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5150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65150B TWI565150B TW102109400A TW102109400A TWI565150B TW I565150 B TWI565150 B TW I565150B TW 102109400 A TW102109400 A TW 102109400A TW 102109400 A TW102109400 A TW 102109400A TW I565150 B TWI565150 B TW I56515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ing
- connector
- opening
- contact
- fpc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連接撓性印刷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以下簡稱為「FPC」。)或撓性扁平電纜(Flexible Flat Cable:以下簡稱為「FFC」。)的連接器,詳言之,係有關藉由省略自動化的連接器的組裝步驟中的殼體的上下方向的判別步驟而能夠提高生產效率、抑制製造成本的連接器。
近年來,由於電子設備的進步,以行動電話為首的行動終端機等發展高性能化,並且還發展小型化。為了對安裝在這種電子設備中的各種電子零件模組或印刷基板之間進行連接,使用平型柔軟電纜即FPC或FFC。而且,連接該FPC或FFC的連接器也發展薄型化,以實現配合電子設備的進步而達成安裝的電子設備內的省空間化。
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插拔FPC的FPC用連接器。根據下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FPC用連接器,具有形成供FPC插入的終端插入口,載置於作為接觸對象物的印刷基板上的絕緣性的插座殼體,該插座殼體在作為接觸對象物的印刷基板中的安裝高度為1.5mm
以下。
而且,在下述專利文獻1的FPC用連接器中,除了插座殼體以外,還具有銲接在印刷基板上的多個接觸件和限制片,藉由這些結構零件組裝FPC用連接器。目前,藉由自動化設備進行連接器的組裝的情況漸多。該組裝係為,例如,以使殼體流經生產線,依序對該流過來的殼體安裝接觸件或限制片等方式進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004-213917號公報
這樣,在藉由自動化設備組裝連接器的情況,要求將基本的結構零件例如殼體以朝向是一定的狀態下對該自動化設備作供給。並且,在連接器的組裝步驟中,一般是採用用於自動供給殼體的零件供給器,該零件供給器備有判別殼體之朝向的機構、用於使其成為相同朝向的機構。
在使用零件供給器判別殼體的朝向或使其成為相同朝向的情況,如果殼體的朝向左右相反,則例如在零件供給器具有棒狀零件,藉由在殼體上設置供該棒狀零件勾掛的結構,能夠進行左右反轉,成為正確的朝向。這是因為,以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FPC用連接器的殼體為代表的多數殼體的形狀形成為左右對稱之緣故。
另一方面,以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FPC用連接器的殼體為代表,殼體的形狀故意形成為上下不對稱。這是為了易於進行殼體的上下方向的判別。這樣形成為上下方向不對稱的殼體,在組裝步驟中,在零件供給器中移送時,被判別為殼體的朝向是上下相反時,一度從生產線上被取下,再次利用零件供給器移送,進行上下方向的判別。因此,進行多個殼體的上下之朝向的判別耗費時間,存在有對下一組裝步驟可供給的殼體的量減少的課題,其結果,導致生產效率降低,且生產成本提高。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種現有技術所具有的課題而完成的,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如下的連接器:藉由使構成連接器的殼體成為以通過殼體的中心的垂直面為基準呈左右對稱的形狀,並且成為以水平面為基準呈上下對稱的形狀,能夠省略零件供給器中的上下判別步驟,生產效率提高,並且,抑制了製造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方式的連接器具有殼體,該殼體在一側面設有供待嵌合的對象側的連接部插入的第1開口,在與該一側面對向的另一側面設有與該第1開口連通的第2開口,該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在設該殼體的該一側面為前表面,且配置成該第1開口成為水平時,該殼體係相對於垂直地通過該前表面之中心的面呈左右對稱之構成,且為相對於水平地通過該前表面之中心的面呈上下對稱。
又,第2方式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在第1方式的連接器中,在該殼體上設有使該第1開口與該第2開口連通的多個連通孔,在該連通孔中裝有接觸件。
又,第3方式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在第1方式的連接器中,該待嵌合的對象側是FPC或FFC。
又,第4方式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在第1至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連接器中,在該殼體上,在設有該第1開口或該第2開口的表面中任一表面的兩端部形成有一對卡合部,在該卡合部上裝有加強片。
根據第1方式的連接器,殼體的上下和左右的結構形成為,不僅外形對稱,而且內部的構造也分別對稱,所以,在將供殼體的對象側的連接部插入的寬幅的開口配置成水平時,即使將任意朝向作為上下也成為相同形狀,所以,在連接器的製造步驟中,迄至在殼體上安裝其他零件的作業之前無需判別殼體的上下朝向,能夠提高作業效率。因此,與以往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向下一步驟運送更多的殼體,能夠提高製造效率,並且能夠削減製造成本。
又,根據第2方式的連接器,裝有接觸件的殼體的連通孔也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所以,能夠與殼體的上下朝向無關地進行接觸件的裝設,能夠提高製造效率,削減製造成本。
又,根據第3方式的連接器,能夠得到與FPC或FFC嵌合的通用性高的連接器,能夠擴大設計範圍。
又,根據第4方式的連接器,在裝設連接器與基板等安裝時被接合的加強片時,裝有該加強片的殼體的卡合部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所以,能夠與殼體的上下朝向無關地進行加強片的裝設,能夠提高製造效率,削減製造成本。
10、10A‧‧‧連接器
11、11A‧‧‧殼體
12、12A‧‧‧前表面
13、13A‧‧‧後表面
14‧‧‧一側面
15‧‧‧另一側面
16‧‧‧上表面
17、17A‧‧‧底面
18、18A‧‧‧第1開口
19、19A‧‧‧第2開口
20、20A‧‧‧連通孔
21、21A‧‧‧隔壁
22‧‧‧連接槽
23‧‧‧錐部
24、24A‧‧‧接觸件保持部
25‧‧‧卡合部
26‧‧‧卡合槽
27‧‧‧卡合突起
28‧‧‧垂直面
29‧‧‧水平面
30、30A‧‧‧接觸件
31、31A‧‧‧接觸件主體
32、32A‧‧‧接觸部
33‧‧‧突出部
34‧‧‧突起部
35‧‧‧固定部
36‧‧‧加強片
37‧‧‧加強片主體
38‧‧‧嵌入部
39‧‧‧夾持部
40‧‧‧突起
41‧‧‧固定部
圖1A是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從一方所觀察的立體圖,圖1B是從另一方所觀察的連接器。
圖2A是實施形態1的殼體從一方所觀察的立體圖,圖2B是從另一方所觀察的立體圖。
圖3A是殼體的前視圖,圖3B是後視圖。
圖4A是殼體的俯視圖,圖4B是仰視圖。
圖5A是殼體從一方所觀察的側視圖,圖5B是從另一方所觀察的側視圖。
圖6A是圖2A的VIA-VIA線的剖視圖,圖6B是圖2A的VIB-VIB線的剖視圖。
圖7A是接觸件的立體圖,圖7B是側視圖。
圖8A是加強片的立體圖,圖8B是側視圖。
圖9A是說明在殼體上裝設接觸件的組裝步驟的與圖6A對應的剖視圖,圖9B是說明在殼體上裝設加強片的組裝步驟的與圖6B對應的剖視圖。
圖10A是實施形態2的殼體的與圖6A對應的剖視圖,圖10B是實施形態2的接觸件的與圖7B對應的側視圖,圖10C是實施形態2的連接器的與圖9A對應的剖視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實施形態例示了用於對本發明的技術思想進行具體化的連接器,並不是將本發明限定於此的意思,同樣能夠應用於申請專利範圍所包含的其他實施形態。
參照圖1~圖9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進行說明。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10與FPC(省略圖示)連接,如圖1所示,由供FPC插入並連接的殼體11、裝在殼體11內的多個接觸件30、裝在殼體11的兩側端部的一對加強片36構成。
而且,連接器10構成為,藉由銲錫等將多個接觸件30銲接並安裝在印刷基板等上,在殼體11中插入FPC並使其與接觸件30連接。此時,如果裝在殼體11的兩端的加強片36也與印刷基板等進行銲接,則能夠更加牢固地安裝連接器10。下面,對各結構零件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2~圖6對殼體11進行說明。殼體11形成為薄型的長方體形狀,由前表面12、後表面13、一或另一側面14、15、上表面16和底面17構成。在前表面12上形成有作為供FPC插入的部分的寬幅的第1開口18,在與前表面12對向的後表面13上形成有供多個接觸件30插入的多個第2開口19(參照圖3B)。並且,使前表面12的第1開口18與後表面13的第2開口19連通的連通孔
20形成在殼體11的內部。
在殼體11內形成的連通孔20中,對應於後表面13上形成的多個第2開口19,在殼體11的內部形成隔壁21,以能夠裝配多個接觸件30的方式進行劃分。並且,各隔壁21從殼體的後表面13形成到前表面12的稍微內側,其中央部的能夠插入FPC的連接槽22沿著第1開口18的橫向寬度而形成在各個隔壁21的殼體11中央與後表面之間(參照圖6A)。
並且,在連通孔20中設有用於裝設接觸件30的接觸件保持部24。接觸件保持部藉由後表面13側的各隔壁21和形成有連接槽22的各隔壁21的上部和下部的一部分來保持接觸件30。另外,前表面12上設置的第1開口18以所插入的FPC的橫向寬度和厚度來形成,形成得比連通孔20的高度方向的寬度窄。並且,關於第1開口18的入口,為了易於插入FPC,而沿著第1開口18的橫向寬度上下形成錐部23。
並且,由於殼體11是薄型的長方體形狀,所以,殼體11的上表面16和底面17的表面積形成得最大。並且,在一或另一側面14、15上分別設有用於裝設後述的加強片36的卡合部25。卡合部25形成在殼體11的前表面12的第1開口18的兩端,殼體11的上側和下側形成的狹縫狀的卡合槽26形成到殼體11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在這些卡合槽26的中心形成有卡合突起27。
而且,在將底面17配置在下方時,實施形態1的殼體11係為相對於垂直地通過前表面12的中心的面28
呈左右對稱之構成,且為相對於水平地通過前表面12的中心的面29呈上下對稱。因此,如圖3~圖6所示,殼體11相對於垂直和水平的各面28、29,上表面16和底面17以相同形狀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參照圖3和圖5),並且,一側面14和另一側面15也以相同形狀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裝有加強薄片36的一對卡合部25也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的形狀(參照圖3和圖4)。進而,殼體11內部的形狀也以相同形狀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第1開口18、第2開口19、連通孔20、以及連通孔20中形成的接觸件保持部24的各形狀也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參照圖3和圖6)。
接著,參照圖7對接觸件30進行說明。接觸件30形成為規定厚度的板狀體,由接觸件主體31、從該接觸件主體31的上方和下方延伸設置的形成為兩股的接觸部32、接觸件主體31向接觸部32的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33、在該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設置且藉由銲錫等銲接在印刷基板上的固定部35構成。
在形成為兩股的接觸部32a、32b的內側插入FPC時,接觸部32藉由上下的接觸部32a、32b來夾持FPC。此時,兩股的接觸部32a、32b的間隙形成得比FPC的厚度稍窄,在插入FPC時,上下的接觸部32a、32b被推開,藉由此時產生的彈性力來夾持FPC。
固定部35形成為在從接觸件主體31的接觸部32相反側突出形成的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該固定部35是如下部分:在連接器10安裝在印刷基板上時,藉由銲
錫等銲接並固定在印刷基板上,並與其電連接。
並且,在接觸件主體31的上部形成有突起部34,在接觸件30插入到殼體11中時,藉由將該突起部34壓入殼體11中,接觸件30在殼體11上進行定位、固定和裝設。
接著,參照圖8對加強片36進行說明。加強片36具有由金屬製材料構成的形成為板狀體的加強片主體37、從該加強片主體37的一側面到大致中央部形成為凹狀的嵌入部38、在該嵌入部38的上下設置的一對夾持部39。另外,在上側的夾持部39a的嵌入部38側形成有突起40,並且,在下側的夾持部39b和加強片主體37的下側形成有延伸設置規定長度的固定部41。另外,嵌入部38是與殼體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嵌合的部分,並且,一對夾持部39a、39b是夾持殼體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的部分。
接著,主要參照圖1和圖9對連接器10的組裝進行說明。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10是在生產線上配置藉由模製成型或輥軋衝壓加工而形成的各零件並藉由自動化設備進行組裝而成的。
首先,為了在殼體11上裝設接觸件30和加強片36,使多個殼體11成為相同朝向。此時,殼體11被供給到零件供給器並在移送線中被移送,在該移送中成為固定朝向並進入下一步驟。此時,如上所述,實施形態1的殼體11關於以前表面12的中心為基準的垂直和水平的面28、29形成為上下和左右對稱。因此,即使殼體11的
上下構造相反,也成為相同形狀,所以,無需利用零件供給器進行上下判別,無需像以往那樣進行以下步驟:將在上下相反的狀態下移送的殼體從生產線上取下,再次供給到零件供給器,再次進行上下判別。
並且,由於殼體11形成為左右對稱,所以,無需進行殼體11的左右判別,並且,如以往那樣,僅藉由水平旋轉就能夠僅進行前後判別。因此,每單位時間能夠向下一步驟送出的殼體11的量增加,生產效率提高,並且,能夠抑制製造成本。
接著,殼體11被移送到裝設接觸件30的步驟。然後,從形成為兩股的接觸部32起將接觸件30插入到在殼體11的後表面形成的多個第2開口19來裝設接觸件30。此時,縱向插入接觸件30,接觸件30上形成的兩股的上下的接觸部32a、32b沿著在殼體11的連通孔20中形成的接觸件保持部24插入,進而,在接觸件主體31的上部的接觸部32a上形成的突起40被壓入殼體11內,由此,接觸件30的裝設完成。藉由該接觸件保持部24和突起40,防止接觸件30從殼體11脫落,並且對接觸件30進行定位。並且,接觸件30裝設的朝向為,接觸件30上形成的固定部35成為下側(參照圖9A)。
接著,殼體11被移送到裝設加強片36的步驟。加強片36裝設在卡合部25上,該卡合部25形成在殼體11的一和另一側面14、15上。藉由使加強片36的嵌入部38嵌入殼體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使加強片36的夾持部39夾持該卡合突起27,從而進行該裝設。此時,
藉由上下的夾持部39a、39b,對設於殼體11的卡合部25上的卡合槽26進行卡合。並且,在加強片36的上側的夾持部39a的內側形成的突起40被壓入殼體11的卡合突起27中進行固定。另外,加強片36裝設的朝向為,在加強片36的下側的夾持部39b和加強片主體37的下側形成的固定部41成為下側(參照圖9B)。至此,連接器10的組裝完成。
另外,在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中,說明了在連接器上連接FPC的情況,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與FFC等連接。
在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中,說明了如下情況:為了在對象側連接FPC或FFC,具有形成為能夠裝設接觸件的殼體,該接觸件具有形成為兩股的接觸部,但是,在實施形態2的連接器中,對具有形成為能夠裝設具有棒狀接觸部的接觸件的殼體的情況進行說明。根據實施形態2,提示了對象側不限於FPC或FFC、還能夠與基板用連接器或電線用連接器連接的實施例。另外,在實施形態2的連接器中,對與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相同的部分標註相同標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0所示,實施形態2的連接器10A由供對象側連接器(未圖示)插入並連接的殼體11A、裝設在殼體11A內的多個接觸件30A、裝設在殼體11A的兩側端部的一對加強片36構成。
如圖10A所示,殼體11A形成為薄型的長方體
形狀,在前表面12A上形成有供對象側的接觸件插入的部分即寬幅的第1開口18A,在與前表面12A對向的後表面13A上形成有供多個接觸件30A插入的多個第2開口19A(參照圖3B)。並且,使前表面12A的第1開口18A與後表面13A的第2開口19A連通的連通孔20A形成在殼體11A的內部。
在殼體11A內形成的連通孔20A中,對應於後表面13A上形成的多個第2開口19A,在殼體11A的內部形成隔壁21A,以能夠裝設多個接觸件30A的方式進行劃分。並且,在連通孔20A中設有用於裝設接觸件30A的接觸件保持部24A。
另外,在殼體11A的一或另一側面分別設有用於裝設加強片36的卡合部25,這點與實施形態1的殼體11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而且,實施形態2的殼體11A與實施形態1的殼體11同樣,在將底面17A配置在下方時,係成為相對於垂直地通過前表面12A的中心的面28呈左右對稱(參照圖3),且為相對於水平地通過前表面12A的中心的面29呈上下對稱。由此,實施形態2的殼體也能夠得到實施形態1的殼體的效果。
接著,如圖10B所示,接觸件30A形成為規定厚度的板狀體,由接觸件主體31A、從該接觸件主體31A的大致中央部分延伸設置的棒狀的接觸部32A、接觸件主體31A向接觸部32A的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33、在該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設置且藉由銲錫等銲接在印刷基板上的
固定部35構成。
接觸部32A形成為棒狀,在插入到對象側連接器時,對象側的接觸件與接觸部32A接觸。另外,固定部35和突起部34與實施形態1的接觸件30相同,所以省略說明。進而,實施形態2的加強片也與實施形態1的加強片36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而且,可以藉由與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相同的組裝步驟進行實施形態2的連接器10A的組裝(參照圖10C),能夠得到與實施形態1的連接器10的組裝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實施形態2中,將接觸部32A形成為棒狀,但是,接觸部的形狀不限於此,可以根據對象側而變更。
並且,實施形態1、2的殼體的形狀不限於上述形狀,只要具有上下和左右對稱的結構即可,可形成為任意形狀。
並且,實施形態1、2的接觸件也可以不是全部相同的大小,例如,也可以準備較長的接觸件和較短的接觸件,將它們交替裝設在殼體上。由此,當在連接器上連接FPC等時,交替排列的接觸件的夾持部交替夾持FPC等,所以,能夠得到較高的保持力,能夠進行穩定的連接。
11‧‧‧殼體
12‧‧‧前表面
13‧‧‧後表面
14‧‧‧一側面
15‧‧‧另一側面
16‧‧‧上表面
17‧‧‧底面
18‧‧‧第1開口
19‧‧‧第2開口
20‧‧‧連通孔
21‧‧‧隔壁
23‧‧‧錐部
25‧‧‧卡合部
26‧‧‧卡合槽
27‧‧‧卡合突起
28‧‧‧垂直面
29‧‧‧水平面
Claims (3)
- 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具有殼體,該殼體在一側面設有供待嵌合的對象側的連接部插入的第1開口,在與該一側面對向的另一側面設有與該第1開口連通的第2開口,該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在該殼體上,在設有該第1開口或該第2開口的表面中的任一表面的兩端部形成裝有加強片的一對卡合部,在設該殼體的該一側面為前表面,且配置成該第1開口成為水平時,該殼體及形成於該殼體的該一對卡合部係相對於垂直地通過該前表面的中心的面呈左右對稱之構成,且為相對於水平地通過該前表面之中心的面呈上下對稱之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在該殼體上設有使該第1開口與該第2開口連通的多個連通孔,在該連通孔中裝有接觸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之連接器,其中,該待嵌合的對象側是撓性印刷基板或撓性扁平電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62252A JP2013196892A (ja) | 2012-03-19 | 2012-03-19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51797A TW201351797A (zh) | 2013-12-16 |
TWI565150B true TWI565150B (zh) | 2017-01-01 |
Family
ID=4919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9400A TWI565150B (zh) | 2012-03-19 | 2013-03-18 | 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196892A (zh) |
KR (1) | KR102034317B1 (zh) |
CN (1) | CN103326160B (zh) |
TW (1) | TWI565150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23046A (ja) * | 2000-02-10 | 2001-08-17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
JP2002334734A (ja) * | 2001-05-07 | 2002-11-22 |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端構造 |
US6722915B1 (en) * | 2002-12-30 | 2004-04-20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ircuit boards to flat flexible cables |
TW200418233A (en) * | 2002-12-27 | 2004-09-16 | J S T Mfg Co Ltd | Connector |
CN1677754A (zh) * | 2004-04-02 | 2005-10-05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带加强接头片的电连接器 |
CN101536266A (zh) * | 2006-09-11 | 2009-09-16 | 莫列斯公司 | 层叠型fpc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06902Y2 (ja) * | 1993-12-17 | 2001-02-19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
2012
- 2012-03-19 JP JP2012062252A patent/JP2013196892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3-12 CN CN201310077484.5A patent/CN103326160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15 KR KR1020130027921A patent/KR10203431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3-18 TW TW102109400A patent/TWI56515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23046A (ja) * | 2000-02-10 | 2001-08-17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
JP2002334734A (ja) * | 2001-05-07 | 2002-11-22 |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端構造 |
TW200418233A (en) * | 2002-12-27 | 2004-09-16 | J S T Mfg Co Ltd | Connector |
US6722915B1 (en) * | 2002-12-30 | 2004-04-20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ircuit boards to flat flexible cables |
CN1677754A (zh) * | 2004-04-02 | 2005-10-05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带加强接头片的电连接器 |
CN101536266A (zh) * | 2006-09-11 | 2009-09-16 | 莫列斯公司 | 层叠型fpc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96892A (ja) | 2013-09-30 |
CN103326160A (zh) | 2013-09-25 |
TW201351797A (zh) | 2013-12-16 |
KR20130106306A (ko) | 2013-09-27 |
CN103326160B (zh) | 2017-03-22 |
KR102034317B1 (ko) | 2019-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94566B2 (en) | Circuit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588443B2 (en) |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0998655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 |
TW201421820A (zh) |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 |
TW201117476A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 |
JP5912632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130260579A1 (en) | Board connecting terminal | |
JP2016173998A (ja) |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
US924625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5786515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 |
US20090017701A1 (en) | Battery connector | |
TWI437769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 |
TWI565150B (zh) | 連接器 | |
SG176336A1 (en) | Sim card connector and sim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 |
TWM505082U (zh) | 連接器組合 | |
JP2013125581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08171627A (ja) | 雌型端子金具 | |
JP5271314B2 (ja) | 表面実装用接続端子 | |
EP1548886A1 (en) | Connector | |
CN104795653B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5340024A (ja) | 基板取付型電気コネクタ | |
WO2022259842A1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
JP7441147B2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
WO2023243443A1 (ja) |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18022682A (ja) |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