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1834B - Anti - vibration platform - Google Patents

Anti - vibration platfor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1834B
TWI551834B TW099132675A TW99132675A TWI551834B TW I551834 B TWI551834 B TW I551834B TW 099132675 A TW099132675 A TW 099132675A TW 99132675 A TW99132675 A TW 99132675A TW I551834 B TWI551834 B TW I5518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beam member
wall
f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2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8319A (en
Inventor
Masamichi Odawara
Koji Ito
Satoshi Yamamoto
Original Assignee
Kurashiki Kak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39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69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92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1215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shiki Kako filed Critical Kurashiki Kako
Publication of TW201118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8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1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18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6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he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防振架台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技術係關於一種用以設置例如空調裝置等振動較大之設備機器之防振架台,尤其係關於一種將長條狀之架台單元排列2個並連結之構造。
先前,於此種防振架台中,考慮到搬運時及庫存時之便利性,大多情況下設為以可分解之方式將構成防振架台之各構件利用螺桿等緊固機構連接而並非將各構件熔接之構造,且於設置場所進行組裝。
如此,對於在設置場所進行組裝之防振架台而言,為了避免構成架台之縱方向及橫方向構件之連接構造變得複雜,有使用角構件連接縱方向構件與橫方向構件之防振架台。
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304335號公報中,揭示有一種使構成載架框或基台框之框材之間於角部對接,並經由連結金屬件且藉由螺桿進行緊固之防振台。
然而,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304335號公報中所記載之內容中,因將載架框及基台框之雙方構成為矩形之框狀,故而可以說整體上重量增大從而搬運時之便利性並不太高,又,因經由連結金屬件且藉由螺桿加以緊固,故而存在設置場所之組裝耗費功夫之問題。
此處,為了使設置場所之組裝變得容易,例如,考慮將橫方向構件與縱方向構件嵌合,然而於僅將橫方向構件與縱方向構件嵌合之構造中,與使用螺桿等進行固定之情形相比緊固不確實,因此有產生所謂「晃動」之虞。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以設置振動較大之設備機器之防振架台,其可實現輕量化、低成本化及小型化,且組裝雖然容易卻可抑制晃動之防振架台。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於本發明中,以將一對架台單元(縱方向構件)之上架台之間連結之方式設置樑構件(橫方向構件),並且藉由將該樑構件嵌合於上架台之兩端部,而規制樑構件與上架台之縱、橫、上下之晃動。
第1發明為一種防振架台,其特徵在於:其係將使防振體介置於分別包含長條方形管材之上架台及下架台之間而成之一對架台單元水平配設,且樑藉由藉由樑構件連結相互成對之上架台之兩端部彼此者;且於上述上架台之兩端部設置有嵌合部;上述樑構件係嵌入至上述上架台之嵌合部而連結該等上架台者;上述防振架台包括:第1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上下方向上之晃動;第2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延伸之縱方向上之晃動;以及第3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之排列方向即橫方向上之晃動。
根據第1發明,藉由將樑構件嵌入至設置於相互成對之上架台之兩端部之嵌合部中而連結有一對上架台,因而可簡單組裝防振架台。又,藉由採用如此可分解之構造,搬運時及庫存時之便利性提高,並且僅將上架台與樑構件一併構成為矩形之框狀,藉此可實現輕量化。
進而,防振架台包含藉由將樑構件嵌入至上架台之嵌合部中而分別規制上下方向、縱方向及橫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的第1~第3規制部,因而組裝簡單且可抑制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根據以上,可實現輕量化及小型化,且組裝雖然容易卻可抑制晃動。
第2發明如上述第1發明,其中上述嵌合部係於縱方向外側開口;上述樑構件包含安裝部,該安裝部係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且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上述各嵌合部;於上述安裝部形成有沿縱方向延伸之槽部,而於上述各嵌合部設置有藉由將該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該各嵌合部而嵌於上述槽部之突出部、及自縱方向外側卡合於該安裝部之卡合部;至少由上述嵌合部與上述安裝部構成上述第1規制部;至少由上述嵌合部、上述安裝部及上述卡合部構成上述第2規制部;且至少由上述槽部與上述突出部構成上述第3規制部。
根據第2發明,若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合於嵌合部,則該安裝部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且嵌入至該嵌合部,因而於組裝防振架台之狀態下,安裝部會一直將嵌合部朝上下推壓。藉此,藉由安裝部及嵌合部(第1規制部),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又,於各嵌合部中,設置有藉由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該嵌合部而自縱方向外側卡合於該安裝部之卡合部,因而於組裝防振架台之狀態下,安裝部夾於卡合部與嵌合部之間。藉此,藉由安裝部、卡合部及嵌合部(第2規制部),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進而,於安裝部形成有沿縱方向延伸之槽部,另一方面,於各嵌合部設置有藉由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該嵌合部而嵌於槽部的突出部,因而藉由槽部及突出部(第3規制部),規制橫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根據以上,因能以簡單構造抑制防振架台之晃動,故而樑構件及上架台之製造不會耗費時間,製造成本不會增加,從而可實現低成本化及短交貨期化。
第3發明如上述第2發明,其中上述各嵌合部包含:於橫方向上相對向之2個第1壁部;將該第1壁部之上緣彼此連接且向比該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更縱方向外側延伸之第2壁部;以及自該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下部向縱方向外側延伸之第3壁部;上述安裝部包含:沿縱方向延伸之大致水平之第1板部;自該第1板部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第2板部;以及自該第2板部之下緣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而延伸之第3板部;且,上述安裝部以使該第1板部與上述第2壁部、該第2板部與上述第1壁部、及該第3板部與上述第3壁部分別接觸之方式嵌入至上述各嵌合部;至少由上述第2壁部、推壓該第2壁部之上述第1板部、上述第3壁部、推壓該第3壁部之上述第3板部構成上述第1規制部。
根據第3發明,因第3壁部自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下部向縱方向外側延伸,故而第1壁部與該第3壁部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L字狀。進而,因第2壁部將第1壁部之上緣之間接合且向比該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更縱方向外側延伸,故而第2壁部之下表面、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及第3壁部之上緣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字狀。
另一方面,因構成安裝部之第1~第3板部亦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字狀,並且第3板部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故而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如此,若以第1板部與第2壁部、第2板部與第1壁部、第3板部與第3壁部分別接觸之方式,將安裝部嵌入至嵌合部,則第1板部將第2壁部之下表面朝上方推壓並且第3板部將第3壁部之上端緣朝下方推壓。
根據以上,能夠以容易之組裝作業且簡單之構造來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第4發明如上述第3發明,其中上述卡合部係形成於上述第3壁部之上緣之縱方向外側之端部之朝上方突起之擋止部;上述第3板部藉由自縱方向外側越過上述擋止部,以其縱方向外側端卡住該擋止部之方式被夾於該擋止部與上述第1壁部之間;至少由上述擋止部、推壓該擋止部之上述第3板部、上述第1壁部、及推壓該第1壁部之上述第2板部構成上述第2規制部。
根據第4發明,若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合於嵌合部,則第3板部向上方彈性變形,並且觸碰形成於第3壁部之上緣之擋止部。如此,若第3板部越過擋止部,則以該第3板部之縱方向外側端卡住該擋止部之方式,該第3板部夾於擋止部與第1壁部之間,第3板部之縱方向外側端推壓擋止部,並且第2板部推壓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端。藉此,能夠以容易之組裝作業且簡單之構造來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第5發明如上述第3或第4發明,其中上述突出部係自上述第2壁部沿下方且縱方向延伸之第4壁部;上述槽部係形成於上述第1板部之於縱方向內側開口之切口槽部;至少由上述第4壁部、上述切口槽部構成上述第3規制部。
根據第5發明,若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合於嵌合部,則自第2壁部向下方延伸之第4壁部被嵌插至在縱方向內側開口之切口槽部。藉此,能夠以容易之組裝作業且簡單之構造來規制橫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進而,藉由設為將沿縱方向延伸之第4壁部嵌插至沿縱方向延伸之切口槽部之構造,例如與使凸狀部嵌合於凹狀部之構造不同,平面觀察時架台單元與樑構件所成之角度難以變化,因而可抑制組裝成長方形狀之防振架台變形為平行四邊形狀。
第6發明如上述第5發明,其中上述第4壁部係藉由使上述第2壁部之比上述第1壁部更縱方向外側之部分的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彎折而形成,且自該第2壁部經由R部而向下方延伸;上述切口槽部係於與上述第4壁部對應之位置形成有2個;上述各切口槽部之橫方向之緣部觸碰上述R部。
根據第6發明,若將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合於嵌合部,則即便第4壁部之間的間隔與切口槽部之間的間隔有一些尺寸誤差,亦可藉由彎折而形成之第4壁部彎曲而使第4壁部順利地嵌插至切口槽部中。如此,安裝部以第1板部與第2壁部接觸之方式嵌入至嵌合部,因而各切口槽部之橫方向之緣部觸碰第4壁部之R部。藉此,第1板部藉由該第4壁部而被朝橫方向兩外側推壓,因而可進一步規制橫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進而,藉由2個切口槽部之橫方向之緣部觸碰R部,第1板部藉由該第4壁部被朝上方推壓,從而與第2壁部牢固密接,因此可進一步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第7發明如上述第3~第6中任一發明,其中上述樑構件更包括配設於上述嵌合部之縱方向外側且連接上述安裝部之第4板部;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4板部所成之角度係設定為比自橫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壁部與上述上架台之縱方向外側端所成之角度更小;上述第1規制部更包括上述第4板部。
根據第7發明,以比自橫方向觀察第2壁部與上架台之縱方向外側端所成之角度更小之角度,與第1板部連接之第4板部以將上架台之縱方向外側端擰緊之方式進行推壓,因而可進一步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第8發明如上述第4~第7中任一發明,其中於上述第1板部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於上述第2壁部,在與上述貫通孔對應之部分形成有向下方突起而嵌於該貫通孔之突起部;上述第2規制部更包括上述貫通孔與上述突起部。
根據第8發明,形成於第2壁部之突起部嵌於形成於第1板部之貫通孔中,藉此可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相對移動。
第9發明如上述第4~第7中任一發明,其中上述第2規制部更包括藉由自上方嵌合於上述嵌合部而卡合於上述樑構件之另外之固定構件。
根據第9發明,另外之固定構件藉由自上方嵌合於嵌合部而卡合於樑構件,因而可進一步確實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第10發明如上述第1~第9中任一發明,其中於上述上架台之兩端部形成有上述嵌合部,且設置有與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構件協動之上側托架,而於上述下架台之兩端部設置有用以加強該下架台且固定該軸構件之下側托架;上述下側托架係包括頂壁部、及自該頂壁部之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側壁部,且嵌著於該下架台之內側。
根據第10發明,具有頂壁部與側壁部且具有開剖面之下側托架嵌著於包含方形管材之具有閉剖面之下架台之內側,因而於將軸構件朝上側拉伸之力發生作用之情形時,若下架台以向上方變窄之方式發生變形,則下架台之內表面密接於下側托架之頂壁部之外表面,從而兩者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另一方面,於將軸構件朝下側壓入之力發揮作用之情形時,若以下側托架之兩側壁部向橫方向打開之方式發生變形,則下側托架之側壁部之外表面密接於下架台之內表面,從而兩者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
如此,使下側托架與下架台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藉此若使下架台及下側托架中之一者變形,則必需使另一者變形,因而比起下架台及下側托架各自呈現不同之變形行為之情形,更難以變形。
因此,即便於對上架台施加較大之力之情形時,亦能以簡單構造抑制下架台之過度變形。
第11發明如上述第10發明,其中於上述下側托架,在縱方向外側之端部設置有沿橫方向延伸之突出壁部。
根據第11發明,因下架台之穩定度增加,故而於安裝時,可抑制尚未藉由樑構件與另一架台單元連結之架台單元傾倒,並且於防振架台之組裝結束後可抑制下架台之搖晃等,因而可抑制藉由樑構件連結架台單元之防振架台整體變形。
第12發明如上述第11發明,其中上述下側托架更包括自頂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端壁部;上述突出壁部係與上述端壁部形成為一體。
根據第12發明,下側托架係形成為自下架台延伸之縱方向觀察剖面為大致字狀,而且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剖面為大致L字狀,因而其剖面性能提高,可獲得相對於經由軸構件作用之力更高之耐久性。
又,因突出壁部與端壁部形成為一體,故而可容易製作下側托架。
根據本發明之防振架台,藉由將樑構件嵌入至相互成對之上架台之兩端部而連結一對上架台,因此可將架台單元簡單組裝並且可進行分解,藉此搬運時及庫存時之便利性提高,且,僅將上架台與樑構件一併構成為矩形之框狀從而實現輕量化。又,因防振架台包含分別規制上下方向、縱方向及橫方向上之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的第1~第3規制部,故而組裝簡單且可抑制樑構件與上架台之晃動。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
圖1A係表示將本發明之防振架台適用於所謂空調防振台之實施形態之俯視圖,圖1B係正視圖,圖1C係側視圖。如圖示般,該防振架台1係用以設置未圖示之空調室外機者,將具有上架台5及下架台7之長條狀之架台單元3(所謂軌道式防振台)水平排列配設一對,於該等之兩端架設後述之樑構件9、9而加以連結。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上架台5之延伸之方向設為縱方向,將該上架台5之排列方向設為橫方向。又,以下,對圖1A中位於右下方之角部進行說明,關於其他角部,為與位於右下方之角部大致相同之構成。
於該防振架台1中,成對之架台單元3、3為相同者,分別包含剖面矩形狀之方形管材(例如構造用方形鋼管等)之長條之上架台5及下架台7,彼此於上下方向上隔開特定之間隔而配置,且於該等之間在縱方向上離開而介設有2個隔離器(防振體)11、11。隔離器11係減輕上架台5及下架台7之間之振動傳達者,例如使用螺旋彈簧與橡膠一體成形者或螺旋彈簧內置於樹脂盒體內者。
於本實施形態之架台單元3中,下架台7比上架台5更長,其兩端部分別向比上架台5之端部更縱方向外側突出。於下架台7之兩端部之該突出之部位之內側分別安裝有如圖2A、圖2B及圖2C所示之用以加強下架台7且固定抗震螺栓(軸構件)23之下側抗震托架(下側托架)21。
該下側抗震托架21係將鐵板彎曲加工而成,包括大致矩形狀之頂壁部21a、及自該頂壁部21a之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側壁部21b、21b,且形成為自縱方向觀察下方為開放之剖面大致字狀。於該頂壁部21a形成有插通抗震螺栓23之圓孔21e、及插通將下架台7基礎固定之固定螺栓(未圖式)之長孔21f。
下側抗震托架21以頂壁部21a與下架台7之上壁7a之下表面接觸之方式,嵌著於下架台7之兩端部之內側。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防振架台1中,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與下架台7之側壁7b、7b之間留有間隙(參照圖11A),例如,亦可增厚下側抗震托架21之板厚,以使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與下架台7之側壁7b接觸。
又,於圖11A之例中,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之下端與下架台7之下壁7c之間留有間隙,其係為了避免形成於下架台7之側壁7b與下壁7c之角部之R部,與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之下端發生干擾。因此,亦可使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之下端部形成為沿著角部之內表面之形狀,使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之下端與下架台7之下壁7c接觸,若如此,則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作為加強下架台之肋部而發揮功能,因而獲得更高之耐久性。
進而,下側抗震托架21具有自頂壁部21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端壁部21c,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剖面為大致L字狀。因此,下側抗震托架21之橫方向上之剖面性能提高,從而可獲得相對於自上架台5經由抗震螺栓23對該等作用之力較高之耐久性。
又,於端壁部21c,一體地形成有向比橫方向內側之側壁部21b更橫方向內側(朝成對之下架台7)突出之大致矩形狀之突出部(突出壁部)21d。因此,即便下架台7向橫方向內側傾斜,突出部21d亦可作為角撐材料發揮功能,因而下架台7之穩定度增加。藉此,於安裝時,可抑制尚未藉由樑構件9與成對之架台單元3連結之架台單元3傾倒,並且於防振架台1之組裝結束後抑制下架台7之搖晃等,因而可抑制防振架台1整體變形。
另一方面,於上架台5、5之兩端部分別安裝有圖3B所示之上側抗震托架(上側托架)19,該等上側抗震托架19及下側抗震托架21連同抗震螺栓23,一併構成如以下所述於與下架台7之間規制與上架台5之相對位移之抗震止動部13。
-抗震止動部-
如圖4~圖7將圖1A中位於右下方之角部放大表示所示,上側抗震托架19與自下架台7向上方延伸之抗震螺栓23協動而構成抗震止動部13。上側抗震托架19係將鐵板彎曲加工及熔接而成,包含將縱方向外側且橫方向外側之角切下之大致矩形狀之底壁部19a,自該底壁部19a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向上方立起之豎壁部19b,及自底壁部19a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向上方立起之側壁部19c。該等豎壁部19b及側壁部19c將其側緣之間熔接而以平面觀察時為大致L字狀相連。
於側壁部19c,如圖7所示,形成有沿上架台5之橫方向內側之側壁5b之內表面延伸之內側延伸部19f。於該內側延伸部19f貫通形成有沿橫方向延伸之剖面矩形之螺桿孔19h,藉由插通於該螺桿孔19h之螺桿25及與其螺合之螺帽26,內側延伸部19f被緊固於上架台5之橫方向內側之側壁5b。
於豎壁部19b之上緣,形成有沿著作為方形鋼管之上架台5之下壁5d之端緣彎折且沿著該下壁5d之上表面向縱方向內側延伸之延伸部19e。於該延伸部19e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形成有向上方彎折之端壁部19g,該端壁部19g及內側延伸部19f以其側緣之間平面觀察時為大致L字狀相連。
進而,於豎壁部19b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形成有向縱方向內側彎折且沿著上架台5之橫方向外側之側壁5c之外表面延伸之外側延伸部19d。於該外側延伸部19d形成有沿橫方向延伸之剖面矩形之螺桿孔19h,藉由插通至該螺桿孔19h之螺桿25,外側延伸部19d被緊固於上架台5之橫方向外側之側壁5c。
如圖3B所示,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在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形成有凸邊19j,如後述般用於與樑構件9之結合。又,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貫通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之螺栓貫通孔19i,於該螺栓貫通孔19i中以遊嵌狀態插通抗震螺栓23之軸部。抗震螺栓23以軸部貫通下側抗震托架21(圓孔21e)及與其重合之下架台7之上壁7a而向上延伸的方式配設,藉由螺合於該軸部之根部之螺帽27、29而緊固於下架台7之上壁7a。
又,如圖5所示,於抗震螺栓23之軸部,在介置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之螺栓貫通孔19i的部位,外插有橡膠套筒31。該橡膠套筒31包含直徑比螺栓貫通孔19i稍小之圓筒部、及與其上相連之凸緣部,該凸緣部自上方與螺栓貫通孔19i之周緣部接觸。又,於該凸緣部之上插入平頭墊片33而將螺帽35螺合於抗震螺栓23之軸部。
即,圖4~圖7中表示橡膠套筒31之凸緣部接觸到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上之狀態,此為未使用防振架台1時,而當使用防振架台1時則調整螺帽35之位置,於平頭墊片33之上表面與螺帽35之下表面之間形成適當大小(約2~3 mm左右)之間隙。藉此,能夠適當規制因地震等引起上架台5及下架台7在上下方向上之相對位移。
並且,即便於因地震等而導致上架台5及下架台7發生相對較大地相對位移時,亦可避免上側抗震托架19與抗震螺栓23或平頭墊片33之接觸、即金屬製構件之間之接觸。再者,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與其下方之下架台7之間隔係根據上架台5所容許之傾斜之上限等而例如設為30 mm左右。
再者,圖4及圖7所示之符號5e表示為了插通將上架台5固定於室外機之底部之緊固螺栓(未圖式)而貫通形成於上架台5之上壁5a之圓孔。
-樑構件之嵌合構造-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如上述般構成之上側抗震托架19安裝圖3A所示之導引構件15,且於該導引構件15嵌入樑構件9之橫方向兩端部,從而可牢固地結合。
導引構件15係將鐵板彎曲加工而成者,包含於橫方向上相對向之2個導引側壁部(第1壁部)15a、15a,將該導引側壁部15a、15a之上緣之間連接且向比該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更縱方向外側延伸之導引頂壁部(第2壁部)15b,自該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下部(大致下半部分)向縱方向外側延伸之導引延伸部(第3壁部)15c、15c。
導引頂壁部15b形成為大致矩形狀,於上述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之上方,以其上表面與上架台5之上壁5a之上表面成為平面之方式進行定位。於該導引頂壁部15b貫通形成有開口部15i,可自該開口部15i插入緊固抗震螺栓23時所使用之固定具(未圖式)。又,於劃分該開口部15i之縱方向外側之緣部形成有向下方突起之凸紋部(突起部)15j,該凸紋部15j形成於與後述樑構件9之貫通孔17f對應之位置,且嵌入至該貫通孔17f。
進而,於導引頂壁部15b之縱方向外側之端部,更具體而言,於該導引頂壁部15b之與後述樑構件9之頂板部17a重合之部分,形成有在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彎折並經由R部15k向下方延伸,且亦向縱方向延伸之導引突出壁部(第4壁部)15d、15d。該等導引突出壁部15d、15d如圖6所示,形成於橫方向上之兩導引側壁部15a、15a之內側。
導引側壁部15a、15a分別形成為大致矩形狀,於其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分別形成有凸邊15h、15h(參照圖8)。又,於兩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分別形成有沿著上架台5之橫方向內側之側壁5b之內表面及外側之側壁5c之外表面延伸之安裝壁部15e、15e。於該等安裝壁部15e、15e,分別形成有與形成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內側延伸部19f及外側延伸部19d之螺桿孔19h、19h形狀大小相同的沿橫方向延伸之剖面矩形之螺桿孔15f、15f。
導引構件15如圖8所示,以將安裝壁部15e、15e夾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內側延伸部19f與外側延伸部19d之間,並且將安裝壁部15e、15e之螺桿孔15f、15f,與內側延伸部19f及外側延伸部19d之螺桿孔19h、19h對準(自橫方向觀察重合)之方式,安裝於上側抗震托架19。如此,將鐵板彎曲加工而成之導引構件15安裝於將鐵板彎曲加工及熔接而成之上側抗震托架19,藉此導引構件15及上側抗震托架19成為剛性較高之立體構造,並且雖然為複雜之形狀卻可容易製造。
如此,導引構件15於將安裝壁部15e、15e夾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內側及外側延伸部19f、19d之狀態下,藉由插通於螺桿孔15f、19h之上述螺桿25、及與其螺合之螺帽26,而與上側抗震托架19一併緊固於上架台5之側壁5b、5c。更詳細而言,安裝壁部15e、15e如圖7所示,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內側延伸部19f夾於上架台5之橫方向內側之側壁5b之內表面與導引構件15之橫方向內側之安裝壁部15e之外表面之狀態下,又,導引構件15之橫方向外側之安裝壁部15e夾於上架台5之橫方向外側之側壁5c之外表面與上側抗震托架19之外側延伸部19d之內表面之狀態下,緊固於上架台5之側壁5b、5c。
導引延伸部15c、15c之上緣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於該等上緣之縱方向外側之端部分別形成有朝上方突起之擋止部(卡合部)15g、15g。又,於導引延伸部15c、15c之上緣之擋止部15g、15g之縱方向內側,分別形成有向下方凹陷之凹部151、151。
如上述般,各導引延伸部15c、15c自各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下部向縱方向外側延伸,因而導引側壁部15a與導引延伸部15c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L字狀。進而,導引頂壁部15b向比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更縱方向外側延伸,因而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導引側壁部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及導引延伸部15c之上緣,如圖5所示,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字狀。藉由如此形成導引構件15,導引頂壁部15b、導引側壁部15a及導引延伸部15c構成嵌入有後述樑構件9之安裝部17之於縱方向外側開口之嵌合部37。
與此相對,連結相互成對之上架台5、5之樑構件9係將ZAM鋼板(註冊商標)彎曲加工而成者,如圖9A、圖9B及圖9C所示,包含配設於導引構件15之縱方向外側且沿橫方向延伸之樑構件本體(第4板部)9a,及自該樑構件本體9a之上緣向縱方向內側突設且嵌入至嵌合部37之安裝部17。
樑構件本體9a如圖9B所示,形成為大致T字狀,於其下緣形成有為了提高剛性而朝斜上方彎折之折返部9b。又,於樑構件本體9a之下端部之橫方向兩外側之側緣,分別形成有向橫方向兩外側突起之突起片9c、9c。該等突起片9c、9c於將樑構件9安裝於上架台5之狀態下,抵住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中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再者,藉由使該突起片9c之上端抵住形成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凸邊19j之下端,使得將樑構件9嵌入至導引構件15時之上下方向上之定位變得容易。
安裝部17包括於樑構件本體9a之上緣彎折且向縱方向內側延伸之頂板部(第1板部)17a,自該頂板部17a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豎板部(第2板部)17b,及自該豎板部17b之下緣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而延伸之傾斜板部(第3板部)17c。再者,頂板部17a與樑構件本體9a所成之角度係設定為比自橫方向觀察導引頂壁部15b與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上架台5之縱方向外側端)所成之角度更小。又,頂板部17a與傾斜板部17c所成之角度係設定為比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與導引延伸部15c之上緣所成之角度更大。
如此,頂板部17a、豎板部17b及傾斜板部17c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字狀,並且傾斜板部17c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因而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容易彈性變形。
於頂板部17a,如圖9A所示,在與導引突出壁部15d、15d對應之位置,形成有2個沿縱方向延伸且於縱方向內側開口之切口槽部(槽部)17d、17d。夾於該等切口槽部17d、17d之舌狀部17e係以將安裝部17嵌入至嵌合部37時不會卡住導引突出壁部15d、15d之方式,形成為平面觀察時為半圓形狀,於該舌狀部17e(與導引頂壁部15b重合之部分)形成有貫通孔17f。
對於以此方式形成之安裝部17,若如圖10所示,將橫方向內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抵住橫方向內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且將橫方向外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抵住橫方向外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將安裝部17該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各嵌合部37中,則傾斜板部17c抵接於擋止部15g,藉此安裝部17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並且進入嵌合部37。
如此,若藉由使用小錘等自縱方向外側對樑構件9進行敲擊,傾斜板部17c越過擋止部15g,則於頂板部17a之上表面與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豎板部17b之縱方向內側面與導引側壁部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傾斜板部17c之下表面與導引延伸部15c之上緣分別接觸之狀態下,安裝部17嵌入至嵌合部37。此時,傾斜板部17c以其縱方向外側端卡住擋止部15g之方式,夾於該擋止部15g與導引側壁部15a之間,並且樑構件本體9a之突起片9c、9c抵住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
又,導引突出壁部15d、15d分別進入2個切口槽部17d、17d,橫方向內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內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另一方面,橫方向外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外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進而,形成於導引頂壁部15b之凸紋部15j嵌入至頂板部17a之貫通孔17f。
如此,若將安裝部17嵌入至嵌合部37,則如上述般,頂板部17a與傾斜板部17c所成之角度設定為比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與導引延伸部15c之上緣所成之角度更大,因而頂板部17a將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向上方推壓並且傾斜板部17c將導引延伸部15c之上端緣向下方推壓,因而規制因朝圖5之中空箭頭之方向作用之力矩所引起的樑構件9與導引構件15之鬆弛。
又,因橫方向內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內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且,橫方向外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外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故而頂板部17a被強有力地嚮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擠壓,因而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導引構件15之相對移動。
進而,如此頂板部17a與導引頂壁部15b牢固地密接,並且頂板部17a與樑構件本體9a所成之角度設定為比自橫方向觀察導引頂壁部15b與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所成之角度更小,因而樑構件本體9a之突起片9c、9c以擰緊側壁部19c之方式推壓。換言之,頂板部17a與樑構件本體9a,以將上架台5之端部正好自上方及縱方向外側夾持之方式,將樑構件9安裝於上架台5,因此能夠進一步規制由朝圖5之中空箭頭之方向作用之力矩所引起的樑構件9與導引構件15之鬆弛。
根據以上,導引頂壁部15b,推壓該導引頂壁部15b之頂板部17a,導引延伸部15c,推壓該導引延伸部15c之傾斜板部17c,上側抗震托架19之側壁部19c,推壓該側壁部19c之樑構件本體9a之突起片9c,導引突出壁部15d、15d,觸碰該導引突出壁部15d、15d之R部15k、15k之切口槽部17d、17d,構成本發明中所提及之規制樑構件9與上架台5在上下方向上之晃動(由樑構件9與導引構件15之相對移動或力矩力所引起之鬆弛)之第1規制部。
另一方面,藉由將安裝部17嵌入至嵌合部37中,傾斜板部17c之縱方向外側端卡住(卡合於)擋止部15g、15g,並且形成於導引側壁部15a、15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凸邊15h、15h推壓豎板部17b,因而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相對移動。
又,形成於導引頂壁部15b之凸紋部15j嵌入至頂板部17a之貫通孔17f中,藉此進一步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相對移動。
根據以上,擋止部15g、15g,推壓該擋止部15g之傾斜板部17c,導引側壁部15a、15a(凸邊15h、15h),推壓該導引側壁部15a之豎板部17b,貫通孔17f,嵌入至該貫通孔17f之凸紋部15j,構成本發明中所提及之規制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縱方向上之晃動之第2規制部。
進而,橫方向內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內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且,橫方向外側之切口槽部17d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觸碰橫方向外側之導引突出壁部15d之R部15k,藉此頂板部17a藉由該導引突出壁部15d而被朝橫方向內側及外側推壓,因而規制橫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導引構件15之相對移動。
藉此,導引突出壁部15d與切口槽部17d、17d構成本發明中所提及之規制樑構件9與上架台5在橫方向上之晃動之第3規制部。
此外,藉由設為將沿縱方向延伸之導引突出壁部15d嵌插於沿縱方向延伸之切口槽部17d、17d之構造,例如與將凸狀部嵌入於凹狀部之構造不同,平面觀察時架台單元3與樑構件9所成之角度難以變化,因而可抑制組裝成長方形狀之防振架台1變形為平行四邊形狀。
再者,於將已組裝之防振架台1分解之情形時,在導引延伸部15c、15c之上緣中之形成於擋止部15g之縱方向內側之凹部151,例如插入驅動器等細長之工具。如此,若將該凹部151之下緣作為支點,推下工具之把手部,則傾斜板部17c藉由工具之前端部而被推向上方,從而解除傾斜板部17c之縱方向外側端與擋止部15g之卡合。
如此,於傾斜板部17c與擋止部15g之卡合被解除之狀態下,若將樑構件9向縱方向外側拉伸,則安裝部17自各嵌合部37簡單卸下。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防振架台1成為如下構造:不僅組裝作業變得容易而且分解作業亦變得容易,相反,若將工具介置於凹部151,則只要並非有意解除傾斜板部17c與擋止部15g之卡合,則難以分解。
然而,於將下側抗震托架121自外側嵌著於下架台107之端部之先前之構造中(參照圖18A),會存在以下問題。即,如圖18B之中空箭頭所示,於將軸構件123朝上側拉伸之力發揮作用之情形時(對未圖示之上架台施加拉伸力之情形時),下側抗震托架121不會發生變形而向上方位移,另一方面,僅下架台107以向上方變窄之方式發生大幅變形。與此相對,如圖18C之黑箭頭所示,於將軸構件123朝下側壓入之力發揮作用之情形時(對上架台施加向下之壓縮力之情形時或對上架台作用水平之剪切力而軸構件123傾斜向斜下方壓入之情形時),有下側抗震托架121之腳部121b以大幅變寬之方式發生變形並且下架台107以朝下方壓扁之方式大幅變形之虞。再者,圖18A、圖18B及圖18C中之符號127與符號129係表示用以將軸構件123固定於下側抗震托架121及下架台107之螺帽。
換言之,於下側抗震托架121自外側嵌著於下架台107之端部之構造中,即便為了增加下架台107之強度而使用剛性較高之下側抗震托架121,下側抗震托架121與下架台107一會凌亂變形(各自呈現不同之變形行為),因而存在下側抗震托架121難以發揮作為加強材料之作用之問題。
此處,為了抑制下架台之過度變形,例如,考慮有將下架台之壁厚變得非常厚或設置多個肋部等以增大剖面二次矩等,但於該構造中存在防振架台之重量增加並且製作工時增大之問題。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防振架台1中,如圖11A所示,具有頂壁部21a與側壁部21b、21b且形成為朝下方打開之剖面大致字狀的下側抗震托架21,嵌著於包含方形管材之具有閉剖面之下架台7之內側,因此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將經由橡膠套筒31之凸緣部及平頭墊片33而螺合於抗震螺栓23的螺帽35向上方頂起之較大之力,或底壁部19a將螺合於抗震螺栓23之螺帽27、29朝下方或斜下方推下之較大之力,作用於上架台5之情形時,下側抗震托架21與下架台7呈現以下之變形行為。
即,如圖11B之中空箭頭所示,若於對上架台5施加拉伸力之情形時等將抗震螺栓23朝上側拉伸之力發揮作用,則下架台7欲以朝上方變窄之方式發生變形。此時,若下架台7之上壁7a彎折成大致ㄑ字狀,則該上壁7a密接於下側抗震托架21之頂壁部21a,藉此該頂壁部21a亦彎折成大致ㄑ字狀,從而下側抗震托架21及下架台7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如此,為了使下架台7朝上方變窄,必需使下側抗震托架21亦發生變形,因而比起上述圖18B所示之下側抗震托架121與下架台107各自呈現不同之變形行為之情形(僅下架台107變形之情形),需要更大之拉伸力。因此,獲得相對於對下側抗震托架21及下架台7作用之力較高之耐久性,且能夠以簡單之構造來抑制下架台7之過度變形。
再者,若下架台7之上壁7a彎折成大致ㄑ字狀,則下側抗震托架21之頂壁部21a亦彎折成大致ㄑ字狀,因此下架台7之側壁7b、7b與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並非直接接觸,但隨著下架台7及下側抗震托架21之變形進行,不僅下架台7之上壁7a及下側抗震托架21之頂壁部21a密接,而且下架台7之側壁7b、7b與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21b亦密接,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其以後之下架台7之變形。
另一方面,若如圖11C之黑箭頭所示,於對上架台5施加向下之壓縮力之情形時或對上架台5作用水平方向之剪切力而抗震螺栓23傾斜向斜下方壓入之情形時等,將抗震螺栓23朝下側壓入之力發揮作用,則下端之間未連接之下側抗震托架21之兩側壁部21b、21b以欲向橫方向打開之方式變形。此時,若下側抗震托架21之兩側壁部21b、21b之下端向橫方向變寬,則該側壁部21b、21b與下架台7之側壁7b、7b密接,下側抗震托架21及下架台7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如此,為了使下側抗震托架21之兩側壁部21b、21b向橫方向打開,亦必需使具有閉剖面之(將側壁7b、7b之下端連接)下架台7發生變形,因此比起如上述圖18C所示之下側抗震托架121及下架台107各自呈現不同之變形行為之情形(下側抗震托架121比下架台107發生更大變形之情形),更大之壓入力為必需。因此,獲得相對於對下側抗震托架21及下架台7作用之力較高之耐久性,且能以簡單之構造來抑制下架台7之過度變形。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將樑構件9嵌入至設置於相互成對之上架台5、5之兩端部之嵌合部37、37中,而將一對上架台5、5連結,因而可簡單組裝防振架台1。又,藉由僅將上架台5、5與樑構件9、9一併構成為矩形之框狀,可實現輕量化。進而,藉由採用如此可分解之構造,搬運時及庫存時之便利性提高。
藉由該等,於將空調室外機設置於例如大廈之屋頂之情形時,可藉由人力將各自之構件搬運至屋頂,因而無需使用起重機等。因此,不需要起重機等之租金並且無需確保起重機等之設置空間,因而經濟性及施工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防振架台1包括分別規制上下方向、縱方向及橫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之第1~第3規制部,因而組裝簡單且可抑制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
根據以上,可實現輕量化及小型化,且組裝容易雖然容易卻可抑制晃動。進而,能以簡單之構造來抑制防振架台1之晃動,因而樑構件9及上架台5之製造不會耗費時間,製造成本不會增加,可實現低成本化及短交貨期化。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下側抗震托架21與下架台7之變形行為大致一致,從而與成各自呈現不同之變形行為之情形相比,發揮下側抗震托架21及下架台7所具有之剖面性能(剖面係數或剖面二次矩等),從而獲得相對於經由抗震螺栓23而作用於該等之力較高之耐久性。
因此,即便於對上架台5施加較大之力之情形時,亦能以簡單之構造來抑制下架台7之過度變形。
又,藉由將作為角撐材料而發揮功能之突出部21d形成於端壁部21c,下架台7之穩定度增加,因此於安裝時,可抑制尚未藉由樑構件9與成對之架台單元3連結之架台單元3傾倒,且,防振架台1之組裝結束後,因下架台7之搖晃等被抑制,故而可抑制防振架台1整體變形。
進而,下側抗震托架21形成為自下架台7延伸之縱方向觀察剖面為大致字狀,而且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剖面為大致L字狀,因此其剖面性能提高,從而可獲得相對於經由抗震螺栓23而作用之力更高之耐久性。
(實施形態2)
本實施形態係於樑構件9之形狀及代替凸紋部15j而使用固定構件39之方面與實施形態1有所不同。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樑構件9之頂板部17a之舌狀部17e係為了避免與固定構件39之干擾,而以其縱方向內側之側緣位於比實施形態1之位置更縱方向外側之方式,形成為大致矩形狀而非半圓形狀。又,未於導引構件15設置凸紋部15j,隨之,未於頂板部17a形成有供凸紋部15j嵌入之貫通孔17f。
固定構件39為樹脂成型品,如圖13A、圖13B及圖13C所示,包括大致矩形狀之頂壁部39a,自該頂壁部39a之橫方向兩側之側緣之縱方向外側之部分向下方延伸之側壁部39b、39b,自該頂壁部39a之下表面中央部向下方延伸之第1豎壁部39c,於比該第1豎壁部39c更縱方向外側以夾於兩側壁部39b、39b之方式而自頂壁部39a之下表面向下方延伸之第2豎壁部39d,及於比該第1豎壁部39c更縱方向內側自頂壁部39a之下表面向下方延伸之第3豎壁部39e。
側壁部39b、39b係其縱方向內側之側緣藉由第1豎壁部39c而連接,並且其下緣以越朝縱方向外側前進則越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傾斜,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梯形狀。又,第2豎壁部39d及第3豎壁部39e均形成為自縱方向觀察為大致矩形狀,於第2豎壁部39d形成有向縱方向外側突出之階差部39f,另一方面,於第3豎壁部39e形成有向縱方向內側突出之階差部39g。
再者,第2豎壁部39d之階差部39f形成於比第3豎壁部39e之階差部39g更低之位置。又,第2豎壁部39d及第3豎壁部39e均形成為比階差部39f、39g更下側之部分自橫方向觀察為楔狀。
固定構件39係於將樑構件9之安裝部17嵌合於導引構件15之嵌合部37之後,如圖14A所示,自上方嵌合於形成在導引頂壁部15b之上述開口部15i。如此,若將固定構件39嵌合於開口部15i,則如圖14B所示,第2豎壁部39d之階差部39f卡合於樑構件9之頂板部17a之舌狀部17e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並且第3豎壁部39e之階差部39g卡合於劃分開口部15i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導引頂壁部15b)。藉此,固定構件39不容易自導引構件15脫落。
又,於將固定構件39嵌合於開口部15i之狀態下,樑構件9之豎板部17b卡合於固定構件39之第1豎壁部39c,因而規制樑構件9向縱方向外側之移動。進而,由於於將固定構件39嵌合於開口部15i之狀態下,向縱方向外側且下方傾斜之各側壁部39b、39b之下緣會合入向縱方向外側且下方傾斜之傾斜板部17c之上表面,將其向下方推壓,從而安裝部17與嵌合部37在上下方向上之緊固變得更牢固。
根據本實施形態,固定構件39藉由自上方嵌合於嵌合部37而卡合於樑構件9,因而可更確實地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此外,嵌合於嵌合部37之固定構件39之側壁部39b、39b之下緣將傾斜板部17c向下方推壓,因而可進一步確實地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
(實施形態3)
本實施形態係固定構件41之形狀與實施形態2有所不同。以下,對與實施形態2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固定構件41為樹脂成型品,且如圖15A、圖15B及圖15C所示,其具有沿橫方向延伸之基端部41a及自該基端部41a之橫方向兩端部向縱方向內側延伸之臂板部41b、41c,且具備形成為向縱方向內側開放之字狀之頂壁部、自該基端部41a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豎壁部41d、及自橫方向內側之臂板部41b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及橫方向外側之臂板部41c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的縱方向內側之端部向下方延伸之側壁部41e、41f,且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亦為字狀。
各側壁部41e、41f以其下緣越向縱方向外側前進則越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傾斜,且形成為自橫方向觀察為大致梯形狀。又,於兩側壁部41e、41f之對向之面,在比頂壁部之下表面稍低之位置形成有分別向橫方向外側及內側突出之階差部41g、41h。
固定構件41係於使樑構件9之安裝部17嵌合於導引構件15之嵌合部37之後,如圖16A所示,自上方而嵌合於縱方向上之導引側壁部15a與導引突出壁部15d之間、且,橫方向上之切口槽部17d、17d之橫方向之兩側緣與導引頂壁部15b之橫方向之兩側緣之間的位置。如此,若嵌合固定構件41,則如圖16B所示,橫方向內側之側壁部41e之階差部41g會自下方卡合於導引頂壁部15b之橫方向內側之側緣,並且橫方向外側之側壁部41f之階差部41h會自下方卡合於導引頂壁部15b之橫方向外側之側緣。藉此,使固定構件41不容易自導引構件15脫落。
又,於嵌合固定構件41之狀態下,由於固定構件41之豎壁部41d自縱方向外側卡合於樑構件本體9a之上端部,因而規制樑構件9之朝縱方向外側之移動。進而,於嵌合固定構件41之狀態下,由於向縱方向外側且下方傾斜之側壁部41e、41f之下緣會合入向縱方向外側且下方傾斜之傾斜板部17c之上表面,並將其向下方推壓,因而使安裝部17與嵌合部37在上下方向上之緊固變得更牢固。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使固定構件41自上方嵌合於嵌合部37而卡合於樑構件9,因而可進一步確實規制縱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此外,由於嵌合於嵌合部37之固定構件41之側壁部41e、41f之下緣會將傾斜板部17c向下方推壓,因而可更進一步確實規制上下方向上之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其精神或主要特徵則能以其他形態來實施。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自縱方向外側將樑構件9嵌入至嵌合部37,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使嵌合部37朝上方開口,將樑構件9自上方嵌入至該嵌合部37。若如此,則即便為將安裝部17自上方嵌入至嵌合部37之構造,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1相同之效果。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藉由將樑構件9嵌入至嵌合部37中,可抑制樑構件9與上架台5之晃動,亦可為慎重起見將兩者利用螺釘固定於其上或利用螺栓固定於其上,在將將樑構件9嵌入至嵌合部37之狀態下,例如將舌狀部17e向縱方向外側彎曲,並將劃分開口部15i之縱方向外側之緣部斂縫。
進而,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應於上側抗震托架19之底壁部19a之螺栓貫通孔19i,將橡膠套筒31外插於抗震螺栓23之軸部中,但該橡膠套筒31亦可省略。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將導引突出壁部15d、15d彎折而形成,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熔接於導引頂壁部15b之下表面。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突出部21d以僅向橫方向內側突出之方式形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對應設置空間,例如圖17所示,將突出部21d向橫方向兩側突出而形成。若如此,則兩突出部21d、21d於橫方向兩側作為角撐材料發揮功能,因而可進一步提高安裝時之架台單元3或組裝結束之後防振架台1之穩定度。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突出部21d與端壁部21c形成為一體,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使側壁部21b向縱方向外側延伸,藉由將該延伸之部位向橫方向彎折而形成突出部21d。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僅對鐵板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下側抗震托架21,例如亦可將側壁部21b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熔接於端壁部21c或突出部21d。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使下側抗震托架21之側壁部21b沿縱方向直接延伸之方式而形成,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於側壁部21b之一部分形成向橫方向內側凹陷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之V肋部。若如此,則不會增加重量而可進一步提高下側抗震托架21之剛性。
進而,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使用防振架台1作為空調防振台,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適用為液體泵單元或鍋爐等各種設備機器之防振架台。
如此,上述實施形態所有方面僅為例示,並非限定性解釋者。進而,屬於專利請求範圍之均等範圍之變形或變更均為本發明之範圍內。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發明對於用以設置振動較大之設備機器之防振架台等有用。
1...架台
3...架台單元
5...上架台
5a...上壁
5b、5c...側壁
5d...下壁
5e...圓孔
7、107...下架台
7a...下架台之上壁
7b...下架台之側壁
7c...下架台之下壁
9...樑構件
9a...樑構件本體(第4板部)
9b...折返部
9c...突起片
11...隔離器
13...抗震止動部
15...導引構件
15a...導引側壁部(第1壁部)
15b...導引頂壁部(第2壁部)
15c...導引延伸部(第3壁部)
15d...導引突出壁部(第4壁部)
15e...安裝壁部
15f...螺桿孔
15g...擋止部(卡合部)
15h...凸邊
15i...開口部
15j...凸紋部(突起部)
15k...R部
151...凹部
17...貫通孔
17a...頂板部
17b...豎板部(第2板部)
17c...傾斜板部(第3板部)
17d...切口槽部(槽部)
17e...舌狀部
17f...貫通孔
19...上側抗震托架(上側托架)
19a...底壁部
19b...豎壁部
19c...側壁部
19d...外側延伸部
19e...延伸部
19f...內側延伸部
19g...端壁部
19h...螺桿孔
19i...螺栓貫通孔
19j...凸邊
21...下側抗震托架(下側托架)
21a...頂壁部
21b...側壁部
21c...端壁部
21d...突出部(突出壁部)
21e...圓孔
21f...長孔
23...抗震螺栓(軸構件)
25...螺桿
26、27、29、35、127、129...螺帽
31...橡膠套筒
33...平頭墊片
37...嵌合部
39、41...固定構件
39a...頂壁部
39b...側壁部
39c...第1豎壁部
39d...第2豎壁部
39e...第3豎壁部
39f、39g...階差部39
41a...基端部
41b、41c...臂板部
41d...豎壁部
41e、41f...側壁部
41g、41h...階差部
121...抗震托架
121b...腳部
123...軸構件
圖1A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防振架台之俯視圖。
圖1B係表示防振架台之正視圖。
圖1C係表示防振架台之側視圖。
圖2A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之俯視圖。
圖2B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之正視圖。
圖2C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之側視圖。
圖3A係導引構件之立體圖。
圖3B係上側抗震托架之立體圖。
圖4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立體圖。
圖5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放大側視圖。
圖6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放大正視圖。
圖7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放大俯視圖。
圖8係表示將導引構件組裝於上側抗震托架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9A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樑構件之俯視圖。
圖9B係表示樑構件之正視圖。
圖9C係表示樑構件之側視圖。
圖10係說明將樑構件向上架台組裝之組裝作業之立體圖。
圖11A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未對抗震螺栓作用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圖11B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已對抗震螺栓作用朝上側拉伸之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圖11C係表示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已對抗震螺栓作用朝下側壓入之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樑構件之俯視圖。
圖13A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固定構件之俯視圖。
圖13B係表示固定構件之正視圖。
圖13C係表示固定構件之側視圖。
圖14A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放大正視圖。
圖14B係圖14A之b-b線之箭視剖面圖。
圖15A係表示實施形態3之固定構件之俯視圖。
圖15B係表示固定構件之正視圖。
圖15C係表示固定構件之側視圖。
圖16A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俯視圖。
圖16B係結合有上架台之端部與樑構件之端部之角部之側視圖。
圖17係表示其他實施形態之下側抗震托架之圖。
圖18A係表示先前之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未對抗震螺栓作用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圖18B係表示先前之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已對抗震螺栓作用朝上側拉伸之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圖18C係表示先前之下側抗震托架安裝至下架台之安裝構造中的已對抗震螺栓作用朝下側壓入之力之狀態的正視圖。
1...架台
3...架台單元
5...上架台
5b、5c...側壁
5d...下壁
7...下架台
7a...下架台之上壁
7b...下架台之側壁
7c...下架台之下壁
9...樑構件
11...隔離器
13...抗震止動部
19...上側抗震托架(上側托架)
21...下側抗震托架(下側托架)
23...抗震螺栓(軸構件)
25...螺桿

Claims (11)

  1. 一種防振架台,其特徵在於:其係將使防振體介置於分別包含長條方形管材之上架台及下架台之間而成之一對架台單元並列配設,且相互成對之上架台之兩端部彼此藉由樑構件連結者;且於上述上架台之兩端部設置有嵌合部;上述樑構件係嵌入至上述上架台之嵌合部而連結該等上架台者;上述防振架台包括:第1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上下方向上之晃動;第2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延伸之縱方向上之晃動;以及第3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之排列方向即橫方向上之晃動;上述嵌合部係於縱方向外側開口;上述樑構件包含安裝部,該安裝部係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而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上述各嵌合部;於上述安裝部形成有沿縱方向延伸之槽部,而於上述各嵌合部設置有藉由將該安裝部自縱方向外側嵌入至該各嵌合部而嵌於上述槽部之突出部、及自縱方向外側卡合於該安裝部之卡合部;至少由上述嵌合部與上述安裝部構成上述第1規制 部;至少由上述嵌合部、上述安裝部及上述卡合部構成上述第2規制部;且至少由上述槽部與上述突出部構成上述第3規制部。
  2. 如請求項1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各嵌合部包含:於橫方向上相對向之2個第1壁部;將該第1壁部之上緣彼此連接且向比該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更縱方向外側延伸之第2壁部;以及自該第1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之下部向縱方向外側延伸之第3壁部;上述安裝部包含:沿縱方向延伸之大致水平之第1板部;自該第1板部之縱方向內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第2板部;以及自該第2板部之下緣越朝縱方向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而延伸之第3板部;且,上述安裝部以使該第1板部與上述第2壁部、該第2板部與上述第1壁部、及該第3板部與上述第3壁部分別接觸之方式嵌入至上述各嵌合部;至少由上述第2壁部、推壓該第2壁部之上述第1板部、上述第3壁部、推壓該第3壁部之上述第3板部構成上述第1規制部。
  3. 如請求項2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卡合部係形成於上述第3壁部之上緣之縱方向外側之端部之朝上方突起之擋止部;上述第3板部藉由自縱方向外側越過上述擋止部,以 其縱方向外側端卡住該擋止部之方式被夾於該擋止部與上述第1壁部之間;至少由上述擋止部、推壓該擋止部之上述第3板部、上述第1壁部、及推壓該第1壁部之上述第2板部構成上述第2規制部。
  4. 如請求項2或3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突出部係自上述第2壁部沿下方且縱方向延伸之第4壁部;上述槽部係形成於上述第1板部之於縱方向內側開口之切口槽部;至少由上述第4壁部、上述切口槽部構成上述第3規制部。
  5. 如請求項4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第4壁部係藉由使上述第2壁部之比上述第1壁部更縱方向外側之部分的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彎折而形成,且自該第2壁部經由R部而向下方延伸;上述切口槽部係於與上述第4壁部對應之位置形成有2個;上述各切口槽部之橫方向之緣部觸碰上述R部。
  6. 如請求項2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樑構件更包括配設於上述嵌合部之縱方向外側且連接上述安裝部之第4板部;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4板部所成之角度係設定為比自橫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壁部與上述上架台之縱方向外側 端所成之角度更小;上述第1規制部更包括上述第4板部。
  7. 如請求項3之防振架台,其中:於上述第1板部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於上述第2壁部,在與上述貫通孔對應之部分形成有向下方突起而嵌於該貫通孔之突起部;上述第2規制部更包括上述貫通孔與上述突起部。
  8. 如請求項3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第2規制部更包括藉由自上方嵌合於上述嵌合部而卡合於上述樑構件之另外之固定構件。
  9. 一種防振架台,其特徵在於:其係將使防振體介置於分別包含長條方形管材之上架台及下架台之間而成之一對架台單元並列配設,且相互成對之上架台之兩端部彼此藉由樑構件連結者;且於上述上架台之兩端部設置有嵌合部;上述樑構件係嵌入至上述上架台之嵌合部而連結該等上架台者;上述防振架台包括:第1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上下方向上之晃動;第2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延伸之縱方向上之晃動;以及第3規制部,其係藉由將上述樑構件嵌入至上述嵌合部,而規制該樑構件與上述上架台之在該上架台之排列方向即橫方 向上之晃動;於上述上架台之兩端部形成有上述嵌合部,且設置有與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構件協作之上側托架,而於上述下架台之兩端部設置有用以加強該下架台且固定該軸構件之下側托架;上述下側托架係包括頂壁部、及自該頂壁部之橫方向兩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側壁部,且嵌著於該下架台之內側。
  10. 如請求項9之防振架台,其中:於上述下側托架,在縱方向外側之端部設置有沿橫方向延伸之突出壁部。
  11. 如請求項10之防振架台,其中:上述下側托架更包括自頂壁部之縱方向外側之側緣向下方延伸之端壁部;上述突出壁部係與上述端壁部形成為一體。
TW099132675A 2009-11-05 2010-09-27 Anti - vibration platform TWI551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3954A JP5426996B2 (ja) 2009-11-05 2009-11-05 防振架台
JP2009269216A JP2011112159A (ja) 2009-11-26 2009-11-26 防振架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319A TW201118319A (en) 2011-06-01
TWI551834B true TWI551834B (zh) 2016-10-01

Family

ID=43543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2675A TWI551834B (zh) 2009-11-05 2010-09-27 Anti - vibration platform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2320108A2 (zh)
TW (1) TWI5518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2390B (zh) * 2012-02-24 2016-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室外机的减振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CN105928095B (zh) * 2016-07-07 2019-03-29 青岛中科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防振气囊垫
CN109611505A (zh) * 2019-01-07 2019-04-12 上海爱德夏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可变频率的发动机减震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4656A (ja) * 2003-04-21 2004-11-18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架台
JP2005127359A (ja) * 2003-10-21 2005-05-19 Tokkyokiki Corp 防振架台および防振架台用コーナー部材
JP2006200705A (ja) * 2005-01-24 2006-08-03 Tokkyokiki Corp 防振架台
JP2008169946A (ja) * 2007-01-12 2008-07-24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架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4335A (ja) 2000-04-27 2001-10-31 Showa Kiko Kk 防振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4656A (ja) * 2003-04-21 2004-11-18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架台
JP2005127359A (ja) * 2003-10-21 2005-05-19 Tokkyokiki Corp 防振架台および防振架台用コーナー部材
JP2006200705A (ja) * 2005-01-24 2006-08-03 Tokkyokiki Corp 防振架台
JP2008169946A (ja) * 2007-01-12 2008-07-24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架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319A (en) 2011-06-01
EP2320108A2 (en)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3825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ガイドレールの固定装置
TWI551834B (zh) Anti - vibration platform
JP5426996B2 (ja) 防振架台
JP5801784B2 (ja) 連結部材および筐体
JP2009024435A (ja) 制振補強された壁フレーム構造
JP2015129530A (ja) クリップ
KR101818073B1 (ko) 커버 고정 장치가 구비된 케이블 트레이
JP5190001B2 (ja) 防振装置および車両
JP623490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2005343573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室
JP2011112159A (ja) 防振架台
JP5462720B2 (ja) 防振架台用連結具
JP5462615B2 (ja) 防振台装置
JP6125925B2 (ja) 天井構造及びブレース下部取付具
JP2008255589A (ja) ドア枠
JP2014055714A (ja) 脱落防止具
JP6265476B2 (ja) 連結構造及びファスナー
JP7486184B2 (ja) 耐震天井
JP2013015197A (ja) 架台
JP2019065510A (ja) ボード取付金物およびボード取付構造
JP5724062B2 (ja) 組立式収納家具
JP2017044060A (ja) モーメント耐性ニーウォール・コネクタ
JP2011047499A (ja) 防振架台
JP2014231703A (ja) 天井板用吊持杆の連結機構
JP2022142425A (ja) 取付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