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739B - Inpu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Inpu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739B
TWI579739B TW103141349A TW103141349A TWI579739B TW I579739 B TWI579739 B TW I579739B TW 103141349 A TW103141349 A TW 103141349A TW 103141349 A TW103141349 A TW 103141349A TW I579739 B TWI579739 B TW I5797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nsor
present
sheet member
panel unit
input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1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7410A (zh
Inventor
Yasuyuki Tachikawa
Toshimizu Tomitsuka
Makoto Takamatsu
Osamu Aoki
Toshiaki Watanabe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37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7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14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 G01L1/14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using capacitors
    • G01L1/146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using capacitors for measuring force distributions, e.g. using force array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05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distributed sen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輸入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輸入裝置,該輸入裝置具備面板單元、以及檢測出透過該面板單元所施加的按壓力的壓力感測器。
觸控面板與框體之間配置4個壓力感測器的輸入裝置中,有一種為了防止來自外部的碎屑等的侵入而以邊緣形狀設置海綿於頂板與框體之間的類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的段落[0060])。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44514號公報
上述的輸入裝置中,透過觸控面板按壓壓力感測器時,該按壓力會分散到海綿去,使得傳達到壓力感測器的按壓力比實際弱,因此存在有壓力感測器有時無法正確地檢測出按壓力的問題。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是提出一種可能提昇壓力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的輸入裝置。
[1]本發明的輸入裝置,包括:面板單元;壓力感測器,檢測出透過該面板單元施加的按壓力;薄片構件,配置在比該壓力感測器更靠外側;以及支持體,透過該壓力感測器及該薄片構件支持該面板單元,其中該壓力感測器的厚度比起該薄片構件的厚度薄,該面板單元與該支持體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包括:第1部分,設置有該壓力感測器;以及第2部分,設置有該薄片構件,其中該第1部分的間隔比該第2部分的間隔狹窄。
[2]上述發明中,該壓力感測器可包括:檢出部,檢測出該按壓力;以及彈性構件,配置於該檢出部的上側及下側中的至少一者。
[3]上述發明中,該彈性構件的彈力係數可比該薄片構件的彈性係數高。
[4]上述發明中,該輸入裝置更包括:限制手段,限制該面板單元不能離開該支持體既定距離以上。
[5]本發明的輸入裝置,包括:面板單元;壓力感測器,檢測出透過該面板單元施加的按壓力;薄片構件,配置在比該壓力感測器更靠外側;以及支持體,透過該壓力感測器及該薄片構件支持該面板單元,其中該壓力感測器包括:檢出部,檢測出該按壓力;以及彈性構件,配置於該檢出部的上側及下側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該彈性構件的彈力係數比該薄片構件的彈性係數高。
[6]上述發明中,該面板單元可至少具有位置輸入 功能。
本發明中,使壓力感測器的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的厚度薄。藉此,能夠使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壓力感測器,提高壓力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
又,本發明中,使彈性構件的彈性係數相對於該薄片構件的彈性係數高。藉此,能夠使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壓力感測器,提高壓力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
1、1B~1E‧‧‧輸入裝置
10、10B~10E‧‧‧面板單元
20‧‧‧蓋構件
21‧‧‧透明基板
22‧‧‧透明部分
23‧‧‧遮蔽部分
30‧‧‧補強構件
31‧‧‧本體部
311‧‧‧開口
32‧‧‧突出部
321‧‧‧螺絲孔
35‧‧‧第2補強構件
351‧‧‧凹部
40‧‧‧觸控面板
41、42‧‧‧電極薄片
411‧‧‧第1透明基材
421‧‧‧第2透明基材
412、422‧‧‧電極圖樣
413‧‧‧第1拉出配線
423‧‧‧第2拉出配線
50、50B‧‧‧顯示裝置
51‧‧‧顯示領域
52‧‧‧外緣領域
521‧‧‧虛線部分
53‧‧‧凸緣
531‧‧‧第1貫通孔
532‧‧‧第2貫通孔
54‧‧‧螺絲
60、60B‧‧‧壓力感測器
61、61B‧‧‧檢出部
62‧‧‧第1電極薄片
621‧‧‧第1基材
622‧‧‧上部電極
623‧‧‧第1上部電極層
624、624B‧‧‧第2上部電極層
63‧‧‧第2電極薄片
632‧‧‧下部電極
633‧‧‧第1下部電極層
634‧‧‧第2下部電極層
64、64B‧‧‧間隙物
641‧‧‧基材
642‧‧‧黏著層
643‧‧‧黏著層
644、644B‧‧‧貫通孔
65‧‧‧彈性構件
70‧‧‧薄片構件
80、80B~80E‧‧‧支持構件
81‧‧‧框部
82‧‧‧保持部
821‧‧‧第1領域
822‧‧‧第2領域
823‧‧‧中央開口
824‧‧‧螺絲孔
83‧‧‧底部
831‧‧‧凸部
84‧‧‧凸部
85‧‧‧螺絲孔
86‧‧‧螺絲
90‧‧‧第2支持構件
S1‧‧‧第1部分
S2‧‧‧第2部分
第1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平面圖。
第2圖係沿著第1圖的II-II線的剖面圖。
第3圖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觸控面板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的剖面圖。
第5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的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
第6圖係第2圖的VI部的放大圖。
第7圖係顯示具有相同彈性係數但不同厚度的2個彈性體的應力-位移曲線。
第8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第1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
第9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第2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
第10圖係具有相同厚度但不同彈性係數的2個彈性體的應 力-變形曲線。
第11圖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的平面圖。
第12圖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第13圖係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平面圖。
第14圖係沿著第13圖的XIV-XIV線的剖面圖。
第15圖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補強構件的底面圖。
第16圖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7圖係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第18圖係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以下根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及第2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平面圖及剖面圖。
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電子機器)1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具備面板單元10、顯示裝置50、壓力感測器60、薄片構件70、第1支持構件80、第2支持構件90。面板單元10具備蓋構件20、觸控面板40。面板單元10透過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被第1支持構件80所支持。藉由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的彈性變形,面板單元10相對於第1支持構件80的微小上下移動可被容許。
此輸入裝置1能夠藉由顯示裝置50來顯示影像(顯示機能)。又,當操作者的手指或觸控筆等指示畫面上的任意 位置時,此輸入裝置1能夠藉由觸控面板40來檢測出奇XY座標位置(位置輸入機能)。再加上,當操作者的手指等在Z方向上按壓面板單元10時,此輸入裝置1能夠藉由壓力感測器60檢測出此按壓操作(按壓檢測機能)。
蓋構件20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由可見光能透過 的透明基板21所構成。構成這種透明基板21的材料的具體例子能夠舉出例如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
此透明基板21的下面設置有例如以塗布白色墨水 或黑色墨水等而形成的遮蔽部分(邊緣部分)23。此遮蔽部分23在透明基板21的下面形成框狀,位於中央的矩形的透明部分22以外的領域。
透明部分22及遮蔽部分23的形狀並不特別形成上 述的形式。也可以將添加白色或黑色的裝飾構件與透明基板21的下面貼合來形成遮蔽部分23。或者是準備一片大小與透明基板21大致相同,並且在只有在對應遮蔽部分23的部位被著色成白色或黑色的透明薄片,將此薄片貼再透明基板21的下面來形成遮蔽部分23。
第3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觸控面板的分解立 體圖。
觸控面板40如第3圖所示,是具備互相重疊的2片 電極薄片41、42的靜電電容式觸控面板。
觸控面板的構造並沒有特別限定此,例如可以使 用阻抗膜式的觸控面板、或電磁感應式的觸控面板。又,也可以將以下說明的電極圖樣412、422形成於蓋構件20的下面,把蓋構件20當作觸控面板的一部分來利用。或者是,也可以取代2片電極薄片41、42,使用在一片薄片的兩面形成電極的觸控面板。
第1薄片41具有可見光能透過的第1透明基材 411、以及設置於此第1透明基材411上的複數的第1電極圖樣412。
構成第1透明基材411的具體材料例如聚對苯二甲 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EVA),乙烯類樹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醯胺(Polyamide,PA)、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PVA)、壓克力樹脂、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 Film,TAC)等的樹脂材料或玻璃。
第1電極圖樣412例如氧化銦錫(ITO)或導電性高 分子組成的透明電極,以沿著第3圖的Y方向延伸的方形的面狀圖樣(實心圖樣)所構成。第3圖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透明基材411上排列了互相平行的9條電極圖樣412。第1電極圖樣412的形狀、數目與配置等並不限定於上述。
以ITO構成第1電極圖樣412的情況下,例如以濺 鍍、微影蝕刻、蝕刻形成。另一方面,以導電性高分子構成第 1電極圖樣412的情況下,也可與ITO的情況下同樣以濺鍍等方法來形成,或者是也可以使用網版印刷、凹板印刷等的印刷法、或鍍模後再蝕刻來形成
構成第1電極圖樣412的導電性高分子的具體例子能夠舉出聚噻吩(Polythiophene,PT)類、聚吡咯(Polypyrrole)類、聚苯胺(Polyaniline)類、聚乙炔(Polyacetylene)類、聚亞苯基(polyphenylene)類等的有機化合物,在這之中使用PEDOT/PSS化合物為佳。
可以將導電膠印刷硬化於第1透明基材411上來形成此第1電極圖樣412。在這個情況下,為了確保觸控面板40的充分光透過性,將第1電極圖樣412分別形成網格狀來取代面狀。導電性膠能夠混合銀(Ag)或銅(Cu)等的金屬粒子、聚脂纖維(Polyester)或多酚(Polyphenol)等的黏合劑來使用。
複數的第1電極圖樣412透過第1拉出配線圖樣413連接到沒有特別畫出來的觸控面板驅動電路。此第1拉出配線圖樣413在第1透明基材411上設置於與蓋構件20的遮蔽部分23相對的位置,使得操作者無法觀看到此第1拉出配線圖樣413。因此,此第1拉出配線413會以將導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1透明基材411上的方式形成。
第2電極薄片42也具有可見光能夠穿透的第2透明基材421、設置於此第2透明基材421上的複數的第2電極圖樣422。
第2透明基材421是用與上述第1透明基材411相同 的材料構成。又,第2電極圖樣422也是與上述第1電極圖樣412相同,例如是氧化銦錫(ITO)或導電性高分子所構成的透明電極。
此第2電極圖樣422以沿著第3圖的X方向延伸的方 形的面狀圖樣(實心圖樣)所構成。第3圖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透明基板421上排列了互相平行的6條第2電極圖樣422。第2電極圖樣422的形狀、數目與配置等並不限定於上述。
複數的第2電極圖樣422透過第2拉出配線圖樣423 連接到沒有特別畫出來的觸控面板驅動電路。觸控面板驅動電路例如週期性地施加既定的電壓於第1電極圖樣412與第2電極圖樣422之間,然後根據第1及第2電極圖樣412、422的每個交點的電容量變化來檢測出觸控面板40上的手指位置。
此第2拉出配線圖樣423在第2透明基板421上設置 於與蓋構件20的遮蔽部分23相對的位置,使得操作者無法觀看到此第2拉出配線圖樣423。因此,與上述第1拉出配線圖樣413相同,此第2拉出配線423會以將導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2透明基板421上的方式形成。
第1電極薄片41與第2電極薄片42透過透明黏著劑 相互貼合,使得垂直平面觀看第1電極圖樣412與第2電極圖樣422實質地垂直。又,觸控面板40本身也透過透明黏著劑而貼合於蓋構件20的下面,使得第1及第2電極圖樣412、422與蓋構件20的透明部分22相對。這種透明黏著劑的具體例子如壓克力類的黏著劑等。
第4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的剖面 圖。第5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的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
以上說明的蓋構件20與觸控面板40所構成的面板 單元10如第2圖所示,透過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被第1支持構件80所支持。如第1圖所示,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面板單元10的四個角落。對此,薄片構件70具有矩形的環狀,沿著面板單元10的整個外緣設置,配置在壓力感測器60的外側。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透過黏著劑分別貼附於蓋構件20的下面,同時也透過黏著劑分別貼附於第1支持構件80。而壓力感測器60能夠穩定地保持面板單元10的話,壓力感測器的數量或配置也沒有特別限定。
壓力感測器60如第4圖所示,具備檢出部61與彈性 構件65。檢出部61具備第1電極薄片62、第2電極薄片63、以及安裝於兩者之間的間隙物64。第4圖係沿著第1圖的IV-IV線的剖面圖。
第1電極薄片62具有第1基材621、上部電極622。 第1基材621是具有可撓性的絕緣性膜,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等所構成。
上部電極622由第1上部電極層623及第2上部電極 層624所構成,設置於第1基材621的下面。第1上部電極層623是將電阻抗性較低的導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1基板621的下面而形成。另一方面,第2上部電極層624是將電阻抗性較高的導 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1基材621的下面並覆蓋第1上部電極層623而形成。
第2電極薄片63也具有第2基材631及下部電極 632。第2基材631是用與上述第1基材621相同的材料構成。下部電極632是由第1下部電極層633與第2下部電極層634所構成,設置於第2基材631的上面。
第1下部電極層633與上述第1上部電極層623相 同,是將電阻抗性較低的導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2基板631的上面而形成。另一方面,第2下部電極層634與上述第2上部電極層624相同,是將電阻抗性較高的導電性膠印刷硬化於第2基材631的上面並覆蓋第1下部電極層633而形成。
電阻抗性較低的導電膠例如銀(Ag)膠、金(Au) 膠、銅(Cu)膠。相對於此,電阻抗性較高的導電膠例如碳(C)膠。又,印刷這些導電膠的方法例如網版引刷、凹板印刷、噴墨印刷等。
第1電極薄片62與第2電極薄片63是透過間隙物64 積層。此間隙物64具備基材641、積層於該基材641的兩面的黏著層642、643。基材641例如是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等的絕緣性材料所構成。 此基材641透過黏著層642、643分別黏著第1及第2電極薄片62、63上。
此間隙物64在對應到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 的位置形成有貫通孔644。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位於此貫通孔644之中,且彼此相對。又,此間隙物64的厚度會調整為,在壓力沒有施加於壓力感測器60的狀態下,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彼此接觸。即使在無負荷的狀態下,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彼此分離也沒關係,但在無負荷狀態下使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接觸的話,能夠避免即使施加壓力電極之間仍為非接觸的情況(也就是壓力感測器60的輸出是0的情況),進而提高壓力感測器60的檢測精準度。
施加既定的電壓於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之 間的狀態下,當重量由上方施加到壓力感測器60上,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的密合度會因應該重量而增加,兩個電極622、632之間的電阻抗會減少。另一方面,當重量從壓力感測器60釋放,上部電極622及下部電極632之間的密合度減少,兩個電極622、632之間的電阻抗會增加。像這樣,壓力感測器60能夠根據這種阻抗變化來檢測出施加於壓力感測器60的壓力的大小,本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將此壓力感測器60的電阻抗值與既定的臨界值相比,來檢測出操作者對面板單元10的按壓操作。本實施型態中,「密合度增加」是指微觀的接觸面積增加,「密合度減少」是指微觀的接觸面積減少。
另外,也可以取代碳膠,以印刷感壓墨水並使其 硬化的方式來形成第2上部電極層624或第2下部電極層634。也可以取代印刷法,藉由電鍍處理或圖樣處理來形成上述的電極層623、624、633、634。又。從平面觀之,面板單元的中心到壓力感測器為止的距離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可以越靠近面板單 元的中心越降低壓力感測器的感度。具體來說,提高壓力感測器的阻抗值,使壓力感測器不容易變形,就能夠下降壓力感測器的感度。
彈性構件65透過黏著劑651積層於第1電極薄片62 上。此彈性構件65是由發泡材料或橡膠材料等的彈性材料所構成。構成彈性構件65的發泡材料的具體例子能夠舉出獨立氣泡型的氨甲酸乙酯泡綿、聚乙烯泡綿、矽泡綿等。又,構成彈性構件65的橡膠材料能夠舉出聚氨酯橡膠、聚苯乙烯橡膠、矽橡膠等。
本實施形態中,此彈性構件65比一般來得薄,結 果,壓力感測器60的總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70來得薄(參照第2圖或第6圖)。又,也可以將彈性構件65積層於第2電極薄片63下方。或者是,將彈性構件65基層於第1電極薄片62之上,且同時也積層於第2電極薄片63之下。
使壓力感測器60具備這種彈性構件65,能夠將施 加於壓力感測器60的重量均等地分散到檢出部61全體,能夠提高壓力感測器60的檢測精準度。又,支持構件80、90等扭曲的情況下或支持構件80、90等的厚度方向的公差大的情況下,能夠藉由彈性構件65來吸收。又,過大的壓力或衝擊施加到壓力感測器60的情況下,透過這種彈性構件65也能夠防止壓力感測器60的損傷或破壞。
壓力感測器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如,如第5 圖所示的壓力感測器60B,可藉由上部電極622B的第2上部電極層624B形成環狀的突出部625,在該突出部625與第2基材631 之間夾入間隙物64B。突出部625從上部電極622B的上部往徑方向突出。又,本例的間隙物64B能夠是貫通孔644B的上部開口擴徑,收容上部電極622B的突出部625的構造。
又,也可以取代以上說明的構造的壓力感測器, 使用壓電元件或應變計來做為壓力感測器。或者是,使用具有壓電阻抗層的單臂樑形狀(或雙臂樑形狀)的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元件來做為壓力感測器。或者是,壓力感測器可以使用壓力計,其具有在以網版印刷分別形成電極的絕緣性基板之間,夾入了顯現壓電特性的聚醯胺酸材料的構造。或者是壓力感測器可以是使用了顯現壓電特性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壓電元件。
薄片構件70也與上述彈性構件65相同,由發泡材 料或橡膠材料等的彈性材料所構成。構成薄片構件70的發泡材料的具體例子能夠舉出獨立氣泡型的氨甲酸乙酯泡綿、聚乙烯泡綿、矽泡綿等。又,構成薄片構件70的橡膠材料能夠舉出聚氨酯橡膠、聚苯乙烯橡膠、矽橡膠等。
本實施形態中,此薄片構件70具有與上述的壓力 感測器60的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楊格係數(壓縮彈性係數))E1實質上相同的彈性係數(楊格係數(壓縮彈性係數))E2(E1=E2)。本例中,可以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比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高(E1>E2)。將這種薄片構件70設置於蓋構件20與第1支持構件80之間,能夠防止來自外部的異物侵入。
彈性構件65或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1、E2)的 具體例子,在彈性構件65或薄片構件70以發泡材料構成的情況下,能夠是10kPa~5MPa的程度。在彈性構件65或薄片構件70以橡膠材料構成的情況下,能夠是5MPa~50MPa的程度。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 與薄片構件70之間的放大剖面圖。第7圖係顯示具有相同彈性係數但不同厚度的2個彈性體的應力-位移曲線。
以上說明的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如第2圖 所示,夾在蓋構件20與第1支持構件80之間。第1支持構件80具有框部81、保持部82。框部81是矩形框狀,具有可收容蓋構件20的開口。另一方面,保持部82是矩形環狀,從框部81的下端往徑方向內側突出。此第1支持構件80例如鋁等的金屬材料,或者是聚碳酸酯(PC)、ABS樹脂等的樹脂材料所構成,框體81與保持部82一體地形成。
如第6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保持部82具有保持壓 力感測器60的第1領域821、保持薄片構件70的第2領域822。第1領域821環狀地配置,包圍住該保持部82的中心開口823,第2領域822相對於第1領域821環狀地配置於徑方向外側。
第1支持構件80可用複數的構件組成。例如可用個 別的構件構成第1領域821與第2領域822,將它們連結來形成第1支持構件80。
又,也可以僅在保持部82中設置了壓力感測器60 的部分,凸狀地形成第1領域821。又,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相鄰的配置,但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也可以分離配置(也就是第1領域821與第2領域822可分 離配置)。
本實施形態中,第1領域821相對於第2領域822較厚。因此,在面板單元10與第1支持構件80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設置有壓力感測器60的第1部分S1的間隔會比設置有薄片構件70的第2部分S2的間隔來得狹窄(S1<S2)。
一般來說,具有同一彈性係數的2個彈性體具有不同厚度的情況下,如第7圖所示,同一移位量下,薄的彈性體比厚的彈性體受到的應力值大。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因為第1部分S1的間隔會比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地來得狹窄,所以面板單元10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舉出一例的話,第1部分S1的間隔(也就是壓力感測器60的高度)是0.3mm~1.5mm程度,第2部分S2的間隔(也就是薄片構件70的高度)是0.5mm~3.0mm程度,第2部分S2的間隔與第1部分S1的間隔之間差△S(=S2-S1)是0.1mm~2.0mm程度較佳。
第8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第1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第9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第2變形例的放大剖面圖。第10圖係具有相同厚度但不同彈性係數的2個彈性體的應力-變形曲線。
另外,也可以不減薄壓力感測器60的彈性構件65,如第8圖所示,使薄片構件70變厚,且同時使保持部82的第2領域822相對於第1領域821變薄,藉此使第2部分S2的間隔 相對於第1部分S1的間隔變寬(S2>S1)。
或者是,如第9圖所示,也可以使保持部82的第1領域821的厚度與第2領域822的厚度實質相同(也就是說,使第1部分S1的間隔與第2部分S2的間隔實質相同(S1=S2)),然後讓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比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高(E1>E2)。
一般來說,具有相同厚度的2個彈性體具有不同彈性係數的情況下,如第10圖所示,高彈性體(具有高彈性係數的彈性體)者會比低彈性體(具有低彈性係數的彈性體)者更難扭曲。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因為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來得高(E1>E2),所以壓力感測器60比薄片構件70更難扭曲。因此,當面板單元10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舉例來說,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的2倍以上較佳,而10倍以上更佳。例如,使構成薄片構件70的材料的發泡率相對於構成彈性構件65的材料的發泡率提高,藉此能夠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比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又,做為構成彈性構件65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與構成薄片構件7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藉此使得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
第11圖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的平面圖。
顯示裝置50如第11圖所示,具有畫面顯示的顯示 領域51、包圍該顯示領域51的外緣領域52、從該外緣領域52的兩端突出的凸緣53。此顯示裝置50的顯示領域51是以例如液晶顯示器、OLED顯示器、電子紙等的薄型的顯示裝置所構成。
凸緣533設置有第1貫通孔531,此第1貫通孔531面 向形成於第1支持構件80的背面的螺絲孔824(參照第6圖)。如第2圖所示,螺絲54透過第1貫通孔531與螺絲孔824鎖合,因此顯示裝置50固定於第1支持構件80,藉此,顯示領域51透過第1支持構件80的中央開口823而面向蓋構件20的透明部分22。
第2支持構件90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80相同,例如 是以鋁等的金屬材料,或者是聚碳酸酯(PC)、ABS樹脂等的樹脂材料所構成。這個第2支持構件90以覆蓋顯示裝置50的背面的方式,透過黏著劑安裝於第1支持構件80。另外,也可以取代黏著劑,將第2支持構件90以螺絲鎖在第1支持構件80上。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相對 於薄片構件70來得薄,因此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因此,能夠將透過面板單元10施加的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到壓力感測器60,使壓力感測器60的檢出精準度提高。
本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相當於本發明的面板單 元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相當於本發明的壓力感測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構件70相當於本發明的薄片構件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1支持構件80相當於本發明的支持體的一例。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部分S1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 部分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2部分S2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部分的一例。又,本實施形態的檢出部61相當於本發明的檢出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65相當於本發明的彈性構件的一例。
<第2實施形態>
第12圖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B如第12圖所示,具有面板單元10B、壓力感測器60、薄片構件70、支持構件80B,面板單元10B包括蓋構件20及觸控面板40,更包括顯示裝置50B。本實施形態的蓋構件20、觸控面板40、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的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標示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50B在具有顯示領域51與外緣領域52這點會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不具備凸緣53這點與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50不同。本實施形態中,顯示裝置50B藉由僅塗布於外緣領域52的透明黏著劑(第11圖中的虛線部分521)直接貼附於觸控面板40的下面。因此,本實施形態中,顯示裝置50B包含於面板單元10B中,構成該面板單元10B的一部分,並未安裝於支持構件80B。另外,藉由塗布於含有顯示領域51的顯示裝置50B的上面全體的透明黏著劑,可將顯示裝置50B貼在觸控面板40上。
又,本實施形態的支持構件80B如第12圖所示,是 上部具有開口的低背箱狀,其內部收容面板單元10B、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此支持構件80B透過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支持面板單元10B。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面板單 元10B的四個角落,相對於此,薄片構件70沿著面板單元10B的整個外緣設置。然後,支持構件80B的底部83形成有往上方突出的環狀的凸部831,壓力感測器60配置於該凸部831之上。 另外,在該底部83中,也可以僅在設置壓力感測器60的部分形成凸部831。又,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相鄰配置,但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也可以分離配置。
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壓力感測器60設置在支持構 件80B的凸部831上,所以在面板單元10B與支持構件80B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設置有壓力感測器60的第1部分S1的間隔會比設置有薄片構件70的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地來得狹窄(S1<S2)。又,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彈性構件65比通常來得薄,結果使壓力感測器60的總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厚度來得薄。因此,面板單元10B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本實施形態中,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彈 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與薄片構件70的彈性構件E2實質上相同(E1=E2),但並不特別限定於此,可以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又,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增加薄片構件70 的厚度,且同時對應於該薄片構件70形成凹部於支持構件80B的底部83,藉此使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於第1部分S1的間隔相對地增寬(S2>S1)。
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使支持構件 80B的底部83平坦化(也就是第1部分S1的間隔與第2部分S2的間隔實質相同(S1=S2)),且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壓力感測器60相對於薄片構件70變薄,因此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因此,能夠將透過面板單元10B施加的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到壓力感測器60,使壓力感測器60的檢出精準度提高。
本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B相當於本發明的面板 單元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相當於本發明的壓力感測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構件70相當於本發明的薄片構件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支持構件80B相當於本發明的支持體的一例。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部分S1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 部分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2部分S2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部分的一例。又,本實施形態的檢出部61相當於本發明的檢出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65相當於本發明的彈性構件的一例。
<第3實施形態>
第13圖及第14圖係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輸入 裝置的平面圖及剖面圖。第15圖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補強構件的底面圖。第16圖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C如第13圖及 第14圖所示,具有面板單元10C、壓力感測器60、薄片構件70、支持構件80C,面板單元10C包括蓋構件20、觸控面板40、顯示裝置50,更包括補強構件30。本實施形態的蓋構件20、觸控面板40、顯示裝置50、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的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標示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補強構件30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是透過黏著 劑固定於蓋構件20的下面的框狀構件。此補強構件30貼附於蓋構件20的遮蔽部分23,因此操作者不會觀看到此補強構件30。
此補強構件30具有本體部31、突出部32。本體部 31具有矩形框形狀,延伸於實質平行於蓋構件20的主面的方向。另一方面,突出部32具有連通到本體部31的開口311的角筒形狀,從本體部31的內緣往下方突出。此補強構件30例如不鏽鋼(SUS)等的金屬材料、ABS樹脂或聚碳酸酯(PC)等的樹脂材料、或者是纖維強化塑膠(FRP)等的複合材料等的硬且加工性優的材料所構成,本體部31與突出部32一體形成。
此補強構件30的突出部32的前端面形成有螺絲孔 321,如第14圖所示,螺絲54透過凸緣53的第1貫通孔531(參照第11圖)鎖合到螺絲孔321,藉此顯示裝置50固定於補強構件30,藉此顯示領域51透過補強構件30的開口311與蓋構件20 的透明部分22相對。
此時,本實施形態中,設定成當螺絲54鎖在補強 構件30時,顯示裝置50的外緣領域52緊密貼合觸控面板40的下面,將該觸控面板40夾入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之間。藉此,觸控面板40與顯示裝置50之間的間隙消失,因此提昇輸入裝置1C的畫面的觀看品質。
另外,也可以取代螺絲54,透過僅塗布於顯示裝 置50的外緣領域52的黏著劑(第11圖中的虛線部分521),將顯示裝置50直接貼在觸控面板40的下面。或者是,也可以藉由塗布於顯示領域51及外緣領域52的透明黏著劑,將顯示裝置50貼附於觸控面板40。在這些情況下,就不需要顯示裝置50的凸緣53。
本實施形態中,雖以螺絲54直接地將顯示裝置50 固定於補強構件30,但顯示裝置50固定於補強構件30的方法並沒有特別限定於此。例如,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在顯示裝置50的背面側另外設置保持板,藉由螺絲等將該保持板固定於補強構件30,且同時將顯示裝置50固定於該保持板,將顯示裝置50透過保持板間接地固定於補強構件30。也就是說,顯示裝置50相對地固定於補強構件30的話,可以將顯示裝置50直接地固定於補強構件30,或者也可以將顯示裝置50間接地固定於補強構件30。
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透過 黏著劑貼附在補強構件30的本體部31的下面。像這樣,本實施形態中,因為配置了形成於補強構件30的本體部31下方的壓力 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所以能夠嘗試將輸入裝置1C薄型化。
面板單元10C與支持構件80C之間介入壓力感測器 60及薄片構件7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面板單元10C的四個角落,相對於此,薄片構件70沿著面板單元10C的外緣全周設置。然後,此支持構件80C形成往上方突出的環狀的凸部84,壓力感測器60配置於該凸部84上。
另外,也可僅在支持構件80C中設置壓力感測器60 的部分形成凸部84。又,可以取代凸部84,或者是除了凸部84外,更在第1補強構件30的本體部31的下面形成凸部。又,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相鄰的配置,但壓力感測器60與薄片構件70也可以分離配置。
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壓力感測器60設置在支持構 件80C的凸部84上,所以在面板單元10C與支持構件80C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設置有壓力感測器60的第1部分S1的間隔會比設置有薄片構件70的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地來得狹窄(S1<S2)。又,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彈性構件65比通常來得薄,結果使壓力感測器60的總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厚度來得薄。因此,面板單元10C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本實施形態中,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彈 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與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實質上相同(E1=E2),但並不特別限定於此,可以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又,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增加薄片構件70 的厚度,且同時對應於該薄片構件70形成凹部於支持構件80C,藉此使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於第1部分S1的間隔相對地增寬(S2>S1)。或者是,也可以在第1補強構件30的本體部31的下面形成凹部。
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使第1部分S1 的間隔與第2部分S2的間隔實質相同(S1=S2),且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壓力感測器60相對於薄片構件70變薄,因此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因此,能夠將透過面板單元10C施加的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到壓力感測器60,使壓力感測器60的檢出精準度提高。
又,本實施形態中,透過補強構件30連結蓋構件 20與顯示裝置50,且將觸控面板40夾進去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之間,因此能提昇面板單元10C的強度。
因此,由於能夠減低面板單元10C的彎曲量,防止 彎曲造成的按壓力分散,所以即使輸入裝置1C的顯示領域大型化,壓力感測器60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出壓力,嘗試更進一步提昇檢測精準度。又,因為能夠減薄蓋構件20,所以能夠嘗試輸入裝置1C的薄型化或輕量化。
本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C相當於本發明的面板 單元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相當於本發明的壓力感測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構件70相當於本發明的薄片構件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支持構件80C相當於本發明的支持體的一例。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部分S1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 部分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2部分S2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部分的一例。又,本實施形態的檢出部61相當於本發明的檢出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65相當於本發明的彈性構件的一例。
如第16圖所示,可在顯示裝置50的凸緣53上形成 第1貫通孔531(參照第11圖),再加上第2貫通孔532,且同時在支持構件80C的上面形成螺絲孔85與該第2貫通孔532相對,再透過顯示裝置50的第2貫通孔532,將螺絲86固定於此螺絲孔85。
此螺絲86具有比第2貫通孔532的內徑更大的外徑 的頭部、以及比第2貫通孔532的內徑更小的外徑的軸部。面板單元10C透過此螺絲86而被容許些許的上下移動,且被限制住不能離開支持構件80C既定的距離以上。藉此,例如將輸入裝置1C翻面的情況下,可防止面板單元10C從支持構件80C分離。本例的螺絲86相當於本發明的限制手段的一例。
<第4實施形態>
第17圖係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中,(1)壓力感測器60的設置位置與 (2)支持構件80D的構造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但除此之外的構造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以下,關於第4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D僅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的差異點,關於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構造的部分則標示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7圖所示,壓力感測器60設 置於顯示裝置50與支持構件80D之間,因此支持構件80D沒有具備凸部84。壓力感測器60透過黏著劑貼在顯示裝置50的背面,且同時透過黏著劑貼在支持構件80D。第17圖中的面板單元10D是與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C相同的構造,具備蓋構件20、補強構件30、觸控面板40、及顯示裝置50。
本實施形態中,顯示裝置50與支持構件80D之間的 第1空間S1會比補強構件30與支持構件80D之間的第2空間S2的間隔相對地來得狹窄(S1<S2)。又,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彈性構件65比通常來得薄,結果使壓力感測器60的總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厚度來得薄。因此,面板單元10D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本實施形態中,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彈 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與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實質上相同(E1=E2),但並不特別限定於此,可以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又,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增加薄片構件70 的厚度,且同時使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於第1部分S1的間隔相 對地增寬(S2>S1)。
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使第1部分S1 的間隔與第2部分S2的間隔實質相同(S1=S2),且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壓力感測器60相對於薄片構件70變薄,因此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因此,能夠將透過面板單元10D施加的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到壓力感測器60,使壓力感測器60的檢出精準度提高。
又,本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透過補 強構件30連結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且將觸控面板40夾進去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之間,因此能提昇面板單元10D的強度。
因此,由於能夠減低面板單元10D的彎曲量,所以 即使輸入裝置1D的顯示領域大型化,壓力感測器60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出壓力,嘗試更進一步提昇檢測精準度。又,因為能夠減薄蓋構件20,所以能夠嘗試輸入裝置1D的薄型化或輕量化。
又,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顯示裝 置50的背面,因此能夠減小面板單元10D受到按壓的彎曲,能夠提高壓力感測器60的感度且加大壓力感測器60的動態範圍。
本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D相當於本發明的面板 單元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相當於本發明的壓力感測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構件70相當於本發明的薄片 構件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支持構件80D相當於本發明的支持體的一例。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部分S1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 部分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2部分S2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部分的一例。又,本實施形態的檢出部61相當於本發明的檢出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65相當於本發明的彈性構件的一例。
<第5實施形態>
第18圖係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中,(1)面板單元10E的構造、(2)壓力感測器60及薄片構件70的設置位置、(3)支持構件80E的構造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但除此之外的構造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以下,關於第5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E的構造僅說明與第3實施形態的差異點,關於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構造的部分則標示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8圖所示,面板單元10E除了蓋構件20、第1補強構件30、觸控面板40及顯示裝置50外,更具備第2補強構件35。
此第2補強構件35透過黏著劑固定於第1補強構件30的本體部31的下面,覆蓋顯示裝置50的背面。此第2補強構件35是用與構成上述第1補強構件3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構成。又,也可以取代黏著劑,以螺絲將第1補強構件30及第2補強構件35鎖合。
又,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此第2補 強構件35與支持構件80E之間。此壓力感測器60透過黏著劑貼在第2補強構件35的下面,且同時透過黏著劑貼在支持構件80E。
相同地,薄片構件70也設置於第2補強構件35與支 持構件80E之間。此薄片構件70透過黏著劑貼在第2補強構件35的下面,且同時透過黏著劑貼在支持構件80E。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2補強構件35的下面形成有 沿著外緣的凹部351,且支持構件80E是以平坦的構件組成,第2補強構件35與支持構件80E之間,設置有壓力感測器60的第1空間S1會比設置有薄片構件70的第2空間S2的間隔相對地來得狹窄(S1<S2)。又,雖然沒有特別圖示,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彈性構件65比通常來得薄,結果使壓力感測器60的總厚度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厚度來得薄。因此,面板單元10E被按壓時,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
本實施形態中,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彈 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與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實質上相同(E1=E2),但並不特別限定於此,可以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又,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形成凹部於支持 構件80E,使第1空間S1相對於第2空間S2狹窄(S1<S2)。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在第2補強構件35及支持構件80E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對應壓力感測器60的凸部,使第1空間S1相 對於第2空間S2狹窄(S1<S2)。
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增加薄片構 件70的厚度,且同時使第2部分S2的間隔相對於第1部分S1的間隔相對地增寬(S2>S1)。
或者是,雖沒有特別圖示,但也可以使第1部分S1 的間隔與第2部分S2的間隔實質相同(S1=S2),且使彈性構件65的彈性係數E1相對於薄片構件70的彈性係數E2提高(E1>E2)。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壓力感測器60相對於薄片構件70變薄,因此能夠使產生於壓力感測器6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相對於產生於薄片構件70的每單位移位量的應力增大。因此,能夠將透過面板單元10E施加的按壓力正確地傳達到壓力感測器60,使壓力感測器60的檢出精準度提高。
又,本實施形態中,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透過補 強構件30連結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且將觸控面板40夾進去蓋構件20與顯示裝置50之間,因此能提昇面板單元10E的強度。
因此,由於能夠減低面板單元10E的彎曲量,所以 即使輸入裝置1E的顯示領域大型化,壓力感測器60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出壓力,嘗試更進一步提昇檢測精準度。又,因為能夠減薄蓋構件20,所以能夠嘗試輸入裝置1E的薄型化或輕量化。
又,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60設置於第2補強 構件35的背面,因此能夠減小面板單元10E受到按壓的彎曲,能夠提高壓力感測器60的感度且加大壓力感測器60的動態範 圍。
本實施形態的面板單元10E相當於本發明的面板 單元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壓力感測器60相當於本發明的壓力感測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構件70相當於本發明的薄片構件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支持構件80E相當於本發明的支持體的一例。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部分S1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 部分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第2部分S2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部分的一例。又,本實施形態的檢出部61相當於本發明的檢出部的一例,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65相當於本發明的彈性構件的一例。
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是為了使本發明容易理解而 記載的例子,並非限定於本發明於這些記載的例子。因此,上述實施形態所揭露的各要素包含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中的全部設計變更或均等物。
例如,可將第3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說明的面板單 元的限制手段(參照第16圖),追加到第4實施形態或第5實施形態的輸入裝置1D、1E中。
又,面板單元至少包含位置輸入功能(觸控面板) 為佳,但並沒有特別限定於此。面板單元也可以不包含觸控面板,例如僅由蓋構件構成。
20‧‧‧蓋構件
23‧‧‧遮蔽部分
53‧‧‧凸緣
54‧‧‧螺絲
60‧‧‧壓力感測器
70‧‧‧薄片構件
82‧‧‧保持部
531‧‧‧第1貫通孔
821‧‧‧第1領域
823‧‧‧中央開口
824‧‧‧螺絲孔
S1‧‧‧第1部分
S2‧‧‧第2部分

Claims (5)

  1. 一種輸入裝置,包括:面板單元;壓力感測器,檢測出透過該面板單元施加的按壓力;薄片構件,配置在比該壓力感測器更靠外側;以及支持體,透過該壓力感測器及該薄片構件支持該面板單元,其中該壓力感測器的厚度比起該薄片構件的厚度相對地薄,該面板單元與該支持體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包括:第1部分,設置有該壓力感測器;以及第2部分,設置有該薄片構件,其中該第1部分的間隔比該第2部分的間隔相對地狹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輸入裝置,其中該壓力感測器包括:檢出部,檢測出該按壓力;以及彈性構件,配置於該檢出部的上側及下側中的至少一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輸入裝置,其中該彈性構件的彈力係數比該薄片構件的彈性係數相對地高。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任一項所述之輸入裝置,其中該面板單元上形成有貫通孔,且該支持體上形成有與該貫通孔相對的螺絲孔,該輸入裝置更包括:螺絲,具有比該貫通孔的內徑更大的外徑的頭部、以及比該貫通孔的內徑更小的外徑的軸部, 該螺絲透過該貫通孔固定於該螺絲孔,藉由該螺絲容許該面板單元的上下移動,且限制住該面板單元不能離開該支持體既定的距離以上。
  5. 一種輸入裝置,包括:面板單元;壓力感測器,檢測出透過該面板單元施加的按壓力;薄片構件,配置在比該壓力感測器更靠外側;以及支持體,透過該壓力感測器及該薄片構件支持該面板單元,其中該壓力感測器包括:檢出部,檢測出該按壓力;以及彈性構件,配置於該檢出部的上側及下側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該彈性構件的彈力係數比該薄片構件的彈性係數高。
TW103141349A 2013-11-29 2014-11-28 Input device TWI579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7332A JP5567734B1 (ja) 2013-11-29 2013-11-29 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410A TW201537410A (zh) 2015-10-01
TWI579739B true TWI579739B (zh) 2017-04-21

Family

ID=51427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1349A TWI579739B (zh) 2013-11-29 2014-11-28 Input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24049A1 (zh)
JP (1) JP5567734B1 (zh)
CN (1) CN105765505A (zh)
TW (1) TWI579739B (zh)
WO (1) WO20150802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96485A1 (en) * 2014-11-07 2020-08-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al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and home appliance having metal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TWI708168B (zh) * 2015-03-09 2020-10-2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輸入裝置及電氣機器
JP6087394B2 (ja) * 2015-06-17 2017-03-01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一体型入力装置
KR101714300B1 (ko) * 2016-01-29 2017-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치입력장치
KR101787553B1 (ko) * 2016-03-24 2017-10-19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압력을 감지하는 터치 입력 장치
KR101786389B1 (ko) * 2016-10-04 2017-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치입력장치
CN107195667B (zh) * 2017-06-30 2020-02-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US20200218378A1 (en) * 2017-08-08 2020-07-09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Operation detection device
JP6897621B2 (ja) * 2018-03-30 2021-06-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1272132B2 (en) 2019-06-07 2022-03-08 Pacific Biosciences Of California, Inc. Temporal differential active pixel sens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50377A1 (en) * 2003-08-18 2006-11-09 Apple Computer, Inc. Actuating user interface for media player
TW201030575A (en) * 2008-12-25 2010-08-16 Nissha Printing Touch panel having press detection function and pressure sensitive sensor for the touch panel
TW201106221A (en) * 2009-08-14 2011-02-16 Foxconn Comm Technology Corp Touch panel device
TW201227442A (en) * 2010-12-21 2012-07-01 Universal Cement Corp Cover glass button for display of mobile device
JP2012155703A (ja) * 2011-01-07 2012-08-16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力センサユニット
TW201329804A (zh) * 2012-01-13 2013-07-16 Cheng Uei Prec Ind Co Ltd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觸控測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37559D1 (de) * 2001-11-29 2010-10-14 Max Co Ltd Elektrischer Hefter
KR101065094B1 (ko) * 2002-11-21 2011-09-16 인비스타 테크놀러지스 에스.에이.알.엘 높은 신장회복률을 갖는 부직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0397531C (zh) * 2003-02-03 2008-06-25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性膜、透明导电板和触摸面板
CA2641810A1 (en) * 2006-02-09 2007-08-16 Nissha Printing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protective panel
KR20090112118A (ko) * 2008-04-23 2009-10-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1064365B1 (ko) * 2008-05-30 2011-09-14 니혼샤신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입력기능 부가 보호패널의 실장구조 및 실장방법
JP5493739B2 (ja) * 2009-03-19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ンサ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EP2416231A4 (en) * 2009-03-31 2013-09-04 Nissha Printing INPUT INFORMATION DEVICE AND PRESSURE DETECTION UNIT USED FOR THE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
JP5347913B2 (ja) * 2009-11-06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ンサ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センサ装置の製造方法
EP2518602B1 (en) * 2009-12-22 2014-06-25 Nissha Printing Co., Ltd. Touch panel and portable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540797B2 (ja) * 2010-03-19 2014-07-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EP2557485A4 (en) * 2010-04-08 2016-08-31 Nissha Printing PRINTER RECOGNITION UNIT AND INFORMATION ENTRY UNIT WITH PRINTER RECOGNITION UNIT
WO2012111349A1 (ja) * 2011-02-18 2012-08-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20130032132A1 (en) * 2011-08-03 2013-02-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ven appliance with dual opening doors
JP2013084118A (ja) * 2011-10-07 2013-05-09 Tokai Rubber Ind Ltd 入力インターフェイス装置
JP2013161131A (ja) * 2012-02-01 2013-08-1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ー装置及びそのタッチ位置測定方法
JP5865724B2 (ja) * 2012-02-16 2016-02-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前記入力装置を用いた重心位置の補正方法
JP5567727B1 (ja) * 2013-09-17 2014-08-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5586776B1 (ja) * 2013-12-27 2014-09-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587491B1 (ja) * 2013-12-27 2014-09-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5639707B1 (ja) * 2013-12-27 2014-12-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50377A1 (en) * 2003-08-18 2006-11-09 Apple Computer, Inc. Actuating user interface for media player
TW201030575A (en) * 2008-12-25 2010-08-16 Nissha Printing Touch panel having press detection function and pressure sensitive sensor for the touch panel
TW201106221A (en) * 2009-08-14 2011-02-16 Foxconn Comm Technology Corp Touch panel device
TW201227442A (en) * 2010-12-21 2012-07-01 Universal Cement Corp Cover glass button for display of mobile device
JP2012155703A (ja) * 2011-01-07 2012-08-16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力センサユニット
TW201329804A (zh) * 2012-01-13 2013-07-16 Cheng Uei Prec Ind Co Ltd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觸控測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80225A1 (ja) 2015-06-04
TW201537410A (zh) 2015-10-01
CN105765505A (zh) 2016-07-13
JP5567734B1 (ja) 2014-08-06
JP2015106243A (ja) 2015-06-08
US20170024049A1 (en)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9739B (zh) Input device
US10673012B2 (en) Panel bottom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016324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dhesive member
TWI482055B (zh) 資訊輸入裝置及使用於資訊輸入裝置之壓力檢測單元
JP5885865B2 (ja) 圧力検出装置及び情報入力装置
US898836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put device
WO2011125388A1 (ja) 透明圧電シート、それをそれぞれ含有するフレーム付透明圧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567735B1 (ja) 入力装置
JP2010122563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24666B2 (ja) 表示装置
TWI547841B (zh)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input device and the input device
KR20080102446A (ko) 디스플레이 보호겸용 터치 스위치
JP5653249B2 (ja) 電子機器
JP6200361B2 (ja) 感圧センサ及び入力装置
JP5537717B1 (ja) 電子機器
JP2012173896A (ja) 電子機器
WO2011024903A1 (ja) 圧力検出ユニット
KR102108842B1 (ko) 터치패널
JP5616501B1 (ja) 電子機器
WO2012140878A1 (ja) 電子機器
JP2023022590A (ja) 感圧タッチ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KR20080036404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이 구비된 양방향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