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9306B -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9306B
TWI709306B TW108120222A TW108120222A TWI709306B TW I709306 B TWI709306 B TW I709306B TW 108120222 A TW108120222 A TW 108120222A TW 108120222 A TW108120222 A TW 108120222A TW I709306 B TWI709306 B TW I7093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rminal device
temperatur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2538A (zh
Inventor
佐藤和基
倉田洋
西川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2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2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9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930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抑制多跳網路中之終端裝置之溫度上升之技術。 發送部132對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134自經發送部132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控制部120對被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Description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執行通信之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自終端裝置朝向基站之鏈路之通信越高速化,則終端裝置中之發熱量越增大。另一方面,已由法令等規定了終端裝置之表面之最高溫度,即便產生發熱,亦必須使終端裝置之表面之溫度為最高溫度以下。已知有以下終端裝置,其為了抑制由發熱所致之溫度上升,於已偵測之內部之溫度超過閾值之情形時,將能夠發送之通信速度之最大值之資訊自目前之值降低後發送至基站(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10/016418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終端裝置與基站一對一地進行通信之情形時,藉由降低發送之信號之通信速度可降低終端裝置之溫度。另一方面,於藉由複數個終端裝置形成多跳網路之情形時,不僅終端裝置成為起點發送信號,而且其他終端裝置傳送成為起點之信號。因此,僅藉由降低成為起點發送之信號之通信速度而終端裝置之溫度不會降低。尤其,於多跳網路具有階層構造之情形時,位於上位層之終端裝置中通信頻度相對性地變大,故而溫度容易上升。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情況而完成者,且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多跳網路中之終端裝置之溫度上升之技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通信裝置具備:發送部,其對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其自發送部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其對被複數個終端裝置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一種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具備:複數個終端裝置,其等形成多跳網路;及通信裝置,其與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進行通信。通信裝置具備:發送部,其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其自經發送部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其對由複數個終端裝置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再者,將以上之構成要素之任意之組合、本發明之表達於方法、裝置、系統、電腦程式、或記錄有電腦程式之記錄媒體等之間變換而成者亦又作為本發明之態樣有效。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多跳網路中之終端裝置之溫度上升。
(實施例1) 於對本發明之實施例具體地進行說明之前,對本實施例之概要進行說明。實施例係關於將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連接於1台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例如,通信裝置搭載於伺服器,終端裝置搭載於電量計。於此種構成中,通信裝置自各終端裝置收集資料。資料例如包含電量之測量結果。為了收集資料,通信裝置將用以要求資料之發送之要求信號(以下,亦稱為「第1信號」)發送至終端裝置。接收到第1信號之終端裝置將包含資料之應答信號(以下,亦稱為「第2信號」)發送至通信裝置。
由於複數個終端裝置形成多跳網路,故而第1信號一面藉由1個以上之終端裝置傳送,一面被目的地之終端裝置接收。又,第2信號一面藉由1個以上之終端裝置傳送,一面被通信裝置接收。此處,於多跳網路具有階層構造且將接近於通信裝置者稱為階層構造之上位層之情形時,越為上位層之終端裝置則傳送之頻度越增加。因此,存在越為上位層之終端裝置則溫度越變高之傾向。於此種情況下,即便降低發給溫度變高之終端裝置之第1信號或者以該終端裝置為起點之第2信號之發送頻度,或降低通信速度,若該終端裝置之傳送頻度不變,則該終端裝置之溫度不會降低。
為了抑制多跳網路中之終端裝置之溫度上升,本實施例之通信裝置對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即,不僅對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成為目的地之第1信號,而且對由該終端裝置傳送之第1信號亦控制發送。發送控制之一例係使發送間隔變長。
圖1係表示通信系統1000之構成。通信系統1000包含通信裝置100、統稱為中繼裝置200之第1中繼裝置200a、第2中繼裝置200b、第3中繼裝置200c、第N中繼裝置200n、及統稱為終端裝置300之第1終端裝置300a至第9終端裝置300i。中繼裝置200、終端裝置300之數量並不限定於圖1之情形。於通信裝置100連接有第1中繼裝置200a至第N中繼裝置200n,於各中繼裝置200連接有1個以上之終端裝置300。通信裝置100、中繼裝置200、終端裝置300間之通信可使用有線通信,亦可使用無線通信,亦可使用其等之組合。又,有線通信例如能夠使用光通信、電力線通信(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等,無線通信能夠使用行動電話通信、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等。
通信裝置100經由中繼裝置200而與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進行通信,並自複數個終端裝置300收集資料。此時,通信裝置100朝向終端裝置300發送第1信號,並接收到來自該終端裝置300之第2信號。例如,自通信裝置100向第2終端裝置300b發送之第1信號係於第1中繼裝置200a、第1終端裝置300a中依次傳送。又,自第2終端裝置300b向通信裝置100發送之第2信號係於第1終端裝置300a、第1中繼裝置200a中依次傳送。
終端裝置300根據來自通信裝置100之要求而對通信裝置100提供資料。此時,終端裝置300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並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2信號。如圖所示,藉由複數個終端裝置300形成多跳網路。於多跳網路中,通信裝置100與另一終端裝置300之路徑中所包含之終端裝置300若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則朝向另一終端裝置300發送該第1信號。例如,第1終端裝置300a若經由第1中繼裝置200a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則朝向第2終端裝置300b發送第1信號。又,該終端裝置300若接收到來自另一終端裝置300之第2信號,則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該第2信號。例如,第1終端裝置300a若接收到來自第2終端裝置300b之第2信號,則經由第1中繼裝置200a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2信號。
如圖所示,多跳網路具有階層構造。又,於階層構造中接近於通信裝置100之終端裝置300,即與通信裝置100之間之跳躍數較少之終端裝置300被稱為上位層之終端裝置300。另一方面,遠離通信裝置100之終端裝置300,即與通信裝置100之間之跳躍數較多之終端裝置300被稱為下位層之終端裝置300。於此種情況下,上位層之通信裝置100中之傳送處理之產生頻度高於下位層之通信裝置100中之傳送處理之產生頻度。因此,上位層之通信裝置100之溫度容易高於下位層之通信裝置100之溫度。
中繼裝置200配置於通信裝置100與終端裝置300之間,對信號進行中繼。例如,第1中繼裝置200a若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則朝向第1終端裝置300a發送第1信號,若接收到來自第1終端裝置300a之第2信號,則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1信號。即,通信裝置100與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間之通信係藉由2個以上之中繼裝置200之至少1者而中繼。於中繼裝置200為閘道器裝置之情形時,針對連接於中繼裝置200之每個終端裝置300形成不同之網路。例如,藉由連接於第1中繼裝置200a之第1終端裝置300a至第3終端裝置300c形成1個網路,藉由連接於第2中繼裝置200b之第4終端裝置300d至第6終端裝置300f而形成另1個網路。
圖2(a)-(b)係表示通信裝置100與終端裝置300之構成。以下,對該等構成按照(1)資料之取得處理、(2)溫度之控制處理之順序進行說明。 (1)資料之取得處理 資料之取得處理如此前之說明所述,係用於通信裝置100自終端裝置300收集資料之處理。圖2(a)係表示通信裝置100之構成。通信裝置100包含記憶部110、介面部112、控制部120、及通信部130,通信部130包含發送部132及接收部134。記憶部110記憶於如圖1所示之網路中通信裝置100執行與中繼裝置200、終端裝置300之通信之情形時之路由表。圖3係表示記憶部110中所記憶之路由表之概要。路由表以成為與圖1相同之構成之方式,表示與中繼裝置200、終端裝置300之連接關係。路由表之資料構造、路由表之產生只要使用公知之技術即可,故而此處省略說明。返回至圖2(a)。
介面部112係與通信裝置100外之介面,輸入或輸出特定之資訊。例如,於通信裝置100搭載於伺服器之情形時,介面部112受理來自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之資料之收集指示,作為來自伺服器之資訊。介面部112將所輸入之資訊,例如資料之收集指示輸出至控制部120。
控制部120對通信部130中之通信處理進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20於自介面部112受理了資料之收集指示之情形時,針對每個終端裝置300產生用以要求資料之發送之要求信號即第1信號。此時,控制部120將向各終端裝置300之路徑設定於第1信號。控制部120將已產生之第1信號輸出至發送部132。通信部130經由未圖示之中繼裝置200而執行與終端裝置300之通信。通信部130可執行有線通信,亦可執行無線通信。由於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如上所述,故而此處省略說明。發送部132若受理來自控制部120之第1信號,則對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
接收部134自發送部132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第2信號包含資料。接收部134將已接收之第2信號輸出至控制部120。控制部120若自接收部134受理第2信號,則取得資料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控制部120作為對於自介面部112受理之資料之收集指示的應答,將資料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輸出至介面部112。介面部112輸出資料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作為特定之資訊。
圖2(b)係表示終端裝置300之構成。終端裝置300包含通信部310、控制部320、及取得部330。通信部310經由未圖示之中繼裝置200執行與通信裝置100之通信。通信部130可執行有線通信,亦可執行無線通信。由於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如上所述,故而此處省略說明。通信部310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通信部310將已接收之第1信號輸出至控制部320。控制部320於已接收之第1信號之目的地為本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自第1信號擷取資料之發送之要求。控制部320根據資料之發送之要求,經由取得部330受理資料。取得部330係與終端裝置300外之介面,受理特定之資訊,例如資料。控制部320產生包含資料之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此時,控制部320將第1信號之路徑之逆向之路徑設定於第2信號。控制部320將第2信號輸出至通信部310。通信部310若自控制部320受理第2信號,則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2信號。
若已接收之第1信號之目的地並非本終端裝置300而是其他終端裝置300,則控制部320使通信部310朝向其他終端裝置300發送第1信號。即,通信部310依照路徑傳送第1信號。又,通信部310接收到來自另一終端裝置300之第2信號。通信部310將已接收之第2信號輸出至控制部320。控制部320使通信部310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2信號。即,通信部310依照逆向之路徑傳送第2信號。
(2)溫度之控制處理 圖2(a)中之通信裝置100之控制部120針對每個終端裝置300產生用以要求表示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之溫度資訊之發送之要求信號即第3信號。此時,控制部120將向各終端裝置300之路徑設定於第3信號。控制部120將已產生之第3信號輸出至發送部132。發送部132若受理來自控制部120之第3信號,則對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3信號。
圖2(b)中之終端裝置300之通信部310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3信號。通信部310將已接收之第3信號輸出至控制部320。控制部320於已接收之第3信號之目的地為本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自第3信號擷取溫度資訊之發送之要求。控制部320根據溫度資訊之發送之要求,經由取得部330受理溫度資訊。取得部330受理於未圖示之溫度感測器測量之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資訊。控制部320產生包含溫度資訊之第4信號,作為對於第3信號之應答。此時,控制部320將第3信號之路徑之逆向之路徑設定於第4信號。控制部320將第4信號輸出至通信部310。通信部310若自控制部320受理第4信號,則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4信號。通信部310、控制部320與第1信號、第2信號相同地傳送第3信號、第4信號。
圖2(a)中之通信裝置100之接收部134自經發送部132發送了第3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作為溫度資訊之第4信號,作為對於第3信號之應答。接收部134將已接收之第4信號輸出至控制部120。控制部120若自接收部134受理第4信號,則取得溫度資訊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控制部120將溫度資訊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記憶於記憶部110。
圖4係表示記憶部110中所記憶之溫度之表之資料構造。如圖所示,表示對於各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與取得時刻。取得時刻係通信裝置100取得溫度資訊之時刻,亦可為接收部134接收第4信號之時刻。返回至圖2(a)。控制部120參照記憶部110中所記憶之溫度之表,於自取得時刻經過固定期間之情形時,決定要求發送與該取得時刻對應之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資訊。繼其之後,進行上述處理。溫度資訊亦可不自通信裝置100對終端裝置300要求,而藉由終端裝置300自發地發送至通信裝置100。於該情形時,不進行第3信號之發送,而僅進行第4信號之發送。又,溫度資訊亦可包含於第2信號。
控制部120參照記憶部110中所記憶之溫度之表,將各溫度與閾值進行比較。此相當於將於接收部134接收之溫度資訊與閾值進行比較。控制部120於存在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對終端裝置300進行特定,並且自表取得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控制部120預先保持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下降率。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下降率於在終端裝置300中不執行處理之情形時,為每1秒下降之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又,控制部120基於溫度下降率,導出直至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低於閾值為止之期間(以下,亦稱為「停止期間」)。於溫度下降率表示為「α」℃/sec,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表示為「x」℃之情形時,停止期間表示為(x-X)/α(+裕度)。此處,「X」℃為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之容許值。
控制部120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路由表,對被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目的地進行特定。該目的地包含被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最終接收之第1信號之目的地,並且亦包含於特定之終端裝置300傳送之第1信號之目的地。進而,控制部120於已導出之停止期間,決定停止向特定之目的地發送第1信號。藉此,直至終端裝置300之溫度成為未達容許值「X」℃為止,停止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即,控制部120以使被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的方式,對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圖5(a)-(b)係表示搭載通信裝置100與終端裝置300之伺服器500與電量計600之構成。圖5(a)係表示伺服器500之構成。伺服器500包含通信裝置100、處理部510、及記憶部512。處理部510自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收集電量之測量結果,並對其等進行管理。處理部510將複數個電量計600之各者中之電量之測量結果之收集指示輸出至通信裝置100。對應於此,通信裝置100之發送部132發送測量結果之發送之要求信號作為第1信號。通信裝置100之接收部134接收包含測量結果之加密資料作為第2信號。處理部510自通信裝置100受理複數個電量計600之各者中之電量之測量結果。處理部510將已受理之電量之測量結果記憶於記憶部512。
圖5(b)係表示電量計600之構成。電量計600之一例為智慧型儀錶。感測器612測量於住宅等用戶使用之電量,例如購買電量。電量之測量只要使用公知之技術即可,故而此處省略說明。處理部610自感測器612受理電量之測量結果。終端裝置300若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則將電量之測量結果之收集指示輸出至處理部610。處理部610若受理指示,則將電量之測量結果輸出至處理部610。終端裝置300發送包含電量之測量結果之第2信號。
本發明中之裝置、系統、或方法之主體具備電腦。藉由該電腦執行程式,而實現本發明中之裝置、系統、或方法之主體之功能。電腦係具備依照程式動作之處理器作為主要之硬體構成。處理器只要可藉由執行程式而實現功能,則其種類不限。處理器由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IC)或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規模積體電路)之1個或複數個電子電路構成。複數個電子電路可積體於1個晶片,亦可設置於複數個晶片。複數個晶片可集中於1個裝置,亦可設置於複數個裝置。程式記錄於電腦能夠讀取之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光碟、硬碟驅動器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程式可預先儲存於記錄媒體,亦可經由包含網際網路等之廣域通信網而供給至記錄媒體。
對以上之構成之通信系統1000之動作進行說明。圖6係表示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之發送步驟之流程圖。控制部120取得通信部130之溫度(S10)。若溫度為閾值以上(S12之是),則控制部120導出停止期間(S14)。若未經過停止期間(S16之否),則待機。若經過停止期間(S16之是),則發送部132發送第1信號(S18)。若溫度並非閾值以上(S12之否),則發送部132發送第1信號(S18)。閾值只要基於以終端裝置300所具備之處理器為代表之硬體零件之溫度限制、及由法令等規定之終端裝置300之表面溫度限制適當設定即可。
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對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故而可抑制多跳網路中之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上升。又,由於自終端裝置300接收溫度資訊,並將溫度資訊與閾值進行比較,故而可準確地特定出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又,由於使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故而可降低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又,基於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下降率,導出直至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低於閾值為止之期間,於已導出之期間中,停止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故而可設定與終端裝置300之溫度配合之期間。又,由於通信裝置100搭載於伺服器500,故而可收集來自電量計600之電力之測量結果。
又,由於溫度上升得到抑制,故而可抑制終端裝置300之硬體之壽命之縮短。又,由於以於特定之終端裝置300之中繼不連續地產生之方式進行控制,故而可抑制該終端裝置300之過載。又,由於降低通信頻度而抑制發送接收信號時之溫度上升,故而可減輕終端裝置300之負載。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概要如下所述。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通信裝置100具備:發送部132,其對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134,其自發送部132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120,其對被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接收部134接收表示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之溫度資訊,控制部120亦可將於接收部134接收之溫度資訊與閾值進行比較。
控制部120亦可將終端裝置300之外部環境之溫度作為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與閾值進行比較。
控制部120亦可使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控制部120亦可基於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下降率,導出直至終端裝置300之溫度低於閾值為止之期間,於已導出之期間中,停止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
本通信裝置100係自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收集測量結果之伺服器500,發送部132發送測量結果之發送之要求信號作為第1信號,接收部134亦可接收包含測量結果之資料作為第2信號。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通信系統1000。該通信系統1000具備:複數個終端裝置300,其等形成多跳網路;及通信裝置100,其與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進行通信。通信裝置100具備:發送部132,其對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134,其自發送部132發送了第1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120,其對被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進行控制。
(實施例2) 其次,對實施例2進行說明。實施例2係與實施例1相同地,關於將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連接於1台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通信裝置自各終端裝置收集資料。實施例1中之通信裝置對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於直至溫度低於閾值為止之停止期間,停止被該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另一方面,實施例2中之通信裝置對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根據於該終端裝置之工作比,使被該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實施例2之通信系統1000、通信裝置100、終端裝置300係與圖1、圖2(a)-(b)相同之類型。此處,以與實施例1之差異為中心進行說明。
通信裝置100與終端裝置300藉由執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處理,而通信裝置100取得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資訊。圖2(a)中之通信裝置100之控制部120針對每個終端裝置300產生用以要求表示終端裝置300之工作比之比率資訊之發送之要求信號即第5信號。此處,工作比係於終端裝置300中,每單位時間通信處理所耗費之時間之比率。又,控制部120將向各終端裝置300之路徑設定於第5信號。控制部120將已產生之第5信號輸出至發送部132。發送部132若受理來自控制部120之第5信號,則對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發送第5信號。
圖2(b)中之終端裝置300之通信部310接收到來自通信裝置100之第5信號。通信部310將已接收之第5信號輸出至控制部320。控制部320於已接收之第5信號之目的地為本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自第5信號擷取比率資訊之發送之要求。控制部320根據比率資訊之發送之要求,經由取得部330受理工作比。取得部330受理於終端裝置300測量之終端裝置300之工作比。工作比之測量只要使用公知之技術即可,故而此處省略說明。控制部320產生包含工作比即比率資訊之第6信號,作為對於第5信號之應答。此時,控制部320將第5信號之路徑之逆向之路徑設定於第6信號。控制部320將第6信號輸出至通信部310。通信部310若自控制部320受理第6信號,則朝向通信裝置100發送第6信號。通信部310、控制部320與第1信號、第2信號相同,傳送第5信號、第6信號。
圖2(a)中之通信裝置100之接收部134自發送部132發送了第5信號之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比率資訊即第6信號作為對於第5信號之應答。接收部134將已接收之第6信號輸出至控制部120。控制部120若自接收部134受理第6信號,則取得比率資訊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控制部120將比率資訊與終端裝置300之資訊之組合記憶於記憶部110。
圖7(a)-(b)係表示記憶於記憶部110之表之資料構造。圖7(a)係表示記憶於記憶部110之溫度與工作比之表。與圖4相同地,表示對於各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與取得時刻,進而亦表示工作比。關於圖7(b)將於下文敍述,返回至圖2(a)。比率資訊亦可不自通信裝置100對終端裝置300要求,而藉由終端裝置300自發地發送至通信裝置100。於該情形時,不進行第5信號之發送,而僅進行第6信號之發送。又,比率資訊亦可包含於第2信號或者第4信號。
控制部120與實施例1相同地,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溫度之表,於存在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特定出終端裝置300。又,控制部120自表取得與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對應之工作比。控制部120使用記憶於記憶部110之表且圖7(b)所示之表,特定出與已取得之工作比對應之發送間隔。圖7(b)係表示相對於工作比之範圍之發送間隔之範圍。此處,T1<T2<T3。T1較於溫度低於閾值之情形時規定之發送間隔長。如此,工作比越高,則控制部120越使被經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變長。成為此種處理之對象之第1信號與實施例1相同地被特定。
對以上之構成之通信系統1000之動作進行說明。圖8係表示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之發送步驟之流程圖。控制部120取得通信部130之溫度(S50)。若溫度為閾值以上(S52之是(Y)),則控制部120取得工作比(S54),設定發送間隔(S56)。發送部132發送第1信號(S58)。若溫度並非閾值以上(S52之否(N)),則發送部132發送第1信號(S58)。
根據本實施例,基於工作比,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故而可降低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概要如下所述。接收部134接收表示於終端裝置300中,每單位時間通信處理所耗費之時間之比率之比率資訊,控制部120亦可基於在接收部134中已接收之比率資訊,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實施例3) 其次,對實施例3進行說明。實施例3與此之前相同地,係關於將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連接於1台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通信裝置自各終端裝置收集資料。實施例3中之通信裝置與此之前不同,根據藉由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傳送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之數量,使被該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實施例3之通信系統1000、通信裝置100、終端裝置300係與圖1、圖2(a)-(b)相同之類型。此處以與此之前之差異為中心進行說明。
控制部120與此之前相同地,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溫度之表,於存在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對終端裝置300進行特定。又,控制部120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路由表,對接收經由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進行計數。例如,於圖1之第1終端裝置300a被特定之情形時,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為「1」,於第4終端裝置300d被特定之情形時,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為「2」。於在第2終端裝置300b之下位層側進而連接1台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若第1終端裝置300a被特定,則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為「2」。
控制部120根據計數之終端裝置300之數量,對被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進行特定。發送間隔以T×n之方式進行特定。此處,T為預先規定之固定值,n為計數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T較於溫度低於閾值之情形時規定之發送間隔長。即,計數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越多,則控制部120越使被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長。成為此種處理之對象之第1信號與實施例1相同地被特定。
對以上之構成之通信系統1000之動作進行說明。圖9係表示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設定步驟的流程圖。控制部120取得通信部130之溫度(S100)。若溫度為閾值以上(S102之是),則控制部120取得接收經由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S104),根據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設定發送間隔(S106)。若溫度並非閾值以上(S102之否),則結束處理。
根據本實施例,根據接收經由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故而可降低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又,使用接收經由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故而可使處理簡單。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概要如下所述。控制部120亦可根據接收經由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300之數量,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實施例4) 其次,對實施例4進行說明。實施例4與此之前相同地,關於將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連接於1台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通信裝置自各終端裝置收集資料。實施例4中之通信裝置與此之前不同,相對於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根據自通信裝置或者中繼裝置之跳躍數,使被該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實施例4之通信系統1000、通信裝置100、終端裝置300係與圖1、圖2(a)-(b)相同之類型。此處以與此之前之差異為中心進行說明。
控制部120與此之前相同地,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溫度之表,於存在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之情形時,對終端裝置300進行特定。又,控制部120參照記憶於記憶部110之路由表,取得較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更接近於通信裝置100之基準點與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之間之跳躍數。基準點例如可為通信裝置100,亦可為配置於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與通信裝置100之間之中繼裝置200。後者例如於圖1中之第2終端裝置300b被特定之情形時,相當於第1中繼裝置200a。
控制部120根據已取得之跳躍數,對被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進行特定。發送間隔以T×n之方式被特定。此處,T為預先規定之固定值,n為已特定之跳躍數。T較於溫度低於閾值之情形時規定之發送間隔長。即,跳躍數越多,則控制部120越使被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長。成為此種處理之對象之第1信號與實施例1相同地被特定。
對以上之構成之通信系統1000之動作進行說明。圖10係表示通信裝置100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設定步驟的流程圖。控制部120取得通信部130之溫度(S150)。若溫度為閾值以上(S152之是),則控制部120取得已特定之終端裝置300與基準點之跳躍數(S154),根據跳躍數設定發送間隔(S156)。若溫度並非閾值以上(S152之否),則結束處理。
根據本實施例,根據跳躍數,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故而可降低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又,使用跳躍數,故而可使處理簡單。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概要如下所述。控制部120亦可根據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300與較終端裝置300更接近於本通信裝置100之基準點之間的跳躍數,使被終端裝置300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以上,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業者應理解該實施例為例示,其等之各構成要素或者各處理製程之組合能夠有各種變化例,又此種變化例亦處於本發明之範圍。
於本實施例中,通信裝置100自複數個終端裝置300之各者接收溫度資訊。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通信裝置100亦可不自終端裝置300直接接收溫度資訊,而是根據其他溫度推測終端裝置300之溫度。通信裝置100經由網際網路連接於提供氣溫預測資訊之伺服器(以下,稱為「資訊提供伺服器」),自資訊提供伺服器取得氣溫預測資訊。又,通信裝置100預先保持設置有通信系統1000之地域之資訊,自已取得之氣溫預測資訊選擇與已保持之資訊對應之地域之氣溫預測資訊。通信裝置100將已選擇之氣溫預測資訊作為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執行此之前之處理。即,通信裝置100之控制部120將終端裝置300之外部環境之溫度作為該終端裝置300之溫度與閾值進行比較。該外部環境之溫度只要使用利用溫度計等作為設置有終端裝置300之外部環境之溫度而測定出之值即可。通信裝置100亦可使將已選擇之氣溫預測資訊加上預先規定之值或減去預先規定之值而得之值作為終端裝置300之溫度,執行此之前之處理。根據本變化例,可提高構成之自由度。
於本實施例中通信裝置100搭載於電量計600。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於電量計600以外之電子設備搭載通信裝置100。根據本變化例,可提高構成之自由度。
於本實施例中通信裝置100與中繼裝置200連接。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通信裝置100亦可不經由中繼裝置200,而與複數個終端裝置300直接連接。與通信裝置100直接連接之終端裝置300亦可對向下位層之終端裝置300之通信進行中繼而執行此之前之處理。根據本變化例,可提高構成之自由度。
100‧‧‧通信裝置 110‧‧‧記憶部 112‧‧‧介面部 120‧‧‧控制部 130‧‧‧通信部 132‧‧‧發送部 134‧‧‧接收部 200‧‧‧中繼裝置 200a‧‧‧第1中繼裝置 200b‧‧‧第2中繼裝置 200c‧‧‧第3中繼裝置 200n‧‧‧第N中繼裝置 300‧‧‧終端裝置 300a‧‧‧第1終端裝置 300b‧‧‧第2終端裝置 300c‧‧‧第3終端裝置 300d‧‧‧第4終端裝置 300e‧‧‧第5終端裝置 300f‧‧‧第6終端裝置 300g‧‧‧第7終端裝置 300h‧‧‧第8終端裝置 300i‧‧‧第9終端裝置 310‧‧‧通信部 320‧‧‧控制部 330‧‧‧取得部 500‧‧‧伺服器 510‧‧‧處理部 512‧‧‧記憶部 600‧‧‧電量計 610‧‧‧處理部 612‧‧‧感測器 1000‧‧‧通信系統
圖1係表示實施例1之通信系統之構成之圖。 圖2(a)-(b)係表示圖1之通信裝置與終端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3係表示圖2(a)之記憶部中所記憶之路由表之概要之圖。 圖4係表示圖2(a)之記憶部中所記憶之溫度之表之資料構造的圖。 圖5(a)-(b)係表示搭載圖2(a)-(b)中之通信裝置與終端裝置之伺服器與電量計之構成的圖。 圖6係表示圖2(a)之通信裝置之第1信號之發送步驟的流程圖。 圖7(a)-(b)係表示實施例2之記憶部中所記憶之表之資料構造的圖。 圖8係表示實施例2之通信裝置之第1信號之發送步驟的流程圖。 圖9係表示實施例3之通信裝置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設定步驟的流程圖。 圖10係表示實施例4之通信裝置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設定步驟的流程圖。
100‧‧‧通信裝置
110‧‧‧記憶部
112‧‧‧介面部
120‧‧‧控制部
130‧‧‧通信部
132‧‧‧發送部
134‧‧‧接收部
300‧‧‧終端裝置
310‧‧‧通信部
320‧‧‧控制部
330‧‧‧取得部

Claims (10)

  1. 一種通信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發送部,其對形成多跳網路之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其自經上述發送部發送了第1信號之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其特定出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而使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未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長。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接收部接收表示終端裝置之溫度之溫度資訊,上述控制部將於上述接收部接收之上述溫度資訊與閾值進行比較。
  3.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將終端裝置之外部環境之溫度作為該終端裝置之溫度與閾值進行比較。
  4.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包含: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最終接收之第1信號、及於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被傳送之第1信號。
  5. 如請求項4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終端裝置之溫度下 降率,導出直至上述終端裝置之溫度低於閾值為止之期間,於已導出之期間,停止被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
  6. 如請求項4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接收部接收表示於終端裝置中,每單位時間通信處理所耗費之時間之比率的比率資訊,上述控制部基於在上述接收部接收之比率資訊,使被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7. 如請求項4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根據接收經由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之第1信號之其他終端裝置之數量,使被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8. 如請求項4之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根據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與較上述終端裝置更接近於本通信裝置之基準點之間的跳躍數,使被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此之前更長。
  9.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中本通信裝置係自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收集測量結果之伺服器,上述發送部發送測量結果之發送之要求信號作為上述第1信號,上述接收部接收包含測量結果之資料作為上述第2信號。
  10. 一種通信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個終端裝置,其等形成多跳網路;及 通信裝置,其與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進行通信;且上述通信裝置具備:發送部,其對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發送第1信號;接收部,其自經上述發送部發送了第1信號之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之各者接收第2信號,作為對於第1信號之應答;及控制部,其特定出上述複數個終端裝置中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終端裝置,而使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較未被具有閾值以上之溫度之上述終端裝置接收之第1信號之發送間隔長。
TW108120222A 2018-06-13 2019-06-12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TWI709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2562A JP7149512B2 (ja) 2018-06-13 2018-06-13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JP2018-112562 2018-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2538A TW202002538A (zh) 2020-01-01
TWI709306B true TWI709306B (zh) 2020-11-01

Family

ID=68918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222A TWI709306B (zh) 2018-06-13 2019-06-12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49512B2 (zh)
TW (1) TWI70930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91691A1 (en) * 2008-10-15 2010-04-15 Dorsey John G Dynamic thermal control for wireless transceivers
US20130075484A1 (en) * 2010-01-19 2013-03-28 Millennial Net,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20160234765A1 (en) * 2015-02-06 2016-08-11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tering a state of a system using a remote device that processes gestures
US9722909B2 (en) * 2013-08-06 2017-08-01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topology routing architecture in computer networks
US9730078B2 (en) * 2007-08-31 2017-08-08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Configuring and optimizing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4343A1 (ja) * 2007-03-16 2008-09-25 Fujitsu Limited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装置の温度上昇抑制方法
JP2009205563A (ja) * 2008-02-29 2009-09-10 Hitachi Ltd 車載通信装置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送信制御方法
JP2013115551A (ja) * 2011-11-28 2013-06-10 Nikon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3133211A1 (ja) * 2012-03-09 2013-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装置、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方法
JP5790555B2 (ja) * 2012-03-15 2015-10-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データ送信方法、データ送信プログラム、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収集方法
JP2014186526A (ja) * 2013-03-22 2014-10-02 Fujitsu Ltd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34848B2 (ja) * 2014-03-12 2017-11-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機
JP5914590B2 (ja) * 2014-08-04 2016-05-11 西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通信システム
JP2018062420A (ja) * 2016-10-14 2018-04-19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測定システム、輸送物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測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0078B2 (en) * 2007-08-31 2017-08-08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Configuring and optimizing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20100091691A1 (en) * 2008-10-15 2010-04-15 Dorsey John G Dynamic thermal control for wireless transceivers
US20130075484A1 (en) * 2010-01-19 2013-03-28 Millennial Net,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9722909B2 (en) * 2013-08-06 2017-08-01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topology routing architecture in computer networks
US20160234765A1 (en) * 2015-02-06 2016-08-11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tering a state of a system using a remote device that processes gestu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2538A (zh) 2020-01-01
JP2019215704A (ja) 2019-12-19
JP7149512B2 (ja) 2022-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751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17335B2 (ja) セル間干渉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機器、制御装置及び基地局
JP2019179993A (ja) ノード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20057964A (ja)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ゲートウェイ、サーバ、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40602B2 (ja) 管理サーバ、無線アクセスノード、通信方法、及びリソース管理方法
JPWO2014034060A1 (ja) イベント処理制御装置、ノード装置、イベント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イベント処理制御方法
RU2007120459A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б уровне шума для 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го пакетного доступа по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TWI709306B (zh)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
JP6287851B2 (ja) 無線リソース設定方法、基地局、無線リソース設定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51161B2 (ja)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状況予測方法
JP2016161976A (ja) 通信システム、サーバー、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WO2017094636A1 (ja) 通信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1801916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7259937B2 (ja)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83672B2 (ja) 無線通信管理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714951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JP6447230B2 (ja) データ収集方法、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13197695A (ja) トラフィック制御装置、トラフィック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トラフィック制御方法
JP661670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9185226A (ja) スマートメータ用電子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51007B2 (ja) 通信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33797B2 (ja) 無線装置、プログラム
JP7485562B2 (ja) 補正装置
JP6065317B2 (ja) 通信システム、親機、サーバ
WO2023127102A1 (ja) 電波干渉評価装置、電波干渉評価方法、および、電波干渉評価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