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7140B - Anti-vibration excellent bra - Google Patents

Anti-vibration excellent bra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7140B
TWI507140B TW101147717A TW101147717A TWI507140B TW I507140 B TWI507140 B TW I507140B TW 101147717 A TW101147717 A TW 101147717A TW 101147717 A TW101147717 A TW 101147717A TW I507140 B TWI507140 B TW I5071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p
bra
high stress
shoulder strap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7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0789A (zh
Inventor
Junko Deguchi
Yasushi Minari
Yuji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30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0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7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71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2Component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0021Brassieres with suspension construction for the breas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005Brassie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41C3/0057Brassie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sport activi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2Component parts
    • A41C3/14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 A41C3/142Stiffening inse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FGARMENT FASTENINGS; SUSPENDERS
    • A41F15/00Shoulder or like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005Brassie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Description

防振性優異之胸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抑制穿著動作時之胸之晃動之胸罩。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不損及舒適性與審美性而具備穿著動作時之胸之晃動抑制效果、即防振性之胸罩。
雖然胸罩之主要目的之一係將胸之形狀調整得漂亮,但就抑制運動時之胸之晃動而言,亦為胸罩之較大之作用之一。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即便穿著胸罩,若行走或跑步,則胸仍會大幅度地晃動。尤其於胸之尺寸較大之情形時,其晃動會變得非常大,不僅令人感到不舒適,亦會成為胸下垂之原因。作為減輕該晃動之方法,雖然穿著較強之穿著壓之胸罩之方法會發揮效果,但於該方法中穿著舒適性顯著變差。又,作為減輕胸之晃動之胸罩,開發有許多運動胸罩(Sports Bra)(專利文獻1及2)。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於運動胸罩中為了抑制運動時之胸之晃動而覆蓋胸之乳溝的設計較多,從而審美性欠佳,不適於日常之使用。
期待開發一種於使胸之乳溝敞開較大而保持審美性之狀態下,於日常之較輕運動時減輕胸之晃動,且穿著壓亦適當之胸罩。
於專利文獻3中提出有欲利用一般用胸罩而減輕胸之晃動之技術。於該技術中,在罩杯部上部及斜向設置加強部分。於專利文獻4中,在側交叉帶(side cross)上配置有複數個帶狀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17914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10461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8-10030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7-162146號公報
然而,若僅利用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加強部分,則對減輕尤其是罩杯尺寸較大之穿著者之胸之晃動的效果並不充分。又,引用文獻4所記載之帶狀體雖然發揮經由側交叉帶而與胸部(bust)之腋側部密接,從而使胸部向內側靠近之作用,但是抑制晃動之作用較差。
如此,目前尚未發現滿足運動時之晃動減輕效果與審美性及舒適性之胸罩。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運動時之胸之晃動減輕效果、即防振性優異的胸罩,較佳為提供一種除防振性以外,審美性及舒適性亦優異之胸罩。
本發明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反覆進行銳意研究、實驗,結果發現:藉由在胸罩設置特定之加強部,即便於較大罩杯尺寸之情形時,亦可不覆蓋胸之乳溝而大幅地改善胸之晃動,且不會使穿著壓變得過高,可形成舒適之胸罩,從而完成了本發明。進一步具體而言,發現:藉由針 對自罩杯部至側翼部之部位、罩杯之上緣部、罩杯之下緣部、肩帶部、或該等2個以上之組合而進行特定之加強,而可改善胸之晃動。即,本發明為如下所述。
[1]一種胸罩,其包括:一對罩杯部,使該罩杯部之前中心側相互連結之連結部,側翼部,及端部與該一對罩杯部及該側翼部連結之肩帶部;且包含選自由以下(I)~(III)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防振部:(I)選自由以下(1)~(3)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1)次側翼部,其係於自該罩杯部之一部分跨及該側翼部之一部分之區域配置於本體上者,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的5~25%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2)上緣高應力部,其係於該罩杯部沿罩杯上緣延伸者,且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及(3)下緣高應力部,其係於該罩杯部沿罩杯下緣延伸者,且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II)平均截面積為30~120 mm2 之肩帶部;以及 (III)上述(I)與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之肩帶部之組合。
[2]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次側翼部。
[3]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
[4]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下緣高應力部。
[5]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0~120 mm2
[6]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7]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8]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9]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上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0]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1]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
[12]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13]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 上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4]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5]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6]如上述[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上緣高應力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於以使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之間之距離成為最大的方式配置胸罩時,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之部分之面積相對於連接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與該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而形成之三角形之面積的比率為60%以上。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上胸圍尺寸與下胸圍尺寸之差為17.5 cm以上。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最大穿著壓為50 HPa以下。
本發明之胸罩可抑制運動時之胸之上下移動(Y方向)、左右移動(X方向)進而前後移動(Z方向)。又,於本發明之特定態樣中,可提供一種藉由具有特定之加強部,即便於 較大罩杯尺寸之情形時,亦可不覆蓋胸之乳溝而抑制運動時之胸之上下移動(Y方向)、左右移動(X方向)進而前後移動(Z方向),緊固壓適當且舒適之胸罩。又,於較佳之態樣中,藉由在罩杯之腋部、上緣部、及下緣部中之至少任1個部位具有特定之加強部、或具有特定之肩帶部、或具有該等之組合,而可發揮良好之晃動抑制效果。本發明當然可應用於普通之胸罩,亦可較佳地應用於運動胸罩。又,於本發明中,尤其於較大罩杯尺寸之情形時之晃動抑制效果較大。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包括一對罩杯部、使該罩杯部之前中心側相互連結之達結部、側翼部、及端部與該一對罩杯部及該側翼部連結之肩帶部,且於特定之部位設置防振部(於本揭示中亦稱為加強部)之胸罩。
參照圖1~圖3,對本發明之胸罩之構造例進行說明。本發明之胸罩1包含一對罩杯部101(於圖中,將一對中之一者作為由虛線包圍之區域而表示)、使該罩杯部之前中心側相互連結之連結部102、及側翼部103(其配置於罩杯部101之腋側(即穿著者之腋側))。連結部102例如亦可作為下邊帶而沿罩杯部101之下緣延伸從而形成胸罩下端。側翼部103向穿著者之背側延伸。側翼部103可包含基部103a及下邊部103b(例如帶)。各構件包含布帛。胸罩進而包含將端部與側翼部103及一對罩杯部101連結之肩帶部109。
特別參照圖1及圖2,於特定態樣中,胸罩具有次側翼部作為防振部。於特定態樣中,次側翼部在以使連接各個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Q與所對應之側翼部之背中心C的線段L成為最長之方式配置胸罩,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S之情形時,於該線段L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Q向該背中心C的5~25%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於本揭示中,所謂背中心係指對應於穿著者之背中心之線上之側翼部布帛上下方向中央的點。例如於側翼部具有鉤(hook)部之情形時,係於扣上鉤部之狀態下規定背中心。於本揭示中,當留意如下情況:針對關於使用「背中心」而劃定之形狀或尺寸之規定,於存在對應於複數個下胸圍尺寸之複數個鉤部之情形時,關於在將任1個鉤部扣上之狀態下規定之背中心,只要滿足上述規定即可。
於特定態樣中,胸罩具有沿罩杯之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例如圖1中之上緣高應力部104)。
於特定態樣中,胸罩具有沿罩杯之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例如圖1中之下緣高應力部105)。
於特定之態樣中,作為防振部之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0~120 mm2
各構件可分別由不同布帛形成,亦可由連續之布帛形成,且僅根據形狀而劃定構件間之邊界。於後者之情形時,尤其罩杯部之外緣係若罩杯之隆起之邊緣明確,則劃 定為邊緣之位置,若不明確,則劃定為視作根據隆起形狀假想之邊緣之位置。
本發明之胸罩之防振性極為優異。為了客觀地評估晃動之程度,可使用以下方法。
可藉由利用人體模型之振動試驗而評估防振性。典型之順序如下所述。人體胸部模型係使用(有)at-planning公司製造之BUSTY AICHAN或同等之物。於使用BUSTY AICHAN之情形時,於男性M尺寸之軀體部模型之胸部,利用2片塑膠製之約為35 cm長度之規尺夾持胸上部,並利用4個老虎鉗以均勻之間隔將其夾持,於人體模型適當開孔並利用金屬絲(wire)等固定。進而,利用繩等將除罩杯以外之部分牢固固定。胸係使用如下者,即,矽製且矽部中之上胸圍(自胸部之隆起開始之部分至另一胸部之隆起開始之部分的長度)為44 cm,下胸圍為24 cm,硬度於貼附透明膠帶並使用硬度計測量之情形時為0.5~0.8,且在安裝於人體上之情形時上胸圍為104 cm,下胸圍為83 cm。將人體模型安裝於以20 cm之振幅於垂直方向以90 rpm之速度上下移動之裝置。作為裝置之例,可列舉De Mattie裝置、Kato Tech公司製造之腿部伸縮裝置等。於人體模型未被收納至裝置之內部之情形時,利用滑輪等確保20 cm之振幅。適當對胸部畫點,並對該點之運動進行動作解析,藉此測量晃動。
於在未穿著胸罩之狀態下以20 cm之振幅於垂直方向以90 rpm之速度上下移動的情形時,胸部之晃動值之最大值 為34.1 cm。於在該條件下安裝胸罩時,就優異之防振性之觀點而言,晃動值較佳為22 cm~25 cm,進而較佳為22 cm~24 cm。
再者,亦能夠以如下方法評估防振性。使身高為160 cm±8 cm(上胸圍尺寸-下胸圍尺寸)之值為17.5 cm以上之3名被試驗者穿著胸罩,並於跑步機(tread-mill)上以速度為6 km/h,以1分鐘150步之步伐且著地時單足離開地面之方式小跑。此時,於鎖骨部及胸部最高點部安裝直徑為1.8 cm之反射球,並利用2台高速相機對反射球拍攝20秒。作為以使鎖骨部之晃動成為5~6 cm之方式小跑時之胸的晃動之指標,針對橫(X)、縱(Y)及深度(Z)之3方向算出(胸部最高點之晃動)-(鎖骨之晃動)(cm)之20秒期間之(極大值之平均值)-(極小值之平均值)(cm)。此處,X方向係指下述L1之方向,Y方向及Z方向係分別相對於X方向而垂直。將3方向之值中之最大值設為穿著時之晃動(cm),並將其除以(上胸圍尺寸-下胸圍尺寸)之值而作為晃動值。若晃動值為0.3以下,則晃動較小、而有利。晃動值較佳為0.25以下,更佳為0.2以下。雖然晃動值越小越較佳,但是就避免過度之壓迫而容易地獲得良好之穿著感之觀點而言,例如,較佳可為0.03以上,更佳可為0.05以上。
能夠利用如上方法而測定之良好之防振性可藉由在胸罩上以1個或2個以上的組合配置上述上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次側翼部、或特定之平均截面積之肩帶部(即加強部)而達成。
對加強部進行詳細說明。
次側翼部108b於自罩杯部101之一部分跨及側翼部103之一部分之區域,配置於本體上。次側翼部典型地可包含自罩杯部101之腋緣跨及側翼部103而配置之1片或複數片布帛。次側翼部並非於罩杯部及側翼部與本體部108a一體化而構成,而係利用與本體部不同之布帛與該本體部重疊而形成。
次側翼部與本體典型地具有以下2個接合部。
關於如上述般規定之平面S,第1接合部係存在於線段L上之自胸部最高點Q向背中心C之5~25%、較佳為8~25%、更佳為10~23%之位置之該平面上。於第1接合部之位置為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5%以上之情形時,不會對胸部最高點施加過大拉伸力而有利。另一方面,於該接合部之位置為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25%以下之情形時,易於使將胸部向身體側牽引之力發揮作用而有利。
關於上述平面S,第2接合部係存在於線段L上之自胸部最高點Q向背中心C之50~90%、較佳為50~85%、更較佳為55~8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於第2接合部之位置為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50%以上之情形時,易於對胸部最高點施加拉伸力而有利。另一方面,於該接合部之位置為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90%以下之情形時,易於使將胸部向身體側牽引之力發揮作用而有利。
針對如上述般規定之平面S,次側翼部與本體之接合部只要存在於線段L上之自胸部最高點Q向背中心C的5~25% 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即可,亦可進而存在於除上述平面上以外之部位。然而,就更良好地獲得利用次側翼部之防振效果之觀點而言,更佳為關於上述平面S,接合部不存在於上述線段L上之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例如超過25%且未達50%之位置、25~55%之位置、或23~6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
罩杯部與側翼部之邊界通常位於線段L上之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25~35%的位置之該平面S上。因此,在接合部存在於上述5~25%之位置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之情形時,可於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各自之防振較佳之位置,使次側翼部與本體接合,故而有利。
次側翼部與本體之接合部可形成為線狀(典型地為具有特定之寬度之帶狀)或點狀等。例如,可於左右之罩杯部及左右之側翼部形成在大致上下方向線狀地延伸之接合部。於較佳之態樣中,次側翼部係於罩杯部之一部分區域及側翼部之一部分區域的兩部位與本體部接合,並且具有不與本體部接合之區域。於較佳之態樣中,次側翼部108b係與跨及作為罩杯部之一部分之區域107a與作為側翼部之一部分之區域107b而連續的區域之本體部108a重合。可藉由次側翼部108b形成包含區域107a及區域107b之腋加強部107。即,腋加強部107係包含接合布帛108,該接合布帛108包含本體部108a及次側翼部108b。
於較佳之態樣中,次側翼部係於罩杯部側與側翼部側之包含次側翼部兩端之區域而與本體部接合。
於較佳之態樣中,次側翼部以於與本體部之間具有空間之方式而接合。於該態樣中,次側翼部只要至少覆蓋包含本體部之罩杯部之一部分與側翼部之至少一部分的區域即可。又,次側翼部可於包含該次側翼部之周緣之至少一部分(例如罩杯部側及側翼部側之兩端)之區域與本體部結合,次側翼部亦可僅於除周緣以外之部分與本體部接合。次側翼部以使於次側翼部與本體部之間存在空間之方式而與本體部接合。此處,所謂空間,係指由接合部夾持或由接合部而包圍之次側翼部不與本體部接合之區域。為了形成此種空間,接合部較佳為以2個以上之點或2個以上之線等形狀而形成。例如,2個以上之點之例為罩杯部之區域內之1個以上之點與側翼部內之1個以上之點的組合。又,例如,2個以上之線之例為圖1及2所示之罩杯部側接合部107aS及側翼部側接合部107bS的組合。例如,於形成有2個點狀之接合部之情形時,所謂空間,係指於次側翼部之連接該2點之區域與本體部之連接該2點之區域之間而拉伸的區域。再者,於該空間中,只要為使次側翼部不與本體部接合之狀態即可,亦可使其等相互接觸。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次側翼部之布帛與本體部之布帛的拉伸應力差而於穿著時在接合部之間產生拉伸力,故而可發揮防振效果。
參照圖1,於特定態樣中,次側翼部108b至少於罩杯部側與側翼部側之兩端、即包含罩杯部側與側翼部側之兩端之區域,與本體部108a接合,並且具有不與本體部108a接 合之區域。於較佳之態樣中,如圖1所示,本體部108a僅於罩杯部側接合部107aS及側翼部側接合部107bS與次側翼部108b接合,次側翼部108b於除其等以外之區域並不與本體部108a接合。藉由次側翼部之存在,而於穿著時使拉伸力自次側翼部之罩杯側端部向側翼側發揮作用,藉此發揮防振效果。
於次側翼部之在穿著時受到拉伸力之區域之面積中,就獲得良好之防振效果之觀點而言,不與本體部接合之區域之面積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就使次側翼部與本體部牢固接合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5%以下,更佳為99%以下,進而較佳為98%以下。再者,所謂上述於穿著時受到拉伸力之區域之面積係指關於垂直於L1並且通過接合部之面與次側翼部正面之交線,存在於由最靠近前中心之交線與最靠近背中心之交線所夾持之區域的次側翼布帛之面積。
參照圖2,假想規定自以與胸罩最下端接觸之方式而劃之直線L1至罩杯上緣與罩杯腋緣之邊界點Pa為止的最短距離之線段L2。自通過線段L2並且與線段L2成為垂直之平面、和本體部之布帛正面(自穿著者觀察為外側之正面)之交線中,選擇於區域107a內長度成為最大之交線,並將該交線與罩杯腋緣之交點設為Q1,將該交線與罩杯側接合部107aS中之腋加強部端部側之邊緣之交點設為Q2,將該交線上之Q1與Q2之間之線段設為線段La。將該交線與側翼側接合部107bS之腋加強部端部側之邊緣之交點設為Q3。 將該交線上之Q2與Q3之間之線段設為線段Lb,並將線段Lb之長度設為區域107b之長度Wb。
所謂側翼部之長度,係指自點Q1至側翼部之背中心(圖3中之點Pc)為止之布帛上之最短長度。
上述線段L2之長度適當為5 cm~15 cm。
將次側翼部長度m1設為連接與本體部之接合部之點Q2及點Q3之布料中的最短長度。又,將本體部中之線段La及線段Lb之合計長度設為本體部之接合部之間的長度m2。通常,胸罩係於拉伸15%~25%左右之狀態下被穿著。次側翼部長度m1、本體部中之接合部之間之長度m2、以及次側翼部及本體部之布料之應力較佳為以利用所期望之伸長係數實現所期望之防振效果的方式而設計。
此處,若將穿著時之本體伸長係數、即{(下胸圍尺寸)/(胸罩之最下部之周長)×100}-100(%)設為E2,另一方面,將次側翼部用以施加設定之應力之次側翼部伸長係數設為E1,則成為下述式之關係:(1+E2/100)×m2=(1+E1/100)×m1
m1由m1={(1+E2/100)×m2}/(1+E1/100)
表示。
於具體態樣中,較佳為以使穿著時之本體部之布料之拉伸應力成為2~4 N之方式計算穿著時的本體伸長係數而設計胸罩。較佳為使用於以15~25%之範圍中之任一拉伸率拉伸時,施加2~4 N之拉伸應力之布帛。較佳為將穿著時 之次側翼部之上述拉伸應力設定為大於本體部之應力,其中更佳為以15~25%之範圍中之任一拉伸率拉伸時具有3~10 N之拉伸應力。若上述次側翼部之上述拉伸應力為3 N以上,則可良好地獲得所需之應力,故而防振效果良好,另一方面,若上述拉伸應力為10 N以下,則不會使側翼部過緊,從而不會於穿著時感到不舒適。上述拉伸應力與伸長係數之關係可藉由依據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cut-strip method)測量直至拉伸應力為22.1 N為止之伸長率,而求出對應於目標設定拉伸應力之伸長率而設定。上述拉伸應力及伸長係數為布帛之縱方向與橫方向之平均值。將縱方向任意地設定,將橫方向設為與該縱方向垂直之方向。
次側翼部之布帛不一定較本體部之布帛不易伸長,可藉由根據次側翼部之伸長容易度並藉由上述式而調整m1與m2之長度,提高胸罩對皮膚之伏貼效果,並且於穿著時對次側翼部之罩杯側接合部施加拉伸力,從而發揮防振效果。再者,就良好地發揮所需之伸長應力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m1及m2之長度分別設為超過或未達而偏離由上述式所規定之設計之值±10%、±8%、或±5%。
次側翼部之高度係由與次側翼部之L1垂直之線段(未圖示)的長度表示,且高度越大防振效果越大。因此,罩杯部側之接合部較佳為跨及罩杯之上端與下端而延伸,側翼側之接合部較佳為跨及側翼之上端與下端而延伸。進而, 於除接合部以外之部分,次側翼部之高度較佳為與本體部之高度同等以上。
次側翼部對於胸於X、Y、Z方向之晃動中,尤其是於X及Z之方向之防振性大有助益。即,次側翼部提高罩杯與胸之密接性並使其等一體化之效果優異,且具有防止動作時之胸之擠出之效果。尤其藉由Z方向之防振性而有效地發揮提高罩杯與胸之密接性並使其等一體化之效果,尤其藉由施加拉伸力之X方向之防振性而有效地發揮防止胸之擠出之效果。
再者,此處之伸長率係作為包含下邊帶等構成體之伸長率,且係指於水平方向即L1之方向上拉伸各部時之伸長率。伸長率係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拉伸試驗而測定。
次側翼部可包含棉織物、聚酯編織物、或聚醯胺原材料之編織物等伸長率小於本體部之布帛的布帛,或者包含彈力網眼組織之編織物、雙面(two-way)組織之編織物等含有斯潘德克斯(Spandex)纖維、且伸長率大於本體部之布帛的布帛。本體部布帛之表側與次側翼布帛背側之間之摩擦力有影響防振效果的可能性。因此,該摩擦力例如於利用Kato Tech公司製造之KES-SE摩擦試驗機或同等之機器評估兩者間之摩擦力的情形時,較佳為0.10~0.20,更佳為0.12~0.18。若摩擦力為0.10以上,則易於良好地發揮次側翼布帛擠壓本體布帛之效果,若摩擦力為0.20以下,則就不使摩擦過大之方面而言,易於發揮次側翼布帛擠壓本體 布帛之效果。上述摩擦力可藉由本體部之布帛與次側翼部之布帛之組合而調整。
次側翼部可藉由縫合、熔接(welding)或其他方法與本體部接合。例如,於次側翼部之與本體部之接合部為該次側翼部之罩杯部側與側翼部側之兩端的情形時,可藉由在罩杯部側及側翼部側之兩端使本體部用布帛與次側翼部用布帛重疊,並利用縫合、熔接或其他方法固定而形成次側翼部。於罩杯部為2層以上之情形時,可與其中1層接合,亦可與全部2層接合。於罩杯本體部之正面之布料之拉伸應力較小的情形時,由於即便僅與正面之布料接合,布料伸長而拉伸罩杯之效果亦較小,故而較佳為以僅不使正面之布料伸長之方式與罩杯部本體接合、縫合等。
加強部之另一例為罩杯之上緣高應力部104。藉由在罩杯之上緣部配置高應力部可表現防振效果。上緣高應力部沿罩杯上緣部延伸而配置。再者,只要上緣高應力部構成罩杯部之實質性之周緣部分之至少一部分即可。
於特定態樣中,在罩杯部,上緣高應力部104之拉伸應力相對於中央部106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於本揭示中,所謂罩杯之中央部,係指包含罩杯之頂部(即對應於穿著者之胸部之頂部之位置)且具有單一拉伸應力之區域。在本揭示中,於無特別記載之情形時,所謂拉伸應力,係指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拉伸試驗測定布帛之縱方向10%伸長時之應力(N/2.5 cm之寬度,以下僅記作N)及橫方向10%伸長時之應力(N),而將其 等加以平均所得之值(以下,亦稱為縱橫平均拉伸應力、或僅稱為拉伸應力)。再者,於本揭示中,布帛之縱方向係指任意設定之方向,橫方向係指與其垂直之方向。
於罩杯部包含2層以上(例如胺基甲酸酯墊及布帛之2層)之情形時,係於使2層以上重疊之狀態下測定拉伸應力。
若上述比S2/S1為2/1以上,則利用高應力部之胸之晃動之抑制效果較大。另一方面,若上述比S2/S1為400/1以下,則不會使該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變得過高,從而可避免成為較硬而不易伏貼之胸罩。上述比S2/S1較佳為3/1~100/1,更佳為5/1~80/1,尤佳為10/1~60/1。
上緣高應力部於胸之X、Y、Z方向之晃動中,尤其是大大有助於X及Y之方向之防振性。於行走、跑步等動作時,相對於人體之上下移動,收納至罩杯之胸會以稍微之延遲而上下移動。於此情形時之胸之向上方之晃動可藉由設置上緣高應力部而得以有效地抑制。進而,於行走、跑步等動作時,除人體之上下移動以外,亦同時發生使身體旋轉之左右移動。進而,若以沿罩杯上緣延伸之方式設置上緣高應力部,則通常可相對於水平方向略微傾斜地安裝上緣高應力部。藉此,可抑制因左右移動而引起之胸之向內側之晃動、即X方向之晃動。
上緣高應力部較佳為跨及寬度0.5~5.0 cm而配置於罩杯部之上部。上述寬度進而較佳為1.0~4.0 cm。又,上述寬度可任意設計。例如,上緣高應力部之寬度能夠以於罩杯部之穿著者身體之前中心側較細,於腋側變粗之方式而設 計。
加強部之另一例為罩杯之下緣高應力部105。可藉由在罩杯之下緣部配置高應力部而表現防振效果。下緣高應力部係沿罩杯部之下緣部延伸而配置。再者,下緣高應力部只要構成罩杯部之實質性之周緣部分之至少一部分即可。
於特定態樣中,在罩杯部,下緣高應力部105之拉伸應力相對於中央部106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若S3/S1為2/1以上,則利用高應力部之胸之晃動之抑制效果較大。另一方面,若上述比S3/S1為400/1以下,則不會使該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變得過高,從而可避免成為較硬而不易伏貼之胸罩。上述比S3/S1較佳為3/1~100/1,更佳為5/1~80/1,尤佳為10/1~60/1。
下緣高應力部於胸之X、Y、Z方向之晃動中,尤其是大大有助於Y方向之防振性。於行走、跑步等動作時,相對於人體之上下移動,收納至罩杯之胸會以稍微之延遲而上下移動。於此情形時之如猛烈撞擊下方般之胸之晃動可藉由設置下緣高應力部而得以有效地抑制。
下緣高應力部較佳為跨及寬度0.5~4.0 cm而配置於罩杯部之下部。上述寬度進而較佳為1.0~3.0 cm。上述寬度可任意設計。例如,能夠以於罩杯部之穿著者身體之前中心側較細,於腋側變粗之方式而設計,能夠以於前中心側為2.5~3.5 cm,於腋側為1~2.5 cm之方式而設計。
於一併設置上緣高應力部與下緣高應力部之情形時,相對於罩杯部整體之面積之上緣高應力部與下緣高應力部之 面積之和的比率較佳為10%~50%,尤佳為20%~40%。於上述比率為10%以上之情形時,加強效果較大,即便為較大罩杯亦可良好地獲得胸之晃動抑制效果。另一方面,於上述比率為50%以下之情形時,可良好地避免穿著時之不舒適感。上緣高應力部與下緣高應力部之面積比率並無特別限定。上述比率例如可藉由將薄紙與罩杯正面重疊,求出對應於罩杯之各部分之面積之部分的紙之質量而算出。
上緣高應力部及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分別較佳為50~500 N,更佳為100~400 N,進而較佳為120~350 N,尤佳為150~320 N。於上述拉伸應力為50 N以上之情形時,加強效果較大,於上述拉伸應力為500 N以下之情形時,可良好地避免穿著時之不舒適感。上緣高應力部與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比率並無特別限定。又,中央部之拉伸應力較佳為0.5~50 N,更佳為1~20 N,進而較佳為1.5~15 N,尤佳為2~10 N。於上述拉伸應力為0.5 N以上之情形時,於穿著時及洗滌時不易發生破損等,於上述拉伸應力為50 N以下之情形時,可良好地避免穿著時之不舒適感。
於在罩杯部形成上緣高應力部及/或下緣高應力部之情形時,可使構成中央部之布帛與另外準備之用於高應力部之高拉伸應力布帛以接在一起或重合的方式而縫合。或者,亦可將高應力部所對應之1片布帛局部地用於罩杯部。藉由將具有高應力之加強布貼附、縫合於罩杯之背側或中間層等,可不損及外觀而加強胸罩。
加強部之另一例為肩帶部108。於形成肩帶部作為加強 部之特定態樣中,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0~120 mm2 。於此情形時,可良好地達成防振性。該平均截面積進而較佳為35~100 mm2 。截面積係指肩帶之寬度(mm)×肩帶之厚度(mm)。平均截面積係於將肩帶部之兩端部及其之間分成10等份之各部所測定之截面積之數的平均值。具體而言,平均截面積能夠以如下方式而算出。
參照圖2及圖3,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係根據肩帶部之罩杯部側(即前側)之端部(即根部)之寬度W1×厚度(未圖示)而算出的截面積、根據側翼部側(即後側)之端部(即根部)之寬度W2×厚度(未圖示)而算出的截面積、以及關於在肩帶部之長度方向將罩杯部側之端部與側翼部側之端部之間分成10等份之截面(即9個截面),根據各個寬度×厚度(例如圖2中之寬度W3×厚度)而算出的截面積之數之平均值。再者,寬度W1及寬度W2係分別指自肩帶部與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各自之腋側之連結點P至肩帶部之中心側為止的最短距離。再者,於具備調節肩帶之長度之調節器(Adjuster)之情形時,係將調節器之長度設為最大而測量。
胸之重量較大地施加於肩帶部分,尤其是於罩杯尺寸較大之情形時,該力會變得非常大。因此,於運動胸罩及罩杯尺寸較大之胸罩之情形時,將肩帶部之寬度設計成較大。然而,於肩帶部之寬度較寬之情形時,會失去性感,而使審美性較差。即便於肩帶部之寬度較窄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增大肩帶部之截面積而吸收振動,從而穩定地支撐罩杯部。於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小於30 mm2 之情形時,存 在吸收振動之效果較小之傾向。於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大於120 mm2 之情形時,雖然吸收振動,但是存在如下傾向:於增大寬度之情形時會損及審美性,於增大厚度之情形時,發硬等肌膚觸感及對外部之影響成為問題。但是,於如上所述在胸罩之其他部位實施加強之情形時,只要將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設為30 mm2 之例如約80%以上,便可保持胸罩之優異之防振性。例如,於設置上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及次側翼部中之1個或2個以上之情形時,可將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設為25 mm2 以上且120 mm2 以下。
肩帶部之背側連結中心係存在於自側翼部之背中心向罩杯部側隔開距離為側翼部之長度之較佳為25~60%、更佳為30~50%的位置。於肩帶部之背側連結中心之自側翼部之背中心的偏離為25%以上之情形時,有防振性優異之優點,於上述偏離為60%以下之情形時,有肩帶部難以滑落之優點。再者,側翼部之長度係以上述方式而規定。又,所謂肩帶部之背側連結中心,係指圖3中自形成寬度W2之線段之中點垂直於形成側翼部之長度之線段的垂線與形成該側翼部之長度的線段之交點。
肩帶部之力量係利用在長度方向上施加0.5 N/mm2 之負載時之伸長率而測量,較佳為30~80%,進而較佳為40~70%。伸長率可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拉伸試驗而測定,將肩帶部整體設為夾具間隔(clamping length),將測定之荷重設為平均截面積乘以0.5 N之荷重。 若肩帶部之力量為30%以上,則不會變得過硬,從而可良好地吸收振動。若肩帶部之力量為80%以下,則不會使伸長率變得過大,從而可良好地吸收振動。
肩帶部109較佳為於一部分具備具有小於其他部分之拉伸應力之低應力部。藉由設置此種低應力部,可防止穿著壓之集中,而提高舒適性。例如,參照圖2,較理想為於包含肩部109a之區域具備具有小於其他部分之拉伸應力之低應力部109b。
肩帶部於胸之X、Y、Z方向之晃動中,尤其是大大有助於Y方向之防振性。於行走、跑步等動作時會發生人體之上下移動,並且以稍微之延遲而發生收納至罩杯之胸之上下移動,藉由利用具有一定以上之截面積之肩帶部自上支撐罩杯,可抑制胸之上下移動。進而,藉由將肩帶部安裝於腋側附近而非中央附近,亦可於胸之X、Y、Z方向之晃動中,大大有助於X方向之防振性。藉由將肩帶部安裝於腋側附近,而使將罩杯向斜上側拉伸之力發揮作用,故而可有效地抑制行走、跑步等動作時之人體之旋轉之運動。肩帶部之安裝位置較佳為前側為自罩杯之腋側端部向大致X方向3 cm以內之位置,後側為自背中心與腋中心(即前中心與背中心之中間)之中點向腋側5 cm以內之位置。進而,由於肩帶部係將前面之罩杯向身體之後面側拉伸,故而亦有助於Z方向之防振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胸罩於加強部係次側翼部、罩杯之上緣高應力部、罩杯之下緣高應力部、及特定之平均截面 積之肩帶部中之1個或2個以上之組合的情形時,可表現出特別之防振效果。尤其藉由組合各自之對X、Y或Z之方向之防振效果,可進一步提高防振性。例如次側翼部與罩杯之上緣高應力部、罩杯之下緣高應力部、肩帶部、或其等2個以上之組合可減輕並分散X、Y及Z之各方向之晃動,而極佳。又,於加強部為次側翼部、罩杯之上緣高應力部、罩杯之下緣高應力部、及特定之平均截面積之肩帶部中之2個以上之組合的情形時,亦可將各自之特性值(尤其是關於上述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比及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之較佳範圍之下限值降低20%左右。例如,於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0~120 mm2 之情形時可獲得良好之防振性,如上所述,於在其他部位亦設置加強部之情形時,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而具有作為防振部之功能。
就上述觀點而言,作為較佳之胸罩之例可列舉如下。
(1)一種胸罩,其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2)一種胸罩,其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3)一種胸罩,其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4)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
(5)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
(6)一種胸罩,其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
(7)一種胸罩,其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8)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9)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10)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
(12)一種胸罩,其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 mm2 ,且具有沿罩杯上緣延伸之上緣高應力部,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且具有沿罩杯下緣延伸之下緣高應力部,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且具有次側翼部,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並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之5~25%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及50~90%之位置的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並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
亦可使次側翼部、罩杯之上緣高應力部、及罩杯之下緣高應力部之該等2個以上於端部相互接觸或重疊。又,較 佳為於罩杯部之中央附近(即穿著者之胸部之頂部附近)不存在高應力部。於此情形時,例如與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具有自罩杯上部向下部伸長之加強部分之情形時相比,可更良好地實現利用罩杯之胸之保形性。
參照圖2及圖4,於特定態樣中,在以使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P1、P2之間之距離成為最大的方式配置胸罩時,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之部分110之面積相對於連接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P1、P2與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P3而形成之三角形T之面積的比率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最佳為100%。該三角形係形成所謂之胸之乳溝之部分。於上述比率為60%以上之情形時,可防止將乳溝遮住,從而可實現良好之審美性。由於本發明之胸罩可具有例如藉由具有特定之加強部而達成之如上述般之特定的晃動值,故而即便為上述比率為60%以上之所謂之開放之狀態,就防振性優異之點而言亦有利。
於本發明之胸罩中,上胸圍尺寸與下胸圍尺寸之差(於本揭示中,亦稱為上胸圍-下胸圍)較佳為17.5 cm以上,進而較佳為上胸圍-下胸圍為20 cm以上。雖然上胸圍-下胸圍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但是例如為35 cm以下,或30 cm以下。上胸圍-下胸圍為17.5 cm以上係日本尺寸之D罩杯以上,對應於美國尺寸之D以上及英國尺寸之C以上。上胸圍-下胸圍為20 cm以上係日本尺寸之E罩杯以上,對應於美國尺寸之E以上及英國尺寸之D以上。根據本發明,即 便為較大罩杯尺寸,亦可一面維持審美性,一面顯著地降低胸之晃動。上胸圍尺寸係指胸之隆起之最大部分之周徑的值,下胸圍尺寸係指胸之隆起之下端之周徑的值。
於較佳之態樣中,本發明之胸罩之最大穿著壓為50 HPa以下。於本揭示中,所謂最大穿著壓,係指胸罩穿著時之胸罩與穿著者之間之穿著壓的最大值。具體而言,最大穿著壓可利用如下方法測定。即,利用多點接觸壓力計測定(1)對應於穿著者之腋部下方之部分、(2)對應於穿著者之胸部之隆起之下端附近的部分、(3)肩帶部之肩中央部、(4)肩帶部之後側根部、(5)罩杯部上方、(6)罩杯部腋部、及(7)罩杯部下方之7部位的穿著壓。將所得之值中之最高值設為最大穿著壓。上述(1)部位於例如具有下邊帶之情形時為下邊帶腋部。上述(2)部位於例如具有下邊帶之情形時為下邊帶罩杯中央下部(即與圖2中之直線L1接觸之部位附近)。又,上述(5)部位係指於圖2中作為上緣高應力部104而表示之區域,上述(6)部位係指於圖2作為區域107a而表示之區域,上述(7)部位係指於圖2中作為下緣高應力部105而表示之區域。
本發明之胸罩例如可藉由配置特定之加強部,而具有如上述般之特定之晃動值。因此,由於可一面抑制胸之晃動,一面將各部位之穿著壓設為50 HPa以下,故而可將本揭示之最大穿著壓設為50 HPa以下,從而可避免穿著時之不舒適之緊固感。一般而言,大多數情況下為了抑制胸之晃動而加強緊固,尤其是肩部之穿著壓非常高之胸罩處處 可見。然而,若胸罩之各部位之穿著壓超過50 HPa,則普遍會有不舒適之傾向。於本發明中,藉由較低之晃動值,可抑制、分散X、Y、Z之各方向之胸之運動,故而亦可防止穿著壓之集中。尤其是上述肩帶部之加強之穿著壓分散效果優異。最大穿著壓更佳為45 HPa以下,進而較佳為40 HPa以下。另一方面,就抑制穿著時之偏離、容易地獲得較低晃動值之觀點而言,可使最大穿著壓例如較佳為10 HPa以上,更佳為13 HPa以上,進而較佳為15 HPa以上。
本發明之胸罩包括一對罩杯部、使該罩杯部之前中心側相互連結之連接部、及側翼部,如上所述,其等可由1片布帛形成,進而亦可使包含肩帶部之胸罩整體由1片布帛形成。於此種胸罩中,加強部可藉由在胸罩之背側(即穿著者側)與其他布帛重疊而較佳地形成。例如,可使用縫製或接著之方法等而將加強布縫在胸罩之背側。關於肩帶部,可較佳地使用在1片布帛中藉由設計而增大肩帶部之向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安裝部分之寬度的方法、或於肩帶部之背側貼附加強布而增大肩帶部之厚度的方法等。
雖然本發明之胸罩之各構件之原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但是可較佳地使用聚酯系纖維、聚醯胺系纖維等合成纖維,嫘縈纖維、銅氨纖維、乙酸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以及棉、麻等天然纖維。構成各構件之布帛之構造亦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編物、織物、或不織布等。又,亦可使用經捲縮之纖維。於本發明中,有效的是於各構件配置具有適當拉伸特性之布帛。於各構件中,可較佳地使用具有斯潘 德克斯彈性纖維經交編之伸長率之編織物。又,於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布料中,可使用圓型雙面編、特里科經編、或拉舍爾經編等,可較佳地使用平紋半畦編布料。作為所使用之編機之針織密度,較佳為約20~約40 GG。又,於高應力部,可較佳地使用織物或縱插入之縱編織物等,具有若干伸長率之花邊網眼組織等之新式樣性亦優異,可非常較佳地使用。
各構件可包含單絲纖維或複絲纖維。於複絲纖維系中,亦可含有二氧化鈦等消光劑、磷酸等穩定劑、羥基二苯甲酮衍生物等紫外線吸收劑、滑石等結晶成核劑、艾羅技等易滑劑、受阻酚衍生物等抗氧化劑、阻燃劑、抗靜電劑、顏料、螢光增白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消泡劑等。
構成本發明之胸罩之各構件之布帛原材料的總纖度可為於衣料等中普遍使用之範圍。其中,就強度及柔軟性之觀點而言,總纖度較佳為約22~約700 dtex。
各構件所使用之布帛之單位面積重量雖然並無特別限定,但是較佳為約50~約500 g/m2
又,較理想為對各構件所使用之布帛實施吸水加工。
於罩杯部可較佳地使用厚度為2~15 mm之胺基甲酸酯墊,但是將立體編織物用於罩杯部而提高通氣性亦較佳。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其等。再者,係以如下方法對由實施例及比較例所得之胸罩進行評估。
(1)各構件之布料之拉伸應力
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測量了布料樣本之應力。關於10%拉伸時應力特性,係測定縱方向伸長10%時之應力與橫方向伸長10%時之應力(每2.5 cm之寬度),而算出其等之平均值。
試驗片之寬度:2.5 cm
試驗片之夾持長度(clamping length):10 cm
伸長速度:30 cm/min
以上述條件對各構件之布料樣本進行了測定,於無法取得試驗片之夾持長度之情形時,適當變更長度。於無法取得試驗片之寬度之情形時,適當變更寬度,將所得之應力值換算為每2.5 cm寬度之數值。
(2)本體部及次側翼部之布料之應力及伸長率
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測量直至22.1 N為止之伸長率,並求出對應於設定之應力之伸長率。
(3)肩帶部之力量
依據JIS L1096.8.12.1 A法之剪割條樣法,測量了肩帶部之拉伸時應力特性。對肩帶縱方向施加0.5(N)×截面積(mm2 )之荷重,而測定伸長率(%)。
試驗片之夾持長度:10 cm
伸長速度:30 cm/min
以上述條件對各構件之布料樣本進行了測定,於無法取得試驗片之夾持長度之情形時,適當變更長度。於無法取得試驗片之寬度之情形時,適當變更寬度而測定。
(4)本體部與次側翼部之摩擦
利用Kato Tech公司製造之KES-SE摩擦試驗機對兩者間之摩擦力進行了評估。將胸罩本體部之布料設置於裝置本體,將次側翼部之布料以使與本體部接觸之側摩擦之方式安裝於摩擦元件(friction element),施加50 g之荷重,並測量摩擦係數。使摩擦方向與穿著時拉伸之方向一致。
(5)利用人體模型測定所得之晃動值
人體胸部模型係使用At-planning(股)公司製之BUSTY AICHAN,於男性M尺寸之軀體部模型之胸部利用2片塑膠製之約為35 cm長度之規尺夾持胸上部,並利用4個老虎鉗以均勻之間隔將其夾持,於人體模型適當開孔並利用金屬絲等固定。進而,利用繩等將除罩杯以外之部分牢固固定。胸係使用如下者,即,矽製且矽部中之上胸圍(自胸部之隆起開始之部分至另一胸部之隆起開始之部分的長度)為44 cm,下胸圍為24 cm,硬度於貼附透明膠帶並使用硬度計測量之情形時為0.6,且在安裝於人體上之情形時上胸圍為104 cm,下胸圍為83 cm。將人體模型安裝於Kato Tech公司製造之腿部伸縮裝置,並安裝於以20 cm之振幅於垂直方向上以90 rpm之速度上下移動之裝置。對胸部(上胸圍)及未被罩杯抑制之部分畫點,並對該點之運動進行動作解析,藉此測量晃動。於在未穿著胸罩之狀態下以20 cm之振幅於垂直方向以90 rpm之速度上下移動的情形時,胸部之晃動之最大值為34.1 cm。係於該條件下測定了晃動值。
(6)穿著時之晃動值
使身高為160 cm±8 cm、(上胸圍-下胸圍)之胸罩尺寸為38 DD(英國尺寸)之3名被試驗者穿著胸罩,並於跑步機上以速度為6 km/h,以1分鐘150步之步伐且著地時單足離開地面之方式小跑。此時,於鎖骨部及胸部最高點部安裝直徑為1.8 cm之反射球,並利用2台高速相機(200幀/秒)對反射球拍攝20秒。鎖骨部之晃動為5~6 cm。作為穿著時之胸之晃動之指標,算出(胸部最高點之晃動)-(鎖骨之晃動)(cm)之20秒期間之(極大值之平均)-(極小值之平均)(cm),將橫(X)、縱(Y)、及深度(Z)之值中最大方向之值設為穿著時之晃動(cm),並除以(上胸圍-下胸圍)而設為晃動值。將3名被試驗者之結果平均而算出穿著時之晃動值。
(7)最大穿著壓
使用IMI TECH(股)公司製造之多點接觸壓力計(AMI3037-10),於胸罩穿著時,在下邊帶腋部、下邊帶之罩杯左右方向中央之下部、肩帶部之肩中央部、肩帶部之後側根部、罩杯部上方、罩杯部腋部、及罩杯部下方,於穿著者與胸罩之間插入感測器而測定穿著壓,並將所得之值中之最大值設為最大穿著壓(Pa)。
(8)舒適性及審美性 舒適性
於(6)之穿著試驗時根據以下基準進行評估,並將試用者之評估平均。
5:幾乎無壓迫感,非常舒適
4:壓迫感較小,較舒適
3:略微有壓迫感,但未感到不舒適
2:有壓迫感,感到不舒適
1:壓迫感較強,感到非常不舒適
審美性
於(6)之穿著試驗時根據以下基準進行評估,並將試用者之評估平均。
5:穿著時之胸部之外觀非常美
4:穿著時之胸部之外觀較美
3:一般
2:穿著時之胸部之外觀不太美
z:穿著時之胸部之外觀不美
[實施例1]
根據以下方法製作圖1及2所示之形狀之英國尺寸為38 DD之胸罩(對應於日本尺寸之E85)(上胸圍尺寸與下胸圍尺寸之差為20 cm,於以使自胸部最高點至背中心為止之線段L成為最長之方式配置胸罩時之線段L的長度為30.5 cm)。
使厚度為5 mm、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3.0 N之胺基甲酸酯成形品與尼龍56 dtex、聚胺基甲酸酯44 dtex之28 GG雙面特里科經編織物(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0.4 N之布料)接合(bonding),並實施模塑(mold)加工而製作罩杯部101。罩杯部整體之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3.7 N。於側 翼部103亦使用相同雙面特里科經編織物,於下邊帶係使用拉舍爾經1 cm寬度之帶,且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1.7 N者。
於自側翼部之背中心(於下胸圍成為最小之鉤之位置)向罩杯部側進而以如下方式由使用4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plain fabric)形成次側翼部107,即,於規定了法線方向相對於連接罩杯部之單側之胸部最高點Q與側翼部之背中心C的線段之方向而一致之平面S之情形時,在自胸部最高點向側翼部之背中心之15%之位置(其位於罩杯部內)及70%之位置(其位於側翼部內),存在與本體的接合部。再者,於本例之胸罩中,關於上述平面S,於自胸部最高點向背中心之3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存在罩杯部與側翼部之邊界。又,接合部為以根據圖2中作為罩杯部側接合部107aS及側翼部側接合部107bS而表示之形狀,自本體之上端跨及下端延伸之方式而形成。次側翼部與本體係藉由重疊縫製而接合。將側翼部之編織物設計成於穿著時以伸長係數20%而施加拉伸應力2.5 N,將平紋織物設計成於穿著時以伸長係數6%而施加拉伸應力4.0 N。由於側翼部之22.1 N時之伸長率為92%,故而將次側翼部之長度設為腋加強部中之本體部之長度m2(即La+Lb)之+13%。於罩杯部之下部安裝被覆布之金屬絲。在肩帶部製作如下織物,即,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double covering)70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互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寬度設為1.5 cm,厚度設為1.4 mm(即平均截面積為21 mm2 ),並以如下方式安裝肩帶部,即,於自側翼部之背中心(於下胸圍成為最小之鉤之位置)向罩杯部側隔開距離為側翼部之長度之40%的位置存在肩帶部之背側連結中心。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62%。穿著製作之胸罩時之穿著時之胸之晃動之防振效果較大,又,穿著壓之最大值較小,舒適性亦優異。進而,連接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P1、P2與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P3而形成的三角形之面積之80%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審美性亦優異。
[實施例2]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1之罩杯部101之上緣部,重疊縫製寬度為3 cm之使用4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170 N之加強布,從而形成上緣高應力部104,而未安裝次側翼部。
[實施例3]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1之罩杯部101之下緣部,重疊縫製寬度為2 cm之使用3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10 N之加強布,從而形成下緣高應力部105,而未安裝次側翼部。
[實施例4]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 著測試,即,未安裝次側翼部,在肩帶部109係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210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2.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1.8 cm,將肩帶部之厚度設為1.8 mm(於在肩帶部之長度方向分成10等份時之各部之截面積之數的平均值為35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49%)。
[實施例5]
形成次側翼部,該次側翼部在規定了法線相對於連接罩杯部之單側之胸部最高點與側翼部之背中心之線段的方向而一致之平面之情形時,於自胸部最高點向側翼部之背中心之10%之位置(其位於罩杯部內)與80%之位置(其位於側翼部內),與本體接合。作為次側翼部,於罩杯部側與側翼部側之兩端重疊縫製尼龍78 dtex、聚胺基甲酸酯310 dtex之彈力網眼編織物,而形成腋加強部107。將側翼部之編織物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20%而施加拉伸應力3 N,將彈力網眼編織物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40%而施加拉伸應力4.5 N,將次側翼部之長度設為腋加強部之本體部之長度之-14%。於罩杯部101之上緣部,重疊縫製寬度為2.5 cm之使用4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170 N之加強布,從而形成上緣高應力部10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
[實施例6]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作為實施例1之罩杯部被覆布料,使用尼龍22 dtex、聚胺基甲酸酯22 dtex之32 GG雙面特里科經布料、且縱橫之平均拉伸應力為0.11 N之布料,於罩杯部101之下緣部,作為寬度為2 cm之加強布,係使用於聚酯560 dtex之編鏈組織插入聚酯660 dtex絲所得之縱編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10 N之編織物,而形成下緣高應力部105。
[實施例7]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在肩帶部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70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3.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2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6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7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55%)。
[實施例8]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2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2之罩杯部101之下緣部,重疊縫製寬度為2 cm之使用3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10 N之加強布,從而形成下緣高應力部105,而未安裝次側翼部。
[實施例9]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2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在肩帶部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70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2.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1.6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6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8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60%)。
[實施例10]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3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在肩帶部109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210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2.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1.8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8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5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49%)。
[實施例11]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5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5之罩杯部101之下緣部,重疊縫製寬度為2 cm之使用3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10 N之加強布,從而形成下緣高應力部105,而未安裝次側翼部。
[實施例12]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5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5之胸罩中,進而在肩帶部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70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3.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2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6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7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55%)。
[實施例13]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6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6之胸罩中,進而在肩帶部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70 dtex之尼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3.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2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6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7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55%)。
[實施例14]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1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即,於實施例11之胸罩中,進而在肩帶部製作於經紗中將對640 dtex之聚胺基甲酸酯雙重包覆70 dtex之尼 龍加工絲所得之絲(拉伸比為3.5)與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逐根交替配置,於緯紗中使用155 dtex之尼龍加工絲之織物,將端部之寬度W1、W2設為3.5 cm,將肩中央部(肩部)之寬度W3設為2 cm,將肩帶之厚度設為1.6 mm(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7 mm2 ,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中央部為55%)。
[實施例15]
變更實施例5之樣型,將上述三角形之面積中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之部分之面積之比率設為58%。雖然穿著時之胸之晃動之平均值非常小、為1.5 cm,防振性優異,穿著壓之最大值為4.1 Pa、較舒適,但是胸之乳溝之相當大之部分被覆蓋,與實施例5相比審美性略差。
[實施例16]
利用2片尼龍56 dtex、聚胺基甲酸酯44 dtex之28 GG雙梳櫛經平組織(double denbigh)編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0.5 N之布料夾持5 mm之海綿片而與罩杯部接合,並利用190℃之模塑加工而形成罩杯部,進而,根據圖2製作1片胸罩。罩杯部整體之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8 N。於下邊帶使用拉舍爾經1 cm寬度之帶、且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1.7 N者。肩帶部自罩杯平緩地連接,將根附近之寬度設為大約5 cm,將中央部之寬度設為2 cm,於罩杯之上緣部之背側重疊縫製寬度為3 cm之使用40枝棉紗之平紋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170 N之加強布。並未設置次側翼部。
[實施例17]
作為實施例2之罩杯部之加強,係使用拉舍爾經編機(MEYER公司製造之28 G拉舍爾經編機RSE6EL),將前部尼龍110/48(50in250out)、中部尼龍56/48一次加料(all-in),將後部斯潘德克斯彈性44(旭化成紡織公司製造之ROICA SF型)一次加料而配絲,於中部及後部編成雙梳櫛經平組織,將前部之梳櫛橫移用1針(單梳櫛)套環縫合(looping),沿與實施例2相同形狀之上緣高應力部之線將筘斜向移動而形成編織物,將上緣高應力部與罩杯部之其他部分一體地編成。加工係進行通常之加工,並於染色加工後,沿低伸長率部裁剪而使用罩杯。製作除上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2相同之胸罩,並實施穿著測試。
[實施例18]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作為次側翼部之布帛,係使2片與罩杯部及側翼部相同之尼龍56 dtex、聚胺基甲酸酯44 dtex之28 GG雙面特里科經編織物(其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0.4 N)於本體之外表面重疊而使用。將側翼部之編織物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20%施加拉伸應力2.5 N,將次側翼部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25%施加拉伸應力3.5 N。將次側翼部之長度設為腋加強部中之本體部之長度之-5%。
[實施例19]
製作除下述情況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作為次側翼部之布帛,係使用於聚酯560 dtex之編鏈組織插入聚酯660 dtex絲之縱編織物、且10%縱橫平均拉伸應力為210 N之編織物。將側翼部之編織物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 20%施加拉伸應力2.5 N,將次側翼部設計成以穿著時之伸長係數3%施加拉伸應力4.7 N。將次側翼部之長度設為腋加強部中之本體部之長度之+17%。
[實施例20]
製作除將實施例5之次側翼部之長度設為腋加強部之本體部之長度的+5%以外,與實施例5相同之胸罩,並進行評估。
[比較例1]
除未安裝自罩杯部跨及側翼部之次側翼布帛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胸罩。穿著時之胸之晃動非常大,防振性較差,感到不舒適。
[比較例2]
製作除僅於側翼部設置次側翼部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之胸罩。在規定了法線相對於連接罩杯部之單側之胸部最高點與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L之方向為一致的平面S之情形時,於自胸部最高點向側翼部之背中心之33%之位置(其位於側翼部內)與70%的位置(其位於側翼部內)具有次側翼部與本體之接合部,且於自胸部最高點向側翼部之背中心之25%至50%之位置不具有該接合部。試用者穿著時之胸之晃動之防振性不充分。
[比較例3]
製作除將肩帶部之厚度設為1.2 mm(即平均截面積為22 mm2 )(即,未設置作為防振部之肩帶部)以外,與實施例4相同之胸罩。肩帶部之長度方向之力量於肩帶端部為62%,於肩中央部為6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當然可應用於普通之胸罩,亦可較佳地應用於運動胸罩。
1‧‧‧胸罩
101‧‧‧罩杯部
102‧‧‧連結部
103‧‧‧側翼部
103a‧‧‧基部
103b‧‧‧下邊部
104‧‧‧上緣高應力部
105‧‧‧下緣高應力部
106‧‧‧中央部
107‧‧‧腋加強部
107a‧‧‧區域
107aS‧‧‧罩杯部側接合部
107b‧‧‧區域
107bS‧‧‧側翼部側接合部
108‧‧‧接合布帛
108a‧‧‧本體部
108b‧‧‧次側翼部
109‧‧‧肩帶部
109a‧‧‧肩部
109b‧‧‧低應力部
110‧‧‧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之部分
C‧‧‧背中心
L‧‧‧線段
P‧‧‧肩帶部與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各自之腋側之連結點
P1‧‧‧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
P2‧‧‧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
P3‧‧‧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
Q‧‧‧胸部最高點
S‧‧‧平面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胸罩之構造之一例的模式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胸罩之前面側之構造之一例的模式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胸罩之背面側之構造之一例的模式圖。
圖4係說明本發明之胸罩之前面之開口形狀的模式圖。
1‧‧‧胸罩
101‧‧‧罩杯部
102‧‧‧連結部
103‧‧‧側翼部
104‧‧‧上緣高應力部
105‧‧‧下緣高應力部
106‧‧‧中央部
107‧‧‧腋加強部
107a‧‧‧區域
107aS‧‧‧罩杯部側接合部
107b‧‧‧區域
107bS‧‧‧側翼部側接合部
108‧‧‧接合布帛
108a‧‧‧本體部
108b‧‧‧次側翼部
109‧‧‧肩帶部
C‧‧‧背中心
L‧‧‧線段
P‧‧‧肩帶部與罩杯部及側翼部之各自之腋側之連結點
P1‧‧‧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
P2‧‧‧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
P3‧‧‧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
Q‧‧‧胸部最高點
S‧‧‧平面

Claims (19)

  1. 一種胸罩,其包括:一對罩杯部,使該罩杯部之前中心側相互連結之連結部,側翼部,及端部與該一對罩杯部及該側翼部連結之肩帶部;且包含選自由以下(I)~(III)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防振部:(I)選自由以下(1)~(3)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1)次側翼部,其係於自該罩杯部之一部分跨及該側翼部之一部分之區域配置於本體上者,於以使自該罩杯部之胸部最高點延伸至該側翼部之背中心為止之線段成為最長的方式配置胸罩,且規定了具有與該線段為同一方向之法線之平面之情形時,在該線段上之自該胸部最高點向該背中心的5~25%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及55~90%之位置之該平面上,存在該次側翼部與該本體之接合部,且該次側翼部具有不與該本體接合之區域;(2)上緣高應力部,其係於該罩杯部沿罩杯上緣延伸者,且上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2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2/S1為2/1~400/1;及(3)下緣高應力部,其係於該罩杯部沿罩杯下緣延伸者,且下緣高應力部之拉伸應力S3相對於罩杯中央部之拉伸應力S1之比S3/S1為2/1~400/1;(II)平均截面積為30~120mm2 之肩帶部;及(III)上述(I)與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之肩帶部之組合。
  2.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次側翼部。
  3.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
  4.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下緣高應力部。
  5.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30~120mm2
  6.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7.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8.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9.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上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0.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1.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
  12.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上緣高應力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
  13.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4.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5.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上緣高應力部、及該下緣高應力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6. 如請求項1之胸罩,其中該防振部包含該肩帶部、該上緣高應力部、該下緣高應力部、及該次側翼部,該肩帶部之平均截面積為25~120mm2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於以使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之間之距離成為最大的方式配置胸罩時,未被胸罩構成原材料覆蓋之部分之面積相對於連接肩帶部之罩杯部前中心側端點與該連結部之前中心下端點而形成之三角形之面積的比率為60%以上。
  18.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上胸圍尺寸與下胸圍尺寸之差為17.5cm以上。
  19.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胸罩,其中最大穿著壓為50HPa以下。
TW101147717A 2011-12-16 2012-12-14 Anti-vibration excellent bra TWI507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6004 2011-12-16
JP2012114983 2012-05-18
JP2012115037 2012-05-18
JP2012190587 2012-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0789A TW201330789A (zh) 2013-08-01
TWI507140B true TWI507140B (zh) 2015-11-11

Family

ID=48612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7717A TWI507140B (zh) 2011-12-16 2012-12-14 Anti-vibration excellent bra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055771B2 (zh)
EP (1) EP2792257B1 (zh)
JP (1) JP5877851B2 (zh)
BR (1) BR112014014473B1 (zh)
GB (1) GB2503383B (zh)
IN (1) IN2014KN01186A (zh)
RU (1) RU2573370C1 (zh)
TW (1) TWI507140B (zh)
WO (1) WO20130892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9540B2 (ja) * 2013-02-26 2017-07-05 旭化成株式会社 防振性に優れるブラジャー
JP2016186142A (ja) * 2015-03-27 2016-10-2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ブラジャー
USD764141S1 (en) * 2015-06-09 2016-08-23 Victoria's Secret Stores Brand Management, Inc. Brassiere
CN108463131B (zh) * 2016-01-21 2020-09-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文胸
DE102017012056A1 (de) * 2016-12-30 2018-07-05 Suunto Oy Tragbares kleidungsstück sowie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der durch ein tragbares kleidungsstück bereitgestellten stützung
US11317658B2 (en) 2017-02-24 2022-05-03 Nike, Inc. Support garment
JP6836948B2 (ja) * 2017-04-06 2021-03-03 旭化成株式会社 防振性を有するブラジャー
WO2019026730A1 (ja) * 2017-07-31 2019-02-0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及びブラジャー
US20200275888A1 (en) * 2017-09-26 2020-09-03 Toyobo Co., Lt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system and training method
US11180874B2 (en) * 2018-04-20 2021-11-23 Mast Industries (Far East) Limited Garment with highe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when stretched
US11969027B2 (en) 2020-08-06 2024-04-30 Nike, Inc. Support garment
US20220279867A1 (en) * 2021-03-08 2022-09-08 Spanx, Inc. Upper body garment with woven tubular shoulder strap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1540U (en) * 2006-06-30 2006-12-01 Shu-Fen Chen Improvement of underwear
TWM380721U (en) * 2009-12-24 2010-05-21 Hua-Ling Wu Bra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66919A (en) * 1952-10-14 1954-01-26 Nu Lift Bra Inc Maternity and nursing brassiere
BE537937A (zh) * 1954-10-05
US2864375A (en) * 1956-05-07 1958-12-16 H W Gossard Co Brassiere
BE641125A (zh) * 1962-12-27
US3566878A (en) * 1969-01-13 1971-03-02 Warnaco Inc Brassieres
US3746008A (en) * 1972-03-30 1973-07-17 Int Playtex Corp Brassiere
US4220157A (en) * 1978-11-28 1980-09-02 Clark Harold E Counterweighted brassiere for athletic use
US4292975A (en) * 1979-08-20 1981-10-06 Carolyn Champion Brassiere
US4432364A (en) * 1983-05-13 1984-02-21 Consolidated Foods Corporation Brassiere
JP2518204B2 (ja) 1986-03-03 1996-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搬送用ロボツト
JPH0124087Y2 (zh) * 1986-06-11 1989-07-21
US5045019A (en) * 1990-10-04 1991-09-03 Exquisite Form Industries, Inc. Bra with underarm X-feature
JP2856678B2 (ja) * 1994-09-28 1999-02-10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乳房カップ
US5643043A (en) * 1995-05-31 1997-07-01 Pflum; Trish Winsche Brassiere for female athletes
DE29706459U1 (de) * 1997-04-11 1998-08-13 Triumph International AG, 80335 München Büstenhalter
US6425799B1 (en) * 2000-09-21 2002-07-30 Chin-Lung Pai Underwire bra
JP3884296B2 (ja) * 2002-01-30 2007-02-21 美津濃株式会社 女性用衣類
US6918812B2 (en) * 2003-10-09 2005-07-19 Sharon Giese Brassiere for improved breast support and enhancement
JP4688464B2 (ja) 2004-10-05 2011-05-25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スポーツ用衣類
JP4871581B2 (ja) * 2005-12-09 2012-02-08 株式会社Mic バストサイド等を押える機能を持った基礎衣料
US20070298682A1 (en) * 2006-06-21 2007-12-27 Zhen Qiang Liu Reinforced seamless brassiere
JP2009228142A (ja) * 2008-03-19 2009-10-08 Yasuko Saito 脇汗取りブラジャー
US20100035514A1 (en) * 2008-08-07 2010-02-11 Li & Fung Trading, Ltd. Seamless bra
JP5557556B2 (ja) * 2010-03-02 2014-07-2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スポーツ用ブラジャー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1540U (en) * 2006-06-30 2006-12-01 Shu-Fen Chen Improvement of underwear
TWM380721U (en) * 2009-12-24 2010-05-21 Hua-Ling Wu Bra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89243A1 (ja) 2013-06-20
GB201317091D0 (en) 2013-11-06
TW201330789A (zh) 2013-08-01
GB2503383A (en) 2013-12-25
IN2014KN01186A (zh) 2015-10-16
JPWO2013089243A1 (ja) 2015-04-27
BR112014014473A2 (pt) 2017-06-13
US20140287652A1 (en) 2014-09-25
EP2792257B1 (en) 2017-02-15
EP2792257A4 (en) 2015-07-08
JP5877851B2 (ja) 2016-03-08
BR112014014473B1 (pt) 2021-05-04
RU2573370C1 (ru) 2016-01-20
US9055771B2 (en) 2015-06-16
EP2792257A1 (en) 2014-10-22
GB2503383B (en)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7140B (zh) Anti-vibration excellent bra
CN110381760B (zh) 文胸
US20190008214A1 (en) Support garment having adjustable lifting straps and cinching cup
JP2016186142A (ja) ブラジャー
JP6159540B2 (ja) 防振性に優れるブラジャー
CN113331496A (zh) 缠背式胸罩
JP7303776B2 (ja) ボトム衣料
US11350679B2 (en) Binder
US8904568B2 (en) Clothing support system
US20180310643A1 (en) Bra wing with integrated gripping technology
CN108463131B (zh) 文胸
TWI693901B (zh) 內衣及胸罩
JP2019049062A (ja) ブラジャー
JP6836948B2 (ja) 防振性を有するブラジャー
JP6979560B2 (ja) ブラジャー用チューブトップ
TWI787727B (zh) 下半身衣料
JP3180303U (ja) カップ部を有する衣類
JP2017214663A (ja) ブラジャー