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970B - 電氣集塵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氣集塵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970B
TWI693970B TW107147176A TW107147176A TWI693970B TW I693970 B TWI693970 B TW I693970B TW 107147176 A TW107147176 A TW 107147176A TW 107147176 A TW107147176 A TW 107147176A TW I693970 B TWI693970 B TW I6939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dust collecting
tube
dust collecto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7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192A (zh
Inventor
富松一
加藤雅也
上田泰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9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5Collecting-electrodes
    • B03C3/47Collecting-electrodes flat, e.g. plates, discs, gr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5Collecting-electrodes
    • B03C3/49Collecting-electrodes tubular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電氣集塵裝置,其中,提供對於具有粒徑分布的粉塵而言,亦可提高集塵效率之電氣集塵裝置。電氣集塵裝置(1)係具備:具有作為沿著氣體流動G的方向而加以設置,未具有開口之板狀的平板集塵極(4A),與對於平板集塵極(4A)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放電極(5A)的平板集塵部(A),和配置於平板集塵部(A)之氣體流動G的方向的下流側,具有開口之管集塵極(4B,4C),與對於管集塵極(4B,4C)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放電極(5B,5C)的管集塵部(B,C)。

Description

電氣集塵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電氣集塵裝置。
作為以往的電氣集塵裝置,知道有具備:未具有沿著氣體流動而排列為平行之開口的平板狀之集塵極,和具有排列於其中央之銳利的形狀之放電極之構成。
在電氣集塵裝置中,由施加直流高電壓於集塵極與放電極之間,對於放電極進行安定之電暈放電者,使氣體流動中之粉塵帶電。以往之集塵理論中,說明經由帶電之粉塵係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的電場下,作用於粉塵之庫倫力的作用而捕集於集塵極。
但專利文獻1,2之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配置為了使粉塵通過的複數之貫通孔,於內部具有為了捕集粉塵之密閉空間的集塵極。在專利文獻1,2中,由藉由貫通孔而限制粉塵於密閉空間者,不易使捕集之粉塵再飛散。
專利文獻3之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含有具有65%至85%之開口率的接地電極,和捕集氣體的集塵過濾層的集塵極。經由具備如此之集塵極之時,在專利文獻3中,作為呈在與氣體流動正交之剖面內,使離子風產生,使循環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的螺旋狀之氣體流動生成,效率佳地捕集粉塵。在專利文獻3中,積極地利用離子風,但主要使粉塵捕集於集塵過濾器之情況作為目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5761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5705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第482369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電氣集塵裝置之集塵效率η係可經由常見之下述的德國的式子(式(1))而算出者。w係集塵性指數(粒子狀物質之移動速度),f係每單位氣體量的集塵面積。
Figure 02_image001
在上述式(1)中,粉塵(粒子狀物質)之移動速度w係作為以經由庫倫力的力,和氣體的黏性阻抗之關係而決定。在德國的式子(上述式(1))中,粉塵則作為自放電極移動在電場中,而離子風係在對於性能的影響係未直接考慮。但,其性能設計之前提的粉塵濃度係經常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的集塵空間內中係有一樣的前提條件,而離子風係使氣體的混亂產生,作為使粉塵濃度作為一樣之要因之一而加以考量。
離子風係在施加負的電壓於電極間時,在放電極,經由電暈放電而產生有負離子,其結果,為產生者,而對於正的電壓之情況係經由正的離子而產生。以下,為了將產業用之電氣集塵裝置為基礎而考量,而對於施加負的電壓形式加以記載,但為正時亦為同樣。
在放電極產生之離子風係朝向集塵極,呈橫切氣體流動地流動。到達至集塵極之離子風係在集塵極進行反轉而改變流動之方向。經由此,於電極間產生螺旋狀的亂流。
亂流之中,自放電極朝向集塵極之流動係有將粉塵運送至集塵極附近的作用。運送至集塵極附近的粉塵係最終經由庫倫力而加以捕集。
但在集塵極進行反轉的離子風之反卷係使粉塵移動至自收集體之集塵極遠離之方向之故,亦有阻礙集塵之作用。 特別是含於氣體中的粉塵係具有特定的粒徑分布之故,比較小粒徑之粉塵係經由如上述之離子風的反卷之影響為大,而有捕集效率無法提升之虞。
然而,對於專利文獻3係記載有亦考慮離子風之效果的電氣集塵裝置。但在此形式中,於位於具有開口部之集塵極背後之過濾層,送入離子風之構造,其目的為在未受到主氣體影響之範圍進行集塵者,而構造亦為複雜之情況,以及在乾式中,附著於過濾層之粉塵的剝離回收則為困難。
本揭示係有鑑於如此情事所作為之構成,其目的為提供:對於具有粒徑分布之粉塵而言,亦可提高集塵效率之電氣集塵裝置者。 為了解決課題之手段
有關本揭示之一形態的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具有作為沿著氣體流動方向而加以設置,未具有開口之板狀的第1集塵極,與對於該第1集塵極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第1放電極的第1集塵部,和配置於該第1集塵部之氣體流動方向的下流側,具有開口之第2集塵極,與對於該第2集塵極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第2放電極的第2集塵部。
經由於氣體流動之上流測,配置具有作為未具有開口的板狀之第1集塵極之第1集塵部之時,捕集含於氣體中之粉塵之中粒徑比較大者。另外,第1集塵極係因未具有開口之故,比較於未設置開口之情況,集塵面積變大而可捕集許多的粉塵。 於第1集塵部之氣體流動方向之下流側,配置具備具有開口之第2集塵極之第2集塵部。由藉由第2集塵極的開口,使在與第2放電極之間所產生之離子風之一部分通過者,抑制在第2集塵極,離子風進行反轉而產生背離之流動(反卷)。經由此,經由離子風,在比較小的粉塵,亦可引導至第2集塵極之附近,在第2集塵極的附近中,可經由庫倫力而捕集者。因而,可將在第1集塵部無法捕集之比較小的粉塵,在下流側之第2集塵部而捕集者。 如此,由組合適合於捕集具有粒徑分布之粉塵之中比較大之粉塵情況之第1集塵部,和適合於捕集比較小之粉塵情況之第2集塵部者,即使為具有特定之粒徑分布的粉塵,亦可有效果地進行捕集者。 作為第2集塵極,係例如可舉出:隔著特定間隔所排列之圓筒等之柱狀體,或形成複數之開口的平板乃至折板,金屬網目等。
更且,有關本揭示之一形態的電氣集塵裝置,係前述第2集塵極的開口率則作為10%以上70%以下。
當開口率成為不足10%時,離子風之背離抑制效果則變低。當開口率超過70%時,有效之集塵面積則變少而使集塵性降低。 開口率α係當將等效直徑作為d,集塵極的中心間間距作為Pc時,如以下所表示。
Figure 02_image003
更且,在有關本揭示之一形態的電氣集塵裝置中,前述第2集塵極係作為於前述氣體流動方向,隔著特定之間隔所配置之複數的柱狀體,前述柱狀體之橫剖面的等效直徑係作為30mm以上80mm以下。
由隔著特定之間隔而配置柱狀之第2集塵極者,容許自放電部朝向集塵極所流動之離子風的一部分漏出於集塵極之背側者。經由此,可抑制離子風在集塵極被反轉而背離之流動(反卷)。 將柱狀體的橫剖面之等效直徑作為30mm以上。當縮小等效直徑時,電場集中則變大而集塵性係提高。但等效直徑變於過小時,在持續保持對於集塵必要之電流中,電場強度的峰值則變大而產生有火花放電。因此,作為等效直徑之下限係30mm。 將柱狀體的橫剖面之等效直徑作為80mm以下。當等效直徑變於過大時,在集塵極附近的電場強度的拉升則幾乎消失,而成為平板電極之平均電場強度程度。另外,當等效直徑為大時,對於氣體流動而言使漩渦產生。因此,作為等效直徑之上限係80mm。 等效直徑係指:意味特定形狀之橫剖面與等效之圓形的直徑。隨之,橫剖面為圓形之情況係相當於其直徑。 作為柱狀體係例如,可舉出作為成圓形剖面之管形狀的構件。但作為橫剖面形狀係除了圓形以外,係可使用長圓形,橢圓形,多角形等。另外,作為集塵極係不僅中空而作為實心亦可。 發明效果
由組合具有作為未具有開口之板狀的第1集塵極之第1集塵部,和具有設置於第1集塵部之下流側,具有開口之第2集塵極之第2集塵部者,對於具有粒徑分布之粉塵而言可提高集塵效率者。
以下,對於有關本揭示之電氣集塵裝置之一實施形態,參照圖面加以說明。
電氣集塵裝置1係例如使用於將媒炭等作為燃料之火力發電廠,回收自鍋爐所引導之燃燒排氣中的粉塵(粒子狀物質)。
對於圖1係顯示自上方而視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之縱剖面圖。在圖1中,氣體流動G係水平流,自紙面左側朝向右側流動。
電氣集塵裝置1係於套筒2內,沿著氣體流動G,具備平板集塵部(第1集塵部)A,和上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B,和下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C。
套筒2係具備:氣體入口部2a與主體部2b與氣體出口部2c。自氣體入口部2a流入的氣體係引導至主體部2b,在各集塵部A,B,C加以集塵之後,自氣體出口部2c排出於外部。
平板集塵部A係具備:呈延伸存在於氣體流動G方向地加以設置之複數的平板集塵極4A,和對於平板集塵極4A而言平行地離間而加以設置之放電極5A。
平板集塵極4A與放電極5A係相互加以隔離,加以電性絕緣。放電極5A係與套筒2同時加以絕緣。平板集塵極4A係被接地,對於放電極5A係連接有具有負的極性之電源6A。
各平板集塵極4A係作為成未具開口之金屬製的平板。 放電極5A係具有:安裝基材7A,和複數之電暈放電部8A。安裝基材7A係由具有導電性之材質所成之棒狀或板狀的構件。安裝基材7A係對於對面之平板集塵極4A而言平行地加以配置。
電暈放電部8A係經由施加電壓於放電極5A之時,使電暈放電產生之構成。電暈放電部8A係作為成呈朝向對面之平板集塵極4A而突出地,固定於安裝基材7A之突起,前端則呈為尖端細之刺樣狀。電暈放電部8A係複數配置於正交於紙面之方向,即高度方向。
上流側管集塵部B係具備:管集塵極4B,和固定於安裝基材7B之放電極5B。 管集塵極4B係作為成複數之管構件4Ba則具有特定間隔而排列於氣體流動G之流動方向的離散式集塵極。隨之,管集塵極4B係呈具有開口地加以設置。各管構件4Ba係作為成具有剛性的金屬製。各管構件4Ba係軸線則對於氣體流動G而言呈正交地,朝向於上下方向(紙面垂直方向)而加以配置。排列於氣體流動G方向之各管構件4Ba彼此係使用共通的框體而將各自加以固定。
放電極5B係作為成與平板集塵部A之放電極5A同樣的構成,而具有複數之電暈放電部8B。各電暈放電部8B係在氣體流動G方向中,呈位置於鄰接之管構件4Ba之中央地加以配置。
管集塵極4B與放電極5B係相互加以隔離,加以電性絕緣。放電極5B係與套筒2同時加以絕緣。管集塵極4B係被接地,對於放電極5B係連接有具有負的極性之電源6B。電源6B係成為呈可設定與平板集塵部A之電源6A不同之電壓。
下流側管集塵部C係具備:管集塵極4C,和固定於安裝基材7C之放電極5C。管集塵極4C係作為成與上流側管集塵部B之管集塵極4B同樣的構成。放電極5C係作為成與上流側管集塵部B之放電極5B同樣的構成。但各管構件4Ca之間隔,或各電暈放電部8C的間隔係作為與上流側管集塵部B之管構件4Ba或電暈放電部8B的間隔不同之構成亦可。另外,電源6C係成為呈可設定與平板集塵部A之電源6A或上流側管集塵部B之電源6B不同之電壓。
對於圖2係顯示上流側管集塵部B及下流側管集塵部C之管集塵極4B,4C之管構件4Ba,4Ca與電暈放電部8B,8C之位置關係。將管構件4Ba,4Ca之中心間間距Pc與電暈放電部8B,8C之中心間間距Pd作為相等者為佳。並且,呈對向於鄰接之管構件4Ba,4Ca間地配置電暈放電部8B,8C者為佳。由如此配置者,如圖3所示,電力線則均等地分配於各管構件4Ba,4Ca,且自作為成管構件4Ba,4Ca之圓形的橫剖面之電暈放電部8B,8C而視,可使電力線到達至縱深側者。然而,圖2所示之符號D係在管構件4Ba,4Ca與電暈放電部8B,8C之正交方向(在同圖中為上下方向)之距離,例如,作為成125mm~250mm。
如此考慮電力線到達至管構件4Ba,4Ca之縱深情況,自電暈放電部8B,8C側正面視管集塵極4B,4C時之開口率α,係如以下所示。
Figure 02_image005
在此,d係管構件4Ba,4Ca之等效直徑。等效直徑係指:意味特定形狀之橫剖面與等效之(具有同一面積)圓形的直徑。隨之,如本實施形態,管構件4Ba,4Ca之橫剖面為圓形之情況係相當於其直徑。 開口率α係作為成10%以上70%以下。對於其根據係之後使用圖8加以說明。
管構件4Ba,4Ca之等效直徑d係作為成30mm以上80mm以下。 將管集塵極4B,4C之橫剖面的等效直徑d作為30mm以上之理由係如以下。當縮小等效直徑d時,電場集中則變大而集塵性係提高。但等效直徑d變為過小時,如圖4所示,在維持確保對於集塵必要之電流密度(例如0.3mA/m2 )中,電場強度的峰值則變大而超過火花電場強度的10kV/cm,產生火花放電。因此,作為等效直徑d之下限係30mm。
將管構件4Ba,4Ca之橫剖面的等效直徑d作為80mm以下之理由係如以下。等效直徑d變為過大時,在管構件4Ba,4Ca之附近的電場強度之提升(之後,使用圖6而加以說明)則幾乎消失,而成為未有孔之平板集塵極4A之平均電場強度(2kV/cm)程度。另外,當等效直徑d為大時,對於氣體流動而言帶來影響使漩渦產生。因此,作為等效直徑d之上限係80mm。例如,以與上述相同條件所算出之等效直徑d為30mm時之平均電場強度係為5.7kV/cm。 然而,圖5之縱軸係作為成平均電場強度,而在管集塵極4B,4C之表面積作為平均化之電場強度。此平均電場強度係與圖4之縱軸的峰值電場強度不同。峰值電場強度係管集塵極4B,4C之表面之中電場強度最高之位置的電場強度。
接著,使用圖6,對於管集塵極4B,4C之管構件4Ba,4Ca之附近的電場強度的提升加以說明。如同圖所示,橫軸則顯示位置,作為於相當於y軸之位置,位置有電暈放電部8B,8C之構成。縱軸係為電場強度。電場強度係在電暈放電部8B,8C之位置成為最高,而在管構件4Ba,4Ca之間取得極小值之後,再次朝向於管構件4Ba,4Ca同時而增大。在管構件4Ba,4Ca之附近中,存在有電場強度的增加率(傾向)大的範圍Z1。此係因管構件4Ba,4Ca之附近係由具有粉塵或負離子之空間電荷的影響而電場強度變高之故。將在此範圍Z1之電場強度的增大,稱為“電場強度的提升”。在範圍Z1中,成為庫倫力成為支配性的範圍,而有效果地進行在管構件4Ba,4Ca之粉塵P的集塵。
較範圍Z1,電暈放電部8B,8C側的範圍Z2係作為成離子風的支配範圍。在範圍Z2中,氣體中之粉塵P係主要伴隨離子風而引導至管構件4Ba,4Ca。
對於圖7係顯示使用未有孔(開口)之平板集塵極4A情況的電場強度。呈自同圖了解到,在平板集塵極4A附近之電場強度的絕對值係較圖6所示之管構件4Ba,4Ca為小,電場強度的提升亦為小。隨之,了解到集塵性能則較管集塵極4B,C為差。但對於離子風的影響少之比要大的粉塵而言,即使為平板集塵極4A,亦發揮充分的捕集性能。
對於圖8係顯示對於開口率α而言之集塵面積比。集塵面積比係如平板集塵極4A,在將開口率0%(未有間隙之情況)時之集塵性能作為1之情況,顯示發揮相同集塵性能之情況的集塵面積的構成。隨之,集塵面積比係顯示越小,捕集效率則越高者。
如圖8所示,開口率α為10%以上70%以下之情況,集塵面積比則成為0.8以下。隨之,開口率α係10%以上70%以下(適用範圍)為佳。
對於電性集塵裝置1係雖無圖示,但設置有為了剝離附著於集塵極4A,4B,4C之粒子狀物質之搥打裝置。搥打裝置係具有槌子,由槌子搥打集塵極4A,4B,4C者,經由振動而剝離除去附著於表面之粉塵。 然而,自集塵極4A,4B,4C除去粉塵的方法係未限定於使用搥打裝置之搥打。例如,經由對於由集塵極4A,4B,4C所捕集之粉塵而言噴射氣體之方法,或使用音波喇叭而照射音波的方法,自集塵極4A,4B,4C除去粉塵亦可。另外,經由在濕式的電氣集塵裝置所進行,經由洗淨液的洗淨,自集塵極4A,4B,4C除去粒子狀物質亦可。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1之動作。 在電氣集塵裝置1中,由施加電壓於放電極5A,5B,5C者,在電暈放電部8A,8B,8C之前端,產生有電暈放電。含於氣體流動G之粉塵係經由電暈放電而被帶電。
在平板集塵部A中,帶電之粉塵係經由朝向於集塵極而流動之離子風,移動至集塵極之附近,之後,在平板集塵極4A附近,經由庫倫力而吸引加以捕集。所捕集之粉塵係具有粒徑分布之粉塵之中優先性地捕集粒徑比較大之粉塵。此係因粒徑大的粉塵則比較於粒徑小之粉塵,表面積為大,且對於粒徑作為比例,空氣阻抗變大之另一方面,對於粒徑之平方作為比例,帶電量變多,而庫倫力的效果變大,作為結果,移動速度則增加之故。粒徑大的粉塵係不易受到離子風的影響之故,即使在未具有開口部的集塵極,經由離子風之反卷的影響亦為少。
另一方面,在管集塵部B,C中,為了在上流側除去粒徑粗的粉塵,而優先性地捕集粒徑比較小之粉塵。朝向於管集塵極4B,4C而流動的離子風係呈使粉塵移動至管集塵極4B,4C之附近地產生作用。之後,粉塵係在管集塵極附近,經由庫倫力所吸引而加以捕集,但粒子徑小之粉塵的情況,容易受到離子風之影響之故,由作為成具有開口部之管集塵部者,經由離子風的反卷之影響則變少,比較於未有開口部之情況,捕集效率則提升。更且,在管集塵極4B,4C之附近的範圍Z1(參照圖6)中,因電場強度的提升為大之故,有效果地集塵粉塵。
對於圖9係顯示經由電氣集塵裝置1之粉塵的捕集效率(EP效率)。在同圖中,橫軸係顯示氣體流動G方向的位置。隨之,於上流側位置有平板集塵部A,而於下流側位置有管集塵部B,C。 平板集塵部A之EP效率係在氣體流動G之上流側中,因捕集許多比較大的粉塵之故,顯示良好之捕集效率,但因隨著往氣體流動G之下流側,比較小之粉塵則相對性變多之故,捕集效率則到達頂點。 管集塵部B,C之EP效率係在上流側中,因存在許多比較大之粉塵之故,並不如平板集塵部A來的良好。但因隨著往氣體流動G之下流側,比較小之粉塵則相對性變多之故,顯示較平板集塵部A為良好之EP效率。 隨之,電氣集塵裝置1之全體的EP效率係如一點鎖鏈線所示,在氣體流動G之上流側及下流側,顯示良好的值。
如根據本實施形態,得到如以下的作用效果。 經由於氣體流動G之上流側,配置具有作為未具有開口的板狀之平板集塵極4A之平板集塵部A之時,捕集含於氣體中之粉塵之中粒徑比較大者。另外,平板集塵極4A係因未具有開口之故,集塵面積則變大而可捕集許多的粉塵。 於平板集塵部A之氣體流動G方向的下流側,配置具有開口之管集塵極4B,4C的管集塵部B,C。由藉由管集塵極4B,4C的開口,使在與放電極5B,5C之間所產生之離子風之一部分通過者,抑制在管集塵極4B,4C,離子風進行反轉而產生背離之流動(反卷)。經由此,經由離子風,在比較小的粉塵,亦可引導至管集塵極4B,4C之附近,在管集塵極4B,4C的附近中,可經由庫倫力而捕集者。因而,可在下流側的管集塵部B,C,捕集在平板集塵部A無法捕集之比較小的粉塵者。 如此,由組合適合於捕集具有粒徑分布之粉塵之中比較大之粉塵情況之平板集塵部A,和適合於捕集比較小之粉塵情況之管集塵部B,C者,即使為具有特定之粒徑分布的粉塵,亦可有效果地進行捕集者。
將管集塵極4B,4C之開口率α,作為10%以上70%以下。經由此,可確保有效的集塵面積而使集塵性能提升者。
將管集塵極4B,4C之橫剖面的等效直徑d作為30mm以上80mm以下。經由此,可使集塵極4之集塵性能提升者。
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作成將1個平板集塵部A配置於上流側,而於其下流側配置2個管集塵部B,C者,但如於上流側配置平板集塵部,而於其下流側配置管集塵部即可,各集塵部的數量係並非限定本實施形態者。隨之,平板集塵部A亦可為2個以上,而管集塵部亦可為1個或3個以上。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管集塵極4B,4C,說明過作為圓形管,但作為管集塵極4B,4C之橫剖面形狀係除圓形以外,亦可使用長圓形,橢圓形,多角形等。另外,作為集塵極係取代於如管之中空而作為實心亦可。
另外,取代於本實施形態之管集塵極4B,4C,而作為具有如圖10所示之開口的平板狀之集塵極4D亦可。或者,如圖11所示,作為具有做成折板形狀之開口的集塵極4E。
另外,取代於管集塵極4B,4C,而如圖12所示,使用具有開口的網狀帶4F亦可。網狀帶係具有將金屬細線編入成面狀的可撓性之構成。將網狀帶作為成無端狀而卷繞於複數之旋轉構件(旋轉驅動滾輪),呈使網狀帶,在氣體流路與其外側之間做適宜移動地構成。附著於網狀帶之粉塵係在氣體流路之外側,經由刷子而加以除去。如此之移動集塵極方式之集塵極係如開起特定的開口即可,未限定於網狀帶。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1係未加以限定於新設之構成者,而在既有之電氣集塵裝置具有複數之平板集塵部的情況,作為呈取代下流側之平板集塵部而設置管集塵部亦可。由作為如此者,可較新設廉價地導入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1者。
1‧‧‧電氣集塵裝置 2‧‧‧套筒 4A‧‧‧平板集塵極 4B,4C‧‧‧管集塵極 4Ba,4Ca‧‧‧管構件 5A,5B,5C‧‧‧放電極 6A,6B,6C‧‧‧電源 7A,7B,7C‧‧‧安裝基材 8A,8B,8C‧‧‧電暈放電部 A‧‧‧平板集塵部(第1集塵部) B‧‧‧上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 C‧‧‧下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 α‧‧‧開口率 d‧‧‧等效直徑
圖1係顯示有關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的電氣集塵裝置之縱剖面圖。 圖2係顯示管構件與電暈放電部之位置關係的橫剖面圖。 圖3係顯示電暈放電部與管構件之間的電力線的橫剖面圖。 圖4係顯示將管構件之等效直徑的下限作為30mm之根據的圖表。 圖5係顯示將管構件之等效直徑的上限作為80mm之根據的圖表。 圖6係顯示管集塵極之電場強度的提升之圖表。 圖7係顯示平板集塵極之電場強度的提升之圖表。 圖8係對於開口率而言顯示集塵面積比的圖表。 圖9係顯示EP效率的圖表。 圖10係顯示集塵極的第1變形例的縱剖面圖。 圖11係顯示集塵極的第2變形例的縱剖面圖。 圖12係顯示集塵極的第3變形例的正面圖。
1‧‧‧電氣集塵裝置
2‧‧‧套筒
2a‧‧‧氣體入口部
2b‧‧‧主體部
2c‧‧‧氣體出口部
4A‧‧‧平板集塵極
4B,4C‧‧‧管集塵極
4Ba,4Ca‧‧‧管構件
5A,5B,5C‧‧‧放電極
6A,6B,6C‧‧‧電源
7A,7B,7C‧‧‧安裝基材
8A,8B,8C‧‧‧電暈放電部
A‧‧‧平板集塵部(第1集塵部)
B‧‧‧上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
C‧‧‧下流側管集塵部(第2集塵部)
G‧‧‧氣體流動

Claims (3)

  1. 一種電氣集塵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沿著氣體流動方向延伸存在,具有作為未具有開口之板狀的第1集塵極,與對於該第1集塵極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第1放電極的第1集塵部,和配置於該第1集塵部之氣體流動方向的下流側,具有具有開口之第2集塵極,與對於該第2集塵極而言並聯地加以配置之第2放電極的第2集塵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第2集塵極之開口率則作為10%以上70%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第2集塵極係作為於前述氣體流動方向,隔著特定的間隔而加以配置之複數的柱狀體,前述柱狀體的橫剖面之等效直徑係作為30mm以上80mm以下。
TW107147176A 2018-01-18 2018-12-26 電氣集塵裝置 TWI693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6530A JP7139120B2 (ja) 2018-01-18 2018-01-18 電気集塵装置
JP2018-006530 2018-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192A TW201932192A (zh) 2019-08-16
TWI693970B true TWI693970B (zh) 2020-05-21

Family

ID=67302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7176A TWI693970B (zh) 2018-01-18 2018-12-26 電氣集塵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39120B2 (zh)
TW (1) TWI693970B (zh)
WO (1) WO20191425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8216B2 (ja) * 2019-11-29 2023-10-10 三菱重工パワー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5641A (ja) * 1993-12-06 1995-06-20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電気集塵機
JP2000140690A (ja) * 1998-11-06 2000-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乾式除塵装置
CN102172564A (zh) * 2010-12-24 2011-09-07 刘燕芳 回转体电极及基于该回转体电极的异相分离装置
JP2016073954A (ja) * 2014-10-08 2016-05-1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気集じ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5641A (ja) * 1993-12-06 1995-06-20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電気集塵機
JP2000140690A (ja) * 1998-11-06 2000-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乾式除塵装置
CN102172564A (zh) * 2010-12-24 2011-09-07 刘燕芳 回转体电极及基于该回转体电极的异相分离装置
JP2016073954A (ja) * 2014-10-08 2016-05-1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気集じ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2937A (ja) 2019-07-25
JP7139120B2 (ja) 2022-09-20
WO2019142573A1 (ja) 2019-07-25
TW201932192A (zh) 2019-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6139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2500562A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9178626A (ja) 電気集塵装置
TWI693970B (zh) 電氣集塵裝置
JP6333697B2 (ja) 電気集じん装置
JP675273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TWI701079B (zh) 電氣集塵裝置
CN112512695B (zh) 电集尘装置
CN112512696A (zh) 电集尘装置
JP6953605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S59209664A (ja) 送風装置
TWI709436B (zh) 電氣集塵裝置
JP735821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668498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TWI742415B (zh) 電集塵裝置
CN216114263U (zh) 烟管净化装置
TWI686238B (zh) 電氣集塵裝置
JPH07232099A (ja) 電気集塵装置
NL2008621C2 (en) Apparatus with conductive strip for dust removal.
JP5098885B2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WO2020217566A1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6220172B2 (ja) 集塵装置
CN113983510A (zh) 烟管净化装置
KR20230173018A (ko) 전기 집진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