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8889B - 腳踏車煞車臂 - Google Patents

腳踏車煞車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8889B
TWI508889B TW101140188A TW101140188A TWI508889B TW I508889 B TWI508889 B TW I508889B TW 101140188 A TW101140188 A TW 101140188A TW 101140188 A TW101140188 A TW 101140188A TW I508889 B TWI508889 B TW I5088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arm
sleeve
bicycle
bearing
brak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0353A (zh
Inventor
Osamu Kariyama
Daisuke Nago
Takefumi Terada
Masahiro Nakakura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00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0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8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88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2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 B62L1/06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 B62L1/1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 B62L1/14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the elements being mounted on levers pivotable about different a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腳踏車煞車臂
本發明一般而言係關於一種腳踏車煞車臂。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一軸承部件之腳踏車煞車臂。
腳踏車通常具備用於停車之至少一個煞車裝置。目前,可利用多種多樣之腳踏車煞車裝置。最受歡迎類型之腳踏車煞車裝置中之一者係一輪緣煞車。輪緣煞車經組態以藉由藉助附接至一煞車臂對之一煞車蹄片對夾緊車輪之輪緣而將一煞車力施加至一腳踏車之車輪。一輪緣煞車之一項眾所周知之實例係一卡鉗煞車。亦可以數種組態利用卡鉗煞車。主要存在三種類型之卡鉗煞車:一側拉類型、一中拉類型及一懸臂類型。在卡鉗煞車中,一煞車臂對以樞軸方式耦合至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
腳踏車煞車裝置之煞車臂具有使煞車臂相對於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平滑地旋轉之軸承部件。關於習用腳踏車煞車裝置,在將煞車臂裝配至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之同時,必須調整煞車臂之軸承部件之軸承遊隙。舉例而言,藉由調整將煞車臂耦合至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之緊度來達成軸承遊隙之調整。在此情形中,由於煞車臂之裝配工作涉及軸承調整,因此煞車臂之裝配工作變得複雜。
本發明之一個目的係提供一種簡化腳踏車煞車臂相對於一腳踏車車架之裝配工作之腳踏車煞車臂。
根據本發明之一項態樣,一腳踏車煞車臂包含一套筒、一煞車臂主體、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以及一第一軸承部件。該煞車臂主體具有一安裝部分。該煞車臂主體相對於該套筒以可旋轉方式配置。該第一支座及該第二支座在該套筒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該煞車臂主體之至少一部分安置於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之間。該第一軸承部件圍繞該套筒軸向安置於該煞車臂主體之該安裝部分之一第一外側上。該第一軸承部件軸向安置於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之間。
依據以下詳細說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此等及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以下詳細說明連同附圖一起揭示選定實施例。
現參考形成此原始發明之一部分之附圖。
現將參考圖式闡釋選定實施例。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僅出於圖解說明之目的而非出於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來限制本發明之目的而提供下文對實施例之說明。
首先參考圖1至圖3,圖解說明具有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腳踏車煞車裝置12之一腳踏車10之一前部部分。腳踏車及其各種組件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腳踏車10及其各種組件,惟腳踏車10之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煞車裝置12相關之組件除外。換言之,本文中將僅詳細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 12。此外,由於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大多數煞車裝置,因此將僅在理解本發明所需要之範圍內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12。
如圖1中所見,煞車裝置12圖解說明為耦合至腳踏車10之一前叉14(例如,一腳踏車車架)。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煞車裝置12可按需要及/或按期望耦合至腳踏車10之後叉或另一部分。如圖2、圖3及圖5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裝置12係一懸臂類型之煞車裝置。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明瞭,本發明可適於其他類型之煞車裝置。
基本上,煞車裝置12可移動地耦合至腳踏車10之前叉14以使得煞車裝置12可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煞車裝置12以樞軸方式耦合於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上,如下文所闡釋。在釋放位置中,煞車裝置12不與腳踏車10之一車輪18之一輪緣20嚙合以使得車輪18自由旋轉。在煞車位置中,煞車裝置12經樞轉以緊夾車輪18之輪緣20以阻止車輪18之旋轉。特定而言,騎車者將操作腳踏車10之一煞車操作裝置22,煞車操作裝置22又將拉動一纜線24以致使煞車裝置12與車輪18之輪緣20以一習用方式嚙合。
如圖2中所見,煞車裝置12具有一煞車臂30(例如,腳踏車煞車臂)對。煞車臂30在其下部端處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14且在其上部端處耦合至纜線24。通常,煞車臂30相對於彼此鏡像對稱,惟將纜線24附接至其之方式除外。煞 車臂30中之每一者主要具有一煞車臂主體34及一煞車蹄片36。煞車臂主體34之上部端藉由一連接連桿42及纜線24之一端而互連以使得煞車臂主體34以一習用方式一起樞轉。煞車臂主體34係以樞軸方式安裝至腳踏車10之前叉14以用於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之懸臂式臂。更特定而言,煞車臂主體34中之每一者具有一下部樞軸端或安裝部分50、一中心煞車蹄片附接區段52及一上部纜線附接端54。
舉例而言,第US 6,349,799號美國專利中闡述此等懸臂類型煞車,該美國專利藉此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煞車裝置12之構造之細節,惟安裝部分50除外。因此,本文中僅簡潔地闡述煞車裝置12之其餘部分以理解本發明。此外,煞車臂30通常相對於彼此鏡像對稱。因此,在下文中,為簡潔起見,將僅闡述煞車臂30中之一者(例如,一右煞車臂30)。
如圖3中所見,煞車臂30之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具有一樞軸孔或開口60,其中一煞車臂支撐單元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於樞軸孔或開口60中。一固定螺栓64(例如,一固定部件)延伸穿過樞軸開口60且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一內部帶螺紋孔16a(亦參見圖5)中以將煞車臂主體34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14。此外,在煞車臂主體34與前叉14之間以操作方式提供一偏置部件(未展示)。因此,該偏置部件通常圍繞固定螺栓64施加一旋轉力以使得通常將煞車臂主體34向外偏置至一釋放位置。 該偏置部件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該偏置部件。
如圖4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臂支撐單元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至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煞車臂支撐單元62進一步包含一套筒70、第一支座72及第二支座74、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該等軸承部件沿固定螺栓64之一中心軸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相對於套筒70以可旋轉方式配置。套筒70包含延伸穿過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一圓柱形套筒主體80。套筒70由金屬或任何其他適合材料製成。
第一支座72及第二支座74在套筒70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第一支座72經軸向安置而比第二支座74更遠離前叉14。煞車臂主體34之至少一部分安置於第一支座72與第二支座74之間。特定而言,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72與第二支座74之間。第一支座72可相對於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軸向調整。第一支座72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之第一固定螺母82(即一第一鎖定部件)及第二固定螺母84(即一第二鎖定部件)。第二固定螺母84軸向安置於第一固定螺母82與第一軸承部件76之間以使得第二固定螺母84與第一固定螺母82及第一軸承部件76軸向接觸。第一固定螺母82及第二固定螺母84分別具有內部帶螺紋部分82a及內部帶螺紋部分84a。第一固定螺母82及第二固定螺母84之內部帶螺紋部分82a及內部帶螺紋部分84a以螺紋方式擰至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之一外部帶螺紋部分80a。
第二支座74固定地耦合至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第二支座74包含一凸緣區段88。凸緣區段88自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徑向延伸。凸緣區段88與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整合在一起。特定而言,凸緣區段88與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整體地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部件。第二支座74在凸緣區段88上進一步具有複數個(在此實施例中四個)軸向突出部90。軸向突出部90形成一嚙合部分,在將煞車臂30附接至前叉14時,該嚙合部分經組態以與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特定而言,軸向突出部90相對於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一附接面16b(參見圖5)軸向突出。特定而言,軸向突出部90圍繞套筒70之一螺栓通孔70a之一周邊邊緣相對於凸緣區段88之一軸向端面88a軸向突出。軸向突出部90在凸緣區段88之軸向端面88a上沿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之周邊邊緣相對於彼此等距配置。軸向突出部90之數目可按需要及/或按期望大於或小於四個以用於將第二支座74耦合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在將煞車裝置12安裝至前叉14時,凸緣區段88之軸向端面88a與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附接面16b接觸。軸向突出部90分別與在內部帶螺紋孔16a周圍形成之凹入部16c(參見圖5)嚙合,以使得套筒70與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
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在套筒70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第一軸承部件76經軸向安置而比第二軸承部件78更遠離前叉14。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圍 繞套筒主體80軸向安置於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外側。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76圍繞套筒70軸向安置於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一第一外側(例如,一前外側)上。換言之,第一軸承部件76相對於安裝部分50安置於一軸向不重疊位置處。第一軸承部件76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72與第二支座74之間。第一軸承部件76包含一推力軸承。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76包含一推力滾子軸承。第一軸承部件76之推力軸承可包含一習用構造。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推力軸承之細節。第一軸承部件76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72與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間。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76與第一支座72之第二固定螺母84及安裝部分50之一第一軸向端面50a軸向接觸,以使得第一軸承部件76支撐第一支座72之第二固定螺母84與安裝部分50之第一軸向端面50a之間的一軸向負載。另一選擇為或視情況,第一軸承部件76可包含一乾軸承,諸如一襯套或推力墊圈。
此外,第二軸承部件78圍繞套筒70軸向安置於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一第二外側(例如,一後外側)上。換言之,第二軸承部件78相對於安裝部分50安置於一軸向不重疊位置處。第二軸承部件78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72與第二支座74之間。第二軸承部件78包含一推力軸承。特定而言,第二軸承部件78包含一推力滾子軸承。第二軸承部件78之推力軸承可包含一習用構造。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推力軸承之細節。第二軸承部件78軸向安置於第二支 座74與煞車臂主體34之安裝部分50之間。特定而言,第二軸承部件78與第二支座74之凸緣區段88及安裝部分50之一第二軸向端面50b軸向接觸,以使得第二軸承部件78支撐第二支座74之凸緣區段88與安裝部分50之第二軸向端面50b之間的一軸向負載。第二軸向端面50b係第一軸向端面50a之一軸向相對面。另一選擇為或視情況,第二軸承部件78可包含一乾軸承,諸如一襯套或推力墊圈。
煞車臂支撐單元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至煞車臂30之安裝部分50如下。首先,第二軸承部件78圍繞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安置。套筒主體80自安裝部分50之第二側插入至煞車臂30之安裝部分50上之開口60中,以使得第二軸承部件78軸向夾持在套筒70之凸緣區段88與安裝部分50之間。如圖4中所見,一徑向軸承94(諸如,DU襯套)對亦圍繞套筒主體80徑向安置於套筒主體80與安裝部分50之開口60之間以用於使煞車臂30相對於套筒70平滑地旋轉。此外,第一軸承部件76圍繞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自煞車臂30之安裝部分50之第一側安置。然後,第二固定螺母84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主體80之帶螺紋部分80a,以使得第一軸承部件76軸向夾持在第二固定螺母84與煞車臂30之安裝部分50之間。此處,調整第二固定螺母84之軸向位置以使得達成足夠在套筒70上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煞車臂30之安裝部分50的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之軸承遊隙。此外,第一固定螺母82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主體80之帶螺紋部分80a以保持第二固定螺母84之軸向位置。
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62之煞車臂30藉助固定螺栓64裝配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固定螺栓64係一帶螺紋緊固件或螺桿。固定螺栓64延伸穿過煞車臂支撐單元62之套筒70。特定而言,固定螺栓64朝向前叉14延伸超過套筒70之凸緣區段88之軸向端面88a。一蓋部件92附接至安裝部分50之第一側以使得第一固定螺母82及第二固定螺母84以及第一軸承部件76安置於蓋部件92內。固定螺栓64具有一頭部部分64a,其軸向安置於蓋部件92外側以將蓋部件92軸向壓抵第一固定螺母82。固定螺栓64進一步具有在固定螺栓64之與頭部部分64a相對之一相對端部分上之一外部帶螺紋區段64b。帶螺紋區段64b擰緊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內部帶螺紋孔16a以將煞車臂支撐單元62固定地耦合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形成為一無螺紋孔。因此,固定螺栓64可係可滑動地插入穿過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然後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內部帶螺紋孔16a中。
利用此煞車裝置12,可簡化煞車臂30相對於前叉14之裝配工作。特定而言,可藉由調整第二固定螺母84之緊度或軸向位置來調整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之軸承遊隙。此外,第一固定螺母82保持第二固定螺母84之軸向位置,此維持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之軸承遊隙。換言之,每一煞車臂30連同煞車臂支撐單元62可裝配至前叉14作為一個單元。特定而言,可在將煞車臂30裝配至前叉14之前調整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之軸 承遊隙。因此,可簡化煞車臂30之裝配工作。
利用此煞車裝置12,套筒70擁有與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上之凹入部16c嚙合之軸向突出部90。因此,在將煞車臂30裝配至前叉14之時,可將套筒70相對於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分別容易地定位,此亦簡化煞車臂30之裝配工作。
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第一支座72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之第一固定螺母82及第二固定螺母84。然而,另一選擇為,第一支座72可包含與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整合在一起且自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徑向延伸之一凸緣區段。
另一方面,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第二支座74包含自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徑向延伸且與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整合在一起之凸緣區段88。然而,另一選擇為,第二支座74可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70之套筒主體80之第一固定螺母及第二固定螺母。在此情形中,軸向突出部90安置於第一固定螺母及第二固定螺母中之一者之一軸向端面上。
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煞車臂支撐單元62具有一推力滾子軸承對(亦即,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然而,煞車臂支撐單元62可僅具有一個推力滾子軸承。換言之,第一軸承部件76及第二軸承部件78中之一者可被移除或用一乾軸承(諸如,一襯套或推力墊圈)替換。
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形成為一無螺紋孔以使得在不旋轉固定螺栓64之情況下將固定螺栓64可滑動地插入穿過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然而,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可包含一內部帶螺紋部分。在此情形中,固定螺栓64之帶螺紋區段64b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70之螺栓通孔70a之內部帶螺紋部分,且然後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4之煞車附接區段16之內部帶螺紋孔16a中。因此,可在裝上煞車裝置12之同時將固定螺栓64附接至煞車臂支撐單元62。因此,具有固定螺栓64之煞車臂支撐單元62可裝配至前叉14作為一單元,此亦簡化煞車裝置12之裝配工作。
第二實施例
現參考圖6至圖8,圖解說明具有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腳踏車煞車裝置112之一腳踏車110之一前部部分。腳踏車及其各種組件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腳踏車110及其各種組件,惟腳踏車110之與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煞車裝置112相關之組件除外。換言之,本文中將僅詳細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112。此外,由於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大多數煞車裝置,因此將僅在理解本發明所需要之範圍內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112。
如圖6中所見,煞車裝置112圖解說明為耦合至腳踏車110之一前叉114(例如,一腳踏車車架)。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煞車裝置112可按需要及/或 按期望耦合至腳踏車110之後叉或另一部分。如圖6及圖7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裝置112係一中拉類型之煞車裝置。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明瞭,本發明可適於其他類型之煞車裝置。
基本上,煞車裝置112可移動地耦合至腳踏車110之前叉114以使得煞車裝置112可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煞車裝置112以樞軸方式耦合於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上,如下文所闡釋。在釋放位置中,煞車裝置112不與腳踏車110之一車輪118之一輪緣120嚙合以使得車輪118自由旋轉。在煞車位置中,煞車裝置112經樞轉以緊夾車輪118之輪緣120以阻止車輪118之旋轉。特定而言,騎車者將操作腳踏車110之一煞車操作裝置,該煞車操作裝置又將拉動一纜線124以致使煞車裝置112與車輪118之輪緣120以一習用方式嚙合。
如圖6及圖7中所見,煞車裝置112具有一煞車臂130(例如,腳踏車煞車臂)對。煞車臂130在其中間部分處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114、在其上部端處耦合至纜線124。煞車臂130相對於彼此具有不同形狀。然而,煞車臂130中之每一者主要具有一煞車臂主體134及一煞車蹄片136。煞車臂主體134之上部端經由具有耦合至其之一控制板124a及一中間控制線124b對之一中間控制元件連接至纜線124以使得煞車臂主體134以一習用方式一起樞轉。煞車臂主體134以樞軸方式安裝至腳踏車110之前叉114以用於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更特定而言,煞車臂主體134 中之每一者通常具有一中心樞軸部分或安裝部分150、一下部煞車蹄片附接區段152及一上部纜線附接端154。
舉例而言,第13/040930、13/041030及13/408324號美國申請案中闡述此等中拉類型煞車,該等美國申請案藉此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煞車裝置112之構造之細節,惟安裝部分150除外。因此,本文中僅簡潔地闡述煞車裝置112之其餘部分以理解本發明。此外,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通常相對於彼此鏡像對稱或相同。因此,在下文中,為簡潔起見,將僅闡述煞車臂130中之一者(例如,一右煞車臂130)之構造。
如圖8中所見,煞車臂130之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具有一樞軸孔或開口160,其中一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於樞軸孔或開口160中。一固定螺栓164(例如,一固定部件)延伸穿過樞軸開口160且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一內部帶螺紋孔116a(參見圖7)以將煞車臂主體134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114。此外,在煞車臂主體134與前叉114之間以操作方式提供一偏置部件(未展示)。因此,該偏置部件通常施加一旋轉力以使得將煞車臂主體134通常偏置至一釋放位置。該偏置部件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該偏置部件。
如圖8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至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煞車臂支撐單元162進一步包含一套筒170、第一支座172及第二支座174、 第一軸承部件176及第二軸承部件178,該等軸承部件沿固定螺栓164之一中心軸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相對於套筒170以可旋轉方式配置。套筒170包含延伸穿過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之一圓柱形套筒主體180。套筒170由金屬或任何其他適合材料製成。
第一支座172及第二支座174在套筒170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第一支座172經軸向安置而比第二支座174更靠近於前叉114。煞車臂主體134之至少一部分安置於第一支座172與第二支座174之間。特定而言,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172與第二支座174之間。第一支座172可相對於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軸向調整。第一支座172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之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二固定螺母184(例如,鎖定部件)。第二固定螺母184軸向安置於第一固定螺母182與第一軸承部件176之間以使得第二固定螺母184與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一軸承部件176軸向接觸。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二固定螺母184分別具有內部帶螺紋部分182a及內部帶螺紋部分184a。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二固定螺母184之內部帶螺紋部分182a及內部帶螺紋部分184a以螺紋方式擰至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之一外部帶螺紋部分180a。
第二支座174固定地耦合至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第二支座174包含一凸緣區段188。凸緣區段188自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徑向延伸。凸緣區段188與套筒170之套筒主 體180整合在一起。特定而言,凸緣區段188與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整體地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部件。
第一支座172在第一固定螺母182上進一步具有複數個(在此實施例中四個)軸向突出部190。軸向突出部190形成一嚙合部分,在將煞車臂130附接至前叉114時,該嚙合部分經組態以與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特定而言,軸向突出部190相對於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一附接面116b(參見圖7)軸向突出。特定而言,軸向突出部190圍繞第一固定螺母182之一螺栓通孔182c之一周邊邊緣相對於第一固定螺母182之一軸向端面182b軸向突出。軸向突出部190在第一固定螺母182之軸向端面182b上沿第一固定螺母182之螺栓通孔182c之周邊邊緣相對於彼此等距配置。軸向突出部190之數目可按需要及/或按期望大於或小於四個以用於將第一支座172耦合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在將煞車裝置112安裝至前叉114時,第一固定螺母182之軸向端面182b與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附接面116b接觸。軸向突出部190分別與在內部帶螺紋孔116a周圍形成之凹入部116c(參見圖7)嚙合,以使得套筒170與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
第一軸承部件176及第二軸承部件178在套筒170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第一軸承部件176經軸向安置而比第二軸承部件178更靠近於前叉114。第一軸承部件176及第二軸承部件178圍繞套筒主體180相對於彼此軸向安置。第一 軸承部件176包含一乾軸承,諸如一帶凸緣襯套。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176具有一凸緣部分176a及一圓柱形部分176b。凸緣部分176a在圓柱形部分176b之一端部分處相對於圓柱形部分176b向外延伸。凸緣部分176a與圓柱形部分176b整體地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部件。凸緣部分176a及圓柱形部分176b由樹脂製成,諸如,塑膠或用於乾軸承、滑動軸承(plain bearing)或摩擦軸承之任何其他適合材料。凸緣部分176a形成一推力軸承或推力墊圈,而圓柱形部分176b形成一徑向軸承。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圍繞套筒170軸向安置於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之一第一外側(例如,一後側)上。換言之,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相對於安裝部分150安置於一軸向不重疊位置處。此外,第一軸承部件176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172與第二支座174之間。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172與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之間。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與第一支座172之第二固定螺母184及安裝部分150之一第一軸向端面150a軸向接觸,以使得第一軸承部件176支撐第一支座172之第二固定螺母184與安裝部分150之第一軸向端面150a之間的一軸向負載。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圓柱形部分176b圍繞套筒主體180徑向安置於套筒主體180與安裝部分150之開口160之間以用於使煞車臂130相對於套筒170平滑地旋轉。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圓柱形部分176b相對於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軸向延伸 遠離第一支座172。另一選擇為或視情況,第一軸承部件176可包含一推力軸承。特定而言,第一軸承部件176可包含一推力滾子軸承。第一軸承部件176之推力軸承可包含一習用構造。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推力軸承之細節。
此外,第二軸承部件178圍繞套筒170軸向安置於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之一第二外側(例如,一前側)上。換言之,第二軸承部件178相對於安裝部分150安置於一軸向不重疊位置處。第二軸承部件178軸向安置於第一支座172與第二支座174之間。第二軸承部件178包含一推力軸承。特定而言,第二軸承部件178包含一推力滾子軸承。第二軸承部件178之推力軸承可包含一習用構造。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推力軸承之細節。第二軸承部件178軸向安置於第二支座174與煞車臂主體134之安裝部分150之間。特定而言,第二軸承部件178與第二支座174之凸緣區段188及安裝部分150之一第二軸向端面150b軸向接觸,以使得第二軸承部件178支撐第二支座174之凸緣區段188與安裝部分150之第二軸向端面150b之間的一軸向負載。第二軸向端面150b係第一軸向端面150a之一軸向相對面。另一選擇為或視情況,第二軸承部件178可包含一乾軸承,諸如一襯套或推力墊圈。
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至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如下。首先,第二軸承部件178圍繞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安置。套筒主體180自安裝部分150之第二側 插入至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上之開口160中,以使得第二軸承部件178軸向夾持在套筒170之凸緣區段188與安裝部分150之間。如圖8中所見,一徑向軸承194(諸如,一DU襯套)亦圍繞套筒主體180徑向安置於套筒主體180與安裝部分150之開口160之間以用於使煞車臂130相對於套筒170平滑地旋轉。此外,第一軸承部件176圍繞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自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之第一側安置,以使得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圓柱形部分176b徑向安置於套筒主體180與安裝部分150之開口160之間。然後,第二固定螺母184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主體180之帶螺紋部分180a以使得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軸向夾持在第二固定螺母184與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之間。此處,調整第二固定螺母184之軸向位置以使得達成足夠在套筒170上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煞車臂130之安裝部分150的第一軸承部件176及第二軸承部件178之軸承遊隙。此外,第一固定螺母182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主體180之帶螺紋部分180a以保持第二固定螺母184之軸向位置。
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煞車臂130藉助固定螺栓164裝配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固定螺栓164係一帶螺紋緊固件或螺桿。固定螺栓164延伸穿過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套筒170。特定而言,固定螺栓164朝向前叉114延伸超過第一支座172之第一固定螺母182之軸向端面182b。固定螺栓164具有一頭部部分164a,其軸向安置於凸緣區段188外側以在將煞車臂130附接至前叉114時朝向前叉114 軸向按壓凸緣區段188。固定螺栓164進一步具有沿固定螺栓164之一軸向方向之一外部帶螺紋區段164b。帶螺紋區段164b擰緊至形成於套筒170之螺栓通孔170a之一內部周邊面上之一內部帶螺紋部分170b。此外,帶螺紋區段164b擰緊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內部帶螺紋孔116a以將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固定地耦合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
關於此煞車裝置112,可簡化煞車臂130相對於前叉114之裝配工作。特定而言,可藉由調整第二固定螺母184之緊度或軸向位置來調整第一軸承部件176與第二軸承部件178之軸承遊隙。此外,第一固定螺母182保持第二固定螺母184之軸向位置,此維持第一軸承部件176與第二軸承部件178之軸承遊隙。換言之,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煞車臂130中之每一者可裝配至前叉114作為一單元。特定而言,可在將煞車臂130裝配至前叉114之前調整第一軸承部件176及第二軸承部件178之軸承遊隙。因此,可簡化煞車臂130之裝配工作。
關於此煞車裝置112,第一支座172具有與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上之凹入部116c嚙合之軸向突出部190。因此,在將煞車臂130裝配至前叉114之同時,可將第一支座172相對於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分別容易地定位,此亦簡化煞車臂130之裝配工作。
關於此煞車裝置112,分別相對於煞車臂130將具有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二固定螺母184之第一支座172安置於腳 踏車10之後側上。因此,關於此煞車裝置112,可提供審美精良之煞車裝置。
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第一支座172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之第一固定螺母182及第二固定螺母184。然而,另一選擇為,第一支座172可包含與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整合在一起且自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徑向延伸之一凸緣區段。在此情形中,軸向突出部190安置於該凸緣區段之一軸向端面上。
另一方面,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第二支座174包含自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徑向延伸且與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整合在一起之凸緣區段188。然而,另一選擇為,第二支座174可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套筒170之套筒主體180之第一固定螺母及第二固定螺母。
在上文所圖解說明之此實施例中,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具有一乾軸承(亦即,第一軸承部件176)及一推力滾子軸承(亦即,第二軸承部件178)。然而,第一軸承部件176可包含推力滾子軸承代替乾軸承。另一選擇為或另外,第二軸承部件178可包含乾軸承(諸如,一帶凸緣襯套或一推力墊圈)代替推力滾子軸承。此外,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可僅包含一個軸承。換言之,可移除第一軸承部件176與第二軸承部件178中之一者。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承部件176之凸緣部分176a與圓柱形部分176b整體地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部件。然而,凸緣部分176a與圓柱形部分176b可獨立地形成為不同部件。
在此實施例中,套筒170之螺栓通孔170a包含內部帶螺紋部分170b。固定螺栓164之帶螺紋區段164b以螺紋方式耦合至套筒170之螺栓通孔170a之內部帶螺紋部分170b,然後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內部帶螺紋孔116a中。因此,在裝上煞車裝置112之時可將固定螺栓164附接至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因此,具有固定螺栓164之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可裝配至前叉114作為一單元,此亦簡化煞車裝置112之裝配工作。另一方面,套筒170之螺栓通孔170a可形成為一無螺紋孔而不具有內部帶螺紋部分170b。在此情形中,在不旋轉固定螺栓164之情況下,固定螺栓164可滑動地插入穿過套筒170之螺栓通孔170a,且然後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114之煞車附接區段116之內部帶螺紋孔116a中。
第三實施例
現參考圖9及圖10,圖解說明具有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腳踏車煞車裝置212之一腳踏車210之一前部部分。腳踏車及其各種組件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腳踏車210及其各種組件,惟腳踏車210之與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煞車裝置212相關之組件除外。換言之,本文中將僅詳細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212。此外,由於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大多數煞車裝置,因此將僅在理解本發明所需要之範圍內論述及圖解說明煞車裝置212。
如圖9中所見,煞車裝置212圖解說明為耦合至腳踏車 210之一前叉214(例如,一腳踏車車架)。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煞車裝置212可按需要及/或按期望耦合至腳踏車210之後叉或另一部分。如圖9及圖10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裝置212係一側拉卡鉗輪緣煞車,且更特定而言係一雙樞軸側拉卡鉗輪緣煞車。
基本上,煞車裝置212可移動地耦合至腳踏車210之前叉214以使得煞車裝置212可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煞車裝置212以樞軸方式耦合於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上,如下文所闡釋。在釋放位置中,煞車裝置212不與腳踏車210之一車輪218之一輪緣220嚙合以使得車輪218自由旋轉。在煞車位置中,煞車裝置212經樞轉以緊夾車輪218之輪緣220以阻止車輪218之旋轉。特定而言,騎車者將操作腳踏車210之一煞車操作裝置,該煞車操作裝置又將拉動一纜線224以致使煞車裝置212與車輪218之輪緣220以一習用方式嚙合。
基本上,如圖9及圖10中所見,煞車裝置212包含第一及第二煞車臂230以及一偏置部件232。第一及第二煞車臂230係由一適合材料(諸如,一金屬材料或一纖維增強塑膠材料)形成之鋼性部件。第一及第二煞車臂230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214。特定而言,第一及第二煞車臂230包含可分別以樞軸方式安裝至前叉214之叉葉片之第一及第二安裝部分250。第一及第二安裝部分250分別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其相對於固定螺栓264(例如,固定部件)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及第二安裝部分250,以用於將第一及第 二煞車臂230之第一及第二安裝部分250分別以樞軸方式安裝至前叉214之叉葉片。
如圖9及圖10中所見,煞車臂230在其中間部分處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214、在其遠端部分處耦合至纜線224。煞車臂230相對於彼此具有不同形狀。然而,煞車臂230中之每一者主要具有一煞車臂主體234及一煞車蹄片236。煞車臂主體234之遠端部分連接至纜線224以使得煞車臂主體234以一習用方式一起樞轉。煞車臂主體234以樞軸方式安裝至腳踏車210之前叉214以用於在一釋放位置與一煞車位置之間移動。更特定而言,煞車臂主體234中之每一者通常具有一中心樞軸部分或安裝部分250、一下部煞車蹄片附接區段252及一纜線附接端254。此外,以操作方式提供偏置部件232以使得偏置部件232通常施加一旋轉力以使得通常將煞車臂主體234偏置至一釋放位置。偏置部件232在先前技術中係眾所周知的,且因此,本文中將不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偏置部件232。
舉例而言,第13/040930、13/041030及13/408324號美國專利申請案中闡述此等卡鉗輪緣煞車,該等美國專利申請案藉此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腳踏車煞車裝置212之構造之細節,惟安裝部分250除外。因此,本文中僅簡潔地闡述煞車裝置212之其餘部分以理解本發明。
如圖9及圖10中所見,煞車臂230之煞車臂主體234之安裝部分250中之每一者具有一樞軸孔或開口260,其中煞車 臂支撐單元262以可旋轉方式耦合於樞軸孔或開口260中。固定螺栓264延伸穿過樞軸開口260且以螺紋方式擰至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之內部帶螺紋孔216a(參見圖10)以將煞車臂主體234以樞軸方式耦合至前叉214。煞車臂230之安裝部分250通常相對於彼此鏡像對稱或相同。
如圖10中進一步所見,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分別以可旋轉方式耦合至煞車臂主體234之安裝部分250。煞車臂支撐單元262中之每一者包含相同於圖8中所圖解說明之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構造。由於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闡述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細節,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具有與煞車臂支撐單元162相同之組態之煞車臂支撐單元262之構造之細節。此外,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第二實施例中所闡述之煞車臂支撐單元162及煞車裝置112之修改亦可適於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及煞車裝置212。
關於煞車臂支撐單元262,複數個(在此實施例中四個)軸向突出部形成一嚙合部分,在將煞車臂230附接至前叉214時,該嚙合部分經組態以與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特定而言,軸向突出部相對於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之附接面216b(參見圖10)以與第二實施例中所闡述相同之方式軸向突出。軸向突出部分分別與在內部帶螺紋孔216a周圍形成之凹入部216c(參見圖10)嚙合,以使得煞車臂支撐單元262與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
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262之煞車臂230藉助固定螺栓264以與第二實施例中所闡述之相同之方式裝配至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固定螺栓264包含一帶螺紋緊固件或螺桿。固定螺栓264分別延伸穿過煞車臂支撐單元262。此外,固定螺栓264之帶螺紋區段擰緊至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之內部帶螺紋孔216a以將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分別固定地耦合至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
關於此煞車裝置212,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包含相同於根據如圖8中所圖解說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煞車臂支撐單元162之構造。然而,另一選擇為或視情況,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可包含相同於圖4中所圖解說明之煞車臂支撐單元62之構造。由於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闡述煞車臂支撐單元62之細節,因此為簡潔起見,將省略具有與煞車臂支撐單元62相同之組態之煞車臂支撐單元262之構造之細節。此外,當然,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第一實施例中所闡述之煞車臂支撐單元62及煞車裝置12之修改亦可適於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煞車臂支撐單元262及煞車裝置212。
在圖9及圖10中所展示之此實施例中,煞車裝置212藉助固定螺栓264直接安裝至前叉214。另一方面,如圖11中所見,煞車裝置212可經由一配接器268安裝至一前叉。當僅存在一個安裝孔(諸如,用於安裝某些類型之側拉煞車之一中心安置之安裝孔)時,配接器268可安裝至一現有車架或一新車架。
如圖11中所圖解說明,配接器268具有:一配接器主體270,其具有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及一安裝螺栓272。具有煞車臂支撐單元262之煞車臂藉助固定螺栓264直接裝配至配接器268之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中之每一者具有與圖10中之前叉214之煞車附接區段216類似之一構造。特定而言,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內部帶螺紋孔、一附接面及複數個(在圖11中四個)凹入部。由於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具有與煞車附接區段216類似或相同之構造,因此將省略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之構造之細節。
煞車裝置212之固定螺栓264延伸穿過安裝部分250,且然後直接以螺紋方式擰至形成於配接器268之煞車附接部分270a及270b上之帶螺紋部分。安裝螺栓272延伸穿過形成於一前叉314之一煞車支撐部分314a上之一安裝孔,且然後擰緊至一固定螺母以將配接器268固定地耦合至前叉314。此形成腳踏車煞車裝置212與前叉314之間的一單個附接結構。
在理解本發明之範疇時,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括(comprising)」及其派生詞意欲為開放式術語,其指定所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但並不排除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前述內容亦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之措辭,諸如術語「包含(including)」、「具有(having)」及其派生詞。此外,除非另有指定,否則術語「部分 (part)」、「區段(section)」、「部分(portion)」、「部件(member)」或「元件(element)」在以單數形式使用時可具有一單個部分或複數個部分之雙重意義。
雖然已挑選僅選定實施例來圖解說明本發明,但依據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可在不背離如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本發明之範疇之情況下在本文中做出各種改變及修改。此外,僅出於圖解說明之目的而非出於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來限制本發明之目的而提供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前述說明。
10‧‧‧腳踏車
12‧‧‧腳踏車煞車裝置/煞車裝置
14‧‧‧前叉
16‧‧‧煞車附接區段
16a‧‧‧內部帶螺紋孔
16b‧‧‧附接面
16c‧‧‧凹入部
18‧‧‧車輪
20‧‧‧輪緣
22‧‧‧煞車操作裝置
24‧‧‧纜線
30‧‧‧煞車臂/右煞車臂
34‧‧‧煞車臂主體
36‧‧‧煞車蹄片
42‧‧‧連接連桿
50‧‧‧下部樞軸端/安裝部分
50a‧‧‧第一軸向端面
50b‧‧‧第二軸向端面
52‧‧‧中心煞車蹄片附接區段
54‧‧‧上部纜線附接端
60‧‧‧樞軸孔/樞軸開口/開口
62‧‧‧煞車臂支撐單元
64‧‧‧固定螺栓
64a‧‧‧頭部部分
64b‧‧‧外部帶螺紋區段/帶螺紋區段
70‧‧‧套筒
70a‧‧‧螺栓通孔
72‧‧‧第一支座
74‧‧‧第二支座
76‧‧‧第一軸承部件
78‧‧‧第二軸承部件
80‧‧‧圓柱形套筒主體/套筒主體
80a‧‧‧外部帶螺紋部分/帶螺紋部分
82‧‧‧第一固定螺母
82a‧‧‧內部帶螺紋部分
84‧‧‧第二固定螺母
84a‧‧‧內部帶螺紋部分
88‧‧‧凸緣區段
88a‧‧‧軸向端面
90‧‧‧軸向突出部
92‧‧‧蓋部件
94‧‧‧徑向軸承
110‧‧‧腳踏車
112‧‧‧腳踏車煞車裝置/煞車裝置
114‧‧‧前叉
116‧‧‧煞車附接區段
116a‧‧‧內部帶螺紋孔
116b‧‧‧附接面
116c‧‧‧凹入部
118‧‧‧車輪
120‧‧‧輪緣
124‧‧‧纜線
124a‧‧‧控制板
124b‧‧‧中間控制線
130‧‧‧煞車臂/右煞車臂
134‧‧‧煞車臂主體
136‧‧‧煞車蹄片
150‧‧‧中心樞軸部分/安裝部分
150a‧‧‧第一軸向端面
150b‧‧‧第二軸向端面
152‧‧‧下部煞車蹄片附接區段
154‧‧‧上部纜線附接端
160‧‧‧樞軸孔/開口/樞軸開口
162‧‧‧煞車臂支撐單元
164‧‧‧固定螺栓
164a‧‧‧頭部部分
164b‧‧‧外部帶螺紋區段/帶螺紋區段
170‧‧‧套筒
170a‧‧‧螺栓通孔
170b‧‧‧內部帶螺紋部分
172‧‧‧第一支座
174‧‧‧第二支座
176‧‧‧第一軸承部件
176a‧‧‧凸緣部分
176b‧‧‧圓柱形部分
178‧‧‧第二軸承部件
180‧‧‧圓柱形套筒主體/套筒主體
180a‧‧‧外部帶螺紋部分/帶螺紋部分
182‧‧‧第一固定螺母
182a‧‧‧內部帶螺紋部分
182b‧‧‧軸向端面
182c‧‧‧螺栓通孔
184‧‧‧第二固定螺母
184a‧‧‧內部帶螺紋部分
188‧‧‧凸緣區段
190‧‧‧軸向突出部
194‧‧‧徑向軸承
210‧‧‧腳踏車
212‧‧‧腳踏車煞車裝置/煞車裝置
214‧‧‧前叉
216‧‧‧煞車附接區段
216a‧‧‧內部帶螺紋孔
216b‧‧‧附接面
216c‧‧‧凹入部
218‧‧‧車輪
220‧‧‧輪緣
224‧‧‧纜線
230‧‧‧第一及第二煞車臂/煞車臂
232‧‧‧偏置部件
234‧‧‧煞車臂主體
236‧‧‧煞車蹄片
250‧‧‧第一及第二安裝部分/中心樞軸部分/安裝部分
252‧‧‧下部煞車蹄片附接區段
254‧‧‧纜線附接端
260‧‧‧樞軸孔/開口/樞軸開口
262‧‧‧煞車臂支撐單元
264‧‧‧固定螺栓
268‧‧‧配接器
270‧‧‧配接器主體
270a‧‧‧煞車附接部分
270b‧‧‧煞車附接部分
272‧‧‧安裝螺栓
314‧‧‧前叉
314a‧‧‧煞車支撐部分
圖1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配備有一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腳踏車之一部分側視立面圖;圖2係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之一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前視立面圖,其中腳踏車煞車裝置附接至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圖3係腳踏車車架及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部分側視立面圖,其中出於圖解說明之目的而去除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煞車臂之一部分及腳踏車車架之一煞車附接區段之一部分;圖4係圖3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煞車裝置之腳踏車煞車臂之一經放大剖面圖;圖5係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透視圖,其圖解說明腳踏車車架之煞車附接區段;圖6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配備有一腳踏車煞車裝置之 一腳踏車之一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前視立面圖;圖7係圖6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車架及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部分側視立面圖,其中出於圖解說明之目的而去除腳踏車車架裝置之一煞車附接區段之一部分;圖8係圖6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腳踏車煞車臂之一經放大剖面圖;圖9係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配備有一腳踏車煞車裝置之一腳踏車之一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前視立面圖;圖10係圖9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透視圖,其圖解說明腳踏車車架之煞車附接區段;且圖11係圖9中所圖解說明之腳踏車之腳踏車車架之一部分透視圖,其圖解說明經由一配接器之腳踏車車架之煞車附接區段。
12‧‧‧腳踏車煞車裝置/煞車裝置
14‧‧‧前叉
16‧‧‧煞車附接區段
16a‧‧‧內部帶螺紋孔
16b‧‧‧附接面
24‧‧‧纜線
30‧‧‧煞車臂/右煞車臂
34‧‧‧煞車臂主體
36‧‧‧煞車蹄片
50‧‧‧下部樞軸端/安裝部分
52‧‧‧中心煞車蹄片附接區段
54‧‧‧上部纜線附接端
60‧‧‧樞軸孔/樞軸開口/開口
62‧‧‧煞車臂支撐單元
64‧‧‧固定螺栓

Claims (20)

  1. 一種腳踏車煞車臂,其包括:一套筒;一煞車臂主體,其具有一安裝部分,該煞車臂主體相對於該套筒以可旋轉方式配置;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其在該套筒上相對於彼此軸向配置,該煞車臂主體之至少一部分安置於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之間;及一第一軸承部件,其圍繞該套筒軸向安置於該煞車臂主體之該安裝部分之一第一外側上,及一第二軸承部件,其軸向安置於該安裝部分之一第二外側上,該第一軸承部件及該第二軸承部件之一者包含一推力滾子軸承,且該第一軸承部件及該第二軸承部件之另一者包含一乾軸承,該第一軸承部件及該第二軸承部件軸向安置於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至少一者可相對於該套筒軸向調整。
  3. 如請求項2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該至少一者進一步包含可軸向調整地耦合至該套筒之第一鎖定部件及第二鎖定部件。
  4.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 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一者固定地耦合至該套筒。
  5. 如請求項4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該一者自該套筒徑向延伸。
  6. 如請求項4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該一者與該套筒整合在一起。
  7.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軸承部件包含該推力滾子軸承。
  8.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軸承部件包含一襯套作為該乾軸承。
  9.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一者進一步包含一嚙合部分,在該腳踏車煞車臂附接至一腳踏車車架時,該嚙合部分經組態以與該腳踏車車架之一煞車附接區段以不可旋轉方式嚙合。
  10. 如請求項9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嚙合部分進一步包含相對於該腳踏車車架之該煞車附接區段軸向突出之一軸向突出部。
  11.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進一步包括一固定部件,其延伸穿過該套筒。
  12. 如請求項1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固定部件包含擰緊至該套筒之一帶螺紋部分之一帶 螺紋區段。
  13. 如請求項1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固定部件包含一帶螺紋區段,該帶螺紋區段經組態以在該腳踏車煞車臂附接至一腳踏車車架時擰緊至該腳踏車車架之一煞車附接區段。
  14. 如請求項1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固定部件延伸超過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一者之一軸向端面。
  15.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軸承部件軸向安置於該第一支座與該煞車臂主體之該安裝部分之間,且該第二軸承部件軸向安置於該煞車臂主體之該安裝部分與該第二支座之間。
  16.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軸承部件與該第二軸承部件中之至少一者包含該推力滾子軸承。
  17.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軸承部件與該第二軸承部件中之至少一者包含一襯套作為該乾軸承。
  18.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一者可相對於該套筒軸向調整,且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另一者固定地耦合至該套筒。
  19. 如請求項18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該另一者自該套筒徑向延伸。
  20. 如請求項18之腳踏車煞車臂,其中該第一支座與該第二支座中之該另一者與該套筒整合在一起。
TW101140188A 2012-06-26 2012-10-30 腳踏車煞車臂 TWI508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533,436 US20130341129A1 (en) 2012-06-26 2012-06-26 Bicycle brake ar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0353A TW201400353A (zh) 2014-01-01
TWI508889B true TWI508889B (zh) 2015-11-21

Family

ID=4948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0188A TWI508889B (zh) 2012-06-26 2012-10-30 腳踏車煞車臂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30341129A1 (zh)
CN (1) CN103507902B (zh)
DE (1) DE102013203210B4 (zh)
IT (1) ITMI20131061A1 (zh)
TW (1) TWI5088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6826B2 (ja) * 2015-06-30 2021-02-10 カンパニョーロ・ソシエタ・ア・レスポンサビリタ・リミタータCampagnolo Societa A Responsabilita Limitata 自転車のブレーキ
TWI688511B (zh) * 2017-03-22 2020-03-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用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9753U (en) * 2004-04-05 2005-03-21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rm-brake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cantilever-beam bicycle brakes
EP1375332B1 (en) * 1998-05-27 2005-12-14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mounting structure
TWM314159U (en) * 2006-12-29 2007-06-21 Chuhn Chuan Corp Bicycle brake
TWM377343U (en) * 2009-10-23 2010-04-01 Joy Ind Co Ltd Hub structure of single-velocity bike
CN1903652B (zh) * 2005-07-26 2011-12-14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轮缘制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6683A (en) * 1960-02-05 1963-02-05 Rockwell Standard Co Brake camshaft mounting
US4199199A (en) * 1978-09-13 1980-04-22 Granda Gerald L Cartridge-type pivotal pin and bushing joint
US4809960A (en) * 1987-03-26 1989-03-07 Nissan Motor Co., Ltd. Bushing assembly
US4787485A (en) * 1987-06-10 1988-11-29 Maeda Industries, Ltd. Bicycle caliper brake assembly
US5390767A (en) * 1992-02-07 1995-02-21 Shimano Inc. Brake calip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bicycle
JPH0564091U (ja) * 1992-02-07 1993-08-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カンチレバーブレーキのばね調節装置
DE4233961C2 (de) * 1992-10-08 2001-05-10 Vib Ag Eschen Fahrrad-Felgenbremse
US5636716A (en) * 1995-03-07 1997-06-10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TW311581U (en) 1996-10-28 1997-07-21 Lee Chi Entpr Company Co Ltd Hinge structure for long cantilever brake
US6079522A (en) * 1998-05-15 2000-06-27 Bear Corporation Bicycle brake adapter
US6349799B1 (en) * 2000-03-15 2002-02-26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CN201120943Y (zh) * 2007-08-24 2008-09-24 温宜玲 具平衡刹车结构的自行车刹车装置
CN201245220Y (zh) * 2008-04-10 2009-05-27 弘家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刹车夹器的夹臂组合结构改良
CN201784773U (zh) * 2010-05-25 2011-04-06 许家玮 自行车刹车夹臂
US8336680B2 (en) 2011-03-04 2012-12-25 Shimano, Inc. Center-pull bicycle brake with synchronized brake arms
US8997943B2 (en) 2011-03-04 2015-04-07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with synchronized brake arms
US20120222920A1 (en) 2011-03-04 2012-09-06 Shimano, Inc. Center-pull bicycle brake without cable strain during oper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75332B1 (en) * 1998-05-27 2005-12-14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mounting structure
TWM259753U (en) * 2004-04-05 2005-03-21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rm-brake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cantilever-beam bicycle brakes
CN1903652B (zh) * 2005-07-26 2011-12-14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轮缘制动装置
TWM314159U (en) * 2006-12-29 2007-06-21 Chuhn Chuan Corp Bicycle brake
TWM377343U (en) * 2009-10-23 2010-04-01 Joy Ind Co Ltd Hub structure of single-velocity bik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203210A1 (de) 2014-01-02
CN103507902B (zh) 2016-06-01
TW201400353A (zh) 2014-01-01
CN103507902A (zh) 2014-01-15
US9446814B2 (en) 2016-09-20
ITMI20131061A1 (it) 2013-12-27
US20150217830A1 (en) 2015-08-06
DE102013203210B4 (de) 2020-10-08
US20130341129A1 (en)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67560B2 (en) Bicycle disc brake rotor assembly and bicycle disc brake rotor
US8096392B2 (en) Light weight bicycle brake assembly
US7677365B2 (en) Bicycle rim brake assembly
US8997943B2 (en) Bicycle brake with synchronized brake arms
JP5576931B2 (ja) 自転車のハンドル位置の調節機構
TW200846210A (en) Bicycle wheel securing structure
CA2686442A1 (en) Derailleur hanger with insertion aid
JP469012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速検出装置
TWI508889B (zh) 腳踏車煞車臂
EP0266261B2 (fr) Plaquette pour frein à disque et frein à disque équipé de telles plaquettes
US9561835B2 (en) Bicycle brake assembly
JP3388495B2 (ja) カンチレバー型ブレーキ装置
JP7045810B2 (ja) 自転車用のブレーキディスク
EP2495159B1 (en) Bicycle brake assembly
US8307954B2 (en) Caliper brake attachment tool for rear wheel of bicycle
JP2017196926A (ja) ブレーキ付キャスタ及び制動部材
JP3159551U (ja)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US9944346B2 (en) Bicycle brake
JP4111280B2 (ja) 自転車の後輪用キャリパーブレーキ取付具
JP3943588B1 (ja) 両引き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ー
FR2758519A3 (fr) Mecanisme de frein pour bicyclettes
JPH0439103Y2 (zh)
JP3111876U (ja) 自転車部材用クイックリリース装置
JPS633916Y2 (zh)
KR20070060892A (ko) 주차 브레이크의 이퀄라이저 구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