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3375B -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3375B
TWI653375B TW105132582A TW105132582A TWI653375B TW I653375 B TWI653375 B TW I653375B TW 105132582 A TW105132582 A TW 105132582A TW 105132582 A TW105132582 A TW 105132582A TW I653375 B TWI653375 B TW I6533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forming
traveling
driving
inclined surface
tr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2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7009A (zh
Inventor
Toshiaki Asanoma
浅野間俊朗
Yukihide Yanobu
矢延雪秀
Hiroyuki Kono
河野浩幸
Koji Uchida
內田浩二
Akihisa Kawauchi
川內章央
Yoshinobu Murakami
村上義信
Yasuyuki Mukai
向泰行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日商三菱重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日商三菱重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27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7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3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33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28Rail tracks for guiding vehicles when running on road or similar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02Tracks for rack railways
    • E01B25/04Rack rails; Supports or connections for rack rai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9/00Fastening rails on sleepers, or the like
    • E01B9/02Fastening rails, tie-plates, or chairs directly on sleepers or foundations; Means therefor
    • E01B9/04Fastening on wooden or concrete sleepers or on masonry without clamp memb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9/00Special pavings; Pavings for special parts of roads or airfields
    • E01C9/02Wheel t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軌道具備有車輛(100)的行駛輪(120)一邊滾動並接觸之行駛面(4)的行駛路(5)。行駛路(5),具有:複數配置在車輛(100)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並具有分別形成行駛面(4)的一部份之單位行駛面(51a)的行駛路形成部(50),及固定彼此鄰接之行駛路形成部(50)的相對位置的定位部。

Description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本發明是針對2015年10月8日所申請的日本特願2015-200196主張優先權,並在此援用其內容。
作為巴士或鐵路以外的新的交通工具之新交通系統有藉著橡膠輪等構成的行駛輪在軌道上行駛的軌道系交通系統已為人所熟知。如上述的軌道系交通系統一般稱為新交通系統或APM(Automated People Mover)。
該種車輛行駛的軌道,具有:橡膠製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及沿著行駛路設置作為引導軌條的導軌。車輛除行駛輪之外,並具備導輪。藉著該導輪與導軌的接觸,限制車輛行駛方向。
但是,在軌道系交通系統的軌道設置於柔軟 的軟弱地基之上的場合,由於路基狀態如地基下沉等的變化,有產生行駛路扭曲等軌道不平整的可能性。因此,為穩定行駛車輛,有抑制該軌道不平整產生的必要。因此,在舖設軌道系交通系統的軌道時,為了抑制路基狀態本身所造成的變化,例如有在進行地基改質或路基強化等的處置之後舖設軌道的場合。
另一方面,鐵輪在鐵製的軌上行駛的鐵道是在柔弱地基採用石渣軌道,舖設有軌的軌道。石渣軌道的場合,即使發生地基下沉,只要在軌與路基之間追加石渣,即可調整軌的位置。亦即,石渣軌道藉著石渣的追加等之部份的維修,可調整軌的位置修補軌道不平整。因此,石渣軌道和補強地基本身的場合比較可抑制舖設時的初期成本。
並且,鐵道除了石渣軌道以外複數排列混凝土製的板狀的構件,有使用形成設置鐵製的軌用的底橫樑的混凝土平板軌道的場合。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的混凝土平板軌道是在鄰接的軌道混凝土平板用板彼此之間填充混凝土將混凝土平板軌道設置在石渣上。該混凝土平板軌道是在石渣內,注入水泥漿或水泥混合劑,或樹脂材等流動性的漿材。藉此,專利文獻1記載的混凝土平板軌道中,埋入石渣內的空隙,補強石渣本身。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2-272101號公報
〔發明概要〕
但是,上述混凝土平板軌道補強了石渣本身。為此,發生地基下沉時,在石渣與軌道混凝土平板用板之間產生間隙,而有混凝土製的軌道混凝土平板用板破裂的可能性。並且,上述混凝土平板軌道是在鄰接的軌道混凝土平板用板之間填充混凝土固定軌道混凝土平板用板彼此。因此,上述的混凝土平板軌道進行部份的維修,調整軌的位置困難。
軌道系交通系統的軌道是與使用鐵輪的車輛不同,行駛輪不透過軌與行駛路直接接觸。為此,在發生地基下沉部份路面扭曲的場合,較使用軌的鐵道,對行駛時的影響有成為更大的可能性。因此,期待形成可容易進行行駛輪可行駛之行駛路的維修。
本發明提供一種容易維修且形成行駛輪可直接行駛之行駛路的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出以下的手段。
本發明第一樣態的軌道具備有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 並接觸之行駛面的行駛路,該行駛路,具有:複數配置在上述車輛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並具有分別形成上述行駛面的一部份之單位行駛面的行駛路形成部,及固定彼此鄰接之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的定位部。
根據以上的構成,可透過定位部固定複數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藉複數的單位行駛面,形成行駛面。因此,即使路基的一部份發生地基下沉的場合,僅一邊更換對應地基下沉發生之處的行駛路形成部並調整位置,即可部份調整行駛面相對於路基的位置。亦即,可以短時間不耗費成本簡單進行行駛路的維修。
本發明第二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在與上述鄰接之其他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根據以上的構成,可以使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邊界相對於行駛方向傾斜。亦即,使各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連結處相對於行駛輪進入各單位形成面的方向傾斜。藉此,可抑制車輛在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間之連結處上行駛時的噪音或振顫。
本發明第三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二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作為上述傾斜面。
根據以上的構成,由於第一傾斜面與第二傾斜面的角度不同,行駛輪從行駛路形成部進入的場合與出來的場合,可使行駛輪通過各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連結處時的條件不規則。藉此,可進一步抑制車輛在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間之連結處上行駛時的噪音或振顫。
本發明第四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三樣態中,上述行駛路作為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備交替配置在上述行駛方向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及上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是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
根據以上的構成,僅在行駛方向的一方側與另一方側排列具有角度不同之傾斜面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與第二行駛路形成部,即可抑制鄰接之行駛路形成部彼此之間的間隙變大,形成如曲線區間的彎曲行駛路。
本發明第五樣態的軌道是在第四樣態中,上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形成使上述行駛方向的長度比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行駛方向的長度更長。
根據以上的構成,在直線區間可減少使用之行駛路形成部的數量形成行駛路。因此,可降低舖設軌道時的製造成本。
本發明第六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一至第五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有僅上述車輛的寬方向之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一板,及與上述第 一板在上述寬方向分開配置,且僅上述寬方向的另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二板。
根據以上的構成,具有行駛路形成部分開配置在第一板與第二板的寬方向的兩個構件。為此,可以不同的構件形成寬方向之一方側的行駛面與寬方向另一方側的行駛面。因此,在寬方向分開形成之行駛面間的區域無一體形成的必要,可抑制行駛路形成部的製造成本。
本發明第七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一至第六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也可具備安裝有引導上述車輛之導軌的導柱,上述導柱是固定在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據以上的構成,透過導柱將複數行駛路形成部固定於導軌。因此,僅調整導軌相對於路基的位置,即可調整形成行駛面之複數單位行駛面相對於路基的位置。亦即,無需進行具有單位行駛面之複數行駛路形成部的各路基位置的調整,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的位置。藉此,可在路基形成在行駛方向平順延伸的行駛面。
本發明第八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七樣態中,上述行駛路也可具有從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朝著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之上述車輛的寬方向的端面,朝上述寬方向的外側突出,固定上述導柱的支撐構件。
根據以上的構成,由於設置導柱而沒有將行駛路形成部的大小在車輛的寬方向設置較大的必要。因此,可抑制行駛路形成部的製造成本。
本發明第九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一至第八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以直接配置在設置於路基上的石渣上。
根據以上的構成,在路基與行駛路之間配置石渣,即使因地基下沉使得路基偏移的場合,不僅調整行駛路本身,並可追加石渣調整行駛面的位置。因此,可進一步抑制修補行駛面的扭曲等的維修費用。
本發明第十樣態的軌道是在第一至第八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具備:埋設於石渣的枕木,及設置在上述枕木上,與上述車輛的寬方向分開配置的複數的軌,配置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使上述單位行駛面設置在上述軌上。
根據以上的構成,可利用軌形成行駛面。亦即,可在相對於路基調整傾斜的軌上形成行駛面。因此,不進行具有單位行駛面之複數行駛路形成部的各路基位置的調整,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的位置。藉此,可在路基形成在行駛方向平順延伸的行駛面。
本發明第十一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複數配置在車輛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形成具有上述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的行駛面之行駛路的行駛路形成部,具有:形成上述行駛面之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及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而與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本發明第十二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一樣態中,也可具有將與鄰接之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固定的定位部。
本發明第十三樣態及第十四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樣態中,也可具有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並與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本發明第十五樣態及十六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三樣態或十四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作為上述傾斜面。
本發明第十七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一至第十六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有僅上述車輛的寬方向之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一板,及與上述第一板在上述寬方向分開配置,且僅上述寬方向的另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二板。
本發明第十八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一至第十六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備安裝有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導柱。
本發明第十九樣態的行駛路形成部是在第十八樣態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有從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朝著上述車輛的寬方向的端面朝上述寬方向的外側 突出,固定上述導柱的支撐構件。
本發明第二十樣態之軌道的舖設方法,具備有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之行駛面的行駛路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包括:將具有形成上述行駛面的一部份之單位行駛面的行駛路形成部複數配置在上述車輛的行駛方向的配置工程;藉著固定彼此鄰接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之相對位置的定位部,連結鄰接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統一調整複數上述單位行駛面相對於路基之傾斜的位置調整工程;及固定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於上述路基之位置的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
本發明第二十一樣態的軌道的舖設方法是在第二十樣態中,上述配置工程也可以在與鄰接的其他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配置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之傾斜面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
本發明第二十二樣態及二十三樣態的軌道的舖設方法是在第二十或第二十一樣態中,上述配置工程也可以具有:第一配置工程,將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隔著間隔複數配置在上述行駛方向,及第二配置工程,在兩個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上述行駛方向之間,配置具有和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的不同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
本發明第二十四樣態的軌道的舖設方法是在第二十至第二十三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配置工程,也可安裝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配置具有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導柱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上述位置調整工程也可具有相對於複數的上述導柱固定導軌的導軌固定工程。
本發明第二十五樣態的軌道的舖設方法是在第二十至第二十三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位置調整工程也可具有將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抬起至上述路基的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也可將石渣搬入抬起後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與上述路基之間,固定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於上述路基的位置。
本發明第二十六樣態的軌道的舖設方法是在第二十至第二十三樣態的其中之一樣態中,上述配置工程也可以在設置於埋設在石渣的枕木上與上述車輛的寬方向分開配置的複數的軌上,配置上述行駛路形成部。
本發明的軌道的維修方法,係具有行駛路形成部及定位部之軌道的維修方法,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備有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之行駛面的行駛路,該行駛路,具有:複數配置在上述車輛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並具有分別形成上述行駛面的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上述定位部係固定彼此鄰接之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僅更換對應部份位置偏移之上述行駛面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
根據本發明,排列複數的行駛路形成部,可形成維修容易且行駛輪可直接行駛的行駛路。
1‧‧‧軌道
2‧‧‧路基
3‧‧‧石渣
4‧‧‧行駛面
5、300‧‧‧行駛路
50、31‧‧‧行駛路形成部
511、311‧‧‧第一板
512、312‧‧‧第二板
51a、31a‧‧‧單位行駛面
51b‧‧‧傾斜面
52、32‧‧‧定位部
521、521a‧‧‧凸部
522、522a‧‧‧凹部
53、33‧‧‧導柱
54‧‧‧支撐構件
55、550‧‧‧連接構件
60‧‧‧第一行駛路形成部
61‧‧‧第一A板
61a‧‧‧第一A形成面
61b‧‧‧第一a1傾斜面
61c‧‧‧第一a2傾斜面
62‧‧‧第二A板
62a‧‧‧第二A形成面
62b‧‧‧第二a1傾斜面
62c‧‧‧第二a2傾斜面
70、700‧‧‧第二行駛路形成部
71、710‧‧‧第一B板
71a、710a‧‧‧第一B形成面
71b、710b‧‧‧第一b1傾斜面
71c、710c‧‧‧第一b2傾斜面
72、720‧‧‧第二B板
72a、720a‧‧‧第二B形成面
72b、720b‧‧‧第二ba傾斜面
72c、720c‧‧‧第二b2傾斜面
8‧‧‧導軌
100‧‧‧車輛
110‧‧‧車體
120‧‧‧行駛輪
130‧‧‧引導裝置
131‧‧‧導框
132‧‧‧導輪
Dr‧‧‧行駛方向
Dw‧‧‧寬方向
Dv‧‧‧上下方向
S10‧‧‧配置工程
S11‧‧‧第一配置工程
S12‧‧‧第二配置工程
S20‧‧‧位置調整工程
S21‧‧‧導軌固定工程
S22‧‧‧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
S30‧‧‧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
91‧‧‧頂起用構件
92‧‧‧固定架
41‧‧‧枕木
42‧‧‧軌
311a‧‧‧板主體
311b‧‧‧板固定部
32a‧‧‧定位主體
32b‧‧‧定位固定部
80‧‧‧調整板
第1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的軌道及車輛的剖視圖。
第2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的行駛路的上視圖。
第3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透視圖。
第4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的透視圖。
第5A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配置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圖,從上側說明配置有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上視圖。
第5B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配置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圖,從行駛方向的前側說明配置有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剖視圖。
第6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配置第二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上視圖。
第7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將導軌固定於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上視圖。
第8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將導軌從路基抬起的樣子的剖視圖。
第9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將導軌固定於第二行駛路形成部的樣子的上視圖。
第10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固定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之位置的樣子的剖視圖。
第11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軌道的施工方法中搬入石渣後的樣子的剖視圖。
第12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變形例之凸部的透視圖。
第13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變形例之凹部的透視圖。
第14圖是說明第二實施形態相關行駛路的上視圖。
第15圖是說明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相關變形例的上視圖。
第16圖是說明第三實施形態相關軌道及車輛的剖視圖。
第17圖是說明第三實施形態相關行駛路的上視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相關的第一實施形態的軌道參閱第 1圖至第4圖說明。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軌道1是從引導車輛100的導軌8受到反向力使得行駛輪120一邊轉舵並行駛之引導軌條式鐵道車輛行駛的軌道。
在此,以下,稱車輛100行駛的方向為行駛方向Dr。僅單純稱與行駛方向Dr正交之車輛100的寬方向為寬方向Dw。稱與行駛方向Dr及寬方向Dw正交的方向為上下方向Dv。並且,本實施形態中,上下方向Dv是與正確意思的鉛直方向不同,相對於後述之行駛面4垂直的方向。又,本實施形態是以車輛100的寬方向Dw的中心為基準,設寬方向Dw的一方(第一)側為右側(第1圖紙面右側),設寬方向Dw的另一方(第二)側為左側(第1圖紙面左側)。又,本實施形態中,車輛100為基準以行駛方向Dr的一方(第一)側為前側(第2圖紙面下側),相對於車輛100以行駛方向Dr的另一方(第二)側為後側(第2圖紙面上側)。
行駛本實施形態之軌道1的車輛100(引導軌條式鐵道車輛)是如第1圖表示,為側方引導軌條式的新交通系統的車輛。該車輛100具備車體110、行駛輪120及引導裝置130。
車體110具有內部具有空洞的外形顯示箱體狀的構造物。車體110是在側面部設有未圖示的開關門扉或窗等。
行駛輪120是配置在該車體110的下部。行 駛輪120是設置在車體110的上下方向Dv的下側。行駛輪120是分別設置在車體110的寬方向Dw的左側與右側。行駛輪120是從電車線透過集電裝置接受電後藉動力部驅動而旋轉。行駛輪120並非如鐵輪以金屬材料所構成,而是例如以如橡膠輪胎由橡膠材所構成。
引導裝置130是引導車輛100沿著後述的導軌8朝向目的的行駛方向Dr。引導裝置130具有配設在車體110下側的導框131,及可旋轉支撐於導框131的導輪132。
導輪132是配置在較車體110側面的外側。導輪132是相對於導框131,可旋轉支撐於朝上下方向Dv延伸的轉軸周圍。導輪132設置使上下方向Dv的位置成為與導軌8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車輛100行駛時,導輪132與導軌8接觸而旋轉。
軌道1是沿著預定的路線延伸,在其途中依需要混合有直線區間與曲線區間。軌道1具有行駛輪120一邊滾動並接觸的左右一對的行駛面4。行駛面4朝行駛方向Dr延伸。行駛面4是對應行駛輪120的寬方向Dw的位置與寬方向Dw分開設置一對。本實施形態的軌道1是在隆起於路基2上的石渣3之上設置行駛面4。
軌道1具備石渣3、行駛路5及導軌8。
石渣3是舖設在路基2上的碎石與砂礫。
行駛路5是在路基2上形成行駛面4。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5是在路基2上透過石渣3形成行駛面4。行駛路 5是如第2圖表示,具有:行駛路形成部50、定位部52、導柱53及支撐構件54。
導軌8是限制車輛100的行駛的方向。導軌8是藉著導輪132接觸產生的反向力,限制車輛100的前進方向。導軌8是以跨軌道1的總延長夾著行駛面4的方式,分別設置在軌道1的寬方向Dw的兩側。導軌8是沿著車輛100行駛的行駛方向Dr從行駛面4朝著相同的高度延伸。導軌8將行駛方向Dr的長度形成比一個行駛路形成部50長。因此,導軌8是跨複數行駛路形成部50配置。
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50是複數配置在車輛100的行駛方向Dr成彼此鄰接,並具有分別形成行駛面4的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51a。本實施形態之行駛路形成部50的一部份具有連接構件55。
行駛路形成部50是透過石渣3配置在路基2上。行駛路形成部50具有可形成行駛面4的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51a。單位行駛面51a是在將行駛路形成部50配置於石渣3上之時,朝向上下方向Dv的上側地形成於行駛路形成部50。
行駛路形成部50在與單位行駛面51a交叉並與鄰接之其他行駛路形成部50相對的行駛方向Dr兩側的端面具有傾斜面51b。傾斜面51b是一邊與單位行駛面51a成正交地延伸,並相對於行駛方向Dr傾斜而形成。亦即,行駛面4是將複數行駛路形成部50排列配置於行 駛方向Dr,以使得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的傾斜面51b彼此相對,藉此將單位行駛面51a與行駛方向Dr連續配置所形成。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50是以混凝土所形成的塊體。
行駛路形成部50是如第1圖表示,具有:僅寬方向Dw的一方側之右側的行駛輪120接觸的第一板511,及僅寬方向Dw的另一方側之左側的行駛輪120接觸的第二板512。
本實施形態的第一板511是與單位行駛面51a及傾斜面51b交叉,使朝寬方向Dw的端面形成與行駛方向Dr平行。第一板511在從上下方向Dv顯示時,朝寬方向Dw的車輛100的中心,行駛方向Dr兩側的傾斜面51b為彼此接近的梯形狀的混凝土塊。亦即,本實施形態的第一板511的單位行駛面51a從上下方向Dv顯示時,成為梯形狀。
第二板512是與第一板511在寬方向Dw分開配置。本實施形態的第二板512是以寬方向Dw的車輛100的中心為邊界形成與第一板511對稱的形狀。第二板512在從上下方向Dv顯示時,從第一板511的相反側朝著寬方向Dw的車輛100的中心,行駛方向Dr兩側的傾斜面51b為彼此接近的梯形狀的混凝土塊。亦即,本實施形態的第二板512的單位行駛面51a從上下方向Dv顯示時,成為梯形狀。並且,第二板512也可如本實施形態僅對稱地以和第一板511相同的形狀所形成,也可以和第一 板511不同的形狀或大小形成。
連接構件55是連接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本實施形態的連接構件55是一體設置在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以作為行駛路形成部50的一部份。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連接構件55是連接朝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之寬方向Dw內側的端面彼此。連接構件55連接與單位行駛面51a交叉而朝寬方向Dw左側的第一板511的端面及與單位行駛面51a交叉而朝寬方向Dw右側的第二板512的端面。本實施形態的連接構件55是由H鋼材所構成。
定位部52固定彼此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的相對位置。本實施形態的定位部52為可裝卸地連結一個行駛路形成部50及與一個行駛路形成部50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50的行駛路形成部50。亦即,定位部52並非將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彼此完全地固定,而是以可卸下的狀態連結,固定體外的相對位置。本實施形態的定位部52作為行駛路形成部50的一部份,分別設置在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定位部52是形成於傾斜部51b。定位部52是由凸部521與凹部522所構成。
凸部521是如第3圖表示,從傾斜面51b朝行駛方向Dr突出。本實施形態的凸部521是形成剖面半圓形狀朝寬方向Dw延伸。凸部521是形成在傾斜面51b的上下方向Dv的中心。亦即,本實施形態的凸部521是 與行駛路形成部50形成為一體。
凹部522是如第4圖表示,從傾斜面51b朝行駛方向Dr凹陷。凹部522是對應凸部521的形狀,以凸部521可嵌入的大小形成。本實施形態的凹部522是形成在形成有凸部521的行駛路形成部50及與行駛方向Dr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50的傾斜面51b。亦即,凹部522是形成在與形成有凸部521的行駛路形成部50不同的行駛路形成部50。凹部522是形成比凸部521稍微大的剖面半圓形狀朝寬方向Dw延伸。凹部522是形成在上下方向Dv的中心,以使得相對於凸部521與傾斜面51b之上下方向Dv的位置相同。
導柱53是如第2圖表示,可固定導軌8。導柱53固定在行駛路形成部50。本實施形態的導柱53作為行駛路形成部50的一部份,分別與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一體設置。具體而言,導柱53是朝著與單位行駛面51a交叉的方向延伸。本實施形態的導柱53是相對於單位行駛面51a垂直延伸。本實施形態的導柱53是藉支撐構件54設置在比行駛路形成部50更位於寬方向Dw的外側。導柱53在寬方向Dw的內側固定著導軌8。亦即,寬方向Dw右側的導柱53是設置在比第一板511更位於寬方向Dw的右側,在寬方向Dw左側固定導軌8。另一方面,寬方向Dw左側的導柱53是設置在比第二板512更位於寬方向Dw的左側,在寬方向Dw右側固定導軌8。本實施形態的導柱53是與連接構件55同樣,以H鋼 材所構成。
支撐構件54是由朝著與單位行駛面51a交叉的行駛路形成部50之寬方向Dw的端面朝寬方向Dw的外側突出。支撐構件54固定著導柱53。本實施形態的支撐構件54作為行駛路形成部50的一部份,分別與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一體設置。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支撐構件54是從朝著行駛路形成部50的寬方向Dw外側的端面延伸。亦即,在寬方向Dw右側的支撐構件54是相對於第一板511設置在寬方向Dw的右側。寬方向Dw右側的支撐構件54是在未與第一板511連接側之寬方向Dw的端部固定導柱53。另一方面,在寬方向Dw左側的支撐構件54是相對於第二板512設置在寬方向Dw的左側。寬方向Dw左側的支撐構件54是在未與第二板512連接側之寬方向Dw的端部固定導柱53。本實施形態的支撐構件54是與連接構件55或導柱53同樣,以H鋼材所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5具備交替配置在行駛方向Dr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作為行駛路形成部50。
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是如第3圖表示,具有第一A板61作為第一板511。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具有第二A板62作為第二板512。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具有連接構件55。在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連接導柱53與支撐構件54。本實施形態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中,支撐 構件54與連接構件55是以相同的H鋼材形成而成為一體。亦即,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設有使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貫穿寬方向Dw的H鋼材。藉此,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中,連結有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
第一A板61作為單位行駛面51a,形成有第一A形成面61a。第一A形成面61a是呈梯形狀朝著上下方向Dv之上下的面。第一A板61具有朝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一a1傾斜面61b(第一傾斜面)及朝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一a2傾斜面61c(第二傾斜面),作為傾斜面51b。第一a1傾斜面61b與第一a2傾斜面61c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一a1傾斜面61b是朝向第一A板61之寬方向Dw內側的左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前側傾斜。第一a2傾斜面61c是朝向寬方向Dw的左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後側傾斜。第一A板61在第一a1傾斜面61b及第一a2傾斜面61c作為定位部52,分別形成有凸部521。
第二A板62作為單位行駛面51a,形成有第二A形成面62a。第二A形成面62a是形成與第一A形成面61a相同大小的梯形狀朝上下方向Dv的上下的面。亦即,第二A板62是以和第一A板61及行駛方向Dr的長度相同的長度所形成。第二A板62具有朝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二a1傾斜面62b(第一傾斜面)及朝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二a2傾斜面62c(第二傾斜面),作為傾斜面51b。第二a1傾斜面62b與第二a2傾斜面62c是相對 於行駛方向Dr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二a1傾斜面62b是朝向第二A板62之寬方向Dw內側的右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前側傾斜。本實施形態的第二a1傾斜面62b是形成與第一a2傾斜面61c平行。第二a2傾斜面62c是朝向寬方向Dw的右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後側傾斜。本實施形態的第二a2傾斜面62c是形成與第一a1傾斜面61b平行。第二A板62在第二a1傾斜面62b及第二a2傾斜面62c作為定位部52,分別形成有凸部521。
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是相對於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排列配置在行駛方向Dr。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是如第4圖表示,具有第一B板71作為第一板511。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具有第二B板72作為第二板512。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連接導柱53與支撐構件54。本實施形態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與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不同,不具有連接構件55。因此,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中,第一B板71與第二B板72為分別獨立。
第一B板71作為單位行駛面51a,形成有第一B形成面71a。本實施形態的第一B形成面71a是形成與第一A形成面61a相同大小的梯形狀並朝上下方向Dv之上方的面。亦即,第一B板71是以和第一A板61在行駛方向Dr長度相同的長度形成。第一B板71具有朝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一b1傾斜面71b(第一傾斜面)及朝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一b2傾斜面71c(第二傾斜面),作為傾斜面51b。第一b1傾斜面71b與第一b2傾斜面 71c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一b1傾斜面71b是朝向第一B板71之寬方向Dw外側的右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前側傾斜。因此,第一a1傾斜面61b與第一b1傾斜面71b是朝著與行駛方向Dr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一b1傾斜面71b是形成與第一a2傾斜面61c平行。第一b2傾斜面71c是朝向寬方向Dw的右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後側傾斜。因此,第一a2傾斜面61c與第一b2傾斜面71c是朝著與行駛方向Dr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一b2傾斜面71c是形成與第一a1傾斜面61b平行。第一B板71,在第一b1傾斜面71b及第一b2傾斜面71c作為定位部52,分別形成有凹部522。
第二B板72作為單位行駛面51a,形成有第二B形成面72a。第二B形成面72a是形成與第二A形成面62a相同大小的梯形狀並朝上下方向Dv之上方的面。亦即,第二B板72是以和第二A板62在行駛方向Dr長度相同的長度形成。第二B板72具有朝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二b1傾斜面72b(第一傾斜面)及朝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二b2傾斜面72c(第二傾斜面),作為傾斜面51b。第二b1傾斜面72b與第二b2傾斜面72c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傾斜。第二b1傾斜面72b是朝向第二B板72之寬方向Dw外側的左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前側傾斜。因此,第二a1傾斜面62b與第二b1傾斜面72b是朝著與行駛方向Dr不同的方向傾斜。本實施形態的第二b1傾斜面72b是形成與第二a2傾斜面 62c及第一b2傾斜面71c平行。第二b2傾斜面72c是朝向寬方向Dw的右側且朝向行駛方向Dr的後側傾斜。因此,第二a2傾斜面62c與第二b2傾斜面72c是朝著與行駛方向Dr不同的方向傾斜。本實施形態的第二b2傾斜面72c是形成與第二a1傾斜面62b及第一b1傾斜面71b平行。第二B板72,在第二b1傾斜面72b及第二b2傾斜面72c作為定位部52,分別形成有凹部522。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軌道的施工方法根據第5圖至第11圖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軌道的施工方法是使用如上述的行駛路5及導軌8,在路基2上舖設從引導車輛100的導軌8受到反向力使得行駛輪120一邊轉舵並行駛之引導軌條式鐵道車輛的軌道1。本實施形態的軌道的施工方法雖是舉形成曲線區間的場合為例說明,但形成直線區間的場合也可以同樣的工程形成。本實施形態的軌道的施工方法,包括:配置工程S10、位置調整工程S20及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
配置工程S10中,行駛路形成部50是在路基2上複數配置於行駛方向Dr。本實施形態的配置工程S10具有:配置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第一配置工程S11,及配置複數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第二配置工程S12。
第一配置工程S11中,如第5A圖及第5B圖表示,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是以在行駛方向Dr彼此分離的狀態配置。第一配置工程S11是沿著舖設之軌道1 的形狀,將固定有導柱53及支撐構件54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直接配置在路基2上。第一配置工程S11中,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是在行駛方向Dr彼此隔著間隔配置。本實施形態的第1配置工程S11是在行駛方向Dr隔著比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之行駛方向Dr的長度大的間隔,配置複數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
第二配置工程S12是如第6圖表示,在第一配置工程S11後,在兩個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彼此的行駛方向Dr之間配置有一個第一行駛路形成部70。本實施形態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中,第一B板71與第二B板72為獨立。因此,第二配置工程S12中,分別配置固定有導柱53及支撐構件54的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具體而言,第二配置工程S12中,第一B板71是配置於在行駛方向Dr分開排列的兩個第一A板61之間。藉此,第一B板71是相對於一對第一A板61以鈎掛於凹部522的狀態隔著些微的間隔配置凸部521。第二配置工程S12中,第二B板72是配置於在行駛方向Dr分開排列的兩個第二A板62之間。藉此,第二B板72是相對於一對第二A板62以鈎掛於凹部522的狀態隔著些微的間隔配置凸部521。
位置調整工程S20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51a相對於路基2的傾斜。第一實施形態的位置調整工程S20是在配置工程S10之後實施。位置調整工程S20是調整導軌8相對於路基2的傾斜。第一實施形態的位置調 整工程S20具有導軌固定工程S21及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
導軌固定工程S21是如第7圖表示,在第二配置工程S12後,相對於複數導柱53固定導軌8。導軌固定工程S21中,調整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與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的行駛方向Dr的位置,以連結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定位部52及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定位部52,並固定導軌8。本實施形態的導軌固定工程S21是相對於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導柱53固定導軌8。並且,本實施形態的導軌固定工程S21是相對於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導柱53暫時固定導軌8。亦即,本實施形態的導軌固定工程S21是僅將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導軌8的位置完全固定。
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如第8圖表示,將行駛路形成部50抬起至路基2。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在導軌固定工程S21後實施。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在寬方向Dw兩側的支撐構件54分別安裝具有高度調整功能的頂起用構件91,將行駛路形成部50使得支撐構件54整個相對於路基2平行地上升。本實施形態中,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支撐構件54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支撐構件54是藉著頂起用構件91被分別抬起。頂起用構件91是可相對於支撐構件54自由裝卸的安裝調整用的螺桿。
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在抬起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狀態下,調整導軌8的位置以使得導軌8相對於路基2成為大致水平。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如第9圖表示,在導軌8的位置決定之後,相對於導軌8固定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藉此,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是以在傾斜部51b與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接觸的狀態固定位置。並且,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相對於導軌8固定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導柱53。因此,也可統一調整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相對於單位行駛面51a之路基2的傾斜。
並且,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雖是一起抬起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但不限於此。亦即,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是以定位部52連結,因此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中,也可以僅抬起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其中任一方。此時,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S22是以將固定有導軌8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支撐構件54抬起為佳。
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是在位置調整工程S20後實施。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是將石渣3搬入行駛路形成部50與路基2之間,固定行駛路形成部50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本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是如第10圖表示,在支撐構件54安裝有固定架92,固定行駛路形成部50使相對於路基2之行駛路形成 部50的高度等的位置不致移動。之後,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是如第11圖表示,在行駛路形成部50與路基2之間搬入石渣3並加以填充。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S30是藉著石渣3在行駛路形成部50不能移動的狀態,從支撐構件54卸下頂起用構件91與固定架92。
藉著如上述的軌道的施工方法所施工的軌道1是將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複數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交替排列於行駛方向Dr。另外,透過定位部52,將第一A板61與第一B板71,及第二A板62與第二B板72分別固定相對位置。因此,可藉著第一A形成面61a與第一B形成面71a,將與行駛方向Dr連續的行駛面4形成於寬方向Dw的右側。此外,可藉著第二A形成面62a與第二B形成面72a,將與行駛方向Dr連續的行駛面4形成於寬方向Dw的左側。因此,即使路基2的一部份發生地基下沉的場合,僅一邊更換對應地基下沉發生之處的行駛路形成部50並調整位置,即可部份調整行駛面4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亦即,可以短時間不耗費成本簡單進行行駛路5的維修。藉此,維修容易並可形成行駛輪120可直接行駛的軌道1。
定位部52是由形成於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的凸部521,及藉第一B板71與第二B板72形成的凹部522所構成。因此,進行固定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彼此之相對位置的定位部52的裝卸即可以單純的構成形成。
行駛路形成部50具有導柱53,可透過導柱53將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或複數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固定於導軌8。因此,僅調整導軌8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即可調整形成行駛面4之第一A形成面61a及第二A形成面62a或第一B形成面71a及第二B形成面72a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亦即,無需分別調整具有行駛面4之單位行駛面51a的複數行駛路形成部50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51a的位置。藉此,可相對於路基2形成朝行駛方向Dr平順延伸的行駛面4。
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具有固定著導柱53的支撐構件54。支撐構件54朝著行駛路形成部50之寬方向Dw的外側突出,並設置導柱53而沒有在寬方向Dw設置第一A板61、第二A板62、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的大小較大的必要。因此,可抑制行駛路形成部50的製造成本。
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具有在第一A板61與第二A板62的寬方向Dw分開配置的兩個構件。同樣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具有在第一B板71與第二B板72的寬方向Dw分開配置的兩個構件。為此,可以不同的構件形成寬方向Dw之右側的行駛面4與寬方向Dw之左側的行駛面4。因此,沒有一體形成與寬方向Dw分開形成的行駛面4之間的區域的必要,可抑制行駛路形成部50的製造成本。
以第一A板61的第一a1傾斜面61b和第一 B板71的第一b2傾斜面71c相對的狀態連結第一A板61與第一B板71。同時,以第一A板61的第一a2傾斜面61c和第一B板71的第一b1傾斜面71b相對的狀態連結第一A板61與第一B板71。因此,可以使第一A板61與第一B板71的邊界相對於行駛方向Dr傾斜。同樣地,以第二A板62的第二a1傾斜面62b和第二B板72的第二b2傾斜面72c相對的狀態連結第二A板62與第二B板72。同時,以第二A板62的第二a2傾斜面62c和第二B板72的第二b1傾斜面72b相對的狀態連結第二A板62與第二B板72。因此,可以使第二A板62與第二B板72的邊界相對於行駛方向Dr傾斜。亦即,可相對於行駛輪120進入各行駛路形成部50的方向使得各行駛路形成部50彼此的連接處傾斜。藉此,可抑制車輛100在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間的連接處上行駛時的噪音或振顫。
第一A板61的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一a1傾斜面61b與第一B板71的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一b1傾斜面71b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以不同的角度形成。同樣地,第一A板61的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一a2傾斜面61c與第一B板71的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一b2傾斜面71c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以不同的角度形成。並且,第二A板62的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二a1傾斜面62b與第二B板72的行駛方向Dr前側的第二b1傾斜面72b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以不同的角度形成。同樣地,第二A板 62的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二a2傾斜面62c與第二B板72的行駛方向Dr後側的第二b2傾斜面72c是相對於行駛方向Dr以不同的角度形成。
因此,行駛方向Dr前側的傾斜面51b(第一傾斜面)與後側的傾斜面51b(第二傾斜面)的角度不同,藉著行駛輪120相對於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進入的場合與出來的場合,可以使行駛輪120通過的條件成不規則。藉此,可抑制車輛100在鄰接的行駛路形成部50間的連接處上行駛時的噪音或振顫。
在行駛方向Dr的前側與後側排列相對於行駛方向Dr具有角度不同之傾斜面51b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形成行駛面4。因此,可抑制鄰接之行駛路形成部50之間的間隙變大,可以如曲線區間形成彎曲的行駛路5。
使用混凝土塊的行駛路形成部50。因此,行駛路形成部50是以混凝土形成單位行駛面51a。藉此,可形成混凝土製的行駛面4。
將行駛路5直接配置在石渣3上。因此,在路基2與行駛路5之間配置石渣3,因地基下沉等即使導致路基2偏移的場合,無需調整行駛路5本身,可追加石渣3調整行駛面4的位置。因此,可進一步抑制修補行駛面4扭曲等用的維修費用。
第一實施形態之軌道的施工方法是在配置工 程S10配置複數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複數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之後,將導軌8固定於導柱53後調整導軌8的位置。因此,僅調整相對於路基2之導軌8的位置,即可統一調整形成行駛面4之第一A形成面61a及第二A形成面62a或第一B形成面71a及第二B形成面72a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亦即,無需分別調整具有形成行駛面4的單位行駛面51a之複數行駛路形成部50相對於路基2的位置,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51a的位置。藉此,可相對於路基2形成朝行駛方向Dr平順延伸的行駛面4。
在導柱53固定導軌8的導軌固定工程S21之後,相對於路基2抬起第一A板61、第二A板62、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並無分別抬起數個行駛路形成部50的必要。因此,可簡化在複數行駛路形成部50與路基2之間設置石渣3時的工程。
並且,本實施形態之軌道的施工方法中,雖是如第一配置工程S11及第二配置工程S12在固定導軌8之前連續配置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與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但不限於此一順序。軌道的施工方法中,也可以例如在第一配置工程S11後實施導軌固定工程S21或位置調整工程S20在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固定導軌8調整位置之後,配置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固定於導軌8。
第一實施形態的定位部52的凸部521及凹部522不限於朝寬方向Dw延伸的形狀。凸部521及凹部522也可以朝著上下方向Dv延伸,形成於傾斜面51b之 寬方向Dw的中心。
定位部52的凸部521及凹部522,變形例也可以是例如第12圖及第13圖表示,以與朝著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之上下方向Dv單側的面相對的面形成剖面形狀為L字型。
具體而言,變形例的凸部521a是如第12圖表示,分別形成於第一A板61的第一a1傾斜面61b與第一a2傾斜面61c,及第二A板62的第二a1傾斜面62b與第二a2傾斜面62c。朝凸部521a之上下方向下側的面是與第一A板61或第二A板62之上下方向下側的面形成一體。朝凸部521a之上下方向上側的面是與第一A形成面61a或第二A形成面62a形成段差。
變形例的凹部522a是如第13圖表示,分別形成於第一B板71的第一b1傾斜面71b與第一b2傾斜面71c,及第二B板72的第二b1傾斜面72b與第二b2傾斜面72c。朝凹部522a之上下方向上側的面是與第一B形成面71a或第二B形成面72a形成一體。朝凹部522a之上下方向下側的面是與朝向第一B板71或第二B板72之上下方向下側的面形成段差。其結果,將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排列於行駛方向Dr,配置使得朝凹部522a之上下方向下側的面與朝凸部521a之上下方向上側的面相對。
凸部521及凹部522不限於以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分別形成的構造。例如, 也可以相對於一個行駛路形成部50,將凸部521形成在行駛方向Dr前方的傾斜面51b,將凹部522形成在行駛方向Dr後方的傾斜面51b。並且,也可以第一板511及第二板512將凸部521及凹部522形成在行駛方向Dr的不同位置。
《第二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14圖針對第二實施形態的軌道說明。
第二實施形態中對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該第二實施形態的軌道1針對第二行駛形成部70的形狀是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
亦即,第一實施形態之軌道1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是將行駛方向Dr的長度形成比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行駛方向Dr的長度更長。具體而言,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在第一B板710的行駛方向Dr的長度為最長部份Lb的大小是形成比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的第一A板61之行駛方向Dr的長度為最長部份La長。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是以和第一B板710及第二B板720在行駛方向Dr的長度最長的部份Lb之大小相同的長度形成。
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是以連結構件550連結第一B板710與第二B板720。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是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形成有凹部522作為定位部52。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是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未連接支撐構件54或導柱53。
根據如以上的第二實施形態的軌道1,藉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0使得行駛方向Dr的距離延伸,在正直的直線區間中,可減少使用的行駛路形成部50的數量形成行駛面4。因此,可降低舖設軌道1時的製造成本。並且,在維修時調整位置之行駛路形成部50的數量也會降低。因此,可有效進行行駛面4的維修。
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一行駛形成部60的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不限於形成梯形狀,只要具有傾斜面51b即可。因此,第一A板61及第二A板62也可以形成菱形或平行四邊形。同樣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的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也不限於形成梯形狀,只要具有傾斜面51b即可。因此,第一B板71及第二B板72也可以形成菱形或平行四邊形。
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的行駛路5雖是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700在行駛方向交替排列配置的構造,但不限於此。例如,行駛路5也可以在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700之間,具有其他形狀的行駛路形成部。具體而言,如第15圖表示,在第一實施形態之一部分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60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70之間,作為行駛路形成部,也可具備有傾斜面51b的調整板(行駛路形成部)80。第15圖中,調整板80雖是形成平行四邊形,但只要具有傾斜面51b,可以形成菱形或梯形。
《第三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16圖及第17圖針對第三實施形態的軌道說明。
第三實施形態中對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該第三實施形態的軌道1針對在鐵製的軌42上形成行駛面4的點是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不同。
亦即,第三實施形態之軌道1是如第16圖表示,行駛路形成部是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第三實施形態的軌道1在路基2上不僅是石渣3,並藉著透過枕木41與鐵製的軌42所配置的行駛路300形成行駛面4。亦即,行駛路300是配置在設於路基2上之石渣軌道的軌42上。
枕木41是被埋設於石渣3。枕木41是跨軌道1的總延長在行駛方向Dr彼此分開配置複數個。
軌42是設置在枕木41上。軌42是跨軌道1的總延長朝著行駛方向Dr延伸。本實施形態的軌42是相對於一方的行駛面4分別配置兩支。該兩支的軌42是分別在寬方向Dw彼此分開配置。亦即,本實施形態是在作為石渣軌道而設置的一對軌42上配置追加兩支的總計四支的軌42。
行駛路300具備與車輛100的行駛方向Dr鄰接而配置的行駛路形成部31。另外,行駛路300具有定位部32與導柱33。
行駛路形成部31是透過軌42配置在路基2上。行駛路形成部31具有可形成行駛面4之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31a。單位行駛面31a在行駛路形成部31配置於軌42上時,朝上下方向Dv的上側地形成於行駛路形成部31。第三實施形態的單位行駛面31a從上下方向Dv顯示時,形成為矩形。亦即,第三實施形態的行駛面4是以在行駛方向Dr排列配置複數行駛路形成部31的狀態,將單位行駛面31a設置在軌42上,使得單位行駛面31a與行駛方向Dr連續配置所形成。第三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31是以較鋼板等之混凝土強度更高的金屬材料所形成的板狀的構件。第三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31具有僅寬方向Dw右側的行駛輪120接觸的第一板311,及僅寬方向Dw左側的行駛輪120接觸的第二板312。
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一板311具有板主體311a即板固定部311b。
板主體311a是形成從上下方向Dv的上方包覆著軌42的矩形箱型。
板固定部311b是在後述的定位部32透過螺栓可裝卸地固定。板固定部311b是與板主體311a成為一體。板固定部311是從板主體311a的開口端相對於軌42朝著寬方向Dw的外側突出。
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二板312是以和第一板311相同的形狀所形成。
第三實施形態的定位部32是可相對於枕木41 裝卸固定行駛路形成部31,藉此固定彼此鄰接之行駛路形成部31的相對位置。第三實施形態的定位部32是透過螺栓等的緊固構件可相對於行駛路形成部31裝卸地固定。定位部32具有定位主體32a與定位固定部32b。
定位主體32a是固定於枕木41。配置使定位主體32a為枕木41與軌42夾持。定位主體32a是形成從上下方向Dv的下方包覆的矩形箱型。
定位固定部32b是透過螺栓可裝卸地固定於板固定部311b。定位固定部32b是與定位主體32a成為一體。定位固定部32b是從定位主體32a的開口端相對於軌42朝著寬方向Dw的外側突出。亦即,定位部32是相對於行駛路形成部31在上下方向Dv形成對稱的形狀。
第三實施形態的導柱33是直接固定在枕木41,朝著與單位行駛面31a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三實施形態的導柱33是形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導柱33相同的構造。
作為舖設如第三實施形態的之軌道1的軌道的施工方法是例如相對於已舖設兩條軌42之一般的石渣軌道,追加軌42舖設。具體而言,作為事先進行準備的工程有在已舖設的軌42的寬方向Dw配置追加的軌42。藉此,將接近一組的寬方向Dw配置的軌42配置於枕木41上在寬方向Dw分開的位置。隨後,在各複數的枕木41配置定位部32。定位部32在被夾持於軌42及枕木41之間的狀態,固定於枕木41。之後,位置調整工程進行 軌42相對於路基2之傾斜的調整。
調整軌42的傾斜之後,將行駛路形成部31朝行駛方向Dr複數配置在軌42上。將配置在軌42上的行駛路形成部31以螺栓固定在定位部32上,藉定位部32連結鄰接之行駛路形成部31彼此複數配置在行駛方向Dr。
根據如上述第三實施形態的軌道1,可以利用軌42形成行駛面4。亦即,例如,利用已設有軌42的石渣軌道等,可藉此在調整相對於路基2之傾斜的軌42上形成行駛面4。因此,無需進行具有單位行駛面31a之複數行駛路形成部31的各路基2位置的調整,可統一調整複數單位行駛面31a的位置。藉此,可在路基2形成在行駛方向平順延伸的行駛面4。
並且,第三實施形態的軌道1雖是使用四支軌42,但不限於如此的構造。例如,也可以如一般的石渣軌道,僅兩支軌42在寬方向Dw各分開配置一支即可。在如以上構造的場合,可利用已舖設的石渣軌道,形成引導軌條式鐵道車輛行駛的的軌道1。
又,第三實施形態的單位行駛面31a也和第一實施形態或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也可形成梯形。第三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31並不限於未形成有傾斜面51b的構造。例如,第三實施形態的行駛路形成部31也可以和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形成有相對於行駛方向Dr傾斜的傾斜面51b。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閱圖示已進行詳述,但各實施形態之各構成及該等的組合等僅為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構成的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的變更。並且,本發明不為實施形態所限定,僅為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
本發明的行駛路形成部31不限於如第一板311及第二板312在寬方向Dw分開所形成的構造。行駛路形成部31只要形成有單位行駛面31a。例如,行駛路形成部31也可形成與寬方向Dw連續的塊狀,藉一個行駛路形成部31形成寬方向Dw的兩側的行駛面4。
又,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的定位部32不限於如凸部521及凹部522與行駛路形成部31形成一體構成的構造。例如,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也如第三實施形態,定位部32也可以與行駛路形成部31不同的構件形成。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使用行駛路形成部之軌道的舖設方法,但不限於上述僅在舖設軌道1的場合使用行駛路形成部50、31。例如,作為相對於舖設後之軌道1更換行駛路形成部50、31進行修補之軌道的維修方法也可使用行駛路形成部50、31。具體而言,軌道的維修方法中,假設地基下沉在路基2的一部份發生的場合產生,對於行駛面4整體只需更換對應部份位置偏移的區域之具有單位行駛面的行駛路形成部50、31即可。在此,相對於行駛面4整體部份位置偏移的區域,可舉例如相對 於路基2的位置偏移之行駛面4的一部份的區域,或相對於導軌8的位置偏移之行駛面4的一部份的區域,或相對於軌42的位置偏移之行駛面4的一部份的區域。藉此,僅以更換對應地基下沉產生之處的行駛路形成部50、31,即可部份進行相對於路基2的行駛面4之位置的修補。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上述軌道,排列複數的行駛路形成部,維修容易並形成行駛輪可直接行駛的行駛路。

Claims (26)

  1. 一種軌道,具備有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之行駛面的行駛路,和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該行駛路,具有:行駛路形成部,複數配置在上述車輛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並具有分別形成上述行駛面之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及定位部,固定彼此鄰接之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在與上述鄰接之其他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作為上述傾斜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作為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備交替配置在上述行駛方向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及第二行駛路形成部,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及上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是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第二行駛路形成部是形成使上述行駛方向的長度比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行駛方向的長度更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第一板,僅上述車輛的寬方向之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及第二板,與上述第一板在上述寬方向分開配置,且僅上述寬方向的另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具備安裝有引導上述車輛之導軌的導柱,上述導柱是固定在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具有從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朝著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之上述車輛的寬方向的端面,朝上述寬方向的外側突出,固定上述導柱的支撐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是直接配置在設置於路基上的石渣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其中,具備:枕木,埋設於石渣,及複數的軌,設置在上述枕木上,與上述車輛的寬方向分開配置,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是在上述軌上以設置上述單位行駛面的方式配置。
  11. 一種行駛路形成部,係複數配置於車輛的行駛方向彼此鄰接,形成軌道的行駛路,該軌道具有上述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的行駛面之上述行駛路,和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並具有:形成上述行駛面之一部份的單位行駛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具有將與鄰接之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的相對位置固定的定位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具有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而與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具有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而與鄰接的其他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的傾斜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作為上述傾斜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朝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作為上述傾斜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僅上述車輛的寬方向之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一板,及與上述第一板在上述寬方向分開配置,且僅上述寬方向的另一方側的行駛輪接觸的第二板。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備安裝有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導柱。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記載的行駛路形成部,其中,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具有從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朝著上述車輛的寬方向的端面朝上述寬方向的外側突出,固定上述導柱的支撐構件。
  20. 一種軌道的舖設方法,具備有車輛的行駛輪一邊滾動並接觸之行駛面的行駛路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包括:將具有形成上述行駛面的一部份之單位行駛面的行駛路形成部複數配置在上述車輛的行駛方向的配置工程;藉著固定彼此鄰接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之相對位置的定位部,連結鄰接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統一調整複數上述單位行駛面相對於路基之傾斜的位置調整工程;及固定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於上述路基之位置的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配置工程在與鄰接的其他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的端面配置具有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傾斜而形成之傾斜面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配置工程,具有:第一配置工程,將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隔著間隔複數配置在上述行駛方向,及第二配置工程,在兩個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上述行駛方向之間,配置具有和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的不同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配置工程,具有:第一配置工程,將具有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及與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另一方側的第二傾斜面的第一行駛路形成部,隔著間隔複數配置在上述行駛方向,及第二配置工程,在兩個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彼此的上述行駛方向之間,配置具有和上述第一行駛路形成部的上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於上述行駛方向的不同方向傾斜並朝上述行駛方向之一方側的第一傾斜面的第二行駛路形成部。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至第2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配置工程,係可安裝引導上述車輛的導軌,配置具有朝著與上述單位行駛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導柱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上述位置調整工程具有相對於複數的上述導柱固定導軌的導軌固定工程。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至第2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位置調整工程具有將上述行駛路形成部抬起至上述路基的行駛路形成部上升工程,上述行駛路形成部固定工程是將石渣搬入抬起後的上述行駛路形成部與上述路基之間,固定上述行駛路形成部相對於上述路基的位置。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至第2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軌道的舖設方法,其中,上述配置工程是在設置於埋設在石渣的枕木上與上述車輛的寬方向分開配置的複數的軌上,配置上述行駛路形成部。
TW105132582A 2015-10-08 2016-10-07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TWI653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0196 2015-10-08
JP2015-200196 2015-10-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7009A TW201727009A (zh) 2017-08-01
TWI653375B true TWI653375B (zh) 2019-03-11

Family

ID=5848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2582A TWI653375B (zh) 2015-10-08 2016-10-07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5043B2 (zh)
JP (1) JP6579454B2 (zh)
TW (1) TWI653375B (zh)
WO (1) WO20170615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61596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走行路形成部、軌道の敷設方法、及び軌道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67236A (en) * 1919-10-13 1921-02-01 Arthur R Bullock Road construction
US2228029A (en) * 1939-10-31 1941-01-07 Theodore N Cambridge Safety guard for trains
JPS5285204U (zh) * 1975-12-20 1977-06-25
JPS54155202U (zh) * 1978-04-19 1979-10-29
JPH01121401A (ja) * 1987-10-30 1989-05-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建造物用部材
JP2688439B2 (ja) * 1989-04-13 1997-12-10 日本鉄道建設公団 軌道スラブ用パネル及び軌道スラブ用パネルによる軌道スラブの施工方法
JP2002069906A (ja) * 2000-08-25 2002-03-08 Jet:Kk スラブ軌道におけるコンクリート路盤からの軌道スラブ版分離工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ラブ軌道の水平真直度修正工法、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スラブマット切断装置
TWI260360B (en) 2003-05-06 2006-08-21 Bombardier Transp Gmbh Cross-tie
FR2861102B1 (fr) * 2003-10-20 2006-03-17 Lohr Ind Troncon modulaire de voie pour vehicule de transport urbain autoguide sur pneumatiques
FR2920448B1 (fr) * 2007-08-29 2013-07-05 Lohr Ind Module prefabrique de voie pour vehicule de transport urbain autoguide sur pneumatiques
FR2950906B1 (fr) * 2009-10-02 2014-08-22 Lohr Ind Elements plats prefabriques a assembler en succession lineaire et sensiblement coplanaire
GB2477319B (en) * 2010-01-29 2016-08-10 Precast Advanced Track Ltd Modular slab and modular surface system
JP5894675B2 (ja) * 2011-10-26 2016-03-30 ヨアヒム ビューゼ,ハンス 車両線路
JP5722197B2 (ja) * 2011-11-24 2015-05-20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軌道補修方法
JP6153775B2 (ja) * 2013-06-05 2017-06-28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バラスト軌道の品質管理方法
WO2017061596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走行路形成部、軌道の敷設方法、及び軌道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79454B2 (ja) 2019-09-25
TW201727009A (zh) 2017-08-01
WO2017061596A1 (ja) 2017-04-13
JPWO2017061596A1 (ja) 2018-08-09
US20180298562A1 (en) 2018-10-18
US10895043B2 (en)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52906B1 (ko) 프리캐스트 슬래브 궤도 시스템 및 프리캐스트 슬래브 궤도 시스템 시공 방법.
KR100757958B1 (ko) 선형유도전동기에서 선형유도전동기 패널의 부설을 위한인서트 매립 장치
KR101780224B1 (ko) 열차 운행을 고려하여 철도궤도를 개량하기 위한 급속경화궤도용 콘크리트 장침목 블록의 시공 방법
TWI653375B (zh) 軌道,行駛路形成部,軌道的舖設方法及軌道的維修方法
KR101399839B1 (ko) 철도교량 단부 횡단 궤도 구조 및 그 시공 방법
KR101132952B1 (ko) 노면트램용 복합레일 및 이를 이용한 트램궤도
KR101262755B1 (ko) 가로보가 일체화된 하로판형교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JP2008127900A (ja) コンクリート軌道版
GB1592696A (en) Roadway for wheeled vehicles
KR101639401B1 (ko) 철도교량 단부의 전환부 궤도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 방법
KR100881598B1 (ko) 선형유도전동기(lim) 차량을 위한 궤도 부설 방법
JP3566704B2 (ja) 既設鉄道橋の補強構造
KR101510833B1 (ko) 콘크리트가 충진된 강관 직결 궤도 및 그 시공 방법
JP7499672B2 (ja) 床版架け替え方法
JP2013036193A (ja) 鉄道用縦型まくらぎおよびその製造型枠
CN112195769B (zh) 一种桥梁伸缩缝处沥青面层无高差施工方法
CN108252177A (zh) 改善有轨电车轨旁沥青路面开裂的加固结构
KR102202616B1 (ko) 고무차륜 경전철용 주행로 색판 및 그 유지보수 방법
CN111926649A (zh) 一种铁路专用线用加强型整筑式道口板及线路固轨装置
KR20170075480A (ko) 철도용 레일 지지장치
US8662407B2 (en) Railroad grade cros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y
KR20190124927A (ko) 안내 레일식 고무차륜 agt의 분리형 주행로 시공 지그 및 이를 이용한 안내 레일식 고무차륜 agt의 분리형 주행로 시공 방법
RU2297488C1 (ru)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переезд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резино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х плит для него
CN219410389U (zh) 一种防砟道口板及具有防砟功能的道口结构
CN219195506U (zh) 一种有轨电车新型路面轨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