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6034B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6034B
TWI576034B TW102135980A TW102135980A TWI576034B TW I576034 B TWI576034 B TW I576034B TW 102135980 A TW102135980 A TW 102135980A TW 102135980 A TW102135980 A TW 102135980A TW I576034 B TWI576034 B TW I5760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layer
wiring board
printed wiring
multilayer prin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5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6687A (zh
Inventor
Terumasa Moriyama
Michiya Kohiki
Masafumi Ishii
Original Assignee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filed Critical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6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6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6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60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44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building the multilayer layer by layer, i.e. build-up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82Manufacture of core-less build-up multilayer circuits on a temporary carrier or on a metal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22Multilayer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66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49894Materials of the insulating layer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13Moulding and encapsulation; Deposition techniques; Protective layers
    • H05K2203/1333Deposition techniques, e.g. coating
    • H05K2203/1366Spraying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97Processing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simultaneously, e.g. made from a common substrate, or temporarily stacked circuit 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Description

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關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自先前以來不斷進行各種開發。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採用預浸體作為銅箔之載體,並於預浸體上可剝離地積層有銅箔之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72589號公報
多層印刷配線基板通常包含在樹脂製之基底基板上積層有包含1層以上之配線層與1層以上之絕緣層之增層(buildup layer)的構成,但若使樹脂基板變薄,則存在多層印刷配線板於製造步驟中彎曲而變形,或產生翹曲,導致產生安裝步驟上之故障之情況。本案發明係鑒於該方面,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製造與先前不同構成之薄型多層印刷配線板時發揮作為支持體之功能之基底基材。
本發明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用之基底基材之製造方法包含:準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之步驟;及將金屬箔上積層有脫模劑層之積層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或者於預先積層在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上積層脫模劑層,而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上述脫模劑層之步驟。
本發明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包含:準備藉由上述製造方法所獲得之基底基材之步驟;及於上述基底基材之上述脫模劑層上積層1層以上之包含絕緣層與配線層之組合之增層之步驟。
較佳為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之剝離強度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較佳為於220℃進行3小時、6小時或9小時中之至少一種加熱後之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之剝離強度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較佳為上述金屬箔之層厚在1~400μm之範圍內。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之厚度為5μm以上1000μm以下。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之層厚在0.001~10μm之範圍內。
較佳為上述金屬箔為銅箔或銅合金箔。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為預浸體。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具有120~320℃之玻璃轉移溫度Tg。
較佳為進而包含將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分離之步驟。
較佳為進而包含於藉由上述步驟所獲得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面上積層增層之步驟。
較佳為上述增層包含1層以上之絕緣層與1層以上之配線層。
較佳為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配線層為經圖案化或未經圖案化之金屬箔。
較佳為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為熱硬化性樹脂。
較佳為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為預浸體。
較佳為上述增層包含1個以上之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
較佳為上述增層係使用減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之至少一種方法而形成。
較佳為進而包含對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積層有上述增層之積層體實施切割處理之步驟。
較佳為藉由上述切割處理,而於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積層有上述增層之上述積層體形成1個以上之凹槽,可藉由該凹槽而將上述增層單片化。
較佳為進而包含對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形成通孔配線之步驟。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 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使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而成。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物、鋯酸酯化合物、該等之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R1)m-M-(R2)n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
一種多層印刷配線基板,其係藉由上述任一項中所記載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而製造。
本發明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所使用之基底基材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
較佳為上述金屬箔之層厚在1~400μm之範圍內。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之厚度為5μm以上1000μm以下。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之層厚在0.001~10μm之範圍內。
較佳為上述金屬箔為銅箔或銅合金箔。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為熱硬化性樹脂。
較佳為上述板狀載體為預浸體。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使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而成。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物、鋯酸酯化合物、該等之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R1)m-M-(R2)n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較佳為上述脫模劑層係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
根據本發明,可於積層增層之步驟後將增層與基底基材分離,可有效率地製造薄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
10‧‧‧預浸體
20‧‧‧金屬箔
25‧‧‧覆金屬積層板
30‧‧‧脫模劑層
40‧‧‧絕緣層
50‧‧‧配線層
100‧‧‧基底基材
110‧‧‧增層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於基底基材上積層有增層之狀態的概略步驟圖。
圖3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將多層印刷配線基板與基底基材分離之步驟的步驟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於基底基材之兩面上積層有預浸體及增層之狀態的概略截面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並非為各自獨立者,無需進行過度地說明,本領域人員可進行適當地組合,亦可理解掌握藉由該組合所獲得之協同效果。原則上省略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3,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基底基材之概略截面圖。圖2係表示於基底基材上積層有增層之狀態之概略步驟圖。圖3係示意性地表示分離多層印刷配線基板與基底基材之步驟之步驟圖。
如圖1所示,基底基材100係具備作為樹脂製之板狀載體之特定厚度之熱硬化性樹脂即於本例中為預浸體10、積層於預浸體10之上表面(主面)上之金屬箔20、介隔金屬箔20而積層於預浸體10之上表面之脫模劑層30,係依順序積層有預浸體10、金屬箔20、及脫模劑層30之積層體。再者,無需於預浸體10之上表面之整個面形成金屬箔20,同樣地,無需於金屬箔20之上表面之整個面積層脫模劑層30。預浸體10、金屬箔20、脫模劑層30之俯視形狀不僅限於矩形,亦可為圓形等其他形狀。將預浸體10與金屬箔20之積層體稱作覆金屬積層板25,若金屬箔20為銅箔,則存在將其稱作覆銅積層板之情況。再者,圖1所示者為於單面設置有金屬箔之覆金屬積層板,亦可於其正背兩面設置金屬箔。覆金屬積層板25所包含之樹脂層或金屬層之個數為任意。
關於基底基材100之構成層之積層順序為任意,例如亦可首先準備覆金屬積層板25,其後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金屬箔20上積層脫 模劑層30。或者亦可將脫模劑層30與金屬箔20積層而預先準備附脫模劑層之金屬箔,其後將該附脫模劑層之金屬箔與預浸體10積層。亦可應用任意之塗佈方法而形成脫模劑層30。亦可藉由應用加熱壓製而將各層彼此密接製成一體。
如圖2及圖3所示,於基底基材100之脫模劑層30上積層1層以上之增層110。增層110係1層之絕緣層40與1層之配線層50之積層體,圖2中,例示上對2層構成之增層110加以圖示。增層110之絕緣層40適宜為由熱硬化性之樹脂層構成,更適宜為由熱硬化性樹脂經玻璃纖維、無機填充劑等而加強之預浸體所構成。增層110之配線層50適宜為經圖案化或未經圖案化之金屬層、適宜為金屬箔或金屬鍍層,作為金屬箔或金屬鍍層之材質,更適宜為銅。增層110係藉由依順序反覆積層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而形成。於基底基材100上積層有增層110後,自基底基材100分離增層110,藉此,可適宜地以薄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形式獲得增層110。
於以此種方式所製造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不包含使用於增層110之積層之基底基材100。在此種意義上,可認為本實施形態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為「薄型」構成。所謂「薄型」,例如係指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厚度為400μm以下,較佳為200μm以下,更佳為100μm以下。但是,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功能上,配線層之層數極多之情形(例如10層以上)、或需要比100μm厚之絕緣層或配線層之情形時,亦可存在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厚度超過400μm之情況。
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基底基材100本身亦被加熱或者經 物理或化學處理,視情況浸漬於化學藥液中。於經此種步驟後亦確保如圖3所示意性地表示之增層110與基底基材100之分離性、直接而言是剝離性。適宜為脫模劑層30殘存於預浸體10側,但未必限定於此。
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之構成材料或層厚為任意,1個配線層50亦可由積層1層以上之導電層而構成,1個絕緣層40亦可由積層1層以上之絕緣層而構成。配線層50例如係由1個以上之金屬箔構成。絕緣層40係由1層以上之樹脂層構成。理想為絕緣層40之絕緣性較高,但未必限定於此。配線層50可無需進行圖案化,又,亦可無需與其他配線層電性連接。存在如下情況:設置浮動之配線層50於控制靜電電容或調整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機械強度等時有效。
增層110之具體構成為任意。例如增層110包含1層以上之絕緣層40與1層以上之配線層50。例如增層110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配線層50為經圖案化或未經圖案化之金屬箔。例如增層110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40為預浸體。例如增層110包含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
發揮作為金屬箔20之板狀載體或支撐基板之功能之預浸體10為任意基材與任意填充材料之複合體,典型為於使不織布、織物等基材含浸於合成樹脂等填充材料之狀態將填充材料自液體固體化而獲得。預浸體10具有高絕緣性,且具有所需之機械強度。作為預浸體10之構成材料之樹脂,例示為酚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環氧樹脂、天然橡膠、松脂等。預浸體10較佳為處於B階段之狀態者,藉此,可確保充分之強度。
預浸體10理想為具有較高之玻璃轉移溫度Tg。預浸體10之玻璃轉移溫度Tg例如為120~320℃,較佳為170~240℃。再者,玻璃轉 移溫度Tg係指藉由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所測定之值。
預浸體10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係設定為具有可撓性程度之厚度或無可撓性程度之厚度。但是,理想為作為基底基材100中之基板而具有機械強度與剛性,故而使其極薄並不適當。又,若預浸體10極厚,則有變得難以產生經由預浸體10之熱傳導,故而熱壓時會於預浸體10之平面內產生不均勻之熱分佈,難以達成充分之熱壓之虞。鑒於該方面,將預浸體10之厚度設為50~900μm,更佳為設為100~400μm。
作為金屬箔20,代表性者為銅或銅合金箔,亦可使用鋁、鎳、鋅等箔。於銅或銅合金箔之情形時,可使用電解箔或壓延箔。可藉由應用銅合金,提高金屬箔20之硬度。作為銅合金,可例示少量添加有鈹或鎘之高純度銅合金。金屬箔20之厚度典型為1~400μm,適宜為5~70μm。
亦可對金屬箔20實施表面處理。例如可列舉:以賦予耐熱性為目的之金屬鍍敷(鍍Ni、Ni-Zn合金鍍敷、Cu-Ni合金鍍敷、Cu-Zn合金鍍敷、鍍Zn、Cu-Ni-Zn合金鍍敷、Co-Ni合金鍍敷等)、用以賦予防鏽性或耐變色性之鉻酸鹽處理(包含鉻酸鹽處理液中含有1種以上之Zn、P、Ni、Mo、Zr、Ti等合金元素之情況)、用以調整表面粗糙度之粗化處理(例如銅電鍍粒或利用Cu-Ni-Co合金鍍敷、Cu-Ni-P合金鍍敷、Cu-Co合金鍍敷、Cu-Ni合金鍍敷、Cu-As合金鍍敷、Cu-As-W合金鍍敷等銅合金鍍敷所得者)。
當然對金屬箔20所實施之粗化處理會對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造成影響。同樣地,對金屬箔20所實施之鉻酸鹽處理亦會對該剝離強度造成較大之影響。鉻酸鹽處理係就防鏽性或耐變色 性之觀點而言較為重要,但發現其使剝離強度顯著上升之傾向,故而作為剝離強度之調整手段亦有意義。
例如亦可對作為金屬箔20之銅箔或銅合金箔之光澤面實施根據下述條件之鎳-鋅(Ni-Zn)合金鍍敷處理及鉻酸鹽(Cr-Zn鉻酸鹽)處理。
(鎳-鋅合金鍍敷)
(鉻酸鹽處理)
金屬箔20係於預浸體10上藉由熱壓等進行熱壓接而積層固定。作為熱壓之條件,較佳為於壓力30~40kg/cm2、比預浸體10之玻璃 轉移溫度高之溫度進行熱壓。
脫模劑層30較佳為自對金屬箔20相對較強地固著、對增層110、直接而言是該最底層之絕緣層40相對較弱地固著之任意材料中加以選擇。再者,最底層之絕緣層40典型為樹脂層,適宜為預浸體。於圖2所示之增層110之積層步驟中,存在加熱基底基材100而進行化學或物理處理之情況。就此種觀點而言,理想為即便作為脫模劑層30亦具有耐熱性及耐化學品性,確保不會容易地變質或因化學品而受到腐蝕。脫模劑層30可利用旋轉塗佈、浸漬塗佈、噴霧塗佈、印刷等任意方法而形成於金屬箔20上。
形成有脫模劑層30之金屬箔20之上表面為粗糙面(M面)或光澤面(S面),但適宜為光澤面。藉此,可抑制金屬箔20之上表面之粗糙度不均,實現基底基材100之品質之穩定化。脫模劑層30之層厚典型為0.001~10μm,適宜為0.001~0.1μm。
(1)矽烷化合物
脫模劑層30之構成材料不應限定於本案中所揭示或目前可獲得之材料,例如亦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下述化學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 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該矽烷化合物必須具有至少一個烷氧基。於不存在烷氧基而僅由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構成取代基之情形時,有脫模劑層30與金屬箔20之密接性過度降低之傾向。又,該矽烷化合物必須具有至少一個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其原因在於:於不存在該烴基之情形時,有脫模劑層30與金屬箔20之密接性上升之傾向。再者,本案發明之烷氧基亦包含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烷氧基。
較佳為將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之剝離強度調節在下述範圍內,在此基礎上,該矽烷化合物具有三個烷氧基、一個上述烴基(包含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烴基)。若以上述式論述此,則R3及R4兩者為烷氧基。
作為烷氧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或異丙氧基、正、異或第三丁氧基、正、異或新戊氧基、正己氧基、環己氧基、正庚氧基、及正辛氧基等直鏈狀、分支狀或環狀之碳數1~20、較佳為碳數1~10、更佳為碳數1~5之烷氧基。作為鹵素原子,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
作為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甲基、乙基、正或異丙基、正、異或第三丁基、正、異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鏈狀 或分支狀之碳數1~20、較佳為碳數1~10、更佳為碳數1~5之烷基。
作為環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等碳數3~10、較佳為碳數5~7之環烷基。
作為芳基,可列舉:苯基、經烷基取代之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數6~20、較佳為6~14之芳基。
該等烴基之一個以上之氫原子可經鹵素原子取代,例如可經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取代。
作為較佳之矽烷化合物之例,可列舉: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正或異丙基三甲氧基矽烷、正、異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矽烷、正、異或新戊基三甲氧基矽烷、己基三甲氧基矽烷、辛基三甲氧基矽烷、癸基三甲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烷;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矽烷(例如對(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乙基三乙氧基矽烷、正或異丙基三乙氧基矽烷、正、異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矽烷、戊基三乙氧基矽烷、己基三乙氧基矽烷、辛基三乙氧基矽烷、癸基三乙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矽烷(例如對(甲基)苯基三乙氧基矽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氯矽烷、二甲基二氯矽烷、三甲基氯矽烷、苯基三氯矽烷、三甲基氟矽烷、二甲基二溴矽烷、二苯基二溴矽烷、該等之水解產物、及該等之水解產物之縮合物等。該等之中,就易獲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己基三甲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癸基三甲氧基矽烷。
(2)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
亦可代替上述矽烷化合物而將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使用於脫模劑層30。作為該例,可列舉:硫醇、二硫醇、硫羧酸或其鹽、二硫羧酸或其鹽、硫磺酸或其鹽、及二硫磺酸或其鹽,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至少一種。
硫醇係分子內具有一個巰基者,例如以R-SH表示。此處,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烴基或雜環基。
二硫醇係分子內具有兩個巰基者,例如以R(SH)2表示。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烴基或雜環基。又,兩個巰基可分別與相同之碳鍵結,或亦可相互與不同之碳或氮鍵結。
硫羧酸係有機羧酸之羥基被取代為巰基而成者,例如以R-CO-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烴基或雜環基。又,硫羧酸亦可以鹽之形態使用。再者,亦可使用具有兩個硫羧酸基之化合物。
二硫羧酸係有機羧酸之羧基中之2個氧原子被取代為硫原子而成者,例如以R-(CS)-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烴基或雜環基。又,二硫羧酸亦可以鹽之形態使用。再者,亦可使用具有兩個二硫羧酸基之化合物。
硫磺酸係有機磺酸之羥基被取代為巰基而成者,例如以R(SO2)-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烴基或雜環基。又,硫磺酸亦可以鹽之形態使用。
二硫磺酸係有機二磺酸之兩個羥基被分別取代為巰基而成者,例如以R-((SO2)-SH)2表示。R表示可包含羥基或胺基之脂肪族系或芳香 族系烴基或雜環基。又,兩個硫磺酸基可分別與相同之碳鍵結,或亦可相互與不同之碳鍵結。又,二硫磺酸亦可以鹽之形態使用。
此處,作為R之較佳之脂肪族系烴基,可列舉烷基、環烷基,該等烴基亦可包含羥基與胺基中之任一者或兩者。
又,作為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甲基、乙基、正或異丙基、正、異或第三丁基、正、異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碳數1~20、較佳為碳數1~10、更佳為碳數1~5之烷基。
又,作為環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等碳數3~10、較佳為碳數5~7之環烷基。
又,作為R之較佳之芳香族烴基,可列舉:苯基、經烷基取代之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數6~20、較佳為6~14之芳基,該等烴基亦可包含羥基與胺基中之任一者或兩者。
又,作為R之較佳之雜環基,可列舉:咪唑、三唑、四唑、苯并咪唑、苯并三唑、噻唑、苯并噻唑,亦可包含羥基與胺基中之任一者或兩者。
作為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之較佳例,可列舉:3-巰基-1,2-丙二醇、2-巰基乙醇、1,2-乙二硫醇、6-巰基-1-己醇、1-辛硫醇、1-十二烷硫醇、10-羥基-1-十二烷硫醇、10-羧基-1-十二烷硫醇、10-胺基-1-十二烷硫醇、1-十二烷硫醇磺酸鈉、苯硫酚、硫代苯甲酸、4-胺基-苯硫酚、對甲苯硫醇、2,4-二甲基苯硫醇、3-巰基-1,2,4三唑、2-巰基-苯并噻唑。該等之中,就水溶性與廢棄物處理上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巰基-1,2-丙二醇。
(3)金屬烷氧化物
藉由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複數種之具有下述式所示之結構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物、鋯酸酯化合物、或其水解生成物質、或該水解生成物質之縮合物(以下,僅記作金屬烷氧化物),於覆金屬積層板25上積層絕緣層40,而可適度地降低密接性,將剝離強度調節在如下述般之範圍內。
(R1)m-M-(R2)n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該金屬烷氧化物必須至少具有一個烷氧基。於不存在烷氧基而僅由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構成取代基之情形時,有覆金屬積層板25之金屬箔20之表面與絕緣層40之密接性過度降低之傾向。又,該金屬烷氧化物必須具有0~2個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其原因在於:於具有3個以上該烴基之情形時,有覆金屬積層板25之金屬箔20之表面與絕緣層40之密接性過度降低之傾向。再者,本案發明之烷氧基亦包含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烷氧基。較佳為將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之剝離強度調節在下述範圍內,在此基礎上,該金屬烷氧 化物具有兩個以上烷氧基、一個或兩個上述烴基(包含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烴基)。
又,作為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甲基、乙基、正或異丙基、正、異或第三丁基、正、異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鏈狀或分支狀之碳數1~20、較佳為碳數1~10、更佳為碳數1~5之烷基。
又,作為環烷基並無限定,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等碳數3~10、較佳為碳數5~7之環烷基。
又,作為R2之較佳之芳香族烴基,可列舉:苯基、經烷基取代之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數6~20、較佳為6~14之芳基,該等烴基亦可包含羥基與胺基中之任一者或兩者。
該等烴基之一個以上之氫原子可經鹵素原子取代,例如可經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取代。
作為較佳之鋁酸酯化合物之例,可列舉:三甲氧基鋁、甲基二甲氧基鋁、乙基二甲氧基鋁、正或異丙基二甲氧基鋁、正、異或第三丁基二甲氧基鋁、正、異或新戊基二甲氧基鋁、己基二甲氧基鋁、辛基二甲氧基鋁、癸基二甲氧基鋁、苯基二甲氧基鋁;烷基取代苯基二甲氧基鋁(例如對(甲基)苯基二甲氧基鋁)、二甲基甲氧基鋁、三乙氧基鋁、甲基二乙氧基鋁、乙基二乙氧基鋁、正或異丙基二乙氧基鋁、正、異或第三丁基二乙氧基鋁、戊基二乙氧基鋁、己基二乙氧基鋁、辛基二乙氧基鋁、癸基二乙氧基鋁、苯基二乙氧基鋁、烷基取代苯基二乙氧基鋁(例如對(甲基)苯基二乙氧基鋁)、二甲基乙氧基鋁、三異丙氧基鋁、甲基二異丙氧基鋁、乙基二異丙氧基鋁、正或異丙基二乙氧基鋁、正、異或第三丁基二異丙氧基鋁、 戊基二異丙氧基鋁、己基二異丙氧基鋁、辛基二異丙氧基鋁、癸基二異丙氧基鋁、苯基二異丙氧基鋁、烷基取代苯基二異丙氧基鋁(例如對(甲基)苯基二異丙氧基鋁)、二甲基異丙氧基鋁、(3,3,3-三氟丙基)二甲氧基鋁、及十三氟辛基二乙氧基鋁、二氯化甲基鋁、氯化二甲基鋁、二氯化苯基鋁、氟化二甲基鋁、溴化二甲基鋁、溴化二苯基鋁、該等之水解產物、及該等之水解產物之縮合物等。該等之中,就易獲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三甲氧基鋁、三乙氧基鋁、三異丙氧基鋁。
作為較佳之鈦酸酯化合物之例,可列舉:四甲氧基鈦、甲基三甲氧基鈦、乙基三甲氧基鈦、正或異丙基三甲氧基鈦、正、異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鈦、正、異或新戊基三甲氧基鈦、己基三甲氧基鈦、辛基三甲氧基鈦、癸基三甲氧基鈦、苯基三甲氧基鈦;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鈦(例如對(甲基)苯基三甲氧基鈦)、二甲基二甲氧基鈦、四乙氧基鈦、甲基三乙氧基鈦、乙基三乙氧基鈦、正或異丙基三乙氧基鈦、正、異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鈦、戊基三乙氧基鈦、己基三乙氧基鈦、辛基三乙氧基鈦、癸基三乙氧基鈦、苯基三乙氧基鈦、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鈦(例如對(甲基)苯基三乙氧基鈦)、二甲基二乙氧基鈦、四異丙氧基鈦、甲基三異丙氧基鈦、乙基三異丙氧基鈦、正或異丙基三乙氧基鈦、正、異或第三丁基三異丙氧基鈦、戊基三異丙氧基鈦、己基三異丙氧基鈦、辛基三異丙氧基鈦、癸基三異丙氧基鈦、苯基三異丙氧基鈦、烷基取代苯基三異丙氧基鈦(例如對(甲基)苯基三異丙氧基鈦)、二甲基二異丙氧基鈦、(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鈦、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鈦、三氯化甲基鈦、二氯化二甲基鈦、氯化三甲基鈦、三氯化苯基鈦、二氟化二甲基鈦、二溴化二甲基鈦、二溴化二苯 基鈦、該等之水解產物、及該等之水解產物之縮合物等。該等之中,就易獲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四甲氧基鈦、四乙氧基鈦、四異丙氧基鈦。
作為較佳之鋯酸酯化合物之例,可列舉:四甲氧基鋯、甲基三甲氧基鋯、乙基三甲氧基鋯、正或異丙基三甲氧基鋯、正、異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鋯、正、異或新戊基三甲氧基鋯、己基三甲氧基鋯、辛基三甲氧基鋯、癸基三甲氧基鋯、苯基三甲氧基鋯;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鋯(例如對(甲基)苯基三甲氧基鋯)、二甲基二甲氧基鋯、四乙氧基鋯、甲基三乙氧基鋯、乙基三乙氧基鋯、正或異丙基三乙氧基鋯、正、異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鋯、戊基三乙氧基鋯、己基三乙氧基鋯、辛基三乙氧基鋯、癸基三乙氧基鋯、苯基三乙氧基鋯、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鋯(例如對(甲基)苯基三乙氧基鋯)、二甲基二乙氧基鋯、四異丙氧基鋯、甲基三異丙氧基鋯、乙基三異丙氧基鋯、正或異丙基三異丙氧基鋯、正、異或第三丁基三異丙氧基鋯、戊基三異丙氧基鋯、己基三異丙氧基鋯、辛基三異丙氧基鋯、癸基三異丙氧基鋯、苯基三異丙氧基鋯、烷基取代苯基三異丙氧基鋯(例如對(甲基)苯基三異丙氧基鋯)、二甲基二異丙氧基鋯、(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鋯、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鋯、三氯化甲基鋯、二氯化二甲基鋯、氯化三甲基鋯、三氯化苯基鋯、二氟化二甲基鋯、二溴化二甲基鋯、二溴化二苯基鋯、該等之水解產物、及該等之水解產物之縮合物等。該等之中,就易獲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四甲氧基鋯、四乙氧基鋯、四異丙氧基鋯。
可於基底基材100上利用熱壓而密接絕緣層40來製造。例如可藉由於金屬箔20之貼合面塗佈處理上述分子內之上述金屬烷氧化物,在此基礎上對基底基材100熱壓積層B階段之樹脂製之絕緣層40,從而進 行製造。
金屬烷氧化物可以水溶液之形態使用。為了提高對水之溶解性,亦可添加甲醇或乙醇等醇。醇之添加尤其是於使用疏水性較高之金屬烷氧化物時有效。
金屬烷氧化物於水溶液中之濃度較高有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降低之傾向,可藉由調整金屬烷氧化物濃度而調整剝離強度。並無限定,可將金屬烷氧化物於水溶液中之濃度設為0.001~1.0mol/L,典型為可設為0.005~0.2mol/L。
金屬烷氧化物之水溶液之pH值並無特別限制,可利用酸性側亦可利用鹼性側之pH值。例如可以3.0~10.0之範圍內之pH值使用。就無需特別調整pH值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中性附近之5.0~9.0之範圍內之pH值,更佳為設為7.0~9.0之範圍內之pH值。
(4)由樹脂塗膜所構成之脫模劑層
亦可藉由應用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作為脫模劑層,將絕緣層40與基底基材100貼合,而可適度地降低密接性,將剝離強度調節在如下述般之範圍內。
用以實現此種密接性之剝離強度之調節係如下述般藉由使用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而進行。其原因在於:藉由對此種樹脂塗膜進行如下述之特定條件之焙燒處理,使用於覆金屬積層板25與絕緣層40之間並進行熱壓而貼合,從而可適度地降低密接性,將剝離強度調節在下述範 圍內。
作為環氧系樹脂,可列舉: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溴化環氧樹脂、胺型環氧樹脂、可撓性環氧樹脂、氫化雙酚A型環氧樹脂、苯氧基樹脂、溴化苯氧基樹脂等。
作為三聚氰胺系樹脂,可列舉:甲醚化三聚氰胺樹脂、丁基化尿素三聚氰胺樹脂、丁基化三聚氰胺樹脂、甲基化三聚氰胺樹脂、丁醇改質三聚氰胺樹脂等。又,三聚氰胺系樹脂亦可為上述樹脂與丁基化尿素樹脂、丁基化苯并胍胺樹脂等之混合樹脂。
再者,較佳為環氧系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3000,三聚氰胺系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1000。藉由具有此種數量平均分子量,可進行樹脂之塗料化並且變得易將樹脂塗膜之接著強度調整在特定範圍內。
又,作為氟樹脂,可列舉: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氟乙烯等。
作為聚矽氧,可列舉:甲基苯基聚矽氧烷、甲基氫聚矽氧烷、二甲基聚矽氧烷、改質二甲基聚矽氧烷、該等之混合物等。此處,所謂改質,例如可列舉:環氧改質、烷基改質、胺基改質、羧基改質、醇改質、氟改質、烷基芳烷基聚醚改質、環氧聚醚改質、聚醚改質、烷基高級醇酯改質、聚酯改質、醯氧基烷基改質、鹵代烷基醯氧基烷基改質、鹵代烷基改質、胺基二醇改質、巰基改質、含羥基之聚酯改質等。
關於樹脂塗膜,若膜厚過小,則樹脂塗膜過薄而難以形成,故而生產性易降低。又,即便膜厚超過固定之大小,亦未發現樹脂塗膜之 剝離性之進一步提高,而易增大樹脂塗膜之製造成本。就此種觀點而言,樹脂塗膜之膜厚較佳為0.1~10μm,進而較佳為0.5~5μm。又,樹脂塗膜之膜厚係藉由於下述程序,以特定塗佈量塗佈樹脂塗料而達成。
於樹脂塗膜中,聚矽氧發揮作為樹脂塗膜之脫模劑之功能。因此,若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之合計量過多於聚矽氧,則存在覆金屬積層板25與絕緣層40之間樹脂塗膜所賦予之剝離強度增大,故而樹脂塗膜之剝離性降低,變得無法利用人工操作容易地剝離之情況。另一方面,若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之合計量過少,則存在上述剝離強度縮小,故而於搬送時或加工時剝離之情況。就該觀點而言,較佳為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以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之合計為10~1500質量份之量包含,進而較佳為以20~800重量份之量包含。
又,氟樹脂與聚矽氧同樣地具有發揮作為脫模劑之功能,提高樹脂塗膜之耐熱性之效果。若氟樹脂過多於聚矽氧,則存在上述剝離強度縮小,故而於搬送時或加工時剝離之情況,此外,下述焙燒步驟中所需之溫度升高,故而變得不經濟。就該觀點而言,較佳為氟樹脂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較佳為0~50質量份,進而較佳為0~40質量份。
樹脂塗膜含有聚矽氧、及環氧樹脂及/或三聚氰胺樹脂、及視需要之氟樹脂,此外亦可進而含有選自SiO2、MgO、Al2O3、BaSO4及Mg(OH)2中之1種以上之表面粗化粒子。藉由樹脂塗膜含有表面粗化粒子,樹脂塗膜之表面成為凹凸。藉由該凹凸,塗佈有樹脂塗膜之金屬箔20之表面成為凹凸,而成為消光表面。表面粗化粒子之含量只要使樹脂塗膜凹凸化,則並無特別限定,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較佳為1~10質量份。
表面粗化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5nm~4μm。此處,粒徑意指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等所測定之平均粒徑(最大粒徑與最小粒徑之平均值)。藉由使表面粗化粒子之粒徑在上述範圍,變得易調整樹脂塗膜之表面之凹凸量,結果易調整金屬箔20之表面之凹凸量。具體而言,金屬箔20之表面之凹凸量係以JIS標準之最大高度粗糙度Ry計成為4.0μm左右。
此處,針對於基底基材10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基底基材100係經由下述步驟而獲得:於預浸體10之至少一表面藉由熱壓接等而積層金屬箔20之步驟、及於金屬箔20上積層脫模劑層30之步驟。於金屬箔20上成膜脫模劑層30之步驟如下述般包含塗佈步驟與焙燒步驟。
(塗佈步驟)
塗佈步驟係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金屬箔20上塗佈由作為主劑之聚矽氧、作為硬化劑之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視需要之作為脫模劑之氟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料,而形成樹脂塗膜之步驟。樹脂塗料係於醇等有機溶劑溶解有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氟樹脂及聚矽氧而成者。又,樹脂塗料中之調配量(添加量)係較佳為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之合計為10~1500質量份。又,氟樹脂較佳為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為0~50質量份。
作為塗佈步驟中之塗佈方法,只要可形成樹脂塗膜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凹版塗佈法、棒式塗佈法、輥式塗佈法、淋幕式塗佈法、使用靜電塗佈機之方法等,就樹脂塗膜之均勻性、及操作之簡便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凹版塗佈法。又,作為塗佈量,以使樹脂塗膜成為較佳之膜 厚:0.5~5μm之方式,作為樹脂量較佳為1.0~2.0g/m2
凹版塗佈法係藉由將充滿於輥表面所設置之凹部(微胞)之樹脂塗料轉印至覆金屬積層板25,而於金屬箔20之表面形成樹脂塗膜之方法。具體而言,將表面設置有微胞之下側輥之下部浸漬於樹脂塗料中,藉由下側輥之旋轉而使微胞內汲取樹脂塗料。並且,於下側輥與配置於下側輥之上側之上側輥之間供給覆金屬積層板25,一面利用上側輥將塗佈對象物壓抵至下側輥一面使下側輥及上側輥旋轉,藉此,搬送覆金屬積層板25並且將汲取至微胞內之樹脂塗料轉印(塗佈)至覆金屬積層板25之金屬箔20之表面。
又,藉由以與下側輥之表面接觸之方式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送入側配置刮刀,而去除於微胞以外之輥表面所汲取之過量之樹脂塗料,從而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表面塗佈有特定量之樹脂塗料。再者,於微胞之尺度(大小及深度)較大之情形、或樹脂塗料之黏度較高之情形時,形成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單面之樹脂塗膜難以變得平滑。因此,亦可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送出側配置平滑輥而維持樹脂塗膜之平滑度。
再者,於覆金屬積層板25之正背兩面具有金屬箔之情形時,亦可於覆金屬積層板25兩面之各金屬箔之表面個別地形成樹脂塗膜。於該情形時,於覆金屬積層板之單面形成樹脂塗膜後翻轉覆金屬積層板,再次將覆金屬積層板供於下側輥與上側輥之間,而與上述同樣地將下側輥之微胞內之樹脂塗料轉印(塗佈)至覆金屬積層板之背面。
(焙燒步驟)
焙燒步驟係於125~320℃(焙燒溫度)對利用塗佈步驟所形成之樹脂 塗膜實施0.5~60秒(焙燒時間)之焙燒處理之步驟。如此,對利用特定調配量之樹脂塗料所形成之樹脂塗膜實施特定條件之焙燒處理,藉此,將由樹脂塗膜所賦予之覆金屬積層板25與絕緣層40之間之剝離強度控制在特定範圍內。於本發明,焙燒溫度為塗佈對象物之極限溫度。又,作為作為焙燒處理所使用之加熱手段,使用先前公知之裝置。
於焙燒成為不充分之條件、例如焙燒溫度未達125℃、或焙燒時間未達0.5秒之情形時,樹脂塗膜成為硬化不足,上述剝離強度超過200gf/cm,剝離性降低。又,於焙燒過度之條件、例如焙燒溫度超過320℃之情形時,樹脂塗膜劣化,上述剝離強度超過200gf/cm,剝離時之操作性變差。或者存在塗佈對象物因高溫而變質之情況。又,於焙燒時間超過60秒之情形時,生產性變差。
關於基底基材100之製造方法,上述塗佈步驟之樹脂塗料亦可為由作為主劑之聚矽氧、作為硬化劑之環氧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作為脫模劑之氟樹脂、及選自SiO2、MgO、Al2O3、BaSO4及Mg(OH)2中之1種以上之表面粗化粒子所構成者。
具體而言,樹脂塗料為於上述聚矽氧添加樹脂溶液進而添加有表面粗化粒子而成者。藉由於樹脂塗料進而添加此種表面粗化粒子,樹脂塗膜之表面成為凹凸,藉由該凹凸而使金屬箔20成為凹凸,而成為消光表面。並且,為了獲得具有此種消光表面之金屬箔20,樹脂塗料中之表面粗化粒子之調配量(添加量)較佳為相對於聚矽氧100質量份為1~10質量份。又,表面粗化粒子之粒徑進而較佳為15nm~4μm。
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係如上所說明般,但於實施本實施 形態時,亦可於上述各步驟之間或前後包含其他步驟。例如亦可於塗佈步驟之前進行清洗金屬箔20之表面之清洗步驟。
如本案起首所述般,積層於基底基材100上之由樹脂層所構成之絕緣層40可為與基底基材100中發揮作為金屬箔20之載體之功能之預浸體10相同之構成,或亦可為不同構成。若亦可使絕緣層40之機械強度低於基底基材100之預浸體10之機械強度,則只要使絕緣層40之層厚比預浸體10之層厚薄即可。
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中,理想為將絕緣層40充分固定於基底基材100上,另一方面,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後確保絕緣層40與基底基材100之易剝離性,基於該觀點,理想為設定絕緣層40與基底基材100間之剝離強度。再者,剝離強度之調節可藉由上述脫模劑層30之材料或厚度之設定而進行調整,又,可藉由金屬箔20或絕緣層40之表面處理而進行調整。
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前,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典型為10gf/cm以上,較佳為30gf/cm以上,更佳為50gf/cm以上,典型為200gf/cm以下,較佳為150gf/cm以下,更佳為80gf/cm以下。藉由如此般設定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可抑制基底基材100上之絕緣層40之位置偏移,且可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後確保基底基材100與增層110間之適當之剝離性。
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理想為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後亦不會較大變動。藉此,可避免損害於增層110之積層步驟後之基底基材100與增層110間之剝離性。
例如於220℃進行3小時、6小時或9小時中之至少一種加熱後之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典型為10gf/cm以上,較佳為30gf/cm以上,更佳為50gf/cm以上,典型為200gf/cm以下,較佳為150gf/cm以下,更佳為80gf/cm以下。
針對於220℃之加熱後之剝離強度,就可對應多樣之積層數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3小時後及6小時後之兩者、或6小時及9小時後之兩者剝離強度滿足上述範圍,進而較佳為於3小時、6小時及9小時後之全部之剝離強度均滿足上述範圍。
於本發明,剝離強度係依據JIS C 6481中所特定之90度剝離強度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關於先前之CCL(Copper-clad Laminate,銅箔基板),期待樹脂與銅箔之剝離強度較高,故而例如將電解銅箔之粗糙面(M面)設為與樹脂之接著面,並實施粗化處理等表面處理,藉此,可實現提高利用化學及物理定錨效果所得之接著力。又,為了於樹脂側亦提高與銅箔之接著力,而實施添加各種黏合劑等。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理想為與CCL不同而最終剝離基底基材100與絕緣層40,故而該剝離強度過高並不理想。
為了將覆金屬積層板25與增層110間之剝離強度調節在上述較佳之範圍,於將金屬箔20之上表面之表面粗糙度以依據JIS B 0601(2001)所測定之金屬箔20之上表面之十點平均粗糙度(Rz jis)表示之情形時,較佳為設為3.5μm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3.0μm以下。但是,由於無限縮小表面粗度成為花費大量時間而導致成本上升之原因,故而較佳為設為0.1μm以上,更佳為設為0.3μm以上。若於使用電解銅箔作為金 屬箔20之情形時調整為此種表面粗糙度,則亦可使用光澤面(S面)及粗糙面(M面)中之任一者,但使用光澤面易於調整為上述表面粗糙度。
根據實施形態,不對金屬箔20與絕緣層40之各貼合面實施粗化處理等用以提高剝離強度之表面處理。根據實施形態,不於絕緣層40中添加用以提高與基底基材100之接著力之黏合劑。
參照圖2及圖3對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準備圖1所示之基底基材100。基底基材100本身之製造方法根據上述說明而明瞭,典型為於預浸體10上藉由熱壓而熱壓接金屬箔20,從而積層,其後,於金屬箔20上利用任意之方法成膜脫模劑層30。金屬箔20積層於遍及預浸體10之上表面之整個面,但未必限定於此。脫模劑層30積層於金屬箔20之上表面遍及整個面,但未必限定於此。
繼而,於基底基材100上積層增層110,藉此,於覆金屬積層板25上介隔脫模劑層30而積層增層110。增層110中之配線層50亦可使用金屬箔。或者配線層50亦可使用減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之至少一種方法而形成。
所謂減成法,係指藉由蝕刻等而選擇性地去除任意基板、例如覆金屬積層板或配線基板(包含印刷配線板、印刷電路板)上之金屬箔之無需部分,形成導體圖案之方法。全加成法係使用無電鍍敷及/或電解鍍敷,而形成經圖案化之導體層之配線層50之方法。半加成法係指例如藉由於由金屬箔所構成之晶種層上併用無電金屬析出與電解鍍敷、蝕刻、或其兩者而形成導體圖案後,蝕刻去除無需之晶種層,從而獲得導體圖案之方法。
作為增層110之構成層,亦可包含1個以上之樹脂、單面或兩面配線基板、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附載體之金屬箔、金屬箔、或基底基材100。
可進而包括如下步驟:於單面或兩面配線基板、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附載體之金屬箔之金屬箔、基底基材100之預浸體10或金屬箔20、或樹脂開孔,對該孔之側面及底面進行導通鍍敷。又,亦可進而包含進行1次以上之下述步驟:對上述構成單面或兩面配線基板之金屬箔、構成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之金屬箔、及構成附載體之金屬箔之金屬箔中之至少一者形成配線。
亦可進而包括如下步驟:於經圖案化之配線層50上積層樹脂,進而自金屬箔20側積層基底基材100。亦可於經圖案化之配線層50上積層樹脂,進而使金屬箔密接於該樹脂上。又,亦可進而包括如下步驟:於形成有配線之表面上積層樹脂,於該樹脂積層兩面密接有金屬箔之附載體之金屬箔。再者,所謂「形成有配線之表面」,意指於進行增層之過程中隨時出現之表面形成有配線之部分,作為增層基板,包含最終製品亦包含該中途所形成者。
再者,「附載體之金屬箔」係於發揮作為支撐基板之功能之樹脂製之載體上介隔脫模劑層而積層有金屬箔者。於附載體之金屬箔,可剝離地結合載體與金屬箔間而成之脫模劑層可使用與本案所揭示之脫模劑層30相同之材料。附載體之金屬箔適宜為附載體之銅箔。
亦可對於基底基材100上積層有增層110之積層體進行切割。切割深度無需為將切割對象之積層體完全單片化之程度者,亦可為未 到達至基底基材100之程度。於未將切割對象之積層體完全單片化之情形時,設置到達或未到達基底基材100之凹槽。切割所使用之機器不僅限於應用切割刀之類型,亦可採用焊線、雷射等任意方法。
較佳為於上述切割步驟後剝離基底基材100與增層110而分離。於基底基材100藉由切割而未單片化之情形時,可自共用之基底基材100以各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形式獲得複數個經單片化之增層110。
於增層110內之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彼此亦可藉由熱壓接而積層。該熱壓接可一層一層地進行積層,或亦可先一定程度地積層再一併地進行,亦可最後一次地一併進行。
增層110內所包含之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之個數或積層順序為任意。由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之組合所構成之積層單位個數典型為1個以上,亦可為2個以上、3個以上、4個以上。因積層單位個數之增加而變得難以維持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層間位置之精度。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將多層印刷配線基板穩定地固定於基底基材100上,而於該絕緣層40上穩定地積層增層110。
配線層50非限定而言為金屬箔或經圖案化之金屬箔,適宜為銅箔或經圖案化之銅箔,亦可為藉由鍍敷所形成之金屬鍍層。又,亦可應用通常之半導體製程技術而形成配線層50。關於配線層50,並非特別意於限定,典型為藉由應用光微影技術,而將利用以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氣相沈積)為代表之蒸鍍等所形成之實體配線層圖案化而形成。無需將配線層50圖案化,亦可將配線層50設為實體配線層。亦可應用脫膜(lift off)技術而進行 圖案化。
絕緣層40非限定而言為樹脂層或設置有通孔配線(層間配線)之樹脂層,典型為可例示熱硬化性樹脂或感光性樹脂。又,絕緣層40亦可為藉由玻璃纖維或無機填充物而加強之預浸體。絕緣層40之構成樹脂較佳為自與預浸體10相同或類似特性之材料中選定。亦可應用以模具塗佈機為代表之任意種類之塗佈裝置而成膜。亦可應用通常之半導體製程技術代替其或與其併用,而形成配線層50。關於絕緣層40,並非特別意於限定,典型為藉由以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為代表之蒸鍍等而成膜絕緣材料而成,視需要埋設導電性通孔用以確保上下之配線層50間之電性連接。導電性通孔組入於絕緣層40中之方法為任意。可例示如下方法:於沈積在配線層50上之絕緣層40上形成具有開口之掩膜(mask)層,經由掩膜層進行蝕刻處理,在與掩膜層之開口所對應之範圍內去除絕緣層40,其後,在去除絕緣層40之範圍填充導電性材料。此種技術為半導體製程技術之基本技術,本領域人員當然明瞭。
配線層50例如係由銅、鋁、多晶矽等導電性材料構成。絕緣層40係由二氧化矽等絕緣材料構成。組入於絕緣層40中之通孔係由銅、鋁、多晶矽等之導電性材料構成。
繼而,如圖3所示意性地表示般,將增層110與基底基材100分離。如此,可將增層110設為多層印刷配線基板而有效率地製造。
為了實現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進一步多層化,亦可於密接在基底基材100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絕緣層40上積層另一增層。又,當然亦可將與基底基材100密接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絕緣層40之表面設為 對另一安裝基板之安裝面,亦可設置安裝用之凸塊或銷。同樣地,亦可將藉由增層110與基底基材100之分離所露出之基底基材100之面設為其他任意元件之安裝面。
為了確保增層110內之配線層50彼此或增層110內之配線層50與外部配線間之電性導通,亦可對增層110形成通孔配線(層間配線),該步驟可於基底基材100上形成增層110之過程中進行,或亦可於基底基材100上積層有特定積層數之增層110後進行。可於基底基材100上積層有增層110之狀態形成通孔配線,或亦可於將基底基材100之預浸體10自增層110剝離後形成通孔配線。例如於基底基材100上形成有下部配線層50、中間絕緣層40、及上部配線層50之狀態形成貫通上部配線層50與中間絕緣層40而到達下部配線層50之通孔,於該通孔藉由沈積等而設置導電材料,藉此,確保下部配線層50與上部配線層50間之電性導通。通孔之形成可採用機械切削或雷射加工等任意方法。通孔所貫通之絕緣層40之層數為任意,亦可為2層以上。導電材料於通孔之填充亦可應用電解鍍敷。
以下,對進一步例示之形態進行說明。於上述基底基材100上將所需片數之預浸體、繼而金屬箔依順序反覆積層1次以上,將積層物夾入於一組平板之間並置於熱壓機,於特定之溫度及壓力下進行熱壓接成型,藉此,可於基底基材上形成增層。作為平板,例如可使用不鏽鋼製平板。平板並無限定,例如可使用1~10mm左右之厚板。如上述般,增層係可一層一層地形成絕緣層與金屬層,或亦可一次地形成。
亦可包含視需要對構成配線層50之金屬箔之整個面進行半蝕刻而調整厚度之步驟。於構成配線層50之金屬箔之特定位置實施雷射加 工,形成貫通金屬箔與樹脂之通孔,並實施去除通孔中之膠渣之除膠渣處理,其後對通孔底部、側面及金屬箔之整個面或一部分實施無電鍍敷,形成層間連接,視需要亦可進而進行電解鍍敷。亦可於金屬箔上之無需無電鍍敷或電解鍍敷之部分在進行各鍍敷前預先形成鍍敷阻劑。又,於無電鍍敷、電解鍍敷、鍍敷阻劑與金屬箔之密接性不充分之情形時,亦可預先對金屬箔之表面進行化學粗化。於使用鍍敷阻劑之情形時,於鍍敷後去除鍍敷阻劑。繼而,藉由蝕刻而去除金屬箔及無電鍍敷部、電解鍍敷部之無需部分,藉此形成電路。如此,可製造增層基板。亦可反覆進行複數次自樹脂、銅箔之積層至電路形成之步驟,而製成更多層之增層基板。
亦可於增層110之最上層積層其他基底基材100之脫模劑層30側。
適宜為作為增層110之絕緣層40,較佳為使用含有熱硬化性樹脂之預浸體。
適宜為絕緣層40為樹脂層、例如預浸體或感光性樹脂。於使用預浸體作為絕緣層40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雷射加工而對預浸體設置通孔。於雷射加工後,較佳為實施去除該通孔中之膠渣之除膠渣處理。又,於使用感光性樹脂作為樹脂之情形時,可藉由光微影法而對通孔去除形成部之樹脂。繼而,對通孔底部、側面及樹脂之整個面或一部分實施無電鍍敷,形成層間連接,視需要進而進行電解鍍敷。亦可對樹脂上之無需無電鍍敷或電解鍍敷之部分在實施各鍍敷前預先形成鍍敷阻劑。又,於無電鍍敷、電解鍍敷、鍍敷阻劑與樹脂之密接性不充分之情形時,亦可預先對樹脂之表面進行化學粗化。於使用鍍敷阻劑之情形時,於鍍敷後去除鍍敷阻 劑。繼而,藉由蝕刻而去除無電鍍敷部或電解鍍敷部之無需部分,藉此,形成電路。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4及圖5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4係基底基材之概略截面圖。圖5係表示於基底基材之兩面上積層有增層之狀態之概略截面圖。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採用於預浸體10之下表面(主面)上亦依順序積層有金屬箔20、脫模劑層30者作為基底基材100。即便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於為本構成之情形時,如圖5所示意性地表示般,可於基底基材100之兩面積層增層110,可有效地提高基底基材100之利用效率,又,可提高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效率。
再者,貼附於預浸體10之兩面之各金屬箔20之材質或厚度可相同或亦可不同。該方面係針對於配置在預浸體10之上層及下層之脫模劑層30之材質或厚度亦相同。針對於形成在基底基材100之上層及下層之各增層110之構成或積層階數亦相同。
以下,將本發明之實施例與比較例一併進行表示,該等實施例係為了更良好地理解本發明及其優點而提供者,並不意於限定發明。
<實驗例1>
準備複數個電解銅箔(厚度12μm),對各電解銅箔之光澤(S)面實施根據下述條件之鎳-鋅(Ni-Zn)合金鍍敷處理及鉻酸鹽(Cr-Zn鉻酸鹽)處理,將S面之十點平均粗糙度(Rz jis:依據JIS B 0601(2001)進行測定)設為1.5μm。
(鎳-鋅合金鍍敷)
Ni濃度 17g/L(以NiSO4添加)
Zn濃度 4g/L(以ZnSO4添加)
pH值 3.1
液體溫度 40℃
電流密度 0.1~10A/dm2
鍍敷時間 0.1~10秒
(鉻酸鹽處理)
Cr濃度 1.4g/L(以CrO3或K2CrO7添加)
Zn濃度 0.01~1.0g/L(以ZnSO4添加)
Na2SO4濃度 10g/L
pH值 4.8
液體溫度 55℃
電流密度 0.1~10A/dm2
鍍敷時間 0.1~10秒
關於脫模劑對該S面之處理,先使用噴塗機塗佈脫模劑之水溶液再於100℃之空氣中對銅箔表面進行乾燥。針對於脫模劑之使用條件,表1中表示脫模劑之種類、將脫模劑溶解於水中至塗佈前之攪拌時間、水溶液中之脫模劑之濃度、水溶液中之醇濃度、水溶液之pH值。
將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附脫模劑層之銅箔之未處理脫模劑側之面與用作板狀載體之預浸體(南亞塑膠公司製造,FR-4 Prepreg)之上表面貼合,藉此,獲得預浸體、銅箔、脫模劑層之積層體的基底基材。
於基底基材之處理有脫模劑之側,藉由熱壓而將作為絕緣 層之預浸體(南亞塑膠公司製造,FR-4 Prepreg,厚度62μm)與作為配線層之銅箔(JX Nippon Mining & Met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JTC(製品名),厚度12μm)積層,形成增層。假設對如此所獲得之由基底基材與增層所構成之積層體於形成增層等進一步之加熱處理時施加熱歷程,而進行表1中所記載之條件(此處係於220℃進行3小時)之熱處理。對所獲得之積層體、及進而進行熱處理後之積層體中之基底基材與增層之絕緣層之界面之剝離強度進行測定。將各結果示於表1。
<實驗例2~11>
使用表1所示之銅箔、樹脂(預浸體)及脫模劑,利用與實驗例1相同之程序製作由基底基材與增層所構成之積層體。對各積層體進行與實驗例1相同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又,實驗例11中之脫模材樹脂塗膜對該S面之形成係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具有表1所示之組成之樹脂塗膜用之組成物後,使用刮刀將其厚度調節為2~4μm。又,將所塗佈之樹脂塗膜於150℃加熱30秒,進行焙燒處理。再者,使用雙酚A型環氧樹脂作為表1所示之環氧系樹脂,使用甲醚化三聚氰胺樹脂作為三聚氰胺系樹脂,使用聚四氟乙烯作為氟樹脂,使用二甲基聚矽氧烷作為二甲基聚矽氧樹脂。
再者,銅箔之脫模劑處理面之類別、表面處理之條件及表面粗糙度Rz jis、脫模劑之使用條件、預浸體之種類、以及銅箔與預浸體之積層條件係如表1所示般。
關於成為與板狀載體之貼合面之相反側之銅箔粗糙(M)面之表面處理條件,粗化處理、鉻酸鹽處理、及環氧矽烷(處理)之具體條件為下述內容。粗化處理及環氧矽烷處理後之粗糙面之表面粗糙度Rz jis 為3.7μm。
(環氧矽烷處理)
處理液: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0.9體積%水溶液
pH值 5.0~9.0
於常溫攪拌12小時而成者
處理方法:使用噴塗機塗佈處理液後,於100℃之空氣中對處理面乾燥5分鐘。
(粗化處理)
Cu濃度 20g/L(以CuSO4添加)
H2SO4濃度 50~100g/L
As濃度 0.01~2.0g/L(以亞砷酸添加)
液體溫度 40℃
電流密度 40~100A/dm2
鍍敷時間 0.1~30秒
(鉻酸鹽處理)
Cr濃度 1.5g/L(以K2Cr2O7添加)
Zn濃度 0.5g/L(以硫酸鋅添加)
pH值 3.2~4.3(使用硫酸與氫氧化鉀進行調整)
液體溫度 40℃
電流密度 1~5A/dm2
鍍敷時間 0.1~5秒
如表1所示,實施例1~11中可獲得良好之結果。實施例1 ~8、10中可獲得更好之結果。實施例1、2、5~7中可獲得特別好之結果。再者,於剝離操作性之評價中,將作為樹脂層之脫模劑層未被破壞且可自基底基材100剝離增層110者表示為「G」。將雖脫模劑層未被破壞且可自基底基材100剝離增層110但以10次中4次以上之機率無剝離操作而剝離者表示為「-」。將脫模劑層被破壞或無法自基底基材100剝離增層110者表示為「N」。
(實施例12)
於與實施例1~11相同之基底基材之兩側依順序重疊FR-4 Prepreg(南亞塑膠公司製造)、銅箔(JX Nippon Mining & Met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JTC 12μm(製品名)),以3MPa之壓力於特定之加熱條件進行熱壓,製作4層覆銅積層板。
繼而,使用雷射加工機,開出貫通上述4層覆銅積層板表面之銅箔與其下方之絕緣層(經硬化之預浸體)之直徑100μm之孔。繼而,於上述孔之底部所露出之附載體之銅箔上之銅箔表面與上述孔之側面、上述4層覆銅積層板表面之銅箔上藉由無電鍍銅、電鍍銅進行鍍銅,從而於附載體之銅箔上之銅箔與4層覆銅積層板表面之銅箔之間形成電性連接。繼而,使用氯化鐵系之蝕刻液對4層覆銅積層板表面之銅箔之一部分進行蝕刻,形成電路。如此,獲得4層增層基板。
繼而,於上述4層增層基板中,將基底基材自增層分離,藉此,獲得2組2層增層配線板。剝離亦可良好地進行。
根據上述揭示內容,本領域人員可對各實施形態進行各種變更。亦可將增層110中之絕緣層40與配線層50之積層順序設為相反之順 序。較佳為配線層50位於增層110之最上層,藉此,可簡便地確保多層印刷配線基板與外部之電性連接。所謂板狀載體之主面,典型為平板狀之載體之上表面或下表面。
表1
10‧‧‧預浸體
20‧‧‧金屬箔
25‧‧‧覆金屬積層板
30‧‧‧脫模劑層
100‧‧‧基底基材

Claims (38)

  1. 一種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準備由下述製造方法製得之基底基材的步驟,該製造方法包含:準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之步驟;及將於金屬箔上積層有脫模劑層之積層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或者於預先積層在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上積層脫模劑層,而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上述脫模劑層之步驟所獲得;及於上述基底基材之上述脫模劑層上積層1層以上之包含絕緣層與配線層之組合之增層的步驟;且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之剝離強度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於220℃進行3小時、6小時或9小時中之至少一種加熱後之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之剝離強度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金屬箔之層厚在1~400μm之範圍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板狀載體之厚度為5μm以上1000μm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之層厚在0.001~10μm之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金屬箔為銅箔或銅合金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板狀載體為預浸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板狀載體具有120~320℃之玻璃轉移溫度Tg。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將上述基底基材與上述增層分離之步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於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步驟所獲得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面上積層增層之步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包含1層以上之絕緣層與1層以上之配線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配線層為經圖案化或未經圖案化之金屬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為熱硬化性樹脂。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為預浸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包含1個以上之單面或兩面覆金屬積層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層係使用減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之至少一種方法而形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 對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積層有上述增層之積層體實施切割處理之步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上述切割處理,而於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積層有上述增層之上述積層體形成1個以上之凹槽,可藉由該凹槽而將上述增層單片化。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對上述增層所包含之1層以上之絕緣層形成通孔配線之步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使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而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 物、鋯酸酯化合物、該等之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R1)m-M-(R2)n(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
  24. 一種多層印刷配線基板,其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3項中任一項之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而製造。
  25. 一種基底基材,其係用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者,並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上述金屬箔之層厚在5~400μm之範圍內。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板狀載體之厚度為5μm以上1000μm以下。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之層厚在0.001 ~10μm之範圍內。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金屬箔為銅箔或銅合金箔。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板狀載體為熱硬化性樹脂。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板狀載體為預浸體。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0項中任一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0項中任一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使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而成。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0項中任一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物、鋯酸酯化合物、該等 之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R1)m-M-(R2)n(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0項中任一項之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脫模劑層係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
  35. 一種基底基材,其係用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者,並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矽烷化合物、其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 (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 等任一烴基,R3及R4分別獨立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
  36. 一種基底基材,其係用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者,並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上述脫模劑層係使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下之巰基之化合物而成。
  37. 一種基底基材,其係用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者,並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上述脫模劑層係將下述式所示之鋁酸酯化合物、鈦酸酯化合物、鋯酸酯化合物、該等之水解產物、該水解產物之縮合物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複數種而成,(R1)m-M-(R2)n(式中,R1為烷氧基或鹵素原子,R2為選自由烷基、環烷基及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烴基、或者一個以上之氫原子被取代為鹵素原子之該等任一烴基,M為Al、Ti、Zr中之任一者,n為0、1或2,m為1以上M之價數以下之整數,R1中之至少一者為烷氧基;再者,m+n為M之價數、即於Al之情形時為3,於Ti、Zr之情形時為4)。
  38. 一種基底基材,其係用於多層印刷配線基板之製造方法者,並具備樹脂製之板狀載體、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至少一主面上之金屬箔、及介隔上述金屬箔而積層於上述板狀載體之上述主面上之脫模劑層;上述脫模劑層係由聚矽氧與選自環氧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及氟樹脂中之任一種或複數種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塗膜。
TW102135980A 2012-10-04 2013-10-04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TWI576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2581 2012-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6687A TW201436687A (zh) 2014-09-16
TWI576034B true TWI576034B (zh) 2017-03-21

Family

ID=50435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5980A TWI576034B (zh) 2012-10-04 2013-10-04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93618B2 (zh)
TW (1) TWI576034B (zh)
WO (1) WO20140548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0542B (zh) * 2015-09-17 2021-10-26 奥特斯(中国)有限公司 插入保护结构并且靠近保护结构具有纯介质层的部件载体
CN106550554B (zh) 2015-09-17 2020-08-25 奥特斯(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部件载体的上面具有伪芯和不同材料的两个片的保护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087A (zh) * 1997-05-14 2000-05-31 联合讯号公司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超薄导电层
TW200934343A (en) * 2007-09-11 2009-08-01 Ajinomoto Kk Process for produc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TW201101441A (en) * 2009-06-23 2011-01-01 Phoenix Prec Technology Corp Package substrate and base theref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2644A (ja) * 1990-09-12 1992-04-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用積層板
JP3612594B2 (ja) * 1998-05-29 2005-01-19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樹脂付複合箔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複合箔を用いた多層銅張り積層板および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2002292788A (ja) * 2001-03-30 2002-10-09 Nippon Denkai Kk 複合銅箔及び該複合銅箔の製造方法
JP4582436B2 (ja) * 2001-08-27 2010-11-17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水溶性樹脂キャリア付銅箔及び該銅箔を使用したプリント基板
JP2004169181A (ja) * 2002-10-31 2004-06-17 Furukawa Techno Research Kk キャリア付き極薄銅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キャリア付き極薄銅箔を用いた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JP5042495B2 (ja) * 2005-12-26 2012-10-03 京セラSlc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410660B2 (ja) * 2007-07-27 2014-02-05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電子部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5304B2 (ja) * 2008-05-12 2011-11-02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キャリヤー付き金属箔及び多層コアレス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KR20100043547A (ko) * 2008-10-20 2010-04-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필드 비아 패드를 갖는 코어리스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58621B1 (ko) * 2009-07-23 2011-08-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135319B2 (ja) * 2009-11-09 2013-02-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用途と製造方法
TW201235402A (en) * 2011-01-07 2012-09-01 Ajinomoto Kk Resin composition for release film
WO2013183604A1 (ja) * 2012-06-04 2013-12-12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6104261B2 (ja) * 2012-09-20 2017-03-29 Jx金属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付金属箔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087A (zh) * 1997-05-14 2000-05-31 联合讯号公司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超薄导电层
TW200934343A (en) * 2007-09-11 2009-08-01 Ajinomoto Kk Process for produc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TW201101441A (en) * 2009-06-23 2011-01-01 Phoenix Prec Technology Corp Package substrate and base theref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54803A1 (ja) 2014-04-10
JPWO2014054803A1 (ja) 2016-08-25
TW201436687A (zh) 2014-09-16
JP6393618B2 (ja) 201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1193B (z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TWI569953B (zh) Attached metal foil
TWI551436B (zh) A carrier metal foil, a laminate made of a resin-made plate-like carrier and a metal foil, and the like
TW201717713A (zh) 金屬箔、附脫模層之金屬箔、積層體、印刷配線板、半導體封裝、電子機器及印刷配線板之製造方法
KR20170143466A (ko) 이형층 부착 구리박, 적층체, 프린트 배선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기기의 제조 방법
TWI584946B (zh) 附載子金屬箔
TWI576034B (z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base substrate
JP6266965B2 (ja)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ベース基材
JP6327840B2 (ja) 熱硬化性樹脂と離型剤とを含む樹脂組成物
TWI684522B (zh) 附脫模層的銅箔、積層體、印刷配線板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TWI625229B (zh) Metal foil, metal foil with release layer, laminate, printed wiring board, semiconductor packag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inted wiring boar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306865B2 (ja) 樹脂基板を互いに剥離可能に密着させた積層体
TW201841743A (zh) 附脫模層銅箔、積層體、印刷配線板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