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6238B - 電氣集塵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氣集塵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6238B
TWI686238B TW107126686A TW107126686A TWI686238B TW I686238 B TWI686238 B TW I686238B TW 107126686 A TW107126686 A TW 107126686A TW 107126686 A TW107126686 A TW 107126686A TW I686238 B TWI686238 B TW I6862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ing
electrode
dust
corona discharge
dus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7449A (zh
Inventor
富松一
加藤雅也
田中崇雄
上田泰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6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623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7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6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623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目的在提供可抑制減低離子風中的集塵效果的作用,且提高集塵效率的電氣集塵裝置。本發明之電氣集塵裝置(1)係具備有:具有複數貫穿孔(6),沿著氣體流方向配列的板狀的集塵極4(4a、4b、4c、4b);及具有複數朝向相對面的集塵極4(4a、4b)突出的電暈放電用的電暈放電部8(8a、8b),與集塵極4(4a、4b、4c、4b)並列配置的放電極(5a、5b、5c),集塵極4(4a、4b、4c、4b)的開口率為10%以上70%以下。

Description

電氣集塵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電氣集塵裝置。
以習知之電氣集塵裝置而言,已知一種具備有:沿著氣體流平行配列的平板狀的集塵極;及配列在其中央且具有銳利的形狀的放電極者。
在電氣集塵裝置中,係在集塵極與放電極之間施加直流高電壓,且在放電極進行安定的電暈放電,藉此使氣體流中的塵埃帶電。帶電的塵埃係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的電場下,藉由作用於塵埃的庫侖力的作用而被捕集在集塵極,此已在習知之集塵理論中作說明。
但是,專利文獻1、2的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具備用以使塵埃通過的複數貫穿孔,且在內部具有用以捕集塵埃的閉空間的集塵極。在專利文獻1、2中,係透過該貫穿孔而在閉空間閉入塵埃,藉此使捕集塵埃不易再飛散。
專利文獻3的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包含:具有65%至85%的開口率的接地電極、及捕集氣體的集塵過濾器層的集塵極。藉由具備如上所示之集塵極,在專利文獻3中,在與氣體流呈正交的剖面內,使離子風發生,且生成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作循環的螺旋狀氣體流,以效率佳地捕集塵埃。在專利文獻3中,係積極利用離子風,但是本案例之目的在使塵埃主要捕集在集塵過濾器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761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5705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482369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電氣集塵裝置中的集塵效率η係可藉由眾所週知之下述之德意志(Deutsch)的數式(式(1))來算出。w係集塵性指數(粒子狀物質的移動速度),f係平均單位氣體量的集塵面積。 η=1-exp(-w×f)…(1)
在上述式(1)中,塵埃(粒子狀物質)的移動速度w係依藉由庫侖力所致之力、及氣體的黏性阻力的關係來決定。在德意志的數式(上述式(1))中,形成為塵埃由放電極在電場中移動,在離子風對性能的影響中並未被直接考慮。但是,作為其性能設計的前提的塵埃濃度,係有在放電極與集塵極之間的集塵空間內恒為一樣的前提條件,離子風係被認為形成為使其產生氣體混亂而使塵埃濃度成為一樣之要因之一。
離子風係當對電極間施加負的電壓時,在放電極,藉由電暈放電而發生負離子,結果所產生者,若為正的電壓,則藉由正離子來產生。以下,以產業用的電氣集塵裝置為基礎來考慮,因此針對施加負的電壓的案例來記載,但是,即使為正亦同。
在放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係朝向集塵極,以橫過氣體流的方式流動。已達至集塵極的離子風係在集塵極反轉而改變流動方向。藉此,在電極間產生螺旋狀的亂流。
在亂流之中由放電極朝向集塵極的流動係有將塵埃運至集塵極近傍的作用。被搬運至集塵極近傍的塵埃最終藉由庫侖力被捕集。
但是,在集塵極作反轉的離子風係使塵埃朝向遠離作為收集體的集塵極的方向移動,因此亦有阻礙集塵的作用。
其中,唯一在專利文獻3中記載亦考慮到離子風的效果的電氣集塵裝置。但是,在該案例中,為對位於具有開口部的集塵極的背後的過濾器層送入離子風的構造,目的在進行在不受到主氣體影響的部位的集塵,構造亦複雜、及以乾式係難以進行附著塵埃的剝離回收。
本發明係鑑於如上所示之情形而完成者,著重在習知之電氣集塵裝置中未被考慮到的離子風,目的在提供抑制減低集塵效果的離子風的背離作用,可提高集塵效率的電氣集塵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氣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形成有複數開口,沿著氣體流方向而設的集塵極;及具有複數朝向相對面的前述集塵極突出的電暈放電用的電暈放電部,相對前述集塵極並列配置的放電極,前述集塵極的開口率為10%以上70%以下。
藉由在集塵極設置複數開口部,容許由放電極朝向集塵極流通的離子風的一部分穿至集塵極的背側。藉此,可抑制離子風在集塵極被反轉而背離的流動。 以集塵極而言,列舉例如沿著氣體的流通方向,設有具有複數貫穿孔的一枚板狀體的平板集塵極。以平板集塵極而言,係使用例如衝孔金屬。此外,以其他形式的集塵極而言,係列舉以預定間隔,以氣體的流通方向排列複數具剛性的構件的離散形集塵極。以具剛性的構件而言,係列舉例如管材形狀的構件。 集塵極係可進行與習知之電氣集塵裝置同樣之藉由槌打所為之塵埃的剝離回收。
若開口率為未達10%,離子風的背離抑制效果降低。若開口率為超過70%,有效的集塵面積變少,使集塵性降低。此外,若使用形成有複數貫穿孔的平板作為集塵極時,若開口率過大,集塵極的強度降低。藉由將開口率形成為上述範圍,一邊維持集塵極的強度,一邊與未設有貫穿孔的集塵極相比較,集塵效率較為提升。
在上述發明之一態樣中,較佳為前述放電極分別配置在前述集塵極的兩側,一方放電極的前述電暈放電部、與另一方放電極的前述電暈放電部在與氣體流方向呈交叉的方向被交錯配置。
藉由使電暈放電部交錯配置,在夾著集塵極為一方側的電暈放電部中,係產生離子風,在另一方側相對向的位置的放電極,係僅電場發揮作用。藉此,可在集塵極近傍捕集連同通過貫穿孔的離子風一起穿過的塵埃。
在上述發明之一態樣中,較佳為前述集塵極為折板形狀,具有相對前述放電極呈凹陷的凹部。
藉由形成為折板形狀,集塵極的強度提升,集塵面積亦增加。此外,可形成為使後述之凹部與電暈放電部對向的構造,可使集塵性更加提升。
在上述發明之一態樣中,亦可前述集塵極為由複數凹構件所構成的分割構造,複數前述凹構件係對任意前述放電極,交替更換凹部的方向予以組合。
藉由將集塵極形成為分割構造,集塵極的製造變得較為容易。
在上述發明之一態樣中,較佳為前述電暈放電部與前述凹部相對向配置。
藉由將集塵極的凹部、與放電極的電暈放電部相對向配置,在與主氣體的流動相比為速度較慢的場所,使離子風有效地作用於集塵極側,藉此可使集塵性更為提升。
在上述發明之一態樣中,較佳為前述集塵極以預定間隔,以氣體流通方向排列複數具剛性的構件所形成。
藉由形成為以預定間隔以氣體流通方向排列複數具剛性的構件所形成的離散形集塵極,可得即使加大開口率,亦可維持預定值以上的剛性的集塵極。 (發明之效果)
藉由本發明之電氣集塵裝置,與使用習知之不具孔洞的集塵極的情形相比較,可抑制離子風由集塵極背離的情形,且提高集塵效率。
以下參照圖示,說明本發明之電氣集塵裝置及集塵方法之一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a)係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圖1(a)的A-A切斷端面圖。圖2係圖1(b)的局部放大圖。在圖1(a)中,氣體流G係水平流,由紙面下側朝向上側流動。
電氣集塵裝置1係具備有:沿著氣體流G作配列的複數集塵極4(4a、4b、4c、4d)、相對集塵極4並列配置的複數放電極5(5a、5b、5c)、及電源(未圖示)。集塵極4(4a、4b、4c、4d)與放電極5(5a、5b、5c)的組合係被配置在外殼2內。
在外殼2的內側係設置有複數遮蔽板3。遮蔽板3係遮蔽氣體流入至外殼2、與位於該外殼2近傍的集塵極(4a或4d)之間,發揮導引氣體流G流至集塵極4與放電極5之間的作用。
集塵極4及放電極5係分別以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紙面垂直方向)延伸。圖1所示之電氣集塵裝置1係概略顯示者,放電極5(5a、5b、5c)及集塵極4(4a、4b、4c、4d)的尺寸及設置數並非限定於圖示之例。
集塵極4與放電極5係彼此隔離,且作電性絕緣。放電極5亦與外殼2呈絕緣。集塵極4係被接地,在放電極5連接有電源(未圖示)。放電極5係位於相鄰的集塵極4的中間位置。
集塵極4(4a、4b、4c、4d)係由具導電性的材質所成之一枚板狀的構件。集塵極4的板面係相對氣體流G方向大致平行作配置。
集塵極4(4a、4b、4c、4d)係分別具備有複數貫穿孔6。貫穿孔6的配置、形狀係可任意變更,而非受到限定者。貫穿孔6的形狀係例如圓、長圓等。
集塵極4(4a、4b、4c、4d)亦可為例如金屬製的衝孔金屬、金屬製的網眼皮帶(mesh belt)等。在圖3中顯示網眼皮帶的局部放大圖。若適用於使用旋轉構件(旋轉驅動滾輪)而使集塵極移動的方式的電氣集塵裝置,集塵極4亦可形成為網眼皮帶。將集塵極形成為一枚網眼皮帶狀的構造,藉此可與無端皮帶方式組合,進行藉由刷子所為之塵埃的剝離回收。
集塵極4的開口率係10%以上70%以下。但是,若採用藉由槌打而將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進行塵埃去除的槌打方式,由於必須確保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的強度,因此開口率係以形成為35%以下為佳。即使為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亦藉由水流來去除塵埃時,在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並不需要如在槌打方式中被要求般的強度,因此開口率係設為70%以下。「開口率」係相對於由放電極5側正面視時的各集塵極4的總面積,開口部分所佔比例。
放電極5(5a、5b、5c)係配置成被夾在集塵極4(4a、4b、4c、4d)。放電極5(5a、5b、5c)係分別具有:安裝基材7、及複數電暈放電部8(8a、8b)。安裝基材7係由具導電性的材質所成之棒狀或板狀的構件。安裝基材7係相對相對面的集塵極4大致平行作配置。
電暈放電部8係藉由對放電極5施加電壓而使電暈放電發生者。電暈放電部8係以朝向相對面的集塵極4突出的方式被設置在安裝基材7的突起。該突起係由導電性材質所成。該突起係前端形成尖端愈細的刺狀。
在電暈放電部8係有第1電暈放電部8a及第2電暈放電部8b。第1電暈放電部8a與第2電暈放電部8b係在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T(圖1(a)的紙面垂直方向,亦即放電極5的高度方向)作交錯配置。
例如,如圖2所示,在夾著集塵極4c而被配置在兩側之成對的放電極5(5b、5c)中,在一方放電極5c設置朝向該集塵極4c側(同圖中為左側)突出的第1電暈放電部8a,且在另一方放電極5b設置朝向該集塵極4c側(同圖中為右側)突出的第2電暈放電部8b。
被夾在集塵極4b、4c的放電極5b係在安裝基材7設置有朝向一方集塵極4b突出的第1電暈放電部8a、與朝向另一方集塵極4c突出的第2電暈放電部8b。朝向不同方向的第1電暈放電部8a及第2電暈放電部8b係在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T(圖1(a)中為紙面垂直方向,亦即放電極5的高度方向)被交錯配置(參照圖1(b))。
其中,不限於圖1之例,亦可如圖4所示,第1電暈放電部8a與第2電暈放電部8b係在氣體流G方向(圖4的紙面由下往上方向)被交錯配置。圖4(a)係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圖4(a)的A-A切斷端面圖,(c)係圖4(a)的B-B切斷端面圖,(d)係圖4(a)的C-C切斷端面圖。
在集塵極4中,複數貫穿孔6若一樣地設在受到在相對面的放電極5所發生的電暈放電的影響的範圍即可。受到電暈放電的影響的範圍若將由電暈放電部8的突起前端至集塵極的距離設為L d時,成為由突起前端在單側具有大致45度的擴展的區域(直徑為2L d)。
在電氣集塵裝置1亦可設有用以將已附著在集塵極4的粒子狀物質剝離的槌打裝置(未圖示)。槌打裝置係具有鎚子,藉由鎚子槌打集塵極4,將已附著在表面的粒子狀物質藉由振動來剝離去除。 其中,粒子狀物質之由集塵極4去除的去除方法並非限定於使用槌打裝置的槌打。亦可藉由例如對被捕集在集塵極4的粒子狀物質噴吹氣體的方法、或使用聲波吹灰器(sonic horn)來照射聲波的方法,將粒子狀物質由集塵極4去除。此外,亦可藉由以濕式的電氣集塵裝置所進行之藉由洗淨液所為之洗淨,由集塵極4去除粒子狀物質。
接著,說明圖1的電氣集塵裝置1的動作。 在電氣集塵裝置1中,藉由對放電極5施加電壓,在電暈放電部8的前端發生電暈放電。氣體流所包含的粒子狀物質係藉由電暈放電而帶電。在習知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捕集原理中,經帶電的粒子狀物質係藉由庫侖力而被拉近至集塵極4,被捕集在集塵極4上,但是實際上,離子風的影響大幅作用。
若發生電暈放電,在電暈放電部8附近發生負離子,該負離子藉由電場(E)而朝向集塵極4移動,且發生離子風。朝向集塵極4流動的離子風係以使氣體流所包含的粒子狀物質移動至集塵極4的近傍的方式發揮作用。藉此,由於可將粒子徑小而不易帶電的粒子狀物質運至庫侖力所作用的區域內,因此捕集效率提升。
含有粒子狀物質而朝向集塵極4流動的離子風的一部分係如圖2的細箭號所示,穿過集塵極4的貫穿孔6。藉由容許通過離子風的一部分,在集塵極4的離子風的反轉受到抑制,可減低亂流發生。藉此,可防止來自集塵極4近傍的粒子狀物質的背離,亦可減低被捕集在集塵極4的粒子狀物質的再飛散。
在夾著集塵極4而被配置在兩側的一對放電極5中,在相對向的面交錯配置第1電暈放電部8a與第2電暈放電部8b,藉此不會有離子風干擾的情形而有效地使粒子狀物質移動至集塵極4的近傍。
在位於集塵極4的一面側的放電極5中,電暈放電部8朝向集塵極4而產生離子風,但是在該集塵極4的另一面側相對向的位置,並未產生離子風,藉由因電場(E)所產生的庫侖力,作用使塵埃移動至集塵極之力(參照圖2)。因此,乘載於離子風而穿過貫穿孔6的粒子狀物質係藉由電場(E)而停留在該集塵極4的背面近傍,藉由庫侖力而被捕集在集塵極4。在此原未被捕集到的粒子狀物質係沿著主氣體流流動,在下一階段有效率地被捕集。
〔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係除了集塵極的形狀不同之外,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圖5(a)係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10的橫剖面圖,(b)係圖5(a)的D-D切斷端面圖。
電氣集塵裝置10係具備有:沿著氣體流G作配列的複數集塵極14(14a、14b、14c、14d);相對集塵極14(14a、14b、14c、14d)並列配置的複數放電極5(5a、5b、5c);及電源(未圖示)。集塵極14(14a、14b、14c、14d)與放電極5(5a、5b、5c)的組合係被配置在外殼2內。
集塵極14(14a、14b、14c、14d)係分別由具導電性的材質所成的板狀構件。各集塵極14係形成為具備有山谷部11的折板形狀。山谷部11係形成為谷部或山部以氣體流方向交替反覆的構造。谷部係相對相對面的放電極5呈凹陷,山部係相對該放電極呈突出。在圖5中,將谷部與山部的相連部分稱為傾斜部12。山谷部11係可藉由將板狀構件搭在捲軸等來形成。
集塵極14(14a、14b、14c、14d)係分別具備有複數貫穿孔16。各集塵極(14a、14b、14c、14d)係例如金屬製的衝孔金屬。貫穿孔16亦可設在不受到構造上制約的範圍,例如傾斜部12的直線部分。
集塵極14的開口率係10%以上70%以下。但是,若採用將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藉由槌打進行塵埃去除的槌打方式時,必須確保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的強度,因此開口率係以形成為35%以下為佳。即使為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亦藉由水流來去除塵埃時,在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4並不需要如在槌打方式中被要求般的強度,因此開口率形成為70%以下。 在圖5中,貫穿孔16係僅設在山谷部11的平面部分,並未設置在傾斜部12。
山谷部11的深度(H)、山谷部11中的相鄰的山部頂部與谷部頂部的距離(X)、由放電極側正面視時的傾斜部12的寬幅(Y)例如在圖4的電氣集塵裝置10中,為H=30mm、X=90mm、Y=30mm。
集塵極14(14a、14b、14c、14d)係長邊軸相對氣體流方向呈大致平行作配置。山谷部11的山部或谷部係若以與被設置在放電極5的電暈放電部8相向的方式作配置即可。
藉由本實施形態,藉由將集塵極14形成為折板形狀,可將由放電極5朝向集塵極14流動的離子風朝向貫穿孔16誘導。藉此,促進離子風通過貫穿孔16,且可抑制在集塵極反轉,可使集塵效率提升。若將集塵極14的谷部、及放電極5的電暈放電部8對向配置,在與主氣體的流動相比成為速度較慢的場所的谷部,使離子風有效作用於集塵極14側,可使集塵性更加提升。
〔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係除了放電極的電暈放電部的配置不同之外,為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圖6(a)係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20的橫剖面圖,(b)係圖6(a)的E-E切斷端面圖。圖7係圖6(b)的局部放大圖。
電氣集塵裝置20係具備有:沿著氣體流G作配列的複數集塵極14(14a、14b、14c、14d);相對各集塵極14並列配置的複數放電極25(25a、25b、25c);及電源(未圖示)。
放電極25(25a、25b、25c)係分別具有:安裝基材27、及複數電暈放電部28(28a或28b)。安裝基材27係與第1、2實施形態相同。電暈放電部28係藉由對放電極25施加電壓,藉此使電暈放電發生者。電暈放電部28係以朝向相對面的集塵極14突出的方式被設置在安裝基材27的突起。該突起係由導電性的材質所成。該突起係形成為前端為尖端愈細的刺狀。
在複數電暈放電部28係有第1電暈放電部28a及第2電暈放電部28b。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任意的安裝基材27係僅設置有第1電暈放電部28a或第2電暈放電部28b的任一者。第1電暈放電部28a與第2電暈放電部28b係被配置在集塵極14的兩側時的高度位置不同。亦即,如圖6(b)所示,夾著集塵極14而相向的電暈放電部28的高度位置不同。除此之外,第1電暈放電部28a與第2電暈放電部28b係相同者。「高度位置」係在板狀構件的面內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T。
第1電暈放電部28a與第2電暈放電部28b係在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作交錯配置(參照圖6(b)、圖7)。如上所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使夾著集塵極14而相向的電暈放電部28的高度位置不同而在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形成為交錯配置,藉此可防止在夾著集塵極14的電暈放電部28彼此,離子風發生干擾。
〔第4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係除了放電極的電暈放電部的配置不同之外,為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圖8(a)係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30的橫剖面圖,(b)係圖8(a)的F-F切斷端面圖。
電氣集塵裝置30係具備有:沿著氣體流G作配列的複數集塵極14(14a、14b、14c、14d);相對各集塵極14並列配置的複數放電極35(35a、35b、35c);及電源(未圖示)。
放電極35(35a、35b、35c)係分別具有:安裝基材37、及複數電暈放電部38(38a或38b)。安裝基材37係與第1、2實施形態相同。電暈放電部38係藉由對放電極35施加電壓,藉此使電暈放電發生者。電暈放電部38係以朝向對面的集塵極14突出的方式被設置在安裝基材37的突起。該突起係由導電性材質所成。該突起係前端形成為尖端愈細的刺狀。
在複數電暈放電部38係有第1電暈放電部38a及第2電暈放電部38b。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任意的安裝基材37,係在設置電暈放電部之點,僅設置第1電暈放電部38a或第2電暈放電部38b的任一者。
在圖8中,第1電暈放電部38a與第2電暈放電部38b係被配置在集塵極14的兩側時的高度位置不同。亦即,如圖8(b)所示,夾著集塵極14而相向的電暈放電部28的高度位置不同。除此之外,第1電暈放電部28a與第2電暈放電部28b係相同者。「高度位置」係在板狀構件的面內,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T的位置。其中,並非限定於圖8,第1電暈放電部38a與第2電暈放電部38b亦可位於相同高度位置。
第1電暈放電部38a與第2電暈放電部38b係在氣體流方向作交錯配置。在放電極35b中,朝向集塵極14a突出的第2電暈放電部38b、與朝向集塵極14b突出的第2電暈放電部38b,以交錯配置被設置在安裝基材37。
將在氣體流方向交錯配置有電暈放電部38的放電極35b,對面配置在折板形狀的集塵極14,藉此可將電暈放電部38選擇性地朝向集塵極14的凹部進行配置。藉此,可使集塵效率更加提升。
〔第5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係除了集塵極的構成不同之外,為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圖9係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部分橫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集塵極44(44a、44b)係由複數凹構件41所構成。凹構件41係由具導電性的材質所成的一枚板狀構件。複數凹構件41係各個個別獨立的構件。
複數凹構件41係相對任意放電極(例如放電極35a),將凹面的方向交替更換來作排列。複數凹構件41係分別以與氣體流G呈交叉的方向(紙面垂直方向)延伸存在,在長邊方向的兩端側被固定在外殼(圖9中未圖示)。藉此,集塵極44係形成為谷部(凹部)與山部以氣體流方向交替反覆的構造。
相鄰的凹構件彼此可密接,亦可隔著間隔配置。若隔著間隔配置,在凹構件41與凹構件41之間設置間隔件即可。相鄰的凹構件彼此亦可非如圖9所示相交叉。
凹構件41係具備有複數貫穿孔46。貫穿孔46係以集塵極14的開口率成為10%以上70%以下的方式設置。在此「開口率」係指對於由放電極5側正面視時的集塵極4的總面積,開口部分所佔比例。位於凹構件與凹構件之間的空間並未包含在開口率。
在圖9中,將相鄰的凹構件的內外高低差設為H,將相鄰的集塵極與放電極的距離設為L 2,將集塵極與放電極的最短距離設為L f,將由電暈放電部的突起前端至集塵極的距離設為L d,將以氣體流方向排列的電暈放電部與電暈放電部的距離設為第1電暈放電部間距及第2電暈放電部間距/P 1。在集塵極44中,複數貫穿孔46若一樣設在接受在相對面的放電極35所發生的電暈放電的影響的範圍即可。接受電暈放電的影響的範圍係若將由電暈放電部38的突起前端至集塵極44的距離設為L d,成為由突起前端在單側具有大致45度之擴展的區域(直徑為2L d)。
藉由本實施形態,藉由將集塵極形成為分割構造,可輕易製造折板形狀的集塵極。
〔第6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係除了集塵極的構成不同之外,為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 如圖10所示,電氣集塵裝置60的集塵極64(64a、64b)係形成為複數管材構件64a1、64b1具有預定間隔而以氣體流G的流通方向排列的離散式集塵極。各管材構件64a1、64b1係形成為具剛性的金屬性。各管材構件64a1、64b1係以軸線相對氣體流G呈正交的方式作配置。將以氣體流G方向排列的各管材構件64a1、64b1彼此,使用共通的框體而將各個固定,藉此形成為各集塵極64b、64b呈獨立的構成。
在各集塵極64a、64b之間係分別設有電暈放電極68。在各電暈放電極68係設有第1電暈放電部68a及第2電暈放電部68b。第1電暈放電部68a係朝向與氣體流G呈正交的一方(圖10中為上方)放電,且第2電暈放電部68b係朝向與氣體流G呈正交的另一方(圖10中為下方)放電。各電暈放電部68a、68b係被配置成在氣體流G方向中位於相鄰的管材構件64a1、64b1之間。此外,各電暈放電部68a、68b係設成在氣體流G方向中的相同位置彼此朝向相反方向。
集塵極64a、64b的開口率係10%以上70%以下。開口率係設定如圖11所示。亦即,開口率係由電暈放電極68所觀看的集塵極64a、64b的比例,以(P-d)/P×100[%]表示。在此,P係管材構件64a1、64b1的氣體流G方向的間距,d係管材構件64a1、64b1的外徑。
藉由本實施形態,與如第1實施形態所示使用衝孔金屬的情形相比,即使加大開口率,亦可維持預定值以上的剛性。
在圖12中係顯示相對於圖10,使電暈放電部68a、68b的配置不同的變形例。亦可如圖11所示,以氣體流G方向交替設置第1電暈放電部64a1與第2電暈放電部64b1。
此外,亦可如圖13所示,遍及預定區間而僅連續(圖13中係連續3個)設置第1電暈放電部6a1,之後,再連續設置第2電暈放電部68b。如上所示,可抑制因相鄰的電暈放電部68a、68b的影響,離子風發生干擾的情形,並且遍及複數集塵極64a、64b而以與氣體流G相交叉的方向流通離子風。
此外,被使用在集塵極64a、64b的管材構件64a1、64b1的橫剖面的外形狀並非為限定於圓形狀者,例如,可為如圖14(a)所示,在角部附有R的大致正方形,亦可為如圖14(b)所示,在角部附有R的長方形,亦可為如圖14(c)所示,大致コ字狀的凹形狀。亦即,管材構件64a1、64b1若具有被形成為預定值以上的剖面二次係數的橫剖面,俾以可確保剛性即可。
接著,說明設定集塵極的開口率的根據。 將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的電氣集塵裝置,藉由以下條件進行運轉,使塵埃集塵在集塵極。亦即,使用衝孔金屬作為集塵極。
(實驗條件) 電極間隔(集塵極間距離):300mm 電壓:35~50kV 電流密度:0.3~0.8mA/m 2SCA(電極面積/氣體量):5~30sec/m 塵埃濃度:2~3g/m 3N 使用塵埃:飛灰(平均直徑10μm)
在圖15中顯示開口率與捕集效率的關係。在同圖中,橫軸係集塵極的開口率(%),縱軸係集塵面積比的規格值。集塵面積比係若將開口率0%之時的集塵性能設為1時,表示發揮相同集塵性能時的集塵面積者。因此,集塵面積比愈小,表示捕集效率愈高。
曲線C1係表示若氣體流速相對較大,亦即氣體流速為1m/s以上時的集塵面積比。若開口率成為10%以上,集塵面積比降低2成左右,產生設有開口的效果。集塵面積比係在20%左右成為最低,之後若超過30%,則集塵面積比逐漸上升。此被認為係基於若集塵極為如衝孔金屬般的平板時,在集塵極表面,由於氣體流的影響大於離子風,因此即使使開口率增大,藉由離子風所得之優點亦會消失之故。此時的開口率的上限係由集塵極的強度而定。亦即,如曲線C3所示,若使開口率增大,形成為平板的集塵極的強度比降低。在此,強度比係指相對於開口率0%之時的強度的比。若開口率成為35%,強度比成為0.5,強度成為一半。若考慮槌打集塵極的情形,以強度比而言,被認為下減0.5。因此,開口率較佳為35%。 因此,若使用平板的集塵極,而且進行槌打時,開口率係以10%以上35%以下(適用範圍I)為佳。
但是,若不槌打集塵極而藉由水流來去除塵埃時,並不需要考慮強度。接著,若氣體流速被形成為未達1m/s的氣體流速相對較小時,由於集塵極表面的氣體流的影響小,因此如曲線C2所示,即使增大開口率,集塵面積比亦顯示較低的值。亦即,如曲線C2所示,至開口率為70%為止,集塵面積比係顯示較低的值。若開口率超過70%,集塵面積的絕對值變小,因此集塵面積比增大。 因此,若使用平板的集塵極,不進行槌打,而且氣體流速相對較小時,開口率係以10%以上70%以下(適用範圍II)為佳。 其中,若使電暈電流上升,離子風係與電暈電流的大致1/2乘方成正比,因此在與上述主氣體速度的關係中,1m/s僅為基準,並非限定於此。
在圖16中係顯示如第6實施形態所示採用使用管材構件64a1、64b1(參照圖10)的離散形集塵極時的集塵面積比。如同圖所示,若開口率為10%以上70%以下,集塵面積比成為0.8以下。因此,開口率係以10%以上70%以下(適用範圍III)為佳。
1、10、20、30、60:電氣集塵裝置 2:外殼 3:遮蔽板 4、4a、4b、4c、4d、14、14a、14b、14c、14d、44、44a、44b、64a、64b:集塵極 5、5a、5b、5c、25、25a、25b、25c、35、35a、35b、35c、68:放電極 6、16、46:貫穿孔 7、27、37:安裝基材 8、8a、8b、28、28a、28b、38、38a、38b、68a、68b:電暈放電部 11:山谷部 12:傾斜部 41:凹部
圖1(a)係第1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a)的A-A切斷斷面圖。 圖2係圖1(b)的局部放大圖。 圖3係顯示集塵極之一例的部分放大圖。 圖4(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a)的A-A切斷端面圖,(c)係(a)的B-B切斷端面圖,(d)係(a)的C-C切斷端面圖。 圖5(a)係第2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a)的D-D切斷端面圖。 圖6(a)係第3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a)的E-E切斷端面圖。 圖7係圖6的(b)的局部放大圖。 圖8(a)係第4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b)係(a)的F-F切斷端面圖。 圖9係第5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部分橫剖面圖。 圖10係第6實施形態之電氣集塵裝置的橫剖面圖。 圖11係說明圖10的開口率的圖。 圖12係顯示圖10的變形例的橫剖面圖。 圖13係顯示圖10的其他變形例的橫剖面圖。 圖14係顯示圖10的管材構件的變形例的橫剖面圖。 圖15係第1實施形態之對開口率顯示集塵面積比的圖表。 圖16係第6實施形態之對開口率顯示集塵面積比的圖表。
1:電氣集塵裝置 2:外殼 3:遮蔽板 4a、4b、4c、4d:集塵極 5a、5b、5c:放電極 6:貫穿孔 7:安裝基材 8a、8b:電暈放電部

Claims (6)

  1. 一種電氣集塵裝置,其具備有:形成有複數開口,沿著包含粒子狀物質的氣體流的方向而設且捕集前述粒子狀物質的集塵極;及具有複數朝向相對面的前述集塵極突出的電暈放電用的電暈放電部,相對前述集塵極並列配置的放電極,前述集塵極的開口率為10%以上70%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放電極分別配置在前述集塵極的兩側,一方前述放電極的前述電暈放電部、與另一方前述放電極的前述電暈放電部在與氣體流方向呈交叉的方向被交錯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集塵極為折板形狀,具有相對前述放電極呈凹陷的凹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集塵極為由複數凹構件所構成的分割構造,複數前述凹構件係對前述放電極,交替更換凹部的方向予以組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之電氣集塵裝置,其 中,前述電暈放電部與前述凹部相對向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電氣集塵裝置,其中,前述集塵極以預定間隔,以氣體流通方向排列複數具剛性的構件所形成。
TW107126686A 2018-08-01 2018-08-01 電氣集塵裝置 TWI686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6686A TWI686238B (zh) 2018-08-01 2018-08-01 電氣集塵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6686A TWI686238B (zh) 2018-08-01 2018-08-01 電氣集塵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449A TW202007449A (zh) 2020-02-16
TWI686238B true TWI686238B (zh) 2020-03-01

Family

ID=70413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686A TWI686238B (zh) 2018-08-01 2018-08-01 電氣集塵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623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18842A (en) * 2003-08-29 2005-06-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Dust collector
CN103025434A (zh) * 2010-06-02 2013-04-03 三菱重工机电系统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的运行方法以及集尘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18842A (en) * 2003-08-29 2005-06-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Dust collector
CN103025434A (zh) * 2010-06-02 2013-04-03 三菱重工机电系统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的运行方法以及集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449A (zh) 2020-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2207B2 (ja)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湿式電気集塵装置
TWI246438B (en) Dust collector
JP2010069360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675273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WO2020026369A1 (ja) 電気集塵装置
TWI686238B (zh) 電氣集塵裝置
KR102466669B1 (ko) 전기 집진 장치
US4326861A (en) Dust-collecting assembly f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TWI701079B (zh) 電氣集塵裝置
TWI709436B (zh) 電氣集塵裝置
TWI693970B (zh) 電氣集塵裝置
CN112566727B (zh) 电集尘装置
JP2007167812A (ja) 空気清浄装置
TWI742415B (zh) 電集塵裝置
KR200339073Y1 (ko) 전기 집진기
JPH0459940B2 (zh)
JPH07232099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S6034358Y2 (ja) 煙除去装置
JP2001179127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4561256B2 (ja) 空気清浄装置付空気調和機
JPS63171655A (ja) 電気集じん装置
JPH09173899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S6322860B2 (zh)
JPS6034357Y2 (ja) 煙除去装置
JPH07265738A (ja) 電気集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