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448B -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 Google Patents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1448B
TWI541448B TW102141725A TW102141725A TWI541448B TW I541448 B TWI541448 B TW I541448B TW 102141725 A TW102141725 A TW 102141725A TW 102141725 A TW102141725 A TW 102141725A TW I541448 B TWI541448 B TW I5414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pipe pile
axial direction
fitting
s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1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5224A (zh
Inventor
松宮弘信
妙中真治
津留英司
藤井義法
東壯哉
坂井孝行
望月惟史
Original Assignee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5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5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1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14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24Prefabricated piles
    • E02D5/28Prefabricated pile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etals
    • E02D5/285Prefabricated pile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etals tubular, e.g. prefabricated from sheet pile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2Piles composed of separable parts, e.g. telescopic tubes ; Piles composed of segments
    • E02D5/523Piles composed of separable parts, e.g. telescopic tubes ; Piles composed of segments composed of segments
    • E02D5/526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ile seg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00/00Geometr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E02D2200/16Shap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2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details of connection betwee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Description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用以在現場使可互相自由嵌合之一對外嵌合端部與內嵌合端部互相嵌合,以於軸心方向連接上部鋼管樁與下部鋼管樁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使用該接頭構造的鋼管樁。更詳而言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在建築物之基礎、橋梁之基礎等土木建築領域所使用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本案是依據2012年11月21日在日本申請之特願2012-255304號主張優先權,此處並援用其內容。
發明背景
歷來,鋼管樁之接頭構造是以於軸心方向使上部鋼管樁與下部鋼管樁連接為目的,並大致分類成螺旋(screw)式、榫(key)式及齧合(gear)式,並提出有如專利文獻1~3所揭示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揭示於專利文獻1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使用螺旋式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使公螺旋部形成於其中之一鋼管樁的端部,且使母螺旋部形成在另一鋼管樁的端部。 在揭示於專利文獻1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例如將端部形成有母螺旋部之下部鋼管樁埋設於地下,並使形成於上部鋼管樁之端部的公螺旋部螺合於下部鋼管樁之母螺旋部,而於軸心方向使上部鋼管樁與下部鋼管樁連接。
在揭示於專利文獻2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使用榫式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預先將榫構件安裝到鋼管樁之母側端部的向內溝部,並在將鋼管樁之公側端部插入到鋼管樁之母側端部後,將榫構件朝鋼管樁之中心側壓入,而使鋼管樁之公側端部與鋼管樁之母側端部卡合。
在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使用齧合式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雖是以螺旋式為基本,然而已解除螺旋式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的問題點。在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於鋼管樁之公側端部沿著軸心方向設置複數個向外卡合凸部,且於鋼管樁之母側端部沿著軸心方向設置複數個向內卡合凸部。在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將鋼管樁之公側端部與母側端部嵌合,並使鋼管樁相對旋轉以使向外卡合凸部與向內卡合凸部齧合,藉以於軸心方向使上部鋼管樁與下部鋼管樁連接。
在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向外卡合凸部與向內卡合凸部是成齧合狀態。因此,在彎曲荷重或拉力荷重作用於鋼管樁之接合部分的情況下,向外卡合凸部與向內卡合凸部互相接觸,該等荷重便傳達到鋼管樁的本體。向外卡合凸部與向內卡合凸部的接觸面積或 卡合凸部相對於鋼管樁之端部的安裝面積必須設定成可充分承受到用以傳達該等荷重之承壓強度或剪力強度。又,鋼管樁之端部的板厚也以必須要設定成可充分承受來自卡合凸部傳達之荷重。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平7-82738號公報(第7頁、圖2)
【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開2000-257058號公報(第10頁、圖6)
【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開平11-43937號公報(第6頁、 圖1)
發明概要
但是,揭示於專利文獻1之螺旋式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在使上部鋼管樁之公螺旋部螺合於下部鋼管樁之母螺旋部時,在現場必須要使上部鋼管樁以預定的旋轉數旋轉。因此,有所謂因旋轉作業變多而使施工成本增大的問題點。揭示於專利文獻2之榫式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雖然可以省略螺旋式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的鋼管樁旋轉作業,然而不只是個別地需要榫構件,而且必須在鋼管樁之母側端部形成向內溝部,並且要預先安裝榫構件等複雜的加工。因此,有所謂加工成本增大,又,為了可承受複雜的 加工,鋼管樁之接頭部分的材料成本也增大的問題。
又,揭示於專利文獻3之齧合式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在鋼管樁之母側端部插入鋼管樁之公側端部時,於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在相鄰之卡合凸部之間設有切口部,以使向外卡合凸部與向內卡合凸部不發生干涉。再者,該等卡合凸部及切口部是設成於軸心方向成為一列。因此,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有以下所示的問題點。
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卡合凸部是斷續地設於鋼管樁之圓周方向,並列設置成於軸心方向成為一列。因此,以軸心方向看會成產生端面缺損的狀態,卡合凸部可傳達的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會降低斷面缺損部分降低。因此,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為了可承受預定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便必須使用軸心方向看增大了斷面缺損部分的卡合凸部,又,必須增大卡合凸部之軸心方向的段數。因此,有所謂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的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增大的問題點。
又,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由於卡合凸部設成於軸心方向成為一列,因此無法使從卡合凸部傳達到鋼管樁本體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均勻。因此,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便集中於預定之卡合凸部。因此,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在鋼管樁之板厚設計中,必須以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集中之部位為基準使板厚增加,而有接頭構造之材料成 本增大的問題點。
再者,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在彎曲荷重作用於鋼管樁的情況,對應於拉應力成為最大之鋼管樁的最終端部之部位,會有沒配置將卡合凸部設置成於軸心方向成為一列的部位。此時,彎曲荷重作用於形成有斷面缺損的部位,無法承受該彎曲荷重而有鋼管樁之接頭部分破損之虞。因此,揭示於專利文獻3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中,有所謂會產生構造缺陷的問題點。
於是,本發明是鑑於上述問題點而作成者,以抑制增大現場之鋼管樁之旋轉作業,且迴避增加鋼管樁之必要以上之板厚,即使彎曲荷重作用也不會有破損之虞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為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採用以下手段。
(1)本發明之第1態樣是用以串聯地接合第1鋼管樁及第2鋼管樁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特徵在於包含:外嵌端部,是前述第1鋼管樁之開口端;及圓柱狀之內嵌端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一端構成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之部位,前述外嵌端部具有:複數個外嵌凸部,從其內周面朝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內側突出,且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設置;外嵌溝部,形成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中互相相鄰之前述外嵌凸部之間;及外嵌卡合溝,沿著前述圓周方向形成於前述內周面中較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位置,前述內嵌 端部具有複數個從其外周面朝前述第2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外側突出,且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設置的內嵌凸部,前述各個內嵌凸部,在前述內嵌端部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且使前述第1鋼管樁和前述第2鋼管樁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相對旋轉後,於前述外嵌卡合溝與各個前述外嵌凸部卡合,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成為複數列,互相相鄰之前述複數列中之至少一組相鄰的2列中,其中一列之前述外嵌凸部和另一列之前述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在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
(2)於上述(1)之態樣中,也可是構成如下述:前述外嵌端部具有複數個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形成之階段部,且於各前述複數個階段部設有至少一列分的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於相鄰之二個前述階段部中,其中之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和另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
(3)於上述(2)之態樣中,也可是構成如下述:於相鄰之二個前述階段部中,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其中之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是設置在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和另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相鄰的位置的全部,且前述外嵌凸部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是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無間隙地設置。
(4)於上述(2)或(3)之態樣中,也可是構成如下述: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相鄰之前述複數個階段部是形成為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階段地使前述第1鋼管樁厚度增加,以使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和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成為大略相同厚度。
(5)於上述(1)~(4)中任一項記載之態樣中,也可是構成如下述:前述內嵌端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具有在前述內嵌端部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的狀態下,和前述外嵌端部的前端部之間形成間隙的內嵌緣部,前述外嵌凸部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1錐狀部,以使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的高度和前述間隙大略相同,且前述外嵌卡合溝在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與前述第1錐狀部相對向的部位具有朝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2錐狀部,以使和前述第1錐狀部大略平行,並且前述內嵌凸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3錐狀部以使與前述第1錐狀部抵接,且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4錐狀部,以使與前述第2錐狀部抵接,前述外嵌端部和前述內嵌端部藉由使前述第1鋼管樁和前述第2鋼管樁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相對旋轉,使前述第1錐狀部和前述第3錐狀部抵 接,且使前述第2錐狀部與前述第4錐狀部抵接,前述複數個外嵌凸部和前述複數個內嵌凸部卡合,前述內嵌緣部和前述前端部抵接以將間隙填補,而相互嵌合。
(6)本發明之第2態樣是一種鋼管樁,具有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依據上述(1)~(6)記載之態樣,於鋼管樁之軸心方向互相相鄰之複數列中至少1組之2列,由於其中一列之外嵌凸部和另一列之外嵌溝部在從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是設置成於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所以可不產生軸心方向視之斷面缺損而連接下部鋼管樁和上部鋼管樁。因此,為了可承受預定之彎曲荷重和拉力荷重,不須使外嵌凸部和內嵌凸部僅增大斷面缺損部分,又,不須於軸心方向增加必要以上之外嵌階段部和內嵌階段部的階段數,所以可迴避增大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之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
依據上述(1)~(6)記載之態樣,於鋼管樁之軸心方向互相相鄰之複數列中至少1組之2列,由於其中之一列的外嵌凸部和另一列之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從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於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所以可使外嵌凸部及內嵌凸部負擔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圓周方向均勻。因此,可使從外嵌凸部及內嵌凸部傳達到鋼管樁之本體的該等荷重於圓周方向均勻,並可迴避鋼管樁之板厚增加。因此,可迴避接頭構造之材料成本增大。
再者,依據上述(1)~(6)記載之態樣,於鋼管樁 之軸心方向互相相鄰之複數列中至少1組之2列,由於其中之一列的外嵌凸部和另一列之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從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於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所以即使是彎曲荷重作用在下部鋼管樁和上部鋼管樁連接的部位時,可將複數列之任一外嵌凸部及複數列之任一內嵌凸部確實地配置在對應拉應力成為最大之鋼管樁之最緣端部的部位。因此,可使荷重確實地負擔在任一外嵌凸部及內嵌凸部,而迴避外嵌端部及內嵌端部破損。
特別是,依據上述(2)記載之態樣,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相鄰之二個階段部中,由於其中之一階段部的外嵌凸部和另一階段部的外嵌溝部設成在從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於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所以外嵌凸部和內嵌凸部不干涉,可將上部鋼管樁插入下部鋼管樁。
特別是,依據上述(3)記載之態樣,由於設於各複數階段部之外嵌凸部在從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是沿著圓周方向無間隙地形成,所以外嵌凸部和內嵌凸部的接觸面積變成最大,而可使對拉力荷重及彎曲荷重的耐力增大。
特別是,依據上述(4)記載之態樣,藉由從下部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上側)朝軸心方向內側(下側),又,從上部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下側)朝軸心方向內側(上側),沿著軸心方向階段地使鋼管樁之板厚增厚,而形成複數個階段部。因此,可因應外嵌凸部及內嵌凸部之軸心方向的階段數,而易於實現使鋼管樁之板厚階段地增加的構造。
特別是,依據上述(5)記載之態樣,在外嵌凸部和內嵌凸部於軸心方向卡合的狀態下,藉由外嵌端部之前端部和內嵌端部之內嵌緣部抵接,而可從外部以目視確認來確認外嵌端部和內嵌端部已完全嵌合。又,藉由使第3錐狀部抵接於第1錐狀部且使第4錐狀部抵接於第2錐狀部,而可在外嵌卡合溝使內嵌凸部朝圓周方向圓滑地移動,並可易於使外嵌端部和內嵌端部嵌合。再者,由於內嵌凸部是以形成於外嵌卡合溝的卡止部卡止,所以可抑制鋼管樁做必要以上的旋轉。
1‧‧‧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2‧‧‧下部鋼管樁
3‧‧‧上部鋼管樁
20‧‧‧外嵌端部
21‧‧‧外嵌凸部
21a‧‧‧第1錐狀部
22‧‧‧外嵌溝部
23‧‧‧外嵌卡合溝
23a‧‧‧第2錐狀部
23b‧‧‧卡止部
23c‧‧‧中間部
28‧‧‧前端部
29‧‧‧外嵌階段部
29a‧‧‧第1外嵌階段部
29b‧‧‧第2外嵌階段部
29c‧‧‧第3外嵌階段部
30‧‧‧內嵌端部
31‧‧‧內嵌凸部
31a‧‧‧第3錐狀部
31b‧‧‧第4錐狀部
32‧‧‧內嵌溝部
33‧‧‧內嵌卡合溝
38‧‧‧內嵌緣部
39‧‧‧內嵌階段部
39a‧‧‧第1內嵌階段部
39b‧‧‧第2內嵌階段部
39c‧‧‧第3內嵌階段部
100‧‧‧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d‧‧‧間隙
h‧‧‧高度
t1‧‧‧寬度
t2‧‧‧寬度
X‧‧‧軸心方向
Y‧‧‧軸心直交方向
Z‧‧‧圓周方向
圖1是顯示使用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而連接鋼管樁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外嵌端部之一部分破斷側面圖。
圖4A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外嵌端部的俯視圖。
圖4B是顯示前述外嵌端部之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5是顯示外嵌凸部、外嵌溝部及外嵌卡合溝之放大俯視圖。
圖6是顯示外嵌凸部、外嵌溝部及外嵌卡合溝的圖式,且是圖5之A-A斷面圖。
圖7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內嵌端部的側面圖。
圖8A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內嵌端部的俯視圖。
圖8B是顯示前述內嵌端部之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9是顯示內嵌凸部、內嵌溝部及內嵌卡合溝之放大前視圖。
圖10是顯示內嵌凸部、內嵌溝部及內嵌卡合溝的圖示,且是圖9之B-B斷面圖。
圖11是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內嵌端部插入於外嵌端部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2是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內嵌端部插入於外嵌端部之狀態的一部分斷面立體圖。
圖13是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內嵌凸部通過外嵌溝部之狀態的放大立體圖。
圖14A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內嵌凸部通過外嵌溝部之狀態的放大前視圖。
圖14B是圖14A之以二點鏈線的圓顯示的部分的放大圖,且是顯示外嵌凸部的變形例的圖示。
圖15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上部鋼管樁相對旋轉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6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外嵌凸部與內嵌凸部卡合的狀態之放大立體圖。
圖17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中外嵌凸部與內嵌凸部卡合的狀態之放大前視圖。
圖18是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之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圖19是顯示與圖18相異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鋼管 樁之接頭構造之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圖20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的立體圖。
圖21A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外嵌端部的俯視圖。
圖21B是顯示前述外嵌端部之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22A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內嵌端部的俯視圖。
圖22B是顯示前述內嵌端部之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23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內嵌凸部通過外嵌溝部的狀態之放大立體圖。
圖24是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內嵌凸部通過外嵌溝部的狀態之放大前視圖。
圖25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上部鋼管樁相對旋轉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26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外嵌凸部與內嵌凸部卡合的狀態之放大立體圖。
圖27是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中外嵌凸部與內嵌凸部卡合的狀態之放大前視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就有關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一面參照 圖面一面詳細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圖1及圖2,就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進行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如圖1所示,是使用於沿著軸心方向X連接(接合)下部鋼管樁2(第1鋼管樁)與上部鋼管樁3(第2鋼管樁)。
接頭構造1如圖2所示,包含有設於下部鋼管樁2之上端(開口端)的外嵌端部20、設於上部鋼管樁3之下端(其中一端)的圓柱形內嵌端部30。在接頭構造1中,使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嵌合於埋入到地下的下部鋼管樁2的外嵌端部20。
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接頭構造1中,並列設置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的二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設於外嵌端部20,又,並列設置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的二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設於內嵌端部30。
於外嵌端部20,如圖3所示,形成有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各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包含有複數個在外嵌端部20之內壁面(內周面)朝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相對軸心方向X直交的方向(直徑方向):參照圖1)的中心側(直徑方向內側)突出形成的外嵌凸部21、複數個形成於複數個外嵌凸部21間之外嵌溝部22、及相較複數個外嵌凸部21及複數個外嵌溝部22形成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的內側(下側)的外嵌卡合溝23。
外嵌階段部29是使下部鋼管樁2的板厚朝軸心方 向X階段地厚度變厚而形成,以使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外側(上側)之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和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內側(下側)之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溝部22在下部鋼管樁2的軸心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的厚度。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的外側(上側),於軸心直交方向Y具有預定寬度t1的板厚。
外嵌凸部21是於各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中呈大略矩形地突出形成於下部鋼管樁2的軸心直交方向Y。外嵌溝部22是於各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中形成於複數個外嵌凸部21之間,並在下部鋼管樁2的圓周方向Z(參照圖1)具有預定寬度。外嵌卡合溝23在各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中較外嵌凸部21及外嵌溝部22是形成於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的內側(下側),並在下部鋼管樁2的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高度,及在軸心直交方向Y具有與外嵌溝部22大略相同的厚度。
外嵌凸部21形成於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外側(上側)的第1外嵌階段部29a、與較第1外嵌階段部29a位在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的內側(下側)且和第1外嵌階段部29a相鄰的第2外嵌階段部29b。此時,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與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形成。換言之,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是形成在軸心方向X中互相相異的位置。
在外嵌端部20如圖4A所示,於第1外嵌階段部 29a形成有外嵌凸部21,並且以軸心方向看在軸心直交方向Y與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全部形成有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因此,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以軸心方向看是無間隙地交互形成於圓周方向Z。
又,外嵌凸部21並不以上述為限,例如如圖4B所示,也可是以軸心方向看在軸心直交方向Y與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的一部分形成有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換言之,也可以是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凸部21以軸心方向看隔著間隙地交互形成於圓周方向Z。
外嵌凸部21如圖5及圖6所示,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內側(下側)的下端面,具有朝下部鋼管樁2之圓周方向Z傾斜成直線狀的第1錐狀部21a。又,外嵌卡合溝23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與第1錐狀部21a相對向的部位具有朝下部鋼管樁2之圓周方向Z傾斜成直線狀的第2錐狀部23a,以使與第1錐狀部21a呈大至平行。外嵌卡合溝23於第2錐狀部23a的終端具有延伸於軸心方向X的卡止部23b。
第1錐狀部21a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高度h。第2錐狀部23a在下部鋼管樁2的軸心方向X不只與第1錐狀部21a相對向的部位,而是延長到位在外嵌合溝22下側的全部的部位。而且,第2錐狀部23a不以上述為限,例如如圖5所示,也可是延長到位在外嵌溝部22下側 之中間部23c。又,如上述,第1錐狀部21a及第2錐狀部23a是直線狀地形成於外嵌凸部21及外嵌卡合溝23。但是,第1錐狀部21a及第2錐狀部23a也可是圓弧狀地傾斜形成於外嵌凸部21及外嵌卡合溝23。又,第1錐狀部21a及第2錐狀部23a也可是與外嵌凸部21及外嵌卡合溝23個別地形成。
於內嵌端部30如圖7所示,相較二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位在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的內側(上側)形成有朝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向外突出形成的內嵌緣部38。
內嵌緣部30包含有複數個於各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中,在內嵌端部30之外壁面(外周面)朝上部鋼管樁3軸心直交方向Y外部突出形成的內嵌凸部31、複數個形成於複數個內嵌凸部31之間的內嵌溝部32、及形成於較複數個內嵌凸部31及複數個內嵌溝部32位在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內側(上側)的內嵌卡合溝33。
內嵌階段部39是形成使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朝軸心方向X階段地厚度變厚,以使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內側(上側)之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溝部32和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之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呈大略相同的厚度。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卡合溝33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具有預定寬度t2的空隙。
內嵌凸部31於各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 中,朝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呈大略矩形地突出形成。內嵌溝部32於各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中形成於複數個內嵌凸部31之間,並在上部鋼管樁3之圓周方向Z具有預定寬度。內嵌卡合溝33是較內嵌凸部31及內嵌溝部32位在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的內側(上側),且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卡合溝33之空隙的寬度t2(參照圖7)是形成較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板厚的寬度t1(參照圖3)為大略相同以上的大小。並且,內嵌卡合溝33於各個內嵌階段部39,在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的高度,及在軸心直交方向Y具有與內嵌溝部32大略相同的厚度。
內嵌凸部31形成在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內側(上側)之第1內嵌階段部39a及較第1內嵌階段部39a位在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且與第1內嵌階段部39a相鄰之第2內嵌階段部39b。此時,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與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形成。換言之,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與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於軸心方向X是形成在互相相異的位置。
如圖8A所示,以軸心方向看朝軸心直交方向Y與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溝部32相鄰位置的全部形成有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因此,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凸部31與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以軸心方向看是無間隙地交互形成於圓周方向Z。
又,內嵌凸部31並不以上述為限,例如如圖8B 所示,也可是以軸心方向看朝軸心直交方向Y與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溝部32相鄰位置的一部分形成有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換言之,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和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也可是以軸心方向看隔著空隙交互地形成於圓周方向Z。
內嵌凸部31如圖9及圖10所示,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內側(上側)的上端面具有於上部鋼管樁3之圓周方向Z傾斜成直線狀的第3錐狀部31a,以使與顯示於圖5之第1錐狀部21a抵接,且與第1錐狀部21a呈大略平行。又,內嵌凸部31於上部鋼管樁3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之下端面具有於上部鋼管樁3之圓周方向Z傾斜成直線狀的第4錐狀部31b,以使與顯示於圖5的第2錐狀部23a抵接,且與第2錐狀部23a及第3錐狀部31a呈大略平行。
第3錐狀部31a及第4錐狀部31b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的高度h。又,如上述,第3錐狀部31a及第4錐狀部31b是直線狀地形成於內嵌凸部31。但是,第3錐狀部31a及第4錐狀部31b也可是圓弧狀地傾斜形成於內嵌凸部31。又,第3錐狀部31a及第4錐狀部31b也可是與內嵌凸部31個別地形成。
接著,使用本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的接頭構造1,就有關連接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的方法,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地進行說明。
最初,如圖11及圖12所示,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沿著軸心方向X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 20。此處,圖11是顯示將內嵌端部30插入到外嵌端部20之狀態的圖示,圖12是顯示比圖11的狀態更將內嵌端部30插入到外嵌端部20之狀態的圖示。藉由將內嵌端部30插入到外嵌端部20,如圖13及圖14A所示,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凸部31會通過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溝部22而抵接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卡合溝23之下端面。又,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會通過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溝部22而抵接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卡合溝23之下端面。且,圖14B是表示作為第2錐狀部23a延長到中間部23c之形狀(參照圖5)時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凸部31抵接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卡合溝23之下端面的狀態。
此處,如上述般,在接頭構造1中,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與第2外嵌階段部29b的外嵌溝部22是形成為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的厚度,且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溝部32與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是形成為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的厚度。因此,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和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不產生干涉,而可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的外嵌端部20。
此時,如圖14A所示,在上部鋼管樁3的內嵌端部30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的狀態下,在外嵌端部20的前端部28與內嵌端部30的內嵌緣部38之間形成有 於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高度之間隙d。
其次,如圖15所示,使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朝繞軸心之圓周方向Z相對旋轉。藉此,內嵌凸部31如圖16及圖17所示,會於圓周方向Z移動直到外嵌凸部21的下方為止,在軸心方向X與外嵌凸部21卡合。如此,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嵌合。
此處,圖5所示之第1錐狀部21a及第2錐狀部23a、圖9所示之第3錐狀部31a及第4錐狀部31b於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具有預定高度h。該等高度h是設定成與形成於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與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之間的間隙d的高度大略相同。
此時,如圖17所示,使第3錐狀部31a(參照圖9)抵接於第1錐狀部21a(參照圖5),且使第4錐狀部31b(參照圖9)抵接於第2錐狀部23a(參照圖5),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卡合溝23使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凸部31朝圓周方向Z移動。因此,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朝軸心方向X接近,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與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便會將間隙d填補而抵接。
藉此,接頭構造1中,在外嵌凸部21與內嵌凸部31卡合於軸心方向X的狀態下,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與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會將間隙d填補而抵接。因此,藉由從外部以眼睛確認間隙d便可判斷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是否完全嵌合。
又,也可是在使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嵌合後,將間距計放到間距d,藉由間距計是否通過間隙d來確認外嵌端部20與內嵌端部30的嵌合。此情況,相較於利用上述以眼睛確認的方法,可確實地判斷外嵌端部20與內嵌端部30是否嵌合。
又,如圖17所示,藉由使第3錐狀部31a(參照圖9)抵接於第1錐狀部21a(參照圖5),且使第4錐狀部31b(參照圖9)抵接於第2錐狀部23a(參照圖5),而可使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凸部31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卡合溝23圓滑地朝圓周方向Z移動,並可易於進行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的嵌合。又,在接頭構造1中,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凸部31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卡合溝23的卡止部23b(參照圖5)卡止。因此,不會使上部鋼管樁3旋轉必要以上,而可使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嵌合。
在接頭構造1中,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嵌合的狀態下,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卡合於形成在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又,形成於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卡合於形成在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會傳達到鋼管樁的本體。又在接頭構造1中,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的外嵌凸部21與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設置。因此,在鋼管樁的接頭構造1中,不會產生軸 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而可連接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
藉此,在接頭構造1中,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嵌合的狀態下,可迴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可傳達的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因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而降低的情事。因此,在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中,為了可承受預定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不須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增大斷面缺損部分,又,不需要朝軸心方向X增加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的階段數。因此,可迴避增大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接頭構造的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
在接頭構造1中,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由於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設置,所以可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負擔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圓周方向Z均勻。因此,在接頭構造1中,可迴避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圓周方向Z集中於一部分之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藉此,在接頭構造1中,由於可使從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傳達到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本體的該等荷重余圓周方向Z均勻,所以可迴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增加。因此,可迴避增大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接頭構造的材料成本。
此處,在接頭構造1中,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及第1內嵌階段部39a中,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為一階段 (一列),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的板厚只要有對該一階段份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的耐力的大小便已充分。另一方面,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及第2內嵌階段部39b,必須增加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的段數(列數),並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為因應其之大小。在接頭構造1中,從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的外側(上側)朝內側(下側),又,從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的外側(下側)朝內側(上側),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階段地厚度增加,而形成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藉此,在接頭構造1中,可易於實現因應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之階段數,而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的板厚階段地增加的構造。
又,在接頭構造1中,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設置。因此,在接頭構造1中,即使彎曲荷重作用在連接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的部位的情況,也可確實地將第1外嵌階段部29a及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任一者的外嵌凸部21和第1內嵌階段部39a及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任一者的內嵌凸部31,配置於對應拉應力成為最大之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的最緣端部的部位。因此,在接頭構造1中,可使彎曲荷重確實地負擔在任一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而可迴避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及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破損。
在本第1實施形態中,顯示了外嵌端部20具有複 數個階段部(第1外嵌階段部29a、第2外嵌階段部29b),內嵌端部30具有複數個階段部(第1內嵌階段部39a、第2內嵌階段部39b)的情況。但是,例如如圖18所示,也可是外嵌端部20及內嵌端部30分別具有一個階段部(外嵌階段部29、內嵌階段部39),且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形成。
即使於該情況,也不會產生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可使從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傳達到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本體的荷重於圓周方向均勻。
再者,於該情況,由於不使複數個階段部形成於外嵌端部20及內嵌端部30,所以與本第1實施形態相較,可降低加工成本。
又,在本實施形態1中,顯示了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及第2外嵌階段部29b分別形成有一階段(一列)的外嵌凸部21,且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及第2內嵌階段部39b分別形成有一階段(一列)的內嵌凸部31的情況。但是,例如如圖19所示,也可是第1外嵌階段部29a形成有二階段(二列)的外嵌凸部21,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形成有一階段(一列)的外嵌凸部21。
即使於該情況,也不會產生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而可使從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傳達到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本體的荷重於圓周方向均勻。
再者,於該情況,由於可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的數目相較本第1實施形態增加,所以可減輕一個外嵌凸 部21及內嵌凸部31負擔的荷重。
而且,在圖19中,顯示了第1外嵌階段部29a形成二階段(二列)的外嵌凸部21,第1內嵌階段部39a形成二階段(二列)的內嵌凸部31的情況,然而,也可是在第2外嵌階段部29b及第2內嵌階段部39b形成為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成為複數個階段(複數列)。
藉由上述,從所謂不產生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的觀點,也可是形成為在軸心方向X外嵌凸部21及外嵌溝部22成為複數列,且於沿軸心方向X互相相鄰的複數列中至少一個(一組)相鄰的兩列中,其中之一列的外嵌凸部21與另一列的外嵌溝部22形成為從軸心方向看時在軸心直交方向Y相鄰。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的接頭構造100進行說明。而且,有關與上述之構成要件相同的構成要件,藉由賦予相同的符號而在以下省略說明。
在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00中,如圖20所示,並列設置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的三個外嵌階段部29(29a、29b、29c)設於外嵌階段部20,又,並列設置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的三個內嵌階段部39(39a、39b、39c)設於內嵌端部30。
外嵌階段部29是使下部鋼管樁2之板厚形成為於軸心方向X階段地厚度變厚,以使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外側(上側)的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較第1外 嵌階段部29a位在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之內側(下側)的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溝部22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又,以使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較第2外嵌階段部29b位在下部鋼管樁2軸心方向X的內側(下側)之第3外嵌階段部29c的外嵌溝部22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
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又,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形成於第3外嵌階段部29c的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
如圖21A所示,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全部,形成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又,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全部,形成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因此,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無間隙地交互形成有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且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是無間隙地交互形成有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
又,不以上述為限,如圖21B所示,也可以是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的一部分,形成第2外嵌階段 部29b之外嵌凸部21,又,也可是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溝部22相鄰的位置的一部分,形成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此時,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是隔著間隙地交互形成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且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是隔著間隙地交互形成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
內嵌階段部39是形成為於軸心方向X階段地使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變厚,以使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內側(上側)的第1內嵌階段部39a的內嵌溝部32和較第1內嵌階段部39a位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的第2內側階段部39b的內嵌凸部31,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又,以使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溝部32和較第2內嵌階段部39b位在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的第3內嵌階段部39c的內嵌凸部31,於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
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和形成於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設置。形成於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和形成於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而設置。
如圖22A所示,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溝部32相鄰的位置全 部,形成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又,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溝部32相鄰的位置全部,形成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因此,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無間隙地交互形成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和第2內嵌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且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無間隙地交互形成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和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
又,不以上述為限,如圖22B所示,也可以是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溝部32相鄰的位置的一部分,形成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又,也可是以軸心方向看於軸心直交方向Y和形成於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溝部32相鄰的位置的一部分,形成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此時,內嵌凸部31是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隔著間隙地交互形成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和第2內嵌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且是以軸心方向看於圓周方向Z隔著間隙地交互形成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和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
接著,就有關使用本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00連接下部鋼管樁2與上部鋼管樁3的方法,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
最初,於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朝軸心方向X插入。藉此,如圖23及圖24 所示,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通過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溝部22,而抵接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卡合溝23的下端面。又,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通過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溝部22,而抵接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卡合部23的下端面。再來,第3內嵌階段部39c的內嵌凸部31通過第3外嵌階段部29c的外嵌溝部22而抵接於第3外嵌階段部29c的外嵌卡合溝23的下端部。
此處,在接頭構造100中,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溝部22是形成為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且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溝部32和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是形成為在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又,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溝部22是形成為在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且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溝部32和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是形成為在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直交方向Y成為大略相同厚度。因此,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是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和第1外嵌階段部29a及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不干涉地,又,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和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不干涉地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
此時,在接頭構造100中,如圖24所示,在將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 的狀態下,於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和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之間,於軸心方向X形成成為預定高度的間隙d。
接著,在接頭構造100中,如圖25所示,使下部鋼管樁2和上部鋼管樁3朝著繞軸心之圓周方向Z相對旋轉。藉此,如圖26及圖27所示,內嵌凸部31在外嵌卡合溝23內朝圓周方向Z移動到外嵌凸部21的下方為止。然後,內嵌凸部31在軸心方向X與外嵌凸部21卡合,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地嵌合。
此時,在接頭構造100中,如圖27所示,使第3錐狀部31a(參照圖9)抵接於第1錐狀部21a(參照圖5),且使第4錐狀部31b(參照圖9)抵接於第2錐狀部23a(參照圖5),並在外嵌卡合溝23使內嵌凸部31朝圓周方向Z移動。藉此,下部鋼管樁2和上部鋼管樁3朝軸心方向X接近,而成為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和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會將間隙d填補而抵接。
如上所述,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在外嵌凸部21和內嵌凸部31朝軸心方向X卡合的狀態下,外嵌端部20之前端部28和內嵌端部30之內嵌緣部38會將間隙d填補而抵接。因此,可藉由從外部以目視確認間隙d來判斷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是否完全嵌合。
又,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於本第2實施形態也可在使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嵌合後,將間隙計碰觸間隙d,藉由間隙計是否通過間隙d 而確認外嵌端部20和內嵌端部30是否嵌合。於此情況,相較於上述目視確認的方法,可確實判斷外嵌端部20與內嵌端部30是否嵌合。
又,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雖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是如圖27所示,藉由使第3錐狀部31a(參照圖9)抵接於第1錐狀部21a(參照圖5),且使第4錐狀部31b(參照圖9)抵接於第2錐狀部23a(參照圖5),而可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卡合溝23於圓周方向Z使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凸部31圓滑地移動。因此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的嵌合變得容易。又,由於內嵌凸部31是在外嵌卡合溝23之卡止部23b(參照圖5)被卡止,所以可抑制上部鋼管樁3必要以上的旋轉。
本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00中,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卡合的狀態下,第1內嵌階段部39a之內嵌凸部31卡合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又,第2內嵌階段部39b之內嵌凸部31卡合於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並且,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內嵌凸部31卡合於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然後,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傳達到鋼管樁之本體。又,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因此,本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100中,不產生軸心方 向看之斷面缺損,而可連接下部鋼管樁2和上部鋼管樁3。
藉此,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於本第2實施形態中也在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和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相互嵌合的狀態下,可迴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可傳達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因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而降低的情事。因此,由於可承受預定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不須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僅增大斷面缺損部分,又,不須朝軸心方向X增加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之階段數,所以可迴避增大鋼管樁之接頭構造之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
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所以可使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負擔的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圓周方向Z均勻。因此,可迴避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於圓周方向Z集中於一部分之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藉此,即使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也可使從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傳達到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本體的該等荷重於圓周方向Z均勻,所以可迴避增加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的板厚。結果,可迴避增大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接頭構造的材料成本。
此處,於第1外嵌階段部29a及第1內嵌階段部39a,外嵌階段部21及內嵌凸部31是一階段(一列),下部鋼 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只要是僅具有對於該一階段之彎曲荷重及拉力荷重的耐力的大小便已充分。另一方面,由於在第2外嵌階段部29b及第2內嵌階段部39b,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的階段數(列數)增加,在第3外嵌階段部29c及第3內嵌階段部39c,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之階段數進一步增加,所以必須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因應其等之大小。在接頭構造100中,從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外側(上側)朝內側(下側),又,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外側(下側)朝內側(上側),使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階段地增厚,而形成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藉此,即使於本第2實施形態中,也可易於實現因應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之階段數而階段地增加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板厚的構造。
又,在接頭構造100中,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因此,即使彎曲荷重作用於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連接的部位的情況,也可將第1外嵌階段部29a、第2外嵌階段部29b及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任一者的外嵌凸部21,以及第1內嵌階段部39a、第2內嵌階段部39b及第3內嵌階段部39c之任一者的內嵌凸部31確實地配置於對應拉應力成為最大之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最緣端部的部位。藉此,即使於本第2實施形態中,也可使彎曲荷重 確實地負擔於任一者之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並可迴避下部鋼管樁2之外嵌端部20及上部鋼管樁3之內嵌端部30破損。
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是顯示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之階段數分別為3,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是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的情況。
但是,不以上述為限,也可是例如第1外嵌階段部29a之外嵌凸部21和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第2外嵌階段部29b之外嵌凸部21和第3外嵌階段部29c之外嵌凸部21設置成使軸心方向X的位置一致。於該情況也不產生軸心方向看之斷面缺損,可使從外嵌凸部21及內嵌凸部31傳達到鋼管樁之本體的荷重於圓周方向均勻。
因此,也可是沿著軸心方向X形成於外嵌端部20的複數個外嵌階段部29中,在軸心方向X位於最外側(上側)之外嵌階段部29的外嵌凸部21和在軸心方向X位於內側(下側)之至少一個外嵌階段部29的外嵌凸部21,錯開軸心方向X的位置來設置。換言之,也可是互相相鄰的複數個外嵌階段部29中之至少一個(一組)的相鄰外嵌階段部29中,其中之一之外嵌階段部29之外嵌凸部21和另一外嵌階段部29之外嵌溝部22設置成從軸心方向X看時於軸心直交方向Y相 鄰。
在第1實施形態中,顯示了外嵌階段部29及內嵌階段部39之階段數分別為2的情況,在第2實施形態中,顯示了外嵌階段數29及內嵌階段部39之階段數分別為3的情況,然而階段數的數目以2為佳。階段部的數目多時,鋼管樁之外嵌階段部和內嵌階段部之前端部(軸心方向X之外側)的厚度必然地變小。前端部之厚度越小,變得越易於因荷重負荷而產生破損。結果,變得易於接頭構造產生破壞。另一方面,階段部的數目為2時,可一面維持外嵌階段部和內嵌階段部之前端部(軸心方向X的外側)的厚度成一定以上,且使軸心方向X之內側的厚度較薄。因此,可避免因鋼管樁之板厚增加所產生之材料成本增加。
以上,就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例子詳細進行說明,然而上述之實施形態的任一者不過是顯示在實施本發明時的具體化的例子,不可依據該等內容而限定解釋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例如,也可採用下部鋼管樁2(第1鋼管樁)具有內嵌端部30,上部鋼管樁3(第2鋼管樁)具有外嵌端部20的接頭構造。
又,也可採用具有防止連接於軸心方向X之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之逆旋轉的旋轉防止機構(不圖示)之接頭構造。例如,也可是在下部鋼管樁2及上部鋼管樁3連接於軸心方向X的狀態下,將螺絲插入到下部鋼管樁2作為旋轉防止機構,以防止逆旋轉。
又,於外嵌端部20,也可是任何階段數的外嵌階段部29並列設置於下部鋼管樁2之軸心方向X,於內嵌端部30,也可是任何階段數之內嵌階段部39並排於上部鋼管樁3之軸心方向X。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可提供一種抑制了增大現場之鋼管樁的旋轉作業,且迴避了增加鋼管樁必要以上的板厚,即使彎曲荷重作用也沒有破損之虞的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1‧‧‧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2‧‧‧下部鋼管樁
3‧‧‧上部鋼管樁
20‧‧‧外嵌端部
21‧‧‧外嵌凸部
22‧‧‧外嵌溝部
23‧‧‧外嵌卡合溝
28‧‧‧前端部
29‧‧‧外嵌階段部
29a‧‧‧第1外嵌階段部
29b‧‧‧第2外嵌階段部
30‧‧‧內嵌端部
31‧‧‧內嵌凸部
32‧‧‧內嵌溝部
33‧‧‧內嵌卡合溝
38‧‧‧內嵌緣部
39‧‧‧內嵌階段部
39a‧‧‧第1內嵌階段部
39b‧‧‧第2內嵌階段部
X‧‧‧軸心方向
Y‧‧‧軸心直交方向
Z‧‧‧圓周方向

Claims (7)

  1. 一種鋼管樁之接頭構造,用以串聯地接合第1鋼管樁和第2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外嵌端部,是前述第1鋼管樁之開口端;及圓柱狀之內嵌端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一端構成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之部位,前述外嵌端部具有:複數個外嵌凸部,從其內周面朝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內側突出,且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設置;外嵌溝部,形成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中互相相鄰之前述外嵌凸部之間;及外嵌卡合溝,沿著前述圓周方向形成於前述內周面中,較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更內側的位置,前述內嵌端部具有複數個從其外周面朝前述第2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外側突出,且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設置的內嵌凸部,前述各個內嵌凸部,在前述內嵌端部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且使前述第1鋼管樁和前述第2鋼管樁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相對旋轉後,於前述外嵌卡合溝與各個前述外嵌凸部卡合,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 之軸心方向成為複數列,互相相鄰之前述複數列中之至少一組相鄰的2列中,其中一列之前述外嵌凸部和另一列之前述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在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
  2. 如請求項1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中前述外嵌端部具有複數個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形成之階段部,且於各前述複數個階段部設有至少一列分的前述外嵌凸部及前述外嵌溝部,於相鄰之二個前述階段部中,其中之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和另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是設置成,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相鄰。
  3. 如請求項2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中於相鄰之二個前述階段部中,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其中之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是設置在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直徑方向和另一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相鄰的位置的全部,且前述外嵌凸部在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看時是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無間隙地設置。
  4. 如請求項2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中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相鄰之前述複數個階段部是形成為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階段地使前述第1鋼管樁厚度增加,以使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和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 心方向內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成為大略相同厚度。
  5. 如請求項3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中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相鄰之前述複數個階段部是形成為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階段地使前述第1鋼管樁厚度增加,以使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凸部和位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前述階段部的前述外嵌溝部成為大略相同厚度。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其中前述內嵌端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具有在前述內嵌端部插入到前述外嵌端部的狀態下,和前述外嵌端部的前端部之間形成間隙的內嵌緣部,前述外嵌凸部於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1錐狀部,以使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的高度和前述間隙大略相同,且前述外嵌卡合溝在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方向與前述第1錐狀部相對向的部位具有以和前述第1錐狀部大略成平行的方式朝前述第1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2錐狀部,,並且前述內嵌凸部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內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3錐狀部,以使與前述第1錐狀部抵接,且於前述第2鋼管樁之軸心方向外側的端面具有沿著前述第2鋼管樁之圓周方向傾斜的第4錐狀部,以使與前述第2錐 狀部抵接,前述外嵌端部和前述內嵌端部藉由使前述第1鋼管樁和前述第2鋼管樁繞前述第1鋼管樁之軸心相對旋轉,使前述第1錐狀部和前述第3錐狀部抵接,且使前述第2錐狀部與前述第4錐狀部抵接,前述複數個外嵌凸部和前述複數個內嵌凸部卡合,前述內嵌緣部和前述前端部抵接將前述間隙填補,而相互嵌合。
  7. 一種鋼管樁,具有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TW102141725A 2012-11-21 2013-11-15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TWI541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5304 2012-1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5224A TW201435224A (zh) 2014-09-16
TWI541448B true TWI541448B (zh) 2016-07-11

Family

ID=5077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1725A TWI541448B (zh) 2012-11-21 2013-11-15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2924169B1 (zh)
JP (1) JP5811289B2 (zh)
CN (1) CN104508210B (zh)
HK (1) HK1207133A1 (zh)
IN (1) IN2014DN11226A (zh)
SG (1) SG11201408621VA (zh)
TW (1) TWI541448B (zh)
WO (1) WO20140808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86619A (ja) * 2013-10-31 2015-05-07 シントク工業株式会社 鋼管杭接続構造
TW201608084A (zh) * 2014-07-24 2016-03-01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JP6439596B2 (ja) * 2014-07-24 2018-12-1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鋼管杭の継手構造
AU2016360218B2 (en) * 2015-11-27 2019-05-0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Joint structure for steel pipe pile
CN105544527A (zh) * 2015-12-14 2016-05-04 中铁大桥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拆卸式刃脚的钢管桩
CA3054892C (en) * 2016-03-24 2020-09-01 Archi Enterprises Inc. Modular utility system
CN106015238B (zh) * 2016-06-02 2019-01-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具有容错特性的旋转驱动对接机构
CN106703020A (zh) * 2016-12-30 2017-05-24 重庆中材参天建材有限公司 超长水下桩基础用可回收的标准钢护筒
JP6897514B2 (ja) * 2017-11-14 2021-06-30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鋼管杭の継手構造
CN108999342B (zh) * 2018-09-11 2023-06-20 深圳大学 预制模块化装配式框架结构柱-柱连接节点及制作方法
CN109610448A (zh) * 2018-10-15 2019-04-12 板垣次男 钢管桩连接套结构
CN109914421A (zh) * 2019-03-01 2019-06-2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基坑边坡加固用可回收微型桩钢管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38982A (zh) * 2019-08-12 2019-11-12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管桩端板以及管桩连接方法
CN111411738B (zh) * 2020-03-26 2021-08-31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定制波形钢管柱
CN111677024B (zh) * 2020-06-19 2021-04-20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可回收的螺旋钢管桩自平衡测试装置
CN112253530B (zh) * 2020-10-30 2022-08-05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互锁式定位结构与平衡鼓轴向定位方法
CN112282208B (zh) * 2020-11-06 2022-01-25 安徽军瑶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建筑的组装梁结构及其生产方法
CN219175212U (zh) * 2022-03-24 2023-06-13 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钢结构套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0656B2 (ja) 1993-09-14 1998-09-21 日本鋼管株式会社 地すべり抑止用鋼管杭
JP3755966B2 (ja) 1997-07-29 2006-03-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杭の継手部構造
JPH1143936A (ja) * 1997-07-29 1999-02-16 Kubota Corp 杭の継手部構造
JP3775959B2 (ja) 1999-01-08 2006-05-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杭及び杭接続構造
JP3896318B2 (ja) * 2002-09-03 2007-03-2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鋼管杭接続構造
JP5391941B2 (ja) * 2009-09-04 2014-01-1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鋼管コンクリート複合杭及び該鋼管コンクリート複合杭の継手構造
NL2004010C2 (nl) * 2009-12-23 2011-06-27 Ihc Holland Ie Bv Koppeling voor het losmaakbaar koppelen van buizen.
JP2012117233A (ja) * 2010-11-30 2012-06-21 Sansui Co Ltd 鋼管杭の継手構造および継手付き鋼管杭
CN202227334U (zh) * 2011-10-09 2012-05-23 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承插式钢管桩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4169A1 (en) 2015-09-30
IN2014DN11226A (zh) 2015-10-02
HK1207133A1 (zh) 2016-01-22
CN104508210A (zh) 2015-04-08
EP2924169B1 (en) 2017-06-21
CN104508210B (zh) 2016-12-14
JP5811289B2 (ja) 2015-11-11
TW201435224A (zh) 2014-09-16
WO2014080824A1 (ja) 2014-05-30
EP2924169A4 (en) 2016-07-27
JPWO2014080824A1 (ja) 2017-01-05
SG11201408621VA (en) 2015-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1448B (zh)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及鋼管樁
TWI623670B (zh) 鋼管樁之接頭構造
KR102065742B1 (ko) 강관 파일 연결구
US7513537B2 (en) Tubular connection with slotted threads
KR100854106B1 (ko) 파일 결합장치
JP5746809B2 (ja) 補強棒
WO2015083382A1 (ja) 鋼管用ねじ継手
CA3064278C (en) Compression resistant threaded connection
JP2016153579A (ja) 鋼管の継手機構及び連結方法
JP6307797B2 (ja) 鋼管杭の継手構造
CN101611231A (zh) 钢筋的连接结构
KR102104021B1 (ko) 강관 연결장치
TW201420844A (zh) 樁的無焊接接頭
JP6370284B2 (ja) 鋼管連結構造及び鋼管連結方法
KR20170124436A (ko) 강관의 이음 기구 및 연결 방법
JP2015183388A (ja) 鋼管連結構造及び鋼管連結方法
JP6287908B2 (ja) 多条ねじ継手、該多条ねじ継手を有する継手付き鋼管
JP5880421B2 (ja) 鋼管継手、鋼管接合構造および鋼管接合方法
KR20190077687A (ko) 강관 연결장치
KR102092715B1 (ko) 강관 연결장치
JP7138536B2 (ja) 鋼管連結構造
JP5225195B2 (ja) 複数部材の接合構造
JP2022137933A (ja) セグメント、雄継手部材、セグメントの連結構造
TWI576488B (zh) 鋼管樁之制止旋轉構造
JP2011094358A (ja) 鋼管杭の継手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