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0000B -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0000B
CN112390000B CN201910753207.9A CN201910753207A CN112390000B CN 112390000 B CN112390000 B CN 112390000B CN 201910753207 A CN201910753207 A CN 201910753207A CN 112390000 B CN112390000 B CN 112390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substrate
shaft rod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532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90000A (zh
Inventor
陈安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up Up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oup Up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up Up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oup Up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532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900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90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0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90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00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Abstract

一种撑靠机构,包含支撑架、可动式撑靠组合件及加压弹性件。可动式撑靠组合件包括支撑部件、靠抵部件及连接部件。支撑部件具有第一内轴杆及第一支撑结构,第一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第一内轴杆的第一内端部,及相反于第一内端部的第一外端部。靠抵部件枢接于第一外端部。连接部件自第一内端部朝向基板方向延伸,连接部件具有设置于第一内轴杆且邻接于第一内端部的连接端,及较连接端邻近基板的固定端。加压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固定端与支撑架,用以提供连接部件弹性回复力,使连接部件连动支撑部件转动而带动靠抵部件朝向基板方向移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含基座及二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反侧的上述撑靠机构。

Description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撑靠机构且适用于夹紧基板之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的制程中,一个半成品的基板系被一种搭载于一输送装置的夹紧装置夹持固定之后,透过所述输送装置的带动达到输送的功能。然而,目前的夹紧装置仅适用于夹持单一尺寸(例如:面积20x30cm)的基板,对于另一尺寸(例如:面积5x5cm)的基板而言,整体的产线必须更换成相对应的夹紧装置,借此才能夹持固定,在此情况下,当所述产线要生产不同尺寸的基板时,技术人员得将所有的夹紧装置一并更换,才能使所述基板顺利地被输送,如此一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且还费力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夹持不同尺寸的基板之撑靠机构,借此提升使用弹性。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夹持不同尺寸的基板之夹紧装置,借此节省生产成本且省时省力。
本发明的撑靠机构,适用于撑抵基板的侧边,所述撑靠机构包含:支撑架、可动式撑靠组合件及加压弹性件。所述支撑架对应所述基板的所述侧边设置且向上延伸,且包括位于相反两侧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包括支撑部件、靠抵部件及连接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具有穿设于所述上端部的第一内轴杆及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的第一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第一外端部。所述靠抵部件枢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靠抵部件能与所述支撑部件连动以所述第一内端部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在第一位置及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间转动。所述连接部件自所述第一内端部朝向所述基板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轴杆且邻接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连接端,及较所述连接端邻近所述基板且高于所述下端部的固定端。所述加压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下端部及所述固定端,所述加压弹性件用以提供所述连接部件弹性回复力,使所述连接部件连动所述支撑部件转动而带动所述靠抵部件朝向所述基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靠抵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其中一者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基板的侧边。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支撑部件还具有第二内轴杆、第二支撑结构、第一外轴杆及第二外轴杆,所述第二内轴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部且与所述第一内轴杆相间隔第一间距,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中心的内假想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朝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第二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一外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端部且所述第二外轴杆与所述第一外轴杆相间隔距离大小与所述第一间距相同的第二间距,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外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中心且平行于所述内假想线延伸方向的外假想线、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外轴杆的中心的第一假想线,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平行的第二假想线;所述靠抵部件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外轴杆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固定杆,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杆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的靠抵结构,借此使所述靠抵结构保持朝向所述基板方向。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还具有第一支撑本体,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内端部与所述第一外端部,且所述第一支撑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的一端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假想线重叠,所述第一支撑本体自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假想线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部,且所述第一内端部自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轴杆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轴杆;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还具有第二支撑本体,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内端部与所述第二外端部,且所述第二支撑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假想线重叠,所述第二支撑本体自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假想线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所述靠抵部件处,所述第二外端部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外轴杆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外轴杆,当所述支撑部件受所述连接部件连动而朝向所述基板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相间隔,并使所述靠抵结构保持朝向所述基板方向。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及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彼此间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的第一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一外端部供所述第一外轴杆穿设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彼此间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二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第二内端部,及供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二外端部供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曲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曲柄。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靠抵结构具有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连接面、相反于所述连接面且朝向所述基板的靠抵面,及自所述靠抵面朝向所述连接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还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及所述连接部件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被所述连接部件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转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撑靠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卡制组合件,所述卡制组合件包括远离所述基板与所述加压弹性件的卡制端;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且朝远离所述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杆,且所述延伸杆具有可分离地卡固于所述卡制端的限位端,当所述限位端卡固于所述卡制端,将克服所述弹性回复力使所述加压弹性件被拉伸,同时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朝向所述基板方向转动量。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卡制组合件具有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枢轴、套设于所述枢轴的卡制杆,及弹性件,所述卡制杆具有所述卡制端,及相反于所述卡制端的受力端,所述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架及所述受力端。
本发明的夹紧装置,包含:基座及二个如上所述的撑靠机构。所述撑靠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反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夹紧装置借由所述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支撑架并延伸于所述支撑架之外,使得透过转动所述支撑部件及所述靠抵部件来达到让面积较大的基板或是面积较小的基板能置放及紧迫地夹持。另一方面,借由所述支撑部件的延伸配置让所述第一外轴杆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其间隔的方向还能与所述第一内轴杆与所述第二内轴杆所间隔的方向相互平行(皆呈水平或皆呈垂直),进而使所述靠抵部件的靠抵面不管移动到任一位置时皆保持朝向所述基板的方向,借此除了确保所述基板的侧边能进入所述缺口并靠在靠抵面上之外,还能将夹持力集中在基板,而避免产生其他分力减弱夹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夹持基板之前经由所述卡制组合件将所述靠抵部件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借此让操作者能单纯执行置放基板的步骤,而不必顾虑在置放基板时所述靠抵部件受力回转之情况。
附图说明
本发明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发明夹紧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正视图;
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之一撑靠机构的主要结构;
图3是另一视角之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之一支撑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
图4是所述第一实施例之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的细部结构;
图5是类似图3视角之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所述支撑部件与一靠抵部件在另一状态;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所述支撑部件受一卡制组合件卡制的状态;
图7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夹一大面积的基板的状态;
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俯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之一靠抵面靠在所述基板的状态;
图9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夹一小面积的基板的状态;
图10是本发明夹紧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另一种结构的撑靠机构;
图11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的主要结构;
图12是另一视角之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之一支撑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
图13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夹一小面积的基板的状态;
图14是本发明夹紧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另一种结构的撑靠机构;
图15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的主要结构;
图16是另一视角之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三实施例之一支撑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延伸方向;及
图17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正视图,说明所述撑靠机构夹一小面积的基板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本发明夹紧装置之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夹持一基板9的两相反侧边91,所述夹紧装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个撑靠机构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装置是连接于一输送装置(图中未绘制),借由所述输送装置运送所述基板9至加工区,所述基板9举例为待加工的电路基板,所述基板9概呈矩形,并具有二个侧边91及一底边92。
所述基座1呈长条状,所述基座1包括一沿一长度方向D1延伸的基座本体11,及二个间隔设置于所述基座本体11且沿一高度方向D2延伸的底靠抵部12。所述基座本体11具有二个位于两相反端的端部111,每一底靠抵部12的末端供所述基板9的底边92靠抵。
参阅图1与图2,所述撑靠机构2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1在所述长度方向D1上的两相反端,进一步来说,所述撑靠机构2分别螺锁于所述端部111,但每一撑靠机构2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端部111的方式不以螺锁为限,也可以是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撑靠机构2相互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基座1,且两者结构上为对称设置,但所述撑靠机构2并不以对称设置以及对称结构为限。为便于后续说明,以图1中位于所述长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撑靠机构2举例说明,所述撑靠机构2包含一支撑架3、一可动式撑靠组合件4、一加压弹性件5及一卡制组合件6。
参阅图1与图2,所述支撑架3对应所述基板9的侧边91设置且向上(即所述高度方向D2)延伸,且包括位于相反两侧的一上端部331及一下端部332。更明确地说,所述支撑架3包括一螺锁于所述端部111的底侧板31、分别连接所述底侧板31的相反两侧且螺锁于所述端部111的一前侧板32与一后侧板33、一下固定杆34及一上固定杆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的结构相似且呈长板状,且各具有所述上端部331与所述下端部332,在此以所述后侧板33举例说明,所述后侧板33具有一朝向另一支撑架3的内侧缘333,及一相反于所述内侧缘333的外侧缘334。所述下固定杆34呈圆柱状并位在所述下端部332靠近所述内侧缘333处,且所述下固定杆34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所述上固定杆35呈圆柱状且高度高于所述下固定杆34,所述上固定杆35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此外,所述支撑架3还包括多个固接杆36,所述固接杆36位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之间,且部分位于所述上端部331,部分在中间处,以此分布方式连接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借此使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能稳固地相间隔,且增强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阅图2与图3,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4包括一支撑部件41、一靠抵部件43、一连接部件44、一驱动杆45及一延伸杆46。
参阅图2至图4,所述支撑部件41具有一第一内轴杆411、一第二内轴杆412、多个第一支撑结构413、多个第二支撑结构414、一第一外轴杆415及一第二外轴杆4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设置于所述上端部331且高度相等,而且在所述长度方向D1上相间隔一第一间距d1,在此先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的一内假想线L1。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轴杆411呈圆柱状,且沿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D1与所述高度方向D2的宽度方向D3延伸,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位于所述上端部331且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所述第二内轴杆412呈圆柱状,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位于所述上端部331,且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数量举例为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数量举例为两个,但并不以两个为限,在其他实施态样中,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彼此沿所述宽度方向D3相间隔且朝同一方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撑结构413举例为曲柄且是一体成型,并具有一第一支撑本体417、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且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第一内端部418,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由上述结构关系可知,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能相对于所述支撑架3转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朝同一方向延伸,而且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彼此沿所述宽度方向D3相间隔,每一第二支撑结构414举例为曲柄且是一体成型,并具有一第二支撑本体421、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且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第二内端部422,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也能相对于所述支撑架3转动。
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外轴杆415具有二个第一外轴杆部424,所述第一外轴杆部42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且每一第一外轴杆部424的一端穿设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但是所述第一外轴杆415并不以分为两个第一外轴杆部424为限,也可以是单一轴杆穿设所述第一外端部419。而所述第二外轴杆416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结构相似,亦是由二个第二外轴杆部425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详细细节不再赘述。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在所述长度方向D1上相间隔一第二间距d2,且所述第二间距d2与所述第一间距d1等长。此外,还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即两个第一外轴杆部424之间的中间位置)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即两个第二外轴杆部425之间的中间位置)且平行于所述内假想线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线L2、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线L3,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线L4,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L3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等长,也就是说,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形成一平行四边形。亦即所述支撑部件41借由结构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转动至任一位置时,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仍维持一平行四边形。
所述靠抵部件43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固定杆431,及一设置于所述固定杆431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一侧的靠抵结构4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抵部件43具有二个呈长方形板状的固定杆431,且所述固定杆431位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的外侧,以使得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位于其间,每一固定杆431连接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外轴杆部424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外轴杆部425的另一端,以使得固定杆431平行于所述外假想线L2(即平行所述长度方向D1)。所述靠抵结构432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固定杆431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短边的连接面433、一相反于所述连接面433且朝向所述另一撑靠机构2的靠抵面434,及一自所述靠抵面434朝向所述连接面433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435。在本实施例中,透过所述支撑部件41的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向外延伸且能相对于所述支撑架3转动,进一步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能到达一个如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及一个如图5所示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是在水平线上相间隔,而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透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延伸方向的设计亦保持在一水平线上相间隔,且两者间隔距离保持一致,使得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所述固定杆431亦平行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间隔方向,即每一固定杆431的其中一短边是保持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方向,进而使所述靠抵结构432的靠抵面434亦保持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重叠,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自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假想线L4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支撑架3的上端部331,且所述第一内端部418自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重叠,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自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假想线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所述靠抵部件43处,所述第二外端部423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外轴杆416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借由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间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借由增加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数量且在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结构413和相邻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14之间均设有一横杆426,甚至于每一第一支撑结构413及每一第二支撑结构414为柄状,借此提升结构强度,进而提升转动时的稳定度。
所述连接部件44自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朝向所述基板9(参阅图1)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连接本体441、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的两相反端的一连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及一第二连接本体444。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相邻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下方且呈长杆状弯折延伸,所述连接端442套设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且两相反侧面分别邻接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所述固定端443较所述连接端442邻近所述内侧缘333且高于所述下端部332。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自所述连接端442沿着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第一内端部418延伸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内端部418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连接处。
所述驱动杆45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及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45能被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转动,但是,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转动并不以受所述驱动杆45驱动为限,在另一实施态样中,也可以省略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透过所述连接端442连动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相对于所述支撑架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转动。而所述驱动杆45仅作为上述横杆426用于提升结构强度。
所述延伸杆46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杆46具有一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且连接于所述连接端442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于所述延伸端461且远离所述连接端442与所述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所述限位端462的形状举例为一卡钩。
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下端部332及所述固定端4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压弹性件5举例为螺旋弹簧,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固定端443,另一端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杆34并受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限位。所述加压弹性件5用以提供所述连接部件44弹性回复力,使所述连接部件44以力矩型态,以所述连接端442为中心借由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与所述驱动杆45连动所述支撑部件41以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靠抵部件43朝向内侧转动如图5所示。
所述卡制组合件6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所述卡制组合件6具有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的枢轴61、一套设于所述枢轴61的卡制杆62,及一弹性件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枢轴61的高度介于所述上固定杆35与所述下固定杆34之间,且所述枢轴61较所述上固定杆35靠近所述外侧缘334,且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所述卡制杆62呈L型,且呈水平翻转180度的状态,由弯折处枢接于所述枢轴61。具体而言,所述卡制杆62具有二个呈L型的杆部621及二个轴部622。所述杆部621在所述宽度方向D3相间隔形成一间隙,且所述轴部622分别位于所述杆部621的两相反端,且每一轴部622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杆部621。每一杆部621具有一靠近所述外侧缘334且远离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卡制端623,及一位于所述上固定杆35的下方的受力端624。所述弹性件63举例为螺旋弹簧,且在本实施例中的两相反端分别固接于所述上固定杆35及靠近所述受力端624的所述轴部622。所述间隙能让所述限位端462穿伸并让所述限位端462靠在位于所述卡制端623的所述轴部622上。所述卡制组合件6以力矩的方式,透过所述弹性件63提供所述卡制杆62的受力端624一弹性回复力来相抵于所述延伸杆46的限位端462提供给所述卡制端623的施力,借此进一步克服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弹性回复力,而使所述支撑部件41与所述靠抵部件43只能做小角度的转动,所述小角度的转动取决于所述限位端462能相对于相对应的所述轴部622移动的间距,且所述间距能使所述限位端462与相对应的所述轴部622相互分离。
参阅图3、图6与图7,当要夹持所述基板9时,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例如操控所述延伸杆46,使所述延伸杆46连动所述连接部件44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连接部件44将连动所述驱动杆45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将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而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以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对于在基座1左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以同样的操作方式使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借此,两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部件43相互远离,而形成可供所述基板9进入的开口,让所述基板9进入并由所述底边92靠抵于所述底靠抵部12上。
其中,当所述连接部件44的固定端443受力转动时将拉伸所述加压弹性件5,使所述加压弹性件5储存一弹性势能,随着所述基板9置放完成后,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能放开所述延伸杆46,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所述连接部件44受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所述弹性势能提供的弹性回复力拉动而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连接部件44将连动所述驱动杆45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将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而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以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于所述基板9的侧边91并因弹性回复力而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的侧边91。随着另一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面434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如图8所示,借此夹紧所述基板9,使所述基板9能稳固地被输送。
其中,当所述夹紧装置在夹持面积较大的基板9的过程中,此处面积较大的基板9代表的是所述基板9的两侧边91分别邻近所述内侧缘333,以相邻的所述底靠抵部12与所述内侧缘333举例说明,取所述底靠抵部12与所述内侧缘333直线间距的一中间点,所述基板9的侧边91是位于所述中间点与所述内侧缘333之间,但所述侧边91并不以位于所述中间点与所述内侧缘333之间为限,因此,操作者如上述操控所述延伸杆46而使两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部件43相互远离的操作方式将所述靠抵部件43转动至所述靠抵部件43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基板9的宽度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是位于所述支撑架3的正上方,在此情况下,放入所述基板9,并再根据上述放开所述延伸杆46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于所述侧边91的操作方式使所述靠抵部件43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并紧迫地压抵于所述基板9的侧边91。其中,借由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长度配置,以使得每一靠抵面434能靠抵于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的中间位置,借此牢固所述基板9,使所述基板9不会产生晃动,当然,每一靠抵面434并不以靠抵于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的中间位置为限。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述夹紧装置能在夹持面积较大的基板9之前,先将所述延伸杆46的限位端462卡制于所述卡制端623,借此将所述支撑部件41限制在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向,且所述靠抵部件43移动到相较于所述第一位置更外侧(即远离所述内侧且相邻于所述外侧缘334的一侧)的第三位置如图6所示,如此一来,操作者能在不被所述支撑部件41受力回转干扰之下放入所述基板9。
参阅图6至图9,此外,当所述夹紧装置在夹持面积较小的基板9的过程中,此处面积较小的基板9代表的是所述基板9的两侧边91分别邻近所述底靠抵部12,所述基板9的侧边91是位于所述中间点与所述底靠抵部12之间,但所述侧边91并不以位于所述中间点与所述底靠抵部12之间为限。夹持基板9时,如上述放开所述延伸杆46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于所述侧边91的操作方式使所述靠抵部件43朝向所述基板9方向移动,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透过所述支撑部件41的延伸与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伸缩量配置,当所述靠抵部件43逆时针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能持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至抵靠在所述基板9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即到达所述第二位置。对于在基座1左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当所述靠抵部件43顺时针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能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抵靠在所述基板9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其中,每一靠抵面434靠抵在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的中间位置,借此提升基板9被运送过程中的稳定度,而不会产生晃动。
整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借由所述支撑部件41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支撑架3并延伸于所述支撑架3之外,使得透过转动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来达到让面积较大的基板9或是面积较小的基板9能置放及紧迫地夹持。再者,所述夹紧装置的所述支撑架3、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4以板状或柄状的结构相互结合,并透过增加相同结构的数量来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转动时的稳定度。另一方面,借由所述支撑部件41的延伸配置让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其保持在水平间隔方向,且所述方向还能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所间隔的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进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不管移动到任一位置时皆保持朝向所述基板9的方向,借此除了确保所述基板9的侧边91能进入所述缺口435并靠在靠抵面434上之外,还能将夹持力集中在基板9,而避免产生其他分力减弱夹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夹持基板9之前经由所述卡制组合件6将所述靠抵部件43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借此让操作者能单纯执行置放基板9的步骤,而不必顾虑在置放基板9时所述靠抵部件43受力回转之情况,若不设置所述卡制组合件6,则需由两位操作者共同执行此两步骤;透过所述卡制组合件6,将能节省至由单人操作即可完成,亦能达到节省人力成本之功效。
参阅图10,本发明夹紧装置之一第二实施例,适用于夹持一基板9的两相反侧边91,所述夹紧装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个撑靠机构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9举例为待加工的电路基板,所述基板9概呈矩形,并具有二个侧边91及一底边92。
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间的差异在于所述撑靠机构2的结构形状、部分结构的连接方式。所述基座1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基座1结构相同,因此,以下着重于说明所述撑靠机构2的结构,所述基座1的结构不再赘述。
为便于后续说明,以图10中位于一长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撑靠机构2举例说明,参阅图11,所述撑靠机构2包含一支撑架3、一可动式撑靠组合件4、一加压弹性件5及一卡制组合件6。
参阅图10至图12,所述支撑架3对应所述基板9的侧边91设置且向上(即所述高度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3包括一前支撑件37、一后支撑件38、一锁固件39、一下固定杆34及一上固定杆35。所述前支撑件37具有一直立向上且弯折延伸的前底支撑结构371,及一连接于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的顶端且向上延伸的前顶支撑结构372。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呈线状弯折延伸成倒U型,且两末端焊接于所述基座1,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具有一下端部332。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呈板块状,且一端缘连接于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相反于所述下端部332的一端,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具有一相反于所述下端部332的上端部331。所述后支撑件38的结构与所述前支撑件37的结构相同,所述后支撑件38具有一后底支撑结构381及一后顶支撑结构382。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具有一下端部332。所述后顶支撑结构382具有一上端部331。连接方式不再赘述。所述锁固件39具有多个锁固结构391,所述锁固结构391连接于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以围绕住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与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借此增强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与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的结构强度。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与所述后顶支撑结构382则是如同第一实施例以多个固接杆36连接定位。所述下固定杆34的两相反端分别焊接于前底支撑结构371与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且靠近所述下端部332。所述上固定杆35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与所述后顶支撑结构382,且靠近与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的连接处。
参阅图11与图12,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4包括一支撑部件41、一靠抵部件43、一连接部件44及一延伸杆46。
所述支撑部件41具有一第一内轴杆411、一第二内轴杆412、一第一支撑结构413、多个第二支撑结构414、一第一外轴杆415及一第二外轴杆4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的上端部331与所述后顶支撑结构382的上端部331,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顶支撑结构372的上端部331与所述后顶支撑结构382的上端部331,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相同,高度相等且在所述长度方向D1上相间隔一第一间距d1,并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的一内假想线L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数量举例为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数量举例为两个。每一第一支撑结构413举例为线型的铁丝且是一体成型,并具有一第一支撑本体417、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且邻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第一内端部418,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其中,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是靠在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上缘。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朝同一方向延伸,而且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彼此沿所述宽度方向D3相间隔,每一第二支撑结构414举例为线型的铁丝且是一体成型,并具有一第二支撑本体421、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且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第二内端部422,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其中,所述第二内端部422卡钩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
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相连接,所述第二外轴杆416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相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外轴杆416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皆呈圆柱状,所述第一外端部419卡钩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所述第二外端部423卡钩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在所述长度方向D1上相间隔一第二间距d2,且所述第二间距d2与所述第一间距d1等长。此外,还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且平行于所述内假想线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线L2、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线L3,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线L4,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L3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等长,也就是说,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形成一平行四边形。亦即所述支撑部件41借由结构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转动至任一位置时,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仍维持一平行四边形。
所述靠抵部件43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再多述,透过所述支撑部件41的设置,亦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保持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重叠,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自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假想线L4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支撑架3的上端部331,且所述第一内端部418自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重叠,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自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假想线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所述靠抵部件43处,所述第二外端部423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外轴杆416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借由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间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所述连接部件44自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朝向所述基板9(参阅图10)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44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省略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参阅图4)。所述连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连接本体441,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的两相反端的一连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所述连接部件44为线型的铁丝且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弯折延伸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下方,所述连接端442位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之间且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所述固定端443较所述连接端442邻近所述内侧缘333且高于所述下端部332。
所述延伸杆46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杆46为线型的铁丝且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为一体成型,所述延伸杆46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于所述延伸端461且远离所述连接端442与所述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所述限位端462的形状举例为一卡钩。
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下端部332及所述固定端4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压弹性件5举例为螺旋弹簧,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端443相互卡固,另一端卡钩于所述下固定杆34。所述加压弹性件5用以提供所述连接部件44一弹性回复力,使所述连接部件44以力矩型态,借由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连动所述支撑部件4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靠抵部件43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所述卡制组合件6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所述卡制组合件6具有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的枢轴61、一套设于所述枢轴61的卡制杆62,及一弹性件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制组合件6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所述枢轴61的两相反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前底支撑结构371与所述后底支撑结构381。
参阅图10至图12,当要夹持所述基板9时,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例如借由操控所述延伸杆46,使所述延伸杆46连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第一内端部418借由靠在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上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以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将连动所述连接部件44而拉伸所述加压弹性件5。对于在基座1左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以同样的操作方式使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借此,两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部件43相互远离,而形成可供所述基板9进入的开口,让所述基板9进入且所述底边92靠抵于所述底靠抵部12上。其中,所述连接部件44使所述加压弹性件5储存一弹性势能,随着所述基板9置放完成后,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能放开所述延伸杆46,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所述连接部件44受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所述弹性势能转换的弹性回复力拉动而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连接部件44将连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而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使所述靠抵部件43连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于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并因弹性回复力而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的侧边91。随着另一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面434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借此夹紧所述基板9,使所述基板9能稳固地被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装置如同所述第一实施例能控制所述支撑部件41卡制于所述卡制组合件6,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保持在一第三位置,避免在放置基板9时被所述支撑部件41干扰。此外,所述夹紧装置透过如上一段所述的操作方式亦如同所述第一实施例达到如图10所示夹面积较大的基板9,以及如图13所示夹面积较小的基板9之功效。
所述第二实施例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而言,透过所述支撑架3、所述支撑部件41、所述连接部件44及所述延伸杆46更换成线型的铁丝结构,借此相较于板状或柄状的结构大幅降低整体重量,及生产成本,同时还维持夹持不同面积之基板9之功效。
参阅图14,本发明夹紧装置之一第三实施例,适用于夹持一基板9的两相反侧边91,所述夹紧装置包含一基座1及二个撑靠机构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9举例为待加工的电路基板,所述基板9概呈矩形,并具有二个侧边91及一底边92。
所述第三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间的差异在于所述支撑部件41、所述靠抵部件43的结构设置方向,以及所述连接部件44的结构。因此,以下着重于说明前述结构,其余部分不再赘述。
参阅图15与图16,所述支撑部件41具有一第一内轴杆411、一第二内轴杆412、多个第一支撑结构413、多个第二支撑结构414、一第一外轴杆415及一第二外轴杆4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设置于所述上端部331且沿所述高度方向D2排列,其中,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而且在所述高度方向D2上相间隔一第一间距d1,在此先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的一内假想线L1。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位于所述上端部331且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位于所述上端部331,且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前侧板32与所述后侧板33。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支撑结构413具有一第一支撑本体417、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且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第一内端部418,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的第一外端部419。另一方面,每一第二支撑结构414具有一第二支撑本体421、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且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第二内端部422,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另一端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第二外端部423。
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外轴杆415具有二个第一外轴杆部424,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具有二个第二外轴杆部425。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亦沿所述高度方向D2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而且在所述高度方向D2上相间隔一第二间距d2,且所述第二间距d2与所述第一间距d1等长。此外,还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即两个第一外轴杆部424之间的中间位置)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即两个第二外轴杆部425之间的中间位置)且平行于所述内假想线L1延伸方向的一外假想线L2、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411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的中心的一第一假想线L3,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轴杆41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平行的一第二假想线L4,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L3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等长,也就是说,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形成一平行四边形。亦即所述支撑部件41借由结构配置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使得不管转动至任一位置时,所述内假想线L1、所述外假想线L2、所述第一假想线L3及所述第二假想线L4仍维持一平行四边形。
所述靠抵部件43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固定杆431,及一设置于所述固定杆431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一侧的靠抵结构4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抵部件43具有二个呈长方形板状的固定杆431,且所述固定杆431位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的外侧,以使得所述第一外端部419与所述第二外端部423位于其间,每一固定杆431连接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外轴杆部424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外轴杆部425的另一端,以使得所述固定杆431平行于所述外假想线L2(即平行所述高度方向D2)。所述靠抵结构432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固定杆431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长边的连接面433、一相反于所述连接面433且朝向所述另一撑靠机构2的靠抵面434,及一自所述靠抵面434朝向所述连接面433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435。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是在一垂直方向上相间隔,且透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延伸方向的配置,使得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所间隔的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间隔的方向,使得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所述固定杆431亦平行于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的间隔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是,在本实施例是以所述固定杆431的一长边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故所述靠抵结构432是设置于所述长边,进而使所述靠抵结构432的靠抵面434保持朝向另一撑靠机构2的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一假想线L3重叠,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自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9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假想线L4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支撑架3的上端部331,且所述第一内端部418自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轴杆411。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二假想线L4重叠,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自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422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假想线L3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所述靠抵部件43处,所述第二外端部423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421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外轴杆416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外轴杆416,借由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的延伸方向相互配置,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仍能相互保持一间隔而避免相互卡制。
在本实施例中,省略所述第二连接本体444(参阅图4),所述连接部件44具有一第一连接本体441,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的两相反端的一连接端442及一固定端443。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穿伸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417之间,所述连接端442套设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且两相反侧面分别邻接于所述第一内端部418。所述固定端443较所述连接端442邻近所述内侧缘333且高于所述下端部332。
所述驱动杆45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及所述第一连接本体4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杆46具有一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且连接于所述连接端442的延伸端461,及一相反于所述延伸端461且远离所述连接端442与所述固定端443的限位端462。所述限位端462的形状举例为一卡钩。
参阅图14至图17,当要夹持所述基板9时,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例如操控所述延伸杆46,使所述延伸杆46连动所述连接部件44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连接部件44将连动所述驱动杆45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将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而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以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对于在基座1左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以同样的操作方式使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借此,两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部件43相互远离,而形成可供所述基板9进入的开口,让所述基板9进入并由所述底边92靠抵于所述底靠抵部12上。
其中,当所述连接部件44的固定端443受力转动时将拉伸所述加压弹性件5,使所述加压弹性件5储存一弹性势能,随着所述基板9置放完成后,操作者或者是机械手臂能放开所述延伸杆46,对于在基座1右侧的所述撑靠机构2而言,所述连接部件44受所述加压弹性件5的所述弹性势能转换的弹性回复力拉动而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连接部件44将连动所述驱动杆45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以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3连动所述靠抵部件43而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414以所述第二内轴杆41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靠抵于所述基板9的侧边91并因弹性回复力而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的侧边91。随着另一撑靠机构2的所述靠抵面434紧迫地压抵在所述基板9相对应的所述侧边91,借此夹紧所述基板9,使所述基板9能稳固地被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装置如同所述第一实施例能控制所述支撑部件41卡制于所述卡制组合件6,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保持在一第三位置,避免在放置基板9时被所述支撑部件41干扰。此外,所述夹紧装置透过本第三实施例的上述操作方式亦如同所述第一实施例达到如图14所示夹面积较大的基板9,以及如同图17所示夹面积较小的基板9之功效。
所述第三实施例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而言,是以不同设置方式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保持朝向所述基板9方向。
综上所述,本发明夹紧装置借由所述支撑部件41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支撑架3并延伸于所述支撑架3之外,使得透过转动所述支撑部件41及所述靠抵部件43来达到让面积较大的基板9或是面积较小的基板9能置放及紧迫地夹持。另一方面,借由所述支撑部件41的延伸配置让所述第一外轴杆415与所述第二外轴杆416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其间隔的方向还能与所述第一内轴杆411与所述第二内轴杆412所间隔的方向相互平行(皆呈水平或皆呈垂直),进而使所述靠抵部件43的靠抵面434不管移动到任一位置时皆保持朝向所述基板9的方向,借此除了确保所述基板9的侧边91能进入所述缺口435并靠在靠抵面434上之外,还能将夹持力集中在基板9,而避免产生其他分力减弱夹持力道。此外,操作者能在夹持基板9之前经由所述卡制组合件6将所述靠抵部件43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借此让操作者能单纯执行置放基板9的步骤,而不必顾虑在置放基板9时所述靠抵部件43受力回转之情况。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Claims (9)

1.一种撑靠机构,适用于撑抵基板的侧边,其特征在于:所述撑靠机构包含:
支撑架,对应所述基板的侧边设置且向上延伸,且包括位于相反两侧的上端部及下端部;
可动式撑靠组合件,包括
支撑部件,具有穿设于所述上端部的第一内轴杆、第一支撑结构、第二内轴杆、第二支撑结构、第一外轴杆及第二外轴杆,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的第一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二内轴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所述上端部且与所述第一内轴杆相间隔第一间距,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中心的内假想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朝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第二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一外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端部且所述第二外轴杆与所述第一外轴杆相间隔距离大小与所述第一间距等长的第二间距,定义通过所述第一外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中心且平行于所述内假想线延伸方向的外假想线、通过所述第一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外轴杆的中心的第一假想线,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轴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平行的第二假想线,
靠抵部件,枢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靠抵部件能与所述支撑部件连动以所述第一内端部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在第一位置及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间转动,并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外轴杆与所述第二外轴杆的固定杆,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杆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的靠抵结构,借此使所述靠抵结构保持朝向所述基板方向,
连接部件,自所述第一内端部朝向所述基板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轴杆且邻接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连接端,及较所述连接端邻近所述基板且高于所述下端部的固定端;及
加压弹性件,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下端部及所述固定端,所述加压弹性件用以提供所述连接部件弹性回复力,使所述连接部件连动所述支撑部件转动而带动所述靠抵部件朝向所述基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靠抵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其中一者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基板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还具有第一支撑本体,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内端部与所述第一外端部,且所述第一支撑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的一端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假想线重叠,所述第一支撑本体自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部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假想线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部,且所述第一内端部自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轴杆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轴杆;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还具有第二支撑本体,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内端部与所述第二外端部,且所述第二支撑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假想线重叠,所述第二支撑本体自连接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假想线方向斜向延伸至靠近所述靠抵部件处,所述第二外端部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外轴杆方向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外轴杆,当所述支撑部件受所述连接部件连动而朝向所述基板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相间隔,并使所述靠抵结构保持朝向所述基板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及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彼此间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内轴杆的第一内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内端部的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一外端部供所述第一外轴杆穿设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彼此间隔且同向延伸,每一第二支撑结构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二内轴杆的第二内端部,及供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内端部的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二外端部供所述第二外轴杆穿设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曲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曲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抵结构具有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连接面、相反于所述连接面且朝向所述基板的靠抵面,及自所述靠抵面朝向所述连接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还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及所述连接部件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被所述连接部件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靠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卡制组合件,所述卡制组合件包括远离所述基板与所述加压弹性件的卡制端;所述可动式撑靠组合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且朝远离所述基板方向延伸的延伸杆,且所述延伸杆具有可分离地卡固于所述卡制端的限位端,当所述限位端卡固于所述卡制端,将克服所述弹性回复力使所述加压弹性件被拉伸,同时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朝向所述基板方向转动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撑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制组合件具有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枢轴、套设于所述枢轴的卡制杆,及弹性件,所述卡制杆具有所述卡制端,及相反于所述卡制端的受力端,所述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架及所述受力端。
9.一种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座;及
二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撑靠机构,所述撑靠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反侧。
CN201910753207.9A 2019-08-15 2019-08-15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3900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53207.9A CN112390000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53207.9A CN112390000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0000A CN112390000A (zh) 2021-02-23
CN112390000B true CN112390000B (zh) 2022-04-12

Family

ID=74601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5320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390000B (zh) 2019-08-15 2019-08-15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9000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3538A (ja) * 2005-12-22 2007-07-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基板把持用ハンドラー
CN106115221B (zh) * 2016-08-30 2019-05-28 江门全合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的擦磨传送装置
CN206923153U (zh) * 2017-06-15 2018-01-23 东莞市鹏利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夹紧系统
CN207375310U (zh) * 2017-08-29 2018-05-18 宇泰和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化开合夹爪的板件框架
CN208775864U (zh) * 2018-09-30 2019-04-23 芜湖东旭光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装置
TWM573118U (zh) * 2018-10-15 2019-01-11 科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Rotary connection device for plat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0000A (zh)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0805B1 (ko) 용접용 지그장치
JP5923812B2 (ja) ハゼ掴み金具
KR20110085087A (ko) 벤딩 기능을 갖는 차량 프레임 용접용 지그장치
CN112390000B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US9351573B2 (en) Easel
JP3218998U (ja) 関節タイプ接続機構を具有する回路基板キャリア
JP6614676B2 (ja) 型鋼に対する端板の固定用の治具
TWM569996U (zh) Circuit board carrier with articulated joint
CN105346946A (zh) 一种输送装置
CN104149058A (zh) 摇臂装配夹具
CN211034216U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TW202108281A (zh) 撐靠機構及夾緊裝置
CN205328042U (zh) 一种振动输送机
CN205346154U (zh) 一种输送支承架
JP5121558B2 (ja) 足場板用幅木
JP6381299B2 (ja) パネル設備の固定具
JP2013213388A (ja) 屋根上搭載機器の取付け金具
TWI699152B (zh) 撐靠機構及夾持裝置
CN207189063U (zh) 一种油箱托架的焊接辅助夹具
KR101784650B1 (ko) 부품 적재용 파렛트
CN205441757U (zh) 一种输送组件
CN105417064A (zh) 一种输送支承架
CN210519074U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JP5458434B2 (ja) タイトフレーム用補強金具
CN210763079U (zh) 撑靠机构及夹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