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1796B - 風力發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風力發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1796B
TWI551796B TW103126799A TW103126799A TWI551796B TW I551796 B TWI551796 B TW I551796B TW 103126799 A TW103126799 A TW 103126799A TW 103126799 A TW103126799 A TW 103126799A TW I551796 B TWI551796 B TW I5517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rotating shaft
transmission belt
roller
fric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6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6247A (zh
Inventor
近藤豊嗣
Original Assignee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6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6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1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17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3/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3/005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the axis being vert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03D15/1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using gearing not limited to rotary motion, e.g. with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40Transmission of power
    • F05B2260/402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friction drives
    • F05B2260/4021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friction drives through belt dr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風力發電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風力發電裝置。
以往已有人提案出如專利文獻1地含有垂直軸風車的風力發電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6333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是,因為風車之旋轉軸與發電機之旋轉軸係配置成平行,所以限定在具有往垂直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的發電機,設置的自由度較低。
所以,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發電機之設置自由度較高的使用垂直軸風車之風力發電裝置。 (解決問題之方式)
本發明之風力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風車,於垂直方向具有第1旋轉軸;發電機,具有第2旋轉軸,以第1旋轉軸之旋轉力為基礎,使第2旋轉軸旋轉來產生電力;以及動力傳動機構,具有安裝在第1旋轉軸的第1皮帶輪、安裝在第2旋轉軸的第2皮帶輪、與繞掛在第1皮帶輪與第2皮帶輪且利用十字交叉皮帶構成的摩擦傳動皮帶,將第1旋轉軸之旋轉力傳動至第2旋轉軸;且第2旋轉軸係與第1旋轉軸處於歪斜的位置關係下。
藉由使用摩擦傳動皮帶,相較於將第1旋轉軸之旋轉以同軸直接地傳動至發電機的形態而言,能抑制振動與噪音之產生。又,藉由使用摩擦傳動皮帶,能在風力變化使得第1旋轉軸之轉速急遽變化時,利用打滑來發電機等構成零件的損傷。
又,藉由使摩擦傳動皮帶十字交叉,即使第2旋轉軸並非與第1旋轉軸平行而處於歪斜的位置關係下時,也能藉由摩擦傳動皮帶來進行動力傳動。尤其,可使用設置成第2旋轉軸呈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的發電機來進行風力發電。所以,可使用各種形狀與設置條件的發電機來進行風力發電(發電機的設置自由度較高)。
宜使動力傳動機構具有:張力調整裝置,依第1旋轉軸之轉速,調整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
在第1旋轉軸之轉速較低的狀態中,使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鬆馳,減少摩擦傳動皮帶與第2旋轉軸所致阻力,第1旋轉軸容易旋轉,且在第1旋轉軸之轉速較高的狀態中,提高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能提高往第2旋轉軸的動力傳動效率(提高發電效率)。
在從風較強的狀態轉為風較弱的狀態時,因為降低摩擦傳動皮帶與第2旋轉軸所致的阻力(負載),所以風車的旋轉不會停止而易於維持旋轉。能維持旋轉之情形,相較於旋轉停止之情形而言,具有下次受到風吹時容易使風車之旋轉加速來進行發電之優點。
發電機之規格(第2旋轉軸之旋轉阻力等)與風車之規格(旋轉能力)係依據使用的設備而異,可藉由調整構成張力調整裝置的構件之規格(大小與重量),調整成能有效率地進行從第1旋轉軸向第2旋轉軸的動力傳動(能以高發電效率來運用)。因此,包含設置條件在內,能使用各種發電機來作為風力發電裝置之發電機。
較佳者為,第1皮帶輪係張力調整裝置,第1皮帶輪具有驅動皮帶輪面體(drive pulley face)以及與驅動皮帶輪面體相向的驅動皮帶輪(drive pulley),藉由控制驅動皮帶輪在垂直方向上移動,改變驅動皮帶輪面體與驅動皮帶輪之距離,來改變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
較佳者為,第1皮帶輪具有:配重滾子,可在第1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上移動,且於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時將驅動皮帶輪上推;滾子導引體部,載置配重滾子。
又,因為驅動皮帶輪之上下方向的移動係以離心力所致第1配重滾子之移動為基礎而進行,不使用其他驅動源,即能改變驅動皮帶輪面體與驅動皮帶輪之距離,來改變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
又,宜使第1皮帶輪具有:第1致動器,根據第1旋轉軸之轉速,使驅動皮帶輪在垂直方向上移動。
又,宜使第2皮帶輪係張力調整裝置,第2皮帶輪具有從動皮帶輪面體以及與從動皮帶輪面體相向的從動皮帶輪,藉由控制從動皮帶輪在第2旋轉軸方向上移動,改變從動皮帶輪面體與從動皮帶輪之距離,來改變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
將被動側的皮帶輪(第2皮帶輪)定為可變皮帶輪,亦能將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調整成轉速較低時鬆弛、轉速較高時緊繃。
又,宜使張力調整裝置具有:滾子,接觸於摩擦傳動皮帶;以及第2致動器,依第1旋轉軸之旋轉狀態,使滾子移動來改變與摩擦傳動皮帶之接觸程度。 (發明效果)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能提供一種使發電機之設置自由度較高的使用垂直軸風車之風力發電裝置。
(實施發明之較佳形態)
以下用圖說明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1~圖4)。第1實施形態中的風力發電裝置1包含:風車11、第1旋轉軸12、軸罩13、軸承15、動力傳動部20、發電機41、第2旋轉軸42。
風車11係以風扇承受風而旋轉的垂直軸風車,以朝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1旋轉軸12為中心,第1旋轉軸12亦一同旋轉。
第1旋轉軸12朝向垂直方向延伸,受到安裝在底座50的軸罩13所覆蓋,軸罩13與底座50隔著滾珠軸承等軸承15而將第1旋轉軸12固持在自由旋轉的狀態。
動力傳動部20具有:第1皮帶輪21(張力調整裝置:驅動皮帶輪面體21a、驅動皮帶輪21b、第1配重滾子21c、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摩擦傳動皮帶31、第2皮帶輪33,將藉由風車11之旋轉所獲得的第1旋轉軸12之旋轉力,傳動至發電機41的第2旋轉軸42。
第1旋轉軸12安裝有驅動皮帶輪面體21a與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
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設有可在第1旋轉軸12的半徑方向上移動的導引體,該導引體上載置有第1配重滾子21c。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說明將2個第1配重滾子21c載置於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的形態,亦可係將3個以上的第1配重滾子21c載置於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的形態。
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的導引體希望設為如下:半徑方向内側(中心)呈較低、半徑方向外側呈較高的傾斜(中央往下側突出的圓錐台形狀之傾斜面不予圖示),使得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低時,第1配重滾子21c容易位於靠近半徑方向内側(中心)。
在與驅動皮帶輪面體21a相向的位置,且於可在第1旋轉軸12之軸向上移動的狀態下,將驅動皮帶輪21b載置於第1配重滾子21c。
摩擦傳動皮帶31在驅動側繞掛於皮帶輪直徑可變的第1皮帶輪21(驅動皮帶輪面體21a與驅動皮帶輪21b之間),被動側繞掛於皮帶輪直徑不變的第2皮帶輪33。
驅動皮帶輪面體21a的底面(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的面)與驅動皮帶輪21b的頂面(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的面)至少其中一者具有斜面(從垂直於第1旋轉軸12的水平面起傾斜的面)。
具體而言,驅動皮帶輪面體21a的斜面具有中央往下側突出的圓錐台形狀,驅動皮帶輪21b的斜面具有中央往上側突出的圓錐台形狀。
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說明驅動皮帶輪面體21a之底面與驅動皮帶輪21b之頂面雙方具有斜面的形態。
驅動皮帶輪21b之底面(與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相反側的面),具有與頂面大致平行的斜面,並以該斜面與第1配重滾子21c相接。
第1配重滾子21c具有大致圓柱形狀,載置於驅動皮帶輪21b與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的導引體之間。
第1旋轉軸12的轉速較低期間,藉由驅動皮帶輪21b的自重與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將第1配重滾子21c配置在靠近第1旋轉軸12的位置(第1狀態,參照圖1、圖3)。
此時,驅動皮帶輪面體21a與驅動皮帶輪21b分開,摩擦傳動皮帶31在靠近第1旋轉軸12的位置,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比後述第2狀態更鬆弛。
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變高後,第1配重滾子21c利用離心力而移動至遠離第1旋轉軸12的位置(第2狀態,參照圖2、圖4)。
藉此將驅動皮帶輪21b上推,縮減驅動皮帶輪面體21a與驅動皮帶輪21b之距離,摩擦傳動皮帶31移動至遠離第1旋轉軸12的位置,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高於第1狀態。
從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的狀態(第2狀態)成為轉速較低的狀態時,藉由驅動皮帶輪21b之自重與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第1配重滾子21c移動至靠近第1旋轉軸12的位置(第1狀態,參照圖1、圖3)。
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的第2皮帶輪33係安裝在發電機41之第2旋轉軸42。在第1實施形態中,第2皮帶輪33不會如第1皮帶輪21地改變皮帶輪直徑。
摩擦傳動皮帶31為利用橡膠等來構成,使用V型皮帶等之動力傳動機構,以十字交叉方式安裝在第1皮帶輪21與第2皮帶輪33。
發電機41根據第2旋轉軸42之旋轉來產生電力,並將電力供給至後段的蓄電池(不予圖示)與電子設備(不予圖示)。
希望根據風車11之設置位置(風的強度)、風車11之旋轉性能、發電機41之發電能力等,來決定驅動皮帶輪21b之規格(傾角與大小等)、摩擦傳動皮帶31之規格(張力與大小等)、及第1配重滾子21c之規格(重量等),以在第2狀態時,使第1配重滾子21c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驅動皮帶輪21b往上方向移動,使得摩擦傳動皮帶31往離開第1旋轉軸12的方向移動。
另,在圖式中係顯示為可從外部看見動力傳動部20、發電機41、第2旋轉軸42的構造,但為了防止風雨所致的各構成構件之劣化與傳動效率之降低,希望設有覆蓋此等者的罩蓋構件。
藉由使用摩擦傳動皮帶31,相較於將第1旋轉軸12之旋轉以同軸直接地傳動至發電機41的形態而言,能抑制振動與噪音之產生。又,藉由使用摩擦傳動皮帶31,能在風力變化使得第1旋轉軸12之轉速急遽變化時,利用打滑來防止發電機41等構成零件的損傷。
又,藉由使摩擦傳動皮帶31十字交叉,即使第2旋轉軸42並非與第1旋轉軸12平行而處於歪斜的位置關係下時,也能藉由摩擦傳動皮帶31來進行動力傳動。尤其,可使用設置成第2旋轉軸42呈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的發電機41來進行風力發電。所以,可使用各種形狀與設置條件的發電機41來進行風力發電(發電機的設置自由度較高)。
又,因為使得驅動皮帶輪21b之上下方向的移動係以離心力所致第1配重滾子21c之移動為基礎來進行,不使用其他驅動源,即能改變驅動皮帶輪面體21a與驅動皮帶輪21b之距離,來改變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
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低的第1狀態中,使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鬆馳,減少摩擦傳動皮帶31與第2旋轉軸42所致阻力,使第1旋轉軸12容易旋轉,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的第2狀態中,提高摩擦傳動皮帶31的張力,能提高往第2旋轉軸42的動力傳動效率(提高發電效率)。
在從風較強的狀態轉為風較弱的狀態時,因為降低摩擦傳動皮帶31與第2旋轉軸42所致的阻力(負載),所以風車11的旋轉不會停止而易於維持旋轉。能維持旋轉之情形,相較於旋轉停止之情形而言,具有下次受到風吹時容易使風車之旋轉加速來進行發電之優點。
發電機41之規格(第2旋轉軸42之旋轉阻力等)與風車11之規格(旋轉能力)係依據使用的設備而異,可藉由調整構成張力調整裝置(在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中為第1皮帶輪21,在第3實施形態中為第2皮帶輪33,在第4實施形態中為滾子32b等)的構件之規格(大小與重量),調整成能有效率地進行從第1旋轉軸12向第2旋轉軸42的動力傳動(能以高發電效率來運用)。因此,包含設置條件在內,能使用各種發電機來作為風力發電裝置1之發電機41。
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說明根據離心力所致的第1配重滾子21c之半徑方向的移動來進行驅動皮帶輪21b之上下方向的移動控制之形態,但亦可藉由其他機構來進行驅動皮帶輪21b之上下方向的移動控制。
例如,可考慮下述形態,設置:第1感測器21e,量測第1旋轉軸12之轉速;以及第1致動器21f,根據來自第1感測器21e之資訊,對於驅動皮帶輪21b進行上下方向的移動控制;且取代第1配重滾子21c與第1滾子導引體部21d(第2實施形態,參照圖5)。
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超過閾値之前,第1致動器21f使驅動皮帶輪21b位於下方,將摩擦傳動皮帶31繞掛於第1旋轉軸12的附近,在超過閾値後,第1致動器21f使驅動皮帶輪21b位於上方,將摩擦傳動皮帶31繞掛於離開第1旋轉軸12的位置。
閾値不限定為1個,亦可係設置多數之閾値,階段性地使驅動皮帶輪21b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中,第1感測器21e與第1致動器21f之驅動所須的電力可係從外部供給的形態,亦可係設置根據第1旋轉軸12之旋轉來發電的第1發電裝置21g與蓄電裝置,利用從該發電裝置與該蓄電裝置供給的電力來驅動第1感測器21e與第1致動器21f的形態。在此所稱之第1發電裝置21g因為係用於驅動第1感測器21e與第1致動器21f,所以使用比發電機41小型者即可。
第1發電裝置21g發電時,因為係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時,所以亦可係下述形態:不設置蓄電裝置與第1感測器21e,依第1發電裝置21g所發電的電力來驅動第1致動器21f(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而可驅動第1致動器21f時驅動第1致動器21f,將驅動皮帶輪21b往上方向上推)。
又,在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為調整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而使驅動側的第1皮帶輪21為皮帶輪面體與皮帶輪之間可變的形態,但亦可係使被動側的第2皮帶輪33為皮帶輪面體與皮帶輪之間可變的形態(第3實施形態,參照圖6,圖7)。
第3實施形態中的第2皮帶輪33具有從動皮帶輪面體33a、從動皮帶輪33b、第2配重滾子33c、以及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來作為張力調整裝置。在第1皮帶輪21與第2皮帶輪33的構成之外,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以下,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部分(第1皮帶輪21與第2皮帶輪33之構成與動作)。
第3實施形態中的第1皮帶輪21不改變皮帶輪直徑,第2皮帶輪33改變皮帶輪直徑。
第2旋轉軸42安裝有從動皮帶輪面體33a與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
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設有可在第2旋轉軸42的半徑方向上移動的導引體,該導引體與從動皮帶輪33b之間載置有第2配重滾子33c。
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的導引體,設為半徑方向内側(中心)離開從動皮帶輪33b,半徑方向外側靠近從動皮帶輪33b的傾斜(中央往離開從動皮帶輪33b的方向突出之圓錐台形狀的傾斜面),使得在第2旋轉軸42之轉速較低時,第2配重滾子33c容易位於靠近半徑方向内側(中心)。
在與從動皮帶輪面體33a相向的位置,且可在第2旋轉軸42之軸向上移動的狀態下,安裝從動皮帶輪33b。
摩擦傳動皮帶31在驅動側繞掛於皮帶輪直徑不變的第1皮帶輪21,在被動側繞掛於皮帶輪直徑可變的第2皮帶輪33(從動皮帶輪面體33a與從動皮帶輪33b之間)。
從動皮帶輪面體33a的側面且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的面,與從動皮帶輪33b的側面且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的面,至少其中一者具有斜面(從水平面傾斜的面)。
具體而言,從動皮帶輪面體33a的斜面具有中央往靠近從動皮帶輪33b之方向突出的圓錐台形狀,從動皮帶輪33b的斜面具有中央往靠近從動皮帶輪面體33a的方向突出的圓錐台形狀。
在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從動皮帶輪面體33a之側面與從動皮帶輪33b之側面雙方具有斜面的形態。
從動皮帶輪33b的側面且與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繞掛有摩擦傳動皮帶31之側的面大致平行的斜面,並以該斜面與第2配重滾子33c相接。
第2配重滾子33c具有大致圓柱形狀,載置於從動皮帶輪33b與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的導引體之間。
希望根據風車11之設置位置(風的強度)、風車11之旋轉性能、發電機41之發電能力等來決定從動皮帶輪33b之規格(傾角與大小等)、摩擦傳動皮帶31之規格(張力與大小等)、第2配重滾子33c之規格(重量等),以在第2狀態時,使第2配重滾子33c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使從動皮帶輪33b往靠近從動皮帶輪面體33a的方向移動,使得摩擦傳動皮帶31往離開第2旋轉軸42的方向移動。
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低期間,經由摩擦傳動皮帶31來傳動旋轉力的第2旋轉軸42之轉速亦較低,藉由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之導引體的傾斜與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將第2配重滾子33c配置在靠近第2旋轉軸42的位置(第1狀態,參照圖6)。
此時,從動皮帶輪面體33a與從動皮帶輪33b分開,摩擦傳動皮帶31在靠近第2旋轉軸42的位置,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比後述第2狀態更鬆弛。
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變高後,第2旋轉軸42之轉速亦變高,第2配重滾子33c利用離心力而移動至遠離第2旋轉軸42的位置(第2狀態,參照圖7)。
藉此,將從動皮帶輪33b上推,縮減從動皮帶輪面體33a與從動皮帶輪33b之距離,摩擦傳動皮帶31移動至遠離第2旋轉軸42的位置,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高於第1狀態。
從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的狀態(第2狀態)成為轉速較低的狀態時,藉由第2滾子導引體部33d之導引體的傾斜與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第2配重滾子33c移動至靠近第2旋轉軸42的位置(第1狀態,參照圖6)。
將被動側的皮帶輪(第2皮帶輪)定為可變皮帶輪,亦能將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調整成轉速較低時鬆弛、轉速較高時緊繃。
在第1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係說明採用可變皮帶輪來調整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的形態,但亦可係採用其他機構來調整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的形態。
例如,亦可考慮下述形態,設有:第2感測器32a,量測第1旋轉軸12之轉速,或者量測使風車11旋轉的風量;以及第2致動器32c,根據來自第2感測器32a的資訊(從風量預測第1旋轉軸12之轉速),將接觸於摩擦傳動皮帶31的滾子32b推向或推離摩擦傳動皮帶31(改變對於摩擦傳動皮帶31的接觸程度);且使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鬆弛或緊繃(第4實施形態,參照圖8)。
在第4實施形態中,第2感測器32a與第2致動器32c之驅動所須的電力可係從外部供給的形態,亦可係設置根據第1旋轉軸12之旋轉來發電的第2發電裝置32d與蓄電裝置,利用從該發電裝置與該蓄電裝置供給的電力來驅動第2感測器32a與第2致動器32c的形態。在此所稱之第2發電裝置32d因為係用於驅動第2感測器32a與第2致動器32c,所以使用比發電機41小型者即可。
第2發電裝置32d發電時,因為係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時,所以亦可係下述形態:不設置蓄電裝置與第2感測器32a,依第2發電裝置32d所發電的電力(依第1旋轉軸12之旋轉狀態)來驅動第2致動器32b(在第1旋轉軸12之轉速較高而可驅動第2致動器32c時驅動第2致動器32c,將滾子32b推向摩擦傳動皮帶31提高摩擦傳動皮帶31之張力)。
1‧‧‧風力發電裝置
11‧‧‧風車
12‧‧‧第1旋轉軸
13‧‧‧軸罩
15‧‧‧軸承
20‧‧‧動力傳動部
21‧‧‧第1皮帶輪
21a‧‧‧驅動皮帶輪面體
21b‧‧‧驅動皮帶輪
21c‧‧‧第1配重滾子
21d‧‧‧第1滾子導引體部
21e‧‧‧第1感測器
21f‧‧‧第1致動器
21g‧‧‧第1發電裝置
31‧‧‧摩擦傳動皮帶
32a‧‧‧第2感測器
32b‧‧‧滾子
32c‧‧‧第2致動器
32d‧‧‧第2發電裝置
33‧‧‧第2皮帶輪
33a‧‧‧從動皮帶輪面體
33b‧‧‧從動皮帶輪
33c‧‧‧第2配重滾子
33d‧‧‧第2滾子導引體部
41‧‧‧發電機
42‧‧‧第2旋轉軸
50‧‧‧底座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第1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第2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立體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第1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構成剖視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第2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構成剖視圖。 圖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風力發電系統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第1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立體圖。 圖7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第2狀態之風力發電系統的立體圖。 圖8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中的風力發電系統之立體圖。
1‧‧‧風力發電裝置
11‧‧‧風車
12‧‧‧第1旋轉軸
13‧‧‧軸罩
20‧‧‧動力傳動部
21‧‧‧第1皮帶輪
21a‧‧‧驅動皮帶輪面體
21b‧‧‧驅動皮帶輪
21c‧‧‧第1配重滾子
21d‧‧‧第1滾子導引體部
31‧‧‧摩擦傳動皮帶
33‧‧‧第2皮帶輪
41‧‧‧發電機
42‧‧‧第2旋轉軸
50‧‧‧底座

Claims (6)

  1. 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風車,於垂直方向具有第1旋轉軸;發電機,具有第2旋轉軸,以該第1旋轉軸之旋轉力為基礎,使該第2旋轉軸旋轉來產生電力;以及動力傳動機構,具有安裝在該第1旋轉軸的第1皮帶輪、安裝在該第2旋轉軸的第2皮帶輪、與繞掛在該第1皮帶輪與該第2皮帶輪且利用十字交叉皮帶構成的摩擦傳動皮帶,將該第1旋轉軸之旋轉力傳動至該第2旋轉軸;且該第2旋轉軸係與該第1旋轉軸係處於歪斜的位置關係,該動力傳動機構具有張力調整裝置,依該第1旋轉軸之轉速,而調整該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該第1皮帶輪、該第2皮帶輪、以及使得接觸於該摩擦傳動皮帶的滾子移動來改變與摩擦傳動皮帶之接觸程度的第2致動器的其中任一者作為該張力調整裝置而發揮功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第1皮帶輪係該張力調整裝置,該第1皮帶輪具有驅動皮帶輪面體以及與該驅動皮帶輪面體相向的驅動皮帶輪,藉由控制該驅動皮帶輪在垂直方向上移動,改變該驅動皮帶輪面體與該驅動皮帶輪之距離,來改變該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第1皮帶輪具有:第1配重滾子,可在該第1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上移動,且於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時將該驅動皮帶輪上推;第1滾子導引體部,載置該第1配重滾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具有:第1感測器,量測該第1旋轉軸之轉速;且該第1皮帶輪具有:第1致動器,根據來自該第1感測器之資訊,因應於該第1旋轉軸之轉速,使該驅動皮帶輪在垂直方向上移動,在該第1旋轉軸之轉速較高時,使得該驅動皮帶輪位於上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第2皮帶輪係該張力調整裝置,該第2皮帶輪具有從動皮帶輪面體以及與該從動皮帶輪面體相向的從動皮帶輪,藉由控制該從動皮帶輪在該第2旋轉軸方向上移動,改變該從動皮帶輪面體與該從動皮帶輪之距離,來改變該摩擦傳動皮帶之張力,且該第2皮帶輪具有:第2配重滾子,可在該第2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上移動,且於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時使得該從動皮帶輪往靠近該從動皮帶輪面體的方向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張力調整裝置具有:第2感測器,量測該第1旋轉軸之轉速,或量測使該風車旋轉的風力;滾子,接觸於該摩擦傳動皮帶;以及該第2致動器,依來自該第2 感測器之資訊,因應於該第1旋轉軸之旋轉狀態,使該滾子移動來改變該滾子與該摩擦傳動皮帶之接觸程度。
TW103126799A 2013-08-07 2014-08-05 風力發電裝置 TWI5517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04765 WO2015019384A1 (ja) 2013-08-07 2013-08-07 風力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6247A TW201516247A (zh) 2015-05-01
TWI551796B true TWI551796B (zh) 2016-10-01

Family

ID=51416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6799A TWI551796B (zh) 2013-08-07 2014-08-05 風力發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57966B1 (zh)
TW (1) TWI551796B (zh)
WO (1) WO2015019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9776A1 (en) * 2016-12-12 2018-06-21 S v vijay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dvanc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self-alignment blades
FR3081191B1 (fr) * 2018-05-18 2020-06-05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olienne rabattable a axe vertica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8559A (ja) * 2000-12-18 2002-07-05 Koji Iizuka 抗力型集合風車
JP2003293940A (ja) * 2002-04-01 2003-10-15 Tomoji Oikawa 簡易風力発電装置
TWI335957B (zh) * 2003-06-09 2011-01-11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TW201113156A (en) * 2006-02-08 2011-04-16 Furetsu Kasuya Extending tool of shee-like materi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4566B2 (en) * 2001-01-25 2004-08-31 Robert Nason Thomas Coupled vortex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JP2003056451A (ja) * 2001-08-20 2003-02-26 Seiko Epson Corp 風車発電装置
JP4134582B2 (ja) * 2002-03-20 2008-08-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風力発電装置
JP2007113560A (ja) * 2005-09-20 2007-05-10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風力発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8559A (ja) * 2000-12-18 2002-07-05 Koji Iizuka 抗力型集合風車
JP2003293940A (ja) * 2002-04-01 2003-10-15 Tomoji Oikawa 簡易風力発電装置
TWI335957B (zh) * 2003-06-09 2011-01-11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TW201107597A (en) * 2003-06-09 2011-03-01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Generator and power supply for use therein
TW201113156A (en) * 2006-02-08 2011-04-16 Furetsu Kasuya Extending tool of shee-like materi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6247A (zh) 2015-05-01
WO2015019384A1 (ja) 2015-02-12
JP5557966B1 (ja) 2014-07-23
JPWO2015019384A1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3321B1 (en) On or off gri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and self contained rapid deployment autonomous battlefield robot recharging and forward operating base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TWI551796B (zh) 風力發電裝置
JPWO2013175546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ES2656704T3 (es) Instalación de ascensor
JP5669847B2 (ja) ケーブル用もつれ防止機能付動力伝達ガイドシステム
US9236779B2 (en) Rotation maintaining device
EP2505317A3 (en) Power tool
KR101285545B1 (ko) 이중동력전달방식의 풍력발전시스템
CN102838011A (zh) 电梯设备用卷扬机
KR101632802B1 (ko) 오토텐셔너의 내구성 시험장치
JP6214310B2 (ja) ピックアンドプレース装置
KR20130019654A (ko) 윈치 장치용 센서 패키지
KR101567330B1 (ko) 동력전달 커플링의 성능 시험장치
KR101167613B1 (ko) 자동각도조절이 가능한 활차
CN108709741B (zh) 齿形带专用疲劳试验机
CN207536677U (zh) 一种轴上无刷直驱滚筒
JP2014020891A (ja) 自走式移動体の走行試験装置
JP2014003281A5 (zh)
KR101630730B1 (ko) 발전장치
KR101758361B1 (ko) 로봇용 무단 변속 장치
KR100963627B1 (ko) 속도 제어가 가능한 감속기 시스템
KR101280778B1 (ko) 모터의 브레이크장치
JP2014037302A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205347729U (zh) 电子自动化的底线机
JP3179801U (ja) 可変変速風車発電用動力伝達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