3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與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非在圖31所示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303,否),在步驟S307,控制裝置52則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動作(分別改變角度θ、Φ、η),並使各自之角度θ、Φ、η(動作點)移動至圖31所示之控制模式上。
其後,進至步驟S304,控制裝置52按照該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動於圖31之右方向),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動作。
其次,在藉由其他例之控制方法進形斜倚式床之背下降之情形時,操作裝置(未圖示)係根據躺臥者之背下降操作,對控制裝置52輸出背下降指令(步驟S301)。
控制裝置52,係以背下降指令作為觸發而取得角度θ、Φ、η(步驟S302),且判定角度θ、Φ、η是否位於圖31所示之控制模式上(步驟S303)。
接著,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θ、Φ、η之各個位於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303,是),即按照該控制模式,使角度θ減少(使之移動於圖7之左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 26動作(步驟S304)。
在步驟S305,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上限角度η x(例如25度)之情形時,則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接著,控制裝置52,將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θ 2、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上限角度Φ x、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上限角度η x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下降指令返回至步驟S301。
此外,控制裝置52,在步驟S305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後,在躺臥者等持續按下操作裝置(未圖示)之背升起按鈕一定時間之情形時,解除停止而再度開始背升起動作。
或者,控制裝置52,在步驟S305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停止後,在躺臥者等再度按下操作裝置(未圖示)之背升起按鈕之情形時,解除停止而再度開始背升起動作。
在步驟S306,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0(零)之情形時,則停止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之動作。接著,控制裝置52,由於背部承台9之角度θ已到達上限角度θ x、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已到達0(零)、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已到達0(零),因此將結束各承台動作一事通知躺臥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驟S301。
此處,在步驟S303,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所取得之背部 承台9之角度θ、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不在圖31所示之控制模式上之情形時(步驟S303,否),在步驟S307,控制裝置52係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動作(改變角度θ、Φ、η之各個),改變角度θ、Φ、η而使之移動至控制模式上。
其後,進至步驟S304,控制裝置52使角度θ減少(使之移動於圖31之左方向),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與大腿部承台26按照控制模式動作。
〔前傾防止控制〕
其次,說明防止躺臥者(使用者)前傾之控制。
此前傾防止控制,藉由控制成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不超過既定角度而傾斜變大,以防止躺臥者往前方(腳尖方向)傾倒。
圖32係前傾防止控制之流程圖。
在步驟S401,操作裝置,係根據躺臥者(使用者)使背部承台9之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任一方增加之操作,對控制裝置52輸出角度θ或角度Φ之增加指令。
在步驟S402,控制裝置52係判定此前傾防止控制是否有效。斜倚式床54,能藉由躺臥者(使用者)或看護者之操作來設定前傾防止控制之有效/無效。
是以,控制裝置52,在藉由躺臥者等將前傾防止控制設定為有效之情形時即判定為有效(步驟S402,是),在前傾防止控制設定為無效之情形時即判定為無效(步驟S402,否)。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前傾防止控制為有效時(步驟S402,是),係取得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與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且根據所取得之角度θ,Φ算出前傾防止角度α(α=θ+Φ)(步驟S403)。
在步驟S404,控制裝置52,係判定前傾防止角度α是否為極限角度α x(例如90度)。
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前傾防止角度α未滿極限角度α x(例如90度)未滿之情形時(步驟S404,是),控制裝置52,在使躺臥者之有增加指令之背部承台9之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任一方增加後(步驟S405),返回至步驟S401。
另一方面,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前傾防止角度α為極限角度α x(例如90度)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404,否),控制裝置52,隨著使背部承台9之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任一方增加且使另一方減少,將前傾防止角度α維持於極限角度α x(步驟S406),返回至步驟S401。
藉此,能一邊實現躺臥者之背部承台(或肩部承台)之上升操作之期望,一邊防止因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傾斜變大所造成之躺臥者之前傾。
此處,在步驟S402,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此前傾防止控制為非有效(無效)之情形時(步驟S402,否),控制裝置52,即在進行使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動作以增加背部承台9之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任一方的控制後(步驟S407),返回至步驟S401。
此外,在前述步驟S404,在前傾防止角度α較極限角度α x大之情形時(步驟S404,否),在步驟S406,雖進形了使角度θ或角度Φ一 方增加,使另一方減少的控制,但亦可控制成即使接收角度θ或角度Φ之增加指令(步驟S401)仍不使有增加指令之角度增加。
又,亦可以前傾防止角度α不超過極限角度α x之方式,將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可動(立起)範圍之最大值θ x、Φ x以機械方式限制。
藉此,在藉由背部承台9之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之增加指令,根據角度θ、Φ算出之前傾防止角度α超過極限角度α x之情形時,一邊使有增加指令之角度θ或角度Φ增加,一邊使其他角度Φ或角度θ減少,以避免前傾防止角度α超過極限角度α x。
是以,由於能一邊避免躺臥者前傾,一邊使有來自躺臥者(或看護者)之指示之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上升,因此能滿足躺臥者(或看護者)之操作要求。
〔身體負荷限制控制〕
其次,說明限制躺臥者(使用者)之身體負荷之控制。
躺臥者(使用者),在躺臥在斜倚式床54之狀態下,背部或肩部相對於大腿部彎曲成較既定角度大時,即成為被夾在大腿部承台26與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間的形狀,而使身體感受到較大負荷。
因此,斜倚式床54,在躺臥者(使用者)使大腿部承台26與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上升時,藉由控制成背部或肩部相對於大腿部不彎曲成較既定角度大,限制(防止)躺臥者被此等承台夾著而使身體感受到到較大負荷。
圖33係說明斜倚式床54相對於躺臥者之角度γ與角度β之定義的示意圖。圖34係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流程圖。
如圖33所示,斜倚式床54中,將連結碰觸躺臥者膝部之大腿部承台26與小腿部承台27之旋轉軸41(彎曲部)、與碰觸躺臥者下腹部背面之背部承台9與臀部承台4之旋轉軸14(彎曲部)的線段K1與肩部承台10所構成的角度設為γ(亦稱為第1腰彎曲角度γ),將碰觸躺臥者上腹部(鳩尾)背面之線段K1與背部承台9所構成之角度設為β(亦稱為第2腰彎曲角度β)。
第1腰彎曲角γ係顯示躺臥者下腹部附近之彎曲程度(亦即彎曲之程度)的值,第2腰彎曲角β係顯示躺臥者上腹部至胸部之部分之彎曲程度(亦即彎曲之程度)的值,其等均顯示躺臥者身體負擔之程度。藉由控制成此等第1腰彎曲角度γ與第2腰彎曲角度β各自不超過既定上限角度,即可避免躺臥者成為被大腿部承台26與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夾住的形狀,造成對身體產生多餘負擔。
以下,說明具體控制方法。
如圖34所示,在步驟S501,操作裝置(未圖示),根據透過躺臥者(使用者)使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或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之操作,而對控制裝置52輸出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增加指令。
在步驟S502,控制裝置52係判定此身體負荷限制控制是否有效。斜倚式床,能藉由躺臥者(使用者)或看護者之操作來設定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有效/無效。
是以,控制裝置52,在藉由躺臥者等而將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設定為有效之情形時即判定為有效(步驟S502,是),在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設定為無效之情形時即判定為無效(步驟S502,否)。
在判定為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設定為有效之情形時(步驟S502,是),在步驟S503,控制裝置52,係根據背部承台9現在之角度θ、肩部承台10現在之角度Φ,大腿部承台26現在之角度η算出第1腰彎曲角度γ與第2腰彎曲角度β。
在步驟S504,控制裝置52,判定第2腰彎曲角度β是否為既定上限角度β n以上。
在判定為第2腰彎曲角度β為既定上限角度β n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504,是),在步驟S505,控制裝置52進一步判定第1腰彎曲角度γ是否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
在判定為第1腰彎曲角度γ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505,是),在步驟S506,控制裝置52,在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動作以使有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後,返回至步驟S501。
另一方面,在步驟S505,在判定為第1腰彎曲角度γ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505,否),控制裝置52即使有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且使無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其他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方(或兩方)減少(步驟S507),在以使第1腰彎曲角度γ成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之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返回至步驟S501。
此處,在步驟S504,在判定為第2腰彎曲角度β未滿既定上限角度β n未滿之情形時(步驟S504,否),在步驟S508,控制裝置52進一步判定第1腰彎曲角度γ是否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
在步驟S508,在第1腰彎曲角度γ被判定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508,是),控制裝置52,係使有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且使無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其他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方(或兩方)減少(步驟S509),在以使第2腰彎曲角度β成為既定上限角度β n以上之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返回至步驟S501。
另一方面,在步驟S508,在判定為第1腰彎曲角度γ未滿既定上限角度γ n之情形時(步驟S508,否),控制裝置52,係使有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且使無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其他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方(或兩方)減少(步驟S510),在以使第2腰彎曲角度β成為既定上限角度β n以上及使第1腰彎曲角度γ成為既定上限角度γ n以上之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返回至步驟S501。
此處,在步驟S502,判定為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設定為無效之情形時(步驟S502,否),在步驟S508,控制裝置52在以使有來自躺臥者之增加指令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之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動作後,返回至步驟S501。
藉此,在第1腰彎曲角度γ或第2腰彎曲角度β之任一方超過既定上限角度γ、β之情形時,即一邊使有增加指令之任一角度θ、Φ、 η增加,一邊使無增加指令之其他角度θ、Φ、η減少,而能使第1腰彎曲角度γ或第2腰彎曲角度β不超過上限角度γ、β。
是以,躺臥者,能避免成為被夾在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及大腿部承載部26之間之形狀而對躺臥者身體施加較大負荷。
其次,說明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其他例。
圖35係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之流程圖。
在前述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中,係進行了根據透過躺臥者(使用者)之使背部承台9之角度θ、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或大腿部承台26之角度η之任一者增加的操作,使有來自躺臥者要求之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增加,且使無要求之其他角度θ、角度Φ或角度η減少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此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中,能藉由僅控制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來限制對躺臥者身體施加較大負荷。
如圖35所示,在步驟S601,操作裝置(未圖示)根據透過躺臥者之使肩部承台10之角度Φ增加之操作,對控制裝置52輸出使角度Φ增加之指令。
在步驟S602,控制裝置52判定此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是否有效。
在判定為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被設定為有效之情形時(步驟S602,是),在步驟S603,控制裝置52取得肩部承台9之現在之角度Φ。
在步驟S604,控制裝置52判定肩部承台9之角度Φ是否為上限角度Φ x(例如20度)以下,在角度Φ為上限角度Φ x以下之情形時(步 驟S604,是),以使角度Φ增加之方式使肩部承台10動作(步驟S605)。
在步驟S604,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角度Φ為上限角度Φ x以上之情形時(步驟S604,否),則使透過躺臥者之始角度Φ增加之指令無效,控制成角度Φ不超過上限角度Φ(步驟S606)。
另一方面,在步驟S602,判定為其他例之身體負荷限制控制被設定為無效之情形時(步驟S602,否),在步驟S607,控制裝置52,係根據使躺臥者之角度Φ增加之指令,以使角度Φ增加之方式使肩部承台10動作。
藉此,藉由控制肩部承載部10之角度Φ,防止肩部承台10過度彎曲,而能避免對躺臥者身體施加較大負荷。
此外,前述中,雖係藉由控制肩部承載部10之角度Φ來防止肩部承載部10過度彎曲,但亦可將肩部承台10之可動範圍以機械方式限制成肩部承載部10可動範圍之最大值不超過上限角度Φ x。
〔承台移動速度調節控制〕
其次,說明調節各承台移動速度之控制。
圖36係承台移動速度調節控制之流程圖。
如圖36所示,在步驟S701,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各承台(例如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是否為移動途中,在非為移動途中之情形時(步驟S701,否),反覆此步驟S701之處理。
在步驟S701,控制裝置52,在判定為各承台(例如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為移動途中之情形時(步驟S701,是), 在步驟S701,控制裝置52將使移動中之承台之速度增加(或減少)之指令對使該承台動作之驅動機構48~50(參照圖6:致動器)輸出。
接著,在步驟S703,驅動機構48~50,在使對各承台供應之電力增加(或減少)而使各承台之移動速度增加(或減少)後,返回至步驟S701。
藉此,由於能調整各承台之移動速度,因此能以躺臥者(或看護者)能感受到舒適之速度實現床之升降。
前述之藉由控制裝置52進行之承台移動速度調節控制(步驟S701~S703)構成本發明之速度調節裝置。
〔升降解除控制〕
其次,說明將各承台(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或小腿部承台27)之至少任一個或全部同時從上升(立起)狀態移行至水平狀態之控制。
圖37係升降解除控制之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801,控制裝置52判定用以傳達使各承台升降之致動器(未圖示)之驅動力之離合器機構(未圖示)是否已連結,在判定為連結狀態之情形時(步驟S801,是),進至步驟S802,在判定為未締結之情形時(步驟S801,否),結束處理。
在步驟S802,控制裝置52,判定是否已由看護者等按下釋放按鈕(未圖示),在按下釋放按鈕之情形時(步驟S802,是),進至步驟S803,在判定為未按下釋放按鈕之情形時(步驟S802,否),結束處理。
在步驟S803,控制裝置52判定釋放按鈕之按下是否為錯誤動作,在判定為非錯誤動作之情形時(步驟S803,是),進至步驟S804,在判定為是誤動作之情形時(步驟S803,否),結束處理。
在步驟S804,控制裝置52,進行各承台之離合器機構之分離,進至步驟S805。
在步驟S805,控制裝置52判定是否已經過既定時間,在判定為已經過既定時間之情形時(步驟S805,是),返回步驟S801,在判定為未經過既定時間之情形時(步驟S805,否),即反覆步驟S805之處理直到經過既定時間經過為止。
藉此,能在緊急時使立起狀態之躺臥者瞬間成為水平狀態,而較容易對躺臥者施以處置。
此外,前述實施形態中,雖係例示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之彎曲部係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繞既定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之旋轉軸22旋轉來進行之情形來說明,但為了使承台更細微地彎曲成配合躺臥者身體之形狀,可考量如下之各種方法。
作為此種承台之彎曲機構(方法)之一例,亦可將圖2所示之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之旋轉軸22於相同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設置複數個。此情形下,背彎曲位置調節機構11,由於在複數個旋轉軸22之位置彎曲,因此能使背部承台9與肩部承台10間之形狀成為配合躺臥者身體(特別是背部之胸椎列)形狀之形狀。是以,躺臥者能以更輕鬆之姿勢起身。
進而,使用圖38說明用以使承台更細微地彎曲之其他實施 形態。圖38所示之斜倚式床之承台,係將上半身承台分割成三個可動承台(上半身部分承載部),以構成為能較上述實施形態更細微地進行彎曲運動之一例。
圖38所示之承台中,背部承台9具有承受在躺臥者上半身之身高方向位置不同之三個部分之能相互彎曲之3以上之上半身部分承載部9A,9B,9C。
上半身部分承載部9A,9B,9C,係在各自之彎曲部9A1,9B1,9C1設成能相互彎曲,此等上半身部分承載部9A,9B,9C之彎曲部9A1,9B1,9C1中至少任一者,配置於與躺臥者上半身之第2胸椎至第12胸椎之至少一個之位置對應之位置。
如此,能使背部承台9自身形狀成為配合躺臥者身體(特別是背部之胸椎列)形狀之形狀。是以,躺臥者,能以更輕鬆之姿勢起身。
此外,前述構成不僅可適用於背部承台9,亦可非常合適地適用於其他承台(例如肩部承台10)。又,藉由將各個部分承台設置三個以上,而能進行更細微之彎曲動作。
或者,亦可再將承台設為柔軟材料或形狀可柔軟地改變之機構,即可更貼合躺臥者之身體形狀,並能以對身體之負擔盡可能最小化、使身體舒適性盡可能最大化之方式使上半身承台運動。
圖39係此種實施形態之一個之斜倚式床1A之承台。
如圖39所示,斜倚式床1A具備與躺臥者接觸之上層70與支承躺臥者體重之下層(以下稱為支承層71)。
上層70係具有柔軟性之彈性構件,係以躺臥者能以輕鬆姿 勢躺臥之較柔之材料形成。
支承層71具有:例如支承躺臥者小腿部之第1支承層71A、支承大腿部之第2支承層71B、支承臀部之第3支承層71C、支承背部之第4支承層71D、以及支承肩部之第5支承層71E。
各個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之間設有既定間隙,於此間隙,例如以與上層70相同之具有柔軟性之柔軟材料加以充填。因此,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設成能以各自之間隙彎曲。
此等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藉由設成能分別以致動器(未圖示)加以升降,藉由以致動器使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升降,斜倚式床1A,係在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之間彎曲,變化成適於躺臥者姿勢之形狀。藉此,能使斜倚式床之彎曲位置更柔軟地變化,提高斜倚式床之舒適性。
此外,前述中,雖例示設有第1支承層71A~第5支承層71E之五個支承層之情形來說明,但亦可設置更多支承層,以使斜倚式床之彎曲位置更柔軟地變化。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之數個實施形態,但此不過世用以說明之例示,並非意圖將本發明範圍限制於此實施形態。本發明可在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以上述實施形態以外之各種態樣具以實施。
1‧‧‧斜倚式床
2‧‧‧基台
4‧‧‧臀部承台
9‧‧‧背部承台
10‧‧‧肩部承台
14‧‧‧樞接部
22‧‧‧旋轉軸
26‧‧‧大腿部承台
27‧‧‧小腿部承台
29‧‧‧腳掌承台
32‧‧‧樞接部
36‧‧‧支承體
41‧‧‧旋轉軸
47‧‧‧樞接部
53‧‧‧床墊

Claims (24)

  1. 一種斜倚式床,係將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設成能升降,其特徵在於:前述上半身承台具有:肩部承台,承載從前述上半身之肩膀起之上側第一部分;以及背部承台,承載前述上半身之較前述第一部分下側之第二部分;前述肩部承台能相對於前述背部承台升降,藉由使前述肩部承台立起以抬起躺臥者之肩膀與頭;能以設在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間之彎曲部,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對前述背部承台升降;前述彎曲部相對於前述上半身承台之前後方向之位置可調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驅動機構,用以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以及控制裝置,連接於前述驅動機構;前述控制裝置,能以在使前述肩部承台從水平狀態立起至既定第一角度後,使前述背部承台從水平狀態立起之方式進行控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驅動機構,用以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以及控制裝置,連接於前述驅動機構;前述控制裝置,能以在使前述背部承台立起至既定第二角度後,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對前述背部承台傾倒之方式進行控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驅動機構,用以使前述 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分別升降;以及控制裝置,連接於前述驅動機構;前述控制裝置,能以在使前述背部承台立起至既定第二角度後,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對前述背部承台傾倒之方式進行控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承載躺臥者之臀部之臀部承台;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以及承載躺臥者小腿之小腿部承台;前述小腿部承台能相對前述大腿部承台彎曲;能在使前述大腿部承台立起之狀態下,前述小腿部承台之至少一部位於較前述臀部承台下方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斜倚式床,其進一步具備:可動之腳掌承台,在使前述大腿部承台立起之狀態下承載躺臥者之腳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斜倚式床,其中,能以設在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間之第一彎曲部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對前述背部承台升降;前述第一彎曲部之位置能在既定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予以調節;能以設在前述大腿部承台與前述小腿部承台之間之第二彎曲部使前述小腿部承台相對前述大腿部承台彎曲;前述第二彎曲部之位置能在既定膝位置調整範圍予以調節;前述背彎曲位置調節範圍較前述膝位置調整範圍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斜倚式床,其中,設於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間之前述彎曲部,位於躺臥者之胸椎列之第2胸椎至第7胸椎 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斜倚式床,其中,設於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間之前述彎曲部,位於躺臥者之胸椎列之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使前述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一致動器;以及連桿機構,將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對於前述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二致動器或前述背部承台之運動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運動予以連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使前述背部承台升降之第一致動器;承載躺臥者大腿部之能升降之前述大腿部承台;使前述大腿部承台升降之第二致動器;以及將前述肩部承台之運動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運動予以連結之連桿機構或第三致動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調節前述致動器之驅動速度之速度調節裝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調節前述致動器之驅動速度之速度調節裝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伸縮機構,係對應於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至少一方之升降而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間之距離變化。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立起解 除機構,係在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至少一個處於立起狀態時,回應解除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之雙方同時從立起狀態立即移行至水平狀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控制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運動之控制裝置;前述控制裝置具有:定義了前述肩部承台之動作點與前述背部承台之動作點之相對關係之控制模式;以及回應於要求前述上半身之升降之指令,按照前述控制模式使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一方或雙方升降的手段。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斜倚式床,其中,前述控制裝置進一步具有:在使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一方或雙方升降中時、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前述動作點到達前述控制模式上之第1動作點之情形時,停止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升降的手段。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斜倚式床,其中,前述控制裝置具有:在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前述動作點到達前述控制模式上之第1動作點之情形時,將到達前述第1動作點一事報知使用者的手段。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能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能升降之大腿部承台;前述控制裝置進一步具有在使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背部承台之至少一方升降時控制前述大腿部承台之升降的手段。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能承載躺臥者大腿之 能升降之大腿部承台;前述控制裝置具有:根據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現時點之前述動作點,掌握躺臥者之身體之第一部位與第二部位各自之彎曲程度之手段;以及以在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立起時,前述第一部位與前述第二部位各自之彎曲程度不超過各自之既定上限值之方式,控制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前述動作點之至少一個的手段。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能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能升降之大腿部承台;前述控制裝置具有:回應於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之升降速度增減之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之至少一個之升降速度增減之手段。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斜倚式床,其具備:能承載躺臥者大腿之能升降之大腿部承台;前述控制裝置具有:回應於要求立起解除之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與前述肩部承台與前述大腿部承台全部從現在之動作點立即移行至水平狀態之手段。
  23. 一種斜倚式床,係將承載躺臥者上半身之上半身承台設成能升降而成,其特徵在於: 前述上半身承台具備:分別承載在前述上半身之身高方向位置不同之3以上之部分之能相互彎曲之3以上之上半身部分承台;前述3以上之上半身部分承台相互間之彎曲部之至少一個,配置於與前述上半身之第2胸椎與第12胸椎之間之至少一個之位置對應的位置;前述彎曲部相對於前述上半身承台之前後方向之位置可調節。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23項中任一項之斜倚式床,其中,前述上半身承台,係以柔軟材料或形狀柔軟地改變之機構構成。
TW106113257A 2016-04-20 2017-04-20 斜倚式床 TWI7221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6-084318 2016-04-20
JP2016084318 2016-04-20
JP2016176339 2016-09-09
JPJP2016-176339 2016-09-09
??PCT/JP2017/015785 2017-04-19
WOPCT/JP2017/015785 2017-04-19
PCT/JP2017/015785 WO2017183670A1 (ja) 2016-04-20 2017-04-19 リクライニング式ベ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8174A TW201808174A (zh) 2018-03-16
TWI722171B true TWI722171B (zh) 2021-03-21

Family

ID=60116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257A TWI722171B (zh) 2016-04-20 2017-04-20 斜倚式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38892B2 (zh)
CN (1) CN109068856B (zh)
TW (1) TWI722171B (zh)
WO (1) WO20171836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07924A1 (en) 2018-08-07 2020-02-12 Invacare International GmbH Bed with actuatable mattress support platform and method of actuating such a bed
CN110236820A (zh) * 2019-06-28 2019-09-17 永康中科爱司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床架、护理床及该护理床的升降控制方法
CN111110503A (zh) * 2020-01-17 2020-05-08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 一种术前膝盖损伤清洗消毒装置
KR102393823B1 (ko) * 2020-03-03 2022-05-04 (주)옵토닉스 헤드부가 독립 제어되는 리클라이닝 베드
CN113018026A (zh) * 2021-02-26 2021-06-25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装置
CN115350020A (zh) * 2022-07-20 2022-11-18 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医技保障车用多功能护理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34156U (zh) * 2011-09-29 2012-05-30 齐全智 电动升降床架
CN203576794U (zh) * 2013-11-18 2014-05-07 谢暴 一种三段式电动升降病床
CN204908701U (zh) * 2015-09-10 2015-12-30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484Y2 (ja) * 1991-09-04 1995-04-12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におけるボトム構造
JPH0731028U (ja) * 1993-11-17 1995-06-13 ダイヤモンドベッド株式会社 介護ベッド
JP2737046B2 (ja) * 1994-03-25 1998-04-08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における電動式床部起伏機構
US5692256A (en) * 1995-08-04 1997-12-02 Hill-Rom, Inc. Mattress for a hospital bed
JP2000245574A (ja) * 1999-02-26 2000-09-12 Yuasa Primes Kk ベッド
JP2003184988A (ja) * 2001-12-21 2003-07-03 Asmo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介護用ベッド
US8615828B2 (en) * 2003-02-10 2013-12-31 Ferdinand Schermel Multi-position reclining bed
JP3787335B2 (ja) * 2003-04-09 2006-06-21 株式会社アテックス ベッド
JP2005052539A (ja) * 2003-08-07 2005-03-03 Yoshitaka Asakuno ソフトギャッチベッド
JP4595133B2 (ja) * 2004-04-13 2010-12-08 將晏 森 調節可能な背上げ機構を有するベッド
US20090094745A1 (en) * 2007-10-14 2009-04-16 Eduardo Rene Benzo Modulating Support Surface to Aid Patient Entry and Exit
CA2719801A1 (en) * 2008-03-27 2009-10-01 Martin B. Rawls-Meehan Adjustable bed frame
JP2009247628A (ja) * 2008-04-07 2009-10-29 Koizumi Furnitech Corp ベッドにおける背部支持フレーム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GB0918685D0 (en) * 2009-10-23 2009-12-09 Integrated Furniture Technolog Adjustable furniture
DE102009039367A1 (de) * 2009-08-29 2011-03-03 Göddert, Marco Bett zur Unterstützung des Aufrichtens
CN202477074U (zh) * 2012-02-06 2012-10-10 任海东 带电脑桌的可调节休闲床靠
DE202013001182U1 (de) * 2012-02-14 2013-02-22 Isko Koch Gmbh Dreh-Sitz-Bett
JP6501137B2 (ja) * 2014-04-11 2019-04-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ベッド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34156U (zh) * 2011-09-29 2012-05-30 齐全智 电动升降床架
CN203576794U (zh) * 2013-11-18 2014-05-07 谢暴 一种三段式电动升降病床
CN204908701U (zh) * 2015-09-10 2015-12-30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38892B2 (ja) 2020-08-12
CN109068856A (zh) 2018-12-21
TW201808174A (zh) 2018-03-16
WO2017183670A1 (ja) 2017-10-26
CN109068856B (zh) 2021-11-05
JPWO2017183670A1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2171B (zh) 斜倚式床
WO2013042334A1 (ja) ベッドの合体方法、ベッドの分離方法、及びベッド
JP6957600B2 (ja) 介助装置
KR101227967B1 (ko) 의료용 욕창방지 침대
US10413462B2 (en) Bed apparatus and bed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KR101680870B1 (ko) 의료용 침대
JP6581459B2 (ja) 寝台装置
CN110234307A (zh) 床系统
JP2007307361A (ja) 椅子座位をとれるベッド
JP2003275061A (ja) ベッド
JP6695070B2 (ja) 便座装置
JP4886216B2 (ja) 運動補助装置
JP7472370B2 (ja) 寝台装置
KR20200118852A (ko) 시중 장치
WO2017134814A1 (ja) 介助ロボット
JP7025516B2 (ja) 寝台装置
JP7000509B2 (ja) 寝台装置
JP7194814B2 (ja) 介助装置
KR102520828B1 (ko) 시중 장치
JP6806863B2 (ja) 寝台装置
JP7165969B2 (ja) ストレッチャー等におけるボトム機構
JP2017124059A (ja) 椅子
JP2022033223A (ja) 寝台装置
JP2021049138A (ja) 電動ベッド及び電動ベッドの脚上げ方法
KR20220153822A (ko) 환자용 전동침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