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4994B - 微波爐用器具 - Google Patents

微波爐用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4994B
TWI674994B TW105102128A TW105102128A TWI674994B TW I674994 B TWI674994 B TW I674994B TW 105102128 A TW105102128 A TW 105102128A TW 105102128 A TW105102128 A TW 105102128A TW I674994 B TWI674994 B TW I6749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ance
section
thermal fusion
opening
heat f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6280A (zh
Inventor
石川慎司
丸山久美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6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4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4994B/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微波爐用器具,其能夠使蒸汽僅於蒸汽排出口被精度良好地排出,避免於蒸汽排出部以外之位置發生蒸汽排出,微波爐用器具10包括:器具本體20,於其上部具有開口21;凸緣部22,其形成為自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23,其遍及凸緣部22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狀為肋狀,且與封堵上述開口21之薄膜狀蓋體50熱融合;熱融合部23具有:第1熱融合部25,其於器具本體20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蓋體50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蒸汽;及第2熱融合部,其較第1熱融合部25更寬幅。

Description

微波爐用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波爐用器具。
關於微波爐用器具,例如,如下述專利文獻1以及2中所揭示般,具有自開口向外側延伸之凸緣部,於該凸緣部之上表面遍及整個一周而形成有肋狀之熱融合部。該熱融合部成為將封堵該器具之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之部分。而且,於熱融合部之一部分形成有所謂之用於排放蒸汽之蒸汽排出部,該蒸汽排出部由朝向外側擴開之圖案所形成之V字部構成。如上所述構成之蒸汽排出部,於器具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應力集中於該V字部之內側之尖銳部,使蓋體之熱融合破斷。
然而,由於蒸汽排出部與其以外之熱融合部之熱融合之寬度相等,故而於將該寬度一律地設定為較寬之情形時,熱融合強度變強,於蒸汽排出部之蒸汽排放無法充分進行,於將該寬度一律地設定為較窄之情形時,不能避免於蒸汽排出部以外之熱融合部之蒸汽排放亦會進行之問題。
又,如此構成之蒸汽排出部,於當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能夠確實地控制使蓋體之熱融合被破斷之情形時,還可以考慮將熱融合部之熱融合寬度設定為特定之數值之方法,但是,由於不得不於狹窄之空間內進行,故而難免存在侷限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45392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5050648號公報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僅能於蒸汽排出部精度良好地將蒸汽排出,避免於蒸汽排出部以外之位置發生蒸汽排出之微波爐用器具。
又,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當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能夠確實地控制蓋體之熱融合被破斷之微波爐用器具。
本發明係藉由以下之構成進行理解。
(1)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1態樣之特徵在於,其係一種微波爐用器具,且包括: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狀為肋狀,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第1熱融合部,其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被破斷從而排出蒸汽;第2熱融合部,其較第1熱融合部更寬幅。
(2)於上述(1)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上述凸緣部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兩側且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外側之區域上具有凹部。
(3)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2態樣之特徵在於,其係一種微波爐用器具,且包括: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狀為肋狀,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 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蒸汽排出部,其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上述蒸汽;上述蒸汽排出部於俯視時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於側視時,位於上述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以朝向上述開口而降低之方式傾斜。
(4)於上述(3)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凸緣部於上述蒸汽排出部之兩側且上述熱融合部之外側之區域上具有凹部。
(5)於上述(1)或者(3)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凸緣部形成為,其延伸端朝向下方傾斜,上述熱融合部形成為,其上表面為水平狀。
(6)於上述(1)或者(3)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器具本體係於其側面,具有沿著周向而下方成為小徑之階差,自上述階差而上述開口側之側面向較鉛垂方向更外側傾斜。
(7)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3態樣之特徵在於,其係一種微波爐用器具,且包括: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狀為肋狀,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第1熱融合部,其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蒸汽;第2熱融合部,其自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而始突出之高度較上述第1熱融合部更高。
(8)於上述(7)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
(9)於上述(7)或者(8)之構成中,亦可為,進而具有漸變部,其位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與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中間,自上述第1熱融合部向第2熱融合部而上述突出之高度逐漸變高。
(10)於上述(7)至(9)之任意之一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第2熱融 合部具有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1.1倍至2.5倍之範圍之上述突出高度。
(11)於上述(7)至(10)之任意之一個構成中,亦可為,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1個以上之前端,上述前端位於上述器具本體之外側,以朝向上述凸緣部之外緣而降低之方式傾斜。
根據如此構成之微波爐用器具,其僅能於蒸汽排出部精度良好地將蒸汽排出,且可避免於蒸汽排出部以外之位置發生蒸汽排出。
又,於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能夠確實地控制蓋體之熱融合被破斷。
10‧‧‧微波爐用器具
20‧‧‧器具本體
21‧‧‧開口
22‧‧‧凸緣部
22A‧‧‧寬幅部
23‧‧‧熱融合部
23A‧‧‧第1熱融合部(第1實施形態)
23B‧‧‧第2熱融合部(第1實施形態)
24‧‧‧蓋體開封部
25‧‧‧蒸汽排出部
27‧‧‧階差
28‧‧‧側面(自階差27向開口21側之側面)
31‧‧‧凹部
32‧‧‧凹部
50‧‧‧蓋體
231‧‧‧第1熱融合部(第2以及第3實施形態)
231A‧‧‧蓋體開封部
231B‧‧‧蒸汽排出部
232‧‧‧第2熱融合部(第2以及第3實施形態)
233‧‧‧漸變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1實施形態之整體之立體圖。
圖2(a)係表示器具本體之俯視圖,(b)係表示器具本體之側視圖。
圖3(a)係表示圖2(a)中IIIa-IIIa中之剖視圖,(b)係表示將複數個器具本體摞起來放置時之主要部分之剖視圖。
圖4(a)係表示蓋體開封部與蒸汽排出部之立體圖,(b)係表示(a)之IVb-IVb線中之剖視圖,係用於說明相對於蒸汽排出部之高度之水平面Q之變化之圖。
圖5(a)係表示蓋體開封部與蒸汽排出部之立體圖,(b)係表示(a)之IVb-IVb線中之剖視圖,係用於說明每個蒸汽排出部之高度部位之相對變化之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2實施形態之圖,(a)係表示蓋體開封部與蒸汽排出部之立體圖,(b)係(a)中之IVb-IVb線中之剖視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3實施形態之圖,(a)係表示蓋體開封部與蒸汽排出部之立體圖,(b)係(a)中之IVb-IVb線中之剖 視圖。
圖8係表示圖2(a)之V-V線中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第4實施形態中之整體之俯視圖。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以下,稱作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又,於整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除一部分以外,相同之要素賦予相同之編號。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微波爐用器具之整體之立體圖。圖1所示之微波爐用器具10由器具本體20以及蓋體50所構成。器具本體20與蓋體50任何一方均係由樹脂材料所形成。
於俯視時,器具本體20大致形成為具有圓形之角部之長方形,並且於上部具有開口21。又,器具本體20中形成有自開口21向外側延伸之凸緣部22。於俯視時,凸緣部22大致形成為長方形,於角部具有較其他部分之寬度寬之寬幅部22A。
於凸緣部22之上表面側,形成有成為凸部之肋狀之熱融合部23。熱融合部23遍及凸緣部22之整個一周而形成。換言之,於俯視時,熱融合部23以圍繞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之方式形成於凸緣部22之上表面。
蓋體50係由薄膜狀之與凸緣部22之外周具有大致相同尺寸之外周所構成。將內容物(未圖示)收納於器具本體20中之後,藉由將蓋體50與熱融合部23熱融合(密封),從而封堵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蓋體50一般為,於使蓋體50與凸緣部22處於重疊之狀態下,藉由具有與凸緣部22之熱融合部23相對應之平坦之按壓面之被加熱之密封板,自外側按壓蓋體50固定時間,從而使熱融合部23與蓋體50之內面熔融接 著。於該情形時,被熔融接著之部分之熔接強度,由密封板之溫度、蓋體50與熱融合部23之接觸時間、壓力、進而蓋體50與熱融合部23之材料所決定。再者,於圖1中表示了一種狀態,即,於被微波爐加熱後,蓋體50之一部分自凸緣部22之一個角部剝離之狀態。
又,於作為蓋體50之剝離之起始點之凸緣部22之一個角部上,熱融合部23構成為“M”字形之圖案,藉由該圖案於熱融合部23形成蓋體開封部24與蒸汽排出部25。又,有時,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包括蒸汽排出部25之熱融合部23稱為第1熱融合部23A,將除此以外之熱融合部23稱為第2熱融合部23B。
圖2(a)係表示器具本體20之俯視圖,圖2(b)係表示器具本體20之側視圖。又,於圖2(a)、(b)中省略了蓋體50之圖示。
如圖2(a)所示,於熱融合部23之“M”字形圖案中,藉由該中央之“V”字形圖案(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形成蒸汽排出部25,藉由其兩側之顛倒之“V”字形圖案(朝向內側擴開之V字部)形成蓋體開封部24。於該情形時形成為,蒸汽排出部25之右側之部分與右側相鄰之開封部24之一部分共用,蒸汽排出部25之左側之部分與左側相鄰之蓋體開封部24之一部分共用。
於將蓋體50自凸緣部22之蓋體開封部24所形成之角部剝離之情形時,應力集中於蓋體開封部24之顛倒之“V”字形圖案之尖銳部,起到容易將蓋體50剝離之效果。又,於用微波爐進行加熱時,於器具本體20內產生之蒸汽壓力於蒸汽排出部25之“V”字形圖案之尖銳部應力發生集中,當該蒸汽壓力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起到了與蓋體50之熱融合容易破斷之效果。
此種蒸汽排出部25如上所述藉由使熱融合部23之一部分形成“V”字形之圖案,並且使其具有較該部分以外之熱融合部23窄之熱融合寬度t。藉由將蒸汽排出部25設置成較窄之熱融合寬度t,可選擇地使蒸 汽容易自蓋體50之熱融合破斷之V字狀之熱融合部23排出。又,藉由將蒸汽排出部25以外之熱融合部23之熱融合寬度T加寬,能夠起到防止蒸汽於蒸汽排出部25以外之部位釋放之效果。
此處,使熱融合部23之一部分形成為“V”字形,使其形成較該部分以外之熱融合部23之熱融合寬度T更窄幅之熱融合寬度t,即,對熱融合寬度T較熱融合寬度t更寬幅之情形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較佳為將熱融合寬度t設置為0.5~2.0mm之範圍,較佳為將熱融合寬度T設置為2.0~5.0mm之範圍。於該情形時,熱融合寬度T相對於熱融合寬度t之比率較佳為1.5~4倍。藉由如此設置,能夠確實地容易破斷蒸汽排出部25之與蓋體50之熱融合,又,亦能夠起到防止於蒸汽排出部25以外之位置釋放蒸汽之效果。
圖3(a)係表示圖2(a)之IIIa-IIIa之剖視圖。如圖3(a)所示,器具本體20之凸緣部22形成為,使其延伸端朝向下方以角度θ(例如6°)傾斜。凸緣部22之此種傾斜遍及凸緣部22之整個一周而大致同樣。器具本體20之成形期間之翹曲係事先預期配置所形成。於該情形時,為了確保熱融合部23與蓋體50(參照圖1)之間之熱融合之可靠性,其上表面幾乎形成為水平狀。因此,熱融合部23形成為,相對於內周側之凸緣部22之高度t1小於相對於外周側之凸緣部22之高度t2。
圖4(a)係表示凸緣部22之寬幅部22A上所形成之蓋體開封部24與蒸汽排出部25之立體圖。圖4(b)係圖4(a)之IVb-IVb線之剖視圖,且係表示蒸汽排出部25之高度相對於水平面Q之變化之圖。如圖4(a)、(b)所示,於側視時,蒸汽排出部25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降低之方式傾斜。此處,凸緣部22形成為如圖4(b)所示,使其延伸端朝向下方以角度θ(例如6°)傾斜,使蒸汽排出部25之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3形成為低於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4。
於該情形時,蒸汽排出部25以外之熱融合部23(包含蓋體開封部 24之一部分)之上表面與圖3(a)所示相同,形成為水平狀。如此,藉由使蒸汽排出部25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21降低之方式傾斜,能夠使蒸汽排出部25之開口21側之密封強度變弱,從而起到了蒸汽容易釋放之效果。因此,當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能夠確實地控制使蓋體50之熱融合被破斷。
此處,利用與圖4(a)、(b)所對應之圖5(a)、(b),對使蒸汽排出部25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21降低之方式傾斜之情形之較佳之態樣進行說明。圖5(a)與圖4(a)相同,係表示蓋體開封部24與蒸汽排出部25之立體圖。圖5(b)係圖5(a)之IVb-IVb線之剖視圖,係表示每個蒸汽排出部25之高度部位之相對變化之圖。於圖5(b)中,自確保作為微波爐用器具所應該具備之構件之厚度之關係考慮,蒸汽排出部25之擴開側之端部(圖中之左端)外緣之自凸緣部22之高度t7,較佳為設置為5mm,進而較佳為設置為1~3mm。較佳為平均為1.2mm左右。
而且,對於朝向開口21降低之前端(圖中之右端),較佳為使右端外緣(圖中之右端之左側外緣)之高度t6降低為左端外緣之高度t7之40%~90%,右端內緣(圖中之右端之右側外緣)之高度t5同樣為左端外緣之高度t7之5%~50%(平均為30%左右)。於該情形時,高度t5低於高度t6。藉由如此構成,使蒸汽排出部25之V字部之前端較擴開之端部低,同時,前端自身之內緣低於其外緣,從而使得隨著自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之遠端側到近端側,能夠使蒸汽排出部25之密封強度自相對強之部分變化到相對弱之部分。
返回到圖2(a),於形成有蓋體開封部24與蒸汽排出部25之凸緣部22中,於蒸汽排出部25之兩側且熱融合部23(包含蓋體開封部24之一部分)之內側,形成有2個凹部31。進而,於凸緣部22中,於蒸汽排出部25之兩側且熱融合部23(包含蓋體開封部24之一部分)之外側,形成 有2個凹部32。以包圍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之方式形成之熱融合部23,為了防止內容物進入,較佳為接近開口21而形成,藉此,與各蓋體開封部24之蒸汽排出部25之相反側之部分成為具有急遽之傾斜而於熱融合部23上連續之圖案,能夠於熱融合部23之外側於與凸緣部22(寬幅部22A)之外周之間確保足夠之空間,從而能夠於該空間上形成上述凹部32。
此種凹部31、32,如圖2(a)中之V-V線之剖視圖之圖8所示,對於凹部31、32之底面,能夠將熱融合部23(蓋體開封部24)之高度設置得相對較高,於密封蓋體50(參照圖1)時,能夠起到防止蓋體50貼附到凸緣部22上之效果。又,雖然亦考慮於朝向蒸汽排出部25之V字部之外側擴開之部分形成凹部,但是由於該部分係極其狹窄之區域,故而難以形成,藉由形成上述凹部32之替代方案,亦能夠達到同樣之效果。
進而,返回到圖3(a),於器具本體20之側面沿著其周向形成有下方成為小徑之階差27。而且,較階差27為開口21側之側面28以向較鉛垂方向(圖中虛線P所示)更朝外側傾斜之方式形成。如圖3(b)所示,此種器具本體20之側面之階差27具有作為擋塊之功能,於將複數個器具本體20摞起來放置之情形時,用於防止上部之器具本體20被深深地收納於下部之器具本體20中,藉由較階差27為開口21側之側面28向較鉛垂方向更外側傾斜,起到了能夠容易將上部之器具本體20自下部之器具本體20中取出來之效果。
(第2實施形態)
於第2實施形態以及下述之第3實施形態中,於凸緣部22上,於其上表面側,形成有成為凸狀之向上方突出之熱融合部23。於熱融合部23上形成有蓋體開封部231A與蒸汽排出部231B,將蓋體開封部231A與蒸汽排出部231B稱為第1熱融合部231,將此以外之熱融合部 23稱為第2熱融合部232。圖6(a)表示形成於凸緣部22之寬幅部22A之蓋體開封部231A與蒸汽排出部231B之立體圖。圖6(b)係圖6(a)之IVb-IVb線之剖視圖。如圖6(a)、(b)所示,蒸汽排出部231B於側視時,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以朝向開口降低之方式傾斜。此處,凸緣部22形成為如圖6(b)所示,使其延伸端朝向下方以角度θ(例如6°)傾斜,使蒸汽排出部231B之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3低於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4。
於該情形時,蒸汽排出部231B以外之第2熱融合部232(包括蓋體開封部231A之一部分)之上表面與圖3(a)所示相同,形成為水平狀。如此,藉由使蒸汽排出部231B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21降低之方式傾斜,能夠弱化蒸汽排出部231B之開口21側之密封強度,起到蒸汽容易釋放之效果。因此,當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能夠確實地控制使蓋體50之熱融合破斷。
此處,對使蒸汽排出部231B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21降低之方式傾斜之情形之較佳之態樣進行說明。於圖6(b)中,自確保作為微波爐用器具所應該具備之構件之厚度之關係考慮,較佳為將蒸汽排出部231B之擴開側之端部(圖中之左端)外緣之自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7設置為1~5mm,進而較佳為設置為1~3mm。較佳為平均為1.2mm左右。
而且,對於朝向開口21變低之前端(圖中之右端),較佳為使右端外緣(圖中之左側外緣)之突出高度t6降低為左端外緣之突出高度t7之40%~90%,右端內緣(圖中之右端之右側之外緣)之突出高度t5同樣降低為5%~50%(平均為30%左右)。於該情形時,突出高度t5形成為低於突出高度t6。藉由如此構成,蒸汽排出部231B之V字部之前端較擴開之端部降低,同時,前端本身之內緣低於其外緣,藉此,於器具本體20之開口21,伴隨著自遠端側向近端側,能夠使蒸汽排出部231B 之密封強度自相對較強之部分變化到較弱之部分。
於第2實施形態中,關於自凸緣部22之上表面突出之高度,為了使其於第2熱融合部232中之高度高於其於第1熱融合部231之高度,其形成為如下。即,如圖6(b)所示,第2熱融合部232被設置成,較於蓋體開封部231A之自擴開呈V字狀之端部之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7而第2熱融合部232中之自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7'更高。又,圖中虛線L係表示突出之高度t7之假想線。如此,藉由形成第2熱融合部232較第1熱融合部231更高之構成,於將蓋體50密封到凸緣部22之熱融合部之步驟中,利用平坦之密封板就能夠使得施加於第1熱融合部231之壓力小於施加於第2熱融合部232之壓力,藉由適當地設定第1熱融合部與第2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差,尤其使對作為蒸汽排出部之第1熱融合部231之熔接強度之調整變得容易。
關於第1熱融合部與第2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低之比率,自調整蒸汽排出部之蓋體50之熔接強度之觀點考慮,較佳為將第2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設置為第1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之1.1倍~2.5倍之範圍。例如,當將第1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設為1.0mm時,較佳為第2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為1.5mm。
此處,於第1熱融合部231與第2熱融合部232之中間,設置有自第1熱融合部231之突出之高度開始到第2熱融合部232之突出之高度為止逐漸變化之漸變部233。藉由設置漸變部233能夠使突出之高度變化平滑,亦能夠避免伴隨著突出之高度之變化對蓋體50與器具本體20之熱融合帶來不良之影響。
(第3實施形態)
圖7(a)係表示形成於凸緣部22之寬幅部22A上之第1熱融合部231,即蓋體開封部231A、蒸汽排出部231B以及與第1熱融合部231相連接之第2熱融合部232之立體圖。圖7(b)係圖7(a)之IVb-IVb線之剖視 圖。如圖7(a)、(b)所示,位於第1熱融合部231之蓋體開封部231A之器具本體20之外側之前端亦可以朝向凸緣部22之外緣降低之方式傾斜。即,蓋體開封部231A之自擴開呈V字狀之前端之外側之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8低於自其內側之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9。藉由如此構成,能夠容易進行開封。再者,雖然此處位於蓋體開封部231A之器具本體20之外側之兩個前端均傾斜,但亦可使其中之任意一個之前端傾斜,或者使1個以上之前端傾斜。
關於蒸汽排出部231B,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於側視時,以位於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開口降低之方式傾斜。此處,凸緣部22形成為如圖7(b)所示,使其延伸端朝向下方以角度θ(例如6°)傾斜,使蒸汽排出部231B之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3低於相對於外側之水平面Q之高度t4。由於關於該方面之效果與較佳之態樣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
於第3實施形態中,關於自凸緣部22之上表面突出之高度,為了使其於第2熱融合部232中之高度高於其於第1熱融合部231之高度,形成為如下。即,如圖7(b)所示,第2熱融合部232被設置成,較於蓋體開封部231A之自擴開呈V字狀之端部之內側之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9而自第2熱融合部232之凸緣部22突出之高度t10更高。如此,藉由形成第2熱融合部232較第1熱融合部231更高之結構,於將蓋體50密封到凸緣部22之熱融合部之步驟中,利用平坦之密封板就能夠使施加於第1熱融合部231之壓力小於施加於第2熱融合部232之壓力,藉由適當地設定第1熱融合部與第2熱融合部之突出之高度差,尤其使對作為蒸汽排出部之第1熱融合部231之熔接強度之調整變得容易。
關於突出高度t9與突出高度t10之比率,自調整蒸汽排出部之蓋體50之熔接強度之觀點考慮,較佳為將突出高度t10設置為突出高度t9之1.1倍~2.5倍之範圍。例如,當將突出高度t9設為1.0mm時,較佳 為突出高度t10為1.5mm。
此處,於第1熱融合部231與第2熱融合部232之中間,設置有自第1熱融合部231之突出之高度t9開始到第2熱融合部232之突出之高度t10為止逐漸變化之漸變部233。藉由設置漸變部233能夠使突出之高度變化平滑,亦能夠避免伴隨著突出之高度之變化對蓋體50與器具本體20之融合帶來不良之影響。
(第4實施形態)
於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到第3實施形態中,微波爐用器具10可以列舉為一種器具本體20於俯視時大致形成為具有圓形之角部之長方形,凸緣部22於俯視時大致形成為長方形,並且於角部具有寬幅部22A。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當然亦可係如圖9所示之能夠適用之構成,即,器具本體20於俯視時大致形成為圓形,凸緣部22於俯視時大致形成為正方形,於各角部具有寬幅部22A。
(第5實施形態)
於上述之第1到第4實施形態中,於蒸汽排出部25之兩側,使蓋體開封部24之一部分共用而連續形成。然而,當然亦可使該等分離而形成。例如,如下所列舉之構成亦係理所當然,即,於凸緣部22之4個角部中,至少於一個角部形成蒸汽排出部25,於其他之至少一個角部形成蓋體開封部24。
以上,利用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當然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所記載之範圍。對於業者顯而易見的是,能夠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或改良。又,根據申請專利範圍顯而易見的是,該施加各種變更或改良之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Claims (14)

  1. 一種微波爐用器具,其特徵在於具備: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成,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第1熱融合部,其係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蒸汽;及第2熱融合部,其較第1熱融合部更寬幅。
  2. 如請求項1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1熱融合部藉由中央之V字形圖案形成,且與藉由位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兩側之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一部分之顛倒之V字形圖案形成之蓋體開封部合起來形成M字形圖案;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寬度較上述M字形圖案之寬度更寬。
  3. 如請求項1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上述凸緣部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兩側且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外側之區域具有凹部。
  4. 一種微波爐用器具,其特徵在於具備: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而形狀為 肋狀,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蒸汽排出部,其係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蒸汽;上述蒸汽排出部於俯視時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於側視時,以位於上述V字部之內側之前端朝向上述開口降低之方式傾斜。
  5. 如請求項4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凸緣部於上述蒸汽排出部之兩側且上述熱融合部之外側之區域具有凹部。
  6. 如請求項1或4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凸緣部形成為以其延伸端朝向下方傾斜,上述熱融合部形成為以其上表面為水平狀。
  7. 如請求項1或4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器具本體於其側面,沿著周向具有下方成為小徑之階差,自上述階差而上述開口側之側面向較鉛垂方向更外側傾斜。
  8. 一種微波爐用器具,其特徵在於具備:器具本體,於其上部具有開口;凸緣部,其形成為自上述器具本體之上述開口向外側延伸;及熱融合部,其遍及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之整個一周向上方突出而形成,且與封堵上述開口之薄膜狀蓋體熱融合;上述熱融合部具有:第1熱融合部,其係於上述器具本體內所產生之蒸汽達到特定之壓力時,將與上述蓋體之熱融合破斷從而排出蒸汽;及 第2熱融合部,其自上述凸緣部之上表面突出之高度較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高度更高。
  9. 如請求項8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朝向外側擴開之V字部。
  10. 如請求項8之微波爐用器具,其進而具有漸變部,其位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與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中間,自上述第1熱融合部朝向第2熱融合部而上述突出之高度逐漸變高。
  11. 如請求項9之微波爐用器具,其進而具有漸變部,其位於上述第1熱融合部與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中間,自上述第1熱融合部朝向第2熱融合部而上述突出之高度逐漸變高。
  12.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2熱融合部之上表面形成為水平;上述第1熱融合部係以自上述開口之外側朝向內側降低之方式傾斜而形成;上述第2熱融合部具有上述第1熱融合部之1.1倍至2.5倍之範圍之上述突出高度。
  13.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1個以上之前端,上述前端位於上述器具本體之外側,以朝向上述凸緣部之外緣降低之方式傾斜。
  14. 如請求項12之微波爐用器具,其中上述第1熱融合部具有1個以上之前端,上述前端位於上述器具本體之外側,以朝向上述凸緣部之外緣降低之方式傾斜。
TW105102128A 2015-01-30 2016-01-22 微波爐用器具 TWI674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173 2015-01-30
JP2015017173A JP6613476B2 (ja) 2015-01-30 2015-01-30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280A TW201636280A (zh) 2016-10-16
TWI674994B true TWI674994B (zh) 2019-10-21

Family

ID=56568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128A TWI674994B (zh) 2015-01-30 2016-01-22 微波爐用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13476B2 (zh)
TW (1) TWI6749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03407U (ko) * 2017-05-29 2018-12-07 씨제이제일제당 (주) 증기배출부가 구비된 조리용 용기
KR200490548Y1 (ko) * 2019-04-19 2019-11-28 씨제이제일제당 주식회사 증기배출부가 구비된 조리용 용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96367A (ja) * 2004-09-28 2006-04-13 Toyo Seikan Kaisha Ltd 電子レンジ調理用包装体
US20090110785A1 (en) * 2006-05-19 2009-04-30 Toyo Seikan Kaisha, Ltd. Package for cooking by microwave oven
JP2009120247A (ja) * 2007-11-16 2009-06-04 Sun A Kaken Co Ltd 電子レンジ用包装容器および電子レンジ用包装容器の潰れ防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1745A1 (de) * 2001-12-14 2003-06-26 Huhtamaki Ronsberg Zweigniederlassung Der Huhtamaki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Verpackung und siegel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96367A (ja) * 2004-09-28 2006-04-13 Toyo Seikan Kaisha Ltd 電子レンジ調理用包装体
US20090110785A1 (en) * 2006-05-19 2009-04-30 Toyo Seikan Kaisha, Ltd. Package for cooking by microwave oven
JP2009120247A (ja) * 2007-11-16 2009-06-04 Sun A Kaken Co Ltd 電子レンジ用包装容器および電子レンジ用包装容器の潰れ防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41414A (ja) 2016-08-08
JP6613476B2 (ja) 2019-12-04
TW201636280A (zh) 2016-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1841B1 (ko) 증기 배출공이 구비된 음식물 조리용 용기
TWI674994B (zh) 微波爐用器具
US11447324B2 (en) Container for microwave oven
KR102012769B1 (ko) 증기배출공이 형성된 음식물 조리용 용기
JP7415189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943982B2 (ja) 蒸気排出部が具備された調理用容器
TW201718368A (zh) 包裝體
JP2018118755A (ja) 蒸気抜き孔付き包装用容器
JP6550707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KR20190001007U (ko) 증기배출부가 구비된 조리용 용기
KR102233269B1 (ko) 조리용 파우치
JP6421522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JP7348655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シールヘッド
JP6687866B2 (ja) 電子レンジ用容器
CN210019089U (zh) 食物烹饪容器
JP2010076779A (ja) 電子レンジ調理用容器
KR20170066059A (ko) 전자레인지용 포장용기
KR102072659B1 (ko) 음식물 조리용기
KR20120015100A (ko) 밀폐용 전자레인지
KR200420742Y1 (ko) 조리용기
JP7278727B2 (ja) 嵌合容器
KR20230167498A (ko) 첨단부가 형성된 증기배출 용기
JP2016003019A (ja) 蒸気抜きシール付きパウ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