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8228B -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 Google Patents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8228B
TWI648228B TW107113311A TW107113311A TWI648228B TW I648228 B TWI648228 B TW I648228B TW 107113311 A TW107113311 A TW 107113311A TW 107113311 A TW107113311 A TW 107113311A TW I648228 B TWI648228 B TW I6482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sludge
drying device
water content
rota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4971A (zh
Inventor
江草知通
貝田裕彦
遠藤弘毅
松寺直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環境 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環境 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環境 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8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822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4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49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乾燥裝置(1),其為將高黏性的含水物處理成粉粒體再予以排出的乾燥裝置(1),其具備:殼體(3),其具有供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7)及一對側面排出口(9);第一旋轉軸組(21),其具備從前部側觀看朝向右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第二旋轉軸組(22),其具備從前部側觀看被配置在第一旋轉軸組的右側並且朝向左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複數個圓盤(6),其對含水物間接加熱;及底面排出口(8),其被形成在殼體的底面,在第一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第二旋轉軸組的旋轉軸及第二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第一旋轉軸組的旋轉軸之軸間旋轉的圓盤被配置成不與旋轉軌跡重疊,在含水物被乾燥至粉粒體的情況,從一對側面排出口將粉粒體排出,在含水物未被乾燥至粉粒體的情況,從底面排出口排出未被充分乾燥至粉粒體的含水物。

Description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本申請案係針對2017年9月21日提出申請的特願2017-181374號主張優先權,並且援引內容於此。
來自各種生物質或廢棄物等被處理物的污泥,由於含有多量的水分,故有使用乾燥裝置藉由加熱而施行乾燥處理的情況。
乾燥裝置具有形成為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往下的殼體。在殼體的上游端,形成有用於投入污泥的投入口。被投入到殼體的污泥藉由安裝在可旋轉的中空軸之外周的圓盤而被攪拌,同時藉由利用圓盤的旋轉而產生的搬運作用及利用殼體的傾斜而產生的重力作用,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而緩慢移動。
對於乾燥裝置,導入蒸氣、熱媒油、溫水等加熱媒體。因此,污泥在一邊被攪拌一邊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移動時被加熱,例如,使其狀態轉變成液體狀、黏土狀、塊狀、粒狀、粉體狀,然後從配置在殼體後端的排出口以已經乾燥的粒體或粉體(粉粒體)的狀態被排出。
在專利文獻1,記載為了調整污泥的滯留時間,而在排出口的上游側形成有擋板的乾燥裝置。在該乾燥裝置,污泥溢流過擋板之後,從排出口朝向機外被排出。   在專利文獻2,記載在殼體下游側端部的下部或側部形成有排出口的乾燥裝置。在該乾燥裝置,污泥經由設置在排出口的擋板、滑動閘門等而朝向機外被連續排出。[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1-888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2247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另外,在季節變動或時間變動等而導致污泥性質變得不安定的情況,或者污泥供給泵浦故障(摩耗等)而導致污泥供給量變得不安定的情況等,污泥無法充分乾燥,污泥在性質不安定的狀態下即被排出。又,由於在被搬運到乾燥裝置下游側之前污泥皆具有高含水率、高黏性,故有時污泥不會溢流過設置在排出口的擋板、滑動閘門等,而是滯留在乾燥裝置內,導致引發與機內閉塞相關的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防止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被排出,同時可防止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滯留在機內的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用於解決課題之方案]
若依照本發明的第一態樣,則乾燥裝置為將高黏性的含水物處理成粉粒體再予以排出的乾燥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殼體,其具有:在前部形成並且供前述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及在後部的兩側面形成的一對側面排出口;第一旋轉軸組,其具備將軸線配置成從前述殼體的前述前部朝向前述後部,並且從前述前部側觀看朝向右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第二旋轉軸組,其具備從前述前部側觀看被配置在前述第一旋轉軸組的右側,並且朝向左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複數個圓盤,其在前述旋轉軸上隔著間隔配置,並且對於前述含水物間接加熱;及底面排出口,其形成在前述殼體的後部之底面,並且形成在前述第一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前述第二旋轉軸組的旋轉軸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前述第一旋轉軸組的旋轉軸之軸間,限制前述含水物的流入之擋板並未在周圍形成,在前述軸間旋轉的前述圓盤被配置成旋轉軌跡未重疊,在前述含水物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的情況,從前述一對側面排出口將前述粉粒體排出,在前述含水物未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的情況,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未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之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並且將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前述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投入到前述投入口。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在未充分乾燥、含水物未被乾燥至粉粒體的情況,藉由將含水物再投入到投入口,而可防止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被排出。又,粉粒體藉由圓盤的旋轉,而被拉向殼體的兩側面,藉此可從側面排出口僅排出已充分乾燥的粉粒體。
在上述乾燥裝置,前述底面為沿著複數個前述旋轉軸的形狀之略U字形狀相連的形狀,前述圓盤可為從前述旋轉軸的外側觀看愈朝向旋轉方向前方則寬度愈窄的楔形形狀。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藉由底面的形狀成為沿著旋轉軸的形狀之形狀,含水物的接觸效率會提升,故可抑制未充分乾燥的情況,也可提升搬運效率。
於上述乾燥裝置,在前述底面排出口可設置:啟動時將前述底面排出口關閉,恆常運轉時將前述底面排出口全開的閘門。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在對於殼體內尚未投入任何物體的啟動時,液體狀的含水物會流到殼體的下部,而可防止從底面排出口排出。
在上述乾燥裝置,可另外具有:量測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未充分乾燥之前述含水物的含水率之含水率計或量測流量的流量計;及控制朝向前述投入口投入的前述含水物之投入量或前述第一旋轉軸組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之旋轉數的控制裝置,前述控制裝置依照前述含水率或前述流量而控制前述投入量或前述旋轉數。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藉由依照含水物的含水率或含水物的流量而控制含水物的投入量或旋轉數,可更有效率地將含水物乾燥。
在上述乾燥裝置,前述控制裝置可具有:逆旋轉部,其在前述乾燥裝置的保養期間,使前述第一旋轉軸組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的旋轉軸分別逆向旋轉。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由於積聚在底部的含水物會被集中在殼體的中央,故可輕易將殼體內的污泥全數排出。藉此,不必為了從側面排出口將污泥排出而利用人力作業拆卸擋板或操作把手。
在上述乾燥裝置,具有從對應前述後部的前述底面排出口之位置吸引空氣到前述殼體內的空氣吸引裝置,前述空氣吸引裝置具有:連接到前述底面排出口的內部滑槽;及配置在前述內部滑槽的外側並且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孔的外部滑槽,並且可經由前述複數個通氣孔吸引前述空氣。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由於在對應底面排出口的位置,粉粒體幾乎不存在,故藉由從該位置吸引空氣,可抑制灰塵被捲入到排放的氣體中,並且在殼體不必另外形成空氣吸引用的孔,即可吸引空氣。又,藉由在形成有通氣孔的外側管之內側設置內部滑槽,可抑制污泥從外部滑槽的通氣孔流出。
若依照本發明的第二態樣,則乾燥系統為具備上述任一乾燥裝置、及與前述乾燥裝置同種或不同種的第二乾燥裝置之乾燥系統,其特徵為: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前述含水物之一部分朝向前述第二乾燥裝置被投入。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在一台乾燥裝置無法及時處理的情況,可使用第二乾燥裝置。 [發明之效果]
若依照本發明,則在未充分乾燥、含水物未被乾燥至粉粒體的情況,藉由將含水物再投入到投入口,而可防止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被排出。又,粉粒體藉由圓盤的旋轉,而被拉向殼體的兩側面,藉此可從側面排出口僅排出已充分乾燥的粉粒體。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基於圖示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1及具備該乾燥裝置1的乾燥系統50。   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為將下水污泥、工廠排水污泥、食品廢棄物・廚餘、屎尿污泥、家畜糞尿、植物搾汁粕等各種生物質或廢棄物等高黏性的含水物(以下稱為污泥)攪拌及搬運,同時予以加熱乾燥(降低含水率)而處理成粉粒體再排出的裝置。污泥例如具有100(Pa.S)以上的黏度並且具有30(%)以上的灰分含有率。   尚且,作為污泥的量測方法,例如若為灰分含有率,作為投入污泥固形物中的無機分含有率,可根據JIS M8812而求得,進而,黏度的量測方法可根據JIS K7199:1999(ISO 11443:1995,使用毛細管流變儀)而求得。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具備:乾燥裝置1;對於乾燥裝置1供給蒸氣的蒸氣供給裝置51(蒸氣鍋爐);將加熱污泥P使其含有的水分蒸發所產生的蒸氣予以排出的蒸氣排出管線52;對於乾燥裝置1供給污泥P的污泥供給裝置53;及從乾燥裝置1的內部吸引氣體而設成負壓的氣體吸引裝置54。
乾燥裝置1具有:污泥P被投入的投入口7;主要為未充分乾燥的污泥P1被排出的底面排出口8;及主要為已充分乾燥的粉粒體P2被排出的一對側面排出口9(在圖1僅表示單側)。   乾燥系統50具有:將從乾燥裝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1經由污泥供給裝置53而投入到投入口7的回送管線55;被設置在回送管線55上,並且量測藉由回送管線55而被搬運的污泥P1之含水率的含水率計56或流量計73;及基於藉由含水率計56所量測的污泥P1之含水率或藉由流量計73所量測的污泥P1之流量而控制污泥供給裝置53的控制裝置60。
氣體吸引裝置54為藉由吸引殼體3內部的氣體,而將包含在殼體3的內部所產生的蒸氣之氣體朝向機外排出,來促進污泥的蒸發之裝置。氣體吸引裝置54具有:被連結到在殼體3上部所設置的排氣體口75之第一排出管線57;經由第一排出管線57將氣體導入的洗滌器58;及從洗滌器58排出的氣體被導入的第二排出管線59。在第二排出管線59上,設置排氣風扇64。在第二排出管線59的下游側,設置脫臭裝置65。
洗滌器58係用於將排氣中所含的塵埃等飛散物除去。對於洗滌器58的上部,藉由處理水供給裝置61供給處理水。被供給到洗滌器58的處理水被噴射到洗滌器58的內部。從洗滌器58經由排水管線62將欲排出的水排出。洗滌器58所使用的處理水之其中一部分可藉由泵浦63再被供給到洗滌器58的上部。   藉由氣體吸引裝置54而被吸引的氣體經由洗滌器58洗淨之後,利用脫臭裝置65脫臭再予以排出。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具備:殼體3;加熱殼體3(進而污泥P)的套管4;具備將軸線A從殼體3的前部F朝向後部B配置的2根旋轉軸5a、5b之第一旋轉軸組21;具備從前部F側觀看在第一旋轉軸組21的右側被配置的2根旋轉軸5c、5d之第二旋轉軸組22;及在各個旋轉軸5隔著間隔配置並且對於污泥P間接加熱的複數個圓盤6(攪拌翼)。也就是說,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具備4根旋轉軸5。   又,乾燥裝置1具有從對應底面排出口8的位置將空氣吸引到殼體3內的空氣吸引裝置74(參考圖7)。
4根旋轉軸5之中的從前部F側(搬運方向T的上游側)觀看位在乾燥裝置1的寬方向W之左側的2根旋轉軸5a、5b,藉由驅動部72從前部F側觀看一起朝向右方(順時針)旋轉。換言之,2根旋轉軸5a、5b係朝向其上部朝向殼體3的寬方向W之中央側移動的方向旋轉。   4根旋轉軸5之中的從前部F側觀看位在乾燥裝置1的寬方向W之右側,也就是第一旋轉軸組21之右側的2根旋轉軸5c、5d,藉由驅動部72從前部F側觀看一起朝向左方(逆時計)旋轉。換言之,2根旋轉軸5c、5d係朝向其上部朝向殼體3的寬方向W之中央側移動的方向旋轉。
4根旋轉軸5之中的寬方向W之一側的2根旋轉軸5a、5b與寬方向W之另一側的2根旋轉軸5c、5d係朝向逆方向旋轉。寬方向W之一側的2根旋轉軸5a、5b與寬方向W之另一側的2根旋轉軸5c、5d係朝向其上部彼此靠近的方向旋轉。
各個圓盤6的內周端被連接到旋轉軸5並且朝向旋轉軸5的徑方向突出,同時朝向周方向延伸形成為略扇形。   殼體3被配置成使前部F比起後部B更靠上方傾斜。也就是說,殼體3係與旋轉軸5以規定的傾斜角度傾斜。
殼體3的底面3a為沿著4根旋轉軸5的形狀之略U字形狀相連的形狀。殼體3的底面3a具有4個圓筒面24,相鄰的圓筒面24彼此經由沿著軸線A延伸的稜線25而被連接。各個圓筒面24被形成為沿著略扇形的圓盤6之外周側端部。
在殼體3的前部F之上面,形成有污泥P被投入的投入口7。在殼體3的後部B,設置底面排出口8及一對側面排出口9。
底面排出口8被形成在搬運方向T的最靠近下游側(殼體3的後部B)之底面3a。底面排出口8被形成在乾燥裝置1的寬方向W之中央。   底面排出口8被配置在第一旋轉軸組21之中最靠近第二旋轉軸組22的旋轉軸5b、及第二旋轉軸組22之中最靠近第一旋轉軸組21的旋轉軸5c之軸間。在底面排出口8的周圍,未形成限制污泥P流入的擋板。進而,在由複數個圓筒面24所形成的底面3a,未形成阻礙各圓筒面24上的污泥P流動的突起。
底面排出口8形成為由沿著軸線A方向的2邊8a及沿著寬方向W的2邊8b之矩形狀。沿著軸線A方向的2邊8a沿著形成略U字形狀的圓筒面24之下端延伸。換言之,底面排出口8較佳為形成為包含對應旋轉軸5的圓筒面24之最低部位。   沿著寬方向W的2邊8b之中的搬運方向T之下游側的邊,被配置在殼體3的壁面3b之旁邊。換言之,沿著寬方向W的2邊8b之中的搬運方向T之下游側的邊,被配置在盡可能靠近殼體3的壁面3b之位置。
側面排出口9被形成在搬運方向T的最靠近下游側(殼體3的後部B)之側面。在側面排出口9,設置藉由升降裝置(未圖示)自由升降、也就是可調節高度的排出閘門26。排出閘門26發揮擋板的功能,後述的粉粒體P2會溢流而被排出。   側面排出口9的下邊9a被配置在遠高於圓筒面24的下端之位置。尚且,可配置可調節高度的擋板來取代排出閘門26。
接著,針對第一旋轉軸組21的詳細構造予以說明。尚且,第二旋轉軸組22的詳細構造係與第一旋轉軸組21相同,故省略說明。   如圖2、圖3、圖4及圖5所示,圓盤6係在各個旋轉軸5之軸線A方向的相同位置,於軸線A的周方向隔著規定的縫隙分別設置2個。就圓盤6而言,將在軸線A方向的相同位置所配置的2個圓盤6視為一個區段,從前部到後部,在軸線A方向隔著規定的間隔,設置複數區段。此時,在各段的2個圓盤6所形成的規定縫隙被設為用於使污泥P從殼體3的前部朝向後部流通的流路開口C。旋轉軸5與圓盤6形成為中空狀,並且在內部使蒸氣流通,而可加熱蒸氣所接觸的污泥P。尚且,加熱媒體並不限於蒸氣,也可為熱媒油、溫水等。
第一旋轉軸組21的2根旋轉軸5a、5b之中、在一方的旋轉軸5a所設置的圓盤6a及在另一方的旋轉軸5b所設置的圓盤6b係在軸線A方向隔著規定的縫隙交互配置。   在一方的旋轉軸5a所設置的圓盤6a及在另一方的旋轉軸5b所設置的圓盤6b係被配置成旋轉軸5分別旋轉時從軸線A方向觀看在徑方向重疊。也就是說,在一方的旋轉軸5a所設置的圓盤6a被設成可通過在另一方的旋轉軸5b所設置的各區段之圓盤6b間,在另一方的旋轉軸5b所設置的圓盤6b也被設成可通過在一方的旋轉軸5a所設置的各區段之圓盤6a間。
在旋轉軸5所設置的圓盤6為從徑方向外側觀看愈朝向旋轉方向前方則寬度愈窄的楔形形狀。
進而,與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彼此在被設成形成楔形形狀的傾斜面之側面18,於軸線A方向具有彼此相向的相向部10。進而,在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彼此被配置成在旋轉軸5的周方向彼此的位相錯開。
圓盤6具備朝向軸線A方向的兩側突出的槳葉部11(刮汲葉片)。槳葉部11具備在旋轉方向上分別被配置在相異的位置之第一槳葉部13及第二槳葉部15。
第一槳葉部13及第二槳葉部15在分別朝向軸線A方向的兩側突出形成的部分,具備面向旋轉方向前方的面16、17。第一槳葉部13及第二槳葉部15藉由面向旋轉方向前方的面16、17,而可將在於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間存在的污泥P卡住。
圖6為在軸線A方向將旋轉軸5及圓盤6的一部分予以平面展開的圖。在圖6,紙面左右方向為旋轉軸5的周方向,紙面上下方向為旋轉軸5的軸線A方向。又,旋轉軸5的旋轉方向以圖6中的箭頭表示。
如圖6所示,複數個圓盤6被形成為分別朝向周方向延伸,並且在旋轉方向的前方及後方,具備與於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相向的相向部10。複數個圓盤6在相向部10的後端分別具備槳葉部11。更具體而言,在圓盤6的旋轉方向之後端部12具備第一槳葉部13,並且在比起第一槳葉部13更靠近旋轉方向前方的中間部14具備第二槳葉部15。第二槳葉部15被配置成對應相鄰的圓盤6之第一槳葉部13的配置。
第一槳葉部13及第二槳葉部15被形成為朝向於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之相向部10突出。第二槳葉部15係相對於在軸線A方向相鄰的圓盤6之第一槳葉部13,以彼此的端部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成同位相。
接著,說明相鄰的旋轉軸5彼此的軸間距離。   在第一旋轉軸組21的旋轉軸5a所設置的圓盤6a及在旋轉軸5b所設置的圓盤6b被配置成:當旋轉軸5分別旋轉時,從軸線A方向觀看於徑方向重疊。   同樣地,在第二旋轉軸組22的旋轉軸5c所設置的圓盤6c及在旋轉軸5d所設置的圓盤6d係被配置成:當旋轉軸5分別旋轉時,從軸線A方向觀看於徑方向重疊。
另外,在4根旋轉軸5之中的寬方向W之靠近中央的2根旋轉軸5b、5c所設置的圓盤6b、6c係被配置成:當旋轉軸5b、5c分別旋轉時,從軸線A方向觀看於徑方向不重疊。也就是說,在圓盤6b的旋轉軌跡及圓盤6c的旋轉軌跡之間,設置規定的間隔G。   也就是說,在第一旋轉軸組21的一對旋轉軸5a、5b之中的與第二旋轉軸組22相鄰的旋轉軸5b所設置的圓盤6b、及在第二旋轉軸組22的一對旋轉軸5c、5d之中的與第一旋轉軸組21相鄰的旋轉軸5c所設置的圓盤6c,從軸線A方向觀看,圓盤6的旋轉軌跡不重疊。換言之,圓盤6b不通過在旋轉軸5c所設置的各段之圓盤6c間,圓盤6c也不通過在旋轉軸5b所設置的各段之圓盤6b間。
接著,說明底面排出口8的詳細構造。   如圖7所示,空氣吸引裝置74具有:連接到底面排出口8的內部滑槽28;及被配置在內部滑槽28的外側,並且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孔30的外部滑槽29。在外部滑槽29的下方,經由柔性滑槽77而配置回送管線55也就是輸送帶。藉由空氣吸引裝置74所吸引的空氣之流動以符號FL表示。   從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一邊滑動過內部滑槽28內,一邊被導入到回送管線55。
如圖8所示,在底面排出口8,設置於乾燥裝置1啟動時關閉底面排出口8,並且於恆常運轉時將底面排出口8全開的閘門31。作為閘門31,例如可採用滑動閘門。
接著,說明被投入到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的污泥P之動作。   在含水率為約70%以上的狀態,被填充在殼體3內的污泥P之性質為液體狀(流動體)。例如,液體狀的污泥P位在圖4的R1所示的範圍。如圖9A所示,含水率為約70%以上的污泥P之水面為略水平。   本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之旋轉軸5係朝向上部朝向寬方向W的中央側移動的方向旋轉,藉由圓盤6的旋轉而將污泥P攪拌,每當圓盤6的兩側面之槳葉部11刮汲污泥P時,寬方向W的兩端側之水面會暫時重複該水面上升的狀態。
在含水率為約40%~70%的狀態,被填充到殼體3內的污泥P之性質為黏土・塊狀、黏性體(特別是在含水率50%~60%附近具有極高黏度)。例如,黏土・塊狀、黏性體的污泥P位在圖4的R2所示的範圍。如圖9B所示,由於含水率為約40%~70%的污泥P係粒徑大而成為塊狀,故易於卡在圓盤6的槳葉。因此,搬運用的軸也就是中央的2軸(旋轉軸5b、5c)將粒徑大的塊狀污泥P朝向搬運方向T的下游側搬運。
又,由於構成第一旋轉軸組21的旋轉軸5a、5b朝向同一方向旋轉,故殼體3內的污泥P藉由在旋轉軸5a的軸方向相鄰的圓盤6a及圓盤6a的各槳葉部11a而被刮汲到旋轉方向上側。於是,污泥P會以大塊的狀態而停留在相鄰的圓盤6a間。
另外,圓盤6b藉由旋轉軸5b的旋轉而從下朝上通過相鄰的圓盤6a間。因此,圓盤6b及圓盤6b的各槳葉部11b會切入在相鄰的圓盤6a間停留的污泥P而碰撞。於是,在相鄰的圓盤6a間停留的污泥P會藉由圓盤6b及槳葉部11b而被刮汲到上方。藉此,污泥P會從旋轉軸5a的周圍脫離,而移動到旋轉軸5b周圍。此時,被刮汲的污泥P藉由殼體3的傾斜而掉落進入圓盤6b及在其搬運方向T的下游側相鄰的圓盤6b之間。
掉落到該等相鄰的圓盤6b間之污泥P會充分接觸圓盤6b的側面,同時相對於各圓盤6b相對移動到旋轉方向的後方。於是,污泥P藉由被配置在旋轉方向後側的圓盤6b之槳葉部11b而從軸線A方向兩側被按壓,並且伴隨旋轉軸5b的旋轉在旋轉軸5b周圍移動。   此時,污泥P會與在旋轉軸5b及殼體3之間停留的污泥P成為一體。槳葉部11b會進而通過在旋轉軸5b及殼體3之間停留的污泥P之中,而使污泥P朝向旋轉軸5a側移動。
然後,由於旋轉軸5a的圓盤6a藉由旋轉軸5a的旋轉而從上朝下通過旋轉軸5b的相鄰之圓盤6b間,因此藉由槳葉部11b而被移動到旋轉軸5a側的污泥P會被旋轉軸5a的圓盤6a攪拌。此時,污泥P藉由殼體3的傾斜而移動到按壓污泥P的圓盤6a之下游側,再進入相鄰的圓盤6a間。然後,進入相鄰的圓盤6a間之污泥P會重覆上述的移動,藉由殼體3或旋轉軸5a、5b等而被加熱,同時緩緩朝向下游側被搬運。   也就是說,污泥P會交互環繞旋轉軸5a周圍及旋轉軸5b周圍,從該軸線A方向見到的搬運軌跡成為圖9B及圖9C中的箭頭所示的「8字狀」。被攪拌成「8字狀」的污泥P係如圖9C所示,集中於底面3a的寬方向W之中央部。
如圖9D所示,在含水率為未達約40%的狀態,殼體3內的污泥P會成為粉粒體P2。例如,粉粒體的污泥P位在圖4的R3所示的範圍。由於含水率未達約40%的污泥P之粒徑小,故在殼體3的底面3a,藉由圓盤6的槳葉部11,殼體3的寬方向W之中央部的污泥P會被搬運到外側,並且藉由殼體3的寬方向W之兩側面的槳葉部11,粉粒體P2會滑落,因此無法將粉粒體P2抬升(朝向中央側搬運污泥P)。因此,在底面3a的中央部不存在粉粒體P2,粉粒體P2會朝向外側集中。
其中,由於季節變動・時間變動等導致污泥性質不安定、或者由於輔機故障等導致污泥供給不安定等而造成未充分乾燥的情況,以含水率大約為40%~60%的高含水率,黏土・塊狀的污泥P被搬運到乾燥裝置1的後部B。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之控制方法。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之控制裝置60基於藉由含水率計56所量測的污泥P1之含水率而控制污泥供給裝置53。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在污泥P的含水率為例如60%~70%的情況,控制污泥供給裝置53使污泥P的投入量減少。又,污泥P的含水率為40%~50%的情況,控制污泥供給裝置53使污泥P的投入量增加。   如此一來,藉由控制污泥供給裝置53,可更有效率地將污泥P乾燥。
尚且,在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基於在回送管線55所搬運的污泥P1之含水率而控制污泥P的投入量之構成並不限於此。例如,可在回送管線55設置量測污泥P1的流量之流量計73,基於污泥P1的流量而控制污泥P的投入量。
又,控制裝置60具有在乾燥裝置1的保養時使各個旋轉軸5逆旋轉的逆旋轉部。控制裝置60的逆旋轉部具有藉由控制使旋轉軸5旋轉驅動的驅動部72,而使各個旋轉軸5逆旋轉而排出污泥P的功能。
若依照上述實施形態,則塊狀的污泥P(含水率40%~70%)係如圖9A及圖9B所示,容易卡在圓盤6的槳葉部11,故將污泥P攪拌成「8字狀」,污泥P被集中到殼體3的寬方向w之中央部(參考圖9C),因此從在殼體3的後部兩側面所設置的側面排出口9排出的污泥P較少,從在底面3a中央所設置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較多。由於從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未充分乾燥之污泥P1經由回送管線55而被回送到污泥供給裝置53,因此黏性高的黏土・塊狀之污泥P1不會滯留在殼體3內,可抑制機內阻塞導致的故障。
又,由於充分乾燥(含水率約未達40%)的污泥P係為粉粒體P2並且污泥粒徑小,因此可在殼體3的底面3a藉由圓盤6的槳葉部11將殼體3的中央部之污泥P朝向外側刮汲,但由於在殼體3的兩側面藉由槳葉部11使粉粒體P2滑落,故無法抬升成為粉粒體P2的污泥P(朝向中央側搬運污泥P)。因此,在殼體3的中央部幾乎不會存在粉粒體P2,粉粒體P2會朝向兩側面側集中。(參考圖9D)因此,在充分乾燥的情況,從在殼體3的後部中央所設置的底面排出口8幾乎不會排出粉粒體P2,從在兩側面所設置的側面排出口9會排出較多粉粒體P2,故通常只有充分乾燥的乾燥污泥會從兩方的側面排出口9排出。
也就是說,在未充分乾燥的情況,由於污泥P會被集中到殼體3的底面3a之中央部,因此從排出口的設置高度較高的側面排出口9排出的污泥P較少,從設置高度較低的處所之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較多。由於可僅將從此處排出的未充分乾燥的污泥P1回送到污泥供給裝置53(乾燥回送),因此可從在兩側面所設置的側面排出口9時常排出僅充分乾燥的污泥P(粉粒體P2)。   特別是,在具有100(Pa・s)以上的黏度,並且具有30(%)以上的灰分含有率之污泥的情況,污泥未充分乾燥時,僅從底面排出口予以排出,再回送到入口。具有僅從底面排出口排出時,從側面排出口不排出的特別作用效果。
又,由於控制裝置60具有在乾燥裝置1的保養時,將第一旋轉軸組21及第二旋轉軸組22的旋轉軸5分別逆旋轉的逆旋轉部,以便將積聚在底面3a的污泥P集中到殼體3的中央,故可輕易將殼體3內的污泥P全數排出。如此一來,不必為了從側面排出口排出機內的污泥而利用人力作業拆卸擋板或操作把手。
又,在對應底面排出口8的位置、也就是在底面排出口8也就是開口(孔)的附近且下方的位置,粉粒體P2幾乎不存在。藉由在氣體吸引裝置54所設置的排氣風扇64吸引殼體內部的氣體,空氣吸引裝置74再從該位置吸引空氣,而可抑制灰塵捲入到欲排放的氣體中。藉此,可減低從洗滌器58排出的排水之SS(Suspended Solids)成分(懸濁物質或浮遊物質)。   又,經由底面排出口8吸引空氣,藉此不必在殼體3另外形成空氣吸引用的孔,即可吸引空氣。又,藉由在形成有通氣孔30的外部滑槽29之內側設置內部滑槽28,可抑制污泥從外部滑槽29的通氣孔30流出。
又,藉由在乾燥裝置1啟動時使用閘門來關閉底面排出口8,在恆常運轉時將底面排出口8全開,而可在對於殼體3內尚未投入任何物體的啟動時,使液體狀的污泥P流到殼體3的後部,防止從底面排出口8排出。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乾燥系統參考圖示予以詳細說明。尚且,在本實施形態,主要敘述與上述的第一實施形態之相異點,而針對同樣的部分省略該說明。   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B具備:第一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及與乾燥裝置1同種或不同種的第二乾燥裝置67。
乾燥系統50B具有:將儲存在第一污泥貯留槽68的污泥P供給到乾燥裝置1的第一污泥供給裝置53;將儲存在第二污泥貯留槽69的污泥P供給到第二乾燥裝置67的第二污泥供給裝置70;及將從乾燥裝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未充分乾燥的污泥P搬運到第二污泥貯留槽69的搬運管線71。   在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B,從乾燥裝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未充分乾燥的污泥P1不會再度返回乾燥裝置1,而是在其他的乾燥裝置也就是第二乾燥裝置67被乾燥。   若依照此種構成,則在使用一台乾燥裝置1無法及時處理的情況,可使用第二乾燥裝置67。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乾燥系統。尚且,在本實施形態,主要說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形態之相異點,針對同樣的部分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之控制裝置60基於污泥P的含水率,而控制驅動部72,並且控制第一旋轉軸組21及第二旋轉軸組22的旋轉數。   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係在污泥P的含水率為例如60%~70%的情況,控制旋轉軸組21、22,使旋轉軸組21、22的旋轉數下降。又,在污泥P的含水率為40%~50%的情況,控制旋轉軸組,使旋轉軸組21、22的旋轉數上升。   按照這種方式控制旋轉軸組21、22的旋轉數,可量測乾燥中的污泥性質而快速調整運轉的可能性會上升,因此可更有效率地將污泥P乾燥。   在本實施形態的乾燥系統50,基於回送管線55所搬運的污泥P1之含水率而控制旋轉軸組21、22的旋轉數之構成並不限於此。例如,可在回送管線55設置量測污泥P1的流量之流量計73,再基於污泥P1的流量來控制旋轉軸組21、22的旋轉數。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考圖示予以詳細敘述,但具體的構成並不限於該實施形態,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之範圍的設計變更等也包含在內。   尚且,在上述實施形態的乾燥裝置1,以旋轉軸組21、22具備2根旋轉軸5的情況為一例予以說明,但旋轉軸5的根數不限於2根,也可為3根以上。
1‧‧‧乾燥裝置
3‧‧‧殼體
3a‧‧‧底面
3b‧‧‧壁面
4‧‧‧套管
5‧‧‧旋轉軸
6‧‧‧圓盤
7‧‧‧投入口
8‧‧‧底面排出口
9‧‧‧側面排出口
10‧‧‧相向部
11‧‧‧槳葉部
13‧‧‧第一槳葉部
15‧‧‧第二槳葉部
21‧‧‧第一旋轉軸組
22‧‧‧第二旋轉軸組
24‧‧‧圓筒面
25‧‧‧稜線
26‧‧‧排出閘門
28‧‧‧內部滑槽
29‧‧‧外部滑槽
30‧‧‧通氣孔
31‧‧‧閘門
50‧‧‧乾燥系統
51‧‧‧蒸氣供給裝置
52‧‧‧蒸氣排出管線
53‧‧‧污泥供給裝置
54‧‧‧氣體吸引裝置
55‧‧‧回送管線
56‧‧‧含水率計
57‧‧‧第一排出管線
58‧‧‧洗滌器
59‧‧‧第二排出管線
60‧‧‧控制裝置
61‧‧‧處理水供給裝置
62‧‧‧排水管線
65‧‧‧脫臭裝置
67‧‧‧第二乾燥裝置
70‧‧‧第二污泥供給裝置
71‧‧‧搬運管線
72‧‧‧驅動部
73‧‧‧流量計
74‧‧‧空氣吸引裝置
75‧‧‧排氣口
77‧‧‧柔性滑槽
A‧‧‧軸線
P、P1‧‧‧污泥
P2‧‧‧粉粒體
T‧‧‧搬運方向
W‧‧‧寬方向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系統的概略構成圖。   圖2為從側方觀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剖面圖。   圖3為從軸線方向觀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剖面圖。   圖4為從上方觀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剖面圖。   圖5為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內部所收納的旋轉軸及圓盤之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旋轉軸及圓盤之平面展開圖。   圖7為從側方觀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底面排出口的剖面圖。   圖8為從上方觀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底面排出口的圖。   圖9A為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污泥的移動之圖。   圖9B為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污泥的移動之圖。   圖9C為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污泥的移動之圖。   圖9D為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污泥的移動之圖。   圖1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乾燥系統的概略構成圖。

Claims (7)

  1. 一種將高黏性的含水物處理成粉粒體再予以排出的乾燥裝置,其特徵為:具備:   殼體,其具有:在前部形成並且供前述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及在後部的兩側面形成的一對側面排出口;   第一旋轉軸組,其具備將軸線配置成從前述殼體的前述前部朝向前述後部,並且從前述前部側觀看朝向右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   第二旋轉軸組,其具備從前述前部側觀看被配置在前述第一旋轉軸組的右側,並且朝向左方旋轉的複數個旋轉軸;   複數個圓盤,其在前述旋轉軸上隔著間隔配置,並且對於前述含水物間接加熱;及   底面排出口,其形成在前述殼體的後部之底面,並且形成在前述第一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前述第二旋轉軸組的旋轉軸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之中最靠近前述第一旋轉軸組的旋轉軸之軸間,限制前述含水物的流入之擋板並未在周圍形成,   在前述軸間旋轉的前述圓盤被配置成旋轉軌跡未重疊,   在前述含水物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的情況,從前述一對側面排出口將前述粉粒體排出,   在前述含水物未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的情況,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未被乾燥至前述粉粒體之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並且將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前述未充分乾燥的含水物投入到前述投入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底面為沿著複數個前述旋轉軸的形狀之略U字形狀相連的形狀,   前述圓盤為從前述旋轉軸的外側觀看愈朝向旋轉方向前方則寬度愈窄的楔形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其中在前述底面排出口設置:啟動時將前述底面排出口關閉,恆常運轉時將前述底面排出口全開的閘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其中該乾燥裝置另外具有:   量測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未充分乾燥之前述含水物的含水率之含水率計或量測流量的流量計;及   控制朝向前述投入口投入的前述含水物之投入量或前述第一旋轉軸組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之旋轉數的控制裝置,   前述控制裝置依照前述含水率或前述流量而控制前述投入量或前述旋轉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控制裝置具有:逆旋轉部,其在前述乾燥裝置的保養期間,使前述第一旋轉軸組及前述第二旋轉軸組的旋轉軸分別逆向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其中該乾燥裝置具有從對應前述後部的前述底面排出口之位置吸引空氣到前述殼體內的空氣吸引裝置,前述空氣吸引裝置具有:   連接到前述底面排出口的內部滑槽;及   配置在前述內部滑槽的外側並且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孔的外部滑槽,   而且經由前述複數個通氣孔吸引前述空氣。
  7. 一種乾燥系統,其具備: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乾燥裝置;及   與前述乾燥裝置同種或不同種的第二乾燥裝置,   該乾燥系統的特徵為:   從前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前述含水物之一部分朝向前述第二乾燥裝置被投入。
TW107113311A 2017-09-21 2018-04-19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TWI648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1374 2017-09-21
JP2017181374A JP6260071B1 (ja) 2017-09-21 2017-09-21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8228B true TWI648228B (zh) 2019-01-21
TW201914971A TW201914971A (zh) 2019-04-16

Family

ID=60989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311A TWI648228B (zh) 2017-09-21 2018-04-19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60071B1 (zh)
CN (1) CN109553269B (zh)
TW (1) TWI6482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1708B2 (ja) * 2018-01-30 2023-01-24 水ing株式会社 汚泥乾燥システム
JP7022021B2 (ja) * 2018-03-30 2022-02-17 パンパシフィック・カッパー株式会社 被処理物の乾燥方法及び乾燥装置
KR102224408B1 (ko) * 2019-07-05 2021-03-08 엔에코기술주식회사 경사판 카셋트형 배플 탈부착식 패들 건조기
CN110615595B (zh) * 2019-10-24 2021-03-16 湖北聚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污泥除水干化专用设备
DE102020129822A1 (de) * 2020-11-12 2022-05-12 Huber Se Trocknungsanlage sowie Verfahren zum Trocknen von entwässertem Klärschlamm
JP6955120B1 (ja) * 2021-02-12 2021-10-27 三菱重工環境・化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CN114174749B (zh) * 2021-02-12 2022-07-29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199A (zh) * 2013-04-05 2014-10-15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式干燥装置
JP2017009277A (ja) * 2015-06-23 2017-01-12 三菱重工環境・化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2471A (ja) * 2002-01-29 2003-08-08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撹拌伝熱装置
CN102235812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洛阳瑞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层多级大型混料干燥装置及工艺
CN102305528B (zh) * 2011-07-01 2013-10-16 福建省诏安县绿洲生化有限公司 螺旋推进干燥机
JP2015217381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サタケ 粒状物選別機
CN106516601A (zh) * 2016-11-22 2017-03-22 无锡锡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螺旋直接驱动送料机
CN206253194U (zh) * 2016-11-23 2017-06-16 高艳亮 陶瓷浆料二级螺旋分级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199A (zh) * 2013-04-05 2014-10-15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式干燥装置
JP2017009277A (ja) * 2015-06-23 2017-01-12 三菱重工環境・化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3269B (zh) 2021-10-01
TW201914971A (zh) 2019-04-16
JP6260071B1 (ja) 2018-01-17
JP2019056522A (ja) 2019-04-11
CN109553269A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8228B (zh) 乾燥裝置及乾燥系統
US11078101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sludge
TWI683792B (zh) 底部乾燥式污泥乾化裝置和方法
JP6139949B2 (ja) 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JP6139958B2 (ja) 加熱乾燥方法、および、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KR100966158B1 (ko) 유기성 폐기물 처리장치
KR101832053B1 (ko) 건조 장치
JP2015037778A (ja) スラリー液の薄膜式蒸発濃縮粉末化システム及び蒸発装置
KR101487860B1 (ko) 간이화장실용 대변처리조
KR20010074635A (ko) 유기 폐기물 분해 방법 및 장치
KR20100065656A (ko) 슬러지 건조 장치
CN110470118B (zh) 干燥装置
TW201636556A (zh) 利用橫式旋轉式乾燥機之乾燥方法及乾燥系統
KR20170089109A (ko) 계란껍질 연속 건조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계란껍질 연속 건조방법
JP2007303798A (ja) 生ごみの処理設備
TWI684736B (zh) 乾燥裝置
JP3786788B2 (ja) 熱風乾燥装置
US625358A (en) schock
JP3784022B2 (ja) 乾燥設備における滞留防止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06198517A (ja) 生ごみ処理装置
KR102264122B1 (ko) 다층 구조로 이루어진 타워 형상의 기능성 슬러지 건조장치
US2804210A (en) shaughnessy
WO2022172513A1 (ja) 乾燥装置
JP6882913B2 (ja) 被処理物への伝熱効率を向上させた伝導伝熱乾燥機並びにその運転方法
KR101847639B1 (ko) 폐유 분리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