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4934B -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4934B
TWI584934B TW102138470A TW102138470A TWI584934B TW I584934 B TWI584934 B TW I584934B TW 102138470 A TW102138470 A TW 102138470A TW 102138470 A TW102138470 A TW 102138470A TW I584934 B TWI584934 B TW I5849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ortion
back side
front side
mold
intermedi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8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0309A (zh
Inventor
Tomohiro Moriya
Atsuro Tamur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420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0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9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1742Mounting of moulds; Mould supports
    • B29C45/1744Mould support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6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 B29C45/661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a toggle mechanism for mould cl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2045/645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射出成形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射出成形機。
射出成形機藉由向模具裝置的模穴空間填充熔融樹脂並使其固化而製造成形品(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模具裝置由定模及動模構成。定模安裝在固定壓板上,動模安裝在可動壓板上。可動壓板相對於固定壓板接觸分離,藉此進行閉模、合模及開模。合模時,在定模與動模之間形成模穴空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658公報
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可動壓板由作為安裝動 模之模具安裝盤的可動盤及支撐可動盤之支撐構件等構成。支撐構件固定在行走台上。
而且,模具的溫度藉由溫度調節器被調節到 規定的溫度。模具的熱量經由模具安裝盤和支撐構件等向機架移動。
其結果,在支撐構件產生溫度梯度,支撐構 件因溫度梯度而撓曲,模具安裝盤相對於機架傾斜,從而存在模具傾斜之情況。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提出者,其目的為 提供一種能夠降低模具的傾斜之射出成形機。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態樣之射出成形機具備:壓板,安裝有模具;及機架,支撐該壓板,該壓板包括:表側部,安裝有模具;背側部,和該表側部的與模具安裝面的相反的一側隔著間隔配設;中間部,連接前述表側部與前述背側部;及支撐部,經由前述背側部支撐前述中間部及前述表側部,前述支撐部在相對於前述機架與前述模具安裝面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前述背側部,前述中間部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前述背側部移動。
依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模具的傾斜之射出成形機。
10‧‧‧射出成形機
11‧‧‧機架
12‧‧‧固定壓板
13‧‧‧可動壓板
30‧‧‧模具裝置
32‧‧‧定模
33‧‧‧動模
41‧‧‧表側部
42‧‧‧背側部
43‧‧‧中間部
44L、44R‧‧‧支撐部
47‧‧‧隔熱用孔
48‧‧‧隔熱用槽
49‧‧‧隔熱用孔
51‧‧‧表側部
52‧‧‧背側部
53‧‧‧中間部
54L、54R‧‧‧支撐部
57‧‧‧隔熱用孔
58‧‧‧隔熱用槽
59‧‧‧隔熱用孔
110‧‧‧射出成形機
111‧‧‧機架
115‧‧‧後壓板
118‧‧‧吸附板
134‧‧‧電磁鐵
135‧‧‧吸附部
161‧‧‧表側部
162‧‧‧背側部
163‧‧‧中間音
164L、164R‧‧‧支撐部
167‧‧‧隔熱用孔
168‧‧‧隔熱用槽
171‧‧‧表側部
172‧‧‧背側部
173‧‧‧中間部
174L、174R‧‧‧支撐部
177‧‧‧隔熱用孔
178‧‧‧隔熱用槽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閉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開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3圖係沿第1圖的III-III線之剖面圖,係可動壓板之剖面圖。
第4圖係沿第1圖的IV-IV線之剖面圖,係固定壓板之剖面圖。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閉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開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7圖係沿第5圖的VII-VII線之剖面圖,係後壓板之剖面圖。
第8圖係沿第5圖的VIII-VIII線之剖面圖,係吸附板之剖面圖。
第9圖係顯示第3圖的變形例之剖面圖。
以下,參閱附圖對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 行說明,各附圖中,對相同或相對應之結構賦予相同或相對應之元件符號並省略說明。並且,將進行閉模時之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前方,並將進行開模時之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後方來進行說明。並且,將相對於機架垂直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來進行說明。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係相互垂直的方向。另外,本實施形態的射出成形機為臥式,但亦可以為立式。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閉模時的狀態之圖。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開模時的狀態之圖。第3圖係沿第1圖的III-III線之剖面圖,係可動壓板之剖面圖。第4圖係沿第1圖的IV-IV線之剖面圖,係固定壓板之剖面圖。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射出成形機10具備機架11、固定在機架11上之固定壓板12、及與固定壓板12隔著間隔配設之後壓板15。固定壓板12與後壓板15由複數根(例如4根)繫桿16連結。繫桿16的軸向成為前後方向。由於合模時容許繫桿16伸長,因此後壓板15載置為能夠相對於機架11進退。
射出成形機10還具備配設於固定壓板12與 後壓板15之間之可動壓板13。如第3圖等所示,可動壓板13固定在左右成對的滑塊14L、14R上,滑塊14L、14R沿鋪設於機架11上之導件17L、17R向前後方向移動自如。藉此,可動壓板13相對於固定壓板12自如地接觸分離。可動壓板13在與繫桿16對應之位置上具有缺口。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可動壓板13在與各繫桿 16對應之位置上具有缺口,但亦可以具有貫穿孔來代替缺口。
動模33安裝於可動壓板13的與固定壓板12 相對向的面上,定模32安裝於固定壓板12的與可動壓板13相對向的面上。模具裝置30由定模32和動模33構成。可動壓板13前進時,動模33與定模32接觸而進行閉模。並且,可動壓板13後退時,動模33與定模32分離而進行開模。
射出成形機10還具備配設於可動壓板13與 後壓板15之間之肘節機構20、及使肘節機構20工作之合模用馬達26。合模用馬達26具備作為將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之運動轉換部的滾珠螺桿機構,並藉由使驅動軸25進退來使肘節機構20工作。
肘節機構20例如具有:十字頭24,沿與模開 閉方向平行的方向進退自如;第2肘桿23,擺動自如地安裝在十字頭24上;第1肘桿21,擺動自如地安裝在後壓板15上;及肘臂22,擺動自如地安裝在可動壓板13 上。第1肘桿21與第2肘桿23、及第1肘桿21與肘臂22分別被銷結合。該肘節機構20為所謂的內卷5支點雙肘節機構。
合模裝置由固定壓板12、可動壓板13、後壓板15、肘節機構20、合模用馬達26等構成。
接著,參閱第1圖及第2圖,對上述結構的射出成形機10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完成開模的狀態(第2圖的狀態)下,向正方向驅動合模用馬達26而使作為被驅動構件的十字頭24前進,藉此使肘節機構20工作。如此,可動壓板13前進,如第1圖所示,動模33與定模32接觸,完成閉模。
接著,若進一步向正方向驅動合模用馬達26,則肘節機構20產生由合模用馬達26產生之推力乘以肘節倍率之合模力。藉由該合模力來進行合模。並且,在合模狀態下的定模32與動模33之間形成未圖示之模穴空間。射出缸向模穴空間填充熔融樹脂,所填充之熔融樹脂被固化而成為成形品。
接著,向反方向驅動合模用馬達26而使十字頭24後退,從而使肘節機構20工作,則可動壓板13後退而進行開模。之後,頂出裝置從動模33頂出成形品。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合模裝置使用肘節機構20來產生合模力,但亦可以不使用肘節機構20而將由合模用馬達26產生之推力直接作為合模力來傳遞到可動壓 板13。並且,亦可以將由合模用缸產生之推力直接作為合模力來傳遞到可動壓板13。並且,還可以利用線性馬達來進行模開閉並利用電磁鐵來進行合模,合模裝置的方式並沒有限制。
接著,參閱第1圖及第3圖,對可動壓板13 的結構進行說明。
可動壓板13由鑄鐵等金屬材料形成。可動壓 板13固定在左右成對的滑塊14L、14R上,機架11經由滑塊14L、14R和導件17L、17R等支撐可動壓板13。
可動壓板13包括表側部41、背側部42、中 間部43及支撐部44L、44R。表側部41、背側部42、中間部43及支撐部44L、44R可以一體形成,亦可以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作為固定方法,還可以使用焊接。
表側部41具有安裝動模33之模具安裝面。 以使動模33的中心線與表側部41的模具安裝面的中心對齊之方式將動模33安裝於表側部41即可。
背側部42和表側部41的與模具安裝面的相 反的一側的面隔著間隔配設。在背側部42的與中間部43相反的一側的面(後端面)上設置有安裝肘節機構20之肘節安裝部45。肘節安裝部45例如設置上下一對且分別擺動自如地支撐肘臂22。
中間部43連接表側部41與背側部42。中間 部43具有形成用於配置頂出裝置之空間的一部份之孔 46。用於配置頂出裝置之空間跨表側部41、中間部43及背側部42而形成,在表側部41較窄,在中間部43及背側部42較寬。用於配置頂出裝置之空間被前後開放,在同時鑄造表側部41、背側部42及中間部43時可由鑄模形成。
支撐部44L、44R經由背側部42支撐中間部 43及表側部41。支撐部44L、44R夾著背側部42設置在左右兩側。支撐部44L、44R支撐背側部4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亦即,支撐部44L、44R在相對於機架11與表側部41的模具安裝面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背側部42的側面。
支撐部44L、44R支撐背側部42的側面的上 下方向的中央部,藉此使背側部42、中間部43及表側部41從機架11分離。支撐部44L、44R在一端部與背側部42的側面連接,在另一端部與滑塊14L、14R連接。
而且,模具裝置30的溫度藉由溫度調節器被 調節到規定的溫度。動模33的熱量經由表側部41、中間部43、背側部42及支撐部44L、44R等向機架11移動。
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44L、44R支撐背側部 4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因此與支撐背側部42的下面時不同,背側部42的溫度分佈成為上下對稱。藉此,背側部42上下對稱地產生熱變形,且相對於機架11保持為垂直。其結果,動模33與定模32保持為平行,合模力不易偏向一方。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44L、44R不限 制背側部42的下面,因此背側部42能夠向上下兩個方向產生熱變形。藉此,背側部42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機架11上下偏離,動模33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定模32的中心線上下偏離。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部44L、44R夾著背 側部42設置在左右兩側,且支撐背側部4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但亦可以支撐背側部42的與中間部43相反的一側的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中間部43抑制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 移動。亦即,中間部43成為比表側部4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射出成形時,表側部41的熱量不易經由中間部43向背側部42和支撐部44L、44R移動,支撐部44L、44R的溫度梯度變小。藉此,因溫度梯度產生之支撐部44L、44R的撓曲變小,表側部41的模具安裝面相對於機架11保持為垂直。藉此,能夠抑制動模33的傾斜。
例如,中間部43具有隔熱用孔47,藉此抑制 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移動。隔熱用孔47中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4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與液體和固體相比,氣體具有更低的導熱率且不易傳遞熱量。
隔熱用孔47可從中間部43的露出面沿相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左右方向)延伸。在同時 鑄造表側部41、背側部42及中間部43時,能夠由鑄模形成隔熱用孔47,在進行鑄造後無需進行用於形成隔熱用孔47之加工。支撐部44L、44R可以與表側部41、背側部42及中間部43同時鑄造,亦可以分別製造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
藉由形成隔熱用孔47,中間部43成為不僅比 表側部41,還比背側部42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隔熱用孔47貫穿中間部 43,但亦可以不貫穿中間部43。並且,隔熱用孔47亦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並且,中間部43可以在中間部43的外側形 成隔開表側部41和背側部42之隔熱用槽48。隔熱用槽48抑制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移動。隔熱用槽48與隔熱用孔47相同地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4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另外,中間部43在中間部43的外側形成隔熱用槽48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47。
中間部43與表側部41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 進行固定時,中間部43亦可以藉由具有未圖示之氣泡等空隙部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移動。含有氣泡之中間部43例如由發泡金屬等發泡材料形成。中間部43的氣泡可以相對於外氣開放,亦可以相對於外氣關 閉。並且,中間部43所含有之複數個氣泡可以彼此獨立,亦可以彼此連通。另外,中間部43含有氣泡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47和隔熱用槽48等。
並且,中間部43與表側部41分體形成並用 螺栓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43可以藉由由導熱率比表側部4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41向背側部42移動。另外,中間部43由導熱率比表側部4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47、隔熱用槽48及氣泡等。
背側部42可以係比表側部41更容易向模開 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但為了使支撐部44L、44R的溫度梯度更小,可以與中間部43相同地係比表側部4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
接著,參閱第1圖及第4圖,對固定壓板12的結構進行說明。
固定壓板12由鑄鐵等金屬材料形成。固定壓板12固定在機架11上,機架11支撐固定壓板12。
固定壓板12包括表側部51、背側部52、中間部53及支撐部54L、54R。表側部51、背側部52、中間部53及支撐部54L、54R可以一體形成,亦可以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作為固定方法,還可以使用焊接。
表側部51具有安裝定模32之模具安裝面。以使定模32的中心線與表側部51的模具安裝面的中心對 齊之方式將定模32安裝於表側部51上即可。
背側部52和表側部51的與模具安裝面的相 反的一側的面隔著間隔配設。在背側部52上固定有繫桿16的前端部。另外,繫桿16的前端部可以固定在中間部53或表側部51上而非背側部52上。
中間部53連接表側部51與背側部52。
支撐部54L、54R經由背側部52支撐中間部 53及表側部51。支撐部54L、54R夾著背側部52設置在左右兩側。支撐部54L、54R支撐背側部5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亦即,支撐部54L、54R在相對於機架11與表側部51的模具安裝面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背側部52的側面。
支撐部54L、54R支撐背側部52的側面的上 下方向的中央部,藉此使背側部52、中間部53及表側部51從機架11分離。支撐部54L、54R在一端部與背側部52的側面連接,在另一端部與機架11連接。
而且,模具裝置30的溫度藉由溫度調節器被 調節到規定的溫度。定模32的熱量經由表側部51、中間部53、背側部52及支撐部54L、54R向機架11移動。
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54L、54R支撐背側部 5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因此與支撐背側部52的下面時不同,背側部52的溫度分佈成為上下對稱。藉此,背側部52上下對稱地產生熱變形,且相對於機架1l保持為垂直。其結果,動模33與定模32保持為平行,合 模力不易偏向一方。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54L、54R不限 制背側部52的下面,因此背側部52能夠向上下兩個方向產生熱變形。藉此,背側部52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機架11上下偏離,動模33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定模32的中心線上下偏離。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部54L、54R夾著背 側部52設置在左右兩側,且支撐背側部5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但亦可以支撐背側部52的與中間部53相反的一側的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在表側部51、中間部53及背側部52上可以 連續形成有用於插入向模穴空間填充熔融樹脂之射出缸之空間56。該空間56向前後開放,且可由鑄模形成。
中間部53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 移動。亦即,中間部53成為比表側部5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射出成形時,表側部51的熱量不易經由中間部53向背側部52和支撐部54L、54R移動,支撐部54L、54R的溫度梯度變小。藉此,因溫度梯度產生之支撐部54L、54R的撓曲變小,表側部51的模具安裝面相對於機架11保持為垂直。藉此,能夠抑制定模32的傾斜。
例如,如第4圖所示,中間部53具有隔熱用孔57,藉此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移動。隔熱用孔57中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5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 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與液體和固體相比,氣體具有更低的導熱率且不易傳遞熱量。
隔熱用孔57可從中間部53的露出面沿相對 於模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左右方向)延伸。在同時鑄造表側部51、背側部52及中間部53時,能夠由鑄模形成隔熱用孔57,在進行鑄造後無需進行用於形成隔熱用孔57之加工。支撐部54L、54R可以與表側部51、背側部52及中間部53同時鑄造,亦可以分別製造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
藉由形成隔熱用孔57,中間部53成為不僅比 表側部51,還比背側部52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隔熱用孔57貫穿中間部 53,但可以不貫穿中間部53。並且,隔熱用孔57亦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並且,中間部53可以在中間部53的外側形 成隔開表側部51和背側部52之隔熱用槽58。隔熱用槽58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移動。隔熱用槽58與隔熱用孔57相同地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5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另外,中間部53在中間部53的外側形成隔熱用槽58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57。
中間部53與表側部51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 進行固定時,中間部53可以藉由具有未圖示之氣泡等空隙部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移動。含有氣泡之中間部53例如由發泡金屬等發泡材料形成。中間部53的氣泡可以相對於外氣開放,亦可以相對於外氣關閉。並且,中間部53所含有之複數個氣泡可以彼此獨立,亦可以彼此連通。另外,中間部53含有氣泡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57和隔熱用槽58等。
並且,中間部53與表側部51分體形成並用 螺栓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53亦可以藉由由導熱率比表側部5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51向背側部52移動。中間部53例如由導熱率比表側部51的金屬材料更低的金屬材料形成。另外,中間部53由導熱率比表側部5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57、隔熱用槽58及氣泡等。
背側部52可以比表側部51更容易向模開閉 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但為了使支撐部54L、54R的溫度梯度更小,可以與中間部53相同地比表側部5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
[第2實施形態]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閉模時的狀態之圖。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形機的完成開模時的狀態之圖。第7圖係沿第5圖的VII-VII線之剖面圖,係後壓板之剖面圖。第8 圖係沿第5圖的VIII-VIII線之剖面圖,係吸附板之剖面圖。
射出成形機110具備機架111、固定在機架 111上之後壓板115、及與後壓板115隔著間隔配設之固定壓板112。後壓板115與固定壓板112由複數根(例如4根)繫桿116連結。繫桿116的軸向成為前後方向。由於合模時容許繫桿116伸長,因此固定壓板112被載置成能夠相對於機架111進退。
射出成形機110還具備配設於固定壓板112 與後壓板115之間的可動壓板113。可動壓板113固定在左右成對的滑塊114上,滑塊114沿鋪設於機架111上之導件117L、117R進退自如。藉此,可動壓板113相對於固定壓板112接觸分離自如。可動壓板113在與繫桿116對應之位置上具有缺口。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可動壓板113在與各繫 桿116對應之位置上具有缺口,但亦可以具有貫穿孔來代替缺口。
動模133安裝於可動壓板113的與固定壓板 112相對向的面上,定模132安裝於固定壓板112的與可動壓板113相對向的面上。模具裝置130由定模132和動模133構成。可動壓板113前進時,動模133與定模132接觸而進行閉模。並且,可動壓板113後退時,動模133與定模132分離而進行開模。
射出成形機110還具備與可動壓板113一同 進退之吸附板118、及隔著間隔連結可動壓板113與吸附板118之桿119。在設置於吸附板118與可動壓板113之間之後壓板115上形成有使桿119貫穿之孔。
吸附板118固定在滑動基座Sb上,滑動基座 Sb沿導件117L、117R進退自如。藉此,吸附板118成為比後壓板115更靠後方進退自如。
射出成形機110還具備作為使可動壓板113 進退之模開閉驅動部的線性馬達120。線性馬達120例如配設於與可動壓板113一同進退之吸附板118與機架111之間。另外,線性馬達120亦可以配設於可動壓板113與機架111之間。
線性馬達120具備固定件121及可動件122。 固定件121形成於機架111上,可動件122形成於滑動基座Sb的下端。若對可動件122的線圈123供給預定的電流,則可動件122可藉由由流經線圈123之電流形成之磁場與由固定件121的永久磁鐵形成之磁場的相互作用而進退。隨此,吸附板118及可動壓板113進退,從而進行閉模及開模。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固 定件121上,並將線圈123配設於可動件122上,但亦可以將線圈配設於固定件上,並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可動件上。此時,線圈不會隨著線性馬達120的驅動而移動,因此能夠輕鬆地進行用於對線圈供給電力之配線。
另外,作為模開閉驅動部,可以利用旋轉馬 達及將旋轉馬達的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之滾珠螺桿機構或流體壓缸(例如油壓缸)等來代替線性馬達120。
由形成於後壓板115之電磁鐵134和形成於 吸附板118之吸附部135構成產生合模力之合模力產生機構。若對電磁鐵134進行通電而驅動電磁鐵134,則在電磁鐵134與吸附部135之間產生吸附力,從而產生合模力。並且,若停止對電磁鐵134的通電,則吸附力消失,從而合模力消失。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電磁鐵134與後壓板 115分體形成,且吸附部135與吸附板118分體形成,但亦可以將電磁鐵作為後壓板115的一部份,且將吸附部作為吸附板118的一部份而形成。並且,電磁鐵與吸附部的配置亦可以相反。例如,亦可以在吸附板118側設置電磁鐵134,且在後壓板115側設置吸附部135。
接著,參閱第5圖及第6圖,對上述結構的 射出成形機110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完成開模的狀態(第6圖的狀態)下驅動 線性馬達120而使可動壓板113前進。如此,則如第5圖所示,動模133抵接於定模132,完成閉模。在完成閉模的時刻,在後壓板115與吸附板118之間,亦即在電磁鐵134與吸附部135之間形成預定的間隙δ。另外,與合模力相比,使閉模時所需要之力足夠小。
完成閉模後驅動電磁鐵134,從而在隔著預定的間隙δ相對向之電磁鐵134與吸附部135之間產生吸附 力。藉由該吸附力,在可動壓板113與固定壓板112之間產生合模力。並且,在合模狀態下的定模132與動模133之間形成未圖示之模穴空間。射出缸向模穴空間填充熔融樹脂,所填充之熔融樹脂被固化而成為成形品。
完成合模後驅動線性馬達120而使可動壓板 113後退。動模133後退而進行開模。開模後,未圖示之頂出裝置從動模133頂出成形品。
固定壓板112具有與第1圖及第3圖所示之 固定壓板12相同之結構,因此省略說明。並且,可動壓板113具有與第1圖及第4圖所示之可動壓板13相同之結構,因此省略說明。
接著,參閱第5圖及第7圖,對後壓板115的結構進行說明。
後壓板115由鑄鐵等金屬材料形成。後壓板115固定在機架111上,機架111支撐後壓板115。
後壓板115包括表側部161、背側部162、中間部163及支撐部164L、164R。表側部161、背側部162、中間部163及支撐部164L、164R可以一體形成,亦可以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作為固定方法,還可以使用焊接。
在表側部161上形成有作為產生合模力之構件的電磁鐵134。在表側部161的吸附面(後端面)上形成有容納電磁鐵134的線圈136之槽137。槽137以包圍桿119之方式形成。比槽137更靠內側形成有磁芯138。 在磁芯138的周圍捲繞有線圈136。在表側部161的除磁芯138以外的部份形成有磁軛139。若對電磁鐵134進行通電而驅動電磁鐵134,則電磁鐵134吸附吸附部135,從而產生合模力。
背側部162係和表側部161的與吸附面的相 反的一側的面(前端面)隔著間隔配設。在背側部162上固定有繫桿116的後端部。另外,繫桿116的後端部可以固定在中間部163或表側部161上而非背側部162上。
中間部163連接表側部161與背側部162。
支撐部164L、164R經由背側部162支撐中間 部163及表側部161。支撐部164L、164R夾著背側部162設置在左右兩側。支撐部164L、164R支撐背側部16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亦即,支撐部164L、164R在相對於機架111與表側部161的吸附面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背側部162的側面。
支撐部164L、164R支撐背側部162的側面的 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藉此使背側部162、中間部163及表側部161從機架111分離。支撐部164L、164R在一端部與背側部162的側面連接,在另一端部與機架111連接。
而且,驅動電磁鐵134時,表側部161被電 磁鐵134的焦耳熱加熱。表側部161的熱量經由中間部163、背側部162及支撐部164L、164R向機架111移動。
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164L、164R支撐背側 部16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因此與支撐背側部162的下面時不同,背側部162的溫度分佈成為上下對稱。藉此,背側部162上下對稱地產生熱變形,且相對於機架111保持為垂直。其結果,吸附板118的吸附面與後壓板115的吸附面保持為平行,吸附力不易偏向一方。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164L、164R不 限制背側部162的下面,因此背側部162能夠向上下兩個方向產生熱變形。藉此,背側部162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機架111上下偏離,吸附板118的吸附面的中心與後壓板115的吸附面的中心不易上下偏離。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部164L、164R夾著 背側部162設置在左右兩側,且支撐背側部16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但亦可以支撐背側部162的與中間部163相反的一側的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在表側部161、中間部163及背側部162上可 以連續形成有用於使桿119貫穿之孔166。該孔166向前後開放,且可由鑄模形成。
中間部163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 162移動。亦即,中間部163成為比表側部16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射出成形時,表側部161的熱量不易經由中間部163向背側部162和支撐部164L、164R移動,支撐部164L、164R的溫度梯度變小。因溫度梯度產生之支撐部164L、164R的撓曲變小,表側部161的吸附面相對於機架111保持為垂直,能夠抑制吸附力偏 向一方。
例如,如第7圖所示,中間部163具有隔熱 用孔167,藉此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162移動。隔熱用孔167中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6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與液體和固體相比,氣體具有更低的導熱率且不易傳遞熱量。
隔熱用孔167可從中間部163的露出面沿相 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左右方向)延伸。在同時鑄造表側部161、背側部162及中間部163時,能夠由鑄模形成隔熱用孔167,在進行鑄造後無需進行用於形成隔熱用孔167之加工。支撐部164L、164R可以與表側部161、背側部162及中間部163同時鑄造,亦可以分別製造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
藉由形成隔熱用孔167,中間部163成為不僅 比表側部161,還比背側部162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162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隔熱用孔167貫穿中間 部163,但亦可以不貫穿中間部163。並且,隔熱用孔167亦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並且,中間部163可以在中間部163的外側 形成隔開表側部161和背側部162之隔熱用槽168。隔熱用槽168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162移動。隔熱用槽168與隔熱用孔167相同地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 16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另外,中間部163在中間部163的外側形成隔熱用槽168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167。
中間部163與表側部161分體形成並用螺栓 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163可以藉由具有未圖示之氣泡等空隙部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162移動。含有氣泡之中間部163例如由發泡金屬等發泡材料形成。中間部163的氣泡可以相對於外氣開放,亦可以相對於外氣關閉。並且,中間部163所含有之複數個氣泡可以彼此獨立,亦可以彼此連通。另外,中間部163含有氣泡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167和隔熱用槽168等。
並且,中間部163與表側部161分體形成並 用螺栓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163可以藉由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6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61向背側部162移動。中間部163例如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61的金屬材料更低的金屬材料形成。另外,中間部163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6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167、隔熱用槽168及氣泡等。
背側部162可以係比表側部161更容易向模 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但為了使支撐部164L、164R的溫度梯度更小,可以與中間部163相同地係比表側部16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
接著,參閱第5圖及第8圖,對吸附板118的結構進行說明。
吸附板118由鑄鐵等金屬材料形成。吸附板 118固定在滑動基座Sb上,機架111經由導件117L、117R和滑動基座Sb支撐吸附板118。
吸附板118包括表側部171、背側部172、中 間部173及支撐部174L、174R。表側部171、背側部172、中間部173及支撐部174L、174R可以一體形成,亦可以分體形成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作為固定方法,還可以使用焊接。
在表側部171上形成有作為產生合模力之構 件的吸附部135。吸附部135自表側部171的吸附面(前端面)以規定的深度形成。
背側部172和表側部171的與吸附面的相反 的一側的面(後端面)隔著間隔配設。
中間部173連接表側部171與背側部172。
支撐部174L、174R經由背側部172支撐中間部173及表側部171。支撐部174L、174R夾著背側部172設置在左右兩側。支撐部174L、174R支撐背側部17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亦即,支撐部174L、174R在相對於機架111與表側部171的吸附面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背側部172的側面。
支撐部174L、174R支撐背側部17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藉此使背側部172、中間部173及表側部171從機架111分離。支撐部174L、174R在一端部與背側部172的側面連接,在另一端部與滑動基座Sb連 接。
而且,若在合模開始時和合模結束時電磁鐵 134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則渦電流流經形成有吸附部135之表側部171,從而表側部171發熱。表側部171的熱量經由中間部173、背側部172及支撐部174L、174R向機架111移動。
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174L、174R支撐背側 部17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因此與支撐背側部172的下面時不同,背側部172的溫度分佈成為上下對稱。藉此,背側部172上下對稱地產生熱變形,且相對於機架111保持為垂直。其結果,吸附板118的吸附面與後壓板115的吸附面保持為平行,吸附力不易偏向一方。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支撐部174L、174R不 限制背側部172的下面,因此背側部172能夠向上下兩個方向產生熱變形。藉此,背側部172的中心線不易相對於機架111上下偏離,吸附板118的吸附面的中心與後壓板115的吸附面的中心不易上下偏離。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部174L、174R夾著 背側部172設置在左右兩側,且支撐背側部172的側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但亦可以支撐背側部172的與中間部173相反的一側的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在表側部171、中間部173及背側部172上可 以連續形成有用於使桿119貫穿之孔176。該孔176向前後開放,且可由鑄模形成。
中間部173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 172移動。亦即,中間部173成為比表側部17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射出成形時,表側部171的熱量不易經由中間部173向背側部172和支撐部174L、174R移動,支撐部174L、174R的溫度梯度變小。藉此,因溫度梯度產生之支撐部174L、174R的撓曲變小,表側部171的吸附面相對於機架111保持為垂直,能夠抑制吸附力偏向一方。
例如,如第8圖所示,中間部173具有隔熱 用孔177,藉此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172移動。隔熱用孔177中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7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與液體和固體相比,氣體具有更低的導熱率且不易傳遞熱量。
隔熱用孔177可從中間部173的露出面沿相 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左右方向)延伸。在同時鑄造表側部171、背側部172及中間部173時,能夠由鑄模形成隔熱用孔177,在進行鑄造後無需進行用於形成隔熱用孔177之加工。支撐部174L、174R可以與表側部171、背側部172及中間部173同時鑄造,亦可以分別製造並用螺栓等進行固定。
藉由形成隔熱用孔177,中間部173成為不僅 比表側部171,還比背側部172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172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隔熱用孔177貫穿中間 部173,但可以不貫穿中間部173。並且,隔熱用孔177亦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並且,中間部173可以在中間部173的外側 形成隔開表側部171和背側部172之隔熱用槽178。隔熱用槽178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172移動。隔熱用槽178與隔熱用孔177相同地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7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另外,中間部173在中間部173的外側形成隔熱用槽178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177。
中間部173與表側部171分體形成並用螺栓 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173可以藉由具有未圖示之氣泡等空隙部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172移動。含有氣泡之中間部173例如由發泡金屬等發泡材料形成。中間部173的氣泡可以相對於外氣開放,亦可以相對於外氣關閉。並且,中間部173所含有之複數個氣泡可以彼此獨立,亦可以彼此連通。另外,中間部173含有氣泡時,可以沒有隔熱用孔177和隔熱用槽178等。
並且,中間部173與表側部171分體形成並 用螺栓等進行固定時,中間部173可以藉由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7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來抑制熱量從表側部171向背側部172移動。中間部173例如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71的金屬材料更低的金屬材料形成。另外,中間部173由導熱率比表側部17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時,可以沒 有隔熱用孔177、隔熱用槽178及氣泡等。
背側部172可以係比表側部171更容易向模 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但為了使支撐部174L、174R的溫度梯度更小,可以與中間部173相同地係比表側部171更不易向模開閉方向傳遞熱量之結構。
以上,對射出成形機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 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在技術方案的範圍中記載之宗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改良。
例如,關於上述實施形態的可動壓板等的中 間部,在中間部的露出面具有沿相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隔熱用孔,但亦可以具有沿模開閉方向延伸之孔。以下,參閱第9圖,對延模開閉方向延伸之孔進行說明。
第9圖係顯示第3圖的變形例之圖。本變形 例的可動壓板13的中間部43具有沿模開閉方向延伸之隔熱用孔49。本變形例的內容還能夠適用於固定壓板12、112、後壓板115及吸附板118中。
如第9圖所示,隔熱用孔49藉由對與表側部41及背側部42中的至少一個分體形成之中間部43進行加工而形成。隔熱用孔49中可以由導熱率比表側部41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充滿,例如可以由空氣等氣體充滿。與液體和固體相比,氣體具有更低的導熱率且不易傳遞熱量。隔熱用孔49貫穿中間部43,但亦可以不貫穿中間部43。
10‧‧‧射出成形機
11‧‧‧機架
12‧‧‧固定壓板
13‧‧‧可動壓板
14R‧‧‧滑塊
15‧‧‧後壓板
16‧‧‧繫桿
17R‧‧‧導件
20‧‧‧肘節機構
21‧‧‧第1肘桿
22‧‧‧肘臂
23‧‧‧第2肘桿
24‧‧‧十字頭
25‧‧‧驅動軸
26‧‧‧合模用馬達
30‧‧‧模具裝置
32‧‧‧定模
33‧‧‧動模
41‧‧‧表側部
42‧‧‧背側部
43‧‧‧中間部
44R‧‧‧支撐部
45‧‧‧肘節安裝部
47‧‧‧隔熱用孔
48‧‧‧隔熱用槽
51‧‧‧表側部
52‧‧‧背側部
53‧‧‧中間部
54R‧‧‧支撐部
57‧‧‧隔熱用孔
58‧‧‧隔熱用槽

Claims (5)

  1. 一種射出成形機,具備:壓板,安裝有模具;及機架,支撐該壓板,該壓板包括:表側部,安裝有模具;背側部,和該表側部的與模具安裝面的相反的一側隔著間隔配設;中間部,連接前述表側部與前述背側部;及支撐部,經由前述背側部支撐前述中間部及前述表側部,前述支撐部在相對於前述機架與前述模具安裝面的中心位置在垂直方向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前述背側部的側面,前述中間部,在相對於前述機架與前述模具安裝面的中心位置在垂直方向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藉由具有從中間部的側面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延伸且貫穿中間部之孔,來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支撐前述背側部的側面的前述支撐部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射出成形機,其中,前述中間部具有相對於模開閉方向平行延伸之孔,藉此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前述背側部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射出成形機,其中,前述中間部具有空隙部,藉此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前述背側部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射出成形機,其中,前述中間部由導熱率比前述表側部的材料更低的材料形成,藉此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前述背側部移動。
  5. 一種射出成形機,具備:第1構件,形成有電磁鐵;第2構件,形成有被前述電磁鐵吸附之吸附部;及機架,支撐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由前述電磁鐵和前述吸附部構成產生合模力之合模力產生機構,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包括:表側部,形成有產生前述合模力之構件;背側部,和該表側部的與吸附面的相反的一側隔著間隔配設;中間部,連接前述表側部與前述背側部;及支撐部,經由前述背側部支撐前述中間部及前述表側部,前述支撐部在相對於前述機架與前述吸附面的中心位置在垂直方向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支撐前述背側部的側面,前述中間部,在相對於前述機架與前述吸附面的中心位置在垂直方向大致相同距離的位置上,藉由具有從中間部的側面對於模開閉方向垂直延伸且貫穿中間部之孔,來抑制熱量從前述表側部向前述背側部移動。
TW102138470A 2012-11-29 2013-10-24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TWI584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1713A JP5905378B2 (ja) 2012-11-29 2012-11-29 射出成形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0309A TW201420309A (zh) 2014-06-01
TWI584934B true TWI584934B (zh) 2017-06-01

Family

ID=50855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8470A TWI584934B (zh) 2012-11-29 2013-10-24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05378B2 (zh)
KR (1) KR101513366B1 (zh)
CN (1) CN103847079B (zh)
TW (1) TWI584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71404B2 (ja) 2020-07-21 2024-10-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7223A (ja) * 1988-07-18 1990-06-06 Toshiba Mach Co Ltd 型締装置の温度調整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6256034A (ja) * 2005-03-16 2006-09-28 Nissei Plastics Ind Co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2007301883A (ja) * 2006-05-12 2007-11-22 Niigata Machine Techno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WO2009051095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Sodick Plustech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横型型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32840A (ja) * 1983-06-16 1984-12-27 Toshiba Corp モ−ルドパツケ−ジ成形装置
JP2711259B2 (ja) * 1988-05-26 1998-02-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装置
JPH0631736A (ja) * 1992-07-14 1994-02-08 Apic Yamada Kk 成形装置
DE202004003442U1 (de) * 2004-03-05 2004-06-09 Nies, Klaus-Dieter Aufspannplatte mit integrierter Wärmedämmung
JP2006187930A (ja) 2005-01-06 2006-07-20 Sumitomo Heavy Ind Ltd 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2008213408A (ja) * 2007-03-07 2008-09-18 Ichimaru Giken:Kk タイヤ加硫装置の断熱構造
JP2010089295A (ja) * 2008-10-06 2010-04-22 Sodick Plastech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横型型締装置
JP2009101528A (ja) * 2007-10-19 2009-05-14 Sodick Plastech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横型型締装置
JP5647053B2 (ja) 2011-03-25 2014-12-2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JP5215445B2 (ja) * 2011-10-17 2013-06-1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温調配管付きアダプタプレートを備えた射出成形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7223A (ja) * 1988-07-18 1990-06-06 Toshiba Mach Co Ltd 型締装置の温度調整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6256034A (ja) * 2005-03-16 2006-09-28 Nissei Plastics Ind Co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2007301883A (ja) * 2006-05-12 2007-11-22 Niigata Machine Techno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WO2009051095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Sodick Plustech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横型型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7079A (zh) 2014-06-11
KR101513366B1 (ko) 2015-04-17
CN103847079B (zh) 2016-10-05
JP5905378B2 (ja) 2016-04-20
TW201420309A (zh) 2014-06-01
JP2014104730A (ja) 2014-06-09
KR20140070368A (ko) 2014-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6035745A1 (ja) 型締装置
KR101591151B1 (ko) 사출성형기
JP5968769B2 (ja) 射出成形機
TW201436984A (zh) 射出成形機
TWI584934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4648870B2 (ja) 型締力制御方法及び型締装置
KR20130012937A (ko) 사출성형기
JP5005411B2 (ja) 型開閉装置
CN104669539A (zh) 注射成型机
JP2015168104A (ja) 射出成形機
TWI533996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KR101548857B1 (ko) 사출성형기
KR101385787B1 (ko) 사출성형기
CN103042665B (zh) 注射成型机
TWI579133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2015168103A (ja) 射出成形機
CN104786451A (zh) 注射成型机及注射成型方法
TWI541121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2014046669A (ja) 射出成形機
CN104070648A (zh) 注射成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