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8856A - 斜倚式床 - Google Patents

斜倚式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8856A
CN109068856A CN201780024129.8A CN201780024129A CN109068856A CN 109068856 A CN109068856 A CN 109068856A CN 201780024129 A CN201780024129 A CN 201780024129A CN 109068856 A CN109068856 A CN 109068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cap
aforementioned
shoulder
angle
per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41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68856B (zh
Inventor
古贺慎弥
渡利祐吾
清本太郎
木下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tz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latz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tz Co Ltd filed Critical Platz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68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8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68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8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0/00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 A47C20/08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wo or more rests simultaneous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02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 A61G7/015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adjustable sections, e.g. for Gatch posi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轻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对身体的负担的斜倚式床。此床(1)中,承载躺卧者的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5)具有:承载躺卧者的较上半身的肩膀下侧的既定部分的能升降的背部承台(9)、以及承载躺卧者的至少肩膀起的上侧部分的能升降的肩部承台(10)。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使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往前方弯曲,抬起躺卧者的肩膀与头部。

Description

斜倚式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成能使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相对于基台升降的斜倚式床。
背景技术
以往,主要在医院用或看护用等,广泛利用能抬起躺卧者上半身的斜倚式床。
此斜倚式床,设成能使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相对于基台升降的构成,通过相对于基台使上半身承台立起,来抬起躺卧者的上半身(背部或头部)。
然而,此斜倚式床,在为了以上半身承台支承躺卧者的背部或头部而使上半身承台立起时,以该立起的倾斜角度同时抬起背部与头部。
因此,针对斜倚式床,正在开发将于上半身承台端部支承躺卧者头部的头靠部设成能升降,可通过头靠部抬起躺卧者头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83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设有头靠部的斜倚式床,以头靠部支承躺卧者后头部,在使头靠部立起后成为躺卧者头部从脖子弯曲的姿势。
如上述,上述现有的设有头靠部的斜倚式床,由于躺卧者头部因头靠部而成为从脖子被弯曲的姿势,而会对躺卧者的脖子或喉咙产生负担。特别是,对于常见于高龄者的背部弯曲的驼背的躺卧者而言,头部从脖子强制地被弯曲,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是以,上述现有的设有头靠部的斜倚式床,在抬起上半身的状态下无法放松,成为降低斜倚式床使用感受的原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缓和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对躺卧者身体的负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通过以下说明即可明了。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依据一个实施方式,一种斜倚式床,将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设成能升降,其特征在于:上半身承台具有:肩部承台,承载从上半身的肩膀起的上侧第一部分;以及背部承台,承载上半身的较第一部分下侧的第二部分;肩部承台能相对于背部承台升降,通过使肩部承台立起以抬起躺卧者的肩膀与头。
根据此构成,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上半身成为放松的姿势。亦即,通过使肩部承台相对于背部承台立起,能抬起躺卧者的肩膀与头部,能减轻在使躺卧者上半身立起的状态下对躺卧者的脖子或喉咙的负担。另外,对驼背的躺卧者亦能减轻对身体的负担。
此床亦可构成为,于用以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分别升降的驱动机构连接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以在使肩部承台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既定角度后使背部承台从水平状态立起的方式进行控制。
根据此构成,在开始使上半身从水平状态抬起时,通过较背部承台先使肩部承台立起至某程度的角度,而能减轻对上半身的负担。
另外,此床亦可构成为,于分别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分别升降的驱动机构连接有控制装置,于用以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分别升降的驱动机构连接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能以在使背部承台立起至既定角度后使肩部承台相对背部承台倾倒的方式进行控制。
根据此构成,在使背部承台立起至某程度的角度后,进一步将其立起时,通过减少肩部承台相对于背部承台的弯曲,防止将头部与肩膀过度抬起至过大角度。由此,减轻对躺卧者身体的负担。
另外,亦可为能以设在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之间的弯曲部使肩部承台相对背部承台升降,接着,弯曲部的位置能调整。
根据此构成,能根据躺卧者的身体尺寸(身高等)调节上半身承台的弯曲部位置,床对身体的适应性高。
另外,床亦可构成为,具备:承载躺卧者的臀部的臀部承台;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以及承载躺卧者小腿的小腿部承台;小腿部承台能相对大腿部承台而弯曲;能在使大腿部承台立起的状态下,小腿部承台的至少一部位于较臀部承台下方处。
根据此构成,在抬起躺卧者的上半身时,由于使脚伸展某程度而使脚降至腰下方,因此能缓和对躺卧者的负担。
另外,床亦可具备:可动的脚掌承台,在使大腿部承台立起的状态下承载躺卧者的脚掌。通过以脚掌承台支承脚尖,能给予躺卧者稳定感或安心感。
另外,床亦可为,能以设在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之间的第一弯曲部使肩部承台相对背部承台升降;第一弯曲部的位置能在既定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予以调节。另外,床亦可为,第一弯曲部的位置能在既定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予以调节;能以设在大腿部承台与小腿部承台之间的第二弯曲部使小腿部承台相对大腿部承台弯曲;第二弯曲部的位置能在既定膝位置调整范围予以调节。另外,亦可构成为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较膝位置调整范围大。
根据此构成,由于能根据躺卧者的身体尺寸(身高等)分别调节上半身的弯曲位置与膝部的弯曲位置,对身体的适合性高。另外,由此亦可使斜倚式床的使用感受提升。
另外,设于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之间的弯曲部,亦可位于躺卧者的胸椎列的第2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根据此构成,上半身承台,在躺卧者背部的后弯部分附近弯曲,能支承背部的自然后弯形状同时抬起上半身,因此能以轻松姿势抬起躺卧者。
或者,设于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之间的弯曲部,亦可位于躺卧者的胸椎列的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间。根据此构成,上半身承台,能在躺卧者上半身中较容易弯曲的部分(从鸠尾起往下侧的部分)弯曲同时抬起上半身,因此能以轻松姿势抬起躺卧者。
另外,床亦可具备使肩部承台相对于背部承台升降的机构或致动器。通过使用致动器而使用机械式连杆机构,肩部承台相对于背部承台的弯曲角的控制自由度较大。
另外,床亦可具备使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一致动器、使肩部承台相对于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二致动器、使或背部承台的运动与肩部承台的运动连结的连杆机构。
只要使用第一与第二致动器即能分别控制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运动。只要使用连杆机构,即能以一个致动器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双方连动。
另外,床亦可具备使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一致动器、承载躺卧者大腿部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使大腿部承台升降的第二致动器、以及将肩部承台的运动与大腿部承台的运动予以连结的连杆机构或第三致动器。由于能通过这些三个致动器分别控制肩部、背部及大腿部的三个承台的运动,对躺卧者的各种要求的适合性高。
另外,床亦可具备调节致动器的驱动速度的速度调节装置。速度调节,例如,可依据来自附属于床的遥控器的使用者指示来进行,或者,亦可依据来自既定传感器的感测信息,自动地进行用以控制致动器的控制程序。
根据此构成,由于能根据躺卧者的个人差或喜好调整各承台的升降速度,因此对躺卧者的各种要求的适合性高。
另外,床亦可具备:伸缩机构,对应于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至少一方的升降而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间的距离变化。根据此构成,可抑制在上半身承台弯曲时的上半身承台与载置于其上的床垫之间的位置偏移。另外,由于能调整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距离的调节、躺卧者的上半身的弯曲形状(曲率),因此能减轻对身体的负担。
另外,床亦可具备:立起解除机构,在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至少一个处于立起状态时,响应解除指令,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双方同时从立起状态立即移行至水平状态。根据此构成,例如,在如躺卧者身体状况剧烈变化的紧急事态时,能使斜倚式床瞬间从立起状态成为水平状态,因此使躺卧者成为水平状态而易于施以应急处置。
另外,床亦可具备:控制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运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具有:定义了肩部承台的动作点与背部承台的动作点的相对关系的控制模式;以及响应于要求上半身的升降的指令,按照控制模式使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一方或双方升降的手段。
根据此构成,能依据控制模式,执行对躺卧者身体的负担少的适当的上半身升降。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控制装置进一步具有:在使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一方或双方升降中时、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动作点到达控制模式上的第1动作点的情形时,停止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升降的手段。
根据此构成,通过将第1动作点选择为例如对躺卧者而言较理想的姿势(例如最轻松的姿势)的点,上半身的升降动作即会在成为躺卧者较理想的姿势的时点自行停止。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具有:在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动作点到达控制模式上的第1动作点的情形时,将到达第1动作点一事报知使用者的手段。
根据此构成,通过将第1动作点选择为例如对躺卧者而言较理想的姿势(例如最轻松的姿势)的点,在上半身的升降动作中躺卧者会得知已到达该理想的姿势,即能在该处停止升降动作。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进一步具有:在使肩部承台与背部承台的至少一方升降时控制大腿部承台的升降的手段。根据此构成,由于大腿部承台的升降能与肩部承台及背部承台的升降连动,因此在抬起上半身时能加入下半身的支承,因此能将躺卧者的身体姿势改善成更舒适。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具有:根据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动作点,掌握躺卧者的身体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各自的弯曲程度的手段;以及以在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立起时,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各自的弯曲程度不超过各自的既定上限值的方式,控制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动作点的至少一个的手段。
根据此构成,能仔细地控制躺卧者的身体弯曲程度,能将躺卧者的身体负荷适当地限制。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具有:回应于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的升降速度增减的指令,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的升降速度增减的手段。根据此构成,能根据躺卧者的速度要求。
另外,控制装置亦可具有:响应于要求立起解除的指令,使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全部从现在的动作点立即移行至水平状态的手段。根据此构成,在躺卧者的身体状况急剧变化等的紧急事态时,能立即使床成为水平而易于进行应急处置。
另外,一种斜倚式床,将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设成能升降而成,其亦可为,上半身承台具备:分别承载在上半身的身高方向位置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部分的能相互弯曲的三个以上的上半身部分承台;三个以上的上半身部分承台的相互间的弯曲部的至少一个,配置于与上半身的第2胸椎与第12胸椎之间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根据此构成,由于上半身承载部中的弯曲部多,因此能使上半身承台更细微地弯曲成配合躺卧者身体的形状。
另外,上半身承台,亦可以柔软材料或形状柔软地改变的机构构成。若采用此构成,即能使上半身承台弯曲成更配合躺卧者身体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能缓和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对躺卧者身体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的俯视图。
图2是显示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的俯视图(a)、侧面剖面图(b)。
图3是显示膝位置调节机构的俯视图(a)、侧面剖面图(b)。
图4是显示斜倚式床的倾倒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显示斜倚式床的立起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的说明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动作说明图。
图8是显示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升降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9是显示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升降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显示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升降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是显示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升降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其他变形例的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上升机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其他变形例的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的上升机构的说明图。
图14是使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连动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5是使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连动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6是使大腿部承台与肩部承台连动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7是使大腿部承台与肩部承台连动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18是伸缩机构的说明图。
图19是伸缩机构的说明图。
图20是伸缩机构的说明图。
图21是其他变形例的伸缩机构的说明图。
图22是其他变形例的伸缩机构的说明图。
图23是斜倚式床与躺卧于该斜倚式床的使用者(躺卧者)的身体部位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4是说明斜倚式床的各承台角度的定义的示意图。
图25是斜倚式床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26是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经时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7是显示背部承台的角度与肩部承台的角度的经时关系的图。
图28是斜倚式床的大腿部承台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29是其他例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30是背部承台与肩部承台与大腿部承台的经时动作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31是背部承台的角度与肩部承台的角度与大腿部承台的角度的经时关系图。
图32是前倾防止控制流程图。
图33是说明斜倚式床相对于躺卧者的角度的定义的示意图。
图34是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35是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36是承台移动速度调节控制的流程图。
图37是升降解除控制的流程图。
图38是说明其他例的斜倚式床的承台的图。
图39是说明其他例的斜倚式床的承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54斜倚式床;2基台;3承台;4臀部承台;5上半身承台;6下半身承台;7框架;8网部;9背部承台;10肩部承台;11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2框架;13网部;14枢接部;15安装孔;16框架;17网部;18安装孔;19铰链;20、211连结体;22旋转轴;23连结销;24辅助体;25连结带;26大腿部承台;27小腿部承台;28膝位置调节机构;29脚掌承台;30框架;31网部;32枢接部;33安装孔;34框架;35网部;36支承体;37安装孔;38铰链;39、400连结体;41旋转轴;42连结销;43辅助体;44连结带;45框架;46网部;47枢接部;48~51驱动机构;52控制装置;53床垫;L1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2膝位置调节范围;100连杆机构;101第1连结构件;102连杆机构;103第2连结构件;104旋转轴;110致动器;120致动器;200连杆机构;201第3连结构件;202旋转臂;203辊;300连杆机构;301旋转托架;302辊;303第4连结构件;400伸缩机构;404第5连结构件;405旋转托架;406第6连结构件;410旋转托架;411安装板;412连结构件;420销;421销;500伸缩机构;501第1连结构件;502第2连结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斜倚式床的几个实施方式相关的构成。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斜倚式床1,设有承台3,该承台3将躺卧者身体支承于在前视时前后延伸成纵长状的基台2的上部。此外,此处为了说明方便,以躺卧于斜倚式床1的人的脚侧作为前侧,以头侧作为后侧来说明。
承台3,以主要用以承载躺卧者臀部载重的(从下方支承躺卧者臀部)的臀部承台4、主要用以承载躺卧者上半身(较臀部上侧)载重的(从下方支承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5、主要用以承载躺卧者下半身(较臀部下侧)载重的(从下方支承躺卧者下半身)的下半身承台6构成。
臀部承台4,固定于基台2的大致中央部,于矩形框状的框架7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8。
上半身承台5,通过将前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枢接于基台2后侧(较臀部承台4后侧),设成能相对基台2或臀部承台4升降。
此上半身承台5,被分割成用以承载较躺卧者肩膀(肩胛骨)下侧的背部(背骨)的载重(从下方支承较躺卧者肩膀(肩胛骨)下侧的背部(背骨))的背部承台9、用以承载从躺卧者肩膀(肩胛骨)起的上侧的肩膀及头部的载重(从下方支承从躺卧者肩膀(肩胛骨)起的上侧的肩膀及头部)的肩部承台10,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设有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此外,肩部承台10,不仅承载躺卧者头部亦承载肩膀(肩胛骨),此点与仅承载头部的现有头靠部有明确差异。
背部承台9,于矩形框状的框架12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13。此背部承台9,通过具有旋转轴的枢接部14将框架12的前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安装于基台2。于框架12的左右后部,用以安装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的贯通状的安装孔15在前后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
肩部承台10,于矩形框状的框架16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17。此肩部承台10,通过将前端部通过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上下旋动自如地连结于背部承台9后端部而设成能相对背部承台9升降。于框架16的左右前部,用以安装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的贯通状的安装孔18在前后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
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如图2所示,于背部承台9及肩部承台10的左右侧部安装有一对铰链19、19。各铰链19,以旋转轴22将前后的连结体20、21上下旋动自如地连结。连结体20、21,以剖面ㄈ字状往前后延伸,于上下贯通的连结孔安装有连结销23。另外,于左右的连结体20、21安装有往左右延伸的两支辅助体24、24。辅助体24,以连结带25连结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
此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通过将前侧的连结体20安装于背部承台9的后部,且将后侧的连结体21安装于肩部承台10的前部,即能将肩部承台10的前端部以旋转轴22为中心能升降地安装于背部承台9的后端部。
另外,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能依据躺卧者的身体(特别是肩膀位置)变更前侧的连结体20与背部承台9的安装位置(以连接销23连结的安装孔15的位置)或后侧的连结体21与肩部承台10的安装位置(以连接销23连结的安装孔18的位置),在既定范围(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调节旋转轴22的前后方向位置。
下半身承台6,如图1所示,通过将后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枢接于基台2前侧(较臀部承台4前侧),而设成能相对基台2或臀部承台4升降。
此下半身承台6,被分割成用以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载重的(从下方支承躺卧者大腿)的大腿部承台26、与用以承载躺卧者小腿的载重的(从下方支承躺卧者小腿)的小腿部承台27,于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之间设有膝位置调节机构28。于小腿部承台27的前端部设有承载脚掌的(从下方支承脚掌)脚掌承台29。
大腿部承台26,于矩形框状的框架30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31。此大腿部承台26,通过具有旋转轴的枢接部32将框架30的后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安装于基台2。于框架30的左右前部,在前后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用以安装膝位置调节机构28的贯通状安装孔33。
小腿部承台27,于矩形框状的框架34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35。此小腿部承台27,通过膝位置调节机构28将后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安装于大腿部承台26的前端部,由此设成相对于大腿部承台26弯曲自如。
另外,小腿部承台27,以设于基台2的支承体36从下方支承框架34的中途部(参照图3。)。由此,小腿部承台27,通过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而相对于大腿部承台26往下方弯曲,此时,小腿部承台27的前端部成为位于较臀部承台4上面更下侧。于框架34的左右后部,在前后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用以安装膝位置调节机构28的贯通状安装孔37。
膝位置调节机构28,如图3所示,于大腿部承台26及小腿部承台27的左右侧部安装有一对铰链38、38。各铰链38,将前后的连结体39、40以旋转轴41上下旋动自如地连结。连结体39、40,以剖面ㄈ字状往前后延伸,于上下贯通的连结孔安装有连结销42。另外,于左右的连结体39、40安装有往左右延伸的一支辅助体43。辅助体43,以连结带44而连结于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
此膝位置调节机构28,通过将后侧的连结体40安装于大腿部承台26的前部,且将前侧的连结体39安装于小腿部承台27的后部,而能于大腿部承台26的前端部将小腿部承台27的后端部安装成能以旋转轴41为中心升降。
另外,膝位置调节机构28,能依据躺卧者的身体(特别是膝盖位置)变更后侧的连结体4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安装位置(以连接销42连结的安装孔33的位置)或前侧的连结体39与小腿部承台27的安装位置(以连接销42连结的安装孔37的位置),在既定范围(膝位置调节范围L2)调节旋转轴41的前后方向位置。
此外,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与膝位置调节范围L2亦可设为相同广度(长度),虽亦可使膝位置调节范围L2较广,但此处将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设为较膝位置调节范围L2广。上述斜倚式床1,由于在上半身承台5设有承载躺卧者肩膀的肩部承台10,因此在使上半身承台5或下半身承台6立起时,相比于在躺卧者的膝盖与膝位置调节机构28之间产生间隙(余裕),在躺卧者肩膀与肩部承台10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余裕)。是以,通过使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更广而能弹性地对应躺卧者肩膀的位置。
脚掌承台29,如图1所示,于矩形框状的框架45安装有以金属线编成的网部46。此脚掌承台29,通过具有旋转轴的枢接部47而将框架45后端部上下旋动自如地安装于小腿部承台27的前端部。此外,脚掌承台29,虽连结于小腿部承台27而设置,但不限于此,亦可与小腿部承台27分别独立地于基台2设成能移动。
承台3,如以上说明般构成,如图4所示,于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脚掌承台29,连接有用以使各承台立起或倾倒的驱动机构48~51。这些驱动机构48~51由控制装置52驱动及控制。此外,此处虽于各承台9、10、26、29分别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48~51,但并不限于此,亦可连接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与连动机构,并以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使所有承台9、10、26、29连动来驱动。
另外,斜倚式床1,在如图4所示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脚掌承台29倾倒成水平的状态下,承台3的上面成为水平面,在承台3上部,躺卧者通过床垫53而成为倾倒姿势。
其后,斜倚式床1,在如图5所示相对基台2(臀部承台4)使背部承台9立起且相对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立起后,躺卧者上半身即被抬起,且头部亦从躺卧者的肩膀被抬起。如此,斜倚式床1中,由于将承载躺卧者肩膀的肩部承台10设成能升降,因此通过使肩部承台10立起即能使躺卧者的肩膀与头部配合而同时立起。由此,斜倚式床1,能减轻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的状态下对躺卧者的脖子或喉咙的负担。另外,对驼背的躺卧者亦能减轻对身体的负担。
另外,斜倚式床1,在如图5所示在相对于基台2(臀部承台4)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后,小腿部承台27即相对于大腿部承台26往下方弯曲,躺卧者大腿部被往上方抬立起且小腿部往下方倾倒,而能成为使躺卧者的膝盖弯曲的就座姿势。此时,斜倚式床1,由于小腿部承台27的前端部成为倾斜至较臀部承台4上面更下侧,因此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能使躺卧者的小腿部在不对膝盖造成负担下良好地伸展至脚尖(脚后跟)位于较腰下方侧的位置为止。
再者,斜倚式床1,在如图5所示相对小腿部承台27使脚掌承台29立起后,脚掌承台29即移动至躺卧者的脚掌而以脚掌承台29支承躺卧者的脚掌。由此,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而使脚尖(脚后跟)往腰下方伸展时,能以脚掌承台29支承脚尖,能给予躺卧者安心感或稳定感。
如以上所说明,上述斜倚式床1,为将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5相对于基台2设成能升降,将上半身承台5分割成承载从躺卧者肩膀起的下侧的背部承台9与承载从躺卧者肩膀起的上侧的肩部承台10,而成为能相对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的构成。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1,通过使肩部承台10立起即能使躺卧者的肩膀与头配合而同时抬起,能减轻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的状态下对躺卧者的脖子或喉咙的负担,且对驼背的躺卧者亦能减轻对身体的负担,因此能使躺卧者上半身立起而成放松姿势,提升斜倚式床1的使用感受。
另外,上述斜倚式床1,能以设在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旋转轴22为中心相对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而能调节旋转轴22的位置。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1,由于能根据躺卧者的身体(身高等)调节背弯曲位置,因此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1的使用感受。
另外,上述斜倚式床1,将承载躺卧者臀部的臀部承台4固定于基台2,且将承载躺卧者大腿的大腿部承台26设成能相对基台2升降,将承载躺卧者小腿的小腿部承台27设成相对大腿部承台26弯曲自如,在相对于基台2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的状态下,小腿部承台27弯曲至较臀部承台4下方。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时使脚尖(脚后跟)伸展至较腰下方侧,而能更加减轻对躺卧者的负担,更加提升斜倚式床1的使用感受。
另外,上述斜倚式床1,在相对基台2使大腿部承台26立起的状态下,设置成能使承载躺卧者脚掌的脚掌承台29相对基台2移动。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1,在抬起躺卧者上半身而使脚尖伸展至较腰下方处时,能以脚掌承台29支承脚尖,能给予安心感或稳定感,由此亦能提升斜倚式床1的使用感受。
再者,上述斜倚式床1,能以设在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旋转轴22为中心相对背部承台9使肩部承台10升降,能在既定范围(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调整旋转轴22的位置,且能以设于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之间的旋转轴41为中心相对于大腿部承台26使小腿部承台27弯曲,而能在既定范围(膝位置调节范围L2)调节旋转轴41的位置,将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L1设为较膝位置调节范围L2广。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1,能根据躺卧者的身体(身高等)分别调解背弯曲位置与膝位置,由此亦能提升斜倚式床1的使用感受。
[第2实施方式]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1,虽具备承载躺卧者脚掌的脚掌承台29,但本发明中,脚掌承台29并非必须的构成要素,亦可如图6及图7所示的斜倚式床54般,由以臀部承台4、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构成的上半身承台5、以及以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构成的下半身承台6来构成。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54中,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1相同构成者赋予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此斜倚式床54,如以下所说明,通过控制装置52使各承台9、10、26、27连动而立起、倾倒。此外,此处虽于各承台9、10、26分别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48~50,但不限于此,亦可连接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与连动机构并以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连动全部的承台9、10、26、27并加以驱动。
首先,斜倚式床54在初始状态下,如图7的(a)所示使肩部承台10、背部承台9、臀部承台4、大腿部承台26、小腿部承台27成为水平倾倒的状态。
其后,斜倚式床54,如图7的(b)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2驱动驱动机构48而仅使肩部承台10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由此,能以肩部承台10抬起躺卧者的肩膀与头。
其后,斜倚式床54,如图7的(c)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2驱动驱动机构48~50而使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且使背部承台9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配合于此,使大腿部承台26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此外,小腿部承台27与大腿部承台26一起立起。由此,能使躺卧者的上半身与下半身连动被抬起。
其后,斜倚式床54,如图7的(d)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2驱动驱动机构48~50而使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且使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持续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配合于此,使大腿部承台26往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向倾倒。由此,可在不对躺卧者腹部造成负担(压迫)的情形下抬起上半身。
此外,斜倚式床54,如图7的(d)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2驱动驱动机构48~50而使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持续立起至成为既定倾斜角度,配合于此,使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往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向倾倒,且使大腿部承台26往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向倾倒。由此,可在不对躺卧者脖子或腹部造成负担(压迫)的情形下抬起上半身。
此外,斜倚式床54,能从图7的(e)所示的立起状态往图7的(a)所示的水平状态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
如以上所说明,上述斜倚式床54,进行控制以将控制装置52连接于用以分别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升降的驱动机构48、49,在以控制装置52使肩部承台10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既定角度后,使背部承台9从水平状态立起。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54,能在使肩部承台10立起时减轻对躺卧者上半身的负担,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54的使用感受。
另外,上述斜倚式床,以在以控制装置52使背部承台9立起至既定角度后使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加以倾倒的方式进行控制。
因此,上述构成的斜倚式床54,能减轻在使肩部承台10立起时对躺卧者的脖子或腹部的负担,能更加提升斜倚式床54的使用感受。
[升降机构]
其次,说明前述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54中的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升降的升降机构的一例。
此外,以下说明的升降机构的一例,不仅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对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1亦能非常合适地适用。
图8~图11是说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升降机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8所示,于斜倚式床54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基台2侧设有连杆机构100(升降机构)。
连杆机构100具备第1连结构件101、旋转托架102、第2连结构件103。
第1连结构件101的一端侧,通过其他连杆机构可旋转地连结于背部承台9,另一端侧可旋转地连结于旋转托架102。
旋转托架102,设成能以旋转轴102a为中心旋转,第2连结构件103的一端侧可旋转地连结于此旋转托架102。
第2连结构件103的另一端侧通过安装构件可旋转地连结于肩部承台10。
从而,背部承台9伴随通过致动器而上升,第1连结构件101被拉往箭头A1方向。如此,旋转托架102即绕旋转轴102a往箭头A2方向旋转,且通过此旋转托架102的旋转,第2连结构件103被压往箭头A3方向。
肩部承台10,被第2连结构件103往上推压,而绕设于背部承台9之间的旋转轴104顺时针旋转。其结果,肩部承台10随着背部承台9上升而跟着上升。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基台2)的角度超过既定角度(后述角度θ2)后,第2连结构件103的移动方向则成为相反(箭头A4),肩部承台10开始往与上升方向相反的方向下降。接着,在背部承台9的角度成为上限角度θx后,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Ф成为0(零)(参照图11)。
此处,作为一例,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既定角度θ2为50度,背部承台9的上限角度θx为70度。
前述实施方式中,虽例示说明了使用设在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连杆机构100连结于背部承台9的上升而使肩部承台10上升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亦可如图12~图13所示,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代替连杆机构100而改设置致动器110。
图12及图13是说明其他变形例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上升机构的图。
如图12所示,致动器110,一端通过安装构件固定于背部承台9,且另一端通过安装构件固定于肩部承台10。
从而,如图13所示,在致动器110往箭头B1方向延伸后,被致动器110的一端往上压的肩部承台10,即绕旋转轴104旋转而上升。如此,由于肩部承台10的升降能通过致动器110控制,因此不仅能与背部承台9的动作连动而升降,亦能与背部承台9的动作非连动地升降。
其次,说明使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连动于肩部承台10的动作的连杆机构200(升降机构)。
图14及图15,是说明使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连动于肩部承台10的动作的连杆机构200的图。
如图14所示,连杆机构200(升降机构)具备第3连结构件201、旋转臂202、辊203。
第3连结构件201的一端通过安装构件连结于肩部承台10,另一端连结于旋转臂202的一端侧。
于旋转臂202的另一端侧可旋转地设有旋转辊203。
如图15所示,如前述变形例所说明,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设有致动器110,通过此致动器110使肩部承台10上升。如此,通过第3连结构件201被拉往箭头C1方向,旋转臂202即绕旋转轴202a的逆时针(绕箭头C2)旋转。其结果,大腿部承台26被辊203往上压而上升。
如上述,通过于斜倚式床54设置连杆机构200,而能与肩部承台10的上升连动地使大腿部承台26上升,能以简单的连杆机构确实地进行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连动。
其次,说明使肩部承台10的动作连动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的连杆机构300(升降机构)。
图16及图17,是说明使肩部承台10的动作连动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的连杆机构300的图。
如图16所示,连杆机构300具备旋转托架301、旋转辊302、第4连结构件303、致动器120。
旋转托架301,设成能绕旋转轴301a的逆时针旋转,于此旋转托架301的一端侧可旋转地设有辊302。
于旋转托架301的另一端侧连接有第4连结构件303的一端侧,第4连结构件303的另一端侧通过安装构件连结于肩部承台10。
致动器120的一端侧固定于基台2,设成能伸缩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旋转托架301。
由此,在如图17所示,使致动器120往箭头D1方向伸展,使旋转托架301往旋转轴301a的逆时针(绕箭头D2)旋转后,设于旋转托架301的辊302将大腿部承台26往上压。
接着,连结于旋转托架301的第4连结构件303往箭头D3方向移动而将肩部承台10往上压。
是以,通过连杆机构300,能使肩部承台10连动于大腿部承台26的上升而跟着上升,通过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连动动作,躺卧者能以更轻松的姿势升降。
其次,说明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伸缩的伸缩机构400。图18~图20是说明伸缩机构400的图。
如图18所示,伸缩机构400具有连结构件410、销420、销421。
连结构件410,一对安装板411、412以各自的旋转部411a、412a连结成可相对旋转。
于各安装板411、412设有安装孔411b、412b,于此安装孔411b、412b插入销420、421。
安装板411在组合于背部承台9的状态下,销420插入背部承台9的销孔9a而连结于背部承台9,且安装板412在组合于肩部承台10的状态下,销421插入肩部承台10的长孔10a而连结于肩部承台10。
插入有销421的长孔10a,由于形成为在长度方向(躺卧者的身高方向)较长,因此销421能移动于长孔10a的长度方向。
是以,如图19所示,在通过致动器(未图示)等使背部承台9上升后,第5连结构件404即被拉往箭头E1方向,且连接于第5连结构件404一端侧的旋转托架405绕箭头E2旋转。
其结果,连结于旋转托架405的另一端侧的第6连结构件406,被往箭头E3方向往上压。如此,通过第6连结构件406,肩部承台10上升,且插入于肩部承台10的长孔10a的销421的位置在长孔10a内移动,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移动至在长度方向离开的位置(参照图20)。图18~图20所示的一例,肩部承台10相对背部承台9的距离从L3增加至L4。
如此,由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距离,与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的上升(降下)连动而变化,因此能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最佳位置关系,适当地配合于躺卧者从水平状态成为立起状态(或从立起状态成为水平状态)的期间的上半身(特别是第2胸椎至第12胸椎的范围)姿势的变化。
另外,前述伸缩机构400不仅在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亦可于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之间等其他承台之间亦设有一个或多个。
通过将此种伸缩机构400设于各承台之间,而能在不改变基台2的情形下简单地改变承台3长度。是以,不需要配合躺卧者身高来准备多个斜倚式床1,能谋求设置场所的省空间化,设置/设备成本的削减。
其次,说明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伸缩的伸缩机构500。图21及图22是说明伸缩机构500的图。
如图21所示,伸缩机构500具备第1连结构件501、第2连结构件502。
第1连结构件501的一端501a侧对背部承台9可旋转地连结,另一端501b侧可旋转地连结于肩部承台10的一端侧。
另外,第2连结构件502的一端502a侧亦对背部承台9可旋转地连结,另一端502b侧亦可旋转地连结于肩部承台10的一端侧。
此处,第1连结构件501与第2连结构件502彼此设成平行,且第1连结构件501,设定成较第2连结构件502长的长度。
是以,如图22所示,肩部承台10,在通过致动器(例如前述致动器110)或连杆机构(例如前述连杆机构200)等而上升后,肩部承台10即上升,且第1连结构件501与第2连结构件502旋转。
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连结构件501与第2连结构件502往逆时针旋转,因此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分离既定距离亦即第1连结构件501与第2连结构件502的长度量。
相比于在肩部承台10未上升时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间的距离为L5(参照图21),在肩部承台10已上升时,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距离为较距离L5大的距离L6(参照图22)。
如上述,能以使用长度相异的两个连结构件的简单机构调整各承载部间的长度。
[斜倚式床的控制方法]
其次,说明前述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的控制方法的一例。
此外,此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的控制方法,亦可非常合适地适用于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的控制方法。
图23是说明斜倚式床与躺卧于该斜倚式床的使用者(躺卧者)身体的部位的位置关系的图。图24是说明斜倚式床的各承台角度的定义的示意图。
如图23所示,以在躺卧者900躺卧于斜倚式床54的情形时,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旋转轴22(弯曲部)位于躺卧者脊椎列的第2胸椎至第7胸椎间(该图斜线910的区域)的方式,设定斜倚式床中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长度及位置。
此处,在躺卧者900躺卧于斜倚式床54的情形,将斜倚式床中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长度及位置设定成,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间的旋转轴22(弯曲部)位于躺卧者的脊椎列的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间(该图斜线920的区域),亦非常合适。
如图24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斜倚式床54中,臀部承台4被设成相对于基台2呈平行,基台2被设成相对于水平面呈平行。是以,臀部承台4,相对于水平面呈平行。
此第2实施方式中,将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水平面)的角度设为θ,将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设为Ф,将大腿部承台26相对于臀部承台4(水平面)的角度设为η。另外,将肩部承台10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角度设为α(α=θ+Ф:亦称为前倾防止角)。
此外,前述斜倚式床54中,于驱动各承台(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或小腿部承台27)各自的致动器,设有用以切换致动器的驱动力的传达/不传达的离合器机构(未图示)。
另外,这些离合器机构的作动部连接于共通的线(未图示),通过操作此共通的线,能将设于各承台的所有离合器机构同时设为不传达。此外,离合器机构能适用公知的各种离合器。
[背升起(下降)动作控制]
首先,说明通过躺卧者(使用者)进行的斜倚式床54的背升起(下降)动作控制。此斜倚式床54的背升起动作控制,通过相对于臀部承台4使肩部承台10与背部承台9分别上升既定角度来进行。
图25是说明斜倚式床54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6是说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经时动作的一例的图,上图显示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Ф的经时动作,中图显示背部承台9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角度θ的经时动作,下图显示大腿部承台26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角度η的经时动作。
图27是显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经时关系的图。
如图25所示,在步骤S101,操作装置(未图标),通过躺卧者按下操作装置(未图标)的背升起按钮,而对控制装置52(参照图6)输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骤S102,控制装置52以背升起指令作为触发,取得背部承台9的现在角度θ(动作点)与肩部承台10的现在角度Ф(动作点)。
在步骤S103,控制装置52判定背部承台9的现在角度θ(动作点)与肩部承台10的现在角度Ф(动作点)是否位于储存于控制装置52的既定控制模式之上。
此处,说明储存于控制装置52的各承台的控制模式。
控制装置52,针对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的各个具有控制模式(参照图3)。控制装置52以躺卧者的背升起指令作为触发,根据此控制模式控制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
如图26的上图所示,在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控制模式下,角度Ф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加,在成为既定时间T1的时点成为上限角度Фx,并维持一定角度Фx至既定时间T2为止。
角度Ф,在既定时间T2以后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少,在成为时间Tx的时点成为最小角度0(零)。
实施方式中,上限角度Фx为20度,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在0度至20度的范围弯曲。
如图26的中图所示,在背部承台9的角度θ的控制模式下,角度θ在至肩部承台10的角度成为Ф1(例如5度)的时间Ta为止为0(零)而维持一定,在超过时间Ta(角度Ф成为Ф1的时间)后,随着时间经过而徐徐增加。接着,背部承台9在成为上限角度θx的时点停止。
实施方式中,上限角度Фx为70度,背部承台9相对于基台2(水平面)在0度至70度的范围弯曲。
如图26的下图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控制模式下,角度η随着时间经过而徐徐增加。接着,角度η在既定时间T3成为上限角度η1,其后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少。接着,角度η,在成为最大时间Tx的时点成为角度0(零),大腿部承台20停止。
此实施方式中,上限角度ηx为25度,大腿部承台26,相对于基台2(水平面)在0度至25度的范围弯曲。
是以,如图27所示,若观察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关系,则在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为0(零)时,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徐徐增加至Ф1为止。接着,随着背部承台9的角度θ的增加,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亦徐徐增加。
在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从θ1(例如30度)至θ2(例如50度)的期间,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在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成为一定,在背部承台9的角度θ超过θ2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即徐徐减少,在角度θ成为上限角度θx(例如70度)的时点,肩部承台的角度Ф成为0(零)。
接着,返回图25,在前述步骤S103,控制装置52,判定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是位于显示角度θ与角度Ф的关系的控制模式(参照图27)的哪个位置。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角度θ与角度Ф位于图27所示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103,是),在步骤S104,控制装置52则按照该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往图26的右方向移动),而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动作。
在步骤S105,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在步骤S104使之动作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的情形时,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
控制装置52,将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骤S101。
将此背部承台9的角度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的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亦称为第1动作点,随着使斜倚式床54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移动至此第1动作点,而能做出对于一般躺卧者而言最轻松的立起姿势。
在步骤S106,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例如70度)、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的情形时,即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
控制装置52,由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因此即将结束各承台的动作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返回至步骤S101。
此处,在步骤S1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不在图27所示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103,否),在步骤S107,控制装置52则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动作(改变角度θ与角度Ф),而使角度θ(动作点)与角度Ф(动作点)移动至控制模式上。
其后,进至步骤S104,控制装置52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动于图27的右方向),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按照控制模式动作。
其次,在进行斜倚式床的背下降的情形时,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躺卧者的背下降操作,对控制装置52输出背下降指令(步骤S101)。
控制装置52,将背下降指令作为触发而取得角度θ与角度Ф(步骤S102),且判定角度θ与角度Ф是否位于图27所示的控制模式上(步骤S103)。
接着,控制装置52,按照该控制模式使角度θ减少(使之移动于图27的左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动作(步骤S104)。
在步骤S105,控制装置52,在判定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的情形时,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接着,控制装置52,将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下降指令返回至步骤S101。
此外,控制装置52,在步骤S105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后,躺卧者等持续按下操作装置(未图标)的背升起按钮一定时间的情形时,解除停止而再度开始背升起动作。
或者,控制装置52,在步骤S105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后,躺卧者等再度按下操作装置(未图标)的背升起按钮的情形时,即解除停止而再度开始背升起动作。
在步骤S106,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例如70度)、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的情形时,即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动作。接着,控制装置52,由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因此将将结束各承台动作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骤S101。
此处,在步骤S1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不在图27所示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103,否),在步骤S107,控制装置52则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动作(改变角度θ与角度Ф),使角度θ(动作点)与角度Ф(动作点)移动于控制模式上。
其后,进至步骤S104,控制装置52,使角度θ减少(使之移动于图27的左方向),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按照控制模式动作。
[大腿部承台的控制]
其次,说明躺卧者(使用者)使斜倚式床54的大腿部承台26相对于臀部承台4上升(降下)既定角度的情形。
图28是说明斜倚式床54的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躺卧者的背升起操作而对控制装置52输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骤S202,控制装置52,以背升起指令作为触发,取得大腿部承台26现在的角度η(动作点)。
在步骤S203,控制装置52,判定折返旗标是否成为ON。
此处所谓折返旗标,如图26的下图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超过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时所设定(ON)的旗标。亦即,其意指在图26的下图中,在上限角度ηx左侧未设定有折返旗标(折返旗标OFF),右侧则设定有折返旗标(折返旗标ON)。
控制装置52,在设定有折返旗标(ON)的情形时,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徐徐增加,而判定为已超过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接着,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未设定有折返旗标(OFF)的情形时,即判定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未超过上限角度ηx。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设定有折返旗标(ON)的情形时(步骤S203,是),即进至步骤S204,控制装置52判定角度η是否为0(零)。
控制装置52在判定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为0(零)的情形时(步骤S204,是),在步骤S205,控制装置52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返回至步骤S201。
控制装置52,在判定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非为0(零)的情形时(步骤S204,否),在步骤S206,控制装置52即以使角度η减少的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动作,返回至步骤S201。
此处,在步骤S2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折返旗标非为ON(亦即OFF)的情形时(步骤S203,否),在步骤S207,控制装置52判定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是否为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η为上限角度ηx的情形时(步骤S207,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步骤S208),进至步骤S209。
在步骤S209,控制装置52设定折返旗标(ON),返回至步骤S201。
另一方面,在步骤207,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η非为上限角度ηx的情形时(步骤S207,否),即以使角度η增加的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步骤S210),返回至步骤S201。
其次,在根据躺卧者(使用者)的背下降指令(步骤S201)使大腿部承台26下降的情形时,控制装置52即在以背下降指令作为触发取得大腿部承台26现在的角度η(动作点)后(步骤S202),判定折返旗标是否为OFF(步骤S203)。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未设定有折返旗标(OFF)的情形时(步骤S203,是),即判定角度η是否为0(零)(步骤S204)。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为0(零)的情形时(步骤S204,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步骤S205),返回至步骤S201。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非为0(零)的情形时(步骤S204,否),即以使角度η减少的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动作(步骤S206),返回至步骤S201。
此处,在步骤S2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折返旗标非为OFF(亦即ON)的情形时(步骤S203,否),即判定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是否为上限角度ηx(步骤S207)。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η为上限角度ηx的情形时(步骤S207,是),即停止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步骤S208),进至步骤S209。
在步骤S209,控制装置52解除折返旗标的设定(OFF),返回至步骤S201。
另一方面,在步骤207,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η非为上限角度ηx的情形时(步骤S207,否),即在以使角度η增加的方式使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步骤S210),返回至步骤S201。
其次,说明斜倚式床54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其他例。
前述控制中,虽例示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连动并使之动作的情形来说明,但亦可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连动来动作。
图29是其他例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30是说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经时动作的其他例的图,上图显示肩部承台10相对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Ф的经时动作,中图显示肩部承台10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角度θ的经时动作,下图显示大腿部承台26相对于臀部承台4的角度η的经时动作。
图31是显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经时关系的图,上图显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关系,下图显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关系,右图显示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关系。
如图29所示,在步骤S301,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躺卧者(使用者)的背升起操作,对控制装置52输出背升起指令。
在步骤S302,控制装置52以背升起指令作为触发,取得背部承台9现在的角度θ(动作点)与肩部承台10现在的角度Ф(动作点)与大腿部承台26现在的角度η(动作点)。
在步骤S303,控制装置52判定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是否位于显示角度θ与角度Ф的关系的控制模式(参照图31的上图)的哪个位置,且判定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是否位于显示角度θ与角度η的关系的控制模式(参照图31的下图)的哪个位置或者所取得的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是否位于显示角度Ф与角度η的关系的控制模式(参照图31的右图)的哪个位置。
此处,背升起动作控制的其他例的控制模式,由于除了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控制模式以外,其他与前述控制模式相同,因此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如图30的下图所示,在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控制模式下,角度η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加,在成为既定时间T1的时点成为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维持上限角度ηx至既定时间T2为止。
角度η,在既定时间T2以后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少,在成为时间Tx的时点成为0(零)。
因此,如图31的右图所示,在显示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关系的控制模式下,与角度Ф增加成正比地角度η亦增加。
返回图29,控制装置52在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位于各自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303,是),在步骤S304,控制装置52按照该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动于图31的右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动作。
在步骤S305,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在步骤S304使之动作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的情形时,则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
接着,控制装置52将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上限角度ηx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骤S301。
将此背部承台9的角度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的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x(例如25度)亦称为第1动作点,随着将斜倚式床54的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移动至此第1动作点,能做出对于一般躺卧者而言最轻松的立起姿势。
在步骤S306,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0(零)的情形时,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
接着,控制装置52,由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0(零),因此将结束动作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骤S301。
此处,在步骤S3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与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非在图31所示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303,否),在步骤S307,控制装置52则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动作(分别改变角度θ、Ф、η),并使各自的角度θ、Ф、η(动作点)移动至图31所示的控制模式上。
其后,进至步骤S304,控制装置52按照该控制模式使角度θ增加(使之移动于图31的右方向),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动作。
其次,在通过其他例的控制方法进行斜倚式床的背下降的情形时,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躺卧者的背下降操作,对控制装置52输出背下降指令(步骤S301)。
控制装置52,以背下降指令作为触发而取得角度θ、Ф、η(步骤S302),且判定角度θ、Ф、η是否位于图31所示的控制模式上(步骤S303)。
接着,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θ、Ф、η的各个位于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303,是),即按照该控制模式,使角度θ减少(使之移动于图7的左方向),而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动作(步骤S304)。
在步骤S305,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例如50度),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上限角度ηx(例如25度)的情形时,则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接着,控制装置52,将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θ2、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上限角度Фx、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上限角度ηx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下降指令返回至步骤S301。
此外,控制装置52,在步骤S305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后,在躺卧者等持续按下操作装置(未图标)的背升起按钮一定时间的情形时,解除停止而再度开始背升起动作。
或者,控制装置52,在步骤S305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停止后,在躺卧者等再度按下操作装置(未图标)的背升起按钮的情形时,解除停止而再度开始背升起动作。
在步骤S306,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0(零)的情形时,则停止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的动作。接着,控制装置52,由于背部承台9的角度θ已到达上限角度θx、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已到达0(零)、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已到达0(零),因此将结束各承台动作一事通知躺卧者,且解除背升起指令而返回至步骤S301。
此处,在步骤S303,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所取得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不在图31所示的控制模式上的情形时(步骤S303,否),在步骤S307,控制装置52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动作(改变角度θ、Ф、η的各个),改变角度θ、Ф、η而使之移动至控制模式上。
其后,进至步骤S304,控制装置52使角度θ减少(使之移动于图31的左方向),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与大腿部承台26按照控制模式动作。
[前倾防止控制]
其次,说明防止躺卧者(使用者)前倾的控制。
此前倾防止控制,通过控制成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不超过既定角度而倾斜变大,以防止躺卧者往前方(脚尖方向)倾倒。
图32是前倾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在步骤S401,操作装置,根据躺卧者(使用者)使背部承台9的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任一方增加的操作,对控制装置52输出角度θ或角度Ф的增加指令。
在步骤S402,控制装置52判定此前倾防止控制是否有效。斜倚式床54,能通过躺卧者(使用者)或看护者的操作来设定前倾防止控制的有效/无效。
是以,控制装置52,在通过躺卧者等将前倾防止控制设定为有效的情形时即判定为有效(步骤S402,是),在前倾防止控制设定为无效的情形时即判定为无效(步骤S402,否)。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前倾防止控制为有效时(步骤S402,是),取得背部承台9的角度θ与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且根据所取得的角度θ,Ф算出前倾防止角度α(α=θ+Ф)(步骤S403)。
在步骤S404,控制装置52,判定前倾防止角度α是否为极限角度αx(例如90度)。
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前倾防止角度α未满极限角度αx(例如90度)的情形时(步骤S404,是),控制装置52,在使躺卧者的有增加指令的背部承台9的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任一方增加后(步骤S405),返回至步骤S401。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前倾防止角度α为极限角度αx(例如90度)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404,否),控制装置52,随着使背部承台9的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任一方增加且使另一方减少,将前倾防止角度α维持于极限角度αx(步骤S406),返回至步骤S401。
由此,能一边实现躺卧者的背部承台(或肩部承台)的上升操作的期望,一边防止因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倾斜变大所造成的躺卧者的前倾。
此处,在步骤S402,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此前倾防止控制为非有效(无效)的情形时(步骤S402,否),控制装置52,即在进行使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动作以增加背部承台9的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任一方的控制后(步骤S407),返回至步骤S401。
此外,在前述步骤S404,在前倾防止角度α较极限角度αx大的情形时(步骤S404,否),在步骤S406,虽进行了使角度θ或角度Ф一方增加,使另一方减少的控制,但亦可控制成即使接收角度θ或角度Ф的增加指令(步骤S401)仍不使有增加指令的角度增加。
另外,亦可以前倾防止角度α不超过极限角度αx的方式,将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可动(立起)范围的最大值θx、Фx以机械方式限制。
由此,在通过背部承台9的角度θ或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的增加指令,根据角度θ、Ф算出的前倾防止角度α超过极限角度αx的情形时,一边使有增加指令的角度θ或角度Ф增加,一边使其他角度Ф或角度θ减少,以避免前倾防止角度α超过极限角度αx。
是以,由于能一边避免躺卧者前倾,一边使有来自躺卧者(或看护者)的指示的背部承台9或肩部承台10上升,因此能满足躺卧者(或看护者)的操作要求。
[身体负荷限制控制]
其次,说明限制躺卧者(用户)的身体负荷的控制。
躺卧者(使用者),在躺卧在斜倚式床54的状态下,背部或肩部相对于大腿部弯曲成较既定角度大时,即成为被夹在大腿部承台26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之间的形状,而使身体感受到较大负荷。
因此,斜倚式床54,在躺卧者(使用者)使大腿部承台26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上升时,通过控制成背部或肩部相对于大腿部不弯曲成较既定角度大,限制(防止)躺卧者被这些承台夹着而使身体感受到较大负荷。
图33是说明斜倚式床54相对于躺卧者的角度γ与角度β的定义的示意图。图34是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流程图。
如图33所示,斜倚式床54中,将连结碰触躺卧者膝部的大腿部承台26与小腿部承台27的旋转轴41(弯曲部)、与碰触躺卧者下腹部背面的背部承台9与臀部承台4的旋转轴14(弯曲部)的线段K1与肩部承台10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γ(亦称为第1腰弯曲角度γ),将碰触躺卧者上腹部(鸠尾)背面的线段K1与背部承台9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β(亦称为第2腰弯曲角度β)。
第1腰弯曲角γ是显示躺卧者下腹部附近的弯曲程度(亦即弯曲的程度)的值,第2腰弯曲角β是显示躺卧者上腹部至胸部的部分的弯曲程度(亦即弯曲的程度)的值,其等均显示躺卧者身体负担的程度。通过控制成这些第1腰弯曲角度γ与第2腰弯曲角度β各自不超过既定上限角度,即可避免躺卧者成为被大腿部承台26与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夹住的形状,造成对身体产生多余负担。
以下,说明具体控制方法。
如图34所示,在步骤S501,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通过躺卧者(使用者)使背部承台9的角度θ、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或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的操作,而对控制装置52输出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增加指令。
在步骤S502,控制装置52判定此身体负荷限制控制是否有效。斜倚式床,能通过躺卧者(使用者)或看护者的操作来设定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有效/无效。
是以,控制装置52,在通过躺卧者等而将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设定为有效的情形时即判定为有效(步骤S502,是),在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设定为无效的情形时即判定为无效(步骤S502,否)。
在判定为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设定为有效的情形时(步骤S502,是),在步骤S503,控制装置52,根据背部承台9现在的角度θ、肩部承台10现在的角度Ф,大腿部承台26现在的角度η算出第1腰弯曲角度γ与第2腰弯曲角度β。
在步骤S504,控制装置52,判定第2腰弯曲角度β是否为既定上限角度βn以上。
在判定为第2腰弯曲角度β为既定上限角度βn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504,是),在步骤S505,控制装置52进一步判定第1腰弯曲角度γ是否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
在判定为第1腰弯曲角度γ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505,是),在步骤S506,控制装置52,在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动作以使有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后,返回至步骤S501。
另一方面,在步骤S505,在判定为第1腰弯曲角度γ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505,否),控制装置52即使有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且使无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其他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方(或两方)减少(步骤S507),在以使第1腰弯曲角度γ成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的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返回至步骤S501。
此处,在步骤S504,在判定为第2腰弯曲角度β未满既定上限角度βn的情形时(步骤S504,否),在步骤S508,控制装置52进一步判定第1腰弯曲角度γ是否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
在步骤S508,在第1腰弯曲角度γ被判定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508,是),控制装置52,使有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且使无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其他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方(或两方)减少(步骤S509),在以使第2腰弯曲角度β成为既定上限角度βn以上的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返回至步骤S501。
另一方面,在步骤S508,在判定为第1腰弯曲角度γ未满既定上限角度γn的情形时(步骤S508,否),控制装置52,使有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且使无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其他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方(或两方)减少(步骤S510),在以使第2腰弯曲角度β成为既定上限角度βn以上及使第1腰弯曲角度γ成为既定上限角度γn以上的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返回至步骤S501。
此处,在步骤S502,判定为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设定为无效的情形时(步骤S502,否),在步骤S508,控制装置52在以使有来自躺卧者的增加指令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的方式使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动作后,返回至步骤S501。
由此,在第1腰弯曲角度γ或第2腰弯曲角度β的任一方超过既定上限角度γ、β的情形时,即一边使有增加指令的任一角度θ、Ф、η增加,一边使无增加指令的其他角度θ、Ф、η减少,而能使第1腰弯曲角度γ或第2腰弯曲角度β不超过上限角度γ、β。
是以,躺卧者,能避免成为被夹在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及大腿部承载部26之间的形状而对躺卧者身体施加较大负荷。
其次,说明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其他例。
图35是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的流程图。
在前述身体负荷限制控制中,进行了根据通过躺卧者(使用者)的使背部承台9的角度θ、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或大腿部承台26的角度η的任一个增加的操作,使有来自躺卧者要求的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增加,且使无要求的其他角度θ、角度Ф或角度η减少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此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中,能通过仅控制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来限制对躺卧者身体施加较大负荷。
如图35所示,在步骤S601,操作装置(未图标)根据通过躺卧者的使肩部承台10的角度Ф增加的操作,对控制装置52输出使角度Ф增加的指令。
在步骤S602,控制装置52判定此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是否有效。
在判定为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被设定为有效的情形时(步骤S602,是),在步骤S603,控制装置52取得肩部承台9的现在的角度Ф。
在步骤S604,控制装置52判定肩部承台9的角度Ф是否为上限角度Фx(例如20度)以下,在角度Ф为上限角度Фx以下的情形时(步骤S604,是),以使角度Ф增加的方式使肩部承台10动作(步骤S605)。
在步骤S604,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角度Ф为上限角度Фx以上的情形时(步骤S604,否),则使通过躺卧者的始角度Ф增加的指令无效,控制成角度Ф不超过上限角度Ф(步骤S606)。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2,判定为其他例的身体负荷限制控制被设定为无效的情形时(步骤S602,否),在步骤S607,控制装置52,根据使躺卧者的角度Ф增加的指令,以使角度Ф增加的方式使肩部承台10动作。
由此,通过控制肩部承载部10的角度Ф,防止肩部承台10过度弯曲,而能避免对躺卧者身体施加较大负荷。
此外,前述中,虽通过控制肩部承载部10的角度Ф来防止肩部承载部10过度弯曲,但亦可将肩部承台10的可动范围以机械方式限制成肩部承载部10可动范围的最大值不超过上限角度Фx。
[承台移动速度调节控制]
其次,说明调节各承台移动速度的控制。
图36是承台移动速度调节控制的流程图。
如图36所示,在步骤S701,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各承台(例如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是否为移动途中,在非为移动途中的情形时(步骤S701,否),反复此步骤S701的处理。
在步骤S701,控制装置52,在判定为各承台(例如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或大腿部承台26)为移动途中的情形时(步骤S701,是),在步骤S701,控制装置52将使移动中的承台的速度增加(或减少)的指令对使该承台动作的驱动机构48~50(参照图6:致动器)输出。
接着,在步骤S703,驱动机构48~50,在使对各承台供应的电力增加(或减少)而使各承台的移动速度增加(或减少)后,返回至步骤S701。
由此,由于能调整各承台的移动速度,因此能以躺卧者(或看护者)能感受到舒适的速度实现床的升降。
前述的通过控制装置52进行的承台移动速度调节控制(步骤S701~S703)构成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
[升降解除控制]
其次,说明将各承台(背部承台9、肩部承台10、大腿部承台26或小腿部承台27)的至少任一个或全部同时从上升(立起)状态移行至水平状态的控制。
图37是升降解除控制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801,控制装置52判定用以传达使各承台升降的致动器(未图标)的驱动力的离合器机构(未图示)是否已连接,在判定为连结状态的情形时(步骤S801,是),进至步骤S802,在判定为未缔结的情形时(步骤S801,否),结束处理。
在步骤S802,控制装置52,判定是否已由看护者等按下释放按钮(未图标),在按下释放按钮的情形时(步骤S802,是),进至步骤S803,在判定为未按下释放按钮的情形时(步骤S802,否),结束处理。
在步骤S803,控制装置52判定释放按钮的按下是否为错误动作,在判定为非错误动作的情形时(步骤S803,是),进至步骤S804,在判定为是误动作的情形时(步骤S803,否),结束处理。
在步骤S804,控制装置52,进行各承台的离合器机构的分离,进至步骤S805。
在步骤S805,控制装置52判定是否已经过既定时间,在判定为已经过既定时间的情形时(步骤S805,是),返回步骤S801,在判定为未经过既定时间的情形时(步骤S805,否),即反复步骤S805的处理直到经过既定时间经过为止。
由此,能在紧急时使立起状态的躺卧者瞬间成为水平状态,而较容易对躺卧者施以处置。
此外,前述实施方式中,虽例示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的弯曲部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绕既定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的旋转轴22旋转来进行的情形来说明,但为了使承台更细微地弯曲成配合躺卧者身体的形状,可考虑如下的各种方法。
作为此种承台的弯曲机构(方法)的一例,亦可将图2所示的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的旋转轴22于相同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设置多个。此情形下,背弯曲位置调节机构11,由于在多个旋转轴22的位置弯曲,因此能使背部承台9与肩部承台10间的形状成为配合躺卧者身体(特别是背部的胸椎列)形状的形状。是以,躺卧者能以更轻松的姿势起身。
进而,使用图38说明用以使承台更细微地弯曲的其他实施方式。图38所示的斜倚式床的承台,将上半身承台分割成三个可动承台(上半身部分承载部),以构成为能较上述实施方式更细微地进行弯曲运动的一例。
图38所示的承台中,背部承台9具有承受在躺卧者上半身的身高方向位置不同的三个部分的能相互弯曲的三个以上的上半身部分承载部9A、9B、9C。
上半身部分承载部9A、9B、9C,在各自的弯曲部9A1、9B1、9C1设成能相互弯曲,这些上半身部分承载部9A、9B、9C的弯曲部9A1、9B1、9C1中至少任一个,配置于与躺卧者上半身的第2胸椎至第12胸椎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如此,能使背部承台9自身形状成为配合躺卧者身体(特别是背部的胸椎列)形状的形状。是以,躺卧者,能以更轻松的姿势起身。
此外,前述构成不仅可适用于背部承台9,亦可非常合适地适用于其他承台(例如肩部承台10)。另外,通过将各个部分承台设置三个以上,而能进行更细微的弯曲动作。
或者,亦可再将承台设为柔软材料或形状可柔软地改变的机构,即可更贴合躺卧者的身体形状,并能以对身体的负担尽可能最小化、使身体舒适性尽可能最大化的方式使上半身承台运动。
图39是此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的斜倚式床1A的承台。
如图39所示,斜倚式床1A具备与躺卧者接触的上层70与支承躺卧者体重的下层(以下称为支承层71)。
上层70是具有柔软性的弹性构件,以躺卧者能以轻松姿势躺卧的较柔的材料形成。
支承层71具有:例如支承躺卧者小腿部的第1支承层71A、支承大腿部的第2支承层71B、支承臀部的第3支承层71C、支承背部的第4支承层71D、以及支承肩部的第5支承层71E。
各个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之间设有既定间隙,于此间隙,例如以与上层70相同的具有柔软性的柔软材料加以充填。因此,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设成能以各自的间隙弯曲。
这些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通过设成能分别以致动器(未图示)加以升降,通过以致动器使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升降,斜倚式床1A,在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之间弯曲,变化成适于躺卧者姿势的形状。由此,能使斜倚式床的弯曲位置更柔软地变化,提高斜倚式床的舒适性。
此外,前述中,虽例示设有第1支承层71A~第5支承层71E的五个支承层的情形来说明,但亦可设置更多支承层,以使斜倚式床的弯曲位置更柔软地变化。
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此不过是用以说明的例示,并非意图将本发明范围限制于此实施方式。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各种方式具以实施。

Claims (23)

1.一种斜倚式床,将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设成能升降,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半身承台具有:
肩部承台,承载从前述上半身的肩膀起的上侧第一部分;以及
背部承台,承载前述上半身的较前述第一部分下侧的第二部分;
前述肩部承台能相对于前述背部承台升降,通过使前述肩部承台立起以抬起躺卧者的肩膀与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驱动机构,用以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分别升降;以及
控制装置,连接于前述驱动机构;
前述控制装置,能以在使前述肩部承台从水平状态立起至既定第一角度后,使前述背部承台从水平状态立起的方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驱动机构,用以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分别升降;以及
控制装置,连接于前述驱动机构;
前述控制装置,能以在使前述背部承台立起至既定第二角度后,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对前述背部承台倾倒的方式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能以设在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之间的弯曲部,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对前述背部承台升降;
前述弯曲部的位置可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承载躺卧者的臀部的臀部承台;
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以及
承载躺卧者小腿的小腿部承台;
前述小腿部承台能相对前述大腿部承台弯曲;
能在使前述大腿部承台立起的状态下,前述小腿部承台的至少一部位于较前述臀部承台下方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倚式床,其进一步具备:可动的脚掌承台,在使前述大腿部承台立起的状态下承载躺卧者的脚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能以设在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之间的第一弯曲部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对前述背部承台升降;
前述第一弯曲部的位置能在既定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予以调节;
能以设在前述大腿部承台与前述小腿部承台之间的第二弯曲部使前述小腿部承台相对前述大腿部承台弯曲;
前述第二弯曲部的位置能在既定膝位置调整范围予以调节;
前述背弯曲位置调节范围较前述膝位置调整范围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设于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之间的前述弯曲部,位于躺卧者的胸椎列的第2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设于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之间的前述弯曲部,位于躺卧者的胸椎列的第8胸椎至第12胸椎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使前述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一致动器;以及
连杆机构,将使前述肩部承台相对于前述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二致动器或前述背部承台的运动与前述肩部承台的运动予以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使前述背部承台升降的第一致动器;
承载躺卧者大腿部的能升降的前述大腿部承台;
使前述大腿部承台升降的第二致动器;以及
将前述肩部承台的运动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运动予以连结的连杆机构或第三致动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调节前述致动器的驱动速度的速度调节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伸缩机构,对应于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的至少一方的升降而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间的距离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立起解除机构,在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的至少一个处于立起状态时,响应解除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的双方同时从立起状态立即移行至水平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控制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运动的控制装置;
前述控制装置具有:
定义了前述肩部承台的动作点与前述背部承台的动作点的相对关系的控制模式;以及
响应于要求前述上半身的升降的指令,按照前述控制模式使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一方或双方升降的手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前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有:在使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一方或双方升降中时、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前述动作点到达前述控制模式上的第1动作点的情形时,停止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升降的手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具有:在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前述动作点到达前述控制模式上的第1动作点的情形时,将到达前述第1动作点一事报知使用者的手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能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
前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有在使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背部承台的至少一方升降时控制前述大腿部承台的升降的手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能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
前述控制装置具有:
根据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现时点的前述动作点,掌握躺卧者的身体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各自的弯曲程度的手段;以及
以在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立起时,前述第一部位与前述第二部位各自的弯曲程度不超过各自的既定上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前述动作点的至少一个的手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能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
前述控制装置具有:
回应于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的升降速度增减的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的至少一个的升降速度增减的手段。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具备:能承载躺卧者大腿的能升降的大腿部承台;
前述控制装置具有:
响应于要求立起解除的指令,使前述背部承台与前述肩部承台与前述大腿部承台全部从现在的动作点立即移行至水平状态的手段。
22.一种斜倚式床,将承载躺卧者上半身的上半身承台设成能升降而成,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半身承台具备:分别承载在前述上半身的身高方向位置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部分的能相互弯曲的三个以上的上半身部分承台;
前述三个以上的上半身部分承台相互间的弯曲部的至少一个,配置于与前述上半身的第2胸椎与第12胸椎之间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斜倚式床,其中,前述上半身承台,以柔软材料或形状柔软地改变的机构构成。
CN201780024129.8A 2016-04-20 2017-04-19 斜倚式床 Active CN109068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4318 2016-04-20
JP2016-084318 2016-04-20
JP2016-176339 2016-09-09
JP2016176339 2016-09-09
PCT/JP2017/015785 WO2017183670A1 (ja) 2016-04-20 2017-04-19 リクライニング式ベ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8856A true CN109068856A (zh) 2018-12-21
CN109068856B CN109068856B (zh) 2021-11-05

Family

ID=60116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4129.8A Active CN109068856B (zh) 2016-04-20 2017-04-19 斜倚式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38892B2 (zh)
CN (1) CN109068856B (zh)
TW (1) TWI722171B (zh)
WO (1) WO20171836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6820A (zh) * 2019-06-28 2019-09-17 永康中科爱司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床架、护理床及该护理床的升降控制方法
CN111110503A (zh) * 2020-01-17 2020-05-08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 一种术前膝盖损伤清洗消毒装置
CN113613611A (zh) * 2020-03-03 2021-11-05 股份公司欧特尼斯 独立控制床头部的倾斜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07924A1 (en) 2018-08-07 2020-02-12 Invacare International GmbH Bed with actuatable mattress support platform and method of actuating such a bed
CN113797039A (zh) * 2020-06-16 2021-12-17 美固龙金属制品(中国)有限公司 联动机构及包含其的护理床
JP6884944B1 (ja) * 2020-07-06 2021-06-09 昭 上野 身体保持構造
CN113018026A (zh) * 2021-02-26 2021-06-25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装置
CN115350020A (zh) * 2022-07-20 2022-11-18 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医技保障车用多功能护理装置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5574A (ja) * 1999-02-26 2000-09-12 Yuasa Primes Kk ベッド
JP2003184988A (ja) * 2001-12-21 2003-07-03 Asmo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介護用ベッド
TW200501903A (en) * 2003-04-09 2005-01-16 Atex Co Ltd Bed
JP2005052539A (ja) * 2003-08-07 2005-03-03 Yoshitaka Asakuno ソフトギャッチベッド
JP2005296580A (ja) * 2004-04-13 2005-10-27 Masayasu Mori 調節可能な背上げ機構を有するベッド
JP2007000656A (ja) * 1995-08-04 2007-01-11 Hill Rom Co Inc 病院ベッド用マットレス
CN1913802A (zh) * 2004-02-06 2007-02-14 费迪南德·斯切尔莫 具有桌子的多位置躺倚床
US20090094745A1 (en) * 2007-10-14 2009-04-16 Eduardo Rene Benzo Modulating Support Surface to Aid Patient Entry and Exit
JP2009247628A (ja) * 2008-04-07 2009-10-29 Koizumi Furnitech Corp ベッドにおける背部支持フレーム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2083342A (zh) * 2008-03-27 2011-06-01 马丁·B·罗尔斯-米汉 可调节床架
CN102481221A (zh) * 2009-08-29 2012-05-30 马尔科·格德特 用于辅助坐起的床
CN202234156U (zh) * 2011-09-29 2012-05-30 齐全智 电动升降床架
CN202477074U (zh) * 2012-02-06 2012-10-10 任海东 带电脑桌的可调节休闲床靠
DE202013001182U1 (de) * 2012-02-14 2013-02-22 Isko Koch Gmbh Dreh-Sitz-Bett
CN203576794U (zh) * 2013-11-18 2014-05-07 谢暴 一种三段式电动升降病床
CN104433487A (zh) * 2009-10-23 2015-03-25 整装家具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家具
JP2015202139A (ja) * 2014-04-11 2015-1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ベッド
CN204908701U (zh) * 2015-09-10 2015-12-30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484Y2 (ja) * 1991-09-04 1995-04-12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におけるボトム構造
JPH0731028U (ja) * 1993-11-17 1995-06-13 ダイヤモンドベッド株式会社 介護ベッド
JP2737046B2 (ja) * 1994-03-25 1998-04-08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における電動式床部起伏機構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0656A (ja) * 1995-08-04 2007-01-11 Hill Rom Co Inc 病院ベッド用マットレス
JP2000245574A (ja) * 1999-02-26 2000-09-12 Yuasa Primes Kk ベッド
JP2003184988A (ja) * 2001-12-21 2003-07-03 Asmo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介護用ベッド
TW200501903A (en) * 2003-04-09 2005-01-16 Atex Co Ltd Bed
JP2005052539A (ja) * 2003-08-07 2005-03-03 Yoshitaka Asakuno ソフトギャッチベッド
CN1913802A (zh) * 2004-02-06 2007-02-14 费迪南德·斯切尔莫 具有桌子的多位置躺倚床
JP2005296580A (ja) * 2004-04-13 2005-10-27 Masayasu Mori 調節可能な背上げ機構を有するベッド
US20090094745A1 (en) * 2007-10-14 2009-04-16 Eduardo Rene Benzo Modulating Support Surface to Aid Patient Entry and Exit
CN102083342A (zh) * 2008-03-27 2011-06-01 马丁·B·罗尔斯-米汉 可调节床架
JP2009247628A (ja) * 2008-04-07 2009-10-29 Koizumi Furnitech Corp ベッドにおける背部支持フレーム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2481221A (zh) * 2009-08-29 2012-05-30 马尔科·格德特 用于辅助坐起的床
CN104433487A (zh) * 2009-10-23 2015-03-25 整装家具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家具
CN202234156U (zh) * 2011-09-29 2012-05-30 齐全智 电动升降床架
CN202477074U (zh) * 2012-02-06 2012-10-10 任海东 带电脑桌的可调节休闲床靠
DE202013001182U1 (de) * 2012-02-14 2013-02-22 Isko Koch Gmbh Dreh-Sitz-Bett
CN203576794U (zh) * 2013-11-18 2014-05-07 谢暴 一种三段式电动升降病床
JP2015202139A (ja) * 2014-04-11 2015-1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ベッド
CN204908701U (zh) * 2015-09-10 2015-12-30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6820A (zh) * 2019-06-28 2019-09-17 永康中科爱司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床架、护理床及该护理床的升降控制方法
CN111110503A (zh) * 2020-01-17 2020-05-08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 一种术前膝盖损伤清洗消毒装置
CN113613611A (zh) * 2020-03-03 2021-11-05 股份公司欧特尼斯 独立控制床头部的倾斜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83670A1 (ja) 2018-12-27
WO2017183670A1 (ja) 2017-10-26
CN109068856B (zh) 2021-11-05
JP6738892B2 (ja) 2020-08-12
TWI722171B (zh) 2021-03-21
TW201808174A (zh) 2018-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8856A (zh) 斜倚式床
TWI230060B (en) Movable bed
JP7080225B2 (ja) 腕持ち上げ支持装置
CN107184323B (zh) 轮椅
KR20170031159A (ko) 보행 훈련 장치
CN102273837A (zh) 用于座垫长度可变座椅的脚凳装置
CN105520812B (zh) 一种床具
CN102481221B (zh) 用于辅助坐起的床
KR101416068B1 (ko) 보행훈련기기 결합형 보행보조기
CN106691719A (zh) 一种具有全姿态调节的电动轮椅
JP2018153371A (ja) 便座装置
CN110200758A (zh) 一种具有护理功能的转运设备
JP6445789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KR101216395B1 (ko) 접이식 침대
CN108969249A (zh) 一种全自动护理移位方法及背起装置
CN110234307A (zh) 床系统
CN107802424A (zh) 一种轮椅踏板装置及用于轮椅踏板上的型材
JP2003275061A (ja) ベッド
JP6971648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WO2016002529A1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204467545U (zh) 可独立调整床
JP3706231B2 (ja) 椅子
TWI670052B (zh) 可調整角度與高低位置的站立架
CN108211240A (zh) 后手翻初级训练下腰机
WO2024157734A1 (ja) 介護ベ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