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216B -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216B
TWI672216B TW103110441A TW103110441A TWI672216B TW I672216 B TWI672216 B TW I672216B TW 103110441 A TW103110441 A TW 103110441A TW 103110441 A TW103110441 A TW 103110441A TW I672216 B TWI672216 B TW I6722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ayer
bonding
component
optic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0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018A (zh
Inventor
田中大充
岸崎和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1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2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具備有:貼合裝置,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從料捲滾筒將對應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對應顯示區域之長度將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光學組件,然後,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其中,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光學組件時,讓貼合頭及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裝置,係於貼合光學組件時,使得將光學組件壓抵至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

Description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等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本發明係根據2013年3月21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第2013-058977號以及2013年5月16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第2013-104149號而主張其優先權,並引用其內容。
傳統上,於液晶顯示器等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係將貼合至液晶面板(光學顯示部件)的偏光板等光學組件,從長條薄膜切割出符合液晶面板之顯示區域尺寸的層片,包裝並運送至其他另一生產線後,貼合至液晶面板(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特開第2003-255132號公報。
但是,上述習知結構中,考慮到液晶面板及層片的各尺寸偏差,以及對於液晶面板的層片之貼合偏差(位置偏差),而會切割出較顯示區域略大的層片。因此,於顯示區域之周邊部分形成有多餘區域(邊框部),有阻礙機器之小型化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事項,係提供一種可縮小顯示區域周邊之邊框部,並可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目的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關於上述課題之解決手段,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具備有:貼合裝置,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從料捲滾筒將對應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對應該顯示區域之長度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然後,將該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使得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該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
於上述第一態樣中,其更具有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的控制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又,於上述第一態樣中,其中,該驅動裝置係相對該貼合頭之光學組件的相對位置,進行特定基準位置之校準。
又,於上述第一態樣中,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此時,該移動裝置係讓該貼合頭在該光學組件之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的位置與該光學組件之往該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的位置間進行移動。
接著,該剝離部係讓該光學組件之與該光學顯示部件之貼合面朝向下方而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且該移動裝置係讓該貼合頭將該貼合面之相反側上側面抵貼而保持於該保持面且使該貼合面朝向下方狀態,於該剝離位置與該貼合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具備有:貼合裝置,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切斷裝置,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顯示區域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
又,於上述第二態樣中,其更具有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的控制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又,於上述第二態樣中,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 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層片;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層片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中,具備有:貼合工程,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從料捲滾筒將對應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對應該顯示區域之長度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然後,將該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光學組件抵貼而保持至貼合頭之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光學組件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
又,於上述第三態樣中,其中,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藉由一邊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中,具備有:貼合工程,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切斷工程,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顯示區域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層片 抵貼而保持至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層片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
又,於上述第四態樣中,其中,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藉由一邊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具備有:貼合裝置,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檢測裝置,係檢測出貼合有該層片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及切斷裝置,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貼合面之對應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貼合面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該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且該切斷裝置係沿著由該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而將該層片切斷;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
此外,上述結構中「光學顯示部件與層片之貼合面」係指與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對向之面,具體而言,「貼合面外周緣」係指於光學顯示部件處貼合有 層片之側的基板外周緣。
又,層片之「貼合面之對應部分」係指於層片中,較與層片對向的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大,且較光學顯示部件外形(平面視圖中之輪廓外形)小的區域,且為避開了光學顯示部件之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同樣地,「對應於該貼合面大小」係指較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大,且較光學顯示部件外形(平面視圖中之輪廓外形)小的尺寸大小。
又,於上述第五態樣中,其更具有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的控制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又,於上述第五態樣中,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層片;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層片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係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於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中,具備有:貼合工程,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檢測工程,係檢測出貼合有該層片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及切斷工程,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貼合面之對應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層片抵貼而保持至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層片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 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且該切斷工程係沿著由該檢測工程所檢測出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而將該層片切斷。
又,於上述第六態樣中,其中,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藉由一邊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光學組件之尺寸偏差或貼合偏差,縮小顯示區域周邊之邊框部,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目的。
又,可各自獨立地驅動移動裝置及驅動裝置,藉以同時施加所期望之力矩並進行光學組件或層片之貼合。因此,適當地調整上述力矩,可藉以抑制光學組件或層片貼合後於光學顯示組件所產生的變形量。
又,可使得光學組件之連續貼合變得容易,提高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效率。
又,藉由圓弧狀保持面之傾斜移動可平滑地保持光學組件或層片,且藉由同一圓弧狀保持面之傾斜移動可將光學組件或層片確實地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
1,2‧‧‧薄膜貼合系統
5‧‧‧主輸送設備
5a‧‧‧起點
5b‧‧‧終點
5c‧‧‧料架
6‧‧‧第一副輸送設備
6a‧‧‧第一起始位置
6b‧‧‧第一終點位置
7‧‧‧第二副輸送設備
7a‧‧‧第二起始位置
7b‧‧‧第二終點位置
8‧‧‧第一搬送裝置
9‧‧‧洗淨裝置
11‧‧‧第一轉台式機床
11a‧‧‧第一轉台起始位置
11b‧‧‧第一轉台終點位置
11c‧‧‧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
11d‧‧‧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
11e‧‧‧薄膜剝離位置
12‧‧‧第二搬送裝置
13‧‧‧第一貼合裝置
14‧‧‧薄膜剝離裝置
15‧‧‧第二貼合裝置
16‧‧‧第二轉台式機床
16a‧‧‧第二轉台起始位置
16b‧‧‧第二轉台終點位置
16c‧‧‧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
16d‧‧‧貼合檢查位置
17‧‧‧第三搬送裝置
18‧‧‧第三貼合裝置
19‧‧‧檢查裝置
21‧‧‧第四搬送裝置
22‧‧‧第五搬送裝置
24‧‧‧儲存裝置
25‧‧‧控制裝置
31‧‧‧層片搬送裝置
31a‧‧‧捲出部
31b‧‧‧切斷裝置
31c‧‧‧刀刃
31d‧‧‧捲取部
31e‧‧‧分離層片剝離位置
32‧‧‧貼合頭
32a‧‧‧保持面
34‧‧‧第一檢測攝影機
35‧‧‧第二檢測攝影機
36‧‧‧第三檢測攝影機
37‧‧‧第四檢測攝影機
38‧‧‧第五檢測攝影機
39‧‧‧保持組件
40‧‧‧貼合部
41‧‧‧貼合台
42‧‧‧驅動裝置
43‧‧‧手臂部
44‧‧‧移動裝置
44a‧‧‧導軌
44b‧‧‧動力部
51‧‧‧第一切斷裝置
52‧‧‧第二切斷裝置
53‧‧‧雷射輸出裝置
91‧‧‧第一檢測裝置
92‧‧‧第二檢測裝置
93‧‧‧攝影裝置
93a‧‧‧拍攝面
94‧‧‧照明光源
CA‧‧‧檢查區域
CL‧‧‧橫切線
CP‧‧‧檢查點
ED‧‧‧端緣
EL‧‧‧邊緣線
F‧‧‧般送方向
F1‧‧‧第一光學組件層
F2‧‧‧第二光學組件層
F3‧‧‧第三光學組件層
FX‧‧‧光學組件層
FXm‧‧‧層片
F1a‧‧‧光學組件本體
F2a‧‧‧黏著層
F3a‧‧‧分離層片
F4a‧‧‧表面保護薄膜
F11‧‧‧第一光學組件
F12‧‧‧第二光學組件
F13‧‧‧第三光學組件
F1X‧‧‧光學組件
F5‧‧‧貼合層片
F6‧‧‧偏光鏡
F7‧‧‧第一薄膜
F8‧‧‧第二薄膜
F1m‧‧‧第一層片
F2m‧‧‧第二層片
F3m‧‧‧第三層片
FS‧‧‧前側層片
G‧‧‧邊框部
H‧‧‧高度
H1‧‧‧高度
P‧‧‧液晶面板
P1‧‧‧第一基板
P2‧‧‧第二基板
P3‧‧‧液晶層
P4‧‧‧顯示區域
PA1‧‧‧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
PA2‧‧‧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
PA3‧‧‧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
PA4‧‧‧第四光學組件貼合體
PA5‧‧‧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
R1‧‧‧料捲滾筒
R2‧‧‧分離滾筒
RS‧‧‧後側層片
SA1‧‧‧第一貼合面
θmax‧‧‧最大偏移角
θmin‧‧‧最小偏移角
θmid‧‧‧平均偏移角
第1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的概略結構圖。
第2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的平面結構圖。
第3圖係第2圖中A-A線的剖面圖。
第4圖係本實施形態之光學組件層的剖面圖。
第5圖係上述薄膜貼合系統的平面圖。
第6圖係第一貼合裝置的示意側視圖。
第7圖係第一貼合裝置之貼合動作的說明用圖。
第8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的概略結構圖。
第9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的平面結構圖。
第10A圖係顯示相對液晶面板之光學組件層的貼合位置決定方法一例之示意圖。
第10B圖係顯示相對液晶面板之光學組件層的貼合位置決定方法一例之示意圖。
第11A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上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1B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上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1C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上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2A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逆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2B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逆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2C圖係於液晶面板所產生之逆變形的三種模式之說明圖。
第13圖係顯示貼合面端緣之檢測工程的平面圖。
第14圖係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第15圖係顯示檢測裝置之變形例的示意圖。
以下,參考圖式並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作為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構成其一部份的薄膜貼合系統。
第1圖係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1的概略結構圖。由於薄 膜貼合系統1係例如將偏光薄膜或相位差薄膜、輝度增加薄膜等薄膜狀光學組件貼合至液晶面板或有機電致發光(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等面板狀光學顯示部件,故為構成生產包含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光學組件之光學顯示設備的生產系統之一部份。薄膜貼合系統1中,係使用液晶面板P作為該光學顯示部件。第1圖中,為了圖示方便起見,將薄膜貼合系統1分為上下二層地繪製。
第2圖係從該液晶層P3厚度方向所見之液晶面板P的平面圖。液晶面板P具備有:第一基板P1,平面視圖呈長方形;第二基板P2,係對向第一基板P1般配置的較小長方形;以及液晶層P3,係封入第一基板P1與第二基板P2之間。液晶面板P於平面視圖中沿第一基板P1外形係呈長方形,平面視圖中液晶層P3外周之內側的區域為顯示區域P4。
第3圖係第2圖中A-A線的剖面圖。於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適當地貼合有從長條形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參考第1圖,以下總稱為光學組件層FX)切割出的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以下,總稱為光學組件F1X)。本實施形態中,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及顯示面側的雙面係各自貼合有作為偏光薄膜的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三光學組件F13,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一面進一步貼合有重疊於第一光學組件F11之作為輝度增加薄膜的第二光學組件F12。
第4圖係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光學組件層FX的部分剖面圖。光學組件層FX係具有:薄膜狀光學組件本體F1a;設置於光學組件本體F1a之一側之面(第4圖的上側面)的黏著層F2a;隔著黏著層F2a而能分離般地層積於光學組件本體F1a之一側之面的分離層片F3a;以及層積於光學組件本體F1a之另一側之面(第4圖的下側面)的表面保護薄膜F4a。光學組件本體F1a具有偏光板之功能,橫跨貼合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全區及其周邊區域。 另外,為了圖示方便起見,省略第4圖中各層之剖面線。
光學組件本體F1a係於其一側之面殘留有黏著層F2a且與分離層片F3a分離之狀態下,隔著黏著層F2a貼合至液晶面板P。以下,將從光學組件層FX去除分離層片F3a後的部分稱作貼合層片F5。
從黏著層F2a處分離前之期間,分離層片F3a係可保護黏著層F2a及光學組件本體F1a。表面保護薄膜F4a係與光學組件本體F1a一同貼合至液晶面板P。表面保護薄膜F4a係相對光學組件本體F1a而配置於液晶面板P之相反側,以保護光學組件本體F1a。表面保護薄膜F4a會在特定時點從光學組件本體F1a處分離。另外,光學組件層FX亦可為不包含表面保護薄膜F4a之結構,表面保護薄膜F4a亦可為無法從光學組件本體F1a處分離之結構。
光學組件本體F1a具有:層片狀之偏光鏡F6;於偏光鏡F6之一側之面以接著劑等接合的第一薄膜F7;以及於偏光鏡F6之另一側之面以接著劑等接合的第二薄膜F8。第一薄膜F7及第二薄膜F8係保護例如偏光鏡F6的保護薄膜。
另外,光學組件本體F1a可由一層之光學層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亦可為由複數個光學層相互層積的層積構造。除了偏光鏡F6之外,該光學層亦可為相位差薄膜或輝度增加薄膜等。第一薄膜F7與第二薄膜F8中至少任一者亦可施以表面處理,以獲得包含保護液晶顯示單元最外層之硬塗層處理或防眩光處理之防眩等效果。光學組件本體F1a亦可不包含有第一薄膜F7與第二薄膜F8中至少任一者。例如省略第一薄膜F7之情況,亦可將分離層片F3a隔著黏著層F2a而貼合至光學組件本體F1a之一側之面。
第5圖係薄膜貼合系統1之平面圖(俯視圖)。以下,參考第1圖、第5圖說明薄膜貼合系統1。另外,圖中箭頭F係顯示液晶面板P之搬送 方向。以下說明中,液晶面板P之搬送方向上游側稱為面板搬送上游側,液晶面板P之搬送方向下游側則稱為面板搬送下游側。
薄膜貼合系統1係將主輸送設備5之特定位置作為貼合工程之起點5a及終點5b。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由起點5a從主輸送設備5朝直角方向延伸之第一副輸送設備6及第二副輸送設備7;從起點5a朝第一副輸送設備6之第一起始位置6a搬送液晶面板P的第一搬送裝置8;設置於第一副輸送設備6上的洗淨裝置9;設置於第一副輸送設備6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的第一轉台式機床11;從第一副輸送設備6之第一終點位置6b朝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搬送液晶面板P的第二搬送裝置12;以及設置於第一轉台式機床11周圍的第一貼合裝置13及第二貼合裝置15與薄膜剝離裝置14。
又,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設置於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的第二轉台式機床16;從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朝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搬送液晶面板P的第三搬送裝置17;設置於第二轉台式機床16周圍的第三貼合裝置18及檢查裝置19;設置於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的第二副輸送設備7;從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朝第二副輸送設備7之第二起始位置7a搬送液晶面板P的第四搬送裝置21;以及從第二副輸送設備7之第二終點位置7b朝主輸送設備5之終點5b搬送液晶面板P的第五搬送裝置22。
薄膜貼合系統1係使用由驅動式之主輸送設備5、各副輸送設備(第一副輸送設備6、第二副輸送設備7)及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所形成之生產線來搬送液晶面板P,且對液晶面板P依序施以特定處理。液晶面板P係以其正/反面呈水平狀態下於生產線上進行搬送。
液晶面板P係例如於主輸送設備5中,將顯示區域P4之短邊朝向搬送方 向般進行搬送;與主輸送設備5垂直之各副輸送設備(第一副輸送設備6、第二副輸送設備7)中,將顯示區域P4之長邊朝向搬送方向地進行搬送;於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中,將顯示區域P4之長邊朝向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徑向地進行搬送。圖中符號5c係對應於液晶面板P,顯示沿主輸送設備5上運送之料架。
相對於該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將從條狀光學組件層FX切割出特定長度的貼合層片F5之層片(相當於光學組件F1X)進行貼合。薄膜貼合系統1之各部位係透過作為電子控制裝置的控制裝置25進行整體控制。
第一搬送裝置8可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
第一搬送裝置8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一副輸送設備6之第一起始位置6a(第5圖之左端部)直接以水平狀態進行搬送,於該位置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一副輸送設備6。
洗淨裝置9係例如水洗式洗淨,對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進行刷洗及水洗,其後,進行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的液體清除。另外,洗淨裝置9亦可為乾式洗淨,對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進行靜電消除及集塵。
第二搬送裝置12可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二搬送裝置12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直接以水平狀態進行搬送,於該位置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一轉台式機床11。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具有沿鉛直方向之迴轉軸的圓盤狀迴轉台,以第5圖(平面視圖)之左端部作為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並朝順時針方向進行迴轉驅動。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5圖之上端部)作為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於該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一貼合裝置13。液晶面板P係藉由第一貼合裝置13進行背光側之第一光學組件F11的貼合。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F11之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一貼合裝置13搬入至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朝順時針方向迴轉45°之位置(第5圖之右上端部)作為薄膜剝離位置11e。於該薄膜剝離位置11e處,以薄膜剝離裝置14進行第一光學組件F11之表面保護薄膜F4a的剝離。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薄膜剝離位置11e朝順時針方向迴轉45°之位置(第5圖之右端位置)作為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於該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二貼合裝置15。液晶面板P係藉由第二貼合裝置15進行背光側之第二光學組件F12的貼合。貼合有第二光學組件F12之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二貼合裝置15搬入至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5圖之下端部)作為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於該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處,以第三搬送裝置17進行搬出動作。
第三搬送裝置17係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三搬送裝置17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進行搬送,並於該搬送時,進行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反轉,於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二轉台式機床16。
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具有沿鉛直方向之迴轉軸的圓盤狀迴轉台,以第5圖(平面視圖)之上端部作為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並朝順時針方向進行迴轉驅動。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5圖之右端部)作為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於該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三貼合裝置18。液晶面板P藉由第三貼合裝置18進行顯示面側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貼合。貼合有第三光學組件F13之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三貼合裝置18搬入至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5圖之下端部)作為貼合檢查位置16d。於該貼合檢查位置16d處,以檢查裝置19對貼合有薄膜之加工件(液晶面板P)進行檢查(光學組件F1X之位置是否適當(位置偏差是否在公差範圍內)等檢查)。
相對液晶面板P之光學組件F1X的位置被判斷為不正確的加工件,便透過圖中未顯示之排除部而送出系統外。
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貼合檢查位置16d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5圖之左端部)作為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於該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處,以第四搬送裝置21進行搬出動作。
第四搬送裝置21係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四搬送裝置21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二副輸送設備7之第二起始位置7a進行搬送,於第二起始位置7a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二副輸送設備7。
第五搬送裝置22係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五搬送裝置22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 朝主輸送設備5之終點5b進行搬送,於終點5b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主輸送設備5。經由以上完成薄膜貼合系統1之貼合工程。
以下,參考第6圖、第7圖詳細說明第一貼合裝置13。第6圖係顯示第一貼合裝置13之示意側視圖。另外,第二貼合裝置15及第三貼合裝置18具有相同結構而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一貼合裝置13係針對液晶面板P之上側面,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中切斷成特定尺寸的貼合層片F5之層片(第一光學組件F11)進行貼合。
如第6圖所示,第一貼合裝置13具備有:層片搬送裝置31,係從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料捲滾筒R1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捲出,且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搬送該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及貼合部40,係使層片搬送裝置31保持著從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切割出的貼合層片F5之層片(第一光學組件F11),並將該層片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上側面。
層片搬送裝置31係以分離層片F3a作為載件來搬送貼合層片F5,具備有:捲出部31a,係保持捲繞有條狀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料捲滾筒R1,且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捲出;切斷裝置31b,對從料捲滾筒R1捲出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施以半切斷;刀刃31c,使得施以半切斷後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呈銳角地捲繞過,以使貼合層片F5從分離層片F3a處分離;以及捲取部31d,保持捲取通過刀刃31c後獨自存在之分離層片F3a的分離滾筒R2。
另外,雖然圖式中省略,但層片搬送裝置31具有複數個導引滾筒,係沿特定之搬送路線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一光學組件層F1在與其搬送方向垂直之水平方向(層片寬度方向)上,具有與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寬度(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區域P4之短邊長度)相等的寬度。
位於層片搬送裝置31起點之捲出部31a與位於層片搬送裝置 31終點之捲取部31d係例如為相互同步驅動。藉此,捲出部31a係朝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搬送方向捲出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且捲取部31d則捲取通過刀刃31c後的分離層片F3a。以下,於層片搬送裝置31中,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分離層片F3a)之搬送方向上游側稱作層片搬送上游側,搬送方向下游側稱作層片搬送下游側。
切斷裝置31b係每次在與層片寬度方向垂直之長度方向上,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捲出達顯示區域P4之長度(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區域P4之長邊長度)相等之長度時,沿層片寬度方向上,橫跨第一光學組件層F1層片寬度方向上之整體寬度,切斷(施以半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厚度方向之一部分。
切斷裝置31b係透過第一光學組件層F1搬送中的張力,在不使得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分離層片F3a)破損斷裂的情況下(殘留有特定厚度之分離層片F3a),調整切斷刀片的前後位置,施以該半切斷,深至黏著層F2a與分離層片F3a交界面附近。另外,亦可使用雷射裝置代替切斷刀片。
經半切斷後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中,於其厚度方向切斷光學組件本體F1a及表面保護薄膜F4a,以形成橫跨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寬度方向上整體寬度的橫切線。第一光學組件層F1係藉由該橫切線,在長邊方向上劃分出具有相當於顯示區域P4之長邊長度的分區。該分區係各自為貼合層片F5中的一個層片(第一光學組件F11)。
刀刃31c係位於從第6圖左側朝右側略呈水平地搬送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下方,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寬度方向上至少橫跨延伸其整體寬度地形成。刀刃31c係於半切斷後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分離層片F3a側呈滑動接觸地使其捲繞過此銳角。
刀刃31c係讓第一光學組件層F1呈銳角地捲繞過其銳角狀之 前端部。第一光學組件層F1於刀刃31c之前端部處呈銳角地折返時,分離層片F3a會從貼合層片F5處剝離。此時,貼合層片F5之黏著層F2a(與液晶面板P之貼合面)係朝向下方。刀刃31c之前端部正上方為分離層片剝離位置31e,後述貼合頭32之圓弧狀保持面32a從上方接觸到該刀刃31c之前端部,使得貼合層片F5之層片的表面保護薄膜F4a(與貼合面的相反側之面)黏著至貼合頭32之保持面32a。
貼合部40具有:貼合台41,係保持著貼合時之液晶面板P;貼合頭32,係具有與該層片寬度方向平行且朝下方呈凸出之圓弧狀保持面32a;驅動裝置42,係迴轉驅動貼合頭32;以及移動裝置44,係經由驅動裝置42使貼合頭32移動。驅動裝置42及移動裝置44係電性連接至控制裝置25。控制裝置25係可各自獨立地進行驅動裝置42及移動裝置44之驅動控制。
貼合台41係用於保持著貼合有貼合層片F5之液晶面板P。貼合台41係例如藉由吸附作用保持著液晶面板P。
貼合頭32係與該層片寬度方向平行且於下方具有凸出之圓弧狀保持面32a。保持面32a具有例如較貼合層片F5之貼合面(黏著層F2a)更弱的黏著力,可將貼合層片F5之表面保護薄膜F4a重複進行黏著、剝離。
驅動裝置42讓貼合頭32進行迴轉驅動,使其於刀刃31c上方,以沿著該層片寬度方向之軸為中心地,與該長度方向平行且沿保持面32a之彎曲而傾斜移動。又,驅動裝置42使貼合頭32進行特定距離的升降動作。在黏著保持著貼合層片F5時,及將黏著保持之貼合層片F5而如後述地貼合至液晶面板P時,以驅動裝置42進行貼合頭32之傾斜移動。
移動裝置44具有:設置於貼合台41及層片搬送裝置31之間上方的導軌44a;致動器等動力部44b;以及可藉由該動力部44b沿導軌44a進行移動的手臂部43。貼合頭32係藉由驅動裝置42而安裝至手臂部43前端。 另外,圖式中雖省略,移動裝置44係沿貫穿紙面方向(貼合層片F5之寬度方向)上延伸設置有導軌44a,手臂部43亦可為沿紙面貫穿方向(貼合層片F5之寬度方向)上進行移動的結構。
移動裝置44係沿著導軌44a移動手臂部43,藉以讓貼合頭32在層片搬送裝置31與貼合台41之間進行移動。即,移動裝置44可讓貼合頭32在貼合層片F5之分離層片F3a的剝離位置與往貼合層片F5之液晶面板P的貼合位置(貼合台41)之間進行相對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驅動裝置42具有讓貼合頭32進行升降之功能,但亦可由移動裝置44(手臂部43)具備讓貼合頭32進行升降之功能。
移動裝置44係將手臂部43(貼合頭32)移動至分離層片F3a之剝離位置的刀刃31c之前端部。此時,驅動裝置42係使貼合頭32進行迴轉,直至保持面32a朝向下方,且保持面32a之彎曲一端側(第6圖之右側)為下側的傾斜狀態。
驅動裝置42係從分離層片剝離位置31e上方使上述傾斜狀態之貼合頭32下降,藉以從上方將保持面32a之彎曲一端側抵貼至刀刃31c之前端部,而將分離層片剝離位置31e處的貼合層片F5之前端部黏著至保持面32a。
本實施形態中,於刀刃31c之前端部下方處,設置有於該部位檢測出貼合層片F5之層片之層片搬送下游側前端的第一檢測攝影機34。
第一檢測攝影機34之檢測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25。控制裝置25於例如第一檢測攝影機34檢測貼合層片F5之下游側端的時點時,係暫時停止層片搬送裝置31。
在第一檢測攝影機34檢測出貼合層片F5之下游側端並暫時停止層片搬送裝置31時,控制裝置25係藉由切斷裝置31b實施貼合層片F5之 切斷。即,沿第一檢測攝影機34之檢測位置(第一檢測攝影機34之光軸延長位置)與沿切斷裝置31b之切斷位置(切斷裝置31b之切斷刀片之前後位置)間的層片搬送路線之距離係相當於貼合層片F5之層片的長度。
切斷裝置31b可沿層片搬送路線移動,藉由該移動使得沿第一檢測攝影機34之檢測位置與切斷裝置31b之切斷位置間的層片搬送路線之距離產生改變。切斷裝置31b之移動係透過控制裝置25所控制,在以例如切斷裝置31b進行貼合層片F5的切斷之後,捲出一個貼合層片F5之層片的距離時,當其切斷端與特定基準位置間有偏差的情況中,便藉由切斷裝置31b之移動來補正該偏差。另外,亦可藉由切斷裝置31b的移動來對應長度相異之貼合層片F5的切斷。
第一檢測攝影機34亦可檢測出印於貼合層片F5之缺陷標誌。該缺陷標誌在料捲滾筒R1製造時,係對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中發現缺陷部位處,從該表面保護薄膜F4a側藉由噴墨等加以標記。
此處,光學組件層FX之缺陷係例如於光學組件層FX內部處存在由固體與液體與氣體至少一者組成之異物的部分,或於光學組件層FX表面處存在凹凸或傷痕的部分,因光學組件層FX歪斜或材質偏差等導致之亮點的部分等。
控制裝置25藉由驅動裝置42使貼合頭32下降,並將貼合層片F5之前端部黏著至保持面32a後,切斷驅動裝置42與貼合頭32的銜接。藉此,使得貼合頭32自由地傾斜移動。於該狀態中,層片搬送裝置31係進行貼合層片F5之捲出動作。
此時,由於切斷貼合頭32與驅動裝置42的銜接而自由地傾斜移動,故被動地伴隨貼合層片F5之捲出而傾斜移動。如此,捲出貼合層片F5並使貼合頭32傾斜移動,藉以讓貼合層片F5之層片整體黏著至保持面32a。 當貼合頭32傾斜移動直到貼合層片F5整體黏著至保持面32a後,於該傾斜狀態下藉由例如與驅動裝置42之銜接來鎖死該傾斜移動。驅動裝置42係於該狀態下使貼合頭32朝分離層片剝離位置31e的上方上升。其後,移動裝置44係使手臂部43(貼合頭32)往貼合台41上進行移動,而如後述地將黏著有貼合頭32之貼合層片F5貼合至液晶面板P。
另外,如上述地檢測出該缺陷標誌之貼合層片F5在黏著至貼合頭32之後,不貼合至液晶面板P,而是移動至避開貼合台41的捨棄位置(廢棄位置),重疊貼合至廢料層片等處。或者,在檢測出缺陷標誌時,亦可設有將貼合層片F5以最小寬度切斷而捨棄的工程。
於本實施形態中,黏著有貼合層片F5之貼合頭32從分離層剝離位置31e朝貼合台41上移動時,黏著保持於保持面32a的貼合層片F5之例如相對該前端部的近端部之兩角部,係各自以一對之第二檢測攝影機35進行拍攝。各第二檢測攝影機35之檢測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25。控制裝置25係例如根據各第二檢測攝影機35之攝影資料,確認相對貼合頭32的貼合層片F5之水平方向(貼合頭32移動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以及垂直軸中心之迴轉方向)位置。在貼合頭32及貼合層片F5之相對位置具有偏差的情況中,控制裝置25係藉由驅動裝置42,以相對貼合頭32之貼合層片F5的位置作為特定基準位置般進行位置校準。
控制裝置25係使貼合頭32移動至貼合台41上方之特定位置為止。移動裝置44係例如進行貼合頭32與貼合台41之位置校準,使得黏著於保持面32a的貼合層片F5之前端部與保持在貼合台41上的液晶面板P端部之位置能於平面上呈重疊狀。
控制裝置25係於貼合時,藉由驅動裝置42使傾斜狀態之貼合頭32下降,藉以呈現將黏著於保持面32a的貼合層片F5之前端部從上方抵貼 至液晶面板P端部的狀態。驅動裝置42係使貼合頭32下降,呈現讓貼合層片F5壓抵至液晶面板P的狀態。此時,控制裝置25係使貼合頭32與驅動裝置42進行銜接,而可將來自驅動裝置42之驅動力傳導至貼合頭32。
第7圖係第一貼合裝置13之貼合動作的說明用圖。另外,於本說明書中,在黏著於貼合頭32之貼合層片F5處,從料捲滾筒R1捲出時不會產生變形(翹曲)或者產生非常小的變形。
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25係使驅動裝置42及移動裝置44進行獨立驅動。具體而言,如第7圖所示,控制裝置25係於貼合時,控制驅動裝置42及移動裝置44,將貼合層片F5壓抵至液晶面板P,並藉由貼合頭32及液晶面板P之相對移動,於貼合時沿著從保持面32a往液晶面板P之貼合層片F5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藉此,貼合頭32係於產生該力矩之狀態下於液晶面板P上進行傾斜移動(參考第6圖)。
此處,往液晶面板P之貼合層片F5的前進方向係指例如:將貼合層片F5從液晶面板P一端側貼合至另一端側時,自該一端側朝向該另一端側的方向,或者,從該另一端側朝向該一端側的方向。在貼合層片F5相對貼合頭32沒有黏著偏差的情況下,與貼合頭32之迴轉軸垂直的水平面內方向(第7圖之左右方向)則為前進方向。
貼合頭32係於貼合時施加該力矩,讓液晶面板P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39。保持組件39可設置於貼合台41處,亦可設置於其它裝置處。據此,於貼合時讓液晶面板P之端面受保持組件39之支撐,故能以貼合頭32良好地施加該力矩。另外,例如貼合台41之液晶面板P的吸附作用很強,即使施加力矩,液晶面板P之貼合台41上的吸附位置也不會產生偏差的情況中,則不一定需要保持組件39。
此處,說明在沒有施加上述力矩的狀態下進行貼合動作的情 況,以作為比較。該情況中,係切斷貼合頭32與驅動裝置42之銜接,在讓貼合頭32自由地傾斜移動的狀態下,使移動裝置44進行移動,以進行貼合動作。
如此不針對貼合頭32施加該力矩,藉由保持於貼合頭32之貼合層片F5會讓液晶面板P往斜後方拉伸的狀態下進行貼合。因此,通常,貼合有貼合層片F5之液晶面板P產生朝上方側之變形(以下,稱為上變形之情況)的可能性很高。
對此,本實施形態中,如第7圖所示,係各自獨立地控制移動裝置44及驅動裝置42,使得施加至貼合頭32之力矩,在與液晶面板P之自貼合層片F5接收之往貼合頭32側的拉伸應力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藉由施加有該力矩之狀態的貼合頭32之傾斜移動而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貼合層片F5,可抑制施加至液晶面板P表面的應力(拉伸力)。
又,控制裝置25係根據貼合層片F5之條件(例如,材質、厚度、翹曲狀態等),對驅動裝置42及移動裝置44之驅動條件(例如,貼合頭32之移動量、移動速度、迴轉量或迴轉速度等)進行適當變更,可藉以調整施加至貼合頭32之力矩。藉此,第一貼合裝置13可讓貼合層片F5貼合後於液晶面板P所產生的變形量抑制在一定範圍內。此處,一定範圍內之變形量係指於液晶面板P所產生之變形對實際使用上不會造成問題的程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貼合裝置13係於貼合位置之貼合台41上方,設置有用於進行液晶面板P之水平方向的位置校準之一對第三檢測攝影機36(參考第5圖、第6圖)。於第二貼合裝置15處,於同一貼合位置之貼合台41上方,設置有用於進行液晶面板P之水平方向的位置校準之一對第四檢測攝影機37(參考第5圖)。各第三檢測攝影機36係各自拍攝例如液晶面板P之玻璃基板(第一基板P1)中之第5圖中左側的兩角部,各第四檢測攝影機37 係各自拍攝例如液晶面板P之玻璃基板中第5圖中左側的兩角部。
於第三貼合裝置18處,於同一貼合位置之貼合台41上方,設置有用於進行液晶面板P之水平方向的位置校準之一對第五檢測攝影機38(參考第5圖)。各第五檢測攝影機38係各自拍攝例如液晶面板P之玻璃基板中之第5圖中左側的兩角部。各檢測攝影機(第一檢測攝影機34至第五檢測攝影機38)之檢測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25。另外,亦可使用感測器代替各檢測攝影機(第一檢測攝影機34至第五檢測攝影機38)。
各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之貼合台41係根據各檢測攝影機(第一檢測攝影機34至第五檢測攝影機38)之檢測資料,經由控制裝置25所驅動控制。藉此,可進行相對各貼合位置之貼合頭32的液晶面板P之位置校準。
相對該液晶面板P,將經貼合頭32位置校準後的貼合層片F5進行貼合,藉以抑制層片FXm之貼合偏差,可改善相對液晶面板P之光學組件F1X光軸方向的精度,提高光學顯示設備之色彩度及對比。
如以上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1係將光學組件F1X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有: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液晶面板P,從料捲滾筒R1將對應該液晶面板P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FX捲出,並對應該顯示區域P4之長度將該光學組件層FX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F1X,然後,將該光學組件F1X貼合至該液晶面板P;其中,該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具有:捲出部31a,係將該光學組件層FX從該料捲滾筒R1與分離層片F3a一同捲出;切斷裝置31b,係殘留該分離層片F3a地將該光學組件層FX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F1X;刀刃31c,係將該光學組件F1X從該分離層片F3a處剝離;貼合頭 32,係將該光學組件F1X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32a,並將保持於該保持面32a之光學組件F1X貼合至該液晶面板P,沿該保持面32a之彎曲而傾斜移動;移動裝置44,係讓該貼合頭32在從該光學組件F1X之該分離層片F3a的剝離位置(分離層片剝離位置31e)與往該光學組件F1X之液晶面板P的貼合位置(貼合台41)之間進行移動;驅動裝置42,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F1X時,使得將該光學組件F1X壓抵至該液晶面板P的貼合頭32沿該保持面32a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以及控制裝置25,係控制該移動裝置44及該驅動裝置42。接著,控制裝置25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驅動裝置42及該移動裝置44,藉由將貼合層片F5壓抵至液晶面板P,且使貼合頭32及液晶面板P進行相對移動,使得於貼合時,沿著從保持面32a往液晶面板P之貼合層片F5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根據該結構,將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FX依特定長度切斷以作為光學組件F1X,藉由貼合頭32之傾斜移動將該光學組件F1X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32a,並藉由同一貼合頭32之傾斜移動將光學組件F1X貼合至液晶面板P,藉以抑制光學組件F1X之尺寸偏差或貼合偏差,可縮小顯示區域P4周邊之邊框部G,可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目的。
又,藉由沿貼合層片F5之前進方向施加有力矩的貼合頭32之傾斜移動,用以將光學組件F1X貼合至液晶面板P,所以可抑制於光學組件F1X貼合後於液晶面板P所產生的變形。
又,可使得光學組件F1X之連續的貼合變得容易,提高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效率。
又,藉由圓弧狀保持面32a之傾斜移動可平滑地保持光學組件F1X,且藉由同一圓弧狀保持面32a之傾斜移動可將光學組件F1X確實地貼合至液晶面板 P。
又,上述薄膜貼合系統1中,該刀刃31c係將與液晶面板P之貼合面朝向下方地,將光學組件F1X從分離層片F3a處剝離,貼合頭32係將貼合面與相反側之上側面抵貼而保持於該保持面32a處,讓該貼合面朝向下方的狀態下,在該剝離位置與該貼合位置之間進行移動,使得黏著層F2a側之貼合面朝向下方地搬送光學組件層FX,可抑制光學組件層FX之貼合面的刮痕或異物之附著等,可抑制光學組件層FX之貼合面的刮痕或異物之附著等,並可抑制貼合不良的發生。
又,薄膜貼合系統1係具備讓該液晶面板P移動至搬入位置(各轉台起始位置(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該貼合位置(各貼合台41)及搬出位置(各轉台終點位置(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使得液晶面板P可有效率地切換搬送方向,且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亦可作為生產線之一部分而可抑制生產線長度,可提高系統之設置自由度。
又,於薄膜貼合系統1中,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具有檢測出印於光學組件層FX之缺陷標誌的檢測機構(第一檢測攝影機34),將檢測出光學組件層FX之缺陷標誌的部位保持於貼合頭32,並搬送至捨棄位置(廢棄位置)。因此,可提供一種提升光學顯示設備之產率比、生產率佳的薄膜貼合系統1。
(第二實施形態)
隨後,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的結構。第8圖係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2的概略結構圖。第8圖中,為了圖示方便起見,將薄膜貼合系統2分為上下二層地繪製。以下,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結構元件係賦予相同 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詳細說明。
於第一實施形態中,已舉出由貼合頭32所貼合之光學組件F1X寬度及長度和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相同的情況為例。對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具備有:將較顯示區域P4更大(寬度及長度較大)之層片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切斷層片之剩餘部分的切斷裝置,該點與第一實施形態大為不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第8圖所示,薄膜貼合系統2係於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貼合有從長條形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光學組件層FX)切割出的第一光學組件F12、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光學組件F1X)。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從後述第一層片F1m、第二層片F2m及第三層片F3m(以下,總稱為層片FXm),藉由切斷其顯示區域外側之剩餘部分,以形成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
第9圖係薄膜貼合系統2的平面圖(俯視圖),以下,參考第8圖、第9圖並說明薄膜貼合系統2。另外,圖中箭頭F係表示液晶面板P之搬送方向。以下說明中,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地,液晶面板P之搬送方向上游側稱為面板搬送上游側,液晶面板P之搬送方向下游側則稱為面板搬送下游側。
薄膜貼合系統2係將主輸送設備5之特定位置作為貼合工程之起點5a及終點5b。薄膜貼合系統2具備:第一副輸送設備6及第二副輸送設備7;第一搬送裝置8;洗淨裝置9;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搬送裝置12;第一貼合裝置13及第二貼合裝置15;薄膜剝離裝置14;以及第一切斷裝置51。
接著,薄膜貼合系統2具備:設置於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的第二轉台式機床16;第三搬送裝置17;第三貼合裝置18;第二切斷裝置52;第二副輸送設備7;第四搬送裝置21;以及第五搬送裝置 22。
薄膜貼合系統2係使用由驅動式之主輸送設備5、各副輸送設備(第一副輸送設備6、第二副輸送設備7)及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所形成之生產線來搬送液晶面板P,且對液晶面板P依序施以特定處理。液晶面板P係例如於主輸送設備5中,將顯示區域P4之短邊朝向搬送方向地進行搬送;與主輸送設備5垂直之各副輸送設備(第一副輸送設備6、第二副輸送設備7)中,將顯示區域P4之長邊朝向搬送方向地進行搬送;於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中,將顯示區域P4之長邊朝向各轉台式機床(第一轉台式機床11、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徑向地進行搬送。
薄膜貼合系統2係相對於該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將從條狀光學組件層FX切割出特定長度的貼合層片F5之層片(相當於光學組件F1X)進行貼合。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二搬送裝置12之搬入位置(第9圖之平面視圖中左端部)作為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並朝順時針方向進行迴轉驅動。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一轉台起始位置11a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9圖之上端部)作為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
於該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一貼合裝置13。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第一貼合裝置13進行液晶面板P背光側之第一層片F1m的貼合。第一層片F1m係尺寸較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更大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藉由第一貼合裝置13,便可將第一層片F1m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正/反面中一側之面,以形成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一貼合裝置13搬入至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一貼合搬出/搬 入位置11c。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一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c朝順時針方向迴轉45°之位置(第9圖之右上端部)作為薄膜剝離位置11e。於該薄膜剝離位置11e處,以薄膜剝離裝置14進行第一層片F1m之表面保護薄膜F4a的剝離。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薄膜剝離位置11e朝順時針方向迴轉45°之位置(第9圖之右端位置)作為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於該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二貼合裝置15。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第二貼合裝置15,進行液晶面板P背光側之第二層片F2m的貼合。第二層片F2m係尺寸較液晶面板P顯示區域更大的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層片。藉由第二貼合裝置15,便可將第二層片F2m貼合至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之第一層片F1m側之面,以形成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PA2。
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PA2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二貼合裝置15搬入至第一轉台式機床11之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
第一轉台式機床11係以從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9圖之下端部)作為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第一切斷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係藉由第一切斷裝置51進行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之切斷的第一切斷位置。第一切斷裝置51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各自地將配置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的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一併切斷,使得由第一光學組件層F1組成之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由第二光學組件層F2組成之第二光學組件F12,形成作為對應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
另外,於本說明書中,「與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係指,較顯示區域P4大,且較光學顯示部件(液晶面板P)外形小的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即,「切斷與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係包含沿光學顯示部件(液晶面板P)外周緣切斷剩餘部分的情況。
將第一層片F1m與第二層片F2m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一併切斷,使得第一光學組件F11與第二光學組件F12之位置無偏差,藉以獲得與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形狀相符的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又,亦簡化了第一層片F1m與第二層片F2m之切斷工程。
藉由第一切斷裝置51從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PA2將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之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將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一側之面的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從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所切斷之剩餘部分係透過圖式中省略之剝離裝置,從液晶面板P進行剝離回收。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係於第一轉台終點位置11b處,藉由第三搬送裝置17而搬出。
第三搬送裝置17係可保持液晶面板P(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而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三搬送裝置17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進行搬送,且於該搬送時進行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反轉,於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二轉台式機床16。
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三搬送裝置17之搬入位置(第9圖平面視圖之上端部)作為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並朝順時針方向進行迴轉驅動。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二轉台起始位置16a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9圖之右端部)作為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於該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處,液晶面板P係藉由圖中未 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搬入至第三貼合裝置18。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第三貼合裝置18以進行顯示面側第三層片F3m之貼合。第三層片F3m係尺寸較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更大的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層片。藉由第三貼合裝置18,便可將第三層片F3m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另一側之面(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之第一光學組件F11以及第二光學組件F12所貼合之面的相反側之面),以形成第四光學組件貼合體PA4。第四光學組件貼合體PA4係藉由圖中未顯示之搬送機械手臂,從第三貼合裝置18搬入至第二轉台式機床16之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9圖之下端部)作為第二切斷位置16d。於該第二切斷位置16d處,藉由第二切斷裝置52進行第三層片F3m之切斷。第二切斷裝置52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第三層片F3m將配置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的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形成對應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三光學組件F13)。
藉由第二切斷裝置52從第四光學組件貼合體PA4將第三層片F3m之剩餘部分切斷,於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另一側之面貼合有第三光學組件F13,且,於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一側之面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而形成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從第三層片F3m所切斷之剩餘部分係透過圖式中省略之剝離裝置,從液晶面板P進行剝離回收。
此處,第一切斷裝置51及第二切斷裝置52例如為二氧化碳(CO2)雷射切割機。另外,第一切斷裝置51及第二切斷裝置52之結構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用切斷刀片等其它切斷機構。
第一切斷裝置51以及第二切斷裝置52係沿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不間斷地切斷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第一切斷裝置51與第二切 斷裝置52係連接至同一個雷射輸出裝置53。藉由第一切斷裝置51、第二切斷裝置52以及雷射輸出裝置53而構成切斷機構,從層片FXm將配置於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形成對應於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FX。由於各層片(第一層片F1m、第二層片F2m、第三層片F3m)之切斷所需雷射輸出並不大,故亦可將雷射輸出裝置53所輸出之高輸出雷射光線分歧為二,供給至第一切斷裝置51與第二切斷裝置52。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二轉台式機床16係以從第二切斷位置16d朝順時針方向迴轉90°之位置(第9圖之左端部)作為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於該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處,以第四搬送裝置21進行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的搬出動作。
第四搬送裝置21係可保持液晶面板P(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而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四搬送裝置21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第二副輸送設備7之第二起始位置7a進行搬送,於第二起始位置7a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第二副輸送設備7。
第五搬送裝置22係可保持液晶面板P(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而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搬送。第五搬送裝置22係例如將藉由吸附作用所保持之液晶面板P朝主輸送設備5之終點5b進行搬送,於終點5b處解除該吸附作用,將液晶面板P傳遞給主輸送設備5。
於第二轉台終點位置16b以後之液晶面板P(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搬送路線上設置有圖式中省略之貼合檢查位置,於該貼合檢查位置處,以圖式中省略之檢查裝置對貼合有薄膜之加工件(液晶面板P)進行檢查(光學組件F1X之位置是否適當(位置偏差是否在公差範圍內)等檢查)。相對液晶面板P之光學組件F1X的位置被判斷為不正確的加工件,便透過圖中未顯示之排除部 而送出系統外。
經由以上完成薄膜貼合系統2之貼合工程。
以下,列舉以第一貼合裝置13將貼合層片F5對液晶面板P進行之貼合步驟為例來說明。另外,關於與第一貼合裝置13具相同結構之第二貼合裝置15及第三貼合裝置18的貼合工程係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貼合裝置13係從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切割出較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更大的貼合層片F5之層片(第一層片F1m),使貼合頭32傾斜移動,藉以黏著於保持面32a。第一貼合裝置13係於貼合台41上之液晶面板P上使貼合頭32傾斜移動,藉以進行貼合層片F5之層片(第一層片F1m)的貼合。
貼合台41係根據各檢測攝影機(第一檢測攝影機34~第五檢測攝影機38)之檢測資料,經由控制裝置25所驅動控制。藉此,進行相對各貼合位置之貼合頭32的液晶面板P之位置校準。
相對該液晶面板P,將經貼合頭32位置校準後的貼合層片F5(層片FXm)進行貼合,藉以抑制光學組件F1X之貼合偏差,可改善相對液晶面板P之光學組件F1X光軸方向的精度,提高光學顯示設備之色彩度及對比。
此處,構成光學組件層FX之偏光鏡薄膜係將經二色性色素進行染色之例如聚乙烯醇(PVA)薄膜朝一軸延伸般所製造,由於延伸時會有PVA薄膜厚度不均勻或二色性色素染色不均勻等問題,光學組件層FX面內之光軸方向會有產生偏差的情況。
故,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25係根據預先儲存於儲存裝置24(參考第8圖)的光學組件層FX各部位之光軸面內分佈檢查資料,決定相對光學組件層FX的液晶面板P之貼合位置(相對貼合位置)。接著,各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係依據該貼合位置,進 行相對於從光學組件層FX切割出之層片FXm的液晶面板P位置校準,將液晶面板P貼合至層片FXm。
相對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貼合位置(相對貼合位置)的決定方法係例如下述。
首先,如第10A圖所示,於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設定有複數個檢查點CP,於各檢查點CP處檢測出光學組件層FX之光軸方向。檢測光軸的時點可為料捲滾筒R1製造時,亦可為從料捲滾筒R1捲出光學組件層FX進行半切斷前之期間。光學組件層FX之光軸方向的資料係與光學組件層FX位置(光學組件層FX之長邊方向位置以及寬度方向位置)資料連結地儲存於(圖式中省略)儲存裝置。
控制裝置25係從儲存裝置(圖式中省略)取得各檢查點CP之光軸資料(光軸面內分佈之檢查資料),以檢測出切割出層片FXm之部分的光學組件層FX(以橫切線CL所劃分之區域)之平均光軸方向。
例如,如第10B圖所示,每次於檢查點CP檢測出光軸方向與光學組件層FX之邊緣線EL所夾角度(偏移角),以偏移角中最大角度(最大偏移角)作為θmax,最小角度(最小偏移角)作為θmin時,檢測出最大偏移角θmax與最小偏移角θmin的平均值θmid(=(θmax+θmin)/2)作為平均偏移角。接著,檢測出相對光學組件層FX之邊緣線EL的平均偏移角θmid方向作為光學組件層FX之平均光軸方向。另外,該偏移角係例如以相對光學組件層FX之邊緣線EL,逆時針方向為正角度,順時針方向為負角度而加以算出。
接著,依上述方法所檢測出之光學組件層FX的平均光軸方向,決定相對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的貼合位置(相對貼合位置),使得相對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的長邊或短邊呈目標角度。例如,根據設計規格將光學組件F1X之光軸方向設定為相對顯示區域P4的長邊或短邊呈90°之方向的 情況中,光學組件層FX之平均光軸方向係相對顯示區域P4的長邊或短邊呈90°地,將層片FXm貼合液晶面板P。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各自獨立地控制移動裝置44及驅動裝置42,用以將力矩施加至貼合頭32。藉此,可於液晶面板P處調整自黏著於貼合頭32之第一層片F1m接收之往貼合頭側的拉伸應力之平衡。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讓第一層片F1m貼合後於液晶面板P所產生的變形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
前述之切斷裝置(第一切斷裝置51、第二切斷裝置52)係以攝影機等檢測機構檢測出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外周緣,沿顯示區域P4外周緣不間斷地切斷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透過拍攝液晶面板P端部、設置於液晶面板P的校準標記、或設置於顯示區域P4之黑色矩陣最外緣等,以檢測出顯示區域P4外周緣。顯示區域P4之外側處設置有特定寬度之邊框部G(參考第3圖),其係用於配置接合液晶面板P之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密封劑等,於該邊框部G寬度內以切斷裝置(第一切斷裝置51、第二切斷裝置52)進行層片FXm之切斷。
另外,光學組件層FX之面內平均光軸方向的檢測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方法。例如,從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設定的複數個檢查點CP(參考第10A圖)中選擇一個或複數個檢查點CP,對每一個所選擇之檢查點CP,檢測出光軸方向與光學組件層FX之邊緣線EL所夾角度度(偏移角)。接著,檢測出所選擇之一個或複數個檢查點CP之光軸方向的偏移角平均值,作為平均偏移角,亦可檢測出相對光學組件層FX之邊緣線EL與該平均偏移角所夾方向,作為光學組件層FX之平均光軸方向。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2係具備: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3、第二貼合裝置15、第三貼合裝置18),係從料捲滾筒R1將 寬度較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FX捲出,並以長度較顯示區域P4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光學組件層FX切斷以作為層片FXm,然後,將層片FXm貼合至液晶面板P,以作為光學組件貼合體;以及切斷裝置(第一切斷裝置51、第二切斷裝置52),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將配置於顯示區域P4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F1X。因此,可設計使得光學組件F1X設置於顯示區域P4時的精度較佳,可縮小顯示區域P4外側之邊框部G(參考第3圖),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又,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般,於層片FXm貼合時,貼合頭32係施加力矩至層片FXm,故可抑制光學組件F1X貼合後於液晶面板P所產生的變形量。
又,於薄膜貼合系統2中,第一切斷裝置51及第二切斷裝置52為雷射切割機,第一切斷裝置51及第二切斷裝置52係連接至同一個雷射輸出裝置53,亦可將雷射輸出裝置53所輸出之雷射光線分歧為二,供給至第一切斷裝置51與第二切斷裝置52。該情況中,與第一切斷裝置51和第二切斷裝置52各自連接有各別之雷射輸出裝置的情況相比,可達成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小型化的目的。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包含元件結構或構成、形狀、大小、數量及配置等各種變更。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已舉出於貼合時,移動裝置44使貼合頭32移動,藉以讓液晶面板P及貼合頭32進行相對移動的情況為例,但亦可採用不移動貼合頭32而使貼合台41移動,以形成相對貼合頭32使液晶面板P進行相對移動的結構。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在黏著於貼合頭32之保持面32a的貼合層片F5或層片(第一層片F1m)處不會預先產生變形,或者,變形非常小 的情況作為前提進行說明。
然而,通常係從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料捲滾筒R1將貼合層片F5捲出,故各貼合層片F5具有變形(翹曲)的情況亦較多。將此種變形之貼合層片F5抵貼於液晶面板P雙面的情況中,可能會產生(如第11A圖~第11C圖所示)朝向下方凸出地翹曲的上變形狀態,與(如第12A圖~第12C圖所示)朝向上方凸出地翹曲的逆變形狀態。
於液晶面板P產生上變形的情況係如第11A圖~第11C圖所示之三種模式。另外,於第11A圖~第11C圖中,貼合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的貼合層片稱為前側層片FS,貼合於其相反側(反面側)的貼合層片則稱為後側層片RS。
第11A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於液晶面板P側具有呈凸出之相對較強之變形(以下,稱為強正翹曲之情況),而後側層片RS於液晶面板P之相反側具有呈凸出之相對較弱之變形(以下,稱為弱逆翹曲之情況)的情況。又,第11B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具有正翹曲,而後側層片RS具有相同強度之逆翹曲的情況。又,第11C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具有相對較弱之弱逆翹曲,而後側層片RS具有相對較強之強逆翹曲的情況。
如此地第11A圖~第11C圖所示之情況中,就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翹曲方向及強度關係,推測於雙面貼合後之液晶面板處會產生上述之上變形的情況。
在如第11A圖~第11C圖所示之會產生上變形之組合中,將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貼合的情況,係在將前側層片FS貼合至液晶面板P時將上述力矩施加至貼合頭32,而在將後側層片RS貼合至液晶面板P時,不將上述力矩施加至貼合頭32。據此,已確認了能抑制貼合有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
另一方面,在僅對液晶面板P之反面,或者對雙面進行貼合時施加上述力矩的情況中,已確認了無法對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變形影響進行補正,而將於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產生變形。
如此,於液晶面板P產生上變形的情況(參考第11A圖~第11C圖)中,將貼合層片F5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一面(顯示面)時施加上述力矩,將貼合層片F5貼合至另一面(反面)時不施加上述力矩,則可抑制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
又,於液晶面板P產生逆變形的情況係如第12A圖~第12C圖所示之三種模式。另外,於第12A圖~第12C圖中,貼合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的貼合層片F5稱為前側層片FS,貼合於其相反側的貼合層片F5稱為後側層片RS。
第12A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具有相對較弱之弱正翹曲,而後側層片RS具有相對較強之強正翹曲的情況。又,第12B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具有逆翹曲,而後側層片RS具有相同強度之正翹曲的情況。又,第12C圖係顯示:前側層片FS具有相對較強之強逆翹曲,而後側層片RS具有相對較弱之弱逆翹曲的情況。
如此地第12A圖~第12C圖所示之情況中,就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翹曲方向及強度關係,推測會產生上述逆變形。
在如第12A圖~第12C圖所示之會產生逆變形之組合中,將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貼合的情況,係在將前側層片FS貼合至液晶面板P時不將上述力矩施加至貼合頭32,而在將後側層片RS貼合至液晶面板P時將上述力矩施加至貼合頭32。據此,已確認了能抑制貼合有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
另一方面,在僅液晶面板P之正面,或者對雙面進行貼合時施 加上述力矩的情況中,已確認了無法對前側層片FS及後側層片RS之變形影響進行補正,而將於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產生變形。
如此,於液晶面板P產生上變形的情況(參考第12A圖~第12C圖)中,將貼合層片F5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一面(反面)時施加上述力矩,將貼合層片F5貼合至另一面(顯示面)時不施加上述力矩,則可抑制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
如上述,本發明可根據貼合層片F5處預先產生之翹曲特性,將貼合層片F5貼合至液晶面板P中至少一面時適當地施加上述力矩,以抑制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量。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如第7圖所示,已舉出保持組件39僅設置於相對液晶面板P開始貼合貼合層片F5之一端側(第7圖中左端側),而使貼合頭32將該力矩施加至保持組件39接觸到液晶面板P端面之方向上的情況為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即,保持組件39亦可設置於相對液晶面板P貼合有貼合層片F5之另一端側(第7圖中右端側),或者設置於兩側(第7圖中液晶面板P之左端側和右端側)。
於該情況中,貼合頭32亦可施加該力矩,讓液晶面板P端面接觸到設置於另一端側的保持組件39。即,亦可沿著第7圖所示之施加力矩之反方向(朝向第7圖所示之朝左箭頭的相反方向),使貼合頭32將力矩施加至液晶面板P,來控制貼合後之液晶面板P處所產生的變形量。另外,如此地將力矩施加至反方向的情況中,與第7圖中所說明之情況相同地,例如,貼合台41之液晶面板P的吸附作用很強,即使施加力矩,液晶面板P之貼合台41上的吸附位置也不會產生偏差的情況中,則不一定需要保持組件39。
此外,可對應液晶面板P之尺寸適當地設定層片FXm之剩餘部分的大小(超出液晶面板P外側部分的大小)。例如,在將層片FXm應用於5 英吋~10英吋之中小型尺寸液晶面板P的情況中,係於層片FXm各邊將層片FXm之一邊與液晶面板P之一邊之間的間隔設定在長度2mm~5mm的範圍。
以下,參考第13圖~第15圖並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此外,於第13圖~第15圖中,為了圖示方便起見,係省略第二層片F2m之圖式。於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薄膜貼合系統2相同之結構係賦予相同元件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將其貼合面外側之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光學組件F1X。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係具備第一檢測裝置91(參考第14圖)。第一檢測裝置91係設置於第二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1d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第一檢測裝置91係檢測出液晶面板P與第一層片F1m之貼合面(以下,稱為第一貼合面)的端緣。
例如第13圖所示,第一檢測裝置91係對設置於上游側輸送機6之搬送路線上的四個檢查區域CA中檢測出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貼合面之外周緣)。各檢查區域CA係配置於對應具有矩形外形之第一貼合面SA1的四個角部之位置。端緣ED係針對生產線上所搬送之每個液晶面板P而進行檢測。第一檢測裝置91檢測出的端緣ED資料係儲存於儲存裝置24(參考第8圖)。
此外,檢查區域CA之配置位置不限定於此。例如,各檢查區域CA亦可配置於對應第一貼合面SA1之各側邊一部分(例如各側邊之中央部)的位置。
第14圖係第一檢測裝置91的示意圖。
如第14圖所示,第一檢測裝置91係具備:照明光源94,係照亮端緣ED;以及攝影裝置93,係配置成基於第一貼合面SA1之法線方向較端緣ED 朝第一貼合面SA1內側傾斜的狀態,從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之第一層片F1m之側拍攝端緣ED的畫面。
照明光源94與攝影裝置93係各自配置於第13圖中所示之4個檢查區域CA(對應第一貼合面SA1之四個角部的位置)。
較佳地第一貼合面SA1的法線與攝影裝置93之拍攝面93a的法線所夾角度θ(以下,稱為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可設定為讓面板分開斷裂時之偏差或毛邊等不會進入攝影裝置93之拍攝視野內。例如,第二基板P2之端面偏移至第一基板P1之端面外側的情況中,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可設定為不讓第二基板P2之端緣進入攝影裝置93之拍攝視野內。
較佳地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可配合第一貼合面SA1與攝影裝置93之拍攝面93a中心之間的距離H(以下,稱為攝影裝置93之高度H)地進行設定。例如,攝影裝置93之高度H為50mm以上/100mm以下的情況中,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較佳地可設定於5°以上/20°以下之範圍的角度。但是,依經驗已知偏差量的情況中,可根據其偏差量求得攝影裝置93之高度H及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本實施形態中,攝影裝置93之高度H設定為78mm,攝影裝置93之傾斜角度θ設定10°。
照明光源94與攝影裝置93係固定並配置於各檢查區域CA。
此外,照明光源94與攝影裝置93亦可配置成可沿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移動。該情況中,照明光源94與攝影裝置93可各設置一組即可。又,藉此,照明光源94與攝影裝置93可在易於拍攝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的位置處進行移動。
照明光源94係配置於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之第一層片F1m之側的相反側。照明光源94係配置成基於第一貼合面SA1之法線方向較端緣ED朝第一貼合面SA1外側傾斜的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照明光源 94之光軸與攝影裝置93之拍攝面93a的法線係呈平行。
此外,照明光源亦可配置於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PA1之貼合有第一層片F1m之側。
又,照明光源94之光軸與攝影裝置93之拍攝面93a的法線亦可略為傾斜地相互交叉。
又,如第15圖所示,攝影裝置93及照明光源94可各別配置在沿著第一貼合面SA1之法線方向而重疊於端緣ED的位置處。第一貼合面SA1與攝影裝置93之拍攝面93a中心之間的距離H1(以下,稱為攝影裝置93之高度H1)較佳地可設定為易於檢測出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的位置。例如,較佳地攝影裝置93之高度H1可設定於50mm以上/150mm以下之範圍。
第一層片F1m之切斷位置係根據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控制裝置25(參考第8圖)係取得儲存於儲存裝置24(參考第8圖)的第一貼合面SA1之端緣ED資料,以決定第一層片F1m之切斷位置,使第一光學組件F11不會超出液晶面板P外側(第一貼合面SA1外側)的大小。第一切斷裝置51係於控制裝置25所決定之切斷位置處將第一層片F1m切斷。
回到第8圖及第9圖,第一切斷裝置51係設置於第一檢測裝置91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第一切斷裝置51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各自地將配置在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一併切斷,使得由第一光學組件層F1組成之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由第二光學組件層F2組成之第二光學組件F12,形成作為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大小的光學組件。
此處,「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大小」係顯示為較顯示區域P4大並較液晶面板P外形小(平面視圖中之輪廓外形)的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 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大小。
將第一層片F1m與第二層片F2m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一併切斷,使得第一光學組件F11與第二光學組件F12之位置無偏差,藉以獲得與第一貼合面SA1之外周緣形狀相符的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又,亦簡化了第一層片F1m與第二層片F2m之切斷工程。
藉由第一切斷裝置51從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PA2將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之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將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一側之面的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此時,第三光學組件貼合體PA3係與切除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之部分(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後殘留呈框狀之各層片(第一層片F1m、第二層片F2m)的剩餘部分分離。從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所切斷之剩餘部分係透過圖式中省略之剝離裝置,從液晶面板P進行剝離回收。
此處,「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之部分」係顯示為較顯示區域P4大並較液晶面板P外形小的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本實施形態中,於平面視圖為矩狀外形之液晶面板P中除了該功能部分之外的三個側邊處,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相當於該功能部分的一側邊,則從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朝顯示區域P4側適當深入的位置處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例如,對應於第一貼合面SA1之部分係薄膜電晶體(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之貼合面的情況中,可在相當於功能部分的一側邊處,從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除了功能部分之外)處,往顯示區域P4側偏移特定距離之位置處進行切斷。
此外,並不限定於將液晶面板P中包含該功能部分之區域(例如液晶面板P整體)貼合至層片。例如,可預先將層片貼合至液晶面板P中避開了該功能部分 之區域,其後,於平面視圖為矩狀外形之液晶面板P中除了該功能部分之外的三個側邊處,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
又,薄膜貼合系統係具備第二檢測裝置92(參考第14圖)。第二檢測裝置92係設置於第三貼合搬出/搬入位置16c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第二檢測裝置92係檢測出液晶面板P與第三層片F3m之貼合面(以下,稱為第二貼合面)的端緣。第二檢測裝置92檢測出的端緣資料係儲存於儲存裝置24(參考第8圖)。
第三層片F3m之切斷位置係根據第二貼合面之端緣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控制裝置25(參考第8圖)係取得儲存於儲存裝置24(參考第8圖)的第二貼合面之端緣資料,以決定第三層片F3m之切斷位置,使第三光學組件F13不會超出液晶面板P外側(第二貼合面外側)的大小。第二切斷裝置52係於控制裝置25所決定之切斷位置處將第三層片F3m切斷。
第二切斷裝置52係設置於第二檢測裝置92之面板搬送下游側。第二切斷裝置52係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第三層片F3m將配置在對應於第二貼合面之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第二貼合面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三光學組件F13)。
此處,「對應於第二貼合面大小」係顯示為較顯示區域P4大並較液晶面板P外形小(平面視圖中之輪廓外形)的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大小。本實施形態中,係第二基板P2之外形大小。
藉由第二切斷裝置52從第四光學組件貼合體PA4將第三層片F3m之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將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另一側之面,且將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正/反面中一側之面的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此時,第五光學組件貼合體PA5係與切除對應於第二貼合面之部分(第三光學組件F13)後殘留呈框狀之 第三層片F3m的剩餘部分分離。從第三層片F3m所切斷之剩餘部分係透過圖式中省略之剝離裝置,從液晶面板P進行剝離回收。
此處,該「對應於第二貼合面之部分」係顯示為較顯示區域P4大並較液晶面板P外形小的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本實施形態中,係於平面視圖為矩狀外形之液晶面板P中的四個側邊處,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例如,對應於第二貼合面之部分為彩色濾光片(CF,Color Filter)基板之貼合面的情況中,由於並非相當於該功能部分的部分,故於液晶面板P之四個側邊處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切斷。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切斷裝置51係沿攝影裝置93所拍攝之液晶面板P與第一層片F1m的貼合面(第一貼合面SA1)外周緣,將第一層片F1m及第二層片F2m各自切斷。第二切斷裝置52係沿攝影裝置93所拍攝之液晶面板P與第三層片F3m的貼合面(第二貼合面)外周緣,將第三層片F3m切斷。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將較顯示區域P4更大之層片FXm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檢測出貼合有層片FXm之液晶面板P與層片FXm的貼合面之外周緣,從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層片FXm將配置在對應於貼合面之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可藉以在液晶面板P一面上形成對應於貼合面之尺寸的光學組件F1X。藉此,可設計使得光學組件F1X對應顯示區域P4時的精度較佳,縮小顯示區域P4外側之邊框部G,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中,使用檢測裝置針對複數個液晶面板P之每一個,檢測出貼合面之外周緣,根據已檢測出之外周緣,各別設定貼合至每個液晶面板P之層片的切斷位置。藉此,無需考慮液晶面板P或層片之大小的個體差異而可依所需大小來切斷光學組件,故沒有液晶 面板P或層片之大小的個體差異而產生的品質偏差,可縮小顯示區域P4周邊之邊框部,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吾人應理解,本說明書係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雖於上述中已進行說明,但該等僅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不應被視為限制條件。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內,可進行追加、省略、置換以及其它變更。所以,本發明不應被視為受前述說明所限定,而應根據申請專利範圍所加以限制。

Claims (12)

  1.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具備有:貼合裝置,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從料捲滾筒將對應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對應該顯示區域之長度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然後,將該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使得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控制裝置,係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光學組件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其中,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驅動裝置係相對該貼合頭之光學組件的相對位置,進行特定基準位置之校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移動裝置係讓該貼合頭在該光學組件之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的位置與該光學組件之往該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的位置間進行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剝離部係讓該光學組件之與該光學顯示部件之貼合面朝向下方而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且該移動裝置係讓該貼合頭將該貼合面之相反側上側面抵貼而保持於該保持面且使該貼合面朝向下方狀態,於該剝離位置與該貼合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6.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具備有:貼合裝置,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切斷裝置,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顯示區域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控制裝置,係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其中,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層片;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層片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8.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具備有:貼合工程,對沿生產線上所搬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從料捲滾筒將對應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對應該顯示區域之長度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光學組件,然後,將該光學組件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光學組件抵貼而保持至貼合頭之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光學組件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其中,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且藉由一邊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9.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具備有:貼合工程,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切斷工程,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顯示區域之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層片抵貼而保持至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層片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其中,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且藉由一邊將該光學組件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10.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具備有:貼合裝置,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檢測裝置,係檢測出貼合有該層片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及切斷裝置,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貼合面之對應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貼合面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裝置具有:貼合頭,係將抵貼而保持於圓弧狀保持面處之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移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讓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驅動裝置,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控制裝置,係控制該移動裝置及該驅動裝置;以及保持組件,係於貼合該層片時,保持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其中,該切斷裝置係沿著由該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而將該層片切斷,該控制裝置係於進行該貼合時,控制該驅動裝置及該移動裝置,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該保持組件,且沿著從傾斜移動之貼合頭的保持面往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光學組件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貼合裝置更具有:捲出部,係將該光學組件層從該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殘留該分離層片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該層片;以及剝離部,係將該層片從該分離層片處剝離。
  12.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所形成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具備有:貼合工程,係從料捲滾筒將寬度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任一邊長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捲出,並以長度較該顯示區域之長邊或短邊中另一邊長度更長地將該光學組件層切斷以作為層片,然後,將該層片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檢測工程,係檢測出貼合有該層片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及切斷工程,係從貼合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將配置於該貼合面之對應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以形成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其中,該貼合工程具有下列步驟:保持步驟,係將該層片抵貼而保持至圓弧狀保持面;移動步驟,係讓將該層片保持於該保持面之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以及驅動步驟,係使得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頭沿該保持面之彎曲而傾斜移動;且該切斷工程係沿著由該檢測工程所檢測出之光學顯示部件與該層片間的貼合面外周緣而將該層片切斷,該驅動步驟與該移動步驟中,係讓該光學顯示部件之端面接觸到保持組件,且藉由一邊將該層片壓抵至該光學顯示部件,且使得該貼合頭及該光學顯示部件進行相對移動,藉以在貼合時沿著從該保持面往光學顯示部件之層片的前進方向而產生力矩。
TW103110441A 2013-03-21 2014-03-20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TWI672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3-058977 2013-03-21
JP2013058977 2013-03-21
JP2013104149A JP2014206714A (ja) 2013-03-21 2013-05-16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JPJP2013-104149 2013-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018A TW201441018A (zh) 2014-11-01
TWI672216B true TWI672216B (zh) 2019-09-21

Family

ID=51580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0441A TWI672216B (zh) 2013-03-21 2014-03-20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06714A (zh)
KR (1) KR102110007B1 (zh)
CN (1) CN104969281B (zh)
TW (1) TWI672216B (zh)
WO (1) WO20141485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3456B2 (ja) * 2014-06-27 2018-10-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貼合装置、貼合方法、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およ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KR101674357B1 (ko) 2016-07-08 2016-11-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유닛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제조 방법
JP2018072689A (ja) * 2016-11-01 2018-05-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KR20180050108A (ko) 2016-11-04 2018-05-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적층필름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적층필름의 제조 방법
CN112731697B (zh) * 2021-01-04 2022-09-27 河北光兴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的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7624A (en) * 1994-09-19 1997-09-16 Ookubo Co., Ltd. Polarization plate gluing apparatus
JP2006259542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152130A (ja) * 2006-12-19 2008-07-03 Ricoh Co Ltd ワークの貼り合わせ方法、ワーク貼り合わせ装置、偏光板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1935A (ja) * 2001-11-27 2003-06-06 Sharp Corp 偏光板貼付装置
JP2003255132A (ja) 2002-03-05 2003-09-10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4581342B2 (ja) * 2003-06-13 2010-11-17 株式会社スリーボンド 貼合装置
JP2008191438A (ja) * 2007-02-06 2008-08-21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方法、光学フィルム貼付け装置、及び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4774123B1 (ja) * 2010-03-18 2011-09-1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貼合精度検査方法および貼合精度検査装置
JP4981944B2 (ja) * 2010-03-26 2012-07-25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セルの製造方法
KR101973832B1 (ko) * 2012-02-29 2019-04-29 수미토모 케미칼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광학 표시 디바이스의 생산 시스템 및 광학 표시 디바이스의 생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7624A (en) * 1994-09-19 1997-09-16 Ookubo Co., Ltd. Polarization plate gluing apparatus
JP2006259542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152130A (ja) * 2006-12-19 2008-07-03 Ricoh Co Ltd ワークの貼り合わせ方法、ワーク貼り合わせ装置、偏光板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10007B1 (ko) 2020-05-12
CN104969281A (zh) 2015-10-07
WO2014148568A1 (ja) 2014-09-25
KR20150133177A (ko) 2015-11-27
TW201441018A (zh) 2014-11-01
JP2014206714A (ja) 2014-10-30
CN104969281B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9767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
TWI672216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TW201350988A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
JP5724152B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JP5804404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WO2014129353A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JP6223439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TWI600544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
JP5618283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JP2014157344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JP6193618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