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7164B -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7164B
TWI667164B TW105125352A TW105125352A TWI667164B TW I667164 B TWI667164 B TW I667164B TW 105125352 A TW105125352 A TW 105125352A TW 105125352 A TW105125352 A TW 105125352A TW I667164 B TWI667164 B TW I6671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cycle
pivot axis
support
actuating structur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5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3545A (zh
Inventor
白井豊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3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1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致動結構,其包括一輸入構件、一耦合構件及一輸出構件。該輸入構件經構形以接收一拉力而沿一第一方向移動。該耦合構件圍繞一第一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該輸出構件圍繞一第二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而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移動,該第二樞軸線不同於該第一樞軸線。

Description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致動結構及一種自行車座管總成。
騎自行車正變成一愈來愈流行之娛樂形式及一交通工具。再者,騎自行車已變成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兩者之一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否用於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業界正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廣泛重新設計之一自行車組件係一自行車致動結構。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致動結構包括一輸入構件、一耦合構件及一輸出構件。該輸入構件經構形以接收一拉力而沿一第一方向移動。該耦合構件圍繞一第一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該輸出構件圍繞一第二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而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移動,該第二樞軸線不同於該第一樞軸線。
就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該輸出構件圍繞該第二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而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該第二方向移動。相應地,可有效地將該拉力轉換成一推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輸出構件包含用於將該輸出構件沿該第二方向之一移動傳輸至一接收構件之一傳輸部件。
就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經由該傳輸部件將該輸出構件之該移動傳輸至該接收構件而使該接收構件沿該第二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或第二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第二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方向。
就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有效地將該拉力轉換成沿該拉力之一相對方向之該推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當自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輸入構件可在一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一方向移動。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輸出構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二方向移動。
就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比其中該輸出構件自該參考軸線沿該第二方向偏移(自該第三方向觀看)之一情況更有效地將該拉力轉換成該推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輸入構件包含經構形以耦合至一控制纜線之一纜線附接部件。該輸出構件包含用於沿該第二方向傳輸該輸出構件之一移動之一傳輸部件。當自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觀看時,該纜線附接部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一方向移動。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傳輸部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二方向移動。當自該第一方向觀看時,該纜線附接部件及該傳輸部件彼此重疊。
就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比其中該纜線附接部件及該傳輸部件彼此不重疊(當自該第一方向觀看時)之一情況更有 效地將該拉力轉換成該推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之任何者之自行車致動結構進一步包括一支撐構件。該耦合構件圍繞設置於該第一樞軸線與該第二樞軸線之間之一支撐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支撐構件。
就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該支撐構件而穩定該耦合構件之移動。此可比其中該自行車致動結構不包含該支撐構件之一情況提高力之一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支撐構件包含用於引導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至少一者之一引導部件。
就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該引導部件而穩定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至少一者之移動。此可比其中該支撐構件不包含該引導部件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該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引導部件包含一第一引導部分及與該第一引導部分隔開之一第二引導部分。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該至少一者設置於該第一引導部分與該第二引導部分之間。該第一引導部分及該第二引導部分限制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該至少一者沿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移動。
就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減少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該至少一者之該移動之損耗。此可比其中該引導部件不包含該第一引導部分及該第二引導部分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該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六態樣至第八態樣之任何者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界定於該第一樞軸線與該支撐樞軸線之 間之一第一距離長於界定於該第二樞軸線與該支撐樞軸線之間之一第二距離。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使該推力大於該拉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六態樣至第九態樣之任何者之自行車致動結構進一步包括圍繞該支撐樞軸線將該耦合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支撐構件之一支撐樞轉銷。該輸出構件包含一支撐長孔。該支撐樞轉銷延伸穿過該支撐長孔。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該支撐樞轉銷及該支撐長孔而引導該輸出構件。此可穩定該輸出構件之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支撐長孔沿該第二方向延伸。
就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穩定該輸出構件沿該第二方向之移動。此可比其中該支撐長孔沿除該第二方向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該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十態樣或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進一步包括圍繞該第一樞軸線將該耦合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之一第一樞轉銷。該輸入構件及該耦合構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長孔。該第一樞轉銷延伸穿過該第一長孔。
就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該第一長孔可減少該第一樞轉銷與該耦合構件之間之干擾。此可使該輸入構件及該耦合構件之移動比其中該第一樞轉銷延伸穿過一圓孔之一情況順暢。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長形看沿垂直於該第一樞軸線及該第一方向之各者之一第四方向延伸。
就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減少該第一 樞轉銷與該耦合構件之間之干擾而比其中該第一長孔沿除該第四方向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該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十二態樣或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進一步包括圍繞該第二樞軸線將該輸出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之一第二樞轉銷。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長孔。該第二樞轉銷延伸穿過該第二長孔。
就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該第二長孔可減少該第二樞轉銷與該耦合構件之間之干擾。此可使該輸入構件及該耦合構件之移動比其中該第二樞轉銷延伸穿過一圓孔之一情況順暢。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長孔沿垂直於該第二樞軸線及該第二方向之各者之一第五方向延伸。
就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藉由減少該第二樞轉銷與該耦合構件之間之干擾而比其中該第二長孔沿除該第五方向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該轉換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十四態樣至第十五態樣之任何者之自行車致動結構進一步包括圍繞一第三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之一額外耦合構件。該輸出構件圍繞一第四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額外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而沿該第二方向移動。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耦合構件及該額外耦合構件相對於該參考軸線而對稱設置。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該額外耦合構件可比其中該自行車致動結構不包含該額外耦合構件之一情況提高該自行車致動結構之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一種自行車座管總成包括一第一圓筒、一第二圓筒、一定位結構及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六態樣之任何 者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該第二圓筒沿一伸縮方向可伸縮地接納於該第一圓筒中。該定位結構將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狀態改變於其中該第二圓筒沿該伸縮方向相對於該第一圓筒定位之一鎖定狀態與其中該第二圓筒之一位置可沿該伸縮方向相對於該第一圓筒而調整之一可調狀態之間。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定位結構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移動而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
就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在該自行車致動結構中將該拉力有效地轉換成該推力。相應地,可藉由移動該輸入構件而經由該自行車致動結構改變該定位結構之狀態。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座管總成經構形使得該定位結構包含用於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之一液壓閥。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液壓閥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移動而操作該液壓閥。
就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經由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而將該輸入構件之移動傳輸至該液壓閥。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或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座管總成經構形使得該定位結構包含用於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之一馬達。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馬達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移動而操作該馬達。
就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經由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而將該輸入構件之移動傳輸至該馬達。因此,可操作該輸入構件之拉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至第十九態樣之任何者之自行車座管總成經構形使得在其中該自行車座管總成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自行車致動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圓筒之一 下端處。
就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而言,可將該自行車致動結構配置於該自行車車架中以藉由在該自行車致動結構中將該拉力轉換成該推力而改良一自行車之一外觀。
1‧‧‧自行車車架
1a‧‧‧立管
2‧‧‧操作裝置
3‧‧‧控制纜線
3a‧‧‧外殼
3b‧‧‧內索
3c‧‧‧耦合元件
4‧‧‧操作構件
5‧‧‧基底構件
10‧‧‧自行車座管總成
11‧‧‧自行車致動結構
12‧‧‧第一圓筒
14‧‧‧第二圓筒
15‧‧‧安裝結構
16‧‧‧定位結構
18‧‧‧下端
20‧‧‧液壓閥
22‧‧‧支撐構件
24‧‧‧內管
24a‧‧‧內周邊表面
24b‧‧‧凹槽
26‧‧‧可移動構件/接收構件
26a‧‧‧第一接合部件
26b‧‧‧第二接合部件
26c‧‧‧接合凹槽
28‧‧‧第一密封構件
30‧‧‧閥構件
32‧‧‧第二密封構件
34‧‧‧偏壓元件
36‧‧‧密封結構
38‧‧‧導孔
40‧‧‧活塞
42‧‧‧導孔
44‧‧‧閥偏壓構件
46‧‧‧第三密封構件
56‧‧‧輸入構件
58‧‧‧耦合構件
58a‧‧‧第一通孔
58b‧‧‧第二通孔
58c‧‧‧第三支撐孔
60‧‧‧輸出構件
62‧‧‧額外耦合構件
62a‧‧‧第三通孔
62c‧‧‧第四支撐孔
64‧‧‧支撐構件
64a‧‧‧第一支撐孔
64b‧‧‧第二支撐孔
66‧‧‧引導部件
68‧‧‧第一引導部分
70‧‧‧第二引導部分
72‧‧‧第一基底部分
74‧‧‧第二基底部分
74a‧‧‧溝槽
76‧‧‧引導切口
77a‧‧‧第一開口
77b‧‧‧第二開口
78‧‧‧外殼附接部件
80‧‧‧第一附接孔
82‧‧‧第二附接孔
84‧‧‧開口
86‧‧‧纜線附接部件
88‧‧‧附接凹槽
90‧‧‧附接切口
92‧‧‧傳輸部件
210‧‧‧自行車座管總成
216‧‧‧定位結構
217‧‧‧馬達
221‧‧‧輸出構件
A1‧‧‧第一樞軸線
A2‧‧‧第二樞軸線
A3‧‧‧第三樞軸線
A4‧‧‧第四樞軸線
A5‧‧‧支撐樞軸線
AR1‧‧‧第一可調範圍
AR2‧‧‧第二可調範圍
C1‧‧‧第一室
C12‧‧‧中間室
C2‧‧‧第二室
C3‧‧‧第三室
C4‧‧‧偏壓室
CA1‧‧‧中心軸線
D1‧‧‧伸縮方向
D11‧‧‧第一方向
D1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D5‧‧‧第五方向
F1‧‧‧拉力
F2‧‧‧推力
G1‧‧‧第一閘
G2‧‧‧第二閘
G3‧‧‧第三閘
H1‧‧‧第一長孔
H11‧‧‧第一通孔
H12‧‧‧第二通孔
H13‧‧‧第三通孔
H2‧‧‧第二長孔
H3‧‧‧第三長孔
H4‧‧‧第四長孔
H5‧‧‧支撐長孔
L0‧‧‧最大總長度
L1‧‧‧最小總長度/第一距離
L2‧‧‧中間總長度/第二距離
L3‧‧‧第三距離
L4‧‧‧第四距離
M1‧‧‧記憶體
MD1‧‧‧馬達驅動器
P0‧‧‧靜止位置
P1‧‧‧第一操作位置
P10‧‧‧關閉位置
P11‧‧‧第一打開位置
P12‧‧‧第二打開位置
P2‧‧‧第二操作位置
P20‧‧‧初始位置
P21‧‧‧致動位置
P22‧‧‧中間位置
PP1‧‧‧第一樞轉銷
PP2‧‧‧第二樞轉銷
PP3‧‧‧第三樞轉銷
PP4‧‧‧第四樞轉銷
PP5‧‧‧支撐樞轉銷
PR1‧‧‧處理器
PS1‧‧‧位置感測器
PW1‧‧‧第一通道
PW2‧‧‧第二通道
RA1‧‧‧參考軸線
RG1‧‧‧範圍
SC1‧‧‧座管控制器
SW1‧‧‧開關
VC1‧‧‧第一閥室
VC2‧‧‧第二閥室
VC3‧‧‧第三閥室
將藉由參考結合附圖之以下詳細描述而輕易獲得本發明及其諸多隨附優點之一更完全理解且較佳瞭解本發明及其諸多隨附優點。
圖1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包含一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2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3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一關閉位置)。
圖4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放大部分橫截面圖(關閉位置)。
圖5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放大部分橫截面圖(一第一打開位置)。
圖6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放大部分橫截面圖(一第二打開位置)。
圖7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放大部分橫截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8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放大部分橫截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9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透視圖(一初始位置)。
圖10係沿圖9之線X-X取得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橫截面圖(初始位置)。
圖11係沿圖9之線XI-XI取得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橫截面圖(一 中間位置)。
圖12係沿圖9之線XII-XII取得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橫截面圖(一致動位置)。
圖13係圖9中所繪示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側視圖(中間位置)。
圖14係沿圖11之線XIV-XIV取得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橫截面圖(中間位置)。
圖15係圖9中所繪示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俯視圖(中間位置)。
圖16展示圖9中所繪示之自行車致動結構之樞軸線之間之位置關係(中間位置)。
圖17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致動結構之一示意方塊圖。
現將參考附圖來描述實施例,其中相同元件符號標示各種圖式中之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一自行車座管總成10包括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致動結構11。自行車座管總成10包括一第一圓筒12及一第二圓筒14。第二圓筒14經構形以沿一伸縮方向D1可伸縮地接納於第一圓筒12中。第一圓筒12及第二圓筒14經構形以可彼此相對移動。第一圓筒12可拆卸地附接至一自行車車架1之一立管1a。自行車座管總成10包括經構形以將一自行車車座(圖中未展示)固定地安裝至第二圓筒14之一安裝結構15。安裝結構15附接至第二圓筒14之一上端。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座管總成10包括一定位結構16。定位結構16經構形以相對地定位第一圓筒12及第二圓筒14。定位結構16經構形以經由一操作裝置2而被操作。例如,操作裝置2安裝於一自行車手把(圖中未展示)上。自行車致動結構11經構形以致動定位結構16。在其 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安裝至自行車車架1之一狀態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設置於第一圓筒12之一下端18處。自行車致動結構11可設置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中或自行車座管總成10外之其他位置處。自行車致動結構11經由一控制纜線3(諸如一博登(Bowden)纜線)而可操作地耦合至一操作裝置2。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後」、「左」、「右」、「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術語係指基於面向自行車手把(圖中未展示)坐於自行車車座(圖中未展示)上之騎乘者而判定之方向。相應地,此等術語在用於描述自行車座管總成10時應解譯為相對於配備有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一自行車,如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乘位置中所使用。
如圖2中所見,操作裝置2經構形以輸出一第一操作及不同於該第一操作之一第二操作。更具體言之,操作裝置2包含一操作構件4及一基底構件5。操作構件4經構形以可圍繞一樞軸線A1相對於基底構件5自一靜止位置P0樞轉至一第一操作位置P1。操作構件4經構形以可圍繞樞軸線A1相對於基底構件5自靜止位置P0樞轉至一第二操作位置P2。第二操作位置P2界定於靜止位置P0與第一操作位置P1之間。基於操作構件4之一中心軸線CA1而界定靜止位置P0、第二操作位置P2及第一操作位置P1之各者。
當操作構件4相對於基底構件5自靜止位置P0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時,藉由第一操作量而拉動控制纜線3。當操作構件4相對於基底構件5自靜止位置P0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2時,藉由第二操作量而拉動控制纜線3。第二操作量不同於第一操作量。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操作量大於第二操作量。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座管總成10具有一最大總長度L0及一最小總長度L1。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可調於經界定為最大總長度 L0與最小總長度L1之間之一差之一第一可調範圍AR1內。自行車座管總成10具有一中間總長度L2。中間總長度L2界定於最大總長度L0與最小總長度L1之間。
定位結構16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一狀態改變於一鎖定狀態與一可調狀態之間。在鎖定狀態中,第二圓筒14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定位。定位結構16具有一鎖定狀態及一可調狀態。在鎖定狀態中,第二圓筒14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定位。具體言之,在鎖定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維持為一調整總長度。在鎖定狀態中,第一圓筒12及第二圓筒14沿伸縮方向D1彼此相對固定地定位。
在可調狀態中,第二圓筒14之一位置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調整。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具有一第一可調狀態及一第二可調狀態作為可調狀態。然而,自行車座管總成10可具有一個可調狀態或三個或三個以上可調狀態。在第一可調狀態中,可藉由將操作構件4操作至第一操作位置P1而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連續調整於第一可調範圍AR1內。即,在第一可調狀態中,第一圓筒12與第二圓筒14之間之位置關係可連續調整於第一可調範圍AR1內。
在第二可調狀態中,可藉由將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僅操作至第二操作位置P2而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調整至中間總長度L2。更具體言之,在第二可調狀態中,在將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操作至第二操作位置P2期間,當第二圓筒14相對於第一圓筒12自對應於最大總長度L0之一位置向下移動時,第二圓筒14可相對於第一圓筒12停止於對應於中間總長度L2之一位置處。
此外,在第二可調狀態中,可藉由將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操作至第二操作位置P2而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連續調整於一第 二可調範圍AR2內。即,在第二可調狀態中,第一圓筒12與第二圓筒14之間之位置關係可連續調整於第二可調範圍AR2內。第二可調範圍AR2經界定為最大總長度L0與中間總長度L2之間之一差。
如圖2中所見,第一可調範圍AR1及第二可調範圍AR2彼此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可調範圍AR2與第一可調範圍AR1完全重疊且包含於第一可調範圍AR1中。第一可調範圍AR1與第二可調範圍AR2部分重疊。
第二可調範圍AR2具有不同於第一可調範圍AR1之一總長度的一總長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可調範圍AR2之總長度短於第一可調範圍AR1之總長度。
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可調狀態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可在可調狀態中逐步調整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例如,可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逐步調整為各不同長度。
定位結構16包含用於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與可調狀態之間之一液壓閥20。在此實施例中,液壓閥20回應於操作裝置2之操作而使定位結構16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第一可調狀態及第二可調狀態之間。
定位結構16包含一支撐構件22、一內管24及一可移動構件26。支撐構件22之一下端固定至第一圓筒12。支撐構件22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二圓筒14而與第一圓筒12一體地移動。內管24之一上端固定至第二圓筒14。內管24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而與第二圓筒14一體地移動。支撐構件22可移動地設置於內管24中。可移動構件26可移動地設置於支撐構件22中。
如圖3中所見,支撐構件22包含一第一閥室VC1、一第二閥室VC2及一第三閥室VC3。第二閥室VC2沿伸縮方向D1設置於第一閥室VC1與第三閥室VC3之間。
定位結構16包含一第一密封構件28、一閥構件30及一第二密封構件32。定位結構16具有一關閉狀態(圖4)、一第一打開狀態(圖5)及一第二打開狀態(圖6)。關閉狀態對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鎖定狀態。第一打開狀態對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第一可調狀態。第二打開狀態對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第二可調狀態。
可移動構件26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支撐構件22及第一圓筒12而透過一第一打開位置P11移動於一關閉位置P10與一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在定位結構16之關閉狀態(圖4)中,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在定位結構16之第一打開狀態(圖5)中,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11處。在定位結構16之第二打開狀態(圖6)中,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12處。第二打開位置P12沿伸縮方向D1設置於關閉位置P10與第一打開位置P11之間。
定位結構16包含用於使可移動構件26相對於支撐構件22朝向關閉位置P10偏壓之一偏壓元件34。可移動構件26藉由偏壓元件34之一偏壓力而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可移動構件26抵著偏壓元件34之一偏壓力而相對於支撐構件22自關閉位置P10朝向第一打開位置P11移動。可使用操作裝置2(圖2)來使可移動構件26之位置相對於支撐構件22連續調整於關閉位置P10與第一打開位置P11之間。
如圖3中所見,定位結構16包含具有一環形形狀之一密封結構36。密封結構36固定至第二圓筒14之一下端。內管24之一下端固定至密封結構36。密封結構36包含沿伸縮方向D1延伸之一導孔38。支撐構件22沿伸縮方向D1延伸穿過密封結構36之導孔38。
定位結構16包含具有一環形形狀之一活塞40。活塞40包含沿伸縮方向D1延伸之一導孔42。內管24沿伸縮方向D1延伸穿過活塞40之導孔42。活塞40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二圓筒14及內管24移動。
如圖3中所見,定位結構16包含一第一室C1及一第二室C2。第一 室C1由支撐構件22、內管24及安裝結構15界定。第二室C2由第一圓筒12、支撐構件22及密封結構36界定。例如,第一室C1填充有一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例如潤滑油)。例如,第二室C2與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一外部連通。
如圖4中所見,一第三室C3由第二圓筒14、內管24、密封結構36及活塞40界定。一中間室C12由支撐構件22及內管24界定。例如,第三室C3及中間室C12之各者填充有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例如潤滑油)。
一偏壓室C4由第二圓筒14、內管24、活塞40及安裝結構15(圖2)界定。一可壓縮流體(例如空氣或除空氣之外之氣體)填充於偏壓室C4中。偏壓室C4經構形以將一偏壓力施加於活塞40,使得第二圓筒14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上移動。在其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係最大總長度L0(圖2)之一狀態中,可壓縮流體壓縮於偏壓室C4中。
如圖4中所見,定位結構16包含用於使閥構件30抵著第一密封構件28偏壓之一閥偏壓構件44。可移動構件26抵著閥偏壓構件44之一偏壓力相對於第一密封構件28移動閥構件30以打開一第一閘G1。閥構件30沿伸縮方向D1設置於第一密封構件28與閥偏壓構件44之間。閥構件30沿伸縮方向D1設置於可移動構件26與閥偏壓構件44之間。閥偏壓構件44設置於第一閥室VC1中。
如圖4及圖5中所見,閥構件30與第一密封構件28一起提供一第一通道PW1之第一閘G1。閥構件30可與第一密封構件28接觸以關閉第一閘G1。可移動構件26使閥構件30相對於第一密封構件28移動以打開第一閘G1。在其中第一閘G1係打開之一狀態中,第一閥室VC1經由第一閘G1而與第二閥室VC2連通。
當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時,閥構件30與第一密封 構件28接觸以關閉第一閘G1。當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11處時,閥構件30與第一密封構件28隔開以打開第一閘G1。
如圖4中所見,第二密封構件32與可移動構件26一起提供一第二通道PW2之一第二閘G2。在其中第二閘G2係打開之一狀態中,第二閥室VC2經由第二閘G2而與第三閥室VC3連通。
當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時,可移動構件26與第二密封構件32接觸以關閉第二閘G2。當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12處時,可移動構件26與第二密封構件32隔開以打開第二閘G2。
如圖5中所見,第一通道PW1將第一室C1連接至第三室C3。更具體言之,支撐構件22包含一第一通孔H11、第二通孔H12及第三通孔H13。第一通孔H11將第一室C1連接至第一閥室VC1。第二通孔H12將第三閥室VC3連接至第三室C3。第三通孔H13將第三閥室VC3連接至中間室C12。第一通道PW1包含第一通孔H11、第一閥室VC1至第三閥室VC3及第二通孔H12。
如圖7中所見,內管24包含一內周邊表面24a及自內周邊表面24a凹進之凹槽24b。定位結構16包含設置於支撐構件22之一外周邊上之一第三密封構件46。
凹槽24b沿伸縮方向D1延伸且彼此周向隔開。第三密封構件46可與內管24之內周邊表面24a接觸。第三密封構件46在第三密封構件46與內管24之間提供第二通道PW2之一第三閘G3。在其中第三密封構件46安置於其中設置凹槽24b之一範圍RG1內之一狀態中,第三閘G3係打開的。
如圖8中所見,在其中第三密封構件46安置於範圍RG1外之一狀態中,第三閘G3係關閉的。例如,在其中第三密封構件46安置於凹槽24b之一上側上之一狀態中,第三密封構件46沿內管24之整個內周 邊與內管24之內周邊表面24a接觸。在此狀態中,第三閘G3係關閉的,使得第一室C1無法經由第二通道PW2而與第三室C3連通。在此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係中間總長度L2(圖2)。
儘管在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16具有一液壓結構,但定位結構16可具有諸如一機械結構及一電結構之其他結構。例如,定位結構16可包含諸如一馬達之一電操作裝置。
如圖9及圖10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包括一輸入構件56、一耦合構件58及一輸出構件60。輸入構件56經構形以接收一拉力F1而沿一第一方向D11移動。耦合構件58圍繞一第一樞軸線A1可樞轉地耦合至輸入構件56。輸出構件60圍繞一第二樞軸線A2可樞轉地耦合至耦合構件58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沿第一方向D11移動而沿與第一方向D11相反之一第二方向D12移動。在此實施例中,例如,耦合構件58係一長連桿構件。輸入構件56係具有一分叉形狀之一板。輸出構件60係一板。然而,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形狀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儘管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12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方向D11,但第二方向D12可自第一方向D11成角度偏移。第一方向D11及第二方向D12平行於伸縮方向D1。第二樞軸線A2不同於第一樞軸線A1。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軸線A2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且與第一樞軸線A1隔開。然而,第一樞軸線A1與第二樞軸線A2之間之位置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輸入構件56可操作地耦合至控制纜線3以自控制纜線3接收拉力F1。然而,輸入構件56可操作地耦合至諸如一桿、一連桿及一液壓活塞之其他構件。
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定位結構16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之移動而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與可調狀態之間。 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用於致動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定位結構16。然而,自行車致動結構11可應用於其他裝置,例如一自行車懸架、變速器等等。
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液壓閥20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之移動而操作液壓閥20。在此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0耦合至可移動構件26。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除液壓閥20之外之一構件。
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圍繞一第三樞軸線A3可樞轉地耦合至輸入構件56之一額外耦合構件62。輸出構件60圍繞一第四樞軸線A4可樞轉地耦合至額外耦合構件62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沿第一方向D11移動而沿第二方向D12移動。
在此實施例中,第四樞軸線A4實質上平行於第三樞軸線A3且與第三樞軸線A3隔開。第三樞軸線A3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及第二樞軸線A2且與第一樞軸線A1及第二樞軸線A2隔開。第四樞軸線A4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及第二樞軸線A2且與第一樞軸線A1及第二樞軸線A2隔開。然而,第一樞軸線A1、第二樞軸線A2、第三樞軸線A3及第四樞軸線A4之間之位置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儘管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包含額外耦合構件62,但額外耦合構件62可自自行車致動結構11省略。
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一支撐構件64。耦合構件58圍繞設置於第一樞軸線A1與第二樞軸線A2之間之一支撐樞軸線A5可樞轉地耦合至支撐構件64。然而,支撐構件64可自自行車致動結構11省略。例如,耦合構件58可直接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圓筒12。儘管在此實施例中支撐構件64係與第一圓筒12分離之一構件,但支撐構件64可與第一圓筒12設置成一體。
在此實施例中,支撐樞軸線A5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至第四樞軸線A4之各者且與第一樞軸線A1至第四樞軸線A4之各者隔開。 然而,第一樞軸線A1、第二樞軸線A2、第三樞軸線A3、第四樞軸線A4及支撐樞軸線A5之間之位置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0至圖12中所見,輸入構件56藉由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而可移動地耦合至支撐構件64。輸出構件60藉由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而可移動地耦合至支撐構件64。輸入構件56可相對於支撐構件64而透過一中間位置P22(圖11)移動於一初始位置P20(圖10)與一致動位置P21(圖12)之間。初始位置P20(圖10)對應於可移動構件26之關閉位置P10(圖3)。致動位置P21(圖12)對應於可移動構件26之第一打開位置P11(圖3)。中間位置P22(圖11)對應於可移動構件26之第二打開位置P12(圖3)。
如圖9及圖13中所見,支撐構件64包含用於引導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之一引導部件66。在此實施例中,引導部件66引導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然而,引導部件66可自支撐構件64省略。例如,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可由諸如第一圓筒12之其他構件引導。
引導部件66包含一第一引導部分68及與第一引導部分68隔開之一第二引導部分70。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設置於第一引導部分68與第二引導部分70之間。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限制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沿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之一第三方向D3移動。
在此實施例中,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設置於第一引導部分68與第二引導部分70之間。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限制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沿第三方向D3移動。
儘管在此實施例中引導部件66包含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但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之一者可自引導部件66 省略。
支撐構件64包含一第一基底部分72及一第二基底部分74。第一基底部分72沿第一方向D11與第二基底部分74隔開。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設置於第一基底部分72與第二基底部分74之間。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將第一基底部分72耦合至第二基底部分74。支撐構件64包含界定於第一引導部分68與第二引導部分70之間之一引導切口76。第一引導部分68包含一第一開口77a。第二引導部分70包含一第二開口77b。
如圖10中所見,第一基底部分72包含一外殼附接部件78。外殼附接部件78包含一第一附接孔80及一第二附接孔82。第一附接孔80與第二附接孔82連接。第一附接孔80具有大於第二附接孔82之一內徑。控制纜線3之一外殼3a之一端設置於第一附接孔80中。控制纜線3之一內索3b延伸穿過第二附接孔82。第二基底部分74固定至第一圓筒12且包含一開口84。可移動構件26延伸穿過開口84。第一附接孔80、第二附接孔82及開口84彼此同軸。第二基底部分74包含一溝槽74a。如圖12中所見,在其中輸出構件60定位於致動位置P21處之一狀態中,輸出構件60部分設置於溝槽74a中。
如圖10及圖14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圍繞第一樞軸線A1將耦合構件58可樞轉地耦合至輸入構件56之一第一樞轉銷PP1。輸入構件56及耦合構件58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長孔H1。在此實施例中,輸入構件56包含第一長孔H1。第一樞轉銷PP1延伸穿過第一長孔H1。第一長孔H1沿垂直於第一樞軸線A1及第一方向D11之各者之一第四方向D4(圖14)延伸。
如圖14中所見,第一樞轉銷PP1界定第一樞軸線A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樞轉銷PP1固定至耦合構件58。耦合構件58包含一第一通孔58a。第一樞轉銷PP1裝配於第一通孔58a中。儘管在此實施例中輸入 構件56包含第一長孔H1,但耦合構件58可包含第一長孔H1。此外,輸出構件60及耦合構件58之各者可包含一長孔。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樞轉銷PP1係與輸入構件56及耦合構件58分離之一構件。然而,第一樞轉銷PP1可與輸入構件56及耦合構件58之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一長孔H1可沿除第四方向D4之外之一方向延伸。
如圖10及圖14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圍繞第二樞軸線A2將輸出構件60可樞轉地耦合至耦合構件58之一第二樞轉銷PP2。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長孔H2。在此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0包含第二長孔H2。第二樞轉銷PP2延伸穿過第二長孔H2。第二長孔H2沿垂直於第二樞軸線A2及第二方向D12之各者之一第五方向D5延伸。儘管在此實施例中第五方向D5平行於第四方向D4,但第五方向D5可不同於第四方向D4。
如圖14中所見,第二樞轉銷PP2界定一第二樞軸線A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銷PP2固定至耦合構件58。耦合構件58包含一第二通孔58b。第二樞轉銷PP2裝配於第二通孔58b中。儘管在此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0包含第二長孔H2,但耦合構件58可包含第二長孔H2。輸出構件60及耦合構件58之各者可包含一長孔。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銷PP2係與輸出構件60及耦合構件58分離之一構件。然而,第二樞轉銷PP2可與輸出構件60及耦合構件58之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二長孔H2可沿除第五方向D5之外之一方向延伸。
如圖10及圖14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含圍繞第三樞軸線A3將額外耦合構件62可樞轉地耦合至輸入構件56之一第三樞轉銷PP3。輸入構件56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三長孔H3。在此實施例中,輸入構件56包含第三長孔H3。第三樞轉銷PP3延 伸穿過第三長孔H3。第三長孔H3沿第四方向D4(圖14)延伸。
如圖14中所見,第三樞轉銷PP3界定第一樞軸線A3。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樞轉銷PP3固定至額外耦合構件62。額外耦合構件62包含一第三通孔62a。第三樞轉銷PP3裝配於第三通孔62a中。儘管在此實施例中輸入構件56包含第三長孔H3,但額外耦合構件62可包含第三長孔H3。此外,輸出構件60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各者可包含一長孔。
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樞轉銷PP3係與輸入構件56及額外耦合構件62分離之一構件。然而,第三樞轉銷PP3可與輸入構件56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三長孔H3可沿除第四方向D4之外之一方向延伸。
如圖10及圖14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圍繞第四樞軸線A4將額外耦合構件62可樞轉地耦合至輸出構件60之一第四樞轉銷PP4。輸出構件60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四長孔H4。在此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0包含第四長孔H4。第四樞轉銷PP4延伸穿過第四長孔H4。第四長孔H4沿第五方向D5(圖14)延伸。
如圖14中所見,第四樞轉銷PP4界定第四樞軸線A4。在此實施例中,第四樞轉銷PP4固定至額外耦合構件62。額外耦合構件62包含一第三通孔62a。第四樞轉銷PP4裝配於第三通孔62a中。儘管在此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0包含第四長孔H4,但額外耦合構件62可包含第四長孔H4。此外,輸出構件60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各者可包含一長孔。
在此實施例中,第四樞轉銷PP4係與輸出構件60及額外耦合構件62分離之一構件。然而,第四樞轉銷PP4可與輸出構件60及額外耦合構件62之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四長孔H4可沿除第五方向D5之外之一方向延伸。
如圖10及圖14中所見,自行車致動結構11進一步包括圍繞支撐樞軸線A5將耦合構件58可樞轉地耦合至支撐構件64之一支撐樞轉銷 PP5。輸出構件60包含一支撐長孔H5。支撐樞轉銷PP5延伸穿過支撐長孔H5。支撐長孔H5沿第二方向D12延伸。
如圖14中所見,支撐樞轉銷PP5界定支撐樞軸線A5。在此實施例中,支撐樞轉銷PP5固定至支撐構件64。支撐構件64包含一第一支撐孔64a及一第二支撐孔64b。支撐樞轉銷PP5裝配於第一支撐孔64a及第二支撐孔64b中。耦合構件58包含一第三支撐孔58c。額外耦合構件62包含一第四支撐孔62c。支撐樞轉銷PP5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三支撐孔58c及第四支撐孔62c中。
在此實施例中,支撐樞轉銷PP5係與耦合構件58、額外耦合構件62及支撐構件64分離之一構件。然而,支撐樞轉銷PP5可與耦合構件58、額外耦合構件62及支撐構件64之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輸出構件60沿支撐長孔H5相對於支撐樞軸線A5移動。儘管在此實施例中支撐長孔H5設置於輸出構件60處,但支撐長孔H5可設置於輸入構件56處。支撐長孔H5可具有諸如一圓形形狀之其他形狀。支撐長孔H5可沿除第二方向D12之外之一方向延伸。
如圖10中所見,輸入構件56包含經構形以耦合至控制纜線3之一纜線附接部件86。控制纜線3之內索3b之一端耦合至纜線附接部件86。在此實施例中,纜線附接部件86包含一附接凹槽88及一附接切口90。控制纜線3包含固定至內索3b之端之一耦合元件3c(螺紋接頭)。耦合元件3c設置於附接凹槽88中。內索3b延伸穿過附接切口90。
輸出構件60包含用於沿第二方向D12將輸出構件60之一移動傳輸至一接收構件之一傳輸部件92。在此實施例中,傳輸部件92沿第二方向D12將輸出構件60之移動傳輸至可移動構件26。輸出構件60將一推力F2輸出至接收構件26。可移動構件26亦可指稱接收構件26。
如圖13中所見,當自行車致動結構11安裝至第一圓筒12(圖2) 時,傳輸部件92與接收構件26之一下端接合。接收構件26包含一第一接合部件26a及一第二接合部件26b。第一接合部件26a與第二接合部件26b隔開以界定第一接合部件26a與第二接合部件26b之間之一接合凹槽26c。傳輸部件92設置於第一接合部件26a與第二接合部件26b之間且設置於接合凹槽26c中。偏壓元件34(圖2)使接收構件26沿第一方向D11推擠傳輸部件92。
如圖10至圖12中所見,當自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之第三方向D3(圖9)觀看時,輸入構件56可在一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一方向D11移動。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出構件60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二方向D12移動,且第二方向D12為線性方向。在此實施例中,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入構件56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一方向D11相對於支撐構件64移動。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出構件60可在一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二方向D12相對於支撐構件64移動。然而,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入構件56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可自參考軸線RA1偏移。
當自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之第三方向D3觀看時,纜線附接部件86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一方向D11移動。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傳輸部件92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二方向D12移動。在此實施例中,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纜線附接部件86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一方向D11相對於支撐構件64移動。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傳輸部件92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二方向D12相對於支撐構件64移動。
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相對於參考軸線RA1對稱設置。在此實施例中,參考軸線RA1與支撐樞軸線A5相交。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可相對於參考軸線RA1非對稱設置。
如圖15中所見,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纜線附接部件86及傳 輸部件92彼此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附接凹槽88及附接切口90與傳輸部件92重疊。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纜線附接部件86及傳輸部件92與參考軸線RA1重疊。參考軸線RA1設置於附接凹槽88及附接切口90中。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纜線附接部件86及傳輸部件92可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如圖16中所見,界定於第一樞軸線A1與支撐樞軸線A5之間之一第一距離L1長於界定於第二樞軸線A2與支撐樞軸線A5之間之一第二距離L2。界定於第三樞軸線A3與支撐樞軸線A5之間之一第三距離L3長於界定於第四樞軸線A4與支撐樞軸線A5之間之一第四距離L4。然而,第一距離L1可等於或短於第二距離L2。第三距離L3可等於或短於第四距離L4。在其中第一距離L1短於第二距離L2之一情況中,輸出構件60之移動量比所繪示之實施例增加,同時推力F2比所繪示之實施例增大。在其中第三距離L3短於第四距離L4之一情況中,輸出構件60之移動量比所繪示之實施例增加,同時推力F2比所繪示之實施例增大。
下文將詳細描述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操作。
如圖2中所見,在其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總長度係最大總長度L0之一狀態中,第三密封構件46徑向地安置於內管24之凹槽24b內。在此狀態中,如圖4中所見,第三閘G3打開以將第一室C1連接至中間室C12。在其中可移動構件26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之一關閉狀態中,第一室C1經由第三閘G3、中間室C12及第三通孔H13而與第二閥室VC2連通。
如圖10及圖11中所見,當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圖2)由使用者操作至第二操作位置P2時,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輸出構件60自初始位置P20移動至中間位置P22。因此,如圖6中所見,可移動構件26自關閉位置P10移動至第二打開位置P12。此打開第二閘G2以經由第二通 道PW2而將第一室C1連接至第三室C3。此允許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二通道PW2而流動於第一室C1與第三室C3之間。
當騎乘者之重量經由安裝結構15(圖2)而施加於第二圓筒14時,第一室C1中之流體壓力增大。此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二通道PW2而自第一室C1流動至第三室C3。此時,相對於第一圓筒12擠壓活塞40朝向偏壓室C4以引起可壓縮流體壓縮於偏壓室C4中。此允許使用騎乘者之重量來使第二圓筒14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下移動(圖6及圖7)。
另一方面,當自第二圓筒14釋放騎乘者之重量時,壓縮於偏壓室C4中之可壓縮流體加偏壓於第二圓筒14以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上移動。此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二通道PW2而自第三室C3流動至第一室C1。當自第二圓筒14釋放騎乘者之重量時,第二圓筒14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上移動。
如圖4中所見,當可移動構件26返回至關閉位置P10時,第二閘G2關閉以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停止經由第二通道PW2而流動於第一室C1與第三室C3之間(圖6)。此允許將第二圓筒14定位於對應於凹槽24b之範圍RG1之第二可調範圍AR2(圖2)內之任何位置處。
如圖8中所見,當第三密封構件46到達凹槽24b之上側時,第三密封構件46沿內管24之整個內周邊與內管24之內周邊表面24a接觸。此引起第三閘G3關閉,使得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停止自第一室C1流動至第三室C3。此允許藉由操作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而相對於第一圓筒12將第二圓筒14定位於對應於中間總長度L2(圖2)之一位置處。在第一閘G1打開之前,第二圓筒14不會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移動。
如圖11及圖13中所見,當操作裝置2之操作構件4由使用者操作至第一操作位置P1時,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輸出構件60自初始位置P20 移動至致動位置P21。因此,如圖5中所見,可移動構件26自關閉位置P10移動至第一打開位置P11。此打開第一閘G1及第二閘G2以經由第一通道PW1而將第一室C1連接至第三室C3。此允許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一通道PW1及第二通道PW2而流動於第一室C1與第二室C2之間。然而,定位結構16可具有使得第二通道PW2在第一通道PW1打開之一狀態中關閉之一建構。
當將騎乘者之重量施加於第二圓筒14時,第一室C1中之流體壓力增大。此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一通道PW1而自第一室C1流動至第三室C3。此時,相對於第一圓筒12擠壓活塞40朝向偏壓室C4以引起可壓縮流體壓縮於偏壓室C4中。此允許使用騎乘者之重量來使第二圓筒14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下移動。
另一方面,當自第二圓筒14釋放騎乘者之重量時,壓縮於偏壓室C4中之可壓縮流體加偏壓於第二圓筒14以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上移動。此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經由第一通道PW1而自第三室C3流動至第一室C1。當自第二圓筒14釋放騎乘者之重量時,第二圓筒14相對於第一圓筒12向上移動。
當可移動構件26返回至關閉位置P10(圖4)時,第一閘G1及第二閘G2關閉以引起實質上不可壓縮流體停止經由第一通道PW1而流動於第一室C1與第三室C3之間(圖5)。相應地,不論凹槽24b是否處於其中可移動構件26安置於第一打開位置P11處之第一打開狀態中,第一圓筒12與第二圓筒14之間之一相對位置可經連續調整。
自行車座管總成10及自行車致動結構11具有以下特徵。
(1)輸出構件60圍繞第二樞軸線A2可樞轉地耦合至耦合構件58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沿第一方向D11移動而沿與第一方向D11相反之第二方向D12移動。相應地,可有效地將拉力F1轉換成推力F2。
(2)輸出構件60包含用於將輸出構件60沿第二方向之移動傳輸至 接收構件26之傳輸部件92。相應地,可藉由經由傳輸部件92將輸出構件60之移動傳輸至接收構件而使接收構件沿第二方向D12移動。
(3)由於第二方向D12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方向D11,所以可有效地將拉力F1轉換成沿拉力F1之一相對方向之推力F2。
(4)當自平行於第一樞軸線A1之一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入構件56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一方向D11移動。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輸出構件60可在參考軸線RA1上沿第二方向D12移動。相應地,可比其中輸出構件60自參考軸線RA1沿第二方向D12偏移(自第三方向D3觀看)之一情況更有效地將拉力F1轉換成推力F2。
(5)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纜線附接部分86及傳輸部件92彼此重疊。相應地,可比其中纜線附接部件86及傳輸部件92彼此不重疊(當自第一方向D11觀看時)之一情況更有效地將拉力F1轉換成推力F2。
(6)耦合構件58圍繞設置於第一樞軸線A1與第二樞軸線A2之間之支撐樞軸線A5可樞轉地耦合至支撐構件64。相應地,可藉由支撐構件64而穩定耦合構件58之移動。此可比其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不包含支撐構件之一情況提高力之一轉換效率。
(7)由於支撐構件64包含用於引導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之引導部件66,所以可藉由引導部件66而穩定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之移動。此可比其中支撐構件不包含引導部件66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轉換效率。
(8)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限制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沿第三方向D3移動。相應地,可減少輸入構件56、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之至少一者之移動之損耗。此可比其中引導部件66不包含第一引導部分68及第二引導部分70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轉換效率。
(9)由於第一距離L1長於第二距離L2,所以可使推力F2大於拉 力F1。
(10)由於支撐樞轉銷PP5延伸穿過支撐長孔H5,所以可藉由支撐樞轉銷PP5及支撐長孔H5而引導輸出構件60。此可穩定輸出構件60之移動。
(11)由於支撐長孔H5沿第二方向D12延伸,所以可穩定輸出構件60沿第二方向D12之移動。此可比其中支撐長孔H5沿除第二方向D12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轉換效率。
(12)由於第一樞轉銷PP1延伸穿過第一長孔H1,所以第一長孔H1可減少第一樞轉銷PP1與耦合構件58之間之干擾。此可使輸入構件56及耦合構件58之移動比其中第一樞轉銷PP1延伸穿過一圓孔之一情況順暢。
(13)由於第一長孔H1沿第四方向D4延伸,所以可藉由減少第一樞轉銷PP1與耦合構件58之間之干擾而比其中第一長孔H1沿除第四方向D4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轉換效率。
(14)由於第二樞轉銷PP2延伸穿過第二長孔H2,所以第二長孔H2可減少第二樞轉銷PP2與耦合構件58之間之干擾。此可使輸入構件56及耦合構件58之移動比其中第二樞轉銷PP2延伸穿過一圓孔之一情況順暢。
(15)由於第二長孔H2沿第五方向D5延伸,所以可藉由減少第二樞轉銷PP2與耦合構件58之間之干擾而比其中第二長孔H2沿除第五方向D5之外之一方向延伸之一情況提高力之轉換效率。
(16)當自第三方向D3觀看時,耦合構件58及額外耦合構件62相對於參考軸線RA1對稱設置。相應地,額外耦合構件62可比其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不包含額外耦合構件62之一情況提高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耦合強度。
(17)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定位結構16以回應於輸入構件 56之移動而使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與可調狀態之間。相應地,可在自行車致動結構11中將拉力F1有效地轉換成推力F2。相應地,可藉由移動輸入構件56而經由自行車致動結構11改變定位結構16之狀態。
(18)輸入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液壓閥20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之移動而操作液壓閥20。相應地,可經由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而將輸入構件56之移動傳輸至液壓閥20。
(19)在其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安裝至自行車車架1之一狀態中,自行車致動結構11設置於第一圓筒12之下端18處。相應地,可將自行車致動結構11配置於自行車車架中以藉由在自行車致動結構11中將拉力F1有效地轉換成推力F2而改良一自行車之一外觀。
第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7來描述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座管總成210。除定位結構之16外,自行車座管總成21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結構的結構。因此,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功能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標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加以詳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7中所見,自行車座管總成210包含一定位結構216。定位結構216包含用於使自行車座管總成210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與可調狀態之間之一馬達217。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馬達217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之移動而操作馬達。在此實施例中,馬達217使自行車座管總成210之狀態改變於鎖定狀態、第一可調狀態及第二可調狀態之間。定位結構216包含一輸出構件221。馬達217使輸出構件221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移動。輸出構件221與接收構件26接觸。馬達217經由輸出構件221而使接收構件26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移動。
自行車座管總成210包含一開關SW1及一座管控制器SC1。開關SW1及座管控制器SC1設置於第一圓筒12之下端處。在此實施例中,開關SW1包含三位置開關,其具有對應於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初始位置P20、致動位置P21及中間位置P22之三個位置。當輸出構件60定位於初始位置P20處時,開關SW1產生一第一位置信號。當輸出構件60定位於致動位置P21處時,開關SW1產生一第二位置信號。當輸出構件60定位於中間位置P22處時,開關SW1產生一第三位置信號。
座管控制器SC1電連接至馬達217及開關SW1。座管控制器SC1基於開關SW1之操作而控制馬達217以使接收構件26沿伸縮方向D1相對於第一圓筒12移動。座管控制器SC1包含一處理器PR1、一記憶體M1、一位置感測器PS1及一馬達驅動器MD1。處理器PR1電連接至記憶體M1。處理器PR1包含一中央處理單元(CPU)。記憶體M1儲存程式及其他資訊。記憶體M1包含一唯讀記憶體(ROM)、一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及一記憶體控制器。例如,將儲存於記憶體M1中之一程式讀取至第一處理器PR1中,且藉此執行座管控制器SC1之數種功能。
為判定定位結構16之一當前狀態,位置感測器PS1經由馬達217而感測可移動構件26相對於第一圓筒12之一當前位置。位置感測器PS1之實例包含一接觸式旋轉位置感測器(諸如一電位計)及一非接觸式旋轉位置感測器(諸如一光學感測器(例如一旋轉編碼器)及一磁性感測器(例如一霍爾感測器))。將馬達217之當前位置儲存於記憶體M1中。處理器PR1基於開關SW1之一信號及馬達217之當前位置而產生一控制信號。
馬達驅動器MD1基於由處理器PR1產生之控制信號而控制馬達217。在此實施例中,馬達驅動器MD1基於由處理器PR1產生之控制信號而控制馬達217之一輸出軸之一旋轉方向及/或一旋轉速率。
當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輸出構件60定位於初始位置P20處時,座 管控制器SC1控制馬達217以將接收構件26定位於關閉位置P10處。當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輸出構件60定位於致動位置P21處時,座管控制器SC1控制馬達217以將接收構件26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11處。當自行車致動結構11之輸出構件60定位於中間位置P22處時,座管控制器SC1控制馬達217以將接收構件26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12處。
就自行車座管總成210而言,可獲得實質上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座管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此外,輸出構件60可操作地耦合至馬達217以回應於輸入構件56之移動而操作馬達217。相應地,可經由耦合構件58及輸出構件60而將輸入構件56之移動傳輸至馬達217。因此,可操作輸入構件56之拉動。
自行車領域之熟習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白,上述實施例之結構及/或構形可至少部分彼此組合。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欲為開放式術語,其特指存在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衍生詞。
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可具有一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本申請案中所列舉之諸如「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且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一特定順序及其類似物。再者,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二元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一對...」可涵蓋其中一對元件具有彼此不 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以及其中一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最後,如本文所使用,諸如「實質上」、「約」及「近似」之程度術語意謂使得最終結果未顯著改變之經修飾術語之合理偏差量。
明顯地,可鑑於上述教示而進行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因此,應瞭解,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依除本文中具體所描述之方式之外之其他方式實踐本發明。

Claims (20)

  1. 一種自行車致動結構,其包括:一輸入構件,其經構形以接收一拉力而沿一第一方向移動;一耦合構件,其圍繞一第一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及一輸出構件,其圍繞一第二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之一移動而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移動,該第二方向為一線性方向,且該第二樞軸線不同於該第一樞軸線。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輸出構件包含用於將該輸出構件沿該第二方向之一移動傳輸至一接收構件之一傳輸部件。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第二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方向。
  4.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當自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輸入構件可在一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一方向移動,且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輸出構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二方向移動。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輸入構件包含經構形以耦合至一控制纜線之一纜線附接部件,該輸出構件包含用於傳輸該輸出構件沿該第二方向之一移動之一傳輸部件,當自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觀看時,該纜線附接 部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一方向移動,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傳輸部件可在該參考軸線上沿該第二方向移動,且當自該第一方向觀看時,該纜線附接部件及該傳輸部件彼此重疊。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進一步包括:一支撐構件,其中該耦合構件圍繞設置於該第一樞軸線與該第二樞軸線之間之一支撐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支撐構件。
  7.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支撐構件包含用於引導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至少一者之一引導部件。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引導部件包含一第一引導部分及與該第一引導部分隔開之一第二引導部分,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該至少一者設置於該第一引導部分與該第二引導部分之間,且該第一引導部分及該第二引導部分限制該輸入構件、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該至少一者沿平行於該第一樞軸線之一第三方向移動。
  9.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界定於該第一樞軸線與該支撐樞軸線之間之一第一距離長於界定於該第二樞軸線與該支撐樞軸線之間之一第二距離。
  10.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進一步包括:一支撐樞轉銷,其圍繞該支撐樞軸線將該耦合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支撐構件,其中 該輸出構件包含一支撐長孔,且該支撐樞轉銷延伸穿過該支撐長孔。
  11.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支撐長孔沿該第二方向延伸。
  12.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進一步包括:一第一樞轉銷,其圍繞該第一樞軸線將該耦合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其中該輸入構件及該耦合構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一長孔,且該第一樞轉銷延伸穿過該第一長孔。
  13. 如請求項12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第一長孔沿垂直於該第一樞軸線及該第一方向之各者之一第四方向延伸。
  14. 如請求項12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樞轉銷,其圍繞該第二樞軸線將該輸出構件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耦合構件,其中該耦合構件及該輸出構件之至少一者包含一第二長孔,且該第二樞轉銷延伸穿過該第二長孔。
  15. 如請求項14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中該第二長孔沿垂直於該第二樞軸線及該第二方向之各者之一第五方向延伸。
  16.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致動結構,其進一步包括:一額外耦合構件,其圍繞一第三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輸入構件,其中該輸出構件圍繞一第四樞軸線可樞轉地耦合至該額外耦合構件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沿該第一方向之該移動而沿該第二方向移動,且 當自該第三方向觀看時,該耦合構件及該額外耦合構件相對於該參考軸線對稱設置。
  17. 一種自行車座管總成,其包括:一第一圓筒;一第二圓筒,其沿一伸縮方向可伸縮地接納於該第一圓筒中;一定位結構,其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一狀態改變於以下兩者之間:一鎖定狀態,其中該第二圓筒沿該伸縮方向相對於該第一圓筒定位,及一可調狀態,其中該第二圓筒之一位置可沿該伸縮方向相對於該第一圓筒調整;及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致動結構,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定位結構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該移動而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該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
  18.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座管總成,其中該定位結構包含用於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該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之一液壓閥,且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液壓閥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該移動而操作該液壓閥。
  19.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座管總成,其中該定位結構包含用於使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之該狀態改變於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狀態之間之一馬達,且該輸出構件可操作地耦合至該馬達以回應於該輸入構件之該移動而操作該馬達。
  20.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座管總成,其中 在其中該自行車座管總成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自行車致動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圓筒之一下端處。
TW105125352A 2015-10-09 2016-08-09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TWI667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879,126 2015-10-09
US14/879,126 US9540063B1 (en) 2015-10-09 2015-10-09 Bicycle actuation structure and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545A TW201713545A (zh) 2017-04-16
TWI667164B true TWI667164B (zh) 2019-08-01

Family

ID=57705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5352A TWI667164B (zh) 2015-10-09 2016-08-09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40063B1 (zh)
DE (1) DE102016011108A1 (zh)
TW (1) TWI667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59483B2 (en) 2015-10-01 2020-09-01 Shimano Inc. Bicycle and electrical seatpost assembly
US10618589B2 (en) 2017-12-21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US11180212B2 (en) * 2018-07-17 2021-11-23 Shimano Inc. Fluid flow control structure for a telescopic apparatus of a human powered vehicle
US11649002B2 (en) * 2018-11-02 2023-05-16 Sram, Llc Seat post control system
US11548580B2 (en) * 2020-01-08 2023-01-10 Shimano Inc. Telescopic apparatus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40166285A1 (en) * 2022-11-21 2024-05-23 Sram, Llc Seat post assembly with automatic power conne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9891U (zh) * 2013-12-17 2014-06-11 J D Components Co Ltd 自行車之座管總成
CN203888933U (zh) * 2013-04-12 2014-10-22 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座杆调整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6247A (zh) * 1973-06-18 1975-02-20
DE19626844C2 (de) 1996-07-04 1999-02-25 Wandschneider Ingeborg Vorrichtung zum Auslösen einer Gasfeder
US7673936B2 (en) * 2007-10-25 2010-03-09 Jung Yu Hsu Adjustable bicycle seat assembly
US8328454B2 (en) * 2008-06-30 2012-12-11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Vertically adjustable bicycle assembly
US9422018B2 (en) * 2008-11-25 2016-08-23 Fox Factory, Inc. Seat post
TWM365308U (en) * 2009-06-05 2009-09-21 Kind Shock Hi Tech Co Ltd Bicycle seat stand pipe structure with adjustable capability
US8177251B2 (en) * 2009-09-04 2012-05-15 Shimano Inc.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US8136877B2 (en) * 2010-02-03 2012-03-20 Austin A. Walsh Bicycle seat height adjusting assembly
US8398104B2 (en) * 2010-10-28 2013-03-19 Jung Yu Hsu Bicycle seat adjustable device
US8317261B2 (en) * 2010-11-03 2012-11-27 Austin A. Walsh Bicycle seat height adjusting assembly
EP2635483A1 (en) * 2010-11-05 2013-09-11 Crank Brothers, Inc Adjustable seat post assembly for bicycles
JP2014508069A (ja) * 2011-03-11 2014-04-03 スペシャライズド バイシクル コンポーネンツ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自転車用の調整可能組立体
US8894025B2 (en) * 2012-08-30 2014-11-25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Multi-position adjustable height seat post
US9499224B2 (en) * 2014-02-20 2016-11-22 Shimano Inc.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88933U (zh) * 2013-04-12 2014-10-22 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座杆调整结构
TWM479891U (zh) * 2013-12-17 2014-06-11 J D Components Co Ltd 自行車之座管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545A (zh) 2017-04-16
US9540063B1 (en) 2017-01-10
DE102016011108A1 (de) 2017-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7164B (zh) 自行車致動結構及自行車座管總成
US9580123B2 (en)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US10780932B2 (en) Bicycle telescopic apparatus
US10696352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589474B (zh) 自行車座管總成
US10240619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68850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10842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及自行車液壓裝置總成
US10737744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20160327070A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167041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07122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452798B2 (en)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TWI653178B (zh) 自行車輪圈之煞車
TWI683765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85444B (zh) 自行車操控裝置
US10427752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