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8652B -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 Google Patents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8652B
TWI708652B TW108129075A TW108129075A TWI708652B TW I708652 B TWI708652 B TW I708652B TW 108129075 A TW108129075 A TW 108129075A TW 108129075 A TW108129075 A TW 108129075A TW I708652 B TWI708652 B TW I7086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bstrate
support
shaf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9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8281A (zh
Inventor
陳安順
Original Assignee
群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9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865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8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865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8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828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一種撐靠機構,包含支撐架、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及加壓彈性件。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包括支撐部件、靠抵部件及連接部件。支撐部件具有第一內軸桿及第一支撐結構,第一支撐結構具有樞接於第一內軸桿的第一內端部,及相反於第一內端部的第一外端部。靠抵部件樞接於第一外端部。連接部件自第一內端部朝向基板方向延伸,連接部件具有設置於第一內軸桿且鄰接於第一內端部的連接端,及較連接端鄰近基板的固定端。加壓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固定端與支撐架,用以提供連接部件彈性恢復力,使連接部件連動支撐部件轉動而帶動靠抵部件朝向基板方向移動。

Description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夾緊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具有撐靠機構且適用於夾緊基板之夾緊裝置。
在電路板的製程中,一個半成品的基板係被一種搭載於一輸送裝置的夾緊裝置夾持固定之後,透過該輸送裝置的帶動達到輸送的功能。然而,目前的夾緊裝置僅適用於夾持單一尺寸(例如:面積20x30cm)的基板,對於另一尺寸(例如:面積5x5cm)的基板而言,整體的產線必須更換成相對應的夾緊裝置,藉此才能夾持固定,在此情況下,當該產線要生產不同尺寸的基板時,技術人員得將所有的夾緊裝置一併更換,才能使該基板順利地被輸送,如此一來,不僅增加生產成本且還費力費時。另外,一般用於運送該基板的輸送設備是包含一輸送帶,及多個設置於該輸送帶上且彼此緊鄰的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能隨著該輸送帶移動並在到達特定區域時夾持該基板,但是,並非每一夾緊裝置在到達特定區域時都會夾持該基板,然而,這些夾緊裝置卻仍執行夾持的動作進而造成晃動而與前後相鄰的夾緊裝置所夾持的基板發生碰撞,導致基板損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夾持不同尺寸的基板之撐靠機構,藉此提升使用彈性。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夾持不同尺寸的基板之夾緊裝置,藉此節省生產成本且省時省力,並提升所述基板的製造良率。
於是,本發明撐靠機構,適用於撐抵一基板的一側邊,該撐靠機構包含一支撐架、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及一加壓彈性件。該支撐架對應該基板的該側邊設置且向上延伸,且包括位於相反兩側的一上端部及一下端部。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包括一支撐部件、一靠抵部件及一連接部件。該支撐部件具有一穿設於該上端部的第一內軸桿及一第一支撐結構,該第一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的第一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的第一外端部。該靠抵部件樞接於該第一外端部,該靠抵部件能與該支撐部件連動以該第一內端部為中心相對於該支撐架在一第一位置及一高度低於該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間轉動。該連接部件自該第一內端部朝向該基板方向延伸,該連接部件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一內軸桿且鄰接於該第一內端部的連接端,及一較該連接端鄰近該基板且高於該下端部的固定端。該加壓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下端部及該固定端,該加壓彈性件用以提供該連接部件一彈性恢復力,使該連接部件連動該支撐部件轉動而帶動該靠抵部件朝向該基板方向移動,並使該靠抵部件在該第一位置和該第二位置的其中一者緊迫地靠抵於該基板的該側邊。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支撐部件還具有一第二內軸桿、一第二支撐結構、一第一外軸桿及一第二外軸桿,該第二內軸桿設置於該支撐架的該上端部且與該第一內軸桿相間隔一第一間距,定義通過該第一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內軸桿的中心的一內假想線,該第二支撐結構與該第一支撐結構朝同一方向延伸,該第二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的第二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的第二外端部,該第一外軸桿穿設於該第一外端部,該第二外軸桿穿設於該第二外端部且該第二外軸桿與該第一外軸桿相間隔距離大小與該第一間距相同的一第二間距,定義通過該第一外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的中心且平行於該內假想線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線、通過該第一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一外軸桿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線,及通過該第二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的中心且與該第一假想線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線;該靠抵部件具有一連接該第一外軸桿與該第二外軸桿的固定桿,及一設置於該固定桿朝向該基板的一側的靠抵結構,藉此使該靠抵結構保持朝向該基板方向。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支撐結構還具有一第一支撐本體,該第一支撐本體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內端部與該第一外端部,且該第一支撐本體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的一端在一寬度方向上與該第一假想線重疊,該第一支撐本體自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二假想線方向斜向延伸至該支撐架的該上端部,且該第一內端部自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的一端朝向該第一內軸桿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一內軸桿;該第二支撐結構還具有一第二支撐本體,該第二支撐本體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第二內端部與該第二外端部,且該第二支撐本體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上與該第二假想線重疊,該第二支撐本體自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一假想線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該靠抵部件處,該第二外端部自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的一端朝向該第二外軸桿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二外軸桿,當該支撐部件受該連接部件連動而朝向該基板轉動的過程中,該第一支撐結構與該第二支撐結構相間隔,並使該靠抵結構保持朝向該基板方向。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支撐部件具有多個第一支撐結構及多個第二支撐結構,該等第一支撐結構彼此間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的第一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的第一外端部,該等第一外端部供該第一外軸桿穿設且可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彼此間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二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的第二內端部,及一供該第二外軸桿穿設且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的第二外端部,該等第二外端部供該第二外軸桿穿設且可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支撐結構為曲柄,該第二支撐結構為曲柄。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靠抵結構具有一連接於該固定桿的連接面、一相反於該連接面且朝向該基板的靠抵面,及一自該靠抵面朝向該連接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還包括一穿設於該第一支撐結構及該連接部件的驅動桿,該驅動桿用於被該連接部件帶動而連動該第一支撐結構轉動。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其中,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支撐結構且朝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桿,且該延伸桿具有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的限位端;該撐靠機構還包含一卡制組合件,該卡制組合件包括一設置於該支撐架的樞軸、一套設與該樞軸的卡制桿,該卡制桿具有可相對該支撐架轉動的卡制端,且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的轉動路徑相互交錯,以使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能相互干涉,其中,該靠抵部件遠離該基板時,該限位端能受該卡制端卡抵而使該靠抵部件保持在與該基板相間隔的第三位置。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卡制組合件具有一彈性件,該卡制桿具有一相反於該卡制端的受力端,該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支撐架及該受力端。
於是,本發明夾緊裝置包含一基座及二撐靠機構。該等撐靠機構分別設置於該基座的兩相反側。
於是,本發明撐靠機構,適用於撐抵一基板的側邊,該撐靠機構包含一支撐架、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及一卡制組合件。該支撐架對應該基板的側邊設置且向上延伸。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的一端樞接於該支撑架且另一端能相對於該支撐架在一第一位置及高度低於該第一位置的一第二位置間轉動並靠抵於該基板的側邊,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具有一朝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杆,該延伸杆具有一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的限位端。該卡制組合件包括一設置於該支撐架的樞軸、一套設於該樞軸的卡制杆,該卡制杆具有一可相對該支撐架轉動的卡制端,且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的轉動路徑相互交錯,以使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能相互干涉。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用於靠抵於該基板的一端遠離該基板時,該限位端能受該卡制端卡抵而使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用於靠抵於該基板的一端保持在與該基板相間隔的第三位置。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夾緊裝置藉由該支撐部件可轉動地樞接於該支撐架並延伸於該支撐架之外,使得透過轉動該支撐部件及該靠抵部件來達到讓面積較大的基板或是面積較小的基板能置放及緊迫地夾持。另一方面,藉由該支撐部件的延伸配置讓該第一外軸桿與該第二外軸桿移動至任一位置時,其間隔的方向還能與該第一內軸桿與該第二內軸桿所間隔的方向相互平行(皆呈水平或皆呈垂直),進而使該靠抵部件的該靠抵面不管移動到任一位置時皆保持朝向該基板的方向,藉此除了確保該基板的該側邊能進入該缺口並靠在靠抵面上之外,還能將夾持力集中在基板,而避免產生其他分力減弱夾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夾持基板之前經由該卡制組合件將該等靠抵部件定位在該第三位置,藉此讓操作者能單純執行置放基板的步驟,而不必顧慮在置放基板時該靠抵部件受力回轉之情況。再一方面,藉由該卡制組合件還能限制未夾持該基板的夾緊裝置晃動,藉此確保不會碰撞前後相鄰的夾緊裝置所夾持的該基板。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本發明夾緊裝置之一第一實施例,適用於夾持一基板9的兩相反側邊91,該夾緊裝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撐靠機構2。在本實施例中,該夾緊裝置是連接於一輸送裝置(圖中未繪製),藉由該輸送裝置運送該基板9至加工區,該基板9舉例為待加工的電路基板,該基板9概呈矩形,並具有二側邊91及一底邊92。
該基座1呈長條狀,該基座1包括一沿一長度方向D1延伸的基座本體11,及二個間隔設置於該基座本體11且沿一高度方向D2延伸的底靠抵部12。該基座本體11具有二位於兩相反端的端部111,每一底靠抵部12的末端供該基板9的該底邊92靠抵。
參閱圖1與圖2,該等撐靠機構2分別設置於該基座1在該長度方向D1上的兩相反端,進一步來說,該等撐靠機構2分別螺鎖於該等端部111,但每一撐靠機構2連接於相對應的該端部111的方式不以螺鎖為限,也可以是焊接。在本實施例中,該等撐靠機構2相互對稱地設置於該基座1,且兩者結構上為對稱設置,但該等撐靠機構2並不以對稱設置以及對稱結構為限。為便於後續說明,以圖1中位於該長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撐靠機構2舉例說明,該撐靠機構2包含一支撐架3、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4、一加壓彈性件5及一卡制組合件6。
參閱圖1與圖2,該支撐架3對應該基板9的該側邊91設置且向上(即該高度方向D2)延伸,且包括位於上下兩端的一上端部331及一下端部332。更明確地說,該支撐架3包括一螺鎖於該端部111的底側板31、分別連接該底側板31的相反兩側且螺鎖於該端部111的一前側板32與一後側板33、一下固定桿34及一上固定桿35。在本實施例中,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的結構相似且呈長板狀,且各具有該上端部331與該下端部332,在此以該後側板33舉例說明,該後側板33具有一朝向另一支撐架3的內側緣333,及一相反於該內側緣333的外側緣334。該下固定桿34呈圓柱狀並位在該下端部332靠近該內側緣333處,且該下固定桿34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該上固定桿35呈圓柱狀且高度高於該下固定桿34,該上固定桿35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此外,該支撐架3還包括多個固接桿36,該等固接桿36位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之間,且部分位於該等上端部331,部分在中間處,以此分布方式連接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藉此使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能穩固地相間隔,且增強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之間的連接強度。
參閱圖2與圖3,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4包括一支撐部件41、一靠抵部件43、一連接部件44、一驅動桿45及一延伸桿46。
參閱圖2至圖4,該支撐部件41具有一第一內軸桿411、一第二內軸桿412、多個第一支撐結構413、多個第二支撐結構414、一第一外軸桿415及一第二外軸桿416。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設置於該上端部331且高度相等,而且在該長度方向D1上相間隔一第一間距d1,在此先定義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的一內假想線L1。具體而言,該第一內軸桿411呈圓柱狀,且沿一垂直於該長度方向D1與該高度方向D2的寬度方向D3延伸,該第一內軸桿411位於該上端部331且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該第二內軸桿412呈圓柱狀,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該第二內軸桿412位於該上端部331,且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的數量舉例為兩個,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的數量舉例為兩個,但並不以兩個為限,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也可以是一個或三個以上。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彼此沿該寬度方向D3相間隔且朝同一方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撐結構413舉例為曲柄且是一體成型,並具有一第一支撐本體417、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且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411的第一內端部418,及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由上述結構關係可知,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能相對於該支撐架3轉動。另一方面,該第二支撐結構414與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朝同一方向延伸,而且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彼此沿該寬度方向D3相間隔,每一第二支撐結構414舉例為曲柄且是一體成型,並具有一第二支撐本體421、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且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412的第二內端部422,及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在此情況下,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也能相對於該支撐架3轉動。
該第一外軸桿415穿設於該等第一外端部419,該第二外軸桿416穿設於該等第二外端部423。具體而言,該第一外軸桿415具有二第一外軸桿部424,該等第一外軸桿部424分別設置於該等第一外端部419,且每一第一外軸桿部424的一端穿設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外端部419,但是該第一外軸桿415並不以分為兩個第一外軸桿部424為限,也可以是單一軸桿穿設該等第一外端部419。而該第二外軸桿416與該第一外軸桿415的結構相似,亦是由二第二外軸桿部425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二外端部423,詳細細節不再贅述。特別要說明的是,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在該長度方向D1上相間隔一第二間距d2,且該第二間距d2與該第一間距d1等長。此外,還定義通過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即兩第一外軸桿部424之間的中間位置)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即兩第二外軸桿部425之間的中間位置)且平行於該內假想線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線L2、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線L3,及通過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且與該第一假想線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線L4,其中,該第一假想線L3與該第二假想線L4等長,也就是說,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形成一平行四邊形。亦即該支撐部件41藉由結構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轉動至任一位置時,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仍維持一平行四邊形。
該靠抵部件43具有一連接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固定桿431,及一設置於該固定桿431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一側的靠抵結構432。在本實施例中,該靠抵部件43具有二呈長方形板狀的固定桿431,且該等固定桿431位於該等第一外端部419與該等第二外端部423的外側,以使得該第一外端部419與該等第二外端部423位於其間,每一固定桿431連接相對應的該第一外軸桿部424的另一端與相對應的該第二外軸桿部425的另一端,以使得固定桿431平行於該外假想線L2(即平行該長度方向D1)。該靠抵結構432具有一連接於該等固定桿431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短邊的連接面433、一相反於該連接面433且朝向該另一撐靠機構2的靠抵面434,及一自該靠抵面434朝向該連接面433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435。在本實施例中,透過該支撐部件41的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向外延伸且能相對於該支撐架3轉動,進一步連動該靠抵部件43能到達一個如圖3所示的第一位置,及一個如圖5所示的高度低於該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具體而言,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係在水平線上相間隔,而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透過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延伸方向的設計亦保持在一水平線上相間隔,且兩者間隔距離保持一致,使得連接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該等固定桿431亦平行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間隔方向,即每一固定桿431的其中一短邊是保持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方向,進而使該靠抵結構432的該靠抵面434亦保持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方向。
該第一支撐本體417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一假想線L3重疊,該第一支撐本體417自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二假想線L4方向斜向延伸至該支撐架3的該上端部331,且該第一內端部418自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朝向該第一內軸桿411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一內軸桿411。該第二支撐本體421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二假想線L4重疊,該第二支撐本體421自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一假想線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該靠抵部件43處,該第二外端部423自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朝向該第二外軸桿416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二外軸桿416,藉由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當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轉動的過程中,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間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在本實施例中,除了藉由增加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的數量且在相鄰倆第一支撐結構413和相鄰兩第二支撐結構414之間均設有一橫桿426,甚至於每一第一支撐結構413及每一第二支撐結構414為柄狀,藉此提升結構強度,進而提升轉動時的穩定度。
該連接部件44自該第一內端部418朝向該基板9(參閱圖1)方向延伸,該連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連接本體441、分別連接該第一連接本體441的兩相反端的一連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及一第二連接本體444。該第一連接本體441相鄰於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下方且呈長桿狀彎折延伸,該連接端442套設於該第一內軸桿411且兩相反側面分別鄰接於該等第一內端部418。該固定端443較該連接端442鄰近該內側緣333且高於該下端部332。該第二連接本體444自該連接端442沿著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的該第一內端部418延伸方向延伸至該第一內端部418與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連接處。
該驅動桿45穿設於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及該第二連接本體444。在本實施例中,該驅動桿45能被該第二連接本體444帶動而連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轉動,但是,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轉動並不以受該驅動桿45驅動為限,在另一實施態樣中,也可以省略該第二連接本體444,透過該連接端442連動該第一內軸桿411相對於等支撐架3轉動,進而帶動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轉動。而該驅動桿45僅作為上述橫桿426用於提升結構強度。
該延伸桿46設置於該第一支撐結構413,在本實施例中,該延伸桿46具有一相鄰於該第一支撐結構413且連接於該連接端442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於該延伸端461且遠離該連接端442與該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該限位端462的形狀舉例為一卡勾。
該加壓彈性件5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下端部332及該固定端443。在本實施例中,該加壓彈性件5舉例為螺旋彈簧,該加壓彈性件5的一端穿設於該固定端443,另一端套設於該下固定桿34並受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限位。該加壓彈性件5用以提供該連接部件44一彈性恢復力,使該連接部件44以力矩型態,以該連接端442為中心藉由該第二連接本體444與該驅動桿45連動該支撐部件41以圖3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帶動該靠抵部件43朝向內側轉動如圖5所示。
該卡制組合件6設置於該支撐架3,該卡制組合件6具有一設置於該支撐架3的樞軸61、一套設於該樞軸61的卡制桿62,及一彈性件63。在本實施例中,該樞軸61的高度介於該上固定桿35與該下固定桿34之間,且該樞軸61較該上固定桿35靠近該外側緣334,且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該卡制桿62呈L型,且呈水平翻轉180度的狀態,由彎折處樞接於該樞軸61。具體而言,該卡制桿62具有二呈L型的桿部621及二個軸部622。該等桿部621在該寬度方向D3相間隔形成一間隙,且該等軸部622分別位於該等桿部621的兩相反端,且每一軸部622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桿部621。該卡制桿62具有可相對該支撐架3轉動的卡制端623,及相反於該卡制端623的受力端624,其中,該卡制端623指的是該桿部621位於該外側緣334且能朝向該限位端462轉動的一端與位於該外側緣334的該軸部622。該受力端624指的是該桿部621遠離該外側緣334的一端與位於該外側緣334與該內側緣333之間的該軸部622。藉由該卡制端623與該限位端462的轉動路徑相互交錯,以使該卡制端623與該限位端462能相互干涉。該彈性件63舉例為螺旋彈簧,且在本實施例中的兩相反端分別固接於該上固定桿35及位於該受力端624的該軸部622。隨著該卡制端623與該限位端462轉動至交錯點上時,該卡制端623的高度高於該限位端462的高度,且該卡制端623的間隙能讓該限位端462穿伸並以該卡制端623的該軸部622壓抵該限位端462。該卡制組合件6以力矩的方式,透過該彈性件63提供該卡制桿62的該受力端624一彈性恢復力來相抵於該延伸桿46的該限位端462提供給該卡制端623的施力,藉此進一步克服該加壓彈性件5的彈性恢復力,而使該支撐部件41與該靠抵部件43定位在一第三位置,但該限位端462與相對應的該軸部622仍維持有能相對移動的間距,且該間距能使該限位端462偏離與相對應的該軸部622轉動的路徑而與該軸部622分離。當然,在另一實施態樣中,也可以省去該彈性件63,該卡制桿62同樣能卡抵該限位端462。
參閱圖3、圖6與圖7,當要夾持該基板9時,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例如操控該延伸桿46,使該延伸桿46連動該連接部件44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該連接部件44將連動該驅動桿45而帶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將連動該靠抵部件43而帶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使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以該第二內軸桿412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對於在基座1左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以同樣的操作方式使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藉此,兩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部件43相互遠離,而形成可供該基板9進入的開口,讓該基板9進入並由該底邊92靠抵於該等底靠抵部12上。
其中,當該連接部件44的該固定端443受力轉動時將拉伸該加壓彈性件5,使該加壓彈性件5儲存一彈力位能,隨著該基板9置放完成後,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能放開該延伸桿46,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該連接部件44受該加壓彈性件5的該彈力位能提供的彈性回復力拉動而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該連接部件44將連動該驅動桿45而帶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將連動該靠抵部件43而帶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使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以該第二內軸桿412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靠抵於該基板9的該側邊91並因彈性恢復力而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的該側邊91。隨著另一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面434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相對應的該側邊91如圖8所示,藉此夾緊該基板9,使該基板9能穩固地被輸送。
其中,當該夾緊裝置在夾持面積較大的基板9的過程中,此處面積較大的基板9代表的是該基板9的兩側邊91分別鄰近該等內側緣333,以相鄰的該底靠抵部12與該內側緣333舉例說明,取該底靠抵部12與該內側緣333直線間距的一中間點,該基板9的該側邊91是位於該中間點與該內側緣333之間,但該側邊91並不以位於該中間點與該內側緣333之間為限,因此,操作者如上述操控該延伸桿46而使兩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部件43相互遠離的操作方式將該靠抵部件43轉動至該等靠抵部件43間的間距大於該基板9的寬度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舉例是位於該支撐架3的正上方,在此情況下,放入該基板9,並再根據上述放開該延伸桿46而使該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於該側邊91的操作方式使該等靠抵部件43到達該第一位置並緊迫地壓抵於該基板9的該等側邊91。
參閱圖9,此外,當該夾緊裝置在夾持面積較小的基板9的過程中,此處面積較小的基板9代表的是該基板9的兩側邊91分別鄰近該等底靠抵部12,該基板9的該側邊91是位於該中間點與該底靠抵部12之間,但該側邊91並不以位於該中間點與該底靠抵部12之間為限。夾持基板9時,如上述放開該延伸桿46而使該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於該側邊91的操作方式使該等靠抵部件43朝向該基板9方向移動,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透過該支撐部件41的延伸與該加壓彈性件5的伸縮量配置,當該靠抵部件43逆時針轉動到該第一位置時能持續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至抵靠在該基板9相對應的該側邊91,即到達該第二位置。對於在基座1左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當該靠抵部件43順時針轉動到該第一位置時能進一步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抵靠在該基板9相對應的該側邊91。
參閱圖10與圖11,特別要說明的是,該夾緊裝置能在夾持基板9之前,能先將該延伸桿46的限位端462卡制於該卡制端623,藉此將該支撐部件41限制在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向,且該靠抵部件43位於該第三位置如圖10所示,該靠抵部件43之間形成一間距,在此情況下,操作者能在不被該支撐部件41受力回轉干擾之下放入寬度小於該間距的該基板9,並如圖11所示,操控該延伸桿46將該支撐部件41、該靠抵部件43及該連接部件44進一步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直到該延伸桿46的限位端461離開該卡制端623的轉動路徑,在此情況下,該卡制桿62受該彈性件63作用而沿順時針方向轉動離開該限位端462的轉動路徑,隨後,該支撐部件41、該靠抵部件43及該連接部件44受該加壓彈性件5施力而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並使該靠抵部件43移動至靠抵於該基板9的側邊91如圖7或如圖9所示。
整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該支撐部件41可轉動地樞接於該支撐架3並延伸於該支撐架3之外,使得透過轉動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來達到讓面積較大的基板9或是面積較小的基板9能置放及緊迫地夾持。再者,該夾緊裝置的該支撐架3、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4以板狀或柄狀的結構相互結合,並透過增加相同結構的數量來提升整體的結構強度,進而提升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轉動時的穩定度。另一方面,藉由該支撐部件41的延伸配置讓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移動至任一位置時,其保持在水平間隔方向,且該方向還能與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所間隔的水平方向相互平行,進而使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不管移動到任一位置時皆保持朝向該基板9的方向,藉此除了確保該基板9的該側邊91能進入該缺口435並靠在靠抵面434上之外,還能將夾持力集中在基板9,而避免產生其他分力減弱夾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夾持基板9之前經由該卡制組合件6將該等靠抵部件43定位在該第三位置,藉此讓操作者能單純執行置放基板9的步驟,而不必顧慮在置放基板9時該靠抵部件43受力回轉之情況,若不設置該卡制組合件6,則需由兩位操作者共同執行此兩步驟,透過該卡制組合件6,將能節省至由單人操作即可完成,亦能達到節省人力成本之功效。
參閱圖12,本發明夾緊裝置之一第二實施例,適用於夾持一基板9的兩相反側邊91,該夾緊裝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撐靠機構2。在本實施例中,該基板9舉例為待加工的電路基板,該基板9概呈矩形,並具有二側邊91及一底邊92。
該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間的差異在於該等撐靠機構2的結構形狀、部分結構的連接方式。該基座1的結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該基座1結構相同,因此,以下著重於說明該等撐靠機構2的結構,該基座1的結構不再贅述。
為便於後續說明,以圖12中位於一長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撐靠機構2舉例說明,參閱圖13,該撐靠機構2包含一支撐架3、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4、一加壓彈性件5及一卡制組合件6。
參閱圖12至圖14,該支撐架3對應該基板9的該側邊91設置且向上(即該高度方向D2)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該支撐架3包括一前支撐件37、一後支撐件38、一鎖固件39、一下固定桿34及一上固定桿35。該前支撐件37具有一直立向上且彎折延伸的前底支撐結構371,及一連接於該前底支撐結構371的頂端且向上延伸的前頂支撐結構372。該前底支撐結構371呈線狀彎折延伸成倒U型,且兩末端焊接於該基座1,該前底支撐結構371具有一下端部332。該前頂支撐結構372呈板塊狀,且一端緣連接於該前底支撐結構371相反於該下端部332的一端,該前頂支撐結構372具有一相反於該下端部332的上端部331。該後支撐件38的結構與該前支撐件37的結構相同,該後支撐件38具有一後底支撐結構381及一後頂支撐結構382。該後底支撐結構381具有一下端部332。該後頂支撐結構382具有一上端部331。連接方式不再贅述。該鎖固件39具有多個鎖固結構391,該等鎖固結構391連接於該前底支撐結構371、該後底支撐結構381以圍繞住該前底支撐結構371與該後底支撐結構381,藉此增強該前底支撐結構371與該後底支撐結構381的結構強度。該前頂支撐結構372與該後頂支撐結構382則是如同第一實施例以多個固接桿36連接定位。該下固定桿34的兩相反端分別焊接於前底支撐結構371與該後底支撐結構381,且靠近該等下端部332。該上固定桿35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頂支撐結構372與該後頂支撐結構382,且靠近與該前底支撐結構371的連接處。
參閱圖13與圖14,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4包括一支撐部件41、一靠抵部件43、一連接部件44及一延伸桿46。
該支撐部件41具有一第一內軸桿411、一第二內軸桿412、一第一支撐結構413、多個第二支撐結構414、一第一外軸桿415及一第二外軸桿416。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內軸桿411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頂支撐結構372的該上端部331與該後頂支撐結構382的該上端部331,該第二內軸桿412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頂支撐結構372的該上端部331與該後頂支撐結構382的該上端部331,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與第一實施例所述相同,高度相等且在該長度方向D1上相間隔一第一間距d1,並定義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的一內假想線L1。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的數量舉例為一個,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的數量舉例為兩個。每一第一支撐結構413舉例為線型的鐵絲且是一體成型,並具有一第一支撐本體417、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且鄰接於該第一內軸桿411的第一內端部418,及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其中,該第一內端部418是靠在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上緣。另一方面,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與該第一支撐結構413朝同一方向延伸,而且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彼此沿該寬度方向D3相間隔,每一第二支撐結構414舉例為線型的鐵絲且是一體成型,並具有一第二支撐本體421、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且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412的第二內端部422,及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其中,該等第二內端部422卡勾於該第二內軸桿412。
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一外端部419相連接,該第二外軸桿416與該等第二外端部423相連接。具體而言,該第二外軸桿416與該第一外軸桿415皆呈圓柱狀,該第一外端部419卡勾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該等第二外端部423卡勾於該第二外軸桿416。特別要說明的是,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在該長度方向D1上相間隔一第二間距d2,且該第二間距d2與該第一間距d1等長。此外,還定義通過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且平行於該內假想線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線L2、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線L3,及通過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且與該第一假想線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線L4,其中,該第一假想線L3與該第二假想線L4等長,也就是說,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形成一平行四邊形。亦即該支撐部件41藉由結構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轉動至任一位置時,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仍維持一平行四邊形。
該靠抵部件43與第一實施例相似不再多述,透過該支撐部件41的設置,亦使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保持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方向。
該第一支撐本體417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一假想線L3重疊,該第一支撐本體417自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二假想線L4方向斜向延伸至該支撐架3的該等上端部331,且該第一內端部418自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朝向該第一內軸桿411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一內軸桿411。該第二支撐本體421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二假想線L4重疊,該第二支撐本體421自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一假想線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該靠抵部件43處,該第二外端部423自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朝向該第二外軸桿416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二外軸桿416,藉由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當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轉動的過程中,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間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該連接部件44自該第一內端部418朝向該基板9(參閱圖12)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部件44相較於該第一實施例省略該第二連接本體444(參閱圖4)。該連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連接本體441,及分別連接該第一連接本體441的兩相反端的一連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該連接部件44為線型的鐵絲且與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為一體成型。該第一連接本體441彎折延伸於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下方,該連接端442位於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之間且連接於該第一內端部418。該固定端443較該連接端442鄰近該內側緣333且高於該下端部332。
該延伸桿46設置於該第一支撐結構413,在本實施例中,該延伸桿46為線型的鐵絲且與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為一體成型,該延伸桿46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於該延伸端461且遠離該連接端442與該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該限位端462的形狀舉例為一卡勾。
該加壓彈性件5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下端部332及該固定端443。在本實施例中,該加壓彈性件5舉例為螺旋彈簧,該加壓彈性件5的一端與該固定端443相互卡固,另一端卡勾於該下固定桿34。該加壓彈性件5用以提供該連接部件44一彈性恢復力,使該連接部件44以力矩型態,藉由該第一連接本體441連動該支撐部件41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帶動該靠抵部件43亦沿逆時針方向轉動。
該卡制組合件6設置於該支撐架3,該卡制組合件6具有一設置於該支撐架3的樞軸61、一套設於該樞軸61的卡制桿62,及一彈性件63。在本實施例中,該卡制組合件6的結構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其差異在於該樞軸61的兩相反端分別焊接於該前底支撐結構371與該後底支撐結構381。
參閱圖12至圖14,當要夾持該基板9時,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例如藉由操控該延伸桿46,使該延伸桿46連動該第一支撐結構413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其中,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的該第一內端部418藉由靠在該第一內軸桿411上相對轉動,該第一支撐結構413連動該靠抵部件43帶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以該第二內軸桿412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且該第一支撐結構413將連動該連接部件44而拉伸該加壓彈性件5。對於在基座1左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以同樣的操作方式使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藉此,兩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部件43相互遠離,而形成可供該基板9進入的開口,讓該基板9進入且該底邊92靠抵於該等底靠抵部12上。其中,該連接部件44使該加壓彈性件5儲存一彈力位能,隨著該基板9置放完成後,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能放開該延伸桿46,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該連接部件44受該加壓彈性件5的該彈力位能轉換的彈性回復力拉動而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該連接部件44將連動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而連動該靠抵部件43,使該靠抵部件43連動該第二支撐結構414亦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靠抵於相對應的該側邊91並因彈性恢復力而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的該側邊91。隨著另一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面434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相對應的該側邊91,藉此夾緊該基板9,使該基板9能穩固地被輸送。
在本實施例中,該夾緊裝置如同該第一實施例能控制該支撐部件41卡制於該卡制組合件6,而使該靠抵部件43保持在一第三位置,避免在放置基板9時被該支撐部件41干擾。此外,該夾緊裝置透過如上一段落所述的操作方式亦如同該第一實施例達到如圖12所示夾面積較大的基板9,以及如圖15所示夾面積較小的基板9之功效。
該第二實施例相較於該第一實施例而言,透過該支撐架3、該支撐部件41、該連接部件44及該延伸桿46更換成線型的鐵絲結構,藉此相較於板狀或柄狀的結構大幅降低整體重量,及生產成本,同時還維持夾持不同面積之基板9之功效。
參閱圖16,本發明夾緊裝置之一第三實施例,適用於夾持一基板9的兩相反側邊91,該夾緊裝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撐靠機構2。在本實施例中,該基板9舉例為待加工的電路基板,該基板9概呈矩形,並具有二側邊91及一底邊92。
該第三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間的差異在於該支撐部件41、該靠抵部件43的結構設置方向,以及該連接部件44的結構。因此,以下著重於說明前述結構,其餘部分不再贅述。
參閱圖17與圖18,該支撐部件41具有一第一內軸桿411、一第二內軸桿412、多個第一支撐結構413、多個第二支撐結構414、一第一外軸桿415及一第二外軸桿416。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設置於該上端部331且沿該高度方向D2排列,其中,該第二內軸桿412的高度高於該第一內軸桿411,而且在該高度方向D2上相間隔一第一間距d1,在此先定義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的一內假想線L1。具體而言,該第一內軸桿411位於該上端部331且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該第二內軸桿412位於該上端部331,且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前側板32與該後側板33。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支撐結構413具有一第一支撐本體417、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且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411的第一內端部418,及一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另一方面,每一第二支撐結構414具有一第二支撐本體421、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且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412的第二內端部422,及一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另一端且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
該第一外軸桿415穿設於該等第一外端部419,該第二外軸桿416穿設於該等第二外端部423。具體而言,該第一外軸桿415具有二第一外軸桿部424,該第二外軸桿416具有二第二外軸桿部425。特別要說明的是,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亦沿該高度方向D2間隔排列,且該第二外軸桿416的高度高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而且在該高度方向D2上相間隔一第二間距d2,且該第二間距d2與該第一間距d1等長。此外,還定義通過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即兩第一外軸桿部424之間的中間位置)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即兩第二外軸桿部425之間的中間位置)且平行於該內假想線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線L2、通過該第一內軸桿411的中心與該第一外軸桿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線L3,及通過該第二內軸桿412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中心且與該第一假想線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線L4,其中,該第一假想線L3與該第二假想線L4等長,也就是說,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形成一平行四邊形。亦即該支撐部件41藉由結構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轉動至任一位置時,該內假想線L1、該外假想線L2、該第一假想線L3及該第二假想線L4仍維持一平行四邊形。
該靠抵部件43具有一連接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固定桿431,及一設置於該固定桿431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一側的靠抵結構432。在本實施例中,該靠抵部件43具有二呈長方形板狀的固定桿431,且該等固定桿431位於該等第一外端部419與該等第二外端部423的外側,以使得該第一外端部419與該等第二外端部423位於其間,每一固定桿431連接相對應的該第一外軸桿部424的另一端與相對應的該第二外軸桿部425的另一端,以使得該固定桿431平行於該外假想線L2(即平行該高度方向D2)。該靠抵結構432具有一連接於該等固定桿431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長邊的連接面433、一相反於該連接面433且朝向該另一撐靠機構2的靠抵面434,及一自該靠抵面434朝向該連接面433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435。特別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是在一垂直方向上相間隔,且透過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延伸方向的配置,使得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所間隔的方向平行於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間隔的方向,使得連接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該等固定桿431亦平行於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的間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是,在本實施例是以該固定桿431的一長邊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故該靠抵結構432是設置於該長邊,進而使該靠抵結構432的該靠抵面434保持朝向另一撐靠機構2的方向。
該第一支撐本體417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一假想線L3重疊,該第一支撐本體417自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二假想線L4方向斜向延伸至該支撐架3的該上端部331,且該第一內端部418自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417的一端朝向該第一內軸桿411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一內軸桿411。該第二支撐本體421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二假想線L4重疊,該第二支撐本體421自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422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一假想線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該靠抵部件43處,該第二外端部423自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421的一端朝向該第二外軸桿416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二外軸桿416,藉由該第一支撐結構413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當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轉動的過程中,該第一支撐結構413與該第二支撐結構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間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在本實施例中,省略該第二連接本體444(參閱圖4),該連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連接本體441,及分別連接該第一連接本體441的兩相反端的一連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該第一連接本體441穿伸於該等第一支撐本體417之間,該連接端442套設於該第一內軸桿411且兩相反側面分別鄰接於該等第一內端部418。該固定端443較該連接端442鄰近該內側緣333且高於該下端部332。
該驅動桿45穿設於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及該第一連接本體441。
在本實施例中,該延伸桿46具有一相鄰於該第一支撐結構413且連接於該連接端442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於該延伸端461且遠離該連接端442與該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該限位端462的形狀舉例為一卡勾。
參閱圖16至圖19,當要夾持該基板9時,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例如操控該延伸桿46,使該延伸桿46連動該連接部件44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該連接部件44將連動該驅動桿45而帶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將連動該靠抵部件43而帶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使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以該第二內軸桿412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對於在基座1左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以同樣的操作方式使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藉此,兩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部件43相互遠離,而形成可供該基板9進入的開口,讓該基板9進入並由該底邊92靠抵於該等底靠抵部12上。
其中,當該連接部件44的該固定端443受力轉動時將拉伸該加壓彈性件5,使該加壓彈性件5儲存一彈力位能,隨著該基板9置放完成後,操作者或者是機械手臂能放開該延伸桿46,對於在基座1右側的該撐靠機構2而言,該連接部件44受該加壓彈性件5的該彈力位能轉換的彈性回復力拉動而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該連接部件44將連動該驅動桿45而帶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以該第一內軸桿411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該等第一支撐結構413連動該靠抵部件43而帶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414以該第二內軸桿412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靠抵於該基板9的該側邊91並因彈性恢復力而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的該側邊91。隨著另一撐靠機構2的該靠抵面434緊迫地壓抵在該基板9相對應的該側邊91,藉此夾緊該基板9,使該基板9能穩固地被輸送。
在本實施例中,該夾緊裝置如同該第一實施例能控制該支撐部件41卡制於該卡制組合件6,而使該靠抵部件43保持在一第三位置,避免在放置基板9時被該支撐部件41干擾。此外,該夾緊裝置透過該第三實施例的上述的操作方式亦如同該第一實施例達到如圖16所示夾面積較大的基板9,以及如同圖19所示夾面積較小的基板9之功效。
該第三實施例相較於該第一實施例而言,係以不同設置方式使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保持朝向該基板9方向。
值得提出說明的是,該卡制組合件6除了上述功效外,對於未夾持該基板9的夾緊裝置藉由該卡制組合件6限制該支撐部件41與該靠抵部件43轉動,並保持在固定位置,藉此將能避免因轉動時引起的晃動對前後相鄰的夾緊裝置所夾持的該基板9造成損傷,進而提升該基板9的製造良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夾緊裝置藉由該支撐部件41可轉動地樞接於該支撐架3並延伸於該支撐架3之外,使得透過轉動該支撐部件41及該靠抵部件43來達到讓面積較大的基板9或是面積較小的基板9能置放及緊迫地夾持。另一方面,藉由該支撐部件41的延伸配置讓該第一外軸桿415與該第二外軸桿416移動至任一位置時,其間隔的方向還能與該第一內軸桿411與該第二內軸桿412所間隔的方向相互平行(皆呈水平或皆呈垂直),進而使該靠抵部件43的該靠抵面434不管移動到任一位置時皆保持朝向該基板9的方向,藉此除了確保該基板9的該側邊91能進入該缺口435並靠在靠抵面434上之外,還能將夾持力集中在基板9,而避免產生其他分力減弱夾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夾持基板9之前經由該卡制組合件6將該等靠抵部件43定位在該第三位置,藉此讓操作者能單純執行置放基板9的步驟,而不必顧慮在置放基板9時該靠抵部件43受力回轉之情況。再一方面,藉由該卡制組合件6還能限制未夾持該基板9的夾緊裝置晃動,藉此確保不會碰撞前後相鄰的夾緊裝置所夾持的該基板9。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基座 11:基座本體 111:端部 12:底靠抵部 2:撐靠機構 3:支撐架 31:底側板 32:前側板 33:後側板 331:上端部 332:下端部 333:內側緣 334:外側緣 34:下固定桿 35:上固定桿 36:固接桿 37:前支撐件 371:前底支撐結構 372:前頂支撐結構 38:後支撐件 381:後底支撐結構 382:後頂支撐結構 39:鎖固件 391:鎖固結構 4:可動式撐靠組合件 41:支撐部件 411:第一內軸桿 412:第二內軸桿 413:第一支撐結構 414:第二支撐結構 415:第一外軸桿 416:第二外軸桿 417:第一支撐本體 418:第一內端部 419:第一外端部 421:第二支撐本體 422:第二內端部 423:第二外端部 424:第一外軸桿部 425:第二外軸桿部 426:橫桿 43:靠抵部件 431:固定桿 432:靠抵結構 433:連接面 434:靠抵面 435:缺口 44:連接部件 441:第一連接本體 442:連接端 443:固定端 444:第二連接本體 45:驅動桿 46:延伸桿 461:延伸端 462:限位端 5:加壓彈性件 6:卡制組合件 61:樞軸 62:卡制桿 621:桿部 622:軸部 623:卡制端 624:受力端 63:彈性件 9:基板 91:側邊 92:底邊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L1:內假想線 L2:外假想線 L3:第一假想線 L4:第二假想線 D1:長度方向 D2:高度方向 D3:寬度方向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發明夾緊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 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之一撐靠機構的主要結構; 圖3是另一視角之一正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之一支撐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 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撐靠機構的細部結構; 圖5是類似圖3視角之一正視示意圖,說明該支撐部件與一靠抵部件在另一狀態; 圖6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支撐部件向外側移動以供放置一基板的準備狀態; 圖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撐靠機構夾一大面積的該基板的狀態; 圖8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之一靠抵面靠在該基板的狀態; 圖9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等撐靠機構夾一小面積的基板的狀態; 圖10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支撐部件受一卡制組合件卡制的狀態; 圖11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一限位端偏離一卡制端的狀態; 圖12是本發明夾緊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另一種結構的撐靠機構; 圖13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撐靠機構的主要結構; 圖14是另一視角之一正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二實施例之一支撐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 圖15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等撐靠機構夾一小面積的基板的狀態; 圖16是本發明夾緊裝置的一第三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另一種結構的撐靠機構; 圖17是該第三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撐靠機構的主要結構; 圖18是另一視角之一正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三實施例之一支撐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及 圖19是該第三實施例的一正視圖,說明該等撐靠機構夾一小面積的基板的狀態。
1:基座
11:基座本體
111:端部
12:底靠抵部
2:撐靠機構
333:內側緣
334:外側緣
9:基板
91:側邊
92:底邊
D1:長度方向
D2:高度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撐靠機構,適用於撐抵一基板的一側邊,該撐靠機構包含: 一支撐架,對應該基板的該側邊設置且向上延伸,且包括位於相反兩側的一上端部及一下端部; 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包括 一支撐部件,具有一穿設於該上端部的第一內軸桿及一第一支撐結構,該第一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的第一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的第一外端部, 一靠抵部件,樞接於該第一外端部,該靠抵部件能與該支撐部件連動以該第一內端部為中心相對於該支撐架在一第一位置及一高度低於該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間轉動, 一連接部件,自該第一內端部朝向該基板方向延伸,該連接部件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一內軸桿且鄰接於該第一內端部的連接端,及一較該連接端鄰近該基板且高於該下端部的固定端;及 一加壓彈性件,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下端部及該固定端,該加壓彈性件用以提供該連接部件一彈性恢復力,使該連接部件連動該支撐部件轉動而帶動該靠抵部件朝向該基板方向移動,並使該靠抵部件在該第一位置和該第二位置的其中一者緊迫地靠抵於該基板的該側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支撐部件還具有一第二內軸桿、一第二支撐結構、一第一外軸桿及一第二外軸桿,該第二內軸桿設置於該支撐架的該上端部且與該第一內軸桿相間隔一第一間距,定義通過該第一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內軸桿的中心的一內假想線,該第二支撐結構與該第一支撐結構朝同一方向延伸,該第二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的第二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的第二外端部,該第一外軸桿穿設於該第一外端部,該第二外軸桿穿設於該第二外端部且該第二外軸桿與該第一外軸桿相間隔距離大小與該第一間距相同的一第二間距,定義通過該第一外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的中心且平行於該內假想線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線、通過該第一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一外軸桿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線,及通過該第二內軸桿的中心與該第二外軸桿的中心且與該第一假想線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線;該靠抵部件具有一連接該第一外軸桿與該第二外軸桿的固定桿,及一設置於該固定桿朝向該基板的一側的靠抵結構,藉此使該靠抵結構保持朝向該基板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第一支撐結構還具有一第一支撐本體,該第一支撐本體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內端部與該第一外端部,且該第一支撐本體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的一端在一寬度方向上與該第一假想線重疊,該第一支撐本體自連接於該第一外端部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二假想線方向斜向延伸至該支撐架的該上端部,且該第一內端部自連接於該第一支撐本體的一端朝向該第一內軸桿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一內軸桿;該第二支撐結構還具有一第二支撐本體,該第二支撐本體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第二內端部與該第二外端部,且該第二支撐本體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的一端在該寬度方向上與該第二假想線重疊,該第二支撐本體自連接於該第二內端部的一端朝遠離該第一假想線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該靠抵部件處,該第二外端部自連接於該第二支撐本體的一端朝向該第二外軸桿方向彎折延伸至該第二外軸桿,當該支撐部件受該連接部件連動而朝向該基板轉動的過程中,該第一支撐結構與該第二支撐結構相間隔,並使該靠抵結構保持朝向該基板方向。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支撐部件具有多個第一支撐結構及多個第二支撐結構,該等第一支撐結構彼此間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一內軸桿的第一內端部,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內端部的第一外端部,該等第一外端部供該第一外軸桿穿設且可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該等第二支撐結構彼此間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二支撐結構具有一樞接於該第二內軸桿的第二內端部,及一供該第二外軸桿穿設且相反於該第二內端部的第二外端部,該等第二外端部供該第二外軸桿穿設且可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第一支撐結構為曲柄,該第二支撐結構為曲柄。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靠抵結構具有一連接於該固定桿的連接面、一相反於該連接面且朝向該基板的靠抵面,及一自該靠抵面朝向該連接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還包括一穿設於該第一支撐結構及該連接部件的驅動桿,該驅動桿用於被該連接部件帶動而連動該第一支撐結構轉動。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支撐結構且朝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桿,且該延伸桿具有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的限位端;該撐靠機構還包含一卡制組合件,該卡制組合件包括一設置於該支撐架的樞軸、一套設與該樞軸的卡制桿,該卡制桿具有可相對該支撐架轉動的卡制端,且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的轉動路徑相互交錯,以使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能相互干涉,其中,該靠抵部件遠離該基板時,該限位端能受該卡制端卡抵而使該靠抵部件保持在與該基板相間隔的第三位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卡制組合件具有一彈性件,該卡制桿具有一相反於該卡制端的受力端,該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支撐架及該受力端。
  10. 一種夾緊裝置,包含: 一基座;及 二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撐靠機構,該等撐靠機構分別設置於該基座的兩相反側。
  11. 一種撐靠機構,適用於撐抵一基板的側邊,該撐靠機構包含: 一支撐架,對應該基板的側邊設置且向上延伸; 一可動式撐靠組合件,一端樞接於該支撑架且另一端能相對於該支撐架在一第一位置及高度低於該第一位置的一第二位置間轉動並靠抵於該基板的側邊,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具有一朝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桿,該延伸桿具有一相對於該支撐架轉動的限位端;及 一卡制組合件,包括一設置於該支撐架的樞軸、一套設於該樞軸的卡制桿,該卡制桿具有一可相對該支撐架轉動的卡制端,且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的轉動路徑相互交錯,以使該卡制端與該限位端能相互干涉, 其中,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用於靠抵於該基板的一端遠離該基板時,該限位端能受該卡制端卡抵而使該可動式撐靠組合件用於靠抵於該基板的一端保持在與該基板相間隔的第三位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撐靠機構,其中,該卡制組合件還包括一彈性件,該卡制桿具有一相反於該卡制端的受力端,該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該支撐架及該受力端。
TW108129075A 2019-08-15 2019-08-15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TWI7086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9075A TWI708652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9075A TWI708652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8652B true TWI708652B (zh) 2020-11-01
TW202108281A TW202108281A (zh) 2021-03-01

Family

ID=74202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9075A TWI708652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865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03107A1 (en) * 2007-10-23 2009-04-23 Gii Acquisition, Llc Dba General Inspection,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specting Parts Utilizing Triangulation
CN100496884C (zh) * 2002-08-19 2009-06-10 Uht株式会社 工件保持装置
WO2012147343A1 (ja) * 2011-04-26 2012-11-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基板貼り合わせ装置、基板保持装置、基板貼り合わせ方法、基盤保持方法、積層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重ね合わせ基板
TW201628767A (zh) * 2015-02-05 2016-08-16 旭東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械夾爪、夾子開合機構及夾子開合方法
CN108221019A (zh) * 2016-12-22 2018-06-29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基板装卸装置及其控制装置、镀覆装置、存储介质
CN109661721A (zh) * 2016-06-27 2019-04-19 先进尼克斯有限公司 湿式处理系统用工件固持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6884C (zh) * 2002-08-19 2009-06-10 Uht株式会社 工件保持装置
US20090103107A1 (en) * 2007-10-23 2009-04-23 Gii Acquisition, Llc Dba General Inspection,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specting Parts Utilizing Triangulation
WO2012147343A1 (ja) * 2011-04-26 2012-11-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基板貼り合わせ装置、基板保持装置、基板貼り合わせ方法、基盤保持方法、積層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重ね合わせ基板
TW201628767A (zh) * 2015-02-05 2016-08-16 旭東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械夾爪、夾子開合機構及夾子開合方法
CN109661721A (zh) * 2016-06-27 2019-04-19 先进尼克斯有限公司 湿式处理系统用工件固持器
CN108221019A (zh) * 2016-12-22 2018-06-29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基板装卸装置及其控制装置、镀覆装置、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8281A (zh)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7657B (zh) 夾持裝置
US20180040999A1 (en) Board insertion device
TWI708652B (zh)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JP2009137006A (ja) 基板打抜き装置
JP3218998U (ja) 関節タイプ接続機構を具有する回路基板キャリア
CN112390000B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TWM569996U (zh) Circuit board carrier with articulated joint
TWM587872U (zh)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US20090039665A1 (en) Gripper
KR102006874B1 (ko) 평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트레이
US20100015820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KR102173202B1 (ko) 롱암그리퍼
JP2008542149A5 (zh)
TWI699152B (zh) 撐靠機構及夾持裝置
CN213411696U (zh) 可切换夹持点的板件框架
JP4100677B2 (ja) ワーク搬送ツール
TWM588412U (zh)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CN107826661A (zh) 一种载具固定装置
JP2013213388A (ja) 屋根上搭載機器の取付け金具
KR101784650B1 (ko) 부품 적재용 파렛트
CN210519074U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KR102048448B1 (ko) 반도체 테스트용 지그
KR20100008523A (ko) 선재이송장치
CN103801960B (zh) 磁头臂组合夹具
KR200236072Y1 (ko) 플렉시블 롤러컨베이어와 지지대의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