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4875B - Projection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rojection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64875B TWI564875B TW102111560A TW102111560A TWI564875B TW I564875 B TWI564875 B TW I564875B TW 102111560 A TW102111560 A TW 102111560A TW 102111560 A TW102111560 A TW 102111560A TW I564875 B TWI564875 B TW I56487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jection
- angle
- image
- image data
-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946 reduc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91 p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36 working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40—Scaling of whole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e.g.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 G06T3/4007—Scaling of whole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e.g.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based on interpolation, e.g. bilinear interpolatio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7—Details of the operation on graphic patter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79—Video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9/3188—Scale or resolution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generation 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0/36—Level of detail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10—Special adaptations of display systems for operation with variable imag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04—Changes in size, position or resolution of an image
- G09G2340/0492—Change of orientation of the displayed image, e.g. upside-down, mirror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將畫像投影至被投影媒體處之投影裝置。
從先前技術起,基於所輸入之畫像訊號來驅動顯示元件並將該畫像訊號之畫像投影至螢幕或壁面等處的投影裝置,係為周知。在先前技術之投影裝置中,會由於對該投影裝置所具備的投影手段之投影方向作規定的機構上之限制或者是顯示元件之解析度的限制等,而導致對於可投影之資訊量亦造成限制。
因此,在先前技術之投影裝置中,當所輸入之畫像訊號的畫像之解析度為較投影裝置所具備之顯示元件的解析度更大的情況時,係將進行投影之畫像的資訊量減少而進行畫像之投影。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一種投影裝置,其係先將所輸入之畫像訊號的畫像之解析度藉由縮放器(scaler)來基於顯示元件之解析度而將其縮小至可進行投影之解析度,之後再進行該縮小後的畫像之投影。
又,在其他之投影裝置中,係從所輸入之畫像訊號的畫像中切出一部分之區域,並僅將該切出之區域的畫像作投影。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係揭示有一種投影機系統,其係從畫像全體而切出一部分之區域,並僅將該切出之區域的畫像作投影。此投影機系統,係能夠藉由進行將被切出並進行投影之區域連續性地做變更的例如捲動等,而成為可將畫像訊號全體作投影。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14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086277號公報
但是,上述之專利文獻1的投影裝置,雖然能夠將所輸入之畫像資料的畫像全體作投影,然而,會起因於基於解析度之降低所進行的畫像之大小的縮小處理,而導致被顯示在被投影媒體上之畫像的品質降低。從另一觀點來看,起因於畫像之大小的縮小處理,係成為浪費了輸入之畫像訊號所具有的高解析度之優點。
又,在上述之專利文獻2的投影機系統中,由於被切出之區域的畫像所被作投影之被投影媒體上的區域係為不動且為固定,因此,鑑賞者係難以對於該畫像中之被攝體的在畫像全體中之位置作掌握。
本發明,係為有鑑於上述事態而進行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係能夠保持畫像資料
所具有之解析度,並且使用者亦容易對於所輸入的畫像資料之畫像中的被作了投影之被攝體畫像的位置作掌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其中一種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投影部,係將畫像資料轉換為光並以特定之畫角來作投影;和投影方向變更部,係將投影部之投影方向從第1投影方向起而一直變更至第2投影方向;和投影角導出部,係將第1投影方向和投影方向變更部所變更了的投影方向之間之投影角導出;和記憶部,係將被輸入的輸入畫像資料作記憶;和畫像切出部,係在投影部將被記憶於記憶部中之輸入畫像資料的畫像從第1投影方向起一直涵蓋至第2投影方向地而作投影的情況時,作為投影部所投影之畫像資料,而產生基於畫角以及投影角來將被記憶在記憶部中之輸入畫像資料的畫像之一部分區域作了切出的切出畫像資料。
又,係亦可構成為:投影裝置之畫像切出部,係至少根據與畫角之單位角度相對應的像素數和前述投影角,而產生切出畫像資料。
又,投影裝置之畫像切出部,係亦可構成為:當隨著投影方向從第1投影方向變化為第2投影方向而從投影部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變大的情況時,對於切出畫像資料之每一像素而施加基於投影角所進行之縮小處理。
又,投影裝置之畫像切出部,係亦可構成為:當隨著投影方向從第1投影方向變化為第2投影方向而從投影部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變小的情況時,對於切出畫像資
料之每一像素而施加基於投影角所進行之擴大處理。
1、1000、1500‧‧‧投影機裝置
10‧‧‧筒部
12‧‧‧投影透鏡
14‧‧‧操作部
20‧‧‧基台
30‧‧‧筒
32‧‧‧驅動部
35、42a、42b、43‧‧‧齒輪
40‧‧‧馬達
41‧‧‧蝸輪
50a、50b‧‧‧光遮斷器
51a、51b‧‧‧光遮斷器
100‧‧‧畫像切出部
101‧‧‧記憶部
102‧‧‧畫像處理部
103‧‧‧畫像控制部
104‧‧‧旋轉控制部
106‧‧‧畫角控制部
110‧‧‧光學引擎部
114‧‧‧顯示元件
115‧‧‧旋轉機構部
120‧‧‧CPU
140‧‧‧畫像資料
[圖1A]圖1A,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投影裝置的其中一例之外觀作展示之略線圖。
[圖1B]圖1B,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投影裝置的其中一例之外觀作展示之略線圖。
[圖2A]圖2A,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中之用以對筒部進行旋轉驅動的其中一例之構成作展示之略線圖。
[圖2B]圖2B,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中之用以對筒部進行旋轉驅動的其中一例之構成作展示之略線圖。
[圖3]圖3,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筒部的各姿勢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4]圖4,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中之電路部以及光學引擎部的其中一例之構成作展示的區塊圖。
[圖5]圖5,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被儲存在記憶體中的畫像資料之切出處理作概略性展示的略線圖。
[圖6]圖6,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筒部為初期位置的情況時之切出區域指定的例子作展示之略線圖。
[圖7]圖7,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相對於投影角θ所進行的切出區域之設定作說明的略線圖。
[圖8]圖8,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當進行了光學縮放的情況時之切出區域的指定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9]圖9,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相對於畫像之投影位置而賦予有偏位(offset)的情況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0]圖10,係為用以針對對於垂直之面而作投影的畫像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1]圖11,係為用以針對對於垂直之面而作投影的畫像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2]圖12,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3]圖13,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4A]圖14A,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4B]圖14B,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4C]圖14C,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5A]圖15A,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5B]圖15B,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6A]圖16A,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6B]圖16B,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6C]圖16C,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7A]圖17A,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7B]圖17B,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7C]圖17C,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7D]圖17D,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的存取控制作說明之略線圖。
[圖18]圖18,係為對於在實施形態之投影裝置中而將由畫像資料所得到的畫像作投影時的處理之流程作展示的其中一例之流程圖。
[圖19]圖19,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投影裝置的內部構造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20]圖20,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筒部的姿勢作說明之圖。
[圖21]圖21,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筒部的姿勢作說明之圖。
[圖22]圖22,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投影裝置的功能性構成作展示之區塊圖。
[圖23]圖23,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風扇控制處理的處理程序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24]圖24,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5]圖25,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6]圖26,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7]圖27,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8]圖28,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9]圖29,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30]圖30,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31]圖31,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32]圖32,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33]圖33,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在基於筒部角度的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34]圖34,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2例之投影裝置的功能性構成作展示之區塊圖。
[圖35]圖35,係為對於由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2例所致之風扇控制處理的處理程序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36]圖36,係為對於由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2例所致之風扇控制處理的處理程序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37]圖37,係為對於在可適用於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2例中,從投影透鏡之基準位置起而作了180°之旋轉的筒部內部之狀態作展示的圖。
[圖38]圖38,係為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3例之風扇的構成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9]圖39,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3例中之第7姿勢的筒部之狀態作展示的圖。
[圖40]圖40,係為用以對於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3例中之第8姿勢的筒部之狀態作展示的
圖。
[圖41]圖41,係為對於先前技術之散熱器的例子作展示之圖。
以下,參考圖面,針對實施形態之投影裝置作說明。在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具體性數值以及外觀構成,係僅是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而作了例示者,除了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以外,均並非為對於本發明作限定者。另外,針對與本發明並無直接關係的要素,係省略詳細之說明以及圖示。
圖1A以及圖1B,係為對於實施形態之投影裝置(投影機裝置)1的外觀之例作展示的圖。圖1A,係為對於投影機裝置1而從被設置有操作部之第1面側來作了觀察的立體圖,圖1B,係為對於投影機裝置1而從與操作部相對向之側的第2面側來作了觀察之立體圖。投影機裝置1,係具備有筒部10和基台20。筒部10,係為可相對於基台20而進行旋轉驅動的旋轉體。又,基台20,係具備有將該筒部10可旋轉地作支持之支持部、和進行筒部10之旋轉驅動控制和畫像處理控制等之各種控制的電路部。
筒部10,係藉由被設置在身為基台20的一部
分之側板部21a以及21b的內側處之由軸承等所成的未圖示之旋轉軸,而被可旋轉驅動地作支持。在筒部10之內部,係被設置有光源、和依據畫像資料來將從光源所射出之光作調變之顯示元件、和驅動顯示元件之驅動電路、和包含將藉由顯示元件而被作了調變之光投射至外部的光學系之光學引擎部、以及用以冷卻光源之由風扇等所構成的冷卻手段。
在筒部10中,係被設置有窗部11以及13。窗部11,係以將從上述之光學系的投影透鏡12所投射之光照射至外部的方式,而被作設置。窗部13,係被設置有利用例如紅外線或超音波等而將與被投影媒體之間的距離導出之距離感測器。又,在筒部10處,係具備有進行由風扇所致之用以散熱的吸排氣之吸排氣孔23。
在基台20之內部,係被設置有電路部之各種基板和電源部、用以將筒部10作旋轉驅動之驅動部等。另外,針對由此驅動部所進行之筒部10的旋轉驅動,係於後再述。在基台20之上述第1面側處,係被設置有使用者為了對於此投影機裝置1作控制而用以輸入各種操作之操作部14、和當使用者使用未圖示之遠端控制指令器來對於此投影機裝置1進行遠距離控制時而受訊從遠端控制指令器所送訊而來之訊號的受訊部15。操作部14,係具備有接收使用者之操作輸入的各種操作元件、和用以顯示此投影機裝置1之狀態的顯示部等。
在基台20之上述第1面側以及上述第2面側
處,係分別被設置有吸排氣孔16a以及16b,並以就算是筒部10被作旋轉驅動並成為使筒部10之吸排氣孔23朝向基台20側之姿勢的情況時亦能夠不使筒部10內之散熱效率降低的方式,而被使用在吸氣或是排氣中。又,被設置在框體之側面處的吸排氣孔17,係進行用以將電路部散熱之吸排氣。
圖2A以及圖2B,係為用以針對由被設置在基台20處之驅動部32所進行的筒部10之旋轉驅動作說明的圖。圖2A,係為針對將筒部10之蓋等作了除去的狀態下之筒30和被設置在基台20處之驅動部32的構成作展示之圖。在筒30處,係被設置有與上述之窗部11相對應的窗部34、和與窗部13相對應的窗部33、以及與吸排氣孔23相對應的吸排氣孔22a。筒30係具備有旋轉軸36,並藉由此旋轉軸36,而對於被設置在支持部31a以及31b處之使用有軸承的軸支撐部37,來可旋轉驅動地作安裝。
在筒30之其中一面上,係於圓周上被設置有齒輪35。藉由被設置在支持部31b處之驅動部32,來透過齒輪35而旋轉驅動筒30。齒輪35之內周部的突起46a以及46b,係為了檢測出筒30之旋轉動作的起點以及終點而被作設置。
圖2B,係為用以對於筒30以及被設置在基
台20處之驅動部32的構成作更詳細之展示的擴大圖。驅動部32,係具備馬達40,並且具備有齒輪群,該齒輪群,係包含藉由馬達40之旋轉軸而被直接驅動之蝸輪41、將由蝸輪41所致之旋轉作傳導的齒輪42a以及42b、和將從齒輪42b所傳導而來之旋轉傳導至筒30之齒輪35處的齒輪43。藉由以此齒輪群來將馬達40之旋轉傳導至齒輪35處,係能夠使筒30因應於馬達40之旋轉來作旋轉。作為馬達40,例如係可適用藉由驅動脈衝來進行每特定角度之旋轉控制的步進馬達。
相對於支持部31b,係設置有光遮斷器51a以及51b。光遮斷器51a以及51b,係分別檢測出被設置在齒輪35之內周部處的突起46b以及46a。光遮斷器51a以及51b之輸出訊號,係被供給至後述之旋轉控制部104處。在實施形態中,藉由光遮斷器51a檢測出突起46b,旋轉控制部104係判斷筒30之姿勢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終點的姿勢。又,藉由光遮斷器51b檢測出突起46a,旋轉控制部104係判斷筒30之姿勢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起點的姿勢。
以下,將筒30之從光遮斷器51b檢測出突起46a的位置起直到光遮斷器51a檢測出突起46b之位置為止而經由筒30之圓周中的長度為較大之圓弧所旋轉之方向,設為正方向。亦即是,筒30之旋轉角,係朝向正方向而增加。
另外,在實施形態中,係以使光遮斷器51b
檢測出突起46a之檢測位置、和光遮斷器51a檢測出突起46b之檢測位置,此兩者之位置間的包夾旋轉軸36之角度成為270°的方式,來分別配置光遮斷器51a以及51b和突起46a以及46b。
例如,當作為馬達40而適用了步進馬達的情況時,係能夠基於由光遮斷器51b所得到之突起46a的檢出時序、和用以驅動馬達40之驅動脈衝數,來特定出筒30之姿勢,並求取出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
另外,馬達40,係並不被限定於步進馬達,例如亦可適用DC馬達。於此情況,例如,係如圖2B中所示一般,相對於齒輪43而設置在同一軸上與齒輪43一同旋轉之編碼盤(code wheels)44,並且相對於支持部31b而設置光遮斷器50a以及50b,來構成旋轉編碼器。
編碼盤44,例如,係在半徑方向上被設置有相位互為相異之透過部45a以及反射部45b。藉由以光遮斷器50a以及50b來受光從編碼盤44而來之各別之相位的反射光,係能夠檢測出齒輪43之旋轉速度和旋轉方向。之後,基於此些之檢測出的齒輪43之旋轉速度以及旋轉方向,來導出筒30之旋轉速度以及轉動方向。根據所導出之筒30的旋轉速度以及轉動方向、和由光遮斷器51a所得之突起46b的檢出結果,係能夠特定出筒30之姿勢並求取出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
在上述一般之構成中,係將筒部10之初期姿勢,設為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朝向鉛直方向
的姿勢。故而,在初期狀態下,投影透鏡12係完全被隱藏於基台20中。圖3之左上,係對於初期姿勢之筒部10的狀態500作展示。在實施形態中,於此初期姿勢下,光遮斷器51b係檢測出突起46a,並藉由後述之旋轉控制部104而判斷筒30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起點。
另外,以下,若是並未特別記載,則「筒部10之方向」以及「筒部10之角度」,係分別視為與「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以及「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同義。
若是投影機裝置1例如被啟動,則驅動部32係以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朝向上述第1面側的方式來開始筒部10之旋轉。之後,筒部10,假設例如係一直旋轉至會使筒部10之方向(亦即是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在第1面側處而成為水平的位置,並將旋轉暫時停止。將此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會在第1面側處而成為水平的情況時之投影透鏡12的投影角,定義為投影角0°。在圖3之右上,係對於投影角為0°時之筒部10(投影透鏡12)的姿勢之狀態502作展示。以下,以此投影角0°之姿勢時作為基準,而將成為投影角θ之筒部10(投影透鏡12)的姿勢,稱作θ姿勢。
例如,假設係設為在0°姿勢下而輸入畫像資料,並使光源作了點燈。在筒部10處,從光源所射出之光,係藉由被驅動電路所作了驅動的顯示元件來依據畫像資料而作調變,並射入至光學系中。而後,依據畫像資料
而被作了調變之光,係從投影透鏡12而朝向水平方向投影,並照射至螢幕或壁面等之被投影媒體上。
使用者,係能夠藉由對於操作部14等進行操作,而在維持從投影透鏡12而來之由畫像資料所致的投影之狀態下,以旋轉軸36為中心地來使筒部10旋轉。例如,從0°姿勢起來使筒部10朝向正方向旋轉並將旋轉角設為90°(90°姿勢),而能夠將從投影透鏡12而來之光相對於基台20之底面而朝向垂直上方投影。圖3之左下,係對於投影角θ為90°時之姿勢、亦即是90°姿勢之筒部10的狀態505作展示。
筒部10,係能夠從90°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於此情況,投影透鏡12之投影方向,係從相對於基台20之底面而朝向垂直上方之方向起,逐漸變化至上述第2面側之方向。圖3之右下,係對於筒部10從圖3之左下的90°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投影角θ為180°時之姿勢,亦即是成為180°姿勢的狀態508作展示。在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中,於此180°姿勢下,光遮斷器51a係檢測出突起46b,並藉由後述之旋轉控制部104,而判斷到達了筒30之旋轉動作的終點。
詳細雖係於後再述,但是,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投影機裝置1,係能夠在維持於進行投影的狀態下,而藉由例如如圖3之右上、左下以及右下所示一般地來使筒部10旋轉,來因應於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而使畫像資料中之投影區域變化(移動)。藉由此,係能夠使
所投影之畫像的內容以及該被投影之畫像的在被投影媒體上之投影位置的變化,與作為所輸入之畫像資料的全畫像區域中之作為進行投影之畫像而被切出的畫像區域之內容以及位置的變化,此兩者相互作對應。故而,使用者,係能夠基於被投影之畫像的在被投影媒體上之位置,來直感性地對於輸入畫像資料之全畫像區域中之何者的區域為正被作投影一事作掌握,並且亦能夠直感性地進行將被投影之畫像的內容作變更的操作。
又,光學系,係具備有光學縮放機構,藉由對於操作部14所進行之操作,係能夠對於投影畫像被投影至被投影媒體上時之大小作擴大、縮小。另外,以下,係亦有將由此光學系所致之投影畫像的被投影於被投影媒體上時之大小的擴大、縮小,單純稱作「縮放」的情況。例如,當光學系進行了縮放的情況時,投影畫像係成為以在進行該縮放時之光學系的光軸作為中心,而被作擴大、縮小。
若是使用者結束由投影機裝置1所進行之投影畫像的投影,並對於操作部14而進行對於投影機裝置1之停止下指示的操作,而使投影機裝置1停止,則首先,筒部10係以回復至初期姿勢的方式而被作旋轉控制。若是檢測出筒部10為朝向鉛直方向而回復至初期姿勢,則光源係被熄燈,在經過了光源之冷卻所需要的特定時間之後,電源係被設為OFF。藉由先使筒部10朝向鉛直方向,之後再將電源設為OFF,係能夠防止在非使用時
而投影透鏡12之面受到污染。
接著,針對用以實現上述一般之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的動作之構成作說明。圖4,係對於在投影機裝置1中之被設置在基台20內的電路部以及被設置在筒部10內之光學引擎部110的其中一例之構成作展示。
光學引擎部110,係包含有光源111、顯示元件114以及投影透鏡12。光源111,例如係包含有分別發光紅色(R)、綠色(G)以及藍色(B)之3個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從光源111所射出之RGB各色的光束,係分別經由未圖示之光學系而被照射至顯示元件114處。
在以下之說明中,顯示元件114,係為透過型液晶顯示元件,並假設係為具備有水平1280像素×垂直800像素之尺寸者。當然,顯示元件114之尺寸,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顯示元件114,係藉由未圖示之驅動電路而被驅動,並依據畫像資料而使RGB各色之光束分別作調變並使其反射而射出。從顯示元件114所射出之依據畫像資料而作了調變的RGB各色之光束,係經由未圖示之光學系而射入至投影透鏡12中,並被投影至投影機裝置1之外部。
另外,顯示元件114,例如係亦可藉由使用有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之反射型液晶顯示元件或者
是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來構成之。於此情況,係設為藉由與所示用之顯示元件相對應的光學系以及驅動電路來構成投影機裝置。
投影透鏡12,係具備有被作了組合的複數之透鏡、和因應於控制訊號而驅動透鏡之透鏡驅動部。例如,透鏡驅動部,係依據基於從被設置在窗部13處之距離感測器而來的輸出訊號所作了測距之結果,來驅動被包含在投影透鏡12中之透鏡,並進行對焦控制。又,透鏡驅動部,係依據從後述之畫角控制部106所供給而來之縮放命令而驅動透鏡並使畫角改變,而進行光學縮放之控制。
如同上述一般,光學引擎部110,係被設置在藉由旋轉機構部115而成為可進行360°之旋轉的筒部10內。旋轉機構部115,係包含有使用圖2所作了說明的驅動部32、和身為筒部10側之構成的齒輪35,並利用馬達40之旋轉而使筒部10作特定之旋轉。亦即是,係成為藉由此旋轉機構部115而變更投影透鏡12之投影方向。
投影機裝置1之電路部,係包含有畫像切出部100、和記憶體101、和畫像處理部102、和畫像控制部103、和旋轉控制部104、和畫角控制部106、以及CPU 12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20,係分別與省略圖示之ROM(Read Only Memory)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作連接,並依據預先被記憶在ROM中之程式,來將RAM作為工作記憶體而使用,並對
於投影畫像之投影、投影角之變更、畫像之切出之類的投影機裝置1之各種處理作統籌性控制。
例如,CPU 120,係基於因應於使用者之操作而從操作部14所供給而來之控制訊號,來依循程式而對於此投影機裝置1之各部作控制。藉由此,係成為能夠進行依循於使用者操作之投影機裝置1的動作。並不侷限於此,CPU 120,例如亦係基於從未圖示之資料輸入部所輸入的腳本(script)而對於投影機裝置1之各部進行控制。藉由此,係成為能夠進行投影機裝置1之動作的自動控制。
靜止畫像或動畫像之畫像資料,係被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並被供給至畫像切出部100處。畫像切出部100,係將被供給之畫像資料儲存在記憶體101中。記憶體101,係將畫像資料以畫像單位來作儲存。亦即是,當畫像資料為靜止畫像資料的情況時,係將與1枚的靜止畫像之每一者相對應的資料作儲存,當畫像資料為動畫像資料的情況時,係將與構成該動畫像資料之圖框畫像的每一者相對應之資料作儲存。記憶體101,例如係與數位高畫質播放之規格相對應,而構成為可將1920像素×1080像素之圖框畫像作1枚或者是複數枚之儲存。畫像切出部100,係從被儲存在記憶體101處之畫像資料的圖框區域之全區域中,而切出(抽出)畫像控制部103所指定了的畫像區域並作為畫像資料而輸出。
另外,輸入畫像資料,若是預先將尺寸整形
為與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的儲存單位相對應之尺寸,再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則為理想。在此例中,輸入畫像資料,係預先將畫像尺寸整形為1920像素×1080像素,並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又,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把以任意之尺寸而作了輸入的畫像資料整形為1920像素×1080像素之尺寸的畫像資料之畫像整形部,設置在投影機裝置1之畫像切出部100的前段處。
從畫像切出部100所輸出之畫像資料,係被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畫像處理部102,例如係使用未圖示之記憶體,而對於被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施加畫像處理。例如,畫像處理部102,係對於從畫像切出部100所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而以使尺寸與顯示元件114之尺寸相合致的方式來施加尺寸變換處理。除此之外,在畫像處理部102中亦能夠施加其他之各種的畫像處理。例如,係能夠使用一般性之線性變換處理來進行對於畫像資料所施加之尺寸變換處理。另外,當從畫像切出部100所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的尺寸為與顯示元件114之尺寸相合致的情況時,係亦可將該畫像資料直接作輸出。
進而,亦可對於被作投影之畫像,而施加相關於所謂的梯形修正之處理。
又,亦可將畫像之縱橫比設為一定並藉由進行內插(超取樣)來施加特定之特性的內插濾鏡而將畫像之一部分或全部擴大,或是為了去除疊影形變而藉由施加與縮小率相對應的低通濾鏡並進行略過(減取樣),來將
畫像之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縮小,或者是並不施加濾鏡地而設為原本之大小。
又,當畫像被朝向斜方向投影時,為了防止在周邊部而焦距偏移並使畫像變得模糊,係可進行由拉普拉斯等之運算子所致的邊緣強調處理或者是由對於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施加1維濾鏡所致的邊緣強調處理。藉由此邊緣強調處理,係能夠對於被投影之產生模糊的畫像部分之邊緣作強調。
進而,為了防止由於藉由上述之梯形修正等而使投影尺寸(面積)被變更一事而導致畫面全體之明亮度改變,係亦能夠以使明亮度保持為均一的方式來進行適應性之亮度調整。又,畫像處理部102,當所投影之畫像材質的周邊部為包含有斜線一般的情況時,係亦能夠為了不使邊緣鋸齒變得顯眼,而混入局部性的半色調(half tone)或者是施加局部性之低通濾鏡,來使邊緣鋸齒變得模糊,並藉由此來防止斜線被作為鋸齒狀之線而觀察到。
從畫像處理部102所輸出之畫像資料,係被供給至顯示元件114處。實際上,此畫像資料,係被供給制驅動顯示元件114之驅動電路處。驅動電路,係依據被供給之畫像資料來驅動顯示元件114。
旋轉控制部104,例如係依據與對於操作部14之使用者操作相對應的從CPU 120而來之命令,而對於旋轉機構部115發出指示。旋轉機構部115,係包含有上述之驅動部32、和光遮斷器51a以及51b。旋轉機構部
115,係依據從旋轉控制部104所供給而來之指示,而控制驅動部32,並對於筒部10(筒30)之旋轉動作作控制。例如,旋轉機構部115,係依據從旋轉控制部104所供給而來之指示,而產生驅動脈衝,並驅動例如身為步進馬達之馬達40。
另一方面,對於旋轉控制部104,係從旋轉機構部115而供給有上述之光遮斷器51a以及51b之輸出還有驅動馬達40之驅動脈衝。旋轉控制部104,例如係具備有計數器,並對於驅動脈衝之脈衝數作計數。旋轉控制部104,係基於光遮斷器51b之輸出而取得突起46a之檢出時序,並在此突起46a之檢出時序處,將被計數器所計數之脈衝數作重置。旋轉控制部104,係能夠基於被計數器所計數之脈衝數,來逐次性地求取出筒部10(筒30)之角度,而能夠取得筒部10之姿勢(角度)。代表筒部10之角度的資訊,係被供給至畫像控制部103處。如此這般,旋轉控制部104,當投影透鏡12之投影方向被作了變更的情況時,係能夠導出變更前之投影方向和變更後之投影方向的兩者間之角度。
畫角控制部106,例如係依據與對於操作部14之使用者操作相對應的從CPU 120而來之命令,而對於投影透鏡12發出縮放指示、亦即是發出畫角之變更指示。投影透鏡12之透鏡驅動部,係依據此縮放指示而驅動透鏡,而進行縮放控制。畫角控制部106,係將縮放指示、以及有關於根據此縮放指示之縮放倍率等所導出的畫
角之資訊,供給至畫像控制部103處。
畫像控制部103,係根據相關於從旋轉控制部104所供給而來之角度的資訊、和相關於從畫角控制部106所供給而來之畫角的資訊,來指定由畫像切出部100所致之畫像切出區域。此時,畫像控制部103,係基於與投影透鏡12之變更前後的投影方向間之角度相對應的線位置,來指定畫像資料中之切出區域。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雖係針對畫像切出部100、畫像處理部102、畫像控制部103、旋轉控制部104以及畫角控制部106係分別為相獨立之硬體的情況而作了說明,但是,係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此些之各部,係亦可藉由在CPU 120上而動作之程式的模組來實現之。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由畫像控制部103以及畫像切出部100所致的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的切出處理作說明。圖5,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的畫像資料之切出處理作說明的概略圖。參考圖5之左側之圖,針對從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140而將所指定的切出區域之畫像資料141切出的例子來作說明。
記憶體101,例如係在垂直方向而以線單位來設定位址,並在水平方向以像素單位來設定位址,線的位址,係從畫像(畫面)之下端起朝向上端而逐漸增加,像
素的位址,係從畫像之左端起朝向右端而逐漸增加。
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作為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Q線×P像素的畫像資料140之切出區域,對於垂直方向之線q0以及線q1作位址指定,並對於水平方向之像素p0以及p1作位址指定。畫像切出部100,係依據此位址指定,而從記憶體101來將線q0~q1之範圍內的各線涵蓋像素p0~p1地而讀出。此時,讀出順序,例如係設為各線為從畫像之上端起朝向下端而被讀出,各像素為從畫像之左端起朝向右端而被讀出。針對對於記憶體101之存取控制的詳細內容,係於後再述。
畫像切出部100,係將從記憶體101所讀出的線q0~q1以及像素p0~p1之範圍的畫像資料141,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在畫像處理部102中,係進行使由被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141所得到的畫像之尺寸與顯示元件114之尺寸相合致的尺寸轉換處理。作為其中一例,當顯示元件114之尺寸為V線×H像素的情況時,係求取出滿足下述之式(1)以及式(2)之雙方的最大之倍率m。之後,畫像處理部102,係將畫像資料141藉由此倍率m來擴大,並如同在圖5之右側所例示一般,得到被作了尺寸轉換的畫像資料141’。
m×(p1-p0)≦H…(1)
m×(q1-q0)≦V…(2)
接著,針對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與投影角相對應的切出區域之指定(更新)作說明。圖6,係為對於
實施形態之筒部10為0°姿勢、亦即是投影角0°的情況時之切出區域指定的例子作展示。在投影機裝置(PJ)1中,將藉由畫角α之投影透鏡12來對於螢幕等之身為被投影媒體的投影面130而以投影角0°來將畫像1310作了投影的情況時之投影位置,設為與從投影透鏡12所投影之光的光束中心相對應之位置Pos0。又,在投影角0時,假設係將由從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的以藉由投影角0°之姿勢來進行投影的方式所預先作了指定的區域之下端的第S條線起直到第L條線為止的畫像資料所致之畫像作投影。在從第S條線起直到第L條線為止的線之區域中,假設係包含有線數量ln之線。線數量ln,例如係對應於顯示元件114之垂直方向的像素數(亦即是線數)。又,像是第S條線或第L條線一般之代表線位置之值,係設為例如將顯示元件114之下端的線設為第0條線,並從顯示元件114之下端起朝向上端而增加之值。
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以將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140的從線S起直到線L為止的區域切出並作讀出的方式來下指示。另外,於此,在水平方向上,假設係從畫像資料140之左端起直到右端為止而全部作讀出。畫像切出部100,係依據畫像控制部103之指示,而將畫像資料140之第S條線的線起直到第L條線的線為止之區域,設定為切出區域,並將所設定的切出區域之畫像資料141讀出,而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在投影面130上,係被投影有由畫像資料140
之第S條線之線起直到第L條線之線為止的線數量ln之畫像資料1410所致的畫像1310。於此情況,由畫像資料140之全區域中的從第L條線之線起直到上端之線為止的區域之畫像資料142所致的畫像1310,係成為並不被作投影。
接著,針對例如藉由對於操作部14之使用者操作而使筒部10旋轉並使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成為了角度θ的情況作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中,當筒部10被作旋轉並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作了改變的情況時,係因應於投影角θ而使從記憶體101而切出畫像資料140之切出區域作改變。
針對相對於投影角θ所進行的切出區域之設定,使用圖7來作更具體之說明。例如,針對使筒部10從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位置為0°姿勢起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使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成為了角度θ(>0°)的情況作考慮。於此情況,對於投影面130之投影位置,係相對於投影角0°之投影位置Pos0而移動至上方之投影位置Pos1處。此時,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依據下述之式(3)以及式(4)來指定針對被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140的切出區域。式(3),係代表切出區域之下端的第RS條線,式(4),係代表切出區域之上端的第RL條線。
RS=θ×(ln/α)+S…(3)
RL=θ×(ln/α)+S+ln…(4)
另外,在式(3)以及式(4)中,值ln,係代表被包含在投影區域內之線數量(例如顯示元件114之線數量)。又,值α係代表投影透鏡12之畫角,值S係代表使用圖6所說明了的對於在0°姿勢下之切出區域的下端之線位置作展示之值。
在式(3)以及式(4)中,(ln/α),係代表被包含在像角α中之線數量。換言之,(ln/α),係成為代表在投影機裝置1中之每單位角度的線數量。故而,θ×(ln/α),係代表在投影機裝置1中之對應於角度θ的線數量。亦即是,式(3)以及式(4),係與當對於0°姿勢(角度θ=0°)而使投影角作了角度θ之變化的情況時之對於記憶體101的讀出位址(線)之變化相對應。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從記憶體101而將畫像資料140讀出時之位址,係因應於投影角θ而被指定。藉由此,係從記憶體101而將畫像資料140之與投影角θ相對應的位置之畫像資料1411讀出,相關於被讀出之畫像資料1411的畫像1311,係被投影至與投影面130之投影角θ相對應的投影位置Pos1處。
因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當將尺寸為較顯示元件114之尺寸更大的畫像資料140作投影的情況時,被投影之畫像內的位置和畫像資料內的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係被保持。又,由於係基於用以旋轉驅動筒30之馬達40的驅動脈衝來求取出投影角θ,因此,係能夠相對於筒部10之旋轉而以略無延遲的狀態來得到投影角
θ,並且係成為能夠並不受到投影畫像或周圍環境之影響地而得到投影角θ。
接著,針對進行了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光學縮放的情況時之切出區域之設定作說明。如同已說明一般,在投影機裝置1的情況時,係藉由驅動透鏡驅動部並使投影透鏡12之畫角α增加或者是減少,來進行光學縮放。將由光學縮放所致之畫角的增加量設為角度△,並將光學縮放後之投影透鏡12的畫角設為畫角(α+△)。
於此情況,就算是由於光學縮放而使畫角增加,對於記憶體101之切出區域亦不會改變。換言之,在光學縮放前之由畫角α所致的投影畫像中所包含之線數量,和在光學縮放後之由畫角(α+△)所致的投影畫像中所包含之線數量,係為相同。故而,在光學縮放後,係成為相對於光學縮放前而在每單位角度中所包含之線數量會有所改變。
針對在進行了光學縮放的情況時之切出區域的指定,使用圖8來作更具體之說明。在圖5之例中,係在投影角θ的狀態下,進行對於畫角α而使其作了畫角△之增加的光學縮放。藉由進行光學縮放,被投影至投影面130上之投影畫像,例如係將被投影透鏡12所投影之光的光束中心(投影位置Pos2)設為共通,並如同作為畫像1312所示一般,相對於並不進行光學縮放的情況而作了畫角△之量的擴大。
在進行了畫角△之量的光學縮放的情況時,
若是將對於畫像資料140而作為切出區域來指定的線數量設為ln條線,則在每單位角度中所包含之線數量,係表現為{ln/(α+△)}。故而,相對於畫像資料140之切出區域,係藉由下述之式(5)以及式(6)來指定。另外,在式(5)以及式(6)中之各變數的意義,係與上述之式(3)以及式(4)共通。
RS=θ×{ln/(α+△)}+S…(5)
RL=θ×{ln/(α+△)}+S+ln…(6)
從畫像資料140,而將藉由此式(5)以及式(6)所展示的區域之畫像資料1412讀出,相關於被讀出之畫像資料1412的畫像1312,係藉由投影透鏡12而對於投影面130之投影位置Pos2作投影。
如此這般,在進行了光學縮放的情況時,在每單位角度中所包含之線數量,係相對於並不進行光學縮放之情況而改變,相對於投影角θ之變化的線之變化量,相較於並不進行光學縮放的情況,係成為有所相異。此係為在對於記憶體101所進行之與投影角θ相對應的讀出位址之指定中,而變更了藉由光學縮放所增加了的畫角△之量之增益的狀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記憶體101而將畫像資料140讀出時之位址,係因應於投影角θ和投影透鏡12之畫角α而被指定。藉由此,就算是在進行了光學縮放的情況時,亦能夠將應投影之畫像資料1412的位址對於記憶體101而適當地作指定。故而,就算是在進行了光學縮
放的情況時,當將尺寸為較顯示元件114之尺寸更大的畫像資料140作投影的情況時,被投影之畫像內的位置和畫像資料內的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亦係被保持。
接著,針對對於畫像之投影位置而賦予有偏位(offset)的情況,使用圖9來作說明。在投影機裝置1之使用時,0°姿勢(投影角0°)係並非絕對會成為投影位置之最下端。例如,如同在圖9中所例示一般,亦可考慮有將由特定之投影角θofst所致的投影位置Pos3設為最下端之投影位置的情況。將此一投影把畫像資料140之最下端的線設為最下端之畫像時的投影角θ,設為由偏位所致之偏位角θofst。
於此情況,例如,可以考慮將此偏位角θofst視為投影角0°,來指定對於記憶體101之切出區域。若是代入上述之式(3)以及式(4)中,則係成為如同下述之式(7)以及式(8)一般。另外,在式(7)以及式(8)中之各變數的意義,係與上述之式(3)以及式(4)共通。
RS=(θ-θofst)×(ln/α)+S…(7)
RL=(θ-θofst)×(ln/α)+S+ln…(8)
從畫像資料140,而將藉由此式(7)以及式(8)所展示的區域之畫像資料1413讀出,相關於被讀出之畫像資料1413的畫像1313,係藉由投影透鏡12而對於投影面130之投影位置Pos3作投影。
另外,由上述之式(3)以及式(4)所致之
切出區域的指定方法,係為基於將進行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的投影面130假定為以筒部10之旋轉軸36作為中心的圓筒之圓筒模式所進行者。然而,實際上,可以想見,投影面130,多係為相對於投影角θ=0°而成90°角的垂直之面(以下,單純稱作「垂直面」)。當從畫像資料140而切出同一之線數量的畫像資料並投影在垂直之面上的情況時,隨著投影角θ變大,被投影在垂直之面上的畫像係會成為朝向縱方向而延展。因此,在切出部之後,係在畫像處理部中而施加下述一般之畫像處理。
使用圖10以及圖11,針對對於垂直之面而被作投影的畫像作說明。在圖10中,針對將位置201作為筒部10之旋轉軸36的位置,並從投影透鏡12而將畫像投影在從位置201而離開了距離r之投影面204上的情況作考慮。
在上述之圓筒模式中,投影畫像係將以位置201作為中心之半徑r的弧202作為投影面而被投影。弧202之各點,係與位置201之間而為等距離,從投影透鏡12所投影之光的光束中心,係成為包含弧202之圓的半徑。故而,就算是使投影角θ從0°之角度θ0而增加為角度θ1、角度θ2、…,投影畫像亦係恆常以相同之尺寸而對於投影面作投影。
另一方面,當對於身為垂直之面的投影面204而從投影透鏡12投影畫像的情況時,若是使投影角θ從角度θ0而增加為角度θ1、角度θ2、…,則從投影透鏡
12所投影之光的光束中心所照射在投影面204上之位置,係會依據正切函數之特性而藉由角度θ之函數來改變。故而,投影畫像,係隨著投影角θ變大,而依據下述之式(9)中所展示的比例M來朝向上方向延伸。
M=(180×tanθ)/(θ×π)…(9)
若依據式(9),則例如當投影角θ=45°的情況時,投影畫像係成為以約1.27倍的比例而伸展。又,當投影面W相對於半徑r之長度而為更高,而能夠進行θ=60°之投影的情況時,在投影角θ=60°下,投影畫像係成為以約1.65倍的比例而伸展。
又,如同圖11中所例示一般,在投影面204上之投影畫像中的線間隔205,亦係隨著投影角θ之變大而變廣。於此情況,線間隔205,係成為因應於在1個的投影畫像內之投影面204上的位置,而依據上述之式(9)來變廣。
因此,投影機裝置1,係依據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θ,而以上述之式(9)的倒數之比例,而對於進行投影之畫像的畫像資料進行縮小處理。此縮小處理,較理想,係為較基於圓筒模式所切取之畫像資料而更大。亦即是,雖然亦依存於身為垂直面之投影面204的高度,但是,在投影角θ=45°的情況時,由於投影畫像係以約1.27倍的比例而伸展,因此,係成為縮小至其之倒數的約78%程度。故而,為了完全地用盡畫像記憶體,較理想,係預先更多切出22%程度以上之線數量,並將較與被投
影之畫像相對應的畫像資料之區域而更大之區域作為切出區域之畫像而讀入且輸入至畫像處理部中。
作為其中一例,畫像控制部103,在將被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之畫像資料藉由畫像切出部100而儲存於記憶體101中時,係對於該畫像資料,而使用上述之式(9)之倒數的比例,來在畫像資料被作投影時之畫像的每一條線處,而對於該畫像資料預先施加縮小處理。縮小處理,係依存於投影角θ而使縮小率對於線(垂直方向之像素)來藉由數階(tap)之低通濾波器來施加低通濾波處理,並將線作疏化。正確而言,低通濾波處理,較理想,係使低通濾波器之帶域的限制值亦依存於投影角θ而作變更。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像是藉由與最大之投影角θ相對應的縮小率來均一性地決定濾波器之特性或者是藉由與最大之投影角θ的略1/2相對應的縮小率來均一性地決定濾波器之特性之類的一般性之線性內插。又,在該濾波器處理之後,較理想,係於疏化線處亦依存於畫面內之投影角來進行減取樣。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像是藉由與最大之投影角θ相對應的縮小率來均一性地進行疏化或者是藉由與最大之投影角θ的略1/2相對應的縮小率來均一性地進行疏化。當並不均一性地進行低通濾波器處理以及疏化處理而進行更加正確的縮小處理的情況時,就算是藉由將畫像資料在線方向上分割成數個區域並對於分割出之各區域的每一者而施加均一性處理之方法,亦能夠有效地輸出更佳的特性。
另外,利用有此式(9)之畫像處理,係並不被限定於在將畫像資料儲存於記憶體101中時而進行。此畫像處理,例如亦可藉由畫像處理部102來進行。
另外,在實際之投影機裝置1被作使用的環境中,在投影面204之高度上係有所限制,而可以想見多會有在某一高度的位置200處而作90°折返並形成有面203的情況。此面203,係亦可作為投影機裝置1之投影面來使用。於此情況,被投影於面203上之畫像,隨著投影角θ更進而變大而投影位置超過位置200並朝向正上方向(投影角θ=90°),會成為以與上述之被投影至投影面204處的畫像相反之特性而縮小。
因此,當將由畫像資料所致之畫像藉由投影角0°以及90°來進行投影的情況時,係設為並不對於作投影之畫像資料而進行使用有式(9)之縮小處理。又,當投影面204之長度(高度)和面203之長度為略相等的情況時,係將對於作投影之畫像資料而進行之使用有式(9)的縮小處理,藉由從投影角0°起直到投影面204之最上部的位置200處為止的縮小處理和從位置200起直到投影角90°為止的縮小處理,來作為相對稱的處理而實行之。藉由此,係能夠將畫像控制部103中之對於此縮小處理的負載減輕。
在上述之例中,係想定為相對於投影角θ=0°而成90°之角度的垂直之面來進行了說明。依存於筒部10之旋轉角,亦可考慮有對相對於投影角θ=0°而成180°之
角度的平面來進行投影的情況。當從畫像資料140而切出同一之線數量的畫像資料並投影在此面上的情況時,隨著投影角θ變大,被投影之畫像係會成為朝向縱方向而縮短。因此,在切出部之後,係在畫像處理部中而施加與上述之說明相反的畫像處理。
亦即是,若是使投影角θ從角度θ0而增加為角度θ1、角度θ2、…,則係以使從投影部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變小的方式來改變。因此,投影機裝置1,係依據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θ,而與上述之說明相反的,設為對於進行投影之畫像的畫像資料進行擴大處理。
如同上述一般,投影機裝置1之畫像切出部,係亦可構成為:當隨著投影方向從第1投影方向變化為第2投影方向而從投影透鏡12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變小的情況時,對於切出畫像資料之每一像素而施加基於投影角所進行之擴大處理。
接著,針對記憶體101之存取控制,使用圖12~17而作說明。畫像資料,係於垂直同步訊號VD之每一者處,在畫面上水平方向而於各線之每一者處從畫像之左端起朝向右端地依序傳輸各像素,各線,係從畫像之上端起朝向下端而依序作傳輸。另外,於以下,畫像資料,係以具有與數位高畫質規格相對應的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的尺寸之情況為例來作說明。
以下,係針對記憶體101為包含有可分別相獨立地進行存取控制之4個記憶體區域的情況時之存取控制的例子來作說明。亦即是,如圖12中所示一般,記憶體101,係分別被設置有:分別以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之尺寸而被使用在畫像資料之寫入讀出中的記憶體101Y1以及101Y2之各區域、和分別以水平1080像素×垂直1920像素(線)之尺寸而被使用在畫像資料之寫入讀出中的記憶體101T1以及101T2之各區域。以下,係將各記憶體101Y1、101Y2、101T1以及101T2,分別作為記憶體Y1、記憶體Y2、記憶體T1以及記憶體T2來作說明。
圖13,係為用以對於實施形態之由畫像切出部100所進行的對於記憶體101之存取控制作說明的時序表之其中一例。表210,係對於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θ作展示,表211係對於垂直同步訊號VD作展示。又,表212,係對於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畫像資料D1、D2的輸入時序作展示,表213~表216,係分別對於從畫像切出部100而來之對於記憶體Y1、Y2、T1、T2的存取之例作展示。另外,在表213~表216中,被附加有「R」之區塊,係代表讀出,被附加有「W」之區塊,係代表寫入。
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在垂直同步訊號VD之每一者處,分別輸入有具備1920像素×1080線之畫像尺寸的畫像資料D1、D2、D3、D4、D5、D6、…。各畫像
資料D1、D2、…,係與垂直同步訊號VD相互同步,而從垂直同步訊號VD之後被作輸入。又,將對應於各垂直同步訊號VD之投影透鏡12的投影角,分別設為投影角θ1、θ2、θ3、θ4、θ5、θ6、…。投影角θ,係如此這般地而在每一垂直同步訊號VD處被作取得。
首先,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輸入畫像資料D1。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投影機裝置1,係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使筒部10旋轉而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θ改變並使投影畫像之投影位置移動,並且因應於投影角θ而指定對於畫像資料之讀出位置。因此,畫像資料,若是針對垂直方向而成為更長,則為理想。一般而言,畫像資料,多係為水平方向之尺寸為較垂直方向之尺寸更大。因此,例如,可以考慮使用者將攝像機作90°旋轉並進行攝像,且將藉由此攝像所得到的畫像資料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的情況。
亦即是,由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畫像資料D1、D2、…所致的畫像,係如同在圖14A中作為示意圖而展示的畫像160一般,被設為從根據畫像之內容來作判斷而為正確之方向的畫像起而作了90°旋轉之橫向的畫像。
畫像切出部100,係將被輸入的畫像資料D1,首先對於記憶體Y1而在與畫像資料D1之輸入時序相對應的時序WD1處來進行寫入(圖13之表213的時序WD1)。畫像切出部100,係將畫像資料D1,如同在圖
14B之左側處所示一般地而朝向水平方向來以線順序而對於記憶體Y1進行寫入。在圖14B之右側處,將由如此這般地被寫入至記憶體Y1中之畫像資料D1所得的畫像161作為示意圖來作展示。畫像資料D1,係作為與輸入時之畫像160相同之影像的畫像161,而被寫入至記憶體Y1中。
畫像切出部100,係如圖14C中所示一般,將被寫入至記憶體Y1中之畫像資料D1,在與將該畫像資料D1作了寫入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下一個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開始同時間的時序RD1處,而從記憶體Y1中讀出(圖13之表213的時序RD1)。
此時,畫像切出部100,係對於畫像資料D1,將畫像之左下角隅的像素作為讀出開始像素,而於垂直方向上依序橫跨線地在每一像素處依序讀出。若是將畫像之上端的像素讀出,則接下來,係將垂直方向之讀出開始位置的像素之右鄰的像素作為讀出開始像素,並在垂直方向上將各像素讀出。反覆進行此動作,直到畫像之右上角隅的像素之讀出結束為止。
換言之,畫像切出部100,係將線方向作為從畫像之下端起而朝向上端的垂直方向,並將從記憶體Y1而來之畫像資料D1的讀出,在該垂直方向之線的每一者處,從畫像之左端起朝向右端而於像素之每一者處依序作讀出。
畫像切出部100,係如此這般而將從記憶體
Y1所讀出之畫像資料D1的像素,如同在圖15A之左側處所示一般,對於記憶體T1,而朝向線方向來在像素之每一者處依序作寫入(圖13之表214的時序WD1)。亦即是,畫像切出部100,係在每從記憶體Y1而例如讀出1個像素時,將讀出了的此1個像素寫入至記憶體T1中。
圖15A之右側,係對於由如此這般地被寫入至記憶體T1中之畫像資料D1所得的畫像162之示意圖作展示。畫像資料D1,係作為水平1080像素×垂直像素1920(線)之尺寸而被寫入至記憶體T1中,並被設為將輸入時之畫像160作順時鐘90°旋轉而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互交換了的畫像162。
畫像切出部100,係對於記憶體T1而進行在畫像控制部103中所指定之切出區域的位址指定,並將作為該切出區域而指定了的區域之畫像資料從記憶體T1讀出。此讀出之時序,係如同在圖13之表214中作為時序RD1所展示一般,成為相對於畫像資料D1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的時序而作了2個垂直同步訊號VD之量的延遲。
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投影機裝置1,係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使筒部10旋轉而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角θ改變並使投影畫像之投影位置移動,並且因應於投影角θ而指定對於畫像資料之讀出位置。例如,畫像資料D1,係在投影角θ1之時序處而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處。在實際將此由畫像資料D1所致之畫像作投影的時序
處之投影角θ,係可能會從投影角θ1而變化為與投影角θ1相異之投影角θ3。
因此,從記憶體T1而讀出畫像資料D1時之切出區域,係亦考慮此投影角θ之變化量,而設為將較與被投影之畫像相對應的畫像資料之區域而更大之範圍讀出。
使用圖15B來作具體性說明。圖15B之左側,係對於由被儲存在記憶體T1中之畫像資料D1所得的畫像163之示意圖作展示。在此畫像163中,係將實際所投影之區域設為投影區域163a,其他之區域163b,則假設其身為非投影區域。於此情況,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記憶體T1,而指定切出區域170,該切出區域170,相較於與投影區域163之畫像相對應的畫像資料之區域,係至少更擴大有相當於在2個垂直同步訊號VD之期間中而由投影透鏡12所致的投影角θ作了最大之變化的情況時之變化量的線數量之大小。
畫像切出部100,係在將畫像資料D1寫入至記憶體T1中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下一個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時序處,而進行從此切出區域170而來之畫像資料的讀出。如此這般,在投影角θ3之時序處,進行投影之畫像資料係從記憶體T1而被讀出,並經過後段之畫像處理部102而被供給至顯示元件114處,再從投影透鏡12而被作投影。
對於畫像切出部100,在畫像資料D1所被作輸入之垂直同步訊號VD之下一個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
時序處,而輸入畫像資料D2。在此時序處,記憶體Y1係被寫入有畫像資料D1。因此,畫像切出部100,係將畫像資料D2寫入至記憶體Y2中(圖13之表215的時序WD2)。此時之畫像資料D2的對於記憶體Y2之寫入順序,係與上述之畫像資料D1的對於記憶體Y1之寫入順序相同,其示意圖亦為相同(參考圖14B)。
亦即是,畫像切出部100,係對於畫像資料D2,將畫像之左下角隅的像素作為讀出開始像素,並在垂直方向上依序橫跨線而在每一像素處一直讀出至畫像之上端的像素處,接著,將垂直方向之讀出開始位置的像素之右鄰的像素作為讀出開始像素,並在垂直方向上而將各像素讀出(圖13之表215的時序RD2)。反覆進行此動作,直到畫像之右上角隅的像素之讀出結束為止。畫像切出部100,係如此這般而將從記憶體Y2所讀出之畫像資料D2的像素,對於記憶體T2,而朝向線方向來在像素之每一者處依序作寫入(圖13之表216的時序WD2)(參考圖15A左側)。
畫像切出部100,係對於記憶體T2而進行在畫像控制部103中所指定之切出區域的位址指定,並將作為該切出區域的區域之畫像資料,在圖13之表216的時序RD2處而從記憶體T2讀出。此時,如同上述一般,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記憶體T2,而將亦對於投影角θ之變化量作了考慮的較與被投影之畫像相對應的畫像資料之區域而更大的區域,指定為切出區域170。
畫像切出部100,係在將畫像資料D2寫入至記憶體T2中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下一個的垂直同步訊號VD之時序處,而進行從此切出區域170而來之畫像資料的讀出。如此這般,在於投影角θ2之時序處而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畫像資料D2中的切出區域170之畫像資料,係在投影角θ4之時序處從記憶體T2而被讀出,並經過後段之畫像處理部102而被供給至顯示元件114處,再從投影透鏡12而被作投影。
之後,係同樣的,對於畫像資料D3、D4、D5、…,而將記憶體Y1以及T1之組和記憶體Y2以及T2之組交互作使用並依序進行處理。
如同上述一般,在本實施形態中,記憶體101,係分別被設置有:分別以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之尺寸而被使用在畫像資料之寫入讀出中的記憶體Y1、Y2之區域、和分別以水平1080像素×垂直1920像素(線)之尺寸而被使用在畫像資料之寫入讀出中的記憶體T1、T2之各區域。此係因為,一般而言,在畫像記憶體中所被使用之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相較於水平方向之存取,係以垂直方向之存取的存取速度為較慢之故。當使用其他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能夠得到同等之存取速度的易於進行隨機存取之記憶體的情況時,係亦可設為將與畫像資料相對應之容量的記憶體作2面使用的構成。
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當被輸入至畫像切出
部100中之畫像資料為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之尺寸的情況時,亦可如圖16A中所示一般,使畫像切出部100將該畫像資料並不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互交換地而寫入至記憶體101Y1(或者是記憶體101Y2)中,並使畫像控制部103,如同圖16B中所示一般地,將畫像資料之複數線的區域指定為切出區域171。於此情況,從藉由畫像切出部100而從切出區域171所讀出的畫像資料而得到之畫像,係從投影透鏡12而被投影。
又,畫像控制部103,係亦可對於被寫入至記憶體101Y1中之畫像資料,而如同圖16C中所示一般,作為切出區域而指定任意之矩形區域172。於此情況,藉由畫像切出部100而將此矩形區域172作為切出區域並從記憶體101Y1而讀出的畫像資料,係被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畫像處理部102,係如同上述之說明一般,對於被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施加畫像處理,並使被切出了的區域之畫像資料從投影透鏡12而被投影。在此圖16B以及圖16C的情況中,係將在以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之尺寸來進行畫像資料之寫入讀出中所被使用的記憶體101Y1以及101Y2依序作切換使用。
進而,於此情況,當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畫像資料係預先被設定有切出區域的情況時,係並不需要將被作了輸入的畫像資料之全部的區域寫入至例如記憶體101Y1中。亦即是,畫像切出部100,係設為將對於與被投影之畫像相對應的區域內之畫像資料而更追加了包
含有由於上述之存取控制而有所延遲的投影角θ之量的線之畫像資料後的畫像資料,例如寫入至記憶體101Y1中。
對於記憶體101T1以及101T2之寫入以及讀出,亦係相同。亦即是,當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畫像資料係預先被設定有切出區域的情況時,係並不需要將被作了輸入的畫像資料之全部的區域寫入至例如記憶體101T1中。亦即是,畫像切出部100,係如圖17A中所示一般,設為將對於與被投影之畫像相對應的區域內之畫像資料而更追加了包含有由於上述之存取控制而有所延遲的投影角θ之量的線之畫像資料後的畫像資料173,例如對於記憶體101T1而作寫入。在進行讀出的情況時,係為相同,畫像切出部100,例如係僅將被寫入至記憶體101T1中之畫像資料173讀出(圖17B)。
又,當將被輸入至畫像切出部100中之水平1920像素×垂直1080像素(線)之尺寸的畫像資料之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藉由使用圖14A~圖14C而作了說明的方法來互相交換並寫入至了記憶體T1中的情況時(參考圖17C),畫像控制部103,係亦可對於記憶體T1,而如圖17D中所示一般,作為切出區域而指定任意之矩形區域174。於此情況,藉由畫像切出部100而將此矩形區域174作為切出區域並從記憶體101T1而讀出的畫像資料,係被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畫像處理部102,係如同上述之說明一般,對於被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施加畫像處理,並使被切出了的區域之畫像資料從投影透鏡12而被
投影。
接著,使用圖18之流程圖,針對在投影機裝置1中而將由畫像資料所得到的畫像作投影時的處理之流程作說明。
在步驟S100中,伴隨著畫像資料之輸入,相關於由該畫像資料所得到之畫像的投影之各種設定值,係被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被作了輸入的各種設定值,例如係被CPU 120所取得。於此,被取得之各種設定值,例如,係包含有:代表是否使由畫像資料所得到的畫像作旋轉(亦即是是否將該畫像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互交換)之值、畫像之擴大率、投影時之偏位角θofst。各種設定值,係可伴隨著對於投影機裝置1之畫像資料的輸入,而作為資料來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中,亦可藉由對於操作部14進行操作而輸入之。
在接下來之步驟S101中,係對於投影機裝置1,而輸入有1個圖框之量的畫像資料,並藉由畫像切出部100,而取得被輸入的畫像資料。被取得的畫像資料,係被寫入至記憶體101中。
在接下來的步驟S102中,畫像控制部103,係取得偏位角θofst。在接下來的步驟S103中,畫像控制部103,係取得切出尺寸,亦即是取得在被輸入的畫像資料中之切出區域的尺寸。畫像處理部103,係能夠根據在
步驟S100中所取得之設定值,來取得切出區域之尺寸,亦可因應於對於操作部14所進行之操作,來取得切出區域之尺寸。在接下來的步驟S104中,畫像控制部103,係取得投影透鏡12之畫角α。畫像控制部103,係例如從畫角控制部104而取得投影透鏡12之畫角α。進而,在接下來的步驟S105中,畫像控制部103,係例如從旋轉控制部104而取得投影透鏡12之投影角θ。
在接下來的步驟S106中,畫像控制部103,係基於在步驟S102~步驟S105中所取得之偏位角θofst和切出區域之尺寸和畫角α以及投影角θ,而使用上述之式(3)~式(8),來求取出對於被輸入之畫像資料的切出區域。畫像控制部103,係對於畫像切出部100而指示其進行對於所求取出之切出區域的畫像資料之讀出。畫像切出部100,係依據從畫像控制部103而來之指示,而從儲存在記憶體101中之畫像資料來讀出切出區域內的畫像資料。畫像切出部100,係將從記憶體101所讀出的切出區域之畫像資料,供給至畫像處理部102處。
在步驟S107中,畫像處理部102,係對於從畫像切出部100所供給而來之畫像資料,而例如依據上述之式(1)以及式(2)來施加尺寸變換處理。藉由畫像處理部102而施加了尺寸變換處理之畫像資料,係被供給至顯示元件114處。顯示元件114,係使從光源111而來之光依據畫像資料而作調變並射出。被射出之此光,係從投影透鏡12而被作投射。
在接下來的步驟S108中,CPU 120,係判定是否存在有在上述之步驟S101中所輸入的畫像資料之下一個圖框的畫像資料之輸入。當判定係存在有下一個圖框的畫像資料之輸入的情況時,CPU 120,係使處理回到步驟S101,並對於該下一個圖框的畫像資料,而進行上述之步驟S101~步驟S107的處理。亦即是,此步驟S101~步驟S107之處理,例如係依據畫像資料之垂直同步訊號VD,而以畫像資料之圖框單位來反覆進行。故而,投影機裝置1,係能夠對於投影角θ之變化,而使各處理以圖框單位來作追隨。
另一方面,在步驟S108中,當判定係並未被輸入有下一個圖框之畫像資料的情況時,CPU 120,係使在投影機裝置1中的畫像之投影動作停止。例如,CPU 120,係以使光源111成為OFF的方式而作控制,並且對於旋轉機構部115而命令其使筒部10之姿勢回復至初期姿勢。之後,CPU 120,係在使筒部10之姿勢回復至初期姿勢之後,使將光源111等作冷卻之風扇停止。
如同上述一般,若依據投影機裝置1,則係能夠進行下述一般之畫像投影,亦即是,係能夠保持畫像資料所具有之解析度,並且使用者亦容易對於所輸入的畫像資料之畫像中的被作了投影之被攝體畫像的位置作掌握。
另外,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係針對投影機裝置1所具備之筒部10為相對於基台20而僅在垂直方向上轉動,投影透鏡12之投影方向係僅在垂直方向上作
變更的例子,來作了展示,但是,此轉動乃至變更,係並不被限定於垂直方向。例如,在具備有可進行橫搖鏡及上下搖鏡(PAN AND TILT)之構成,並能夠使投影部之投影方向朝向水平乃至垂直方向變更的投影裝置中,亦能夠適用本發明並得到本發明之效果。
接著,針對可適用於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作說明。在由實施形態所致之投影機裝置1中,係如同已作了說明一般,在筒部10之內部,設置有用以將光學引擎部110等冷卻的由風扇等所構成之冷卻手段。如此,例如,若是將風扇之旋轉量設為一定,並無關於投影姿勢之變化地來進行風扇之送風等,則起因於被設置在筒部10處之吸排氣孔23的位置等,會有依存於投影姿勢而使散熱效率降低之虞。又,若是將風扇之旋轉方向設為一定,則伴隨著筒部10之旋轉,相對於投影機裝置1本體之排氣風的排出方向係會不停的改變,依存於姿勢,亦會有直接將熱風吹至使用者處之虞。
在可適用於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以及可適用在後述之實施形態中的散熱構造之第2以及第3例中,係對於由上述之實施形態所致的投影機裝置1而追加有對於散熱作了考慮之構成,並解決了上述的問題。
針對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投影機裝置的內部構成作說明。圖19,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的投影機裝置1000之內部構成作說明的剖面圖。另外,在圖19中,針對與圖1A以及圖1B、圖2A以及圖2B還有圖4等共通的部份,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之說明。
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的投影機裝置1000中,在筒部10內部,係被設置有光源111、和投影透鏡12、和顯示元件114、和反射鏡113、和光源111、和由作為散熱構件之導熱管61以及鰭62所成的散熱器、以及風扇60。
於此,投影透鏡12和顯示元件114以及反射鏡113,係構成光學引擎部110,該光學引擎部110,係作為將從光源111所射出之光基於投影對象之畫像資料來作調變並投影至投影機裝置1000之外部處的光學機構。
如圖19中所示一般,吸排氣孔22a,係以從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光的投影方向而朝向上方偏移90°的角度,而被設置在筒部10之周面上。吸排氣孔22b,係以從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光的投影方向而朝向下方偏移90°的角度,而被設置在筒部10之周面上。另外,吸排氣孔22a、吸排氣孔22b之位置,只要是以相對於筒部10之中心位置的旋轉軸而成為對稱的方式來作設置,並且為能夠藉由與光之投影方向相異的角度來有效率地得到吸排
氣之氣流的配置,則係並不被限定於從上述投影方向而朝向上下偏移90°之角度者。
投影透鏡12,係以使其之光軸通過筒部10之中心位置的旋轉軸並且成為與將筒部10外周之2個吸排氣孔22a、22b之各中心作連結之線段相垂直的方式,來朝向筒部10之外周地作配置。顯示元件114、反射鏡113,係沿著投影透鏡12之光軸地被配置在較筒部10之中心位置而更靠筒部10之徑方向處。
光源111,係被連接於略直線形狀之導熱管61處,並在位置於與投影透鏡12相反側處之端部處,而以朝向反射鏡113射出光的方向來作裝著。
由導熱管61以及鰭62所成之散熱器,係被配置在光軸和吸排氣孔22a之間。在導熱管61處,係被設置有用以提昇散熱效率之複數的鰭62。
在導熱管61和筒部10外周之吸排氣孔22a之間,係被配置有風扇60,風扇60之葉片部係成為朝向吸排氣孔22a的狀態。因此,風扇60,係成為能夠從吸排氣孔22a而吸引空氣並對於吸排氣孔22b排氣,或者是從吸排氣孔22b而吸引空氣並對於吸排氣孔22a排氣。
如圖19中所示一般,在基台20之內部,係被設置有被搭載有進行各種控制或畫像處理之電路部的複數之基板301。又,基台20,係在設置有藉由基台20之上壁面和筒部10之外周面所形成之空隙70的狀態下,將筒部10可旋轉地作支持。
此空隙70,係在後述之投影機裝置1000的散熱控制處理中,發揮輸流管(duct)之功能。亦即是,從筒部10之吸排氣孔22a以及22b所排氣出之熱風,係在此空隙70內流動並從基台20之吸排氣孔16a乃至16b而被排氣。此時,藉由基台20之上壁面,係能夠防止伴隨著此散熱控制處理而從筒部10之吸排氣孔22a以及22b所排氣的熱風流入至基台20之內部並對於內部之基板301造成影響。又,空隙70,係亦成為將從吸排氣孔16a、16b所導入之外部的空氣通過吸排氣孔22a、22b來供給至筒部10之內部時的通路。以下,亦有將此空隙70稱作輸流管70的情況。
如同上述一般,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係為了提昇使用者之操作性,而在具備有操作部14之基台20之上可旋轉地設置筒部10,因此,係在筒部10和基台20之間設置有空隙70。之後,藉由此空隙70,來將筒部10之散熱和基台20間之散熱相獨立地進行。亦即是,在筒部10處,係成為能夠與基台20相獨立地,而因應於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和空隙70之間的重複之比例,來控制風扇60之旋轉數並使散熱效率提昇,另一方面,在基台20處,係能夠與筒部10之散熱處理相獨立地而使散熱效率提昇。
筒部10之外壁和基台20之上壁面之間的間隔、亦即是此空隙,係成為3mm以下。又,此空隙70,係被筒部10以及基台20之上壁面還有具備有由多數之小
口徑之孔所成的吸排氣孔16a以及16b之壁面所包圍。因此,係能夠防止在筒部10之旋轉驅動中而使用者誤將手指插入至筒部10和基台20之間的情況。
在上述一般之構成中,針對由使筒部10旋轉一事所得到的筒部10之姿勢作說明。圖20、圖21,係為用以對於筒部10之姿勢作說明之圖。
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係將筒部10之初期姿勢,設為使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朝向鉛直方向的姿勢。又,將此初期姿勢下之投影透鏡12的位置,稱作基準位置。故而,在初期姿勢下,投影透鏡12係完全被隱藏於基台20中。在圖20中,將初期姿勢之筒部10的狀態,作為狀態500來作展示。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於此初期姿勢下,光遮斷器51b係檢測出突起46a,並藉由後述之角度導出部116,而判斷筒30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起點。
另外,於以下,筒角度,係指從上述之初期姿勢下的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旋轉角度。
若是投影機裝置1000被啟動,則驅動部32係以使筒部10朝向第1面側的方式來開始筒部10之旋轉。之後,筒部10,其吸排氣孔22b和輸流管70之間係開始重複,並成為使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吸排氣孔22b之面積逐漸增加的狀態。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
1姿勢,並在圖20中作為狀態501來作展示。
若是筒部10更進而旋轉,則筒部10之方向(亦即是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係會成為在第1面側處而成為水平的位置。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投影方向會在第1面側處而成為水平的情況時之投影透鏡12的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係為90°。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2姿勢,並在圖20中作為狀態502來作展示。如同在狀態502中所示一般,在第2姿勢中,吸排氣孔22b係成為完全與輸流管70重複之狀態。
當筒部10作旋轉並成為了第2姿勢時,係暫時停止旋轉。藉由使用者所進行之操作部14的操作,來使光源111點燈,在筒部10處,從光源111所射出之光,係藉由被驅動電路所作了驅動的顯示元件114來依據被輸入至投影機裝置1000中之畫像資料而作調變,並射入至光學系中。而後,依據畫像資料而被作了調變之光,係從投影透鏡12而朝向水平方向投影,並照射至螢幕或壁面等之被投影媒體上。
藉由使用者之對於操作部14進行操作,係能夠在維持從投影透鏡12而來之由畫像資料所致的投影之狀態下,以旋轉軸36為中心地來使筒部10更進而旋轉。若是筒部10從第2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當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成為約135°時,吸排氣孔22b係成為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並成為使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b的面積逐漸減少的狀態。將此時之筒部
10的姿勢稱作第3姿勢,並在圖20中作為狀態503來作展示。
若是筒部10從第3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當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成為約160°時,吸排氣孔22b係成為完全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狀態。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4姿勢,並在圖20中作為狀態504來作展示。
若是筒部10從第4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係成為180°,而能夠將從投影透鏡12而來之光朝向垂直上方投影。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5姿勢,並在圖20中作為狀態505來作展示。在第5姿勢下,如同作為狀態505所示一般,吸排氣孔22b係成為完全不會與輸流管70重複之狀態。
若是筒部10從第5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當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成為約200°時,吸排氣孔22a之端部係開始與輸流管70之間的重複,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a的面積係成為逐漸增加的狀態。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6姿勢,並在圖21中作為狀態506來作展示。
若是筒部10從第6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當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成為約225°時,吸排氣孔22a係成為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並成為使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a的面積逐漸減少的狀態。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7姿勢,並在圖21中作為
狀態507來作展示。
若是筒部10從第7姿勢起而更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則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係成為270°。於此情況,投影透鏡12,係成為朝向與被設置有操作部14之第1面側相對向的第2面側。將此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第8姿勢,並在圖21中作為狀態508來作展示。在第8姿勢下,光遮斷器51a係檢測出突起46b,並藉由後述之角度導出部116,而判斷到達了筒30之旋轉動作的終點。
由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所致的投影機裝置1000,係能夠在維持於進行投影的狀態下,而藉由例如如同狀態500~狀態508所示一般地來使筒部10旋轉,而因應於由投影透鏡12所致之筒角度來使畫像資料中之投影區域移動。又,係亦可設為使所投影之畫像的內容以及該被投影之畫像的在被投影媒體上之投影位置的變化,與作為所輸入之畫像資料的全畫像區域中之作為進行投影之畫像而被切出的畫像區域之內容以及位置的變化,此兩者相互作對應。
若是使用者結束由投影機裝置1000所進行之投影畫像的投影,並對於操作部14之「結束鍵」作操作等而使投影機裝置1000停止,則首先,筒部10係以回復至初期姿勢的方式而被作旋轉控制。若是檢測出筒部10為朝向鉛直方向而回復至初期姿勢,則光源係被熄燈,在經過了光源之冷卻所需要的特定時間之後,電源係被設為
OFF。
接著,針對用以實現上述一般之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的投影機裝置1000之各功能乃至動作的構成作說明。圖22,係為對於投影機裝置1000之功能性構成作展示之區塊圖。另外,在圖22中,針對與上述之圖4共通的部份,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之說明。
如圖22中所示一般,由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所致的投影機裝置1000,係對於由圖4中所示之實施形態所致的投影機裝置1,而追加有角度導出部116以及風扇控制部1300。於此,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和旋轉控制部104和風扇控制部130以及角度導出部116,係作為電路部而被搭載於基台20之基板301上。
另外,畫像處理、控制部103,係包含有上述之圖4中所示的畫像切出部100、記憶體101、畫像處理部102以及畫像控制部103。光學引擎部110,係如同上述一般,包含有光源111、反射鏡113、顯示元件114以及投影透鏡12。
如同上述一般,光學引擎部110,係被設置在藉由旋轉機構部115而成為可進行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0°~270°之旋轉的筒部10內。旋轉機構部115,係包含有使用圖2A、2B所作了說明的驅動部32、和身為筒部10側之構成的齒輪35,並利用馬達40之旋轉而使筒部10
作特定之旋轉。
旋轉控制部104,係從旋轉機構部115而受訊光遮斷器51a以及51b之輸出訊號。又,旋轉控制部104,係依據代表光遮斷器51a檢測出突起46b一事之輸出訊號,來判斷筒10之姿勢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終點的姿勢。又,旋轉控制部104,係依據代表光遮斷器51b檢測出突起46a一事之輸出訊號,來判斷筒10之姿勢為到達了旋轉動作之起點的姿勢,亦即是判斷其為初期姿勢。於此情況,旋轉控制部104,係將代表身為初期姿勢一事的檢測訊號,送出至角度導出部116處。又,旋轉控制部104,係將代表筒部10正在旋轉一事之旋轉指示資訊,供給至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處。
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係基於被供給而來之旋轉指示資訊,而進行被輸入的投影對象之畫像資料的形變修正等之畫像處理,並輸出用以投影至顯示元件114處之畫像資料。
角度導出部116,係受訊從旋轉控制部104而來之代表身為初期姿勢一事的檢測訊號、和從馬達40所逐次輸出之驅動脈衝數。之後,角度導出部116,係對於從受訊了代表初期姿勢一事之檢測訊號的時間點起之驅動脈衝數作計數,並根據所計數了的驅動脈衝數,來導出從初期姿勢起之筒部10的旋轉角度、亦即是導出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
更具體而言,角度導出部116,係將驅動脈衝
數和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預先附加有對應地而作記憶,並將與所計數的驅動脈衝數相對應的筒角度,作為從初期姿勢起之現在的筒角度而導出。
風扇控制部130,係對於風扇60之驅動作控制。風扇控制部130,係具備有風量控制部1310。風量控制部1310,係根據藉由角度導出部116所檢測出的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來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相對於輸流管70的位置關係,並根據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相對於輸流管70的位置關係,來對於風扇60之送風的風量作控制。風量控制部1310,係藉由使對於風扇60之驅動電壓改變,來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改變,並藉由此來對於送風之風量作控制。亦即是,風量控制部1310,係藉由將電壓升高,來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增加,並藉由此來使風量增加。另一方面,風量控制部1310,係藉由將電壓降低,來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減少,並藉由此來使風量減少。
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的風量控制部1310,當根據藉由角度導出部116所導出之筒角度,而判斷筒部10係身為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為與輸流管70相重疊的位置之姿勢的情況時,係以正比於與輸流管70相重疊之吸排氣孔22a、22b之面積而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增快並使風量增加的方式,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設定為高電壓。
更具體而言,風量控制部1310,當根據筒角
度,而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為以全部範圍而與輸流管70相重疊、亦即是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為與輸流管70完全相收容的位置之姿勢的情況時,係以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高速度並使風量成為最大的方式,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設定為最高電壓。
之後,風量控制部1310,當根據筒角度而判斷與輸流管70相重疊之吸排氣孔22a、22b的面積為逐漸變窄的情況時,係以逐漸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低速並使風量變小的方式,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逐漸設定為低電壓。於此情況,風量控制部1310,除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連續性地逐漸降低以外,亦可採用使其階段性地逐漸降低之構成。
又,風量控制部1310,當身為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範圍均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疊的位置之姿勢的情況時,係以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低速度並使風量成為最小的方式,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設定為最低電壓。
之後,風量控制部1310,當根據筒角度而判斷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a、22b的面積為逐漸變廣的情況時,係以逐漸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高速並使風量變大的方式,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逐漸設定為高電壓。於此情況,風量控制部1310,除了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連續性地逐漸升高以外,亦可採用使其階段性地逐漸升高之構成。
於此,「筒角度」和「吸排氣孔22a、22b與輸流管70之重複的狀態(位置關係)」之間的對應,係作為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而預先設定在風量控制部1310中。若是將吸排氣孔22a、22b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疊的情況稱作「無重複」,並將吸排氣孔22a、22b之一部分的範圍與輸流管70相重疊的情況稱作「部分重複」,且將吸排氣孔22a、22b之全範圍被收容於輸流管70中(相重複)的情況稱作「完全重複」,則在圖19所示之構造的本實施形態中,筒角度和重複範圍,係成為如同在以下之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中所示一般之對應關係。風量控制部1310,係根據從角度導出部116所送出之筒角度,來參考下述之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而判斷筒部10之吸排氣孔22a、22b和輸流管70之重複的狀態,並進行上述風量控制。
筒角度之範圍:重複之狀態
筒角度0°(初期姿勢)~約10°(第1姿勢):無重複
約10°(第1姿勢)~約20°:部分重複
約20°~約135°(第3姿勢):完全重複
約135°(第3姿勢)~約160°(第4姿勢):部分重複
約160°(第4姿勢)~約200°(第6姿勢):無重複
約200°(第6姿勢)~約225°(第7姿勢):部分重複
約225°(第7姿勢)~約270°(第7姿勢):完全重複
接下來,針對投影機裝置1000之散熱控制處理作說明。投影機裝置1000,係能夠進行因應於由筒部10之旋轉驅動所致的投影方向之變更來使散熱效率成為適當者之控制。圖23,係為對於由投影機裝置1000所致之此散熱控制處理的處理程序作展示之流程圖。
角度導出部116,係如同上述一般,將由筒部10之旋轉所致的從初期姿勢起之投影透鏡12的角度之變化量,作為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而導出,並將所檢測出之筒角度,輸入至風扇控制部130之風量控制部1310中(步驟S11)。
之後,風量控制部1310,係參考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來判斷筒角度是否成為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角度範圍內之範圍(步驟S12)。之後,當判斷筒角度為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角度範圍內的情況時(步驟S12:Yes),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設定為可設定之最低電壓(步驟S13),並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一直減少至最低速度,而將風量設為最低。
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一般之筒角度的情況時,風扇60,係成為將外部之空氣全部並不透過輸流管70地而直接從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來吸入至筒部10之內部,並從另外一方之吸排氣孔22b或者是22a而排氣。因此,由風扇60所致之
風量係設為最小風量。
之後,風扇控制部130,係判斷投影之停止指示的有無(步驟S22),若是並不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步驟S22:No),則回到步驟S11處。
在步驟S12中,當判斷筒角度並非為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不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角度範圍內,亦即是筒角度係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會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角度範圍內的情況時(步驟S12:No),風量控制部1310,係參考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而判斷筒角度是否為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會與輸流管70完全相重複之角度範圍內、亦即是是否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部範圍會被收容於輸流管70中的角度範圍內(步驟S14)。
之後,當判斷筒角度為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會與輸流管70完全重複之角度範圍內的情況時(步驟S14:Yes),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設定為可設定之最高電壓(步驟S15),並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一直增加至最高速度,而將風量設為最高。之後,風扇控制部130,係判斷投影之停止指示的有無(步驟S22),若是並不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步驟S22:No),則回到步驟S11處。
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範圍會被收容在輸流管70中一般之筒角度的情況時,投影機裝置1000之外部的空氣,係有必要從輸流管70之吸排氣孔
16a、16b來進入至投影機裝置1000之內部,並通過輸流管70,再從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而被吸入至筒部10之內部,並從另外一方之吸排氣孔22b或者是22a而排氣。因此,由風扇60所致之風量,係需要設為較通常而更大,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為最大風量。
在步驟S14中,當判斷筒角度並未被包含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會與輸流管70完全重複的角度範圍中的情況時(步驟S14:No),係代表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一部分的範圍為與輸流管70重複。因此,風量控制部1310,係根據此次之筒角度和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來參考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而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是否較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起而有所增加(步驟S16)。
之後,當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為較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起而有所增加的情況時(步驟S16:Yes),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增加並使風量增加(步驟S17)。之後,風扇控制部130,係判斷投影之停止指示的有無(步驟S22),若是並不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步驟S22:No),則回到步驟S11處。
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面積有所增加的情況時,由於相較於從外部所導入之空氣,經由輸流管70所導入的空氣之量係逐漸增多,因此係成為需要較前一次而更大的風量。故而,風量控制部
1310,係逐漸使風扇60之驅動電壓增加,並使風量逐漸增大。
在步驟S16中,當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並未較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起而有所增加的情況時(步驟S16:No),風量控制部1310,係根據此次之筒角度和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來參考角度、重複狀態對應表資料,而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是否較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起而有所減少(步驟S18)。
之後,當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為較前一次判斷時之筒角度起而有所減少的情況時(步驟S18:Yes),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驅動電壓減少並使風量減少(步驟S19)。之後,風扇控制部130,係判斷投影之停止指示的有無(步驟S22),若是並不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步驟S22:No),則回到步驟S11處。
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面積有所減少的情況時,由於相較於經由輸流管70所導入的空氣,從外部而直接導入的空氣之量係逐漸增多,因此係成為並不需要如同前一次一般之大的風量。故而,風量控制部1310,係逐漸使風扇60之驅動電壓減少,並使風量逐漸變小。
在步驟S18中,當判斷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面積並未較前一次判斷時之
筒角度起而有所減少的情況時(步驟S18:No),風量控制部130係判斷投影之停止指示的有無(步驟S22),若是不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步驟S22:No),則回到步驟S11。
於此,在步驟S22中,當存在有投影停止指示的情況時(步驟S22:Yes),風量控制部1310,係結束風量控制之處理。
以下,針對由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所致的依循於筒部10之旋轉所進行的風量控制作說明。圖24~圖33,係為用以對於從0°~270°之投影透鏡12的基於筒角度之變更所成的投影姿勢之每一者的散熱中之空氣的流動作說明之圖。
圖24,係為對於投影機裝置1000之電源成為OFF時或者是投影機裝置1000身為所謂的待機狀態時之投影姿勢作展示之圖。另外,嚴密上,此時投影機裝置1000係並未進行投影,但是,為了便於說明,係將此狀態500亦稱作投影姿勢,並將此狀態500時之從投影透鏡12的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作為0°,來進行以下說明。又,如同上述一般,將此狀態500時之筒部10的姿勢稱作初期姿勢。
投影機裝置1000,當身為圖24中所示之初期姿勢的情況時,投影機裝置1000之電源,係成為OFF或者是成為所謂的待機狀態,風扇60係停止。之後,若是投影機裝置1000之電源被設為ON,則係開始投影並使筒
部10旋轉,藉由此,係開始由風扇控制部130所進行之處理。
若是從圖24中所示之初期姿勢起而使風扇60旋轉,則吸排氣孔22a、22b由於係尚未與輸流管70相重複,因此,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風量控制為最小(步驟S13),並從吸排氣孔22b而朝向吸排氣孔22a之方向排氣。
之後,若是進而使筒部10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25中所示之第1姿勢的狀態501,則吸排氣孔22b係開始與輸流管70重複,藉由更進而使筒部10朝向正方向旋轉,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b的面積係逐漸增加。因此,風量控制部1310,係以使風扇60之風量從最小風量起而逐漸增加的方式來作控制(步驟S17)。
之後,若是使筒部10從第1姿勢起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26中所示之第2姿勢的狀態502,則吸排氣孔22b之全部範圍係被收容於輸流管70中(完全重複)。因此,在此狀態下,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風量控制為最大風量(步驟S15)。
之後,若是使筒部10從第2姿勢起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27中所示之第3姿勢的狀態503,則係從吸排氣孔22b之全部範圍被收容於輸流管70中的狀態起,而成為吸排氣孔22b之端部從輸流管70之範圍而脫離的狀態。之後,若是使筒部10從第3姿勢起而朝
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28中所示之姿勢的狀態,則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b的面積係逐漸減少。因此,風量控制部1310,係以使風扇60之風量從最大風量起而逐漸減少的方式來作控制(步驟S19)。
之後,若是使筒部10從圖28中所示之姿勢起而進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29中所示之第4姿勢的狀態504以及圖30中所示之第5姿勢的狀態505,則吸排氣孔22b之全部範圍係從輸流管70之範圍而脫離,吸排氣孔22b和輸流管70係成為不會相重複。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風量控制為從最小(步驟S13)。
之後,若是進而使筒部10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31中所示之第6姿勢的狀態506,則吸排氣孔22a係開始與輸流管70重複,藉由更進而使筒部10朝向正方向旋轉,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吸排氣孔22a的面積係逐漸增加。因此,風量控制部1310,係以使風扇60之風量從最小風量起而逐漸增加的方式來作控制(步驟S17)。
之後,若是使筒部10從第6姿勢起而朝向正方向旋轉,並成為圖32中所示之第7姿勢的狀態507以及圖33中所示之第8姿勢的狀態508,則吸排氣孔22a之全部範圍係被收容於輸流管70中(完全重複)。因此,在此狀態下,風量控制部1310,係將風扇60之風量控制為最大風量(步驟S15)。
如此這般,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由於係根據投影透鏡12之筒角度來判定筒部10之姿勢,並因應於在該姿勢下之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與輸流管70之間的重複範圍之面積,來進行對於風扇60之風量作變更的控制,因此,相較於恆常以一定之風量來驅動風扇60的情況,係能夠削減電力消耗量。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係並非恆常驅動風扇60,因此係能夠將由風扇60所導致的噪音抑制在最小限度。
又,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由於散熱管61係為略直線形狀,並在光學引擎和風扇60之間而與投影透鏡12之光軸略平行地作配置,且在投影機裝置1000之內部的背面側而連接光源111,因此,光源111係成為被配置在吸排氣孔22a之近旁處。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與圖41中所示一般之使用L字狀的散熱管2461以及風扇2462的先前技術相異,在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為90°~270°之中,係如圖24~圖33中所示一般,成為相較於光源111而風扇62為位置在更上側。因此,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由風扇60所致之空氣係從吸排氣孔22b起而朝向光源111之附近的吸排氣孔22a流動,而能夠避免由光源111所致之熱風碰觸到投影透鏡12等之光學引擎。
另外,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風量控制部1310,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為並不與輸流管70相重複或者是為以一部分之範圍而重複的情況時,係將風
扇60之風量控制在未滿最大風量之風量,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就算是在像是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為並不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情況或者是為以一部分之範圍而重複的情況時一般之以未滿最大風量之風量來使風扇60作旋轉一般的投影姿勢下,當在此投影姿勢下之投影時間為經過一定時間以上之類的情況等時,則因應於投影時間來將風扇60之風量變更為最大風量。
又,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風量控制部1310,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部範圍為被收容在輸流管70之範圍中的情況時,係將風扇60之風量控制在最大風量,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因應於進行投影之內容的畫像資料或者是投影中之內容的聲音資料,來將風扇60之風量變更為未滿最大風量。例如,係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就算是身為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部範圍為被收容在輸流管70之範圍中的情況,若是辨識出投影中之內容為像是在安靜的環境中而進行視聽一般之影像或者是聲音,則以將風扇60之風量從最大風量起而減少的方式來使風扇60之旋轉速度降低。於此情況,係成為能夠實現與內容相對應之風量控制。
又,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並未與輸流管70相重複的情況時,係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低速度而將風扇60之風量設為最
小,但是,就算並非為最低速度、最低風量,亦只要構成為以一定速度以下之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將風量設為一定風量以下即可。
例如,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當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為180°而投影透鏡12為朝向天花板之第5姿勢的情況時(參考圖30),由於吸排氣孔22a、22b係均未與輸流管70之範圍相重複,因此係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低速度並將風扇60之風量設為最小,但是,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以一定速度以下之特定的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將風量設為一定風量以下之特定的風量。
在此情況中,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進而在投影機裝置1000處而設置麥克風等之集音部和對於所集音的聲音之音量進行測定之音量測定部以及偵測出周圍的照度之照度感測器,並因應於周圍之音量或照度來更進而對於風扇60之風量作控制。
作為其中一例,係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當筒部10在第5姿勢下而進行投影中所測定到的周圍之音量為一定音量以下,或者是周圍之明亮度為一定照度以下的情況時,係以上述特定之旋轉速度以下的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使風量成為上述特定之風量以下之風量。於此情況,當投影中之投影機裝置1000之周圍的環境為安定的情況時,係能夠進行更進而以靜音作為優先之視聽。
又,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之全部範圍為被收容在輸流管70中的情況時,係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高速度而將風扇60之風量設為最大,但是,就算並非為最高速度、最大風量,亦只要構成為以一定速度以上之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將風量設為一定風量以上即可。
例如,在本散熱構造之第1例中,當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為90°而投影透鏡12為朝向正面之第2姿勢的情況時(參考圖26),由於吸排氣孔22a、22b之全部範圍係被收容在輸流管70之範圍中而完全重複,因此係將風扇60之旋轉速度設為最高速度並將風扇60之風量設為最大,但是,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以一定速度以上之特定的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將風量設為一定風量以上之特定的風量。
在此情況中,亦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進而在投影機裝置1000處而設置麥克風等之集音部和對於所集音的聲音之音量進行測定之音量測定部以及偵測出周圍的照度之照度感測器,並因應於周圍之音量或照度來對於風扇60之風量作控制。
作為其中一例,係可將風量控制部1310構成為:當筒部10在第2姿勢下而進行投影中所測定到的周圍之音量為一定音量以上,或者是周圍之明亮度為一定照度以上的情況時,係以上述特定之旋轉速度以上的旋轉速度來使風扇60旋轉,並使風量成為上述特定之風量以上
之風量。於此情況,由於投影機裝置1000之周圍的環境,係被想定為在會議中而視聽者一面對於被投影至正面之內容作觀賞一面進行議論一般的環境,因此,設為靜音狀態之必要性係為低,另一方面,係能夠促進筒部10內部之冷卻。
在上述投影機裝置1000之散熱控制處理中,雖係對於風扇60之旋轉速度作調整而控制風量,但是,係並未特別對由風扇所致之送風的方向作控制。在可適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散熱構造的第2例中,係除了上述之散熱構造的第1例之風量控制以外,亦因應於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來對於風扇60之送風的方向作控制。
針對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之第2例的投影裝置1500之外觀構成、旋轉機構部115以及角度導出部116之構造、以及投影機裝置1500之內部構造,係為與分別使用圖1A、1B、圖2A、2B以及圖19所作了說明的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
圖34,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的投影機裝置1500之功能性構成作展示之區塊圖。如圖34中所示一般,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的投影機裝置1500,主要係具備有:光學引擎部110、和風扇60、和旋轉機構部115、和角度導出部116、和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和風扇控制部1530、以及旋轉控制部104。於此,除了風
扇控制部1530以外之構成,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風扇控制部1530,係如圖34中所示一般,具備有風量控制部1531、和方向控制部1532。
風量控制部1531,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的,因應於吸排氣孔22a、22b和輸流管70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對於風扇60之送風的風量作控制。關於由風扇控制部1531所致之風量控制的詳細構成,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
方向控制部1532,係將藉由風扇60而從吸排氣孔22a、22b所排氣的空氣,切換至避開了視聽者之方向處。具體而言,方向控制部1532,在從吸排氣孔22a而將熱風作排氣的構成中,當筒部10為對應於由風扇60所致之熱風會被排氣至使用者所存在之第2面側處一般的姿勢之筒角度的情況時,將由風扇60所致之送風方向,從投影機裝置1500之第2面側而切換至第1面側之方向。
於此,在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中,筒部10為對應於由風扇60所致之熱風會被排氣至第2面側處一般的姿勢之筒角度的範圍,係為從基準位置起而較90°更大之範圍。另外,由風扇60所致之送風方向的切換,係只要使方向控制部1532將風扇60之旋轉方向切換至反方向即可。
接著,針對由如同上述一般所構成之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所致的風扇控制處理作說明。圖35以及圖36,係為對於實施形態2之風扇控制處理的處理程序作展示之流程圖。
首先,角度導出部116,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的,將由筒部10之旋轉所致的從初期姿勢起之投影透鏡12的角度之變化量,作為從基準位置起之筒角度而導出,並將所檢測出之筒角度,輸入至風扇控制部1530之風量控制部1531和方向控制部1532中(步驟S11)。
之後,方向控制部1532,係判斷被輸入的筒角度是否為較90°更大(步驟S41)。之後,當筒角度為較90°更大的情況時(步驟S41:Yes),係以不會將由風扇60所致之熱風朝向使用者所存在之第2面側排氣的方式,來將由風扇60所致之排氣方向,設定為會從吸排孔22a(第2面側)來朝向吸排氣孔22b(第1面側)而排氣之方向(步驟S42)。
另一方面,當筒角度為90°以下的情況時(步驟S41:No),係以不會將由風扇60所致之熱風朝向使用者所存在之第2面側排氣的方式,來將由風扇60所致之排氣方向,設定為會從吸排孔22b(第2面側)來朝向吸排氣孔22a(第1面側)而排氣之方向(步驟S43)。
之後,在步驟S12~S20中,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的,而進行由風扇控制部1531所致之
風量控制。
當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係為180°之第5姿勢的情況時,在實施形態1中,由於熱風係從吸排氣孔22a而被排氣(參考圖30),因此熱風係會吹到第2面側之使用者。
但是,在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中,當筒角度為超過90°的時間點時,方向控制部1532係將風扇60之至今為止的旋轉方向作逆旋轉,而將風向切換,並以使熱風從吸排氣孔22b而被排氣的方式來作控制。
圖37,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中的第5姿勢的情況時之由風扇60所致之送風狀態作展示之圖。如圖37中所示一般,方向控制部1532,係藉由將風扇60之旋轉方向作切換,而將至今為止為從吸排氣孔22b所流向吸排氣孔22a之方向的空氣,切換為從吸排氣孔22a而流向吸排氣孔22b之方向。亦即是,用以進行冷卻之空氣,係藉由風扇60,而被從投影機裝置1000之第2面側的吸排氣孔22a所吸引,並從第1面側之吸排氣孔22b而排出。
如此這般,在本散熱構造之第2例中,由於係因應於從投影透鏡12之基準位置起的筒角度,來切換由風扇60所致之送風的方向,因此,除了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的效果以外,係亦能夠避免由風扇60所產生之排氣吹到視聽者身上的情況。
在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2例中,係因應於投影透鏡12之筒角度,來進行將從風扇60所排氣之熱風的風向在從吸排氣孔22a而朝向吸排氣孔22b之方向以極其之逆方向之間作切換的控制,但是,在可適用於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係因應於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和輸流管70之位置關係,來藉由使風扇60自身作傾斜而使從風扇60而來之熱風的風向作改變。
針對可適用在實施形態中之散熱構造之第3例的投影裝置1000之外觀構成、旋轉機構部115以及角度導出部116之構造,係為與分別使用圖1A、1B、圖2A、2B以及圖19所作了說明的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又,投影機裝置1000之功能性構成,係與使用圖22所說明了的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同。
在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在筒部10之內部構造中,風扇60之構成係與上述之散熱構造之第1例相異。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在收容風扇60之風扇框體處設置重物,來使風扇60自身作傾斜。亦即是,當筒部10旋轉而成為使風扇60位置在輸流管70側之姿勢,而從風扇60而來之排氣方向係朝向輸流管70的情況時,係設為使風扇60之重心朝向上方移動,而藉由重物之自身重量來使風扇60傾斜,並以使從風扇60而來之排氣朝向輸流管60之吸排氣孔16a或者是16b的方式,來構成風扇60。
圖38,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的風扇60之構成作展示之立體圖。在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係藉由在收容風扇60之葉片部60a的風扇框體60b之側面處設置重物60c,來使風扇60之重心移動至圖38中之風扇60的下方處。又,係將風扇60可在與葉片部60a之旋轉軸相垂直之轉動軸2201周圍自由旋轉地而配置在筒部10之內部。
之後,當筒部10旋轉,風扇60成為從圖38之狀態起而作了翻轉的狀態,並且風扇60移動至了筒部10內部之下部的輸流管70之近旁處的情況時,由於重心位置係移動至較風扇60而更上方處,因此,藉由重物60c之自身重量,風扇60係在旋轉軸2201周圍而轉動。其結果,風扇60之朝向係有所傾斜,葉片部60a係成為朝向輸流管70之西排氣孔22a或者是22b。因此,從葉片部60a所流動而來之熱風,係成為相對於輸流管70而傾斜地吹拂,被作排氣之熱風之由於碰到輸流管70而導致的阻抗係被降低,而從吸排氣孔16a或者是16b排氣。
圖39,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的第7姿勢之筒部10的狀態507’作展示之圖。圖40,係為用以對於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的第8姿勢之筒部10的狀態508’作展示之圖。
如同圖39、圖40中所示一般,在筒部10旋轉並成為第7姿勢而吸排氣孔22a為與輸流管70之範圍相重複的情況時,藉由重物60c之自身重量,由於風扇
60之重心係成為位置在圖39中之左斜上方處,因此風扇60係在與旋轉軸相垂直之軸周圍處而朝向左側轉動,葉片部60a之方向係成為朝向排氣輸流管70之吸排氣孔16b側。
藉由此,從風扇60所排氣之熱風,係對於輸流管70而傾斜地吹拂,而能夠使阻抗作了降低地來從吸排氣孔16b而排氣。
另外,在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雖係藉由在風扇60處設置重物60c來使風扇60作傾斜,但是,作為使風扇60傾斜之手法,係並不被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在筒部10之內部,設置使風扇60在與葉片部60a之旋轉軸相垂直之轉動軸2201周圍而轉動的致動器,並以當藉由角度導出部116所導出之筒角度成為了吸排氣孔22a會與輸流管70之範圍相重複一般之角度的情況時,驅動致動器而使風扇60如同圖39、圖40中所示一般地在與旋轉軸相垂直之軸周圍而朝向左側轉動的方式,來構成風扇控制部130。
於此情況,係能夠將風扇控制部1300,構成為以隨著吸排氣孔22a之與輸流管70相重複之面積的變大而使風扇60之轉動角變小的方式來進行控制。
如此這般,在本散熱構造之第3例中,當吸排氣孔22a或者是22b與輸流管70之範圍相重複,並且從風扇60而來之排氣方向為朝向輸流管70的情況時,藉由使風扇60在與旋轉軸相垂直之軸周圍而轉動並使從風
扇60所排氣之熱風相對於輸流管70而傾斜地吹拂,係能夠將排氣時之阻抗降低而抑制冷卻效率之降低,並且亦能夠將噪音降低。
在上述之散熱構造的第1~第3例中,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風扇控制部130、1530、旋轉控制部104,係除了採用作為身為硬體之電路部來搭載於基台20之基板301上的構成以外,亦可藉由軟體來實現之。
於此情況,藉由散熱構造之第1~第3例之投影機裝置1000或者是1500所實行的控制程式,例如係預先被組入至ROM等之中而被作提供。
藉由散熱構造之第1~第3例之投影機裝置1000或1500所實行的控制程式,係亦可構成為以可進行安裝或者是可實行之形式的檔案來記錄在CD-ROM、軟碟(FD)、CD-R、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等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中並提供之。
進而,亦可將藉由散熱構造之第1~第3例之投影機裝置1000或者是1500所實行的控制程式,構成為儲存在被與網際網路等之網路作了連接的電腦中,並經由網路來進行下載,而提供之。又,亦可將藉由散熱構造之第1~第3例之投影機裝置1000或者是1500所實行的控制程式,構成為經由網際網路等之網路來作提供或者是發佈。
藉由散熱構造之第1~第3例之投影機裝置1000或1500所實行的控制程式,係成為包含有上述之各
部(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風扇控制部1300、1530、旋轉控制部104)的模組構成,作為實際之硬體,係藉由使CPU(處理器)從上述ROM而將控制程式讀出並實行,來將上述各部裝載至主記憶裝置上,並在主記憶裝置上生成畫像處理、控制部1030、風扇控制部1300、1530、旋轉控制部104。
其他實施形態之投影裝置(投影機裝置),係具備有:光源;和光學機構,係藉由從光源所射出之光,來將投影對象之影像投影至外部;和散熱構件,係被與光源作連接;和風扇部,係用以冷卻散熱構件;和旋轉框體,係於周面上具備有吸排氣孔,並收容光源和光學機構以及風扇部;和基台,係將旋轉框體可旋轉地作支持;和旋轉機構,係藉由使旋轉框體旋轉,來使光之投影方向移動;和角度導出部,係將旋轉框體之從基準位置起的旋轉角度檢測出來;和風量控制部或者是方向控制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該風量控制部,係根據所檢測出之旋轉角度,來對於從風扇部而來之送風的風量作控制,該方向控制部,係根據所檢測出之旋轉角度,來對於由風扇部所致之空氣的送風方向作切換,又,吸排孔,係包含有以與光之投影方向相異之角度而對稱性地設置在周面上之第1吸排氣孔以及第2吸排氣孔,風扇部,係對應於第1吸排氣孔而被設置在周面之近旁處,光學機構,係被配置在旋轉框體之內部
的中央部處,散熱構件,係構成為被配置在風扇部和光學機構之間、或者是被配置在風扇部和第1吸排氣孔之間,基台,係設置有特定之空隙地而支持旋轉框體,並構成為藉由風扇部,而從空隙來經由吸排氣孔而將空氣吸引至旋轉框體中,或者是藉由風扇部來將空氣從旋轉框體而經由吸排氣孔來朝向空隙排出。
又,投影裝置,其風量控制部,係進行下述之至少1個的控制:亦即是,當旋轉框體身為使藉由風扇部所從第2吸排氣孔而吸引之空氣通過空隙來被吸引至旋轉框體之內部一般之旋轉角度的情況時,將風量控制為較特定量而更高之風量,或者是,當旋轉框體身為使藉由風扇部所從第2吸排氣孔而吸引之空氣並不通過空隙地來被吸引至旋轉框體之內部一般之旋轉角度的情況時,將風量控制為較特定量而更低之風量,或者是,當旋轉框體身為使藉由風扇部所從第1吸排氣孔而排出之空氣通過空隙來被排出至外部一般之旋轉角度的情況時,將風量控制為較特定量而更高之風量,或者是,當旋轉框體身為使藉由風扇部所從第1吸排氣孔而排出之空氣並不通過空隙地來被排出至外部一般之旋轉角度的情況時,將風量控制為較特定量而更低之風量。
又,投影裝置,係設置有麥克風等之集音部和對於所集音的聲音之音量進行測定之音量測定部或者是偵測出周圍的照度之照度感測器,並將風量控制部,構成為因應於周圍之音量或照度來對於從風扇部而來之送風的
風量作控制。
又,投影裝置,係將風扇部配置為可在與葉片部之旋轉軸相垂直之轉動軸周圍而轉動,並將方向控制部,構成為基於藉由角度導出部所導出之旋轉角度來對於風扇部之轉動角度作控制。
又,投影裝置,係具備有:光源;和光學機構,係藉由從光源所射出之光,來將投影對象之影像投影至外部;和散熱構件,係被與光源作連接;和風扇部,係用以將光源和光學機構以及散熱構件作冷卻;和旋轉框體,係於周面上具備有吸排氣孔,並收容光源和光學機構以及風扇部;和基台,係將旋轉框體可旋轉地作支持;和旋轉機構,係藉由使旋轉框體旋轉,來使光之投影方向移動,投影裝置之冷卻控制方法,係包含有:檢測出旋轉框體之從基準位置起的旋轉角度之步驟;和基於所檢測出之旋轉角度,來對於從風扇部而來之送風的風量作控制之步驟。
雖係針對本發明之數個實施形態而作了說明,但是,此些之實施形態,係僅為作為例子所揭示者,而並非為對於發明之範圍作限定者。此些之新穎的實施形態,係能夠藉由其他之各種的形態來實施之,在不脫離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係可進行各種之省略、置換、變更。此些之實施形態或者是其之變形,係亦被包含在發明之範圍和要旨內,並且亦係被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範圍內。
1‧‧‧投影機裝置
12‧‧‧投影透鏡
14‧‧‧操作部
100‧‧‧畫像切出部
101‧‧‧記憶部
102‧‧‧畫像處理部
103‧‧‧畫像控制部
104‧‧‧旋轉控制部
106‧‧‧畫角控制部
110‧‧‧光學引擎部
111‧‧‧光源
114‧‧‧顯示元件
115‧‧‧旋轉機構部
Claims (4)
- 一種投影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投影部,係將畫像資料轉換為光並以特定之畫角來投影;和投影方向變更部,係將前述投影部之投影方向從第1投影方向起而一直變更至第2投影方向;和投影角導出部,係將前述第1投影方向和前述投影方向變更部所變更了的投影方向之間之投影角導出;和記憶部,係將被輸入的輸入畫像資料作記憶;和畫像切出部,係在前述投影部將被記憶於前述記憶部中之前述輸入畫像資料的畫像從前述第1投影方向起一直涵蓋至前述第2投影方向地而作投影的情況時,作為前述投影部所投影之前述畫像資料,而產生基於前述畫角以及前述投影角來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部中之前述輸入畫像資料的畫像之一部分區域作了切出的切出畫像資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投影裝置,其中,前述畫像切出部,係至少根據與前述畫角之單位角度相對應的像素數和前述投影角,而產生前述切出畫像資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投影裝置,其中,係更進而具備有:畫像處理部,係當隨著前述投影方向從前述第1投影方向變化為前述第2投影方向而從前述投影部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為變大的情況時,對於前述切出畫像資料之每一像素而施加基於前述投影角 所進行之縮小處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投影裝置,其中,係更進而具備有:畫像處理部,係當隨著前述投影方向從前述第1投影方向變化為前述第2投影方向而從前述投影部起直到投影面為止的距離為變小的情況時,對於前述切出畫像資料之每一像素而施加基於前述投影角所進行之擴大處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83318A JP5849832B2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投射装置 |
JP2012083317A JP5838891B2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投射装置および冷却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3584A TW201403584A (zh) | 2014-01-16 |
TWI564875B true TWI564875B (zh) | 2017-01-01 |
Family
ID=49260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1560A TWI564875B (zh) | 2012-03-30 | 2013-03-29 | Projection device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66109B2 (zh) |
TW (1) | TWI564875B (zh) |
WO (1) | WO20131470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33200B (zh) | 2014-05-09 | 2018-07-17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
JP6149825B2 (ja) * | 2014-08-22 | 2017-06-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操作装置 |
WO2016047043A1 (ja) | 2014-09-25 | 2016-03-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 |
TWI591419B (zh) * | 2015-05-05 | 2017-07-11 |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4834167A (zh) * | 2015-05-12 | 2015-08-12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投影装置 |
SE539816C2 (en) | 2016-04-19 | 2017-12-05 | Scania Cv Ab | Method and control unit in a vehicle for estimating a stretch of a road based on a set of tracks of another vehicle |
WO2018123152A1 (ja) * | 2016-12-26 | 2018-07-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投影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デバイスおよびクレードル |
JP7118793B2 (ja) * | 2018-07-31 | 2022-08-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
TWI838307B (zh) * | 2019-03-20 | 2024-04-0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光路調整機構 |
JP2020201303A (ja) | 2019-06-06 | 2020-1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20201426A (ja) * | 2019-06-12 | 2020-1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6919689B2 (ja) * | 2019-09-20 | 2021-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7358978B2 (ja) * | 2019-12-25 | 2023-10-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RU207960U1 (ru) * | 2021-07-21 | 2021-11-26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тендАп Инновации" | Мобильное интерактивное проек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US11758089B2 (en) * | 2021-08-13 | 2023-09-12 |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 Vide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51182A (ja) * | 2005-03-09 | 2006-09-21 | Sony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07503021A (ja) * | 2003-08-19 | 2007-02-15 | シブジ,シラズ,エム. | 発光素子ベースのディスプレイ用方法及び装置 |
TW200721840A (en) * | 2005-09-09 | 2007-06-01 | Objectvideo Inc | Enhanced processing for scanning video |
US20110279879A1 (en) * | 2010-05-13 | 2011-11-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95097A (ja) | 1994-04-25 | 1995-11-10 | Sony Corp | 機器の放熱機構 |
JP2004086277A (ja) | 2002-08-23 | 2004-03-18 | Seiko Epson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3953500B1 (ja) | 2006-02-07 | 2007-08-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投影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5679803B2 (ja) | 2010-12-24 | 2015-03-0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携帯電子機器 |
JP2013020199A (ja) * | 2011-07-14 | 2013-01-31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画像供給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画像投射方法 |
JP2013146049A (ja) * | 2011-12-15 | 2013-07-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
-
2013
- 2013-03-28 WO PCT/JP2013/059351 patent/WO20131470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29 TW TW102111560A patent/TWI564875B/zh active
-
2014
- 2014-09-25 US US14/496,875 patent/US966610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503021A (ja) * | 2003-08-19 | 2007-02-15 | シブジ,シラズ,エム. | 発光素子ベースのディスプレイ用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6251182A (ja) * | 2005-03-09 | 2006-09-21 | Sony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TW200721840A (en) * | 2005-09-09 | 2007-06-01 | Objectvideo Inc | Enhanced processing for scanning video |
US20110279879A1 (en) * | 2010-05-13 | 2011-11-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47068A1 (ja) | 2013-10-03 |
US9666109B2 (en) | 2017-05-30 |
TW201403584A (zh) | 2014-01-16 |
US20150009218A1 (en) | 2015-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64875B (zh) | Projection device | |
US9726965B2 (en) | Projection device, image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 |
TWI578087B (zh) | Projection device and portrait correction method | |
JP6146025B2 (ja) | 投射装置、画像補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989028B (zh) | 投影机及其控制方法 | |
JP5381145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WO2016119301A1 (zh) | 一种终端、图像拍摄方法及装置 | |
JP5838891B2 (ja) | 投射装置および冷却制御方法 | |
TWI578086B (zh) |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and portrait projection method | |
JP2011232474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TWI578088B (zh) | Projection device, portrait correction method | |
US11019314B2 (en) | Projec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ojector | |
JP6146038B2 (ja) | 投射装置および投射方法 | |
JP5849832B2 (ja) | 投射装置 | |
JP2007072031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6146028B2 (ja) | 投射装置および投射方法 | |
JP2003207847A (ja)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偏向装置 | |
JP2003207846A (ja) | 画像表示装置、偏向装置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 |
JP5874529B2 (ja) | 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射方法 | |
JP5958069B2 (ja) | 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射方法 | |
JP2008216632A (ja) | 投射型表示装置 | |
JP2019120721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投影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18159821A (ja)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の調整方法、およ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