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2415B - 電集塵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集塵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2415B
TWI742415B TW108128957A TW108128957A TWI742415B TW I742415 B TWI742415 B TW I742415B TW 108128957 A TW108128957 A TW 108128957A TW 108128957 A TW108128957 A TW 108128957A TW I742415 B TWI742415 B TW I7424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dust collecting
electrode
collecting electrode
cen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8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2047A (zh
Inventor
富松一隆
加藤雅也
上田泰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829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0649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2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2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2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24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 B03C3/08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ence of stationary flat electrodes arranged with their flat surfaces parallel to the gas str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4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 B03C3/06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dry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ence of stationary tube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6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 B03C3/361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by static mechanical means, e.g. deflector
    • B03C3/366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by static mechanical means, e.g. deflector located in the filter, e.g. special shape of the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1Ionising-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5Collecting-electrodes
    • B03C3/47Collecting-electrodes flat, e.g. plates, discs, gr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5Collecting-electrodes
    • B03C3/49Collecting-electrodes tubul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10Ionising electrode has multiple serrated end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14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the gas being moved electro-kinetically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是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之集塵極亦可有效集塵之電集塵裝置。本發明具備:放電極5,其具有本體部5b及自本體部5b突出之電暈放電用突起部5a;放電側集塵極4a,其位於突起部5a側;及相反側集塵極4b,其隔著放電極5位於放電側集塵極4a之相反側;且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位於較放電側集塵極4a與相反側集塵極4b間之中央位置CL更靠向遠離放電側集塵極4a之方向。

Description

電集塵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集塵裝置者。
作為先前之電集塵裝置,已知有具備沿氣流平行排列之平板狀之集塵極、及排列於其中央之具有電暈放電部之放電極者。對於放電極之電暈放電部之形狀,存在藉由具有突起形狀使電場集中而確保電暈放電之方式之使放電極本體產生同樣之電場集中的構造,例如角線或細鋼琴線等,但於一般產業用電集塵裝置中,即便電極污染,亦確保穩定之電暈放電,因而以具有突起狀之電暈放電部之構造為主流,且以下以該構造為前提。
電集塵裝置中,藉由對集塵極與放電極間施加直流高電壓,於放電極之電暈放電部進行穩定之電暈放電,而使氣流中之灰塵帶電。於先前之集塵理論中說明了帶電之灰塵藉由於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電場下作用於灰塵之庫侖力之動作而被集塵極捕集。
然而,專利文獻1、2之電集塵裝置具備:集塵極,其具備用以使灰塵通過之複數個貫通孔,且具有用以將灰塵捕集至內部之封閉空間。於專利文獻1、2中,藉由將灰塵經由該貫通孔封閉於封閉空間,而使捕集灰塵不易再飛散。
專利文獻3之電集塵裝置具備:集塵極,其包含具有65%至85%之開口率之接地電極、及捕集氣體之集塵過濾層。藉由具備此種集塵極,而於專利文獻3中,於與氣流正交之剖面內產生離子風,且生成於放電極與集塵極間循環之螺旋狀之氣流,並高效地捕集灰塵。於專利文獻3中,雖積極地利用離子風,但本實例之目的主要在於以集塵過濾層捕集灰塵。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5761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許第5705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許第482369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電集塵裝置之集塵效率η可藉由熟知之下述多依奇算式(式(1))算出。w係集塵性指數(粒子狀物質之移動速度),f係每單位氣體量之集塵面積。
Figure 02_image001
上述式(1)中,灰塵(粒子狀物質)之移動速度w由庫倫力之力與氣體之粘性電阻之關係決定。多依奇算式(上述式(1))中,設為灰塵自放電極移動於電場內,未直接考慮離子風對性能之影響。然而,其性能設計之前提即灰塵濃度之分佈通常以於與電集塵裝置之氣流正交之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集塵空間之剖面內相同為前提條件,且認為離子風係使氣體產生混亂,且使灰塵濃度相同之主要原因之一。
離子風係對電極間施加負電壓時,藉由放電極之電暈放電產生負離子,且以此為結果而產生者,於正電壓之情形時,藉由正離子產生。以下,本說明書中,因將產業用電集塵裝置視為基礎,故對施加負電壓之實例進行記載,正電壓之情形亦同樣。
沿氣流配置有電極群之電集塵裝置中,由放電極產生之離子風以朝向集塵極橫穿氣流之方式流動。到達集塵極之離子風由集塵極反轉,而改變流動方向。藉此,於電極間產生螺旋狀之亂流。
亂流中,自放電極朝向集塵極之流動有將灰塵送至集塵極附近之作用。送至集塵極附近之灰塵最終由庫倫力捕集。
然而,以集塵極反轉之離子風使灰塵朝向遠離收集體即集塵極之方向移動,故亦有如阻礙集塵之作用。因此,於集塵極設置開口部,防止離子風反轉之方式較為有效。
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亦考慮離子風之效果之電集塵裝置。然而,該實例中為對位於具有開口部之集塵極之背後之過濾層送入離子風的構造,其目的在於,於不受主氣體影響之部位進行集塵,且構造亦複雜,於乾式作業時難以剝離回收附著之灰塵。
又,藉由自放電極之本體部突出之電暈放電部所產生之電暈放電,而使離子風隨電暈電流一起向集塵極側流動,但於放電極中與未設置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之集塵極間,因未產生電暈放電,故無法利用離子風。又,於未設置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電暈電流或帶電灰塵之集塵空間之電荷量與電暈放電部相比較少,因而集塵極附近之電場強度之上升與電暈放電部側相比較少,庫倫力之集塵作用亦變弱。因此,本發明者等著眼於積極地利用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之集塵極。
本發明係鑑於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之集塵極亦可有效集塵之電集塵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集塵裝置具備:放電極,其具有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突出之電暈放電用之電暈放電部;放電側集塵極,其位於上述電暈放電部側;及相反側集塵極,其隔著上述放電極位於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相反側;且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位於較上述放電側集塵極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間之中央位置更靠向遠離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方向。
放電極具有僅向集塵極中之一者之放電側集塵極突出之電暈放電部。藉此,可自電暈放電部僅向放電側集塵極電暈放電,並使離子風流動。該方式與通常之放電極中藉由於兩側具有電暈放電部而使離子風於兩側流動之方式相比,有可使與隔著集塵極相對之放電極間之離子風之干涉消失之優點。 然而,隔著放電極位於放電側集塵極之相反側,即電暈放電部之相反側之相反側集塵極因不與電暈放電部對向,故幾乎不產生電暈放電。然而,因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較放電側集塵極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中央位置位於更遠離放電側集塵極之方向,故放電極之本體部與相反側集塵極接近。藉此,可增加放電極之本體部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且於相反側電極中亦因庫侖力之提高而可提高集塵效率。 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例如於放電側集塵極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距離為300 mm以上500 mm以下之情形時,較佳離開相反側集塵極側10 mm以上而定位。 作為集塵極,例如列舉將複數個具有剛性之構件以特定間隔排列之離散形集塵極。作為具有剛性之構件,例如列舉本體部為導管形狀之構件。又,作為其他形式之集塵極,例如列舉設為具有複數個貫通孔之板狀體之平板集塵極。作為平板集塵極,使用例如衝孔金屬或金屬網。
再者,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集塵裝置中,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間之距離設為D1,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間之距離設為D2之情形時,設為1.1≦D1/D2≦2.0。
藉由設為1.1≦D1/D2≦2.0,而可增加放電極之本體部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且使該電場強度接近電暈放電部與電極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與1.1>D1/D2之情形相比,集塵性能提高,與D1/D2>2.0之情形不同,可防止火花放電之產生。
再者,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集塵裝置中,上述放電側集塵極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分別沿一方向排列,上述D1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上述D2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
放電側集塵極與相反側集塵極分別沿一方向排列,D1為相對於放電側集塵極之排列方向,於垂直方向中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放電側集塵極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D2為相對於相反側集塵極之排列方向,於垂直方向中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相反側集塵極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
再者,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集塵裝置中,上述放電極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與上述放電極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相等。
藉由使放電極與放電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與放電極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相等,而可較將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定位於兩集塵極間之中央之情形,增加放電極與相反側電極間之電場強度。
再者,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電集塵裝置中,上述電暈放電部之前端位於較上述放電側集塵極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間之上述中央位置更靠向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側。
藉由使電暈放電部之前端位於較兩集塵極間之中央位置更靠向相反側集塵極側,而可降低電暈放電部與放電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且增加放電極之本體部與相反側電極間之電場強度。 [發明之效果]
藉由增加放電極之本體部與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可於相反側電極中亦藉由庫倫力之提高而提高集塵效率,即便為相反側集塵極,亦可進而有效地集塵。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電集塵裝置之一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說明。
電集塵裝置1用於例如將煤等作為燃料之火力發電設備,回收自鍋爐導出之燃料排氣中之灰塵(粒子狀物質)。又,電集塵裝置1之各構成要件之尺寸與火力發電設備用不同,設置於建築物或地下空間等,回收微小粒子狀物質(例如PM2.5等),淨化空間內之空氣。
電集塵裝置1具備例如金屬製等之導電性之複數個集塵極4。集塵極4設為具有圓形橫剖面之中空柱狀之圓形導管,於與長度方向即z方向正交之x方向(氣流G方向)空開特定間隔而排列。排列於x方向之集塵極4之行於與z方向及x方向正交之y方向空開特定間隔而平行地設置有複數行。於集塵極4之各行間,於x-z面內配置有放電極5。於圖1中,顯示有放電極5之安裝框5c之位置。由圖1可知,放電極5自與氣流G方向正交之y方向上排列之集塵極4間之中央位置CL向一者之集塵極4側(圖1中為y方向之右側)偏移。
集塵極4接地。放電極5連接於未圖示之具有負極性之電源。另,連接於放電極5之電源亦可具有正極性。
如圖2所示,放電極5具備固定於安裝框5c之本體部5b、及自本體部5b突出之刺狀之複數個突起部(電暈放電部)5a。突起部5a設置為僅於一者之集塵極4側朝前端突出。突起部5a配置為於氣流G方向即x方向上,位於集塵極4之間。於突起部5a中產生電暈放電,自突起部5a之前端朝對向之集塵極4側產生離子風。
如圖2所示,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自集塵極4間之中央位置CL偏移。具體而言,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以於遠離突起部5a所對向之集塵極4(以下,將該集塵極4稱為「放電側集塵極4a」)之方向、且接近突起部5a之相反側之集塵極4(以下,將該集塵極4稱為「相反側集塵極4b」)之方式,自中央位置CL移位。因此,沿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通過放電側集塵極4a之中心C2之排列位置間之y方向觀察之距離D1,大於沿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通過相反側集塵極4b之中心C3之排列位置間之y方向觀察之距離D2(D1>D2)。另,由於放電極5及集塵極4於y方向交替配置,故1個集塵極4中,突起部5a側為放電側集塵極4a,突起部5a之相反側為相反側集塵極4b。
距離D1係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通過放電側集塵極4a之中心C2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即,D1係於相對於放電側集塵極4a之排列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上,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放電側集塵極4a之排列位置(中心軸線)間之距離。
距離D2係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通過相反側集塵極4b之中心C3之排列位置間之距離。即,D2係於相對於相反側集塵極4b之排列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上,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C1與相反側集塵極4b之排列位置(中心軸線)間之距離。
突起部5a之前端配置為,例如當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至放電部前端之距離、即Dd/2+Lb(參照圖4B)設為未達30 mm、較佳為20 mm左右之情形時,位於較中央位置CL更靠向相反側集塵極4b側。
如上所述,因將突起部5a朝向一方向,且於x方向上配置於集塵極4之間,從而自突起部5a朝向放電側集塵極4a之離子風朝向大致相同方向,可避免離子風之干涉。
圖3係顯示自氣流G方向觀察圖1之前視圖。如該圖所示,突起部5a於高度方向上空開特定間隔而設置。
圖4A係顯示俯視集塵極4與放電極5時之位置關係。 將排列於氣流G方向即x方向之集塵極4之間隔設為Pc,將排列於x方向之放電極5之間隔設為Pd。又,將排列於y方向之集塵極4之間隔設為2D。將集塵極4之直徑設為Dc。
本實施形態中,放電極5之偏移位置,即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自中央位置CL朝y方向移位之位置,較佳將距離D1與距離D2之比設定為1.1≦D1/D2≦2.0之範圍內。D1/D2之下限設定為1.2更佳。
將放電極5之突起部5a之前端與最近之放電側集塵極4a之側面之距離設為L1,將放電極5之突起部5a之相反側之本體部5b與最近之相反側集塵極4b之側面之距離設為L2。 另,圖4A所示之放電極5與集塵極4間所描繪之曲線為電力線。
圖4B中放大顯示有與放電極5之突起部5a相當之高度位置之橫剖面。如同圖所示,放電極5之本體部5b具有圓形剖面,其直徑設為Dd。突起部5a自本體部5b突出之突起長度設為Lb。
若使用圖4A及圖4B所示之參數,則L1及L2可如下式般表示。
Figure 02_image003
且,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自中央位置CL向y方向移位之偏移量Le由下式表示。
Figure 02_image005
另,圖4A及圖4B中顯示有刺狀之突起部5a之位置之剖面之例,但實際上突起部5a所佔部分為放電極5之一部分,相鄰二個突起部5a間之部分佔放電極5之大部分。因此,亦可忽視突起部5a之長度Lb而評估L1、L2。
排列於y方向之集塵極4間之距離2D例如於一般產業用時設為300 mm以上500 mm以下。但於其他用途中,亦可設為其他尺寸。
其次,使用圖5A至圖6B,對使放電極5偏移之情形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圖5A及圖5B中顯示有偏移量Le=0之無偏移之情形時,即,放電極5之本體部5b設置於中央位置CL上之情形之電場強度分佈。如圖5A所示,突起部5a與放電側集塵極4a之間隨著電暈電流流動,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電場強度E1max因存在於空間中之負離子及帶電灰塵具有之空間電荷而上升。該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火花放電界限之電場強度(Ecr)成為最大可施加之最大電場強度之條件(E1max≦Ecr)。
另一方面,如圖5B所示,由於突起部5a之相反側與相反側集塵極4b間,無如圖5A般之因空間電荷之上升,故相反側集塵極4b附近之電場強度E2max小於E1max。 另,將電場強度以距離L1、L2積分之面積A1、A2因分別相當於施加電壓Vo,故變為相等值。
圖6A及圖6B中顯示有與本實施形態相當,且放電極5自中央位置CL偏移之情形之放電極5與集塵極4間之電場強度分佈。圖6A與圖5A對應,圖6B與圖5B對應。
如圖6A及圖6B所示,突起部5a與放電側集塵極4a間之電場強度因偏移而成為L1>L2或D1>D2,故若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電場強度E1max為與無偏移之情形相同之電壓Vo,則進而較圖5A降低,且E1ave.(=Vo/L1)亦變小。另一方面,因偏移,L2較圖5B之情形更小,平均電場強度E2ave.變大,可使相反側集塵極4b附近之電場強度E2max增加。
一般而言,運轉時之E1max小於火花放電界限電場強度Ecr,但因偏移,突起物側之距離變長,故與無偏移之情形相比,其電場強度變得與最初之E1max相同,因而可提高施加線壓Vn本身(Vn>Vo),且與突起物相反側之最大電場強度E2max亦可進而提高。如此,藉由於偏移之同時提高施加電壓,而將電場強度E1max維持為與偏移前相等,且將E2max提高至與E1max相同之位準,藉此可提高集塵極附近集塵效果最佳之部位之電場強度,並提高依據庫倫力之捕集效率。另,由於偏移,電暈放電側之距離變大,於其間移動之灰塵之移動距離變大,但該部分之灰塵之移動主要依靠離子風,故到達距離之略微增加或中途之平均電場強度之降低不會對性能造成負面影響,且可因繞行至放電側集塵極4a之背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之灰塵之相反側集塵極4b附近之電場強度E2max之增大而提高性能。
偏移量Le較佳調整為,使放電側集塵極4a之電場強度E1max及相反側集塵極4b之電場強度E2max相等。圖5A至圖6B所示之電場強度之例係空開間隔配置有導管狀之集塵極4之事例,以L1、L2之最短距離為基礎加以記載。因作為集塵極4之電極例,亦存在網眼狀之電極等,故以下為定義偏移量,而以通過集塵極4之中心C2、C3之排列位置與放電極5之中心C1間距離即D1、D2一併記述。該情形時,即便為導管狀之電極,即便以D1、D2而非L1、L2加以評估,於實用範圍內亦可視為大致相等,因而不存在障礙。
兩者之電場強度相等之範圍例如為1.5≦D1/D2≦1.8。但,最佳之D1/D2之範圍根據電集塵裝置1之運轉條件或集塵極4或放電極5之條件而變動。
距離D1及距離D2之比D1/D2之下限例如為1.1,更佳為1.2。如圖10所示,獲得偏移量與集塵性能之關係根據氣流G之流速而變化之見解。氣流G比較快時,若D1/D2變為1.1以上,則集塵性能提高。氣流G比較慢時,若D1/D2變為1.2以上,則集塵性能提高,於該範圍內,氣流G比較快時,集塵性能確實提高。
氣流G之流速較快之條件下,由於庫倫力之影響更大,故電場強度之增大受到影響,即便較小之偏移量(例如1.1≦D1/D2),集塵性能亦提高。相對於此,流速較慢之條件下,由於離子風之影響較大,故集塵性能因電場強度之增大而提高,需要更大之偏移量(例如1.2≦D1/D2)。若1.2≦D1/D2,則無關氣流G之流速,而可提高集塵性能。
若偏移量過大,則相反側集塵極附近之電場強度變為E2max>E1max,與電暈放電部相反側之火花放電界限電場強度成為運轉上之制約條件,無法發揮電暈放電側之性能,因而不佳。藉此,較佳為將最大偏移量設定於E2max不較大地超出E1max之範圍內。
圖11係顯示一般產業用電集塵裝置1中,對使D1/D2變化時之電暈放電側(於放電極5之本體部5b具有突起部5a之側,即,放電線有刺之側)之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電場強度、與電場側(於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不具有突起部5a之側,即,無刺之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附近之電場強度進行解析並比較之例。使作為電集塵裝置1之運轉條件之電流電壓一同上升。圖11中,隨著自左圖表向右圖表進行,電流電壓變高。
任一情形下,於D1/D2=1之情形時,不但有刺側之放電側集塵極4a因其刺之長度故而距離較近,再加上因電暈電流之空間電荷而使電場上升之效果,故而有刺側之放電側集塵極4a之電場強度較高。且,隨著電流增加,其上升效果變大,電場強度值變高。
另一方面,圖11之任一圖表之情形亦顯示隨著D1/D2增加,無刺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之電場強度統一增加之傾向。理想而言,認為有刺側與無刺側之電場強度一致之點為最平衡之電場強度分配。然而於實際運轉中,由於複合了各種條件,故最佳條件有所變動。因此,使圖10之D1/D2變化時之集塵性提高之相關測試結果中,即便為集塵性能之最佳點,亦具有某種程度之偏差。
又,於圖11之右側圖表、即使電流電壓上升之運轉中,尤其在偏移量較大之D1/D2較大之區域內,無刺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會先超出一般產業用電集塵裝置1之火花放電電場強度(雖因氣體之組成或運轉溫度條件而有大幅差異,但通常設為8 kV/cm~12 kV/cm),因而不佳。 更具體而言,較佳設為D1/D2≦2.0。
若D1/D2超出2.0,則相反側集塵極4b側之電場強度於電集塵裝置1之通常運轉條件下,達到產生火花放電之區域,或接近達到值。因此,受電集塵裝置1之運轉條件之制約而難以穩定運轉。因此,較佳將D1/D2之上限設為2.0。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電集塵裝置1之動作。 電集塵裝置1中,藉由自電源對放電極5施加負電極,而於突起部5a之前端產生電暈放電。氣流G所含之灰塵藉由電暈放電而帶電。以先前之電集塵裝置之捕集原理,帶電之灰塵因庫倫力而被吸引至接地之集塵極4,且被捕集於集塵極4上,但實際而言,離子風之影響發揮了較大之作用。
若產生電暈放電,則於突起部5a附近產生負離子,該負離子藉由電場而向集塵極4移動,產生離子風。因此,庫倫力作用於灰塵之同時,向集塵極4流動之離子風以使氣流G所含之灰塵移動至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方式作用。且,於放電側集塵極4a附近之區域,藉由電場強度之上升而提高庫倫力,有效地將灰塵集塵。又,將作為圓形導管之集塵極4於特定之氣流G方向即x方向空開間隔配置,從而容許自突起部5a向放電側集塵極4a流動之離子風之一部分向集塵極4之背側逸出。藉此,可抑制離子風於集塵極4反轉而背離之流動,故捕集效率提高。
包含灰塵而向集塵極4流動之離子風之一部分穿過集塵極4之間。由於離子風朝向一方向,故不會互相干涉。
另一方面,與突起部5a之相反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間,如使用圖6B所說明,藉由使放電極5自中央位置CL偏移,而可使相反側集塵極4b附近之電場強度E2max較無偏移時增加。藉此,突起部5a之相反側之相反側集塵極4b亦藉由庫侖力而有效地進行集塵。即,可藉由離子風有效地捕集繞行至集塵極4之背面即相反側集塵極4b之未捕集之灰塵。
集塵極4所捕集之灰塵藉由捶打而被剝離回收。或者,亦可採用使集塵極移動,並以刷子刮落灰塵之方式、或濕式洗淨。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發揮以下之作用效果。 由於放電極5之本體部5b之中心位於較放電側集塵極4a與相反側集塵極4b間之中央位置CL更遠離放電側集塵極4a之方向,故放電極5之本體部5b與相反側集塵極4b靠近。藉此,可增加放電極5之本體部5b與相反側集塵極4b間之電場強度,且於相反側電極4b中亦可藉由庫侖力而提高集塵效率。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放電極5之構成,設為對具有圓形橫剖面之本體部5b設置突起部5a之構成,但如圖7A所示,亦可設為於橫剖面為矩形之角棒5b'設置突起部5a之構成。或如圖7B所示,亦可為穿通平板而形成,且突起部5a與本體部5b''一體構成者。
又,如圖8A及圖8B所示,亦可取代作為上述圓形導管之集塵極4,而採用於平板上形成多個孔之衝孔金屬般之平板狀集塵極4'。或,如圖9A及圖9B所示,亦可採用使形成有多個孔之衝孔金屬般之平板沿氣流G方向交替並規則地折返之彎折板狀集塵極4''。該情形時,放電極5之突起部5a根據對向之彎折板之凹凸而偏移。
再者,集塵極4亦可為使金屬製線材沿縱向及橫向等交叉之編織金屬網(例如鎖定壓接編織金屬網等)。由於編織金屬網具有一定開口率,且表面無邊緣,故可同樣地提高集塵極4附近之電場強度。另,金屬網不限於編織金屬網,亦可為如熔接金屬網般使剖面圓形狀線材沿縱向與橫向排列並連接者。
電集塵裝置1於空氣淨化用時作為空氣洗淨機使用之情形,粒子滯留於裝置內之時間較短,粒子濃度較低。另一方面,火力發電設備所使用之電集塵裝置1與空氣淨化用時使用之情形不同,規模較大,粒子滯留之時間較長,粒子濃度亦較高。空氣淨化用電集塵裝置1中,若使低濃度粒子以較短之滯留時間通過,則無法以藉由來自放電極5之突起部5a之離子風產生之氣體循環之效果,將粒子捕集至集塵極4。
因此,如圖12所示,較佳於相反側集塵極4b與放電極5間之氣流G之上游側,設置氣體切斷板6。藉由利用氣體切斷板6阻礙氣流G,可降低流動於相反側集塵極4b與放電極5間之氣流之流量,延長穿通集塵極4之粒子之滯留時間,提高捕集性能。
1:電集塵裝置 2D:間隔 4:集塵極 4':平板狀集塵極 4'':彎折板狀集塵極 4a:放電側集塵極 4b:相反側集塵極 5:放電極 5a:突起部(電暈放電部) 5b:本體部 5b':角棒 5b'':本體部 5c:安裝框 6:氣體切斷板 A1、A2面積 C1:(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 C2:中心 C3:中心 CL:中央位置 D1:距離 D2:距離 Dc:直徑 Dd:直徑 E1ave.:平均電場強度 E1max:電場強度 E2ave.:平均電場強度 E2max:電場強度 G:氣流 f:集塵面積 L1:距離 L2:距離 Lb:突起長度 Le:偏移量 Pc:間隔 Pd:間隔 Vn:施加線壓 Vo:施加電壓 w:集塵性指數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η:集塵效率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電集塵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圖1之電集塵裝置之俯視圖。 圖3係自氣流方向觀察圖1之電集塵裝置之前視圖。 圖4A係顯示集塵極與放電極之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4B係相當於放電極之突起部之高度位置之橫剖視圖。 圖5A係顯示無偏移之情形之放電側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之圖。 圖5B係顯示無偏移之情形之相反側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之圖。 圖6A係顯示有偏移之情形之放電側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之圖。 圖6B係顯示有偏移之情形之相反側放電極與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之圖。 圖7A係顯示放電極之變化例之前視圖。 圖7B係顯示放電極之其他變化例之前視圖。 圖8A係顯示集塵極之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8B係顯示集塵極之變化例之前視圖。 圖9A係顯示集塵極之其他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9B係顯示集塵極之其他變化例之前視圖。 圖10係顯示集塵性能指數比與偏移比之關係之圖表。 圖11係顯示集塵極附近之電場強度與偏移比之關係之圖表。 圖12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電集塵裝置之俯視圖。
4:集塵極
4a:放電側集塵極
4b:相反側集塵極
5:放電極
5a:突起部(電暈放電部)
5b:本體部
5c:安裝框
C1:(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
C2:中心
C3:中心
CL:中央位置
D1:距離
D2:距離
G:氣流
x:方向
y: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電集塵裝置,其具備:複數個放電極,其分別具有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突出之電暈放電用之電暈放電部,且沿氣流方向排列;放電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位於上述電暈放電部側;及相反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隔著上述放電極位於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相反側;且複數個上述電暈放電部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沿上述氣流方向相鄰之二個上述電暈放電部係突出方向為相同方向,上述電暈放電部僅朝上述放電側集塵極突出,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位於較第1中心軸線與第2中心軸線間之中央位置更靠向遠離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方向,上述第1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上述第2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於上述電暈放電部相較於上述相反側集塵極,更於上述放電側集塵極側產生電暈放電,自上述電暈放電部之前端朝對向之上述放電側集塵極產生離子風。
  2. 如請求項1之電集塵裝置,其中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 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1,且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2之情形時,設為:1.1≦D1/D2≦2.0。
  3. 如請求項2之電集塵裝置,其中複數個上述放電側集塵極及複數個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分別沿上述氣流方向排列;上述D1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間之距離;上述D2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
  4. 一種電集塵裝置,其具備:複數個放電極,其分別具有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突出之電暈放電用之電暈放電部,且沿氣流方向排列;放電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位於上述電暈放電部側;及相反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隔著上述放電極位於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相反側;且複數個上述電暈放電部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沿上述氣流方向相鄰之二個上述電暈放電部係突出方向為相同方向,上述電暈放電部僅朝上述放電側集塵極突出, 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位於較第1中心軸線與第2中心軸線間之中央位置更靠向遠離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方向,上述第1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上述第2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上述放電側集塵極沿上述氣流方向空開間隔而配置,上述相反側集塵極沿上述氣流方向空開間隔而配置。
  5. 如請求項4之電集塵裝置,其中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1,且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2之情形時,設為:1.1≦D1/D2≦2.0。
  6. 如請求項5之電集塵裝置,其中複數個上述放電側集塵極及複數個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分別沿上述氣流方向排列;上述D1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間之距離;上述D2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
  7. 一種電集塵裝置,其具備:複數個放電極,其分別具有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突出之電暈放電用 之電暈放電部,且沿氣流方向排列;放電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位於上述電暈放電部側;及相反側集塵極,其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且隔著上述放電極位於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相反側;且複數個上述電暈放電部沿上述氣流方向配置,沿上述氣流方向相鄰之二個上述電暈放電部係突出方向為相同方向,上述電暈放電部僅朝上述放電側集塵極突出,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位於較第1中心軸線與第2中心軸線間之中央位置更靠向遠離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方向,上述第1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上述第2中心軸線係通過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中心之排列位置,上述放電側集塵極及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分別形成有開口。
  8. 如請求項7之電集塵裝置,其中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1,且將上述放電極之上述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設為D2之情形時,設為:1.1≦D1/D2≦2.0。
  9. 如請求項8之電集塵裝置,其中複數個上述放電側集塵極及複數個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分別沿上述氣 流方向排列;上述D1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間之距離;上述D2為上述放電極之本體部之中心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距離。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電集塵裝置,其中上述放電極與上述放電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與上述放電極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間之電場強度相等。
  1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電集塵裝置,其中上述電暈放電部之前端位於較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上述中央位置更靠向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側。
  12. 如請求項10之電集塵裝置,其中上述電暈放電部之前端位於較上述放電側集塵極之上述第1中心軸線與上述相反側集塵極之上述第2中心軸線間之上述中央位置更靠向上述相反側集塵極側。
TW108128957A 2018-08-15 2019-08-14 電集塵裝置 TWI7424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2873 2018-08-15
JP2018152873 2018-08-15
JP2019-082947 2019-04-24
JP2019082947A JP7106491B2 (ja) 2018-08-15 2019-04-24 電気集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2047A TW202012047A (zh) 2020-04-01
TWI742415B true TWI742415B (zh) 2021-10-11

Family

ID=69525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8957A TWI742415B (zh) 2018-08-15 2019-08-14 電集塵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742415B (zh)
WO (1) WO2020036185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4843U (zh) * 1980-01-30 1981-09-03
JPS59150538U (ja) * 1983-03-29 1984-10-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集じ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8775A (en) * 1977-05-30 1978-12-25 Metallgesellschaft Ag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JPS5584562A (en) * 1978-09-14 1980-06-25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JP6862207B2 (ja) * 2017-02-10 2021-04-21 三菱パワー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湿式電気集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4843U (zh) * 1980-01-30 1981-09-03
JPS59150538U (ja) * 1983-03-29 1984-10-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集じ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36185A1 (ja) 2020-02-20
TW202012047A (zh)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92267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862207B2 (ja)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湿式電気集塵装置
KR20050114263A (ko) 집진 장치
TWI742415B (zh) 電集塵裝置
JP675273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CN112566727B (zh) 电集尘装置
RU2765787C1 (ru) Электропылеуловитель
CN112512695B (zh) 电集尘装置
US11484890B2 (e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TWI722567B (zh) 電集塵裝置
JP7358216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TWI693970B (zh) 電氣集塵裝置
TWI709436B (zh) 電氣集塵裝置
CN109513528A (zh) 一种静电除尘器
TWI686238B (zh) 電氣集塵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