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8653B - 載物台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載物台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8653B
TWI708653B TW106109766A TW106109766A TWI708653B TW I708653 B TWI708653 B TW I708653B TW 106109766 A TW106109766 A TW 106109766A TW 106109766 A TW106109766 A TW 106109766A TW I708653 B TWI708653 B TW I7086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moving body
axis direction
drive unit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1063A (zh
Inventor
中島龍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1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1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8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865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15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veying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6Mechanical details, e.g. roller, bel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載物台裝置,其提供能夠實現載物台裝置的高精密度之技術。該載物台裝置具備:第一移動體(12);第一X軸驅動部(16)第二X軸驅動部(18),其用於向X軸方向驅動第一移動體(12);及第二移動體(14),其構成為引導第一移動體(12)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且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第一X軸驅動部(16)、第二X軸驅動部(18)未經由第二移動體(14)而被支撐。

Description

載物台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載物台裝置。
用於定位對象物之載物台裝置係眾所周知的。以往,提出有一種載物台裝置,其具備:第一移動體;驅動體,其向X軸方向驅動第一移動體;及第二移動體,其構成為引導第一移動體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並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01427號公報
本發明的一種態樣的例示性目的之一係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載物台裝置的高精密度之技術。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種態樣的載物台裝置具備:第一移動體;X軸驅動部,其用於向X軸方向驅動第一移動體;及第二移動體,其構成為引導第一移動體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並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X軸驅動部未經由第二移動體而被支撐。
另外,即使以上構成要件的任意組合或在方法、裝置、系統等之間相互轉換本發明的構成要件或表現者,仍為本發明的有效態樣。
依據本發明,能夠實現載物台裝置的高精密度。
12‧‧‧第一移動體
14‧‧‧第二移動體
70‧‧‧載物台
88‧‧‧連結構件
100‧‧‧載物台裝置
第1圖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之圖。
第2圖(a)~(c)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之圖。
第3圖係第2圖(a)的A-A線剖面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圖的導樑的一端和其周邊之立體圖。
第5圖(a)~(c)係表示變形例之連結構件之圖。
以下對各附圖中所示之相同或相等構成要件、構件、製程賦予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並且,各附圖中的構件尺寸為了方便理解適當放大、縮小顯示。並且,在各附圖中說明實施形態時省略不重要的部分部分構件而表示。
對直至獲得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之經緯進行說明。
以往,具備第一移動體;用於向X軸方向驅動第一移動體之X軸驅動部;及構成為引導第一移動體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並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之第二移動體之載物台裝置係眾所周知的。該載物台裝置中,X軸驅動部支撐於第二移動體。因此,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時的反作用力可傳遞到第二移動體。
但是,有想要將載物台裝置使用於定位更大的對象物之要求。該情況下,需要將載物台裝置大型化,隨之X軸驅動部亦會大型化,且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時的反作用力亦會增大。因此,若將習知之載物台裝置直接大型化,則會導致該較大的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移動體。這會引發由第二移動體的結構構件引起之遲滯及震動。亦即,阻礙高精密度。
並且,載物台裝置有使用於半導體器件的製造中之情況。藉由半導體器件的設計規則的精細化或疊加、或者藉由層疊需求,其製造中使用之載物台裝置要求進一步之高精密度。
亦即,無論如何,載物台裝置均要求高精密度。相對 於此,本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中,X軸驅動部未經由第二移動體而支撐於平台。藉此,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時的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移動體得以抑制,且不會發生或者能夠抑制由第二移動體的結構構件引起之遲滯及震動的發生。亦即,能夠實現更高精密度的載物台裝置。以下進行具體說明。
第1圖、第2圖(a)~(c)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100之圖。為了方便說明,如圖示,規定XYZ正交座標系,其中將平行於台面10a(後述)之某一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與X軸方向正交之平行於台面10a之方向設為Y軸方向,將與兩者正交之(亦即與台面10a正交之)方向設為Z軸方向。第1圖係表示載物台裝置100之立體圖。第2圖(a)係載物台裝置100的俯視圖,第2圖(b)係從X軸方向確認之載物台裝置100的側視圖,第2圖(c)係從Y軸方向確認之載物台裝置100的側視圖。載物台裝置100稱為XY載物台,將對象物定位在X軸方向、Y軸方向上。
載物台裝置100具備平台10、第一移動體12、第二移動體14、第一X軸驅動部16、第二X軸驅動部18、第一Y軸驅動部20、第二Y軸驅動部22、第一導向件24、第二導向件26及四個連結構件88。
平台10在俯視時為矩形狀構件。在作為平台10的上表面之台面10a實施平面加工。並且,在沿Y軸方向延伸之第一側面10b亦實施平面加工。台面10a及第一側面 10b如後述作為空氣軸承所滑行之滑行面發揮功能。
第一Y軸驅動部20包括第一Y軸固定件28及第一Y軸可動件30。第一Y軸固定件28為細長的圓柱狀構件,並連結複數個圓柱狀磁鐵而構成。第一Y軸固定件28配置成其軸線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並藉由固定於平台10的第一側面10b之一對保持構件(未圖示)保持兩端。亦即,第一Y軸固定件28在俯視時配置在平台10的外側。
第一Y軸可動件30包括外殼32及線圈(未圖示)。外殼32形成有向Y軸方向貫穿之剖面為圓形的插通孔,並插通有第一Y軸固定件28。線圈以包圍第一Y軸固定件28的方式配置在插通孔內,並固定於插通孔的周面。若電流在線圈中流動,則線圈與第一Y軸固定件28之間產生電磁力,藉由其電磁相互作用,線圈進而第一Y軸可動件30向Y軸方向移動。
第二Y軸驅動部22包括第二Y軸固定件34及第二Y軸可動件36。第二Y軸固定件34、第二Y軸可動件36與第一Y軸固定件28、第一Y軸可動件30相同地構成。再者,第二Y軸固定件34配置成其軸線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且與第一Y軸固定件28平行排列。並且,第二Y軸固定件34藉由固定於台面10a上之一對保持構件(未圖示)支撐兩端。
第二移動體14包括第二可動部38、複數個Y軸偏航空氣軸承40、導樑42及複數個Y軸升降空氣軸承44。
第二可動部38為板狀構件,並配置成兩個主表面朝向X軸方向。第二可動部38設在第一Y軸可動件30的下方,並連結於第一Y軸可動件30。因此,第二可動部38與第一Y軸可動件30一同移動。第二可動部38的下側部分部分與平台10的第一側面10b對置。
複數個Y軸偏航空氣軸承40固定於與平台10的第一側面10b對置之第二可動部38的下側部分,並相對於第一側面10b噴出空氣等氣體。藉由其排斥力,第二可動部38和第一側面10b的非接觸狀態得以維持。
導樑42為長邊狀構件,並配置成在第一X軸固定件52(後述)和第二X軸固定件58(後述)之間其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導樑42的一端連結於第二可動部38,且另一端連結於第二Y軸可動件36。導樑42其與X軸方向正交之剖面的形狀具有凹形。詳細而言,導樑42包括底壁46、第一側壁48及第二側壁50。底壁46為在X軸方向上較長的平板狀構件,並設置成兩個主表面朝向Z軸方向。第一側壁48為在X軸方向上較長的垂直壁,並從底壁46的上表面(亦即一個主表面)的Y軸方向的一端豎立地設置。第二側壁50與第一側壁48相同,其為在X軸方向上較長的垂直壁,並從底壁46的上表面的Y軸方向的另一端豎立地設置,以便與第一側壁48在Y軸方向上對置。
第一側壁48的外側的表面、亦即與第二側壁50對置之面的相反側的表面實施有平面加工,並作為用於空氣軸 承所滑行之滑行面發揮功能。以下,將第一側壁48的外側的表面稱作第一滑行面48a。同樣,第二側壁50的外側的表面實施有平面加工,並作為用於空氣軸承所滑行之滑行面發揮功能。以下,將第二側壁50的外側的表面稱作第二滑行面50a。
複數個Y軸升降空氣軸承44固定於導樑42。Y軸升降空氣軸承44相對於平台10的台面10a噴出氣體。藉由其排斥力,Y軸升降空氣軸承44進而導樑42與台面10a保持非接觸,詳細而言在與台面10a之間經由數μm左右的間隙支撐在Z軸方向上。
第一X軸驅動部16包括第一X軸固定件52、第一X軸可動件54及第一支撐構件56。第一X軸固定件52與第一Y軸固定件28或第二Y軸固定件34相同地構成。第一X軸固定件52配置成其軸線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並藉由第一支撐構件56支撐兩端。第一X軸可動件54與第一Y軸可動件30或第二Y軸可動件36相同地構成,並藉由與第一X軸固定件52的電磁相互作用向X軸方向移動。
第二X軸驅動部18包括第二X軸固定件58、第二X軸可動件60及第二支撐構件62。第二X軸固定件58、第二X軸可動件60與第一X軸固定件52及第一X軸可動件54相同地構成。第二X軸固定件58配置成其軸線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且與第一X軸固定件52平行排列,並藉由第二支撐構件62支撐兩端。
第3圖係第2圖(a)的A-A線剖面圖。第一移動體12包括第一可動部64、複數個X軸偏航空氣軸承66、複數個X軸升降空氣軸承68及載物台70。第一可動部64為方形筒狀構件,並插通有導樑42。第一可動部64包括底壁72、上壁74、第一側壁76及第二側壁78。第一側壁76與導樑42的第一滑行面48a對置,且第二側壁與Y軸導向件的第二滑行面50a對置。在第一側壁的外側的表面經由連接構件(未圖示)連結有第一X軸可動件54,且在第二側壁的外側的表面經由連接構件(未圖示)連結有第二X軸可動件60。因此,第一可動部64與第一X軸可動件54及第二X軸可動件60一同移動。
複數個X軸偏航空氣軸承66固定於第一側壁76的內表面(亦即與第二側壁對置之表面)76a及第二側壁78的內表面(亦即與第一側壁對置之表面)78a,並相對於導樑42的第一滑行面48a、第二滑行面50a噴出氣體。並且,複數個X軸升降空氣軸承68固定於底壁72的下表面72a,並相對於台面10a噴出氣體。第一可動部64藉由因X軸偏航空氣軸承66及X軸升降空氣軸承68噴出氣體而引起之排斥力,與導樑42及台面10a保持非接觸,詳細而言在導樑42及台面10a之間經由數μm左右間隙支撐在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
載物台70固定於第一可動部64。載物台70例如載置有半導體晶圓等加工對象物等。
返回第1圖、第2圖(a)~(c),第一導向件24 包括第一導軌80及兩個第一滑動件82。第一導軌80以其延伸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方式固定於台面10a上。兩個第一滑動件82分別包括複數個滾動體,並沿第一導軌80向Y軸方向移動。
第二導向件26包括第二導軌84及兩個第二滑動件86。第二導軌84、第二滑動件86與第一導軌80、第一滑動件82相同地構成。再者,第二導軌84配置成其延伸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且與第一導軌80平行排列。
支撐第一X軸固定件52之兩個第一支撐構件56中一個固定於第一導向件24的第一滑動件82,另一個支撐於第二導向件26的第二滑動件86。亦即,第一支撐構件56進而第一X軸驅動部16構成為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
同樣,支撐第二X軸固定件58之兩個第二支撐構件62中一個固定於第一導向件24的第一滑動件82,另一個支撐於第二導向件的第二滑動件86。亦即,第二支撐構件62進而第二X軸驅動部18構成為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
第4圖係表示導樑42的一端和其周邊之立體圖。連結構件88連結導樑42及第一支撐構件56和第二X軸固定件58。亦即,連結構件88連結第二移動體14及X軸驅動部。連結構件88構成為其X軸方向上的剛性低於導軌80、84在X軸方向上的剛性。例如,連結構件88亦可構成為其X軸方向上的寬度薄於導軌80、84在X軸方向上的寬度。並且,例如連結構件88亦可由楊氏模量低於 第一導軌80的材料構成。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連結構件88構成為在Y軸方向上剛性比較高,且在X軸方向上剛性比較低(剛性至少比Y軸方向低)。本實施形態中,連結構件88形成為板狀,並設置成其主表面朝向X軸方向。亦即,連結構件88構成為在Y軸方向上比較厚,在X軸方向上比較薄(至少比Y軸方向薄)。
對如上構成之載物台裝置100的動作進行說明。
若電流供給至第一Y軸驅動部20的第一Y軸可動件30的線圈、及第二Y軸驅動部22的第二Y軸可動件36的線圈,則在各線圈與Y軸固定件之間產生電磁力,藉由其電磁相互作用,Y軸可動件進而第二移動體14(及第一移動體12)向Y軸方向移動。若電流供給至第一X軸驅動部16的第一X軸可動件54的線圈、及第二X軸驅動部18的第二X軸可動件60的線圈,則在各線圈與X軸固定件之間產生電磁力,藉由其電磁相互作用,X軸可動件進而第一移動體12向X軸方向移動。如上述,使第一移動體12及第二移動體14移動,藉此使第一移動體12的載物台70向XY方向移動,並將載置於載物台70之對象物定位在XY方向上。第一X軸驅動部16及第二X軸驅動部18藉由連結構件88連結於導樑42亦即第二移動體14,因此伴隨第二移動體14的Y軸方向上的移動向Y軸方向移動。
根據以上說明之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100,第一X軸驅動部16及第二X軸驅動部18被支撐構件支撐,該支撐構件支撐於在平台10的台面10a上設有之導向件。亦即,第一X軸驅動部16及第二X軸驅動部18未經由第二移動體14而被支撐。藉此,由第一X軸驅動部16及第二X軸驅動部18驅動第一移動體12時的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移動體14(尤其第二可動部38)得以抑制。因此,不會發生或者抑制由第二可動部38的結構構件引起之遲滯及震動。亦即,能夠實現更高精密度的載物台裝置100。並且,由於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可動部38得以抑制,因此因其反作用力引起之第二可動部38的震動較早停止。藉此,提高使用載物台裝置100之生產吞吐量。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100,連結構件88構成為其X軸方向上的剛性低於導軌80、84在X軸方向上的剛性。驅動第一移動體12時的反作用力容易傳遞到剛性較高的一方時,藉由構成為上述,其反作用力相比從第一支撐構件56及第二支撐構件62經由連結構件88傳遞到第二移動體14,更容易從第一支撐構件56及第二支撐構件62經由導軌80、84傳遞到平台10。亦即,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12時的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移動體14進一步得以抑制。
並且,根據實施形態之載物台裝置100,連結構件88在Y軸方向具有比較高的剛性。藉此,若第二移動體14向Y軸方向移動,則藉由連結構件88連結於第二移動體14之X軸驅動部亦與第二移動體14一同向Y軸方向移 動。另一方面,連結構件88在X軸方向上具有比較低的剛性。藉此,相比並非如上的情況,能夠進一步抑制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12時的反作用力傳遞到第二移動體14。
以上,在實施形態中對載物台裝置進行了說明。該實施形態僅為例示,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此等各構成要件或各處理加工的組合上能夠設為各種變形例,並且如此進行之變形例亦屬於本發明的範圍。以下示出變形例。
(變形例1)
實施形態中並未特別提及,但連結構件88亦可構成為相比第一支撐構件56及第二支撐構件62在X軸方向上的剛性更低。藉此,X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12時的反作用力不易傳遞到剛性低的連結構件88,因此反作用力經由連結構件88傳遞到第二移動體得以抑制。
(變形例2)
實施形態中,對連結構件88為板狀構件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連結構件88構成為其X軸方向上的剛性低於導軌80、84在X軸方向上的剛性即可。第5圖(a)~(c)分別表示變形例之連結構件。
第5圖(a)的連結構件188包括第一基座190(即第一部分)、第二基座192(即第二部分)及彈性鉸鏈194。第一基座190、第二基座192形成為板狀。第一基座190固定於支撐構件,且第二基座192固定於導樑42。彈性鉸鏈194連結第一基座190和第二基座192。彈性鉸鏈194相比第一基座190或第二基座192,Z軸方向的厚度更薄地形成。連結構件188具有彈性鉸鏈194,藉此相比實施形態的連結構件88,Z軸方向的剛性變得比較低。
第5圖(b)的連結構件288包括第一基座290、第二基座292及彈性鉸鏈294。第一基座290、第二基座292形成為圓柱狀。第一基座290固定於支撐構件,且第二基座292固定於導樑42。彈性鉸鏈294連結第一基座290和第二基座292。彈性鉸鏈294為相比第一基座290或第二基座292在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的厚度更薄的柱狀彈性鉸鏈。連結構件288具有彈性鉸鏈294,藉此變得Y軸方向上的剛性比較高,其他方向的剛性比較低(至少比Y軸方向上的剛性低)。
第5圖(c)的連結構件388包括第一基座390、第二基座392、球體394及兩個彈簧396。第一基座390、第二基座392形成為板狀。第一基座390固定於支撐構件,且第二基座392固定於導樑42。與第二基座392對置之第一基座390的表面、及與第一基座390對置之第二基座392的表面分別形成有凹部。球體394夾入該兩個凹部。並且,第一基座390及第二基座392由兩個彈簧396連結。連結構件388變得Y軸方向上的剛性比較高,其他方向的剛性比較低(至少比Y軸方向上的剛性低)。
在此,載物台裝置中,第二移動體14支撐於空氣軸 承,X軸驅動部支撐於導向件。因此,第二移動體14、及藉由連結構件連結於第二移動體14之X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移動時,第二移動體14及X軸驅動部相互非同步地沿Z軸方向微小地上下移動。相對於此,第5圖(a)~(c)的連結構件中,Z軸方向的剛性均變得比較低,因此第二移動體14及X軸驅動部即使相互非同步地沿Z軸方向微小地上下移動,亦可抑制與此相伴之應力施加到連結構件。
(變形例3)
實施形態中,對Y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驅動第二移動體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Y軸驅動部亦可向Y軸方向驅動X軸驅動部。該情況下,Y軸驅動部的可動件及X軸驅動部被連結。若被Y軸驅動部驅動而X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移動,則藉由連結構件與X軸驅動部連結之第二移動體與X軸驅動部一同向Y軸方向移動。
(變形例4)
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中,對第一移動體12及X軸驅動部由連結構件連結,且藉由Y軸驅動部驅動第一移動體12或X軸驅動部中一方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載物台裝置亦可除了向Y軸方向驅動第一移動體12之Y軸驅動部以外,還具備向Y軸方向驅動X軸驅動 部之其他Y軸驅動部。該情況下,亦可實際上與藉由Y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移動第一移動體12的同時,藉由其他Y軸驅動部在第一移動體12的相同方向上使X軸驅動部向X方向移動。
上述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任意組合亦作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而有用。藉由組合產生之新實施形態一併具有所組合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各自之效果。
10‧‧‧平台
10a‧‧‧台面
10b‧‧‧第一側面
12‧‧‧第一移動體
14‧‧‧第二移動體
16‧‧‧第一X軸驅動部
18‧‧‧第二X軸驅動部
20‧‧‧第一Y軸驅動部
22‧‧‧第二Y軸驅動部
24‧‧‧第一導向件
26‧‧‧第二導向件
28‧‧‧第一Y軸固定件
30‧‧‧第一Y軸可動件
32‧‧‧外殼
34‧‧‧第二Y軸固定件
36‧‧‧第二Y軸可動件
38‧‧‧第二可動部
40‧‧‧Y軸偏航空氣軸承
42‧‧‧導樑
46‧‧‧底壁
48‧‧‧第一側壁
48a‧‧‧第一滑行面
50‧‧‧第二側壁
52‧‧‧第一X軸固定件
54‧‧‧第一X軸可動件
56‧‧‧第一支撐構件
58‧‧‧第二X軸固定件
60‧‧‧第二X軸可動件
62‧‧‧第二支撐構件
70‧‧‧載物台
80‧‧‧第一導軌
82‧‧‧第一滑動件
84‧‧‧第二導軌
86‧‧‧第二滑動件
88‧‧‧連結構件
100‧‧‧載物台裝置

Claims (5)

  1. 一種載物台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一移動體;X軸驅動部,其用於向X軸方向驅動前述第一移動體;第二移動體,其構成為引導前述第一移動體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並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及Y軸驅動部,用於使前記第二移動體向Y軸方向移動;前述X軸驅動部、前述第二移動體及前述Y軸驅動部,是相互獨立地被支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載物台裝置,其中前記X軸驅動部構成為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前記Y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驅動前記第二移動體或前記X軸驅動部,前記第二移動體及前記X軸驅動部由連結構件連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載物台裝置,其中具備支撐前述X軸驅動部,並且引導前述X軸驅動部的Y軸方向上的移動之導軌,前記連結構件構成為其X軸方向上的剛性低於前記導軌的X軸方向上的剛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載物台裝置,其中,具備:Y軸驅動部,其向Y軸方向驅動前述第二移動體,及 與前述Y軸驅動部不同的Y軸驅動部,其向Y軸方向驅動前述X軸驅動部。
  5. 一種載物台裝置,其特徵為,第一移動體;X軸驅動部,其用於向X軸方向驅動前述第一移動體;及第二移動體,其構成為引導前述第一移動體的X軸方向上的移動,並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及Y軸驅動部,用於使前記第二移動體向Y軸方向移動;前述X軸驅動部未經由前述第二移動體而被支撐,前記X軸驅動部構成為能夠向Y軸方向移動,前記Y軸驅動部向Y軸方向驅動前記第二移動體或前記X軸驅動部,前記第二移動體及前記X軸驅動部由連結構件連結,前述連結構件包括:第一部分,其固定於前記第二移動體;第二部分,其固定於前述X軸驅動部,及柱狀彈性鉸鏈,其連接前述第一部分和前述第二部分。
TW106109766A 2016-05-16 2017-03-23 載物台裝置 TWI708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7770A JP6723642B2 (ja) 2016-05-16 2016-05-16 ステージ装置
JP2016-097770 2016-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1063A TW201741063A (zh) 2017-12-01
TWI708653B true TWI708653B (zh) 2020-11-01

Family

ID=60417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766A TWI708653B (zh) 2016-05-16 2017-03-23 載物台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23642B2 (zh)
KR (1) KR102009333B1 (zh)
TW (1) TWI7086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0920B2 (ja) * 2020-03-31 2023-10-3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
KR102547187B1 (ko) * 2021-02-16 2023-06-26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갠트리 스테이지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7983A (ja) * 2000-04-20 2001-11-02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2005195606A (ja) * 2005-02-14 2005-07-21 Sumitomo Heavy Ind Ltd X−yステージ装置
JP2014098731A (ja) * 2012-11-13 2014-05-29 Nikon Corp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CN204248537U (zh) * 2014-11-26 2015-04-08 广东工业大学 异构电机共定子多驱动宏微一体化高速精密运动二维平台
JP5785722B2 (ja) * 2011-02-02 2015-09-3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4502B2 (ja) * 1991-09-18 1998-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移動ステージ装置
JPH0786377A (ja) * 1993-09-10 1995-03-31 Canon Inc 位置決め装置
US5623853A (en) * 1994-10-19 1997-04-29 Nikon Precision Inc. Precision motion stage with single guide beam and follower stage
JP3634483B2 (ja) * 1996-02-13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やデバイス生産方法
JP3635600B2 (ja) * 1996-08-29 2005-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送り装置
JPH10293611A (ja) * 1997-04-21 1998-11-04 Canon Inc 位置決め装置
JP4162838B2 (ja) * 2000-07-07 2008-10-0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X−yステージ装置
KR100396020B1 (ko) * 2001-04-16 2003-08-27 박희재 초정밀 위치결정시스템
JP2006173238A (ja) * 2004-12-14 2006-06-29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TWI457193B (zh) * 2006-03-02 2014-10-21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Stage device
JP5106981B2 (ja) 2007-10-19 2012-12-2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
JP2009105439A (ja) * 2009-02-03 2009-05-14 Advanced Mask Inspection Technology Kk 基板検査装置
US8988655B2 (en) * 2010-09-07 2015-03-24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movable body apparatus, flat-pan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132079B2 (ja) * 2012-04-04 2017-05-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7983A (ja) * 2000-04-20 2001-11-02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2005195606A (ja) * 2005-02-14 2005-07-21 Sumitomo Heavy Ind Ltd X−yステージ装置
JP5785722B2 (ja) * 2011-02-02 2015-09-3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
JP2014098731A (ja) * 2012-11-13 2014-05-29 Nikon Corp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CN204248537U (zh) * 2014-11-26 2015-04-08 广东工业大学 异构电机共定子多驱动宏微一体化高速精密运动二维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1063A (zh) 2017-12-01
JP6723642B2 (ja) 2020-07-15
KR20170129046A (ko) 2017-11-24
JP2017208373A (ja) 2017-11-24
KR102009333B1 (ko) 2019-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45697B2 (ja) ステージ装置
JP6068877B2 (ja) ステージ装置
TWI708653B (zh) 載物台裝置
JP5058022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フローティングチャックユニット
KR20090104753A (ko) Xy 스테이지장치
JP7370920B2 (ja) ステージ装置
TWI839602B (zh) 載台裝置
JP4580537B2 (ja) Xyステージ
KR102195904B1 (ko) 스테이지장치
JPH03221336A (ja) 可動ステージ装置
KR101394258B1 (ko) 영구자석형 하중 보상 전자기 구동기
JP2014193045A (ja) プロービング装置
JP6644602B2 (ja) 接続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テージ装置
JP5138443B2 (ja) Xyステージ装置
JP2022079260A (ja) テーブル装置
JP6760720B2 (ja) Xyテーブル装置
JP2023114174A (ja) テーブル装置
JP2006281426A (ja) 位置決め装置
JP2015010699A (ja) テーブル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KR20230004122A (ko) 리니어 스테이지
JP2012127415A (ja) 静圧気体軸受直線案内装置
KR20140011512A (ko) 정밀 이송 스테이지 유니트
KR20110054620A (ko) 자기베어링을 이용한 이동장치
JP2017072429A (ja) 位置決め装置及び位置決め方法
JP2016160945A (ja) 静圧気体軸受直線案内装置、テーブル装置、測定装置、半導体製造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製造装置、及び工作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