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5593B - 用於二次電池組之再補給負電極 - Google Patents
用於二次電池組之再補給負電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05593B TWI705593B TW105114182A TW105114182A TWI705593B TW I705593 B TWI705593 B TW I705593B TW 105114182 A TW105114182 A TW 105114182A TW 105114182 A TW105114182 A TW 105114182A TW I705593 B TWI705593 B TW I70559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ositive electrode
- eod
- secondary battery
- negat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8—End of discharge regulating meas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用於啟動一二次電池組之方法,該二次電池組具有一負電極、一正電極及一處於該負電極與該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該微孔分離器滲透有含載體離子的電解質,該負電極具有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該方法包括:將載體離子自該正電極傳遞至該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該二次電池組充電;以及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將載體離子自一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以提供具有一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一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之二次電池組,其中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Description
本揭示案總體係關於用於再補給能量儲存裝置之方法,且關於被再補給的能量儲存裝置,諸如二次電池組。
在搖椅式電池組電池中,正電極及負電極皆包含材料,其中諸如鋰之載體離子嵌入(insert)該等材料中並且脫嵌(extract)。當電池放電時,載體離子自負電極脫嵌並嵌入正電極中。當電池充電時,發生相反的過程:載體離子自正電極脫嵌並嵌入負電極中。
由於矽的超高容量,矽已成為有前景的候選材料來取代碳質材料作為用於可再充電的二次電池組之陽極。針對塊狀矽已觀察到,在載體離子(例如,鋰離子)嵌入時超過300%之大的體積增加。實際上,此體積增加以及與充電及放電循環相關聯的破裂及粉碎已限制塊狀矽陽極之使用。
當組裝諸如二次電池組之能量儲存裝置時,常常最初在陰極中提供可用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循環的載體離子量,因為諸如鋰鈷氧化物之陰極活性材料與諸如鋰化石墨之鋰化陽極材料相比而言在環境空氣中相對穩定(例如,抗氧化)。當二次電池組第一次充電時,載體離子自陰極脫嵌並引入陽極中。因此,陽極電位顯著降低(朝向金屬性載體離子之電位),且陰極電位進一步升高(以變成更大的正值)。此等電位變化可在兩個電極上引起寄生反應,但有時在陽極上更嚴重。例如,稱為固體電解質中間相(SEI)的包含鋰(或其他載體離子)及電解質組分之分解產物容易在碳陽極之表面上形成。此等表面層或覆蓋層為載體離子導體,其在陽極與電解質之間建立離子連接,並防止反應更進一步進行。
儘管SEI層之形成係包含陽極及電解質的半電池系統之穩定性所必需的,但經由陰極引入電池中的載體離子之一部分不可逆地被束縛且由此自循環操作移除,亦即,自可供使用者利用的容量移除。因此,在初始放電期間,自陽極返回至陰極的載體離子少於最初在初始充電操作期間由陰極提供的載體離子,從而導致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在每一後續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由針對陽極及/或陰極的機械及/或電降解引起的容量損失在每個循環中傾向於更少,但即使每個循環相對小的載體離子損失亦顯著地促成能量密度及循環壽命隨著電池老化而減少。此外,化學及電化學降解亦可發生在電極上並造成容量損失。
在本揭示案之各種態樣當中,提供能量儲存裝置,諸如二次電池組、燃料電池及電化學電容器,其中由SEI形成及/或負電極及/或正電極之機械或電降解引起的容量損失可得以恢復。有利地,本揭示案之能量儲存裝置提供增加的循環壽命、更高的能量密度及/或增加的放電速率。
因此,簡而言之,本揭示案之一個態樣係關於一種用於啟動二次電池組之方法,二次電池組具有: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以及控制單元,其程式化有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負電極具有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正電極具有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方法包括:(i)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二次電池組充電,其中固體電解質中間相在傳遞期間形成於負電極之表面上;以及(ii)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以提供具有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之二次電池組,其中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本揭示案之另一態樣為一種用於啟動二次電池組之方法,該二次電池組具有: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
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以及控制單元,其中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可逆庫侖容量,負電極具有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可逆庫侖容量,該可逆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方法包括:(i)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二次電池組充電,其中固體電解質中間相在傳遞期間形成於負電極之表面上;(ii)在步驟(i)之後,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iii)在步驟(ii)之後,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對二次電池組充電;以及(iv)程式化控制單元來設定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啟動的二次電池組具有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本揭示案之另一態樣為一種用於對二次電池組充電之方法,該二次電池組具有: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負電極具有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正電極具有陰極活性材料,其中負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該方法包括:(i)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以及(ii)使用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對負電極充電,且進而對二次電池組充電,充電的二次電池組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及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當達到Vcell,eod時,Vneg,eod小於0.9V(相對Li)且為至少0.4V(相對Li)。
本揭示案之另一態樣為一種二次電池組,該二次電池組具有: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輔助電極;以及控制單元。正電極包括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包括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該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控制單元具有控制器及電耦接至感測器之感測器,感測器經組配來在二次電池組之操作期間量測二次電池組之電池電壓並且量測正電極或負電極相對於輔助電極之電壓,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偵
測到電池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c時結束二次電池組之充電操作並且在偵測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結束二次電池組之放電操作。另外,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且負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其他目標及特徵在下文中將為部分明顯的且部分加以指出。
10‧‧‧二次電池組
11‧‧‧電池組外殼
20‧‧‧正電極結構
21‧‧‧正電極電流收集器
22‧‧‧負電極結構
23‧‧‧負電極電流收集器
24‧‧‧輔助電極
25‧‧‧分離器
26‧‧‧接片;接片延伸部
27‧‧‧控制單元
28‧‧‧接片
29‧‧‧基板
30‧‧‧接片
32‧‧‧開關
41‧‧‧負電極接片
42‧‧‧正電極接片
72‧‧‧電池組外殼
72A‧‧‧蓋
72B‧‧‧鉸鏈
72C‧‧‧上表面
74‧‧‧電極總成堆疊
75‧‧‧電極總成
80‧‧‧正電極主幹
82‧‧‧負電極主幹
120‧‧‧陰極活性材料
122‧‧‧陽極活性材料
D‧‧‧方向
圖1為用於含矽負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1A為用於與具有圖1之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之含矽電極匹配的正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2為用於含矽負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2A為用於與具有圖2之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之含矽電極匹配的正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3為用於含矽負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3A為用於與具有圖3之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之含矽電極匹配的正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4為用於含矽負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4A為用於與具有圖4之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之含矽電極匹配的正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
圖5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一個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6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替代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替代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一個實施例之分解視圖。
圖9為圖7之二次電池組所包含的電極總成之示意圖,其中切去部分以顯示內部構造。
圖10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替代實施例之分解視圖。
圖11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所包含的電極總成之替代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2為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所包含的電極總成堆疊的替
代實施例之示意圖。
在全部圖式中,對應的參考符號指示對應的部分。
定義
如本文所用之「一(a或an)」及「該」(亦即,單數形式)係指複數參考對象,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規定。例如,在一種情況下,對「一電極」之參考包括單個電極及複數個相似電極。術語「包含」、「包括」及「具有」意欲具有包括性且意謂可能存在除所列要素以外之額外要素。
如本文所用之「約(About)」及「大約(approximately)」係指加上或減去所述值之10%、5%或1%。例如,在一種情況下,約250μm將包括225μm至275μm。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種情況下,約1,000μm將包括900μm至1,100μm。除非另外指出,否則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的表達數量(例如,量測值及類似物)等的所有數字將被理解為在所有情況下藉由術語「約」進行修改。因此,除非相反地指出,否則在以下說明書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之數字參數為近似值。應至少根據所報告的有效數位的數目並藉由應用一般捨入技術來理解每一數字參數。
如本文中在二次電池組狀態的情況下所用之「充電狀態」係指將二次電池組充電至其額定容量之至少75%的狀態。例如,可將電池充電至其額定容量之至少80%、其額定容量之至少90%且甚至其額定容量之至少95%,諸如其額定容量之100%。
如本文中結合負電極所用之術語「放電容量」意謂在一組預定的電池充電結束電壓極限及電池放電結束電壓極限之間在電池組放電操作期間可供自負電極脫嵌並嵌入正電極中之載體離子量。
如本文中在二次電池組之狀態的情況下所用之「放電狀態」係指將二次電池組放電至小於其額定容量之25%的狀態。例如,可將電池放電至小於其額定容量之20%,諸如小於其額定容量之10%,以及甚至小於其額定容量之5%,諸如其額定容量之0%。
如本文中在二次電池組的情況下所用之「額定容量」係指二次電池組在一段時間內輸送電流之容量,如在標準溫度條件(25℃)下所量測
的。例如,可藉由判定在指定時間內之電流輸出,或藉由針對指定電流判定電流可輸出之時間,並且取電流與時間之乘積,來以安培.小時為單位量測額定容量。例如,對於額定為20Amp.hr之電池組而言,若電流針對額定值指定為2安培,則可將電池組理解為將提供電流輸出10小時之電池組,且反之,若時間針對額定值指定為10小時,則可將電池理解為將在10小時期間輸出2安培之電池組。
如在本文中結合電極(亦即,正電極、負電極或輔助電極)所用之術語「可逆庫侖容量」意謂電極之用於可供與配對電極進行可逆交換的載體離子之總容量。
詳細描述
在本揭示案之各種態樣當中,可指出一種用於二次電池組之電池設計及形成方法,該方法提供一系列優點,包括例如改良的循環壽命、更大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充電速率及/或更高的放電速率。一般而言,二次電池組具有針對二次電池組、正電極(陰極)及負電極(陽極)之充電/放電循環的電池電壓極限,其中在電池組形成之後(亦即,在初始充電/放電循環之後),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負電極之放電容量匹配。
如前文所述,固體電解質中間相(SEI)在初始充電/放電循環期間之形成減少了可用於可逆循環的載體離子量。負電極在電池組循環期間的機械及/或電降解可進一步減少可用於可逆循環的載體離子量。因此,為針對SEI之形成(或另一載體離子消耗機制,諸如負電極之機械及/或電降解)進行補償,可在電池組形成之後自輔助電極提供額外的或補充的載體離子。
一般而言,二次電池組電池與二次電池組之正電極及負電極之電壓極限之關係如下:Vcell,eoc=Vpos,eoc-Vneg,eoc [1]
Vcell,eod=Vpos,eod-Vneg,eod [2]
其中Vcell,eoc為電池之充電結束電壓,Vpos,eoc為正電極之充電結束電壓,Vneg,eoc為負電極之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d為電池之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為正電極之放電結束電壓,且Vneg,eod為負電極之放電結束電壓。
一般而言,Vcell,eoc為最大值,因為電池電壓理想地始終處於或低於此值,而Vcell,eod為最小值,因為電池電壓理想地始終處於或高於此值。按照設計,電池電壓極限Vcell,eoc及Vcell,eod在電池組之壽命內係固定的,而個別電極之電壓極限可改變。因此,如本文所用,應理解,對充電結束或放電結束時的正電極及負電極電壓極限之規定係指在電池組形成之後,亦即,在第一充電及放電循環之後的充電或放電循環。
在二次電池組中使用的正極活性材料之充電結束電壓Vpos,eoc可高達5V(相對Li),通常在約4.3V至4.5V(相對Li)之範圍內,且通常在二次電池組中使用的正極活性材料之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將通常為至少2.5V(相對Li)。對於含矽負電極而言,充電結束電壓Vneg,eoc通常為0.1V(相對Li),且放電結束電壓為程式化至電池組之控制單元中並且由該控制單元控制的設計選擇之問題。因此,根據方程式[1]及[2],用於含有此類材料之電池的電池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c通常為至少約4.2V、至少約4.4V(相對Li)或為甚至更高的值,且用於此類材料之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通常具有由2.5V與Vneg,eod(相對Li)之間的差值判定之值(亦即,Vcell,eod=2.5V-Vneg,eod)。
在本揭示案之一個實施例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放電循環期間達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在SEI形成時的初始充電及放電循環之後),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小於0.9V(相對Li)且大於0.4V(相對Li)。因此,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放電循環期間達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亦即,當電池承受放電負載時),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可在約0.5V(相對Li)至約0.8V(相對Li)之範圍內。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放電循環期間達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亦即,當電池承受放電負載時),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可在約0.6V(相對Li)至約0.8V(相對Li)之範圍內。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放電循環期間達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亦即,當電池承受放電負載時),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可在約0.6V(相對Li)至約0.7V(相對Li)之範圍內。
圖1至圖4例示用於含矽負電極之示範性充電/放電循環。含矽負電極具有為0.1V(相對Li)的充電結束電壓Vneg,eoc及為0.9V(圖1)、0.8V(圖2)、0.7V(圖3)或0.6V(圖4)(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具有此等充電結束及放電結束極限的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由Ca(圖1)、Cb(圖2)、Cc(圖3)及Cd(圖4)給出。比較在圖1至圖4中之每一者中所例示的用於含矽電極的放電容量,可觀察到,電極的放電容量隨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的值減小而減小(針對恆定的可逆庫侖容量)。
如圖1至圖4所例示,小於0.4V(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減少總體電池能量密度且因而不那麼較佳。至少0.9V(相對Li)的Vneg,eod值提供顯著更大的總體電池能量密度,但傾向於減少循環壽命並且通常不那麼較佳。根據本揭示案之一個態樣,包含含矽電極之鋰離子電池組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小於0.9V(相對Li)。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不超過0.8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不超過0.7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不超過0.6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不超過0.5V(相對Li)。在一個此種示範性實施例中,Vneg,eod超過0.4V但小於0.9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在約0.5V至約0.8V(相對Li)之範圍內。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Vneg,eod在約0.6V至約0.8V(相對Li)之範圍內。在一個此種示範性實施例中,Vneg,eod在約0.6V至約0.7V(相對Li)之範圍內。
一般而言,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的正電極較佳具有與電極之放電容量匹配的可逆庫侖容量。換言之,陰極被設定大小來具有對應於負電極之放電容量的可逆庫侖容量,該放電容量又隨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而變(參見圖1至圖4)。例如,且現參考圖1A至圖4A,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將分別由Ce(圖1A)、Cf(圖2A)、Cg(圖3A)及Ch(圖4A)給出,其中該可逆庫侖容量被設定大小來匹配具有圖1至4之放電結束電壓極限的負電極之放電容量。比較圖1A至圖4A可觀察到,正電極之與負電極放電容量匹配的可逆庫侖容量隨針對負電極之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的值減小而減小(具有恆定的可逆庫侖容量)。
在一個實施例中,正電極之可逆容量與負電極之放電容量匹配,以使得當達到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Vpos,eod值,該Vpos,eod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可逆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達到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Vpos,eod值,該Vpos,eod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可逆庫侖容量之至少96%,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達到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Vpos,eod值,該Vpos,eod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可逆庫侖容量之至少97%,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達到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Vpos,eod值,該Vpos,eod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可逆庫侖容量之至少98%,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當達到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Vpos,eod值,該Vpos,eod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可逆庫侖容量之至少99%,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根據本揭示案之一個態樣,負電極經設計來具有顯著超過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可逆庫侖容量。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進一步舉例而言,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進一步舉例而言,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有利地,負電極之過量庫侖容量提供陽極活性材料源以允許電池組在指定電壓內可逆地操作,該指定電壓抑制晶相(結合載體離子)形成於負電極上,從而由於電池組循環而減少負電極之循環壽命(且因此電池組之循環壽命)。另外,過量陽極
庫侖容量及在放電時降低負電極電壓提供具有更大能量密度(由於更大的平均電壓)之電池組。
一般而言,載體離子可為適於用在二次電池組中之任何載體離子。在一個較佳示範性實施例中,二次電池組利用選自例如鋰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及鋁離子之載體離子,該等離子在二次電池組充電及放電時在電極及配對電極群體之構件之間循環。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進一步舉例而言,在另一此種實施例中,載體離子可為鎂離子。進一步舉例而言,在另一此種實施例中,載體離子可為鋁離子。
現參考圖5,例示本揭示案之大體指定為10的二次電池組之一個實施例。電池組10在電池組外殼11內包括:至少一個正電極結構20;至少一個負電極結構22;輔助電極24,其可選擇性地電連接或耦接至正電極結構20(例如藉由開關32);以及控制單元(未展示)。雖然在電池組10之頂部空間中展示輔助電極24,但可視需要在其他位置中提供輔助電極24。接片26、28、30使正電極、負電極及輔助電極能夠連接至在外側的電池組端子(未展示)以便連接至能源或消費者,且開關32實現正電極結構20與輔助電極24之間的電連接。控制單元包含感測器,該感測器用於感測電池電壓(亦即,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的電壓),並且用於感測正電極、負電極或正電極與負電極兩者相對於輔助電極之電壓。控制單元進一步包含控制器,該控制器用於回應於由感測器感測之電壓來控制電池組之充電及放電循環。
電池組外殼11可由習知用於二次電池組之一系列材料中之任一者構造而成。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電池組外殼11可由塑膠材料或塑膠箔積層材料(例如,在聚烯烴層與聚酯層中間提供的鋁箔)製成。或者,電池組外殼11可由不銹鋼、鈦、鋁或另一金屬或其合金製成。
在一個實施例中,正電極結構20包含能夠儲存鋰離子或其他載體離子之一系列陰極活性材料中之任一者。例如,正電極可包含選自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硫化物、過渡金屬氮化物、鋰-過渡金屬氧化物、鋰-過渡金屬硫化物之陰極活性材料,且可選擇性地使用鋰-過渡金屬氮化
物。此等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硫化物及過渡金屬氮化物之過渡金屬元素可包括具有d殼層或f殼層之金屬元素。此種金屬元素之特定實例為Sc、Y、鑭系元素、錒系元素、Ti、Zr、Hf、V、Nb、Ta、Cr、Mo、W、Mn、Tc、Re、Fe、Ru、Os、Co、Rh、Ir、Ni、Pb、Pt、Cu、Ag及Au。額外陰極活性材料包括LiCoO2、LiNi0.5Mn1.5O4、Li(NixCoyAl2)O2、LiFePO4、Li2MnO4、V2O5、鉬氧硫化物、磷酸鹽、矽酸鹽及釩酸鹽及其組合。可藉由一系列技術中之任一者沈積陰極活性材料來形成正電極結構,該等技術包括例如電泳沈積、電沈積、共沈積或漿體沈積。在一個示範性實施例中,電泳沈積呈微粒形式的上述陰極活性材料中之一者或其組合。在另一示範性實施例中,電沈積諸如V2O5之陰極活性材料。在另一示範性實施例中,將呈微粒形式的上述陰極活性材料中之一者或其組合共沈積在諸如聚苯胺之傳導性基質中。在另一示範性實施例中,漿體沈積呈微粒形式的上述陰極活性材料中之一者或其組合。
負電極結構22包含含矽陽極活性材料。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矽合金、矽與另一陽極活性材料之混合物、矽與電化學惰性材料之混合物,或其組合。例如在一個示範性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或矽與碳、鍺;矽與硒;矽與鎳銅、錫、錳、鉍、銀、金、鋅、鉛及/或與鉛之組合。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示範性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矽及鍺;矽及碳;矽及硒;矽、石硒及碳;矽與鎳及/或銅之混合物,或其組合。在一個示範性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或矽之氧化物或氮化物、矽之氟化物,或矽之其他合金。在另一示範性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或矽之合金。在此段落中所敘述之實施例及實例中之每一者中,負電極結構22可為微粒集塊電極或單片式電極。可使用諸如以下方法形成或以其他方式組裝負電極結構22:電沈積、電泳沈積、氣相沈積、基於催化劑的生長(諸如氣液固沈積)、凝膠澆鑄、帶澆鑄、圖案化及漿體沈積,然後藉由諸如燒結、黏結之方法進行緻密化。
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該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含有顯著空隙體積分數,以便在載體離子於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併入負電極結構22中或離開負電極結構22時適應體
積膨脹及收縮。一般而言,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至少0.1。然而,通常,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不大於0.8。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15至約0.75。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至約0.7。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5至約0.6。
取決於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之組成及其形成方法,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可包含大孔材料層、微孔材料層或中孔材料層或其組合,諸如微孔及中孔之組合或中孔及大孔之組合。微孔材料之典型特徵在於,孔尺寸小於10nm,壁部尺寸小於10nm,孔深度為1-50微米,且孔形態之大體特徵為「多孔的」及不規則的外觀,壁部不平滑,並且具有支孔。中孔材料之典型特徵在於,孔尺寸為10nm至50nm,壁部尺寸為10nm至50nm,孔深度為1微米至100微米,且孔形態之大體特徵在於具有支孔,該等支孔為稍微有明顯邊界的孔或枝狀的孔。大孔材料之典型特徵在於,孔尺寸大於50nm,壁部尺寸大於50nm,孔深度為1至500微米,且孔形態可為變化的、筆直的、分支的或枝狀的,並且具有平滑或粗糙的壁部。另外,空隙體積可包含開放或閉合空隙,或其組合。在一個實施例中,空隙體積包含開放空隙,亦即,陽極活性材料所含有的空隙在陽極活性材料的橫向表面(亦即,面向分離器及陰極活性材料之表面)處具有開口,其中鋰離子(或其他載體離子)可經由該等開口進入或離開陽極活性材料;例如鋰離子可在離開陰極活性材料之後經由空隙開口進入陽極活性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空隙體積包含閉合空隙,亦即,陽極活性材料所含有的空隙係由陽極活性材料封閉的。一般而言,開放空隙可為載體離子提供更大的界面表面積,而閉合空隙傾向於不那麼容易受固體電解質中間相(「SEI」)影響,同時每一種空隙都在載體離子進入時為陽極活性材料之膨脹提供空間。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較佳的為,陽極活性材料包含開放空隙與閉合空隙之組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多孔矽或其合金。可例如藉由陽極化、藉由蝕刻(例如,藉由在單晶矽之(100)表面上沈積諸如金、鉑、銀或金/鈀之貴金屬並用氫氟酸與過氧化氫之混合物蝕刻該表面),
或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其他方法(諸如圖案化的化學蝕刻),來形成多孔矽層。另外,多孔陽極活性材料如先前所述將通常具有至少約0.1但小於0.8的孔隙率分數。
在另一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22包含矽或其合金之纖維。個別纖維可具有約5nm至約10,000nm之直徑(厚度尺寸)。可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沈積或諸如氣液固(VLS)生長及固液固(SLS)生長的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其他技術來形成矽之纖維(奈米線)。另外,陽極活性材料22如先前所述將通常具有至少約0.1但小於0.8的孔隙率分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120%。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13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2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3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4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考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5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與負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在形成之後,當相對於參比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約120%至約175%,或甚至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約120%至約150%。
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可提供為電池組10之平坦或平面組件,可捲繞成螺旋或其他組態,可提供成折疊組態;例如,電極可纏繞在相對為矩形的心軸上以便形成卵形捲繞線圈以用於插入相對為棱
柱形的電池盒中。
輔助電極含有載體離子源,用來在電池組形成之後再補給損失的能量容量(亦即,用來補償SEI形成時的載體離子損失及在第一充電及/或放電循環中的其他載體離子損失)。輔助電極可包含呈金屬形式的載體離子之箔(例如,鋰、鎂或鋁之箔),或先前提及的正極或陽極活性材料中之任一者(呈其含載體離子的形式)。例如,輔助電極可包含鋰化矽或鋰化矽合金。可藉由將由所要材料製成的電極置放在電池組電池之非活性區域中但仍經由分離器電解耦接至負電極及/或正電極,來形成輔助電極。或者,可藉由使用諸如電化學沈積、非電解沈積、電泳沈積、真空輔助填充、模板輔助填充、浸漬塗佈及類似技術之技術對所要輔助電極材料進行沈積,來形成輔助電極。
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便能夠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15%。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其含有足夠的載體離子(例如,鋰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來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3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其含有足夠的載體離子來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1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其含有足夠的載體離子來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2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其含有足夠的載體離子來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30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被設定大小以使得其含有足夠的載體離子來提供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約100%至約200%。
一旦電池得以組裝,則藉由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來對電池充電。當正電極達到Vpos,eoc的設計值時,充電中止。在初始充電循環期間,SEI容易在負電極結構之表面上形成。為針對SEI補償載體離子損失,且再次參考圖5,可藉由閉合開關32並在輔助電極24及正電極結構20上施加電壓以便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驅動至正電極,來再補給正電極結構20。一旦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之傳遞已完成,則再次對負
電極充電,此次用自輔助電極傳遞的載體離子對負電極充電,直至達到Vcell,eoc值為止,其中Vcell,eoc值通常對應於約0.1V的Vneg,eoc值及等於Vcell與0.1V(相對Li)之總和的Vpos,eoc值。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同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同時亦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來用載體離子再補給正電極。參考圖5,在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上施加電壓以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驅動至負電極結構22。在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傳遞至負電極結構22之同時,可閉合開關32且在輔助電極24及正電極結構20上施加電壓以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驅動至正電極結構20。因此,在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傳遞至負電極之同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傳遞至正電極結構20。亦即,在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上維持足以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驅動至負電極結構22的電壓,同時在輔助電極24及正電極結構20上維持足以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驅動至正電極結構的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可在時間t1處閉合開關32且在輔助電極24及正電極結構20上施加電壓以將載體離子驅動至正電極結構20,該時間t1係在t0處開始後的預定持續時間,在t0處,在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上施加電壓以將載體離子驅動至負電極結構。亦即,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至負電極結構22的傳遞之開始可始於初始時間t0,其中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至正電極結構20的傳遞之開始始於時間t1,其中時間t1為t0後的預定時間,以使得對於t1後的時間而言,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傳遞至正電極結構20,同時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傳遞至負電極結構22。在另一實施例中,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至正電極結構20的傳遞之開始可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至負電極結構22的傳遞之開始同時開始,諸如在t0處同時開始。類似地,在一個實施例中,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至正電極結構20之傳遞可在t2處停止,t2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至負電極結構22之傳遞停止的時間相同,且/或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之傳遞可在t2處停止,時間t2為時間t3之前的預定時間,在時間t3處,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至負電極結構22之傳遞停止。
在一個實施例中,載體離子自正電極結構20至負電極結構
22之傳遞速率大於或等於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至正電極結構20之傳遞速率,以使得可維持載體離子經由正電極結構20自輔助電極24至負電極結構22之傳遞的良好總速率。亦即,可維持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以及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傳遞之相對速率,以使得不超過正電極結構20之用於額外載體離子之總容量。因此,可將正電極結構20維持在其有能力自輔助電極24接受新載體離子的狀態中,從而可允許載體離子至負電極結構22之隨後傳遞。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上施加的電壓及在輔助電極24及正電極結構20上施加的電壓經選擇以提供載體離子在正電極結構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傳遞速率,該傳遞速率大於或等於載體離子在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傳遞速率。載體離子在電極之間的傳遞速率可例如與電極之間的電流有關,可使用感測器量測該電流。因此,在一個實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低於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從而反映出,載體離子在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傳遞速率與載體離子在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傳遞速率相比為較低的。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可為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之80%或以下。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可為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之60%或以下。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可為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之50%或以下。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可為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之30%或以下。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之間的電流可為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電流之20%或以下。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不受任何特定理論限制的情況下,作為負電極結構22之再補給的一部分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傳遞至正電極結構20(而不是自輔助電極24直接傳遞至負電極結構22),因為正電極結構20可能能夠在其表面上更均勻地接受載體離子,從而允許載體離子更均勻
地參與該等載體離子在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傳遞。相反,對於在負電極結構22之形成中使用的諸如含矽材料之某些材料而言,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直接至負電極結構22之傳遞可導致載體離子在負電極結構22之表面上的不均勻積聚,諸如在負電極結構22之最靠近輔助電極24之表面上的不均勻積聚,從而限制積聚的載體離子在充電及放電過程中均勻地參與在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傳遞之能力。因此,藉由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24傳遞至正電極結構20,可提供載體離子至負電極結構22之更均勻的傳遞,以便增強具有再補給負電極結構22之電池組的總體效能。
一般而言,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且然後最終傳遞至負電極)的載體離子量足以使正電極之可逆容量與負電極之放電容量相匹配(其中當二次電池組達到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時,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大於0.4V(相對Li)且小於0.9V(相對Li))。在一個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容量的至少10%。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15%。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2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25%。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3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40%。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的載體離子量為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至少50%。
再次參考圖5,多孔分離器(未展示)位於一或多個正電極結構20與一或多個負電極結構22之間以及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及/或負電極結構之間。多孔分離器材料可包含習知用作二次電池組分離器之多孔材料中之任一者,包括例如微孔聚乙烯、聚丙烯、TiO2-聚合物複合物、SiO2、Al2O3及類似物(P.Arora及J.Zhang,「Battery Separators」Chemical Reviews
2004、104、4419-4462)。可例如藉由微粒分離器材料之電泳沈積、微粒分離器材料之漿體沈積(包括旋塗或噴塗)或離子傳導性微粒分離器材料之濺射塗佈,來沈積此類材料。在一個實施例中,多孔分離器材料所包含的孔具有至少為50Å,更通常在約2,500Å之範圍內之直徑,並且具有在約25%至約75%之範圍內,更通常在約35-55%之範圍內的孔隙率。
多孔分離器材料滲透有非水電解質,該非水電解質充當介質來在正電極、負電極及輔助電極之間傳導載體離子。一般而言,非水電解質可為適於用作二次電池組電解質的一系列非水電解質中之任一者。通常,非水電解質包含載體離子之鹽,諸如溶於有機溶劑中之鎂鹽、鋁鹽或鋰鹽。示範性鋰鹽包括:無機鋰鹽,諸如LiClO4、LiBF4、LiPF6、LiAsF6、LiCl及LiBr;以及有機鋰鹽,諸如LiB(C6H5)4、LiN(SO2CF3)2、LiN(SO2CF3)3、LiNSO2CF3、LiNSO2CF5、LiNSO2C4F9、LiNSO2C5F11、LiNSO2C6F13及LiNSO2C7F15。用來溶解鋰鹽之示範性有機溶劑包括環酯、鏈酯、環醚及鏈醚。環酯之特定實例包括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γ-丁內酯、碳酸亞乙烯酯、2-甲基-γ-丁內酯、乙醯基-γ-丁內酯、及γ-戊內酯。鏈酯之特定實例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丁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丁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丁酯、碳酸乙丙酯、碳酸丁丙酯、丙酸烷基酯、丙二酸二烷基酯及乙酸烷基酯。環醚之特定實例包括四氫呋喃、烷基四氫呋喃、二烷基四氫呋喃、烷氧基四氫呋喃、二烷氧基四氫呋喃、1,3-二氧戊環、烷基-1,3-二氧戊環及1,4-二氧戊環。鏈醚之特定實例包括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乙烷、二乙醚、乙二醇二烷基醚、二甘醇二烷基醚、三甘醇二烷基醚及四甘醇二烷基醚。額外的實例包括具有載體離子之烷氧基溶液、二氯絡合物電解質、有機硼酸鹽、有機鹵酸鹽、有機鹵鋁酸鹽、格任亞有機鹵鋁酸鹽、氫硼化物、酚鹽及鹵氧化物。
如圖5所例示,輔助電極為成品二次電池組之組件。在替代實施例中,在正電極或負電極之再補給之後但在最終封裝之前,自二次電池組電池移除輔助電極。
在二次電池組電池中包括輔助電極對電池組監測及維護而言具有重要益處。例如,輔助電極可充當參考電極並且用於對充電狀態之
精確量測及健康狀態量測,並且實現隨著時間的流逝或在電池組電壓相對獨立於充電狀態時電池電壓對充電狀態的關係變化之量測。例如,輔助電極可充當參考電極以在負電極相對輔助電極的電壓超過規定極限時切斷放電;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此可藉由以下方式實行:使用感測器感測負電極處相對於輔助電極的電壓,且隨後,在超過預定義的電壓極限時,控制器將使電池組與其供電的電路隔離。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電極中之一者的充電狀態在預定範圍外時,可接入輔助電極來將載體離子傳遞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以恢復預定充電狀態之充電狀態。例如,若在二次電池組壽命中的某一點,控制單元偵測到負電極具有超過0.9V(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則控制單元可啟動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之傳遞(如先前所述),以將Vneg,eod恢復成小於0.9V(相對Li)之值。進一步舉例而言,若在二次電池組壽命中的某一點,控制單元偵測到負電極具有超過0.8V(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則控制單元可啟動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之傳遞(如先前所述),以將Vneg,eod恢復成小於0.8V(相對Li)之值。進一步舉例而言,若在二次電池組壽命中的某一點,控制單元偵測到負電極具有超過0.7V(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則控制單元可啟動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之傳遞(如先前所述),以將Vneg,eod恢復成小於0.7V(相對Li)之值。進一步舉例而言,若在二次電池組壽命中的某一點,控制單元偵測到負電極具有超過0.6V(相對Li)的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值,則控制單元可啟動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之傳遞(如先前所述),以將Vneg,eod恢復成小於0.6V(相對Li)之值。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可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輔助電極,以便恢復預定充電狀態之充電狀態或以便使該等電極平衡。例如,一些正電極材料具有顯著超過電池之負電極之第一循環的第一循環損失。在此類實施例中,可藉由提供可逆庫侖容量顯著超過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的負電極,來補償正電極之第一循環損失與負電極之第一循環損失的差值。或者,或另外,可藉由在電池組形成期間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輔助電極來適應第一循環損失之差值。
現參考圖6,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二次電池組10包含複數個正電極結構20、複數個負電極結構22、輔助電極24、控制單元27以及支撐正電極結構及負電極結構之基板29。正電極結構中之每一者包含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1及陰極活性材料120,陰極活性材料120覆蓋並直接接觸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1。負電極結構中之每一者亦包含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及陽極活性材料122,陽極活性材料122覆蓋並直接接觸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如圖6所例示,當二次電池組10包含多個正電極結構20時,正電極結構可電耦接至彼此。類似地,如圖6所例示,當二次電池組10含有多個負電極結構22時,負電極結構可電耦接至彼此。控制單元27包含感測器,該感測器用於感測電池電壓(亦即,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值)並且用於感測輔助電極與(i)正電極、(ii)負電極或(iii)正電極及負電極中之每一者之間的電壓差值。控制單元進一步包含與感測器進行通信之控制器,該控制器用於控制電池組之充電及放電操作以及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至正電極及/或負電極之傳遞,如在本文中其他處所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呈層之形式,該層具有約1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厚度。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多孔矽,具有約5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5之孔隙率分數。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多孔矽,具有約10微米至約8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之孔隙率分數。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多孔矽,具有約20微米至約5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25至約0.6之孔隙率分數。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多孔矽合金(諸如矽化鎳),具有約5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5之孔隙率分數。
例如,在替代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矽奈米線,具有約5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5之孔隙率分數。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矽奈米線,具有約10微米至約8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之孔隙率分數。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矽奈米線,
具有約20微米至約5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25至約0.6之孔隙率分數。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陽極活性材料122包含矽合金(諸如矽化鎳)之奈米線,具有約5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厚度,並且具有約0.15至約0.75之孔隙率分數。
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將通常具有至少約103西/cm之導電率。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具有至少約104西/cm之導電率。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具有至少約105西/cm之導電率。一般而言,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可包含習知用作用於負電極之電流收集器材料的任何金屬或其他導體,諸如碳、鈷、鉻、銅、鎳、鈦或其中一或多者之合金。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3可藉由以下方法製造,諸如電沈積、非電解沈積、浸沒沈積、物理氣相沈積、化學氣相沈積,及類似方法。
分離器25包圍正電極結構群體之每一構件20並且將每一構件20與負電極結構群體之每一構件22電隔離,且如先前所述包含可滲透有非水電解質之微孔分離器材料。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微孔分離器材料包含孔,該等孔具有至少為50Å,更通常在約2,500Å之範圍內的直徑,且具有在約25%至約75%之範圍內,更通常在約35-55%之範圍內的孔隙率。
分離器25亦將輔助電極24與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電隔離。如所例示,分離器25在輔助電極24與負電極結構20及正電極結構22之間的區域中包含之微孔材料可與在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區域中包含之微孔材料相同。或者,分離器25在輔助電極24與負電極結構20及正電極結構22之間的區域中包含之微孔材料可在組成上不同於在正電極結構20與負電極結構22之間的區域中包含之微孔性材料。
在輔助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值在充電電壓極限與放電電壓極限之間大於輔助電極與負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值之彼等實施例中,正電極可比負電極更快速地得到再補給。另外,在載體離子之傳遞涉及相變反應之彼等實施例中,亦即,當將結晶矽轉化成非晶矽時,載體離子直接自輔助電極至負電極之傳遞可在負電極中產生載體離子之不均勻濃度(載體離子將傾向於集中在最接近輔助電極之位置處)。因此,在此類實施例中,
可能較佳的為,藉由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且接著傳遞至負電極,而非自輔助電極直接傳遞至負電極,來再補給二次電池組。儘管如此,存在一些實施例,其中可能有利的為,將輔助電極24電耦接至負電極結構22而非(或除了)正電極結構20(且另外如圖6所例示)。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輔助電極24電耦接至負電極結構22並且有能力充當輔助負電極。與輔助負電極相結合之負電極結構22可達成比單獨用負電極更好的效能。
如所述,二次電池組10包含負電極結構22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20之群體。如圖6所例示,在一個實施例中,兩個群體之構件按交替順序(亦即,負電極結構、正電極結構、負電極結構、正電極結構...)交錯並堆疊。為易於說明,在圖6中,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包括四個構件20,且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包括三個構件22;然而,實際上,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可各包含更大或更小數目個構件。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所包含的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可各包括至少5個構件。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各包括至少10個構件。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各包括至少50個構件。進一步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各包括至少100個構件。
如圖6所例示,負電極群體之每一構件22處於正電極結構之群體的兩個構件20之間,以使得交錯的串開始於並結束於正電極結構20,且每一負電極結構22處於兩個正電極結構20之間(例如,具有以下重複順序之一連串電極:正電極、負電極、正電極、負電極、正電極...)。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負電極結構群體具有N個構件,正電極結構群體具有N+1個構件,每一負電極處於兩個正電極之間,且N為至少5、至少10、至少25、至少50或甚至至少100。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有一個例外,負電極結構之群體的每一構件22處於正電極群體之兩個構件20之間,且有一個例外,正電極之群體之每一構件20處於負電極之群體的兩個構件22之間。更一般地陳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正電極結構群體及負電極群體各具有N個構件,N-1個正電極結構中之每一者處於兩個負電極結構之間,N-1個負電極結構中之每一者處於兩個正電極結構之間,且N為至少2。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N為至少4(如圖4所例示),至少5、至少10、至少25、至少50或甚至至少100。
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例如,正電極結構之群體的每一構件20處於負電極結構之群體的兩個構件22之間,以使得交錯的串開始於並結束於負電極結構22,且每一正電極結構20處於兩個負電極結構22之間(例如,具有以下重複順序之一連串電極:負電極、正電極、負電極、正電極、負電極...)。例如,在一個此種實施例中,正電極結構群體具有N個構件,負電極結構群體具有N+1個構件,每一正電極結構處於兩個負電極結構之間,且N為至少5、至少10、至少25、至少50或甚至至少100。
如圖6所例示,將輔助電極24展示為整體元件。在某些實施例中,輔助電極可包含複數個輔助電極元件或部分。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輔助電極可包含沈積(例如,濺射沈積)至以下各者上的鋰金屬層:一或多個正電極電流收集器、一或多個負電極電流收集器、支撐正電極結構之基板、支撐負電極結構之基板(例如參見圖6)或二次電池組內之諸如電池組外殼的其他表面或結構。另外,輔助電極可在電池組形成過程中消耗掉,或可含有足夠的鋰以使得在形成之後,可接入輔助電極來將額外的鋰提供至正電極結構或負電極結構。
現參考圖7,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二次電池組10包含電極總成堆疊74及控制單元27。在此實施例中,電極總成堆疊74包含兩個電極總成75,電極總成75各包含正電極結構20之群體、負電極結構22之群體、支撐正電極結構及負電極結構之基板29及輔助電極24。在此實施例中,電極總成在垂直於平面基板29之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堆疊,且正電極結構及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在平行於平面基板29之方向上在每一電極總成75內相對於彼此堆疊。控制單元27電連接至正電極結構、負電極結構及輔助電極並且可操作來用載體離子再補給電極總成75中之每一者,如先前所述。為易於說明,電極總成75中之每一者包含兩個負電極結構之群體及兩
個正電極結構之群體;實際上,此等群體中之每一者可包含更多的構件。另外,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忽略基板29,而在此種情況下,堆疊方向(如在此段落中所描述的)與平行於基板29之虛平面有關。
現參考圖8,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10包含電池組外殼72、電極總成堆疊74、輔助電極24、用於將電極堆疊74電連接至外部能量供應或消費者(未展示)之負電極接片41及正電極接片42,以及如先前所述包含感測器及控制器之控制單元(未展示)。電極總成堆疊74包含相對於彼此垂直地堆疊的六個電極總成75之群體,其中堆疊方向垂直於正電極及負電極在電極總成75中之每一者內堆疊之方向(參見圖9)。電極總成堆疊74中之電極總成75之數目並非關鍵的且可在例如1至50之範圍內,其中電極堆疊中之2至20個電極結構為典型的。在用非水電解質填充電池組外殼之後,可藉由在鉸鏈72B處折疊蓋72A並將蓋72A膠合至上表面72C來將電池組外殼72密封。如在下文中更詳細描述的,可將輔助電極24併入密封的二次電池組中(亦即,作為二次電池組之組件),或者,可在二次電池組形成期間接入並在密封之前移除輔助電極24,如先前所述。
負電極接片延伸部25電連接至每一電極總成75之每一負電極結構22(參見圖9),且正電極接片延伸部26電連接至每一電極總成75之每一正電極結構20(參見圖8)。可使用例如導電膠將接片41電連接至負電極接片延伸部25,且可使用例如導電膠將接片42電連接至正電極接片延伸部26。或者,調整片41、42可分別為負電極接片延伸部25及正電極接片延伸部26之折疊端部。
現參考圖9,每一電極總成75包含負電極結構22之群體及正電極結構20之群體及多孔分離器(未展示),如結合圖5及6更全面描述的。兩個群體之構件在方向D(垂直於電極總成75在電極總成堆疊74中堆疊之方向(參見圖7))上按交替順序交錯並堆疊。
現參考圖10,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本揭示案之二次電池組10如同結合圖9另外所描述,但包含兩個輔助電極結構,一個在堆疊74之頂部且另一個在堆疊74之底部。電池組所包含的控制單元(未展示)可操
作以自輔助電極結構中之一者或另一者或甚至兩者再補給電極總成75中之每一者,如先前所述。
現參考圖11,在替代實施例中,電極總成75包含輔助電極24以及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之群體,正電極結構20及負電極結構22分別包含正電極主幹80及負電極主幹82。此外,在此實施例中,正電極結構之群體的每一構件20包含電流收集器21,電流收集器21位於主幹80與陰極活性材料120之間,且負電極結構之群體的每一構件22在其表面上(亦即,在陽極活性材料122與分離器25之間的界面處)包含電流收集器23。主幹80及負電極主幹82分別為陰極活性材料層120及陽極活性材料層122提供機械穩定性。通常,主幹將具有至少1微米之厚度。取決於應用,正電極主幹80及負電極主幹82可獨立地為導電的或絕緣的。
現參考圖12,在替代實施例中,電極總成堆疊74如同結合圖7及圖11另外所描述,但在此實施例中,電極總成堆疊74所包含的輔助電極結構24比電極總成堆疊中之電極總成更多。電池組所包含的控制單元(未展示)將可操作以自輔助電極結構中之一或多者再補給電極總成75中之每一者,如先前所述。
在以下編號為___的其他實施例中,本揭示案之態樣包括:
實施例1. 一種用於啟動二次電池組之方法,二次電池組包含: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以及控制單元,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方法包含:(i)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二次電池組充電,其中固體電解質中間相在傳遞期間形成於負電極之表面上,(ii)在步驟(i)之後,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iii)在步驟(ii)之後,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對二次電池組充電;以及
(iv)用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來程式化控制單元,其中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啟動的二次電池組具有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2. 如實施例1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3. 如實施例1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6%,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4. 如實施例1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7%,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5. 如實施例1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8%,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6. 如實施例1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9%,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7. 如實施例1至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實施例8. 如實施例1至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實施例9. 如實施例1至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實施例10. 如實施例1至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實施例11. 一種二次電池組,其包含:負電極;正電極;處
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輔助電極;以及控制單元,其中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該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控制單元包含控制器及電耦接至感測器之感測器,感測器經組配來在二次電池組之操作期間量測二次電池組之電池電壓並且量測正電極或負電極相對於輔助電極之電壓,控制器包含預定義的電池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c值及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以及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且負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12. 如實施例11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9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13. 如實施例11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8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14. 如實施例11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7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15. 如實施例11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6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
或負電極。
實施例16. 如實施例11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5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17. 如實施例1至1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11至16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實施例18. 如實施例1至1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11至16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實施例19. 如實施例1至1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11至16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
實施例20. 如實施例1至1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11至16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鎂離子。
實施例21.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實施例22.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實施例23.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實施例24.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實施例25.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實施例26.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實施例27.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實施例28.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實施例29.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實施例30.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實施例31.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實施例32.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實施例33.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實施例34.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實施例35.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負電極包含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該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含有顯著空隙
體積分數,以便在載體離子於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併入負電極中或離開負電極時適應體積膨脹及收縮。
實施例36. 如實施例35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至少0.1。
實施例37. 如實施例35或36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不大於0.8。
實施例38. 如實施例35或36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15至約0.75。
實施例39. 如實施例35或36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至約0.7。
實施例40. 如實施例35或36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5至約0.6。
實施例41. 如實施例35或36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包含大孔材料層、微孔材料層或中孔材料層或其組合。
實施例42. 一種用於啟動二次電池組之方法,二次電池組包含: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的電解質;以及控制單元,其程式化有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方法包含:(i)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二次電池組充電,其中固體電解質中間相在傳遞期間形成於負電極之表面上;以及(ii)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以提供具有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之二次電池組,其中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43.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步驟(ii)係在步驟(i)之
後執行或與步驟(i)同時執行。
實施例44. 如實施例43之方法,其中在步驟(ii)係在步驟(i)之後執行的情況下,該方法在步驟(ii)之後進一步包含步驟(iii):將載體離子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以對二次電池組充電。
實施例45. 如實施例43之方法,其中步驟(ii)與步驟(i)同時執行,且其中步驟(ii)包含將載體離子以第一速率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且步驟(i)包含將載體離子以第二速率自正電極傳遞至負電極,第二速率高於第一速率。
實施例46.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47.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6%,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48.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7%,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49.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8%,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50. 如實施例42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9%,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51. 如實施例42至5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實施例52. 如實施例42至5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實施例53. 如實施例42至5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實施例54. 如實施例42至5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當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實施例55. 一種二次電池組,其包含:負電極;正電極;處於負電極與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負電極及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之電解質;輔助電極;以及控制單元,其中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載體離子之庫侖容量,該庫侖容量超過正電極庫侖容量,控制單元包含控制器及電耦接至感測器之感測器,感測器經組配來在二次電池組之操作期間量測二次電池組之電池電壓並且量測正電極或負電極相對於輔助電極之電壓,控制器程式化有預定義的電池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c值及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以及當電池處於預定義的Vcell,eod時,正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且負電極具有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實施例56. 如實施例55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9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57. 如實施例55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8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58. 如實施例55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7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59. 如實施例55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6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60. 如實施例55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二次電池組在二次電池組之放電循環結束時為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5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輔助電極傳遞至正電極或負電極。
實施例61. 如實施例42至5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55至60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實施例62. 如實施例42至5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55至60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實施例62. 如實施例42至5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55至60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鋰離子。
實施例63. 如實施例42至5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或如實施例55至60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載體離子為鎂離子。
實施例64.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實施例65.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實施例66.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實施例67.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實施例68.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實施例69.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實施例70.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負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實施例71.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實施例72.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實施例73.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實施例74.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實施例75.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實施例76.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實施例77.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配對電極循環時,輔助電極之庫侖容量與正電極之可逆庫侖容量之
比率分別為至少5:1。
實施例78. 如任何先前實施例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負電極包含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該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含有顯著空隙體積分數,以便在載體離子於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併入負電極中或離開負電極時適應體積膨脹及收縮。
實施例79.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至少0.1。
實施例80.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不大於0.8。
實施例81.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15至約0.75。
實施例82.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至約0.7。
實施例83.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陽極活性材料之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5至約0.6。
實施例84. 如實施例78之方法或二次電池組,其中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包含大孔材料層、微孔材料層或中孔材料層或其組合。
因為在不脫離本揭示案之範疇的情況下,可對以上製品、組成及方法做出各種改變,所以意欲將以上描述所含有的且在隨附圖式中所展示的所有事物解釋為例示性的且不具有限制意義。
10‧‧‧二次電池組
11‧‧‧電池組外殼
20‧‧‧正電極結構
22‧‧‧負電極結構
24‧‧‧輔助電極
26‧‧‧接片
28‧‧‧接片
30‧‧‧接片
32‧‧‧開關
Claims (70)
- 一種用於啟動二次電池組之方法,該二次電池組包含:一負電極;一正電極;一處於該負電極與該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該負電極及該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的電解質;以及一控制單元,其程式化有一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該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該等載體離子之一庫侖容量,該正電極包含一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該等載體離子之一庫侖容量,該負電極庫侖容量超過該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方法包含:(i)將載體離子自該正電極傳遞至該負電極以至少部分地對該二次電池組充電,其中一固體電解質中間相在該傳遞期間形成於該負電極之一表面上;以及(ii)當該電池處於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將載體離子自一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以提供具有一正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及一負電極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之該二次電池組,其中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ii)係在步驟(i)之後執行或與步驟(i)同時執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在步驟(ii)係在步驟(i)之後執行的情況下,該方法在步驟(ii)之後進一步包含步驟(iii):將載體離子自該正電極傳遞至該負電極以對該二次電池組充電。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步驟(ii)與步驟(i)同時執行,且其中步驟(ii)包含將載體離子以一第一速率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且步驟(i)包含將載體離子以一第二速率自該正電極傳遞至該負電極,該第二速率高於該第一速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 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6%,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7%,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8%,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9%,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8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該電池處於Vcell,eod時,Vneg,eod為至少0.5V(相對Li)但小於0.7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鎂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負電極包含一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該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含有一顯著空隙體積分數,以便在載體離子於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併入該負電極中或離開該負電極時適應體積膨脹及收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至少0.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不大於0.8。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15至約0.7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至約0.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5至約0.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方法,其中該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包含大孔材料層、微孔材料層或中孔材料層或其組合。
- 一種二次電池組,其包含:一負電極;一正電極;一處於該負電極與該正電極之間的微孔分離器,其滲透有與該負電極及該正電極處於離子接觸的含載體離子的電解質;以及一控制單元,其中該正電極包含陰極活性材料並具有用於該等載體離子之一庫侖容量,該負電極包含陽極活性矽或其合金並具有用於該等載體離子之一庫侖 容量,該庫侖容量超過該正電極庫侖容量,該控制單元包含一控制器及電耦接至該感測器之一感測器,該感測器經組配來在該二次電池組之操作期間量測該二次電池組之一電池電壓,該控制器程式化有一預定義的電池充電結束電壓Vcell,eoc值及一預定義的電池放電結束電壓Vcell,eod值;以及當該電池處於該預定義的Vcell,eod時,該正電極具有一放電結束電壓Vpos,eod,且該負電極具有一放電結束電壓Vneg,eod,Vpos,eod之值對應於一電壓,在該電壓下,該正電極之該充電狀態為其庫侖容量之至少95%,且vneg,eod為至少0.4V(相對Li)但小於0.9V(相對L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二次電池組,其進一步包含輔助電極,且其中該感測器進一步經組配來量測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相對於該輔助電極之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該二次電池組在該二次電池組之一放電循環結束時為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9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該二次電池組在該二次電池組之一放電循環結束時為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8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該二次電池組在該二次電池組之一放電循環結束時為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7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該二次電池組在該二次電池組之一放電循環結束時為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6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該二次電池組在該二次 電池組之一放電循環結束時為該預定義的Vcell,eod值時,控制器經程式化來在Vneg,eod之值超過0.5V(相對Li)時將載體離子自該輔助電極傳遞至該正電極或該負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鎂離子或鋁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鋰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等載體離子為鎂離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 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負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1.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2: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3: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4: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當相對於一配對電極循環時,該輔助電極之該庫侖容量與該正電極之該可逆庫侖容量之比率分別為至少5: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5項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負電極包含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該微結構化含矽活性材料含有一顯著空隙體積分數,以便在載體離子於充電及放電循環期間併入該負電極中或離開該負電極時適應體積膨脹及收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至少0.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 體積分數不大於0.8。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15至約0.7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至約0.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陽極活性材料之該空隙體積分數為約0.25至約0.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二次電池組,其中該微結構化陽極活性材料包含大孔材料層、微孔材料層或中孔材料層或其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158758P | 2015-05-08 | 2015-05-08 | |
US62/158,758 | 2015-05-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4634A TW201724634A (zh) | 2017-07-01 |
TWI705593B true TWI705593B (zh) | 2020-09-21 |
Family
ID=57248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14182A TWI705593B (zh) | 2015-05-08 | 2016-05-06 | 用於二次電池組之再補給負電極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770760B2 (zh) |
EP (1) | EP3295508A4 (zh) |
JP (3) | JP7184517B2 (zh) |
KR (1) | KR102627188B1 (zh) |
CN (2) | CN112751012A (zh) |
TW (1) | TWI705593B (zh) |
WO (1) | WO2016182916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90089015A1 (en) * | 2017-09-18 | 2019-03-21 | StoreDot Ltd. | In-operation lithiation according to soh monitoring |
US11652200B2 (en) * | 2017-09-18 | 2023-05-16 | StoreDot Ltd. | In-operation cathode lithiation according to SoH monitoring |
CN108649239B (zh) * | 2018-05-14 | 2021-06-15 | 陕西科技大学 | 一种调控氧化物型电催化剂晶格应力的方法 |
CN110112479B (zh) * | 2019-04-25 | 2021-11-19 |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容量保持率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方式 |
US20210020944A1 (en) | 2019-07-16 | 2021-01-21 | Lionano Se Inc. | Electr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
KR20220019470A (ko) * | 2020-08-10 | 2022-02-1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제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
DE102020213063A1 (de) * | 2020-10-15 | 2022-04-21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Verfahren zur Bereitstellung einer Batteriezelle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
KR20230124620A (ko) * | 2020-12-22 | 2023-08-25 | 에스이에스 홀딩스 피티이. 엘티디. | 역 쿨롱 효율에 기초한 이차 전기화학 유닛 이상 탐지및/또는 과충전 방지를 포함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
TW202308199A (zh) | 2021-03-31 | 2023-02-16 | 美商易諾維營運公司 | 使用約束黏著劑之三維電池 |
WO2022212439A1 (en) | 2021-03-31 | 2022-10-06 | Enovix Operations Inc. | Electrode assembly structur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
CN117652047A (zh) * | 2021-06-30 | 2024-03-05 | 艾诺维克斯公司 | 利用辅助电极对二次电池进行载体离子负载 |
US20230006268A1 (en) * | 2021-06-30 | 2023-01-05 | Enovix Operations Inc. | Distributed cell formation systems and pre-lithiation modules for lithium containing secondary batteries |
US11616258B2 (en) * | 2021-06-30 | 2023-03-28 | Enovix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cell formation systems for lithium containing secondary batteries |
EP4371178A1 (en) | 2021-07-15 | 2024-05-22 | Enovix Corporation | Secondary battery cells having hermetically sealed case, electrod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50256A (en) * | 2008-05-16 | 2009-12-01 | Na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 Fault tolerant battery set and activating battery module |
US20120015528A1 (en) * | 2010-07-15 | 2012-01-19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assembly |
TW201214912A (en) * | 2010-09-23 | 2012-04-01 | Green Solution Tech Co Ltd | Controller with battery charge protective function |
TW201448319A (zh) * | 2013-01-28 | 2014-12-16 | Lg Chemical Ltd | 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用之組成物及含彼之二次鋰電池 |
TW201511390A (zh) * | 2013-07-31 | 2015-03-16 | Adeka Corp | 鋰二次電池及鋰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45668A1 (de) * | 1998-10-05 | 2000-04-06 | Varta Batterie | Sekundäre Lithium-Ionen-Zelle |
US7662509B2 (en) * | 2004-10-29 | 2010-02-16 | Medtronic, Inc. | Lithium-ion battery |
US7846571B2 (en) | 2006-06-28 | 2010-12-07 | Robert Bosch Gmbh | Lithium reservoi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
US7726975B2 (en) | 2006-06-28 | 2010-06-01 | Robert Bosch Gmbh | Lithium reservoi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
US8119269B2 (en) * | 2007-05-10 | 2012-02-21 | Enovix Corporation | Secondary battery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 |
JP5402411B2 (ja) * | 2009-08-31 | 2014-01-2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190694B2 (en) | 2009-11-03 | 2015-11-17 | Envia Systems, Inc. |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US20120045670A1 (en) | 2009-11-11 | 2012-02-23 | Amprius, Inc. | Auxiliary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containing high capacity active materials |
WO2012047596A2 (en) * | 2010-09-27 | 2012-04-12 | Amprius Inc. | Auxiliary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containing high capacity active materials |
JP2012216401A (ja) | 2011-03-31 | 2012-11-08 | Fuji Heavy Ind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デバイス |
US20130149560A1 (en) * | 2011-12-09 | 2013-06-13 | Medtronic, Inc. | Auxiliary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
JP5699970B2 (ja) * | 2012-03-16 | 2015-04-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システム及び析出判定方法 |
CN103682495B (zh) * | 2012-09-06 | 2016-08-17 | 余荷军 | 蓄电池及包含该蓄电池的蓄电池组 |
JP2014120701A (ja) * | 2012-12-19 | 2014-06-30 | Ibiden Co Ltd | 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ドーピング槽 |
US9461341B2 (en) * | 2012-12-26 | 2016-10-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the same |
EP4358271A3 (en) | 2013-03-15 | 2024-07-24 | Enovix Corporation | Three-dimensional batteries |
CN103500859B (zh) * | 2013-09-26 | 2016-02-17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三电极电池装置 |
-
2016
- 2016-05-06 TW TW105114182A patent/TWI705593B/zh active
- 2016-05-06 CN CN202110063157.9A patent/CN112751012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5-06 CN CN201680039874.5A patent/CN107851855B/zh active Active
- 2016-05-06 KR KR1020177035234A patent/KR10262718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5-06 JP JP2017558530A patent/JP71845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5-06 WO PCT/US2016/031222 patent/WO2016182916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5-06 US US15/572,191 patent/US107707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5-06 EP EP16793258.1A patent/EP329550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8-20 US US16/998,203 patent/US11569533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02 JP JP2021196406A patent/JP2022037034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18 US US18/098,285 patent/US12009488B2/en active Active
- 2023-04-03 JP JP2023060312A patent/JP2023082155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50256A (en) * | 2008-05-16 | 2009-12-01 | Na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 Fault tolerant battery set and activating battery module |
US20120015528A1 (en) * | 2010-07-15 | 2012-01-19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assembly |
TW201214912A (en) * | 2010-09-23 | 2012-04-01 | Green Solution Tech Co Ltd | Controller with battery charge protective function |
TW201448319A (zh) * | 2013-01-28 | 2014-12-16 | Lg Chemical Ltd | 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用之組成物及含彼之二次鋰電池 |
TW201511390A (zh) * | 2013-07-31 | 2015-03-16 | Adeka Corp | 鋰二次電池及鋰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4634A (zh) | 2017-07-01 |
JP7184517B2 (ja) | 2022-12-06 |
US11569533B2 (en) | 2023-01-31 |
CN107851855B (zh) | 2021-02-05 |
JP2018514928A (ja) | 2018-06-07 |
KR102627188B1 (ko) | 2024-01-22 |
EP3295508A2 (en) | 2018-03-21 |
JP2022037034A (ja) | 2022-03-08 |
US20230155189A1 (en) | 2023-05-18 |
US20180151920A1 (en) | 2018-05-31 |
CN107851855A (zh) | 2018-03-27 |
JP2023082155A (ja) | 2023-06-13 |
WO2016182916A3 (en) | 2017-02-23 |
KR20180005209A (ko) | 2018-01-15 |
US10770760B2 (en) | 2020-09-08 |
US20200381785A1 (en) | 2020-12-03 |
US12009488B2 (en) | 2024-06-11 |
WO2016182916A2 (en) | 2016-11-17 |
EP3295508A4 (en) | 2019-01-02 |
CN112751012A (zh) | 2021-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05593B (zh) | 用於二次電池組之再補給負電極 | |
US9774059B2 (en) | Lithium reservoi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 |
US8765306B2 (en) | High voltage battery formation protocols and control of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for desirable long term cycling performance | |
US9590266B2 (en) |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1120804B1 (ko) | 리튬 2차 전지 | |
US10622665B2 (en) | Formation method for sodium ion cell or battery | |
JP2020024920A (ja) | エネルギー貯蔵、双極電極装置及び方法 | |
US8389138B2 (en) | Method of operating a non-balanced lithium-ion microbattery | |
US20240356093A1 (en) | Replenished negative electrodes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 |
CN114008814A (zh) | 用于提高的能量密度和降低的充电时间的复合材料锂金属阳极 | |
JP7182590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 |
KR100566592B1 (ko) | 리튬 이온 폴리머 전지용 음극 박막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TW202316705A (zh) | 使用輔助電極之二次電池的載體離子負載 | |
Hahn et al. | Electrical Buffer Storage for Energy Harves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