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3221B -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 Google Patents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3221B
TWI543221B TW104103369A TW104103369A TWI543221B TW I543221 B TWI543221 B TW I543221B TW 104103369 A TW104103369 A TW 104103369A TW 104103369 A TW104103369 A TW 104103369A TW I543221 B TWI543221 B TW I5432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e
movable terminal
button
recess
sp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486A (zh
Inventor
奧野裕壽
馬場一哉
多田英人
草川隆司
今井克哉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1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3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32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45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13/6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with contact-driving member moved alternately in opposite dir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1/40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 H01H21/42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produced by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3/20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 H01H23/205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using a compression spring between tumbler and an articulated contact plate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本發明大致涉及開關模組及壁開關,尤其有關一開關模組(其係配置成每當其按鈕被按壓並隨後放開時,按鈕會回到按鈕被按壓前的位置)、以及包括此開關模組的壁開關。
舉例而言,JP2004-296231A揭露了一琴柄(式)開關。此琴柄開關包括:開關主體及琴柄部(操作柄)。開關主體包括外罩及包覆在外罩內的開關機構。開關機構包括按鈕柄部(按鈕),其係設置在外罩的正面,並且配置成可被按壓。開關機構係配置每當按鈕柄部被按壓時,使其接觸部能打開及閉合。
開關機構包括:接觸部(可動接觸部和固定接觸部)、開關片、反轉柄、反轉彈簧、按鈕柄部、滑動凸輪、及回復彈簧。可動接觸部係設置在開關片上。開關片具有彈簧承受部,其係從開關片的前緣部份向前突出。反轉柄的背部包括其背面具有開口的圓柱部。將彈簧承受部插入反轉彈簧的後端部位,而將反轉彈簧的前端部位包覆在反轉柄的圓柱部內。
然而,上述之琴柄式開關具有按鈕柄部之操作性不足的問題。詳言之,在每次按壓按鈕柄部時,形成在按鈕柄部正面上的線形凸部與滑動凸輪之間的相對位置(距離)皆會改變,而這導致按鈕柄部的操作性變差。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內容而達成,且其目標為提供一種當按鈕被按壓時,能防止按鈕操作性改變的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的開關模組包括:按鈕、回復彈簧、可動端子板、以及反轉機構。按鈕係設置在第一方向的第一側上,而回復彈簧係設置在第一方向的第二側上。按鈕具有一凸部,其係配置以承受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二側之推力。回復彈簧係設置成每當按鈕被推力按壓並隨後放開時,按鈕回到按鈕被按壓前的位置。可動端子板在第一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並且可動端子板與按鈕係設置在第一方向上之回復彈簧的相對側上。反轉機構係配置成每當反轉機構被推力經由按鈕按壓時,使可動端子板在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繞著可動端子的第二端反轉。可動端子板的第二端及回復彈簧的中央係設置在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凸部位置的位置處。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壁開關包括上述開關模組及一操作柄部(其係可拆卸地裝設在第一方向的第一側上之按鈕表面)。
1‧‧‧開關模組
2‧‧‧外罩
3‧‧‧主體
4‧‧‧蓋件
5‧‧‧琴柄部(操作柄部)
5A‧‧‧琴柄部(操作柄部)
5B‧‧‧琴柄部(操作柄部)
6‧‧‧裝設框
7‧‧‧壁板
8‧‧‧板框
9‧‧‧面板
10‧‧‧按鈕
11‧‧‧反轉機構
11A‧‧‧反轉彈簧
12‧‧‧可動端子板
12A‧‧‧可動接觸部
12B‧‧‧可動接觸部
13‧‧‧第一端子
14‧‧‧第二端子
14A‧‧‧第二端子
15‧‧‧第三端子
16‧‧‧反轉柄
17‧‧‧滑動凸輪
18‧‧‧彈簧片
19‧‧‧回復彈簧
19a‧‧‧中間部
19b‧‧‧第一開口
19c‧‧‧第二開口
20‧‧‧電路板
21‧‧‧變壓器
22‧‧‧變壓器殼體
23‧‧‧中間構件
30‧‧‧基座部
31‧‧‧第一側部
32‧‧‧第二側部
33‧‧‧第三側部
34‧‧‧第四側部
35‧‧‧第一隔板
36‧‧‧第二隔板
37‧‧‧第一藏納室
38‧‧‧第二藏納室
39‧‧‧中央藏納室
40‧‧‧基座部
41‧‧‧第一側部
42‧‧‧第二側部
43‧‧‧第三側部
44‧‧‧第四側部
45‧‧‧軸部
46‧‧‧縫隙
50‧‧‧溝槽彈簧銷
51‧‧‧軸容納凹部
52‧‧‧突出部
53‧‧‧平坦肋部
61‧‧‧第一側部
62‧‧‧第二側部
63‧‧‧第三側部
64‧‧‧第四側部
65‧‧‧開口
81‧‧‧開口
91‧‧‧開口
100‧‧‧基座部
101‧‧‧第一側部
102‧‧‧第二側部
103‧‧‧第三側部
104‧‧‧第四側部
105‧‧‧嚙合釘
106‧‧‧嚙合釘
107‧‧‧凸部
107a‧‧‧頂部
107b‧‧‧基端
121‧‧‧第一端
122‧‧‧第二端
123‧‧‧第三端
124‧‧‧第四端
125‧‧‧第一表面
126‧‧‧第二表面
127‧‧‧第一突出部
128‧‧‧第二突出部
130‧‧‧端子板
131‧‧‧支撐部
131a‧‧‧連接部
132‧‧‧第一連接部
133‧‧‧第一平坦部
134‧‧‧第二平坦部
135‧‧‧第三平坦部
136‧‧‧第四平坦部
137‧‧‧第二連接部
137a‧‧‧連接部
138‧‧‧鎖簧
139‧‧‧釋放鈕
140‧‧‧端子板
141‧‧‧固定接觸部
142‧‧‧連接部
143‧‧‧第一平坦部
144‧‧‧第二平坦部
145‧‧‧第三平坦部
146‧‧‧第四平坦部
147‧‧‧固定接觸部支撐部
148‧‧‧鎖簧
149‧‧‧釋放鈕
150‧‧‧端子板
151‧‧‧固定接觸部
152‧‧‧連接部
153‧‧‧第一平坦部
154‧‧‧第二平坦部
157‧‧‧固定接觸部支撐部
158‧‧‧鎖簧
161‧‧‧第一支撐凸部
162‧‧‧第二支撐凸部
163‧‧‧第一反轉凸部
164‧‧‧第二反轉凸部
171‧‧‧第一部件
172‧‧‧第二部件
173‧‧‧第三部件
174‧‧‧第四部件
181‧‧‧第一片彈簧部
182‧‧‧第二片彈簧部
183‧‧‧連接部
190‧‧‧限制部
191‧‧‧第一側部
192‧‧‧第二側部
193‧‧‧第三側部
194‧‧‧第四側部
195‧‧‧偏置部
196‧‧‧第一側部
197‧‧‧第二側部
198‧‧‧第三側部
199‧‧‧第四側部
201‧‧‧第一端子
202‧‧‧第二端子
203‧‧‧端子
204‧‧‧光源
205‧‧‧電阻
206‧‧‧光源
207‧‧‧電阻
211‧‧‧一次側繞組
211a‧‧‧第一端
211b‧‧‧第二端
213‧‧‧連接蓋件
221‧‧‧導電銷
331‧‧‧第一凸部
333‧‧‧第二凸部
341‧‧‧第三凸部
343‧‧‧第四凸部
391‧‧‧第一凹部
391a‧‧‧底部
392‧‧‧第二凹部
392a‧‧‧底部
400‧‧‧凹入部
401‧‧‧第一突起部
402‧‧‧第二突起部
403‧‧‧第三凹部
404‧‧‧第四凹部
405‧‧‧開口
406‧‧‧第一導引溝
407‧‧‧第二導引溝
408‧‧‧矩形孔
409‧‧‧矩形凹部
411‧‧‧接合釘
421‧‧‧接合釘
431‧‧‧第一平坦部
432‧‧‧第一孔
433‧‧‧第二平坦部
434‧‧‧第二孔
441‧‧‧第三平坦部
442‧‧‧第三孔
443‧‧‧第四平坦部
444‧‧‧第四孔
521‧‧‧釘
611‧‧‧安裝孔
621‧‧‧安裝孔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R1‧‧‧範圍
R2‧‧‧範圍
圖式描繪依據本發明教示內容之一或更多實現方式,其僅作為範例而非限制。在這些圖式中,相同參考數字表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其中: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2係一壁開關之第一特定範例的立體圖,其包括該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及其所使用之安裝構件。
圖3係該第一特定範例及其所使用之安裝構件的另一立體圖。
圖4係一壁開關之第二特定範例的立體圖,其包括該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及其所使用之安裝構件。
圖5係一壁開關之第三特定範例的立體圖,其包括該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及其所使用之安裝構件。
圖6係該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的剖面圖。
圖7係該實施例中之琴柄部的立體圖。
圖8係描繪該實施例中之第一至第三端子及電路基板的立體圖。
圖9係描繪該實施例中之主體和藉由該主體所支撐以自由轉動的可動端子板之視圖。
圖10係該實施例中之蓋件的立體圖。
圖11係描繪該實施例中之按鈕、滑動凸輪、彈簧片、回復彈簧、蓋件、反轉柄、及反轉彈簧的立體圖。
圖12係描繪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之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及電路基板的立體圖。
圖13係描繪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之主要部件的立體圖。
圖1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開關模組。首先將說明本實施例之主要構件。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1包括:按鈕10、反轉機構11、可動端子板12、及回復彈簧19。按鈕10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上,而回復彈簧19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上。
在圖1的範例中,右上側及左下側分別對應至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及第二側。第一方向D1對應至開關模組1的深度方向。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按鈕10係設置於此側上)定義了開關模組1的「正面」。簡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分別對應至「正面側」及「背面側」。
如圖1及2所示,按鈕10具有凸部107,其係配置以承受一向後推力(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之推力)。按鈕10係設置成每當按鈕10被推力按壓並隨後放開時,按鈕10藉由回復彈簧19而回到按鈕10被按壓前的位置。
可動端子板12具有第一端121及第二端122,其係分別位於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可動端子板12與按鈕10係設置第一方向D1上之回復彈簧19的相對側上。
反轉機構11係配置成每當反轉機構11被推力經由按鈕10按壓時,使可動端子板12在第二方向D2(其垂直於第一方向D1)上繞著第二端122反轉。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對應至開關模組1的寬度方向。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分別對應至「右側」及「左側」。在圖1的範例中,左側及右側分別對應至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
應注意到圖1中的D3指示第三方向,其垂直於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方向D3對應至開關模組1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 D3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分別對應至「上側」及「下側」。稍後將敘述本實施例之特徵。
圖2及3顯示壁開關的第一特定範例,其包括本實施例的開關模組1。在第一特定範例中,壁開關包括開關模組1及琴柄部5(piano handle)(操作柄部(operation paddle))。琴柄部5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上,而開關模組1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上。
在第一特定範例中,利用安裝構件(裝設框6及壁板7)將開關模組1與琴柄部5一起安裝在建築物部位(如壁部)上。本發明之壁開關更可包括裝設框6及壁板7。
琴柄部5的形狀類似對應於壁板7之開口91的矩形。琴柄部5係可拆卸地裝設在開關模組1的正面(在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上之一面)。在一範例中,琴柄部5係可拆卸地裝設在蓋件4的正面(稍後描述)。在本實施例之壁開關中,琴柄部5係可拆卸地裝設至開關模組1的正面,並且琴柄部5及開關模組1構成琴柄式開關。
裝設框6分別在其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具有第一側部61、第二側部62、第三側部63、及第四側部64,且其形狀類似具有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之矩形開口65的矩形框。如同文獻1之範例,裝設框6具有一裝設結構,以使三個開關模組1沿著第三方向D3而裝設在第一側部61及第二側部62。例如,裝設在第一側部61中的安裝孔611及裝設在第二側部62中的安裝孔621構成了裝設結構。本實施例之裝設框6不同於文獻1之裝設框,因為本實施例之裝設框6具有台階,而使得第一側部61及第二側部62完全位於第三側部63及第四側部64的更 後方。除了第一側部61及第二側部62中的台階以外,本實施例之裝設框6類似於文獻1之裝設框,故於此不再描述其詳細說明。
例如,壁板7包括板框8及面板9。壁板7具有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的矩形開口91。板框8具有開口81,其大於面板9的開口91,且因此壁板7具有開口91。本實施例之壁板7類似於文獻1之壁板,故於此不再描述其詳細說明。
以下說明根據第一特定範例將開關模組1安裝在建築物部位(如壁部)的程序。
舉例而言,在利用第一配件(如二個螺釘)將板框8固定在裝設框6的狀態下,將開關模組1可拆卸地裝設在裝設框6中的中央部位。然後,將琴柄部5可拆卸地裝設在開關模組1的正面,並利用第二配件(如二個螺釘)將裝設框6固定在建築物部位。接著,將面板9可拆卸地裝設在板框8的正面(正面側上之表面)。
圖4顯示壁開關之第二特定範例,其包括該實施例之開關模組1。在第二特定範例中,壁開關包括二開關模組1及二琴柄部5A。各琴柄部5A具有沿著第三方向D3上之尺寸為壁板7之開口91的二分之一大小之形狀。
以下說明根據第二特定範例將開關模組1安裝在建築物部位上的程序。
舉例而言,在利用第一配件將板框8固定在裝設框6的狀態下,將二開關模組1可拆卸地裝設在裝設框6中的上側及下側。然後,分別將二琴柄部5可拆卸地裝設在二開關模組1的正面,並利用第二配件將裝設框6固定在建築物部位。接著,將面板9可拆卸地裝設在板框8的正面。
圖5顯示壁開關之第三特定範例,其包括該實施例之開關模組1。在第三特定範例中,壁開關包括三開關模組1及三琴柄部5B。各琴柄部5B具有沿著第三方向D3上之尺寸為壁板7之開口91的三分之一大小之形狀。
以下說明根據第三特定範例將開關模組1安裝在建築物部位的程序。
舉例而言,在利用第一配件將板框8固定在裝設框6的狀態下,將三開關模組1可拆卸地裝設在裝設框6中的上側、中央部位、及下側。然後,分別將三琴柄部5B可拆卸地裝設在三開關模組1的正面,並利用第二配件將裝設框6固定在建築物部位。接著,將面板9可拆卸地裝設在板框8的正面。
以下,說明該實施例中之開關模組1的特定範例。
如圖1及6所示,在該實施例中,除了按鈕10、反轉機構11、可動端子板12、及回復彈簧19以外,開關模組1還包括外罩2、第一端子13、第二端子14、第三端子15、及電路板20。反轉機構11包括反轉彈簧11A、反轉柄16、滑動凸輪17、及彈簧片18。
反轉彈簧11A、可動端子板12、第一端子13、第二端子14、第三端子15、反轉柄16、及電路板20係包覆在外罩2內。按鈕10係與滑動凸輪17、彈簧片18、及回復彈簧19一起裝設在外罩2的正面(在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上之表面)。
首先說明外罩2。外罩2的形狀類似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的長方體。外罩2係由主體3及蓋件4所形成。主體3及蓋件4之每一者皆為合成樹脂之鑄造品。
主體3在其後側、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分別具有基座部30、第一側部31、第二側部32、第三側部33、及第四側部34,並且主體3形狀類似盒狀且其正面具有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的矩形開口。蓋件4在其前側、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分別具有基座部40、第一側部41、第二側部42、第三側部43、及第四側部44,並且蓋件4形狀類似盒狀且其背面具有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的矩形開口。
關於主體3,第三側部33具有第一凸部331及第二凸部333,其分別位於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並向上突出(朝向第三方向D3的第一側)。同樣地,第四側部34具有第三凸部341及第四凸部343,其分別位於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見稍後敘述之圖13)、並向下突出(朝向第三方向D3的第二側)。
關於蓋件4,第三側部43具有向後(朝向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突出而呈類似C形(方括弧形)的第一平坦部431及第二平坦部433。第四側部44具有向後突出而呈類似C形(方括弧形)的第三平坦部441及第四平坦部443。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平坦部431、433、441、及443分別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孔432、434、442、及444。
主體3及蓋件4係形成為使得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凸部331、333、341、及343分別插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孔432、434、442、及444內。因此,主體3及蓋件4係彼此耦合以形成外罩2。
接著,將敘述用以將琴柄部5(5A、5B)裝設至外罩2的安裝結構。如圖2及7所示,外罩2(該實施例中之蓋件4)具有至少一軸部45及至少一縫隙 46。軸部45係沿著第三方向D3而形成,用以樞轉地支撐琴柄部5(5A、5B)繞著軸部45。縫隙46引導琴柄部5繞著軸部45的樞轉運動。
在圖2及7的範例中,外罩2(蓋件4)包括二軸部45及二縫隙46。軸部45係設置在外罩2(蓋件4)正面的左部(第二方向D2的第二側上之部位)上,並且沿著第三方向D3留有間距。縫隙46係形成在外罩2(蓋件4)正面的右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上之部位),並且沿著第三方向D3留有間距。
如圖7所示,琴柄部5具有軸容納凹部51及突出部52;軸容納凹部51係用以樞轉地支撐外罩2之至少一軸部45,且突出部52係插入外罩2之至少一縫隙46。
在圖7的範例中,琴柄部5的背面(在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上之一表面)上設有一軸容納凹部51及二平坦突出部52;軸容納凹部51係用以樞轉地支撐外罩2的二軸部45,且二平坦突出部52係個別插入外罩2的二縫隙46。此外,溝槽彈簧銷50(slotted spring pin)(其為離散元件)係設置在軸容納凹部51中。因此,軸容納凹部51及溝槽彈簧銷50樞轉地支撐外罩2(蓋件4)中的二軸部45。二突出部52向後(朝向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突出,以使琴柄部5可繞著軸部45轉動一預定角度(即琴柄部5的右端可移動一預定距離)。突出部52之每一者皆具有二個釘521,其係形成在突出部52的末端上、並與外罩2的部份(在對應的縫隙46附近)嚙合。琴柄部5A及琴柄部5B類似琴柄部5而形成。
有了上述結構,便可將琴柄部5(5A、5B)安裝在外罩2,以使琴柄部的右部(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上的部位)能在第一方向D1上自由移動。
如圖1及2所示,第一側部41具有二接合釘411,其係插入裝設框6之第一側部61的相鄰二安裝孔611內。同樣地,第二側部42具有二接合釘421, 其係插入裝設框6之第二側部62的相鄰二安裝孔621內。藉由將接合釘411插入對應的安裝孔611內並將接合釘421插入對應的安裝孔621內,即可將開關模組1安裝在裝設框6。
如圖6所示,主體3具有第一隔板35及第二隔板36,以便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分別形成第一藏納室37及第二藏納室38。第一隔板35及第二隔板36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分開,以便在第一藏納室37及第二藏納室38之間形成中央藏納室39。
第一端子13的一部份係位於外罩2中的中央藏納室39內,且第一端子13的其餘部份係位於外罩2中的第一藏納室37內。第二端子14的一部份及第三端子15的一部份係位於外罩2中的中央藏納室39內,且第二端子14及第三端子15的其餘部份係位於外罩2中的第二藏納室38內。
如圖1及8所示,第一端子13包括支撐部131,其係用以支撐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在圖8的範例中,第一端子13包括端子板130、二鎖簧138、及釋放鈕139。第二端子14包括固定接觸部141(第一固定接觸部)。第二端子14包括端子板140及鎖簧148。第三端子15包括固定接觸部151(第二固定接觸部)。第三端子15包括端子板150及鎖簧158。開關模組1包括釋放鈕149,其係由第二端子14及第三端子15所共用。
亦即,開關模組1包括設置在可動端子板12上的可動接觸部12A;第一端子13包括支撐可動端子板12之第二端122的支撐部131;以及第二端子14包括固定接觸部141,其係配置成當可動端子板12轉至第二方向D2上之第一側及第二側其中一者或另一者時,固定接觸部141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或不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
換言之,開關模組1包括設置在可動端子板12上的可動接觸部12A;第一端子13包括支撐可動端子板12之第二端122的支撐部131;以及第二端子14包括固定接觸部141,其係配置成當可動端子板12轉至第二方向D2上之第一側及第二側其中一者時,固定接觸部141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而當可動端子板12轉至第二方向D2上之第一側及第二側其中另一者時,固定接觸部141不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
關於第一端子13,端子板130整體包括支撐部131、第一連接部132、第一平坦部133、第二平坦部134、第三平坦部135、第四平坦部136、及第二連接部137。第一連接部132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並且第一至第四平坦部133至136自第一連接部132之第三方向D3上的相對端突出(彎曲),以使第一平坦部133面向第二平坦部134、而第三平坦部135面向第四平坦部136。第二連接部137剖面形狀類似L形,並且在第二平坦部134與第四平坦部136之間自第一連接部132向後突出,且第二連接部137的末端部向左延伸。支撐部131形狀類似平坦矩形,並且整體連接至第二連接部137的末端部而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詳言之,第一平坦部133及第二平坦部134係排列在上側上,而第三平坦部135及第四平坦部136係排列在下側上。第一平坦部133及第三平坦部135係排列在右側上,而第二平坦部134及第四平坦部136和第二連接部137係排列在左側上。
關於第二端子14,端子板140整體包括固定接觸部141(第一固定接觸部)、連接部142、第一平坦部143、第二平坦部144、及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第一固定接觸部支撐部)。連接部142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並且第一平坦部143及第二平坦部144自連接部142之第二方向D2上的相對端向後突出(彎曲),以使第一平坦部143面向第二平坦部144。在圖8的範例中,固定接觸部支 撐部147與第一平坦部143一起自連接部142向後突出,並且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的末端部向前(朝向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彎曲而呈類似J形或U形。固定接觸部141係設置在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的右側面(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上之一表面)上。詳言之,如圖1所示,第二端子14係排列在下側上,而第三端子15係排列在上側上。第一平坦部143及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係排列在右側上,而第二平坦部144係排列在左側上。
關於第三端子15,如圖1及8所示,端子板150整體包括固定接觸部151(第二固定接觸部)、連接部152、第一平坦部153、第二平坦部154、及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第二固定接觸部支撐部)。連接部152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並且第一平坦部153及第二平坦部154自連接部152之第二方向D2上的相對端向後突出(彎曲),以使第一平坦部153面向第二平坦部154。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剖面形狀類似L形,並且自第一平坦部153向右突出,以使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的末端部面向第二端子14的固定接觸部141。固定接觸部151係設置在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的末端部的左側面(在第二方向D2的第二側上之一表面)上。因此,第二端子14上的固定接觸部141及第三端子15上的固定接觸部151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面對(可動端子板12係介設於其間)。詳言之,第一平坦部153及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係排列在右側上,而第二平坦部154係排列在左側上。
如圖6及8所示,在主體3之中,支撐部131(其為第一端子13的一部份)係設置在中央藏納室39內,而第一端子13的其餘部份係設置在第一藏納室37內。二鎖簧138其中一者係設置在第一平坦部133與第二平坦部134之間,而二鎖簧138之另一者係設置在第三平坦部135與第四平坦部136之間。釋放鈕139 係設置在二鎖簧138之間,以使二鎖簧138的各部位(各鎖部)能藉由釋放鈕139而向前彎曲。
同樣地,在主體3中,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及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57(其分別為第二端子14及第三端子15的一部份)係設置在中央藏納室39內,而第二端子14及第三端子15的其餘部份係設置在第二藏納室38內。鎖簧148係設置在第一平坦部143及第二平坦部144之間,而鎖簧158係設置在第一平坦部153及第二平坦部154之間。釋放鈕149係設置在二鎖簧148與158之間,以使二鎖簧148及158的各部位(各鎖部)能藉由釋放鈕149而向前彎曲。
鎖簧138、148、及158皆相同。鎖簧138、148、及158之每一者皆與文獻1中之鎖簧相同,因而不於此詳細敘述。釋放鈕139及149皆相同。釋放鈕139及149之每一者皆與文獻1中之釋放鈕相同,因而不於此詳細敘述。
例如,電路板20係一插入鑄造品。如圖8所示,電路板20包括第一端子201、第二端子202、及光源204(第一光源)(見稍後詳細描述之圖13)。光源204係包括在第一端子201與第二端子202之間所連接的電路(第一電路)中。本實施例的電路板20與圖13之實施例的電路板20相同。第一電路包括一串聯電路(例如包括光源204及電阻205)。光源204包括發光二極體(LED,light-emitting diode),尤其例如綠光LED。
電路板20係包覆在外罩2內,以使第一端子201及第二端子202分別與端子板150及端子板140接觸。在圖6的範例中,第二端子202係與端子板140的連接部142接觸。此外,第一端子201係與端子板150的連接部152接觸。
反轉彈簧11A、可動端子板12、及反轉柄16係包覆在外罩2的中央藏納室39內。在圖1的範例中,反轉彈簧11A係一壓縮螺旋彈簧。
可動端子板12在第三方向D3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更具有第三端123及第四端124。在本實施例中,可動端子板12形狀類似平板,而且不在第二方向D2上彎曲。
如圖6及9所示,外罩2具有支撐可動端子板12之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以使可動端子板12的第一端121之一側能在第二方向D2上自由轉動。在圖6及9的範例中,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係設置在中央藏納室39內。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之每一者皆具有從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到第一側之逐漸增大寬度的形狀(例如三角形剖面或梯形剖面)。在第三端123(其位於第三方向D3的第一側上)附近的可動端子板12之後側部份係由第一凹部391所支撐,而在第四端124(其位於第三方向D3的第二側上)附近的可動端子板12之後側部份係由第二凹部392所支撐。
可動端子板12係由如金屬所製成之導電構件。如圖1及9所示,可動端子板12形狀類似平板,並且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具有第一表面125及第二表面126。可動端子板12更包括第一突出部127及第二突出部128,其分別自第一端121的上側部及下側部向前突出。第一突出部127係插入反轉彈簧11A的後端部位(後側上的端部)。第二突出部128在第二突出部128的右表面及左表面(第一表面125及第二表面126)上分別設有可動接觸部12B(第二可動接觸部)及可動接觸部12A(第一可動接觸部)。
如圖1及10所示,外罩2更具有支撐反轉柄16的第三凹部403及第四凹部404,以使反轉柄16能在第二方向D2上自由反轉。在圖1及10的範例中,蓋件4具有一凹入部400,其係形成在基座部40的正面部位,以便裝設在更後面。蓋件4具有自凹入部400的底部向前突出之第一突起部401及第二突起部402。第 一突起部401及第二突起部402係分別設置在第三方向D3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第三凹部403係形成在第一突起部401的反面上,以面向第二突起部402。第四凹部404係形成在第二突起部402的反面上,以面向第一突起部401。第三凹部403及第四凹部404之每一者皆具有從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到第二側之逐漸增大寬度的形狀(例如三角形剖面)。蓋件4更具有介於第一突起部401與第二突起部402之間的開口405。開口405形狀類似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的矩形。
如圖6及10所示,蓋件4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之凹入部400的端部分別具有第一導引溝406及第二導引溝407。蓋件4具有切開凹入部400的右側內表面(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上之一表面)之矩形孔408。第一導引溝406與矩形孔408連通。亦即,矩形孔408係包括在第一導引溝406之中。蓋件4具有形成在凹入部400的左側內表面(在第二方向D2的第二側上之一表面)之矩形凹部409。第二導引溝407與矩形凹部409連通。亦即,凹部409係包括在第二導引溝407之中。
反轉柄16形狀類似具有開口之筒狀物。反轉彈簧11A係設置在反轉柄16內。在圖1的範例中,反轉彈簧11A係設置在反轉柄16內,而反轉彈簧11A的後端部份自反轉柄16突出。如圖1及6所示,反轉柄16具有第一支撐凸部161及第二支撐凸部162、和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
第一支撐凸部161及第二支撐凸部162係形成在第三方向D3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之反轉柄16的部位上,並且係分別位在外罩2的第三凹部403及第四凹部404之中。
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自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之反轉柄16前端的二各別部位向前突出。因此,相較於第一支撐凸部161及第二支撐凸部162,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係設置在更前面。
以下將說明外罩2的組裝程序。
首先,將第一端子13、第二端子14、第三端子15、電路板20、及可動端子板12包覆在主體3內(如以上所述般)。將反轉彈簧11A插入反轉柄16內。接著,將可動端子板12的第一突出部127安裝在反轉彈簧11A的後端部,且因而使反轉柄16設置在可動端子板12上。然後,在反轉柄16的第一支撐凸部161及第二支撐凸部162係安裝在第三凹部403及第四凹部404之中的情況下,將蓋件4與主體3耦合。
將外罩2如以上所述般組裝,且因此在反轉柄16的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反轉柄16的前部)穿過外罩2的開口405而位於外罩2之凹入部400中的情況下,將反轉柄16包覆在外罩2內。
現將敘述按鈕10、滑動凸輪17、彈簧片18、及回復彈簧19。按鈕10、滑動凸輪17、彈簧片18、及回復彈簧19係裝設在外罩2的正面,以使滑動凸輪17藉由彈簧片18而偏置在按鈕10中央的一側,並且使按鈕10藉由回復彈簧19而向前偏置(朝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
如圖1所示,按鈕10在其前側、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分別具有基座部100、第一側部101、第二側部102、第三側部103、及第四側部104,且形狀類似其背面具有延伸在第二方向D2上之矩形開口的盒狀。凸部107係形成在基座部100的正面上。亦即,凸部107係形成在按鈕10的正面上(在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上),並且係配置以承受向後推力(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之推 力)。第一側部101包括一中央部和被中央部隔開的二端部,並且嚙合釘105係設置在第一側部101的中央部之末端上。嚙合釘105係配置成設置在蓋件4之第一導引溝406中的矩形孔408內。第二側部102包括一中央部和被中央部隔開的二端部,並且嚙合釘106係設置在第二側部102的中央部之末端上。嚙合釘106係配置成設置在蓋件4之第二導引溝407中的凹部409內。因此,可將按鈕10安裝在蓋件4的凹入部400,以使按鈕10能在第一方向D1上自由移動。
如圖11所示,滑動凸輪17具有第一部件171和第二部件172(凸輪部件),其分別用以輪流將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向後按壓(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滑動凸輪17更具有第三部件173(其連接第一部件171和第二部件172的上端)及第四部件174(其連接第一部件171和第二部件172的下端)。滑動凸輪17形狀類似一矩形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71及第二部件172係彼此隔開,以使(A)在第一反轉凸部163位於正面側上的情況下,當按壓按鈕10時第一部件171推動第一反轉凸部163以使滑動凸輪17滑動,使得第二部件172從第二反轉凸部164的內側移至反轉凸部163及164的中間;(B)在第二反轉凸部164位於正面側上的情況下,當按壓按鈕10時第二部件172推動第二反轉凸部164以使滑動凸輪17滑動,使得第一部件171從第一反轉凸部163的內側移至反轉凸部163及164的中間。
彈簧片18具有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其使滑動凸輪17偏置在按鈕10的中央側。
在圖11的範例中,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係分別設置在第二方向D2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且滑動凸輪17係藉由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而偏置在第二方向D2上之按鈕10的中央側。詳言之,彈簧片 18更包括連接部183。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係連接至連接部183,以使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的末端支撐滑動凸輪17之第四部件174的相對端。彈簧片18整體包括第一片彈簧部181、第二片彈簧部182、及連接部183。
回復彈簧19包括限制部190及偏置部195。限制部190限制滑動凸輪17(其係設置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上),以使滑動凸輪17能沿著基座部100的內表面自由移動。偏置部195使按鈕10向前偏置(朝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
在圖11的範例中,設置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上之滑動凸輪17係藉由限制部190而支撐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上,以使滑動凸輪17能在第二方向D2上自由移動。回復彈簧19整體包括限制部190及偏置部195。
限制部190形狀類似具有開口的框(矩形框),其允許反轉柄16的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穿過。詳言之,限制部190在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側部191、第二側部192、第三側部193、及第四側部194。限制部190更具有介於第三側部193與第四側部194之間的中間部19a,且因此限制部190具有第一開口19b及第二開口19c,其分別允許第一反轉凸部163及第二反轉凸部164穿過。
偏置部195具有第一及第二片彈簧部,其每一者之形狀皆類似弓形。第一及第二片彈簧部之每一者的中央部皆固定在按鈕10的內表面,從而藉由第一及第二片彈簧部使按鈕10向前偏置(朝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限制部190的第三側部193及第四側部194係位於第一及第二片彈簧部之間。關於偏置部195,第一片彈簧部的中央部內緣係整體連接至限制部190之第三側部193的中央 部外緣,而第二片彈簧部的中央部內緣係整體連接至限制部190之第四側部194的中央部外緣。
在圖11的範例中,偏置部195在其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側部196、第二側部197、第三側部198、及第四側部199。關於偏置部195,第三側部198及第四側部199分別對應至上述第一及第二片彈簧部。因此,偏置部195形狀類似具有大於整體第一開口19b與第二開口19c之開口的框(矩形框)。第一側部196及第二側部197為選擇性元件。
以下說明將圖1所示之元件安裝至外罩2的程序。
首先,將滑動凸輪17設置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上。接著,將彈簧片18的連接部183固定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而第四部件174的相對端係由第一片彈簧部181及第二片彈簧部182的末端所支撐。將回復彈簧19之偏置部195之第三側部198及第四側部199的中央部固定在按鈕10之基座部100的內表面。然後,將按鈕10(其容納滑動凸輪17、彈簧片18、及回復彈簧19)安裝在蓋件4的凹入部400。
以下說明上述開關模組1中的反轉操作。
在圖6所示之狀態中,可動接觸部12A與固定接觸部141接觸,且反轉柄16中之第二反轉凸部164比第一反轉凸部163位在更前面。在此狀態下,按鈕10的嚙合釘105及106分別與蓋件4之第一及第二導引溝406及407的前緣嚙合,而且按鈕10係藉由回復彈簧19而向前偏置(朝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亦即,按鈕10位於其最前面的位置。滑動凸輪17係藉由彈簧片18而在第二方向D2上位於按鈕10的中央區域。
在圖6所示之狀態下,當按鈕10被琴柄部5向後(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按壓時,例如第二部件172(其位於第二反轉凸部164前方)將按壓第二反轉凸部164,且因此使滑動凸輪17在第二方向D2上滑動,致使第一部件171移動而離開第一反轉凸部163。在圖6的範例中,第二部件172係位於第二反轉凸部164的左側上,並且滑動凸輪17隨著反轉柄16在第二方向D2上反轉而向左滑動(移動)。此時,滑動凸輪17的第二部件172將第二反轉凸部164向後(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推動,且因此反轉柄16反轉至第一反轉凸部163比第二反轉凸部164位在更前面的狀態,並且可動端子板12也同樣反轉。因此,可動接觸部12A與固定接觸部141分開,而可動接觸部12B變成與固定接觸部151接觸。當放開琴柄部5時(當使用者停止按壓琴柄部5時),按鈕10與琴柄部5藉由回復彈簧19而一起回到其原來位置(回到按鈕10被按壓前的位置)。滑動凸輪17亦藉由彈簧片18而回到其原來位置。
在此狀態下(在可動接觸部12B與固定接觸部151接觸的狀態下),當按鈕10被琴柄部5向後(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按壓時,第一部件171(其位於第一反轉凸部163前方)按壓第一反轉凸部163,且因此使滑動凸輪17在第二方向D2上滑動,致使第二部件172移動而離開第二反轉凸部164。第一部件171係設置在第一反轉凸部163的右側上,並且滑動凸輪17隨著反轉柄16在第二方向D2上的反轉而向右滑動(移動)。此時,滑動凸輪17的第一部件171向後(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推動第一反轉凸部163,且因此反轉柄16反轉至第二反轉凸部164比第一反轉凸部163位在更前面的狀態,並且可動端子板12也同樣反轉。因此,可動接觸部12B與固定接觸部151分開,而可動接觸部12A變成與固定接觸部141接觸。當放開琴柄部5時(當使用者停止按壓琴柄部5時),按鈕10 與琴柄部5藉由回復彈簧19而一起回到其原來位置(回到按鈕10被按壓前的位置)。滑動凸輪17亦藉由彈簧片18而回到其原來位置。
以下將說明本實施例之特徵。如圖6所示,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上對應至按鈕10之凸部107的位置。
如圖2及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凸部107係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的線形凸部。凸部107包括基端107b,且基端107b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寬度。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位於第一方向D1上對應至線形凸部107之基端107b的範圍R1內。
亦即,在本實施例中,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位於線形凸部107之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之範圍R1內(如從第一方向D1所見)。
詳言之,如圖6及9所示,外罩2(主體3)具有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其分別支撐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之一側上(在第三端123及第四端124上)的部位,以使可動端子板12的第一端121之一側能在第二方向D2上自由轉動。
第一凹部391具有底部391a,其在第二方向D2上小於凸部107的基端107b,且其位於第一方向D1上對應至凸部107的基端107b之範圍R1內。第一凹部391形狀為具有從底部391a到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之逐漸變大的橫剖面。亦即,第一凹部39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從背面往正面逐漸變大。同樣地,第二凹部392具有底部392a,其在第二方向D2上小於凸部107的基端107b,且其位於第一方向D1上對應至凸部107的基端107b之範圍R1內。第二凹部392形狀為具有 從底部392a到第一方向D1的第一側之逐漸變大的橫剖面。亦即,第二凹部39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從背面往正面逐漸變大。
根據上述結構,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位於第一方向D1上對應至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之底部391a及底部392a的範圍R2內。範圍R2的大小(即第二方向D2上之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之各個底部寬度)例如約為2mm。
亦即,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之底部391a及底部392a在第二方向D2上各自具有一寬度。底部391a及底部392a之寬度範圍R2係包括凸部107的範圍R1內(如從第一方向D1所見)。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位於第二方向D2上之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之底部391a及底部392a的寬度範圍R2內(如從第一方向D1所見)。
在一範例中,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位在第一方向D1上自凸部107之頂部107a延伸的直線上。
例如圖2及7所示,凸部107將被突出自琴柄部5背面(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上之一面)的二平坦肋部53向後(朝第一方向D1的第二側)按壓。二肋部53係設置在琴柄部5的背面上之對應至延伸在第三方向D3上之按鈕10的凸部107的位置處,且二肋部53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平行延伸。
在文獻1之一範例中,回復彈簧的中央係位於延伸自按鈕柄部(按鈕)之凸部的直線上,但開關片(可動端子板)的樞轉點(基座端)並不位於延伸自該凸部的直線上。在如此結構中,滑動凸輪與按鈕柄部的凸部之間的相對位置(距離)將會在每次按壓按鈕柄部時改變。此造成開關片的二個狀態間之負荷差。換言之,在開關片傾向某一方向上之一側的狀態下按壓按鈕柄部所 需推力與在開關片傾向此方向上之另一側的另一狀態下按壓按鈕所需推力兩者之間會有極大差異。因此,按鈕柄部的操作性將會變差。
在文獻1之另一範例中,開關片(可動端子板)的樞轉點(基座端)係位於延伸自按鈕柄部之凸部的直線上,但回復彈簧的中央並不位於延伸自凸部的直線上。在如此結構中,按鈕柄部的運作會變得不穩定,且這會導致開關片的二個狀態間之負荷差。因此,按鈕柄部的操作性將會變差。
相反地,在本實施例中,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及回復彈簧19的中央係設置在第一方向D1上之對應至按鈕10的凸部107位置的位置處。因此能防止當按鈕10被按壓時按鈕10的操作性改變。因而能改善按鈕10的操作性。再者,亦能降低可動端子板12的二個狀態間的負荷差。
在一實施例中,開關模組1不包括電路板20。亦即,電路板20為選擇性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開關模組1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但不包括第三端子15。第一端子包括支撐部131,其支撐可動端子板12的第二端122。第二端子包括固定接觸部141,其係配置成當可動端子板12轉至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其中一側或另一側時,固定接觸部141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或不與可動接觸部12A接觸。詳言之,開關模組1包括圖12所示之第二端子14A,其用以代替圖1所示之第二端子14及第三端子15等等。第二端子14A包括端子板140、二鎖簧148、及釋放鈕149,並且包括固定接觸部141。端子板140整體包括: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連接部142、第一平坦部143、第二平坦部144、第三平坦部145、及第四平坦部146。連接部142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且第一至第四平坦部143至146自連接部142之第三方向D3上的相對端向後突出(彎曲),以使第 一平坦部143面向第二平坦部144且第三平坦部145面向第四平坦部146。固定接觸部141係設置在固定接觸部支撐部147上(如同圖1的範例)。此實施例之結構亦可應用在上述之不包括電路板20的實施例。
在一實施例中,開關模組1更包括變壓器21、變壓器殼體22、及中間構件23,如圖13所示。
變壓器21具有介設在支撐部131與端子板130之間的一次側繞組211、以及設置在連接蓋件213內的二次側繞組。在此實施例中,支撐部131實體上與端子板130分開。此外,支撐部131包括連接至一次側繞組211之第一端211a的連接部131a,而端子板130包括連接至一次側繞組211之第二端211b的連接部137a(其用以代替第二連接部137)。
變壓器殼體22包括二導電銷221,其係穿過連接蓋件213而分別電性連接至變壓器殼體22內之變壓器21的二次側繞組之相對端。此二導電銷221係分別電性連接至電路板20的二端子203(其中一者並未顯示)。電路板20更包括光源206(第二光源)。光源206係包括在連接於二端子203之間的電路(第二電路)中。第二電路包括例如光源206、電阻207等等。光源206包括LED,且具體而言例如紅光LED。
變壓器21及變壓器殼體22位於外罩2(主體3)中的中央藏納室39內。在此實施例中,將主體3之基座部30的中間部位設置在第一方向D1上之第二側的更後方,以提供能容納變壓器21及變壓器殼體22的空間。在圖13的範例中,將基座部30的中間部設置在第一方向D1上之第二側的更後方,以提供能容納變壓器21、變壓器殼體22、及中間構件23的空間。中間構件23係形成為具有對應至圖6之實施例的中央藏納室39之底部形狀的形狀。
雖然上述內容已描述了被認為是最佳模式的範例及/或其他範例,惟應瞭解到可在其中實施各種修改、以及其中所揭露之標的物可以各種形式及範例予以實現、以及這些範例可用於許多應用(其中僅一部份敘述在本文中)之中。欲藉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來主張落入本發明教示內容之真實範圍內的任何及所有修改及變化之權益。
1‧‧‧開關模組
10‧‧‧按鈕
11‧‧‧反轉機構
12A‧‧‧可動接觸部
12B‧‧‧可動接觸部
13‧‧‧第一端子
14‧‧‧第二端子
16‧‧‧反轉柄
19‧‧‧回復彈簧
20‧‧‧電路板
31‧‧‧第一側部
32‧‧‧第二側部
35‧‧‧第一隔板
36‧‧‧第二隔板
37‧‧‧第一藏納室
38‧‧‧第二藏納室
39‧‧‧中央藏納室
45‧‧‧軸部
46‧‧‧縫隙
105‧‧‧嚙合釘
106‧‧‧嚙合釘
107‧‧‧凸部
107a‧‧‧頂部
107b‧‧‧基端
131‧‧‧支撐部
138‧‧‧鎖簧
140‧‧‧端子板
141‧‧‧固定接觸部
142‧‧‧連接部
143‧‧‧第一平坦部
147‧‧‧固定接觸部支撐部
148‧‧‧鎖簧
151‧‧‧固定接觸部
157‧‧‧固定接觸部支撐部
162‧‧‧第二支撐凸部
163‧‧‧第一反轉凸部
164‧‧‧第二反轉凸部
171‧‧‧第一部件
172‧‧‧第二部件
202‧‧‧第二端子
204‧‧‧光源
391‧‧‧第一凹部
391a‧‧‧底部
406‧‧‧第一導引溝
407‧‧‧第二導引溝
408‧‧‧矩形孔
409‧‧‧矩形凹部
411‧‧‧接合釘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1‧‧‧範圍
R2‧‧‧範圍

Claims (10)

  1. 一種開關模組,包含:一按鈕及一回復彈簧,該按鈕係設置在第一方向的第一側上,而該回復彈簧係設置在該第一方向的第二側上,該按鈕具有一凸部,該凸部係配置以承受朝向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之推力,該回復彈簧係配置成每當該按鈕被該推力按壓並隨後放開時,該回復彈簧使該按鈕回到該按鈕被按壓前的位置;一可動端子板,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及該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並且該可動端子板與該按鈕係設置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該回復彈簧的相對側上;及一反轉機構,配置成每當該反轉機構被該推力經由該按鈕按壓時,使該可動端子板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繞著該第二端反轉,其中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二端及該回復彈簧的中央係設置在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凸部之位置的位置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開關模組,更包含:一可動接觸部,設置在該可動端子板上;一第一端子,包含支撐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二端之支撐部;及一第二端子,包含固定接觸部,該固定接觸部係配置成當該可動端子板轉到該第二方向的該第一側和該第二側其中一側或另一側時,該固定接觸部與該可動接觸部接觸或不與該可動接觸部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凸部係一線形凸部,其延伸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並且包含具有在該第二方向上之寬度的基端;且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二端及該回復彈簧的該中央係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線形凸部之該基端的範圍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可動端子板更包含位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之第一側及第二側上的第三端及第四端,該開關模組更包含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外罩,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分別支撐該可動端子板之該第二端之一側的該第三端及該第四端上的部位,以使該可動端子板之該第一端之一側能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每一者皆具有一底部,該等底部在該第二方向上小於該凸部之基端、且位於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凸部之該基端的範圍內,並且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每一者皆具有從該等底部到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逐漸增大之橫剖面的形狀,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二端及該回復彈簧的該中央係位於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該等底部的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可動端子板更包含位在該第三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之第三端及第四端, 該開關模組更包含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外罩,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分別支撐該可動端子板之該第二端之一側的該第三端及該第四端上的部位,以使該可動端子板之該第一端之一側能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每一者皆具有一底部,該等底部在該第二方向上小於該凸部之基端、且位於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凸部之該基端的範圍內,並且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每一者皆具有從該等底部到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逐漸增大之橫剖面的形狀,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二端及該回復彈簧的該中央係位於在該第一方向上對應至該第一凹部及該第二凹部之該等底部的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反轉機構包含:一反轉彈簧,使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一端偏置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一反轉柄,其在該第二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反轉凸部及第二反轉凸部,且該反轉柄係設置成與該可動端子板一起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而該反轉柄支撐該反轉彈簧之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上之部份;一滑動凸輪,具有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分別用以輪流將該第一反轉凸部及該第二反轉凸部朝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按壓;及一彈簧片,使該滑動凸輪偏置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按鈕的中央之一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反轉機構包含:一反轉彈簧,使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一端偏置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一反轉柄,其在該第二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反轉凸部及第二反轉凸部,且該反轉柄係設置成與該可動端子板一起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而該反轉柄支撐該反轉彈簧之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上之部份;一滑動凸輪,具有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分別用以輪流將該第一反轉凸部及該第二反轉凸部朝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按壓;及一彈簧片,使該滑動凸輪偏置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按鈕的中央之一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反轉機構包含:一反轉彈簧,使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一端偏置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一反轉柄,其在該第二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反轉凸部及第二反轉凸部,且該反轉柄係設置成與該可動端子板一起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而該反轉柄支撐該反轉彈簧之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上之部份;一滑動凸輪,具有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分別用以輪流將該第一反轉凸部及該第二反轉凸部朝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按壓;及 一彈簧片,使該滑動凸輪偏置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按鈕的中央之一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開關模組,其中該反轉機構包含:一反轉彈簧,使該可動端子板的該第一端偏置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一反轉柄,其在該第二方向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上分別具有第一反轉凸部及第二反轉凸部,且該反轉柄係設置成與該可動端子板一起在該第二方向上自由轉動,而該反轉柄支撐該反轉彈簧之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上之部份;一滑動凸輪,具有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分別用以輪流將該第一反轉凸部及該第二反轉凸部朝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二側按壓;及一彈簧片,使該滑動凸輪偏置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按鈕的中央之一側。
  10. 一種壁開關,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其中任一項之開關模組;及一操作柄部,可拆卸式裝設在該第一方向的該第一側上之該按鈕的一表面。
TW104103369A 2014-02-28 2015-02-02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TWI543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9141A JP2015162451A (ja) 2014-02-28 2014-02-28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壁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486A TW201541486A (zh) 2015-11-01
TWI543221B true TWI543221B (zh) 2016-07-21

Family

ID=52589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369A TWI543221B (zh) 2014-02-28 2015-02-02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62451A (zh)
CN (1) CN105981125B (zh)
PH (1) PH12016501569B1 (zh)
TW (1) TWI543221B (zh)
WO (1) WO20151291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5249B (zh) * 2019-07-31 2024-01-26 浙江诺金电器有限公司 自复位墙壁开关
CN113410086B (zh) * 2021-06-10 2021-12-10 温州市繁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检修防水面板式浴霸开关
CN114639566B (zh) * 2022-03-30 2024-02-27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0957A (ja) * 1991-10-28 1993-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イツチ
JP3193786B2 (ja) * 1992-09-25 2001-07-3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ピアノハンドル式スイッチ
JP4023884B2 (ja) * 1997-11-28 2007-12-19 神保電器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の接点開閉機構
JP4049345B2 (ja) * 1998-12-28 2008-02-20 神保電器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並びに同器具に用いられるピアノハンドル、化粧プレート枠及びプッシュ式スイッチ
JP2004296231A (ja) * 2003-03-26 200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ピアノハンドル式スイッチ
CA2533656A1 (en) * 2003-07-25 2005-02-10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Rocker paddle switch with articulated cam driver
CN2862300Y (zh) * 2006-01-10 2007-01-24 立维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具有可复位按板的墙体开关
CN201749810U (zh) * 2010-08-16 2011-02-16 曾伟成 一种暗装式双控平面复位开关
CN203351481U (zh) * 2013-05-29 2013-12-18 南京弘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位琴键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6501569A1 (en) 2016-10-03
PH12016501569B1 (en) 2016-10-03
CN105981125B (zh) 2017-12-15
WO2015129158A1 (en) 2015-09-03
CN105981125A (zh) 2016-09-28
TW201541486A (zh) 2015-11-01
JP2015162451A (ja) 2015-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2756B2 (en) Push switch
US7507926B2 (en) Slide switch
TWI543221B (zh) 開關模組及壁開關
US20090211886A1 (en) Switch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JP4508957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715764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TWI540607B (zh) 配線器具
CA2965021A1 (en) Electrical switch and slider assembly therefor
JP6245503B2 (ja) ピアノハンドル式スイッチ
WO2015129149A1 (ja)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壁スイッチ
US3165612A (en) Lighted push button switch with latching mechanism
TW201546847A (zh) 開關模組、開關及開關組件
AU2018204641A1 (en) Push-button switch
JP5662833B2 (ja) マルチタップ
JP4414279B2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4715694B2 (ja) スイッチ
KR101436383B1 (ko) 푸쉬록 스위치장치
KR19990082217A (ko) 누름버튼과 같은 제어 또는 발신장치
JP2015122222A (ja) スイッチ装置
KR20040070011A (ko) 슬라이드형 전기부품
JP2015109187A (ja) スイッチ
JP2008282700A (ja) 電子部品
JP2010198794A (ja)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発信器
JPH0559507U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2164093A (ja) 端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