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4790B -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4790B
TWI604790B TW103112285A TW103112285A TWI604790B TW I604790 B TWI604790 B TW I604790B TW 103112285 A TW103112285 A TW 103112285A TW 103112285 A TW103112285 A TW 103112285A TW I604790 B TWI604790 B TW I6047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nge
output
motor
movement
output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1678A (zh
Inventor
川俣敦史
平山広和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1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1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7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 A01K89/0171Spring motors
    • A01K89/0172Spring motors actuated in response to pull on li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Description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釣魚用捲線器的控制裝置,特別是關於控制藉由馬達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捲筒之電動捲線器的該馬達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在電動捲線器,以往以來,具有可複數階段以上調整馬達輸出的輸出調整構件(例如旋轉開關)之電動捲線器為眾所皆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以往的輸出調整構件係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在輸出調整構件,編碼器、電位器等的旋轉檢測器可一體轉動地被連結著。藉由此旋轉檢測器檢測出調整構件的轉動量,因應轉動量,將馬達輸出調整成複數階段以上。輸出調整構件係從馬達旋轉停止位置轉動至最大輸出位置。在以往的輸出調整構件,從馬達旋轉停止位置到最大輸出位置,以等間隔分配階段。例如,在90度轉動的輸出調整構件之情況,例如為30階段的輸出調整,則每3度分配1階 段。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316437號公報
在以往的電動捲線器之輸出調整構件,在輸出調整構件的調整範圍,與輸出調整構件的轉動量成比例,馬達輸出變化。因此,例如在需要微調整輸出之曲預,以低速在調整區域之輸出的微調整極為困難。特別是當在最低速的階段與旋轉停止之邊界附近的輸出區域,無法微調整馬達輸出時,會有獵物從釣組脫離的情況產生,亦會影響釣果。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針對電動捲線器,藉由輸出調整構件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係控制藉由馬達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捲筒之電動捲線器的該馬達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及第1輸出調整部。輸出調整構件係可移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 在包含第1移動範圍和移動量與第1移動範圍不同的第2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可進行操作。第1輸出調整部係當輸出調整構件在第1移動範圍第2移動範圍被操作時,以第1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
在此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當使輸出調整構件在第1移動範圍及移動量與第1移動範圍不同的第2移動範圍移動時,分別以第1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在此,在第1移動範圍及第2移動範圍中移動量大的移動範圍,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此,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第1移動範圍之移動量亦可較第2移動範圍大。在此情況,在第1移動範圍,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第1移動範圍之移動量亦可實質上為第2移動範圍的2倍。在此情況,在第1移動範圍,能夠以相同的移動量且較第2移動範圍少一半的變化量來微調整馬達輸出。
輸出調整構件的操作範圍亦可為從馬達的旋轉停止位置到馬達的最大輸出位置為止之範圍。第1移動範圍係設置在較第2移動範圍更靠近旋轉停止位置側。在此情況,藉由將第1移動範圍的移動量作成為較第2移動範圍大,能夠在低輸出側的第1移動範圍微調整馬達輸出。
操作範圍亦可具有:至少具有1個第1移動範圍之第1操作範圍;和至少具有1個第2移動範圍之第 2操作範圍。在此情況,在第1操作範圍及第2操作範圍中移動範圍較大的操作範圍,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第2操作範圍亦可與第1操作範圍相同或移動量較第1操作範圍大。在此情況,藉由將第1操作範圍配置於旋轉停止位置側,使得高輸出側的第2操作範圍的移動量變大,可在第2操作範圍迅速地增加馬達輸出。
本發明之其他發明的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係控制藉由馬達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捲筒之電動捲線器的該馬達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及第2輸出調整部。輸出調整構件係可移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在包含第3移動範圍和移動量與第3移動範圍相同的第4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可進行操作。第2輸出調整部係當輸出調整構件在第3移動範圍被操作時,以第2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又,第2輸出調整部係當輸出調整構件在第4移動範圍被操作時,以與第2變化量不同的第3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
在此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當使輸出調整構件在第3移動範圍時,以第2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當在第4移動範圍移動時,以第3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在此,在第2變化量及第3變化量中的變化量較小的移動範圍,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此,即使輸出調整構件為相同的移動量,也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微調整馬達輸出。
第2變化量亦可較第3變化量小。在此情況,在第3移動範圍,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第2變化量,亦可在實質上,為第3變化量的一半。在此情況,能夠在第3移動範圍,以第4移動範圍的一半之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可在第3移動範圍進一步微調整馬達輸出。
輸出調整構件的操作範圍亦可為從馬達的旋轉停止位置到馬達的最大輸出位置為止之範圍。第3移動範圍係設置在較第4移動範圍更靠近旋轉停止位置側。在此情況,在低輸出側的第3移動範圍,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操作範圍亦可具有:至少具有1個第3移動範圍之第3操作範圍;和至少具有1個第4移動範圍之第4操作範圍。在此情況,因在第3操作範圍及第4操作範圍,至少具有1個第3移動範圍及第4移動範圍,所以,能夠在具有變化量小的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微調整馬達輸出。又,藉由增加變化量大的移動範圍之數量,可在具有多數的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迅速地增加或減少馬達輸出。
輸出調整構件亦可對捲線器本體可旋轉地被支承,可藉由旋轉操作來調整馬達輸出。在此情況,即使以旋轉操作使馬達輸出變化之情況,也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特別是即使在輸出調整構件的直徑小且稍許的移動量,使得馬達輸出大幅度地變化之情況,也能夠在變化量 小的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微調整馬達輸出。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用來檢測輸出調整構件的旋轉操作角度之電位器。在此情況,當輸出調整構件旋轉時,電位器的軸旋轉,藉由電位器能夠檢測旋轉操作角度,因此能夠精度良好地檢測旋轉操作角度。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設在捲線器本體及輸出調整構件中的其中一方之檢測器;及設在捲線器本體及輸出調整構件中的另一方,可檢測與檢測器之相對的旋轉位相的位相檢測部。在此情況,當輸出調整構件旋轉時,位相檢測部檢測檢測器與位相檢測部之相對的旋轉位相。依據檢測到的旋轉位相,將馬達輸出複數階段地進行調整。例如,捲筒的速度被調整成複數階段,或作用於釣線的張力被調整成複數階段。在此,藉由檢測器與位相檢測部,檢測輸出調整構件的轉動角度,因此,能夠以小體積檢測輸出調整構件的旋轉操作角度。
位相檢測部亦可設在捲線器本體。在此情況,因電氣作動之位相檢測部設在捲線器本體,所以,能夠將位相檢測部配置在電路基板,可進一步抑制輸出調整構件的安裝部分之體積的增加。
位相檢測部亦可為可檢測檢測器的旋轉位相之霍爾元件。在此情況,藉由可安裝於電路基板的霍爾元件,檢測檢測器的旋轉位相,所以可進一步抑制輸出調整 構件的安裝部分之體積的增加。
若依據本發明,在第1移動範圍及第2移動範圍中移動量大的移動範圍,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此,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若依據本發明的其他發明,在第2變化量及第3變化量中的變化量較小的移動範圍,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此,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1‧‧‧捲線器本體
5,105‧‧‧輸出調整構件
10‧‧‧捲筒
12‧‧‧馬達
27‧‧‧控制系統(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之一例)
34‧‧‧檢測器
35‧‧‧位相檢測部
35a‧‧‧霍爾元件
84a‧‧‧輸出調整部(第1輸出調整部及第2輸出調整部的一例)
100、200‧‧‧電動捲線器
RO‧‧‧操作範圍
RM1‧‧‧第1移動範圍
RM2‧‧‧第2移動範圍
RM3‧‧‧第3移動範圍
RM4‧‧‧第4移動範圍
RO1‧‧‧第1操作範圍
RO2‧‧‧第2操作範圍
RO3‧‧‧第3操作範圍
RO4‧‧‧第4操作範圍
RS‧‧‧停止範圍(馬達的旋轉停止位置之一例)
C1‧‧‧第1變化量
C2‧‧‧第2變化量
C3‧‧‧第3變化量
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之斜視圖。
圖2係電動捲線器的平面圖。
圖3係圖2的III-III切斷線之斷面圖。
圖4係圖3的IV部之放大圖。
圖5係電動捲線器的一部分之分解斜視圖。
圖6係包含水深顯示部之輸出調整構件的分解斜視圖。
圖7係圖2的VII-VII切斷線之斷面圖。
圖8係取下第1側蓋及機構裝設板的狀態之電動捲線器的左側面圖。
圖9係調整構件的正面圖。
圖10係用來說明霍爾元件的特性之示意圖。
圖11係顯示霍爾元件的特性之圖表。
圖12係顯示輸出調整構件與馬達輸出的關係之圖表。
圖1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的控制系統的結構之方塊圖。
圖14係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相當於圖12的圖表。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相當於圖12的圖表。
圖16係其他實施形態之相當於圖2的平面圖。
<第1實施形態> <電動捲線器的全體結構>
在圖1、圖2、圖3、圖4及圖5,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0係為藉由自外部電源所供給的電力驅動,並且亦可作為手捲取的雙軸承捲線器加以使用之小型的電動捲線器。又,電動捲線器100係為具備可因應反覆出線長度或捲線長度顯示釣組的水深的水深顯示功能之捲線器。再者,電動捲線器100在無外部電源,作為手捲取的雙軸承捲線器加以使用之情況,具有用來驅動水深顯示功能的內部電源。
電動捲線器具備有:捲線器本體1,其可裝設 於釣竿且具有水深顯示部4;把手2;捲筒10;離合器操作構件11;馬達12(參照圖2、圖7);捲筒驅動機構13(參照圖5);離合器機構16(參照圖3);及控制系統27(參照圖7)。控制系統27為馬達控制裝置的一例。
把手2係可旋轉地設在捲線器本體1。捲筒10係可旋轉地設在捲線器本體1。離合器操作構件11係用來進行離合器機構16的開、關操作之構件,可移動地設在捲線器本體1的後部。馬達12係設在捲線器本體1,用來旋轉驅動捲筒10。捲筒驅動機構13係可因應把手2及馬達12的驅動力來驅動捲筒10。離合器機構16係可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1切換成使把手2的旋轉及馬達12的驅動力傳達至捲筒10的離合器開狀態和使使把手2的旋轉及馬達12的驅動力不能傳達至捲筒10的離合器關狀態。控制系統27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5;捲線器控制部70;檢測器34;及位相檢測部35。捲線器控制部70為第1輸出調整部的一例。
輸出調整構件5係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1。輸出調整構件5係用來因應轉動位置調整馬達12的輸出之構件。檢測器34係設在輸出調整構件5,其設置用來檢測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位置。位相檢測部35係可檢測檢測器34對位相檢測部35之相對的旋轉位相。捲線器控制部70係具有因應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位置將馬達12的輸出調整成複數階段之馬達控制部的功 能。例如,捲筒10的旋轉速度可因應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位置調整成複數階段。又,例如,作用於釣線之張力可因應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位置調整成複數階段。捲線器控制部70亦具有顯示控制水深顯示部4之顯示控制功能。
<捲線器本體>
捲線器本體1具備有:框架7、第1側蓋8a、第2側蓋8b、前蓋9(參照圖7)、及前述水深顯示部4。框架7為例如合成樹脂或金屬製的一體成形之構件。框架7具有:第1側板7a、第2側板7b、將第1側板7a與第2側板7b連結的第1連結構件7c、第2連結構件7d及第3連結構件7e。第2側板7b係與第1側板7a在左右方向(圖2的左右方向)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第1側蓋8a係覆蓋框架7的把手2裝設側。第2側蓋8b係覆蓋框架7的把手2裝設側之相反側。前蓋9係覆蓋框架7的前部。
第1側板7a具有側板本體19a;及與側板本體19a隔著間隔加以配置,用來將設各種機構之機構裝設板19b。側板本體19a係如圖5所示,具有轂部19c。在轂部19c,襯套65不能旋轉地裝設著。機構裝設板19b係為了裝設以下所述的各種機構而設置。機構裝設板19b螺絲固定於側板本體19a的外側面。如圖3及圖5所示,在側板本體19a與第1側蓋8a之間,設有:捲筒驅動機 構13、控制離合器機構16之離合器控制機構20、及用來制動捲筒10的釣線反覆送出方向之旋轉的拖曳機構23(參照圖5)。在第1側蓋8a,設有用來制動捲筒10之拋投控制機構21(參照圖3)。拋投控制機構21為按壓後述的捲筒軸14之兩端,用以制動捲筒10的旋轉。
在第1側板7a與第2側板7b之間,設有:捲筒10、離合器機構16、及將釣線均等地捲繞於捲筒10的均勻捲線機構22。均勻捲線機構22係如圖7所示,具有:形成交叉的螺旋狀溝之橫動凸輪軸63;及藉由橫動凸輪軸63的旋轉,在捲筒10的前方,朝與捲筒軸14平行的軸方向往復移動之釣線導引件64。橫動凸輪軸63的把手2側之端部係如圖5所示,經由襯套65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轂部19c。
在第2側板7b,如圖3所示,形成有可供捲筒10通過之圓形開口7f。在圓形開口7f,用來將捲筒10的捲筒軸14之第1端(圖3左端)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捲筒支承部17定中心地裝設著。捲筒支承部17被螺絲固定於第1側板7a的外側面。在捲筒支承部17收納用來支承捲筒軸14的第1端之第1軸承18a。
第1連結構件7c係用來將第1側板7a與第2側板7b的下部連結。第2連結構件7d用來連結捲筒10的前部。第1連結構件7c為板狀的部分,在其左右方向的略中央部分一體形成有用來安裝於釣竿的釣竿裝設部7g。再者,釣竿裝設部7g亦可與框架7不同體。第2連 結構件7d大致為圓筒狀的部分,在其內部收容有馬達12(參照圖2及圖7)。第3連結構件7e為連結捲線器本體1的後部且彎曲成圓弧狀之略板狀的部分。
在第1側蓋8a,如圖2所示,用來將驅動軸30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第1轂部8c朝外側突出而形成。在第1轂部8c的後方,用來支承捲筒軸14的第2端之第2轂部8d朝外側突出而形成。
第2側蓋8b係例如螺絲固定於第2側板7b的外緣部。在第2側蓋8b的前部下面,如圖3所示,電源線連接用的連接器15朝下被裝設著。
把手2係設在第1側蓋8a側。把手2係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有:把手臂2a;及裝設於把手臂2a的前端之把手用手把2b。把手2係裝設於第1側板7a側。把手2係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驅動軸30,該驅動軸30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捲線器本體1。
前蓋9係在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的前部外側面之上下2個部位,被例如螺絲固定著。在前蓋9,形成有用來供釣線通過用的橫長開口(未圖示)。前蓋9係用來覆蓋水深顯示部4的後述的外殼構件36之前下面。
水深顯示部4係能夠顯示可裝設於釣線的前端之釣組的水深。水深顯示部4係如圖1及圖7所示,具有載置於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的上部之外殼構件36。外殼構件36係螺絲固定於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 7b之外側面。水深顯示部4係具有開關操作部6,該開關操作部具有用來進行顯示操作的複數個(例如3個)操作按鈕。
在外殼構件36的內部,如圖7所示,收納有:構成控制系統27的捲線器控制部70;由水深顯示用的液晶螢幕所構成之顯示器72;主電路基板74a;副電路基板74b;及馬達驅動電路76。捲線器控制部70係藉由例如微電腦所構成。在主電路基板74a,搭載有顯示器72、捲線器控制部70及馬達驅動電路76。在副電路基板74b,搭載有位相檢測部35。副電路基板74b係與主電路基板74a電性連接。
外殼構件36的兩側分別沿著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朝後方延伸。如圖4所示,在外殼構件36的第1側板7a側之後部,形成有下部呈開口之基板收容空間36f。在此基板收容空間36f收容副電路基板74b。外殼構件36的第2側板7b側之後部係覆蓋第2側板7b的上部及第2側蓋8b的上部。
<捲筒>
捲筒10係可一體旋轉地裝設於捲筒軸14。捲筒10係如圖3所示,具有:筒狀的捲線主體部10a、一體形成於捲線主體部10a的兩側之大徑第1凸緣部10b及第2凸緣部10c。第1凸緣部10b係設在第1側板7a側,而第2凸緣部10c係設在第2側板7b側。捲筒軸14係藉由壓入 等的適宜固定手段固定在捲線主體部10a的內周部。
捲筒軸14的第1端係如前述般,在捲筒支承部17藉由第1軸承18a所支承。捲筒軸14的第2端(圖3中的右端)係藉由第2軸承18b支承於第1側蓋8a的第2轂部8d。
在捲筒軸14之較捲筒固定部分更靠近第2軸承18b側,構成離合器機構16之離合器銷16a朝徑方向貫通而設置。
<離合器機構>
離合器機構16係如圖3所示,具有:離合器銷16a;及在小齒輪32的圖3中的左側端面,沿著徑方向呈十字凹陷而形成之離合器凹部16b。小齒輪32係構成離合器機構16,並且構成捲筒驅動機構13的後述的第1旋轉傳達機構24。小齒輪32係沿著捲筒軸14方向,在如圖3所示的離合器開(ON)位置與較離合器開位置更右側之離合器關(OFF)位置之間移動。在離合器開位置,離合器銷16a卡合於離合器凹部16b,使得小齒輪32的旋轉傳達至捲筒軸14,離合器機構16成為離合器開狀態。在此離合器開狀態,小齒輪32與捲筒軸14成為可一體旋轉。又,在離合器關位置,離合器凹部16b從離合器銷16a分離,使得小齒輪32的旋轉不會傳達至捲筒軸14。因此,離合器機構16成為離合器關狀態,捲筒10形成為可自由旋轉。
<離合器控制機構>
離合器控制機構20係為了藉由將離合器操作構件11之圖7的實線所示的離合器開位置與圖7的兩點鏈線所示的離合器關位置之間的擺動,將離合器機構16切換成離合器開狀態與離合器關狀態而設置的。離合器控制機構20係如圖5所示,具有:繞著捲筒軸14的周圍朝第1位置與第2位置轉動之離合器凸輪40;卡合於離合器凸輪40之離合器軛41;及將離合器凸輪40與離合器操作構件11連結之離合器板42。離合器板42係與離合器凸輪40一體地轉動。離合器凸輪40係可自由轉動地支承於機構裝設板19b。離合器凸輪40係具有藉由轉動使離合器軛41移動之一對凸輪部40a。
離合器軛41係為了使小齒輪32在捲筒軸方向上朝離合器關位置與離合器開位置移動而設置。離合器軛41係具有卡合於離合器凸輪40的凸輪部40a之凸輪接收部(未圖示)、及卡合於小齒輪32的圓弧部41a,當離合器軛41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轉動時,其自離合器開位置朝捲筒軸方向外側(圖5右側)的離合器關位置移動。藉此,小齒輪32朝軸方向外側(圖5右側)移動,解除小齒輪32與離合器銷16a之卡合,離合器機構16成為離合器關狀態。離合器軛41係藉由裝設在機構裝設板19b的一對導引軸49朝軸方向導引。離合器軛41係藉由裝設在導引軸49的一對線圈彈簧44,朝離合器開位置彈 推。因此,當離合器凸輪40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轉動時,離合器軛41從離合器關位置返回至離合器開位置,小齒輪32返回至離合器開位置。再者,離合器凸輪40之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的返回動作,亦可藉由未圖示的離合器返回機構,利用朝在離合器關狀態的把手2之釣線捲取方向的旋轉來達成。
離合器板42係為了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1的擺動使離合器凸輪40轉動而設置。離合器板42係藉由將金屬板折彎而形成。離合器板42具有:卡合於離合器凸輪40之卡合部42a;及從卡合部42a朝徑方向延伸後再朝離合器操作構件11折彎之裝設部42b。卡合部42a係與離合器凸輪40的轉動連動而轉動。裝設部42b係固定於離合器操作構件11。
<離合器操作構件>
離合器操作構件11係用來將離合器機構16切換操作成離合器開狀態與離合器關狀態之構件。離合器操作構件11係如圖1所示,在第1側板7a與第2側板7b之間,於捲線器本體1的後部設置成可朝對釣竿裝設部7g接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在此實施形態,離合器操作構件11係可擺動地設在捲筒10的軸周圍。離合器操作構件11係在如圖7中的實線所示的離合器開位置與兩點鏈線所示的離合器關位置之間擺動。在第1側板7a的後部及第2側板7b的後部之內側面,如圖5所示,分別裝設有第1接 觸板43a及第2接觸板43b。第1接觸板43a及第2接觸板43b為聚甲醛等的滑動性高之合成樹脂製的構件。第1接觸板43a及第2接觸板43b分別可裝卸地嵌入於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
<捲筒驅動機構>
捲筒驅動機構13係將捲筒10朝釣線捲取方向驅動。又,當捲取時在捲筒10產生拖曳力防止釣線切斷。捲筒驅動機構13係如圖8所示,具備有:藉由未圖示的滾子離合器形態的逆轉防止部,禁止釣線捲取方向的旋轉之馬達12;第1旋轉傳達機構24;及第2旋轉傳達機構25。第1旋轉傳達機構24係使馬達12的旋轉減速而傳達至捲筒10。第2旋轉傳達機構25係經由第1旋轉傳達機構24使把手2的旋轉增速而傳達至捲筒10。
第1旋轉傳達機構24係如圖8所示,具有連結於馬達12的輸出軸之未圖示的行星減速機構。在行星減速機構的外殼26之內側面,形成有未圖示的內齒齒輪,內齒齒輪之輸出是藉由形成在外殼26的外周面之第1齒輪構件60傳達至捲筒10。具體而言,第1旋轉傳達機構24進一步具有:第1齒輪構件60;嚙合於第1齒輪構件60的第2齒輪構件61;及嚙合於第2齒輪構件61之小齒輪32。第2齒輪構件61及小齒輪32係如圖5所示,配置在機構裝設板19b與側板本體19a的外側面之間。第2齒輪構件61係用來將第1齒輪構件60的旋轉整 合旋轉方向後再傳達至小齒輪32之中間齒輪。第2齒輪構件61係經由滾動軸承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側板本體19a的轂部19c及機構裝設板19b。如圖5及圖8所示,在第2齒輪構件61,橫動凸輪軸63可一體旋轉地連結著。在橫動凸輪軸63的第1側板7a側的端部,形成有非圓形部63a,第2齒輪構件61卡合於非圓形部63a而使橫動凸輪軸63旋轉。
小齒輪32係藉由裝設於側板本體19a的第3軸承18c,可繞著捲筒軸14自由旋轉且可朝軸方向自由移動地裝設在第1側板7a。小齒輪32係藉由離合器控制機構20所控制,朝軸方向在離合器開位置與離合器關位置之間移動於捲筒軸14的外周側。小齒輪32係卡合於離合器軛41而朝捲筒軸14方向移動。
第2旋轉傳達機構25係如圖5及圖8所示,具有:將把手2可一體旋轉地連結之驅動軸30;驅動齒輪31;第3齒輪構件62;及拖曳機構23。
驅動軸30係如圖5所示,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機構裝設板19b及第1側蓋8a的第1轂部8c。驅動軸30係藉由滾子型單向離合器37支承於第1側蓋8a的第1轂部8c。驅動軸30係劑由單向離合器37禁止釣線反覆送出方向之旋轉。驅動齒輪31係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驅動軸30。驅動齒輪31係藉由拖曳機構23制動釣線反覆送出方向之旋轉。藉此,制動捲筒10之釣線反覆送出方向的旋轉。
第3齒輪構件62係為了將把手2的旋轉傳達至捲筒10而設置。第3齒輪構件62係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行星減速機構的載體。第3齒輪構件62係嚙合於驅動齒輪31,將把手2的旋轉傳達至行星減速機構的載體。被傳達至載體的旋轉會經由第1齒輪構件60及第2齒輪構件61傳達至小齒輪32。從第3齒輪構件62到第2齒輪構件61之減速比大約為〔1〕。
拖曳機構23係如圖5所示,具有: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單向離合器37的內輪37a且被內輪37a所按壓之拖曳板38。拖曳板38係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驅動軸30。拖曳板38係經由拖曳墊片39按壓驅動齒輪31。拖曳機構23的制動力(按壓拖曳板38的按壓力)係藉由螺合於驅動軸30的星形釣力閥3加以調整。
<輸出調整構件>
輸出調整構件5係為了複數階段地調整馬達12的輸出而設在捲線器本體1。在圖12藉由圖表顯示輸出調整構件5的移動位置(轉動角度)與馬達輸出之間的關係。在圖12中,縱軸顯示馬達輸出,橫軸顯示移動位置。又,藉由附有圓圈之數字顯示各階段的數值。
如圖12所示,輸出調整構件5係在包含成為馬達12的旋轉停止之旋轉停止位置的停止範圍RS、至少一個第1移動範圍RM1、及移動量(轉動量)與第1移動範圍RM1不同之至少一個第2移動範圍RM2之操作範圍 RO,可調整馬達12的輸出。具體而言,輸出調整構件5係從作為停止位置RS的旁邊之位置的第1階段到最大輸出位置側的第31階段,在到31階段為止的操作範圍RO可進行馬達輸出的調整操作。第1移動範圍RM1係移動量較第2移動範圍RM2大,在第1實施形態中,第1移動範圍RM1之移動量實質上為第2移動範圍RM2的兩倍。
操作範圍RO係包含:馬達12停止旋轉的停止範圍RS;具有至少一個第1移動範圍RM1之第1操作範圍RO1;及具有至少一個第2移動範圍RM2之第2操作範圍RO2。停止範圍為馬達12的旋轉停止位置。又,第31階段為馬達12的最大輸出位置。馬達的第1操作範圍RO1係比起第2操作範圍RO2,設在較靠近作為旋轉停止位置之停止範圍RS側。因此,第1操作範圍RO1係使用於馬達12的低輸出之操作。在第1實施形態,在停止範圍RS之移動範圍形成為與第1移動範圍RM1相同範圍。因此,即使輸出調整構件5在停止位置進行違反釣者的意思之動作,捲筒10也變得不易旋轉。又,移動量大之第1移動範圍RM1僅設在馬達輸出最小之第1階段。再者,馬達12的從旋轉停止位置到最大輸出位置之轉動角度係如後述般,例如100度。
由於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為例如100度,故,第1移動範圍RM1大約為6度,第2移動範圍RM2大約為3度。在此,由於低輸出側的第1操作範 圍RO1之第1移動範圍RM1的移動量為第2操作範圍RO2的第2移動範圍RM2之移動量的兩倍,故,即使第1變化量C1相同,在第1操作範圍RO1的馬達輸出之增加比例變得較第2操作範圍RO2小。因此,在低輸出側的第1操作範圍RO1,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輸出調整構件5係如圖3所示,設在第1側板7a的側板本體19a與第1側蓋8a之間。在此實施形態,如圖4及圖6所示,輸出調整構件5係可自由轉動地裝設在支承軸36a,該支承軸立設於水深顯示部4的外殼構件36之後部的外側面。輸出調整構件5,第1側(圖4左側)與外殼構件36相對向配置。第2側(圖4右側)與第1側蓋8a相對向配置。
輸出調整構件5係在裝設於支承軸36a的狀態下配置在第1側板7a與第1側蓋8a之間。輸出調整構件5,第1側(圖4左側)與外殼構件36相對向配置。第2側(圖4右側)與第1側蓋8a相對向配置。
支承軸36a係在前端面具有供螺絲構件54螺合的母螺孔36b。螺絲構件54係為了使輸出調整構件5對支承軸36a脫離防止而設置的。螺絲構件54係具有大直徑的頭部54a。
旋轉限制部55係限制輸出調整構件5從操作開始位置的轉動,並且限制輸出調整構件5朝操作開始位置之轉動。操作開始位置係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將馬達12卡止之位置。旋轉限制部55具有:設在外殼構件36 的卡合部56;及設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定位銷57。卡合部56係在支承軸36a的周圍具有形成於外殼構件36的外側面之一對圓弧凹部36c、一對卡合凹部36d、突出部36e。一對圓弧凹部36c和一對卡合凹部36d分別隔著180°間隔而形成。卡合凹部36d係凹陷形成球狀,與圓弧凹部36c鄰接地配置。卡合凹部36d係與操作開始位置對應而設置。圓弧凹部36c係以與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中心同心的圓弧形成,與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對應而設置。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亦即操作範圍RO為例如80°至120°之範圍。在第1實施形態,操作範圍RO為100°。但,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不限於此。突出部36e係在卡合凹部36d與圓弧凹部36c之間,以較卡合凹部36d及圓弧凹部36c突出而形成。突出部36e係為了限制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而設置。
由於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較大側係能夠對馬達12的輸出調整之每1個階段指定分配之移動範圍(轉動角度)變得較大,故,能夠在各階段穩定地進行輸出之調整操作。但,當使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過大時,變得不易迅速地進行複數階段範圍之操作。又,依據捲線器本體的形狀,會有無法增大轉動角度之情況。在這些限制中,對最大限度的角度,設定輸出調整構件5之轉動角度為佳。
輸出調整構件5係例如合成樹脂製的大致呈環狀的構件。輸出調整構件5係如圖6所示,在外周面具 有朝徑方向突出之操作突起5a。在除了操作突起5a以外之輸出調整構件5的外周面,用來防止滑動而沿著軸方向形成有多數個溝槽5b,該溝槽5b在周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外側面,用來限制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範圍之限制突起5c朝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第1側蓋8a係具有用來使輸出調整構件5較第1側蓋8a更突出之平面視角呈矩形狀之開口8e。限制突起5c係與開口8e的內側面接觸而限制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範圍。
如圖9所示,在輸出調整構件5中之與外殼構件36相對向的內側面,在周方向隔著間隔形成有:用來收容檢測器34之一對檢測器收容部5d;及收容用來將輸出調整構件5定位於操作開始位置之一對定位銷57的一對定位收容部5e。一對檢測器收容部5d與一對定位收容部5e分別隔著180。間隔而凹陷成圓形的方式形成。
如圖6所示,定位銷57係可自由進退地裝設在一對定位收容部5e。定位銷57係藉由一對線圈彈簧58朝外殼構件36彈推。線圈彈簧58係收容於定位收容部5e。定位銷57係具有半球狀的頭部57a,頭部57a卡合於卡合凹部36d及圓弧凹部36c。藉由設置此定位銷57及卡合凹部36d,能夠將輸出調整構件5確實地定位在操作開始位置。又,由於在卡合凹部36d與圓弧凹部36c之間形成突出部36e,故,定位於操作開始位置之輸出調整構件5變得不易違反使用者的意思而從調整開始位置轉動。藉此,馬達12變得不易不經意旋轉。
輸出調整構件5係如圖4所示,具有形成於中心部且經由第1彈性構件46及第2彈性構件47可自由轉動地支承於支承軸36a之貫通孔5f。又,輸出調整構件5具有:形成於貫通孔5f的第1側之第1接觸面5g;及形成於第2側之第2接觸面5h。第1接觸面5g係與第1彈性構件46接觸及滑動。第2接觸面5h係與第2彈性構件47接觸及滑動。第1接觸面5g為對構成捲線器本體1之外殼構件36及支承軸36a的任一者均傾斜之錐面。第2接觸面5h係對構螺絲構件54的頭部54a與支承軸36a之任一者均傾斜之錐面。在第1實施形態,錐面係對支承軸36a從30度傾斜成60度理想為從40度傾斜成50度而形成錐體狀。
第1彈性構件46及第2彈性構件47係使用例如丁腈橡膠(NBR)或矽氧樹脂橡膠製的O型環。第1彈性構件46係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第1側,配置成分別與外殼構件36的外側面、輸出調整構件5及支承軸36a之間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在第1實施形態,第1彈性構件46係經由第1墊圈構件50間接地接觸於外殼構件36。又,第1彈性構件46係與支承軸36a及第1接觸面5g直接地接觸。第2彈性構件47係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第2側,配置成分別與螺絲構件54的頭部54a、輸出調整構件5及支承軸36a之間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在第1實施形態,第2彈性構件47係經由第2墊圈構件52間接地接觸於頭部54a。又,第2彈性構件47係與支承軸36a及第2 接觸面5h直接地接觸。
<檢測器>
檢測器34係如圖4、圖6及圖9所示,裝設於輸出調整構件5。具體而言,如前述般,藉由接著等的適當之固定手段固定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一對檢測器收容部5d。檢測器34係具有個別地固定在一對檢測器收容部5d之第1磁鐵34a與第2磁鐵34b。第1磁鐵34a及第2磁鐵34b分別沿著輸出調整構件5的軸方向磁化。第2磁鐵34b係朝與第1磁鐵34a相反方向磁化。在此實施形態,第1磁鐵34a,其與外殼構件36相對向之側磁化成N極,檢測器收容部5d之底面側磁化成S極。相反地,第2磁鐵,其與外殼構件36相對向之側磁化成S極,檢測器收容部5d之底面側磁化成N極。如此,藉由將軸方向磁化的第1磁鐵34a與第2磁鐵34b配置成磁通方向形成相反,使得藉由軸方向磁化之簡單的第1磁鐵34a及第2磁鐵34b能夠獲得與徑方向磁化的磁鐵相同反應之檢測器34。
<位相檢測部>
位相檢測部35係如前述般,搭載於副電路基板74b之霍爾元件35a,該副電路基板配置於水深顯示部4的外殼構件36之內部。霍爾元件35a係如圖7所示,與輸出調整構件5的旋轉中心C對齊而配置。如此藉由配置霍爾 元件35a,使得霍爾元件35a可檢測出藉由第1磁鐵34a及第2磁鐵34b所產生之磁通方向的變化。其結果,使用霍爾元件35a,可檢測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而改變之磁通方向,進而檢測出輸出調整構件5的旋轉位相。霍爾元件35a係如圖10所示,將當徑方向磁化的檢測器34之N極處於以例如半圓形顯示於霍爾元件35a之記號35b側時設為0°,則檢測器34在0°的位置,如圖11所示,輸出電壓成為最小。當檢測器34從0°向逆時鐘方向對霍爾元件35a相對旋轉時,輸出電壓逐漸地上升,當接近360°時,輸出電壓成為最大,當返回至0°時則又回到最小。藉此,在從0°到360°之範圍,可藉由霍爾元件35a檢測出輸出調整構件5的旋轉位相。在此實施形態,在例如從50°到150°左右的範圍,使用霍爾元件35a之輸出電壓。但,霍爾元件35a的輸出電壓之角度範圍不限於此。例如,可從230°到330°的範圍等,因應霍爾元件的輸出特性佳以適宜選擇。
<控制系統>
如圖13所示,控制系統27的捲線器控制部70係控制馬達12及顯示器72。捲線器控制部70係藉由包含CPU(中央運算單元)之微電腦所構成。在捲線器控制部70,連接有作為位相檢測部35之霍爾元件35a、開關操作部6的各開關、以及捲筒感應器78。又,在捲線器控制部70,連接有作為控制對象的顯示器72、馬達驅動電 路76、蜂鳴器80、及其他的輸入輸出部82。捲筒感應器78係具有用來檢測與捲筒10的旋轉連動而旋轉之未圖示的磁鐵用的一對振簧開關(或霍爾元件)。一對振簧開關係排列配置於捲筒10的旋轉方向。在此實施形態,一對振簧開關係設在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支承部17。藉由捲筒感應器78,能夠檢測捲筒10的旋轉數(旋轉位置)及旋轉方向。馬達驅動電路76係將馬達12進行PWM(脈衝調變)驅動。亦即,使負載比改變來驅動馬達12。蜂鳴器80係被收納於外殼構件36的內部。蜂鳴器80係當釣組到達釣棚位置或到達海底則會鳴動。其他的輸入輸出部82係由例如無線通訊部等所構成。
捲線器控制部70係作為以軟體所能達到的機能結構,具有控制馬達驅動電路76之馬達控制部84、及控制顯示器72之顯示控制部86。電動捲線器100具有: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將捲筒10的旋轉速度可調整成31階段之速度控制模式;及可將作用於捲繞在捲筒10的釣線之張力調整成31階段的張力控制模式。這些模式可藉由開關操作部6的開關操作進行切換。馬達控制部8係作為機能結構,具有當在第1移動範圍RM1及第2移動範圍RM2被操作時,以第1變化量C1使馬達12的輸出改變之輸出調整部84a。第1實施形態的輸出調整部84a為第1輸出調整部的一例。具體而言,輸出調整部84a係可因應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之階段調整馬達12的輸出,在速度控制模式,控制負載比,形成為 因應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調整了階段之捲筒10的目標旋轉速度。又,在張力控制模式,控制負載比,形成為因應所調整的階段之目標張力。此時之負載比的變化量為各階段之第1變化量C1,在第1實施形態,各階段為相同的第1變化量C1。
<電動捲線器的操作>
在如此所構成之電動捲線器100,當進行釣魚時,釣者藉由握持釣竿的手之拇指壓下操作離合器操作構件11。藉此,離合器機構16從離合器開狀態被切換成離合器關狀態,捲筒10成為可自由旋轉狀態,藉由釣組的自重,釣線朝海中被反復送出。
當魚上鉤而捲繞釣線時,以握持釣竿的手之拇指端進行離合器操作構件11推起操作。當對離合器操作構件11進行推起操作時,離合器機構16被切換成離合器開狀態,可藉由把手2及馬達12,使捲筒10朝釣線捲取方向旋轉。
當藉由馬達12捲取釣線時,藉由握持釣竿的手或操作把手2之手,操作輸出調整構件5。此時,由於輸出調整構件5配置在第1側板7a與第1側蓋8a之間,故,配置在捲線器本體1的離合器操作構件11與輸出調整構件5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夠進行拇指按壓操作,以手的指端操作輸出調整構件5。因此,可使輸出調整構件5與離合器操作構件11相互合作而變得容易操作。又, 當進行拋投使釣線的捲繞量變少時,因可經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1進行拇指按壓操作,故,不受釣線的捲繞量的影響,能夠穩定地進行拋投中的拇指按壓操作。
當將輸出調整構件5進行轉動操作時,檢測器34與輸出調整構件5一同地轉動,位相檢測部35的霍爾元件35a之輸出電壓改變。藉由此輸出電壓的改變,捲線器控制部70檢測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控制馬達驅動電路76,因應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位置調整馬達12的輸出。此時,因作為第1階段的調整範圍之第1操作範圍RO1的第1移動範圍RM1,係比起第2操作範圍RO2的第2移動範圍RM2,移動量大且變化量相同,所以,不需要變更記憶在記憶部等的目標捲筒速度等之資料,在低輸出側的第1階段,能夠微調整捲筒10的速度或作用於釣線上之張力。
又,因輸出調整構件5經由第1彈性構件46及第2彈性構件47支承於支承軸36a,所以,藉由第1彈性構件46及第2彈性構件47所產生的摩擦阻抗會作用於輸出調整構件5。藉此,可利用與第1彈性構件46及第2彈性構件47之接觸所產生的摩擦阻抗來調整輸出調整構件5的旋轉,能夠進行輸出調整構件5之微妙的調整操作。並且,在低輸出側的第1階段,由於第1移動範圍RM1較其他階段大,故,在第1階段可進一步進行微調整。
<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在圖14中,在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在第1操作範圍RO1並非具有1階段而是具有2階段的第1移動範圍RM1。因此,可更容易地進行在低輸出側之微調整。
<第2實施形態>
在圖15中,在第2實施形態,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具備有:停止範圍RS;具有至少1個第3移動範圍RM3之第3操作範圍(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1操作範圍RO1)RO3;及具有至少1個第4移動範圍RM4之第4操作範圍(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2操作範圍RO2)RO4。第3操作範圍RO3係比起第4操作範圍RO4,設在較靠近作為旋轉停止位置之停止範圍RS側。因此,第3操作範圍RO3係使用於馬達12的低輸出之操作。在第3移動範圍RM3與第4移動範圍RM4,移動量相同。第3移動範圍RM3的第2變化量C2係較第4移動範圍RM4的第3變化量C3小。在第2實施形態,第2變化量C2實質上為第3變化量C3的一半。
由於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為例如100度,故,第3移動範圍RM3及第4移動範圍RM4大約為3度。在此,由於低輸出側的第3操作範圍RO3之第2變化量C2為第4操作範圍RO4的第4移動範圍RM4之第3變化量C3的一半之變化量,故,即使移動量相 同,在第3操作範圍RO3的馬達輸出之增加比例也變得較第4操作範圍RO4小。因此,在低輸出側的第3操作範圍RO3,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再者,在第2實施形態,輸出調整部84a為第2輸出調整部的一例。
即使為這樣的第2實施形態,也能達到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係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特別是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複數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而加以任意組合。
(a)在第1實施形態,雖將輸出調整構件5配置在第1側板7a與第1側蓋8a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圖16中,在其他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200,調整構件105係設在捲線器本體1所包含的外殼構件136之後部。外殼構件136係在後部具有可收納調整構件105之收納凹部136g。未圖示的支承軸兩端支承於外殼構件136。如此,亦可為裝設在外殼構件136的後部之輸出調整構件105。又,輸出調整構件亦可為可擺動地設在第1側蓋8a或第2側蓋8b的外側面之錐形狀。
(b)在前述實施形態,作為位相檢測部例示了霍爾元件,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可使用旋轉式編碼器或電位器。又,亦可使用藉由藉由磁性阻抗使輸出改 變之磁性阻抗元件(MR元件)。
(c)在前述實施形態,操作範圍RO係具有第1操作範圍RO1與第2操作範圍RO2之2個操作範圍,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在操作範圍RO可進一步設置移動量與第1操作範圍RO1及第2操作範圍RO2不同的第3操作範圍。第3操作範圍可設在第1操作範圍RO1與第2操作範圍RO2之間,亦可設在較第2操作範圍RO2更靠近最大輸出位置側,或亦可設在較第1操作範圍RO1更靠近旋轉停止位置側。又,將第1操作範圍RO1及第2操作範圍RO2的移動範圍以相同第1移動範圍及第2移動範圍所構成,但亦可藉由不同的移動範圍構成第1操作範圍及第2操作範圍中的任一方。
(特徵)
前述實施形態能以下述方式表現。
(A)電動捲線器100(或200)的控制系統27係控制藉由馬達12,該馬達12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10。控制系統27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5(或105);及輸出調整部84a。輸出調整構件5(或105)係可轉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1,在包含第1移動範圍RM1和移動量與第1移動範圍RM1不同的第2移動範圍RM2之操作範圍RO可進行操作。輸出調整部84a係當輸出調整構件5(或105)在第1移動範圍RM1及第2移動範圍RM2被操作時,以第1變化量C1使馬達 輸出變化。
在此控制系統27,當使輸出調整構件5(或105)在第1移動範圍RM1及移動量與第1移動範圍RM1不同的第2移動範圍RM2移動時,分別以第1變化量C1使馬達輸出變化。在此,在第1移動範圍RM1及第2移動範圍RM2中移動量大的移動範圍(例如第1移動範圍RM1),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此,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或105)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B)第1移動範圍RM1之移動量亦可較第2移動範圍RM2大。在此情況,在第1移動範圍RM1,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C)第1移動範圍RM1之移動量亦可實質上為第2移動範圍RM2的2倍。在此情況,在第1移動範圍RM1,能夠以相同的移動量且較第2移動範圍RM2少一半的變化量來微調整馬達輸出。
(D)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亦可為從馬達12的旋轉停止位置到馬達12的最大輸出位置為止之範圍。第1移動範圍RM1係設置在較第2移動範圍RM2更靠近旋轉停止位置側。在此情況,藉由將第1移動範圍RM1的移動量作成為較第2移動範圍RM2大,能夠在低輸出側的第1移動範圍RM1微調整馬達輸出。
(E)操作範圍RO亦可具有:至少具有1個第1移動範圍RM1之第1操作範圍RO1;和至少具有1個第2移動範圍RM2之第2操作範圍RO2。在此情況, 在第1操作範圍RO1及第2操作範圍RO2中移動範圍較大的操作範圍(例如第1操作範圍RO1),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F)第2操作範圍RO2亦可與第1操作範圍RO1相同或移動量較第1操作範圍RO1大。在此情況,藉由將第1操作範圍RO1配置於旋轉停止位置側,使得高輸出側的第2操作範圍RO2的移動量變大,可在第2操作範圍RO2迅速地增加馬達輸出。
(G)電動捲線器的控制系統27係控制藉由馬達12,該馬達12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10。控制系統27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5;及輸出調整部84a。輸出調整構件5係可移動地設置在捲線器本體1,在包含第3移動範圍RM3和移動量與第3移動範圍RM3相同的第4移動範圍RM4之操作範圍RO可進行操作。輸出調整部84a係當輸出調整構件5在第3移動範圍RM3被操作時,以第2變化量C2使馬達輸出變化。又,輸出調整部84a係當輸出調整構件5在第4移動範圍RM4被操作時,以與第2變化量C2不同的第3變化量C3使馬達輸出變化。
在此控制系統27,當使輸出調整構件5在第3移動範圍RM3時,以第2變化量C2使馬達輸出變化,當在第4移動範圍RM4移動時,以第3變化量C3使馬達輸出變化。在此,在第2變化量C2及第3變化量C3中的變化量較小的移動範圍,能夠細微地調整馬達輸出。因 此,即使輸出調整構件為相同的移動量,也可藉由輸出調整構件5微調整馬達輸出。
(H)第2變化量C2亦可較第3變化量C3小。在此情況,在第3移動範圍RM3,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I)第2變化量C2,亦可在實質上,為第3變化量C3的一半。在此情況,能夠在第3移動範圍RM3,以第4移動範圍RM4的一半之變化量使馬達輸出變化,可在第3移動範圍RM3進一步微調整馬達輸出。
(J)輸出調整構件5的操作範圍RO亦可為從馬達12的旋轉停止位置到馬達12的最大輸出位置為止之範圍。第3移動範圍RM3係設置在較第4移動範圍RM4更靠近旋轉停止位置側。在此情況,在低輸出側的第3移動範圍RM3,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
(K)操作範圍RO亦可具有:至少具有1個第3移動範圍RM3之第3操作範圍RO3;和至少具有1個第4移動範圍RM4之第4操作範圍RO4。在此情況,因在第3操作範圍RO3及第4操作範圍RO4,至少具有1個第3移動範圍RM3及第4移動範圍RM4,所以,能夠在具有變化量小的移動範圍(例如第3移動範圍RM3)之操作範圍(例如第3操作範圍RO3),微調整馬達輸出。又,藉由增加變化量大的移動範圍(例如第4操作範圍RO4)之數量,可在具有多數的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迅速地增加或減少馬達輸出。
(L)輸出調整構件5亦可對捲線器本體1可旋轉地被支承,可藉由旋轉操作來調整馬達輸出。在此情況,即使以旋轉操作使馬達輸出變化之情況,也能夠微調整馬達輸出。特別是即使在輸出調整構件5的直徑小且稍許的移動量,使得馬達輸出大幅度地變化之情況,也能夠在變化量小的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微調整馬達輸出。
(M)馬達控制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用來檢測輸出調整構件的旋轉操作角度之電位器。在此情況,當輸出調整構件旋轉時,電位器的軸旋轉,藉由電位器能夠檢測旋轉操作角度,因此能夠精度良好地檢測旋轉操作角度。
(N)控制系統27亦可進一步具備:設在捲線器本體1及輸出調整構件5中的其中一方之檢測器34;及設在捲線器本體1及輸出調整構件5中的另一方,可檢測與檢測器34之相對的旋轉位相的位相檢測部35。在此情況,當輸出調整構件5轉動時,位相檢測部35檢測檢測器34與位相檢測部35之相對的旋轉位相。依據檢測到的旋轉位相,將馬達輸出複數階段地進行調整。例如,捲筒10的速度被調整成複數階段,或作用於釣線的張力被調整成複數階段。在此,藉由檢測器34與位相檢測部35,檢測輸出調整構件5的轉動角度,因此,能夠以小體積檢測輸出調整構件5的旋轉操作角度。
(O)位相檢測部35亦可設在捲線器本體1。在此情況,因電氣作動之位相檢測部35設在捲線器本 體1,所以,能夠將位相檢測部35配置在電路基板,可進一步抑制輸出調整構件5的安裝部分之體積的增加。
(P)位相檢測部35亦可為可檢測檢測器34的旋轉位相之霍爾元件35a。在此情況,藉由可安裝於電路基板的霍爾元件35a,檢測檢測器4的旋轉位相,所以可進一步抑制輸出調整構件5的安裝部分之體積的增加。
6‧‧‧開關操作部
12‧‧‧馬達
27‧‧‧控制系統(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之一例)
34‧‧‧檢測器
35‧‧‧位相檢測部
35a‧‧‧霍爾元件
70‧‧‧捲線器控制部
72‧‧‧顯示器
76‧‧‧馬達驅動電路
78‧‧‧捲筒感應器
80‧‧‧蜂鳴器
82‧‧‧輸入輸出部
84‧‧‧馬達控制部
84a‧‧‧輸出調整部(第1輸出調整部及第2輸出調整部的一例)
86‧‧‧顯示控制部

Claims (14)

  1. 一種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係控制藉由馬達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捲筒之電動捲線器的前述馬達,其特徵為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該輸出調整構件可移動地設置在前述捲線器本體,在包含第1移動範圍和移動量與前述第1移動範圍不同的第2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可進行操作;及第1輸出調整部,該第1輸出調整部係當前述輸出調整構件在前述第1移動範圍及前述第2移動範圍被操作時,分別以第1變化量使前述馬達的輸出變化,前述操作範圍係具備有:具有至少一個前述第1移動範圍之第1操作範圍;及具有至少一個前述第2移動範圍之第2操作範圍,前述第2操作範圍係與前述第1操作範圍相同,或移動量較前述第1操作範圍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第1移動範圍之移動量係較前述第2移動範圍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第1移動範圍之移動量實質上為前述第2移動範圍之兩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輸出調整構件的前述操作範圍係從前述馬達的旋轉停止位置到前述馬達的最大輸出 位置為止之範圍,前述第1移動範圍係設置在較前述第2移動範圍更靠近前述旋轉停止位置側。
  5. 一種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係控制藉由馬達驅動可自由旋轉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捲筒之電動捲線器的前述馬達,其特徵為具備有:輸出調整構件,該輸出調整構件可移動地設置在前述捲線器本體,在包含第3移動範圍和移動量與前述第3移動範圍相同的第4移動範圍之操作範圍可進行操作;及第2輸出調整部,該第2輸出調整部係當前述輸出調整構件在前述第3移動範圍被操作時,以第2變化量使前述馬達輸出變化,當前述輸出調整構件在前述第4移動範圍被操作時,以與第2變化量不同之第3變化量使前述馬達輸出變化。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第2變化量係較前述第3變化量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第2變化量實質上為前述第3變化量之一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輸出調整構件的前述操作範圍係從前述馬達的旋轉停止位置到前述馬達的最大輸出位置為止之範圍,前述第3移動範圍係設在較前述第4移動範圍更靠近 前述旋轉停止位置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操作範圍係具備有:具有至少一個前述第3移動範圍之第3操作範圍;及具有至少一個前述第4移動範圍之第4操作範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第5至7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輸出調整構件係對前述捲線器本體可旋轉地被支承,藉由旋轉操作可調整前述馬達輸出。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用來檢測前述輸出調整構件的旋轉操作角度之電位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及前述輸出調整構件中的其中一方之檢測器;及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及前述輸出調整構件中的另一方,可檢測與前述檢測器之相對的旋轉位相之位相檢測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位相檢測部為可檢測前述檢測器的旋轉位相之霍爾元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其中,前述位相檢測部係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
TW103112285A 2013-06-19 2014-04-02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TWI604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8807A JP6284307B2 (ja) 2013-06-19 2013-06-19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1678A TW201511678A (zh) 2015-04-01
TWI604790B true TWI604790B (zh) 2017-11-11

Family

ID=52211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285A TWI604790B (zh) 2013-06-19 2014-04-02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84307B2 (zh)
KR (1) KR102216791B1 (zh)
CN (1) CN104222034B (zh)
TW (1) TWI6047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4066B2 (ja) * 2015-08-11 2019-05-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2023031971A (ja) * 2021-08-26 2023-03-0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9297B2 (ja) * 1989-10-02 1998-12-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用リールの自動シャクリ制御装置
JPH0371769U (zh) * 1989-11-14 1991-07-19
JP2977978B2 (ja) * 1991-12-09 1999-11-15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0316437A (ja) 1999-05-10 2000-11-21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2125546A (ja) * 2000-10-27 2002-05-08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4054540B2 (ja) * 2001-03-12 2008-02-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JP4039887B2 (ja) * 2002-05-22 2008-01-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TW200520686A (en) * 2003-12-22 2005-07-01 Shimano Kk Motor controller of electric reel
US7334749B2 (en) 2004-04-14 2008-02-26 Daiwa Seiko, Inc. Electric-powered fishing reel
JP2006141295A (ja) * 2004-11-19 2006-06-08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8193957A (ja) * 2007-02-14 2008-08-28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5382701B2 (ja) * 2009-04-09 2014-01-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11250705A (ja) * 2010-05-31 2011-12-15 Globeride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5755083B2 (ja) * 2011-08-31 2015-07-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の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2034B (zh) 2019-05-07
JP6284307B2 (ja) 2018-02-28
JP2015002689A (ja) 2015-01-08
KR102216791B1 (ko) 2021-02-17
TW201511678A (zh) 2015-04-01
CN104222034A (zh) 2014-12-24
KR20140147666A (ko) 2014-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3306B (zh)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TWI606783B (zh) Electric reel
TWI603674B (zh) Electric reel
US10271530B2 (en) Dual-bearing reel
JP2014100078A5 (zh)
JP2014100079A5 (zh)
JP2014217278A5 (zh)
JP6342218B2 (ja)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KR20140064605A (ko) 전동 릴
JP6326169B2 (ja) 電動リール
TWI604790B (zh) 電動捲線器的馬達控制裝置
JP2014113142A5 (zh)
JP6132894B2 (ja) 電動リール
JP2015002689A5 (zh)
JP2017123873A (ja) 電動リール
KR102228646B1 (ko) 전동 릴의 모터 제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