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9031B -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9031B
TWI599031B TW100139148A TW100139148A TWI599031B TW I599031 B TWI599031 B TW I599031B TW 100139148 A TW100139148 A TW 100139148A TW 100139148 A TW100139148 A TW 100139148A TW I599031 B TWI599031 B TW I5990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rontium
group
yttrium
deposi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9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0324A (en
Inventor
尹錫奎
黃圭煥
河載興
宋英宇
李鍾赫
金聖哲
Original Assignee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30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0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9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90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3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4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vacuum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6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0年11月9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提交,申請號為10-2010-0110998之申請案之優先權效益,其全部內容納於此處作為參考。
本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其包含陽極、具有雙層結構之陰極、以及位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發射層。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加速了資訊導向的社會趨勢,且隨著隨時隨地接收與傳輸資訊的必要性,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已為平板顯示器所取代。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平板顯示器為液晶顯示器(LCDs),這是因為液晶顯示器重量較輕且具有較低的功率消耗。然而由於液晶顯示器為被動式發光裝置而非自發光裝置,所以液晶顯示器在對比度、視角、以及面積尺寸具有技術上的限制。因此全世界均致力於發展能夠克服此技術限制的新型平板顯示器,其中一種新型平板顯示器使用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有機發光二極體可於低電壓下驅動、具有寬廣的視角以及快速的反應速度,且自發光、輕且薄。因此日本、韓國、與美國已加速有機發光二極體實際應用之研究發展。
目前使用於可攜式顯示器中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裝置(AMOLED)的陰極,係藉由結合沉積鎂(Mg)與銀(Ag)而形成。然而此陰極之面積比電阻(ASR)在120Å的厚度中可高達約50Ω/sq(歐姆/平方),且由於電位降(IR drop)的問題無法適用於4吋或更大的行動裝置。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相較於使用鎂銀陰極之有機發光裝置的結構,其具有可提供改善之主動矩陣有機發光裝置(AMOLED)效率以及更可靠的高溫特性之一結構。
根據本實施例之一態樣,用於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陰極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係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與鋁(Al)、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金屬係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
根據本實施例之另一態樣,其係提供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其包含陽極、陰極、以及位於陽極與陰極之間之發射層,其中該陰極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係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與鋁(Al)、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
在第一層中,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之組成比例可為約2:8至約8:2。
第一層可具有約10Å至約300Å的厚度。
在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可為第二層之總重的約1%至約50%。
第二層可具有為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其中第一層可具有為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第二層可具有為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鐿(Yb)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鐿(Yb)可共 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第一層可具有為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第二層可具有為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金屬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其中在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之組成比例可約為約3:7至約7:3,以及在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可約為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鐿(Yb)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鐿(Yb)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其中在第一層中,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鐿(Yb)之組成比例可為約3:7至約7:3,以及在第二層中,鐿(Yb)可為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陰極可包含: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鐿(Yb)可共同沉積於第一層中;以及第二層,銀(Ag)以及鐿(Yb)可共同沉積於第二層中,其中在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鐿(Yb)之組成比例可為約3:7至約7:3,以及在第二層中,鐿(Yb)可為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本實施例上述及其他特徵與優點將藉由參考附圖以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得更加顯著,其中:第1圖 係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發光裝置之結構示意圖;第2圖 係為範例1至範例3以及比較範例之有機發光裝置之高溫保存特性的比較圖;以及第3A圖至第3D圖 係為比較銀(Ag)在不同陰極之擴散度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鐿(TEM)圖。
現將參照其中顯示有例示性實施例之附圖而更完整地描述本實施例。
根據實施例,有機發光裝置包含陽極、陰極、以及位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發射層(EML),其中陰極包含第一層,其係由共同沉積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所形成;以及包含第二層,其係由共同沉積選自銀(Ag)與鋁(Al)之金屬、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一金屬所形成。
第1圖係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發光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根據實施例之有機發光裝置包含具有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雙層結構的陰極。
陰極的第一層或第二層可包含選自由鐿(Yb)、鈣(Ca)、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其為具有低功函數之金屬以促進電子由包含發射層(EML)之有機層之注入與傳輸。
具體地說,當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與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一起被使用,以形成相鄰於包含發射層(EML)之有機層的第一層時,第一層可促進電子由有機層注入。
當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與選自銀(Ag)與鋁(Al)之金屬一起被使用,以形成相鄰於第一層之第二層時,第二層可具有較低之光吸收特性,且因此可促進有機發光裝置的效率。
銀(Ag)與鋁(Al)在可見區域中具有較低的折射係數與較低的吸光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質。
下文中將詳細描述第一層與第二層之組成與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之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之間的組成比例可為約2:8至約8:2,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為約3:7至約7:3。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可具有約10Å至約300Å的厚度,而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金屬含量可為第二層總重量之約1%至約50%,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為約5%至約15%。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可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且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當第一層與第二層的組成比例及厚度位於這些範圍中時,有機發光裝置可具有最佳化的效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陰極可包含共同沉積氟化鋰(LiF)與鐿(Yb)之第一層、以及共同沉積銀(Ag)與鐿(Yb)之第二層,其中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鐿(Yb)之組成比例可約3:7至約7:3,而第二層中鐿(Yb)含量可為第二層總重量之約5%至約15%。
下文中將描述具有上述堆疊結構之有機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
首先,藉由使用沉積或濺鍍法(sputtering)可於基板上形成第一電極。第一電極可包含具有高功函數的第一電極材料。第一電極可構成陽極。基板可為傳統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基板,且可包含,舉例而言,具有絕佳機械強度、熱穩定性、透明度、表面平滑度、易於處理、以及防水性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膠基板。第一電極材料的示例可包含具有良好導電度的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二氧化錫(SnO2)、氧化鋅(ZnO)、鋁(Al)、銀(Ag)、以及鎂(Mg)。第一電極可形成為透明電極或反射電極。
接下來,電洞注入層(HIL)可藉由使用不同方法形成於第一電極上,例如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鑄型法(casting)、LB沉積法(Langmuir-Blodgett deposition)等。
當使用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形成電洞注入層(HIL)時,可根據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之材料、以及電洞注入層(HIL)之結構與熱特性而改變沉積條件。舉例來說,沉積條件可包含約100至約500℃的沉積溫度、為約10-8至約10-3托(torr)的真空壓力、以及為約0.01至約100埃/秒(Å/sec)的沉積速度。
當使用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形成電洞注入層(HIL)時,可根據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之材料、以及電洞注入層(HIL)之結構與熱特性而改變塗佈條件。舉例來說,塗佈條件可包含為每分鐘約2000至約5000轉(rpm)的塗佈速度、以及約80至約200℃的熱處理溫度,而使塗佈後殘留的溶液可被移除。
電洞注入層(HIL)可包含常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的任何材料。可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的材料示例包含酞青素化合物(phthalocyanine compound),例如銅鈦菁(copper phthalocyanine)、4,4',4"-三(3-甲基苯基苯胺基)三苯胺(m-MTDATA)、N,N'-二苯基-N,N'-(1-萘基)-1,1'-聯苯-4,4'-二胺(NPB)、4,4',4"-三(N-N-二苯基胺基)三苯基胺(TDATA)、4,4',4"-三[N-(2-萘基)-N-苯胺基]三苯胺(2T-NATA)、聚苯胺/十二烷基苯磺酸(Pani/DBSA)、聚(3,4-乙烯基二氧基噻吩)/聚(4-苯乙烯磺酸)(PEDOT/PSS)、聚苯胺/樟腦磺酸(Pani/CSA)、以及聚苯胺/聚(4-苯乙烯磺酸)(PANI/PSS),但不限於此。
電洞注入層(HIL)可具有約100Å至約10000Å的厚度,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當電洞注入層(HI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電洞注入層(HIL)可具有良好的電洞注入特性而不增加驅動電壓。
接下來,藉由使用不同方法,電洞傳輸層(HTL)可形成於電洞注入層(HIL)上,例如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鑄型法(casting)、LB沉積法(Langmuir-Blodgett deposition)等。當電洞傳輸層(HTL)使用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或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形成時,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相似於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的條件,雖然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根據用於形成電洞傳輸層的材料而隨之改變。
可使用習知的電洞傳輸層材料。這樣的電洞傳輸層(HTL)材料示例,像是咔唑衍生物(carbazole derivatives)如N-苯基咔唑(N-phenylcarbazole)、或聚乙烯咔唑(polyvinylcarbazole),以及具有芳族縮合環的胺衍生物(amine derivatives having an aromatic condensed ring),例如N,N'-二苯基-N,N'-(1-萘基)-1,1'-聯苯-4,4'-二胺(NPB)、N,N’-雙(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TPD)等,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電洞傳輸層(HTL)可具有約50Å至約1000Å的厚度,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100Å至約600Å的厚度。當電洞傳輸層(HT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電洞傳輸層(HTL)可具有良好的電洞傳輸特性而不需實質上增加驅動電壓。
接下來,藉由使用不同的方法,發射層(EML)可形成於電洞傳輸層(HTL)上,例如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鑄型法(casting)、LB沉積法(Langmuir-Blodgett deposition)等。當發射層(EML)使用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或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形成時,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相似於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的條件,雖然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根據用於形成發射層(EML)的材料而隨之改變。
發射層(EML)可使用任何習知的發光材料而形成,例如已知的主體(host)與摻雜劑(dopant)。可用於形成發射層(EML)之摻雜劑可包含所屬技術領域中已廣為知悉的螢光摻雜劑或磷光摻雜劑。
主體示例可包含三(8-羥基喹啉鋁)(Alq3)、(4,4'-N,N'-雙咔唑-聯苯)(CBP)、聚(N-乙烯咔唑)(PVK)、9,10-二(萘基)蒽(ADN)、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2-基)苯(TPBI)、3-三級丁基-9,10-二(2- 萘基)蒽(TBADN)、9,9-二乙基-2(9,9-二乙基-2-(9,9-二乙基-9H-芴二基)-9H-芴七基)-9H-芴(E3)、以及聯苯乙稀(DSA),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紅色摻雜劑的示例可包含八乙基卟吩鉑(II)(PtOEP)、三(1-苯基-異喹啉)合銥(III)(Ir(piq)3)、雙(2-(2’-苯并噻吩基)吡啶-N,C3’)(乙烯丙酮)合銥(Btp2Ir(acac))、以及4-(二氰乙烯基)-2-三級丁基-6-(1,1,7,7-四甲基久洛尼定基-4-乙烯基)-4H-吡喃(DCJTB),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綠色摻雜劑的示例可包含三(2-苯基吡啶)合銥(Ir(ppy)3)(其中“ppy”表示苯吡啶)、乙醯丙酮酸二(2-苯基吡啶)銥(Ir(ppy)2(acac))、三[2-(對甲苯基)吡啶]合銥(III)(Ir(mpyp)3)、以及C545T,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藍色摻雜劑示例可包含雙[2-(4,6-二氟苯基)吡啶鹽化-N,C2’]甲基吡啶銥(III)(F2Irpic)、雙[2-(2,4-二氟苯基)吡啶-C2,N’](2,2,6,6-四甲基-3,5-庚二酮)合銥(III)(F2ppy)2Ir(tmd)、銥金屬錯合物(Ir(dfppz)3)、聯三芴(ter-fluorene)、4,4’-雙[4-(二對甲苯基氨基)苯乙烯基]聯苯(DPAVBi)、以及2,5,8,11-四-三級丁基二萘嵌苯(TBP),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摻雜劑的含量可為發射層(EML)材料重量(等於主體與摻雜物的總重量)的約0.1%至約20%,或為約0.5%至約12%。當摻雜物的含量位於此範圍中時,可實質上避免濃度驟滅(concentration quenching)。
發射層(EML)可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200Å至約600Å的厚度。當發射層(EM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發射層(EML)可具有良好的發光特性而不會實質上增加驅動電壓。
當發射層(EML)包含磷光摻雜劑時,電洞阻隔層(HBL)可形成於發射層(EML)上,以避免三重激發子或電洞擴散至電子傳輸層(ETL)。在此情形下,電洞阻隔層(HBL)可包含任何使用於形成電洞阻隔層(HBL)之材料。這樣的電洞阻隔層材料示例如噁二唑衍生物(oxadiazole derivatives)、三唑衍生物(triazole derivatives)、啡啉衍生物(phenathroline derivatives)、雙(2-甲基-8-羥基喹 啉-N1,O8)-(1,1'-聯苯-4-羥基)鋁(BAlq)以及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啡啉(BCP),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電洞阻隔層(HBL)可具有約50Å至約1000Å的厚度,例如約100Å至約300Å。當電洞阻隔層(HB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電洞阻隔層(HBL)可具有良好的電洞阻隔特性而不會實質上增加驅動電壓。
接下來,藉由使用不同的方法,電子傳輸層(ETL)係形成於發射層(EML)(或電洞阻隔層(HBL))上,例如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鑄型法(casting)、LB沉積法(Langmuir-Blodgett deposition)等。當電子傳輸層(ETL)使用真空蒸鍍法(vacuum deposition)或旋轉塗佈法(spin coating)形成時,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相似於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的條件,雖然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根據用於形成電子傳輸層(ETL)的材料而隨之改變。
電子傳輸層(ETL)可包含習知用於形成電子傳輸層(ETL)的材料,習知之電子傳輸材料之示例包含喹啉衍生物(quinoline derivatives)、例如三(8-羥基喹啉鋁)(Alq3)、3-苯基-4-(1’-萘)-5-苯基-1,2,4-三唑(TAZ)、雙(2-甲基-8-羥基喹啉-N1,O8)-(1,1'-聯苯-4-羥基)鋁(BAlq)等,但不限於上述材料。
電子傳輸層(ETL)可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約100Å至約500Å的厚度。當電子傳輸層(ET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電子傳輸層(ETL)可具有良好的電子傳輸特性而不需實質上增加驅動電壓。
此外,可加速由陰極產生電子注入之電子注入層(EIL)可形成於電子傳輸層(ETL)上。
電子注入層(EIL)可包含所屬技術領域者習知的氟化鋰(LiF)、氯化鈉(NaCl)、氟化銫(CsF)、氧化鋰(Li2O)、氧化鋇(BaO)等。用於形成電子注入層(EIL)之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相似於用於形成電洞注入層(HIL)的條件,雖然沉積或塗佈的條件可根據用於形成電子注入層(EIL)的材料而隨之改變。
電子注入層(EIL)可具有約20Å至約50Å的厚度。當電子注入層(EIL)的厚度在此範圍中時,電子注入層(EIL)可具有良好的電子注入特性而不會實質上增加驅動電壓。
接著,如上所述根據實施例之具有第一層與第二層的陰極可形成於電子注入層(EIL)上。
根據上述任何實施例之有機發光裝置可包含於不同形式的平板顯示裝置中,例如頂部發射型、底部發射型、雙面、被動矩陣、以及主動矩陣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下文中,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將參照下述範例以詳細描述。此些範例並非旨在限制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之目的與範疇。
範例
範例1:第一層(鐿:氟化鋰)/第二層(銀:鐿)
銦錫氧化物/銀/銦錫氧化物/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射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鐿:氟化鋰(1:1,20Å)/銀;鐿(5%;190Å)
為了製造陽極,康寧15Ω/cm2(1200Å)的銦錫氧化物玻璃基板係切割為50mm×50mm×0.7mm之尺寸,隨即分別於異丙醇與純水中進行5分鐘超音波震盪,且接著藉由UV光照射30分鐘與暴露於臭氧中以進行清潔。4,4',4"-三(3-甲基苯基苯胺基)三苯胺(m-MTDATA)係真空沉積於基板上以形成厚度為750Å的電洞注入層(HIL)。接著,N,N’-二(萘-1-基)-N,N’-二苯基聯苯(α-NPD)係真空沉積於電洞注入層(HIL)上以形成厚度150Å的電洞傳輸層(HTL)。接著紅色發射層、綠色發射層、以及藍色發射層分別以400Å、200Å、以及200Å的厚度形成於電洞傳輸層(HTL)上。習知的發光材料係用於紅色發射層、綠色發射層、以及藍色發射層中。
接下來,三(8-羥基喹啉鋁)(Alq3)係真空沉積於發射層(EML)上以形成厚度為200Å的電子傳輸層(ETL)。氟化鋰(LiF)係真空沉積於電子傳輸層上而具有約20Å的厚度。
而後,具有雙層結構(鐿:氟化鋰(1:1,20Å)/銀;鐿(5%;190Å)的陰極藉由真空沉積而形成,因此完成了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
有機發光裝置在陰極中具有約為6ohm/sq的面積比電阻(ASR),且效能約為30cd/A(燭光/安培)。
範例2
有機發光裝置以範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除了陰極之藉由真空沉積而形成雙層結構為鐿:氟化鋰(1:1,20Å)/銀:鐿(10%,190Å)之雙層結構,而非鐿:氟化鋰(1:1,20Å)/銀;鐿(5%,190Å)的結構,藉由真空沉積而形成。
有機發光裝置在陰極中(鐿:氟化鋰/銀:鐿)具有約為10ohm/sq的面積比電阻(ASR),且效能約為29cd/A。
範例3
有機發光裝置以範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除了陰極藉由真空沉積而形成為鐿:氟化鋰(1:1,20Å)/銀:鐿(15%:190Å)之雙層結構,而非鐿:氟化鋰(1:1,20Å)/銀:鐿(5%,190Å)之結構。
有機發光裝置在陰極中(鐿:氟化鋰/銀:鐿)具有約為15ohm/sq的面積比電阻(ASR),且效能約為26cd/A。
比較範例
有機發光裝置以範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除了陰極藉由真空沉積而形成為8-羥基喹啉鋰(15Å)/鎂:銀(10:1,115Å)之結構,而非鐿:氟化鋰(1:1,20Å)/銀;鐿(5%,190Å)之結構。
有機發光裝置在陰極中具有約為33ohm/sq的面積比電阻(ASR),且效能約為26cd/A。
範例1至範例3以及比較範例中有機發光裝置的面積比電阻(ASR)與效能如下方之表1所示。
表1
請參閱表1,相較於比較範例的有機發光裝置,範例1至範例3的有機發光裝置具有較低的面積比電阻(ASR)以及較佳的效能。
高溫保存特性比較
在85℃保存約240小時後,測量範例1至範例3以及比較範例的光度(%L)。
第2圖為範例1至範例3以及比較範例之有機發光裝置之高溫保存特性的比較圖。
請參閱第2圖,相較於比較範例,範例2與範例3的有機發光裝置具有較佳的高溫保存特性。
銀擴散比較
在85℃保存約240小時後,比較不同陰極結構之間在高溫保存前後銀的擴散程度,陰極之結構分別為鐿:氟化鋰(1:1,20Å)/銀(10%,190Å)、鐿:氟化鋰(1:1,20Å)/銀:鐿(10%,220Å)、以及8-羥基喹啉鋰(15Å)/鎂:銀(10:1,115Å)。
第3A圖至第3D圖為比較陰極之間銀擴散程度之穿透式電子顯微鐿(TEM)圖。
第3A圖與第3B圖分別為具有鐿:氟化鋰(1:1,20Å)/銀(10%,190Å)結構之陰極、以及鐿:氟化鋰(1:1,20Å)/銀:鐿(10%,220Å)結構之陰極,在85℃保存約240小時後之穿透式電子顯微鐿(TEM)圖。請參閱第3A圖與第3B圖,在第3A圖中,若陰極僅包含銀而未與鐿一起沉積,則可觀察到銀之擴散量較大。然而,在第3B圖之陰極中,銀與鐿一起沉積,因此只觀察到小量的銀擴散。
第3C圖與第3D圖分別為具有8-羥基喹啉鋰(15Å)/鎂;銀(10:1,115Å)之構造的陰極,在85℃保存約240小時之前與之後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圖。請參閱第3C圖與第3D圖,在未添加鐿的陰極中(8-羥基喹啉鋰/鎂:銀),無論在保存之前或之後,均可觀察到可觀的銀擴散。
如上所述,根據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相較於包含鎂銀陰極的有機發光裝置,主動矩陣有機發光裝置(AMOLED)可具有更可靠的高溫保存特性以及較佳的效能。
雖然本實施例已參照例示性實施例特別地顯示與描述,但其將為所屬技術領域者了解的是,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細節及形式所進行之各種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Claims (18)

  1. 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其包含:一陽極;一陰極;以及一發射層,其係位於該陽極與該陰極之間,其中該陰極包含:一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一第二層,銀(Ag)與鋁(Al)、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一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之組成比例為約2:8至約8: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0Å至約300Å的厚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在該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 組之該金屬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1%至約5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層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該第二層具有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該第二層具有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之組成比例為約3:7至約7:3;以及在該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 群組之該金屬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鐿(Yb)之組成比例約3:7至約7:3;以及在該第二層中,鐿(Yb)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鐿(Yb)之組成比例為約3:7至約7:3;以及其中在該第二層中,鐿(Yb)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11. 一種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其包含: 一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一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一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一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之組成比例約2:8至約8:2。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0Å至約300Å的厚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在該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1%至約5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第二層具有約100Å至約1000Å的厚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 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該第二層具有為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或8-羥基喹啉鋰(Liq)、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或鋁(Al)、以及鐿(Yb)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 其中該第一層具有約15Å至約50Å的厚度,且該第二層具有約150Å至約230Å的厚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陰極,其中該陰極包含:該第一層,氟化鋰(LiF)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一層中;以及該第二層,銀(Ag)以及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的該金屬係共同沉積於該第二層中;其中在該第一層中,氟化鋰(LiF)與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之組成比例為約3:7至約7:3;以及在該第二層中,選自由鐿(Yb)、鈣(Ca)、釤(Sm)、銪(Eu)、鋱(Tb)、鍶(Sr)、鋇(Ba)、鑭(La)及鈰(Ce)所組成之群組之該金屬為該第二層之總重的約5%至約15%。
TW100139148A 2010-11-09 2011-10-27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TWI599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110998A KR101608234B1 (ko) 2010-11-09 2010-11-09 유기 발광 소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0324A TW201230324A (en) 2012-07-16
TWI599031B true TWI599031B (zh) 2017-09-11

Family

ID=46018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9148A TWI599031B (zh) 2010-11-09 2011-10-27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46090B2 (zh)
KR (1) KR101608234B1 (zh)
CN (1) CN102468448B (zh)
TW (1) TWI5990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46410B1 (ko) * 2011-07-29 2018-04-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237638B2 (ja) * 2012-10-23 2017-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透明電極、電子デバイス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2129869B1 (ko) 2012-11-06 2020-07-06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표면상에 전도성 코팅층을 침착시키는 방법
KR20140101506A (ko) 2013-02-08 2014-08-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CN104124340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24356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9257672B2 (en) * 2013-09-09 2016-02-0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CN104752476B (zh) * 2013-12-31 2018-05-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2126382B1 (ko) 2014-02-19 2020-06-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47845B1 (ko) 2014-03-11 2020-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WO2016009958A1 (ja) * 2014-07-18 2016-0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2343279B1 (ko) * 2014-10-01 2021-1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4393184B (zh) * 2014-11-18 2018-06-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白光oled显示屏及其串联式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KR102318419B1 (ko) * 2015-02-24 2021-10-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419612B1 (ko) 2015-04-07 2022-07-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11544B1 (ko) * 2015-11-20 2023-03-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전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914226A (zh) * 2016-05-30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及掩模板
CN106953020B (zh) * 2016-12-30 2020-02-07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281562B (zh) * 2017-01-05 2020-06-1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及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8281564B (zh) * 2017-01-05 2020-07-24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及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9728175B (zh) * 2017-10-31 2021-10-26 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713160B (zh) * 2018-12-26 2021-08-2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302408A1 (en) * 2019-08-27 2022-09-22 Oti Lumionics Inc. Light transmissive electrode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s
KR102392914B1 (ko) * 2020-08-24 2022-04-29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유기발광소자용 전극 및 그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CN113036046A (zh) * 2021-03-03 2021-06-25 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注入层用组合物、电子注入层、光电器件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57446A1 (en) * 1999-03-19 2000-09-28 Fed Corporation High efficiency electrodes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JP2003068470A (ja) * 2001-06-15 2003-03-07 Sony Corp 表示素子
JP2004311403A (ja) * 2003-03-27 2004-11-04 Seiko Epson Corp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88428B1 (ko) 2003-05-30 2005-05-11 전자부품연구원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629741B2 (en) 2005-05-06 2009-12-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electron-injecting layer
JP4699098B2 (ja) 2005-06-09 2011-06-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0721428B1 (ko) 2005-10-20 2007-05-23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0745759B1 (ko) 2006-01-27 2007-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투명 캐소드를 가진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US20080024059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Tpo Displays Corp.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incluid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1156429B1 (ko) 2009-06-01 2012-06-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46090B2 (en) 2013-05-21
KR101608234B1 (ko) 2016-04-04
KR20120049639A (ko) 2012-05-17
CN102468448A (zh) 2012-05-23
CN102468448B (zh) 2015-12-09
US20120112628A1 (en) 2012-05-10
TW201230324A (en) 2012-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9031B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用於有機發光裝置之陰極
US777740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KR100875099B1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464930B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製造其之方法
US947874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US852516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669717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525964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JP2007194213A (ja)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平板表示装置
JP2013140961A (ja) 有機発光素子
TW200921965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1420327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유기 발광 소자
US783907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12010445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473315B (zh) 有機發光裝置
US2006007875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KR20150076031A (ko) 헤테로고리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158974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0813853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