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808B -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808B
TWI702808B TW106143434A TW106143434A TWI702808B TW I702808 B TWI702808 B TW I702808B TW 106143434 A TW106143434 A TW 106143434A TW 106143434 A TW106143434 A TW 106143434A TW I702808 B TWI702808 B TW I7028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transmitting
transmission
measuring device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3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8623A (zh
Inventor
內村淳
高橋秀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8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8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80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66Radar-tracking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72Radar-tracking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for two-dimensional tracking, e.g. combination of angle and range tracking, track-while-scan radar
    • G01S13/723Radar-tracking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for two-dimensional tracking, e.g. combination of angle and range tracking, track-while-scan radar by using numerical data
    • G01S13/726Multiple target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75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transponders powered from received waves, e.g. using passive transponders, or using passive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82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continuous-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59Responders; Transponders

Abstract

一種測定裝置,包含: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Description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關於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近年,於多樣的管理對象,安裝有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標籤等發信裝置。發信裝置會發送信號,該信號包含無歧異地識別發信裝置之ID(identification,識別)。在讀取裝置中接收信號並偵測ID,該讀取裝置接收發信裝置所發送的信號。藉此,可取得安裝有發信裝置的管理對象之ID等資訊(位置資訊等),並可使用此位置資訊等而對管理對象進行管理。
又,由於發信裝置會經年劣化,有人考量將新的發信裝置(新發信裝置)與劣化之舊的發信裝置(舊發信裝置)一同安裝於管理對象,而對管理對象進行管理。在這種情形下,吾人尋求一種可容易掌握「來自舊發信裝置或新發信裝置之信號在讀取裝置中接收強度之不同」或是「隨著離這些發信裝置的距離而變化之讀取裝置中的接收強度」之技術。又,吾人尋求一種可掌握「從舊發信裝置置換為新發信裝置時」或是「除了舊發信裝置外,又加裝新發信裝置時」之效果的技術。關連之技術係揭露於專利文獻1~3。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3143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06529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13465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解決上述課題之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解決問題之方式]
依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測定裝置之特徵在於包含: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依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測定方法,其特徵為包含以下步驟: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依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程式,於測定裝置之電腦執行以下處理: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可容易掌握「來自安裝於管理對象的舊發信裝置或新發信裝置之信號,於讀取裝置中接收強度的不同」或是「隨著離這些發信裝置的距離而變化之讀取裝置中的接收強度」。又,可容易掌握「從舊發信裝置置換為新發信裝置時」或是「除了舊發信裝置外,又加裝新發信裝置時」之效果。
(第一實施態樣)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 圖1係表示由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及發信裝置所組成的測定系統的概要之圖式。 如同此圖中所示,測定裝置1具備第一天線101及第二天線102。測定裝置1為一種裝置,其分別從安裝於管理對象之複數發信裝置,接收不同頻率的發信信號,並分別測定其接收強度,而記錄之。於管理對象中原先裝有第一發信裝置21,由於第一發信裝置21經年劣化,進而由管理者安裝新的第二發信裝置22。管理對象例如可為貨櫃或卡車、托架等。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作為一例,係假定成稱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辨識)標籤之發信裝置。第一天線101係設計成接收第一發信裝置21發送的信號。第二天線102係設計成接收第二發信裝置22發送的信號。
當測定裝置1受到使用者指示,便會從第一天線101發送第一發信要求信號,並接著從第二天線102發送第二發信要求信號。第一發信要求信號係第一發信裝置21可接收之第一頻率的信號。第二發信要求信號係第二發信裝置22可接收之第二頻率的信號。當第一發信要求信號之第一頻率與第二發信要求信號之第二頻率,可基於包含於這些信號的資訊而區別時,第一頻率與第二頻率亦可為相同頻率。當第一發信裝置21接收到第一發信要求信號,便藉由RFID技術產生電動勢,而基於此電動勢發送第一頻率之第一無線信號。當第二發信裝置22接收到第二發信要求信號,便藉由RFID技術產生電動勢,而基於此電動勢發送第二頻率之第二無線信號。與上述相同,當第一無線信號之第一頻率與第二無線信號之第二頻率可基於包含於這些信號的資訊區別時,兩者亦可為相同頻率。
第一天線101接收第一無線信號。又,第二天線102接收第二無線信號。測定裝置1量測依序接收到之「第一無線信號的第一接收強度」與「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二接收強度」。測定裝置1將第一接收強度,與包含於第一無線信號的第一發信裝置21之ID相對應而記錄之。測定裝置1將第二接收強度,與包含於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二發信裝置22之ID相對應而記錄之。又,當第一頻率與第二頻率為相同頻率時,亦可將測定裝置1設定成僅具備一天線。測定裝置1亦可基於包含於無線信號的資訊,區別第一無線信號及第二無線信號,並量測各別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以下,就第一頻率與第二頻率為不同頻率之情形為例加以說明。
圖2係表示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硬體構成例之圖式。 如圖2所示,作為為一例,測定裝置1可具備第一天線101、第二天線10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103、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104、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105、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硬碟)106、介面107之各硬體構成。介面107例如為液晶觸碰面板或按鍵等。測定裝置1可進而具備其它硬體。
圖3係依第一實施態樣的測定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作為一例,測定裝置1之CPU103,執行預先儲存之測定程式。藉此,測定裝置1具備控制部111、發信部112、接收強度量測部113、信號解析部114及記錄部115之各功能。這些功能中之部份,亦可藉由電子電路於測定裝置1內部實現。
控制部111控制其他功能部。 發信部112基於從介面107(圖2)取得之信號而偵測到量測開始後,控制從第一天線101對第一發信裝置21輸出之發信要求信號,並控制從第二天線102對於第二發信裝置22輸出之發信要求信號。 接收強度量測部113,於各個發信裝置,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21、22發送之無線信號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號強度指示)等接收強度。 信號解析部114解析從各發信裝置21、22發送之無線信號所包含的資訊。信號解析部114例如解析無線信號所包含之發信裝置21、22的ID。 記錄部115將「接收強度量測部113所量測到的接收強度」與「信號解析部114中之解析結果的資訊」相對應,並依序記錄於SSD106(圖2)等儲存部。
圖4係表示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處理流程之圖式。 接著,依序說明依第一實施態樣的測定裝置1之處理。 首先,藉由使用者操作設置於測定裝置1之介面107,測定裝置1的控制部111受理「量測開始之輸入」(步驟S101)。控制部111將量測開始之信號,輸出至發信部112。當發信部112偵測到量測開始,便使第一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從第一天線101發信(步驟S102)。
第一發信裝置21接收第一頻率之發信要求信號。第一發信裝置21基於此信號之接收,使用電動勢輸出第一RFID信號。在該第一RFID信號中,包含有第一發信裝置21的ID等資訊。 第一天線101接收第一RFID信號(步驟S103)。 接收強度量測部113,量測以第一天線101接收到第一RFID信號時之接收強度(步驟S104)。接收強度的量測,亦可使用周知的RSSI量測手法。接收強度量測部113將接收到第一RFID信號時之接收強度,向記錄部115輸出。
信號解析部114解析以第一天線101接收到之第一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步驟S105)。信號解析部114向記錄部115輸出接收到之第一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 記錄部115將「以接收強度量測部113量測出之接收強度」與「第一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之一例,亦即第一發信裝置21的ID」相對應,記錄至SSD106等儲存部(步驟S106)。
當關於第一發信裝置21的處理結束,控制部111便指示來自第二天線102之信號發送。當發信部112偵測到該指示,便從第二天線102使「第二頻率之發信要求信號」發送(步驟S107)。
第二發信裝置22接收第二頻率之發信要求信號。第二發信裝置22基於此信號之接收,使用電動勢輸出第二RFID信號。於該第二RFID信號,包含有第二發信裝置22之ID等資訊。 第二天線102接收第二RFID信號(步驟S108)。 接收強度量測部113,量測以第二天線102接收到第二RFID信號時之接收強度(步驟S109)。在接收強度的量測上,亦可使用周知的RSSI量測手法。接收強度量測部113向記錄部115輸出接收到第二RFID信號時之接收強度。
信號解析部114解析以第二天線102接收到之第二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步驟S110)。信號解析部114向記錄部115輸出接收到之第二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 記錄部115將「以接收強度量測部113量測到之接收強度」與「第二RFID信號所含的資訊之一例,亦即第二發信裝置22的ID」相對應,記錄至SSD106等儲存部(步驟S111)。
控制部111在有關第一天線101之處理與有關第二天線102之處理結束後,將移至下一位置的指示影像,輸出至介面107亦即液晶觸碰面板等(步驟S112)。使用者移動至其它位置。亦即,使用者遵循顯示之指示影像移動。又,使用者操作介面107,開始進行有關安裝於管理對象之相同的第一發信裝置21與第二發信裝置22之量測。測定裝置1對於同一管理對象,從不同位置量測由第一發信裝置21及第二發信裝置22所發送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測定裝置1判斷控制部111是否輸入下一量測開始之指示(步驟S113)。當控制部111輸入量測開始之指示(步驟S113之是),從步驟S102重覆進行處理。當控制部111輸入量測結束之指示(步驟S113之否),結束處理。
使用者於每次重覆移動時,輸入有關「安裝於管理對象之幾乎相同位置之相同的第一發信裝置21與第二發信裝置22」之量測開始的操作。亦即,使用者對於離測定裝置1之距離接近之第一發信裝置21及第二發信裝置22,一面改變距離或位置,一面重覆量測處理。藉此,可在複數遠離的位置,進行關於第一發信裝置21與第二發信裝置22之接收強度的量測。又,使用者僅需反覆移動並輸入量測開始之指示,便可量測從「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安裝於管理對象的位置」遠離之複數位置的接收強度。可使用記錄於SSD106的資訊,測定隨著「離第一發信裝置21及第二發信裝置22的相對位置」而變化之接收強度的分布。 藉此,可量測從「安裝於管理對象之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或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接收到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之差異。又,可容易掌握「從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置換為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之情形」、或是「除了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外,又加裝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之情形」的效果。
第一實施態樣中,亦可設定成在每次指示量測開始時,由使用者向介面107輸入「從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的位置,到使用者指示量測開始的位置為止之距離」。此時,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例如係於第一實施態樣之步驟S106或步驟S111,進而與第一發信裝置或第二發信裝置的ID相對應,而記錄受理到「輸入」之距離的資訊。藉此,可容易掌握隨著「從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以及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至測定裝置1為止的距離」而變化之接收強度。亦即,變為可掌握隨著「各發信裝置21、22之距離」而變化之指向性的不同。
(第二實施態樣) 圖5係表示由依第二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及發信裝置所組成的測定系統的概要之圖式。 如該圖所示,測定裝置1亦可具備測距計108,用以量測至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之位置為止的距離與方向。亦即,測距計108具有量測方向之功能。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的方向,係以「設置於測定裝置1之第一天線101或第二天線102的軸方向與測距計108的軸方向所夾的水平角度θ1」表示。水平角度θ1,係第一天線101及第二天線102的軸方向,與測距計108的軸方向在同一水平面內所夾的角度。其它測定裝置1之硬體構成,係與圖2所示的硬體構成相同。測距計108例如具備雷射二極體(未圖示),而接受從雷射二極體發送出的雷射光之反射光。測距計108使用雷射光之發信時刻與反射光之接收時刻的差值或相位差,量測直到雷射光反射之反射點為止的距離D1、D2。由測距計108量測距離的手法,亦可使用周知之技術。又,測距計108偵測從測距計108本身的旋轉機構之既定位置起算之旋轉角度,而量測水平角度θ1。測距計108向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輸出距離D1、D2的資訊與水平角度θ1的資訊。
使用者進行量測開始之指示時,測距計108係朝向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的方向。又,與第一實施態樣同樣地,步驟S101中,控制部111受理「量測開始之輸入」,且控制部111向測距計108輸出「量測指示」。測距計108量測「至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為止距離D2」與「水平角度θ1」。測距計108向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輸出量測到的距離D2與水平角度θ1的資訊。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例如係於第一實施態樣的步驟S106或步驟S111,進而與第一發信裝置或第二發信裝置的ID相對應,而記錄距離D2及水平角度θ1的資訊。
又,如圖5所示,於量測時,使用者係以「測定裝置1的天線之軸方向的朝向,垂直安裝有第一發信裝置21與第二發信裝置22之管理對象的面」之方式,進行握持。亦即,即便使用者變更「與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之相對位置」而進行量測時,亦可不改變測定裝置1所具備的第一天線101或第二天線102之軸方向的朝向,而量測自各發信裝置21、22起算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此時,測距計108自動地判斷水平角度θ1與距離D2。藉此,在製作後述接收強度分布圖時,可使用角度θ1與距離D2等資訊,判斷記錄之接收強度的資訊,是在從各發信裝置21、22起算之哪個相對位置量測時之接收強度。
圖6係表示測定裝置之其他例之圖式。 圖6所示之測定裝置1的測距計108,可進而量測「設置於測定裝置1之第一天線101或第二天線102之軸方向」與「測距計108之軸方向」所夾的垂直角度θ2。垂直角度θ2,係「第一天線101及第二天線102之軸方向」與「測距計108之軸方向」於同一垂直面內所夾的角度。亦即,測定裝置1可量測「水平角度θ1」與「垂直角度θ2」雙方。與圖5所示之情形同樣地,當步驟S101中,控制部111受理「量測開始之輸入」,控制部111便向測距計108輸出量測指示。測距計108量測「至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為止的距離」及「水平角度θ1與垂直角度θ2」。 測距計108向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輸出「量測到的距離」及「水平角度θ1與垂直角度θ2」的資訊。測定裝置1的記錄部115,例如係於第一實施態樣之步驟S106或步驟S111,進而與第一發信裝置或第二發信裝置的ID相對應,而記錄距離及水平角度θ1與垂直角度θ2的資訊。 藉此,可高精度地掌握隨著「從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及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至測定裝置1為止的距離或相對方向」而變化之接收強度。亦即,可更為高精度地掌握隨著「各發信裝置21、22之距離以及相對方向」而變化之指向性之差異或特徵。
(第三實施態樣) 圖7係表示依第三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硬體構成例之圖式。 如圖7所示之測定裝置1,除圖3中說明過的各硬體構成外,更包含:溫度量測部121、濕度量測部122以及計時部123。又,於第三實施態樣中,亦可具備第二實施態樣所示之測距計108之構成。 與第一實施態樣同樣地,當於步驟S101中,控制部111受理「量測開始之輸入」,控制部111便向溫度量測部121、濕度量測部122及計時部123輸出量測指示。溫度量測部121量測「測定裝置1之周圍環境的溫度」。濕度量測部122量測「測定裝置1的周圍環境之濕度」。計時部123計算時刻。溫度量測部121向記錄部115輸出測定到之溫度。濕度計12向記錄部115輸出測定到之濕度。計時部123向記錄部115輸出「指示量測開始之日期或時刻」。測定裝置1之記錄部115,例如係於第一實施態樣之步驟S106或步驟S111,進而與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的ID相對應,而記錄溫度、濕度、日期或時刻等資訊。
如此,將溫度、濕度、日期或時刻等資訊,與「自第一發信裝置21或第二發信裝置22發送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相對應而記錄之。從而,可記錄量測時之量測到接收強度的周圍環境,亦即溫度、濕度或時刻等資訊。 藉此,可掌握隨著溫度、濕度及時刻等測定裝置1的周圍環境元素而變化之「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及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的指向性之差異或特徵」。
(第四實施態樣) 圖8係依第四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如圖8所示,測定裝置1除圖3中說明過的各功能構成外,進而具備顯示部116之功能。 顯示部116進行「顯示記錄部115於SSD106中記錄的資訊」之處理。又,測定裝置1除第二實施態樣或第三實施態樣中所示的各功能外,亦可進而具備顯示部116之功能。
圖9表示由記錄部製作出之量測結果表格。 作為一例,測定裝置1之記錄部115藉由在各實施態樣中進行上述記錄處理,可製作如圖9所示之量測結果表格。圖9所示之量測結果表格中,將第幾次量測、第一發信裝置之ID、以第一天線101接收從第一發信裝置21發送之無線信號時之第一接收強度,相對應而儲存。量測結果表格中,進而將第二發信裝置之ID、以第二天線102接收從第二發信裝置22發送之無線信號時之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而儲存。量測結果表格,進而,將水平角度θ1、垂直角度θ2、至發信裝置之距離、溫度、濕度、時刻,相對應而儲存。
測定裝置1之顯示部116,取得儲存於SSD106之量測結果表格,而顯示於介面107之液晶畫面。例如,基於由使用者下的指示,進行量測結果表格的顯示處理。
圖10係表示基於量測結果製作出之接收強度分布之圖式。 測定裝置1的顯示部116亦可設定成,使用記錄於量測結果表格的資訊,製作如圖10所示之各發信裝置的接收強度分布,而顯示於介面107之液晶畫面。 首先,顯示部116製作從第一發信裝置21發送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分布。此時,顯示部116分別對於記錄之各量測次數,至少取得:從第一發信裝置21發送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亦即第一接收強度、其水平角度θ1及距離。顯示部116基於水平角度θ1與距離,計算自測定裝置1起算之相對位置。顯示部116基於計算出之相對位置及此位置中的接收強度之組合複數,藉由內插計算等,而計算推定為相同接收強度之不同之複數相對位置。顯示部116以橢圓之圓弧連結「推定為相同接收強度之複數相對位置」,並製作有關如圖10所示之第一發信裝置21的接收強度分布。顯示部116又製作有關如圖10所示之第二發信裝置22的接收強度分布。顯示部116於介面107之液晶畫面,顯示表示「關於第一發信裝置21之接收強度分布」及「關於第二發信裝置22之接收強度分布」之影像。 藉由進行這般處理,可顯示安裝於管理對象之兩個發信裝置21、22所發送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分布。 又,顯示部116亦可進而基於垂直角度θ2製作接收強度分布。藉此,可針對各發信裝置21、22,製作精度更高的接收強度分布。又,顯示部116亦可基於測定裝置1之溫度、濕度以及時刻等周圍環境元素,而製作接收強度分布。藉此,可製作考量了周圍環境元素之各發信裝置21、22之接收強度分布。
使用者亦可於測定裝置1以外的裝置,製作如圖10所示的接收強度分布。此時,使用者操作測定裝置1,指示向既定裝置發送「量測結果表格的資訊」。測定裝置1將「量測結果表格的資訊」向受指示的既定裝置發送。接收了「量測結果表格」的裝置中之接收強度分布的產生,亦可與上述處理相同。
(第五實施態樣) 上述各實施態樣中,接收強度量測部113偵測「以第一天線101接收到之第一RFID信號的接收強度」與「以第二天線102接收到之第二RFID信號的接收強度」。此偵測中,接收強度量測部113亦可於一次之量測,而從各發信裝置接收複數次之無線信號亦即RFID信號,並基於這些RFID信號複數次接收之各接收強度,計算統計値。接收強度量測部113將計算出之統計値作為接收強度,輸出至記錄部115。統計値例如可為平均値、中央値等。記錄部115將關於取得之各發信裝置的接收強度之統計値,分別與各發信裝置的ID相對應而記錄之。如此,接收強度量測部113亦可基於在同一位置經過複數次接收之無線信號的接收強度,量測接收強度。藉此,可藉由隨著各位置而變化之接收強度,高精度地進行量測。
又,亦可組合使用第一至第五實施態樣中之複數實施態樣。藉此,可更適切地掌握組合了距離或方向、環境之「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及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之指向性的差異或特徵」。從而,可更適切掌握以下情形之效果:「從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置換為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的情形」或是「除了第一發信裝置21(舊發信裝置)外,又加裝第二發信裝置22(新發信裝置)的情形」。 上述程式亦可為用以實現前述各處理部的功能之一部份者。進而,亦可為能將前述功能藉由與既存於電腦系統之程式相組合而實現者,亦即所謂的差分檔案(差分程式)。
圖11係表示測定裝置的最少構成之圖式。 如圖11所示,測定裝置1至少具備: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從不同之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及記錄部,於各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接收強度。測定裝置1亦可為測定電路。
雖然上述實施態樣之一部份或是全部,亦可如以下附記記載,但並不限於以下。 (附記1) 一種測定裝置,包含: 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及 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附記2) 如附記1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複數天線,分別與該複數發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
(附記3) 如附記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發信部,在偵測到量測開始後,從該複數天線依序輸出對於該發信裝置之發信要求信號; 該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因應該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該無線信號的該接收強度。
(附記4) 如附記1至附記3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其中,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記錄該接收強度之統計値,該接收強度之統計値係基於分別從該複數發信裝置複數次發送之該無線信號。
(附記5) 如附記1至附記4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測距計,量測至該複數發信裝置為止之距離;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將至該發信裝置為止的該距離與該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附記6) 如附記1至附記5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方向量測部,量測該複數發信裝置的方向;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將至該發信裝置之該方向與該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附記7) 如附記1至附記6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溫度量測部,量測周圍溫度;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將該周圍溫度與該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附記8) 如附記1至附記7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濕度量測部,量測周圍濕度;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將該周圍濕度與該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附記9) 如附記1至附記8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計時部,計算時刻; 該記錄部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將量測到該接收強度的時刻與該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附記10) 如附記1至附記9中任一項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 顯示部,顯示該記錄部所記錄的資訊。
(附記11) 一種測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 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附記12) 一種程式,於測定裝置之電腦執行以下處理: 量測從複數發信裝置發送之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以及 於各該複數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接收強度。
本申請案,係以2017年1月16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日本特願2017-004932為基礎主張優先權,故該案之揭露內容均涉及於此。 [產業利用性]
依本發明,可容易掌握「來自安裝於管理對象的舊發信裝置或新發信裝置之信號,在讀取裝置中的接收強度之差異」或是「隨著離這些發信裝置的距離而變化之讀取裝置中的接收強度」。又,可容易掌握「從舊發信裝置置換為新發信裝置之情形」或是「除了舊發信裝置外,又加裝新發信裝置之情形」的效果。
1‧‧‧測定裝置12‧‧‧濕度計21‧‧‧第一發信裝置22‧‧‧第二發信裝置101‧‧‧第一天線102‧‧‧第二天線103‧‧‧CPU104‧‧‧ROM105‧‧‧RAM106‧‧‧SSD107‧‧‧介面108‧‧‧測距計111‧‧‧控制部112‧‧‧發信部113‧‧‧接收強度量測部114‧‧‧信號解析部115‧‧‧記錄部116‧‧‧顯示部121‧‧‧溫度量測部122‧‧‧濕度量測部123‧‧‧計時部
[圖1]表示由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及發信裝置所組成的測定系統之概要的圖式。 [圖2]表示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硬體構成例之圖式。 [圖3]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圖4]表示依第一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處理流程之圖式。 [圖5]表示由依第二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及發信裝置所組成的測定系統的概要之圖式。 [圖6]表示測定裝置之其它例之圖式。 [圖7]表示依第三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硬體構成例之圖式。 [圖8]依第四實施態樣之測定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圖9]表示記錄部所製作出之量測結果表格。 [圖10]表示基於量測結果製作出的接收強度分布之圖式。 [圖11]表示測定裝置的最少構成之圖式。
1‧‧‧測定裝置
21‧‧‧第一發信裝置
22‧‧‧第二發信裝置
101‧‧‧第一天線
102‧‧‧第二天線

Claims (11)

  1. 一種測定裝置,包含:第一天線,發送安裝於管理對象物的第一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第一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並接收該第一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一無線信號;第二天線,發送安裝於該管理對象物的第二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與該第一頻率不同之第二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並接收該第二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二無線信號;接收強度量測部,分別量測因應不同頻率的該發信要求信號而從安裝於同一該管理對象物的第一、第二發信裝置發送之該第一、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一、第二接收強度;以及記錄部,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
  2. 如請求項1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發信部,在偵測到量測開始後,從該第一、第二天線依序輸出對於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之發信要求信號;該接收強度量測部,量測因應該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發送之該第一、第二無線信號的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
  3.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其中, 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記錄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的統計值,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的統計值係基於分別從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複數次發送之該第一、第二無線信號。
  4.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測距計,量測至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為止的距離;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將至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為止的該距離與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5.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方向量測部,量測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的方向;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將至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之該方向與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6.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溫度量測部,量測周圍溫度;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將該周圍溫度與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7.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濕度量測部,量測周圍濕度; 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將該周圍濕度與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8.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計時部,計算時刻;該記錄部係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將量測到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的時刻與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相對應,並進而記錄之。
  9.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測定裝置,更包含:顯示部,顯示該記錄部所記錄的資訊。
  10. 一種測定方法,用以量測從安裝於同一管理對象物的第一、第二發信裝置所分別發送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該測定方法之特徵為包含以下步驟:分別量測因應該第一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第一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第一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一無線信號、及因應該第二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與該第一頻率不同之第二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第二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一、第二接收強度;以及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
  11. 一種儲存於記憶媒體的程式,係於測定裝置之電腦執行量測從安裝於同一管理對象物的第一、第二發信裝置所分別發送的無線信號之接收強度的處理; 該儲存於記憶媒體的程式之特徵為於測定裝置之電腦執行以下處理:分別量測因應該第一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第一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第一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一無線信號、及因應該第二發信裝置所能接收之與該第一頻率不同之第二頻率的發信要求信號而從該第二發信裝置所發送的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一、第二接收強度;以及對於各該第一、第二發信裝置,依序記錄該第一、第二接收強度。
TW106143434A 2017-01-16 2017-12-12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TWI702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932A JP6907545B2 (ja) 2017-01-16 2017-01-16 測定装置、測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7-004932 2017-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8623A TW201828623A (zh) 2018-08-01
TWI702808B true TWI702808B (zh) 2020-08-21

Family

ID=6283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3434A TWI702808B (zh) 2017-01-16 2017-12-12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9733B2 (zh)
JP (1) JP6907545B2 (zh)
TW (1) TWI702808B (zh)
WO (1) WO2018131361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3595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Ltd 通信制御装置
JP2016040523A (ja) * 2014-08-12 2016-03-24 株式会社カイザー 電波計測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1434A (ja) 2004-05-21 2005-12-02 Omron Corp 測定装置および測定方法、測定システム、リーダライタ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7129688A (ja) 2005-10-06 2007-05-24 Aruze Corp データ読取装置、並びに位置特定システム
US20070273481A1 (en) * 2006-05-25 2007-11-29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RFID tag with programmable read range
JP2008199411A (ja) 2007-02-14 2008-08-28 Omron Corp 周波数切替装置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rfidシステム、距離測定装置
JP5022151B2 (ja) 2007-09-04 2012-09-12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無線icタグ読み取りシステム
JP4978794B2 (ja) 2007-09-27 2012-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JP2012074789A (ja) 2010-09-28 2012-04-12 Casio Comput Co Ltd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489978B2 (ja) 2010-12-20 2014-05-14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Rfidリーダ/ライタ用アンテナ
JP5385338B2 (ja) 2011-06-22 2014-01-08 Necシステム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物品id読み取り装置、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方法
KR20140059492A (ko) * 2012-11-08 2014-05-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에서 무선 충전 장치의 위치를 출력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9078179B2 (en) * 2012-11-16 2015-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RAT measurement reporting method in TD-SCDMA
JP2016057647A (ja) 2013-01-25 2016-04-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物品の検索方法および物品の検索支援システム
JP6059607B2 (ja) * 2013-06-10 2017-01-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タグ捜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WO2014210022A1 (en) * 2013-06-26 2014-12-31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Real-time rfid localization using uniform, high-performance tags and related method thereof
US9338635B2 (en) * 2014-07-01 2016-05-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vice tracking
JP2016092572A (ja) 2014-11-04 2016-05-23 株式会社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資産管理システム、電子タグ、基地局およびサーバ
JP2016162327A (ja) * 2015-03-04 2016-09-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無線タグシステム
US10045150B2 (en) * 2015-03-30 2018-08-07 Afer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urately sensing user location in an IoT system
KR102473191B1 (ko) * 2016-03-10 2022-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9854398B1 (en) * 2016-08-03 2017-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location verification
WO2018097558A1 (en) * 2016-11-24 2018-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server,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esence or absence of user within specific spa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3595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Ltd 通信制御装置
JP2016040523A (ja) * 2014-08-12 2016-03-24 株式会社カイザー 電波計測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31361A1 (ja) 2018-07-19
US11619733B2 (en) 2023-04-04
JP6907545B2 (ja) 2021-07-21
US20190369229A1 (en) 2019-12-05
JP2018117169A (ja) 2018-07-26
TW201828623A (zh)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96313B1 (en) Mobile dimensioning method and device with dynamic accuracy compatible with nist standard
EP2850394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RU257024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контроля давления в шине
KR101984363B1 (ko) 자산 모니터링을 위한 범용 무선 플랫폼용의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110119018A1 (en) Estimation of ambient temperature
JP5444004B2 (ja) Rfidタグの無線リンクを特徴付ける方法
CN105866781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07110964A1 (ja) 位置検出プログラム及び位置検出システム
CN108923863A (zh) 设备等效全向辐射功率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KR101637483B1 (ko) 거리 및 친밀도를 이용한 주변 장치 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KR102238059B1 (ko) 동적 워크플로우 우선순위 선정 및 작업 수행을 위한 방법들 및 시스템들
CN108234034A (zh) 蓝牙信号调整方法、装置、测试终端、系统及可读介质
US2014034958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s with control network
US9820092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50362384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nsing valu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erforming the same
JP2019159600A (ja) 車両用マスタ電子制御装置、車両用スレーブ電子制御装置、車両用ログ収集システム及び車両用ログ収集プログラム
CN111385866B (zh) 一种设备间同步的方法及装置
JP6661354B2 (ja) 通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TWI702808B (zh) 測定裝置、測定方法及程式
CN202057345U (zh) 测量及监控显示器
CN114840101A (zh) 电磁触控输入方法及其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0514905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检测电容的方法
JP2019164015A (ja) 閾値決定方法、電波送受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360119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64424B (zh) 用于监控气体测量设备的监控单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