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7939B -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7939B
TWI537939B TW101127253A TW101127253A TWI537939B TW I537939 B TWI537939 B TW I537939B TW 101127253 A TW101127253 A TW 101127253A TW 101127253 A TW101127253 A TW 101127253A TW I537939 B TWI537939 B TW I5379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optical disc
laser light
laser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7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0066A (zh
Inventor
Syouji Nakan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20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0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9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7/00Producing carriers of records containing fine grooves or impressions, e.g. disc records for needle playback, cylinder records; Producing record discs from master stencils
    • B29D17/005Producing optically read record carriers, e.g. optical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11B7/268Post-production operations, e.g. initialising phase-change recording layers, checking for de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REA)

Description

光碟製造裝置及光碟製造方法 發明領域
本揭示係有關於光碟之製造,特別是有關於照射雷射光,將光碟之記錄層初始化,並且記錄光碟之識別資訊之光碟製造裝置及光碟製造方法。
發明背景
習知為防止光碟之不法複製,進行於光碟之最內周部之BCA(叢發切割區)區域記錄條碼狀資料。此條碼狀資料係序號、識別號碼等個別資訊,使用該等資訊,管理光碟,防止光碟之不法複製者。
為此條碼狀資料之BCA碼係以間隔不同之複數條構成之資料,係以預定資料轉換轉換BCA資料之資料。BCA資料係BCA碼之原本資料,係由連續號碼或識別號碼等構成之個別資訊。
在以記錄面之結晶狀態判別資料之相變化型光碟之製程中,光碟於濺鍍後,形成為記錄面係低反射率之非晶質(非晶狀態)。因而,為可進行資料之記錄,需要將記錄層結晶化(以下亦稱為初始化)之步驟。又,在光碟之製造階段,亦進行BCA碼之記錄。是故,提出有連續進行光碟之初始化步驟與BCA碼之記錄。舉例言之,藉在預定半徑區域,將雷射光照射成脈衝狀,作成初始化處(高反射率處)及非初始化處(低反射率處),記錄BCA碼,於此以外之半徑 區域照射一定強度之雷射光,進行初始化。
BCA碼之記錄如下進行。當一面使光碟旋轉,一面使雷射光之照射位置於半徑方向移動時,照射於光碟之長圓狀光點於光碟之圓周方向及半徑方向移動。光碟係雷射光強度為高位準之處進行初始化,形成為高反射率,雷射光強度為低位準之處在維持低反射率之狀態下,保留作為條。又,藉控制對光碟之旋轉之脈衝狀雷射光之射出時間,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之高反射率及低反射率之處分別為相同之半徑位置。如此進行,可將條狀BCA碼記錄於光碟之預定半徑區域。
與記錄此BCA碼之半徑區域之內周側相鄰的內周側區域及與外周側相鄰之外周側區域進行初始化。因而,一面使光點從內周側移動至外周側,一面先將記錄BCA碼之半徑區域之內周側區域初始化,接著,將BCA碼記錄於記錄BCA碼之半徑區域,然後,將記錄BCA碼之半徑區域之外周側區域初始化。
在BCA碼之記錄中,已知有使各BCA碼之內周側端與外周側端之半徑位置沿著圓周方向一致之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9-129505號
發明概要
本揭示係提供可使光碟之製造之成品率提高的光碟製造裝置及光碟製造方法。
本揭示之光碟製造裝置係製造光碟者,該光碟係相變化光碟,並具有1個以上之記錄層,該記錄層具有前述光碟之識別資訊記錄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內側之內周側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外側之外周側區域者。該光碟製造裝置包含有對光碟之記錄層,照射雷射光之雷射光照射部、使該雷射照射部於光碟之半徑方向移動之移動機構、使光碟旋轉之旋轉機構、及控制雷射照射部、移動機構及旋轉機構之控制部。在該光碟製造裝置,按控制部之指令,藉旋轉機構使光碟旋轉,並且藉雷射照射部以記錄層結晶化所需之第1功率將雷射光照射於該記錄層。移動機構(i)在雷射照射部從光碟之內周側區域之位置移動至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之期間的第1半徑位置,將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第1速度變更為第2速度,(ii)在雷射照射部以第2速度至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之第2半徑位置,將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第2速度變更為第3速度。第2速度設定為較第1速度及第3速度慢。再者,雷射照射部在識別資訊記錄區域移動時,藉一面將第1功率與低至不使記錄層結晶化之程度之第2功率交互轉換,一面照射雷射光,而記錄識別資訊。
本揭示之光碟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使光碟之製造之成品率提高。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概略結構圖。
圖2係該光碟之記錄層之概略結構圖。
圖3係該光碟初始化裝置之概略全體結構圖。
圖4係該光碟之第1記錄層的概略平面圖。
圖5(a)、圖5(b)係顯示將該光碟之第1記錄層初始化時之光學讀頭對雷射光半徑位置之進給速度與雷射功率的圖。
圖6A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步驟的流程圖。
圖6B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步驟的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的記錄狀態之圖。
圖8係顯示比較例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之記錄狀態的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適宜圖式,一面詳細地說明實施之形態。惟,有省略過於詳細之說明之情形。舉例言之,有省略已知之事項之詳細說明或對實質上相同之結構之重 複說明的情形。此係為避免以下之說明不必要地冗長,使該業者易理解之故。
此外,發明人為使該業者充分理解本揭示,乃提供附加圖式及以下之說明,非意圖以該等限定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題者。
第1實施形態
在多層膜構造之光碟之製造上,與光碟之初始化同時,記錄為識別資訊之條碼狀BCA碼。習知,為使條碼狀BCA碼之端部之半徑位置沿著圓周方向一致而形成,有使雷射光之半徑方向之移動暫時停止之方法。此時,於靠近基板之內側之記錄層進行焦點拉進,記錄BCA碼時,雷射光亦通過遠離基板之前方側之記錄層膜,其一部份作為熱能而被記錄層膜吸收加熱。由於在雷射光停止之區域,藉雷射光通過次數增加,長時間加熱而形成高溫,故遠離基板之前方側之記錄層膜亦僅管未進行焦點拉進,但仍初始化。結果,反射光從裡側及前方側兩者之記錄層返回,聚焦誤差信號不穩,故聚焦控制不易,易產生焦點未對準。藉此,無法適當地進行光碟之初始化步驟,而使光碟之製造之成品率惡化。
本實施形態係特別有關於在單面2層或單面3層之重寫式藍光光碟等多層相變化重寫式光碟之製造中,使初始化步驟之成品率提高之光碟的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此外,在以下,以單面2層重寫式光碟為例,就進行其初始化之光碟初始化裝置及初始化方法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光碟初始化係指在光碟之製造階段,以雷射光照射使非晶質(非晶狀態)之記錄層結晶化。
以下,使用圖1~圖9,說明第1實施形態。
[1-1.結構]
[1-1-1.光碟之結構]
圖1係光碟101之概略結構圖。光碟101係藍光光碟等,具有基板102、基板表面103、第1記錄層104、光學分離層105、光學分離層表面106、第2記錄層107、透光層108。
此外,雷射光從第1圖所示之箭號L方向入射。因而,在以下之說明中,令圖1之「上」側為雷射光入射側。
基板102由聚碳酸酯、PMMA等樹脂板、玻璃板等構成。基板表面103以螺旋或同心圓狀連續溝等覆蓋。
第1記錄層104以濺鍍法、電子束蒸鍍法等形成於基板102之上(雷射光入射側)。
於第1記錄層104上形成光學分離層105。光學分離層105以對將信號再生而照射於第1記錄層104之雷射光之波長透明的材料構成,具有將第1記錄層104及第2記錄層107光學分離之功能。光學分離層105以以旋轉塗佈形成由紫外線硬化樹脂等構成之層之方法、以黏著帶或紫外線硬化樹脂等接著透明薄膜之方法等形成。光學分離層表面106以螺旋或同心圓狀連續溝等覆蓋。
第2記錄層107以濺鍍法、電子束蒸鍍法等形成於光學分離層105之上。
於第2記錄層107之上形成透光層108。透光層108 以以旋轉塗佈形成由紫外線硬化樹脂等構成之層之方法、或以黏著帶或紫外線硬化樹脂等將透明薄膜接著於第2記錄層107之上之方法等形成。
圖2係將圖1之光碟101中第1記錄層104與第2記錄層107分解而顯示。如該圖所示,於光碟101設有用以識別1片1片之光碟之BCA(Burst Cutting Area)。此BCA(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一例)係在為相變化重寫式光碟之製程之一部份之初始化步驟形成。具體言之,藉一面使雷射光於光碟之圓周方向移動,一面啟動、關閉,將初始化部、未初始化部形成半徑方向帶狀,形成條碼狀BCA碼(識別資訊之一例)。此外,此BCA從雷射光入射側觀看,設於內側之第1記錄層104之最內周。在初始化區域全體中,於比BCA110還內周側設內周側初始化區域109(內周側區域之一例),於外周側設有包含資料記錄區域全體之外周初始化區域111(外周側區域之一例)。
[1-1-2.光碟初始化裝置之結構]
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光碟初始化裝置200(光碟製造裝置之一例)之概略全體結構圖。
光碟初始化裝置200係以以預定之功率所行之雷射光,將相變化型光碟之記錄層初始化(結晶化),並且於光碟之預定半徑位置記錄由初始化處及未初始化處構成之條碼狀BCA碼的裝置。如第3圖所示,光碟初始化裝置200以轉盤201、轉軸馬達202(旋轉機構之一例)、光學讀頭203(雷射光照射部之一例)、頭進給機構208(移動機構之一例)、及 控制部209構成。
轉盤201以不鏽鋼等金屬材料製作,以真空吸附機構(圖中未示)等,將光碟101保持在可高速旋轉之狀態。
轉軸馬達202結合於轉盤201。轉軸馬達202使安裝於轉盤201之光碟101依據頭進給機構208之半徑位置資訊,以預定旋轉控制方式旋轉。旋轉控制方式以控制轉速成光碟101與雷射光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速度為一定之恆定線性速度模式(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即使頭進給機構208之半徑位置變化,仍以一定轉速旋轉之恆定角速度模式(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旋轉。
光學讀頭203以雷射光源204、鏡205、及物鏡206構成。從雷射光源204照射之雷射光使用像散法,以物鏡206聚焦於光碟101之第1記錄層104或第2記錄層107上。於聚焦之際,使用從第1記錄層104、第2記錄層107所得之聚焦錯誤信號。進行聚焦控制之方法可採用像散法或刀口法等各種方法。雷射光係將光點整形成橢圓形。具體言之,將光點配置成形成為光碟半徑方法為長軸方向、圓周方向為短軸方向之橢圓形。藉如此進行,增長光碟每旋轉1圈之半徑方向之初始化寬度,而謀求生產性提高。
頭進給機構208將脈衝馬達、伺服馬達、線性馬達等(圖中未示)作為驅動源,使光學讀頭203於半徑方向移動,並且將半徑位置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9。光學讀頭203以光碟每旋轉1圈之光學讀頭之半徑方向移動量V[μm/轉]設定。
控制部209控制轉軸馬達202之旋轉速度、頭進給機構208之進給速度、光學讀頭203之聚焦、初始化用雷射照射、BCA碼記錄用雷射照射等。控制部209係包含處理器及記憶體之裝置或積體電路等,以執行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之通用DSP或FPGA等實現。
[1-1-3.第1記錄層之結構]
圖4係本實施形態之第1記錄層104之平面圖。R1、R2a、R2、R3、R3a及R4顯示在初始化步驟中,距離與光學讀頭203之半徑方向之移動速度(以下稱為進給速度)相關之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的距離、亦即半徑位置。R1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內周初始化區域109之內側端的距離,係初始化開始位置,R2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內周初始化區域109之外側端、即BCA110之內側端的距離,係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3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BCA110之外側端之距離,係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4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外周初始化區域111之外側之距離,係初始化結束位置。
R2a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比內周初始化區域109之外側端稍微內側之距離。R2a係BCA碼記錄開始前,係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從初始化用進給速度變更為減速進給速度之位置、即BCA碼記錄開始前之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之位置設定於在R2a-R2間,光學讀頭203以後述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101至少旋轉1圈以上之位置。
R3a顯示從第1記錄層104之中心至比BCA110之外側稍微外側之距離。R3a係BCA記錄結束後,在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從BCA碼記錄用進給速度變更為減速進給速度後,結束減速進給,變更為初始化用進給速度之位置、即BCA記錄結束後之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之位置設定於在R3-R3a間光學讀頭203以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101至少旋轉1圈以上之位置。
[1-1-4.光學讀頭之進給速度]
圖5顯示相對於第1記錄層104之初始化時之雷射光半徑位置之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圖5(a))、及雷射功率(圖5(b))。此外,在本圖中,實際上速度變更需要一定之加減速時間,為使說明簡單,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變更時之加減速時間簡略化記載為0。
如圖5(a)所示,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設定如下。
(1)從初始化開始位置R1至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第1半徑位置之一例)設定為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第1速度之一例)。
(2)從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至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第2半徑位置之一例)設定為減速進給速度Vs(>0μm/轉)(第2速度之一例)。減速進給速度Vs設定為在R2a-R2間,光學讀頭203以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101至少旋轉1圈以上。
(3)從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至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第3半徑位置之一例)設定為BCA碼記錄用進給速度。在 本實施形態中,設定為BCA碼記錄用進給速度=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第3速度之一例)。
(4)從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至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第4半徑位置之一例)設定為減速進給速度Vs(第4速度之一例)。減速進給速度Vs設定為在R3-R3a間光學讀頭203以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至少旋轉1圈以上。
(5)從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至初始化結束位置R4設定為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第5速度之一例)。
[1-1-5.雷射功率]
又,如第5(b)圖所示,雷射功率設定如下。
(1)在從初始化開始位置R1至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之內周初始化區域、及從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至初始化結束位置R4之外周初始化區域,設定為初始化用雷射功率Pa(第1功率之一例)。
(2)從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至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為記錄BCA碼,而照射脈衝。Pb係對BCA碼之形成為未初始化部之部份的雷射功率(第2功率之一例),以光碟之記錄靈敏度設定為最適合之值。
[1-2.動作]
[1-2-1.初始化步驟之動作]
圖6A及圖6B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光碟初始化裝置200之初始化動作的流程圖。以該初始化動作進行第1記錄層104之初始化步驟。
步驟S501:首先,從外部之BCA碼生成用電腦終 端(例如個人電腦)(圖中未示)等將BCA資料輸出至控制部209。在控制部209,進行資料轉換(編碼),生成BCA資料記錄信號。
步驟S502:接著,以控制部209之指令,驅動頭進給機構208,將光學讀頭203移動至初始化開始位置R1。
步驟S503:然後,以控制部209之指令,使轉軸馬達202以初始化用旋轉速度旋轉。
步驟S504:以控制部209將雷射功率設定為焦點拉進用功率,驅動雷射光源204,開始雷射光照射。
步驟S505:開始對第1記錄層104之焦點拉進。若焦點拉進成功,便開始聚焦伺服,繼續至初始化結束為止。
步驟S506:接著,以控制部209之指令,將光學 讀頭203之半徑方向進給速度設定為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開始進給。
步驟S507:光學讀頭203以進給速度Vi移動之期間,將雷射功率設定為初始化用雷射功率Pa,照射雷射。
步驟S508:接著,以控制部209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是否已到達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
步驟S509:在步驟S508,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到達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時,控制部209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變更為減速進給速度Vs。此外,R2a之位置設定於在R2a-R2間,光學讀頭203以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101至少旋轉1圈以上之位置。
步驟S510:接著,以控制部209,判定光學讀頭 203之半徑位置是否已到達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
步驟S511:在步驟S511,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到達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時,控制部209將雷射照射功率變更為BCA碼記錄用功率、即照射脈衝。
步驟S512:同時,控制部209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變更為BCA記錄用進給速度,將轉軸旋轉速度變更為BCA記錄用旋轉速度。
步驟S513:接著,以控制部209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是否到達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
步驟S514:在步驟S513,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到達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時,控制部209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減速為減速進給速度Vs。
步驟S515:同時,控制部209將雷射照射功率變更為初始化用雷射功率Pa。
步驟S516:接著,以控制部209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是否到達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
步驟S517:在步驟S516,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到達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時,控制部209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變更為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此外,R3a之位置設定於在R3-R3a間,光學讀頭203以減速進給速度Vs移動之期間光碟101至少旋轉1圈以上之位置。
步驟S518:接著,以控制部209,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是否到達初始化結束位置R4。
步驟S519:在步驟S518,判定光學讀頭203之半徑位置 到達初始化結束位置R4時,控制部209停止聚焦伺服。
步驟S520:同時,控制部209停止雷射照射。
步驟S521:控制部209停止頭進給機構208之驅動,使光學讀頭203之半徑方向之移動停止。
以以上之一連串動作,執行第1記錄層104之初始化。於此初始化步驟後,以控制部209使光學讀頭203移動至最內周,以與第1記錄層104同樣之程序,將第2記錄層107初始化。未於第2記錄層107設BCA。因而,將從所設定之第2記錄層初始化開始位置至第2記錄層初始化結束位置之區域以為初始化步驟而設定之雷射功率、轉軸旋轉速度、半徑進給速度執行初始化步驟。
經由以上之步驟,單面2層重寫型光碟之初始化與在預定半徑位置之BCA記錄完畢。
[1-2-2.初始化之效果]
圖7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初始化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的記錄狀態之圖。此外,本圖係將在本實施形態記錄有初始化及BCA之光碟之圓周方向顯示成直線狀,並放大半徑方向尺度之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初始化用光學讀頭203之半徑方向進給間距設定為Vi[μm/轉],並將寫入BCA碼前後之光學讀頭203之減速進給速度設定為Vs[μm/轉]。如此,藉在寫入BCA碼前後,至少將光學讀頭之半徑方向進給速度減速1圈以上,可使BCA碼之內周側端及外周側端之半徑位置的偏差減少至減速時之進給間距Vs[μm]以內。舉例言之,設定 為雷射光長=150[μm]、Vi=75[μm/轉]、Vs=10[μm/轉]。BCA碼之內周側端與外周側端之半徑位置之偏差於不減速時,最大75[μm],於減速時,可縮小至10[μm/轉],而易納入以規格訂定之容許範圍內(例如在DVD,為±6μm以內)。
圖8係與圖7同樣地顯示比較例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之記錄狀態的圖。在該比較例中,在BCA碼之內周側端及外周側端停止光學讀頭之進給。藉此停止,可消除BCA碼之半徑位置之偏差。然而,在多層構造光碟中,藉使光學讀頭停止,從雷射入射側觀看,對前方側之第2記錄層之照射時間增長。因此,儘管未對焦,對第2記錄膜之雷射光吸收熱量仍增大,第2記錄層107亦與第1記錄層104一同初始化。結果,藉第2記錄層107之反射率增高,反射光從第1記錄層104與第2記錄層107兩者返回,故聚焦伺服用聚焦誤差信號不穩,易產生焦點未對準。
[1-3.效果等]
在本實施形態中,光碟初始化裝置200係進行光碟101之初始化者,該光碟係相變化光碟101,具有1個以上之記錄層,該記錄層具有記錄該光碟之識別資訊之BCA110、配置於BCA110之半徑方向內側之內周側區域109、配置於BCA110之半徑方向外側之外周側區域111者,該光碟初始化裝置包含有對光碟101之第1記錄層104及第2記錄層107照射雷射光之光學讀頭203、使該光學讀頭203於光碟101之 半徑方向移動之頭進給機構208、使光碟101旋轉之轉軸馬達202、控制光學讀頭203、頭進給機構208及轉軸馬達202之控制部209。在該光碟初始化裝置200中,按控制部209之指令,一面以轉軸馬達202使光碟101旋轉,一面以光學讀頭203以第1記錄層104結晶化所需之功率Pa將雷射光照射於該記錄層。頭進給機構208(i)在光學讀頭203從光碟101之內周側區域109之位置移動至BCA110之位置之期間之半徑位置R2a,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從Vi減速為Vs,(ii)在光學讀頭203以Vs之速度至BCA110之位置之半徑位置R2,使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從Vs回復成Vi。光學讀頭203在BCA110移動時,藉一面交互轉換雷射功率Pa及低至不使第1記錄層104結晶化之程度之雷射功率Pb,一面照射雷射光,而記錄BCA碼。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BCA110前後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速度在預定區間減速,相較於將光學讀頭203完全停止之情形,可減低對第2記錄層107之吸收熱量。亦即,藉在BCA110前後,將光學讀頭203之進給減速速度適當地設定,可同時解決將BCA碼之半徑位置之偏差抑制在容許範圍內,並且防止生產時之焦點未對準之兩者的問題。
此外,本實施形態不僅可以光碟之製造裝置實現,亦可以光碟之製造方法實現。
其他實施形態
如以上,以本揭示之技術之例示,說明了實施形態。因此,提供了附加圖式及詳細之說明。
因而,記載於附加圖式及詳細之說明之構成要件中不僅包含解決課題所需之構成要件,亦包含為例示上述技術,對解決課題非必要之構成要件。因此,不應以該等非必要之構成要件記載於附加圖式或詳細說明,直接進行該等非必要之構成要件為必要之認定。
舉例言之,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舉單面2層重寫式光碟為例,不論記錄層為1層之光碟、或3層以上之光碟之任一者,皆可適用上述實施形態。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BCA碼僅為一例,亦可為其他例之識別資訊。又,BCA不限於形成於離雷射光入射側最遠之第1記錄層,可形成於最近之記錄層,亦可形成於在複數記錄層間之中間位置之記錄層。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從初始化開始位置R1至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之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從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至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之BCA碼記錄用進給速度Vi、從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至初始化結束位置R4之初始化用進給速度Vi皆設定為相同之速度,亦可設定為不同之速度。又,從減速進給開始位置R2a至BCA碼記錄開始位置R2之減速進給速度Vs、從BCA碼記錄結束位置R3至減速進給結束位置R3a之減速進給速度Vs亦可不設定為相同之速度。即,只要為Vi>Vs之關係,亦可使各自之速度不同。
因上述實施形態係用以例示本揭示之技術者,故在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之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置換、附 加、省略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作為光碟之製造裝置、特別是光碟之初始化裝置為有用。
101‧‧‧光碟
102‧‧‧基板
103‧‧‧基板表面
104‧‧‧第1記錄層
105‧‧‧光學分離層
106‧‧‧光學分離層表面
107‧‧‧第2記錄層
108‧‧‧透光層
109‧‧‧內周初始化區域
110‧‧‧BCA
111‧‧‧外周初始化區域
200‧‧‧光碟初始化裝置
201‧‧‧轉盤
202‧‧‧轉軸馬達
203‧‧‧光學讀頭
204‧‧‧雷射光源
205‧‧‧鏡
206‧‧‧物鏡
208‧‧‧頭進給機構
209‧‧‧控制部
Pa‧‧‧初始化用雷射功率
Pb‧‧‧對BCA碼之形成為未初始化部之部份的雷射功率
R1‧‧‧初始化開始位置
R2a‧‧‧減速進給開始位置
R2‧‧‧BCA碼記錄開始位置
R3‧‧‧BCA碼記錄結束位置
R3a‧‧‧減速進給結束位置
R4‧‧‧初始化結束位置
S501-S521‧‧‧步驟
Vi‧‧‧初始化用進給速度
Vs‧‧‧減速進給速度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概略結構圖。
圖2係該光碟之記錄層之概略結構圖。
圖3係該光碟初始化裝置之概略全體結構圖。
圖4係該光碟之第1記錄層的概略平面圖。
圖5(a)、圖5(b)係顯示將該光碟之第1記錄層初始化時之光學讀頭對雷射光半徑位置之進給速度與雷射功率的圖。
圖6A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步驟的流程圖。
圖6B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步驟的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的記錄狀態之圖。
圖8係顯示比較例之光碟之初始化區域與BCA碼記錄區域之交界之記錄狀態的圖。
Pa‧‧‧初始化用雷射功率
Pb‧‧‧對BCA碼之形成為未初始化部之部份的雷射功率
R1‧‧‧初始化開始位置
R2‧‧‧BCA碼記錄開始位置
R2a‧‧‧減速進給開始位置
R3‧‧‧BCA碼記錄結束位置
R3a‧‧‧減速進給結束位置
R4‧‧‧初始化結束位置
Vi‧‧‧初始化用進給速度
Vs‧‧‧減速進給速度

Claims (12)

  1. 一種光碟製造裝置,係製造光碟者,該光碟係相變化光碟,並具有1個以上之記錄層,該記錄層具有前述光碟之識別資訊記錄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內側之內周側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外側之外周側區域者,該光碟製造裝置包含有:雷射光照射部,係對前述光碟之前述記錄層照射雷射光者;移動機構,係使前述雷射照射部於前述光碟之半徑方向移動者;旋轉機構,係使前述光碟旋轉者;及控制部,係控制前述雷射照射部、前述移動機構及前述旋轉機構者;該光碟製造裝置係按前述控制部之指令,一面藉前述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旋轉,一面藉前述雷射照射部以前述記錄層結晶化所需之第1功率將雷射光照射於該記錄層,前述移動機構(i)在前述雷射照射部從前述光碟之前述內周側區域之位置移動至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之期間的第1半徑位置,將前述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第1速度變更為第2速度,(ii)在前述雷射照射部以前述第2速度至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之第2半徑位置,將前述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2速 度變更為第3速度,前述第2速度設定為較前述第1速度及前述第3速度慢,前述雷射照射部在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移動時,一面將前述第1功率與低至不使前述記錄層結晶化之程度之第2功率交互轉換,一面照射雷射光,藉此記錄前述識別資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半徑位置及前述第2速度中至少一者設定成於前述雷射照射部以前述第2速度從前述第1半徑位置移動至前述第2半徑位置之期間,前述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至少旋轉1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移動機構按前述控制部之指令,進一步(i)在前述雷射照射部從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至前述外周側區域之位置之第3半徑位置,將前述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3速度變更為第4速度,(ii)在前述雷射照射部以前述第4速度在前述外周側區域移動之期間之第4半徑位置,將前述雷射照射部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4速度變更為第5速度,前述第4速度設定為較前述第1速度、前述第3速度及前述第5速度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4半徑位置及前述第4速度中至少一者設定成於前述雷射 照射部以前述第4速度從前述第3半徑位置移動至前述第4半徑位置之期間,前述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至少旋轉1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光碟具有複數記錄層,前述雷射照射部將前述識別資訊記錄於前述複數記錄層中位於離雷射光照射側最遠之位置之第1記錄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速度、前述第3速度及前述第5速度設定為相同之速度,前述第2速度及前述第4速度設定為相同之速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碟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對前述光碟之前述內周側區域之內側端以用以拉進焦點之第3功率藉前述雷射照射部照射雷射光,進行前述拉進焦點後,開始聚焦伺服,一面進行前述聚焦伺服,一面藉前述雷射照射部對前述內周側區域開始以前述第1功率所進行之雷射光之照射。
  8. 一種光碟製造方法,係製造光碟者,該光碟係相變化光碟,並具有1個以上之記錄層,該記錄層具有前述光碟之識別資訊記錄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內側之內周側區域、配置於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半徑方向外側之外周側區域者,該光碟製造方法係一面藉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旋 轉,一面以前述記錄層結晶化所需之第1功率將雷射光照射於該記錄層,藉移動機構使雷射光於前述光碟之半徑方向移動,在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從前述光碟之前述內周側區域之位置移動至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之期間之第1半徑位置,將雷射光之移動速度從第1速度變更為較前述第1速度慢之第2速度,在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以前述第2速度至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第2半徑位置,將雷射光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2速度變更為較前述第2速度快之第3速度,雷射光藉前述移動機構在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移動時,一面交互轉換第1功率及低至不使前述記錄層結晶化之程度之第2功率,一面照射雷射光,藉此記錄前述識別資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碟製造方法,其中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以前述第2速度從前述第1半徑位置移動至前述第2半徑位置之期間,藉前述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至少旋轉1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碟製造方法,該光碟製造方法進一步在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從前述識別資訊記錄區域之位置至前述外周側區域之位置的第3半徑位置,將雷射光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3速度變更為較前述第1速度及前述第3速度慢之第4速度,在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以前述第4速度在前述外 周側區域移動之期間之第4半徑位置,將雷射光之移動速度從前述第4速度變更為較前述第2速度及前述第4速度快之第5速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光碟製造方法,其中藉前述移動機構雷射光以前述第4速度從前述第3半徑位置移動至前述第4半徑位置之期間,藉前述旋轉機構,使前述光碟至少旋轉1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碟製造方法,其進一步對前述光碟之前述內周側區域之內側端以用以拉進焦點之第3功率照射雷射光,進行前述拉進焦點後,開始聚焦伺服,一面進行前述聚焦伺服,一面對前述內周側區域開始以前述第1功率所行之雷射光之照射。
TW101127253A 2011-08-08 2012-07-27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37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2777 2011-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0066A TW201320066A (zh) 2013-05-16
TWI537939B true TWI537939B (zh) 2016-06-11

Family

ID=47668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7253A TWI537939B (zh) 2011-08-08 2012-07-27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43672B2 (zh)
JP (1) JP5324725B2 (zh)
CN (1) CN103081010B (zh)
TW (1) TWI537939B (zh)
WO (1) WO20130215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72810A1 (en) * 2013-07-16 2021-09-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eproduc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041608D1 (de) * 1999-07-15 2009-04-02 Panasonic Corp Optisches Aufzeichnungsmedium
JP2004005982A (ja) * 2003-05-28 2004-01-08 Ricoh Co Ltd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
JP4397801B2 (ja) 2003-12-08 2010-0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122A (ja) * 2005-09-06 2007-03-22 Hitachi Computer Peripherals Co Ltd バーコード記録装置及びバーコード記録方法
EP1930887B1 (en) * 2005-09-30 2010-04-07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bca information recorder, and bc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JP2007220169A (ja) * 2006-02-14 2007-08-30 Hitachi Computer Peripherals Co Ltd 光ディスク初期化装置及び初期化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4348744B2 (ja) * 2006-05-10 2009-10-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の作成方法
JP4706692B2 (ja) * 2007-11-26 2011-06-22 パルステ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初期化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初期化方法
JP4752835B2 (ja) * 2007-12-25 2011-08-17 パルステ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識別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識別情報記録方法
WO2010098016A1 (ja) * 2009-02-27 2010-09-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のbca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型光ディスク
EP2290644A3 (en) * 2009-08-28 2011-03-30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reproducing apparatus, optical disc apparatus, reproduc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21557A1 (ja) 2015-03-05
TW201320066A (zh) 2013-05-16
JP5324725B2 (ja) 2013-10-23
CN103081010A (zh) 2013-05-01
WO2013021557A1 (ja) 2013-02-14
CN103081010B (zh) 2015-02-18
US8743672B2 (en) 2014-06-03
US20130147073A1 (en) 201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05147B2 (ja) 多層光記録媒体の光記録方法、光記録装置、多層光記録媒体
US7929390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on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003993A (ja) 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用原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50120B2 (ja) 光記録媒体の記録方法、情報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記録媒体の記録装置
JP2009289386A (ja) ガラスディスク、ガラスディスクのデータ再生方法、および、ガラス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TWI537939B (zh)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2105724A1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23459B (zh)
TWI453742B (zh)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2005317053A (ja) 光ディスクの作製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73122A (ja) バーコード記録装置及びバーコード記録方法
JP2011258281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TW201301277A (zh) 薄膜積層體之製造方法、製作裝置
JP5450423B2 (ja) 情報記録媒体の初期化方法、情報記録媒体の初期化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US20040246881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EP1603125B1 (en) Optical disc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H10112076A (ja) 情報の記録媒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の前処理方法
JP2003242750A (ja) ディスクおよび感熱層部材
JP2011040110A (ja) 光学式記録媒体の初期化方法および初期化装置
JP3893269B2 (ja) 光ディスク原盤作成装置、光ディスク原盤の作成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用原盤、光ディスク用基板、光ディスク
JP2006155726A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0211896A (ja) 光ディスクへ照射される光の最適パワー決定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2012155816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トラッキングサーボ引込方法
JP2010182387A (ja) 光学式記録媒体の初期化方法および初期化装置
WO2013054493A1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フォーマット装置、そのフォーマッ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