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0084B -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0084B
TWI660084B TW106144964A TW106144964A TWI660084B TW I660084 B TWI660084 B TW I660084B TW 106144964 A TW106144964 A TW 106144964A TW 106144964 A TW106144964 A TW 106144964A TW I660084 B TWI660084 B TW I6600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locking
state
shaft
operation shaft
upper cut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5410A (zh
Inventor
橫山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598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2100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89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065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5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5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0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2Lock-stitch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8Seams for protecting or securing edges
    • D05B1/20Overedge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05B37/06Cutting devices with oscillating tool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05B73/12Slides; Needl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包縫機包含構成為在第一位置及相對於第一位置於軸方向滑動的第二位置之間得以滑動且透過旋轉而使連動切換機構及位置切換機構作動的操作軸,連動切換機構構成為包括設置為與操作軸得以一體旋轉的旋轉體、連動切換構件、形成於旋轉體的第一被接合部,其中在連動狀態下,透過使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連動切換構件的接合部接合於第一被接合部而使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透過使操作軸朝第二位置滑動,而使接合部與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Description

包縫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縫機。
在包縫機之中,藉由與布的裁斷連續而進行縫製,能將布的邊緣與落針處的距離維持為幾乎一定而進行縫製。藉此能省略個別地裁斷布的步驟,特別是在工業用途之中,對於提升製品的生產性係為有效。
另一方面,在用到包縫機的使用方法之中,一般也進行不使用布的裁斷功能而僅使用縫製功能的使用方法。
因此,在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包縫機之中,在僅作為縫製功能而使用包縫機的情況下,構成為:使上切刀相對於針板而向下側退避,而解除上切刀與縫紉機的主軸的連動狀態。
若簡單地說明此包縫機,此包縫機係被構成為包含:上切刀驅動部,係含有使上切刀上下移動的桿及第二連桿部(擺動構件);連動切換部,係在上切刀驅動部為與上切刀為連動的連動狀態或在上切刀驅動部為與上切刀的連動為解除的解除狀態(連動解除狀態)之間切換;上切刀位置切換部,係將上切刀的位置切換至驅動位置(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以及操作部,係使連動切換部與上切刀位置切換部同時地作動。再者,於桿形成有缺口,使第二連桿部的接合部接合於此缺口,而成為上述的連動狀態。更進一步,上切刀位置切換部係被形成為與第二連桿部為一體,而成為與第二連桿部為一體地旋轉。
然後,當操作部被旋轉操作,使連動切換部與上切刀位置切換部同時地動作,而切換至連動狀態或解除狀態的同時,使上切刀的設置位置切換至驅動位置或退避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600134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包縫機之中,操作部為經常能旋轉操作的狀態。因此,有例如由於不小心地觸碰到操作部,而違反使用者的意圖,而有切換了包縫機的狀態,上切刀的設置位置切換的風險。
考量上述事實,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在能防止違反使用者的意圖而切換至連動狀態或連動解除狀態的同時,能防止上切刀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的包縫機。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方式一: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包含:一上切刀,係構成為在一連動位置及一退避位置之間得以移動,該連動位置係為該上切刀連動於主軸的旋轉而上下移動的位置,且該退避位置係為該上切刀相對於該連動位置而朝下側退避的位置;一桿,延伸於相對於該主軸的軸方向為垂直的方向,且該桿的一端部藉由偏心凸輪而連結於該主軸,以藉由該主軸的驅動力而擺動;一擺動構件,被係與該主軸的軸方向為平行配置的支承軸所支承而為得以擺動,且經由其它構件而與該上切刀連結,該擺動構件具有一嵌合部,該嵌合部係構成為與設置於該桿的另一端部的被嵌合部為得以相嵌合,該擺動構件於該嵌合部與該被嵌合部相嵌合時,隨著因應於該主軸的旋轉的該桿之擺動而往復擺動,而使該連動位置的該上切刀為上下移動;一連動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為連動狀態或是連動解除狀態,該連動狀態係使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相嵌合而使該上切刀連動於該主軸,該連動解除狀態係解除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而解除該連動狀態;一位置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該上切刀的位置至該退避位置或該連動位置;一操作軸,係構成為在第一位置及相對於該第一位置於軸方向滑動完成的第二位置之間得以滑動,且透過旋轉而使該連動切換機構及該位置切換機構作動,該連動切換機構係構成為包括:一旋轉體,係設置為與該操作軸得以一體旋轉;一連動切換構件,係具有一接合部,該接合部係連結於該被嵌合部且朝該旋轉體之側突出,該連動切換構件藉由該旋轉體的旋轉而作動,而切換至該連動狀態或該連動解除狀態;一第一被接合部,係形成於該旋轉體,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其中在該連動狀態下,透過使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方式二: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其中該連動切換機構係具有一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與該被嵌合部及該連動切換構件連結,於該連結構件的一端部,該被嵌合部係得以旋轉地被連結,於該連結構件的另一端部係設置有一連結銷,該連結銷係得以旋轉地被支承於該連動切換構件,在該連動狀態下,該連結銷係設置於與該支承軸為同軸上。
方式三: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其中該連動切換構件係構成為相對於該旋轉體而於上下方向得以相對移動,該第一被接合部係形成為在該連動狀態下於上下方向延伸且朝上方側開放的溝狀,在該連動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設置於該第一位置,該接合部插入該第一被接合部的內部,以及透過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且該旋轉體旋轉,該連動切換構件朝上方側位移而使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解除。
方式四: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其中於該旋轉體形成有一第二被接合部,該第二被接合部係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第二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二被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方式五: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如請求項4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該第二被接合部係形成為朝該旋轉體的徑方向外側開放的溝狀,且相對於該第一被接合部於旋轉體的周方向錯位而設置,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設置於該第一位置,該接合部插入該第二被接合部的內部。
方式六:本發明的一個或以上的實施例係為一種包縫機,其中該操作軸係藉由軸用偏動構件而被朝該第一位置之側偏動。
方式七:其中藉由該連動切換構件而自該連動狀態朝該連動解除狀態切換且藉由該位置切換機構而自該連動位置朝該退避位置切換時的該操作軸的旋轉方向,係與藉由該連動切換機構而自該連動解除狀態朝該連動狀態切換且藉由該位置切換機構而自該退避位置朝該連動位置切換時的該操作軸的旋轉方向為同一方向。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上述構成的包縫機,在能防止違反使用者的意圖而切換至連動狀態或連動解除狀態的同時,能防止上切刀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
以下使用圖式而對關於本實施例的包縫機10進行說明。另外,圖式之中適當地顯示的箭頭UP、箭頭FR、箭頭LH係各別表示包縫機10的上側、前側、左側(幅寬方向的一方向側)。以下除非另有特別的說明,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的方向而說明的情況係表示包縫機10的上下、前後、左右。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包縫機10係構成為包含上切刀12、用於將主軸16的旋轉力傳遞至上切刀12而驅動上切刀12的驅動機構20、切換至與主軸16的旋轉連動而使上切刀12作動的連動狀態或該連動狀態被解除的連動解除狀態的連動切換機構50、用於切換上切刀12的位置的位置切換機構70及用於使連動切換機構50與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的操作機構40。以下對於包縫機10的各個構成進行說明。另外,除非另有特別的說明,以下的說明係以連動狀態的包縫機10進行說明。
[關於上切刀] 上切刀12係配置於針板14的右側,藉由後述的驅動機構20及連桿機構32而連結於主軸16。此上切刀12係被構成為:藉由彈簧(圖式省略)而向下方側被偏動的同時,連動於主軸16的旋轉而能朝上下方向往復移動(以下,將上切刀連動於主軸16的旋轉而作動的位置稱為「連動位置」)。然後,連動位置的上切刀12成為上下移動而壓接於下切刀(圖式省略)而將針板14上的被縫製物予以裁斷。亦即,上切刀12的連動位置係為上切刀12連動於主軸16的旋轉而上下移動的規定的範圍的位置。
再者,上切刀12係構成為能移動至比連動位置更為下方側的退避位置(第7圖的(A)及(B)所示的上切刀12的位置),藉由後述的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上切刀12的位置成為被切換至退避位置或連動位置。
[關於驅動機構] 驅動機構20係構成為包含作為「桿」的上切刀桿22及作為「擺動構件」的擺動臂26。
<關於上切刀桿> 上切刀桿22係藉由作為「偏心凸輪」的切刀凸輪18而連結於主軸16,成為藉由主軸16旋轉而擺動。具體而言,主軸16係被配置成以左右方向作為軸方向,於主軸16的一端部(左端部),切刀凸輪18係被固定為能一體旋轉。此切刀凸輪18具有相對於主軸16的軸心為偏心的偏心凸輪部18A,偏心凸輪部18A係構成為將主軸16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相對於主軸16的軸方向為垂直的平面上的運動。另外,於主軸16的另一端部(右端部),連結有未圖示的驅動馬達,藉由驅動馬達的驅動,主軸16成為繞本身的軸旋轉。
上切刀桿22係沿著相對於主軸16的軸方向為垂直的方向延伸。於上切刀桿22的一端部形成有被形成為略圓環狀的環狀部22A,前述的切刀凸輪18的偏心凸輪部18A係自由旋轉地被嵌合於環狀部22A的內部。藉此,藉由主軸16繞本身的軸(朝第2圖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側)旋轉,上切刀桿22成為於第2圖所示的箭頭B的方向及箭頭C的方向往復擺動。
於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於左右方向貫穿的固定孔部22B。於此固定孔部22B嵌入有作為「被嵌合部」及「被嵌合軸」的桿銷24,桿銷24係固定於上切刀桿22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部。在桿銷24的向上切刀桿22的固定狀態下,桿銷24的前端部(右端部)自上切刀桿22向右側突出,該前端部係嵌合於後述的擺動臂的嵌合溝26B內。藉此,上切刀桿22與後述的擺動臂26連結,而將切刀凸輪18的平面運動變換為擺動臂26的擺動運動而傳遞。
<關於擺動臂> 擺動臂26係相對於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而配置於右側的同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略扇形板狀。於此擺動臂26的基端部(成為扇形的中心的部分),一體地形成有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筒狀的軸承部26A,軸承部26A係自擺動臂26向右側突出。於此軸承部26A的內部插入有作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支承軸」的臂支承軸28,臂支承軸28係將軸承部26A支承為旋轉可能。藉此構成為:擺動臂26係能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然後,在以下的說明之中,將第2圖所示的箭頭D方向側作為擺動臂26的往復擺動之中的往動側,箭頭E方向側作為擺動臂26的往復擺動之中的復動側。
另外,臂支承軸28係相對於軸承部26A而向右側突出,臂支承軸28的基端部係固定於縫紉機框體30(在第1圖之中未圖示)。再者,於臂支承軸28的前端部係卡止有擋圈ER1,擋圈ER1係經由後述的滾筒承受板76而配置為鄰接於相對於軸承部26A的左側。然後,軸承部26A係藉由縫紉機框體30及擋圈ER1而被夾住,在左右方向之中的擺動臂26的移動係藉由縫紉機框體30及擋圈ER1而被限制。再者,臂支承軸28的前端部係藉由後述的連動切換機構50的支架52而被支承。關於支架52的構成於後敘述。
再者,亦如第7圖的(B)所示,於擺動臂26的前端部(在側面觀看下彎曲成略圓弧狀的部分)的中間部,在擺動臂26的板厚方向的一方向側(左側)的表面,形成有作為「嵌合部」的嵌合溝26B。此嵌合溝26B成為向左側開放的凹狀的同時,形成為向自左側觀看擺動臂26的徑方向內側(亦即,臂支承軸28之側)開放的溝狀。此嵌合溝26B的溝寬度被設定為些微大於前述的桿銷24的直徑。再者,於擺動臂26的板厚方向的一方向側的面,在相對於嵌合溝26B的擺動臂26的徑方向內側形成有連通溝26C。此連通溝26C成為向左側開放的凹狀的同時,沿著臂支承軸28的圓周方向(亦即,擺動臂26的擺動方向)延伸。再者,連通溝26C的一端部與嵌合溝26B連通,連通溝26C之中的另一端部係向擺動臂26的復動側開放。更進一步,連通溝26C的溝寬度係設定為大於前述的桿銷24的直徑。
更進一步,於擺動臂26的前端部,在擺動臂26的復動側的端部之中,設有連接部26D,於連接部26D將連桿機構32予以連接。藉此,擺動臂26及上切刀12經由連桿機構32而被連結。
然後,上切刀桿22的桿銷24的前端部係能脫離地嵌合於嵌合溝26B內。藉此,上切刀桿22與擺動臂26連結,藉由主軸16的旋轉而使上切刀桿22擺動,則擺動臂26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上切刀12於上下方向往復移動。亦即,連動位置的上切刀12係成為連動於主軸16的旋轉而上下移動的連動狀態(參考第2圖)。
另一方面,當上切刀桿22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部,藉由後述的連動切換機構50而朝上方側變換位置,桿銷24的前端部自嵌合溝26B脫離而配置於連通溝26C內,則桿銷24與嵌合溝26B的嵌合狀態解除,而使上切刀12與主軸16的連動狀態解除(係為第7圖的(A)及(B)所示的狀態,以下稱此狀態為「連動解除狀態」)。
再者,相對於擺動臂26之中的嵌合溝26B而鄰接配置於復動側的部分係為支撐部26E。然後,雖然對於詳細予以後述,於後述的連動切換機構50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的規定時,支撐部26E自下側支承桿銷24。
更進一步,如第1圖及第4圖的(B)所示,於擺動臂26的往動側的部分,於左右方向貫穿形成有用於配置後述的滾筒74及滾筒承受板76的一部分的配置孔26F。此配置孔26F配置於軸承部26A的徑方向外側的同時,在側面觀看下,於軸承部26A的圓周方向形成為略梯形狀。然後,擺動臂26的往動側的端部為構成後述的位置切換機構70的滾筒承受部26G。因此,滾筒承受部26G係構成配置孔26F的周緣部的一部分,構成為能與擺動臂26一體旋轉的同時,沿著臂支承軸28的略徑方向延伸成略直線狀。
再者,於擺動臂26的板厚方向的一方向側的表面,在相對於配置孔26F的擺動臂26的復動側的位置之中,形成有用於收納後述的位置切換機構70的緩衝彈簧78的彈簧收納部26H。此彈簧收納部26H係形成為朝左側開放的凹狀的同時,延伸於擺動臂26的略圓周方向。再者,彈簧收納部26H之中的擺動臂26的往動側的端部係朝配置孔26F之側開放,且連通於配置孔26F的外周側的部分。
更進一步,於擺動臂26的板厚方向的一方向側的表面,在臂支承軸28的後側,一體地形成有卡止銷26J,卡止銷26J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柱狀,且自擺動臂26朝左側突出。
[關於操作機構]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操作機構40係構成為包含:操作軸42、操作旋鈕44、及作為「軸用偏動構件」的偏動彈簧46。
<關於操作軸> 操作軸42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長形圓棒狀的同時,配置於上切刀桿22的前側,操作軸42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係插入通過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內。再者,操作軸42的長邊方向的一方向側(左側)的部分,藉由後述的支架52而被支承為能旋轉且能於軸方向滑動。另一方面,操作軸42的另一端部(右端部)的部分,於縫紉機框體30,被支承為能旋轉且能於軸方向滑動,操作軸42的長邊方向的另一方向側的端部係自縫紉機框體30朝右側突出。然後,在以下的說明之中,將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之中的位置(第3圖的(A)所示的操作軸42的位置)當成作為「第一位置」的「操作限制位置」,將操作軸42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左側的位置(第3圖的(B)所示的操作軸42的位置)當成作為「第二位置」的「操作允許位置」。
再者,於操作軸42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卡止有擋圈ER2,在操作軸42的操作限制位置之中,擋圈ER2係自左側抵接縫紉機框體30。藉此,操作限制位置之中的操作軸42的朝右側的滑動被限制。
<關於操作旋鈕> 操作旋鈕44係形成為朝左側開放的略有底圓筒狀,且配置於與操作軸42為同軸。然後,操作軸42的另一端部自左側插入操作旋鈕44的內部,操作旋鈕44被固定為能與操作軸42一體旋轉。再者,於操作旋鈕44的底部(右端部)一體地形成有略長方體塊狀的旋鈕部44A,旋鈕部44A係以上下方向為厚度方向而自操作旋鈕44向右側突出。藉此構成為:使用者握持旋鈕部44A,藉由將操作旋鈕44朝自左側觀看的逆時鐘方向(第2圖的箭頭F的方向,以下稱此旋轉方向為「旋轉操作方向」)旋轉,使操作軸42與操作旋鈕44共同地旋轉。
<關於偏動彈簧> 偏動彈簧46係以壓縮線圈彈簧構成。此偏動彈簧46裝設於操作軸42的另一端側的部分的同時,配置於操作旋鈕44與縫紉機框體30之間,自自然狀態壓縮變形。因此,操作軸42係藉由偏動彈簧46而被朝右側偏動,而維持於操作限制位置。然後,使用者藉由抵抗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將旋鈕部44A朝左側推入,使操作軸42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操作允許位置。
[關於連動切換機構]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連動切換機構50係被構成為包含:支架52、導軸54、作為「旋轉體」的凸輪56、作為「連動切換構件」的連動切換板58、作為「切換用偏動構件」的復位彈簧60、及連動切換臂62(廣義而言,係為作為「連結構件」而被把握的元件)。
<關於支架> 支架52係由板狀的構件所構成,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而於上下方向延伸。於支架52的後部之中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右側彎折的固定片52A。此固定片52A的前端部係朝上方彎折,於固定片52A的前端部,貫穿形成有略圓形狀的固定孔52B。然後,固定螺絲SW1自左側插入固定孔52B內,使固定片52A的前端部藉由固定螺絲SW1而被固定於縫紉機框體30。更進一步,於支架52的後部的下端部,貫穿形成有固定孔52C,固定孔52C係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長邊方向的略軌道形狀。然後,固定螺絲SW2自左側插入固定孔52C內,使支架52藉由固定螺絲SW2而被固定於縫紉機框體30的底壁部。
於支架52的前部,一體地形成有用於支承後述的導軸54的上下一對的支承片52DU、52DL。上下一對的支承片52DU、52DL係在支架5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中分別朝左側彎折,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而配置。再者,上側的支承片52DU係貫穿形成有略圓形狀的支承孔52EU,下側的支承片52DL係貫穿形成有略圓形狀的支承孔52EL。這些支承孔52EU及支承孔52EL係配置於同軸上,支承孔52EU的內徑係設定為大於支承孔52EL的內徑。
更進一步,於支架52的後部之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在相對於固定孔52C的上側的位置之中,貫穿形成有略圓形狀的支承孔52F,前述的操作軸42的軸方向的一方向側的部分係能旋轉且能滑動地插入於支承孔52F內。再者,於支架52,在相對於支承孔52F的上側的位置之中,貫穿形成有略圓形狀的支承孔52G,前述的臂支承軸28的前端部(左端部)係插入於支承孔52G內而被支承。
<關於導軸> 導軸54係被組裝於支架52,且構成為將後述的連動切換板58支承為能於上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導軸54係以上下方向為軸方向而配置,自上側插入於支架52之中的上側的支承片52DU的支承孔52EU內。再者,導軸54的下端部為軸支承部54A(參考第1圖),軸支承部54A的直徑係設定為小於導軸54的直徑。藉此,於導軸54的下端部之中的外周部形成有階梯部。然後,軸支承部54A自上側插入於支架52之中的下側的支承片52DL的支承孔52EL內,藉由導軸54的階梯部而限制導軸54的朝下側的移動。
再者,導軸54的上端部係卡止有擋圈ER3,擋圈ER3係鄰接配置於相對於支架52之中的上側的支承片52DU的下側(參考第3圖)。藉此,導軸54的朝上側的移動藉由擋圈ER3而被限制,導軸54係組裝於支架52。更進一步,於導軸54的軸方向的中間部(詳細而言,設定在比軸方向的中央部更靠近上側處的部位),固定有用於將後述的復位彈簧60予以卡止的擋圈ER4。
<關於凸輪> 凸輪56係相對於支架52而配置於左側(亦即,操作軸42的軸方向的一方向側)。此凸輪56具有凸輪本體56A,凸輪本體56A係形成為以操作軸42的軸方向(亦即,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略圓板狀。於此凸輪本體56A的中央部,一體地形成有固定筒部56B,固定筒部56B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筒狀的同時,相對於凸輪本體56A朝板厚方向的兩側突出。然後,操作軸42的軸方向的一方向側的端部係自右側插入固定筒部56B的內部,固定筒部56B係藉由螺絲等的固定構件而固定於操作軸42。藉此,凸輪56係構成為繞操作軸42的軸而能與操作軸42一體旋轉的同時,於操作軸42的軸方向與操作軸42一體滑動。亦即,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一方向側與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方向為一致。
更進一步,亦如第4圖的(A)所示,於凸輪本體56A,形成有作為「第一被接合部」的第一缺口部56C,第一缺口部56C係形成為在側面觀看下朝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外側開放的溝狀。然後,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第一缺口部56C於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缺口部56C的開口部係朝上方側開放(第2圖及第4圖的(A)所示的位置,以下將凸輪56的此位置稱為「凸輪初期位置」)。再者,在第一缺口部56C之中,設定了第一缺口部56C的深度而使第一缺口部56C的底部鄰接於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面。
再者,於凸輪本體56A,在相對於第一缺口部56C的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另一方向側之中,形成有作為「第二被接合部」的第二缺口部56D,第二缺口部56D係形成為在側面觀看下朝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外側開放的溝狀。第二缺口部56D係為相對於第一缺口部56C而於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錯位略180度而配置。再者,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的寬度尺寸係設定為略相同的尺寸,第二缺口部56D的缺口深度係設定為淺於第一缺口部56C的缺口深度。具體而言,在第二缺口部56D之中,第二缺口部56D的深度係設定為使第二缺口部56D的底部鄰接於後述的第二凸輪部56E2的凸輪面56F。
更進一步,如第4圖的(A)所示,於凸輪本體56A的右側面(支架52之側的面),在前方側的部位(詳細而言,在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之中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之間的區域)之中,一體地形成有凸輪部56E。此凸輪部56E的外周面係被作為凸輪面56F,於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時,後述的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會在凸輪面56F上滑動。此凸輪部56E係形成為在側面觀看下朝後側開放的略反C字形狀,凸輪部56E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連接於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部。具體而言,凸輪部56E係構成為包含:構成凸輪部56E的長邊方向的一方向側的部分的第一凸輪部56E1、構成凸輪部56E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的第二凸輪部56E2、及構成凸輪部56E的長邊方向的另一方向側的部分的第三凸輪部56E3。
第一凸輪部56E1係配置為相對於第一缺口部56C鄰接於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另一方向側。然後,第一凸輪部56E1的一端部連接於凸輪56的固定筒部56B,第一凸輪部56E1自固定筒部56B朝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外側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凸輪部56E1,在側面觀看下,隨著朝向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外側而朝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另一方向側傾斜的同時,彎曲成些微凸地隆起。
第二凸輪部56E2,在側面觀看下,自第一凸輪部56E1的另一端部朝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另一方向側延伸。具體而言,第二凸輪部56E2係以固定筒部56B(亦即,操作軸42)的軸心為中心而彎曲成圓弧狀,自操作軸42的軸心至第二凸輪部56E2之中的凸輪面56F為止的距離,涵蓋第二凸輪部56E2的長邊方向,被設定為常數。再者,在側面看下,第二缺口部56D係配置為相對於第二凸輪部56E2的另一端部而鄰接於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外側。
第三凸輪部56E3係自第二凸輪部56E2的另一端部朝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內側延伸,連接於固定筒部56B。具體而言,第三凸輪部56E3係配置為:在側面觀看下,隨著朝向凸輪本體56A的徑方向的內側而朝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一方向側些微傾斜。
<關於連動切換板>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連動切換板58係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而配置於支架52與凸輪56之間。再者。連動切換板58係配置為:在側面觀看下,形成為後斜下方的部分被掏空的略反L字形狀,於此被掏空的部分配置有操作軸42。
於連動切換板58一體地形成有上下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上側的導引片58AU係在連動切換板58的前部的上端部之中向右側彎折,下側的導引片58AL係在連動切換板58的前部的下端部之中向右側彎折,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而配置為於上下方向相對向。於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各別貫穿形成有圓形狀的導引孔58B。再者,與前述的支架52的上下一對的支承片52DU、52DL之間的距離相比,上下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之間的距離係設定為較短,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係配置於一對的支承片52DU、52DL之間。再者,導引孔58B係配置於與支架52的支承孔52EU及支承孔52EL為同軸上,於導引孔58B內,於上下方向能相對移動地插入有前述的導軸54。藉此,連動切換板58係組裝為相對於支架52能於上下方向相對移動。再者,在連動切換板58的朝支架52的組裝狀態下,卡止於導軸54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的擋圈ER4係配置於一對的導引片58AU、58AL之間(參考第3圖)。
再者,於連動切換板58的後部,一體地設置有作為「接合部」的接合銷58C,接合銷58C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柱狀,自連動切換板58朝左側突出。此接合銷58C的直徑尺寸係設定為些微小於前述的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的寬度尺寸,接合銷58C係構成為能與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接合。
具體而言,在凸輪56(操作軸42)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的狀態下,藉由接合銷58C自右側插入第一缺口部56C或第二缺口部56D的內部,而使接合銷58C與第一缺口部56C或與第二缺口部56D接合於凸輪56(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在此狀態下成為:凸輪56的旋轉藉由接合銷58C(亦即,連動切換板58)而被限制,而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被限制的構成。
另一方面,在凸輪56(操作軸42)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操作允許位置的狀態下,成為:凸輪56的凸輪本體56A相對於接合銷58C朝左側脫離,使接合銷58C與第一缺口部56C或與第二缺口部56D的接合狀態解除的構成。藉此成為:凸輪56的旋轉被允許,而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被允許的構成。
再者,接合銷58C係構成為能抵接凸輪56的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面及凸輪面56F,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接合銷58C在抵接於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面的同時,配置為相對於凸輪56的凸輪部56E而鄰接於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一方向側(參考第4圖的(A))。然後,成為:藉由凸輪56朝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方向旋轉,接合銷58C在凸輪面56F上滑動,連動切換板58藉由導軸54而被導引並朝上方之側位移的構成。
更進一步,於連動切換板58,在接合銷58C的上側的位置之中,設置有用於連結後述的連動切換臂62的襯套58D。
<關於復位彈簧> 復位彈簧60以壓縮螺旋彈簧構成,裝設於導軸54。具體而言,復位彈簧60的上端係卡止於導軸54的擋圈ER4,復位彈簧60的下端係卡止於連動切換板58的下側的導引片58AL,在復位彈簧60從自然狀態壓縮變形的狀態下裝設於導軸54(參考第2圖及第3圖)。藉此,連動切換板58藉由復位彈簧60而朝下側偏動,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藉由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而抵接於凸輪56的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面。
<關於連動切換臂>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連動切換臂62係形成為略長形板狀,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配置為鄰接於連動切換板58與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之間。於連動切換臂62的一端部貫穿形成有圓形狀的連結孔62A,於連結孔62A內,能旋轉地插入有前述的桿銷24的基端部(左端部)。另外,連動切換臂62的一端部係藉由卡止於桿銷24的基端部的擋圈ER5、及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而被左右夾住,使連動切換臂62的左右方向的移動藉由擋圈ER5及上切刀桿22而被限制。
另一方面,於連動切換臂62的另一端部設置有連結銷62B,連結銷62B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柱狀的同時,自連動切換臂62朝左側突出。再者,連結銷62B配置為與前述的臂支承軸28為同軸上,支承為能於連動切換板58的襯套58D旋轉。藉此,連動切換板58及桿銷24係藉由連動切換臂62而連結。
然後,雖然關於細節於後敘述,但於連動切換機構50的作動時,藉由連動切換板58上升,連動切換臂62朝上方側位移,成為使桿銷24自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脫離。藉此構成為主軸16與上切刀12的連動被解除的連動解除狀態。再者,在連動解除狀態之中的連動切換機構50的作動時,藉由連動切換板58下降,連動切換臂62朝下方側位移,使桿銷24嵌合於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藉此構成主軸16與上切刀12返回至連動狀態。另外,於連結銷62B的前端部卡止有擋圈ER6,藉由擋圈ER6而防止連結銷62B的自襯套58D的脫落。
[關於位置切換機構] 如第1圖、第2圖及第4圖的(B)所示,位置切換機構70係構成為包含前述的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位置切換臂72、作為「按壓部」的滾筒74、作為「承接構件」的滾筒承受板76、及作為「調節構件」的緩衝彈簧78。然後,滾筒承受部26G相當於本發明的「第一切換部」,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相當於本發明的「第二切換部」。
<關於位置切換臂> 位置切換臂72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厚度方向的略楔形塊狀。具體而言,位置切換臂72的基端部係形成為在側面觀看下為略半圓狀,位置切換臂72的兩側面係隨著朝向前端側而互相接近地傾斜。於位置切換臂72的基端部貫穿形成有圓形狀的固定孔72A,於固定孔72A內插入有操作軸42的軸方向的中間部,位置切換臂72係藉由螺絲等的固定構件而固定於操作軸42。藉此構成為,位置切換臂72能與操作軸42一體地旋轉且能滑動。
於位置切換臂72的前端部一體地設置有滾筒支承軸部72B,滾筒支承軸部72B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柱狀,自位置切換臂72朝左側突出。再者,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位置切換臂72係配置於擺動臂26的右側的同時,自操作軸42朝下方側延伸,滾筒支承軸部72B係配置於相對於操作軸42的下側。
<關於滾筒> 滾筒74係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方向的略圓筒狀,支承為能於位置切換臂72的滾筒支承軸部72B旋轉。藉此構成為:滾筒74能與操作軸42一體地繞操作軸42的軸旋轉且能於操作軸42的軸方向滑動。再者,於滾筒支承軸部72B的前端部螺合有固定螺絲SW3,藉由固定螺絲SW3而防止滾筒74的自滾筒支承軸部72B的脫落。再者,滾筒74係配置於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內。然後,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滾筒74相對於操作軸42而配置於下側的同時,在隨著主軸16的旋轉,擺動臂26往復擺動的範圍之中,滾筒74係配置於遠離相對於滾筒承受部26G的復動側,而使滾筒74與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不互相干涉(為第4圖的(B)所示的位置,以下將滾筒74的此位置稱為「滾筒初期位置」)。
再者,雖然對於細節予以後述,於操作軸42於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而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時,成為:滾筒74抵接於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將滾筒承受部26G朝往動側按壓,擺動臂26朝往動側擺動的構成。藉此,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連動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
<關於滾筒承受板> 滾筒承受板76係鄰接配置於擺動臂26的左側的同時,相對於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而配置於擺動臂26的復動側。滾筒承受板76係具有板本體76A,板本體76A係配置為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同時,形成為在側面觀看下為略反L字形狀。然後,板本體76A的上端部係支承為能於臂支承軸28的前端部旋轉。因此,在繞臂支承軸28的軸旋轉之中,滾筒承受板76係構成為能相對於擺動臂26而相對旋轉(移動)。另外,滾筒承受板76的上端部係藉由卡止於臂支承軸28的擋圈ER1與擺動臂26的軸承部26A而被夾住,滾筒承受板76的左右方向的移動係藉由擋圈ER1及軸承部26A而被限制。再者,板本體76A的下端部係鄰接配置於擺動臂26的彈簧收納部26H的左側,而封住彈簧收納部26H的開口部的一部分。
更進一步,滾筒承受板76具有彎曲部76B,彎曲部76B係在板本體76A之中的滾筒承受部26G之側的端部之中,朝右側彎折為略直角,且配置於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的內部。此彎曲部76B,在側面觀看下,沿著臂支承軸28的略徑方向而延伸為直線狀,滾筒74係配置於彎曲部76B與滾筒承受部26G之間。
更進一步,於板本體76A的上端部,在相對於臂支承軸28的後側之中,貫穿形成有作為「長孔」的卡止孔76C。此卡止孔76C係形成為長孔狀的同時,沿著臂支承軸28的圓周方向彎曲。然後,於卡止孔76C的內部,能相對移動地插入有擺動臂26的卡止銷26J。
<關於緩衝彈簧> 緩衝彈簧78係以壓縮線圈彈簧構成。此緩衝彈簧78係以從自然狀態壓縮變形的狀態下收納於擺動臂26的彈簧收納部26H的內部的同時,於擺動臂26的略圓周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緩衝彈簧78的一端卡止於彈簧收納部26H的內周面,緩衝彈簧78的另一端部相對於彈簧收納部26H而朝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側突出,卡止於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的下端部。藉此,滾筒承受板76藉由緩衝彈簧78的偏動力而朝擺動臂26的往動側偏動,滾筒承受板76的卡止孔76C的一端部卡止於擺動臂26的卡止銷26J(為第4圖的(B)所示的狀態,以下將滾筒承受板76的此位置稱為「維持位置」)。然後,在滾筒承受板76的維持位置之中,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係配置為相對於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之中的復動側的邊緣部而朝往動側遠離。更進一步,在此狀態下,在隨著主軸16的旋轉而擺動臂26往復擺動的範圍之中滾筒74係配置為遠離於相對於彎曲部76B的往動側,而使滾筒74與彎曲部76B不互相干涉。
然後,雖然對於細節予以後述,但在上切刀12配置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之中,於藉由操作軸42的旋轉而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時,滾筒74抵接於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經由彎曲部76B將緩衝彈簧78朝擺動臂26的復動側按壓。藉此,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再者,於此時,滾筒承受板76維持配置於維持位置的狀態的同時(在緩衝彈簧並未壓縮變形,滾筒承受板76與擺動臂26的相對位置並未變化的狀態下),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亦即,緩衝彈簧78的彈簧負載係設定為大於使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的力道。
更進一步,雖然對於細節予以後述,滾筒74經由彎曲部76B以規定的負載值以上的負載按壓緩衝彈簧78時,構成:緩衝彈簧78壓縮變形(作動),滾筒承受板76自維持位置朝擺動臂26的復動側旋轉。換言之,構成為:藉由緩衝彈簧78的壓縮變形,滾筒承受板76相對於擺動臂26朝復動側相對旋轉。
[作用及功效] 接著,說明包縫機10的各動作的同時,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功效。
<關於在連動狀態時的包縫機的動作> 第2圖及第4圖所示的狀態為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在此狀態下,上切刀桿22的桿銷24係嵌合於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未圖示)的內部,上切刀12經由上切刀桿22、擺動臂26及連桿機構32而連結於主軸16。再者,在此狀態下,上切刀12係配置於連動位置。
更進一步,在此狀態下,操作機構40的操作軸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維持於操作限制位置,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插入於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內。藉此,在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之中,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係與接合銷58C接合,而限制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亦即,限制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的作動。
然後,藉由驅動馬達的驅動,主軸16朝軸旋轉的一方向側(第2圖及第4圖的(B)的箭頭A的方向側)旋轉,固定於主軸16的切刀凸輪18朝主軸16的軸旋轉的一方向側旋轉。因此,相對於主軸16的軸心為偏心的偏心凸輪部18A,在相對於主軸16的軸心為垂直的平面上進行圓周運動,將該當圓周運動給予上切刀桿22的環狀部22A。藉此,上切刀桿22於第2圖及第4圖的(B)的箭頭B方向及箭頭C方向往復擺動。
另一方面,如同上述,上切刀桿22的桿銷24係嵌合於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因此,隨著上切刀桿22的往復擺動,擺動臂26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參考第2圖及第4圖的(B)的箭頭C及箭頭D)。藉此,經由連桿機構32而連結於擺動臂26的上切刀12,於上下方向往復移動而裁斷針板14上的被縫製物。
再者,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滾筒承受板76藉由緩衝彈簧78而維持於維持位置。因此,於擺動臂26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時,滾筒承受板76維持配置於維持位置的狀態的同時,滾筒承受板76與擺動臂26一同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更進一步,於擺動臂26的往復擺動時,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及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並不抵接於滾筒74,擺動臂26往復擺動。藉此,擺動臂26的往復擺動不被位置切換機構70所阻礙,擺動臂26往復擺動。
更進一步,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連動切換臂62的一端部(連結孔62A)係可旋轉地連結於上切刀桿22的桿銷24,連動切換臂62的另一端部(連結銷62B)係可旋轉地連結於連動切換板58的襯套58D。再者,連結銷62B係配置為與係為擺動臂26的擺動中心的臂支承軸28為同軸上。因此,於上切刀桿22的往復擺動時,連動切換板58繞連結銷62B的軸而往復擺動。藉此,使上切刀桿22的擺動不傳遞至連動切換板58,而使連動切換板58不朝上方之側位移。緣此,擺動臂26的往復擺動不被連動切換機構50所阻礙,擺動臂26往復擺動。
<關於將包縫機自連動狀態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上切刀的位置自連動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的動作> 於包縫機10自連動狀態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連動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時,於開始,使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為允許狀態,藉由操作軸42而使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
亦即,使用者握持第3圖的(A)所示的狀態的操作旋鈕44的旋鈕部44A,抵抗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將操作旋鈕44朝左側推入。藉此,操作軸42自操作限制位置朝左側滑動,而配置於第3圖的(B)所示的操作允許位置。再者,於操作軸42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操作允許位置時,固定於操作軸42的凸輪56也朝左側滑動。因此,凸輪56的凸輪本體56A,相對於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朝左側遠離,接合銷58C自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脫離。藉此解除合銷58C與第一缺口部56C的接合狀態,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成為被允許的狀態。
接著,使用第4圖至第7圖說明,在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被允許的狀態之中,旋轉操作旋鈕44(操作軸42),而使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的順序。另外,在第4圖至第7圖所示的左右的圖,以相同的相位顯示操作軸42的旋轉相位,在右圖之中,便宜上,將凸輪56、連動切換板58、支架52、導軸54及連動切換臂62等的構件予以省略圖式。
第4圖係顯示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前的狀態。此狀態下,由於係為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的作動前的緣故,包縫機10為連動狀態,上切刀12係配置於連動位置。
再者,如第4圖的(A)所示,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連動切換板58係藉由復位彈簧60而朝下方之側偏動,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抵接於凸輪56的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面的同時,配置為相對於凸輪部56E而鄰接於凸輪本體56A的圓周方向的一方向側。
另一方面,如第4圖的(B)所示,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滾筒74係配置於擺動臂26的配置孔26F的內部的同時,位於相對於操作軸42的下側。再者,滾筒74係配置為遠離於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及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
接著,如第5圖所示,旋轉操作旋鈕44,使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第4圖的(A)的箭頭F的方向側)旋轉。另外,第5圖係顯示自第4圖所示的狀態讓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些微地旋轉的狀態。
如第5圖的(A)所示,在此狀態下的連動切換機構50,凸輪56與操作軸42共同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藉此,凸輪56的第一凸輪部56E1的凸輪面56F抵接於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接合銷58C在第一凸輪部56E1的凸輪面56F上滑動的同時朝上方側位移。因此,連動切換板58抵抗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而上升的同時,藉由導軸54而被導引,並相對於支架52朝上方側相對移動。藉此,於連動切換板58藉由連結銷62B所連結的連動切換臂62,與連動切換板58共同地朝上側位移。
再者,由於連動切換臂62的一端部連結有桿銷24的緣故,隨著連動切換臂62的朝上側的位移,桿銷24也朝上側位移。藉此,桿銷24朝自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脫離的方向位移。另外,第5圖所示的狀態,桿銷24並未完全地脫離嵌合溝26B。
另一方面,如第5圖的(B)所示,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隨著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而位置切換臂72旋轉的同時,位置切換臂72的滾筒74繞操作軸42的軸而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藉此,滾筒74自滾動初期位置朝前斜上方側位移,而向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接近。另外,第5圖的(B)所示的狀態,滾筒74尚未抵接於滾筒承受部26G。
接著,如第6圖所示,旋轉操作旋鈕44,使操作軸42自第5圖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 如第6圖的(A)所示,在此狀態的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自凸輪56的第一凸輪部56E1位移至第二凸輪部56E2。因此,接合銷58C(連動切換板58),與第5圖所示的位置相比,朝上側更進一步位移,經由連動切換臂62而連結於連動切換板58的桿銷24,自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完全脫離(退出),而配置於擺動臂26的連通溝26C內。藉此解除上切刀桿22與擺動臂26的連結狀態,而切換至主軸16與上切刀12的連動被解除的連動解除狀態。
另外,在第6圖的(A)所示的狀態之中,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抵接於第二凸輪部56E2的凸輪面56F之中的中間部。再者,在第二凸輪部56E2之中,自擺動臂26的軸心至凸輪面56F為止的距離,係設定為與涵蓋第二凸輪部56E2的長邊方向相同的距離。因此,在第6圖的(A)所示的狀態下,亦維持主軸16與上切刀12的連動解除狀態。
另一方面,如第6圖的(B)所示,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後(亦即,自桿銷24的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脫離後),滾筒74係抵接於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將滾筒承受部26G朝擺動臂26的往動側(第6圖的(B)的箭頭D的方向側)按壓。藉此,旋轉力作用於滾筒承受部26G,滾筒承受部26G及擺動臂26朝往動側擺動的同時,擺動臂26的連接部26D朝下方位移。因此,經由連桿機構32而連結於連接部26D的上切刀12,自連動位置朝下方側位移。
然後,在第6圖的(B)之中,滾筒74係配置於相對於操作軸42的前斜上方,在此滾筒74的位置,滾筒承受部26G及擺動臂26藉由滾筒74而配置於擺動至最為朝往動側的位置(以下將擺動臂26的此位置稱為「切換反轉位置」)。在此狀態下,經由連桿機構32而連結於擺動臂26的上切刀12,位移至相對於連動位置為最下側,而配置於退避位置。藉由以上,上切刀12的位置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而自連動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
另外,在第6圖所示的狀態下,擺動臂26比第5圖所示的狀態更進一步朝往動側擺動。因此,擺動臂26相對於桿銷24朝往動側相對位移,藉由連動切換臂62而支承的桿銷24係配置於連通溝26C內。
接著,如第7圖所示,旋轉操作旋鈕44,將操作軸42自如第6圖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具體而言,使操作軸42自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的位置旋轉略180度,而結束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
如第7圖的(A)所示,在此狀態的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抵接於凸輪56的第二凸輪部56E2的另一端部的凸輪面56F。然後,如同前述,在第二凸輪部56E2之中,自操作軸42的軸心至凸輪面56F為止的距離,係設定為與涵蓋第二凸輪部56E2的長邊方向相同的距離。因此,在包縫機10之中,維持主軸16與上切刀12的連動解除狀態。
另一方面,如第7圖的(B)所示,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位置切換臂72的滾筒74係配置於相對於操作軸42的上側。在此位置之中,滾筒74自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遠離,配置於:在滾筒承受部26G與滾筒承受板76之間,未抵接兩者的位置。亦即,滾筒74成為不按壓滾筒承受部26G及滾筒承受板76的任一者的狀態。因此,使擺動臂26旋轉的旋轉力並未作用於滾筒承受部26G及滾筒承受板76的任一者。藉此,在上切刀12配置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下,擺動臂26停留於切換反轉位置。
再者,在此狀態下,如第7圖的(A)所示,在側面觀看下,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配置為套於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的位置。因此,朝凸輪本體56A(亦即,操作軸42)的右側的滑動(移動)成為被允許的狀態。藉此,在操作機構40之中,操作軸42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自操作允許位置朝右側滑動而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此時,凸輪56與操作軸42共同地朝右側滑動,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插入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的內部。藉此,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及接合銷58C於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再次接合。因此,於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的完成時,對於操作機構40的旋轉操作再次返回至被限制的狀態。
<關於包縫機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上切刀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的動作> 於包縫機10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時,使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再次成為允許狀態,而使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為作動允許狀態。
亦即,與上述同樣地,在第3圖的(A)所示的狀態下,使用者握持操作旋鈕44(的旋鈕部44A),抵抗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將操作旋鈕44朝左側推入。藉此,操作軸42及凸輪56自操作限制位置朝左側滑動,而配置於第3圖的(B)所示的操作允許位置。因此,凸輪56的凸輪本體56A相對於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朝左側遠離,接合銷58C自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脫離。藉此解除接合銷58C與第二缺口部56D的接合狀態,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成為被允許的狀態。
接下來,如第8圖至第10圖所示,在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為允許的狀態下,使操作旋鈕44(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而使連動切換機構50及位置切換機構70作動。另外,第8圖至第10圖所示的左右的圖之中,與第4圖至第7圖同樣地以相同的相位顯示操作軸42的旋轉相位。
然後,如第8圖所示,旋轉操作旋鈕44,而使操作軸42自如第7圖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亦即,將前述的包縫機10自連動狀態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於相同於使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連動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時的方向,使操作軸42旋轉。
此時,如第8圖的(B)所示,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位置切換臂72的滾筒74朝後方側位移,而抵接於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將滾筒承受板76朝擺動臂26的復動側按壓。因此,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將緩衝彈簧78朝擺動臂26的復動側按壓,緩衝彈簧78將擺動臂26朝復動側按壓。藉此,對擺動臂26作用朝復動側的旋轉力。
於此,緩衝彈簧78的彈簧負載係設定為大於使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的負載。因此,當位置切換臂72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在緩衝彈簧78不作動(未壓縮變形)的狀態下,擺動臂26自切換反轉位置朝復動側(第8圖的箭頭E的方向側)擺動。換言之,滾筒承受板76將維持於維持位置的狀態(維持滾筒承受板76與擺動臂26的相對位置的狀態)予以維持的同時,擺動臂26藉由緩衝彈簧78而朝復動側擺動。藉此,連結於擺動臂26的上切刀12自退避位置上升。
另外,滾筒承受部26G係形成為與擺動臂26為一體。因此,於擺動臂26的朝復動側的擺動時,滾筒承受部26G也與擺動臂26共同地朝復動側擺動。亦即,擺動臂26使滾筒承受部26G朝復動側擺動。
另一方面,如第8圖的(A)所示,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凸輪56與操作軸42共同地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此時,凸輪56的第二凸輪部56E2相對於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於旋轉操作方向位移,解除凸輪部56E的凸輪面56F與接合銷58C的抵接狀態。因此,藉由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連動切換板58朝下方側試圖位移,伴隨於此,桿銷24朝下方側試圖位移。 此時,擺動臂26的支撐部26E配置鄰接於桿銷24的下方側。因此,在前述的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桿銷24抵接於擺動臂26的支撐部26E,支撐部26E支承桿銷24的同時,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桿銷24在支撐部26E上滑動)。藉此限制桿銷24的朝下方側的位移。其結果,藉由連動切換臂62而連結於桿銷24的連動切換板58的朝下方側的位移被限制,而維持連動切換板58的位置。亦即,維持接合銷58C的位置。藉此,凸輪面56F與接合銷58C的抵接狀態即使解除,接合銷58C也會停留於第8圖的(A)所示的位置(藉由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的連動切換板58的朝下側的位移會被限制)。
接下來,如第9圖所示,旋轉操作旋鈕44,使操作軸42自如第8圖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地旋轉。
如第9圖的(B)所示,在此狀態的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位置切換臂72的滾筒74係配置於相對於操作軸42的後斜上方,藉由按壓於滾筒74的滾筒承受板76,擺動臂26係配置於擺動至最為朝復動側的位置。藉此,上切刀12比第8圖所示的位置更進一步上升,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另外,在此狀態下,擺動臂26的支撐部26E相對於桿銷24朝復動側位移,解除支撐部26E與桿銷24的抵接狀態。因此,藉由解除支撐部26E與桿銷24的抵接狀態,桿銷24的朝下側的位移成為被允許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如同前述,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與凸輪56的凸輪部56E的抵接狀態已經解除。再者,如同上述,桿銷24的朝下側的位移成為被允許的狀態。因此,如第9圖的(A)所示,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連動切換板58藉由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而下降的同時,連結於連動切換板58的連動切換臂62的連結銷62B下降。其結果,連結於連動切換臂62的桿銷24插入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內,桿銷24與嵌合溝26B成為嵌合狀態。緣此,返回至主軸16與上切刀12連動的連動狀態的同時,上切刀12配置於連動位置。
再者,在此狀態下,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抵接於凸輪56的固定筒部56B的外周部。然後,直至使凸輪56配置於凸輪初期位置,滾筒74配置於滾筒初期位置為止,使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完成對於操作軸42的操作。在此狀態下,返回至操作軸42作動前的狀態(換句話說,第4圖所示的狀態)。亦即,在側面觀看下,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配置為套於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的位置。因此,凸輪本體56A(亦即,操作軸42)的朝右側的移動成為被允許的狀態。藉此,在操作機構40之中,操作軸42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自操作允許位置朝右側滑動,而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此時,凸輪56與操作軸42共同地朝右側滑動,於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的內部插入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其結果,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與接合銷58C於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再次接合。藉此,於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的完成時,對於操作機構40的旋轉操作再次返回至被限制的狀態。
於此,上切刀桿22係藉由切刀凸輪18而連結於主軸16,藉由主軸16的旋轉而擺動。亦即,在連動解除狀態下的包縫機10的使用後,藉由相對於主軸16的切刀凸輪18的位置,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會變化。因此,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於使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時,因應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擺動臂26自第7圖的(B)所示的切換反轉位置朝復動側所能擺動的距離會變化。
若更詳細地說明,在第9圖的(B)所示的狀態下,上切刀桿22成為擺動至最為朝後方側的狀態。因此,在第9圖的(B)所示的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之中,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而使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上切刀12切換至連動位置之中的最高點的位置。相對於此,在第10圖所示的狀態下,與第9圖所示的狀態相比,切刀凸輪18之中的繞主軸16的軸的相位錯位180度,上切刀桿22成為擺動至最為朝前方側的狀態。因此,在第10圖的(B)所示的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之中,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而使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上切刀12切換至連動位置之中的最低點的位置。如此一來,雖然於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時,因應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而擺動臂26自切換反轉位置朝復動側所能擺動的距離會變化,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包縫機10之中,因應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位置切換機構70的緩衝彈簧78作動(壓縮變形),而容許位置切換機構70的動作。以下對於此點進行說明。
亦即,如同上述,在第10圖的(B)所示的狀態下,與第9圖的(B)所示的狀態相比,擺動臂26自切換反轉位置朝復動側所能擺動的距離係由於上切刀桿22而變短。因此,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的作動,滾筒74按壓滾筒承受板76,一旦擺動臂26到達第10圖的(B)所示的位置,擺動臂26的復動側的擺動會由於上切刀桿22而被限制。亦即,接合於擺動臂26的緩衝彈簧78的擺動也被限制。
然後,在此狀態下,藉由操作軸42的旋轉,滾筒74成為能更進一步按壓滾筒承受板76的狀態。因此,在此狀態下,當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則滾筒74經由滾筒承受板76的彎曲部76B而更進一步按壓緩衝彈簧78的另一端部,於緩衝彈簧78作用有藉由滾筒74(滾筒承受板76)的按壓的壓縮負載。然後,當作用於壓縮彈簧78的壓縮負載成為規定值以上,緩衝彈簧78會壓縮變形(作動),滾筒承受板76會自維持位置相對於擺動臂26朝復動側相對旋轉。藉此,滾筒74(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被容許。
然後,隨著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滾筒承受板76的相對於擺動臂26的朝復動側的相對旋轉會繼續,擺動臂26的卡止銷26J自滾筒承受板76的卡止孔76C的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藉此,滾筒74的對於滾筒承受板76的按壓完成(參考第10圖的(B))。然後,當使操作軸42朝旋轉操作方向更進一步旋轉,滾筒74相對於滾筒承受板76朝往動側位移的同時,滾筒承受板76藉由緩衝彈簧78的偏動力而相對於擺動臂26朝往動側相對旋轉。更進一步,直至滾筒74配置於滾筒初期位置為止若使操作軸42旋轉,則滾筒74相對於滾筒承受板76遠離,滾筒承受板76返回至維持位置。藉由以上,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不論在哪個位置,位置切換機構70的作動都會繼續,上切刀12的位置會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
如同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包縫機10,藉由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位置切換機構70及連動切換機構50會作動。然後,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藉由以滾筒74按壓擺動臂26的滾筒承受部26G,滾筒承受部26G使擺動臂26朝往動側擺動,使上切刀12自連動位置位移至退避位置。另一方面,藉由以滾筒74按壓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使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使上切刀12自退避位置朝驅動位置移動。因此,於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使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時,能對應擺動臂26的擺動位置及操作軸42的旋轉相位。換言之,於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時,能藉由操作軸42而控制擺動臂26的擺動位置。另一方面,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亦對應操作軸42的旋轉相位,使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桿銷24)位移,而能切換至連動狀態或連動解除狀態。因此,能構成:易於將藉由位置切換機構使擺動臂26擺動的時機,與藉由連動切換機構50使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位移的時機予以配合。緣此,能良好地將桿銷24嵌合於嵌合溝26B,使上切刀桿22與擺動臂26良好地連結。藉由以上,能使包縫機10自連動解除狀態良好地返回至連動狀態。
再者,位置切換機構70係構成為包含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於滾筒承受板76藉由滾筒74而被按壓時,因應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緩衝彈簧78作動(壓縮變形),而調節擺動臂26與滾筒承受板76的相對位置。藉此,於藉由位置切換機構70而使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時,容許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而能將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立即地切換至連動位置。藉此,能提升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以下,對於此點進行說明。
亦即,假使,在省略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的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使滾筒74直接按壓擺動臂26的構成的情況下(以下稱為比較例),當上切刀桿22配置於第10圖所示的擺動位置,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會在中途被阻止。具體而言,於滾筒74按壓擺動臂26時,於對於滾筒74的擺動臂26的按壓完成之前,擺動臂26的復動側的擺動會被限制。藉此,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在中途會被阻止。因此,在此情況下,會有必要由使用者去旋轉主軸16,而使上切刀桿22配置於第9圖所示的位置,而成為允許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的狀態。其結果,使用者旋轉主軸16的同時旋轉操作軸42的緣故,對於使用者而言的操作會變為複雜,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會下降。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之中,如同上述,位置切換機構70係構成為包含滾筒承受板76及緩衝彈簧78,於滾筒承受板76藉由滾筒74而被按壓時,因應上切刀桿22的擺動位置,緩衝彈簧78作動(壓縮變形),而調節擺動臂26與滾筒承受板76的相對位置。因此,即使在上切刀桿22配置於第10圖所示的位置的情況下,亦能藉由緩衝彈簧78的作動而調節擺動臂26與滾筒承受板76的相對位置,而容許操作軸42的朝旋轉操作方向的旋轉。藉此,變得不必如上述比較例,使主軸16旋轉,而讓上切刀桿22配置於第9圖所示的位置,就能使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立即地切換至連動位置。換言之,使用者藉由僅旋轉操作操作軸42(操作旋鈕44),便能將上切刀12的位置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的同時,將包縫機10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緣此,與上述比較例相比,能提升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
再者,在位置切換機構70之中,緩衝彈簧78係以壓縮螺旋彈簧所構成。因此,擺動臂26與滾筒承受板76的相對位置,能以簡易的構成而調節。
更進一步,於滾筒承受板76貫穿形成有於臂支承軸28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卡止孔76C,於擺動臂26形成有插入卡止孔76C的卡止銷26J。然後,滾筒承受板76藉由緩衝彈簧78的偏動力而相對於擺動臂26朝往動側偏動,卡止銷26J係卡止於卡止孔76C的另一端部。因此,藉由緩衝彈簧78的偏動力,能將滾筒承受板76維持於維持位置。藉此,能在緩衝彈簧78的作動之前,將滾筒承受板76維持於維持位置的同時,與擺動臂26一體地擺動。
再者,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凸輪56係構成為與操作軸42能一體地旋轉且能滑動,於凸輪56的凸輪本體56A形成有第一缺口部56C。更進一步,於連動切換板58設置有能接合於第一缺口部56C的接合銷58C。 然後,在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下,藉由操作軸42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接合銷58C插入第一缺口部56C的內部,在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之中,接合銷58C與第一缺口部56C相接合。藉此限制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另一方面,藉由操作軸42朝操作允許位置滑動,接合銷58C自第一缺口部56C脫離,解除接合銷58C與第一缺口部56C的接合狀態。藉此,允許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 根據以上,當使用者不將操作軸42朝左側推入,而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操作允許位置,則連動狀態之中的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並未被允許,位置切換機構70及連動切換機構50不會作動。緣此,能防止:在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下,違反使用者的意圖,包縫機10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且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
再者,於凸輪56的凸輪本體56A形成有第二缺口部56D,第二缺口部56D係構成為能與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相接合。然後,在包縫機10的連動解除狀態下,藉由操作軸42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接合銷58C插入第二缺口部56D的內部,在操作軸42的圓周方向之中,接合銷58C與第二缺口部56D相接合。藉此,限制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另一方面,藉由操作軸42朝操作允許位置滑動,接合銷58C自第二缺口部56D脫離,解除接合銷58C與第二缺口部56D的接合狀態。藉此,允許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 根據以上,與上述同樣地,當使用者不將操作軸42朝左側推入,而自操作限制位置滑動至操作允許位置,則連動解除狀態之中的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並未被允許,位置切換機構70及連動切換機構50不會作動。緣此,能防止:在包縫機10的連動解除狀態下,違反使用者的意圖,包縫機10切換至連動狀態且上切刀12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
再者,操作機構40具有偏動彈簧46,偏動彈簧46將操作軸42朝右側(操作限制位置側)偏動。 因此,例如:使用者藉由旋轉操作軸42而使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或第一缺口部56C與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為一致的位置,並放開操作旋鈕44,操作軸42(凸輪56)會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朝右側(操作限制位置側)滑動。其結果,接合銷58C能自動地與第二缺口部56D或第一缺口部56C相接合。 再者,例如:使用者在操作旋鈕44的旋轉操作途中之中,停止對於操作軸42的朝左側的推入的情況下,接合銷58C的前端在凸輪本體56A的右側面上滑動的同時,操作軸42(凸輪56)會旋轉。然後,當操作軸42旋轉至凸輪56的第二缺口部56D或第一缺口部56C與接合銷58C為一致的位置,則操作軸42(凸輪56)會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朝右側(操作限制位置側)滑動。藉此,能使接合銷58C自動地與第二缺口部56D或第一缺口部56C接合的同時,使對於操作軸42的旋轉操作的完成能被使用者辨識到。 緣此,能更加提升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
更進一步,於包縫機10自連動狀態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時,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在凸輪56的凸輪面56F上滑動,連動切換板58朝上方側位移。藉此,桿銷24朝上方側位移,桿銷24與嵌合溝26B的嵌合狀態解除。另一方面,於包縫機10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時,藉由連動切換機構50的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連動切換板58下降,使桿銷24朝下方側位移,而使桿銷24嵌合於嵌合溝26B。亦即,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利用凸輪機構,使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於上下方向位移。藉此,以簡易的構成,能使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於上下方向位移。
再者,於擺動臂26,接近嵌合溝26B的位置之中,設置有支撐部26E。然後,於自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時,即使凸輪56的凸輪部56E與接合銷58C的抵接狀態被解除,桿銷24也會抵接於支撐部26E且在支撐部26E滑動的同時,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藉此能維持連結於桿銷24的連動切換板58的位置。亦即,直到為了使在擺動臂26的徑方向之中的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與桿銷24為一致,而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為止,能維持連動切換板58的非作動狀態。換言之,藉由使擺動臂26朝復動側擺動至使在擺動臂26的徑方向之中的擺動臂26的嵌合溝26B與桿銷24為一致的位置,能藉由復位彈簧60的偏動力而使連動切換板58朝下方之側位移,而使桿銷24嵌合於嵌合溝26B的內部。緣此,於連動解除狀態切換至連動狀態時,能使桿銷24確實地嵌合於嵌合溝26B的內部。
更進一步,在連動切換機構50之中,桿銷24及連動切換板58係藉由連動切換臂62而連結,在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下,連動切換臂62的連結銷62B係配置於與係為擺動臂26的擺動中心的臂支承軸28為同軸上。因此,能將擺動臂26繞臂支承軸28的軸而往復擺動時的桿銷24與嵌合溝26B的嵌合位置予以維持為一定。換言之,能抑制:在桿銷24與嵌合溝26B的嵌合狀態下,擺動臂26往復擺動時的桿銷24與嵌合溝26B的相對位置的錯位。藉此,在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的使用之中,能使上下移動的上切刀12的行程安定化。再者,能抑制桿銷24與嵌合溝26B之間的磨擦的發生。藉此,能抑制桿銷24及嵌合溝26B的磨耗的同時,能有助於對桿銷24及擺動臂26的耐久性提升。
再者,凸輪56的第一缺口部56C在操作軸42的非操作狀態下,於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缺口部56C的開口部係朝上方側開放。藉此,於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下的動作時,假使在連動切換板58朝上方側位移的情況下,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係沿著第一缺口部56C的長邊方向而相對於第一缺口部56C相對位移。藉此,於包縫機10的連動狀態下的動作時,能抑制操作軸42(亦即,操作旋鈕44)繞操作軸42的軸而旋轉。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中,雖然於上切刀桿22設置有桿銷24,於擺動臂26形成有嵌合溝26B,但亦可於上切刀桿22設置有嵌合溝,於擺動臂26形成有被嵌合軸。於此情況,亦可將上切刀桿22的嵌合溝形成為朝下方側開放的溝狀,將連動切換臂62的一端部連結於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再者,於此情況,亦可將連動解除狀態的上切刀桿22的另一端部予以可滑動地支承的支撐部設置於擺動臂26。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之中,雖然位置切換機構70的緩衝彈簧78係以壓縮螺旋彈簧所構成,但緩衝彈簧78的構成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緩衝彈簧78以扭力彈簧所構成,藉由擺動臂26而接合扭力彈簧的一端部,扭力彈簧的另一端部藉由滾筒承受板76而接合,藉由扭力彈簧而使滾筒承受板76朝往動側偏動。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之中,雖然構成位置切換機構70的滾筒承受部26G與擺動臂26一體地形成,但滾筒承受部26G與擺動臂26為個別地構成,而滾筒承受部26G與擺動臂26構成為能一體地擺動亦可。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之中,雖然操作機構40的偏動彈簧46係以壓縮螺旋彈簧所構成,但是偏動彈簧46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偏動彈簧46以拉伸彈簧所構成,藉由偏動彈簧46的偏動力而使操作軸42朝右側(操作限制位置之側)偏動亦可。
再者,包縫機10的狀態,以無法違反使用者的意圖而切換的觀點來看,雖然期望於凸輪56形成有能與連動切換板58的接合銷58C相接合的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但是在凸輪56之中省略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亦可。再者,在凸輪56之中,省略第一缺口部56C及第二缺口部56D的其中一者亦可。
[附記] 以上,雖然本發明以使包縫機自連動解除狀態良好地返回至連動狀態的觀點而進行說明,但亦能以別的觀點而理解如下。 亦即,在先前技術所記載的包縫機中,其構成為包含:包括使上切刀上下移動的桿及第二連桿部(擺動構件)的上切刀驅動部;切換至上切刀驅動部與上切刀為連動的連動狀態或上切刀驅動部與上切刀的連動為解除的解除狀態(連動解除狀態)的連動切換部;將上切刀的位置切換至驅動位置(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的上切刀位置切換部;以及使連動切換部與上切刀位置切換部同時地作動的操作部。再者,於桿形成有缺口,使第二連桿部的接合部接合於此缺口,而成為上述的連動狀態。更進一步,上切刀位置切換部係被形成為與第二連桿部為一體,而成為與第二連桿部為一體地旋轉。 然後,當操作部被旋轉操作,則連動切換部與上切刀位置切換部同時地動作,而在切換至連動狀態或解除狀態的同時,上切刀的配置位置係切換至驅動位置或退避位置。 然而,在上述的包縫機之中,操作部會成為時常時可旋轉操作的狀態。因此有:例如,由於不經意地觸碰操作部,而違反使用者的意圖,使包縫機的狀態切換,上切刀的配置位置因而切換的擔憂。 本發明係考慮上述事實,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包縫機,能防止違反使用者的意圖而切換至連動狀態或連動解除狀態的同時,能防止上切刀的位置切換至連動位置或退避位置。
解決上述問題的第一形貌為: 一種包縫機,包含: 一上切刀,係構成為在一連動位置及一退避位置之間得以移動,該退避位置係相對於針板的上表面而朝下側退避,且該連動位置係相對於該退避位置而位於上側; 一桿,在延伸於相對於主軸的軸方向為垂直的方向的同時,該桿的一端部藉由偏心凸輪而連結於該主軸,以藉由該主軸的驅動力而擺動; 一擺動構件,在被係與該主軸為平行配置的支承軸所支承而為得以擺動的同時,經由其它構件而與該上切刀連結,該擺動構件具有一嵌合部,該嵌合部係構成為與設置於該桿的另一端部的被嵌合部為得以相嵌合,該擺動構件於該嵌合部與該被嵌合部相嵌合時,隨著因應於該主軸的旋轉的該桿之擺動而往復擺動,而使該連動位置的該上切刀為上下移動; 一連動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為使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相嵌合而使該上切刀連動於該主軸的連動狀態,或是解除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而解除該連動狀態的連動解除狀態; 一位置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該上切刀的位置至該退避位置或該連動位置; 一操作軸,係構成為在第一位置與相對於該第一位置而於軸方向經滑動的第二位置之間得以滑動,透過旋轉而使該連動切換機構及該位置切換機構作動, 其中該連動切換機構係構成為包括: 一旋轉體,係設置為與該操作軸得以一體旋轉; 一連動切換構件,具有在與該嵌合部連結的同時朝該旋轉體之側突出的接合部,藉由該旋轉體的旋轉而作動,而切換為該連動狀態或該連動解除狀態; 一第一被接合部,係形成於該旋轉體,且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 在該連動狀態下,在透過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第一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的同時,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一被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解決上述問題的第二形貌為: 如第一形貌之包縫機,其中於該旋轉體形成有一第二被接合部,該第二被接合部係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 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在透過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第二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的同時,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二被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解決上述問題的第三形貌為: 如第一形貌或第二形貌之包縫機,其中該操作軸係藉由軸用偏動構件而被朝該第一位置之側偏動。
解決上述問題的第四形貌為: 如第一形貌至第三形貌中任一形貌之包縫機,其中 該位置切換機構係構成為包括: 一第一切換部,係設置為與該擺動構件得以一體旋轉; 一第二切換部,係設置於相對於該第一切換部的該擺動構件的復動側; 一按壓部,係構成為在設置於相對於該操作軸的軸心而偏心的位置的同時,與該操作軸得以一體旋轉,並且得以按壓該第一切換部及該第二切換部, 其中在該連動狀態下且位於該上切刀的該連動位置時,在透過該操作軸為軸旋轉而朝一方向側作旋轉,該連動切換機構使該桿的另一端部位移而成為該連動解除狀態的同時,該按壓部按壓該第一切換部,該第一切換部使該擺動構件朝往動側擺動,而使該上切刀朝該退避位置移動, 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且在該上切刀的該退避位置之中,透過使該操作軸於軸旋轉的一方向側旋轉,使該按壓部按壓第二切換部,該第二切換部使該擺動構件朝復動側擺動,而使上切刀位移至該連動位置的同時,該連動切換機構使桿的另一端部位移而成為該連動狀態。
10‧‧‧包縫機
12‧‧‧上切刀
14‧‧‧針板
16‧‧‧主軸
18‧‧‧切刀凸輪(偏心凸輪)
18A‧‧‧偏心凸輪部
20‧‧‧驅動機構
22‧‧‧上切刀桿
22A‧‧‧環狀部
22B‧‧‧固定孔部
24‧‧‧桿銷(被嵌合部、被嵌合軸)
26‧‧‧擺動臂(擺動構件)
26A‧‧‧軸承部
26B‧‧‧嵌合溝(嵌合部)
26C‧‧‧連通溝
26D‧‧‧連接部
26E‧‧‧支承部
26F‧‧‧配置孔
26G‧‧‧滾筒承受部(第一切換部)
26H‧‧‧彈簧收納部
26J‧‧‧卡止銷
28‧‧‧臂支承軸(支承軸)
30‧‧‧縫紉機框體
32‧‧‧連桿機構
40‧‧‧操作機構
42‧‧‧操作軸
44‧‧‧操作旋鈕
44A‧‧‧旋鈕部
46‧‧‧偏動彈簧(軸用偏動構件)
50‧‧‧連動切換機構
52‧‧‧支架
52A‧‧‧固定片
52B‧‧‧固定孔
52C‧‧‧固定孔
52DU‧‧‧支承片
52DL‧‧‧支承片
52EU‧‧‧支承孔
52EL‧‧‧支承孔
52F‧‧‧支承孔
52G‧‧‧支承孔
54‧‧‧導軸
54A‧‧‧軸支承部
56‧‧‧凸輪(旋轉體)
56A‧‧‧凸輪本體
56B‧‧‧固定筒部
56C‧‧‧第一缺口部(第一被接合部)
56D‧‧‧第二缺口部(第二被接合部)
56E‧‧‧凸輪部
56E1‧‧‧第一凸輪部
56E2‧‧‧第二凸輪部
56E3‧‧‧第三凸輪部
56F‧‧‧凸輪面
58‧‧‧連動切換板(連動切換構件)
58AU‧‧‧導引片
58AL‧‧‧導引片
58B‧‧‧導引孔
58C‧‧‧接合銷
58D‧‧‧襯套
60‧‧‧復位彈簧(切換用偏動構件)
62‧‧‧連動切換臂
62A‧‧‧連結孔
62B‧‧‧連結銷
70‧‧‧位置切換機構
72‧‧‧位置切換臂
72A‧‧‧固定孔
72B‧‧‧滾筒支承軸部
74‧‧‧滾筒(按壓部)
76‧‧‧滾筒承受板(承受構件)(第二切換部)
76A‧‧‧板本體
76B‧‧‧彎曲部
76C‧‧‧卡止孔(長孔)
78‧‧‧緩衝彈簧(調節構件)(第二切換部)
ER1‧‧‧擋圈
ER2‧‧‧擋圈
ER3‧‧‧擋圈
ER4‧‧‧擋圈
ER5‧‧‧擋圈
ER6‧‧‧擋圈
SW1‧‧‧固定螺絲
SW2‧‧‧固定螺絲
SW3‧‧‧固定螺絲
第1圖係顯示關於本實施例的包縫機的重要部位的自左斜前方觀看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關於本實施例的包縫機的在連動狀態下的重要部位的自左斜前方觀看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A)第2圖所示的操作軸係配置於操作限制位置的狀態的自前方觀看的正面圖;(B)操作軸自第3圖的(A)的狀態向左側滑動而配置於操作允許位置的狀態的正面圖。 第4圖係顯示:(A)第2圖所示的狀態之中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4圖的(A)所示的狀態之中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5圖係顯示:(A)操作軸自第4圖的(A)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5圖的(A)所示的狀態之中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6圖係顯示:(A)操作軸自第5圖的(A)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6圖的(A)所示的狀態之中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7圖係顯示:(A)操作軸自第6圖的(A)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而切換至連動解除狀態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7圖的(A)所示的狀態的上切刀切換至退避位置時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8圖係顯示:(A)操作軸自第7圖的(A)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8圖的(A)所示的狀態之中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9圖係顯示:(A)操作軸自第8圖的(A)所示的狀態朝旋轉操作方向旋轉而切換至連動狀態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9圖的(A)所示的狀態的上切刀切換至連動位置時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第10圖係顯示:(A)第9圖的(A)所示的切刀凸輪配置於以主軸的軸旋轉180度錯位的位置時的連動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B)第10圖的(A)所示的狀態下的位置切換機構的自左側觀看的側面圖。

Claims (7)

  1. 一種包縫機,包含: 一上切刀,係構成為在一連動位置及一退避位置之間得以移動,該連動位置係為該上切刀連動於主軸的旋轉而上下移動的位置,且該退避位置係為該上切刀相對於該連動位置而朝下側退避的位置; 一桿,延伸於相對於該主軸的軸方向為垂直的方向,且該桿的一端部藉由偏心凸輪而連結於該主軸,以藉由該主軸的驅動力而擺動; 一擺動構件,被係與該主軸的軸方向為平行配置的支承軸所支承而為得以擺動,且經由其它構件而與該上切刀連結,該擺動構件具有一嵌合部,該嵌合部係構成為與設置於該桿的另一端部的被嵌合部為得以相嵌合,該擺動構件於該嵌合部與該被嵌合部相嵌合時,隨著因應於該主軸的旋轉的該桿之擺動而往復擺動,而使該連動位置的該上切刀為上下移動; 一連動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為連動狀態或是連動解除狀態,該連動狀態係使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相嵌合而使該上切刀連動於該主軸,該連動解除狀態係解除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而解除該連動狀態; 一位置切換機構,係透過作動,切換該上切刀的位置至該退避位置或該連動位置; 一操作軸,係構成為在第一位置及相對於該第一位置於軸方向滑動完成的第二位置之間得以滑動,且透過旋轉而使該連動切換機構及該位置切換機構作動, 該連動切換機構係構成為包括: 一旋轉體,係設置為與該操作軸得以一體旋轉; 一連動切換構件,係具有一接合部,該接合部係連結於該被嵌合部且朝該旋轉體之側突出,該連動切換構件藉由該旋轉體的旋轉而作動,而切換至該連動狀態或該連動解除狀態; 一第一被接合部,係形成於該旋轉體,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 其中在該連動狀態下,透過使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一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該連動切換機構係具有一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與該被嵌合部及該連動切換構件連結, 於該連結構件的一端部,該被嵌合部係得以旋轉地被連結,於該連結構件的另一端部係設置有一連結銷,該連結銷係得以旋轉地被支承於該連動切換構件, 在該連動狀態下,該連結銷係設置於與該支承軸為同軸上。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該連動切換構件係構成為相對於該旋轉體而於上下方向得以相對移動, 該第一被接合部係形成為在該連動狀態下於上下方向延伸且朝上方側開放的溝狀, 在該連動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設置於該第一位置,該接合部插入該第一被接合部的內部,以及透過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且該旋轉體旋轉,該連動切換構件朝上方側位移而使該被嵌合部與該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解除。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縫機,其中於該旋轉體形成有一第二被接合部,該第二被接合部係構成為與該接合部得以接合, 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配置於該第一位置而使該接合部接合於該第二被接合部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限制,透過使該操作軸朝該第二位置滑動而使該接合部與該第二被接合部的接合狀態解除而使該操作軸的旋轉被允許。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該第二被接合部係形成為朝該旋轉體的徑方向外側開放的溝狀,且相對於該第一被接合部於旋轉體的周方向錯位而設置,在該連動解除狀態下,透過該操作軸設置於該第一位置,該接合部插入該第二被接合部的內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該操作軸係藉由軸用偏動構件而被朝該第一位置之側偏動。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縫機,其中藉由該連動切換構件而自該連動狀態朝該連動解除狀態切換且藉由該位置切換機構而自該連動位置朝該退避位置切換時的該操作軸的旋轉方向,係與藉由該連動切換機構而自該連動解除狀態朝該連動狀態切換且藉由該位置切換機構而自該退避位置朝該連動位置切換時的該操作軸的旋轉方向為同一方向。
TW106144964A 2017-03-24 2017-12-21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TWI660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7-059812 2017-03-24
JP2017059812A JP6142100B1 (ja) 2017-03-24 2017-03-24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2017089319A JP6706593B2 (ja) 2017-04-28 2017-04-28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JP2017-089319 2017-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5410A TW201835410A (zh) 2018-10-01
TWI660084B true TWI660084B (zh) 2019-05-21

Family

ID=63585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964A TWI660084B (zh) 2017-03-24 2017-12-21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8878B2 (zh)
DE (1) DE112018001564B4 (zh)
GB (1) GB2574742B (zh)
TW (1) TWI660084B (zh)
WO (1) WO2018173865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8939A (ja) * 2003-12-12 2005-06-30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上メス切替え機構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007296377A (ja) * 2007-07-17 2007-11-15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縫目形成装置
TW201604346A (zh) * 2014-06-11 2016-02-01 Juki Kk 包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09793C2 (de) 1975-03-06 1985-01-10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Diazarhodaminlactone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Farbbildner für Kopieverfahren
JPS5816915B2 (ja) * 1976-12-17 1983-04-02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本縫,オ−バロツク縫兼用ミシン
JPS601341A (ja) 1983-06-15 1985-01-07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エンジンの空燃比制御方法
JP3677368B2 (ja) * 1997-02-25 2005-07-27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縫目方式切換え装置
JP3998224B2 (ja) * 1998-04-14 2007-10-24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4632081B2 (ja) * 2005-02-25 2011-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縁かがりミシン
JP4822247B2 (ja) * 2005-04-01 2011-11-2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かがり幅調整装置
JP6001341B2 (ja) 2012-06-13 2016-10-05 Juki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US9382650B2 (en) 2013-03-15 2016-07-05 Hsien-Chang Tseng Cutting device for a sew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8939A (ja) * 2003-12-12 2005-06-30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上メス切替え機構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007296377A (ja) * 2007-07-17 2007-11-15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縫目形成装置
TW201604346A (zh) * 2014-06-11 2016-02-01 Juki Kk 包縫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1564B4 (de) 2022-12-29
WO2018173865A1 (ja) 2018-09-27
DE112018001564T5 (de) 2019-12-19
GB2574742B (en) 2022-02-09
GB2574742A (en) 2019-12-18
TW201835410A (zh) 2018-10-01
US20200002864A1 (en) 2020-01-02
GB201912843D0 (en) 2019-10-23
US10988878B2 (en)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28760B2 (en) Hammer drill
US11098424B2 (en) Sewing machine
JP2010017828A (ja) 卓上切断機
WO2016082768A1 (zh) 摆动动力工具
JP2010022472A (ja) 車両用シート操作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TWI660084B (zh)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JP5465405B2 (ja) 卓上切断機
TW201835409A (zh) 包縫機
JP4383842B2 (ja) 上メス切替え機構を備えたミシン
JP6706593B2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6912258B2 (ja) ミシン
AU2017308080B2 (en)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JP2007075253A (ja) 片針切り替え装置
JP2014083079A (ja) 操作レバー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JP4004739B2 (ja) レシプロソー
JP2020156984A (ja) 布切断装置とミシン
JP7339841B2 (ja) ミシン
CN115074922B (zh) 联调机构及缝纫机
US20200399805A1 (en) Sewing machine
JP5049529B2 (ja) ロッキング機構用ロック装置
JP2023093222A (ja) 携帯用切断機
JP2021058488A (ja) ミシン
JP201404013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H11333160A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2006210313A (ja) 切換構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