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9994B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9994B
TWI689994B TW108101931A TW108101931A TWI689994B TW I689994 B TWI689994 B TW I689994B TW 108101931 A TW108101931 A TW 108101931A TW 108101931 A TW108101931 A TW 108101931A TW I689994 B TWI689994 B TW I6899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olumnar
columnar portion
insulating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1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1485A (zh
Inventor
大川隆聖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1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1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9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999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1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10B43/23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 H10B43/27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the channels comprising vertical portions, e.g. U-shap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3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1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4011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data storage electrodes
    • H01L29/4011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data storage electrodes the electrodes comprising a charge-trapping insula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9/00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PROM]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10B41/00 - H10B63/00, e.g. ultraviolet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UVEPROM] devic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縮小晶片尺寸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根據一實施形態,半導體裝置具備:第1膜,其包含於第1方向相互隔開並沿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及複數個第1柱狀部,其等設置於第1膜內,包含電荷累積層及第1半導體層,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上述裝置進而具備:第2膜,其設置於第1膜上,包含於第1方向相互隔開並沿第2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及複數個第2柱狀部,其等於第2膜內設置於第1柱狀部上,包含第2半導體層,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上述裝置進而具備複數個第1絕緣膜,該等複數個第1絕緣膜於第2膜內與第2柱狀部於第3方向隔開,沿第1及第2方向延伸;第1柱狀部於第1絕緣膜間之區域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第1絕緣膜下方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於製造三維記憶體時,可藉由以記憶孔彼此之距離變短之方式配置記憶孔來縮小晶片尺寸。然而,當未適當地配置記憶孔時,於將電極層嵌入至記憶孔內之柱狀部之四周時,可能會產生於電極層內產生大空隙等問題。因此,要求可更適當地縮小晶片尺寸之方法。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可縮小晶片尺寸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根據一實施形態,半導體裝置具備:第1膜,其包含於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及複數個第1柱狀部,其等設置於上述第1膜內,包含電荷累積層及第1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上述裝置進而具備:第2膜,其設置於上述第1膜上,且包含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及複數個第2柱狀部,其等於上述第2膜內設置於上述第1柱狀部上,包含第2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上述裝置進而具備複數個第1絕緣膜,該等複數個第1絕緣膜於上述第2膜內與上述第2柱狀部於上述第3方向上隔開設置,並沿著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 向延伸,上述第1柱狀部於上述第1絕緣膜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上述第1絕緣膜之下方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
1:基板
2:第1層間絕緣膜
2R:長度
2R+△R:間距
3:源極層
3a:金屬層
3b:下部半導體層
3c:中間半導體層
3d:上部半導體層
4:第2層間絕緣膜
5:閘極層
6:絕緣層
7:電極層
8:第3層間絕緣膜
11:記憶體絕緣膜
11a:阻擋絕緣膜
11b:電荷累積層
11c:隧穿絕緣膜
12:通道半導體層
13:元件分離絕緣膜
21:第1保護膜
22:犧牲層
23:第2保護膜
24:犧牲層
25:襯墊層
31:絕緣層
32:電極層
33:第4層間絕緣膜
34:閘極絕緣膜
35:通道半導體層
36:SH絕緣膜
A1:區域
A2:區域
C1:空腔
C2:空腔
CL1:第1柱狀部
CL2:第2柱狀部
K:區域
L1:行
L2:行
L3:行
L4:行
L5:行
L6:行
L7:行
L8:行
MC:記憶胞
MH:記憶孔
P1:符號
P2:符號
S1:第1膜
S2:第2膜
SH:孔
ST:元件分離槽
W1:距離
W2:距離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3~1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
圖1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8(a)及(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9(a)及(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2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圖1至圖20中,對於相同或類似之構成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1之半導體裝置例如為三維記憶體。
圖1之半導體裝置具備基板1、第1層間絕緣膜2、源極層3、第2層間絕緣膜4、閘極層5、複數個絕緣層6、複數個電極層7、第3層間絕緣膜8、記憶體絕緣膜11、通道半導體層12、及複數個元件分離絕緣膜13。
基板1例如為矽基板等半導體基板。圖1示出與基板1之表面平行且相互垂直之X方向及Y方向、及與基板1之表面垂直之Z方向。於本說明書中,將+Z方向作為上方向進行處理,將-Z方向作為下方向進行處理。-Z方向可與重力方向一致,亦可不與重力方向一致。Z方向係第1方向之例,Y方向係第2方向之例,X方向係第3方向之例。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相互交叉。
第1層間絕緣膜2、源極層3、第2層間絕緣膜4、及閘極層5依序形成於基板1上。第1層間絕緣膜2例如為矽氧化膜或矽氮化膜。源極層3包含依序形成於第1層間絕緣膜2上之金屬層3a、下部半導體層3b、中間半導體層3c、及上部半導體層3d。金屬層3a例如為鎢層或矽化鎢層。下部半導體層3b、中間半導體層3c、及上部半導體層3d例如為多晶矽層。第2層間絕緣膜4例如為矽氧化膜或矽氮化膜。閘極層5例如為多晶矽層。
複數個絕緣層6與複數個電極層7成為交替地形成於閘極層5上之積層膜。該積層膜係第1膜之例。第3層間絕緣膜8形成於該積層膜上。絕緣層6例如為矽氧化膜。電極層7例如為鎢層。第3層間絕緣膜8例如為矽氧化膜。由於在電極層7間形成有絕緣層6,故而電極層7彼此於Z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
圖1示出以貫通第3層間絕緣膜8、複數個電極層7、複數個絕緣層6、閘極層5、第2層間絕緣膜4、上部半導體層3d、及中間半導體層3c之方式形成之複數個第1柱狀部CL1。第1柱狀部CL1具有沿著Z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各第1柱狀部CL1包含依序形成於第3層間絕緣膜8、複數個電極層7、複數個絕緣層6、閘極層5、第2層間絕緣膜4、上部半導體層3d、中間半導體層3c、及下部半導體層3b之表面之記憶體絕緣膜11 及通道半導體層12。通道半導體層12與中間半導體層3c相接,而電性連接於中間半導體層3c。
記憶體絕緣膜11如圖2所示,包含依序形成於該等表面之阻擋絕緣膜11a、電荷累積層11b、及隧穿絕緣膜11c。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放大剖視圖,具體而言,示出圖1所示之區域A。阻擋絕緣膜11a例如為矽氧化膜。電荷累積層11b例如為矽氮化膜。隧穿絕緣膜11c例如為矽氧化膜。通道半導體層12例如為多晶矽層。通道半導體層12係第1半導體層之例。各電極層7與第1柱狀部CL1一起構成記憶胞MC,並作為字元線發揮功能。
圖1進而示出以貫通第3層間絕緣膜8、複數個電極層7、複數個絕緣層6、閘極層5、第2層間絕緣膜4、及上部半導體層3d之方式形成之複數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元件分離絕緣膜13具有沿著Y方向延伸之板狀之形狀。元件分離絕緣膜13例如為矽氧化膜。
再者,圖1示出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配置著4條第1柱狀部CL1之XZ剖面作為一例,於XZ剖面中,配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之第1柱狀部CL1之條數亦可為4條以外。以下對第1柱狀部CL1之配置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圖3至圖1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
首先,於基板1上依序形成第1層間絕緣膜2、金屬層3a、下部半導體層3b、第1保護膜21、犧牲層22、第2保護膜23、上部半導體層3d、第2層間絕緣膜4、及閘極層5(圖3)。第1保護膜21例如為矽氧化膜。犧牲層22例如為多晶矽層。第2保護膜23例如為矽氧化膜。
繼而,於閘極層5上依序形成複數個絕緣層6及複數個犧牲層24,並於該等絕緣層6及犧牲層24上形成第3層間絕緣膜8(圖4)。犧牲層24例如為矽氮化膜。絕緣層6為第1絕緣層之例,犧牲層24係第2絕緣層之例。犧牲層24藉由下述步驟被替換成電極層7。再者,於採用省略該下述步驟之順序之情形時,於圖4之步驟中形成電極層7來代替犧牲層24。
繼而,藉由光微影法及RIE(Reactive Ion Etching,反應性離子蝕刻)形成貫通第3層間絕緣膜8、複數個犧牲層24、複數個絕緣層6、閘極層5、第2層間絕緣膜4、上部半導體層3d、第2保護膜23、犧牲層22、及第1保護膜21之複數個記憶孔MH(圖5)。
繼而,於該等記憶孔MH內依序形成記憶體絕緣膜11及通道半導體層12(圖6)。其結果為於該等記憶孔MH內形成複數個第1柱狀部CL1。再者,記憶體絕緣膜11係藉由在記憶孔MH內依序形成上述阻擋絕緣膜11a、電荷累積層11b、及隧穿絕緣膜11c而形成。
繼而,藉由光微影法及RIE形成貫通第3層間絕緣膜8、複數個犧牲層24、複數個絕緣層6、及閘極層5之複數個元件分離槽ST(圖7及圖8)。本實施形態之RIE於圖7所示之階段以前係使用第1蝕刻氣體來進行,於圖7所示之階段以後係使用與第1蝕刻氣體不同之第2蝕刻氣體來進行。
繼而,藉由蝕刻將第2保護膜23自元件分離槽ST之底面去除(圖9),並於元件分離槽ST之表面形成襯墊層(liner layer)25(圖10),藉由蝕刻將襯墊層25自元件分離槽ST之底面去除(圖11)。其結果為元件分離槽ST之側面由襯墊層25保護,另一方面,犧牲層22於元件分離槽ST之底面露出。襯墊層25例如為矽氮化膜。
繼而,藉由使用元件分離槽ST之濕式蝕刻將犧牲層22去除(圖12)。其結果為於第1保護膜21與第2保護膜23之間形成空腔(氣隙)C1,記憶體絕緣膜11於空腔C1之側面露出。
繼而,藉由使用元件分離槽ST之CDE(Chemical Dry Etching,化學乾式蝕刻),將第1保護膜21、第2保護膜23、及於空腔C1之側面露出之記憶體絕緣膜11去除(圖13)。其結果為上部半導體層3d於空腔C1之上表面露出,下部半導體層3b於空腔C1之下表面露出,通道半導體層12於空腔C1之側面露出。
繼而,藉由使用於空腔C1內露出之上部半導體層3d、下部半導體層3b、及通道半導體層12之磊晶生長於空腔C1內形成中間半導體層3c(圖14)。其結果為形成與上部半導體層3d、下部半導體層3b、及通道半導體層12相接之中間半導體層3c。
繼而,藉由使用元件分離槽ST之濕式蝕刻或乾式蝕刻將元件分離槽ST內之襯墊層25及絕緣層6間之犧牲層24(圖15)去除。其結果為於該等絕緣層6間形成複數個空腔(氣隙)C2。
繼而,藉由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於該等空腔C2內形成複數個電極層7(圖16)。其結果為於閘極層5與第3層間絕緣膜8之間形成交替地包含複數個絕緣層6與複數個電極層7之積層膜。
其後,於元件分離槽ST內形成元件分離絕緣膜13。進而,於基板1上形成各種插塞、配線、層間絕緣膜等。如此,製造圖1所示之半導體裝置。
圖1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7除圖1所示之構成要素以外,進而具備複數個絕緣層31、複數個電極層32、第4層間絕緣膜33、閘極絕緣膜34、通道半導體層35、及SH絕緣膜36。
複數個絕緣層6與複數個電極層7如上所述,成為交替地形成於閘極層5上之積層膜S1。積層膜S1係第1膜之例。第3層間絕緣膜8形成於積層膜S1上。絕緣層6例如為矽氧化膜。電極層7例如為鎢層。第3層間絕緣膜8例如為矽氧化膜。
圖17示出以貫通積層膜S1之方式形成之複數個記憶孔MH、及形成於該等記憶孔MH內之複數個第1柱狀部CL1。第1柱狀部CL1具有沿著Z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各第1柱狀部CL1包含依序形成於積層膜S1之表面之記憶體絕緣膜11及通道半導體層12。通道半導體層12係第1半導體層之例。各電極層7例如與第1柱狀部CL1構成記憶胞MC(圖2),並作為字元線發揮功能。
複數個絕緣層31與複數個電極層32成為交替地形成於第3層間絕緣膜8上之積層膜S2。積層膜S2係第2膜之例。第4層間絕緣膜33形成於積層膜S2上。絕緣層31例如為矽氧化膜。電極層32例如為鎢層。第4層間絕緣膜33例如為矽氧化膜。絕緣層31、電極層32、及第4層間絕緣膜33例如可藉由與參照圖3至圖16所說明之絕緣層6、電極層7、及第3層間絕緣膜8之形成方法相同之方法而形成。由於在電極層32間形成有絕緣層31,故而電極層32彼此於Z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
圖17示出以貫通積層膜S2之方式形成之其他複數個孔SH、及形成於該等孔SH內之複數個第2柱狀部CL2。第2柱狀部CL2具有沿著Z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各第2柱狀部CL2形成於對應之第1柱狀部 CL1上,且包含依序形成於積層膜S2之表面之閘極絕緣膜34及通道半導體層35。閘極絕緣膜34例如為矽氧化膜。通道半導體層35例如為多晶矽層。通道半導體層35係第2半導體層之例。各電極層32例如與第2柱狀部CL2一起構成選擇電晶體等電晶體,並作為選擇閘極等閘極電極發揮功能。第2柱狀部CL2例如可藉由與參照圖3至圖16所說明之第1柱狀部CL1之形成方法相同之方法而形成。
再者,閘極絕緣膜34亦可替換成與記憶體絕緣膜11相同構成之絕緣膜。具體而言,記憶體絕緣膜11包含阻擋絕緣膜11a、電荷累積層11b、及隧穿絕緣膜11c之3層(圖2),閘極絕緣膜34亦可替換成此種3層。
SH絕緣膜36於積層膜S2及第4層間絕緣膜33內與孔SH(第2柱狀部CL2)隔開形成,且具有沿著Y方向延伸之板狀之形狀。即SH絕緣膜36形成於不與孔SH接觸之位置。考慮到耐受電壓,SH絕緣膜36於X方向上之最小寬度例如設定為20nm以上。本實施形態之SH絕緣膜36於X方向上之最小寬度為SH絕緣膜36之下表面於X方向上之寬度。SH絕緣膜36例如為矽氧化膜。SH絕緣膜36係第1絕緣膜之例。SH絕緣膜36例如可藉由與參照圖3至圖16所說明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之形成方法相同之方法而形成。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如下所述,具備沿著Y方向延伸且於X方向上相互鄰接之複數個SH絕緣膜36,孔SH(第2柱狀部CL2)配置於該等SH絕緣膜36間。該等SH絕緣膜36具有沿著Y方向及Z方向延伸之板狀之形狀。圖17示出該等SH絕緣膜36中之1個。
本實施形態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柱狀部CL2均具有圓形 之XY剖面。第2柱狀部CL2之最大直徑設定為小於第1柱狀部CL1之最大直徑。第1柱狀部CL1之最大直徑於圖17中為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之直徑,亦可藉由曲折而成為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之截面之直徑。關於此情形時,第2柱狀部CL2亦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各第2柱狀部CL2之下表面未自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伸出之方式將各第2柱狀部CL2配置於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上。即各第2柱狀部CL2之下表面位於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內。再者,各第2柱狀部CL2之下表面可位於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之中心,亦可位於與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之中心偏離之位置。又,即便某一第2柱狀部CL2之下表面自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伸出,只要該第2柱狀部CL2之通道半導體層35與對應之第1柱狀部CL1之通道半導體層12接觸且均未與任一電極層7接觸,則此種伸出亦被容許。
再者,只要SH絕緣膜36與第2柱狀部CL2不接觸,則可將SH絕緣膜36配置於在Z方向上與第1柱狀部CL1重疊之位置,亦可配置於在Z方向上不與第1柱狀部CL1重疊之位置。於圖17中,SH絕緣膜36配置於在Z方向上與2條第1柱狀部CL1略微重疊之位置。為了縮小晶片尺寸,本實施形態之SH絕緣膜36配置於在Z方向上與第1柱狀部CL1重疊之位置。以下對此種配置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形成記憶孔MH之後形成孔SH,亦可同時形成記憶孔MH與孔SH。於此情形時,記憶孔MH與孔SH例如係以如下順序形成。首先,於閘極層5上形成第1膜S1,於第1膜S1上形成第3層間絕緣膜8,於第3層間絕緣膜8上形成第2膜S2,於第2膜S2上形成第4 層間絕緣膜33之一部分。繼而,形成貫通第1膜S1及第2膜S2等之複數個貫通孔。其結果為形成記憶孔MH及孔SH作為該等貫通孔之一部分。於該等貫通孔內形成記憶體絕緣膜11、通道半導體層12、閘極絕緣膜34、及通道半導體層35。其結果為於記憶孔MH內形成第1柱狀部CL1,於孔SH內形成第2柱狀部CL2。再者,亦可於各貫通孔內形成自記憶孔MH遍及孔SH之1個柱狀之半導體層。於此情形時,該半導體層之記憶孔MH內之部分成為通道半導體層12,該半導體層之孔SH內之部分成為通道半導體層35。該等通道半導體層12、35亦分別係第1及第2半導體層之例。
繼而,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一面與其第1及第2比較例進行對比,一面進行說明。為便於理解說明,第1及第2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要素亦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要素相同之符號來表示。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8(a)示出第1柱狀部CL1之上表面及第2柱狀部CL2之下表面之高度上之XY剖面。其中,為便於理解說明,SH絕緣膜36亦表示於該XY剖面內。圖18(b)係圖18(a)所示之區域A1之放大圖,更準確地示出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位置關係。
如圖18(a)所示,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SH絕緣膜36具有沿著Y方向延伸之形狀。圖18(a)示出2條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位於該等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之4條SH絕緣膜36。第1柱狀部CL1於該等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係以形成沿著Y方向延伸之複數行之方式配置。該等第1柱狀部CL1於SH絕緣膜36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第2柱狀部 CL2配置於該等第1柱狀部CL1上。
圖18(b)示出於圖中左邊構成三角形之格子之4條第1柱狀部CL1(以下稱為「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及於圖中右邊構成三角形之格子之4條第1柱狀部CL1(以下稱為「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該等三角形均為一邊長度為2R之正三角形。R之值例如為50nm~100nm。
圖18(b)進而示出於各第1柱狀部CL1周圍以環狀形成之電極層7。於第1群內,於不同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彼此相互接觸,而相互電性連接。同樣地,於第2群內,於不同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彼此相互接觸而相互電性連接。
圖18(b)進而示出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區域K。例如,存在採用於區域K再配置1行第1柱狀部(虛設柱狀部)CL1並於該等虛設柱狀部CL1上配置SH絕緣膜36之構成之情形。不可於該等虛設柱狀部CL1上配置第2柱狀部CL2。若採用此種構成,則會導致晶片尺寸增大。
因此,於第1比較例中,採用不於區域K配置虛設柱狀部CL1之構成。於此情形時,與於區域K配置虛設柱狀部CL1之情形相比,可縮窄區域K,從而可縮小晶片尺寸。然而,由於存在不使SH絕緣膜36與第2柱狀部CL2接觸之限制,故而縮窄區域K存在極限。其結果為於第1柱狀部CL1周圍形成電極層7時,電極層7內會產生大空隙,例如區域K整體會變成空隙。若產生大空隙,則有由用以形成電極層(鎢層)7之六氟化鎢氣體產生之氟氣大量滯留於該空隙內而導致矽氧化膜等劣化之虞。
圖18(b)關於由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之三角形之格子,示出該三角形之高度「2R+△R」。2R+△R之 值例如為110nm~210nm。具體而言,2R之值例如為100nm~200nm,△R之值例如為10nm左右。2R+△R相當於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X方向之間距(以下稱為「群間間距」)。於下述圖19中,將該群間間距縮小至2R。
圖18(b)進而示出於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之間之距離W1。本比較例之距離W1例如為20nm~30nm,區域K整體成為大空隙。
圖1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9(a)及圖19(b)分別係與圖18(a)及圖18(b)對應之剖視圖。圖19(b)係圖19(a)所示之區域A2之放大圖,更準確地示出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位置關係。
如圖19(a)所示,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SH絕緣膜36具有沿著Y方向延伸之形狀。第1柱狀部CL1於該等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係以形成沿著Y方向延伸之複數行之方式配置。該等第1柱狀部CL1於SH絕緣膜36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第2柱狀部CL2配置於該等第1柱狀部CL1上。
圖19(b)示出第1群內之4行(L1行~L4行)第1柱狀部CL1及第2群內之4行(L5行~L8行)第1柱狀部CL1。符號P1表示由第1群內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或第2群內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構成之三角形之格子。該三角形可為正三角形,亦可為非正三角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一邊長度為2R之正三角形。R之值例如為50nm~100nm。該三角形係由與Y方向平行之一邊及剩餘兩邊構成。
關於L1行與L2行,L2行之第1柱狀部CL1相對於L1行之第 1柱狀部CL1於Y方向上錯開R配置。該關係於L2行與L3行之間、L3行與L4行之間、L5行與L6行之間、L6行與L7行之間、L7行與L8行之間亦成立。其結果為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2彼此亦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
另一方面,關於L4行與L5行,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並未相對於L4行之第1柱狀部CL1於Y方向上錯開配置。即L4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相對於YZ平面鏡面對稱地配置。因此,L4行及L5行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換言之,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係以L4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為基準,自三角形之格子沿著Y方向偏移半個週期。
再者,L4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並且與L1~L3行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三角形之格子。同樣地,L5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L4行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並且與L6~L8行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三角形之格子。
符號P2表示由L4行及L5行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構成之四角形之格子。該四角形可為正方形,亦可為長方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一邊長度為2R之正方形。該正方形係由與Y方向平行之兩邊及與X方向平行之兩邊構成。再者,於採用長方形之格子之情形時,期待將與Y方向平行之兩邊之長度設為2R,使與X方向平行之兩邊之長度短於2R。
此處,對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X方向之間距(群間間距)進行說明。如上所述,第1比較例中之群間間距為2R+△R(110nm~210nm)。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中之群間間距為2R(100nm~200nm)。本實施形態中之群間間距相當於上述正方形之 與X方向平行之邊之長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將群間間距設為三角形之最小間距2R以下,且該2R之值必須為可避免第2柱狀部CL2與SH絕緣膜36之接觸之最小尺寸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群間間距縮小至最小間距,而將L4行及L5行之第1柱狀部CL1配置於與1條SH絕緣膜36於Z方向上重疊之位置。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第1柱狀部CL1於SH絕緣膜36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該等SH絕緣膜36之下方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正方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2R與構成三角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2R相同。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於第1柱狀部CL1周圍形成電極層7時,可抑制於電極層7內產生大空隙。於圖19(b)中,希望注意到於L4行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相互接觸。換言之,第1比較例之區域K於本實施形態中封閉。
於本實施形態中,L4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中心間距離(以下稱為「L4-L5距離」)為2R,該中心間距離與構成三角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相同。於可進一步縮短L4-L5距離之情形時,亦可使L4-L5距離短於2R。又,於該三角形並非為正三角形之情形時,L4-L5距離可設為構成該三角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之最小值(即三角形之最短邊之長度),進而亦可短於該最小值。又,於構成三角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於基板1上根據位置變動之情形時,L4-L5距離可設為變動之該中心間距離之最小值,進而亦可短於該最小值。
於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記憶孔MH時,以構成上述三角形之格子或四角形之格子之方式形成記憶孔MH(圖5)。其後,藉由在記憶孔MH內形成第1柱狀部CL,可形成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或四角形之格子狀之第1柱狀部CL(圖6)。第1柱狀部CL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之區域係第1區域之例,第1柱狀部CL配置成四角形之格子狀之區域係第2區域之例。其後,各SH絕緣膜36形成於該第2區域上。
圖2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2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20係與圖18(b)或圖19(b)對應之剖視圖。
圖20關於由第1群(L4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L5行)之第1柱狀部CL1構成之三角形之格子,示出該三角形之高度「2R」。於圖18(b)中,希望注意到該三角形之高度為「2R+△R」。由於該三角形之高度自「2R+△R」減少至「2R」,故而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周圍之電極層7之間之距離自W1減少至W2。本比較例之距離W2例如為10nm~20nm。
此處,對第1群之第1柱狀部CL1與第2群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X方向之間距(群間間距)進行說明。本比較例中之群間間距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群間間距同樣地為2R(100nm~200nm)。然而,於本比較例中,上述區域K並未被封閉。原因在於並未以L4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為基準,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自三角形之格子沿著Y方向偏移。因此,於本比較例中,與第1比較例同樣地,於第1群與第2群之間產生大空隙。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以L4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位置為基準,自三角形之格子沿著Y方向偏 移半個週期(圖19(b))。其結果為上述區域K被封閉。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抑制於第1群與第2群之間產生大空隙。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第1柱狀部CL1於SH絕緣膜36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該等SH絕緣膜36之下方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適當地縮小半導體裝置之晶片尺寸。例如,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抑制於電極層7內產生大空隙等問題,並且縮小晶片尺寸。
再者,若可抑制產生大空隙等問題,則SH絕緣膜36之下方之L4行及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亦可配置成與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不同之其他格子狀。例如,SH絕緣膜36之下方之第1柱狀部CL1亦可配置成與正方形或長方形接近之菱形或平行四邊形之格子狀。於此情形時,期待將L4行之第1柱狀部CL1與L5行之第1柱狀部CL1之間之中心間距離(L4-L5距離)設為構成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之第1柱狀部CL1彼此之中心間距離之最小值以下。上述中心間距離(L4-L5距離)與採用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之情形相同。
以上對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僅係作為例而提出,並無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新穎之裝置及方法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加以實施。又,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對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裝置及方法之方式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均等之範圍意圖包含發明範圍或主旨中所包含之此種方式及變化例。
[相關申請案]
本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18-169045號(申請日:2018年9月10日)為基礎申請案之優先權。本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之全部內容。
2R         長度  7           電極層  8           第3層間絕緣膜  13         元件分離絕緣膜  33         第4層間絕緣膜  34         閘極絕緣膜  36         SH絕緣膜  A2        區域  CL1       第1柱狀部  CL2       第2柱狀部  L1         行  L2         行  L3         行  L4         行  L5         行  L6         行  L7         行  L8         行  MH       記憶孔  P1         符號  P2         符號  SH        孔

Claims (12)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具備:  第1膜,其包含於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  複數個第1柱狀部,其等設置於上述第1膜內,包含電荷累積層及第1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  第2膜,其等設置於上述第1膜上,且包含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  複數個第2柱狀部,其等於上述第2膜內設置於上述第1柱狀部上,包含第2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及  複數個第1絕緣膜,其等於上述第2膜內與上述第2柱狀部於上述第3方向上隔開設置,並沿著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  上述第1柱狀部於上述第1絕緣膜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上述第1絕緣膜之下方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三角形具有與上述第2方向平行之邊,  上述正方形或長方形具有與上述第2方向平行之第1邊及與上述第2方向垂直之第2邊。
  3.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1邊之長度和上述三角形之與上述第2方向平行之邊之長度相等。
  4. 如請求項2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2邊之長度為上述三角形之與上述第2方向平行之邊之長度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係由在各第1絕緣膜之下方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2行上述第1柱狀部構成。
  6.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2行上述第1柱狀部構成上述三角形之格子及上述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之兩者。
  7.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2行中之第1行上述第1柱狀部與上述2行中之第2行上述第1柱狀部之間之中心間距離為構成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之上述第1柱狀部彼此之中心間距離之最小值以下。
  8.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2柱狀部之直徑小於上述第1柱狀部之直徑。
  9.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1柱狀部包含依序設置於上述第1膜內之上述複數個電極層之表面之第2絕緣膜、上述電荷累積層、第3絕緣膜、及上述第1半導體層。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2柱狀部包含依序設置於上述第2膜內之上述複數個電極層之表面之第4絕緣膜及上述第2半導體層。
  11.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具備:  第1膜,其包含於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  複數個第1柱狀部,其等設置於上述第1膜內,包含電荷累積層及第1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  第2膜,其設置於上述第1膜上,且包含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  複數個第2柱狀部,其等於上述第2膜內設置於上述第1柱狀部上,包含第2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及  複數個第1絕緣膜,其等於上述第2膜內與上述第2柱狀部於上述第3方向上隔開設置,並沿著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  上述第1柱狀部於上述第1絕緣膜間之區域之下方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上述第1絕緣膜之下方配置成與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不同之格子狀,  與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不同之格子係由在各第1絕緣膜之下方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2行上述第1柱狀部構成,  上述2行中之第1行上述第1柱狀部與上述2行中之第2行上述第1柱狀部之間之中心間距離為構成上述三角形之格子之上述第1柱狀部彼此之中心間距離之最小值以下。
  12. 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括:  形成包含於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及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之第1膜;  於上述第1膜內形成包含電荷累積層及第1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之複數個第1柱狀部;  形成設置於上述第1膜上,且包含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互隔開地積層並沿著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延伸之複數個電極層之第2膜;  於上述第2膜內之上述第1柱狀部上形成包含第2半導體層且具有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柱狀之形狀之複數個第2柱狀部;及  於上述第2膜內,與上述第2柱狀部於上述第3方向上隔開地形成沿著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1絕緣膜;且  上述第1柱狀部係以於上述第1膜之第1區域內配置成三角形之格子狀,於上述第1膜之第2區域內配置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之方式形成,  上述第1絕緣膜於上述第2膜內形成於上述第2區域上。
TW108101931A 2018-09-10 2019-01-18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689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9045A JP2020043211A (ja) 2018-09-10 2018-09-10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69045 2018-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1485A TW202011485A (zh) 2020-03-16
TWI689994B true TWI689994B (zh) 2020-04-01

Family

ID=69720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1931A TWI689994B (zh) 2018-09-10 2019-01-18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2876B2 (zh)
JP (1) JP2020043211A (zh)
CN (1) CN110890379B (zh)
TW (1) TWI6899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0463A (ja) * 2020-03-18 2021-09-2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2022046329A (ja) * 2020-09-10 2022-03-23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051007A (ja) 2020-09-18 2022-03-31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40377A1 (en) * 2013-03-14 2015-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ertical memory devices with vertical isolation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550764B (zh) * 2014-08-08 2016-09-21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33081A (zh) * 2014-02-06 2017-09-16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61132A (ja) * 2009-01-07 2010-07-22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19409A (ja) 2009-03-18 2010-09-30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9741736B2 (en) * 2011-05-20 2017-08-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JP2014187329A (ja) * 2013-03-25 2014-10-0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記憶装置
US9508731B2 (en) 2015-03-24 2016-11-29 Intel Corporation Pillar arrangement in NAND memory
JP2017163114A (ja) 2016-03-11 2017-09-14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0096613B2 (en) * 2016-04-13 2018-10-09 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6656104B2 (ja) 2016-07-15 2020-03-04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8049966A (ja) 2016-09-23 2018-03-29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40377A1 (en) * 2013-03-14 2015-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ertical memory devices with vertical isolation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1733081A (zh) * 2014-02-06 2017-09-16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50764B (zh) * 2014-08-08 2016-09-21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0379A (zh) 2020-03-17
CN110890379B (zh) 2023-05-02
TW202011485A (zh) 2020-03-16
US10692876B2 (en) 2020-06-23
JP2020043211A (ja) 2020-03-19
US20200083241A1 (en) 2020-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100B (zh) 半導體裝置
US10741571B2 (en) Vertical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629608B2 (en) 3D vertical channel tri-gate NAND memory with tilted hemi-cylindrical structure
US20180083022A1 (en) Stacked typ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103193B (zh) 垂直存储器件
CN107180834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635598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2401486B1 (ko) 콘택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725346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689994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348938B2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 vertical memory device
TWI663716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063060B2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 vertical memory device
US10825830B2 (en) Vertic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9917101B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708376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79128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 cutting region having a height greater than a height of a channel structure
JP2012174982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39247B2 (en)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158803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