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4396B - 太陽能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4396B
TWI534396B TW102124234A TW102124234A TWI534396B TW I534396 B TWI534396 B TW I534396B TW 102124234 A TW102124234 A TW 102124234A TW 102124234 A TW102124234 A TW 102124234A TW I534396 B TWI534396 B TW I5343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module
frame body
frame
clamping portion
bran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4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7578A (zh
Inventor
陳勇志
曾煌棊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7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4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43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1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the gr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1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 F24S25/11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using shaped bodies, e.g. concrete elements, foamed elements or moulded box-lik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3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modules or their peripheral frames to supporting elements
    • F24S25/634Clamps; Clips
    • F24S25/636Clamps; Clips clamping by screw-thread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02S20/24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at roof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30/00Structural details of PV modules other than those related to light conversion
    • H02S30/10Fram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能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模組的框架。
由於石化能源短缺,人們對環保重要性的認知提高。因此,人們近年來不斷地積極研發替代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相關技術,希望可以減少目前人類對於石化能源的依賴程度以及使用石化能源時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在眾多的替代能源與再生能源的技術中,以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最受矚目。原因在於太陽能電池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且發電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或氮化物等有害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就太陽能發電系統來說,其主要包含複數個太陽能模組以及換流器。每一太陽能模組中又包含複數個相互連接的太陽能電池,並經由集線器以電性連接至另一個太陽能模組的集線器。一般來說,太陽能發電系統中所包含的太陽能模組可以單排或雙排之電路連接方式與換流器電性連接,並且太陽能模組的框架下方由複數個支撐組件進行 支撐。
然而,習知的支撐太陽能模組的框架及其支撐組件,其構造複雜且構件數量繁多,在安裝的過程中非常耗費人力資源。支撐組件中的某些結合結構甚至需要電焊作業才能組裝,使得施工成本居高不下。另外,也由於上述的框架及其支撐組件的構件數量繁多,搬運時同樣極為耗費人力資源。而且在搬運的過程中,也容易碰損框架與支撐組件而導致表面之抗氧化層剝落或刮除,進而造成框架與支撐組件表面更容易鏽蝕及變形。
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模組,其係包含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第一框架包含第一框本體以及第一夾持部。第一框本體呈環狀。第一夾持部沿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設置。第二框架包含第二框本體以及第二夾持部。第二框本體呈環狀,並抵靠第一框本體上方。第二夾持部沿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設置,並與第一夾持部相對。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周緣夾持於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之間。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電池層壓件位於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與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之內。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模組還包含膠體。膠體黏合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至少部分周緣。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位於第一夾持部面對第二夾持部的表面上。第二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位於第二夾持部面對第一夾持部的表面上。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共同構成溢膠槽。部分之膠體容置於溢膠槽中。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至少部分周緣位於溢膠槽中。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凹槽沿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形成於第一夾持部上,第二凹槽沿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形成於第二夾持部上,致使溢膠槽呈環狀。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周緣位於溢膠槽中。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凹槽毗鄰第一夾持部與第一框本體的連接處。第二凹槽毗鄰第二夾持部與第二框本體的連接處。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框架還包含第一腳架部。第一腳架部設置於第一框本體的外邊緣。第二框架還包含第二腳架部。第二腳架部設置於第二框本體的外邊緣,並與第一腳架部相對。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腳架部具有至少一第一螺絲孔柱。第二腳架部具有至少一第二螺絲孔柱。第一螺絲孔柱與第二螺絲孔柱相互連通。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模組還包含螺絲。螺絲鎖固於第一螺絲孔柱與二螺絲孔柱中。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腳架部還具 有至少一第一出線孔。第一出線孔毗鄰並連通第一螺絲孔柱。第二腳架部還具有至少一第二出線孔。第二出線孔毗鄰並連通第二螺絲孔柱。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模組還包含接線盒。接線盒包含至少一線材。線材穿過第一出線孔與第二出線孔。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腳架部具有兩第一出線孔。第二腳架部具有兩第二出線孔。每一第一出線孔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相互連通。接線盒包含正極線材以及負極線材。正極線材穿過第一出線孔中之其一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負極線材穿過第一出線孔中之另一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框架具有容置空間。容置空間用以容置第一框架。
1、7‧‧‧太陽能模組
10、70‧‧‧第一框架
100、700‧‧‧第一框本體
100a‧‧‧內邊緣
100b‧‧‧外邊緣
102、702‧‧‧第一夾持部
102a‧‧‧第一凹槽
104、704‧‧‧第一腳架部
1041、7041‧‧‧第一分支腳架
1042、7042‧‧‧第二分支腳架
1043‧‧‧第三分支腳架
104a‧‧‧第一螺絲孔柱
104b‧‧‧第一出線孔
110‧‧‧溢膠槽
12、72‧‧‧第二框架
120、720‧‧‧第二框本體
120a‧‧‧內邊緣
120b‧‧‧外邊緣
122、722‧‧‧第二夾持部
124a‧‧‧第二螺絲孔柱
124b‧‧‧第二出線孔
14‧‧‧太陽能電池層壓件
140‧‧‧太陽能電池單元
16‧‧‧螺絲
18‧‧‧接線盒
180‧‧‧正極線材
182‧‧‧負極線材
19‧‧‧連接器
2‧‧‧膠體
302‧‧‧第一夾持部
302a‧‧‧第一凹槽
310‧‧‧溢膠槽
322‧‧‧第二夾持部
322a‧‧‧第二凹槽
526‧‧‧支架
526a‧‧‧螺孔
56‧‧‧螺絲
S‧‧‧容置空間
122a‧‧‧第二凹槽
124、724‧‧‧第二腳架部
1241、7241‧‧‧第四分支腳架
1242、7242‧‧‧第五分支腳架
1243‧‧‧第六分支腳架
θ‧‧‧角度
θ1‧‧‧第一鈍角
θ2‧‧‧第二鈍角
θ3‧‧‧第三鈍角
θ4‧‧‧第四鈍角
第1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第2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太陽能模組的立體組合圖。
第3圖為繪示第2圖中之太陽能模組沿線段3-3’的局部剖視圖。
第4圖為繪示第3圖中之太陽能模組沿線段4-4’的局部剖視圖。
第5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視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
第6圖為繪示第2圖中之太陽能模組的上視圖。
第7圖為繪示第6圖中之太陽能模組組沿線段7-7’的局部剖視圖。
第8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太陽能模組的後視圖。
第9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的上視圖。
第10圖為繪示第9圖中之太陽能模組組沿線段10-10’的局部剖視圖。
第11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請參照第1圖以及第2圖。第1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1的立體分解圖。第2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的立體組合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太陽 能模組1包含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12以及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特別來說,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具有相同外型,且可上下相互套疊,進而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夾持於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之間而完成太陽能模組1的組合。
太陽能模組1的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可藉由層壓的方式而製成(材料可為玻璃),且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所包含的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40係層壓於其內部。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40相互電性連接(可為串聯或並聯),並可接受陽光而產生電流,進而達到發電的目的。以下將進一步介紹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的細部結構。
請參照第3圖,其為繪示第2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沿線段3-3’的局部剖視圖。
如第1圖與第3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包含第一框本體100以及第一夾持部102。第一框架10的第一框本體100呈環狀。第一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沿第一框本體100的內邊緣100a設置而亦呈環狀。太陽能模組1的第二框架12包含第二框本體120以及第二夾持部122。第二框架12的第二框本體120呈環狀,並抵靠第一框本體100的上表面。第二框架12的第二夾持部122沿第二框本體120的內邊緣120a設置而亦呈環狀,並與第一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相對。
太陽能模組1的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周緣輪 廓,與第一框架10的第一框本體100輪廓以及第二框架12的第二框本體120輪廓相似。當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上下相互套疊而使第二框本體120抵靠第一框本體100時,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係位於第一框本體100的內邊緣100a與第二框本體120的內邊緣120a之內側,藉以達到限位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功效。
並且,太陽能模組1的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周緣夾持於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二夾持部122之間。要注意的是,於本實施方式中,層壓於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內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40並未與第一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二框架12的第二夾持部122上下重疊,因此並不會被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二夾持部122遮光而影響太陽能模組1的整體發電效率。
此外,於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模組1還包含膠體2。膠體2用以黏合第一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第二框架12的第二夾持部122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至少部分周緣。換言之,本發明的太陽能模組1採用膠體2黏固的方式使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固定於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之間,除了具有可更快速地緊密固定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功效之外,更可節省太陽能模組1的整體安裝成本。
請參照第4圖,其為繪示第3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沿線段4-4’的局部剖視圖。
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 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具有兩個相對的第一凹槽102a,分別位於第一夾持部102鄰近於第一框本體100的內邊緣100a之上、下表面。第二框架12的第二夾持部122亦具有兩個相對的第二凹槽122a,分別位於第二夾持部122鄰近於第二框本體120的內邊緣120a之上、下表面。第一夾持部102上表面的第一凹槽102a面對第二夾持部122下表面的第二凹槽122a,當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上下相互套疊而使第二框本體120抵靠第一框本體100時,第一夾持部102的第一凹槽102a與第二夾持部122的第二凹槽122a共同構成溢膠槽110。並且,當膠體2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黏合於第一框架10的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二框架12的第二夾持部122之間時,部分之膠體2會流動而容置於溢膠槽110中。
進一步來說,第一凹槽102a毗鄰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一框本體100的連接處,並且第二凹槽122a毗鄰第二夾持部122與第二框本體120的連接處,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02a沿第一框本體100的內邊緣100a形成於第一夾持部102上,第二凹槽122a沿第二框本體120的內邊緣120a形成於第二夾持部122上,致使溢膠槽110呈環狀。因此,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周緣係整圈夾持於第一夾持部102與第二夾持部122之間,並整圈位於溢膠槽110中。然而,第一夾持部102的第一凹槽102a、第二夾持部122的第二凹槽122a以 及兩者所形成的溢膠槽110並不以本實施方式為限。
請參照第5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視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
如第3圖與第5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夾持部30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均具有複數個第一凹槽302a。第二夾持部32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亦具有複數個第二凹槽322a。第一夾持部302上表面的每一個第一凹槽302a皆面對且對齊第二夾持部322下表面的一個對應的第二凹槽322a。因此,第一夾持部302上表面的第一凹槽302a與第二夾持部322下表面的第二凹槽322a可共同構成複數個溢膠槽310。並且,當膠體2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黏合於第一夾持部302與第二夾持部322之間時,部分之膠體2會流動而容置於溢膠槽310中。
進一步來說,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凹槽302a沿著第一夾持部302的設置方向間隔地形成於第一夾持部302上,第二凹槽322a沿第二夾持部322的設置方向間隔地形成於第二夾持部322上。因此,當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周緣整圈夾持於第一夾持部302與第二夾持部322之間時,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的部分周緣係位於溢膠槽310中。
相較於第4圖所示之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夾持部302上的第一凹槽302a與第二夾持部322上的第二凹槽322a為間隔形成的凹陷結構,並非完整的環狀凹陷結構。因此,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夾持部302與第二夾持部322具有結構強度較佳的功效。
並且,相較於第4圖所示之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兩兩相間隔的溢膠槽310的空間總容量較小,在固定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時,僅需較少量的膠體2進行黏固,因此具有減少膠體2使用量的功效。
再回到第1圖與第3圖,於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還包含第一腳架部104。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設置於第一框本體100的外邊緣100b,第一腳架部104與第一框本體100之間夾有一角度θ,此角度較佳為鈍角,例如大約介於100度至150度之間。太陽能模組1的第二框架12還包含第二腳架部124。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設置於第二框本體120的外邊緣120b,並與第一腳架部104相對,相似地,第二腳架部124與第二框本體120之間夾有一角度θ,此角度較佳為鈍角,例如大約介於100度至150度之間。
特別來說,如第1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係由第一框本體100的外邊緣100b同時朝外與朝下延伸形成,第一腳架部10包含複數分支腳架,例如第一分支腳架1041、第二分支腳架1042以及二第三分支腳架1043,第一分支腳架1041與第二分支腳架1042分別連接於第一框本體100的相對兩側邊,而二第三分支腳架1043則分別連接於第一分支腳架1041與第二分支腳架1042之間。同樣地,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係由第二框本體120的外邊緣120b同時朝外與朝下延伸形成,第二腳架部124包含複數分支腳架,例如第四分支腳 架1241、第五分支腳架1242以及二第六分支腳架1243,第四分支腳架1241與第五分支腳架1242分別連接於第二框本體120的相對兩側邊,而二第六分支腳架1243則分別連接於第四分支腳架1241與第五分支腳架1242之間。因此,當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上下相互套疊而使第二框本體120抵靠第一框本體100時(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與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並不會發生干涉問題。相反地,第一框架10係容置於第二框架12的容置空間S內,並且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與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係上下相互抵靠疊合。
於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上下相互套疊置於水平面時,若定義鉛直向下的方向為0度,則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由第一框本體100的外邊緣100b朝外的傾斜角度,以及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由第二框本體120的外邊緣120b朝外的傾斜角度,皆介於10~60度的範圍,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另外,如第1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0前方的第一分支腳架1041的長度與第一框架10後方的第二分支腳架1042的長度並不相同,例如第一分支腳架1041的長度小於第二分支腳架1042的長度,且第二框架12前方的第四分支腳架1241的長度與第二框架12後方的第五分支腳架1242的長度亦不相同,例如第四分支腳架1241的長度小於第五分支腳架1242的長度。因此本發明的 太陽能模組1在組裝並安置於戶外之後,可具有斜角設計(亦即,使太陽能電池層壓件14相對地面具有傾斜角度),因此具有可有效利用光照的功效。
請參照第6圖以及第7圖。第6圖為繪示第2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的上視圖。第7圖為繪示第6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組沿線段7-7’的局部剖視圖。
如第6圖與第7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0中第一腳架部104的第一分支腳架1041以及第二分支腳架1042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一螺絲孔柱104a。第二框架12中第二腳架部124的第四分支腳架1241以及第五分支腳架1242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二螺絲孔柱124a。進一步來說,第二分支腳架1042的第一螺絲孔柱104a設置於第二分支腳架1042的內側,且第五分支腳架1242的第二螺絲孔柱124a設置於第五分支腳架1242的內側。當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上下相互套疊而使第二腳架部124抵靠第一腳架部104時,第一螺絲孔柱104a與第二螺絲孔柱124a相互連通。
另外,太陽能模組1還包含螺絲16。太陽能模組1的螺絲16鎖固於第一螺絲孔柱104a與對應之第二螺絲孔柱124a中,藉以進一步加強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之間的固定強度。
如第7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0的第一分支腳架1041以及第二分支腳架1042分別還具有第一出線孔104b。第一腳架部104的第一出線孔104b毗鄰並 連通第一螺絲孔柱104a。第二框架12的第四分支腳架1241以及第五分支腳架1242分別還具有第二出線孔124b。第二腳架部124的第二出線孔124b毗鄰並連通第二螺絲孔柱124a。
進一步來說,第一腳架部104的第一出線孔104b係沿著一鎖固方向(亦即,第7圖中的鉛直方向)穿越第一腳架部104而形成,且第一螺絲孔柱104a與第一出線孔104b於上述鎖固方向上係相互重疊。同樣地,第二腳架部124的第二出線孔124b亦沿著上述鎖固方向穿越第二腳架部124而形成,且第二螺絲孔柱124a與第二出線孔124b於上述鎖固方向上亦相互重疊。
因此,太陽能模組1的螺絲16可沿著上述鎖固方向依序穿越第二腳架部124的第二出線孔124b與第一腳架部104的第一出線孔104b,並依序鎖固至第二腳架部124的第二螺絲孔柱124a與第一腳架部104的第一螺絲孔柱104a中。
請參照第8圖,其為繪示第1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的後視圖。
如第8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後方具有兩第一出線孔104b,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後方具有兩第二出線孔124b,並且每一第一出線孔104b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124b相互連通。
太陽能模組1還包含接線盒18。太陽能模組1的接線盒18設置於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的內部,並包 含正極線材180以及負極線材182。接線盒18的正極線材180穿過第一出線孔104b中之其一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124b(亦即,第8圖中左方的第一出線孔104b與第二出線孔124b)。接線盒18的負極線材182穿過第一出線孔104b中之另一與對應之第二出線孔124b(亦即,第8圖中右方的第一出線孔104b與第二出線孔124b)。
另外,一般來說,設置於戶外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可包含複數個並排設置且相互電性連接的太陽能模組1。太陽能發電系統還包含複數個連接器19。如第8圖所示,左方的連接器19用以連接接線盒18的正極線材180以及設置於另一左方太陽能模組(圖未示)中之另一接線盒(圖未示)的負極線材182。右方的連接器19用以連接接線盒18的負極線材182以及設置於另一右方太陽能模組(圖未示)中之另一接線盒(圖未示)的正極線材180。藉此,太陽能發電系統所包含的複數個太陽能模組1即可依照此連接架構進行電性連接。
請參照第9圖以及第10圖。第9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1的上視圖。第10圖為繪示第9圖中之太陽能模組1組沿線段10-10’的局部剖視圖。
如第9圖與第10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發電系統還包含兩支架526。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支架526設置於太陽能模組1的第一框架10下方,並抵靠第一腳架部104(如第10圖所示)。支架526具有複數個螺孔526a, 並且每一螺孔526a位於第二腳架部124上對應之第二螺絲孔柱124a與第一腳架部104上對應之第一螺絲孔柱104a的正下方。因此,螺絲56在鎖固至第一螺絲孔柱104a與第二螺絲孔柱124a之後,更可進一步鎖固至支架526的螺孔526a,藉以將第一框架10與第二框架12固定至支架526。藉由將太陽能模組1固定至支架526,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整體結構強度即可獲得提升。即使面對較惡劣的外在環境(例如,遭遇颱風等天災),太陽能發電系統所包含的太陽能模組1仍可穩固地固定於支架526上。
再回到第1圖中,第一框架10的第一腳架部104係沿著第一框本體100的外邊緣100b設置而呈環狀,且第二框架12的第二腳架部124係沿著第二框本體120的外邊緣120b設置而呈環狀,因此太陽能模組1的底部可以提供完整的支撐能力,具有提升抗荷重能力的功效,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11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模組7的立體分解圖。
如第11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在不影響太陽能模組7整體的結構強度的前提之下,第一框架70的第一框本體700與第一夾持部702皆與第1圖所示的第一框本體100與第一夾持部102相同,但第一框架70的第一腳架部704係非連續地設置於第一框本體700的部分邊緣,例如僅包含相對的第一分支腳架7041以及第二分支腳架7042,第一分支腳架7041的長度小於第二分支腳架7042 的長度,第一分支腳架7041以及第二分支腳架7042分別與第一框本體700夾有第一鈍角θ1與第二鈍角θ2。相對地,第二框架72的第一框本體720與第一夾持部722皆與第1圖所示的第二框本體120與第二夾持部122相同,但第二框架72的第二腳架部724係非連續地設置於第二框本體720的部分邊緣,進而可達到節省材料成本的功效,例如僅包含相對的第三分支腳架7241以及第四分支腳架7242,第三分支腳架7241的長度小於第四分支腳架7242的長度,第三分支腳架7241以及第四分支腳架7242分別與第二框本體720夾有第三鈍角θ3與第四鈍角θ4
由以上對於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發明所提供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一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其太陽能模組包含兩個外型相同的框架,且兩框架可上下相互套疊,進而將太陽能電池層壓件夾持於兩框架之間而完成太陽能模組的組合。由於兩框架的結構相同,因此可簡化模具的設計,減少模具開發成本。並且,在太陽能模組的組裝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採用膠體黏固的方式使太陽能電池層壓件固定於兩框架之間,除了可更快速地緊密固定太陽能電池層壓件,更可節省安裝成本。再者,由於每一太陽能模組在組裝完成之後的外型皆相同,因此太陽能模組之間亦可相互套疊,在包裝與運送時可節省空間及減少人力耗費。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 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太陽能模組
10‧‧‧第一框架
100‧‧‧第一框本體
102‧‧‧第一夾持部
104‧‧‧第一腳架部
1041‧‧‧第一分支腳架
1042‧‧‧第二分支腳架
1043‧‧‧第三分支腳架
12‧‧‧第二框架
120‧‧‧第二框本體
122‧‧‧第二夾持部
124‧‧‧第二腳架部
1241‧‧‧第四分支腳架
1242‧‧‧第五分支腳架
1243‧‧‧第六分支腳架
14‧‧‧太陽能電池層壓件
140‧‧‧太陽能電池單元
S‧‧‧容置空間

Claims (19)

  1. 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一第一框架,包含:一第一框本體,呈環狀;一第一夾持部,沿該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設置;以及一第一腳架部,設置於該第一框本體的外邊緣;一第二框架,包含:一第二框本體,呈環狀,並抵靠於該第一框本體上方;一第二夾持部,沿該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設置,並與該第一夾持部相對;以及一第二腳架部,設置於該第二框本體的外邊緣,並與該第一腳架部相對;以及一太陽能電池層壓件,該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周緣夾持於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二夾持部之間。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電池層壓件位於該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與該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之內。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還包含:一膠體,黏合該第一夾持部、該第二夾持部與該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至少部分周緣。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該第一凹槽位於該第一夾持部面對該第二夾持部的表面上,該第二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該第二凹槽位於該第二夾持部面對該第一夾持部的表面上,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二凹槽共同構成一溢膠槽,並且部分之該膠體容置於該溢膠槽中。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至少部分周緣位於該溢膠槽中。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凹槽沿該第一框本體的內邊緣形成於該第一夾持部上,該第二凹槽沿該第二框本體的內邊緣形成於該第二夾持部上,致使該溢膠槽呈環狀,並且該太陽能電池層壓件的周緣位於該溢膠槽中。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凹槽毗鄰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一框本體的連接處,並且該第二凹槽毗鄰該第二夾持部與該第二框本體的連接處。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腳架部具有至少一第一螺絲孔柱,該第二腳架部具有至少一第二螺絲孔柱,並且該第一螺絲孔柱與該第二螺絲孔柱相互連通。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模組還包含:一螺絲,鎖固於該第一螺絲孔柱與該二螺絲孔柱中。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腳架部還具有至少一第一出線孔,該第一出線孔毗鄰並連通該第一螺絲孔柱,該第二腳架部還具有至少一第二出線孔,並且該第二出線孔毗鄰並連通該第二螺絲孔柱。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模組還包含一接線盒,該接線盒包含至少一線材,並且該線材穿過該第一出線孔與該第二出線孔。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腳架部具有兩第一出線孔,該第二腳架部具有兩第二出線孔,每一該兩第一出線孔與對應之該第二出線孔相互連通,該接線盒包含一正極線材以及一負極線材,該正極線材穿過該兩第一出線孔中之其一與對應之該第二出線孔,並且該負極線材穿過該兩第一出線孔中之另一與對應之該第二出線孔。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二框架具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第一框架。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 一腳架部包含複數分支腳架,該些分支腳架分別與該第一框本體夾一鈍角。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腳架部包含一第一分支腳架以及一第二分支腳架,該第一分支腳架與該第二分支腳架分別連接於該第一框本體之相對兩側邊且具有不同長度。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分支腳架之長度小於該第二分支腳架之長度,且該第一分支腳架與該第一框本體夾一第一鈍角,該第二分支腳架與該第一框本體夾一第二鈍角。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二腳架部包含複數分支腳架,該些分支腳架分別與該第二框本體夾一鈍角。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二腳架部包含一第三分支腳架以及一第四分支腳架,該第三分支腳架與該第四分支腳架分別連接於該第二框本體之相對兩側邊且具有不同長度。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三分支腳架之長度小於該第四分支腳架之長度,且該第三分支腳架與該第二框本體夾一第三鈍角,該第四分支腳 架與該第二框本體夾一第四鈍角。
TW102124234A 2013-03-22 2013-07-05 太陽能模組 TWI534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4933.7A CN103208543B (zh) 2013-03-22 2013-03-22 太阳能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578A TW201437578A (zh) 2014-10-01
TWI534396B true TWI534396B (zh) 2016-05-21

Family

ID=48755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4234A TWI534396B (zh) 2013-03-22 2013-07-05 太陽能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83897A1 (zh)
CN (1) CN103208543B (zh)
TW (1) TWI534396B (zh)
WO (1) WO20141463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4342B2 (en) 2014-09-09 2016-11-15 Johns Manvill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upling solar panel support structures and/or securing solar panel support structures to a roof
CN104539227B (zh) * 2014-12-31 2017-06-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装置
CN105356828B (zh) * 2015-10-17 2018-10-23 江苏振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
CN105515505A (zh) * 2016-01-20 2016-04-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和光伏发电系统
USD825449S1 (en) * 2016-09-02 2018-08-14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Photovoltaic panel
TWI615590B (zh) * 2016-09-12 2018-02-21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板及其桶式支架
CN107294477A (zh) * 2017-07-04 2017-10-24 合肥庭鸾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发电车的太阳能板固定结构
TWI764381B (zh) * 2020-11-19 2022-05-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116A (ja) * 1994-07-07 1996-01-23 Sunstar Eng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792867B2 (ja) * 1997-11-06 200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アレイ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の施工方法
JP2003262019A (ja) * 2002-03-07 2003-09-19 Sekisui Chem Co Ltd 太陽エネルギー収集パネルの枠材取付構造
EP1548846A3 (en) * 2003-11-28 2007-09-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edge face sealing member and solar cell module employing same
WO2006043658A1 (ja) * 2004-10-22 2006-04-27 Kyocer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装置とその設置方法
US20080222988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Chang Chi Lee Integrated fixing frame for a solar energy module
FR2915230B1 (fr) * 2007-04-20 2012-09-07 Imphy Alloys Bati support d'un panneau tel que panneau photoelectrique et paroi exterieure d'un batiment comportant de tels batis
DE102008031545A1 (de) * 2008-07-07 2010-01-14 Tesa Se Rahmen für ein plattenförmiges Solarelement
US20100212725A1 (en) * 2009-02-24 2010-08-26 Barth Kurt 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photovoltaic module structure
GB2487914B (en) * 2011-02-07 2015-03-11 Solar Roof Invest Ltd Solar panel assemblies
US9091461B2 (en) * 2011-04-27 2015-07-28 Blue Sunny Skies Llc Grounding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CN102386255A (zh) * 2011-10-18 2012-03-21 东莞市中海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新型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及模块阵列、模块阵列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8543B (zh) 2015-08-05
CN103208543A (zh) 2013-07-17
US20140283897A1 (en) 2014-09-25
WO2014146318A1 (zh) 2014-09-25
TW201437578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4396B (zh) 太陽能模組
JP6289643B2 (ja) 光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30059513A1 (en) Photovoltaic panel having an adhered support frame
JP2017501584A (ja) デュアルガラス光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40182661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frame with improved bondability
JP2017500751A (ja) 光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4521008A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
JP2017508268A (ja) 位置合わせ封止材を有する太陽モジュール
JP201521163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479854A (zh) 太阳能光伏组件、光伏发电船帆和太阳能游船
US20130174887A1 (en) Outer frame of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AU2015222966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junction box
US20160043692A1 (en) Solar cell module
KR20160090897A (ko) 이중유리 포토볼테익 모듈
JP201123876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619285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103540B1 (ko) 태양광 모듈용 코너 키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태양광 모듈
US20150303866A1 (en) Concentrating solar cell module panel having stiffness and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ame
KR20130028430A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JP200628677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取付装置
JP201409000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集合体
KR20150092613A (ko) 태양전지 어셈블리
KR101767502B1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JP3177483U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KR20130101244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