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0483B - 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0483B
TWI570483B TW103124931A TW103124931A TWI570483B TW I570483 B TWI570483 B TW I570483B TW 103124931 A TW103124931 A TW 103124931A TW 103124931 A TW103124931 A TW 103124931A TW I570483 B TWI570483 B TW I5704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structures
edge
regio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4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4623A (zh
Inventor
莊幸蓉
廖述珀
許畯珽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24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0483B/zh
Priority to CN201410489450.1A priority patent/CN104216171B/zh
Priority to US14/613,757 priority patent/US9470836B2/en
Priority to JP2015121316A priority patent/JP5948468B2/ja
Publication of TW201604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4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4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7/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 G07F17/32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for games, toys, sports, or amusements
    • G07F17/3202Hardware aspects of a gaming system, e.g.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thereof
    • G07F17/3204Player-machine interfaces
    • G07F17/3211Display mea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7/00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 G07F17/32Coin-freed apparatus for hiring articles; Coin-freed facilities or services for games, toys, sports, or amusements
    • G07F17/3202Hardware aspects of a gaming system, e.g.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thereof
    • G07F17/3204Player-machine interfaces
    • G07F17/3211Display means
    • G07F17/3213Details of moving display elements, e.g. spinning reels, tumb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Game Rules And Presentations Of Slot Machin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器,更特別有關於一種具有增亮膜的顯示器。
一般而言,現行的拉霸機(slot machine)顯示器,為了要使得畫面中連續滾動的圖案更具立體感,可在顯示器中設置一個實體的滾輪。藉由滾輪的轉動,使得使用者在觀看顯示器時可感受到滾輪圖案的轉動是立體的,而不是顯示在二維平面上的物體。
為了呈現出顯示器內部實體的滾輪,通常顯示器內部的背光模組對應滾輪的位置處是可透視的。亦即,當使用者在觀看顯示器時,滾輪轉動的畫面可直接透過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等顯示器內部的元件而呈現在使用者面前。為了讓使用者看到轉動中的滾輪,其中一個作法是將背光模組對應滾輪的位置處挖洞。然而,背光模組在挖洞後,在洞的邊緣處可能會出現亮度較差的『灰區』。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了一 種顯示器,其包含顯示面板、背光模組以及滾輪。背光模組相對顯示面板設置,並包含透光區域、出光區域以及周圍區域,其中周圍區域介於透光區域與出光區域之間。透光區域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邊緣與包含沿不同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邊緣,且第一邊緣連接第二邊緣。背光模組包含第一增亮膜,且第一增亮膜包含複數個第一微結構。此些第一微結構沿著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過周圍區域且沒有與第一邊緣相接的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滾輪相對透光區域設置,且顯示面板與滾輪分別位於背光模組的相對兩側。
如此一來,藉由將背光模組中的增亮膜設計出局部聚光效率較小的結構,可避免出光區域與透光區域的邊界出產生明顯的明暗對比,進而可以解決習知技術『灰區』的問題。
10、20、30‧‧‧顯示器
110‧‧‧顯示面板
110a、120a‧‧‧表面
120‧‧‧背光模組
121‧‧‧第一增亮膜
121a、121a’‧‧‧第一微結構
122‧‧‧第二增亮膜
122a‧‧‧第二微結構
123‧‧‧導光板
124‧‧‧第一光源
125‧‧‧第二光源
126‧‧‧反射片
127‧‧‧擴散片
130‧‧‧滾輪
131‧‧‧圖案
140‧‧‧控制單元
150、350‧‧‧切換面板
R1‧‧‧透光區域
R2‧‧‧出光區域
R3‧‧‧周圍區域
L1‧‧‧第一邊緣
L1’、L2’‧‧‧邊界
L2‧‧‧第二邊緣
C1‧‧‧第一中央段
B1‧‧‧第一側緣段
C2‧‧‧第二中央段
B2‧‧‧第二側緣段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1a‧‧‧稜線
2a‧‧‧第一斜面
2b‧‧‧第二斜面
h1‧‧‧高度
D1‧‧‧間隔
P1‧‧‧間距
T1‧‧‧第一波峰
T2‧‧‧第二波峰
為讓本發明及其優點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參考如下:第1圖係繪示本揭示內容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
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背光模組的立體圖。
第3圖係繪示2圖之背光模組之正面局部放大圖。
第4A圖與第4B圖係分別繪示第1圖中的第一增亮膜與第二增亮膜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第5圖係繪示第2圖中第一增亮膜沿著AA’線段的剖面圖的第一具體態樣。
第6圖係繪示第5圖的第一增亮膜,沿著第2圖中的BB’線段的剖面圖。
第7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二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5圖。
第8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三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5圖。
第9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四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5圖。
第10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五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5圖。
第11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六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6圖。
第12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七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6圖。
第13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八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6圖。
第14圖係繪示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
第15圖係繪示本揭示內容再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揭示內容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揭示內容。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係用以修飾任何可些微變化的數量,但這種些微變化並不會改變其本質。於實施方式中若無特別說明,則代表以『約』、『大約』或『大致』所修飾之數值的誤差範圍一般是容許在百分之二十以內,較佳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而更佳地則是於百分五之以內。
首先,下述實施例中的顯示器可為一種應用於拉霸機(slot machine)的顯示器。更具體而言,下述實施例之顯示器中,可顯示出連續滾動的圖案。此外,當顯示器在顯示連續滾動的圖案時,可呈現出深淺或前後的立體化(三維)視覺效果,而當顯示器沒有在顯示連續滾動的圖案時,可呈現出平面的(二維)顯示效果,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類應用為限。凡是需在顯示器中顯示出深淺或前後的立體化影像效果,並且可適時的由立體的影像效果切換至二維的影像效果的顯示器,皆可能為下述實施例之顯示器可應用之範疇。
請參考第1圖,其係繪示本揭示內容一實施例之顯 示器的爆炸圖。如第1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器10可包含有顯示面板110、背光模組120以及滾輪130,其中顯示面板110與滾輪130分別位於背光模組120的相對兩側。在本實施例中,滾輪130上具有圖案131,且當滾輪130轉動時,滾輪130上連續滾動的圖案131可透過顯示器10內部的背光模組120以及顯示面板110等元件,呈現在使用者面前,以達到立體化呈現滾輪130上的圖案131轉動的功效。
更具體而言,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20相對顯示面板110設置。換言之,背光模組120之一表面120a與顯示面板110的一表面110a面對面設置。此外,請一併參考第2圖所繪示之背光模組120的立體圖。如第2圖所示,背光模組120包含透光區域R1、出光區域R2以及周圍區域R3。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區域R1可為開口,並且此開口可為貫穿背光模組120前後表面的通道,任何方向性的光線可在此通道中行進而不被阻撓。滾輪130相對透光區域R1設置(請一併參照第1圖)。如此,當滾輪130轉動時,可經由透光區域R1並搭配顯示面板110對應透光區域R1的部分呈透視,使滾輪130上連續滾動的圖案131呈現在使用者面前,達到立體化的視覺效果。
出光區域R2為背光模組120表面120a光線大致均勻射出的區域。大致而言,出光區域R2所發出之光線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並且朝向顯示面板110發光,使得顯示面板110可進行二維的畫面顯示。
周圍區域R3介於透光區域R1與出光區域R2之間,周圍區域R3為背光模組120表面120a發出之光線亮度較出光區域R2微弱的區域。在一實施例中,周圍區域R3的範圍大小大約與習知技術中的『灰區』所佔據的範圍相近。在另外一實施例中,周圍區域R3約為透光區域R1向出光區域R2之方向延伸大約2毫米至大約10毫米的區域,其所佔據的範圍至少大於或等於習知技術中的『灰區』。
在部分實施例中,周圍區域R3所發出之光線可進一步地比習知技術中的『灰區』的光線亮度更低。具體而言,在本揭示內容之部份實施例中,增亮膜之周圍區域R3的聚光效率係小於習知技術中『灰區』地帶的聚光效率。如此一來,使得使用者不會察覺或難以查覺到透光區域R1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有明顯的明暗對比,也就是不會使人感受到周圍區域R3的存在。
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20之周圍區域R3所發出之光線亮度可由出光區域R2朝向透光區域R1逐漸減弱,使得使用者不會察覺或難以查覺到透光區域R1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有明顯的明暗對比。
請一併參考第3圖,其係繪示第2圖之背光模組120之正面局部放大圖。如第3圖所示,透光區域R1包含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邊緣L1,以及包含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邊緣L2,且第一邊緣L1連接第二邊緣L2,其中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為不同的兩個方向。在一實 施例中,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可實質正交,但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例中,周圍區域R3可為以第一邊緣L1為邊界以及以第二邊緣L2為邊界往出光區域R2延伸約2毫米至約10毫米的區域。
以下實施例將先說明背光模組120中可包含的元件,並接著將配合圖式具體的說明下述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120如何降低或消除透光區域R1、周圍區域R3與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間的明暗對比。
請參考第1圖,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20舉例而言還可包含第一增亮膜121、第二增亮膜122、導光板123、兩個第一光源124、反射片126以及擴散片127等。第一光源124可包含多個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以第1圖而言,背光模組120可為側入式的背光模組,兩個第一光源124分別位於導光板123之兩個側面(上側面以及下側面),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光源124的數目也不設限於兩個,可視需求調整。
反射片126位於滾輪130與導光板123之間,以將第一光源124之光線盡量朝顯示面板110之方向照射。擴散片127位於第一增亮膜121與導光板123之間,以提高背光模組120出光區域R2的光線均勻度,擴散板127的數目與位置亦可視需求做調整。第一增亮膜121例如位於導光板123與顯示面板110之間。詳細來說,第一增亮膜121例如位於第二增亮膜122與擴散片127之間,第二增亮膜122例如位於第一增亮膜121與顯示面板110之間。第一、 第二增亮膜121、122可提高背光模組120之發光亮度。簡言之,以第1圖而言,背光模組120中各個光學膜層的排列沿著一第三方向Z可依序為第二增亮膜122、第一增亮膜121、擴散片127、導光板123以及反射片126,其中第三方向Z大致垂直於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然不限於此,此排列次序亦可依實際需求調整。
請繼續參考第1圖,顯示器10可更包含第二光源125,且第二光源125可位於滾輪130往第二方向Y延伸的路徑上。簡言之,第二光源125位於滾輪130之上方,用以提供給滾輪130光線,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滾輪130內部可具有容置空間,第二光源125可設置於滾輪130內部的容置空間中,使得滾輪130本身可透射出光線。需說明的是,上述顯示器10內所舉例說明的光學膜層之種類或光學元件之排列順序與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例如在一變化實施例中,顯示器10可不包含有第二光源125,顯示器10可藉由背光模組120之導光板123上接近透光區域R1處的導光結構設計,將部分第一光源124的光線導向滾輪130照射。
接著,請一併參考第1圖至第4A圖第4B圖,第4A圖與第4B圖係分別繪示第1圖中的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之局部放大圖,且第4A圖以第4B圖分別繪示有省略線,以突顯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上的稜鏡柱結構。如第4A圖所示,背光模組120之第一增亮膜121包含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此些第一微結構 121a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換句話說,在第一方向X上,可重複出現此些第一微結構121a。並且,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達到減緩明暗對比的功效。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周圍區域R3(如第4A圖所示)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係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具體而言,請一併參考第2圖至第4A圖,第一微結構121a在左右方向上(即第一方向X),其聚光效率由周圍區域R3與出光區域R2的邊界處朝向周圍區域R3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逐漸縮小。如此一來,背光模組120之周圍區域R3所發出之光線亮度可在第一方向X上,由出光區域R2朝向透光區域R1逐漸減弱,以使得周圍區域R3與相鄰之透光區域R1或出光區域R2相較,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存在,並具有更好的畫面品味。
請繼續參考第2圖至第4B圖,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20之第二增亮膜122相對第一增亮膜121設置,且第二增亮膜122包含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2a,此些第二微結構122a沿著第二方向Y排列。換句話說,在第二方向Y上,可重複出現此些第二微結構122a。並且,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二邊緣L2相接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達到減緩明暗對比的功效。另外,在一實施例中, 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係在第二方向Y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第一邊緣L1逐漸變小。具體而言,第二微結構122a在上下方向上(即第5B圖中的第二方向Y),其聚光效率由周圍區域R3與出光區域R2的邊界處朝向周圍區域R3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逐漸縮小。如此一來,背光模組120之周圍區域R3所發出之光線亮度可在第二方向Y上,由出光區域R2朝向透光區域R1逐漸減弱,以達到消除出光區域R2、周圍區域R3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之明暗對比的問題,具有更好的畫面品味。此外,藉由上述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在周圍區域R3中聚光效率的漸弱設計,可使得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與周圍區域R3的交界處的發光亮度較為均勻,以提升顯示器10整體畫面的品味(quality)。
值得一提的是,請參考第4A圖與第4B圖,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增亮膜121的第一邊緣L1可更包含第一中央段C1與第一側緣段B1,其中第一側緣段B1位於第一中央段C1與第二邊緣L2之間。並且,連接到第一中央段C1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與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實質上相等。
此外,連接到第一側緣段B1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可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中央段C1逐漸變大。更具體而言,若在第一增亮膜121上,沿著第二邊緣L2朝向第二方向Y定義一條邊界L2’。則如第4A圖所示, 此條邊界L2’上的聚光效率最弱,接著由此條邊界L2’分別往左右兩側之聚光效率逐漸增強,並且在左側到達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以及在右側到達第一中央段C1的第一微結構121a,二者聚光效率皆增強至大致一樣的強度。簡言之,在一實施例中,邊界L2’兩側的聚光效率係為由弱逐漸變強的大致對稱發展。如此一來,在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也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產生。
類似地,如第4B圖所示,第二增亮膜122的第二邊緣L2可包含第二中央段C2與第二側緣段B2,其中第二側緣段B2位於第二中央段C2與第一邊緣L1之間。並且,連接到第二中央段C2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與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實質相等。此外,連接到第二側緣段B2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可在第二方向Y上朝向第二中央段C2逐漸變大。因此,若在第二增亮膜122上,沿著第一邊緣L1朝向第一方向X定義一條邊界L1’,則邊界L1’向兩側的聚光效率係為由弱逐漸變強的對稱發展。如此一來,在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也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側緣段B1可自第二邊緣L2向第一中央段C1延伸約2毫米至約10毫米,第二側緣段B2可自第一邊緣L1向第二中央段C2延伸約2毫米至約10毫米。更具體而言,第一側緣段B1在第一方向X上的延伸長度與周圍區域R3自透光區域R1在第一方向X往出 光區域R2延伸長度可一致,以及第二側緣段B2在第二方向Y上的延伸長度與周圍區域R3自透光區域R1在第二方向Y往出光區域R2延伸長度可一致。亦即,在第一增亮膜121之第一方向X上,邊界L2’兩側延伸約2毫米至約10毫米的範圍內的結構是對稱的。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之第二方向Y上,邊界L1’往兩側延伸約2毫米至約10毫米的範圍內的結構是對稱的。此對稱結構有助於製程上較容易且快速的製造可消除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之間明暗對比的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
上述實施例可藉由將背光模組120中的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疊合後,因為第一增亮膜121在之第一方向X上透光區域R1外的向外延伸的左右兩側以及第二增亮膜122在第二方向Y上透光區域R1外的向外延伸的上下兩側,可分別具有聚光效率由弱漸強的設計,所以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與周圍區域R3的交界處,不會有明顯的亮暗差別,因而可使得顯示器10可具有良好的畫面品味。並且,若再搭配第一增亮膜121的透光區域R1在第一方向X上向內沿伸的第一側緣段B1的第一微結構121a以及第二增亮膜122的透光區域R1在第二方向Y上向內沿伸的第二側緣段B2的第二微結構122a,分別具有聚光效率由弱到強的設計,更能提升畫面品味。
上述實施例主要係揭示了一種聚光效率逐漸變化的設計,但應注意的是,本發明之部分實施例中,周圍區域R3所發出之光線只要比習知技術中的『灰區』的光線亮 度更低,也一樣可以使得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的交界處,較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
接著,本揭示內容將以多個例示性實施例,更進一步揭露周圍區域R3內,各種可以使聚光效率有強弱變化的增亮膜微結構。然,需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所揭示之結構只是舉例,任何藉由將周圍區域R3內的聚光效率由出光區域R2往透光區域R1逐漸變弱的結構,或者使周圍區域R3內的光線亮度小於習知技術中的『灰區』的光線亮度,而避免了出光區域R2與周圍區域R3間有明顯的明暗對比或避免了習知技術中周圍區域R3的範圍有『灰區』的產生,皆應屬本發明所欲保護的範疇。並且,以下圖式為了方便說明,皆以第一增亮膜121為舉例說明,但應了解的是,第二增亮膜122也與第一增亮膜121有類似的聚光效率變化的結構,只是第二增亮膜122中的第二微結構122a是沿著第二方向Y排列,而第一增亮膜121中的第一微結構121a是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
請參考第5圖,其係繪示第2圖中第一增亮膜121沿著AA,線段的剖面圖的第一具體態樣,其中為了方便說明,第5圖只繪示第一增亮膜121,但以下文字敘述仍會同時提及第一、第二增亮膜121、122。以第一增亮膜121來說,標號R1代表透光區域,標號R2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只有通過出光區域R2,標號R3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有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如第5圖所示,第一增亮膜121中的複數個 第一微結構121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此些稜鏡柱可緊鄰排列。更具體而言,第一微結構121a為可透光的三角柱體。此外,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尺寸,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
更詳細而言,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微結構121a可具有稜線1a、第一斜面2a與第二斜面2b,其中稜線1a為第一斜面2a與第二斜面2b相交所形成的線,且各個稜線1a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且彼此可互相平行。在周圍區域R3內的稜線1a的高度h1在第一方向X上由出光區域R2朝向透光區域R1逐漸下降,而在出光區域R2內且沒有通過周圍區域R3的稜線1a的高度h1則大致上是相同的。簡言之,在第6圖中,第一微結構121a之橫截面可為三角形,而周圍區域R3內,此些三角形的大小係在第一方向X上自出光區域R2之邊界朝向透光區域R1之邊界逐漸下降,而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中,其三角形的橫截面大小大致相同。
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中的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2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二微結構122a尺寸,可在第二方向Y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一邊緣L1逐漸變小。具體而言,在第一方向X上且第二邊緣L2與出光區域R2之間的第一微結構121a,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且在第一邊緣L1與出光區域R2之間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高度約為5微米至30微米且 間距P1約為10微米至60微米。亦即,以第5圖而言,在第一方向X上,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稜線1a的高度h1越靠近出光區域R2越高,且其高度h1最多可至30微米,兩相鄰之稜線1a間的間距P1則最多為60微米。反之,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稜線1a的高度h1越靠近透光區域R1越低,且高度h1最小至5微米,兩相鄰之稜線1a間的間距P1則最小為10微米。
如此一來,藉由將第一微結構121a與第二微結構122a設計為稜鏡柱的外形,再分別將周圍區域R3內的稜鏡柱在不同方向上設計出由出光區域R2往透光區域R1的尺寸漸小變化,可達到周圍區域R3內,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外側往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縮小的功效,以及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在第二方向Y上自周圍區域R3外側往透光區域R1的第一邊緣L1逐漸縮小的功效。
接著,請參考第6圖,其係繪示第5圖中第一增亮膜121另一位置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的BB’線段。需說明的是,第6圖中的標號B1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有與透光區域R1的第一側緣段B1相接,標號C1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有與透光區域R1的第一中央段C1相接,標號R2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只有通過出光區域R2,標號R3對應之位置代表其所對應的微結構有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
由第6圖可知,邊界L2’(請一併參考第4A圖)兩側的聚光效率係為由弱逐漸變強的對稱發展。亦即,在第一增亮膜121上,稜鏡柱的尺寸的變化皆為漸進式的,因此不論是在出光區域R2、周圍區域R3與透光區域R1的邊界處皆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產生。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也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便不贅述。
接著,請參考第7圖,其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二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AA,線段。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亮膜121中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此些稜鏡柱緊鄰排列。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尺寸,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
以第7圖為例,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高度h1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下降,且靠近透光區域R1之斜面(即第二斜面2b)的傾斜度,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更詳細而言,通過周圍區域R3的各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稜線1a高度h1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下降。並且,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間的間距P1可實質上維持不變,然不限於此,可視需求調整。另外,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二斜面2b之傾斜度可小於第一斜面2a的傾斜度,而隨著稜 線1a高度h1之下降,此些第二斜面2b之傾斜度可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也就是愈趨於平緩。換言之,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二斜面2b與底面之夾角可小於第一斜面2a與底面之夾角,而隨著稜線1a高度h1之下降,此些第二斜面2b與底面之夾角可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
換言之,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橫截面可大致為非等腰三角形,其中靠近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例如可介於約1度到約45度之間,而遠離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可小於90度且大於靠近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如此一來,本實施例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藉由高度h1漸小且靠近透光區域R1的第二斜面2b之傾斜度漸小的設計,使得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可自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朝向出光區域R2逐漸變大,避免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的交界處產生明顯的亮暗差別。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也具有類似的結構,通過周圍區域的第二微結構之高度係在第二方向上自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的第一邊緣逐漸下降,且通過周圍區域的第二微結構之靠近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第二方向上自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在此便不贅述。
接著,請參考第8圖,其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三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AA’線 段。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亮膜121中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此些稜鏡柱緊鄰排列。並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高度h1實質上相同,靠近透光區域R1之斜面(即第二斜面2b)的傾斜度係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也就是愈趨於平緩。例如在第8圖中,通過周圍區域R3的各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稜線1a的高度h1實質上相同,此外也與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稜線1a的高度h1實質上相同。並且,此些第一微結構121a靠近透光區域R1的第二斜面2b之傾斜度係小於第一斜面2a的傾斜度,並且此些第二斜面2b之傾斜度可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間的間距P1可實質上維持不變或視需求調整。
換言之,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橫截面可大致為非等腰三角形,其中同一個三角形中,靠近透光區域R1的三角形的底角小於遠離透光區域R1的三角形的底角,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複數個三角形的橫截面中的靠近透光區域R1的底角可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並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之複數個三角形的橫截面中,靠近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可介於約1度到約45度之間,而遠離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可小於90度 且大於靠近透光區域R1底角之角度。如此一來,在稜鏡柱中因為角度較小的斜面之聚光效率較差,因此第8圖之實施例中,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可自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朝向出光區域R2逐漸變大,使得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與透光區域R1的交界處(即周圍區域R3),不會有明顯的亮暗差別。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也具有類似的結構,即通過周圍區域的第二微結構之高度實質上相同,通過周圍區域的第二微結構之靠近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第二方向上自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的第一邊緣逐漸變小,在此便不贅述。
接著,請參考第9圖,其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四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AA’線段。如第9圖所示,第一增亮膜121中的各個稜鏡柱(圖中的三角形為稜鏡柱的橫截面)可至少部分間隔地排列。並且,在周圍區域R3內且在第一方向X上,兩個相鄰之第一微結構121a之間的間隔D1由出光區域R2(即周圍區域R3的外側)往第二邊緣L2之方向逐漸變大。更具體而言,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邊緣L2與出光區域R2之間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高度h1可約為5微米至30微米,且間距P1可大於10微米。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中稜鏡柱也可間隔排列,且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邊緣L1與該出光區域R2(即周圍區域R3的外側)之間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高度為5微米至30微米且間距大於10微米。
簡言之,第9圖與第5圖相較,第一微結構121a 之高度h1範圍皆為5微米至30微米,但因為第9圖中兩個相鄰之第一微結構121a間隔地排列,因此第9圖中周圍區域R3的相鄰稜鏡柱的間距需至少大於10微米。如此一來,周圍區域R3內的第一微結構121a也可達到聚光效率逐漸變小的功效,且相較於第5圖之態樣,第9圖中的第一微結構121a在周圍區域R3內的聚光效率變化較大。
接著,請參考第10圖,其係繪示第一增亮膜的剖面圖的第五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AA’線段。如第10圖所示,第一增亮膜121之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排列密度,可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第二邊緣L2逐漸變小。更詳細而言,在第10圖中,各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橫截面尺寸例如大致是相同的,而兩相鄰之第一微結構121a之間的間隔D1則自出光區域R2朝第二邊緣L2越來越大。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邊緣L2與出光區域R2之間的第一微結構121a中,任兩相鄰之稜鏡柱之間相隔大於10微米。具體而言,周圍區域R3內靠近出光區域R2之兩相鄰的稜鏡柱可以是緊鄰排列,其間距P1例如可為10微米,接著沿著第一方向X往透光區域R1延伸之兩相鄰之稜鏡柱可為間隔排列,且越靠近透光區域R1的兩相鄰之稜鏡柱之間的間隔D1與間距P1越大。
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之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2a也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二微結 構122a的排列密度,可在第二方向Y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第一邊緣L1逐漸變小,並且第一邊緣L1與出光區域R2之間的第二微結構122a中任兩相鄰之稜鏡柱之間相隔例如大於10微米。
如此一來,藉由將第一微結構121a與第二微結構122a設計為稜鏡柱的外形,再分別將周圍區域R3內的稜鏡柱在不同方向上設計出由出光區域R2往透光區域R1的排列密度漸小的變化,可達到周圍區域R3內,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外側往透光區域R1的第二邊緣L2逐漸縮小的功效,以及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在第二方向Y上自周圍區域R3外側往透光區域R1的第一邊緣L1逐漸縮小的功效。須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雖未完整繪示到第一增亮膜中接觸到的第一側緣段的第一微結構,由於第一增亮膜的聚光效率可以邊界L2’為中心線而向兩側逐漸增強的對稱發展,可推知第一增亮膜中接觸到的第一側緣段的第一微結構的對應結構,在此不贅述。
接著,請參考第11圖,第11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六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同第6圖。如第11圖所示,第一增亮膜121中,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小於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
舉例來說,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而通過周圍區域R3,且 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則分別具有第一波峰T1,此第一波峰T1具有第一圓角。在第一增亮膜上121,第一圓角之聚光效率係小於稜鏡柱的聚光效率。
在各個不同的實施態樣中,圓角之曲率半徑大致介於1微米至25微米之間。舉例而言,以第11圖而言,圓角之曲率半徑可約為25微米,但不以此為限。此時,第11圖中的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一邊緣L1相接的第一微結構121a’例如近似為半橢圓柱體。
除此之外,第11圖係進一步繪示了連接第一中央段C1與第一側緣段B1之第一微結構121a之排列方式。請一併參考第4A圖,在第11圖之實施例中,連接到第一邊緣L1之第一中央段C1與第一側緣段B1之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實質上與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相等。如此一來,第11圖之實施例藉由將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以第一圓角取代稜鏡柱,使得本實施例之周圍區域R3將比習知技術的『灰區』地帶更暗,讓人難以查覺到第一增亮膜121之透光區域R1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有明顯的明暗對比的存在。
同理,第二增亮膜122中,通過周圍區域R3且沒有與第二邊緣L2相接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小於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二微結構122a的聚光效率。舉例來說,在第二增亮膜122上,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2a可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而通過周圍區域 R3,且沒有與第二邊緣L2相接的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2a則分別具有類似的第一波峰T1,此第一波峰T1具有第一圓角。並且,在顯示器10中的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疊合後,背光模組120在出光區域R2、周圍區域R3與透光區域R1的交界處,並不會有明顯的明暗對比,因而可使得顯示器10可具有良好的畫面品味。此外,第11圖之實施例中,第一增亮膜121與第二增亮膜122在周圍區域R3內的部分第一微結構121a與第二微結構122a只需設計成具有第一圓角的結構,即可達到降低透光區域R1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之明暗對比的功效,相較於設計成聚光效率逐漸改變的結構,其製程更簡單,且更方便製作。
接著,請參考第12圖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八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BB’線段。在本具體態樣中,通過周圍區域R3之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在第一方向X上自周圍區域R3的外側朝向第二邊緣L2’逐漸變大。亦即,在第12圖所示的剖面位置可看到,通過周圍區域R3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朝向邊界L2’逐漸變大。換言之,靠近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橫截面外形較接近只通過出光區域R2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橫截面外形,其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最小可只有1微米。靠近透光區域R1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較大,且最大例如不會超過25微米。
此外,第12圖係進一步繪示了連接第一中央段C1 與第一側緣段B1之第一微結構121a之排列方式。在第10圖之實施例中,連接到第一側緣段B1的第一微結構121a’具有複數個第二波峰T2,且第二波峰T2具有第二圓角,其中第一微結構121a’的第二圓角的曲率半徑係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中央段C1逐漸變小。同理,雖然第12圖未繪示第二增亮膜122,但第二增亮膜122也可具有類似的結構配置,即第二微結構的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在第二方向上自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第一邊緣逐漸變大,或是連接到第二側緣段的第二微結構具有複數個第二波峰,且第二波峰具有第二圓角,第二微結構的第二圓角的曲率半徑係在第二方向上朝向第二中央段逐漸變小,在此便不贅述。如此一來,在第一增亮膜121以及第二增亮膜122上,若第一圓角以及第二圓角之曲率半徑越大,則光線聚合效率越差,藉此達到第一增亮膜在邊界L2’兩側,以及第二增亮膜122在邊界L1’兩側的聚光效率係為由弱逐漸變強的對稱發展,使得使用者不會察覺或難以查覺到背光模組110之透光區域R1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有明暗對比。
接著,請參考第13圖,其係繪示第一增亮膜121的剖面圖的第九具體態樣,其剖面位置為第2圖中的BB’線段。如第13圖所示,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具有第一波峰T1,且第一波峰T1具有第一圓角。並且,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可為緊鄰排列,且自周圍區域R3往第二邊緣L2之方向上,具有第一圓角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尺寸等比例地逐漸縮小。亦即,在第11 圖所示的剖面位置可看到,通過周圍區域R3的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1a’的尺寸,朝向邊界L2’逐漸變小。
在第一增亮膜121上,若第一微結構121a’具有第一圓角且第一微結構121a’尺寸越小,則聚光效率越弱,因此可以達到第一增亮膜121通過周圍區域R3的第一微結構121a’的聚光效率逐漸減弱的功效。類似地,第二增亮膜122也可以有相同的結構,即具有第一圓角的第二微結構的尺寸係在第二方向上自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透光區域的第一邊緣等比例地逐漸變小,在此便不贅述。
此外,第13圖係進一步繪示了連接第一中央段C1與第一側緣段B1之第一微結構121a’之排列方式。在第11圖之實施例中,連接到第一側緣段B1的第一微結構121a’具有複數個第二波峰T2,且第二波峰T2具有第二圓角。具有第二圓角的第一微結構的尺寸係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中央段C1等比例地逐漸變大,同理,雖然第13圖未繪示第二增亮膜122,但第二增亮膜122也可具有類似的結構配置,在此便不贅述。如此一來,第一增亮膜在邊界L2’兩側,以及第二增亮膜122在邊界L1’兩側的聚光效率係為由弱逐漸變強的對稱發展,使得使用者不會察覺或難以查覺到背光模組110之透光區域R1、周圍區域R3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有明顯的明暗對比。
需再次強調的是,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實施例只是舉例說明多個可使背光模組120消除透光區域R1、周圍區域R3以及出光區域R2之交界處明暗對比的具體結構,但上 述結構不應用以限制本揭示內容之顯示器10所能應用的範圍。舉例而言,第9圖與第10圖中間隔排列的概念可與第12圖與第13圖中圓角的概念結合,使得第12圖中與第13圖中的第一微結構121a’具有第一波峰T1且間隔排列。
再舉其他例子而言,請參考第1圖,在部分實施例中,顯示器10可更包含控制單元140。控制單元140可在第一顯示模式下開啟第一光源124並關閉第二光源125,並在第二顯示模式下同時開啟第一光源124以及第二光源125,其中第一顯示模式可以但不限定於前述實施例中所提及的二維顯示模式,第二顯示模式可以但不限定於前述實施例中所提及的三維顯示模式。舉例說明,第一顯示模式可為前述實施例之二維(平面)顯示模式,以角子機(slot machine)的顯示器為例,可為積分列表的顯示畫面或中獎時的顯示動畫;而第二顯示模式可為前述實施例之三維(立體)顯示模式,如呈現角子機滾輪的轉動。如此一來,即可藉由控制單元140選擇性的開啟或關閉第二光源125,而達到前述實施例二維或三維顯示模式的效果。另外,在具體應用時,控制單元140可為邏輯電路、複雜可程式邏輯裝置(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但不以此為限。
此外,請參考第14圖所繪示之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如第12圖所示,顯示器20可包含有切換面板150,切換面板150位於顯示面板110與滾輪130之間。更詳細而言,切換面板150可位於背光模組120 與顯示面板110之間。切換面板150可在第一顯示模式下呈現霧面。具體而言,切換面板150可在例如二維顯示模式或者是不需要呈現滾輪130畫面的情況下呈現霧面,以遮擋住滾輪130。而當顯示器20需要呈現滾輪130的畫面時,切換面板150可呈現透明狀。在一實施例中,切換面板150可包含聚合物分散液晶層(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PDLC)等,但不以為限。
類似地,請參考第15圖所繪示之本揭示內容再一實施例之顯示器的爆炸圖。顯示器30之切換面板350可位於背光模組120之透光區域R1與滾輪130之間。亦即,切換面板350可面對透光區域R1設置,且切換面板350之尺寸僅須至少大於透光區域R1之面積,而不用使用較大的切換面板350以完整對應顯示面板110。如此一來,可更進一步降低顯示器30的生產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顯示器10、20或30,皆可利用通過周圍區域且沒有與第一邊緣相接的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出光區域的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的第一增亮膜結構設計,達到減緩『灰區』的功效。另外,若採用聚光效率逐漸改變的結構,可更提升整體顯示器的畫面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1‧‧‧第一增亮膜
121a‧‧‧第一微結構
R1‧‧‧透光區域
R2‧‧‧出光區域
R3‧‧‧周圍區域
L1‧‧‧第一邊緣
L2’‧‧‧邊界
L2‧‧‧第二邊緣
C1‧‧‧第一中央段
B1‧‧‧第一側緣段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Claims (22)

  1. 一種顯示器,包含:一顯示面板;一背光模組,相對該顯示面板設置,並包含一透光區域、一出光區域以及一周圍區域,其中該透光區域為一開口,該周圍區域介於該透光區域與該出光區域之間,該透光區域包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邊緣與包含沿不同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邊緣,該第一邊緣連接該第二邊緣,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增亮膜,該第一增亮膜包含複數個第一微結構,該些第一微結構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其中通過該周圍區域且沒有與該第一邊緣相接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以及一滾輪,相對該透光區域設置,其中該顯示面板與該滾輪分別位於該背光模組的相對兩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邊緣包含一第一中央段與一第一側緣段,該第一側緣段位於該第一中央段與該第二邊緣之間,且連接到該第一中央段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與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實質相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器,其中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小。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連接到該第一側緣段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第一中央段逐漸變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含一第二增亮膜,該第二增亮膜相對該第一增亮膜設置,並包含複數個第二微結構,該些第二微結構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且通過該周圍區域且沒有與該第二邊緣相接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小於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二邊緣包含一第二中央段與一第二側緣段,該第二側緣段位於該第二中央段與該第一邊緣之間,且連接到該第二中央段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與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實質相等。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器,其中通過該周圍區域 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顯示器,其中連接到該第二側緣段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聚光效率,係在該第二方向上朝向該第二中央段逐漸變大。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與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小,且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器,其中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之高度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逐漸下降,且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之靠近該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小,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之高度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 逐漸下降,且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之靠近該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與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之高度實質上相同,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之靠近該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小,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之高度實質上相同,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之靠近該透光區域之斜面的傾斜度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
  12.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與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排列密度,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小,且通過該周圍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排列密度,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小。
  13.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器,其中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一微結構與只通過該出光區域的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為複數個稜鏡柱,通過該周圍區域且沒有與該第一邊緣相接的該些第一微結構與通過該周圍區域且沒有與該第二邊緣相接的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一波峰,該第一波峰具有一第一圓角。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第二邊緣逐漸變大,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該些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第一邊緣逐漸變大。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邊緣包含一第一中央段與一第一側緣段,該第一側緣段位於該第一中央段與該第二邊緣之間,該第二邊緣包含一第二中央段與一第二側緣段,該第二側緣段位於該第二中央段與該第一邊緣之間,且連接到該第一側緣段的該些第一微結構與連接到該第二側緣段的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二波峰,該第二波峰具有一第二圓角,其中該些第一微結構的該些第二圓角的曲率半徑係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第一中央段逐漸變小,該些第二微結構的該些第二圓角的曲率半徑係在該第二方向上朝向該第二中央段逐漸變小。
  1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器,其中具有該些第一圓角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二邊緣等比例地逐漸變小,具有該些第一圓角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二方向上自該周圍區域的外側朝向該透光區域的該第一邊緣等比例地逐漸變小。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邊緣包含一第一中央段與一第一側緣段,該第一側緣段位於該第一中央段與該第二邊緣之間,該第二邊緣包含一第二中央段與一第二側緣段,該第二側緣段位於該第二中央段與該第一邊緣之間,且連接到該第一側緣段的該些第一微結構與連接到該第二側緣段的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二波峰,該第二波峰具有一第二圓角,且具有該些第二圓角的該些第一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第一中央段等比例地逐漸變大,具有該些第二圓角的該些第二微結構的尺寸係在該第二方向上朝向該第二中央段等比例地逐漸變大。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含一第一光源以及一導光板,該第一光源位於該導光板之側面,該第一增亮膜位於該導光板與該顯示面板 之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二光源,提供給該滾輪光線。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在一第一顯示模式下開啟該第一光源並關閉該第二光源,並在一第二顯示模式下開啟該第一光源以及該第二光源。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器,更包含一切換面板,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滾輪之間,在該第一顯示模式下,該切換面板呈現霧面,以遮擋該滾輪。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切換面板位於該背光模組之該透光區域與該滾輪之間,且該切換面板之尺寸至少大於該透光區域之面積。
TW103124931A 2014-07-21 2014-07-21 顯示器 TWI570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4931A TWI570483B (zh) 2014-07-21 2014-07-21 顯示器
CN201410489450.1A CN104216171B (zh) 2014-07-21 2014-09-23 显示器
US14/613,757 US9470836B2 (en) 2014-07-21 2015-02-04 Display device
JP2015121316A JP5948468B2 (ja) 2014-07-21 2015-06-16 表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4931A TWI570483B (zh) 2014-07-21 2014-07-21 顯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4623A TW201604623A (zh) 2016-02-01
TWI570483B true TWI570483B (zh) 2017-02-11

Family

ID=52097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4931A TWI570483B (zh) 2014-07-21 2014-07-21 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70836B2 (zh)
JP (1) JP5948468B2 (zh)
CN (1) CN104216171B (zh)
TW (1) TWI570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2056A (zh) * 2015-06-09 2017-01-0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JP2017107048A (ja) * 2015-12-09 2017-06-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遊技機
CN107783208A (zh) * 2016-08-25 2018-03-09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凸肋结构、复合光学棱镜与形成光学棱镜的方法
CN106405938B (zh) * 2016-11-18 2019-07-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设备
US10751399B2 (en) * 2018-03-20 2020-08-25 Cho Pharma Usa, In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that bind to SSEA4 and uses thereof
CN113906338A (zh) * 2020-04-22 2022-01-07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770718B (zh) * 2020-12-11 2022-07-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2909A (ja) * 2002-12-10 2004-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及びこの導光板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200612158A (en) * 2004-06-17 2006-04-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ptical film,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TWM396444U (en) * 2010-08-13 2011-01-11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Interactive panel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376A (ja) * 2002-03-22 2003-10-02 Eisuke Fujimoto 疑似明かり窓
US7219893B2 (en) * 2003-05-14 2007-05-22 Aruze Corporation Gaming machine
JP2005040436A (ja) * 2003-07-24 2005-02-17 Aruze Corp 遊技機
CN100440005C (zh) * 2003-07-30 2008-12-03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JP5016186B2 (ja) * 2003-07-30 2012-09-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4411914B2 (ja) * 2003-09-19 2010-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遊戯機用液晶表示装置
US7355660B2 (en) * 2003-11-11 2008-04-08 Aruze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gaming machine
US7327417B2 (en) 2004-08-09 2008-02-05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Display device
JP2005161096A (ja) * 2005-03-10 2005-06-23 Aruze Corp 遊技機
JP4693508B2 (ja) * 2005-06-06 2011-06-01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71939A (ja) * 2005-09-05 2007-03-22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127940A (ja) * 2005-11-07 2007-05-24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954545B2 (ja) * 2005-11-18 2012-06-20 高砂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用表示装置
JP2008178519A (ja) * 2007-01-24 2008-08-07 Aruze Corp 遊技機
JP2008178520A (ja) 2007-01-24 2008-08-07 Aruze Corp 遊技機
US8098347B2 (en) 2008-11-21 2012-01-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ereoscopic 3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graded light guide light extraction features
JP2011124022A (ja) * 2009-12-08 2011-06-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Led照明装置
US8203659B2 (en) * 2010-08-13 2012-06-19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LCD display and gaming machine combination
JP2012098516A (ja) * 2010-11-02 2012-05-24 Sang Bo Co Ltd 多重曲率を有する光学シート
JP2012164527A (ja) * 2011-02-07 2012-08-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KR102080610B1 (ko) * 2012-11-14 2020-02-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램프 및 그를 이용한 차량 램프 장치
TWI490829B (zh) * 2013-01-11 2015-07-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與顯示裝置
US10551549B2 (en) * 2013-04-30 2020-02-04 Lg Display Co., Ltd. Condensing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632230B2 (en) * 2014-05-05 2017-04-2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Light guide assembly for display illu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2909A (ja) * 2002-12-10 2004-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及びこの導光板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200612158A (en) * 2004-06-17 2006-04-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ptical film,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TWM396444U (en) * 2010-08-13 2011-01-11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Interactive panel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70836B2 (en) 2016-10-18
JP2016024462A (ja) 2016-02-08
CN104216171B (zh) 2017-01-18
TW201604623A (zh) 2016-02-01
US20160018586A1 (en) 2016-01-21
CN104216171A (zh) 2014-12-17
JP5948468B2 (ja)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0483B (zh) 顯示器
EP2808730B1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direct backlight
TWI504951B (zh) 導光板及面光源裝置
US95686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guiding plate thereof
TWI459089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201202804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80016541A (ko) 관찰 각도 제어 디바이스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80314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941108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18205414A (ja) 光学構造体、表示装置
JP2017049326A (ja) 表示装置
KR20170015300A (ko) 비대칭적 터닝 필름을 갖는 시간 다중화 백라이트
JP6447654B2 (ja) 光学構造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080020583A (ko) 다양한 광학 요소들을 가지는 광 변향 필름
JP2019184790A (ja) 光学構造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TWM309123U (en) Improved structure for light guiding plate
CN107532928A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
JP6801358B2 (ja) 配列型表示装置
JP6558345B2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WO2011013762A1 (ja) 情報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情報表示パネルを具備した輸送機器
US20140104880A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295884B2 (en) Display device
TWI491927B (zh) 顯示器
JP403805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6812713B2 (ja) 配列型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